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规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52

产品设计规律篇1

关键词:产品设计;简洁;易用;设计规律

在当今这个批量化、多样化和快速化的时代,大量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复杂的产品随处可见。但盲目地追求多功能或复杂造型的产品,只会让用户感到疲倦、不知所措。相反,那些看上去毫无技术含量、功能单一、简洁易用的产品却更容易受到用户的青睐。其中,北欧、日本的产品中简洁易用的风格最具代表性。20世纪30年代后,北欧涌现了功能主义或现代主义的思潮,在建筑、家具、工艺品设计方面开始崛起。北欧现代风格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它更像是一种改良,具有包容性。它的设计简洁易用,没有明显的符号化特征,更具有亲切感。在日本这个比较具有包容性的国家里,其设计经历了从仿制到改良再到创新的发展过程。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设计师,如深泽直人,原研哉、柴田文江等。设计也被列为国际战略,服务日本制造业。日本重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沟通,日本的简洁设计往往给人自然纯朴的感觉,在解决基础的功能后,让其更加真实,不会做刻意的装饰,给人一种简洁易用之美,让人融入其中。简洁易用的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同时传达设计之美,亦可简化工艺降低造价、保护环境。在日常产品设计中,应根据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对产品进行优化,赋予产品新的生命。

1简洁易用的产品设计规律

1.1功能性简捷易用

日常家居用品首先需要做到功能简捷易用。功能的简洁易用绝不等于简单,功能简捷的产品设计是在保持产品精髓的基础上,省掉一些可有可无的功能,使得用户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现代主义认为功能决定形式,在设计中首先要注重产品的功效性和实用性,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简洁易用的产品在实现其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优雅的造型向消费者传达出易于别功能。在日常家居产品中,产品的功能性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只有功能简单易用,才会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在用户与产品间建立起友好的使用关系。

1.2形体整体美观

日常家居产品还需要做到基本形态的简洁悦目,“整体意象优先”是在形态感知过程中基本规律。它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产品基本形态发生在使用者视觉感知最早的阶段。第二,用户最初所感知的是形态、是整体而不是细部。第三,它比后续的注意力专注产品细节阶段具有优先性。产品的形态在视觉上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能只突出某个细节,具有整体性的产品往往更具有吸引力,而一个成功的产品首先要具有明确、简洁、个性化的整体形态特征,这样才能吸引消费者。

1.3符合人体工学与认知心理学规律

产品的操作方式是产品造型设计的基本依据,设计师必须根据人体工程学与认知心理学规律,研究产品的使用方式及用户需求,使产品的预设用途与用户的需求相匹配。简洁易用体现为产品形态明晰、操作简单。因此,产品须按照人体相关尺度进行设计,同时使产品的功能操作要匹配用户的习惯。

1.4细节生动规律

在日常家居产品设计中,细节是组成整体形态的重要补充,设计过程中,需要在一定美学原则的基础上将产品局部细节做到恰当统一,使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之间具有一致性。细节部分的设计在整个产品的外观感受和使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好的细节设计能够增强产品的美观效果。反之,则有可能破坏产品形态的统一性,使产品看上去杂乱,缺乏美感。

2简洁易用的产品设计策略

对产品形态的设计是有意识的设计行为。对众多日常家居类产品的形态进行比较和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立体形态都是由简单的几何形态或有机形态抽象而来。建立产品基本形态的思维,运用相应的形态抽象重组策略能够大大提高产品设计效率和美感。产品基本形态须易于理解、易于使用,在进行产品形态模块构建时,根据产品的设计开发要求,选择规则的几何形体,如圆柱、棱柱、立方体、球等几何体作为产品形态,或者规则的仿生形体作为产品的基本型,运用抽象、重组、隐藏、转移、默认设置等方法对产品的外观进行优化设计。

2.1从功能出发

简化设计的目的是为用户更加便利地使用产品。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应明确认识,确定用户想要达到的目的,并排定优先顺序,删除不必要的部分,建立合适的模块。在下图的例子中,尽管我们经常被提醒在拔电源插头时要拔插头而不能拔电源线,可总有不少人还是改不了这个“坏习惯”。除了小小的懒惰之外,不方便或比较吃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是一些质量较差的插座则更是带来安全的隐患。SeungwooKim设计的“易拔插头”让我们用一根手指就能轻松地拔出电源插头。“易拔插头”的头部设计有一个口,正好可以伸进一根手指。手指勾住缺口往外拉,轻轻松松就可以将插头拔下来,而且还能保证我们的安全。在缺口里边还设计有蓝色的发光设备,在接通电源时能够发出柔和的蓝光,方便我们在黑暗中找到插头。插头中间的部分保留拉手空间,既方便了人们的日常使用,又保证了产品的整体性。

2.2重组法

重组是使产品简单易用的一个重要设计方法,当产品较为复杂时,需要对功能和形态元素进行分组,这样有利于用户识别和理解产品的功能,同时操作产品时也比较便利。设计过程中需将原来的设计方案打散,重新按照用户的认知习惯和使用习惯进行编排。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产品简化设计时,设计师会面临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如形状,尺寸、色彩、位置、层次等。从这些角度进行选择时,设计师必须要遵循综合利益最大化原则,合理地进行取舍,最终确定产品基本形态。在确定产品基本形态之后,再与其他的细节模块有机地结合,深入设计产品,确保产品的简洁性和易用性。

2.3隐藏法

简洁美观的产品,通常外观光滑完整。这样的形态不但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符合大部分人的审美。在家用电器类产品的设计中,隐藏法非常有效。空调的出风口设计是这种设计方法的表达,将模块隐藏在舱盖或滑动面板下面,在空调运行时,出风口的挡板开启;当空调关闭时,出风口的挡板关闭,此时的挡板与机体合为一体,既给人一种简洁整体的美感,又具有防尘的作用。

2.4转移法

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另一种简化设计的方法就是模块转移,将不常用的模块功能转移到其他地方。在电视遥控形态设计过程中,通过研究发现,使用较为频繁的按键并不多,不常用的按键功能完全可以转移到屏幕上的管理软件中,利用这种转移法把遥控器上的按钮精简到只剩下几个最基本的按键,如播放和暂停键,这样有助于集中用户的注意力。被精简的按钮功能全部通过电视屏幕上的菜单来管理,遥控器本身则变得小巧可爱,简单易用。

2.5巧用默认状态

默认状态是节省用户时间和精力的有效方式,运用这些默认的状态,可以巧妙地减掉一些不必要的用户操作。例如,将不倒翁的稳定平衡原理运用到牙刷的设计中去,不管以何种方式放置牙刷,最终它都会因为稳定平衡的原理回到竖直的状态。这种设计方法不仅消除了人们如何放置牙刷的顾虑,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趣味性和新颖性,非常便于使用。

3结语

当前,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过于复杂的产品通常会让使用者望而却步,科技的进步促使人们的目光更偏向于简洁易用的产品,简洁的产品造型能使人放松心情、释放压力、降低疲劳。研究简洁易用的产品设计方法,对提高产品的创新性、减少材料的使用、降低制造成本均有参考价值。

作者:姜霖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方漫.产品设计中的简洁设计理念研究[J].包装工程,2010(10).

[2]吕文奎.产品设计中的易用性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04).

[3]曾凡利.产品设计模型易用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4]于东玖,吴晓莉.设计中易用性原则与情感的关系[J].包装工程,2006(06).

