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渔业可行性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3:23

生态渔业可行性方案篇1

【关键词】渔船管理;档案管理;渔船检验

近年来,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渔业经济也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政府一直致力于海洋渔业资源的养护工作,随着渔船种类不断更新,国家推行各类政策措施,对渔船的“双控”管理、网具管制、减船转业以及禁渔休渔等,均产生很好的成效,有效地缓解了海洋渔业捕捞压力,国家还将逐步实施捕捞限额管理进行了专门研讨,渔船数量的增减也是国家调控渔业捕捞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建立中国特色的捕捞业制度,使我国捕捞业和渔船管理各个环节基本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与此同时,渔业船舶的管理问题也摆在了各级渔业主管部门的面前,加强渔船档案管理,可以在坚持“双控”政策的基础上,有效掌控我国的渔船数量以及相关信息,合理控制捕捞强度,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确保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渔船档案管理的意义

完善渔船档案管理制度,有利于推进渔船标准化建设,有助于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活动,为推行开展限额捕捞、休渔禁渔制度,推进渔政执法工作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我国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应该对所管辖渔船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推进渔船渔港动态监控,增强渔船安全生产、应急救助能力,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和涉外违法捕鱼事件的发生。为进一步巩固我国渔业市场秩序,合理养护海洋渔业资源,维持海洋渔业生态平衡,优化捕捞作业方式,修复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海洋渔业资源锐减,捕捞数量逐年下降,国家越加重视对于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的保护,从1995年起,我国全面实施伏季休渔制度,近几年不断改进休渔时间和休渔范围,在广阔范围内对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有着极其深远的积极意义。加强渔船档案管理,确保渔船档案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向渔业主管部门呈交准确可靠的信息材料,对国家压减海洋捕捞渔船,引导渔民减船转产转业,遏制捕捞渔船快速增长,可以提供真实准确的依据材料,为政府制定渔业发展目标具有巨大的参考作用,还可以提升渔业主管部门的渔业执法力度。

二、渔船档案管理的材料收集归档

渔业船舶档案全面的通过文字记载、图像表格、视频影像等各种形式记录了渔船的建造、检测、转销等过程,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档案,可以保护渔船拥有者的依法财产不受侵害。渔业船舶档案主要包含:渔船入户申请表、船具控制指标批准文件、船舶拥有者的身份证件、船舶检验证书、违法违纪记录等很多详细的文件材料。各地渔船管理部门方应遵循国家渔业管理部门相关条例,并分析当地实际情况,编制适用的渔业船舶档案材料收集范围,然后进行细致严谨的调查,档案管理部门采集归纳渔船材料整合并集中监管,记录在案。并对每条渔船做到独立建档,每年及时采集更新数据文本,做到对渔船档案的规范管理。渔船年审年检是渔船检验机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渔船开展监管查验,档案管理部门应及时收集渔船检验的相关材料,并结合信息数据库对渔船的违法记录的动态影像资料以及处罚文书收集齐全,保证渔船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三、改进渔船档案管理的举措

加强对于渔业船舶的档案管理是为了船舶信息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全面提升渔船档案的利用服务效率。为加强渔船档案的管理,提出几条建设性建议。首先就是认真做好渔船档案编制相关的研究工作,在渔船档案管理明细中加入更多数据信息,不仅要包含渔船的数量和型号、功能,并逐一做好编号,提高档案检索的准确性和快捷性。政府以及各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大力推进渔船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统一渔船管理数据库,优化完善渔船动态管理系统,推广运用北斗导航、alS、渔船自动识别系统等先进管理技术,加强渔船信息技术装备建设,建立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档案管理体系,将渔船登记、换发渔业、捕捞许可证、船舶检验证书、船舶所有权证书以及船籍港、渔业资源费征收、渔船年审、禁渔期捕捞违法记录等资料输入计算机管理系统,由渔船档案管理部门集中规范化管理,并与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全方位提高渔船档案的利用效率,并促使我国渔船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信息化轨道。建议实行联网联动机制管理渔船档案。建议国家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创立一套科学全面的网络管理系统,采取先进的科研技术对渔船进行视频监控,使管理更加直观明了,在网络系统中,将渔船的批准证书,检验许可以及财产证明、违法记录等各项信息详细记录在案。建立由全国联网信息共享数据库管理制度,违法查纠渔船全国联动,建立“三无”渔船清理整治长效机制,全国联动查处“三无”渔船和无照运行的渔船,可以通过联网渔船船籍档案管理部门数据库,了解相关渔船信息,及时查处违法渔船,提高执法效率,并可以大幅减少管理成本,不受地域、空间阻碍,方便监控和信息沟通,使渔船档案的各种信息载体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监管作用。渔业执法部门的办公,应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自动化综合管理,构建一个多方位的网络管理系统,利用高新技术对渔船进行网络监控。当发现渔船造成水域污染等违法事件,可充分利用渔船档案资料进行排查检验,对违规渔船依法处理。在休渔期内,可以利用渔船档案资料对区域内渔船停港情况进行分析筛选,从海域陆地对渔船进行管控,可以大大提高渔政执法人员的工作效率。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方面的应用,计算机逐渐成为档案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几乎可以取代传统的手写操作。因此在如今的渔船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部门向渔户提供的已经不是以往的纸质材料,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电子档案。如今渔船档案管理工作是将大量的档案信息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转化为电子格式,然后通过网络途径向外界传递档案信息,将渔船档案转化为有着充分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在渔船档案管理部门内部,也应深化改革,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开展培训加强教育,使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足以胜任数字化信息档案的管理。因此需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渔业船舶的信息采集、数据记录以及调控监管,实现对档案信息数字化、电子化的控制与管理,可以及时高效地进行信息收集、全面确保信息安全、精准快速地传递信息、最大限度提升信息的利用效率。使渔船档案的管理呈现出及时性、准确性、广泛性和安全性。对渔业船舶进行科学、完善的档案管理,运用渔船检验等手段,可以确保渔民的人身安全、财产利益,有利于渔业市场稳定运行,促进渔业经济发展,合理运用海洋资源,配合我国的伏季休渔政策,可以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保障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硕,王宇,王振洲.渔船身份识别系统在海洋渔船管理中的应用[J].渔业现代化,2014,02(01):63-66.

[2]王梦娉.渔业船舶技术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档案与建设,2014,04(03):86-87.

生态渔业可行性方案篇2

关键词渔业档案管理;作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5)08-0309-02

abstractDescribedtheapplicationofarchivesmanagementinfisheriesproduction,qualitycontroloffisheryproductsandfisherieseconomicoperation,pointedoutthecurrentsituationandproblemsoffisheriesmanagement,putforwardrecommendationsoffisheriesarchivesmanagement,soastoprovidereferences.

Keywordsfisheriesarchivesmanagement;role;problems;recommendations

随着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档案管理在现代渔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本文就档案管理在现代渔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档案管理在渔业生产中的作用

1.1档案管理在选种选育中的应用

1.1.1引种驯化。通过广泛的天然鱼类资源调查,根据养殖目的要求有选择性地进行品种试养,确定其是否有养殖价值。这种方法可以较快地培育新品种。在调查中,要对天然鱼类各品种进行系统资料记录整理,包括鱼种名称、数量、来源地、水体水温情况、生态情况、气候条件等内容。在试养殖中,也要做好资料记录整理,包括鱼种名称、数量、来源地、水体水温情况、饲养管理情况、生长发育情况等内容。

1.1.2选育提高。在鱼类生长发育各阶段,选择优良性状个体,淘汰劣质个体,避免近亲引起的退化现象。这就需要有原品种完整的遗传系谱档案,包括个体编号、出生日期、来源、谱系、生长发育、繁殖、图片等。

1.1.3杂交培育。选用2种不同鱼类进行杂交,利用杂交优势产生所需的新品种。在杂交遗传培育过程中,要详细做好相关性状的数据记录及资料收集保存。

1.2档案管理在鱼料研究中的应用

渔业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鱼用饲料的研究和工厂化生产,档案管理在鱼料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1.2.1鱼料原料品种情况调查。鱼料在养殖生产中占50%以上成本。因此,对鱼料原料品种情况的调查了解、检测分析、记录存档显得十分重要,这是确保配合鱼料生产质量的基础工作。如果没有各原料品种的基础档案,比如含水量、粗蛋白质、能量、维生素等成分的分析档案管理,就不可能研究出科学合理的鱼料配方,就无法满足鱼类生长发育的需要,甚至造成鱼料营养浪费[1-2]。

1.2.2鱼料原料或添加剂的采购与使用。鱼料原料或添加剂生产供应方必须备有各种鱼料原料或添加剂的质量清单档案。鱼料原料或添加剂采购方在采购各种鱼料原料或添加剂时,必须向原料方索取相关质量清单,同时采样检测是否符合质量清单标注的指标,确认后方可采购,这样才能确保采购的鱼料原料或添加剂的质量与使用安全。

1.2.3配合饲料。配合饲料是根据各鱼类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在充分了解掌握鱼料原料成分的基础上,经过科学合理搭配而成的全营养鱼料,这一过程离不开建立或查阅相关档案。

1.3档案管理在鱼料生产、销售与使用中的应用

每生产一批鱼料都必须建立有营养成分比例、生产日期、保质期、添加有保健药物的休药期、使用说明等档案。销售过程中必须建立有进出库时间和数量、保质期、客户名称地址等档案。使用过程中必须建立有采购日期、保质期、使用数量和效果等档案。

1.4档案管理在鱼病防控中的应用

1.4.1规模养鱼场备案管理。渔业管理部门应当对规模养鱼场进行备案登记管理,登记内容包括养殖场名称、地点、业主姓名、鱼类名称、养殖面积、投放鱼苗数量、产量等,并建立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备查。

1.4.2防疫档案。渔业疫病防控机构应当建立养鱼场防疫档案,内容包括养鱼场名称、地址、鱼类名称及数量、预防药品名称、投药方法、投药日期、休药期、处方人及投药人姓名等。

1.4.3疫病监测档案。包括流行病学资料、鱼病监测技术标准、规程、程序等相关资料。

1.4.4疾病治疗档案。疾病治疗档案包括病鱼所在池塘编号、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报告、确诊病名,用药名称、用药量、给药方法、用药时间、休药期,治疗效果以及处方人、用药人姓名等。

1.4.5病死鱼处理档案。包括鱼死亡时间及原因、处理方式(深埋、焚烧、煮沸、化学处理、微生物处理等)、处理时间、负责人员等。

1.5档案管理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档案,有利于规范管理及进行成本核算。

1.5.1引种。建立品种、来源、规格、数量、健康情况等档案。

1.5.2生产档案管理。养鱼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包括品种、来源、养殖数量、繁殖情况和进出场数量日期等档案。

1.5.3投入品管理和使用档案。建立鱼料、添加剂和药物采购的来源、名称、数量、入库时间、领用名称和时间、使用对象和用量、经手人等有关情况。

1.5.4发展养鱼户档案。包括农户姓名、所在乡村屯地址,品种名称、数量、投放鱼苗规格及日期,领用鱼料和用药情况,产量等。

1.5.5产品销售档案。包括产品产地、业主名称、养殖时间、用药情况、产品数量、客户名称地址、销售日期人、运输车辆牌号等[3-4]。

2档案管理在渔业产品质量监管中的作用

建立和完善质量监管档案,有利于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及其可追溯。

2.1生产环节质量监管档案

包括引种来源,鱼料、药品等的采购与使用,防治情况,休药期情况,销售情况;岗位责任制及责任人;技术操作规程等等。

2.2运输环节质量监管档案

包括装载地点,运输数量,卸载地点、时间,运输车辆号牌,运输人。

2.3加工和销售环节质量监管档案

包括来源、数量、时间、用药情况,检疫情况,加工过程记录,包装储藏记录;销售数量、时间、产品规格、客户等。

3档案管理在渔业经济运行分析中的作用

通过信息档案留存分析,可以了解某一时期渔业发展动态、特点,从而预测某一阶段发展趋势,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为生产者提供指导服务。

3.1价格、销售信息

包括市场价格动态信息、销售动态信息等情况。

3.2各类鱼养殖面积

包括鱼苗需求变化情况、养殖面积动态等。

3.3各类鱼产量

包括养殖、加工生产量及同比环比,与全国或相关省比较分析情况。

3.4产值和增加值

包括各品种的产值和增加值及同比环比,与全国或相关省比较分析情况等。

4渔业档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重生产轻档案管理

不管是传统渔业生产,还是现代渔业生产,绝大多数养殖业主根本没有档案管理的概念,只注重如何扩大生产和销售。由于缺乏档案的管理,在成本效益、工作效率、开源节流等管理方面无从下手。随着我国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特别是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的不断发展,渔业生产的档案管理工作逐步摆上了议事日程,但重生产轻档案管理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无论是渔业监管部门还是养殖业主,绝大多数未建立相应档案,即使建立有档案,也存在较多的缺、漏项现象,记录、整理、归档、保存不完整。由于各环节缺乏档案管理,一旦发生事件时,无档可查、无法追根溯源,严重者失信于消费者、失信于社会,最终损害自己的利益。

4.2缺乏有效约束机制

渔业生产的档案管理仍然是以业主自愿施行为原则,加上档案管理是一项繁杂工作,需要一定有人力成本支出,由于缺乏有效约束机制,业主自然不愿开展此项工作,即便开展了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应付了事。

5渔业档案管理的建议

5.1加大培训宣传力度

加大对渔业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舆论宣传力度,营造渔业行业重视档案管理的氛围,加强对涉及档案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系统档案管理的业务培训,提高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档案管理的水平。

5.2建立监管约束机制

办理渔业相关许可、审批事项、相关证照时,必须强调相关档案的完整性,否则,不予审批;在申报和审批渔业相关项目时,将档案管理作为项目管理要求;将档案管理作为检查验收项目的重要内容。

5.3强化服务立法

制定渔业生产各环节的档案管理技术规范;将档案管理纳入渔业相关法规规定内容。

6参考文献

[1]王梦娉.渔业船舶技术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档案与建设,2014(4):86-87.

