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44

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篇1

论文摘要: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而国内生产总值具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对现有的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和功能

1.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

国民经济核算是运用统计指标及其体系,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所进行的计量;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进行的计量;对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所进行的计量等。广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它们相辅相成。分工协作,有机地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狭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仅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试图通过系统地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更好地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描述。

1.2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决策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能够有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采用大量信息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计划、决策的确定和执行起着重要的咨询、服务与监督作用。其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数据,是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所需规划、计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再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和个人对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的需求增强,国民经济核算部门能否提供准确和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统一要求,国民经济核算使得这些经济统计在满足其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两者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只是计算口径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索收入计算取得。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而后者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来说,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相差数额不大,除非某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的投资和大批劳动力,该国的同民生产总值可能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3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人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核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的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一进口一国内生产总值。

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

3.1各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评价

以上3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在统计学上。是允许出现一定范围内的统计误差的。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目前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种计算方法中采用收入法的国家较多,其实3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对目前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等构成的体系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方法库。国民经济核算乃至整个统计,除本身自成体系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体系外。对于经济研究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国民经济指标在各层次问、各部门间的数量关系透视了社会经济的各种关系。具体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微观经济原理与宏观经济理论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系统地测算某一时期内一国(地区、部门)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包括这些活动的结果,各种重要的总量指标及有关的组成要素。其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宏大的信息库或资料库。国民经济核算创立了一个基于大量经济分析水平之上的系统数据库,这些经济分析包括不同经济活动类型的分析、通货膨胀分析、经济结构分析、增长分析,特别是用于各国之间的比较。

3.2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改进

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篇2

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学工具理性的演进中,经济学理论对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解,还停留在较为基础的层面。这无论是对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还是对人们透过方法本身对经济世界的理性认识方面,无疑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学工具理性的演进过程中,制度选择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认识的传统观点

无论在统计学界,还是在经济学界,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认识,基本有下述两种传统观点:

1.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方法库。这种认识是基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于经济研究,特别是宏观经济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作用而提出的。国民经济核算乃至整个统计,除本身自成体系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体系外,对于经济研究,其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经济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在实证、规范两个层面都需要有先验和后验的经验性方法论支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作为官方统计体系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了会计账户的形式,将国民经济运行及其结果,予以量化统计。国民经济指标在各层次间、各部门间的数量关系,本身就透视了社会经济的各种关系,研究这些经济现象的方法就蕴含在其中。具体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微观经济簿记原理与宏观经济理论和模型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系统地测算某一时期内一国(地区、部门)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包括这些活动的结果,各种重要的总量指标及有关的组成要素。瑞典皇家科学院教授爱立克。伦德伯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评价是:“……在它们产生据以作出国民预算的预测系统性文件的同时,是周期性和结构性分析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至于在学科方面,中国的统计学家们认为:“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等同于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并早就将其视为“统计方法论”。

2.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宏大的信息库或资料库。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不能仅依赖于感觉和感性,特别是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世界,需要有数据来理性地说明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看成是一个关于数据与信息交流的平台,那么,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输出端口上,提供的正是这些人士渴望的数据。在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初,“国民经济核算之父”R.Stone的意图也是利用核算条例去发展一个以“交易矩阵”形式表现的国民经济核算主张,这个“交易矩阵”形式提供了或多或少发生在经济活动中的全部交易总量。通过这个体系,可以创造一种系统的数据库,并可用于许多不同的经济分析,人们可以根据各自所需和偏好,利用这一资料库,却并不损害它。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指出的那样,“国民经济核算……创立了一个基于大量经济分析水平之上的系统数据,这些经济分析包括不同经济活动类型的分析、通货膨胀分析、经济结构分析、增长分析,特别是各国之间的国际比较”。

尽管有上述两种认识,但是我们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是一种制度,确切的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方法论制度。

二、为什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制度?

既然制度是一种规范或准则,进而它必然要约束相应的行为,这就是诺斯所言的“游戏规则”的意义。游戏规则,提供了游戏实施的一整套标准及其评价、判断依据。依据这一整套规则,人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做的结果是好还是不好。在新制度经济学中,这些游戏规则可以是不同层次的,但一般而言,人们经常理解到的游戏规则是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规则等制度。

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制度,原因也源于此。在统计核算领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标准体系”的作用无可厚非且有目共睹。这种“标准”用经济学的术语翻译过来就是“规则”,就是“规范”。一套“标准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统计核算领域方面的“制度规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这种特点,可从下面这段话中窥见一斑: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在其1993年7月12日的决议(1993/5)中,建议成员国考虑将1993年Sna作为编制本国国民经济核算统计的国际标准加以运用,以促进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的经济统计与相关统计的一体化,而且还将其作为(可比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国际报告的国际标准加以运用。该理事会还建议,当国际组织重新审核经济统计的某些特殊领域的标准,并力求与1993年Sna达成一致,就应考虑1993年Sna及其概念。尽管上述文字是以建议方式提出的。然而,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实践,都说明了,1993年Sna就是有关这方面的一个标准、规范。即便是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也在以1993年Sna为标准,进行核算体系和核算工作的改革,而这实质就是核算制度的变迁。自1992年中国颁布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以来,2003年中国全面实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

进一步而言,作为制度,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规范人们的行为,即通过影响人们的选择,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是通过影响信息及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而成立的。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曾指出,所谓的制度“影响人类选择是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通过塑造动力,以及通过建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规则而实现的”。

毫无疑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人们获取信息及信息资源的影响是巨大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是关于宏观经济数据信息产生、描述及分析决策的规范,它要对数据的生成、方法、及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安排做出约束,进而,它也就通过这种影响力规范了与此相关的人们的行为或关系。但通常情况下,我们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制度,可侧重于从统计方法的“标准”规范角度去考虑,这种制度规范了人们对宏观世界了解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使我们对大千世界的理解更接近现实。这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和他的同伴威廉。诺德

豪斯(williamD?nordhaus)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Gnp总量指标的称赞:“尽管Gnp并没有得到专利权,也没有在科技博物馆中展览,但它的确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离开了像Gnp这样的经济总量指标,宏观经济学就会在杂乱无章的数据海洋中漂泊”。

具体来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作为制度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套规范和标准,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关于统计核算与统计工作的一套规范和标准,它详细规范了宏观数据生成的方法及途径。

二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对信息处理的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的选择及行为,这内在地反映了制度经济学中制度与人们行为的逻辑。

三是作为统计工作制度的一部分,国民经济核算同时又是一种工作制度。一个国家的大部分统计工作内容,要么包括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要么与之相联系。总之,在实际的工作中,它就是以一个实实在在的制度安排而存在。

四是体系本身就是制度的代名词。就“体系”二字而言,体系也是一种系统或机制。在此,它指我们前面所述的统计方法库和统计信息库这样的系统或机制。并且,作为一种很具体的体系或系统,它就属于制度经济学中所言的组织,而组织本身就与制度有关。

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制度,但很显然,它与经济学所述的制度是有所区别的,那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呢?我们先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与经济学制度的差别开始分析。与经济学所述的制度相比,定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制度,明显有下述几个特点:

1.作为制度,它的内涵和外延比经济学所述制度要小。经济学制度不管外延如何,其内核在于规范制约人们的行为,这是它的内涵。以诺斯观点为典型,他将制度理解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制度,它所规范的是宏观经济数据、信息的产生及相应的方法,它规范的是方法论本身,而这种方法论是人们用以了解经济世界的最基本的工具。至于由方法的规范,演绎到相应领域人们的关系,这可能并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制度主要考虑的方面。因此,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的内涵和外延要比经济学制度小。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确立了核算规则和分析框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确立了一系列人们认识宏观世界的统计核算规则,规范了宏观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论,建立了宏观经济研究和决策的基本分析框架。如果说,经济学科甚至包括社会学科是人类对外在人文世界的探索,那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这些学科提供的是制度性的帮助。更明确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的制度性帮助,是对基础方法论的规范。关于这一点,前文已经详细论述了。

3.人们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两个方面的不同理解。

一是学术性的,二是工作性的。作为学术性的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方法库和资料信息库,“库”内的东西是相互成体系的;作为工作性的理解,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是一种工作体制或制度。所以,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性的理解,也就有两个不同层面的理解:第一,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侧重于学术性的理解,是方法论制度,在这个制度内,它规范了相应的核算方法和数据生成;第二,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侧重于工作性的理解,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是一种政府统计制度,它规范相应的统计工作划分和职能部署以及相关的人员安排。

