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50

城市规划思想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影响因素;规划思想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个城市既是居民居住,也是生产、消费、服务的一个有机整体,其建设结合了传统文化以及先进技术。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即面对着大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发展的问题,也面对中、小城市不断扩大规模的问题,还面对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问题。所以城市规划一定要从长远角度出发,考虑经济、文化、科技、资源、环境、人口等,然后再做出科学合理得规划,所以城市规划一定要解决长期目标以及现实需要的矛盾,防止以后需要做出重大调整以适应城市的发展。

一、影响城市规划的因素

城市不是简单得建筑堆积,而是具有各种功能,在政治、经济上可以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个整体,既体现了权利,也体现了文化。

(一)基地方面的因素

基地体现了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由气候、土地、水文、植物、地形等多种因素构成,非常得复杂。如果没有合理利用这些因素就会影响一个城市的生活和交通,甚至造成无法挽救的结果。比如,美国的洛杉矶因为没有对其山谷的特殊地理条件进行充分考虑,导致汽车尾气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果合理利用这些因素,就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便利,促使城市更加美丽,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政治方面的因素

因为受到政治的影响,城市规划并不能顾及所有人的利益,往往是有利于一些人,忽略了一些人,所以城市规划也是对政治地选择。如果选择正确就会促进城市的发展,比如“西部大开发”政策,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和创新。

(三)经济方面的因素

城市经济对国家经济地影响很大,城市经济得发展是动态的,优化升级了产业结构、不断扩大经济的规划、不断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的吸引和引进外资。所以城市规划和建设受到经济地影响最大。首先,城市规划需要资金,经济从资金方面为其提供了基础,当前我国的各种城市建设项目不断得发展,可是他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忽略了公共利益。此外,城市规划的目标就是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规划也是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所以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是一致的。

(四)文化方面的因素

城市具有各种建筑,也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形象,所以一个地区具有特色的建筑等,体现了当地的物质文化和历史文化,也属于城市规划。而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目前,城市特色体现了先前的城市规划,各个时期的文化对城市风格产生影响,所以一个城市的不断发展和规划就是对历史的延续。而历史文化可以体现在建筑形式、建筑物的色彩等。可是因为各个区域文化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色彩偏好。回族人民喜欢代表生命活力的绿色、日本人喜欢代表太阳升起的橙色等。

(五)周边地域的因素

一个城市不是单独发展的,它的发展还受到周边地域的影响。无论是周边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短期内产生的,而是通过历史的发展逐渐产生的,周边地域可能同化这个城市的某一方面,可能产生很小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一个城市和周边地域地联系更加紧密,人员地流动等频发,人员之间的交流增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发展也不断成熟。很多城市规划思想不断的创新和改进,进而形成了一定的思想体系,比如,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重视的礼节,崇尚的是孝道和文治,因为重视礼节,所以建筑物也受到礼节的限制,比如说宫殿、府宅等,其建筑具有对称性和整齐性,是四方形的。因为重视孝道,所以建设的宅院都是二合院、三合院,供大家族住。

(二)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就是“方位自天”、“礼旭从人”、“天人感应”。我国古代选取建筑方位的依据就是“四象”,我国的合院的正位一般是东、南、西、北,其中尊位是坐北朝南。

(三)风水思想

风水思想就是崇拜地景,这种思想赋予自然环境一定的象征意义,促使建筑物和环境形成一个整体。比如说,风水思想注重曲径通幽等,这就体现出了风水思想对城市规划的重要影响。

(四)“反规划”思想

“反规划”指的就是保护绿地、农田生态、森林系统以及自然保护区,这些都是城市的生态基础,在城市规划的时候一定不能破坏这些生态基础,也就是首先对城市的生态基础进行规划,然后再对城市建设进行规划。这种规划重视保护环境,适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五)“非确定”思想

传统的规划思想是在预测了将来的人口、城市的格局以及发展等以后才规划城市。这种思想忽略了将来的不确定性、开放性以及复杂性。这种思想是确定性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它对城市系统的不确定性没有否定,而是通过这种思想将城市规划的效果做好。

(六)和谐思想

当前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在城市规划中也引入了和谐思想,也就是建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的生态观、经营关、区域观、调控观、安全观、发展观、社会观等思维观念体系,然后在城市规划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这个理念。这个理念重视人与精神的和谐,重视人们的城市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心理、文化等。这样促使人们的城市中物质和精神同时得到满足。

(七)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城市规划中不断的应用现代科技,因为产生了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所以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两点,这是从科技角度描述的城市规划,这可以促使人们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科技文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三、结束语

当前城市规划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产生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也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格局和方向,所以城市规划的相关部门一定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仔细的研究和讨论,通过对影响城市规划的因素进行分析,对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进行研究,然后得出一个更适合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为人们提供便利,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秦红岭.理想主义与人本主义: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价值诉求[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2]姜峰,杨光伟.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8).

[3]张文辉,张琳.现代性转向――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转变的哲学背景[J].城市规划,2008(02).