产品设计规律篇2

关键词:设计美学评价;技术美;形式美;模糊评价法

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美”并不是设计的唯一属性和最终目的,但就设计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却成为考察其优劣程度的标准之一。美是唤起和激发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它是人类设计、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美”的设计能使产品有效地使用,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印象,提升产品的审美体验。美是抽象的,但同时它又是可感的。如何让见仁见智的美学评价在产品设计中形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标准来指导我们的设计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设计美学评价标准体系的架构基础

由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CraigVogel教授与工程学院JonathanCagan教授合作创立、并在《创造突破性产品》一书中推出的技术—形式定位图,显示了同一域的不同产品在技术和形式为轴的坐标系中的定位。根据他们在坐标体系中的不同方位,可以得出针对性的市场定位及驱动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形式好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当今社会的消费者不但了解自己的境况,也了解可供选择的产品。他们所寻求的是一种完整的、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和素质,并丰富生活的产品。形式与技术便成为我们在对产品进行评价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在形式—技术坐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设计的美学理念融会其中,以此来作为的我们衡量产品设计的美学量化综合指标及评价内容。

二、设计美学模糊评价标准的具体阐述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工业设计是人类在现代大工业条件下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一种创新的社会实践,是技术与与艺术形式的高度自觉。设计美则是建立在技术发展与形式创新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带来的心理体验。设计美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在产品设计中探求技术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并以此指导我们的设计实践,在设计活动中追求感情与情境的诉求,让消费者在产品使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

1.技术美。这里技术指的是产品的核心功能,即产品的使用功能、生产产品的材料和加工工艺、使用产品时涉及到的界面关系(如按照按钮、屏幕、语音等提示进行操作)。技术美侧重于理性,是产品设计中理智和推理的思维形态的表现形式。:

2.形式美。通常我们说到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本文将形式美定义为是能够将美感与产品与服务中人机结合起来的造型,在视觉、感觉和听觉等属性间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侧重于感性、情感和灵感的艺术思维。

3.体验美。体验美指的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的人—机—环境关系,合适的人机尺寸及友好温馨的人机界面,亲切的人性化关怀,合理完善的功能,及其外观质量和外观形态表现或传达出一定的信息、表情或情感,在产品的多次同样使用的记忆中所形成的经验,所带来的一种美妙体验。或者说是技术与形式的结合度,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总体审美体验。在18世纪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首先提出了美学体验这个词并将其含义改变为感官的满足或感觉上的愉悦,艺术作品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产生的,即为了满足人们感官的感觉。而在这里特指产品本身的在技术、人机理论及形式美学规律等方面的运用,对消费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情感体验的提升和挖掘,也就是说产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功能效用和人机工程上的易用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以及形式美学规律的探究,使人们在生理和心理感受到的愉悦体验,从而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某种共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所追求和期待的已由机械的、毫无生气的物质满足过渡到更具有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正如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指出: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顾客的需求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他们还追求感情与情境的诉求。产品设计美学是探究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美学规律,其最终目的是要人类在科技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平台上,自由的生存和发展。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生产、为了“物’的实现,而同时也使人类实现了诸多精神需求且获取了很多美的心理体验。

三、小结

产品设计是以产品这一实物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它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按照功用规律和审美的规律来创造。设计的独特表现形式使美学这个主题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介入了人们的生活。产品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产品设计。本文以技术—形式坐标系为基础,结合产品设计的美学准则,将产品设计的美学评价归纳为技术美和形式美以及体验美,对设计评价标准指数型量化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提高工业设计美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社会在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设计师只有根据设计美学的评价标准,提倡人性化的情感体验设计,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发展,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之中。

参考文献:

[1]荆雷.设计艺术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王介民.现代工业设计概论(中英双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产品设计规律篇3

关键词:家电产品;造型设计;方法

1.家电产品造型设计在家电设计中的位置

家电产品的形态承载着所要传递的信息,设计师常常使用独特的造型语言,来设计家电产品的形态,意在借助家电产品的与众不同的形态向消费者传递设计人员的理念,取得消费者认同。消费者在商城选购家电产品时,产品形态首先进入消费者的眼球,家电产品的外在形态所传达信息是否能够吸引消费者,使消费产生兴趣,直接关系到产品的销售。家电产品要想博得消费者的喜爱,外形就必须符合现在人的审美观念。商场里面的家电产品琳琅满目,如何在同类产品中胜出,首先产品的外形上就要能够打动消费者,刺激消费的购买欲。试想一件家电产品与现代的审美观念格格不入,脱离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其市场竞争力可想而知,这种产品显然不会被消费者选中。尤其是同类产品的质量相差无几时,产品的造型就成为产品销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了。例如,商场积压了大量的电风扇、收音机难以出售,不得不大降价处理;这些商品之所以难以卖出,不是因为其质量上的问题,原因在于这些商品已经落伍于时代,不符合现在人审美情趣。现代人选择商品与传统不同,更要求时尚,能够代表自己的身份,体现自己的品味。例如:一款高档的瑞士手表,售价数万元,其制作材料昂贵,工艺先进,其功能已经超出了传统计时的需要,更多是为了体现物主的身份、地位已经审美情趣;设计师在在设计时更多的是考虑到手表外形的设计,展现出奢华、高贵的品质,让拥有者感到骄傲与荣耀;而手表的刻度则变得简约,计时符号有意被省略。由此可见,在现代产品的审美价值在某些时候超过了实用价值。

2.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基本构成规律

家电产品造型的设计符合形态的分割和积聚这两个基本规律[1]。事物形态的形成过程是千变万化的,有些事物形态形成分割是最为主要的,有些事物形态形成积聚是最为主要的。在某些复杂的形态的变化中,综合分割和积聚两种构成规律。家电产品立体形态大多数是依照几何的形态来构成的。设计人员利用分割与积聚规律,用最简单的几何形态来组建新的立体形态,组建出来了新立体形态就是家电产品造型的原始模样。通过调查分析,在原始模型的基础进行细节上的改造,最终成为家电的成品模样。

3.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心理特征

不同人的有不有的审美情趣,看似无规律可循,但经过美学家与心理学家长期的研究发现,人的审美心理活动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而且人们在社会的长期实践中也证明了这点。探索对人类对物质形态的认识,研究人类是怎么了解一个物质的形态,研究人类认识物质形态的心理过程,研究影响人类物质形态的审美因素;以设计出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家电产品外形。

4.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创新设计

家电产品的造型设计是一种艺术设计,其间充分的展现了艺术设计的求新求异性[4]。家电产品的设计理念往往体现了设计师的创新创造智慧,有创新精神的家电产品造型,会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对消费者产生视觉冲击。具有创新精神的家电外形往往有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激发人们的想象与求知欲,产生购买动机。

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求新求异是以科学合理为前提的[5]。设计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家电外形。家电产品造型设计中追求创新,而不是模仿别人的设计的造型,做到与别人的东西不同,比别人的东西有创意。设计师想要创新产品的造型,就应该树立创新观念,了解人们的实际需要,掌握人的认知规律。有意识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大胆创新。

5.产品语意学在家电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产品语意涉及的是传达信息[2]。产品语意学在家电产品造型设计中的运用,能够促进家电产品外部信息与内涵信息的传递,使得消费者能够在更深层次的了解该产品,理解该产品所表达的内涵。家电产品的外形要达到这种效果,设计者熟练的运用语意的产品语的转换形式是关键。产品语的转换是以家电产品为载体,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达给消费者,让消费者理解产品外形的内涵。产品语意学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社会、文化、环境、人的心理及符号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来达到目标[3]。然而产品语意学的应用与此不同,例如:在设计与水有关的家电产品时,在产品的外形设计上倾向于波浪线曲线的应用,使人们看到产品就想起了水的形态。

6.结语

设计者利用家电产品设计的基本构成规律,用最简单的几何形态来组建出来电产品造型的原始形态,再进行细节上的处理,最终形成家电产品成品造型。家电产品的外形设计,体现了设计者设计思想理念,设计者把现代科技、文化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在家电产品的造型上;借助产品语意学促进家电产品的外部信息与内涵信息的传递,让消费者可以在更深层次上了解产品,理解产品的内涵。因为家电产品的造型往往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选择,所以制造商应该加强对产品造型设计的重视,设计师要树立创新观念、加强造型设计方法的学习,这是成功设计出消费者喜欢的商品外形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6).

[2]宗明明.德国现代设计教育理念与实践.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5).

[3]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

[4]张明,陈嘉嘉.产品造型设计实务.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6).

[5]赵殿泽.立体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8).