从表面上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的两个层次,没有什么明显的联系。但仔细分析,情况并不是这样。没有作为学术性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就不可能有作为工作性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因为众所周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一个工作手册,在这个文本指导下,各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要受到相应的规范和制约,以及做出相应的政府部门的安排。因此,确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学术性是第一层次的,工作性是第二层次的。

4.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织”形式。

如果将体系或机制视为制度的一种有机形式,那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方法的这个“体系”和作为工作的这种“制度”,其实讲的就是“组织”形式。即便某些学者并不将组织认为是制度,但组织与他们眼中的制度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根据他们的研究,这些组织是制度变迁的主体。

5.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也是一种协调制度。

这种协调,体现在对经济统计体系内部的一致性规范上:第一,它需要在不同统计体系之间进行协调,以保证Sna与更专业的统计在所使用的定义和分类等概念框架上保持一致,如Sna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国际收支统计(Bop)、政府财政统计(GFS)等的相互协调;第二,它是保证从不同资料来源采集的数据在数值上协调一致的核算框架,如对产业调查、住户调查、商业统计、增值税退税和其他行政资料的统一规范。考虑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的特点,我们就可得到对这种制度的总体性认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方法论制度,它旨在规范宏观数据的生成及相应方法,同时,提供宏观经济研究的基本方法论。

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特性的启示

有了上述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的界定,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动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改革,以及促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自身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长远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核算工作的广泛展开,必将对经济学科带来巨大的“震撼”,其意义深远。

简单说来,由于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判断,我们可以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纳入制度分析的层面。由此而展开的研究,会给我们带来非同寻常的启示。以下我们仅列出几个较重要的方面:

1.超越传统的市场或政府思想的认识。

制度分析的发展,改变了传统认识中市场或政府的两极思想。长期以来,经济学特别是在宏观经济学方面的认识,受两种思想或思潮影响:不是自由经营的市场思想,就是集权干预的政府思想。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制度性的分析,我们将会发现,认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内在的性质时,必须要超越单纯的市场或单纯的政府这样一种两极化的简单观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是这两种思想的结合产物。展开来看,经济应该是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所提倡的“混合经济”,而不是任何单一的一方。

2.重新审视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论。

作为制度考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我们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促使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就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原因在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种制度,提供方法方面激励结构的安排。这如同其它所有的制度一样,一个好的制度提供富有效率的激励结构安排。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激励结构的安排,在于激励人们对宏观经济认识的方法优化,从而体现出制度经济学家们一般情况下认同的效率安排。方法的优化结果,目前为止,可能还没有哪一种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能够超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因为许多量化的分析方法无论是在方法理论的演绎,还是在方法的实证方面,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依赖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么是将其作为方法论基础,要么是将其作为数据基础。

3.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性质的明确。

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制度,因而,它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但是,决定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性质的原因,不单纯是制度的因素,还包括信息性质决定的因素。引入公共产品性质,可以使得我们的分析不再停留于制度面的抽象阐述上了,公共选择、集体行动与国民经济核算(包括统计制度)制度改革的可能性分析,才会有可能进一步展开。而这需要结合下面所提出的制度变迁框架去解释。

4.用制度变迁的理论研究国民经济核算工具理性的演进。

国民经济核算改革,本身应是一项制度变迁,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去分析它。但鉴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具有市场与政府两种思想动力,所以,我们在考虑其变迁时,不能照搬经济学的一般模式,应该区分开来对待。并且,从改革的开始时期来看,国民经济核算变迁会表现出与公共选择无关的特征,但更长期来看,其变迁会是集体行为选择的结果。这就正如丹尼尔。w.布罗姆利(Danielw.Bromley)所言:“任何一个经济的基本任务就是对个人行为形成一个激励集??通过这些激励,每个人都将受到鼓舞而去从事那些对他们是有益处的经济活动”。人们最终会发觉,统计非常有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能够帮助他们处理许多他们原先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到这一刻,国民经济核算就不再是政府官方统计的一项工作了,它会融入市场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1.Grahampyatt&Jefferyi.Round,Socialaccountingmatrices:aBasisforplanning,theworldBank.1990.2.UnDepartmentforeconomicandSocialaffairs,UnSD,meetingoftheexpertGrouptoReviewtheDraftmanualonStatisticsofinternationaltradeinServices“FinalReportexpertGrouptoReviewthemanualonStatisticsofinternationaltradeinServices”10-12July2000.3.“FiftyYearsofiSiC:HistoricaloriginsandFutureperspectives”byJacobRyten,FourthmeetingofexpertGrouponinternationaleconomicandSocialClassifications,Un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StatisticsDivision,newYork,2-4noV.1998.4.Chazelas,m.CompilationofFrenchFinancialaccounts,preparedforoeCDworkshoponChineseFlowofFundsStatistics,Bejing.1997.5.UnitedKingdom,nationalaccountsConcepts,Sourcesandmethods,officefornationalStatisticsoftheUK1998.9.6.erikthorbecke,theUseofSocialaccountingmatricesinmodeling7.Johne.wagner,DevelopingaSocialaccountingmatrixtoexaminetourismintheáreadeprote??oambientaldeGuaraque?aba,Brazil.联合国等,1995:《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

9.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编,1996:《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

10.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1996:《经济学》(第14版),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1.诺斯,1994:《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

12.保罗。萨缪尔森,2000:《中间道路经济学》,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13.丹尼尔。?w.布罗姆利,1996:《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

14.佟哲晖,邱东,1992:《国民经济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

15.邱东,蒋萍,杨仲山,2002:《国民经济核算》,经济科学出版社。

16.杨仲山,2002:《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纲》,中国统计出版社。

17.汪丁丁,1995:《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

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篇3

国民经济核算论文范文一:浅谈国民经济核算的绿色之路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应用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崛起过程及意义,阐述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体系建立及面临的困难。指出国民经济核算的提出为衡量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让人们意识到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为政府提供了新的宏观调控依据。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绿色核算;GDp;Seea体系(卫星账户)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应用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崛起

自20世纪国民经济核算这一方法问世以来,他就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可以提供系统并且详细的数据,从而满足以下方面的广泛需要:第一,他可以提供主要经济流量指标,监测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诸如生产、分配、消费、投资、进出口、金融活动等等;第二,他可以显现经济学所定义的经济过程中的因果机制,支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第三,在宏观和微观的层面上支持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计划目标的论证,为经济决策提供基础和依据;第四,在核算的国际化前提下,为进行国际比较提供支持,服务于国际事务的管理和分析。

这些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运行,一直围绕GDp(国内生产总值)展开,通过衡量GDp这一指标,来判断国家总体的经济运行情况。可以说,没有国民经济核算,就不可能有宏观经济管理,没有国民经济核算,经济分析就不能建立在坚实的计量基础上。

然而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为从当下来看他有着重要的缺陷,那就是许多进入不了市场的自然资源或者自然环境不能被Sna体系吸纳,也就是说通过Sna体系计算得出的GDp值只能看出经济总产出量或经济总收入量的变化,而看不到其背后付出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所产生的代价。于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这一概念,就应运而出。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绿色国民经济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通常所说的绿色GDp核算,包括资源核算和环境核算,旨在以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其中,通过核算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系统的核算数据,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决策和评价提供依据。

1、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Dp连年增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性的加强,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些高增长的背后是不断透支资源环境以及公共健康基础上的,现行的Sna计算体系是以市场行为来计算GDp,他反映了市场的供求关系,他传递的是以货币为关系的市场信号,这也是现行GDp权威的原因,但是,许多环境要素与资源要素是进入不了市场的,这些成本在Sna体系中是无法计算出来的,例如,我们砍伐了一片森林,利用森林加工成纸张和筷子,这些是可以统计在GDp中的,然而这片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释放的氧气,森林的消失造成的水土流失,微生物的灭绝,这些损失是没有市场价格也没有一丝市场符号,他们进入不了市场,没有市场行为,所以他们不能统计在GDp中,因此,通过现行的GDp计算体系的自然资源实物量的附属表不能很好的为这些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以及恢复这些环境所需要的投资进行精确的决策,以2006年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为例,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然而在我国十五期间环境污染投资仅占GDp的1.18%,数据偏差明显。通过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可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决策与评价提供依据。