城市规划思想篇2

引言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对地方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新经济”时代的理解,它代表了人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新探索。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社区环境建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被暴露。如何营造人性化的社区,成为一个越来越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摆在设计者和建设者的面前。新城市主义针对郊区化蔓延发展产生的弊病,提出旨在提供更加完善和完整的生活品质,重建社区和邻里关系,重塑多样性、人性化的城镇生活氛围。其核心思想中提倡功能混合,促进邻里交往与交流,对地域传统文化的重视等一系列人性化设计内涵对我国目前的社区环境建设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1新城市主义的历史背景

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m)是指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主张回归现代主义之前的传统邻里发展模式,面对郊区的无序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原有城市发展结构的瓦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改变这种现状的出路,新城市主义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萌芽并逐步发展完善的。在多年后的今天,这种思想依然显示出其深远的影响。

2新城市主义中的社区规划思想内涵――开放式住区设计

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的开放式住区,认为开放的社区空间有利于融入到城市空间体系中去,因而在现代城市住区建设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首先、开放式社区能够缓解交通拥堵,实现功能整合,达到资源共享;其次,开放式住宅区避免了公共空间的衰落,增加了邻里交往机会和社区的凝聚力,使得不同社会地位的居民能和谐相处,缓解了早在西方曾出现的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现象。

新城市主义者提出了两种城市住区发展模式,第一种是“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nD模),强调城镇内部街坊社区建设理念,是由安德雷斯・杜安伊(andresDuany)与伊莉莎白・普拉特(elizabethplater-Zyberk)所倡导。第二种是“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oD模式),是由彼得卡尔索普(peterCalthorpe)提出,更加强调城市从整体方面出发的建设理念。这两种模式各有其具体内涵。

2.1社区的内涵

社区的基本涵义是: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主题形成的具有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制度与组织完善的社会实体。因此社区的概念常常含有意识上的公共认同和公共生活的地理范围两种意义。

2.2tnD(traditionalneighborhoodDevelopment)模式――传统邻里发展模式

“tnD模式”倡导回归传统邻里型住区的设计尺度,采用格网式的道路骨架,以“5分钟”步行距离―400m为半径确定每个街区规模。将幼儿园、学校、配套的商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按照不同的服务半径安置于各个街区中,并结合道路网络和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的等级,组成有层次的开放式住区。具体说就是邻里之间必然要互动交往。可以说tnD设计理念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应成为人类居住宅区建设共同的追求。

2.3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模式――公交主导发展模式

“toD模式”倡导的公交主导发展模式,是从“步行街区”的形态发展而来,强调土地混合使用,掌控公共交通干线及车站与购物中心至社区的边界之间不超过600m的步行距离。

2.4新城市主义中社区规划思想的内涵

2.4.1重塑邻里

重建邻里空间和创造更良好、有活力的社区是新城市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新城市主义理论的邻里思想是一种动态的、有活力的邻里关系,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丰富的住宅类型、人性化的步行环境、具有凝聚力的社区中心这些要素的构造来丰富社区内的活动以及邻里间的交往,从而增强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概括而言,邻里可以成为进行城市管理的基本单位,可以为个人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可以治愈现代城市病的创伤、可以成为居民交往的场所,可以形成具有认同感的城市单元。

2.4.2尊重个人和社会的生态社区

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他们所构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共同形成了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并且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需的责任感。

2.4.3生态思想及可持续发展思想

新城市主义重视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社区生态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因此处理好这个系统的基本问题就在于正确地处理人、自然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人应该顺应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使自然为人服务。

2.4.4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新城市主义的根本宗旨,也是一条指导规划与设计的具体法则。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的一切建设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是城市和社区发展的主题,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总之,要成功地把多样性、社区感、俭朴性和人性尺度等传统价值标准与当今的现实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让社区成为真正的美好家园。

3新城市主义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强调传统、社区性、邻里感、场所精神,全面、整体、有机、持续发展和主张恢复城市人文价值以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设计观念,对我国现时城市及住社区的建设有着直接而现实的借鉴意义。

3.1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现状

居住区作为城市中最主要的建筑类型,其规划设计一直受到关注。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我国居住区规划大概经历了:邻里、街坊和小区理论、工业化小区、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结构、居住社区和大型住区四个阶段。在这不断变化的四个阶段中,住区规划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郊区的建设中又主要以大规模住区为主,住区规划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发展的好坏。因此借鉴先进的思想理论和调整我们现有的规划方法就显示出重要性。

3.2对中国当代社区建设的启示

3.2.1注重土地的混合使用,建立适宜步行的社区环境

目前我国大规模居住区普遍存在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现象,无形中增加了居民的通勤量,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压力。因此在社区规划中应该根据社区的规模分级布置不同的商业服务区,使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能在适宜的步行范围内享受便利的生活。

3.2.2明确社区发展边界,强化区域合理发展

新城市主义者对郊区新城建设提出明确的发展边界,通过新城与新城,新城与城市中心区之间的绿化空间限制城市的扩张。每个社区应该根据其所处地理交通位置、所需的建设规模,适当地划定边界,并在社区与社区之间创造绿色开敞空间,还可以防止以后建设的无序扩张。

3.2.3优化社区内部路网结构,回归传统街坊空间

我国社区内部道路一般采用街道网的布局,这种街道降低了区域社区感。我们应该通过降低路面宽度,同时增加街道网密度,并在街道两旁安排充足的人行道和行道树,使人们更愿意在街道上行走和停留,使人们能得到更多的安全感和认同感。

结语

新城市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在我国高速发展时期也备受关注,它反映了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对城市建设和城市文明的一种反思和向往。我国城市并没有经过完全类似西方郊区迁移往返的过程,但是在快速发展条件下也显现出许多问题。随着全面信息时代的来临和全球化的冲击,新城市主义为城市提供了人文,自然和社区平衡发展的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及社区生活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武贤慧,沙爱民.美国新传统邻里道路设计对我国小城镇道路设计的启示[J].中外公路,2007,27(3):112-115.

