动物医学知识点归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3:16

动物医学知识点归纳篇1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思维导图;教学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属于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与临床紧密联系,尤其是感染性疾病的学习与研究。然而,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知识点琐碎繁多,系统逻辑性较差的特点[1]。因此,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帮助学生系统性掌握相关知识,并且较难使学生较好地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与记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现代教育尤为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将思维导图引入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正是顺应这一要求而进行的教学手段改革。

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提出思维导图这一理念,并通过不断地改进与演变而形成为一种思维工具并被广泛运用。思维导图强调综合运用图像、文字、色彩以及节奏等元素来梳理相关知识点,进而形成网络性知识架构,辅以放射性思维及发散性思维模式来提高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2]。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归纳总结零散的知识点,进而发现事物内在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解与记忆。

一、思维导图运用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基础

作为被广泛应用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具有良好地生理及心理优势,尤其是在信息的加工与处理方面。思维导图通过运用多种元素来反映知识点之间的动态关联,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思维中心”,由此再次发散形成知识点关联[3]。充分地掌握思维导图的特点将有利于其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1.思维的形象化与具体化

信息在大脑中的记录与呈现方式称为知识表征,表征形式由知识类型所决定,不同的表征形式被称作编码,而编码反映的信息被看作是表征的内涵。思维导图在形成过程中,结合了图片、色彩、节奏及文字符号等元素,目的是将零散及抽象的对象以形象、直观地方式进行呈现,进而提高知识的可接纳度与可被理解程度,增强理解性记忆[4]。

2.有助于思路的理顺与逻辑的合理化

思维导图形成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是中心思想的确立,通过确定中心思想有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导向形成,避免由于零散知识点过多而无从下手的情况出现[5]。此外,思维导图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养成以及培养学生的发现知识点相互间关联的能力。学生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理顺了知识点的关系与内在逻辑,促使其分析零散地知识点并进行归纳与整理,形成较好地逻辑关系,达到理解、比较及记忆知识点的目的。

3.有助于知识点总结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维导图的形成过程即是学生归纳总结的过程,也是知识点网络化的过程,促使其发散思维的养成,增强其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现代教学目标尤其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较难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而思维导图尤其强调发现知识点及问题之间的相互关联,在这个过程中极其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6]。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体会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帮助其综合归纳零散繁杂的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相互比较,更为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

1.将微生物学知识点系统化,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医学微生物学的最大特点是病原体多,知识点琐碎,学生记忆较困难。因此,思维导图的形成对学生总结与比较知识点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通过整理相关知识点,一方面,教师对所讲授内容易于从整体把握并系统化,能够促使教师的授课形成系统性;另一方面,学生在形成思维导图时,易于比较不同病原体间的相同与差异,能更准确地把握关键点以及理解病原体的致病机制等,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2.增进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在形成思维导图时,我们采取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其自主学习能力。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积极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其比较不同的病原体,进而将异同点以各种形式反映在思维导图上;此外,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督促学生学会自我归纳与总结,培养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良性互动,真正做到“教”与“学”相长。

三、展望

传统医学微生物学更多地是以知识灌输为手段,将大量地知识填塞给学生,强化知识纵深发展,大多数学生只能掌握部分琐碎的知识点,然而对课程的整体知识体系及架构很难把握,要达到现代医学教育所注重地创新能力培养更是难上加难[7]。思维导图的构建,其最突出地特点就是知识宏观体系的形成与形象化,将其思维导图运用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强调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量地零散知识,如何比较众多地病原体,如何归纳与整理知识点并形成深刻地记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发现,思维导图不但帮助学生将杂乱的知识理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自主学习积极性,为今后地医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祝传贵,郑素玲,张小青,等.思维导图在护理专业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1):170,228.

[2]龙泉.基于思维导图促进免疫学教学的实践应用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0):1464-1465.

[3]祝传贵.应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学习免疫学兴趣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283-284.

[4]姜云霞,赵阳,王竹萍.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可视化方法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5,(3):8-9.

[5]董章勇,罗梅.思维导图在高校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731,10738

动物医学知识点归纳篇2

关键词:镇痛药;药理学;说课设计

说课是近年来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它是教师经过精心备课后,在特定的场合,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对某节课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简言之,即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本文就临床专业药理学“镇痛药”一章的说课设计与同行探讨。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校普通大专临床专业选用的药理学教材为谭安雄老师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全国医学院校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适用于临床、护理等专业。该教材体现了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以必需、够用为度,实用性强。每章起始处附本章学习目标,章末附本章小结和自测题,章节内容间还穿插了案例分析、知识链接、知识拓展等,将教、学、做、练、测等有机融合。但笔者认为该教材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案例分析没有配套参考答案,也没有把药理学实验指导编写进来。

2.教学内容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学的桥梁。本次说课设计选取的教学内容为第十五章“镇痛药”,同时还参考了杨宝峰老师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理学第八版教材。镇痛药是临床上的常用药物,也是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镇痛药在学科内涉及了药效学和药动学的知识,在学科外又涉及了较多的生理学、解剖学知识,同时镇痛药的学习为学好下一章――解热镇痛抗炎药打下基础,也为以后学习临床学科相关疾病治疗用药埋下伏笔。

3.教学目标

根据普专临床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遵照“必需、实用、够用”的原则,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吗啡、哌替啶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禁忌证,熟悉纳洛酮及其他临床常用镇痛药的作用特点。

(2)能力及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自学、归纳、总结、分析思维的能力;增强学生安全、合理用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端正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为吗啡、哌替啶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禁忌证;难点为吗啡的镇痛作用机制和吗啡用于治疗心源性哮喘的机理。

二、说学情

授课对象为三年制普专临床专业的学生,药理学被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学习。此r,学生学完了生理、生化、解剖等课程,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医学学科的学习方法,由于专科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导致很多知识出现遗忘。因此,教学时需适当提示,便于学生理解。本章药物多,学习易疲乏,且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普遍不高,故在教学中多运用图像、表格、临床及生活案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本章授课以讲授法为主线,穿插使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激疑、讨论、推导、列表比较、图示、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再配以多媒体、板书等教学手段作为辅助,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讲授时,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通过列表比较、归纳、推导、练习等方法达到最佳学习和记忆效果。

五、教学程序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阿片生物碱类、人工合成镇痛药、其他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学课时为2节课,共90分钟,时间分配如下:导入新课(2分钟)讲授新课(80分钟),其中阿片生物碱类(45分钟)、人工合成镇痛药(30分钟)、其他镇痛药(5分钟)、归纳总结(3分钟)、教学内容扩展(2分钟)、反馈练习(3分钟)。