2、绿色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1992年,联合国与国际统计机构提出了绿色GDp这一概念,1993年,由联合国统计署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负责,提出了Seea核算体系(又称卫星账户),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Seea-2003这一体系,该体系是在Seea-1993基础修订完成的,采用的主要核算方法是实物量核算以及价值量核算。所谓实物量核算,是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基础上,运用实物单位(物理量单位)建立不同层次的实物量账户,描述与经济活动对应的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去除量(处理量)、排放量等。而价值量核算,是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估算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货币价值损失。Seea-2003体系主要阐述了如何将环境资源保护与消耗等问题运用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它构建了绿色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准则,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宏观调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3、绿色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首先,现在运行的Seea-2003体系十分庞大复杂,它涉及到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等等方面,自然资源又包括许多,譬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森林,空气等等资源,可以说现行的体系只能很粗略的把这些计算在其中。

其次,数据的收集也是一个难题,现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对这些资源的数据进行精确的计算,比如说环境造成的污染,它往往是许多年后才会对公共的利益进行破坏,那么这破坏部分产生的成本是计算在哪一年,从现行的体系中我们是无法进行统计的。

第三,目前这一体系还没有在世界上得到通用,在国际国民经济核算的比较中,有一国进行的是传统Sna体系,另一国进行的是Seea体系,这样两个国家是没有办法比较的,所以现行的Sna体系仍然是大多国家的首选。

第四,Seea这一体系操作难度大,计算复杂,推广困难,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困难,更重要的一点是现行的GDp只是单纯的看经济的运行情况而不看是否可持续增长,一旦实施绿色GDp,扣除环境与资源这一成本,很有可能令现有的GDp数据大大下降,这会让人不能接受。

三、结语

当前,世界各国对发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都处于探索中,敢于直面挑战,从GDp到绿色GDp,这是一个困难与希望并存的事业,发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高敏雪.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核算[J].中国发展,2002(1)4-8.

[2]王金南,蒋洪强,曹东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2009.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国民经济核算论文范文二:国民经济核算改革创新

提要本文回顾了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对我国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理论与实践上总结国民经济核算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并提出开发一系列卫星账户、构建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贡献;创新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贡献

从1953年Sna到1968年Sna、再到1993年Sna,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不断发展和完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在理论与方法研究、制度建设、数据提供上取得了许多业绩,为社会繁荣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宏观经济方面,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核算指标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系统、详细的数据,为党和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国际关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是裁定我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和应享受的优惠待遇的重要参考标准;在企业决策方面,国民经济核算为企业选择投资方向、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导向作用;在社会生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反映了居民生活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也为居民进行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演进,现行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着许多新问题,有些地方仍然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面临诸多挑战,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完善和创新,充分发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缺陷

朱之鑫曾在全国统计局长会议上用三个不适应来概括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局限:一是不适应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需要;二是不适应社会公众了解国情、认识形势的需要;三是不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这些不适应是由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造成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日益受到挑战

1、忽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因素的核算。传统国民经济核算是以GDp为中心的核算,但在环境和自然资源核算方面日益显现其局限性。一是夸大了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率;二是没有测算作为未来生产潜力的自然资本的耗损贬值和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未能将环境和自然资源真正纳入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三是因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损毁了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难以为继。

2、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核算。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本质的因素,人力资源构成一国可利用的人力生产力的总体,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是投资的结果,能够带来收益。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而且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只将教育支出中用于校舍等固定资产的部分作为投资,而将用在教师工资、图书购置等方面的开支不作资本处理;此外,人们用于健康等方面的支出,也未计为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在有关经济增长因素的核算与分析中,人力资本作用与贡献的核算,也就成为未来国民核算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新内容。

3、忽视对科技因素的核算。全社会科技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活动状况的重要标志,是制定国家和地方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正与日俱增,对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进行科学、准确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具有紧迫性和新颖性。但传统国民经济核算除了在RD核算及科技成果产出的直接核算方面取得进展外,在诸如如何深入描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间的内在关系与规律,以及如何准确测度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难以满足政府决策分析的需要。

4、忽视对地下经济的核算。地下经济又称隐性经济,目前经济学界尚未对其概念及核算范围形成公认的解释,一般认为地下经济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法的、逃避纳税和政府监督的经济行为。联合国于1993年推出新Sna时,正式提出各国应尽可能将地下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之内。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地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成分已在逐渐上升,地下经济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成为我国较为棘手的经济问题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将逐渐扩大,虽然近几年我国一些经济和统计工作者已经开始涉足于这一领域,但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地下经济核算领域尚属空白。

在资金流量核算方面,忽视对金融虚拟经济的核算。虚拟经济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较权威的观点是将虚拟经济看作是一种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运行模式。如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即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运动有关的金融活动,经济系统是一个价值体系,由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组成,虚拟经济是心理支撑的价格系统,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系统。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目前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非常欠缺驾驭虚拟经济的经验。研究虚拟经济非常需要规范虚拟经济的内涵,界定统计范围,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Sna统计核算体系中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构建我国与国际统计核算体系一致、遵循国际统计核算原则、与Sna衔接的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迫在眉睫。

第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及时性、可比性较差。及时性是指统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的任务,及时满足各部门对统计资料的要求。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坚持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核算信息;二是要求对核算信息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及时编制报表;三是要求及时传递核算信息,将编制的报表传递给使用者。在时效性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分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因而不能提供有关每一个季度当季的国民经济变动趋势的数据,不能适应政府和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经济运行情况的需求,而且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对外也不够及时,核算数据的收集、整理、周期长,不能满足各方面研究的需要。

可比性是指统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或国际的统一规定,提供相关可比的统计核算资料。可比性要求统计核算按照国家统一的核算方法、统一的核算原则、统一的指标口径进行核算,使所有核算单位的统计核算都建立在相应可比的基础上,从而使所有核算单位提供的统计核算资料能够相互比较,便于分析、汇总。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可比性较差表现在:其一,由于我国的不变价核算方法尚不完善,还没有提供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产业部门和最终使用结构数据,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和政府具体地了解不同年度之间可比的经济总量规模和结构变动情况以及国民经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情况;其二,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准确程度不同,地区汇总数据与国家数据之间的差距较大,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和政府准确地了解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距;其三,核算体系中指标的不完全可对比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分类较粗、指标体系不健全、某些计算方法存在不可比性,因而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向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提供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要求。

第三,国民经济核算的服务意识淡薄。受传统服务观念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部门对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很差。比如,国民经济核算各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较复杂,除非是核算界专业人士,普通民众很难理解,这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普及和工作实践带来障碍;对社会数据的时效性和完整性重视不够,对国民经济核算概念、方法、指标口径及其调整、变化宣传解释不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公众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和准确理解这些数据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社会也需要了解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在这方面我们重视不够。

三、构建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以应对挑战

面对上述挑战,国民经济核算有必要进行变革,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做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而建立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就是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概念和标准,把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核算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内容更为丰富、具有更高层次、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核算体系,它涉及到国民经济核算、社会人口核算、科学技术核算以及环境生态核算等众多领域。

第一,开发一系列卫星账户,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问题。设置环境、经济和生态卫星账户,向环境、经济与生态综合核算方向扩展,大力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提供关于可持续发展描述、评价的数据信息;设置知识经济卫星账户,向人力资源、科技信息和知识产权综合核算方向扩展,提供关于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知识经济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数据信息;设置金融卫星账户,向隐性经济、虚拟经济、跨国经济及衍生金融工具综合核算方向扩展,提供关于实体经济规模与虚拟经济测算的金融数据。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领域的核算不仅内容繁杂、指标众多、计量单位各异,而且自成系统,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的建立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概念和标准,把不同领域的核算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算体系。

第二,逐步建立分季度和分地区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及时性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改进和完善地区核算方法,进一步搞好地区与国家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之间的相互衔接,实事求是地确定地区经济核算范围;及时地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和宣传,加强国民经济核算知识的普及教育。

第三,细化核算分类、健全核算体系、统一核算口径,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可比性问题。细化产业部门分类和支出项目分类;改革和完善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标准,借鉴外国的先进方法,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可比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向蓉美.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