[2]周.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的新城规划与建设的反思[J].现代城市研究,2007,12:20.

[3]杨晓春,司马晓,洪涛.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方法初探[J].规划师,2008,24(6):24-27.

[4]赵文凯.城市规划在房地产决策中的应用[m]∥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年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第一作者:于青青

第二作者:蒋新然

城市规划思想篇3

关键词:治理;城市治理;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作为20世纪90年代流行起来的理论,“治理”(governance,也译为‘管治’)一词折射了当代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型。20世纪后叶,以国家为基本依托的统治体系开始动摇,继市场失灵后,政府也出现失灵,福特主义与福利国家的危机使人们意识到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国家主义都是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不完善抉择,政府、市场、社会的重新组合势在必行。治理理论就是对于社会转折造成的各种不可治理性(ungovernability)的回应。

2治理的理念

治理一词较早出现于1989年世界银行的关于非洲问题一份报告中,关于治理的概念有多种定义,其中较为广泛认同的是全球治理委员会给出的定义。即“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协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4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虽尚无统一定义,但通观各类定义,其概念中所具有的共通特征可简单概括为多元化、网络化、分权化、协同治理等。

城市治理就是治理理念在城市层面的运用和体现。在治理概念本身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的情况下,关于城市治理的概念目前自然也尚无一个权威的统一说法。尽管如此,通观各个学科的讨论,由于都是基于治理的理念来研究城市层面的问题,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一致,孙荣等将其概括为:公私合作、多元合作、效能公平、止于至善。

3城市治理理念之于城市的意义

3.1城市治理理念之于城市的意义

城市治理理论的首先提醒我们今后城市政府的改革应由原来单纯的行政改革转向治理改革。城市政府为实现善政的目标,之前的改革主要是行政改革,将注意力集中于政府行政内部,旨在提高行政活动的合理化和效率化。这在今后虽仍然是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实现善治的基础,但面对日益多样化的社会的需求,即便再善政的政府也同样会出现政府失灵。因此今后的城市改革不仅只是城市政府独善其身的行政改革,更应面向实现城市善治的目标,展开城市治理改革,即将包括市场系统、社会系统在内的多种力量纳入公共管理的视野,使其各司其位、各尽其职,公私合作、多元合作协同完成城市的公共事务的管理和运营。

4基于城市治理理念的21世纪的城市规划

在世界由20世纪的现代社会向21世纪的后现代网络社会转换中,城市规划也需重新调整自身的结构体系,以应对时展。面向解决后现代网络型社会城市公共事务治理问题的城市治理的理念对于21世纪型城市规划体系的构建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基于城市治理理念日本建筑学会会长佐藤滋指出21世纪型城市规划应具有以下4点特征。

首先,应对地域性和场所性,在多样主体的相互作用下,实现城市空间的自然演化、生成。

其次,并非在事前确定城市的未来蓝图,而是通过城市的动态发展过程把逐渐演化生成的城市空间作为城市应有的面貌。

再者,挖掘城市的多样性、复杂性等,实现城市空间的文化魅力。

最后,为引导以上目标的实现,基于地域社会的自律性,来准备多样的制度和方法。

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仍是以行政主导为特点,新出台的规划法虽也在强调公众参与,各级政府部门也开始推动公众参与事业的发展,但目前的参与程度和范围、形式等都十分有限,甚至还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行政一元独大的状况依旧十分突出。所以目前的首要任务是限制公权力和创造利于公众参与规划全过程的规划治理体系。

感谢东京大学国际都市规划·地域规划研究室博士孙立对本文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的适用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吉田民雄(日).都市政府のガバナンス[m].东京:中央経済社,2003.

[3]王郁.国际视野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基于治理理论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孙荣,徐红,邹珊珊.城市治理:中国的理解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佐藤滋.「21世紀の都市計画の枠組みと都市像の生成『都市計画の挑戦[m].东京:学芸出版社,2000.

[7]孙施文.关于城市治理的解读[J].北京:国外城市规划,2002(1):1-2.

[8]久隆浩(日).都市計画のバラダイムシフト[J].东京:日本都市計画学会・都市計画no.283:5-10.

[9]大西隆(日).参加型地域振興による格差是正[J].东京:日本地域開発センター・地域開発2007(11):31-35.

[10]Catlaw,t,J.FromRepresentationstoCompositions:GovernanceBeyondthethree-SectorSociety[J].newYork:administrativetheoryandpraxis,2007,29(2):225-259.

[11]吴缚龙.市场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城市管治.北京:城市规划,2002,(9):33-35.

城市规划思想篇4

关键词:城市;城市问题;城市规划;思想变革

abstract:Cityisthecradleofhumancivilizationandprogress,andinitsdevelopment,citychangesbringsusgreatchallenges.Basedontheessenceofcity,cityissuessuchasresearch,discusstheconditionsofourcountry,shouldcreatehowcityplanningtheorysystemtheplanningideasinnovation.

