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十篇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十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53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篇1

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通过研习有关理论,

进一步深刻理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方法,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根本指针,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合格建设者作为根本目标,把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新的内容,从而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工作方法心理教育

abstract:intodaysocialistmarketeconomyunderthe

newsituation,theworkofthecollegestudentsasmanagers,

onlytoconstantlyimproveworkmethods,steppedupits

effortstoimprove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intheactual

resultstoadapttothenewsituationdemands,cultivatea

qualifiedconstructionprofessionals.throughlearningthe

theory,furtherdeepunderstandingofthe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ofthescientificmethod,tomarxism

asitsfundamentalstrategyforthetrainingmorality,

intelligence,physicaltrainingcomprehensivedevelopment

ofqualifiedbuildersofsocialismasthefundamental

objective,toestablishacorrectworldoutlook,outlookonlife,

valuesasthefundamentaltasks,andincombiningtheory

andpracticeasafundamentalway,withthedevelopmentof

practiceandconstantlyaddnewcontent,thusimprovingthe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Scientificmethodsofwork;psychologyeducation

根据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清醒地认

识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

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作为高校学生工作

的管理人员,只有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加大工作力

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才能适应新形势的

要求,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通过研习有关理论,深

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方法,把马克思主义作

为其根本指针,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

建设者作为根本目标,把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作为根本任务,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新的内容,从而更加完善自

己今后的工作。

一、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

(一)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做思想政治工作是要解

决学生的思想和认识问题。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就采用

民主、讨论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以理服人,所以要提倡什么、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要

先讲清道理,做到以理服人,打开学生的心灵,充分透

彻,含义讲准、实质讲透。

(二)作为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做到以理服人,

同时还要做到以情感人。如果说真理是打开人们心灵的

钥匙,那关心体贴则是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实践证明,

要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做到情真理切,

情理结合。如果情和理不结合,即使道理讲得再对,也

不能打动人心。与学生们建立深厚感情,关怀体贴是建

立感情的重要方法。作为学生,首先对其影响最大的是

父母,其次就是老师,为了培养深厚感情,经常地深入

到学生当中去,帮助其克服实际困难,真心地关心学生。

因为他们在大学阶段远离父母,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社会上各种诱惑很多,所以他们的困惑会很多,困难也

很大,这个时候十分需要老师的关心、帮助与支持,如

果能真心地去关心他们,及时地了解他们的困难,并给

予解决,这样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三)因材施教。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际效果,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针对不同的人的特点和不同的思想问

题,因材施教。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文化水平、生活经历、接受能力、生活习惯、性格特点都存在差异,

可以说现在的大学生的素质比以前要好。比如说,他们

的学习能力、思维的活跃、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于个人

发展的关注等等很多方面都比以前的要好。当然,也存

在着非常突出的问题,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里面提出的

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的精神薄弱,团队精神欠缺等

等很多方面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伴随着社会发展

和进步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日常教

育时,应该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方式方法,

更要做到仔细地观察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实事求是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摸准问题,

因人施教,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同时,我认为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

握住两点:首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们的需求,不需要、

不关注的东西,我们没必要强制去做。学生们需要关注

的东西,比如个人发展问题、升学就业问题、生活问题、

全民素质提高问题、以及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只有把握住了他们的需求,才能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其次,一定要照顾到大学生的特点,这两年的工作经验

我有一个最大的感觉就是社会发展速度很快,同学们一

届和一届之间的变化、差别也越来越大,所以不能够仅

仅靠说教,中央十六号文件的提出,就是要把解决思想

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思

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尊重学生的利益,注重解决他们在学

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如果说我们漠视学生的利益,

那么我们教育的效果就只能是说教,根本谈不上效果,

得不到广大学生的信任。所以一定要照顾到他们自身的

特点,比如在体育学院就存在体育类专业与非体育类专

业,那么就要采用不同的方式针对这两个专业举办一些

广大同学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活动。为了加强体育专

业的团结集体意识,每年都举办足、篮球联赛;为了提

高体育类专业的自身修养,每年的合唱音乐比赛、自身

素质训练等活动都受到广大同学的热烈欢迎。

突出"因材施教",对人才培养应该是尊重学生

的兴趣、特长、爱好,建立起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

养模式,全面发展绝对不等于平均发展,具体到思想政

治工作要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差别化、有针对性。

大力加强社团建设应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如我们

体育学院的社团、协会就是由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的同

学组成的一个"兴趣共同体",有共同的语言,容易产

生共鸣,社团活动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格品位,提升

个人境界,像现在我们学院共有社团、协会十余个,其

中包括有跆拳道协会、健美操协会、书画协会、合唱社

团、乒乓球协会,每年都开展社团风采月活动,收到了

很好的效果。

二、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

一把锁"

从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到思想政治

工作方法,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任

何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是运用人的心理过程、个性特

征和个性倾向性心理规律去教育人说服人,所以遵循人

的心理规律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和高效的前提,思

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

在我国,心理教育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欲修其

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其意思

就是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健康。心理教育是

以学校学生为主要对象,其基本内涵包括积极和消积两

个方面:积极方面是培养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消

积方面是防止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要把思想政治

工作做到学生们的心坎上,就应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大

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针对其不同的性格、气质做好思

想政治工作。

三、积极运用无意识教育

把寓教于乐的方式于丰富多彩的有益的娱乐活动

中,吸引力感染力强,形式生动活泼,发展学生们的有

益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拓展

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有效途径,拓展网络思想政

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发挥学生会、班级和

社团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真正

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握规律性、富

于创造性,遵循大学生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使思想政

治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相结合,与教学、管理、服务工

作相衔接,与知识传授相统一,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

求,体现时代性,真正达到无意识教育,深切感受到浓

浓温情,做到润物细无声,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现在的大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我想,

只有让同学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够乐于接受,这也正是我们加强思想政

治教育的着眼点。我认为,一个人应该有多方面的素质

和能力。如果说把各种素质和能力比作一个数字的话,

那么,思想政治素质和做人是最前面的"1",其他的

素质和能力是后面的"0",其实学校的思想教育和一

个人的"修身"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思想教育的目的

就是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修身",以便走上社会后让

高校学生更好地"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首先要拓宽其

外延,我们学院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从

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公民道德教育、文化艺

术教育等,我们在原来的开全体大会、个别谈话、政治

宣传等"硬性教育"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如开展校

园文化建设,每年一次的大学生风采活动月,通过多种

媒介交流等"软性教育"方式,达到互动增值的效果。

如此,学生们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思想

政治素质,并通过各种奖励机制提倡"知行合一"的做法,

以表扬为主,积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作为高校辅导员,必须掌握思想教育的科学方法,

努力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不断提高自我水平和才能。

工作经验表明,知识面宽,办法多,工作的吸引力强,

宣传感召力就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小;反之知识贫乏,

不懂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再加上方法简单,缺乏表达

能力,说话前言不搭后语,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产

生逆反心理。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做真心朋友,

努力做到为人、为师、为学这三者的统一,体现在一些

平时很具体细小的事情上,比如说我们做老师的很容易

直接地去教育学生如何注意行为方面的规范,但是就学

生来说,效果最好的方法是老师的在处理具体事情上的

一些行为表现,我始终相信和实践"先成人后成才"这

句话,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是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做

一个优秀的人。记得每年在学生一入学时,我就告诫他

们:"你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你自己,代表我们班,

也代表我们体育学院!因此希望你们在各方面都严格要

求自己,不断锻炼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体院学生!"