[2]陶卫忠,张良.海域使用权档案管理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C00):45-47.

生态渔业可行性方案篇3

一、渔船安全生产方面

1、为深入贯彻省安委《海上安全铁拳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铁拳行动》)(浙安委【2019】6号)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讲话精神,有效防范并坚决遏制海上渔船安全事故发生,使我县渔业船舶领域综合整治有效推进,我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渔业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制定印发了《苍南县渔业船舶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关于开展全县渔业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的通知》(苍海渔振指【2019】1号)等文件,我带领县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执法人员分赴全县各沿海镇,面对面向镇主要领导、合作社负责人传达省、市关于开展安全整治的精神,指导和督促各渔业镇开展渔船安全生产工作。

2、强化隐患治理,严打违规违法,县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及三个中队通过港口检查、海上巡查的形式,全面查、重点查,强化对10人以上渔船、辅助船、老旧渔船等高危渔船检查,按照“五个不准”“五个一律”要求,严查安全违规渔船,严打涉渔“三无”船舶,消除海上渔业安全生产隐患,保障渔民安全有序进行渔业生产。自开展“铁拳行动”以来,共开展执法检查10次,出动执法人员49人次,共检查渔船70艘,发现隐患9艘,责令整改9艘,其中,中国渔政船队在海上开展安全执法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航行16个小时,航程250海里,登临渔船14艘,查获“三无”渔船二艘,发现违规渔船4艘,现场整改4艘。

3、强化宣传,提高安全意识。深入渔港渔村、码头岙口等一线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渔业安全生产“五个不准”和“五个一律”宣传,强化宣教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在乡镇、社区、合作社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及时通报安全事故,以实际案例向合作社、渔民宣传安全防范意识。同时,利用渔船回港、安全检查时机,开展安全警示教育,加强船东船长的安全意识,提高渔民依法生产、安全生产自觉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4、加强动态监控,落实应急联动

严格落实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加强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县、镇(社区)、合作社三级平台联动,全程掌控渔船实时动态,对故意关闭或破坏北斗定位设备的违规渔船实施强制召回、停港整顿等处罚;严格控制渔船赴敏感水域生产作业;不定期对渔业合作社开展所属渔船责任制落实、编组编队、动态管理等内容进行督查;及时向渔船发送大风、大雾、寒潮、冰冻等极端性、灾害性天气信息,督促渔船及时就近归港避风,确保对发生的渔船事故、涉外事件第一时间快速响应、迅速搜救、及时排查处置。

5、规范休闲渔船管理。

(1)、抓好休闲渔船经营及安全管理。一是明确营运范围、营运区域和营运时间。休闲渔船活动是指进行非专业性捕捞和垂钓生产等;休闲渔船应当持有有效的渔业船舶检验证书、所有权证书、国籍证书和体验式捕捞许可证;单位和个人经许可,应在我县公布的各海域内开展休闲渔船经营活动;休闲渔船活动每年营运时间为4月15日至11月15日,仅限于白天(日出到日落)且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进行,单次出、返航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二是加强休闲渔船安全监督管理。根据休闲渔船管理办法,各地及相关部门按职责做好休闲渔船管理工作。各地和休闲渔业经营单位、休闲渔业经营单位应当与休闲渔船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以及安全责任。

(2)、严厉整治休闲渔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管理,严厉打击休闲渔船以休闲名义非法从事捕捞生产,超抗风力、超活动时限、超活动区域、超核定乘员人数,违规从事客货运输活动等行为,同时严禁现有具有合法捕捞许可证的海洋捕捞渔船兼做休闲渔船。