作者简介:

产品设计规律篇4

关键词:设计艺术;形式美;形式美法则;运用

1形式美概述

对于美,自古以来尚无定论。庄子曰:“各美其美”。我们说,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我们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给美定性。那么,形式美是不是难以来定义的呢?美的根源是自然的人化——社会实践。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和总结了一系列符合自然规律的有序的客观事物,形成了初步的形式美的意识。我们认为形式美应该具有以下特质,或者说形式美应该这样理解:

(1)形式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这是设计的本质的需求。设计是为人的造物活动。人们在生活中使用的产品,不仅要求有用,而且还要求美观。这里所说的内容是指事物的全部组成部分,是其特征、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统一。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的表现形式,是为人的直觉感官可以感知到的。

(2)形式美是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的有规律的组合所表现出的美。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如形状、色彩、线条等,当这些质料以一定的规律组合,变形成了形式上的美。这些规律包括了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

(3)形式美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有独立的审美特性。一个产品,它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形态、独特的结构、独有的色彩,对于这个产品来说是专有的、是独立的。因而,形式美的审美对象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有专有的审美特性。

2形式美的产生

形式美的产生本质上是源于艺术设计的最本质的目的。美,形式美是源于社会实践的,设计同样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萌生出来的,设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设计反映的是社会现实存在的现象,只是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方式,融进了自己的思维,通过艺术的美的方式表现出来。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是能够反映一定社会现实的。

形式美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感性质料的特性,并对其形成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得出来的。可以说,形式美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

3形式美的法则

(1)变化与统一。这一法则体现了自然和人类的生存原则。大千世界,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和生命;而没有统一就没有一定的规律和秩序,所谓变化就不可能存在,最终只能导致混乱与衰亡。在艺术上人的艺术感受是有统一性的,艺术作品也必须具有变化和统一性,才能更好地为人所理解和欣赏。

(2)对比与调和。对比与调和是变化与统一的具体化。对比是变化的一种方式,调和是形的类似,是形体趋于一致的表现。对比强调的是各个部分的对立性,它使得各部分的特性更加突出,而调和是对比的一种内在的制约。

(3)对称与均衡。对称和均衡是自然力和物自律的综合体现。对称,是一种等量等形的组合形式,体现出一种稳重端庄的美。均衡,是一种等量却不等形的组合形式,是一种视觉力度所能够达到的平衡。

(4)节奏与韵律。这是“任何物体的诸元素成系统重复的一种属性,而这些元素之间,具有可以认识的关系”。节奏,是画面中同一种元素运动所形成的运动感;韵律,是有规律的节奏经过扩展和变化所产生的流动的美。节奏与韵律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首先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在形式上,韵律和节奏具有对视觉和听觉强烈的吸引力,他们服从于一般的审美形式规律,是内容的形式;在本质上,他们又具有内在性,是形式的内在秩序和结构。因而,节奏和韵律的设计又成为一种方法,它能够把人的视线和意志引向一个预设的方向和目标。

4形式美在设计艺术中的运用

产品设计规律篇5

   一、发明

   何为发明?各国专利法的定义不尽相同。例如,美国和英国在专利法中没有对发明作出定义,只规定什么样的发明可以授予专利权;日本专利法对发明的定义为:"在本法范围之内之发明系指利用自然规律作出的高水平的技术创造";中国专利法没有对发明作出明确的定义,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中对发明作出了如下的定义:"专利法所称的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尽管如此,发明至少具有以下含义:

   1、发明属于技术领域,而不属于文学、艺术等其他非技术的领域;

   2、发明是一种技术方案,解决的是技术问题;

   3、发明是具体的、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不是抽象的、不能实现的想法;

   4、发明是利用自然规律的创造,产生的是自然界不曾存在的事物,而不是人类对自然已有事物的发现,也不是人类依靠智力活动所产生的人为的规则、规定和方法;

   5、发明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产品和方法,前者包括机器、设备、仪器、制造品等;后者包括制造产品的方法、测量方法、通信方法、控制方法等。

   二、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是某些特定种类的发明的统称,一般只涉及具有一定形状或者结构的产品,相对于发明而言,通常为"小发明"。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中对实用新型的定义是"专利法所称的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日本实用新型法对实用新型的定义是"关于工业物品的形状、结构或者组合所作出的实用的、新颖的技术方案可以依本法得到保护"。实用新型专利与发明专利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实用新型专利对发明的高度即创造性的要求比发明专利要低;二是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期比发明专利要短。

   三、外观设计

   一件外表在视觉上能够为人们带来美感的工业产品能够受到消费者的喜受,使其愿意购买。这种产品外观上的具有装饰性和美学价值的设计体现着人类的智力劳动成果,能够为产品的设计者、制造者和销售者带来经济利益,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对象正是这样的智力劳动成果。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中对外观设计的定义是"专利法所称的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日本外观设计法对外观设计的定义是"外观设计指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色彩或其结合,通过视觉引起美感的设计"。

   外观设计有如下的特点:

   1、外观设计是工业产品的外形设计;

   2、外观设计是能够产生美感的设计;

产品设计规律篇6

   一、适当利用知识产权法保护保险公司新险种

   知识产权法是在17世纪以后出现的新的法律部门,随着近现代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经济、文化事业迅速发展,由智力成果而引出的一系列社会关系需要法律给以详尽的规定,由此知识产权法才不断地建立形成。知识产权是指知识产权所有人对其从事智力活动而创造的智力成果这种无形财产权依法所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法对知识产权提供了法律保护,它有一系列专门法构成。一般而言,现在我们所认定的知识产权法包括《专利法》、《着作权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多部法律,由这些法律提供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方法主要有专利保护、着作权及其邻接权保护、商标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和行政保护几种方式。保险新险种的条款及费率规章是保险公司开发研制人员的智力劳动的成果,当然应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但由于保险新险种该项智力成果的特殊性质,它能受到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极其有限的。我们只能在适当的保护方式下,利用知识产权法给新险种的开发公司提供较充分的保护。

   二、新险种不是专利保护的保障对象

   专利保护是国家专利主管部门,依据《专利法》授予发明创造人或合法申请人对某项发明创造在法定期间内享有专利权的一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专利权是一种独占权或专有权,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他人一律不得利用该项专利技术。专利保护是对知识产权最为有效的一种保护方式。

   我国现行的《专利法》规定了能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法》给予发明专利以20年的保护期,给予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以10年的保护期。由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都只针对具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有形产品,很明显新险种不属于他们所保护的对象。而根据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条第1款的规定:“专利法所称的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一般把发明分为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产品发明是人们通过研究开发出来的关于各种新产品、新材料、新物质等的技术方案,在我国保护的均为工业领域的产品发明,保险新产品也不属其保护对象。方法发明是人们为制造产品或者解决某个技术课题而研究开发出来的操作方法,如制造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发明。在我国现有的《专利法》规定中,科学发现是不适用专利保护的,因而保险公司为设计新险种而对于风险发生规律的研究和归纳整理的统计表格等智力成果就不属于专利保护范畴;另外,智力活动的规则及方法也是不给予专利保护的,因而自然规律、逻辑规则、统计方法、分类方法和商业方法在我国都得不到专利许可保护。而在保险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依赖的无非是从诸多风险中归纳选择出可保风险,并根据公司积累的损失经验或进行的损失调查对损失概率作出准确的估计,从而以此确定承保风险和合理费率。这种新产品的技术方案体现的是计算方法、分类方法等智力活动的规则,发现的是自然规律。综上所述,依据我国目前的专利法律,保险新险种及其设计方法是被排除在专利保护之外的。

   三、着作权难以对新险种提供知识产权保护

   着作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依法享有的权利,我国《着作权法》给予单位作者以50年的着作权保护期。着作权法中所称的作品具有特定的含义,它是指关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的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从表现形式上看,保险条款的确具备作品的两个要素:独创性与可复制性,然而,本文从着作权的特征上进行分析,认为实际上很难受到着作权法的保护。

   着作权主要有三个特征:

   (一)着作权保护的对象并非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而只是表述该思想内容的具体形式。思想、事实、方法等都不是着作权保护的直接目的。因而保险条款即使获得着作权的保护,能得到保护的也只是条款文字内容的形式,而非险种设计的方法以及险种的实质内涵,包括它的风险责任与承保方式。因而同行的竞争对手只需在文字的表达方式、条款格式或条款的某些具体内容上加以变动,也就避免了侵犯设计者着作权的问题,从而使着作权保护发挥不了应有作用。