引导的前提是我必须对他们有足够的影响,这就要求我

必须能够及时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并与他们进行沟通和

交流。因此,与学生做真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尤

为重要。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首先是让学生感到我是真

心关心他们成长的,是愿意真心为他们排忧解难的,而

不是只会说教他们。

在为师方面,我一直把我的学生当作是我的孩子

一样对待。从他们一入学,就给予他们各方面的关爱,

这其中包括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等等,因此我经常

会和他们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及时给予他们

帮助。在新的形势下,青年学生的自立、自强、自尊、

自爱、自重等意识不断提高,民主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也

不断增强。多采取讲座启发、说明、示范、吸引等疏导

的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自我教育。

综述之,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以实

务虚的重要工作,应该通过具体的、有形的方式将思想

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从而达到学生们思想的改变和政治

素质的提高。使他们不仅在卷面考试中表现良好,更加

能够通过人生的考验,作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作一个

政治成熟的人,作一个富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本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6―0119―0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程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元问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研究的重要领域。据我们收集的资料,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专著还很少,目前所见较为系统地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著作主要是李合亮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观点主要散见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版的各种专著中。通过中国知网(CnKi)搜索合乎条件11(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题名,模糊搜索,时间自1980年1月1日至2010年9月20日,全选范围)共有纪录104条。搜索合乎条件2(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主题,模糊搜索,时间自1980年1月1日至2010年9月20日,全选范围)共有纪录375l条。文章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共234篇,90年代共610篇,2000年至今共2846篇。在博士文库中,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共五篇,层次上以硕士学位论文居多,时间上集中于2001年以后,有邓晓霞《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潘传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唐桂娟《从日常生活理论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袁晓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析》。李合亮的博士学位论文已以专著形式(见前文)正式出版。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不仅关注度正日益上升,且研究层次也在不断深入。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的主要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是什么?学界对此争议颇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进行了阐述:

(1)政治性说。改革开放条件下,同志指出:“什么叫政治?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真正掌握和实践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也就能真正掌握和实践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彻底的唯物论,也就从根本上懂得了政治”。有学者从这一认识出发,得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它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政治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主要是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的。这一认识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同。如有学者认为:政治性科学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从“时间先在性”(对经验事实或科学事实的陈述,它所表达的是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排序上的先后顺序)而言,先有政治后才有或至少同时伴有思想政治教育;以“逻辑先在性”(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来说,政治都较之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

(2)意识形态性说。有学者认为:政治性不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因为政治性主要体现了政治教育的本质,却难以体现意识形态中包含的受政治制约的思想、道德等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因此意识形态性相比于政治性,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进一步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单纯的思想教育和单纯的道德教育,是因为它们都不是把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内容作为主要内容,而且都不能全面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整体概念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同于政治教育,因为政治教育只反映了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内容,而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意识形态中的思想、道德等内容。因此说意识形态性相对于政治性不仅更全面,而且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属性。

(3)灌输论。有学者认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研究,可以开辟一个新的角度,即“观察它的实践方式,由对它的理论本质的研究进入到对它的实践本质研究。回答这项实践活动是‘做什么’的,就是我们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本质的出发点。‘做什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怎么做’是指它完成任务的方式。我们认为,二者结合起来,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这就是‘灌输’。”确切地说,“意识形态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4)人的工作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也是由人来开展的工作。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不断生成的,故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具体些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是对人的理解和尊重,是对人的价值和地位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质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解放人的思想、启迪人的智慧。

(5)阶级利益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阶级利益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动因、目的性指向及其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三个方面都服从服务于阶级利益,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共性体现为阶级利益性。

(6)价值导引论。有学者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有强烈的阶级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所有这些特性都可以归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是阶级斗争发展的高层次产物。“自思想政治教育的诞生那一天起,它就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党的政治任务服务的,它自然具有很强的党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带有强烈的价值导向色彩。”

(7)政治性与科学性有机统一论。有学者从事物本质属性应贯穿事物活动始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出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应为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因为政治性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且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的一个特有属性,而科学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客观实践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8)工具性和目的性相统一论。有学者认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既需要考察其满足阶级与社会需求的一面,更需要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去追寻它的属人性,既看到它的工具性本质,也要看到它的目的性本质。”并认为:“工具性与目的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单纯强调任何一点,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解与对其运动规律的违背。”

(9)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论。有学者从思想政治作为一种有目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出发,得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目的性、实践性和超越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性或价值取向性(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性或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性及社会实践活动和人的行为的先导性。

(10)阶级性、服务性、工具性、启蒙性多维度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以意识形态性为本位难以获得人们的内心认同;即使以科学性为本位,也难以满足后工业社会来临给人们带来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应从多维度来解读。即政治维度的阶级性、伦理维度的服务性、社会维度的工具性、个体维度的启蒙性。

(11)个人与社会思想政治关系论。有学者认为:个人的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不仅存在于外部的矛盾关系之中,而且存在于内部联系中,成为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联系的桥梁和统一的基础。也就是说,个人与社会的思想关系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而这种个人与社会的思想关系的核心是政治思想关系。因此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意识形态同质发展,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的实践活动。

以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阐述可分为几个类型:

(1)(2)(5)(6)是比较传统的说法,但是很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反映了早期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索。

(3)是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方法论或原则,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多样化,坚持灌输论原则是必需的,但并不能将这一方法论或原则直接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4)主要是从人学的角度而言,但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学的差异性。

(7)强调了政治性与科学性之间的有机统一性,却对两者之间有机统一的社会基础以及两者间存在的一定紧张关系关注不够。

(8)(9)(10)是多学科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阐释。

(11)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的认识状况作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并由这一路径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作了新的探索,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的表述则显得有些冗长。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的方法论

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上的差异,主要是因其各自研究中使用的方法论不同所造成的。这些研究的方法论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1)系统论。有学者认为: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因此在讨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时,一方面要“根据它自身的结构、功能、过程来认识它”;另一方面,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又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系统有着广泛的联系,故还要“从历史发展的视角,从它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层面,认识和理解它的特殊性质”具体些说,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出发,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功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揭示和反映了其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其本质的集中表现。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出发,从其本源上揭示出人和社会为什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

(2)矛盾论。“凡一切实存的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乃是每一实存的真实性质。――而关系就是自身联系与他物联系的统一。”泽东在《矛盾论》中也指出: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矛盾所决定。故大多数学者认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出发。

(3)多学科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什么,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是“一”,而是“多”。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是多重的,因此不能从单一的学科视角出发,应采取多学科视角加以剖析。

(4)多层次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范畴,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因此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及有关原理的哲学方法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融为一体,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的逻辑基础。具体些说,就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来考虑、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来考虑、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的中心概念来考虑、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行来考虑”,即通过多层次的研究方法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什么。