二、伏休工作方面

生态渔业可行性方案篇4

二十多年来,海上船舶溢油事故频发,油污损害赔偿的争议不断,其核心的问题是赔偿范围的认定,特别是渔业资源中长期损失的赔偿问题,从国际到国内,从理论到实践,对此不同的观点或针锋相对,或含糊不清,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笔者结合海洋油污损害赔偿案件的审判实践,欲针对油污损害中渔业资源的中长期损失的赔偿,分别从目前的海事司法实务和今后完备法制两个方面提出如下看法和意见,供同仁们参考。一、关于海洋油污中长期损失赔偿的司法原则目前海事审判实践中,关于油污损害赔偿范围的争议主要集中于油污损害的中长期损失的请求是否应予以支持。早在广东湛江1997年“海成”轮油污损害赔偿纠纷案的审理过程中就出现分歧,一审采纳专家意见,认为中长期损失不属于《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规定的赔偿范围,驳回了原告对中长期损失的请求。二审认为,上述公约没有表明对中长期损失是否赔偿的态度,油污以及清除油污造成的二次污染破坏了海洋原先的生态环境,从而造成渔业资源种类、数量及组成的改变,导致渔业资源长期逐渐衰退,这种影响在海洋环境中可持续数年甚至十几年,即漏油影响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时间是较长的。该损失是持续的,属于《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所规定的灭失和损害。因此应按照恢复原状所需费用来折价赔偿,即赔偿的金额应大体相当于使受损水域恢复到原来的生态状况所需的费用,因此,该中长期损失应予赔偿。在以后的油污损害赔偿纠纷案中,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也继续对中长期损失的请求予以支持。主张中长期损失不应列入油污损害赔偿范围的主要理由有:(1)中长期损失数额巨大,一般为资源损失,索赔的权利主体为国家。而近期损失及其他直接损失数额小,索赔主体多为单位或个人,这类损失的赔偿直接关系到有关单位和个人的生产与生活,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如果允许对中长期损失赔偿,数额巨大的中长期损失将与数额较小的近期损失一起平等参与油污责任限制基金的分配,结果众多的近期损失的索赔主体只能得到很少的补偿,从而导致事实上不公平;中长期损失多是将来的预计损失,而不是现时的、客观的、已发生的损失;(3)特别是目前油污损害赔偿纠纷案中当事人或有关部门对中长期损失的调查预测方法、手段不科学,调查结果不准确,中长期损失索赔的事实依据不足。笔者认为,在目前法律没有作限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原则上中长期损失作为油污损失的一种形态,法院应当判决责任人予以赔偿。理由是:(1)完全赔偿是民事赔偿的基本原则,《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我国加入的《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均没有特别限制污染造成中长期损失的赔偿。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只是规定,污染责任人“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将“油污损害赔偿”限定为“由于船舶逸出或排放油类后,在运油船舶本身以外因污染而产生的灭失或损害,并包括预防措施的费用以及由于采取预防措施而造成的进一步灭失或损害。”该定义并没有排除中长期损失赔偿之意,中长期损失与近期损失相比,不能说是直接与间接之分,而是损失表现的时间长短。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列举的承担民事责任的十种形式中,适用于环境污染的有五种,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这里不论及其他责任形式,只谈恢复原状。恢复原状是指将损害的财产或权利基本上回复到被侵害前的状态。环境被污染后恢复原状是必要的,是可能的,符合民事责任制度的宗旨。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潜在性与渐进性,有的污染损害短时间内不可能立即发现,或不能短时间内立即恢复,一般来讲,油污污染的中长期损害是客观存在的,污染责任人有义务将受污染的环境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包括补偿并消除中长期损害。如果法院判令污染责任人恢复受污染环境的原状(主要是治理中长期损害),一方面,如果责任人不具体履行恢复原状的义务,法院难以具体强制责任人履行,但法院可责令责任人支付治理费用,补偿损失;另一方面,责任人往往不愿旷日持久地治理受污环境的中长期损害,受害人又多倾向于直接索赔经济损失。我国的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中没有规定恢复原状这一责任形式。因此,从恢复环境的角度出发,只要中长期损失存在,责任人就应当赔偿中长期损失。(3)至于说如果将中长期损失纳入索赔范围,则众多的近期损失索赔主体将只能得到很少的补偿,由此推断出中长期损失不应列入索赔范围的结论,这似乎既不符合法律,又不符合逻辑。无论是中长期损失,还是近期损失,无论是数额大的损失,还是数额小的损失,作为损失存在的形态,均应当得到赔偿。我们不能为了使某些损失得到更多的受偿,而去限制或甚至否定其他可能更大损失的索赔,否则我们将陷于一种离奇的心理状态,同样是损失,“相煎何太急”?在现代法制“由契约到身份”的运动中,为了对某些群体或权利予以特别保护以达到社会的实质正义,法律可以规定某些权利优先受偿,或限制对方权利,少有以剥夺同类权利予以平衡的现象。从政策导向上考虑,如果需要对众多的小额近期损失索赔给予特别保护,在立法上或司法解释中可以对中长期损失的索赔在数额上作适当的限制,而一概否定是不合适的。但目前没有出台限制性规定前,在审判实务中,对中长期损失的索赔应予以支持。(4)中长期损失多是将来的预期损失,而不是现时的、已发生的损失,这也不能成为不支持中长期损失索赔的理由。如果索赔的损失是可合理预见必将发生的损害,也应当属于损害赔偿的范围。这在法律与司法实践中有众多的实例,如对伤残者日后定期更换假肢的赔偿等,未必要待必将发生的损失实际发生后才能给予赔偿。作为国际上建设性的意见,1994年《国际海事委员会油污损害指南》第十一条规定:“环境损害的赔偿(除利润损失外),应限于已实际或行将采取恢复原状的合理措施的费用。在对根据理论模式计算出来的损害作出抽象定量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索赔,不予赔偿。”(5)中长期损失的调查报告不准确属于事实问题、个案问题,不应上升成为法律上一概不支持中长期损失请求的理由。基于调查报告不准确与基于法律上的否定态度而驳回中长期损失的请求,分属于事实依据不足与没有法律依据两类不同性质的原因,不能混淆。当然我们可以综合环保部门的各种意见探讨调查、预测中长期损失的科学方法,从而正确确定调查报告的采信标准。综上,笔者认为,在目前法律没有明确限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在审判实务中,支持中长期损失的请求从我国现行法律的文意及内在的逻辑看是顺理成章的,而不支持中长期损失的请求却显得理据不足。理论上不赞成支持中长期损失的立场在没有被法律或司法解释吸纳前,支持中长期损失请求的司法立场应继续坚持。至于中长期损失的调查报告不准确问题,当务之急是研究预测中长期损失的科学方法,确定中长期损失的采信标准。二、关于船东强化反证油污中长期损失的建议在油污事故发生后,海事局作为海上交通安全主管部门首先赴现场进行船舶溢油事故调查,勘查油污事故现场,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清污,出具海事调查报告,分析事故原因。而海洋与渔业局作为渔业资源的主管部门,委托或者指派海洋与渔业资源环境检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赴油污现场对渔业资源损失进行调查取证。而事后这两个部门对油污损害程度描述时常存在较大差异。海事局称:由于积极组织清污,油污得到了控制,污染不大。而海洋与渔业局称:经检测,污染面积大,渔业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前者的工作人员指责后者夸大了损失;后者的工作人员指责前者夸大清污效果,孰是孰非,莫衷一是,这也给油污损害赔偿纠纷的各方当事人埋下了一个争议的伏笔。监测中心一般对渔业资源损失进行如下调查:1、污染源调查;2、地理环境调查(污染区域及面积);3、海况调查;4、水质监测,在调查海域设置若干采样站,根据国家《海洋监测规范》、《渔业水质标准》采集海水样品,测定海水石油类浓度,确定海水石油浓度超标(《渔业水质标准》的限定值)区域面积(如超标10倍、20倍以上水域面积);5、渔业资源损失调查,在调查海域设置若干调查站,用监测船现场拖网调查游泳生物资源,对比近年来该区域渔业资源监测数据,分析调查水域渔业资源的变化情况,计算污染水域平均每小时渔获率下降幅度,考虑游泳生物的回避效应,估算溢油事故造成游泳生物资源的损失率;经统一计量单位计算得出污染前的游泳生物资源的密度;以受污染面积X游泳生物资源损失率X污染前游泳生物密度,得出游泳生物损失量。以当地水产品的平均价格X游泳生物损失量,得出游泳生物直接经济损失。目前一般采用专家评估法计算渔业资源损失,根据农业部《水域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方法规定》,天然渔业资源(中长期渔业资源损失)经济损失额的计算,不应低于直接经济损失中水产品损失额的3倍。据此,监测中心一般以预计污染水域渔业资源恢复原正常水平至少需3年以上时间,并按照农业部的上述规定,以直接经济损失的3倍计算得出污染水域天然渔业资源经济中长期损失的数额。海洋与渔业局代表国家向肇事船东提起渔业资源损失的索赔,首先委托监测中心调查取证,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直接证据),并按照农业部《水域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方法规定》中的计算办法计算出渔业资源损失,作出渔业资源损失的监测报告。而船东一般只是在诉讼中对监测报告提出种种异议,特别是对于监测中心按照农业部的上述规定以直接经济损失的3倍计算污染水域天然渔业资源中长期经济损失的数额,船东一直持有异议和疑虑,但并不能提出有力的反证,在举证上处于消极、被动、防御的状态。而根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如果海洋与渔业局提供监测中心的监测报告,该监测中心具有鉴定资质,其监测方法又符合法规的规定,由此作出的鉴定结论应具备证据效力。而船东仅对鉴定结论提出异议,却不能提供相应的反证予以支持,就不能推翻鉴定结论。监测报告中关于渔业资源损失的鉴定结论就应作为确定渔业资源中长期损失的依据。船东收集证据上迟缓与消极,导致其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往往叫苦连天,甚至怀疑法院裁判的公正性,却不怀疑自己的举证能力。油污损害赔偿的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信息不对称,举证能力失衡,法院依法裁判固然符合法律公平,但可能存在事实上的不公平,留下不和谐的社会隐患。为此,笔者建议:船东方面应建立健全油污事故调查预案,提高反应能力,在油污事故发生后,应立即组织清污,回收污油,减少入海油量,并委托鉴定机构计算实际回收的纯油量,核实船舶当航次开始时的载油量、航次中的油耗、船舶发生溢油事故经封舱堵漏之后的剩余油量,从而准确计算实际入海油量,作为日后诉讼的一个有力反证。同时,应注意委托有资质的机构,最好申请法院证据保全,由法院委托有资质的监测机构,监测污染水域面积、污染水质、渔业资源损失率,并对污染水域的水质及渔业资源恢复状况跟踪监测1-3年。法院可考虑先中止审理该类案件,待跟踪监测完毕后,结合各方的监测数据,认定渔业资源直接损失及中长期损失。如果跟踪监测表明渔业资源短期内已恢复到原来的状况,或损失幅度不大,则天然渔业资源中长期损失的计算就应相应调整。只有通过跟踪监测,农业部规定的上述计算方法才能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切实消除船东的疑虑。目前几乎没有船东能采取上述措施积极收集反证,而面对数千万元甚至更高的渔业资源损失索赔,抱怨多而作为少。因此,船东举证推翻监测中心关于渔业资源损失鉴定的案例很少。船东只有在船舶发生溢油事故后迅速反应,及时全面收集证据,积极准备反证,由“防御”转为“反攻”,才能改变其在举证上的弱势地位。只有赔偿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均充分举证和对抗,法院居中认定的事实才能接近客观事实,实现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三、关于研究制定油污损害赔偿范围与标准的设想。海洋油污具有社会性、利益性、复杂性、间接性、长期性等特点,可能造成一系列的损害,包括:清污费用、采取预防措施的费用、调查费用等油污应急防治费用;渔船、渔具等海上及沿岸设施受污染的清洗修复更新费用;海水水产养殖损失;渔民因不能正常捕鱼而遭受的渔业捕捞损失;海滨旅游、饮食服务业营业损失;其他用海的工业生产损失;渔业资源的短期、中长期损失;其他生态损失。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的特性,生态环境的所有权代表是国家,但国家并没有对生态环境进行资产化管理。生态环境的价值是一种生态服务,而生态服务的价值难以货币化,且绝大多数生态服务的价值并未进入市场,而是免费提供的。生态的功能是综合的,生态无价,渔业资源中长期损失也难以准确量化。但是,任何难以量化,乃至无价的权益进入民事赔偿领域,最终须依据一定的标准予以量化定价。对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货币化确定是认定损害赔偿数额的关键,其困难重重,我们又不能回避,必须着力解决,出路就在于制度创新和各部门协力。由于油污损害赔偿除小部分物质损害外,大部分属纯经济损失。纯经济损失赔偿无论在世界各国的法律规定中,还是我国国内法中,均是一个正在历经变革的难题,共识与分歧并存。我们进行制度创新解决这一难题(重点是针对渔业资源中长期损失等纯经济损失范围与数额的认定),需要在正确解释法律一般条款和补充法律漏洞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法分析和类型化研究,寻求一种顺应时代要求和满足社会现实的合理方案。(一)对法律一般条款的解释法律的一般条款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以高度的抽象涵盖各种法律问题。对于新出现的法律问题,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性规范时,只能借助于对一般条款的解释。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关于一般侵权的规定使用了“财产”一词,第一百二十四条关于环境污染侵权无过错责任的规定使用了“损害”一词;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险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赔偿损失。”《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条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上述法条使用的“财产”、“损害”、“损失”等宽泛的概念,从字面上看应当包括油污中长期损失等纯经济损失;从社会经济的发展看,也应当作这种解释(见下述比较法分析和类型化研究),只是《环境保护法》使用了“直接”一词,从损失发生的因果关系上对损害赔偿的范围进行了限定.直接性至多只能作为控制污染损害赔偿范围的标准,而不是一概否定纯经济损失赔偿的理由。我国加入的《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第1条第6项对“污染损害”下定义为:是指由于船舶溢出或排放油类(不论这种溢出或排放发生在何处),在运油船本身以外因污染而产生的灭失或损害,并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费用以及由于采取预防措施而造成的进一步灭失或损害。我们首先应明确,该定义条款是对公约所调整的“污染损害”的限定,而不是对油污责任人损害赔偿责任的限定。如果油污受害人遭受了除公约定义的“污染损害”外,还遭受了其他污染损失,受害人仍有可能依据其他法律向责任人索赔,公约的定义并无排除其他损失索赔的功能。而且公约在定义中同样使用了“灭失”、“损害”一般性术语。对这些语义的解释,仍应由法官依据国内法的一般观念进行解释。按照上述分析,公约定义的“污染损害”也是一个宽泛的术语,应解释其包括渔业中长期损失等纯经济损失。至于英国等其他国家以及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组织不支持油污中长期损失的做法,其中肯定有法律与事实上的种种原因,我们在没有查明原因前,不能仅参照其处理结果而盲目跟风,国外的一些实践至多仅作为我们解释公约的参考,不含有我们必然采纳的逻辑。(二)比较法分析油污损害同电缆毁损、航道阻塞船舶受困案件、不实陈述、产品责任、第三人侵害债权、侵犯知识产权等案例类型一样均是纯经济损失的典型案例。纯经济损失索赔的法律保护是侵权行为法上最困难的课题,在损失范围上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还有各种利益衡量。随着世界经济交往的频繁和众多国家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纯经济损失纠纷将经常大量发生,各国在兼顾自己法律传统的同时,努力在法律理念和法律技术上演进,试图妥善处理好日益增多的纯经济损失纠纷,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在对各国法律进行比较分析时,还在整个纯经济损失的范畴中进行案例类型比较,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各国规范纯经济损失赔偿的立场和方法,我们也许能从中找到我国解决海洋油污损害赔偿纠纷的因应之道。纯经济损失是被害人所直接遭受的经济上的不利益或金钱上的损失,它并非是因被害人的人身或有形财产遭受损害而间接引起的,或者说,它并非是被害人所享有的人身权或物权遭到侵犯而间接引起的。纯经济损失是英美法上的常见概念,英国早期判例确立了原告索赔因第三人财产受损而遭受的纯经济损失不予支持的排除性规则;但英国法官Lordatkin在1932年发生的Donoghuev.Stevenson一案中提出了著名的“邻人原则”,允许原告向违反注意义务的人提出纯经济损失索赔,弱化了排除性规则的适用;以后随着纯经济损失案例增多,英国法官在处理上存在反复和不确定性,总体上仍然采取消极限制的态度。美国也存在因过失引起的纯经济损失不能获得赔偿的排除性规则,但又表现出开明的态度,倾向采用“邻人原则”,由此衍生出许多因过失引起的纯经济损失索赔的案例,并在立法上开始对某类纯经济损失赔偿进行规定,如1990年8月颁布了有关在可航水域或邻近海岸倾倒油污的责任的联邦法规,规定责任人要负责赔偿清污费用和其他一切损失,尤其是,利润损失或因不动产、动产、或自然资源的损害、破坏或丧失而造成的谋生能力的削弱均可获得赔偿。在该油污责任下,受污染海域邻近的旅馆、餐厅所受纯经济损失等都可获得赔偿。该油污责任有最高限额,根据溢油船舶吨位最高可达一千万美元,联邦基金也可提供部分额外补偿。法国法使用了宽泛的损害概念,即使因过失所引起的纯经济损失亦可得到赔偿,但受到“直接性”标准的限制。德国法院通过解释《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一款关于一般侵权行为规定的“其他权利”,将纯经济损失纳入“其它权利”的范围予以保护,但同样通过法律技术进行合理控制。德国水法第二十二条允许赔偿纯经济损失,如清理油污的费用,但原告限于直接受到油污影响的人,如海滩附近的旅馆的店主。间接受到损害的人,如游客、远离海滩的旅店主、市政府等则不能获得赔偿.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两大法系的主要国家均倾向在合理控制的条件下保护纯经济损失,美国和德国还专门通过成文法保护包括纯经济损失在内的各类油污损害。我国应顺应这一趋势,适当保护油污损害在内的各类纯经济损失,原则上应支持渔业资源中长期损失及其他纯经济损失的索赔,但以“直接性”标准合理控制当事人的赔偿范围和数额.(三)类型化研究—制定赔偿范围和标准不同类型的案件所发生的背景不同,所引起的利益衡量和政策考量因素也不同。将大量发生的相类似的判例进行分类归纳,找出处理该类型案件的一般方法,有助于提高法律适用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已陆续出台了关于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期货交易、人身伤亡、船舶碰撞等各类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有效地指导各级法院公正高效审理各类型案件。从总体上看,根据我国立法宜粗不宜细的传统,对于经研究可归类的损害赔偿类型,无论在现在《民法通则》下,还是在将来的“民法典”下,有关赔偿的规定基本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民法中统摄所有侵权行为的一般条款(如《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第三款);第二层次为某类侵权的特别规定(如《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四条关于环境污染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特别规定以及《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我国加入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的特别法规定);第三层次为关于贯彻上述法律的原则性规定的实施细则,一般为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司法解释将详细规定计算损害赔偿的具体标准、参考因素、计算方法等。我们对油污损害赔偿作类型化研究,较理想的结果是出台一部关于油污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该部司法解释将与最高法院已作出的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期货、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船舶碰撞等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并驾齐驱,共同丰富我国损害赔偿的法律体系。这些已颁布的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制定的理念、法律技术、经验,是值得我们对海洋油污损害赔偿通过作类型化研究,而进一步制定司法解释所借鉴的。以人身损害赔偿为例。常言人身无价,但进入民事赔偿领域必须量化。最高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了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和计算标准,其成功至少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正确认识人身的价值以及体现或实现人身价值的主要因素,最终确立了对人的伤、残、死可量化的赔偿标准,如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等。二是正确估计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整体赔付能力,作出适当的政策考量和利益均衡,确定赔偿范围和幅度,如20年死亡赔偿金等。三是有赖于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如职工平均工资、各行业的平均工资标准等。没有这些数据,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难以具体实施。同样,当我们为油污损害赔偿确定赔偿范围和赔偿标准时,至少也需要作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正确评价海洋环境,确定油污损害赔偿的指标体系,明确可列入赔偿的损失项目。二是认真调查油类运输船东和石油进出口商的经营状况与风险、给付能力、风险社会化的状况等因素,作好政策考量,确定适当的赔偿幅度。赔偿幅度应与一般油运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的赔付能力和承受能力相适应。三是海洋渔业主管部门、海洋环境保护部门等对我国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作全面监测,根据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的优良状况将海域划分若干等级,对油污可能对海域造成的损害程度也可划分为若干等级。最终综合考虑,对于难以量化的渔业资源(含短期和中长期损失)和海洋生态损失,由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海洋监测情况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确立一个适当的赔偿标准予以公布,以便确定油污肇事者在什么等级的海域,倾倒或泄漏多少吨油类,造成多大面积的海域污染,达到多大等级的损害,须向国家赔偿多少钱,补偿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损失。其中以溢油吨数和受污染海域的等级作为确定赔偿的主要因素,允许肇事船东提供反证证明实际损害低于规定的赔偿标准。简言之,就是直接对我国海域的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因油污污染造成损害程度予以“明码标价”.若此举告成,则最高法院在此基础上作出油污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会水到渠成.油污事故分别在不同方面分别受到海事、环保、渔业主管部门的管理。科学界定污染损害程度与适当量化赔偿数额涉及自然科学(生物、化学、物理等)和社会科学(经济、文化、社会政策等)里的多领域交叉,受到国内法和国际公约的共同调整,问题错综复杂。对我国海域的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明码标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海洋渔业、环保部门、石油运输和贸易的主管部门、海事局、法院等多个部门的相互协力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具有如下重要意义:1、“明码标价”表明我们努力解决问题,不回避问题,坚持有损失就有赔偿的原则,对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损失进行适当赔偿,保护国家自然资源。2、“标价”适当可以很好地平衡国家整体利益与油运企业的个体利益,在保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也适当降低油运企业的经营风险,鼓励并促进油运企业的发展,避免因个案过高或过低的渔业资源赔偿而导致国家与企业利益的失衡。3、直接“明码标价”,与个案通过油污损害监测、鉴定的复杂程序确定损失相比,简单明了,便于迅速解决纠纷,避免当事人因对渔业资源短期及中长期损失的鉴定结论发生争持而陷入累累讼争。4、“明码标价”便于各法院统一裁判尺度。目前,各地油污损害的当事人委托不同的鉴定机构监测、鉴定油污造成的渔业资源损失,不同的鉴定机构所采用的监测工具、测量方法,估算取值范围等会有所不同,鉴定结论存在较大差异在所难免。不同法官的自由裁量也不同。通过制度创新统一裁判尺度,有利于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司法环境。5、“明码标价”可大大提高油污损害赔偿的可预见性,有利于油污损害风险进入保险市场和建立赔偿基金,提高其风险分散的社会化程度,并促进社会相关产业的发展。6、油污损害的“明码标价”也可为法院处理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海域赔偿纠纷提供参照依据,法院可依据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与石油类对海域危害性的比例,相应地调整赔偿数额。吴南伟余晓汉