   (二)着作权保护的作品只须有独创性,而非首创性。着作权不同于专利权给予先申请人、首创人以独占性权利,着作权只要求作品是独立构思和创作的,而不问思想内容是否与已发表作品相同或类似,均可获得独立的着作权。因而新险种实质性的内容,如承保的风险范围,保险责任,费率标准等的相同、类似并不侵犯开发新险种的保险公司的着作权。只要仿制新险种的保险公司的条款表现形式完全不是或基本不是同开发公司的条款相同,即不是抄袭、剽窃他人作品,着作权就无法保护。

   (三)从着作权的适用领域上分析,着作权保护的作品主要涉及文学、艺术领域,现在的我国《着作权法》明文规定保护的其他作品也只指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主要指服装、家具设计图纸、建筑工程图纸等)及其说明和计算机软件。从现有的法规看,保险新险种的条款和费率规章也不十分吻合着作权保护的适用领域。

   四、商标保护可以保障保险新险种的服务品牌

   从对新险种的知识产权保护角度来分析,虽然专利权保护与着作权保护都无法提供给新险种以智力成果保护,但保险公司仍可尽量利用其他知识产权保护方案来保护自己的新险种,如可利用注册商标来保护新险种的服务品牌。按我国《商标法》的规定:该法有关商品商标的规定均适用于服务商标。服务商标指的是金融、运输等服务业经营者将自己提供的服务项目与他人的服务项目相区别而使用的商标。因而保险公司就其所设计的新型保险品种可以注册服务商标,并在保险单上标志,以区别于其他公司的产品。服务商标一旦注册,其他保险公司无法在其保险产品上使用。从而可以使保险公司充分利用本公司及该项新产品的商誉、口碑等无形资产,达到保障新险种知识产权的目的。在现代社会中,一个知名的服务商标往往蕴涵着企业的形象、服务的质量,建立起顾客对其服务的信任程度,刺激其购买欲望。

   五、商业秘密保护对新险种保护存在重要意义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把商业秘密定义为: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保险公司新险种设计中的风险统计数据分析资料及市场调查资料、设计方案、核保方法等技术信息正是需要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商业秘密类内容。对于正在开发研制中的新险种而言,上述技术信息的保密对开发公司自然具有重要意义,是可以抢先推出新险种的关键。即使是已经面世的新险种,上述信息的保密也是其独占市场,保持技术优势的关键,因而保险公司在开发和销售新险种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商业秘密保护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例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就明确规定了侵害商业秘密的行为。该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利用权利人商业秘密: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可见,保险公司对其设计的新险种的秘密技术信息完全可以寻求商业秘密保护方法来保护其知识产权,防止技术信息的泄露,惩罚他家保险公司侵犯商业秘密的违法行为。

   六、行政保护是保证新险种市场独占性的核心方法

   行政保护是国家行政机关在其立法权限内通过指定法律规章,对产品的知识产权加以保护的制度。行政保护也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内容,行政部门对新产品提供特殊保护是保护新产品开发公司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这种保护必须注意其负面影响,行政保护的保护期限过长,可能使企业对某种保险产品形成垄断,虽有利于促进个别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发展,但对促进整个行业,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不利,可能对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也产生不利,也有可能抬高了保险新产品的价格,侵害消费者利益。故行政保护是保障新险种开发保险公司利益的一种核心方法,但行政机关在采取行政保护措施时也必须注意保险期限的合理性。在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现阶段,由于我国已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为履行开放我国金融保险市场的承诺,外资保险公司必将大量涌入我国保险市场,相比较弱小的国内保险公司,外资公司的开发保险新险种的技术优势是明显的。因此,考虑到保护民族保险企业的利益,是否设置新险种的保护期更应慎重考虑,以保证我国民族保险企业的发展壮大。

产品设计规律篇7

自20世纪70年代绿色设计思想诞生以来,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急剧恶化。人类不得不思考,单纯依赖设计伦理来唤醒“逐利”的设计师幡然醒悟,能否化解人类的生存危机,由此绿色设计政策意识开始萌芽。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起,便是世界公认的“公害大国”,日本政府60年代开始,便强力推进“以法治污”行动,通过行政措施直接干预社会经济活动,是直接干预型绿色设计政策的代表性国家。日本绿色设计政策制定和实施路径,将对在绿色设计政策领域处于一片空白的中国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日本直接干预绿色设计政策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37-02

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而成为可以逃脱生态灭绝的诺亚方舟。自20世纪70年代起,不断加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促使人类不得不反思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破坏问题,试图在自然、社会以及人类之间建立起一种长久有效的协调发展机制,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运而生。与此同时,设计界提出“作为设计者应因时因地地提供多种设计,而消费者在做出恰当选择时应考虑到保护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的理念,这个理念在当时被称为“环保设计”或“为环境而设计”,也就是绿色设计的最初概念。20世纪90年代,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在蒙特利尔议定书、巴塞尔公约、气候变化纲要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等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结合各国实际情况,制定柔性的绿色设计政策引导企业、设计师、消费者建立绿色生产制造和消费意识,借助刚性的绿色设计法律规范约束设计行为,将政策要求落实到产品材料的选择、生产和加工流程的确定、产品包装材料的选定、产品运输、回收再利用等生命周期阶段闭路循环的每个环节,并对生产制造商、销售商、设计组织与机构、设计师、消费者等每个责任主体赋予不同的责任与义务。

根据政策制定主体和实现手段的不同,可将欧美日等国的绿色设计政策大致分为直接干预型、法律规则型、间接诱导型这三大类型。当然,这样的划分不是简单的以地域或国家作为参照,全球化是当今时展的潮流,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深入,固步自封、一成不变成设计政策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同样也不能将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绿色设计政策直接归于直接干预型或间接诱导型,绿色设计政策的存在是多种具体实施策略的集合。然而某个国家或地区必然是以某种政策类型占主导地位,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起着总领全局的作用,其他影响力相对较小的政策类型起着辅助的作用。故而,选择某个国家最具代表性的绿色设计政策类型将有助于抓住核心问题,重点研究代表性政策的制定主体、适用范围、实施手段、政策效果等范畴,这样的研究才具有典型性。下文将从政策制定的背景环境、政策主体、适用范围、政策结构等方面着手,具体分析日本作为直接干预型绿色设计政策代表性国家,在绿色设计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作为。

直接干预型设计政策是指国家行政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或标准等硬性规定直接干预绿色设计的实施。包括制造商、设计师、经销商、下游使用者在内的产品生命周期内,各行为主体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允许符合产品清洁生产工艺、污染物排放等相关标准的生产企业正常经营,对不达标者给予相关处罚。

直接干预型设计政策主要包括政府行政管制规定和绿色设计行业标准两个方面。政府行政管制可分为市场进入管制、进口配额数量管制、环境保护管制和生产安全管制等具体范畴。绿色设计行业标准则可分为环境技术标准和环境绩效标准。环境技术标准是指环境保护机构对生产企业的能源利用技术和排污行为设置标准,要求企业必须无条件遵守。在具体操作环境技术标准时,环境保护机构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污染治理成本来规定最优排污量或减污量,并督促企业制订详细的排放方案。从理论上来讲,国家行政部门可以制定最优的环境技术标准,但通常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现有的技术水平、企业效益、治污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随着当下国际贸易竞争加剧,过高的环境技术标准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影响企业综合竞争力,所以实际制定的环境技术标准与最优环境技术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环境绩效标准是环境保护部门对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硬性规定,要求企业在单位时间或单位产量的排污量不得超标,对企业环保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没有硬性规定。大型企业通过引进污染治理设备来减少排污量,而中小企业则因为产品产量小而排污量不大,不必用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投资污染物处理设备,所以环境绩效标准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企业)较为适用。

政府行政管制规定是刚性的法律规范,该类政策由法律保障护航,执行效果较为理想,是确保绿色设计政策实施的最坚实屏障。而环境技术标准和环境绩效标准有一定的弹性,每个生产企业因为规模、科技实力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差异,难以同时、全面地达到绿色设计相关标准,而绿色设计标准则可提供短时间内的适当便利。以刚性的行政管制来构筑生态保障的底线,辅助以有弹性的绿色设计标准为中小企业提供缓冲地带,两者相辅相成,这也是直接干预型设计政策的常见模式。