我们以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能仅仅从其自身出发,也不能停留在对相关学科概念的直接移用上。系统论这一方法看到了这一点,但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关系研究还缺乏深度,更多地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功能层面来讨论其本质,但又因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的关系研究得不够细致,致使对其规律与功能的研究陷人了“原地踏步”的状态。矛盾论方法常用来揭示某一事物的本质,但问题在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目前大部分学者都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作这样的界定:“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这一界定很难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同教育的基本矛盾加以有效区分。因为教育学中一般把教育定义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这也正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讨局限在教育本质研究之中的重要原因。多学科论不满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作单一性界定,尝试着用多学科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值得肯定。但不足的是对相关学科的概念没能很好地甄别,即在缺少对相关学科概念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进行考察的情况下就匆匆地将其移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造成了许多概念的非法移用。如哲学中关于事物本质属性规定有三个属性,就将其直接移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即将哲学中事物本质规定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直接等同起来,而没能认识到哲学上关于事物本质规定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之间是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多层次论尝试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关系加以分层次剖析,但因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中心概念的不明确等,致使这一研究方法所取得成效也实为有限。

三、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研究的总体评析

纵观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成果,学界立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所处的现实境遇,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进行了审思与探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暴露出显而易见的局限性,有待继续深化。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概念相混淆。大多数研究成果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并没能加以严格区分,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出现了用本质属性代替本质的现象。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经常将“某某性”直接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并不是一回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存在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性质、特点。当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同其本质属性是密切联系的,但这种联系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之间的等同。

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的认识还不成熟。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相比较于政治性虽更全面,但一方面因意识形态性在其内容上的极其广泛性,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丧失学科边界;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虽具有先导性,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即“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存在即人们的生活过程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而意识形态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直到社会存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意识形态才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剧烈的变化。”因此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性,将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工具性(政治性)和目的性(属人性)相统一这一说法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和教育之间的矛盾,但工具性终因受目的性的制约,即是说政治性在其根本上受制于属人性,从而最终磨平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之间的差别。因为教育终究在于实现人由“实然”向“应然”的转变。

有的研究者还没能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规定性,致使提出的观点欠成熟。一切事物的本质总是要表现在一定的现象之中,而任何事物的现象也总要反映相应事物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也有现象和本质之分。对于前者,我们用感性认识反映;对于后者,则需要我们用理性认识加以把握。但对事物理性认识的把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克思曾在分析理性认识过程时指出:“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即是说理性认识分为初级与高级两个阶段。前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认识,后者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确切地说,前者属于知性思维,后者才是理性思维。知性思维不同于理性思维,主要在于认识起点的不同,前者的认识起点只能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开始,后者却以前者为认识的切入点,故把握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都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都以客观必然的形式起作用,这常常在形式上给人以误导,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与本质相混淆,相等同。如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启蒙性、服务性等,都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质误认为其本质,因都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内存联系的把握。具体些说,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关注了教育的特性,却忽视了思想和政治的本质属性。启蒙性、服务性过多地关注了思想的特性,却忽视了政治和教育的本质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篇3

关键词:郭沫若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和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借鉴郭沫若的教育思想,以便更好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方面

当前的大学教育,普遍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的现象。首先,重视度不够,没有意识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件相当迫切的事情。其次,认识有偏差,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工作方面

认识不足导致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也出现了偏差。比如,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全民化教育氛围没有得到有效营造;组织能力和作用的弱化导致我党的先进性作用没有得到发挥;辅导员整体素质水平良莠不齐导致教育成果不显著。

(三)理论方面

缺少系统的总结和研究,没有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也没有真正展开相关的理论研究。在理论方面没能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性研究,进而制定出有效的具有指导性的研究理论。

二、郭沫若教育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性分析

(一)提倡学术民主,活跃学术氛围

学术民主与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学生将不同的学术观点融会贯通,从比较中获得知识。同时浓厚的学术氛围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民主氛围,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提倡启发诱导式教学,反对灌输式教学

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主动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更易得到学生的喜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启发诱导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三)提倡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郭沫若对此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在保证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前提下,重视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特质的开发,为后期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育不同的学生,不仅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三、郭沫若教育思想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让大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其次,要加强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之间的联系,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发挥多方力量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还要引导教育工作者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有效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最终的教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积极性,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价值。

(三)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首先,要建立一个稳步提升的机制,充分认可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其次,要建立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全面落实党的相关教育政策,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最后,对教师队伍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我们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提倡平等、民主、互相的教育方式,创立大学生自主交流平台。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网络技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总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中,有必要从郭沫若的教育思想中汲取有价值的精神营养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合,创新内容和方法,有效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佘万斌.郭沫若生态理念教育思想探析及其现实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9):31-32.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篇4

[关键词]自组织被组织政治教育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沿着一定轨道向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运用的演讲系统,是一个诸要素功能的状态、关系的无限多样性的巨大而复杂的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动态有序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本质上是自组织的”。[1]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途径、新思路的反复实践中发现,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是教育客体按照教育主体的指导自组织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组织、被组织、自组织的含义

组织是我们这个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人类文明成果有着组织的巨大功劳,人类从一开始就把组织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组织”既可当作名词〔organization〕,又可当作动词〔organize〕。本文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维、认识、行为中的组织,属于动词性使用范畴。作为动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是指安排思维认识、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演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有如下特点:〔1〕是一种社会活动、社会实践,也是一种思维活动、认识活动;〔2〕有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完整的价值体系、理论体系;〔3〕有精心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构和协调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系统;〔4〕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制约;〔5〕受教育主客体思想认识水平、能力的制约。

组织是一个总概念,按照事物本身如何组织起来的方式,应该划分为两种;一是自组织方式,一种被组织方式。[2]〔p.5〕同理,按照认识、思维、活动、行为本身如何组织起来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方式也同样应该划分为自组织和被组织的两种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自组织”是通过教育主客体自己的活动、思维自发、自主地走向认识、行为组织的一种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被组织”则不是教育主客体自身的自发、自主的思维、活动过程,而是在外部动力的驱动下活动、思维,走想认识、行为的组织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组织和被组织是组织的子概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被组织与自组织的特点、联系与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中被组织与自组织各具特点:被组织是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施教信息与载体的组织,而自组织则是教育主客体对自己已有隐性信息的组织;被组织侧重对施教信息的组织,是教育主体通过各种活动引导教育客体积极思维、提高认识的过程,自组织则是拥有信息的教育主、客体自发地从思维〔即思考〕到指导社会活动〔即行为〕的自主过程;被组织是由外在控制的,由外而内、由上而下的影响过程,而自组织的动力是内生的,是由内而外、由低级向高级的内化过程;“被组织受工业时代线性和机械的组织理论的影响,讲究静态、精确与可控制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自组织则受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的影响,追求动态、模糊与变化”,[3]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组织与被组织,作为同属相同量级的一对范畴,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他们同属于组织,具有组织应有的所有属性;其次,在任何组织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维、认识、行为中,我们都会看到既有自组织也有被组织,被组织过程中总是蕴含着自组织,自组织过程中也回避不了被组织;再次,自组织与被组织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可以相互转化。