生态渔业可行性方案篇5

根据《渔业法》的有关规定,我市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制度,2000年开始率先在全国实施天然水域禁渔,2003年农业部实行长江禁渔期制度后,统一每年的2月1日0时至4月30日24时对天然水域开展禁渔活动。禁渔制度的有效实施,对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实现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巩固天然水域禁渔成果,促进渔业资源恢复,现就我市进一步加强天然水域春季禁渔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

实施天然水域春季禁渔是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修复渔业生态环境、维护广大渔民长远利益、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的重要政策措施,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各地要深化对禁渔工作的认识,克服松懈、麻痹思想,切实加强领导,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禁渔期工作的顺利实施。要建立领导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项管理措施和任务落实到单位、责任到人,实现“船入港、网入库,江中无渔船、市场无河鱼”的禁渔工作目标。渔业、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保证各项禁渔措施落到实处。市政府督查室等有关部门要对各地禁渔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期暗访和督查。对禁渔措施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大、禁渔效果不好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和问责,对发现严重问题的地方要限期整改,以保障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

二、广泛宣传,加强监管

(一)广泛宣传。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对禁渔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将禁渔管理宣传活动贯穿于禁渔期始终。到港、上船、进村、入户,采取召开渔民会、印发资料、书写标语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基层干部和渔民群众宣传春季禁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渔民群众守法意识和保护资源环境的自觉性。要结合监督检查,将禁渔工作宣传到村社、码头、船头、水产品市场,营造舆论氛围,形成共识和合力,争取渔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二)加强管理。禁渔期间,禁止在河道从事采砂作业,禁止非法从事江河捕捞活动,捕捞渔船按当地渔政部门指定的地点停靠,所有网具一律封存。因资源监测和科研等需要在禁渔期从事江河捕捞的,须在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取得特许捕捞证后,方可在指定的水域和时间内作业。建立健全禁渔应急反应机制,对违法违规现象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将违法现象消除于萌芽状态。要建立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对举报的违法行为,要及时认真查处。

(三)严格执法。渔业、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依法对辖区内的水面、码头、市场、车站、餐馆等场所实施监督检查,做到江上无渔船、市场无河鱼。对重要渔业水域、交界水域要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突击检查。要依法严厉打击电鱼、炸鱼、毒鱼和无证捕捞等违法行为,查处违禁捕捞和经营江河鱼类的行为。

三、落实政策,心系渔民

各区县(自治县)政府要从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稳定的大局为重的原则,心系渔民,主动关心、深入了解禁渔期间渔民特别是专业捕捞渔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妥善解决专业渔民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民发〔2005〕112号文件精神,落实专业渔民在禁渔期间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同时要引导渔民停捕转产,广辟生产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和收入渠道,维护社会稳定。

生态渔业可行性方案篇6

渔业局(处)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省水利、渔业工作会议精神,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宗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以增加渔业效益为中心,以农(渔)民增收、行业壮大、财政增税为目标,依靠科技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强化法制建设与渔业环境资源保护,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品养殖,建设无公害水产品示范基地,加快工程化稻田养鱼和休闲生态渔业发展,努力提高渔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完成了各项年度工作目标任务。2005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7.2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0.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和4.8%,全省渔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态势。回顾一年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2005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1、修订后的《凤珇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于8月3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审议通过,10月1日起施行。制修订《凤珇省渔业船舶监督管理办法》报省政府法制办,《凤珇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管理办法》厅务会审议通过下发执行。

2、继续做好全省水域滩涂养殖证核发工作,全省核发渔业水域养殖证527本,发证面积3600公顷,累计完成全省核发任务的88%。

3、编制完成《凤珇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草案)》,建设榆阳区牛家梁等2个生态渔业示范点,建立冯家山水库渔场等4个冷水性鱼类养殖基地,全年发展稻田养鱼面积7094亩,其中高标准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2935亩,示范点亩均增加收入381元。

4、完成了团头鲂养殖技术规范等2个地方标准的起草和送审,申报农业部渔业行业标准制修定项目4个,编制完成《凤珇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草案)》,组织完成石头河水库渔场、西安水流渔场等3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工作。

5、太白胥水河部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国家环保总局正在评审待批,省政府向全社会公布了《凤珇省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新批准建设陇县、洛南2个省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完成了2005年度渔业水域环境公报和水产疫情公报的。

6、编制完成全省渔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大纲,“七大体系建设”建设规划报省政府,编制申报13个渔业项目报有关部门5个已被立项下达计划,全年累计落实中省基本建设资金12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400万元。做好了渔业年报、半年报、季报等统计工作,编制完成15个渔业重点项目进入“项目储备库”,农业部支持我省7辆渔政车和2艘渔政船交付使用。

7、全省举办渔业计划、统计、推广、养殖、技能鉴定等培训班6期386人次,组织开展3次渔资市场整顿和打假活动,严厉打击破坏水生野生动物等渔业违法行为。全省累计查处渔事违法案件523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964万元,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4多万元。

8、全面启动渔业船舶监督管理,做好全省渔业船舶登记检验以及船员培训和发证工作,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监管,整顿和取缔“三无”渔船,全省有7艘渔政执法船经国家渔政监督局批准公布。

9、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完成政协委员提案2件、人大代表提案3件的回复,渔业信息40多篇,组织基层80多名职工参加四川农业大学专、本科学历教育。“池塘生态渔业技术推广项目”获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存在的问题

1、转变作风,加强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今年,渔业局(处)按照厅党组统一部署,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动力,紧紧围绕渔业发展主题,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坚持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做好了新一轮行政审批审核事项精简工作,在年初召开全省渔业工作会议上,早安排、早布置、早落实,推进了全省渔业工作顺利开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以后,渔业局(处)把认真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渔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四中全会精神上,结合渔业工作实际,自觉地创新执政理念,增强执政能力,不断推进渔业行业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通过继续深入推行基层评议制度,做好省水产供销公司、养殖公司企业改制的协调指导,并进一步研究特点,把握规律,落实措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政策引导和制度建设,规范综合政务运行管理,努力提高办事效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重拳出击狠抓落实,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抓党风、促政风、带行风,有效促进全省渔业行业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2、整合资源,进一步做好渔业结构调整工作。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主题,着重围绕解决“三农”增收问题,从有利于加快全省渔业发展,有利于规范渔业行业管理,有利于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出发,在年初全省渔业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渔业结构调整工作思路和目标。一年来,渔业局(处)在全面总结“十五”规划任务完成情况基础上,立足当前全省渔业资源和水产品市场需求,进一步整合渔业资源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一是以水产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作为关键,更新改造全省现有水产良种繁育场站,积极引导引进和繁育名优新品种。西安市名优养殖品种35个,名优养殖面积达4500亩,占到全市养殖面积的15%;咸阳市引进河蟹3.4万只在三原试验养殖产量2100公斤、产值8.4万元、亩均收入1267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汉中市汉台区引进杂交鲶、鲈鱼、河蟹等名优品种试验养殖面积达1200亩,走特色水产养殖路子成效显著。洋县、城固县在小水库试验鱼猪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渔业产值达40万元,比过去水库单一养殖模式成本降低20%,水库纯收益提高15%,为改变水库传统单一养殖模式积累了好经验。二是大力拓展水产养殖领域,充分挖掘沟、河、库地等宜渔资源综合开发,在陕南、陕北等一些地区重点发展了水库、淤地坝渔业,在一些有条件地方引导发展工程化稻田养鱼,对全省秦巴山区冷水资源进行规划利用,全省优质、高效、无公害等健康生态渔业得到快速发展。西安市投资120万元建成鲑鳟鱼类良种示范场,填补了该市冷水鱼类养殖苗种生产空白。宝鸡市在冯家山水库渔场引进鳟鱼、鲟鱼试验养殖,苗种成活率均达到80%以上,新增冷水鱼养殖面积1200平方米。安康市实施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1932亩,亩产水稻643公斤、亩产鱼68.2公斤、亩增纯收入438元、亩均产值比项目实施前净增长89%。三是抓住今年鱼价提升的有利时机,转变过去渔业养殖生产和经营思路,依靠市场和经济利益驱动调节,广泛吸收大批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渔业生产,鼓励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机制,加快了休闲、加工等渔业二、三产业的发展,全省渔业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今年,西安市有350家渔场发展休闲垂钓业,带动旅游观光、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仅休闲游钓收入产值达1.4亿元,占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的30%,渔场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汉中市围绕“鱼”做文章,以人性化的经营理念,吸引城乡居民消费娱乐,已形成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100处,进一步拓展了渔业发展空间。

3、强化执法,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一是本着“细化、完善、突破”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渔业管理体制,明确渔业部门行政管理职能,填补渔业管理中的空白,配合省人大完成赴外省法制调查研究任务,组织专家学者反复研讨修改,修订后的《凤珇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在8月3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于10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明确了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机构的设置和工作职责,增加了对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程序和管理规定。特别是突破上位法,明确规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产品的质量监督工作,销售的水产品须经水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方可上市,把渔药和渔饲料(包括渔用添加剂)等渔需物资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监管权限,逐步从畜牧兽医部门调整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解决了渔业行政部门多年无权对渔药、渔饲料生产和经营实施监督管理的空白,走在了全国渔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前列。二是进一步做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和修复,在汉江实行封江禁捕和开展鱼类增殖放流,组织召开了全省大鲵人工自然生态繁殖座谈会,整顿检查已批准大鲵驯养繁殖场,依法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严厉打击各类渔事违法行为,全省累计查处渔事违法案件523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964万元,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4万元。全省利用社会和民间资本过千万元投入大鲵驯养繁殖,汉中市大鲵驯养繁殖场有30组亲鲵产卵、孵化稚鲵5000尾,为进一步开展大鲵驯养繁殖试验研究积累了经验。三是加强全省渔政执法体系建设,严格渔业船舶登记检验制度,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范和整顿全省渔政执法着装,配置改造基层渔政执法装备。目前,厅党组同意成立省渔政监督管理局并加挂省渔业船舶检验局牌子的请示报省编办待批,制定《凤珇省渔业船舶监督管理办法》报政府法制办,农业部支持我省的7辆渔政车和2艘渔政船交付使用,西安市渔政监督管理站正式成立,咸阳市渭城区渔政管理机构经政府批准成立,宝鸡市将渔政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的申请已报人事局待批。四是加快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设,申报太白胥水河部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专家评审待批,省政府向全社会公布了《凤珇省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新批准建设陇县、洛南2个省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为进一步推动了全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

4、加大监管,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贯彻实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为契机,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了对渔业生产和水产品质量监管,为确保消费者能吃上“放心鱼”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健全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法规。10月1日起施行的新《凤珇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中,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在水产苗种引进繁育、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水域环境污染和从事污水养鱼、水产品销售市场准入、渔药等投入品监管、无公害水产品管理等方面,突破上位法对其相关机构建设、人员配置、监管程序、具体权限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从法律程序上确立了渔业行政部门负责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地位,提供了实施质量安全监督的法律依据,为全面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监测、防疫检疫、产品认证体系。省渔业水域环境及水产品质检中心在“五一”、“十一”、“春节”等社会重大节日,对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销售的50个水产品120个参数进行抽检,在黄河流域(凤珇段)及全省重点养殖水域布点取样进行监测;省水产病害及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在生产旺季深入一线开展病防检疫工作,进一步强化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各市相关机构和技术人员积极主动配合开展工作,有效加强了对渔业水域环境状况和水产病害疫情的监测。三是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狠抓鱼药、饲料等渔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积极开展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深入开展渔资市场整顿和打假活动,做好了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工作,有效提升了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结合渔业水域养殖证核发工作,制定《凤珇省无公害水产品管理办法》下发各市执行,大力推行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加快了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认定工作,引进渔业新技术改变传统养殖模式,营造发展特色渔业的氛围,打造优势绿色渔业品牌,全省高效、健康、生态、规模渔业发展趋势基本形成。截至11月底,全省完成了石头河水库等3个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工作。核发渔业水域养殖证527本,发证面积达3600公顷,累计完成全省养殖水域核发任务的88%。

5、依靠科技,为渔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面临机构改革、事业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等困难和因素,技术人员开展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力度不大,大部分单位都在忙于维持单位正常运转。一年来,渔业处组织人员深入基层体察实情,了解困难并协助想办法、出举措,引导技术推广和科研机构克难奋进,并进一步强化了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组织制定全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托省水产科研所和省水产总站,组织40名省级技术人员深入一线,选派8名技术员常年驻示范点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渔民的培训力度,大力推广名优水产品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引导渔民群众自觉利用渔业养殖新技术,在全省各地举办渔民养殖技术培训班6期264人次,努力提高渔民自身素质,确保了全省重点渔区养殖技术指导;二是引进名优水产良种典型示范推广,落实大银鱼水库移植增殖项目面积31万亩。继续实施稻田工程化生态养殖、湖泊水库养殖增殖等4项渔业骨干技术项目,目前已落实推广面积21万亩,其中:发展稻田养鱼面积7094亩,新增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2935亩,名优水产品繁育及养殖技术面积5043亩,盐碱滩地和风沙地区塘库生态渔业技术面积8300亩。三是制定渔业行业技术标准,开展渔业科技计划和规划工作,完成了《工程化稻田养鱼技术规范》、《团头鲂养殖技术规范》2个地方标准的起草和送审,申报农业部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4个,在总结评估论证“十五”期间渔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凤珇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草案)》。四是集中全省渔业管理、生产、研究、开发等方面力量,从技术、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为农(渔)民搞好服务,大力开展渔业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工作,有效促进了全省渔业科技成果转化。2005年,“池塘生态渔业技术推广项目”通过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验收鉴定,获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已申报凤珇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一等奖待评。“沿黄低洼盐碱地渔业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项目”研究成果报告已编制完成待鉴定验收。