1.导入新课

由学生熟知的历史事件“虎门销烟”引出本章所学内容“镇痛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讲授新课

(1)阿片生物碱类。吗啡是阿片生物碱类的重点讲授内容。首先以罂粟花和罂粟果的图片引出吗啡等阿片生物碱类药物的来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介绍阿片肽的研究简史、阿片受体的分布及效应,并以此推导出吗啡的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平滑肌的作用)和作用部位,让学生学习时体会到吗啡的药理作用有其规律性,而不是繁杂无章。吗啡的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比较重要,为方便学生记忆,将其归纳为一句话:三镇一抑一缩吐(镇痛、镇静、镇咳、抑制呼吸、瞳孔缩小、恶心呕吐)。吗啡的作用机制较难理解,故采用比较直观的动态图来演示,以突破难点内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一般来说,药物的药理作用对应着相应的临床应用或不良反应,故在讲解此知识点时主要采用了推导法,由药理作用推导出其临床应用(镇痛、心源性哮喘、止泻等)和不良反应(副作用、急性中毒、成瘾性等)。吗啡用于治疗心源性哮喘的作用机理又是一难点内容,学生还未学习临床课程,对此病了解不多,故采用案例分析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对这个疾病认识更形象、生动,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此知识点,提高临床专业素养,也为学生学习相关临床课程打下好的基础。讲解吗啡的不良反应“急性中毒”时,运用知识迁移法,引出解救药物“纳洛酮”的作用与特点。讲解不良反应“成瘾性”时,为引起学生重视,提高学习兴趣,借由电影事例和图片让学生讨论戒断症状有哪些,不仅便于记忆,并以此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他们严格遵照《品管理办法》,不得滥用镇痛药物。

(2)人工合成镇痛药及其他类。本类重点讲解哌替啶,它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人工合成代用品。哌替啶的药理作用与吗啡相似,为避免学生混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给学生布置任务,即列表比较哌替啶与吗啡药理作用的异同点。学生通过自学、分组讨论,一般可得出答案。随后,教师对学生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把哌替啶中猩窬系统的作用归纳为一句话:二镇一抑一扩吐(镇痛、镇静、抑制呼吸、瞳孔扩大、恶心呕吐)。此种教学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本类的其他镇痛药,引导学生学习时先归纳出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再推导出其临床应用。例如,芬太尼:效快、强、短,成瘾性较小,麻醉辅助用药及各种疼痛;美沙酮:效强,依赖性产生慢,用于剧痛、戒毒;喷他佐辛:部分激动阿片受体,作用稍弱,成瘾性极小,非品,用于慢性疼痛;罗通定:作用与阿片受体无关,作用弱,无成瘾性,用于慢性钝痛。

(3)归纳总结。在一章内容结束后,进行归纳总结可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不仅便于记忆,更能避免知识混淆。这里采用了提问法,给学生提出问题①比较吗啡与哌替啶的药理作用、应用、不良反应有何不同?②镇痛药包括哪些类型,分别有何药?成瘾者戒毒治疗选用何药?何药成瘾性极小,何药无成瘾性?上述两个问题基本能归纳本章所学内容。

(4)教学内容扩展。当课堂接近尾声时,学生大多感到疲乏,注意力降低。为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知识范畴,给学生介绍几类常见的相关知识,并从教书引向育人,呼吁珍爱生命,拒绝。

(5)反馈练习。新课内容讲完后,教师通过课堂练习能了解学生课堂的掌握程度,而学生也能通过做练习检查自己对课堂内容的熟知程度,并巩固所学知识。要把握一章内容,光凭课堂听讲是不够的,还需课后加强复习。考虑到学生掌握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故而将反馈练习题设置为两个层次:在课间完成的基础知识题(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在课后完成的分析思考题。这种层次分明、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和分析思考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章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推导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章教学内容较多,信息量大,教师需熟悉教材和相关临床知识,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技能,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设计好教学过程,让学生听课轻松、兴趣浓厚、学得容易、记得牢固。

七、结语

说课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学技能、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对学情的认知程度等,体现了教师的综合素质。说课能引导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重难点,探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积极参与说课活动,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师生双赢。

参考文献:

[1]张新忠,梁可.“局部”说课设计及教学反思[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3):44-45.

[2]谭安雄,马松涛,.药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

[3]杨宝峰,苏定冯.药理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动物医学知识点归纳篇3

关键词:动物学教学方法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它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对大学生而言,自学能力就是自己通过独立学习、钻研等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1]。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大学生构建自我知识和能力体系。强调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厚的知识面,尤其强调动手能力,进行自学,主动获取知识,寻求知识的内在规律与纵横关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1]。使学生在各科课程学习过程中以及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凭借自学能力获取更多更高的知识量和能力度,不断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选课题[2]。

1.增加学生自学时间

自学即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是由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有通过自学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而,在多数高等院校中,理论性偏多的动物学课程,在教学过程大多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几乎占据着课堂的整个时间,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基本没有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也就是说自学时间没有了基本保障,缺乏独立自主学习的机会,更加谈不上自学能力的培养了。

所以,优化教学内容,保证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大学教师应当重视这个问题,并在不断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改变固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自身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为学生获取较多的自主学习机会,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在充足的自学活动中培养大学生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少而精的教学方式。少而精,即是教师授课时重点讲授核心内容,传授学习方法,留下相应的时间和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自学和独立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所以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炼,为学生增加充足的自学时间和空间。同时,需有计划地调节教学内容,增加自学内容的比重,使学生有自主学习、钻研和消化的空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增强自学能力。如在讲授动物学爬行纲一章时,可以引导式的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身边出现过的爬行动物,以及毒蛇和无毒蛇的民间区分方法。从而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进行自主学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2.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自学

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是影响自学能力培养效果的关键[1]。如果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观上不重视、不努力,教师花费再多心血也是枉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跟随教师的授课思路,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另外,教师也可以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今后的工作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如在动物学教学过程中,在介绍每一个纲的动物的主要特征时,不要始终以教师讲授为主,我们需要教会学生的并不是理论知识,而是要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所以作为动物学教师,应该仔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引导式地把学生带入到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路线上来。从科研课题与课堂教学有关联的内容中提炼出合适的问题作为教学案例进行运用,使学生意识到所学内容的价值与重要性,也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有效途径[1]。