三、被组织、自组织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启迪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组织和被组织,作为一对概念范畴,对于我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方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自组织是思想政治工作在长期演化中选择和形成的优化的进化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知道自组织与被组织的优劣,我们了解自组织的方法和被组织的方法,就会自觉地运用和遵循组织演化的规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自组织是自然界和社会在长期演化中选择和形成的非常优化的进化方式”,[2]〔p.6〕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不断探索的试错式演化过程中,也正在证明着自组织演化优于被组织演化方式。然而在我国,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被组织方式组织起来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被组织几乎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从幼儿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老年。

2、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自组织系统中存在着局部被组织的情形。在任何一个自组织的大系统中,对于不同的子系统而言,一旦形成自组织后,即形成一种特定的演化方式,子系统都必然受到这种演化方式的制约。[2]〔p.7〕就好比大江东去,有哪一个水分子能够在总方向上不顺流而下呢?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也是如此,党中央制定了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地方各级党委的思想政治工作必然受到指导、支配、控制和组织。

3、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自组织意味着创新

科学家已经认同自组织是复杂的特征之一。因为,通过“组织”特别是自组织的方式演化,系统才能发展出原来没有的特性、结构、功能,这就意味着复杂性增长。而复杂性的研究被认为是当代最具挑战性的重大课题。自组织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如果被研究透彻或有所突破、有所进展,就意味着我们对复杂性的性质的认识又进一步。借助具有跨学科性质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自组织的规律、特点,对开拓思想政治工作新的视角,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建立与世界复杂性增长同步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小威廉母•e•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篇5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是教育研究者选定教育目标进行研究,经过不断地论证、总结后,创造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并且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打破以往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求与时俱进、以人为本。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及其构成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就是教育研究者通过某种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和社会都起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教育改变着人的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都息息相关。人们通过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会加快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这样对我国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有积极的影响。社会在不断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不断地创新和完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辅相成才能够更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思想政治创新要界定在四个层次:(1)原则方法。原则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这一原则与其他原则相比更突出,所以更具指导意义。这一原则所提供的理论更科学,对思想政治的创新有很重要的意义。(2)具体方法。这个方法是建立在原则方法基础之上,它是对原则方法的具体运用,这种具体应用的原则是经过不同形式的总结所提炼出的科学方法,可以直接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中去。(3)操作方式。这是一种比理论学习更直接的一种方式,是对具体方法更加具体的一种方式。这种具体的方法涉及的范围广、方法多、数量多、操作性强,例如:实践法、理论教育法等。(4)运用艺术和技巧。这种方式的灵活性较强,但也可以发映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掌握的是否纯熟,这种方法是对工作者工作能力的运用,所以在实施时具有鲜明个人特色。

(二)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也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所以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时,我们要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适合当地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做到理论服务于实际。我们还要批判的继承教育方法,对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当地发展的理论都要摒弃。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关系到我国思想教育的原理,因此,正确的选择思想教育的方法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关键。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我党总结出了一条事宜我党发展的政治思想路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党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党中央针对教育做出了探究,并为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出了方向,这极大的促进了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这种科学的思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深入探索,只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才能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科学的政治教育思想的探索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同时也证明,只有创新的思想,创新的方法,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教育的创新是建立在原有的思想教育基础之上的创新,无论是总结以往的经验还是根据以前的教育作出目标,目的都是创造出更适合社会发展的新思想,这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适应新时期人们的思想。

(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国内和国际环境有关。从国内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以来,这种经济模式对人们影响巨大,在给人们带来宽松经济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前所未有的扭曲,责任意识、合作意识都变的单薄起来,拜金、享乐却一时风靡起来,所以,这时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元化思潮的涌现,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辩论,让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争执不休,因此,身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要加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与新时期人们的思想相适应的教育方法。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人们也深受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制度等都有所变化,新的就业政策、新的政治观点、新道德观念让人们的选择日益增多,人们自我审视的意识越来越淡,相反却对社会的抱怨越来越多。人们缺乏同情心、责任感、集体精神,享乐、拜金主义却日益增多,因此,现在加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必要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符合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论,是正确的世界观,也是正确的方法论,它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这种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让人们遵守的理论,而是在发展中不断的前进,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特征要求

对思想政治基本原理的实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其方式对创新性的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此,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从而更深层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探索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至今它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起着支架的重要作用。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迫在眉睫,在创新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创新的手段,科学把握其以下几点。

(一)创新性思维要贯穿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探索的始终,坚持唯物主义,摆脱唯心主义的束缚。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服务于人的教育,其方式也要立足于现实人,从人最根本的需求和最真实的生活出发,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出有理想、有知识,综合素质强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实现在方式上的创新必须打破传统社会经验的束缚,大胆创新。现代社会对完美人格和标准化人格追求之风盛行,其有悖于社会主义批判性人格的培养,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应着手对健全人格的培养,使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在自我批判和创造中提升一个层次,使人们打破狭隘思想的束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人、接纳自身以及自身生活。

(二)创新性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的贯彻首先要摒弃权威主义思想。追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是,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下,促进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与权威主义思想所提倡的压抑人性、异化人性的观点迥乎不同。现代思想教育活动对权威主义的批判活动十分深刻,教育方式越来越重视在生活中提升道德品质。创新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中的体现多集中在主体思维,其提倡打破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在双方间建立互商互量的平等交流的友好关系,以加强彼此的了解,在沟通中促进思想的传播和新思想的形成。

(三)认知主义的垄断地位阻碍思想政治教育赏识的创新。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认知主义密不可分,认知主义的主导型地位使认知成为人思想道德提升的唯一手段。一方面来说,认知主义是符合时展的,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但认知主义过度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人进行统一化的改造,不可避免的忽视人情感和社会体验方面的需求,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根本上的提升收效甚微。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在重视认知主义的基础上提升对教育活动的情景设置和现实人们生活的情感体验的重视,在平等友好的氛围里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在对他人的理解、接受,对自身的批判中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的理念透析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日渐专业化、学科化,其重点关注的问题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活动。教育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在现代社会有了新的发展,重视情景设置、双向实践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为其发展注入新鲜的强大力量。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中的全面贯彻和落实。传统的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占据主导地位,受教育者按照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教育者没有足够的生活情感体验,只是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这种过分强调外在控制,忽视主体的思想变化的教育方法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在以人为本原则发展的今天,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在平等的氛围里有效沟通,教育者不仅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更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思想意识领域的变化进行全局性把握。受教育者不将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割裂来看,而是寓之于现实人成长经历以及社会大背景中,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显著提升。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创新中的重要性。思想道德作为意识领域的产物,其无法与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完全同步,也无法在强烈客观刺激下自行生长,其提升必须依赖于在主体获得理论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双重作用。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一方面要求教育者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要求受教育者在掌握基础知识后积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理论知识进行优化重组,并积极与教育者交流从而针对自身的弊端获得有针对性的纠正。在教育双方的交流实践中,教育活动的功能得以最大化的实现。