6、依靠项目,加快渔业基础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加大渔业资金筹措力度,项目建设资金争取成绩显著。一是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搞好基本建设项目的编制、论证和申报,上报中省有关部门秦巴山区水生动物保护区、省冷水鱼良种引种繁育中心等13个渔业重点项目,有5个已被批准立项下达计划,首次申报农业部的3个科技示范场项目已被批准立项,全年累计落实中省基本建设资金12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400万元;二是加强渔业在建项目的监督管理,完成5个中央国债基建项目的初步设计、招投标和前期建设审查批复,配合农业部开展1998年以来16个渔业国债基建项目的财务审计和自查自咎,确保了在建项目保质保量按计划实施;三是组织开展渔业生产年报统计,配套建设渔业行业优惠政策,在良种引进繁育、病害防治、新技术试验推广、水生野生动物救护、渔政装备配套等方面积极争取公益性投资,特别是针对去年受灾地区渔业灾后重建和修复,多渠道想办法筹措资金,保证了渔业在建项目的顺利实施。2005年,太白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完成项目投资约380万元,建成土建工程面积2200平方米,装备1辆越野渔政执法车;省渔业病害防治环境监测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完成投资300多万元,监测手段和检测能力大幅度提高,可承担全省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检测和评价;省团头鲂良种场项目完成投资180万元,经过试运行发挥了阶段生产效益,对解决凤珇及相邻省份苗种供应严重不足等问题起到了缓解作用。四是根据全省渔业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编制了11个专项工程建设和渔业7大体系建设规划,组织召开全省渔业基建项目管理及规划工作座谈会,编制完成了全省渔业“十一五”计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大纲。《西安市渔业发展规划》6月4日经市政府审定批准实施,成为全市今后渔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余各市的渔业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五是贯彻新《凤珇省实施〈渔业法〉办法》有关规定,履行法律赋予渔业管理部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法定职责,向省政府报送了《关于在省级新增财力中增加水产补助费的请示》,多种渠道积极争取政府公益性资金投入,以进一步加快支撑全省渔业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六是全省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初具成效。西安市已建成大型水产品交易市场3处,零售市场200多处,新建的北郊朱宏路鲜活水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鲜活水产品达4万吨。汉中市过街楼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目前已建成2000m2批发楼、3000m2交易大棚,设备先进、配套完善、功能分区明确、规范有序、物流畅顺的西部重点水产品批发市场。

一年来,渔业局(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厅党组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如:渔业工作仍未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渔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无公害、绿色水产基地建设和认证进程缓慢,良种引进创新力度不够,渔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开展工作活力不足,思路不够开阔,办法不够多,指导方式还不够适应,服务工作还不够到位等等。明年,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整改,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压紧逼,夯实责任,确保渔业各项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三、2005年工作打算

2005年,渔业局(处)将以十六届四中全会为指导,以农(渔)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强化依法行政和渔业资源保护,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规范行政管理工作程序,加大服务和督办力度,构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工程化稻田养鱼和休闲渔业发展,大力发展渔业区域经济,努力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增加渔业在全省大农业中的贡献份额,努力完成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的各项任务。

全省计划完成水产品总产量7.5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2.0亿元,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编制完成全省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报省政府审批。继续抓好渔业前期项目的论证与申报,多渠道申报项目争取建设资金,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完成10个重点渔业项目的论证和入库,加大对渔业在建项目资金的财务审计和监管力度。

2、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优质、高效、无公害渔业发展的典型,切实加强渔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继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落实工程化稻田生态养殖等4大渔业骨干技术推广任务,计划发展稻田养鱼面积7000亩,其中新建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1000亩。

3、深入贯彻实施新《凤珇省实施〈渔业法〉办法》,进一步落实渔业水域滩涂养殖证的发放任务,组织开展渔资市场打假和水产品药残专项整治活动,试点开展水产品销售市场产品检验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推广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技术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标准,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大、产品优、市场前景好的无公害、绿色水产品生产基地。

生态渔业可行性方案篇7

[关键词]福建沿海 商渔船 碰撞事故原因 预防

0 引言

据海事部门的商渔船碰撞事故统计,2005年1月至2010年2月福建辖区沿海共发生一般等级及以上商渔船碰撞事故30起,造成65人死亡失踪,沉船20艘。其中仅2010年1、2月就连续发生1起重大、1起较大商渔船碰撞事故,造成19人死亡或失踪,事故损失严重。要减少福建沿海商渔船碰撞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对事故发生的成因及规律等有所了解,采取针对性的预防预控措施。

1 商渔船碰撞事故特点

1.1 事故发生的地理位置分布

商渔船碰撞事故距福建海岸线的距离分布如图1所示,该分布表明距岸距离小于15海里的海区是碰撞事故的高发区域。

图2表时商渔船碰撞事故主要发生于4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

图3为2005年1月至2010年2月间福建沿海发生的商渔船碰撞事故的地理分布图。碰撞事故主要发生于福建沿海北部近岸海域、乌丘附近、金门外、东山岛沿岸海域。

与1999年至2004年福建沿海的商渔船碰撞事故地理分布图(图4)相比较,明显看出近几年来,福建沿海的商渔船碰撞事故起数明显减少,其中南部沿海的降幅较大。

1.2 事故发生的季节特征

事故月份分布(图5)表明,福建沿海的商渔船碰撞事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事故主要集中于1~4月和6~8月,该期间福建沿海处于东北季风、雾季及台风期。

另外商渔船碰撞造成的人员死亡或失踪主要集中在1~4月(图6),该时间段的死亡失踪人数占了总数的87.7%,表明发生在大风、大雾期间的商渔船碰撞事故往往造成了重大的人员损失。

1.3 事故损失和商船吨位的关系

统计资料表明,商船吨位越大,所造成的商渔船碰撞事故损失越大(见表1),且事故的损失以渔船为主。仅在商船吨位较小时,有可能造成商船船员死亡失踪。如2008年1月1日,“凯达286”(总吨393吨)与“闽长渔4002”于闽江口发生碰撞事故,造成“凯达286”沉没,死亡失踪3人。

其中5000总吨以上的商船与渔船碰撞事故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约占总数的60%,这些船舶大都为集装箱船舶,吨位大,航速快,其与渔船的碰撞事故主要发生于离岸距离15海里以外海域,碰撞发生时,对渔船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渔船沉没、人员直接伤亡或落水人海不可避免。

统计期内,没有发生3000~5000总吨的商船与渔船之间碰撞的事故案例。据分析,这类船舶在福建沿海的航线选择有较大的弹性,在船舶操纵性能方面比5000总吨以上的船舶有较大的灵活性,同时其配备的船员相对于3000总吨以下的船员的素质有明显优势,对福建沿海通航环境比较熟悉,较少发生商渔船碰撞事故。

1.4 船舶动态与事故发生的关系

发生商渔船碰撞事故,渔船的动态以在航为主,占60%;30%处于生产作业或是锚泊状态;另外10%动态不明(见图7)。

而商船的动态全部是处于在航航行状态,近年来福建沿海没有发生过渔船碰撞停泊状态的商船的事故案例。

从让路船的责任义务分析,商船负有让路船责任的占46.7%,渔船负有让路船责任的占33.3%,双方均负有同等让路船责任的占20%(能见度不良情况下)(见图8)。

2 事故原因分析

2.1 商船方面的事故原因

在渔区航行时未保持应有戒备,未充分考虑本船的望盲区以及雷达的局限性,以致未及早发现渔船,或者对渔船的动态未能有效掌握,未能充分估计到本船所面临的碰撞危险;未采用安全航速航行,在碰撞发生前难以采取适当而有效的避碰行动;在与他船形成碰撞危险时,未采取及时有效的避碰措施;在近距离驶近渔船时,对渔船突然采取的行动戒备不足;以及在紧迫危险时采取不当的避让行动或是避让行动不协调:个别商船在碰撞事故发生后,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施救措施,甚至是肇事逃逸。

2.2 渔船方面的事故原因

普遍存在望疏忽问题,对所面临的碰撞危险估计不足,往往仅在近距离紧迫危险时才发现来船;在紧迫危险时采取避让行动不当;不了解货船操作特点,不重视声号设备的使用:船员不适任、未持证问题突出;一些渔船船舶技术状态不佳,属“三无”船舶或不适航船舶。

2.3 客观原因

(1)福建沿海渔场与商船航线重叠、交叉。随着经济的发展,福建沿海商船通航密度日趋增大,且船舶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趋势明显,而商船航线与渔船作业区重叠、交叉现象非常严重,对商船的航线设计、望、船舶操纵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通航风险日趋增大,商渔船碰撞几率增大。

(2)商渔船之间通信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渔船与商船之间无线电话分属不同频段,无法互相通信联系,容易造成双方无法了解对方的动态或者操作意图,无法协调避让。

(3)恶劣天气海况。风、雾等恶劣天气对船舶的望、航行操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容易诱发各类事故:在大风浪影响时,过往商船会调整航线的近岸距离,进入通航环境更加复杂的近岸海域,与其他船舶或渔船的会遇几率大大增加,往往忙于定位或是处于频繁的避让中,疏于在前望,且大风浪中雷达探测到渔船的可靠性大大降低,容易发生与渔船的碰撞事故:在能见度不良时,船舶之间的碰撞概率大大增加:受恶劣天气海况的影响,海上搜救成功率也明显降低。近年来,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4月,福建沿海处于大风、浓雾的交替影响中,这也是福建沿海1~4月商渔船碰撞事故高发、事故损失突出的客观原因。

3 商渔船碰撞事故的预防对策

3.1 解决商船航线与渔船作业区重叠交叉所带来的矛盾

福建沿海商船航线与渔船作业区重叠是历史形成的,商渔船碰撞事故时有发生,随着航运经济的复苏和海西港口建设的深入,商船航线与渔船作业区重叠交叉所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对福建沿海渔船作业区及商船航线进行调整,实现商渔船和谐共处显得日益迫切。解决这种矛盾的建议如下:一是研究掌握台湾海峡商船航行规律及特点,引导渔船在选择作业区域时尽量避开商船航行区域:二是在研究掌握渔场分布、渔船作业特点、规律的情况下,对台湾海峡商船航线进行必要的组织;三是建议设立“通航保护带”,通过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商船的专用通航水域,渔船避免在此区域内从事作业,有效降低商渔船碰撞几率。

目前拟在福建沿海推行实施的福建沿海船舶定线制,即是综合考虑以上建议,根据福建沿海船舶交通流观测和习

惯航线的调查数据,在船舶交汇区及其附近进行分道通航制的规划设计,其中的推荐方案之一如图9所示。定线制的实施可以指导船舶有序通过通航密集区及沿海渔场,间断的分道通航制能重新引导福建沿海的船舶交通流:同时通过限制渔船在分道通航水域的活动,有助于减少商渔船的会遇局面,减少商渔船碰撞事故的发生。

3.2 推进aiS-B设备在渔船上的安装与应用

目前aiS-B设备结合渔业安全生产实际主要可以实现以下功能:一是渔船终端能自动在VHF信息覆盖范围内主动本船的动态信息,让装有CLaSS-a设备的商船掌握渔船的存在与动向,能使商船主动避让生产作业渔船,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二是渔船终端具备自动声光距离方位报警功能,能对距离本船一定距离范围内的具有一定航速的商船进行适时跟踪,判定危险,并依危险程度大小发出不同声光信号;三是渔船如有意外情况危及船舶和生命安全时,可以通过设备DSC报警键及时发出求救信息,附近的装有aiS设备的所有船舶能及时采取救助措施:四是渔船终端具备GpS导航功能,能够实时掌握本船的位置及其动态信息;五是在信号接收覆盖的区域内,岸基系统能够自动记录aiS系统船舶运行轨迹,一旦发生碰撞事故能为事故原因分析和查找肇事逃逸船舶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这种设备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商渔船之间的通信不通所带来的问题,有助于互相发现,了解对方动态,有效减少商渔船碰撞事故的发生。

3.3 商船渔区航行避碰措施建议

福建沿海水域40米等深线内的近岸海域,中、小型渔船密集且常在商船习惯航道上作业,商船应尽量避开该海域,特别是春雾季节时期要远离渔船密集作业区,以策安全。若要通过这些海域应事先了解航线渔船航行特点和作业规律,加强船员在渔区航行的操纵技能和安全意识的培训,并在通过时认真望、加强戒备、谨慎驾驶,在发现渔船时要注意判明其动态,尽量远离渔船,在采取避让行动时要充分考虑本船操纵特点及局限性,行动时注意早让、宽让,做到驶过让清。

3.4 加大船员培训力度

对于商船船员,在进行安全技能培训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驾驶台资源管理、安全意识、值班纪律以及渔船航行、作业特点等方面的教育,提高船员在渔区航行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对于渔船船员,应加强渔船船员航海常识和商船航行特点等内容的教育培训工作,突出航行、通信导航设备、锚泊值班、避碰、应急等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使渔民进一步了解商船的航行、操纵特点,进一步掌握商渔船避碰知识,提升渔民的海上交通安全知识和应急能力,增强安全航行、安全作业观念。

3.5 杜绝不适航渔船冒险出海

渔船进出港签证制度已经建立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签证制度一直难以有效落实,未能起到事故预防作用。建议渔业监督管理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进出渔港签证办法》、《福建省渔业船舶进出渔港签证管理办法》的要求,推进签证制度的落实,对渔船的进出港进行有效控制,构筑阻止存在安全隐患的渔船擅自出海的坚固防线。