Keywords:city;cityplanning;ideologicalrevolu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我们生长于城市,但很少思考城市的真正含义、它的起源、属性、发展规律以及诸多矛盾的共进统一。“纵观历史,城市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摇篮。城市被极度地卷入了一场袭击整个人类的迄今为止最为深广的革命之中。”【1】这场革命即城市化,在“城市化的世界”中,我们应该反思:要以一种怎样的思想变革来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从而推动世界的进步。

1城市本质的探究

1.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历史刚刚破晓时,城市便已经具备成熟形式了。远在城市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小村落、圣祠和村镇,而在村庄之前则早已有了宿营地、贮物场、洞穴。在城市形成之前,某些地点能把一些非居住者吸引到此来进行情感交流和寻求精神刺激,这是城市固有活力的一个证据。

城市的产生除了具备各种优良的自然条件外,还具有一些“精神的”或超自然的威力。它吸收了乡村的习俗,形成自身强大的活力和养育功能。【2】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找到了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精神需要的聚居形式——这就是城市。

1.2城市的本质

通过对城市形成的分析,可知城市与乡村存在巨大差异:它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而创造的生产生活环境,不同于乡村的聚居形态。在农村只能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需要和部分发展需要;而城市则高度聚集了各类人才和各种文化娱乐设施。

同时城市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存在形式,能够通过考察人的活动来认定群体的社会特征,它是由非农群体建立起来的社会群落。【3】城市物化环境的背后是人类社会的存在,而人类的需要又是人创造城市的动力之源。

2城市化的两面性

伴随着城市的产生、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充,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变,这就是城市发展的结果即城市化。

城市化在带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生活改善的同时,也给当代人带来巨大的挑战。所以城市化也常常是发展的负担,但是它应该成为良性发展的手段。

3城市规划思想的变革

3.1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世界靠思想的变革推动,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通过对城市逐渐加深的认识、思考,同时面对城市化的负面影响,一批又一批的城市规划思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3.1.1田园城市

霍华德针对当时的大城市面临的拥挤、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兼有乡村和城市优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它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其思想不仅仅注重自然环境的优美,更强调社会福利的公平性。

3.1.2现代城市设想

柯布西耶从功能和理性的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作了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关于现代城市的基本构思,希望通过对过去城市的内部改造,使其能够适应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

3.1.3有机疏散理论

沙里宁认为城市是有机的集合体,城市发展的原则可以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故把整个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明确功能的集中点。”

3.1.4广亩城市

赖特认为现代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得需要,他要创造一种新的分散的文明形式,把一个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格上。

3.1.5《雅典》

《雅典》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城市规划应该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引导城市规划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3.2我国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

3.2.1对社会缺乏深入的思考

中国城市社会问题逐步表象化:强制拆迁、违法征地,公众、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冲突激烈;地区城市间的恶性竞争与重复建设。城市规划缺乏对社会问题与人行需求的理解,难以形成有生机的城市空间。另外我国的城市规划理论缺乏一种理论指导,社会、文化的内涵及文脉得不到实质性的强调。

3.2.2城市规划质量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城市规划理念相对落后,同时一个更明显的弊病就是城市文化被忽视,许多建筑的存在破坏了原来的面貌,使得原本特色鲜明的城市格局变得不伦不类。

3.2.3城市规划思想的可实施性差

很多城市规划偏离现实需求、过于形式化,远离日常生活实际难于实施。另外许多城市规划的成果缺乏完善的文本、图则以及指标体系,成了无法操作的“效果图”。【4】

3.2.4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

我国一线城市甚至某些二线城市面临的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就是交通的拥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使得城市建设没有为近期或是较长一段时期留有一定发展空间,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生活质量。【5】

3.3寻求解决我国城市规划问题的思想变革

3.3.1城市规划要注重科技、人文与艺术的融合

城市中出现的众多挑战推进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科技的探索。科技发展、新材料和新结构的应用,巨大的生产力加速了城市化的速度。

同时,要使科技与人文交汇。文化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

其次,城市规划的灵魂即在于它能够调动人们的心灵,探索新形式,表达新内容,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丰富多彩。【6】

3.3.2城市规划要展示城市特色

在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应该把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精心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这样才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7】

4讨论与结论

城市是体现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其基本功能在于流传文化和教育人民。在城市的发展洪流中,会创造出无数积极的成果,同时也会带来众多负面的影响,通过对城市的分析研究,掌握从古至今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趋势及规律,从而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完善城市规划思想,实现理论的变革创新,使我国城市规划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德福,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1,171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1

【3】黄顺江,换个角度谈城市本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732

【4】潘京兰,当前我国城市规划问题研究,《城市公用事业》,2010年第3期

【5】于泓,试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及前景,《中国科技纵横》,2010年第15期