日本是实行直接干预型设计政策的代表性国家。二战后,日本经济曾经创造过高速增长的奇迹,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钢铁、电力、水泥、纸浆、食品以及化学品等污染型产业在日本战后经济复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这一时期的日本也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害大国”。日本自60年代开始,便强力推进“以法治污”行动,通过行政措施直接干预社会经济活动。日本是西方经济体制国家中最早使用政府推进政策来干预经济发展的,而政府意志体现的重要方式就是制定明确的产业发展政策。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作为二氧化碳第四大排放国的日本,面临着较大的国际压力,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日本政府制定循环经济政策法规的外在动力。

对于日本人来说,设计是民族生存的重要手段,日本优秀产品设计审查基准明确要求设计同使用环境协调,并肩负起保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义务。绿色设计核心思想3R原则(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在日本循环经济政策法规制定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近二十年时间里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绿色设计政策体系(见表1),该体系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基础层面主要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即《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环境污染控制基本法》、《公害对策基本法》、《环境基本法》等法案;第二层面是涉及生产和废弃物管理的两部综合性法律,分别是《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和《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第三层面是针对具体产品设计要求而制定的5部专项法律法规,分别是《关于特定家用电器再商品化法》、《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以及《绿色采购法》。日本十分重视完善政策框架,不仅分类别制定不同产品的专项法规,而且建构了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和前瞻性的绿色设计法律保障体系。(表1)

例如,日本经济产业省和环境省制定的《关于特定家用电器再商品化法》(又称“家电再生利用法”,1998年12月1日实施部分内容,2001年4月1日起全面实施),力图减少废弃物,循环利用有用零件,实现废弃材料的再商品化,逐渐实现循环型经济社会,对家电产品制造商和零售业者赋予新的义务,尽早构筑新颖的再商品化结构。法案对再商品化的定义、实施的基本方针、以及从业者的作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指出制造业者和进口业者有接收废弃家电产品并使其再商品化的义务,零售业者有接收并转交废弃物的义务,消费者具有将产品废弃物转交给零售业者并按照本法的规定支付有关费用来实现再商品化,而市、村、镇则有义务将收集的产品废弃物转交给制造业者(或指定法人)。法案额外规定在全面实施并经过五年后,需要对整个制度进行重新评估。

产品设计规律篇8

在这里,产品的社会外部性成本的大小,在消费者权利认定范围中体现,即体现在社会福利(socialwelfare)的大小范围。两者之间是一个矛盾的关系:产品造成的社会外部性成本大,消费者福利就小;反之,要求产品通过内部化减小社会外部性成本之后,消费者福利就大。

也许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如果产品生产者不考虑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自然就会慢慢抛弃他们的产品。因此,即使法律在产品责任案件裁定中采用“产品过失责任认定”,生产者从市场出发,考虑自身的利益,也同样会考虑将产品生产的外部性成本降到最低。

这里,需要指出来的是,虽然说产品责任的“过失责任认定”无疑在告诉生产者忽略社会的外部性成本,但是我们应当将生产者对市场反馈因素的考虑本身,视为市场供需关系的一部分。法律的经济分析,并不将个人权利作为一个考虑因素,而是纯粹考虑如何通过法律提高经济效率,纯粹考虑法律对经济的影响。法律的经济分析认为,任何个人权利都可以经济量化,因此,考虑经济因素完全可以做到保障个人权益。因为当法律将经济作为杠杆时,经济中“无形的手”会自然调节经济与个人权益的关系。注意,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法律对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反过来利用经济规律指导法律制定的尺度,以使法律指导经济发展的走向,并同时保障社会福利。在这个分析过程中,个人权益应当被视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

上述解释,事实上正好印证反对者的观点。因此,进一步的解释十分必要。

我们知道,严格的法律经济分析是基于一个理想的经济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没有不完全竞争现象,也没有“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等因素的存在。但现实是,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初期,市场往往还达不到完全竞争条件。供需关系之间的互动,因为不完全竞争而时间滞后,或有时候经济根本就没有达到供需平衡。因此,严格说来,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经济市场中,法律的经济分析会导致错误的法律经济分析结论(并非错误的结论)。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社会福利要求在考虑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尽可能重视个人权益。这种情况下,对产品责任往往采取“比较责任认定”(comparativeliability),即比较生产者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与消费者使用或操作方面的过失。生产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包括产品设计方面的欠缺、改进的可能性以及改进的可行性(包括技术和成本两个方面的可行性)。之后,根据生产者责任与消费者过失比例确定事故责任。在这种责任认定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比较大,法律的经济分析对法官裁定某一具体案件的帮助也比较大。

及至技术发展成熟,经济也走向了繁荣,个体权利的重要性相比起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这时,对于产品责任的认定,渐渐走向“严格责任认定”(strictliability),即只要证明产品设计不合理,同时存在更为合理且有可操作性的设计方案,无论消费者过失与否,由产品生产者承担产品责任。注意,这里并不需要证明设计有错误,而只要求证明设计不合理。什么是合理的标准,是案件裁定的关键。这样的裁定,无疑给生产者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产品生产必须尽可能地将社会外部化成本内部化,以实现最大限度保障社会福利的国家目的。

下面,让我们对一个案件进行具体的分析。

某甲是城市“飙车族”,业余时间爱好在空旷的高速公路上飙车。为此,他倾囊购买了一辆跑车,周末飙车过瘾。某星期日,某甲在高速公路上飙车时因车速过快翻车受伤。事后,某甲将生产商告到法庭,主张a型车车顶的软篷设计是导致他严重受伤的原因。他认为,考虑到消费者购买跑车的目的,厂家本应将车顶设计成硬壳,以更好地在翻车事故中保护开车人。a型车没有这样设计,应当承当产品设计缺陷造成的损失。

在这样一个案件的裁定中,适用“过失责任认定”标准,则主要判断生产商在a型车的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法律方面和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法律方面,需要考虑a型车设计是否违反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定、政策等的规定,是否获得有关主管部门的审查通过(如果法律、法规、规定等要求审查)。产品质量方面,需要考虑车篷材料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使用的材料是否合理、工艺制作有否瑕疵等。只要生产商在上述两个方面没有过失,法院大多裁定生产商不承担事故责任。即使生产商在这两个方面存在一定过失,只要没有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法院也可能裁定生产商不承担责任,尤其是当消费者本身存在某种过失,如车速过快、精神欠佳等等。

产品设计规律篇9

关键词:知识产权;服装设计;保护

服装设计属于艺术设计之一,它以实现服装功能为前提,是用织物或其他材料对服装进行艺术塑造并加以表现的过程。优秀的服装设计是凝结着服装设计者的智慧和汗水,属于人类创造性智力活动的成果,理应受到现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

一、我国服装设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有途径

目前,无论是《著作权法》还是《专利法》、《商标法》都未对服装设计的保护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但根据服装设计的应有内涵,在我国现有知识产权的法律框架内,至少有以下四种途径可以为服装设计提供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一)著作权法可保护服装设计图及样衣等

在服装设计的一系列过程中,会形成包括示意图、设计图、模型和样板样衣等在内的各种形式的作品。这些作品只要符合著作权法有关作品的条件,具备可复制性、独创性等特点就可以根据《著作权法》第三条之规定寻求著作权法的保护。能获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具有保护期限长、无需履行任何手续、权利范围较宽等优势。

(二)服装设计可申请外观设计专利

外观设计专利是我国《专利法》针对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所提供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案,服装设计就是服装工业中服装产品的外观设计,它是对服装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的新设计,可以获得专利法的保护。我国《专利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授予外观设计专利权必须满足“新颖性”、“明显区别性”与“合法性”等实质性条件,为当一款服装设计符合这些条件时,就可以申请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权并以此予以保护。专利法的保护具有权利范围明确、排他性强等优势。

(三)商标法对服装设计的间接保护

《商标法》规定了商标权人对其注册商标的专用权和禁止权,而且禁止权的效力大于专用权。商标所有人不但有权禁止他人在同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标,而且有权禁止他人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标。实践中,假冒、仿冒产品往往伴随着侵犯商标权的行为,服装设计领域的抄袭、仿冒也不例外。因此,服装生产者及服装设计者打击侵犯商标权的行为,可以实现对服装设计的间接保护,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四)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服装设计的兜底保护