3.完善考评机制,改革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

传统的考核方式局限于闭卷考试方式。考核结果依赖理论考试,造成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片面性。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重视和不断完善考评机制,改革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在考核时增加部分自学内容,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改变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现状,让学生知道,考前突击背老师课堂讲授的知识和课件上的内容是行不通的,是学生体会到平时学习和自学的重要性。同时也也增加学生对课下自学任务的重视程度;另外,增加测试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变一次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课程考评方式的改革,不仅可对学生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还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3]。

4.增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利用学校的开放型实验室,参与到老师的科研课题中,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逐渐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培养实践能力的机会,同时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这种成功体验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进行自主学习活动,促进自学能力的培养[4]。如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集日常时间需要的部分动物材料,使得学生能在标本的采集过程中,了解到各种动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等特征,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还大大的促进了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和兴趣,更加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5.重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归纳总结能力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不能很好的进行归纳和总结是大部分高校学生学习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平时忽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归纳,考前临时突击抱着书本死记硬背,这样虽然可能会在课程考核时取得相对理想的考试成绩,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点缺乏深入认识和理解,往往在考完不久便将所学知识忘记十之八九。如果能在学习相应内容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知识点或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或前后相连组成有机整体,可使所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体系[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性的进行归纳总结方法的教授,在动物学课程中,在介绍动物学学习方法时,我们极力倡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来帮助自己对知识点的记忆。如动物学各个纲需要记忆的主要特征多而杂,彼此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易懂难记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穿动物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历程,所以在进行各纲动物的主要特征记忆时,要求学生进行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归纳,如哺乳纲动物较之鸟纲的动物高级在什么地方等问题的提出,将前后几个章节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便于学生对整个动物学知识点的掌握。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灵活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6.合理利用高校完善精良的教学资源

大学图书馆拥有大量的藏书和丰富的文献资源,同时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大学生自学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条件。如果说,课堂是大学生的教学中心,那么,图书馆就是他们的自学中心[5]。大学生要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学习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和利用知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通过查阅书籍和文献,接触更多更新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开阔自己眼界,扩大知识面[5]。另外,校园网也是大学生自学的重要资源。信息资源的快捷和知识更新的高频性使得网络成为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获取感兴趣的知识,可以与同学、朋友交流学习心得、讨论学术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自学能力的最佳获取阶段也正是在高校学习期间,大学校园学习环境优雅,高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大学教学大多接收过较高层次的教育和深造,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而且大学校园提供了完备精良的教学软、硬件设施,相对大学生自由、充裕的课余时间来说,无疑为自学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自学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学会自学,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大学学业,成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才能在踏入社会后的工作学习中通过自主学习及时更新完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1]。

总之,自学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同时自学能力也是考核一个大学生是否圆满完成学业的重要条件。随着整个社会科学的进步,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信息更新频繁、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加上科技、经济、文化、意识的日新月异,使得我们所学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就会有相当一部分过时、滞后,必须进行及时的知识、信息的补充与更新,才能跟得上时展的步伐;另外,终身学习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1]。高校教师应当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增强学生自主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上。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大学生才能在毕业后尽快地适应社会发展,在未来社会竞争中得到一席之地;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只有一个具有了较强自学能力的个体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黎庶,黄辉,汪正清等.结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论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7):593-595.

[2]汪正清,黎庶,胡晓梅等.微生物学教学中培养本科生创新性自学能力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1):1049-1051.

[3]胡晓梅,汪正清,黄建军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试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2):161-163.

动物医学知识点归纳篇4

关键词:图表法;中医;教学

为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医学,目前我国各大西医院校普遍开设了中医学课程。但由于中医学的内容繁杂,理论抽象,且课时数少,对于没有中医学基础的西医专业学生,常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表式教学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图表教学法将教材化繁为简

目前我校采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8版《中医学》,其内容重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综合运用两方面。相对西医理论来说,中医理论原本即抽象难懂,大篇幅的文字表述更让学生觉得艰涩枯燥,图表教学法则是要求教师在充分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列出各章节的重难点,通过运用画图、列表的方法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克服了文字抽象、拖沓等缺点,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在讲授中医护理基础知识的第三节脏腑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张表格,将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一一列出,见表1,使学生形象直观的掌握课程的重难点,便于记忆。

2图表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只有当一个人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做的不光是给学生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在反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不能使学生很好的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除了死记硬背,并不能真正理解。而图表的运用则可以使抽象的信息更形象、更直观,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运用图表教学不仅可以以表格或流程图的形式展现,更可以用大量生动形象、色彩丰富的图片给学生以视觉刺激。例如,在讲授七情致病时,我们选取了很多生动的人物图片便于学生理解,讲授悲(忧)伤肺时,学生看到的是林黛玉的图片,老师在此时提问:林黛玉得的是什么病?同学可以很大声的回答:"肺痨!",同时再引导学生林黛玉为什么得肺病,是因为过度的悲伤忧愁伤及肺脏所致;范进中举中范进疯疯癫癫的形象也会让学生轻易的记住"喜伤心"这一知识。而在讲七情对气机影响的时候,我们选用怒发冲冠的女子和吓的尿了裤子的囚犯的图片,让学生深刻的记住了"怒则气上"和"恐则气下"。又如,在讲授中药章节时,因为授课对象并非中医中药专业的学生,学习重点并非记忆大量药物的功效性能,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要告诉他们中药不仅仅是植物,很多我们熟悉的动物、矿物以及我们日常吃的食物均可入药,并教会他们这些常用的中药的基本用途以及煎煮服药方法即可,且受条件所限,无法给学生实地实物参观的机会,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收集总结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中药的图片,包括该药物的原始状态(动植物本身)以及制成饮片之后的形态,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让学生在图片出现之后猜测是何种药物。实践证明,运用图片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对中药的理解也更加形象,更好的融入课堂。

3图表教学法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

十二经脉的循行与交接规律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对于课时数极少的护理专业学生,如何让他们在短短的一节课内掌握这一知识点,图表的运用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见图1。通过使用不同的颜色标识出阴经和阳经,再用箭头将其按照循行走向连接,并标出交接部位,这样,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以及流注次序便一目了然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当复杂难懂的理论变为一张简单可视的图表,同学们自己就能总结出其中的规律,使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1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及流注次序图

4图表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图表法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总结归纳,每一张图表都是经过教师的多种方式反复考虑,最后讲解时取其精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这一学习方法,以及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学生对图表的运用更加熟练,并能学会自己总结归纳的方法,能将图表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一种手段,达到了能力的锻炼。