城市规划思想篇5

关键词:生态理论思想;城市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在中国,汉代以前没有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应从曹操建造邺城时算起,但那也仅仅是以王权思想为指导的简单规划。城市规划是在塑造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对一个城市的文化与魅力的准确解读。可以说一个城市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与神韵都尽在规划师们的手中,一个成功的规划为城市带来无限的生机与吸引力,人们会因为城市环境的美丽而驻足。因此,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显的尤为重要。一、做好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要坚持科学性。城市景观规划牵动着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全方位系统工程。规划是前提,也是保证。因此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编制要坚持科学性。我们在编制规划时,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塑造城市形象,改造城市形象,创造更佳的城市形象;其次,我们的规划要符合当地的实际,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使城市规划具有战略性、广域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科学地编制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可以有效地指导城市的建设,以免造成一个城市和区域的重复建设,避免“今天铺路,明天挖坑”的现象而导致资源的浪费。二、做好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强调民族和本地文化。历史证明,唯有地方的、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这就是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道理。当然,强调民族文化,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关键要做到“洋为用”的原则。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包括生态绿地、城市建筑、道路交通等,要体现民族特色,展现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当然也可以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使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得以创新和发展。以大连市金州区“向应广场”景观规划为例,编制规划时我们既要考虑到沿海地区的文化特点,又要体现金州区的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我们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一些外来的优秀元素,以更好的体现“向应广场”的生态景观。三、做好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中的人本主义其主旨是确立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地位,即一切以人的权利和利益为最高原则。其目的是使任何景观都成为纯粹意义上的服务于人的生产和生活的工具,满足人民的需要,使人们能充分享受高度舒服、便利的条件,真正体现景观的价值。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要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规划是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因此,市、县(区)政府应该按照上级批准的规划进行实施。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不应该因为领导的变化而变化,应该做到可持续发展,保持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于以战略的角度,做到城市景观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确立一种协调发展的辩证比例关系。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景观生态规划中体现以下四个方面:资源利用最优、景观成本最小化、系统最好、环境友好。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才能在复杂变化的社会发展中持续发展、与时俱进,也才能体现规划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四、做好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要“师法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条件绝非人工可以制造,正可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这就要求我们塑造城市形象时,需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师法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达到优化的目标,城市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要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平衡的关系,追求生态城市。在搞好生态平衡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山水城市、森林城市、海滨城市、园林城市。自然生态合理的城市能成为拉动经济、改善环境、美化城市、方便市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样,这样的城市也具备适应性、超前性和进化性,使我们的城市规划真正融入到大自然之中,把我们的城市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个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因此,想要做好我们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注重环境容量与可持续发展,考虑对未来变化的灵活性;保护环境敏感区,对不得已的破坏加以补偿,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避免物种单调、结构简单,合理安排、调整空间结构,增加生态多样性;考虑规划区外较广阔的空间背景,较长的历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历史和自然干扰状况;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城市文化的相互促进,以绿色空间体系为中心的绿化、美化与净化;环境管理与生态工程相结合。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城市景观是对一个地区和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理念入手,以此来指导生态景观规划。在生态景观规划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以生态思想作为指导。另外,生态景观规划理念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市规划思想篇6

 

一“人居环境”理论的内涵

 

我们既然将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包括人、城镇、城市乃至城市连绵区,都归类为人居环境,那么把这样庞大的人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多学科理论分析称为人居环境科学,就是所谓的“人居环境”理论。“人居环境”要求使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的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创造节约能源及材料的规划设计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主要任务

 

(1)借鉴前人对“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于改善现代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研究。

 

(2)对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人口、职业、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发展进行深刻的探讨与分析,提出改造措施。

 

(3)利用仪器和已有研究的资料对城市规划环境进行监测、评定和改造,判断其制约和促进居民发展的因素,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具体原因。

 

三“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绝不仅仅是绿化或美观的问题,我们对城市规划设计首先就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规划设计的内容要求是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而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却富有意义的工程。比如:在城市规划生态资源开发方面使用不当,这些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资源的浪费严重,造成资源相关环境的破坏,就像在非典期间,我们能感受到很多的难处。

 

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垃圾处理和污染处理的力度不高;就业机会减少、贫富差距拉大、不安全感增加;城市规划的建筑盲目模仿国外、丧失了城市的文化和个性,体现文化特征的古建筑历史大批消失,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城市中大量钢筋、水泥破坏了绿色生态;城市建筑能耗高、浪费严重;城市人口密度过大,遭受灾害的系数增加,公共安全凸现。

 

把这些在这里再给大家罗列一遍,是想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人居环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且涉及的范围和内容都是相当广泛,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关系、历史文化、健康生活等各个层面,这个不但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问题。

 

3.1.1城市规划设计忽视“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

 

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的。没有对小区居民行为活动规律及使用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很少真正关心居民身心与健康的需求,使近在咫尺的邻里关系变成得陌生;忽略了形式与功能的相结合的方式,没有从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一些特殊人群的心理需求、生活规律等特点出发来考虑小区的规划设计;不顾居民的生活需求,片面追求高容积率的住宅利润,盲目压缩居住小区内的生活环境,使得建筑之间太过紧密,居民没有生活的私密性。这样的小区规划设计很难达到“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埋藏了很多安全健康的隐患。

 

3.1.2忽略原本的自然环境,过度盲目的破坏自然资源。

 

在我国许多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开发商只是打着“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等口号去追求过高的利益,而没有从因地制宜、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等多方面角度对小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导致原有环境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地形资源、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造成人为的生活困难,很难达到居住小区与其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所谓的园林绿化也仅仅成为了规划设计的形象点缀而已。

 

3.1.3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缺失,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难以维持。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有些居住小区中,居住用地的比重就占到这个小区总用地的75%~80%,这根本达不到国家有关的标准,从而真正留给公共服务空间的用地真是少之又少,居民交流和交往的公共空间就这样被压缩了。

 

居住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齐全,一些体育设施表现不突出,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尤其是一些陈旧的设施缺乏修葺或者更新,带来了不安全的因素。应该合理地对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强调居住小区的人文和交际功能,在此基础上,按照功能的需要再确定配置标准。

 

3.1.4缺乏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来直接指导城市的规划设计。

 

近些年来,国外内一些学者及业内人士围绕可持续发展观、生态观,或从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方面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了一些研究。

 

但关于城市气候的特征及成因、影响居民舒适度的综合因素、城市的规划设计如何满足居民从物质到心理需求等等,这些能够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安全健康的重要问题却常常被忽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尚未成熟,实践层次也更是不为多见的。

 

因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高速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因此,人们对人居环境意识的认识开始不断理性化地觉醒;在住房和居住小区环境双重选择上,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正在不断向外延伸扩大。

 