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篇4

论文论文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水资源核算体系论文论文摘要:基于建立综合环境经济核算、完善现代水利统计体系和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需要,我国应创建水资源核算体系。对环境卫星帐户的子系统水资源核算帐户进行了初步探讨,介绍了水资源核算体系的由来、基本构成和特点,并结合现状分析了在我国开展水资源核算面临的问题。近30年来,世界人口激增,生态被破坏,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受阻,使人们开始全面而深刻地反省自身的发展方式。在1992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上发表的《21世纪议程》中就明确提出进行资源与环境核算是世界各国的迫切任务,并作为重大战略行动来实施。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也明确提出:“研究并试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资源环境核算(亦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日益关注和急需建立的统计领域。水资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抓紧研究和建立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以下简称“水资源核算”)制度及体系框架,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l水资源核算体系的由来1.1国民核算中心框架及其局限性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ofnationalaccounts(Sna)),这也是大多数西方国家所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核算,只有经济活动才能够纳入核算之中。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以两个平衡关系为框架。第一是围绕国内生产总值(GDp)所形成的当期流量平衡,即:GDp=总产出一中间投入(1)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2)(1)式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成过程;(2)式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去向。通过这一平衡,国民经济的生产与使用被连接起来。第二是关于资产从期初到期末的动态平衡关系,即:期初资产存量+资本形成一固定资本消耗±其他物量变化±重估价引起的变化一期末资产存量(3)基于上述基本框架,可以发现:第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没有体现环境因素的投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所扣除的中间投入仅限于产品投入,并不包括环境等自然因素的投入;相应地,所谓资本形成,仅限于产品对生产资本的积累,不体现生产造成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第二,围绕资产核算,主要限于经济资产,尤其偏重于生产资产,没有将自然环境完整地纳入核算范围,同时也没有直接反映经济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导致了两个严重缺陷:一是忽视了自然资源的耗减,遗将危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二是忽视了环境质量的下降,这将会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福利为了使人们能够看清楚隐藏在中心框架账户中及其表露出的局限性,并能更加深入地加以描述,联合国93’Sna(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出了针对某些重要领域建立与中心模式框架不完全统一的特殊框架(结构)即附属框架方法的建议。一方面附属账户与国民经济核算账户的中心框架发生联系,并通过它们与综合经济统计资料的主体发生联系;另一方面,由于附属账户是特定领域或特定专题所专有的,因而它们也专门与该领域或专题的信息系统相联系,它们也要求货币价值量数据与实物量数据能更好地结合。由于附属账户保持与中心账户的密切联系,所以,它们在宏观经济账户和分析的范围内加强了对专有领域的分析。此外,不同领域的附属账户还有助于将其中某些领域的分析联系起来。因此,附属账户一般具有双重作用:既作为分析工具,又作为统计协调的工具j。典型的例子当属环境卫星账户。1.2环境卫星账户——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环境经济核算缘起于两个相互联系的事实。事实之一是环境问题越来越深入地介入了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成为国家和国际社会管理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国际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处理好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与上述事实相联系的另一个事实是,为管理所必须的信息数据系统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管理之需要,尚没有一个数据系统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经济与环境之间

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篇5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运行过程功能统计思想

受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经济俨然已出现负增长的态势,相较之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较快速度增长,这使得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质疑。事实上,国际社会对我国宏观统计数据的质疑并非第一次,世界银行就曾因中国官方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提出过质疑,并随后即在其公开出版物中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进行了调整。作为提供主要宏观经济数据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显然在统计理论和实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框架

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无一不表现为一定的数量和数量的联系,这就要求有一套生产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世界各国采用的生产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实证分析的工具。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全面且系统的核算,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国民经济核算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国民经济循环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统计、数学等方法和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体系,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其经济活动及特定时点的活动结果的各种重要总量及其组成部分进行观察、测定,以描述国民经济的结构和内在联系。这些经济理论、方法体系、指标体系就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包括生产过程、收入分配过程、消费过程、投资过程和对外交易过程。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由流量核算和存量核算构成。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1.反映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由于其固有的复杂性,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要准确无误地把握这个系统,需借助国民经济核算这一有效的工具,其通过把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组合起来,从而将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可视化”,从而显著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2.作为宏观经济管理参考的可靠依据。宏观经济管理,是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来引导和协调国民经济持续、稳定且快速的发展。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的与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对外经济往来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基础数据。

3.制定和检查国民经济规划。

4.经济统计的基本框架。只有当不同方面的经济统计建立在一个统一的基本框架下时,彼此之间才能表现出相关性,从而发挥出整体功能的作用。国民经济核算,作为一种符合上述要求的框架,使得不同类型的经济统计彼此之间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增强了其实用功能。

5.协调经济统计数据。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思想

国民经济核算包含的统计思想,可从“为什么统计”(why)、“用来统计什么”(what)及“怎样统计”(How)三个层面(3w)来加以概括:

1.“为什么统计”――why。国民核算,其基本功能是通过研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获得其数据,从而勾勒出国民经济面貌,以此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划都必须围绕国民核算结果来实施,同时,其核算结果反过来也能够检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效果。

2.“用来统计什么”――what。国民经济核算能够描述国民经济总量与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国内生产总值从不同角度计算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反映国民经济总体态势。通过国民核算可以得到经济活动中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信息。由于统计的基本任务即是反映研究对象的总体特征,因此,不能只停留在部分数据上。

3.“如何统计”――How。国民经济核算以经济理论为导向,通过会计、统计、数学等方法来描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其运用的基本方法包括账户法、基本平衡法以及矩阵模型法等。账户法,利用会计账户特性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方法。基本平衡法,依据平衡原理,采用恒等公式将有关指标结合起来,从而反映国民经济协调情况的一种方法。矩阵模型法,则是将众多账户归纳于一个表中,从而反映出各部门各交易之间的联系,以及包括各种收支关系的来龙去脉,可在此基础上,对国民经济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四、结语

国民经济核算,通过描述国民经济总量与部门之间经济联系,可为宏观经济管理做出有效决策,其中沿袭了非概率统计方法显现出其深刻的统计思想。统计学旨在偶然性造成的无序中找出一些虽不确切却有规律性的东西。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依据统计方法所做出的判断并不一定是完全可靠的,必须具有一定的概率保证;同时,由于统计方法中固有的从事物表面数量关系着眼的特点,使其容易被过度使用、误用。综上,开展统计应用性分析的关键是将理论与客观事实相结合,在采用有关统计技巧前必须对相关理论做一定的分析与理解,从而对所采用方法中所蕴含的统计思想有明晰合理的认识,此时才能得出真实且可靠的结论,从而避免了“统计陷阱”。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

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篇6

【关键词】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

一、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思想史上,亚当・斯密首先提出了服务业的特殊性质。他认为:“有一种劳动,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却不能够。前者因可生产价值,称为生产性劳动,后者可称为非生产性劳动。”马克思从资本生产的角度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他指出生产劳动是“直接与资本相交换的劳动”,其中包括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劳动。一般来说,“服务只是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的表现,因为服务不是作为物而有用,而是作为活动而有用。”经济学界对于服务是否为生产性劳动展开过激烈的争论,至今观点仍未统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theSystemofnationalaccounts,缩写为Sna))是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核算制度。但其忽视了非市场尤其是非市场服务的核算,非市场服务核算在概念、测定及数据搜集方面存在很多困难。

二、理论研究综述

(一)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定义

根据Sna(1993),非市场服务被定义为政府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按照免费或没有经济意义的价格提供给住户或全社会的服务。由于这种价格不能反映相应的生产成本和消费者偏好,因此不能为估价非市场服务产出价值提供一个适当的基础。非市场服务产出实际上是一种投入总量,而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产出”,所以在核算中不能以成本的概念替代产出地概念。

(二)非市场服务的特点

非市场服务提供的服务量不受市场价格的约束。其大小主要由非市场服务部门的预算及能力来决定,与服务的需要不存在直接关系。

其次,非市场服务性活动的产出量形式多种多样,存在直接定量和汇总的困难。如政府行政部门的服务表现为向居民和社会提供每一项行政事项,其服务在量上的确定和汇总有别于市场服务常规处理。