综上所述,图表教学法不仅挖掘出图表化繁为简的潜在功能,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果,实现了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便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动物医学知识点归纳篇5

[关键词]《中药化学》;理论教学;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R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09(b)-0167-03

[abstract]tosatisfythedemandofthecurrentsocietyforthecultiv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talents,combinedwiththepresentteachingsituation,thetheoryteaching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emistryisdiscussedinmanyways,suchastalkingaboutthefirstlesson,analogyteachingmethod,stimuationalteachingmethod,caseteachingmethod,inductiveteachingmethod,multimediateachingmethod,astudents-centeredapproachanddoingexercises.Sostudents′learninginterestisstimulatedandtheteachingqualityisimproved.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emistry;theoryteaching;practice;experience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运用现代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有效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以及结构鉴定等。《中药化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据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是沟通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制药技术的桥梁,尤其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形势下,《中药化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1]。但是《中药化学》的理论课内容繁杂而抽象,晦涩难懂,教师讲解难,学生理解难,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理论课教学质量,为实践课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分析《中药化学》理论课的教学特点,结合中职生基础知识较薄弱的特点,借鉴国内同行的教学经验[2-3],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讲好第一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中职生由于基础较差,提到“化学”二字,学生的感觉是知识抽象、内容复杂,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精心准备第一课的内容,首先让学生摆脱“化学”二字,从熟悉的“中药”二字出发,用大量的实例吸引学生的眼球,用精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列举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等诸多与《中药化学》相关的故事:如中国古人用发酵法从五倍子中获取没食子酸,用升华法制备纯化樟脑,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故事,德国科学家从阿片中分离吗啡的故事等等,同时列举一些常用药物,如麻黄碱、咖啡因、阿托品、可待因、利血平、小檗碱等都是从民间植物药中发掘出来的,教师通过以上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药化学》其实就在身边,明白了要学什么。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中药化学》的意义,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介绍,列举了黄芩的炮制、乌头的炮制、中药“十八反”的配伍机制,麻黄、槐米等中药的采收,小檗碱、紫杉醇等中药资源的开发,实例的介绍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小游戏使学生明白《中药化学》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用《中药化学》《中药基础》《中药制剂》三本教材制成供患者服用的制剂,请学生摆出三本教材的先后顺序。小游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使学生明白了《中药化学》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中药化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第一课的讲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详解理论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药化学》的理论知识主要有各种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技术,内容抽象难懂,课堂上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笔者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达到系统学习的目的,为实践课程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1类比教学

用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作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概念[5]。如贯穿于整个《中药化学》的“相似相溶”原理,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类比;用性格、兴趣比较相近的同学很容易做朋友这样的生活现象作类比,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又比如色谱法,一种高效的分离技术,其基本分离原理为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平衡的过程,不同的组分在两相之间的分配不同,使其随流动相运动速度各不相同,随着流动相的流动,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在固定相上相互分离,即使理化性质差别很微弱的组分也能得以分离。对于这样的抽象理论,学生很难理解,笔者类比的例子是:比如长跑,运动员的起点是一样的,请学生分析终点时产生差异的原因?由于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很快分析出原因是由于运动员自身身体条件的差异。又比如学习,每个人都是从小学一年级学起,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结果是成绩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由于日积月累、天长日久学习而产生的差异。对于理化性质差别很微小的混合物,用经典的分离方法有时难以分离,混合物在色谱柱中的移动速度虽然有很微小的差别,但经过适当距离的柱长后就可以相互分开。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原理,用形象生动的生活现象来比喻,学生就容易理解,这不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真正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

2.2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景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功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6]。笔者通过生活展现创设情景,即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如溶剂提取法,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泡茶,即用沸水使茶叶中的水溶性物质较快较多地溢出;煎煮法最好的例子,列举了广东地区家家户户喜爱的煲汤,遍布大街小巷的煲凉茶;浸渍法列举了家庭泡制药酒的方法。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很贴近的生活情景的展现,学生较易理解抽象的内容。笔者还通过实物演示创设情景,如薄层色谱法的操作过程,学生初次接触非常陌生,若只是通过视频与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还不是特别直观,笔者尝试将实物即薄层板、层析缸和点样毛细管直接展现在课堂上,演示了薄层色谱法的整个操作过程,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3案例教学

教师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程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7-8]。收集充足的案例材料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关键,凡是牵涉到中药提取的案例都可作为收集的原始材料,如苷的水解性中列举黄芩的炮制法中南方用冷水浸泡至色变绿,而北方则用热水煮,以色黄为佳。经研究表明,黄芩冷水浸泡,则其有效成分黄芩苷可被药材中的酶水解成黄芩素,后者不稳定易氧化成醌类化合物而显绿色,而用烫、煮、蒸等方法炮制时,由于高温破坏了酶的活性,使黄芩苷免遭水解,这是“杀酶保苷”典型的案例。又如学黄中蒽醌、蒽酮的性质,解释了大黄为什么要贮藏两年以上方可药用,目的是使蒽酮氧化成具药理作用的蒽醌。再如学习到鞣质的不稳定性时,列举生活中常见现象,如苹果、马铃薯、桃、茄子等削皮后放置一会儿,颜色会逐渐加深,最后变为深褐色,发生变色的原因是这些植物体内存在的多元酚类化合物易被氧化而导致变色。把这些案例列入相应章节中进行讨论,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带着一种好奇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促进教学。

2.4归纳教学

归纳推理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9]。知识需要总结归纳,归纳知识体系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一些规律,总结归纳出了学科的规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中时常提醒学生不断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例如,pH梯度萃取法是分离酸碱性不同的中药成分,是《中药化学》的常用分离方法,中药的有效成分中黄酮与蒽醌显酸性,生物碱显碱性,结构的不同导致其酸碱性强弱不同,故用pH梯度萃取法分离酸性不同的黄酮或蒽醌以及碱性不同的生物碱。笔者帮助学生总结此法基本规律:即强酸(强碱)可溶于弱碱(弱酸)及更强的碱(酸),弱酸(弱碱)只能溶于强碱(强酸),故分离强弱不同的酸(碱),应先加弱碱(弱酸)分离出强酸(强碱),再加强碱(强酸)分离出弱酸(弱碱)。为加深学生对此规律的理解,笔者进一步解释这种强弱结合互补的规律在生活中也有体现,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大到自然界的许多互补现象,经过进一步拓展,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升华了思想,真正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中药化学》的其他规律,如提取酸性物质的碱溶酸沉法和提取碱性物质的碱溶酸沉法,以及依据物质极性大小不同而分离的有机溶剂萃取法。通过这些规律的分析归纳总结,学生对知识加深了理解,记忆非常深刻。