有人买大买平方,有人买高买空间,有人买地段买升值,有人买小区自然景观,有人买人文环境文化氛围等等,这些都直接反映了人们对物质到精神的更高层次的综合追求。为了突出城市规划设计的设计理念,当前最流行的说法叫做“人居环境”,“人居”就必须先要“安居”。本文通过这些现状和背景的认识分析,提倡运用“人居环境”的先进思想对居住小区进行规划设计,这对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有着十分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导则

 

4.1依据人类因素,创造具备人性化的居住小区

 

“人居环境”理论的人类因素是其他所有因素的前提条件,在满足人类因素的前提下,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这才是最重要的。在城市中的人类因素主要基点在于:一切从居民出发,满足居民在生理和心理的双方面的需求,同时避免受到威胁和伤害,保持自身安全和个人私密性,以及在城市中定向的需要,使人们能够生活在健康舒适、安全环保的室内和室外的人居环境中。

 

因此,人类因素可以直接理解为是一种体现在城市环境的方面,它不仅可以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诸如,居住小区内小环境所产生的温度、湿度、通风性、噪音、光和空气质量等;而且还应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诸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平面空间布局、院落的私密性保护、建筑高度所带来的视野景观、建筑的色彩和材料选择等等,从而制止了因人居环境而引发的生理和心理的各种疾病,从而增进邻里的人际关系,营造安全健康生活,回归自然关注社会。4.2依托社会因素,创造满足共享性的城市

 

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便具有了社会性,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生活需要,相互之间进行分工协作,从事不同种类的活动和工作。因此,就需要合理组织城市中的各种生活空间和活动,城市在地域结构和空间结构上要顺从并适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点,其中不仅包括居住小区内部的家庭内部之间、不同家庭之间、不同年龄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包括居住小区外居民与外来者之间的种种关系,最终促进整个居住小区的和谐幸福的可持续发展。

 

4.3完善清晰的支撑因素,创造富有安全性的居住小区

 

支撑因素的规划设计一定要合理,一定要有超前的思想,使小区更具现代化气息,特别要注意智能化科技化,实现建设高舒适度,低能耗居住小区的目标要求。整体规划设计时,要使居住小区格局完整,疏密得当,要使得建筑群体之间最大限度的合理共存,使居住小区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引领居住未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与能源,合理分级规划道路交通,做到“人车分流”的效果;高科技支撑因素带给小区前所未有的安全度。

 

4.4完备多变的建筑因素,创造体现舒适性的居住小区

 

建筑是家庭生活的密切场所,建筑不是愈豪华、愈奢侈愈好。合理的规划设计好建筑更能体现居住的温馨、亲切的舒适度,建筑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只能引起居住者心理不安,承受不适、不健康的心理压力。

 

以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为目标,确保不同社会群体基本的生活居住环境,使其具备安全性、健康性和舒适性;应经济、合理地使用土地和空间,节约土地、水资源、材料和能源;应该规划方便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各种生活配套要齐全,各种活动场地、场所要足够,并且靠近公共交通站和就业密集区;应符合社会融合的原则,共生互惠,便于交往,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对公共设施空间的需求;在建筑的设计上要新颖,色调要协调,风格要跟上潮流。

 

4.5配置丰富的自然因素,创造满足自然性的城市

 

人是自然之子,只有与自然因素融为一体才能够生活生存。在城市规划时,要根据城市内的地貌特征、土地面积及形态、土质条件及水资源情况进行规划设计。对原始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加上人工的美化,是我国景观美学的一大特点。

 

把水体按人工的需求进行改道,沿街道修建河流,建筑物前后种植花草树木,小区内修喷泉、养鱼池等,这种改造要有艺术性、实用性、科学性,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所以,人们不断地、永不退缩地追求着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森林、草原、田园等自然景物这才是人们所向往的;人们喜欢春天的和风细雨,热爱夏天的阳光浪漫,钟爱硕果累累的秋日,迷恋冬日的雪花飘扬,这些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自然生态的城市。

 

结语:

 

本文为“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今后在城市规划中需要有成熟的理论,即“人居环境”理论来指导规划设计的完成,再加上实地考察的方法,最后落实到设计和施工上,循序渐进,这样我国城市规划设计才能更好的发展。

城市规划思想篇7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其中科技信息含量却相当大,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它提出:“方九里,旁三门。”;“经涂九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考工记》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要“因天才,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城市规划思想篇8

【关键词】人本理念;城市规划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本理念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无论是对内管理,还是对外开展服务,都把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城市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关系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在城市的空间布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等方面的部署与安排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以人为本”是其重要的指导思想与根本准则。特别是在城镇化进行加快的今天,如何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使城市体现“宜居”、“乐居”的理念,成为我国政府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人本理念的概述

“人本”顾名思义是“以人为本”,泛指一种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尺度的思想。“本”是一种哲学领域的概念,意思是根,代表着事物的出发点与方向。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可以追溯其源头。十六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了“五个坚持”,明确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即把人们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在古今中外,社会经济背景不同,内涵不同,倡导者的目的也不同。在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与作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坚持以社会和人民为本位,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利益,遵循世界万物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qe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提出,在社会矛盾容易产生冲突的背景下提出的,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的提出符合我国国情,与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二、以人为本在城市规划中的价值呈现

人是城市的实践主体,人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准。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在其中。在城市规划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为了谁”、“利于谁”和“依靠谁”的关系。那么在“以人为本”在城市规划中的含义和价值意蕴是什么?