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服装设计亦可以提供兜底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规定了对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等的保护以及对知名企业名称或姓名的保护,这些规定,同样适用于服装设计产品和服装生产企业。对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制止,可以起到对服装设计提供兜底保护的作用。

二、我国服装设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实困境

由通过前文所述可见,我国现有法律中,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甚至反不正当竞争法都可以对服装设计提供或多或少的各种保护。但这种看似多条的保护途径,既会产生所谓的“权利竞合”与“权利冲突”,也会造成一定的“权利空白”或者权利事实上的无法主张与实现。

(一)著作权服装设计保护的不确定性

首先,著作权的相对排他效力,仅仅有权禁止他人的复制或抄袭,对于较高明的“剽窃”和他人独立完成的相同或相似作品则无权禁止。1999年,发生在我国的“胡三三与裘海索、中国美术馆著作权纠纷案”就是典型一例,该案二审法院认定原告与被告的服装设计属于造型艺术品,应受我国著作权法所保护。但同时认为胡三三与裘海索的服装均是各自独立设计完成的,虽然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原被告的服装设计作品在整体表现形式、情感表达、欣赏者感受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被告并没有抄袭原告的作品。这充分说明了判断者对标准的理解,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著作权保护服装设计的不确定性。其次,虽然服装设计过程中形成的各类示意图、设计图、模型以及样板样衣等能以一些作品形式获得保护,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操作难度大,争议较多。例如,到底是保护服装示意图、设计图还是样板样衣?服装示意图、设计图、样板样衣是美术作品还是图形作品、模型作品?依据服装示意图、设计图、样板制作服装这种从平面到立体的复制属不属于复制?通过直接购买成品服装仿制侵权服装,是否侵犯了服装设计作品的复制权?等等。例如发生在2007年的“华斯裘革制品公司与无锡梦燕制衣公司、石家庄东方城市广场著作权纠纷案”,原告认为第一被告生产的两款裘衣侵犯了原告两张服装设计图的著作权。一审、二审法院以相同理由判决原告败诉,认为虽然原告的服装设计图是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但被告生产的裘衣不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不受著作权法调整。此案不但否定了成品服装属于作品,而且也认定了从平面到立体的复制不属于著作权法上的复制,从而为服装设计的著作权保护带来新的问题。最后,《著作权法》的自动保护原则虽然简便,但我国的大多数创作者往往因为缺乏法律保护意识,疏于存留证据,而造成在侵权诉讼中举证困难。比如,创作完成的时间?是否发表?等等。

(二)服装设计外观专利保护难达预期效果

首先,专利权的获得以申请为前提,服装设计所有者必须提供众多的申请文件,完成复杂的申请程序。服装生产企业要么在内部设立相关的部门负责,要么委托专业机构,都会增加生产成本。一般从申请到授权基本上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到那时该服装设计很可能早已过时,即使获得授权也已毫无意义。时效性决定了复杂的专利申请程序对服装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不利于的。其次,不进行实质审查的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造成大多数服装外观设计专利的质量不高。申请服装类外观设计专利的大多是功能性服装,真正处于潮流前线的服装设计很少申请专利保护;同时,判断服装外观设计专利是否侵权的标准很难确定,因为服装设计必须满足服装实用性的需要,其差别往往就只能集中于局部和细节。最后,我国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是十年,这种固定的保护期,一方面对于那些经久不衰的服装设计,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另一方面大量的服装设计外观专利申请在刚刚获得授权后即以不缴纳专利年费的形式自动终止,极大地浪费了有限的专利申请资源。

(三)商标法保护服装设计的有限性

用商标法保护服装设计的权利以侵权者擅自使用注册商标为前提,如果复制或仿冒者并未使用注册商标,也不存在其他侵犯商标权的行为,则商标法无法给服装设计者提供保护。如现实生活中,大量以“山寨”名义出现的仿版服装、“山寨婚纱”等。

(四)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模糊性

在服装企业无法用《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保护自己的服装设计时,就只能寻求《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兜底保护,来考察侵权者是否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但现行法律对于是否构成知名商品的标准不明确,“傍名牌”、“搭便车”等行为极难认定。

三、我国服装设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

在服装设计法律保护体系方面,我国与世界上很多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当前,众多的服装设计得不到有效保护,被抄袭、被模仿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与我国服装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立足国情并借鉴国外经验,构筑服装设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一)构筑以著作权法为核心的服装设计保护体系

无论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还是考虑到权利人的成本收益及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以著作权法为核心保护服装设计都是必由之路。因而笔者建议对著作权法进行相关修改完善以适应服装设计保护的现实需要。首先,应明确把服装规定为单独一类作品加以保护。即给予服装作品和建筑作品同样地保护地位,这样不但可以使服装设计图作为工程设计图得到保护,而且服装本身也可以得到和建筑物同样的保护。其次,对服装作品规定特殊的保护期。服装作品的生命周期一般较短暂,没有必要给予作者终生加死后五十年的保护期。建议采用《伯尔尼公约》规定的最短保护期限二十五年,甚至还可以借鉴英法等国的经验确立一至三年的临时保护制度。

(二)以外观设计专利权提供双重保护模式完善服装设计保护体系

专利权作为知识产权中排他性、独占性最强的权利之一,在保护服装设计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提供给权利人双重保护模式的选择权,才能切实完善地保护服装设计者的权利。循此思路建议对外观设计专利权进行相应完善。首先,尽量缩短服装设计专利的审查周期。其次,引入实质审查,提高服装外观设计专利的显著性标准。同时,对于双重保护模式下的“权利竞合”的解决,应以不重复保护为原则,即一旦权利人选择以外观设计专利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则保护期限届满后将不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三)以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服装设计保护体系的补充

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服装设计保护体系中也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服装设计是人类对美的追求,永无止境,完善的服装设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构建,必将极大地激励服装设计创作,推进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丰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庄静.服装艺术设计.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廖子珣.服装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8).

[3]谢帅.论服装设计的著作权保护.商业文化.2016(23).

[4]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胡三三诉裘海索、中国美术馆著作权纠纷案,(1999)一中知初宇第145号.

产品设计规律篇10

[关键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法律保护,知识产权

一、引言:保护的意义

集成电路,按照《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是指利用不同的加工工艺,在一块连续不断的衬底材料上同时做出大量的晶体管、电阻和二极管等电路元件,并将它们进行互联。[1]1958年,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诞生,引发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集成电路的发明和发展,导致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起。在当代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进程中,以集成电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主体的电子信息是最活跃的先导技术,同时又是一种崭新的具有巨大潜力的生产力。而从生产的规模和市场的效应来看,2000年世界上集成电路的销售额约为2000亿美元,目前世界集成电路的人均消费量大约为20-30块。[2]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起步于60年代,虽然在发展速度上滞后于发达国家,但也已经初具规模并在不断壮大之中。有人认为,“集成电路工业不仅是现代国际技术经济竞争的制高点,而且是影响各国未来‘球籍’的基本因素。如果把石油比作近现代工业的血液的话,那么完全可以把小小的芯片(集成电路)比作先导和超现代工业和生活的某种‘母体’,它是一个国家高附加值收益的富源,也是其综合国力的基石。”[3]因此,从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来看,我们需要为集成电路工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激励,而最根本的促进措施就是在集成电路的最初开发完成(形成布图设计)的时候赋予开发者一定的权利,使相关保护可以延及于其后的生产过程。

而从动态的市场交易层面来考察,我们也可以发现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进行保护的意义。依照科斯定理,技术发展与创新的背后是巨大而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这需要仰仗市场来收回成本与获取收益,而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解决市场交易双方的产权问题。[4]这一点不仅对含有集成电路的最终产品是重要的,对作为中间产品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同样重要。因为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专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交易不只是在产品最终完成之后才发生,而是与生产的过程相交织。例如一个手机的生产厂商可能只进行各个部件的组装,而核心的芯片以及其他的外壳等可能都是由别的开发商完成的。因此在这里明确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知识产权就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这也是任何涉及基础性技术的生产领域必然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进行保护的另一个基本考虑是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这也是当代知识产权立法的一个渐变的趋势,在数据库保护和药品专利授予等方面也有所体现。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创造是一个以大量资金为依托、以相当的智力投入为主导、以丰富的相关技术来支撑,并仍然有失败风险的研发过程。[5]而新产品一旦上市,不法厂商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对该芯片进行解剖、显微拍照、逐层腐蚀和分析,或者利用激光技术逐层扫描、拍照,将芯片的布图设计复制出来,很快就能仿制出该芯片并大量生产,并以较低的价格占领原开发者的市场。[6]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产权法应当为付出大量投资和智力劳动并最早生产出有益的集成电路产品的主体提供恰当的保护。