2.5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的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10]。《中药化学》课程信息量大、结构式多、提取与分离流程复杂,为克服传统板书既浪费时间又难以讲清楚的缺点,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枯燥繁琐的结构式与流程图用形象生动的动画方式体现,学生不仅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同时演示形象直观的视频,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2.6学生参与教学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主体的不断加强,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11]。课堂上若仅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仅课堂气氛沉闷,而且教学效果差[12]。因此,笔者尝试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教学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份子。例如,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时,教师示范性地在黑板上画出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结构,其他类型只是在母核结构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同变化,教师简单地讲解所产生的变化后,由学生到黑板上依次画出变化后的结构式。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了化合物的结构式与分类方法,课堂效果非常好。又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定期组织学生讲课,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3]。由于蒽醌类化合物与黄酮类化合物有非常类似的性质,在学过黄酮类化合物后,让学生负责讲解蒽醌类化合物,教师在课前需布置好内容,把学生适当分组,选出组长,组长负责本组的内容组织,每组准备一个重要知识点,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查找资料,做好相关课件,并登台讲解。每组讲完后,由学生评分,并由教师点评,这样不仅可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利弊,教学中应根据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增加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精做练习题――加深印象活学活用

学生在学习完每章内容后,对知识通常只是表面了解了,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因此需要布置适当数量和难度的习题,让学生经过分析、推理、比较和归纳完成习题,以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选取的习题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基础题,该类习题旨在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般可在教材中直接找出答案。二是分析题,该类习题旨在加强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用学习过的检识反应区分3-oH、5-oH以及邻二酚羟基三种黄酮类化合物。又例如,给出三种结构不同的蒽醌类化合物,根据其酸性强弱的不同填入到相应流程图中。三是综合题,该类习题旨在培养学生连贯前后所学知识,解决一系列综合性问题的能力。例如,给出某花类药材中含有酸性不同的黄酮类及其苷,要求在除去脂溶性杂质和水溶性杂质的同时,分离该药材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通过多种习题的练习,使学生达到全面掌握并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尤其是难度大的综合题,可使学生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中药化学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够使学生掌握抽象系统化的理性知识,并且应用到实践中[13]。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系统理解《中药化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永志,邓雁如,高缨,等.《中药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4):208-209.

[2]刘玉明,李彩文.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6):120-121.

[3]叶强,敖慧.中药化学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3):74-75.

[4]赵云生,张立明,付雪艳,等.《中药化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8(32):120-121.

[5]田树革,孙芸,马红梅.多种教学方法在中药化学中的应用[J].新疆中医药,2014,32(6):53-55.

[6]邹忠杰,李光禧.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J].中药与临床,2013,4(1):47-48.

[7]吴海珍,李笑盈.对法学案例教学法的若干理性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5(4):56-58.

[8]张翠玲,李红梅,张桂玲,等.基于模块式教学模式下的中医药学案例教学法探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2):154-156.

[9]吴德玲,王刚,刘劲松,等.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安徽医药,2012,16(5):714-715.

[10]田树革,周晓英,刘宏炳.中药化学教学改革方法探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3,9(10):203-204.

[11]李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究[J].价值工程,2014,4(121):260-262.

[12]许玲玲,李群力,麻佳蕾.《中药化学》教学思路探讨[J].职业技术,2011,5(129):13-14.

动物医学知识点归纳篇6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职高专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医学专业的任务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为社会培养具有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较强的技术型专门人才。因此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医学专业,培养具有较强卫生技术能力的学生是最重要的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为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各门学科奠定了人体形态结构的最基本知识。因此,作为基础课的解剖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解剖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应承担起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任务。而人体解剖学的许多章节是以理论教学为先导的,那么如何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效果,从而为学生的临床课学习以及实践技能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方面,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

解剖是学一门形态学科,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教学中离不开直观和实践的手段。

直观教学方法应用的好坏影响整堂课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对于模型,挂图、投影、幻灯、录像、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兴趣要远远大于教师不断地讲,学生机械地听的“填鸭式”教学要好。例如在讲解口腔时,可提前要求学生上课时携带一面镜子,在讲课同时可观察相应的口腔结构。这样使许多抽象的理论、复杂的概念、疑难的问题,顷刻间,豁然开朗,一目了然。在解剖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集声音、图片、动画、文字于一体多媒体教学更形象、生动、直观。比如我在讲解胆汁的排出途径时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技术,一边点击鼠标,一边讲解,通过动画使得学生对肝外胆道有了一个全新的直观的认识,使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为深刻。如果教师能根据讲解内容配合板书图示,边讲边画,则效果更佳。因此在黑板上绘制器官的平面图应该成为人体解剖学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另外再配合活体演示,如在自己身上示教器官的位置、某些血管、神经的走行,骨性和肌性标志等。通过实验课让学生能够动手动脑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一个模型、标本,并充分利用活体。通过这些手段,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理解,加强记忆。同时可培养学生科学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举例法

解剖学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多,学生会感觉困难,而不愿意学。作为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举些生动活泼的例子不但有助于加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将一些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说得更具体明白,易于为人理解。教师在讲授理论时,要善于利用实例联系所讲解的内容。如在讲解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时,举些临床实例,象失语症、失读症等。还可联系外语学习中的“四会”与语言中枢的关系。许多临床实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与阑尾炎的触诊的联系,右主支气管的形态特征决定其易坠入异物等。

3归纳法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的入门课,要掌握的概念多,信息量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信息量与记忆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人体的结构十分复杂,解剖学名词特别繁多,现代医学中的名词约1/3以上来源于解剖学,这就为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只要稍加留意通过对比总结和归纳就有很多规律可循。教师应注意引导,从中找出这些规律,分清异同,区别其特点。因此,我们在促进学生记忆方面下了工夫。将一些有位置关系或功能关系的结构,课前即设计在表格中,授课过程中首先利用较好的板书,将信息和功能项目设置在黑板得当的地方,然后在讲解时,边讲边填写,逐渐在黑板上自然地展现出归纳表格,使学生们在记忆时尽量减少顾此失彼,又便于学生做笔记。