(一)城市规划中的“以人为本”,本质是广大市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认为,“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所有现实的人。对于我国来说,主体是人民;具体对城市来说,“以人为本”的“人”是指全体市民。全体市民是指在这座城市的所有老百姓,甚至包括在该城市的外来人员,而并非仅仅指户籍制度意义上的市民。在城市规划中要把全体市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这和“以少数人利益为本”、“以GDp为本”、“以物为本”、“以规划者的理性意志为本”是相对立的。如果在城市规划中,忽略了对外来人员的考虑,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把涉及到的公益设施、公共交通、学校、医院、住房等能够惠及到的人都能平等享有这些惠益,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实际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

(二)城市规划中的“以人为本”,立足点是全方位关怀市民的生活质量

科学解读以人为本,还要回答,以人的什么为本这一问题。对此,马克思认为人们的利益便是人们的实际需要,在社会关系中的现实形态具体表现为全面满足人们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致力于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充分关注、尊重、体谅与关怀人的各种需要。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如干净的水源、安全的住房、必要的交通设施、健康的居住环境等。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城市规划还要充分考虑到低收入人群、残疾、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促进人本理念下城市的和谐发展。约翰・m・利维的《现代城市规划》一书中的“避免雨水、风等对行人的影响;行人与车辆的冲突最小;创造安全与愉悦的感觉等”,正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作出的城市规划建设。

(三)城市规划中的“以人为本”,核心是尊重市民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在城市规划中“以人为本”不仅要求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还强调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与首创精神。在城市规划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地方政府下了很多工夫,努力为满足市民的需要,但是市民满意度却相当低下。究其原因在于政府没有倾听老百姓的声音,没有充分了解老百姓的实际需要,没有自下而上地从市民的需求出发,也没有获得公众的支持与参与。美国著名活动家在其《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批判了没有普通百姓视角的城市规划,对百姓实际需求置若罔闻的城市规划。在我国这种现象也比比皆是。同时,有一些规划师在涉及城市规划方案时,并没有关心设计方案对普通市民是否有积极的影响,从而导致社区居民缺乏了发言权,从而造成居民的利益受损。这样的城市规划方案难以体现“以人为本”,也难以激发市民的参与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管理策略

古语有云:“仁者爱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早在孔孟时期,我国就开始关注人本思想。在解读了以人为本在城市规划中的价值意蕴之后,新时期为了使城市更加满足人们的需要,城市规划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从城市规划管理的各个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使人们在轻松、舒适、安全的环境下工作、学习、生活。具体来说,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重新定位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而“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的原动力。因此要从市民的角度重新定位城市规划,变主观规划为客观规划;变单一规划为综合规划;变封闭规划为公开规划;规划师必须具备物质空间规划的能力,还要具备宏观决策的能力。其次,要加强政府的有效管理,转变管理思想,以市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归宿与出发点;坚持依法职权,规范政府行为;鼓励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提高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为己所用,提高政府的有效管理能力。此外,还要提升市民意识,让市民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实现人与城市的有机融合。

结语

总之,“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原动力。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从业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内涵与价值,通过全方位的思考、娴熟的技术与负责的心态,从城市规划的重新定位、政府的有效管理、市民的积极参与等方面将人本理念具体运用到城市规划管理中去,使城市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想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坤,张文倩.现代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1(S6).

[2]秦海燕,丁绍刚,金芸.都市生态主义――基于可持续的低碳城市营建理念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03).

城市规划思想篇9

作为规划管理所的主要负责人,我认为,解放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学习,突破自己头脑中僵化的思维模式;二是借助外脑,提高我镇的城市规划水平;三是完善和创新我镇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保障规划管理有序运行;四是转变服务观念,提升政府形象。具体如下:

一是加强学习,突破自己头脑中僵化的思维模式。坐井观天的成语,人人皆知,大意是指思想在固有条件的制约下不能准确反映现实。对于人来说,要能准确了解现实,就必须加强学习以跳出这个“井”。所以,解放思想的基础就是要学习。在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我作为规划管理所的主要负责人,不仅需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学习同志在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和刘志庚同志在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把握省、市在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方面的要求,学会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处理问题,而且更需要努力学习和真正掌握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等各种新知识,不断增强自身适应时展和本职工作需要的实际本领。事物是发展的,因此,规划管理是集发展与复杂于一体的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本人要善于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认真学习和研究,而且还应该大胆地学习借鉴别人已有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尤其要向上海、深圳等沿海地区城市发展较快,规划管理经验丰富的地区学习,向他们取经,把他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发展经验,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拿来为我所用,启迪我们的思路,解决我们需要解决的难题。否则,无论是“坐井观天”、“管中窥豹”还是“盲人摸象”的词语怎么放在本人身上也不过分,只有加强学习,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和“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才是我做好本职工作、办好事情的好办法。

二是引进高水平的规划设计队伍,发挥规划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先导作用。当前,我镇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而城镇化是一个城乡互动的演进过程,不解决城镇化落后问题,就难于推进城乡统筹。规划管理所作为全镇各种规划编制的组织管理单位,有责任、也有义务组织编制好各种规划。今年我镇总体规划修编规划工作即将开始,我所应从设计单位的准入资格、设计深度、成果的审查都要进行严格的把关。要编制好一个总体规划,就必须将自己置于国际、国内整个大环境中考虑,在周边城市的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因此,必须要借助外脑,放开规划设计市场,大胆引进高水平规划设计队伍和人才,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统筹安排城乡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我镇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适应发展。