生态渔业可行性方案篇8

1.全力抓好防洪减灾工作。贯彻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要健全各项制度预案。健全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防旱责任制;完善碗窑、*、白水坑水库洪水调度方案、*港防洪预案、乡镇防洪抗灾预案、山区小流域防洪避洪预案和地质灾害防御预案,以及防旱抗旱预案;努力提升防汛抗灾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抓好防汛物资储备、队伍建设。认真做好防汛、防旱、防台的各项准备工作,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继续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水库,*镇苏源、尖山底水库,*镇兰底山水库,凤林镇南垅水库,*镇大坑、王坛水库等7座水库千库保安建设。同时,安排双塔街道三十称等14座山塘除险加固建设。加强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程防灾减灾能力,确保水库、山塘度汛安全,充分发挥水库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功能。

3.抓好防洪工程建设。主要抓好*镇集镇防洪堤建设,认真实施横渡溪灭螺、三桥溪堤防加固工程。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以“节水为先、优化配置”为原则,努力构建配置优化、安全可靠、运行高效的水资源保障工程体系。以保障城乡饮水为目的,加强水源工程和区域性引调水工程建设,加强应急备用水源的建设。

1.强力推进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2009年改善*、*、*、*、*、*等11个乡镇(街道)181个村21.52万人饮用水条件,其中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15.45万人。*镇解决19个行政村3.25万人饮用水问题,包括不安全人口2.12万人;*镇解决27个行政村2.27万人饮用水问题,包括不安全人口1.6万人;新塘边镇三十六都片解决12个行政村和学校1.5万人饮用水问题,包括不安全人口1.49万人;*镇和睦片解决17个行政村2.16万人饮用水问题,包括不安全人口2万人;*镇吴村片解决25个行政村3.57万人饮用水问题,包括不安全人口2.22万人;*镇解决19个行政村及学校2.35万人饮用水问题,包括不安全人口1.51万人;淤头镇平岗山片解决21个行政村1.45万人饮用水问题,包括不安全人口9300人。

同时,出善有关政策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提高已实施农民饮用水进村入户率,加强对已建成工程的长效管理,切实提高工程效益。

2.继续实施千里渠畅工程。我市灌区分布情况为:以*、长坑垄、鹿溪渠灌区为骨干,各地小型水库灌区进行补充。的灌溉体系。目前共需要改造的自流灌溉面积100亩以上的灌区276个,设计灌溉面积13.85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只有6.225万亩,需要改造的渠道总长636km;需要改造的扬水灌区57个,设计灌溉面积3.5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只有2.75万亩,需改造泵站57座、渠道总长130公里。工程改造总投资约14415万元。我市从20*年开始,启动实施千里渠畅工程,2009年计划实施白马泉支渠等9处工程配套建设。

3.灌区节水改造。认真抓好*水库灌区节水改造2009年工程建设任务,中央补助1650万元。同时,抓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长坑垄、鹿溪渠等4处灌区工程建设。

4.加强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续建配套、河道整治、农村水电、堰坝修筑、低丘红壤开发等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

三、坚持人水和谐,全力抓好水生态环境建设

促进人水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要加强农村水资源保护,加强水土保持,加快生态治理,大力推进水生态环境建设。

1.实施全市水源地保护工程。着力提高水质水源水环境保护能力。按城乡协调发展要求,统筹考虑城乡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的一体化建设与管理,加大生态水环境保护力度,更加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建立*港水面常年保洁的长效机制。按照“全面普查、综合整治、严格监管、完善制度”的总体要求,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切实保护全市饮用水源地和“一村一清洁塘”安全用水。在开展联合执法整治的基础上,划定*港、饮用水水源地、三大水库、农村生活用水水域保护范围,向全社会公布保护名单,树立保护公示牌,实行挂牌管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明确保护办法、实施主体、保护要求、管理人员、监督电话等,加强监督。明确乡镇(街道)、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建立联合执法、规范管理、有序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

2.加快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坚持按“人水和谐”的理念,实施*溪改造等10个河道生态型建设项目,并与水利绿化等活动相结合,把河道整治与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截污、景观美化等有机结合,努力达到“水清、流畅、景美”。

3.认真实施“新农村——水环境整治”工程。继续开展农村池塘河沟整治,着手进行集镇内河治理,为当地村民的生活、生产、消防、娱乐提供水源服务,为农村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进一步营造“人水和谐”环境。突出重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集镇村庄附近的河道、池塘、沟渠等水域的清淤疏浚,努力恢复河塘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4.实施水土保持项目。认真实施*镇泉家垄、碗窑乡府前2处低丘红壤开发项目。努力遏制开发建设项目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充分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推进水土保持工作。

5.全力抓好“312”新农村绿化运动水利绿化工作。我局已成立“312”新农村绿化运动水利绿化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科室的责任,落实专人,强化检查。为保证新农村绿化工作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于20*年9月专门对新农村村庄河渠塘绿化情况进行了专门调查摸底,在乡镇、街道自报的基础上结合“两线整治、重点村建设”等内容进行摸排、细化,确定绿化重点,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绿化任务分解到镇、村、地段。同时,已先期筹措了15万元资金用于河渠绿化工作。并结合水土保持、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等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将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将确保2009年3月底前完成50公里河渠绿化任务。

四、坚持统筹兼顾,努力推进渔业产业协调发展

2009年要突出抓好养殖水域环境改善、库塘高产健康养殖技术推广、扩大名特优水产品面积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这四个重点,促进全市渔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全年实现水产品养殖总量9500吨,产值1.65亿元,进一步帮助渔民致富。

1.实施渔业生产标准化,实现水产品绿色健康。以制定科学规范、简明可行的标准,来指导和规范渔业生产、经营、消费活动,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渔业整体效益。我市是衢州市的水产大市,鳜鱼等各种特色水产品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当前要从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水产品质量认证入手,抓好渔业生产标准的制订、实施与监督,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渔业效益,增加渔(农)民收入着手。

2.实施名牌战略。在搞好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组织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水产品认证,争取更多的产品成为国家、省级名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对产品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充分发挥我市已经认定的示范基地和名牌水产品的品牌效应和带动作用。

3.强化渔业行政执法,运用好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在种苗管理、渔药饲料监察、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方面的职能,加强渔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建设,综合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渔业标准化的实施提供组织支撑。同时,加强渔业水体污染整治。建立全市渔业养殖档案,进一步规范养殖行为,杜绝向水体直接施用畜禽粪便,改用无臭无公害的渔用生物有机肥,保护好养殖水质。

4.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行业自律。引导渔农改变小而散的经营方式,实行组织化、规模化,大力培育渔业龙头企业和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增强渔民互助、互保精神,同时对渔业环境进行广泛监督,维护渔民利益。这是对渔业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有益的补充。

5.增加渔业投入,扶渔政策落实到位。继续加强渔业科技教育、技术推广、良种繁育、病害防治、水产质量检测、鱼药饲料监测管理体系建设,加大水产品信息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渔业保险体系,通过一定的政策性支持和补贴,帮助渔农民化解渔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拓宽渔业的投资渠道,增加渔业的投入,增强渔业的发展后劲。

五、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水利执法水平

要不断深化各项水利改革,强化水利发展的依法管理基础,推进水利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依法治水和科学管水。

1.深化水利改革。抓好白水坑水库*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重点推进面上水利投融资机制、农村水利发展机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强化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加强水利行政执法。要规范水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提高依法管理和规范水事活动的能力。加强水利信息,强化社会监督,推进水利政务公开。逐步将社会主体的水事行为、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管理和公共服务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强化水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提高水利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制型、服务型、效能型水利部门。

3.积极推进水利创新。切实加强水利重大问题研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基层情况,倾听群众呼声,及时研究解决基层水利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六、坚持严格管理,狠抓水利干部队伍建设

以强化执政理念为核心,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学习教育,健全制度管理,提高水利部门执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促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

1.进一步强化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新,在水利工作的实践中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着力营造开拓进取、和谐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良好氛围。

2.不断健全制度严格管理。继续完善干部提拔、交流制度,完善科学合理的干部工作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党委议事制度、局各科室工作责任制、重点工作责任制、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工作制度,充分激发全局班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生态渔业可行性方案篇9

认真组织全体成员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全国“两会”精神,积极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党性党风党纪主题教育活动、“强服务、保增长、促发展”服务竞赛活动和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等活动;认真制定各类学习计划,结合工作实际,确定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渔业行政执法能力》和《规范渔业船舶检验管理,促进全区渔业安全》调研课题,并落实到个人;召集党员集中学习12次,组织开展了“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谱写美好××新篇章――我们怎么办”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组织观摩了“辉煌××——××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精品展”和“共和国脚印——经典回眸老报纸展”;组织召开了专题组织生活会,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分析查找差距和不足,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奋斗方向。通过系统地学习,提高了党员群众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为认真做好各项业务工作增加了动力。

今年,我站增挂了水生动物卫生监督所牌子,因此在业务知识学习方面,着重学习了《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兽药管理条例》等资料,同时还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渔业法规与渔业管理》、《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积极参与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培训学习,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讨论,增进了业务知识,提高了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2月26至27日,派出2人参加市渔政信息培训班,提高写作能力,增加宣传力度;3月16日,全站行政执法人员参加了主管局组织的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促进依法行政能力,树立良好的渔业执法队伍形象;3月24至25日,1人参加省渔业互助保险首期业务暨管理软件培训班,为全面推进我区渔业互助保险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0月30日至11月3日,将派员参加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人员培训。11月份,将有8名渔港监督人员参加全省渔港监督资格培训。

年初,我站被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评为“团结管湖先进集体”、××市农林局“渔业安全监管工作先进集体”、××市及××区“东太湖网围整治先进集体”。1名同志被评为“团结管湖先进个人”,3人次被评为市、区“东太湖网围整治先进个人”称号。

二、实行渔业许可制度,打击渔业违法行为。

1.实行渔业许可。

实行渔业许可,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体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市渔业管理条例》,渔业捕捞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我站在全区内河渔业水域范围内,加大宣传渔业法及渔业管理条例力度,上门服务核发、审验渔业捕捞许可证。共签发捕捞许可证40份,船舶检验证书、登记证书各2874份。

2.加强环境监管。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太湖水污染防治和蓝藻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保护太湖饮用水源地取水口的水环境,确保太湖饮用水质量安全,我们一是开展渔业水域环境的保护工作;二是积极做好渔业污染事故的调处工作;三是治理和整顿全区渔业水域环境,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保证全区居民用水安全。

3.保护增殖资源。

为了太湖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我站积极带头捐款认购花白鲢鱼种,全站14位同志认捐花白鲢款4300元,主管局其他干部职工也纷纷拿出钱来,共计筹集33490元鱼种认捐款,于4月3日在太湖叶山岛水域开展了“感恩太湖、回报太湖、净化太湖”的“认捐花白鲢、洁净母亲湖”鱼种放流活动。6月18日,我站又在光福镇下淹湖水域实施了鱼苗放流活动,共放流花鲢、白鲢、草鱼、鲫鱼等各类鱼苗200万尾,是我站历年来投放鱼苗数量最多的一次人工放流。这两次鱼苗鱼种的放流,有效地丰富了太湖渔业资源,提高了渔业产量,也增加了沿湖广大渔民的经济收入,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区渔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通过人工补链的方式从生态上控制蓝藻过度生长,保护太湖水质,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6月19日晚,××电视台生活资讯频道对我区的鱼苗放流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

4.查处渔业违法行为。

为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护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渔业合法生产者的权益,我站开展了专项打击电力捕鱼、毒鱼等非法渔业生产行为整治活动,截止目前,已集中力量组织了9次渔业执法大检查,组织渔政执法船10艘次,检查快艇18艘次,参加检查人数10人,共计46人次,查处非法电力捕鱼案件4起,处罚金额2700元。

在渔业案件处理上,我们始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规范,手续完备。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执法原则,进一步保护渔业资源,保护渔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渔业生产秩序。

5.调处渔业纠纷。

对渔民生产之间发生的纠纷,我站及时派员进行调解,缓和时态,化解矛盾,为渔民排忧解难,做到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地解决纠纷,受到了渔民的好评。

6.抓好湖区渔政协管、检查工作。

按照年初与太湖渔政监督支队签定的协管责任书,我站做到职责明确,规范有序,严格执行处罚程序和处罚标准,准时结缴罚没款项,定期向渔政大队报告协管工作情况。在湖区协查工作中始终摆正位置,做到不越权、不错位、不乱管,协管工作进一步规范。

三、狠抓渔业安全工作,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为认真贯彻全省渔业安全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平安××渔业”建

设,根据省海洋与渔业局和省渔港监督局、渔船检验局以及××市农林局等单位下发的文件精神,结合渔业“安全生产年”活动,我站开展了一系列渔业安全活动,推动了我区渔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和好转,为创建“平安××渔业”和“构建和谐××”提供了保障,确保了元旦、春节、“两会”及国庆60周年期间渔业生产工作的安全。

1.加强渔业安全生产活动的领导。

根据渔业安全生产年活动的要求,组建了由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局长担任副组长,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镇(街道)、渔区、渔业村(社区)领导为组员的渔业安全生产活动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全区渔业安全生产活动。向各分站、有关镇、农林服务中心、渔业村(社区)下发了《2009年××区渔业“安全生产年”活动工作方案》和《2009年××区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方案》,调整了全区渔业安全生产网络人员和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成员,保证上下之间的及时沟通和联络,及时有效处置渔业生产安全的突发事件,保证渔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保障广大渔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2.认真宣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在重点渔村、渔港悬挂安全生产横幅30条、树立警示牌30块、张贴宣传标语40条,逐船向渔民宣传安全知识及有关渔业法律法规,送上有关介绍渔业安全生产及渔船安全设备配备等方面的书籍和材料4000份;同时,我们还注重加强对外宣传。今年来,在国家渔业信息网、东海区渔业信息网、省海洋与渔业局网、省渔船检验局网、市农业信息网、区政府信息网、区水产畜牧网及市渔政简讯和局渔牧简讯等多家网站和简报上进行宣传报道80余篇次。6月29日,××电视台生活资讯频道报道了我区开展渔业“安全生产月”活动情况,这些宣传报道使我区渔政、渔港及渔船检验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深入人心,也有效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建立健全渔业安全台账、安全值班和事故报告制度。