并且,衡量非市场服务产出的大小应取其价值指标,相应的实物量指标因存在计算的困难一般较少采用。因为这是此类部门在其活动过程中为国民经济总体所做出的贡献。

此外,非市场服务部门的活动不具有市场的竞争性,其活动过程不考虑活动成本,这就使得非市场服务产出在活动过程中具有垄断的特点,非市场服务的社会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现象,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资源得不到最优配置。

(三)国外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研究现状

1994年美国著名统计学家格里利兹对“索罗余数”问题即可计量产出的增长大于可计量投入的增长的问题的解释中提到“不可测度部门(unmeasurablesector)”的影响。“不可测度部门”主要是指服务业中的非市场服务业。英国在1998年,就在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三个行业采用了新的核算方法即产出指标法对这些行业的产出值与增加值进行核算。

2003年底第七届nBS-oeCD国民经济核算国际研讨会中,提到了改进服务业特别是非市场服务核算方法的建议,即把原来主要根据劳动工资数据计算非盈利性单位总产出和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改为根据单位的财务收支数据计算总产出和增加值,同时,为提高数据的准确度,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两种核算方法计算服务业增加值。

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超越市场:美国非市场核算的设计》一书,对非市场核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专家小组建议:协调和定期修订人口统计数据库将作为一项对非市场核算的投入。数据库将包括这样一些信息,如人们的年龄、性别、学校注册、教育年限、学位完成、职业、住宅、移民状况及其他方面。这样能给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在数据搜集方面提供有力帮助。

(四)国内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研究成果

2001年罗良清、王秀华发表了《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一般原则》,是国内研究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最早成果之一。在此文中罗、王提出正确核算非市场服务产出须遵循价值指标与国民经济核算保持一致性原则;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原则;满足各类经济主体分析需要的原则;操作的可行性与核算方法的正确性原则等四项原则。

2002年,金钰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研究》中从产出角度对非市场服务产出进行了分类,同时对核算方法的改进做了新的分析。

2003年,罗良清的著作《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问题研究》中首次对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这一内容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初步构造出一套用于核算教育、医疗卫生、一般政府服务产出的框架体系,为我国非市场服务产出和效率评价分析提供了参考和有效借鉴。

2003年金钰在他《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理论问题研究》一文中提出非市场服务产出应从直接产出、角度定义,认为非市场服务产出指核算期内非市场服务部门提供的服务的数量。同年,蒋萍发表《非市场服务生产、非市场服务交易、非市场服务产出》一文,从非市场服务生产性的论述谈起,论证了非市场服务交易的特点和非市场服务产出的性质,指出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虽然也计算了货币价值,但它只是一个估计值,其经济意义不能与市场产出价值的经济意义划等号。

2005年蒋萍、金钰等人的著作《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涵盖了理论和方法两部分内容,提出经济学生产观与国民经济核算生产观并不完全一致,国民经济核算生产范围是经济意义上的生产以货币交换为目的进行的生产的折衷,非市场服务核算存在的问题归于“核算制度缺陷”,首次将非市场服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建设联系在一起进行讨论。

2006年王辉的论文《略论现行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实践缺陷》中从资源的合理配置角度提出非市场服务核算的必要性。

三、非市场服务的产出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实际应用

价值指标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保持一致性原则,即非市场的产出核算属国民经济核算的范畴。在Sna中,对政府及其他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生产的各个服务产出核算使用价值指标,其构成为:其生产期间发生的成本之和,即中间消耗、雇员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其他生产税减生产补贴。新Sna按此方法处理非市场服务产出价值指标,是为了保持其核算体系的一致性。非市场服务的活动虽然没有现成的价格和服务量,但是参照市场货物或服务核算方法,寻找替代价格和相应的服务产量进行产出核算总是可行的这样既取得了价值指标,也能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保持一致性。

非市场服务产出还应当遵循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原则。适当地估算非市场服务部门的生产总量以及合理地确定相应服务产品价格,所获得的真实产出资料,能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首先,应如实反应社会对非市场服务的总需求,它说明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社会经济与民主的发达程度。核算真实的非市场产出能如实反应出其社会的总供给,正确的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分析才有基础。其次,正确的非市场产出核算所取得的核算资料,必须反应的是真实社会所需的产出,而不是“过度”、“虚假”的活动成果。

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要满足各类经济主体需求,不仅包括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各经济主题活动分析之需求。非市场产出核算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提供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资料,如非市场产出总量、非市场经济成分构成、非市场产出占总国民经济GDp的比重以及非市场核算理论指导、非市场核算方法的运用。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非市场产出核算与国民经济中的市场经济活动核算是保持一致的;考虑到中观及微观管理的要求,各非市场活动主体从本部门活动效益出发,全过程进行核算非市场活动的所费与所得,得以评价其活动的有效性。为了满足不同活动主体的要求,在非市场产出核算中应保留部分与主体活动成果相关的实物量指标,以满足自身管理的需求。

在满足以上准则要求的前提下,还应该注重操作的可行性与核算方法的正确性。可操作性要从核算资料容易取得以及操作人员能掌握核算方法两方面来考虑。正确性方面,非市场产出核算必须如实反应出非市场活动主体在一定的时期为社会创造的有效成果。非市场服务活动主体的“有效成果”是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产品。此类“服务”产品首先是非市场部门有能力供给;再次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译.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2]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罗伯特・a・索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商务印书馆,1999.

[4]杨仲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D].2001年博士论文.

[5]D・w・乔根森.生产率[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6]蒋萍.政府部门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有关问题[J].统计研究,2001(5).

[7]金钰.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理论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2003(5).

[8]蒋萍.非市场服务生产非市场服务交易与非市场服务产出[J].统计研究,2003(8).

[9]秦开运.浅议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辽宁财专学报,2004(4).

[10]王辉.略论现行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实践缺陷[J].统计观察,2006.

作者简介:

刘凯旋(1987―),女,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量经济。

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篇7

【关键词】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微观层面;整合

在新经济环境下,如今的企业已然成为一个复杂系统,各个子系统间都有着间接或直接的联系。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之间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两大核算系统基本上各自独立,自成一家,信息不能共享。这是我国市场经济下特有的现象,这一现象不仅给企业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既影响了企业信息的准确性,也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两大体系,二者缺一不可。所谓会计核算是指以企业的资金运动为研究对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与事项进行系统、全面、连续的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人员提供信息的经济活动。会计核算的主体是企业,它着重反映的是企业的资金运动,所以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会计核算属于微观层面的核算体系。而统计核算是指对事物的数量进行计量用以研究与监督大量的或者个别典型经济现象的一种方法,统计学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无所不包,成为了一种通用的方法论科学,其中它服务于经济领域可分为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宏观统计核算是指以整个国民经济运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定的统计学理论制定一套核算方法以反映国民经济的整体运动,为国家宏观经济分析、决策调控提供资料。微观的统计核算是指以企业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对企业各种业务活动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形成各种有用的统计资料并提供给相关人员及部门,一是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资料;二是为国家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近年来,不管是会计界还是统计界都涌现了不少关于会统一体化的研究,但至今仍没有突破性的成果,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不和谐至今仍在困扰着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本文首先阐述了会统整合的必要性;然后列出了会统整合的基础条件与阻力;最后试图从微观层面入手,探讨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整合的可能。

一、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整合的必要性

(一)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整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竞争性与开放性并存,准确及时的信息资源获得已经成为企业制胜的有力手段,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准确、及时的数据信息作出最优的企业经营决策。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是企业获得经济信息的两大渠道,二者缺一不可。会计核算强调信息的真实、准确,但主要侧重于企业的价值运动,对单位投入产出效益及变化趋势反映不够;统计核算强调及时、概括,但基本上是对实物运动规律的概括,缺乏反映单位资金运动及金融贸易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实现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一体化,二者互补不足,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经济管理的需要。

(二)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整合,是国民经济核算发展的要求

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即统计核算的宏观层面,它系统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结果。某种意义上讲,国民经济核算即为采用统计方法进行的宏观会计核算。一是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资料许多都来源于微观的会计核算;二是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一些核算方法来源于会计核算,比如其采用的复式记账法和账户体系等。所以实现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一体化,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国民经济核算。

(三)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整合,是解决传统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不足的有效方法

传统的会计与统计核算是在两个独立的核算部门中进行,这样不仅造成了会计人员不懂统计,统计人员不懂会计的尴尬局面,而且使得两个部门信息不能共享,使得信息资料数出多门,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传统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不仅造成了企业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影响了信息资料的准确性,造成企业管理者不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资料,对企业的经营决策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整合,改革现有的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对企业的发展与盈利具有深远意义。