4复习巩固法

人体解剖学是分系统讲解的,然而人是一个整体,各部分、各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教师讲述某一器官时,常常涉及到周围毗邻器官以及分布其中的血管神经等。当讲述血管神经时,又涉及其支配器官,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横向或纵向联系相关器官或结构讲解,以求知识的完整。防止学生们学习后边的忘前边的现象发生。因此适当地联系相关系统讲解也是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所不可缺少的。

5总结法

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应抽出少量的时间进行当堂课内容的总结,理顺一下主次关系,点明重点、要点、分清哪些知识需掌握,哪些知识该熟悉,哪些知识该了解。这样做能使听课学生思路清晰,掌握的知识完整、系统。也有利于学生课后有重点的复习。

6注重预习和复习

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只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而学生自身的学习驱动力才是学习的关键力量。作为教师要能通过诱导、启发使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通过预习在短时间内自己试着抓住重点,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对不懂的内容注上重点符号或去查阅相关的资料。然后通过讲课使学生对重点知识尽可能的广泛了解,将零散知识系统化,使模糊知识清晰化。课后要求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重点记忆。这样长期的坚持下去,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好其它学科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各种方法在理论上需灵活运用,有机衔接,在各种教学方法应用时应以直观教学方法为主,其它教学法辅之,要举例得当,归纳合理,联系恰到好处,总结条理清晰。

参考文献:

[1]张波,解剖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6(18).

[2]林奇.人体解剖学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的设想[J].西北医学教育,2007,4(14):208-210.

动物医学知识点归纳篇7

精品源自生物科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识记联系的概念;明确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道理;初步理解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能力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学会从具体事例入手;归纳基本原理,并能以此观察分析实际问题。

觉悟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重要性;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教学重点】什么是联系?联系是普遍的。

【教学难点】联系是客观的。

【教学方法】“三自一导”教学法,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读书、自设疑、自求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复习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是物质的。那么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呢?这个问题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共同学习的问题。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40页。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板书)

师:学习这一框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联系?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请同学们注意听歌词。(放录音:歌曲“说句心里话”,优美的旋律在教室里响起。)

师:“说句心里话”这首歌,词美、曲美,歌唱家唱得更美,因而深受我们的喜爱。她唱出了当代军人的心声,赞颂了当代军人的情怀。请问同学们,作为军人的“我”为什么还要想家?用歌词回答。

生:因为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因为常思念梦中的她。(学生笑)

师:对,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因为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妈妈,还有梦中思念的她。按说他该好好在家中孝敬父母,爱妻怜儿。但他为什么还要出来当兵呢?(用歌词回答)

生:因为他更加懂得有国才有家,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而没有了祖国也就没有家。

师:同学们回答得好。没有了祖国便没有家。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作为军人的“我”正是有了对妈妈、对她,对家、对国的爱才来当兵的,反过来,也正是有了她们的支持“我”才能够出来当兵。可见,在“我”和妈妈、她之间,在家与国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哲学上就把这种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1.联系: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板书)

师:请同学们读课本的第1自然段,重点读第7、8行联系的概念,体会联系概念所包含的道理。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别的人、别的事物之间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同学们注意,结合前面讲的内容,结合高一年级我们所讲的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举例。

生: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②物理课所讲的摩擦生热;③化学课所讲的氧化还原反应;④价格与价值;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师:同学们刚才所举例子范围很广,这就说明:联系不是仅限于一时一地、一人一物,而是广泛地存在于一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也就是说,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2.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板书)

师:这个问题是本框的一个重点问题,课本从第2自然段至第10自然段,运用大量的事例,详细地为我们分析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所举的例子看书,分析归纳课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讲的。

(学生看书,教师辅导)

师:下面,请一个同学归纳一下,课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讲的?

生:从四个方面:一是自然界内部各种事物之间;二是人类社会内部各种现象之间;三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四是客观物质世界同人的意识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师:这位同学归纳得较为准确,下面我们对他所讲的方面加以提炼。这个同学所讲的联系,实际上就是讲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而整个世界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称为客观世界,人的思维叫主观世界,因此,普遍联系就有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自然界内部各种事物之间;②人类社会各种现象之间;③人的思维之间;④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⑤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板书)

下面,请第一组的同学来讲自然界内部各种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第二组的同学来分析人类社会内部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第三组的同学来归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第四组的同学概括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老师对同学们所讲的不够详细的地方加以补充,并讲讲人的思维之间也是普遍联系的。现在请同学们分组看书讨论,然后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随时准备补充。(课本写的较详细,学生一般都能够讲出来,为了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人类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也是普遍联系的。)

生:在人类社会中,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与消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都是联系着的。

师:同学们分析得较好,但同学们分析的重心侧重于生产方面,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人只注意捞钱,使人们觉得人与人之间在生活中缺少了应有的人情味,现在我想请同学们举一些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的例子,来说明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常常总是“情”将人与人联系起来的。

生:我们班××同学生病后,班长主动照顾他,同学们主动为他请医送药,相互关心……

师:同学们所举身边的例子,都说明了人和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这里,我也为同学们举一个文秘站:例子,是关于李素丽的:10多年前一个寒冬的早晨,一位姓杨的女医生抱着女儿乘坐李素丽所在的公共汽车去上班,李素丽见状急忙让杨医生将女儿放在售票台上,见孩子穿得较单薄,急忙脱下自己的外衣轻轻盖在孩子的身上……杨医生下车时,李素丽问杨医生:“孩子到托儿所后有衣服加吗?”杨医生说:“没关系,等会儿太阳出来了就暖和了。”可是,说者有意,听者有心。下午两点多钟,杨医生做梦也没有想到,李素丽拿着一床晴纶毛毯来了。李素丽对杨医生说:“你下班后还要坐两个多小时的车,用这床毛毯裹在孩子身上,免得孩子着凉。”杨医生是位下过乡的老知青,经历了许多的困难和磨难,却从来不掉泪。然而,今天,当她面对着李素丽,禁不住热泪盈眶了。从此后,她学素丽“真情为她人”的高尚情操,利用休息时间,上门为病人服务。10多年后的1995年9月,当她得知李素丽的女儿生病在床,而李素丽又忙于为世妇会的召开而工作抽不出时间照顾自己的女儿的时候,杨医生一连10多天主动到李素丽家去帮助她照料女儿。

同学们,这生动感人的一幕,不正是“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最好写照吗?这不正是我们社会中最为珍贵的联系吗?还有什么联系比这种联系更真实更感人的呢?李素丽有句话叫“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这充分说明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那么,你们能否举出一些古诗、成语、歌谣、谚语来说明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例子。