我站使用省局下发的渔业安全台账记录簿,指定专人负责作好记录及事故报告,日常安全值班及节假日领导24小时通讯畅通落到实处。

4.开展渔业安全培训工作。

4月21日至23日,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东太湖网围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及渔业安全生产培训,参加培训人员500多名,向渔民发放了渔业安全生产知识材料,为进一步提高渔民安全意识,保障渔业生产安全秩序,确保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平安××渔业、和谐××渔业”,提供了保障。

5.开展渔船安全检查。

全年我站共进行渔船安全检查9次,参加50人次,出动检查车、船、艇38次,检查渔船2874艘。通过对渔船的安全检查,督查隐患治理、安全责任、隐患排查等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船舶和船员持证情况、渔船安全、设备配备情况,发现违规渔船7艘,责令其整改。

6.渔业交通事故调处。

对发生在去年11月4日横泾街道新湖村石路浜港和12月10日临湖镇渡村东太湖水域(戗港附近)发生的两起渔业水上交通碰撞事故进行多次调查,并最终作出事故责任认定报告。

7.建立渔业防台、防灾工作信息平台。

建立渔民手机移动信息平台,及时提供天气资讯、安全事项等服务。使渔民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天气状况,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我区渔民防台、防灾的能力,进一步保障了渔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今年来,已发送短信25次。

8.积极推进渔船船东互保工作。

积极引导渔民参加渔业互助保险,提高渔民防灾减灾和恢复生产的能力。共为2874艘渔船办理渔业互助保险11222份,参保船员5601人,为船员提供了11222万元的风险保障,有效地化解了渔业生产的风险,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规范渔业船舶管理,提高渔船检验质量。

渔船检验质量是船检工作的生命线,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渔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文件精神,我们要求每个验船师都必须持证上岗、依法检验,严格按照检验程序和检验标准,做到100%登船检验。针对渔船特点,我们尤其加强对安全、消防、救生、信号设备的检验,对于设备损坏或配备不齐的船舶,我们一律要求必须配备齐全后方予签发适航证书。今年我们对快艇取消了渔业检验登记管理,逐步淘汰钢丝网水泥渔船,对老旧木质渔船的灰缝填补质量及局部的腐蚀、蛀蚀和铆钉的锈蚀予以重点关注,引导渔民予以拆解报废。

狠抓检验质量的同时,注重提高渔船受检率。实行检验预警机制,提前一个季度公布到期受检船舶名单,使得渔民能够及时申报,按时检验,确保了航行安全。今年共检验各类渔船2874艘次,受检率达到了100%。

五、扎实开展柴油补贴工作,确保惠渔政策落到实处。

根据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苏财建〔2009〕33号文件精神,我区水产畜牧局、财政局随即开展了机动渔船柴油价格改革实行财政补贴工作,两局领导及工作人员多次召开会议,布置2009年上半年机动渔船柴油补贴工作。

(一)按照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进一步核对上报渔业船舶数量的紧急通知》(苏海传发〔2009〕3号)的要求,我区水产畜牧局渔政站对全区机动渔业船舶2009年2月28日登记在册,目前仍依法从事渔业第一产业(含内陆捕捞生产、淡水养殖)的机动渔船数量和主机功率进行核对。规定从事捕捞的机动渔船,必须同时持有合法有效的渔业捕捞许可证、渔船检验证、渔业船舶登记证;从事养殖用机动渔船必须同时持有合法的渔业船舶检验证、渔业船舶登记证、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或养殖水面承包合同等)。为顺利完成机动渔船核查登记工作和柴油价格补贴工作,渔政渔港船检部门分工负责,落实责任,加班加点,认真细致地开展了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控制渔船数量增加,限定主机台数及功率。对所有机动渔船进行再核查、登记,凡有疑点的船只进行了重新丈量尺寸,船名号不清的船只进行重新喷号,对渔船所有人和船只再拍照存档。做到渔业船舶检验证记载的渔船主机功率与该船档案资料、数码照片所记载的主机功率数三者相吻合。

二是严格渔业船舶检验登记管理,非渔业船舶严禁纳入渔船管理。对原作为渔业服务的快艇取消渔业船舶检验登记管理,核减了因太湖网围拆除而淘汰的养殖机动渔船,与比2008年度相比,共减少了653艘。

三是对机动渔船柴油补贴情况在补贴对象所在村进行张榜公示,公示时间一周,内容包括补贴对象、补贴依据、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

四是配合财政部门做好机动渔船柴油补贴资金兑付的具体工作,按时发放到渔船的所有者手中。

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工作人员认真负责,我区在今年的机动渔船核查工作及柴油改革财政补贴资金发放过程中,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再次杜绝了任何违法违规等行为的发生,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公开,确保了补贴资金如数兑付给符合补贴条件的渔、农民手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和上级的肯定。

(二)2009年上半年机动渔船柴油价格补贴情况汇总。

2009年上半年共补贴机动渔船2874艘,其中:捕捞船2868艘,养殖船6艘;总功率32544.6kw,其中:捕捞船32491.8kw,养殖船52.8kw,柴油价格补贴合计309.0153万元。

六、实施太湖网围拆除工程,切实做好整治收尾工作。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太湖水污染防治的重大决策,全面改善太湖水域生态环境,确保人民饮用水质量安全,促进环太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区根据省、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于2008年对太湖网围养殖实施全面整治。继08年1~4月顺利完成西太湖网围养殖的整治后,于当年10月中旬全面启动了东太湖网围养殖的整治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在沿湖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认真组织下,在广大渔农民养殖户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全区东太湖网围整治拆围签约工作快速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09年1月20日止,全区2269户养殖户提前10天自行拆除了118796亩网围设施并通过了省太湖渔政监督支队的验收,全区共支付补偿资金5.5亿元,共有1508户专业渔民得到了妥善安置,圆满完成了东太湖网围整治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

这次东太湖网围整治工作涉及我区10个镇(街道)、38个村(社区)以及部分外县市,整治前共有养殖户2501户,在拆围签约中,对一户多块水面进行合并,核准为2269户,其中本区专业渔民1508户、非专业渔民718户,非本地养殖户38户,集体承包户5户,因而具有总量大、涉及面广、矛盾难点多、情况复杂等不利因素。在整个整治过程中,我们与省太湖渔管办始终保持密切配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小组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依靠科学合理的政策宣传、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党员干部的带头垂范、渔民群众的全力支持,100%完成了拆除整治任务,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整治太湖生态环境的坚强决心和东太湖广大养殖户甘愿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思想,社会各界也都对东太湖网围整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从各个方面促进和推动了整治工作。

七、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和主管局委员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要求,从3月份开始,在全体党员干部队伍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站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把握发展形势相结合,通过加强理论学习、组织集中辅导、开展专题调研、强化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对科学发展××渔业的理性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研究发展思路相结合,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函、召开不同层面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为我们分析检查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打下了坚实基础。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推动工作落实相结合,突出渔业安全生产的深入推进,有效保证了学习活动和当前工作的“两不误、两促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深入学习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支部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并于6月5日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支部成员结合各自分工,重点查找了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统一了思想认识,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整改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1.紧紧围绕全站工作重点,抓住关键,不断增强机关效能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开展“争创五型机关,争做五型干部”主题教育活动,完善规章制度,构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长效机制,加强绩效考评,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

2.在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后,实行定岗定位定责。年初,我站与主管局签定“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与市渔政站签定“(内河)渔业安全生产责任书”;又分别与各有关乡镇(街道)签定“渔业安全生产责任书”。进一步健全并实施渔业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奖惩制度。

3.抓好内部规章制度建设,实行严格管理。实施考勤管理、装备使用管理、财务收支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有效地维系和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4.抓好公示制度和作风纪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将单位职能、执法依据、行政许可项目及办理时限、收费项目及标准、办案程序、渔业行政处罚种类、江苏省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农业部六条禁令、××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服务承诺、首问负责制和错案追究制度、机构投诉电话等上墙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部分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对外办理。

5.接办市民来信来访。全年办结市长信箱投诉、咨询来信7件,均得到满意答复;接办群众来电举报6起,都准时赶赴现场调查处理。

八、明年工作打算

(一)利用渔业“安全生产年”活动,加强渔业安全宣传和安全监督力度,在网围养殖区增设安全警示牌,增强渔民安全防范意识。积极与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联系,对湖区内沉船进行打捞,清除遗留的土坝,整顿乱停乱靠的船舶。对已取消渔业船舶登记检验管理的快艇,将与地方政府共同商讨管理办法。主管局要与各镇(街道)签订渔业安全协议,做好层层抓安全、级级重视安全。

(二)认真接办群众的来电来访,及时妥善处理。要加强对渔业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应用,进一步提高渔业行政执法力度,创新执法机制,规范渔业案卷。在处理渔业交通事故案件时,要积极主动地与当地政府合作,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

(三)积极为渔民群众办实事,想渔民所想,急渔民所急,不断完善服务制度。我们要积极向上级反映渔民的实际困难,申请解冻“双控”政策,逐步解决捕捞证和船舶证的签发,并做好渔民群众的宣传和解释工作,致力构建和谐渔业。

生态渔业可行性方案篇10

【英文摘要】Section2,article90ofChina’smarineenvironmentalprotectionLawprovidesforthelegalremedyformarineecologicaldamage.Butduetothetoosimpleprovisionofthisclause,manyissuesarisinginpractice.thoseexistinginternationaltreatiesontheoilpollutiondamagebyshipsdon’tcoverthemarineecologicaldamage.meanwhile,somedomesticcourtsofsomecountrieshavehadrelevantjudicialpractice.So,itisurgenttoestablishasetofnewrulesonmarineecologicaldamageinChina,specifyingtheexactclaimants,thescopeforcompensationandthemeasureofindemnity,withtheaimtoprovideaneffectivelegalremedyformarineecologicaldamage.

【关键词】海洋生态损害;法律救济

【英文关键词】marineecologicaldamage;legalremedy

【正文】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水上交通、石油勘探开发、海洋渔业等生产活动日益繁忙,船舶突发事故引发的重大溢油风险不断加大。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石油消耗量的急速上升,我国已经成为石油进口大国。庞大的进口石油主要通过海上船舶运输进入我国境内,因而在我国海域发生溢油事故的概率大幅上升。国家环境部公布的2006年和2007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沿海发生船舶污染事故124起,总溢油量1216吨,其中50吨以上的石油和化学品污染事故5起。2007年全国沿海发生船舶污染事故107起,其中发生0.1吨以上溢油事故38起,总溢油量748~898吨,50吨以上重大溢油事故5起。频发的船舶溢油事故使我国海域本就令人堪忧的生态环境状况雪上加霜。

一、海洋生态损害的涵义

客观地说,目前学界尚没有对“生态损害”这一术语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国外有许多学者试图为生态损害下一个学理定义。如拉恩施泰因(Lahnstein)博士认为,“生态损害指对自然的物质性损伤,具体而言,即为对土壤、水、空气、气候和景观以及生活于其中的动植物和他们间相互作用的损害。也就是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人为的显著损伤。”[1]

从国内外相关立法和学者们所使用的措辞来看,“生态损害”(ecologicaldamage)、“纯生态损害”(pureecologicaldamage)、“环境本身的损害”(damagetotheenvironmentperse)、“环境损害”(environmentaldamage)、“纯环境损害”(pureenvironmentaldamage)、“环境损伤”(impairmentoftheenvironment)及“自然资源损害”(naturalresourcedamage,nRD)是经常被混合使用的术语。

其中“生态损害”是欧洲学者所经常使用的,而“自然资源损害”是美国法上和美国学者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如美国1990年的《油污法》(oilpollutionact,简称opa)第2702条b款第2项所使用的“自然资源损害”,指“对自然资源的侵害、破坏、丧失或者丧失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包括对损害评估的合理费用”。

而“纯生态损害”、“纯环境损害”和“环境损伤”通常被用来指代对环境本身的损害,其侵害行为的对象一般指那些无主的生态环境要素。冠以“纯”字以后,它们都特指那些不以受害者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害为条件而产生的损害。[2]

海洋环境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于水中的物质、海底沉积物和生活于海洋中的生物。根据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5条第1款,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地把物质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害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笔者认为,其中的“损害海洋生物资源”、“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及“减损环境质量”这些有害影响就是海洋生态损害的具体表现。

二、立法过于原则带来实践中的困惑

对海洋生态损害的救济问题我国法律已有规定。《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第2款规定,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该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但该款规定过于简单原则,可操作性不强,造成实践中的诸多困惑和无奈。

例如,2002年11月23日,马耳他籍“塔斯曼海”轮装载8万吨原油在渤海湾与中国籍“顺凯1号”轮相撞,约200吨原油泄漏,造成我国渤海海域的大面积严重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由此引发了一场历时两年,涉及十个案件1500余个原告、涉案标的达1.7亿元人民币的油污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由于此案是我国加入《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后,第一例根据该《公约》向外国公司保险人进行索赔的案件,也是我国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在法律框架内提出首例涉外海洋生态侵权损害民事索赔的案件,开创了维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权益的先河,因此此案当时引起全国媒体的普遍关注。