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进行法律保护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国际贸易学习和研究国外先进的集成电路技术,减少我国产业发展的成本。如何在落后的高新技术领域实现突破,真正利用好后发优势,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审慎考虑的问题。笔者个人以为,在集成电路技术领域我们可以采用“欲擒故纵”的策略。首先明确我们保护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知识产权的立场,然后利用“反向工程”进行我们自己的创新。当然,这种创新的实行以及其后对创新产品的布图设计保护还需要我们的企业加强法律意识投资,与外国厂商合作时签订明确的合同,避免不必要的利益纠纷。在这方面,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的实践已经提供了较好的可资借鉴的经验。[7

二、保护模式之检讨

无论是对开发者、创作者利益的保护,还是促进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乃至保证市场交易的产权清晰,都还只是我们的一种良好的愿望。既有的法律保护模式和规则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实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些目的仍然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关于规则内容的讨论,笔者将在本文的后面几部分展开。这里主要探讨一下法律保护模式的合理性和更多选择的可能性问题。1984年美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集成电路保护法《半导体芯片保护法》,其后日本于1985年颁布了《半导体集成电路线路布局法》,欧盟于1986年颁布了《半导体形貌结构法律指令》,这样似乎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布图设计保护的统一模式-进行专门的特别立法。也正是在这些立法的影响下我国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法律保护也采用的是专门立法的方式。然而,1989年wipo制定的《关于集成电路的知识产权条约》(《华盛顿条约》)对“保护的法律形式”并没有统一的要求。该条约第4条规定“每一缔约方可自由通过布图设计(拓扑图)的专门法律或者通过其关于版权、专利、实用新型、工业品外观设计、不正当竞争的法律,或者提供任何其他法律或者任何上述法律的结合来履行其按照本条约应负的义务。”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说,对集成电路进行专门立法保护的模式只是可供选择的模式之一,不是必然的路径。即使在最初选择这种方式的美国也有着相当激烈的争论,最终是尽可能扩大保护的思想占了上风,于是舍弃了有许多限制的版权法和专利法保护模式。然而,从美国《半导体芯片保护法》颁布以来二十年的法律实践来看,几乎没有诉讼案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的登记申请数量也少得可怜,[8]这不能不让我们怀疑专门立法的合理性了。而且,中国集成电路的产业状况与美国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虽然有必要对集成电路进行法律保护,但是否已经成熟到进行专门立法是不无疑问的。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制定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但笔者担心这可能是浪费了立法成本而迈出的错误一步。从集成电路作为工业产品的性质来看,它理应受工业产权来保护,但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除少数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工艺可以得到专利保护之外,大部分集成电路的开发尽管需要投入大量的智力劳动,但难以达到专利法所要求的创造性、新颖性等标准,无法获得专利法的保护。[9]集成电路产业中用来衡量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集成度,与专利法中的创造性标准体系并不协调。半导体存储器规模的扩大使得一个集成电路芯片上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数量增多,即集成度提高,但这更多的是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合理应用实现的,因此通常不具有创造性。[10]另外,在集成电路设计中,由于大家都是对既有单元电路进行优化的组合利用,所以也很难顾及新颖性的问题或者说通常都是不具备新颖性的。专利授权的实质条件三者已去其二,看来用专利法保护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确实是不合适的。但专利法中的许多规定,诸如登记制度、保护期和侵权责任等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法律保护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专利法保护的不适应性并不能说明必须进行专门的立法。因为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与计算机软件相似,除了工业品的性质以外还具有作品的特点。[11]所以采用版权法进行保护的模式也是我们应当予以考虑的。在知识产权学界,大部分学者的一致意见认为,采用版权法保护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首要的障碍是用版权法保护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会破坏版权法“思想与表达两分”的根本理念。这一点在理论上确实成其问题。但不要忘记,即使是传统的版权法上的作品,思想与表达的边界也并非总是清晰的。因此这是一个对作品进行法律解释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通过“直接模仿”形成的布图设计与原布图设计在形式上只会有细微的非实质性差异,足以认定构成剽窃。其次的障碍是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是典型的实用物品,而版权法并不保护这样的实用物品,因为这种保护可能超出版权法的立法宗旨而不当保护了专利法不予保护的对象。然而,专利法不保护的客体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因为该技术属于公有领域的财富,授予专利权会不当侵害社会公众的利益,阻碍社会进步;而还有一种则是达不到专利法进行保护的要求但本身具有可保护性的技术。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已经讨论了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进行法律保护的意义,因此它是完全可以用专利法以外的法律保护的。另外,版权法对“实用物品”的拒斥实际上是要避免和专利法在保护范围上的混淆。但一个事物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必然有不同的性质,当作品的美学性与实用性不可避免地结合在一起时,我们也要尽力在传统的法律框架中解决保护上的难题,而不要轻易突破这个框架。因为那要付出一定的立法成本和承担巨大的制度变革的风险。至少目前国内外的法律实施状况尚不能表明这种专门立法是成功的。再有一个障碍是有人认为采用版权法保护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会使“反向工程”成为不可能,加上过长的保护期,结果会阻碍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但笔者认为,这是通过一两个特别条款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能成为排斥用版权法进行整体保护的理由。另外,在保护的程序上也应当舍弃版权法的自动保护原则而借鉴实用新型的形式审查登记制度。

而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知识产权法的补充,对于正在创作中的布图设计以及其它的一些与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有关的竞争利益也能提供适当的保护。这虽然主要是由法官在适用法律时予以注意的,但在将来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时也可以考虑设定明确的条文。

综上所述,现有的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进行专门立法保护的模式并未显现其成功之处。通过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不同性质的分析,笔者认为采用以版权法为主导、借鉴专利法的某些程序性规定,并由反不正当竞争法加以补充的体系来保护的模式是一种较好的选择。目前我国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还是一种位阶较低的立法,因此笔者建议将来修订法律时把它作为版权法的单独一章,[12]并规定好与专利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衔接的条款。

三、保护的客体及保护要件

针对集成电路的知识产权保护,其客体为布图设计,这一点已是学界共识。因此我们在此需要讨论的是布图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并且讨论的结果在以版权法为主导的保护模式下应当是合乎逻辑的解释。