二、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整合的基础条件

(一)会计学与统计学的同根同源为现代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整合提供了可能

西方学者认为哲学是所有学科的起源,哲学好比树干,而后产生的诸多学科好比树干上的分支,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带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这些分支又会产生更多的分支,以致如今的诸多学科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枝枝叶叶之间看似独立,却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统计学便是最早的分支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结绳记事、刻石计数的人类活动,其实这便是一种简单的统计方法,《统计大辞典》中,这样写道:“关于结绳记事的方法,郑玄在《周易正义》中的注解说:‘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这就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简单的分组(大事,小事)与简单的分组总量指标(大事件数,小事件数),成为我国统计的萌芽”。

很多人亦把这一现象作为会计的起源。但是笔者认为,会计源于统计,会计的本质是统计。原始社会末期,当人类有了剩余生产物并需要对其进行记录、计算和反映时,会计便出现萌芽。会计的产生除了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个先决条件外,另一重要条件就是有了记录、计算和反映的方法,这记录、计算和反映的方法便是原始的统计方法。有了原始的一系列的统计方法,又在社会生产力的先决条件下,会计才得以产生发展。所以说会计源于统计,会计的本质是统计。会计从统计中分离出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与此同时,统计也在逐渐地发展与进步,两者在不同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如今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二)当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相互联系为二者的整合提供了可能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者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恩格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会孤立的存在,他们之间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同样,会计与统计也不是孤立独行的活动,在它们各自理论体系独立发展、完善的同时,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关于它们之间的联系,笔者归纳如下几点:

1.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拥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工具:哲学与数学

如同上文所述,哲学可以说是所有学科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方法论。它不仅为科学研究构建了理论基础,而且直接提供了研究方法。会计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为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规律,所以它必然需要运用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1993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明确规定统计学与数学、经济学等并列,上升为一级学科,因此它同属于社会科学,也以哲学作为理论基础。

“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会计核算的目的在于反映经济活动中以价值表现的经济数量关系,它从产生之日起,就离不开数学,数学为它提供了定量分析的依据,是它赖以生存的工具;同样,统计学亦与数学天然相连,统计的目的是揭示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规律性,这都要有数学方法的支持,可以说没有数学就没有统计的发展。

2.统计方法在会计领域中的运用

在新经济时代,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信息的需求,解决这一尴尬局面的有效途径便是在会计工作中借鉴大量的统计核算方法。不管是在财务会计还是在管理会计核算中,我们都会看到诸多统计方法的影子。

首先从财务会计方面看,财务会计核算的起点是六大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静态要素和收入、费用、利润三个动态要素。静态要素反映的是企业某一时点上资金的分布情况,这实际上就是统计上的时点指标,而动态要素反映的是某一时间段(月度、季度、年度)企业资金的流量规模,这实际上是统计上的时期指标;在存货计量核算时,财务会计采用的移动平均法、加权平均法等,其原理是通过统计平均数阐述的。诸如上述统计方法在财务会计核算中的运用还有很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更多的统计模型与检验方法被运用到了证券市场的财务核算中去。

其次从管理会计方面看,管理会计俗称对内会计,它作为企业内部的决策性会计,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统计方法在管理会计的财务预测、控制分析和评价等发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预测成本和销售时采用回归分析法,评价企业财务状况时采用层次分析法,预测企业经营状况时采用具有吸收状态的马尔可夫链等等。这些方法的运用极大丰富了管理会计的实用性。

统计方法在其他的会计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审计中的抽样审计、财务管理中的筹资和投资风险预期及资本结构评价,都借助了大量统计方法的计算和分析。统计方法在会计核算中的这些运用,不仅使会计职能得到扩展,而且使会计不再局限于事后反映。

3.会计资料、方法在统计领域中的运用

统计学应用于经济领域,不管是微观的企业统计核算还是宏观的国民经济统计核算,都离不开会计资料、方法的支持。微观的企事业统计核算工作,有相当多的统计指标必须从会计方面取得,特别是价值量指标,更是需要会计核算的结果。宏观上随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会计方法亦被运用到了统计核算中,比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资产负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及循环账户的设置都借鉴了大量会计记账符号和会计平衡公式。会计方法在统计核算中的广泛运用,不仅丰富了统计学的内容,而且促进了统计核算方法的发展和完善,提升了统计分析的质量。

(三)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整合提供了可能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技术的时代,是电子网络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大大减轻了传统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的工作,把他们从大量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加快了数据处理和传输的速度,原先繁杂冗长的数据处理现在变得简单易行。网络信息技术使会计统计信息得以共享,从技术上为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整合提供了支持。

三、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整合的阻力

(一)会统在近代经济时代的分道扬镳阻挠了它们的整合

18世纪末期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当时会计学与统计学的发展,当时的会计学与统计学已经有了它们各自的一套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复式记账”的产生与推广把会计学的发展推向一个高峰,与此同时统计学理论中概率论的引进也使统计学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至此,会计学与统计学显然成为了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它们的服务对象与应用范围也有了很大程度的不同。会计学主要致力于对经济交易或事项的核算与监督,服务于企业或政府,已然属于微观层面的信息反映;与之相比,统计学的服务对象与应用范围要大得多,它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无所不包,成为了一种通用的方法论科学。

(二)会计与统计的区别阻挠了二者的整合

如今的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相互独立,各自拥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社会科学。要把两门相互独立的社会科学一体化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当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也不允许我们把二者完全的整合,我们试图将二者整合的前提是在经济领域下的整合。前文提及,统计学如今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而它服务于经济领域时亦与会计核算有不少区别,这些区别恰恰阻挠了二者的整合。

1.学科性质的不同

微观会计,宏观统计,这是二者本来之面目。统计学应用于经济领域是一种方法论,而会计是计量手段。统计学通过对现象的大量观察来综合研究现象总体的规律性,其理论基础是大数法则(相似个体所组成的大型群体的平均行为要比小型群体或群体中的个体行为更加容易预见),旨在消除个体的差异而显示出总体的规律性,可以说统计学是通过偶然探求必然的科学,它是一种几乎可以运用于任何领域的方法论,总体性、大量性是它的本质特征。而会计是经济领域的一种计量手段,它以四个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计量)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或事项进行计量,实行经济核算,旨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会计具有个体性、经济性的特征。

2.计量方法的不同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设置科目与账户、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等特有的方法,运用价值形式对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记量。而统计的记量单位可以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可以是货币,也可以是实物或劳动。它是广泛运用观察、指数、分组、线性回归、综合比较和假设检验等一套完整的方法对某事物进行研究,它具有灵活、及时、综合等特点。

3.核算原则的不同

确认原则,会计核算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生产经营成果,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或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当期收入与费用处理。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

配比原则,会计核算要求在核算当期盈亏时,要依照各期间内的相关收入和费用进行正确配比。即收入是由一定费用的消耗产生的,当期费用必须与当期收入相配比。统计核算在计算增加值时,也有配比原则的运用,它强调要保持中间消耗与总产出相结合,中间消耗的计算范围要与总产出保持一致。但由于总产出与收入概念上的差异,配比原则在统计核算是建立在生产基础上而不是像会计核算那样建立在销售基础上。

计价原则,现行企业会计采用实际成本为计价基础来核算资产及相关流量,资产形成的经营费用也按其实际成本计算。而统计核算对各种经济交易均以当期价格而不是历史各期的价格,是以市场价格而不是生产成本作为估计基础。

除了以上陈述,会计与统计核算在核算对象、核算目标、核算分类等方面也有许多差异,这些差异均阻挠了二者的整合,所以要想真正地做到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一体化,首先必须协调好这些差异的问题。

四、会统整合设想——微观层面探索二者整合的可能

近年来,关于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一体化研究层出不穷,但至今仍没有找到有效的整合途径,笔者分析原因在于诸多研究只讨论会计与统计的整合,忽略了二者的层次性。微观为主的会计,宏观为主的统计,这是二者质的不同之处,机械性地把微观会计与宏观统计整合在一起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前文提及,统计核算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微观统计核算即企业的统计核算,是宏观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基础。企业会计核算与企业统计核算有着诸多的兼容之处,因此从微观层面探讨会统一体化是一条十分可行的途径。