经过多次开庭审理,在事发两年后,2004年12月30日,天津海事法院对该案的10个案件依法做出一审判决,判令被告“塔斯曼海”轮船东及伦敦汽船船东互保协会连带赔偿原告天津市海洋局海洋生态损失近千万元(其中海洋环境容量损失750.58万元,调查、监测、评估费及生物修复研究经费245.23万元,共计995.81万元);赔偿天津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渔业资源损失1500余万元;赔偿遭受损失的1490名渔民和养殖户1700余万元,此次索赔案的最终赔偿金额共计4209万余元。[3]但由于涉及海洋生态损害赔偿的两个案件,即以天津市海洋局和天津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为原告的两个案件,原、被告双方均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时至今日,目前仍在审理当中,未有最终判决。

又如阿提哥号案。2005年4月3日,一艘满载原油的葡萄牙籍油轮阿提哥号,在进入大连新港时意外触礁,导致大量原油泄漏,海域受污染,附近114家养殖企业和个体养殖户提请索赔诉讼,起诉标的额一度高达近10亿元。经过历时3年多的审理,到2009年5月已经陆续有104家养殖企业和个体养殖户与被告方达成调解协议。但是,由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代表国家提出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诉讼,目前仍在大连海事法院等待判决。[4]

当前,在中国海域发生的吨级以上溢油污染事件越来越频繁,但提起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诉讼的案件并不多。而这些屈指可数的起诉案件却往往陷入旷日持久的争讼,久拖不决,悬而未决。这充分暴露出我国海洋生态损害索赔制度存在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当事双方争议的焦点主要是海洋生态价值的评估问题,即海洋生态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证据制度问题,其实从更深层次说明了目前我国该诉讼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包括实体法的欠缺,比如诉讼主体地位不明确赔偿标准尚不完备等问题。而这导致的后果是因为海洋生态损害的无人买单而使我国本已恶化的海洋生态环境更加脆弱不堪。因此完善我国海洋生态损害救济制度迫在眉睫。

三、法律适用问题

在《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公约》多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就溢油导致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而言,公约的条款规定经历了:从未明确考量该问题,到原则上排除环境本身的损害,仅赔偿“合理”的清除费用和环境恢复费用的发展。[5]对此,曾有著名的国际环境法学者评论道:“无论环境保护国际公约的目的是预防,还是减轻对环境本身的损害,但多数民事责任国际公约的目的并不是建立对环境损害的赔偿责任,而是对通过环境损害(这个媒介)导致的人类、他们的财产和他们的经济状况的损害的赔偿责任。在那些被搁置于图书馆的公约中,对环境本身的损害通常仅通过‘清除危险物质费用’和‘环境恢复费用’的赔偿等术语予以反映,这固然可以成为可能;但当无法清除和恢复时,对环境本身损害的赔偿却成为不可能。”。[6]

笔者认为,《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公约》及其系列议定书设立的目的是为油污而造成的船舶之外的损失和损害提供救济,这种损失和损害仅指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这种民事责任所奉行的是补偿性和责任限制原则。由于受其设计初衷所限,这些公约并没有考虑对生态损害(或环境损害)的救济问题,其规定也不适用于对生态损害提供法律救济。例如,生态损害赔偿不适用责任限制原则。这一点在2008年5月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船舶碰撞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已有体现。[7]可以说,目前在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赔偿方面尚没有可以有效适用的国际公约。欲对海洋溢油生态损害提供有效救济,只能转而寻求国内法的有关规定。

事实上,已有一些国家的法院有过相关的司法实践,如意大利1985年的patmos案、1991年的Haven案和澳大利亚1995年的oktedico案。这些国内法院都承认:海洋环境损害可以作为一类独立的可赔偿项目;海洋环境损害赔偿既包括可计量性的,也包括不可计量性的因素等。

在patmos案中,意大利政府(海商部)基于海洋环境损害赔偿提起了上诉请求,1989年意大利messina地区上诉法院支持了该项上诉请求,援引了宪法法院于1987年作出的第641号判决,就上诉人意大利政府作为国家遗产的受托人所提出的合理的环境损害赔偿——“公众忍受了丧失享受的乐趣的痛苦”予以了确认。该判决中还援引了国内法——意大利1982年第979号法案第21条和1986年第349号法案第18条的规定。[8]

又如“塔斯曼海”案中,两被告共同辩称:原告索赔的环境容量损失和生态服务功能损失不存在,不是《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92年议定书认可的污染损害;即使此次漏油事故造成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原告索赔的环境修复费用在该议定书下也不能得到赔偿;原告主张的海洋生物恢复费用和评估费用不成立。

天津海事法院驳回了被告要求适用《国际油污赔偿基金索赔手册》和《Cmi油污损害指南》的要求,主要适用中国国内法进行审理。法院认为,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了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且按照“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和《中国海洋二十一世纪议程》的规定,被告造成的溢油海域属于执行该项制度的重点海域。本案涉及到的轻质原油入海,不管是否造成多大面积的污染超标,都使渤海湾中增加了轻质原油,占用了渤海排污的控制指标,客观上造成了渤海湾的环境容量损失,因此天津市海洋局关于海洋环境容量损失的诉求获得一审法院的支持。[9]

由此可见,在没有可以直接适用的国际公约的情况下,我国要对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进行有效规制,就必须健全和完善以《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第2款为基础的相关国内法规定,以使其法律救济有法可依。

四、索赔主体

《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第1款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担赔偿责任。第2款规定,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法律对污染海洋环境造成损害和破坏海洋生态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分两款分别做了规定,说明二者之间是存在明显区别的。其中污染海洋环境造成的损害,指的是污染海洋环境的行为造成的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属于民事侵权法上的环境侵权责任,索赔主体是其利益直接受到侵害的单位或个人。而规定在该法第90条第2款的海洋生态损害行为,如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和海洋保护区的行为,所侵害的对象是不属于任何私人所有的海洋生态环境要素,它归属于国家利益的范畴,这就决定了海洋生态侵权者所承担的责任有别于传统民事侵权法上的责任,不以特定受害者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害为条件。任何私人都无权提起海洋生态损害赔偿的诉求,而只有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者才有权提出此类诉求。

根据该第90条第2款,依照《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生态损害赔偿要求。而从《海洋环境保护法》第5条的规定来看,海洋环境监督管理部门主要包括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国家海洋部门、国家海事部门、国家渔业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但是由于有上述多个管理部门对海洋环境都负有监管权,特别是在某些事项上几个部门存在监管权的重叠;此外,当生态损害波及相邻的多个区域时,是由源发地有管辖权的机关还是这几个不同区域内有管辖权的机关分别起诉,相关规定没有明确,实践中让人无所适从。

由于规定不明确,学者们对谁有权代表国家提起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诉讼也有不同看法。例如有学者认为,在普通商用油船发生漏油事件时,有权代表国家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的适格主体通常是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而不是其他部门。[10]

这就为在具体的海洋生态损害案件中究竟哪一个或哪一些管理部门有权代表国家诉讼带来了不确定性,也会造成国家海洋生态损害索赔权的落空。笔者认为,各不同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在代表国家行使索赔权时其原告地位的确定应以各不同部门的职能划分为基础,以《海洋环境保护法》为指导,同时结合《渔业法》、《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各管理部门在海洋环境监管权方面的分配来确定由哪个部门来担当海洋生态损害索赔案的原告代表国家进行诉讼。

当然最终的解决方法应当是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将海洋生态损害加以类型化,明确规定各个管理部门针对哪些类型的海洋生态损害进行索赔。例如借鉴“塔斯曼海”案的一审判决,明确规定海洋管理部门有权代表国家针对海洋环境容量损失,为确定溢油事故导致的海域污染程度、污染面积支出的调查、勘验、评估费用,为研究修复被污染的海洋环境发生的合理费用而提出索赔。

而索赔主体如果在法律上没有得到明确,在实践中很容易产生重复索赔问题的争议。如“塔斯曼海”案中,面对原告的巨额索赔,两被告认为众原告的索赔请求相重复。天津海事法院经过调查取证后明确表示,天津市海洋局请求的是海洋环境生态污染破坏和生态恢复的索赔;河北省滦南县和天津市汉沽、北塘、大沽渔民请求的是因污染造成的海洋捕捞停产损失、网具损失和滩涂贝类养殖损失;天津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请求的是渔业资源损失。因此各方当事人索赔的范围和内容界定明确,彼此独立,不存在重复索赔的问题。[11]

此外,笔者认为,由相关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提起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诉讼是一种特殊的为公共利益而提起的民事诉讼,有别于一般的民事诉讼案件。在这种民事法律关系中,管理部门代表国家作为一个特殊的主体,在诉讼中行使权利等方面与私人参加诉讼应当有所区别。例如,依民事诉讼法的权利处分原则,对是否提起诉讼,权利人有决定的权利,而对负有海洋环境监督管理职责的相关管理部门来说,生态损害索赔权既是其权利,更是其职责,是其必须作为的,不能放弃,此时便不能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权利处分原则。又如,提起此类诉讼的管理部门本身不是财产所有人,其能否在生态损害赔偿上代表国家与污染责任人达成和解,放弃部分或者全部权利,其与污染责任人达成的和解协议是否要经过其他权力部门的批准等,法律上都应有明确规定。

五、索赔范围和赔偿标准

在海洋生态损害的索赔范围方面,我国法律规定尚付阙如。在这方面,美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可资借鉴。

美国没有加入任何船舶油污损害的国际公约,其关于油污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定见于1990年的《油污法》。该法中规定的污染损害赔偿范围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清除费用;第二是损害。其中可以索赔的油污损害包括了六个方面:自然资源损坏,动产或个人财产损坏,自然资源生活用途方面的损失而遭受的损害,税、费、收益,利润和赢利能力,公共服务费用。这些方面几乎囊括了可以想象到的全部损失,包括所有为了恢复、复原、替代及因自然资源遭到破坏而需还原的费用,在未能还原恢复期间的自然资源的贬值损失,对该损害进行评估、计算、量化的合理费用等。可见对生态损害的赔偿自然被考虑在内。

1989年美国eXXon石油公司的超级油船“eXXonVaLDeZ”(21.5万载重吨)在阿拉斯加的威廉太子湾触礁搁浅,3.6万吨原油泄漏,此次事故致使1609km海岸、7770km2海域被污染,美国法院根据《油污法》判决:eXXon石油公司为该起事故支付罚款、清污费、赔偿费(包括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费用)及其他费用约合80亿美元。

关于海洋生态损害的赔偿标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第2款没有涉及,但这是一个实际纠纷案件中无法回避而且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目前国内相关规定可资引用的只有农业部1996年颁布的《水域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方法规定》。如根据该规定第2条,天然渔业资源损失额(属于海洋生态损害的范畴,笔者注)的计算,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当地的资源情况而定,但不应低于直接损失水产品的3倍。

在“塔斯曼海”案中,对于天津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作为原告所诉求的天然渔业资源损失如何计算和是否赔偿的问题,在《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及其议定书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天津海事法院根据黄渤海监测中心的监测结果得出的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属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在按照农业部《水域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方法规定》所确认损失的基础上,作出一审判决,被告英费尼特航运有限公司赔偿原告天津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渔业资源损失1465.42万元,调查评估费48万元,并承担上述款项的利息;被告伦敦汽船船东互保协会承担连带赔偿责任。[12]当然,由于该案目前还未有最终判决生效,一审法院依据这种简单的赔偿标准所作出的这一判决是否正确还未有定论。

2007年4月9日,我国参考美国的油污损害机制所制定的《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由国家海洋局正式,有望为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赔偿案件的顺利处理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结语:

由于海洋生态损害有别于传统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目前尚未有可直接适用的关于赔偿责任方面的国际公约。而坐视海洋生态损害于不顾,无人为海洋生态损害的后果买单,只会令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更加不堪,令国家的海洋权益遭受严重践踏。已经有一些国家的司法判例根据其国内法对海洋生态损害赔偿给予支持。为此,我国急需在现有《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第2款规定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有别于普通的环境侵权制度的新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制度,补充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为海洋生态损害提供有效的法律救济。

【注释】

[1]LahnsteinChristian,“amarket-BasedanalysisofFinancialinsuranceissuesofenvironmentalLiabilitytakingSpecialaccountofGermany,austria,italyandSpain”,inFauremichaeled.,Deterrence,insurability,andCompensationinenvironmentalLiability:FutureDevelopmentsintheeuropeanUnion,newYork:Springer–Verlag/wien,2003,p.307.

[2]参见竺效:《反思松花江水污染事故行政罚款的法律尴尬-以生态损害填补责任制为视角》,《法学》2007年第3期。

[3]《“塔斯曼海”案一审宣判》,《中国海洋报》2004年12月31日第一版。

[4]《油轮触礁漏了油,海事索赔第一案3年没打完》,hilizi.com/2009-05/14/content_313031.htm,2009年7月1日查。

[5]参见竺效:《论在“国际油污民事责任公约”和“国际油污基金公约”框架下的生态损害赔偿》,《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2期。

[6]DeLaFayetteLouise,theConceptofenvironmentalDamageininternationalLiabilityRegimesinenvironmentalDamageininternationalandComparativeLaw,oxfordUniversity,newYork,2002,p.156.

[7]如该规定第9条规定,因起浮、清除、拆毁由船舶碰撞造成的沉没、遇难、搁浅或被弃船舶及船上货物或者使其无害的费用提出的赔偿请求,责任人不能依照海商法第十一章的规定享受海事赔偿责任限制。

[8]参见竺效:《论在“国际油污民事责任公约”和“国际油污基金公约”框架下的生态损害赔偿》,《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2期。

[9]参见天津海事法院(2003)津海法事初字第.183号民事判决书。

[10]赵劲松、赵鹿军:《船舶油污损害赔偿中的诉讼主体问题》,《中国海商法年刊》第15卷,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