生:严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动物医学知识点归纳篇8

一、目前中医院校学生西医诊断思维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⒈由于中西医诊断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内科时多存在“入门难”的问题。

由于在开设西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中医课程,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在学习西医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沿用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但中西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中医侧重证候分析,注重舌脉等大体表象,诊断多是证候诊断,如“咳嗽”、“喘证”,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侧重疾病分析,注重微观指标,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等,在“症”的基础上得出“病”的诊断,如“肺炎”“心力衰竭”,讲究因病论治。可见套用中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来学习西医必定会导致头绪混乱、难以入门的情况。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医院校内初学西医内科学的学生往往把症状描述的非常全面,但是他们往往不能从描述中看到是哪种“病”,缺乏相应的逻辑归纳能力。

⒉中医院校西医课时有限,内容学习多不够深入、全面。

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期间,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课程较西医院校明显压缩,比如西医院校系统讲授西医内科学需要两个学期约550学时[3],而中医院校仅仅安排100学时左右。同样因为学时限制,中医院校的临床见习不可能和西医院校一样细化、全面,比如西医的见习是按病见习,中医只能按系统见习。西医基础课程如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亦是如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西医课程不够重视,学习西医内科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西医内科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医学生在和西医在同样的学制情况下既要学好中医,又要学习西医课程,相对任务紧、课业重,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只好选择求“中”摒“西”,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中医学习,而在西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及精力很少。

4.临床资源限制

中医院校在实践教育条件方面和同级西医院校相比普遍薄弱,病源相对较少,加上近年的扩大招生,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实习机会少,其临床思维能力自然也不容易提高。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临床资源改善非一时之举,中医学生在学制五年首先要学好中医,西医课程时间亦不可能过多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西医诊断思维水平重点要抓住西医内科学习阶段,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西医内科学习效率。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首先要从改善西医内科教学模式入手。

二、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

⒈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简,重点突出的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教研室结合我院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及执业医师要求,制定了内科学常见病诊断训练与量化考核指导,把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点: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主要症状为:咳,痰,喘,炎。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及呼吸音增粗,合并感染时有干、湿罗音,哮鸣音。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检、X线、肺功能。学生结合指导便于更好地正向记忆和理解教材中疾病的内容。同时针对疾病的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我们也按条目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问诊归纳为十个方面,便于学生更快的建立逆向思维的思路,做到识特点而知疾病。西医病历书写也重点强调突出疾病特点,达到“看主诉知疾病”的标准。指导能大大促进和帮助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自学,也更好的推动了各种教学互动模式的进行,促进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阶段,采用p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等多种互动模式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BL(problembased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既往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4]。我教研室从症状入手,分基础诊断阶段、临床诊断和治疗阶段、临床见习3个阶段进行pBL教学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我们体会pBL教学实践的优点: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②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④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全面消化[2]。

情景模拟是一种设置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的角色,生动再现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具体活动,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5]。我们主要讲这种模拟训练用于临床问诊和病案分析中,学生分别模拟病人和临床医师,看似简单地一问一答,学生事先要对疾病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断思路有了更切身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6]。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平时临床的典型病源整理出来,弥补学生当堂课堂见习病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创设临床情景,拉近理论讲授与临床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也有不错的效果。

3.全面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估和终结式评估结合[7],以考促学,促进学生平时对课堂学习、见习和实习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及见习阶段,即采取平时考核和终末考核结合的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平时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均纳入考核范围,占15%左右;期末考核占80%,期末考核除了基础知识,也注重临床分析能力,其中病例分析占期末成绩比值的10-15%。

动物医学知识点归纳篇9

 

关键词:高职;微生物学;免疫学;教学;改革

 

在我国,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开始进入规模发展阶段。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介于中等和本科医学教育之间,使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较难找到准确的定位,大多数医学高职院校对其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取舍等诸多方面难以定夺,以致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不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新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应以医学应用及能力培养为中心,瞄准广大乡村和社区医疗岗位或岗位群,培养具备医学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适应医疗、预防、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在本科教学中分属于两门课程,两门课程共占140学时左右,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理论知识,因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两门基础课所占的课时不能太多。结合医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明确学习不是以研究高深的理论知识为目标,而是以“必需、够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我院将这门名课程精简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一门课程,占用36个学时。针对课时少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学到相对多的知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以模块教学为中心的课程指导思想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医药学相关专业均开设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两门基础课,但是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以基本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这两门课程是新生刚入校就开设的课程,这时学生对大学生活还不能适应,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中学水平,以死记硬背为主,总希望教师能像中学教师那样手把手地教,一个题一个题地练。本院结合这些特点,提出以教学模块为中心进行教学。例如,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细菌、病毒及真菌三个模块,三个模块的教学从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入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免疫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模块进行教学,可从学生最熟悉的计划免疫着手,一步一步引入教学。

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水平

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改进

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后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与以往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不同在于更新了教育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即尽可能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诱导式教学,诱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以文字、模型及图表形式叙述医学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信息容量传输通道少、速度慢、效果差,学生很难掌握,因而运用直观教学方式,利用模型、挂图、标本等资源以及电教、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组合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逼真,利于学生进入情境教学境地,便于接受理解。免疫学内容中理论知识较多,诸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难以理解和掌握。而多媒体可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文字、声音、图像及形象动画等进行交流,将黑板、语言难以描述的、微观的教学内容以视频和声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运用图形处理技术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微观问题宏观化,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使学生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到抗体的产生时,插入疫苗种植全过程的录像,立即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加深了印象,增进了理解。在这里,要提出的是,如果一味地强调课件的作用,教学手段单一,让学生从头至尾见到的都是大屏幕上的图像,这就成了典型的电脑“满堂灌”,教师成了机械的电脑操作者,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并不见得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演示与讲解相结合。媒体演示是为主或是为辅,是先演示后讲解,还是先讲解后演示,或是边讲解边演示,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要将教学的内容全打进课件里面,这样学生根本就没有任何兴趣,甚至有可能把教师的课件拷回宿舍学习,不来课堂