本文在一开始提出了工业上对集成电路的大概界定,而法律出于使保护边界清晰的考虑也对集成电路进行了定义。依据《华盛顿条约》和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的规定,集成电路是指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片,将至少有一个是有源元件的两个以上元件和部分或者全部互连线路集成在基片之中或者基片之上,以执行某种电子功能的中间产品或者最终产品。相应地,《条约》和《条例》也阐释了布图设计的含义,布图设计是指集成电路中至少有一个是有源元件的两个以上元件和部分或者全部互连线路的三维配置,或者为制造集成电路而准备的上述三维配置。如果纯粹从字面意义出发来理解这两个概念,我们还是很难有比较直观且准确的认识。甚至可能误以为知识产权法保护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只是一种三维形态的工艺模型或产品。所以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整个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过程。芯片的产生通常包括逻辑设计和工艺(布图)设计两个过程。[13]所谓逻辑设计,顾名思义,是以问题解决或功能实现为目标而利用导线将诸如寄存器、存储器等基本的逻辑组件连接成一个网表的过程。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对公知的科学原理的直接应用,从创作的角度看类似于公共素材的利用,设计者是不能将其据为己有的,因此这个步骤中不存在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关键在于第二步骤,即布图设计的完成。布图设计是根据前一步骤的网表以及根据生产制作工艺的规范要求,对集成电路中所有元件及连接各元件之间的连线进行几何配置和布局。[14]这些互连的层次应当尽量以最小的面积实现集成电路的设计要求和满足工艺规范。集成电路的布图设计也常被称为掩膜设计(另外还有布局设计、版图设计等),这是因为布图设计惯以一组类似于照相底片的图形表现出来。只有在布图设计完成之后,才能依据布图设计,通过多次光刻、腐蚀、扩散、离子注入、氧化和积淀等各种制作工序,将这些相关图形逐一叠加、套刻在半导体芯片上,形成三维的布局结构,最终实现集成电路的设计功能。从这一动态的考察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的一点启示是,集成电路的布图设计不是一开始就是以三维的形态出现的,通常都是经过二维向三维的转化过程的,因此法律所保护的布图设计是一种抽象的表达。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回到法律对集成电路的界定就会发现,布图设计作为一种抽象无形的“设计”,可以为各种形式的载体所体现,故而法律要同时兼顾对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保护。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分析对布图设计的复制权时作详细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既然我们倡导以版权法为主导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模式,就必须首先以构成作品的要件来确定法律保护的布图设计。版权法对作品的要求是具有“独创性”和可以以有形形式复制。而通过上述对布图设计开发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般的布图设计都是凝聚了设计者的艺术创造力并以各种有形形式表现的,即是符合版权法的一般要求的。但法律中总存在着原则与例外的对合及互动,在知识产权这样一个随技术发展而变迁的法域,这种对合与互动则更为明显。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与传统的作品不同,它是一种工业作品,法律对它的保护要特别考虑工业上的应用性。否则,我们只需要在布图设计构成图形作品或其说明书构成文字作品时给予版权法上的一般保护就可以了。但现实的要求显然不是这样的,它希望我们可以有更为全面的保护体系。因此,对大多数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我们视其为工业版权[15]的客体,提高对其独创性的要求。其实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第4条已经阐释了这种独创性的高度,该条规定:“受保护的布图设计应当具有独创性,即该布图设计是创作者自己的智力劳动成果,并且在其创作时该布图设计在布图设计创作者和集成电路制造者中不是公认的常规设计。受保护的由常规设计组成的布图设计,其组合作为整体应当符合前款规定的条件。”由此可见,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独创性要求应当是设计者“自己创造”并且为该领域的“非常规设计”。对于后者的判断属于技术层面的经验性问题,很难列出一般的规则。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这种“非常规”的要件不追求“非显而易见”的发明跨度,而只要求一定的比常规设计进步的差异性。

除了自己创作和非常规设计的实质要件之外,布图设计要获得知识产权保护还必须符合一定的形式要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可以被视为一种作品,但它毕竟是技术领域的产物,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因此,与专利相似的是,布图设计要获得法律上确定的授权就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示其想要保护的东西,从而使之在保护期已过的情况下能够继续增进社会福利。目前各国立法通常认可的两种方式为登记和首次商业利用,我国也不例外。其中对登记的申请采取如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类似的“形式审查”的方式。笔者认为这些具体的有关布图设计保护的形式要件的规则是合理并应当予以维持的。

四、保护的内容-权利形态

当我们谈及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和商业秘密权等知识产权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描述一族一族不太相同的权利,它们却又有着共同的专有和排他的特性。我们倡导以版权法为主导的保护模式,本来完全可以将有关布图设计的知识产权称为布图设计著作权。但由于这种著作权的特殊性以及为了与目前学界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研究建立对话的平台,笔者在此仍以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来表述这种新型的知识产权,毕竟这个称谓本身并无不合理的地方。而由于每一类型的知识产权都是一个“权利束”,因此研究其中的具体权能比较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现有的专门立法和国际公约中,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首先都只是经济权利的集合,并没有精神权利的存在。与一般作品往往由一个作者单独完成或少数几个作者合作完成不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是在极其严密的分工体系下由一个团队集体完成的,同时还借助了计算机等先进的现代工艺设备。所以可能每一个参与者对整个布图设计的贡献都是微小的,立法者不愿付出过大的制度成本来赋予每一位创作者以精神权利。因为一旦进行这样的赋权,其后必然会牵涉集体管理和群体诉讼等复杂的法律实践难题。而且,诸如“修改权”和“保持作品完整权”这样的精神权利的存在会使集成电路产业技术的发展过多地受制于每一个布图设计专有权人,所以从立法政策的角度考量只能予以舍弃。另外,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独特的法人工业作品,最终通过登记或商业利用获得专有权的往往不是这些创作者,而是雇佣他们的投资人,赋予该法人以精神权利显然是不适当的。但笔者个人认为,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毕竟是智力创作的结晶,设计者可能有期望通过设计成果赢得社会荣誉的心理,所以对于像署名权这样的标表性人身权利可以仿照专利法那样赋予设计者。

下面我们就来重点讨论一下包含在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中的经济权能。按照现行的立法,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的首要内容就是复制权。因为复制是侵犯布图设计专有权的“源头”,没有未经许可的复制,也就不可能有其他侵权行为的发生。[16]但这里的复制要从实质意义上进行理解,因为在这一点上,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对复制权的规定是不甚恰当的。该条规定的复制权,是“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多份的权利。”而实际上,无论是对传统作品的复制还是对布图设计的复制都应当包括抄袭、改编、演绎等更为广泛的情形。这类似于英文的“reproduction”和“copy”的区别。[17]对复制权进行实质意义上的界定有助于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上的周延性。一方面,布图设计作为抽象无形的“设计”,会以视觉图像形式、文字表达形式和物理实体形式等多种样态表现出来[18],狭义的复制概念无助于判断侵权的存在;另一方面,布图设计作为集成电路的重要基础,只是中间形态的产品,而包含该布图设计的集成电路以及含有该集成电路的物品这些最终产品的保护也要借助对复制概念的宽泛解释。

现行法所规定的布图设计专有权的另一项内容是商业利用权。这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通常认为《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第30条第1款第(二)项是对该权利的一般解释。因此,布图设计的商业利用是指“为商业目的进口、销售或者以其他方式提供受保护的布图设计。”规定这一类权利的目的主要是将商业性利用的行为与非商业性利用的行为区别开来,因为后者通常不构成侵权。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也可以被合理使用。后面笔者还将详细讨论对布图设计专有权的限制,这里不再赘述。笔者个人理解,商业利用权的规定还有另外一方面的操作上的意义,即在发生侵权纠纷时便于计算赔偿数额。因为单纯从布图设计被复制的份数,我们无法知道权利人的损失或侵权的获益。但借助了市场这个中介就比较容易了,具体而言,销售额和进口额就是两个最好的参照标准,以此为基础,权利人的潜在损失也可以合理预期了。回到我们所倡导的以版权法为主导的保护模式,这些权利形态也是完全可以融入其中的。关于复制权,只需要把我国版权法上的规定纠正过来就可以实现两者的一致性了。而销售权和进口权,虽然是接近于专利法上所规定的权利类型,但以发行权解释也并无不妥之处。至于“以其他方式提供布图设计的”权利,我们首先可以扩展版权法上出租权和展览权的客体范围,其次以“等”字收尾的立法用语也足以涵盖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商业利用形态。

五、保护的例外-权利的限制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特殊的专有权,其在排他效力上不像有形物的所有权那样绝对和完整,因为所有的智力创造都是在汲取了已有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法律在进行保护时必然要考虑到社会公众的受益和文化传承的继续,即规定对权利的某些限制。现行法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所受的限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向工程,又称还原工程,是指对他人的布图设计进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这种分类评价的结果创作出新的布图设计。反向工程之所以被视为合法,在于鼓励人们设计出功能相似但集成度更高、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廉的集成电路产品。[19]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只有在相关技术领域形成了相当的一致性并且这种一致又成为该类技术下一步发展无法避免的基石的时候,法律才会允许反向工程的存在。因此,允许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反向工程以开发兼容产品和允许对布图设计进行研究以开发同类产品的理由并无差异。然而,这相当于在法律为权利人构筑的护栏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不能不谨慎待之。换言之,合法的反向工程本身也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构成反向工程的行为,其直接目的必须是对他人的布图设计进行分析、评价、用于教学或在他人布图设计的基础上创作新的布图设计。其次,对在反向工程过程中复制的他人的布图设计不能进行商业利用。再次,利用反向工程所创作出的新的布图设计必须符合独创性的要求。在这里,对这种“第二布图设计”的独创性的判断要求进行反向工程者出具相关证明文件和实验数据等作为证据。并且原则上它不能与被进行反向工程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