(三)创设情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创新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的教育活动以一定的社会背景为基础,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情境设置这一动态的理念的实施有利于丰富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在生活中得以提升,为受教育者良好人际圈的建立打下扎实基础。情境创设的全面实现,必然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会得到显著性提高。追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本质,就是引导人们在理论知识的铺垫下不断进行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主体应从其本身出发,自觉自愿参加社会活动,继而促使思想道德提升。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应准确把握时代的气息,在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建构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为受教育者提供实践场所,努力提升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促进综合人才的培养,继而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作者单位:保定学院政法系)

参考文献:

[1]李建宁,裴新军.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6)

[2]于晨.以人为本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4)

[3]郭建芳.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枣庄学院学报,2005(4)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篇6

关键词:法官思想政治教育新时期

一、新时期法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法官的审判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及其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在引导人民法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这就要求审判工作必须要有正确的方向。新时期,法院的审判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根本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其科学发展观,团结法院工作人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公正地履行审判职责,服从并且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法官规范自己的行为,激发法官把自己个人的理想与审判事业的具体发展目标相结合,进而把法官的职业规划与个人规划相结合,并把理性管理与情感管理统一起来,将强制转化为自觉,将消极的被动转化为积极性的主动行为,在共同的组织目标下将法官审判行为协同起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地统一认识,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解决审判工作中的遇到的一些问题,使法官的审判事业不断的健康向前发展。[1]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高素质法官的培养

法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培育是通过培养和提高法官的思想政治素质来实现的。育人功能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运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功能之一。新时期,人民法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大力度,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审判队伍的素质总体上还是比较好的,法官的工作态度积极健康,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有些法院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加上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些法官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是很高,他们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态度以及利益需求等方面会产生许多问题,从而会在审判工作中出现枉法办案等腐败现象。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当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提高针对性,注重其教育方法,不断加强和改进我国审判机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法院的审判活动中,法官应当在依法分工负责、司法独立的基础上,进行互相监督,避免自身在审判过程和其他法官司法活动中的出现相互冲突,相互影响的现象发生。[2]

二、目前法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法官个人价值取向不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新时期,人们的思想活动比较活跃,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并且呈现复杂多样。在这样的形势下,法官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及其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首先,在思想意识上,由之前的奉献精神转变成对物质利益的正确审视和正当的追求。这虽然是对传统的权利和义务观的扬弃,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的体现,但也有一些法官受到了现代经济的影响,片面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也会滋生拜金主义。其次,在价值取向上,由之前只强调集体利益转变成了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条件下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一方面把法官的审判事业看作为对社会应当做的奉献,另一方面又把法官的审判工作当做一项社会劳动,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及其回报。但是,也有一部分法官不能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往往存在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有的法官甚至为了实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

(二)个别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新时期,大部分的法院领导干部都能够认识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加强法院审判队伍建设和确保法院的审判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也有个别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位和作用还存在着比较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观念。主要包括下面两个方面。首先,有的法院领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空洞的理论,与审判工作和法院管理工作相比较,是虚无的,认为法官只要是把审判工作搞上去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无关紧要。其次,各个部门的领导抱着“各扫门前雪”的态度,认为法官只要搞好自己的份内工作就是完成了工作任务。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在刑事法庭、民事法庭、行政法庭以及执行法庭的领导中是比较突出的,他们认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当事人的案件处理好,才是自己的事,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法院的政工部门的职责,和自己关系不大的思想很严重。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法官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想

(一)充实法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法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强调政治观和法制观,但是在新时期,在社会大和谐的环境下及其人们的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就要求法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只强调政治观和法制观,法院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生观、道德观及其健康心理教育。法官的人生观就是法官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的看法和所持有的态度。道德观是目前一小部分法官所欠缺的,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会忘记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甚至去做违背于法官职业道德的事情去办理案件,这种情况就比较严重,法律上属于违法行为。这就要求法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一定要对法官的道德进行强化教育,当然法官是属于特殊群体,他们的道德有职业道德和日常所说的道德习惯有很大区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其适当性和合理性。

(二)改进教育法官工作方法以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法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都是在法官的日常工作时间之外进行的,这样的教育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新时期,我们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渗透到法官的审判工作中去,即法官在审判案件的过程中融合相关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调动法官的审判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也要定期举行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活动,例如,各个法庭的法官进行思想交流,法院举办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讲活动,开展公益性活动和进行法制思想的宣传活动。还有,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扩展到法官的家庭之中,使法官的家属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扩大法官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希望通过上述的这些方法,法院能够系统的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达到司法的终局性与司法的正当合理性、合法性保持适度的平衡的效果。[3]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篇7

(一)教育内容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层面,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帮助其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在教育内容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能力、心理健康程度的自我评判能力及保持健康心理的调控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基本心理素质的内容,如环境适应策略指导、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性心理教育、智能训练、情感教育等;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行为矫正;学生潜能的激发和创造力的开发等。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层面,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开展系统的社会意识形态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历史传统、民族精神为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思想素养、道德规范为基础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以遵纪守法为重点的法治纪律教育。

(二)教育主体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专门人才,主要有三支队伍:一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辅导员能够较为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影响较为深远,因而辅导员能够发现并及时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他们能从专业课教师的角度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讲和技能技巧的指导;三是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既从技术上支持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又以专业的技能和水准帮助前来咨询的学生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体包括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等;广义的教育主体则涵盖了高校的全体教职工。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

(一)教育性质的统一性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性质方面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在哲学意义上,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物质以外的所有事物都属于意识的范畴,其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还包括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意志、情绪等。从认识的阶段看,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感性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理性认识,二者都是意识层面的教育。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统一,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分属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不可割裂。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外部世界,实现主客观统一。大学生只有正确、全面地了解自我和社会环境,才能进一步探索深层次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等问题,进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教育对象的统一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以大学生为对象,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运用心理学相关原理和方法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使其保持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生活各方面研究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二者都强调将大学生的知、情、意外化成行为,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和信念,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用崇高的理想信念武装头脑,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行为,从而有效地解决人生发展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三)教育目标的统一性

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素质,还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与心理素质等,教育目标是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有机统一,二者都服从并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着力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调控能力,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大学生在面对新环境和新问题时难免产生畏惧、烦躁等不良情绪,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态、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优秀品质。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重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鼓励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理想相结合,并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可见,二者在教育方向上虽各有侧重,但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着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教育功能互补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属不同的教育领域,虽然在教育方法与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区别,但是在心理或思想层面发挥的育人功能和作用互补,二者的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的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起到良好的巩固作用;心理失衡、心胸狭隘、思想偏激的人难以保持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相反,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面貌,因而,心理健康教育能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直接相关,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引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培养大学生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格和科学的理想,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人一般具有辩证思维,在遇到困难时心胸豁达、立场坚定,具有克服并解决问题的坚强意志,能积极快速地调整心态,保持身心健康。可见,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是拥有健康心理的前提和基础。从实践层面看,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前后矛盾有关,或是由他们面临的现实环境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冲突所造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教育内容相互支撑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互有交叉、互相支撑。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涵盖了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二者存在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帮助大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倾向性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思想行为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但基本原理与最终目标一致,在教育内容中都包含了知、情、意、行等元素,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紧密联系;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远大理想和高尚品格的人往往拥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能以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耐力适应环境甚至改变不利环境,最大限度地维持心理健康状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受到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身心健康的学生更有效,能使其更顺利地将教育内容内化为内心信念,最终在日常行为中显现出来。高校中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纠正心理偏差、缓解心理问题、化解心理矛盾、促进心理健康,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心理保障。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紧密结合,从心理、思想两方面开展学生的知行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内外一致,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觉悟,使教育效果相得益彰。