(一)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微观层面会统信息集成系统模型

如果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没有普及的过去谈企业会计信息与统计信息的融合,可能会让人觉得可笑。因为信息的融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仅靠会统人员的手工劳动几乎不能完成,即使完成由于投入的时间与成本也失去了二者整合的意义。但今天电算化的普及为二者整合提供了技术支持,使会统信息融合成为可能。

本文拟建一个会计与统计信息集成系统(accounting&Statisticsinformation-integratedSystem)模型,在此简称aSiiS模型(图1)。此模型建立在电算化基础上,大量的数据整理分析由计算机相关软件完成。aSiiS模型实现了微观层面会计与统计核算信息的有机整合,不仅满足了企业内部管理者和社会用户对企业的信息需求,而且与宏观国民经济核算相衔接,为国民经济核算奠定了基础。

模型中会计、统计原始信息以及业务核算信息经过计算机处理生成信息数据包(会计信息数据包、统计信息数据包、业务信息数据包),然后通过internet传输进入aSiiS处理中心,经过aSiiS处理生成信息“集合体”,此“集合体”是一个柔性信息系统,它既能形成国民经济核算所需数据,又能提供社会和企业内部管理所需数据。此模型的建立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与统计核算数据冗余和不一致的现象。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使微观经济核算数据与宏观统计核算得以相互适应。另外,在统计原始数据整理时,模型不仅要求录入企业内部数据,而且要求录入市场调查统计数据,这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需求。

(二)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统计为研究和分析方法,以计算机为技术手段建立微观层面会统核算一体化体系

在诸多研究中,会统一体化以谁为基础一直没有统一的观念。笔者认为作为企业核算主体的微观会计核算,一是较宏观为主的统计核算在对企业经济业务的计录与计量上更具体、及时、严谨、完整;二是我国企业统计核算资料的绝大比重是与会计资料重复的,企业统计一套表更是有90%的数据来自会计。因此应该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取消企业统计核算部门,把统计核算职能归并到会计核算之中,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分支,建立会统一体化的核算部门。扩大会计核算的职能与范围,构建新型社会会计(比如宏观会计、增加值会计等),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得到的信息资源融为一个“集合体”,分别供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使用。这样,不仅加强了基础工作,减少了重复劳动,让统计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市场调查、预测分析、风险决策和过程监控等统计管理活动,而且保证了企业核算信息的整体性,避免了因会统部门相互独立而产生的信息失真现象。

会统核算一体化部门的具体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图中的“复合型人才”是会统一体化实现的必要条件,这类人才不仅要同时熟练会计和统计核算,而且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他们的培养一是需要国家教育机构的支持,可以对会计专业学生和统计专业学生同时开设会计与统计课程;二是需要企业单位重视,企业单位可以对现有的统计、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互补性培训,从而尽快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的复合型人才。

五、结束语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整合可以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统一性、共享性,目的一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真实、可靠、及时的企业经济信息;二是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所需的材料。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微观层面窥视会统整合的可能,提出了企业核算一体化的方法,并在理论上分析得出:实现微观上会计与统计核算的整合是完全必要与可行的。这使得微观为主的会计核算与宏观为主的统计核算的整合成为可能,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我国对会统一体化的研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宋云.论统计与会计相互协调关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

[2]成玮.会计与统计比较研究[J].现代会计,2007(2).

[3]娄尔行.基础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1).

[4]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

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篇8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 贡献 创新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贡献

从1953年Sna到1968年Sna、再到1993年Sna,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不断发展和完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在理论与方法研究、制度建设、数据提供上取得了许多业绩,为社会繁荣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宏观经济方面,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核算指标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系统、详细的数据,为党和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国际关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是裁定我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和应享受的优惠待遇的重要参考标准;在企业决策方面,国民经济核算为企业选择投资方向、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导向作用:在社会生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反映了居民生活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也为居民进行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演进,现行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着许多新问题,有些地方仍然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面临诸多挑战,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完善和创新,充分发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缺陷

朱之鑫曾在全国统计局长会议上用“三个不适应”来概括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局限:一是不适应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需要;二是不适应社会公众了解国情、认识形势的需要;三是不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这些不适应是由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造成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日益受到挑战

1、忽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因素的核算。传统国民经济核算是以GDp为中心的核算,但在环境和自然资源核算方面日益显现其局限性。一是夸大了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率:二是没有测算作为未来生产潜力的自然资本的耗损贬值和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未能将环境和自然资源真正纳入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三是因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损毁了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难以为继。

2、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核算。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本质的因素,人力资源构成一国可利用的人力生产力的总体,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是投资的结果,能够带来收益。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而且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只将教育支出中用于校舍等固定资产的部分作为投资,而将用在教师工资、图书购置等方面的开支不作资本处理;此外,人们用于健康等方面的支出,也未计为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在有关经济增长因素的核算与分析中,人力资本作用与贡献的核算,也就成为未来国民核算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新内容。

3、忽视对科技因素的核算。全社会科技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活动状况的重要标志,是制定国家和地方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正与日俱增,对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进行科学、准确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具有紧迫性和新颖性。但传统国民经济核算除了在R&D核算及科技成果产出的直接核算方面取得进展外,在诸如如何深入描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问的内在关系与规律,以及如何准确测度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难以满足政府决策分析的需要。

4、忽视对地下经济的核算。地下经济又称隐性经济,目前经济学界尚未对其概念及核算范围形成公认的解释,一般认为地下经济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法的、逃避纳税和政府监督的经济行为。联合于1993年推出新Sna时,正式提出各国应尽可能将地下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之内。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地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成分已在逐渐上升,地下经济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成为我国较为棘手的经济问题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将逐渐扩大,虽然近几年我国一些经济和统计工作者已经开始涉足于这一领域,但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地下经济核算领域尚属空白。

在资金流量核算方面,忽视对金融虚拟经济的核算。虚拟经济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较权威的观点是将虚拟经济看作是一种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运行模式如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即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运动有关的金融活动,经济系统是一个价值体系,由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组成,虚拟经济是心理支撑的价格系统,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系统。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目前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非常欠缺驾驭虚拟经济的经验。研究虚拟经济非常需要规范虚拟经济的内涵,界定统计范围,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Sna统计核算体系中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构建我国与国际统计核算体系一致、遵循国际统计核算原则、与Sna衔接的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迫在眉睫。

第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及时性、可比性较差。

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篇9

关键词:国家;资产负债表;核算;逻辑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276)

作者简介:李金华(1962-),男,湖北汉川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3-0114-07收稿日期: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资产负债表,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资产、负债总量及其结构,反映国内主要经济体资产与负债状况的核算表。它以一系列界定清晰的概念和一整套科学严密的数据处理方法,以表格呈现整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结构,是一国经济总量的重要表现,是摸清国情家底,监测国家债务风险的重要工具,也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要“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这更凸显了国家资产负债表在统计实践和政府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资产负债表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国民账户体系》(Systemofnationalaccounts,简称Sna)①素来就对其有过详尽论述。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经过60余年的发展,已面世过4个版本,即1953年出版的国民账户体系(Sna1953)、1968年修订的国民账户体系(Sna1968)、1993年再次修订的国民账户核算体系(Sna1993),以及2008年第3次修订的国民账户核算体系(Sna2008)。最早的Sna1953就已论及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功能,彼时,一些国家就已对资产与负债的核算做了研究,建立了本国的部门资产负债表。而Sna1968,则正式引入资产负债表,开始对一个国家的一个部门或若干部门进行国民经济的资产负债(存量)进行反映。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经济现象愈来愈复杂,国家资产与负债的地位更加突出,对现金、资金的核算日显重要,于是Sna1993即有专章②(如第13章)论述资产负债表,并辅之有相应的资本账户、金融账户、资产其他变化账户等。而最新的Sna2008(联合国,2008)在承袭了Sna1993关于资产负债表描述的基本结构外,在内容上则更加丰富、更加完善。