学习。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对医药高职高专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生这时还沉浸在考入大学的幸福之中。如果一开始进度很快,很多学生还局限于中学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就会被这突如其来的快节奏打懵,从而自信心受挫,对以后的学习影响很大。所以,课程刚开始时进度一定要慢,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然后再逐渐加快速度。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应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培养自学能力,拓宽视野,增长人文知识,发展个性。21世纪是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飞速增加,教材也相应更新,课程内容将会不断深化、拓展。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只记住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一定要养成掌握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在大学里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自学能力,这就需要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通过预习和独立思考,学生在教师讲课前就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内容,一些不懂的关键问题在课堂上经教师一点,不仅理解,而且记忆深刻,这样逐渐地通过自学也能掌握应学会的内容。每节课结束时,教师都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下节课开始时进行提问,逐渐培养学生预习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今后知识更新的需要。医学基础课普遍存在内容多、课时少、易懂难记的特点,结合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教师要导在方向上,导在关键上,导在提高学习能力上,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要培养学生系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归纳总结是人们深化认识的过程和升华知识的重要手段。每学完一个阶段,先把所需掌握的重点难点,列在一张大纸上,然后再逐条归纳提炼,做到一目了然,一看到某几个字,甚至是某几个符号就可以回忆起每一节每一段的内容。平时可以经常看看加深记忆,最后复习时就会省时省力,事半功倍。在病毒这个教学模块,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一下其中一个病毒知识的学习方式,例如:上网查找乙肝病毒相关知识,总结和归纳内容,然后再讲述给学生听。接下来,给学生分配任务,将其余的几种病毒按上网查找几个学生讨论归纳总结这个模式让学生练习,既让学生学会了怎样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也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实操能力的培养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显微结构的绘图和细胞病毒的辨认能力,显微镜和解剖镜的使用技术、临时制片等技术和技能,以及消毒、防腐、无菌等操作技能。在免疫学教学方面,有抗原抗体检测技能。

综合评价成绩各科的成绩不能仅以期中、期末成绩评定,必须综合评价,结合课堂纪律,平时学习态度,实验课的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考试的考纪考风等综合打分。

以上是我院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课程改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一门课程时所做的改革,此项改革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达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金路.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胡淑珍.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陈晔,陶劲松.多媒体技术在植物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94-95.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动物医学知识点归纳篇10

 

关键词:高职;微生物学;免疫学;教学;改革

 

在我国,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开始进入规模发展阶段。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介于中等和本科医学教育之间,使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较难找到准确的定位,大多数医学高职院校对其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取舍等诸多方面难以定夺,以致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不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新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应以医学应用及能力培养为中心,瞄准广大乡村和社区医疗岗位或岗位群,培养具备医学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适应医疗、预防、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在本科教学中分属于两门课程,两门课程共占140学时左右,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理论知识,因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两门基础课所占的课时不能太多。结合医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明确学习不是以研究高深的理论知识为目标,而是以“必需、够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我院将这门名课程精简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一门课程,占用36个学时。针对课时少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学到相对多的知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以模块教学为中心的课程指导思想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医药学相关专业均开设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两门基础课,但是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以基本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这两门课程是新生刚入校就开设的课程,这时学生对大学生活还不能适应,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中学水平,以死记硬背为主,总希望教师能像中学教师那样手把手地教,一个题一个题地练。本院结合这些特点,提出以教学模块为中心进行教学。例如,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细菌、病毒及真菌三个模块,三个模块的教学从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入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免疫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模块进行教学,可从学生最熟悉的计划免疫着手,一步一步引入教学。

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水平

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改进

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后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与以往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不同在于更新了教育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即尽可能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诱导式教学,诱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以文字、模型及图表形式叙述医学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信息容量传输通道少、速度慢、效果差,学生很难掌握,因而运用直观教学方式,利用模型、挂图、标本等资源以及电教、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组合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逼真,利于学生进入情境教学境地,便于接受理解。免疫学内容中理论知识较多,诸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难以理解和掌握。而多媒体可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文字、声音、图像及形象动画等进行交流,将黑板、语言难以描述的、微观的教学内容以视频和声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运用图形处理技术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微观问题宏观化,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使学生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到抗体的产生时,插入疫苗种植全过程的录像,立即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加深了印象,增进了理解。在这里,要提出的是,如果一味地强调课件的作用,教学手段单一,让学生从头至尾见到的都是大屏幕上的图像,这就成了典型的电脑“满堂灌”,教师成了机械的电脑操作者,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并不见得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演示与讲解相结合。媒体演示是为主或是为辅,是先演示后讲解,还是先讲解后演示,或是边讲解边演示,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要将教学的内容全打进课件里面,这样学生根本就没有任何兴趣,甚至有可能把教师的课件拷回宿舍学习,不来课堂

[1] [2] 

学习。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对医药高职高专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生这时还沉浸在考入大学的幸福之中。如果一开始进度很快,很多学生还局限于中学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就会被这突如其来的快节奏打懵,从而自信心受挫,对以后的学习影响很大。所以,课程刚开始时进度一定要慢,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然后再逐渐加快速度。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应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培养自学能力,拓宽视野,增长人文知识,发展个性。世纪是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飞速增加,教材也相应更新,课程内容将会不断深化、拓展。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只记住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一定要养成掌握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在大学里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自学能力,这就需要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通过预习和独立思考,学生在教师讲课前就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内容,一些不懂的关键问题在课堂上经教师一点,不仅理解,而且记忆深刻,这样逐渐地通过自学也能掌握应学会的内容。每节课结束时,教师都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下节课开始时进行提问,逐渐培养学生预习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今后知识更新的需要。医学基础课普遍存在内容多、课时少、易懂难记的特点,结合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教师要导在方向上,导在关键上,导在提高学习能力上,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要培养学生系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归纳总结是人们深化认识的过程和升华知识的重要手段。每学完一个阶段,先把所需掌握的重点难点,列在一张大纸上,然后再逐条归纳提炼,做到一目了然,一看到某几个字,甚至是某几个符号就可以回忆起每一节每一段的内容。平时可以经常看看加深记忆,最后复习时就会省时省力,事半功倍。在病毒这个教学模块,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一下其中一个病毒知识的学习方式,例如:上网查找乙肝病毒相关知识,总结和归纳内容,然后再讲述给学生听。接下来,给学生分配任务,将其余的几种病毒按上网查找几个学生讨论归纳总结这个模式让学生练习,既让学生学会了怎样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也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实操能力的培养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显微结构的绘图和细胞病毒的辨认能力,显微镜和解剖镜的使用技术、临时制片等技术和技能,以及消毒、防腐、无菌等操作技能。在免疫学教学方面,有抗原抗体检测技能。

综合评价成绩各科的成绩不能仅以期中、期末成绩评定,必须综合评价,结合课堂纪律,平时学习态度,实验课的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考试的考纪考风等综合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