三是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完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是规划要素整合行为的规范,是规划管理者的行为规范。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创新,首先就是把城市规划管理进行有效的空间和资源整合,使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使其发挥更加完备的时效功能。由于我镇城市建设发展较快,规划管理所成立不久,规划管理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是提高我镇城市规划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到目前为止,我组织本所人员制定了内部管理制度,实行管理目标负责人制度,对办公室人员的管理权限进行了明确划分,一方面可把好建设用地规划审批关,严格按“一书两证”制度办事,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办公室的工作效率。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针对我镇的实际情况,以实施《城乡规划法》为契机,完善我镇的规划管理条例、临时建筑管理规定,逐步建立重大项目规划决策公示和听证制度,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决策的监督机制,对《村镇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规定》等制度进行创新研究,将我镇城市建设从用地公示、预审到批后的跟踪管理的有序进行都置于规划“龙头”的指导和控制下。这样,强化了公众参与程序,加大了公众参与力度,提高了城市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尽量减少了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矛盾冲突,保护了公众权益,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体现了公正、公平、公开。

城市规划管理与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艰巨的综合性的管理系统工程,是一个多种方式方法同时并存的管理行为。当前,我镇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益,同时社会问题也不断产生,在这样的社会进程中,如何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我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理论探讨,大胆的实践创新,综合分析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理念,并运用当今世界先进的管理模式,就一定能够在推动我镇城市建设过程中将我镇的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四是以人为本,优化服务,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城市规划思想篇10

abstract:withthedesignofthenanjingauditUniversitynewcampus,thispaperintroducessomeideasonhowtodesignalocalizationcampuswiththeapplicationofsomeplanningideasofancientcity.

关键词:古城设计;校园规划;地域化

Keywords:ancientcityplanning;Campusplanning;Loc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062-02

0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各地经历了一个大量兴建大学新校园的时期。经过几年的建设,我们在众多的新校园里发现校园普遍存在缺乏地域特色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家都比较认可的校园布局模式出现之后,大家效仿导致各地校园趋同化。另一方面是因为缺少可行的地域化校园规划理论的指导。为避免出现校园缺乏地域特色,有必要寻求一种地域化的校园规划策略。

南京是一个大学众多的城市,笔者目睹了一个个新校园建起来,不少校园设计质量非常高,取得良好的空间效果,但同时也发现,这些新校园不少缺乏当地的地域特色,也缺少东南大学等老校园的人文氛围;特别是一些采用典型的功能主义规划思想的设计,与地方文脉明显割裂。而南京城是一个非常具有地域特色与人文氛围的古都城,在笔者接触到南京审计学院新校区这个项目的时候就在思考,我们是否能借鉴南京古城的规划思想,建设一个具有地域化特色的校园。

1古城设计思想运用于地域化校园设计的意义

地域特点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并反映在感知层面上的特点,既包括自然要素形成的特点,也包括改造自然取得的物质与文化成果。地域化的设计强调了设计应植根于并体现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与经济状况的特征,形成多样性的设计。而在中国古代的规划思想中,也有注重因地制宜的地域化规划思想,如《管子》里所提到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1]这种规划思想体现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南京城就是这种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布局,它依山傍水、布局灵活,充分体现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融合的理念。

古南京城的规划在形成城市的地域化特色上,至今仍对城市的规划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同时,古城在近千年的发展中在结合地域条件方面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我们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可以加以借鉴。其次,校园规划又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地域化的大学校园规划中,借鉴古代城市优秀的规划思想,具有相当的意义与可行性,可以在校园中创造具有地域特色规划空间格局。

2古城规划思想运用于地域化校园设计的策略构想

我们尝试在整体地域建筑理论、与广义建筑学整体设计观的理论基础上构建古城设计思想运用于地域化校园设计的策略。策略包括古城调查分析过程与对校园规划的设计过程两个部分,首先根据城市规划的调查要素结合地域化设计观的几个主要方面对古城的特点加以分析,提取可用于设计的特点与规律。然后在设计过程中,按照地域特征设计语汇设计形态的过程进行相应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见框架图)

地域化的设计观,倡导设计应以地域的自然、人文、经济技术三个方面为基础,使发展与这些因素相结合,以取得与自然的和谐、传统文化的延续以及心理认同归属感,并表现出本地的地域特色。我们在对古城的规划调查阶段,将一般性的城市调查要素,如历史文化环境调查、自然环境调查、社会环境调查等[2],结合地域化设计的基础,分为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环境三个大类;并对次一层级的要素进行调查研究,如地形、水文、气候、园林、建筑形态等等其中一些要素与地域特征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见框架中符号),这些将作为特征分析的重点内容。

在古城规划分析阶段,首先分析规划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处理特征:如山、水、建筑、道路、城市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形成的布局、结构与形态等。其次,分析规划与建筑形态特征:如建筑形式、群体、公共空间等。然后,提取可供校园规划借鉴的地域化特征与设计方法,并归纳其设计思想,作为指导地域化校园的原则。

最后在设计阶段,将前面归纳出的古城设计思想、地域化特征与设计方法,运用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地域化校园设计策略,分为规划、建筑、园林三个层面,每个层面有所侧重实现一些地域化的特征要素。如规划层面主要考虑并借鉴古城规划中各种人工环境要素(道路、建筑等)与自然环境(山、水、气候等)之间的关系;建筑层面主要考虑群体、单体形式、公共空间;而园林设计则结合规划与建筑空间的设计,力求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地景。

3南京古城地域化规划思想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