(三)教育方法互通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过于强调大学生的社会属性,而应倡导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遵循个体的思想和心理发展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挖掘和彰显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在教育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互相借鉴并融会贯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大多建立在心理学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测量、摄入性会谈等方法能帮助教育者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内心;运用尊重、共情、积极关注等方法能够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促进大学生对教育者的信任,进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可见,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和方法可以获得大学生心理层面的接受,进而接受教育者传授的思想观念,将由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转化为学生内心的价值认同,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原理和方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及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向大学生施加影响,其教育方法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具有主流性和宏观性,能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因注重具体问题而局限于特定情景。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互相借鉴教育方法,实现优势互补,并积极开创二者结合的教育新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在教育实践中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篇8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的问题剖析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十分关注,有学者将其症结大致归结为六点:“一是教育内容有点动荡化;二是工作内容失之泛化;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手段有些僵化;四是思想工作管理出现简单化趋势;五是有些人和地方弱化思想工作的阶级性,以纯学科建设来冲击本学科建设;六是思想政治工作有些市场化倾向。”有学者认为,这一学科建设中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存在着“杂、散、疑、平、虚等问题一。

应该说,立足于宏观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整体性研究,学界所列举的上述问题已经触及到了这一学科的某些症结,但当我们对这一学科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时,又会发现这些观点尚缺乏实质性的解释,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深化。鉴于此,本着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笔者认为这一学科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学科定位与归属认识混乱。过去在学科编排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归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但在现实中,却未取得一致认识,较难操作。有人认为它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应该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有人认为它的重心在思想政治教育,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甚至可归为教育学一级学科。归属上的混乱导致了人们关于学科名称的争论。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重心的人认为,此学科应改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而主张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重点的人主张改名为思想教育学或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政治学学科和教育学学科交叉性的学科。应当正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至于划归哪一个门类,是法学还是教育学,可以讨论。将之划归教育学门类,它可以是一个一级学科,也可以是一个二级学科。”

第二,专业方向缺乏明确性、稳定性。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向相当繁杂,可谓“杂而泛”,既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政治、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科技进步与现代文明、舆论与宣传等研究方向。也有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实践、宪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等研究方向。由于研究方向包罗万象,特色因此而消失,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把既非马克思主义又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硬挂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名义之下;二是研究方向虽与马克思主义或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联,但到底研究什么,单从专业方向名称上不能判断;三是内容不实,研究范围之大不着边际;四是同一个人的两个研究方向差异较大,大到人类社会发展,小到具体个案研究;五是有的研究方向直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这与专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社研究划分不明显。

第三,学科课程设置混乱。在部分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课程集中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相关内容,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却只字未提,该学科已演化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单一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运史、文化史、革命史、党史等专业与学科。有的学校考虑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等课程,却只讲西方资本主义的内容,对于马克思主义只字不提,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学校课程设置既有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表面看起来设置合理,但仔细深究,则空而不实。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

现今,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需要,国家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并将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分离,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两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一学科不但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区别于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其实质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与灌输。它注重的是如何让群众、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属于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应用学科。这既需突出政治性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也要考虑如何让群众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要突出它的教育功能,教育的始终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立足点,关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实践活动,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的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发展阶段。不论各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称谓如何不同,它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是途径,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从教育的规律;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以教育为手段,更要以思想教育为渠道,把人的思想作为教育的对象,从转变人的思想着手开展工作;其三,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把受政治限定的阶级思想,即一定阶级主要的意识形态灌输给社会成员,以期改变人们的思想,维护或实现阶级的统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实施意识形态影响的重要手段。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这一优良传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着时代精神,不断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虽然由来已久,但这一概念是由中国共产党人率先明确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建立之后,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理论与方法论基础。也就是说,虽然历史上的各个阶级有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观点,却不存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不同.学科本身具有科学性,而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科学。早在1987年5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必须有专职人员作为骨干,并且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教授和理论家。”‘关于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内涵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内容指向性。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本理论基础、充分体现党性和政治性的学科。它虽然在专业知识构成上借鉴了多学科的知识,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知识都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有所体现和渗透,但其研究对象与主旨相当明确,这一学科主要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教育培养人的规律问题。它一方面要从受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出发,遵从教育规律,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教育人、培养人。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又具有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从一定意义上说,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表现,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之处。任何一个阶级都注重意识形态教育,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把意识形态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根本内容。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自然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民群众。具体到学科建设,就是要建立一个专门从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学科体系,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一学科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并存,而在实践中,为强调意识形态性而无视科学理论性、学术规律性的情形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几年“马克思主义非意识形态化”的呼声渐高,这都是极端错误的做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并存的特点,是对这一学科功能、作用,甚至归属的界定和说明,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而意识形态性则是目的和保证。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更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一门治党治国的学问,政治性明显,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政治学原理的研究,它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与接受问题的研究。

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第一,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必然要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作用重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所取得的成果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传播给人民大众,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本身就是这一工程建设的应有之义,同时也为这一工程建设提供了经验总结与人才支持。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着眼世界变化,立足新的实践,加强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编写充分反映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此基础上运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教育党员群众,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第二,“返本开新”,即从学科的原有意义上理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从学科原有意义上来理解,这是一个学科发展最根本的认识基点。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是如何产生的”,“人在社会中生存为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如何进行的”等问题,进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就是说要返本开新。返本开新是研究的思路,是在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史中,探知思想政治教育为何在人类社会存在,人在社会中生存为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的各个阶级各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什么,等等。因此,返本不是对历史事实的再述,返本的目的是为了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解答,也就是所谓的开新。开新的主旨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以及对现实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阶段;基本评价;拓展思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发展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同年,叶剑英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把政治工作的理论形态——关于政治工作的学说看作一门科学。随后,理论界在报刊和学术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尤其是1983年以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何建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式建立。从此,思想政治教育走上了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发展阶段。

