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56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篇1

一、宗教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思想、道德、观念、信仰的反映,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⑴宗教和旅游自古就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从早期的宗教信徒们以朝觐为主要动机前往宗教圣地的旅游活动,发展到今天旅游者以饱览宗教山川、了解宗教文化、体验宗教氛围、祭拜祈祷以及学术探讨等目的而开展的多种综合性旅游活动。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巳经对旅游者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宗教信徒和游客,开拓了巨大的旅游市场。全球每年有超过3彳乙人的旅游是以宗教为目的,这一市场每年的旅游收入超过180亿美元,宗教旅游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产业。大力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更好地推动我国各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人,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能够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从本质上说旅游其实是不同文化的交流。积极开展宗教文化旅游活动,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行游览、朝觐和学术交流,而且宗教活动场所可以通过组织游客敬香、举办佛事法事、出售门票等途径增加经济收人。这样做既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发展,又能够为宗教寺庙修复完善及寺内景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资金保障,而寺内景观的进一步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又会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因此,加强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既丰富了旅游产品,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又促进了宗教名胜古迹及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修复,加强了宗教文化的交流和研究。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游,而旅游又推动了宗教的发展,宗教与旅游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

二、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

(一)宗教教义的哲理性

人类的哲学曾经在宗教的母腹中孕育发展,由于宗教与哲学的不解之缘,使宗教教义也因此具有浓厚的哲理色彩。宗教以净化人们的心灵为主旨,倡导与人为善,戒除恶念;主张以他人为重,把自尊同尊重他人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幸福同他人的幸福结合起来;劝诫人们要以德抱怨,做人要讲诚信,要诚实,要有责任感。这些美好的道德境界在宗教教义中都有明确的体现,作为一种劝人醒世的宗教信条。宗教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一面,它所提倡的众生平等、讲诚信、有责任感、讲奉献及利他的精神,有利于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宗教建筑的艺术性

宗教建筑是众多宗教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追求一种强烈、神秘、庄重的气氛。宗教建筑物在构思、形式、结构等方面都充分体现这一基本要求,从而形成了宗教建筑的艺术特色。宗教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科学的结晶,它代表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水平和艺术水平,对于传承建筑艺术、建筑科学技术都将起到深远的作用,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审美需求和精神需要,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三)宗教氛围的神秘性

宗教的实质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及其象征物所产生的不真实的幻想,是自然压力、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当人类对于自然界发生的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正确理解的情况下,人们幻想有一种“神灵”可以帮助人们消灾解难。当人们处在逆境或遭受挫折时,当人们感到痛苦和无助时,人们会把情感寄托在“神灵”身上,通过各种形式来敬畏“神灵”。并且有些情况下,由于外部力量的影响使人们的现实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人们也会归结为“神灵”的庇佑,长此以往这些宗教活动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充满了种种神奇的色彩。人们在宗教活动过程中,也往往把这些神秘色彩融化进去。宗教活动形成的种种神秘气氛极大地满足了旅游者的猎奇心理,促使他们对各种宗教旅游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宗教文化艺术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宗教文化艺术涉及人类社会各个方面,为人类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厚重的基础。追溯人类发展的历程,人们能够发现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十分亲密的关系。不但直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打上深刻的宗教印痕,而且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规范等,也深受宗教的制约。至于宗教对各个民族的风俗民情、社会心理、文化特征的影响,就更加深远。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对人类文化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在未来的社会中仍将继续。

三、我国目前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头管理,责任不清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寺庙(尤其是景区内的寺庙)的管理较为复杂,涉及到的管理部门较多,有的甚至出现三四个部门共同管理的局面,责任不清。寺院应该是交由宗教界管理,但园林和旅游部门又代政府收取门票,在利益分割上矛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景区寺庙与游客发生纠纷,游客不知道归哪一个部门管理,造成管理权限的混乱,由于景区寺庙归属宗教部门管理,宗教教职人员如果有违规行为,旅游部门也没有办法。然而,游客的投诉又往往投诉到旅游部门,旅游部门只能再去协调其他部门共同解决,而解决问题的效率又比较低,更多的情况下是游客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从而影响到游客对宗教文化的情感。

(二)管理水平低,服务意识差

由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管理权限划分不清,各部门之间主要精力倾注在利益分割上,长期以来忽视管理,随着游客的增加,对宗教文化的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游客的乱刻乱画,对花草树木的过度践踏,现代化的服务设施的建设,人造垃圾等严重影响了景区环境和宗教文化庄严的氛围,再加上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在许多宗教景点,宗教人员很少从事为游客讲解工作,更多的是从事发放经义、维护秩序、诵读经书、引导游客敬香祈祷等活动,服务意识差,这都将影响到宗教文化的长足发展。