国内学术界,对于资产负债表有过一些成果,如陈敏等(2010)论述了中国资产负债表的发展与变迁,他们从会计学的角度,阐述了资产负债表从1992年起的演变背景、演变历史以及发展前景,分析了1993年~2000年我国《会计准则》、2007年我国新《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直接影响。李慧等(2007)从资产负债表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了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和利用其进行风险分析的可行性途径和方法。周海涛(2011)分析了我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和构成,他们利用1999年~2009年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简),剖析了1999年以来,我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的规模和结构,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与国民经济规模不协调,其在全部资产配置中的比重过高,建议全面评估货币当局资产负债项目的安全性、成本和收益,提高货币当局资产负债的质量,这是典型的资产负债表应用实证。凡此成果,都是学者对资产表研究、应用的学术探讨,显见的是鲜有关于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框架、逻辑结构的理论研究。

国家资产负债表要求有很强的技术性和相当丰富齐全的基础资料,特别是它要对历史形成的各项资产和负债按当期市场价格进行重新估价,这成为横亘在统计实践中的重大难题,故而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能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配合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践,国家统计局就已做过国家和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设计和编制研究,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这些成果在大都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真正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并未推出。近年,特别是2013年以来,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被提到空前的高度。2013年12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召集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相关专家研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国内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如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银行等机构研制了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并研究结果。由于编制方式、结构上的差异,自然据此分析的结果不同,不过这也开创了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与应用的先河。目前,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正组织力量全面开展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研制工作,以期中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早日面世,为党和政府的宏观决策作参考。这也充分表明了对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鉴于此,本文拟对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组合元素、元素的逻辑关系等进行探讨和思考。

二、资产负债表的构建元素

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是世界各国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理论依据,其最初版本Sna1953就有关于资产负债表的论述,最新版本Sna2008更是对资产负债表有多达近百页③的专章和辅论述。按照Sna2008,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构建元素是核算的主体和核算项目,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首先要确定核算的主体,界定核算的项目。

1.核算主体

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篇10

论文摘要:文章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入手,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作为核算手段和结果都是一种公共产品,并以GDp数据为例分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产品“缺陷”,即质量问题,最后讨论了把产品质量控制(tQC)理念引入到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中。

从20世纪50年代到198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采用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1992年开始,中国实施了以GDp作为核心指标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国际上通行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作为改革目标。针对中国的GDp统计数据,在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学者中,有些认为中国官方统计的GDp数据偏高,有些则认为偏低。

本文主要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人手,以GDp数据为例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最后讨论把产品质量控制(tQC)的理念引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中。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

相对于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是因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国防、公务员、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有两个显著的特性:一是非竞争性,二是非排他性。前者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不减少或不影响其他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若增加一个人消费,该公共产品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零。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即无法排除其他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意味着消费者可能做一个“免费乘车者”,免费享用公共产品。

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属于公共产品。同时,从使用范围上看,国民经济核算是世界性的或部级的;从形态上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一种非实物性的知识型、信息型的公共产品;从使用者数量上看,国民经济核算对使用者数量没有上限-1J。以上三点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公共产品的特殊性。邱东(2004)提出Sna本质上属于全球通用的制度性知识,属于全球公共品。

总之,从核算的制度、方法上讲,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手段性的公共产品,它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的核算提供了基本的核算类别、方法、规则等。从核算的结果上讲,国民经济核算向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和研究机构提供了一系列的统计信息产品,如GDp及其增长率数据等。

就现状而言,作为公共产品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供给属于“政府生产”,即通过各级统计局来核算并提供国家和地方的核算数据;从公共产品的需求来看,一部分核算数据作为“最终产品”直接提供给社会公众,以满足社会公众对于统计信息的需求,另一部分则提供给各级政府部门,服务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种决策需求;从统计信息产品的所有权上看,GDp核算数据是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生产(调查、收集、整理、计算、分析)出来的信息,属于全体公民所有,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外,政府有义务向全体公民提供;从外部性理论上分析,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具有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当核算数据被准确、及时地提供时,它能够向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产生较大的社会收益;否则,会误导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决策,造成全社会的损失。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以GDp为例

从mpS到Sna,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无论是统计的口径、方法,还是统计的质量都在不断改进之中。而统计体制上的欠缺与方法上的不足是国民经济核算质量问题的两大原因l3_。以经济核心指标GDp为例,其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GDp地区核算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统计误差

1.“生产法”下国家核算GDp与地方核算GDp

汇总数之间的差异

(1)GDp总量上的差异

表1地区GDpr-总数与国家核算数的差异表

表1给出了生产法下1998~2002年地区GDp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J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这5年中,GDp的地区汇总数都超过了国家核算数,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年的差率是5.66%,超过了一般统计上允许的5%的差异,到了2002年,差率已经扩大到12.63%,是1998年的两倍多。

(2)GDp增长率上的差异

表2国家核算GDp增长率与地方

从表2可以发现,1999年生产法下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高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在以后的连续三年中,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都低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两个百分点左右。

(3)GDp三大产业构成上的差异

从表3中可以发现: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在地区核算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差异逐年扩大,地区核算的第一、二产业占GDp比重小于国家核算的第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且差异也是逐年扩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地区核算数一直都高于国家核算数,且差异也是逐年扩大。

2.“支出法”下国家核算GDp与地方核算GDp汇总数之间的差异

(1)GDp总量上的差异

表4给出了支出法下1998年到2002年地区GDp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这5年中,GDp的地区汇总数都超过了国家核算数,且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年的差率是4.64%,到了2002年,绝对差异达到了10376.58亿元,差率已经扩大到9.65%,是1998年的两倍多。。

(2)GDp增长率上的差异

在1999-2002年中,2001年的GDp增长率国家核算数略大于地区汇总数,1999、2000、2002年都是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低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1~2个百分点(详见表5)。

(3)GDp支出构成上的差异

表6列出了各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地区核算数和国家核算数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净出口比重的差异并不大,但是最终消费比重的差异和资本形成总额比重的差异比较大,其中在最终消费比重上,地区核算数小于国家核算数,而在资本形成总额比重上,地区核算数大于国家核算数,其差异的程度从1998年以来有逐年减小的趋势。

(二)国家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

从表7中可以发现,在国家核算GDp的前提下,2000年用生产法核算的GDp高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而在其它年份则是用生产法核算的GDp低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从两种方法的差异程度上看,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从1998年的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扩大到了2002年的2.53个百分点。

(三)地方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

从表8可以看出:将全国各省的GDp汇总的前提下,GDp数据无论是用生产法核算还是用支出法核算,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

(四)对于我国GDp数据真实性的讨论

国内外学者一直都关注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真实性,作为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整体指标的GDp自然成了关注的焦点L5J。罗斯基认为:中国官方公布的1997~2001年的GDp增长率被普遍高估,每年平均高估2-3个百分点[6i。国内经济学家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认为中国统计数字有一定的水分。例如,1998年中国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洪水,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但令人费解的是除了一个省以外,所有省份的农业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再者,由于中国官员政绩考核与激励方面的原因,人为统计造假时有发生,也增加了人们对中国官方GDp的数字的怀疑。任若恩(2002)针对罗斯基关于中国官方GDp的置疑进行了分析与评论,认为“罗斯基采用了错误的方法,错误地推算了中国的GDp”。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靠的是经济发展的支撑,而不是虚假数字。”吴敬琏在《人世后的中国经济》演讲时也明确表示:“海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这些质疑并无太大根据。”另一方面,有学者从电力消耗或投资的一致性计算,认为国家统计局的GDp数据存在低报的可能。且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的统计上看,绝对水平的低估是服务业增加值估计中的最大问题。

三、产品质量控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

虽然国家统计部门为提高和改进核算质量,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在我国仍存在着明显的产品质量问题,在国外,产品质量控制(tQC)的理念早已从最初的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等有形产品扩展运用到包括统计数据在内的服务领域,瑞典、芬兰、挪威等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tQm)”项目,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机构,成为加强和改进数据质量的重要组织保障。国外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有:

(一)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综合管理体系

在统一的组织框架下,对整个统计机构的数据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价,如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统计机构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数据质量评价和管理机制。

(二)建立单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制

对某一具体统计项目如国民核算、消费价格指数等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价和管理,如,美国的波斯金(BoSKin)学术委员会,专门对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美国商务部分析局定期评估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质量。

(三)建立专门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构,定期进行质量检查

美国的BoSKin委员会,专f-ixCn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准确程度进行评价。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工作组,每年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质量情况进行独立评估,并对外公布评估报告。加拿大是由国家审计总长负责统计局的数据质量评审工作。

(四)应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质量评估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