   检索从1984年到目前为止公开发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教材、专著和研究论文,经对成果内容的梳理和分析,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积累与理论探索、理论形成与开拓、理论发展与创新三个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经验积累与理论探索阶段(1984年至1989年)。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刚刚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式多为搜集、罗列和实践总结,侧重对具体方法的经验研究,成果内容以介绍各种方法为主要形式。例如:张洪华、杨亚平的《思想工作方法纵横谈》,范印华等的《艺术·快感·磁力:思想工作方法谈》,刘国彬、张运德的《古今思想工作方法例析》,姚毅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集锦》等。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特点是:事例集锦、方法介绍、以实践经验概括为主要内容。值得指出的是,1985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王玄武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这一时期一部不多见的理论研究著述。这本著作可以看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共有9章:思想信息的获取、分析、决策、实施、综合教育、检查总结等,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为逻辑框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思路,为之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理论形成与开拓阶段(1990年至1999年)。这一时期理论研究形成与发展的标志是:在学界形成了一个广为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体系框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两本:一本是199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全书共设12章,其内容更加全面细致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该书以“节”和一级标题阐述的主要方法约五十余种。一本是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郑永廷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全书分为五篇十四章,按概论、认识方法、实施方法、调节评估方法、研究提高方法五篇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其内容更为丰富、方法之间整合更为合理,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更加系统和完整。该书是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代表作,对以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起了理论的引领作用。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在一些教材中也有讨论。199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戴耀荣教授编著的《思想政治工作学比较研究》,分别按与教育主体相关的方法,与教育客体相关的方法,与教育介体相关的方法,与教育环体相关的方法,构筑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基本结构。1992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邹学荣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作用功能作为分类标准,分别以理性教育法、感性教育法、行为激励法和自我教育法为线索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1998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韩玉芳、林泉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按工作决策、工作方法、工作艺术、工作形式、工作途径、工作载体、方法的综合运用、工作方法效果的评估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阐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理论发展与创新阶段(2000年至今)。经过二十余年辛勤耕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研究更加深入,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2000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蓉生教授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看法:“方法论”应侧重关于方法的理论方面研究。主要有方法的价值、方法的理论依据、方法的科学原则、方法的应用理论、方法的操作系统、方法理论的未来走向等。这本专著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体系。200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新庚教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突出了“现代”特色,秉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注重实效性、经验性、开放性的研究逻辑,着力论述了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更深入地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方式、步骤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从信息方法、网络方法、调控方法等现代手段上丰富了各种现代方法的具体运用程序,对传统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承传和发扬。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万美容博士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是近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出现的一本非教材类的专题性专著,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主要内容、发展的实践根源、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方法发展的具体样态,进行了富有时代气息的讨论,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发展、借鉴发展、理论转化发展、实践探索发展,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方式的规律性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成果与不足

   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从所获得的各种论文和书籍的发表情况来看,可作如下基本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范围逐步扩展、数量逐年增加

   1984年至1989年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最初六年,这一时期出版了大约11本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论的书籍,发表的有关文章约24篇,直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文章只有2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理论形成与开拓时期,公开出版了大约18本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书籍,发表有关文章约158篇。新世纪到目前为止,大约出版了15本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论书籍,发表有关文章约350余篇。可以看出,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科研成果数量上增长迅速。从公开发表的成果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范围和视阈,从一开始的实际工作领域逐渐扩展到理论研究领域;在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涵的基础上,逐渐丰富了方法的外延研究,不仅有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梳理,而且开拓了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不仅承接传统道德教育方法,而且对新时期、新领域、新方法给予了充分的理论关注。[1]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实现了重要的理论飞跃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逐步由故事型、事例型、经验型向理论型、研究型、学科型转变;研究内容抽象层次提高,许多专著不仅仅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而且对方法的产生条件、作用功能、类型特点、层次结构、相互关系等进行了探索研究;理论研究成果在质量上从粗疏到细密、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其理论发展不断由浅入深、从相对不完善走向相对完善,系统性的理论著作增加,理论研究不断科学化和学科化,体现出理论研究质量上的明显提升。

   在二十余年短暂的学科发展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遵循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成、发展、创新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评估体系的设置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模式采取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为逻辑线索和框架的建构思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的主导性思路。由于教育活动过程的不可倒错的顺序性,与事物进行发展性相联系的不可重复性以及事物特定环节区分的特殊性,以活动过程为逻辑线索建立的方法体系具有自然顺畅、概括全面、便于理解接受的特点而为大多数学者采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取得的重要理论共识。[2]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需充分的理论争鸣

   由于学科建立时间尚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的许多理论问题还未进行充分的争鸣与讨论。其原因一是某些领域、某些问题没有形成研究者群体。所以,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反复读到的只有少数学者的文章。二是研究领域遍地开花,研究问题没有向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集中。研究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忙于“开荒建设”,无暇旁顾别人的“庄稼”。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快速发展使学科的科学研究彰显局促。据最近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全国设立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53个。从长远来看,大批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建立,必然会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蓬勃发展。但是,无庸讳言,教师每年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量,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研究精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坛滞后于讲坛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中,许多事关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被长期搁置。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讨论和对学术的不同见解,无论在学术杂志的讨论及学术会议的交流都还没有达到更深入的层面,这可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窥见一斑。1985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和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探讨人们如何掌握和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取得最佳效果的规律”,2000年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侧重关于方法的理论研究”,2006年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可见,大家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对象的理解是不同的。值得提出的是上述著作中对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对象的理论前提是一致的,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或学说。但是,对于方法论研究对象的具体阐述却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对象的认识是介入这一领域研究的首要问题,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有重要意义,但这个问题的不同见解并没有引起学界研究者更多的关注。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研究论文,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阐释。一般认为,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具有三种情况:一是创造出以前没有的理论学说,二是对以往理论的修正,三是在以往理论基础上的升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从“无学”到“有学”,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为逻辑线索建构的体系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实现了重要的理论飞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使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促进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的认识,为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奠定了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的重要的、崭新的理论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创新性研究。但无庸讳言,对学科建设的很多重要问题讨论还不充分;其研究成果主要是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和现实社会中各种思想问题,而以梳理学科发展轨迹、厘定学科概念、探索学科本身发展为主旨的成果还显得十分缺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应从以下四方面拓展:基本概念需进一步精准,基本理论要更加深化,研究领域需继续开拓,研究方法应把理论的、抽象的、学院式的与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研究相结合。

   1.基本概念需进一步精准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一些重要概念没有做出明确的区分和科学的界定,大家往往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同一个概念。有些基本概念关乎对学科整体的理解,如果内涵不清,外延不确定,将影响学科的整体建设。“方法论”这一概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中需要尽精微考量而致整个系统研究的一个基本概念。

   对方法论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界定。一种界定是:“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根据这一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学说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对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诸多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和概括的理论形态,是条理化、规范化、系统化方法的体系。其内容包括方法的内在结构、方法的本质特征、方法的来源和发展、方法的分类、价值、方法的功能评价、理论依据、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

   对方法论还有另一种界定,方法论即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这个界定告诉我们:方法论是人们运用相对抽象的理论形成一种观察认识事物的视角。比如系统理论提供给我们对事物的系统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等。所以,一切理论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理论提供给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视角,运用这种理论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时,这种理论就转化为方法论。

   按照这个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应该被解释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具体运用,体现了理论与方法的统一。一种方法不足以影响一门学科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主流,方法论则体现的是方法系统背后的理论宗旨,方法论的取向可能会根本改变学科的方向。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作为方法论它们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

   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两种理解可能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结构的构建有不同的理解。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分析方法不发达,理论阐述表现了一定程度的模糊性,用词多歧义,没有明确界说,缺乏详细的论证。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中,“方法论”等一批基本概念的确定意义需要讨论、规范,并取得学界的共识。

2.基本理论要更加深化

(1)关于方法的层次。在整理、分析、评估各种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功能、地位、作用、性质的基础上,确定它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的位置和层次是研究的重要方面,它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划分的客观标准。当前研究中冠以基本方法、根本方法、原则方法的界限不很明确。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遵循“原则”,涉及确定原则的标准问题,对是否所有方法都必须遵循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这一标准的认识上存在分歧,目前对方法所遵循原则的讨论有泛化趋势。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功能、作用研究,涉及三个相邻概念的区别及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如何进行分析和进行比对。

(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形成基础、发展方式、运行条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因素和规律研究。

(5)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效果的评估体系,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科学地设置评估体系的要素和权重,提出公平、简单、便于操作和易于普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方法问题。

(6)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系统,其内容是否可以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方法、操作程序、技巧等,如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实施方法、评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方法的研究对象、理论依据、方法的本质、方法的层次建构、方法的原则、方法功能的实现条件、方法的生成基础和发展方式及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与创新)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等。

   3.研究领域需继续开拓

(1)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拓展。如危机干预方法的研究。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社会危机事件,因其突然性、复杂性、危害性等特点,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影响,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如何采取合理方法预防和解决这些事件,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薄弱点之一,应成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2)对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新开发。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网络的集成性、自由性、自主性、开放性、快速性、变幻性等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育方法研究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不断发展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育方法的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趋势。

(3)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认识。有研究者进行了体育运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使人耳目一新。由此,各种文化载体的运用、主题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管理活动的运用还大有研究和开拓的空间。

(4)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把握。如心理咨询方法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早期已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的心理咨询法的工作模式、特点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论证,未能进行系统性、学科性研究,研究成果还带有浓重的学科借鉴痕迹。

   4.研究方法应把理论的、抽象的、学院式和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研究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学及方法的研究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抽象的、理论的层次;一个是具体的、实证的层次。抽象的理论层次研究是需要的,作为一个学科体系,需要对在学科发展总体进程中的某些问题做“形而上”的反思,给出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使学科建设不致陷于纷繁杂多的现象而不得要领。只有清晰的理论思考才能使研究真正跻身于学科之林,在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具体实证层次的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及方法必须贴近现实的需求,非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及方法的研究就没有实际意义。但目前具体实证层次的研究缺少问题意识和实证分析研究。这方面研究的应然色彩较浓,单纯依凭理论思考与逻辑演绎来构设“普遍性”的情况还经常出现。占有第一手资料,进行多角度的“以问题为取向”的实证分析较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需要把理论的、抽象的、学院式研究与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研究相结合,以适应社会实践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能分离的事实,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应该成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学术讨论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王玄武,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2]郑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黄蓉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改革开放;理想信念;素质教育;法制教育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和信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国家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面对经济时代的挑战和机遇,面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应深刻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要进行新的研究、新的思考。面对当前的新形势,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驾护航作用。笔者认为,力争做到四个结合: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改革开放相结合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常常成为新思想的先行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他们的政治思想、价值取向与道德面貌等群体特征表现往往直接反映社会动向和大众情绪的变化。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受改革大潮的影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个领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全面深化的社会变革,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在思想认识、政治取向、价值观念上出现多元化的趋向,甚至出现意识模糊地带。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部分腐朽经济思想意识出现“抬头”现象,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使大学生将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缺乏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受文化多元化、网络负面信息影响,一些大学生缺乏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对社会主流思想出现排斥抵抗心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标志,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开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向纵深。这一时期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存在着矛盾性:坚信党的领导而又主张以改善党的领导为前提,积极认同马克思主义但又存在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以同志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重申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政方针,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作为中心议题,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做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引起了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这一时期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对国家和社会变化的关注日益增强,在爱国主义热情升温的条件下政治态度趋于稳定、冷静、务实,但在价值取向上,注重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倾向突出,价值取向总体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伴随着中共十五、十六、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以德治国、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但也有部分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与政治参与消极等状况。

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央16号文件的下发,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到全面发展时期。当前我国政治局势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学生对党和政府充满信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希望。正确把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迁规律,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对策,是适应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是认真贯彻落实以中共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研究科学、持续、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需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我们认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树立全人发展理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养体系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保驾护航。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伟大的战略性工程。我们必须把它摆到重中之重的地位,下大力气加强和改进它。科学理论是树立远大理想的指南。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最重要的是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即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武装学生,引导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教育。面对当前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情况,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如何面对?我认为一要把握方向性,进行扎实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科学的理想信念来自于科学的理论指导,真正懂得和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确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大前提,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第一环节。二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是世界科学领域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是集思想性、科学性、政治性为一体的思想理论体系。只有端正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才能使学生自觉学好马克思主义原理,自觉抵制各种资本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侵蚀。三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也是大学生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科学方法。四要注重现实性,将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社会及个人发展相结合。理想信念是人们奋斗的目标,更是支持人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必须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和可实现性才更赋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增加人们的信心。因此,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切实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性。从而使他们在我们的引导下把自己的思想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联系起来,使他们的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奠定基础。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是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而进行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改革。一个国家的教育方式和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治国方向和国力提升潜力。当前,在素质教育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便成了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素质和民族素质的良好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更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完成这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抓住机遇,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推向前进。另一方面,要加强素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影响,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素质教育是由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担负着培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重任。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培养就无法实现,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其次,素质教育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到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再次,素质教育有利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方面的作用。而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目标是在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使全体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时,素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已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共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修养,着力建设一支适应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较高业务水平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加强和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的素质教育方针,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

育,又要要深入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使其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既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又要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以全面发展的大局观来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法,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思想政治工作与法制教育相结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法制观念,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高等学校应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通过法制教育促进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本身并不涵盖法制教育的内容,不能以思想道德教育来替代法制教育,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德法兼顾”,重视法制教育。让大学生“信法为真”与法同行,在法律学习中获得对法律的认同和尊崇,并使之成为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准则。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并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思想文化素质,学会用法律规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规范,用公平与正义之法律精神武装自己,追寻法律的美德,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大学教书育人和培养人才的有机统一。

大学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教育手段,共同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塑造合格人才的任务。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离不开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应该担当起宣传我国基本法律中对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任务,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法制教育应该宣扬法律之应然和必然之道德,并使之成为大学生进行道德评判的起码标准。也就是法制教育不仅应该让大学生明白法律,更应该让大学生明白在“明法”的基础上“明德”,因为法律毕竟只是“道德的底线”,也就是大学法制教育既要让大学生明白欺诈、不诚信和伤害是违法的,更要让其知道这是不道德的,如要保持自己不违法,则应以更高的道德规范来自律,唯有如此,才是大学之道。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突出法制教育的关键作用,改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附属于德育教育的现状,树立通过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中的底线道德素质——法律素质,通过法律强制道德素养唤醒更高层次的大学生道德品质和素养,引导学生探寻法意,追求法律精神,以法律公平与正义之品格,自觉型塑自我人格和品德,学会用法律的理性思维去面对自己所遇到的任何问题。同时,重新正视大学法制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改变大学生法制教育被道德教育挤压或取代的现状。并改革传统课堂理论教学,加强法制实践性教育,注重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身边事件背后的法律问题,并以这些即时的、可感知的实例来讲解法律,帮助大学生运用法律来分析和解决其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以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让大学生认识到知法、懂法和守法的重要性,并自觉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一切违法犯罪行为说不,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建宇.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