(三)商业色彩浓,损害旅游者利益

近些年在社会商业化浪潮下,许多开放的寺院宫观内充满着浓烈的商业色彩,鳞次栉比的商铺,纷繁p旅游商品,热闹的买卖活动极大地影响了宗教场所的清净和神圣,特别是宗教场所出现的强拉或诱骗游客行为,使游客对宗教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淡。如宗教场所高价烧香近些年来引起社会极大的反响,很多游客对这种欺诈行为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慨,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声讨。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出台意见,召开会议,要求以宗教文化资源为主要游览内容的旅游景区,加强燃香活动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强拉游客烧香许愿、骗取钱财等行为。但这种现象却屡禁不止,且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如果宗教场所继续无视这种行为的后果,那将导致人们对宗教文化情感上的背离,随着更多游客的觉醒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会非常严重,这对于宗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四)寺庙香火兴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烧香拜祭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近些年来,各个宗教寺庙香火越来越旺,尤其是一些着名的寺庙,更是烟雾弥漫,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极大。台湾的科研人员做了一个测试,结果证明,香烛不断的寺庙内,苯并芘(可导致肺癌)的含量比有人吸烟的房屋内高45倍,比没有室内燃烧源(如烧饭的烟火)的场所高118倍。另据香港理工大学科研部门的专家研究证实:化学香中的香精、染料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苯和甲醛,这二者都属强烈致癌物,被国家列为一类空气污染物,而其在燃烧时的毒性是常态挥发毒性的5-7倍。

(五)项目单一,游客参与性差

从现实来看,大多数游客主要是以欣赏游览宗教建筑,感受宗教文化氛围,了解宗教艺术,敬香祈福、抽签解签等旅游活动为主,宗教文化丰富的内涵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特别是对游客具有启迪、慰藉、寄情等精神需要满足的宗教文化活动,真正能够使游客参与其中的活动内容有待进一步开发。

四、促进我国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宗教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探索宗教旅游管理新模式

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管理,宗教场所必须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各部门应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从地方经济发展的全局利益出发,明确责任,加强协作,打破条块分割、资源管理分散、各自为战的传统模式。当地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开展调査研究,充分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积极探讨适合不同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管理模式,加大管理力度,严肃治理宗教场所以各种名义借机向游客骗取钱财、欺诈游客现象,淡化各种商业行为。

(二)加强宗教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人员素质

宗教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Xt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宗教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宗教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为游客进行导游讲解,从而激发游客的兴趣。因此宗教场所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重点加强服务意识和宗教知识的培训。此外,旅游部门与宗教部门要搞好协作,尤其是对宗教文化内容的讲解,能否委托宗教人士为游客进行讲解,这种合作机制宗教场所也是可以探讨的,因为宗教人士对于宗教知识还是比较了解的。有条件的景区也可适当聘请就近大专院校、研究院所中熟悉宗教的专家、科研人员担任兼职导游,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宗教文化资源的吸引力。

(三)提高认识,加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环境保护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是我国极其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各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加强环境保护。针对游客的人为破坏和寺庙香火兴旺,给环境带来的严重污染,要加强管理,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如游客的乱刻乱画,对花草树木的过度践踏,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同时要加强看管;对寺庙香火造成的环境污染,考虑做一些净化处理。加强对宗教旅游资源的环境保护,既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也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四)深层次、多视角加强宗教资源开发,丰富宗教旅游产品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篇2

[关键词]地方文化;旅游文化;桂东南;开发

[作者简介]徐秋明,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广西玉林537000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1―0005―04

近十多年来,全球旅游业开拓发展的趋势,已从强调传统的“3S”(Sunlight,阳光;Sandybeach沙滩;Seawater,海水)向强调更为广袤而深邃的“3n”(natural,自然;nostalgia,怀旧;Returnn―ative,回归乡土)转变。美国联邦政府旅游顾问、夏威夷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朱卓仁先生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当前全球普及的四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是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参号性旅游、休闲保健旅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从过去对经济属性的关注,过渡到对文化属性的关注,旅游的发展与文化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这种趋势,为世界各国旅游业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

1991年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LaS)为文化旅游下的概念性和技术性相结合的定义:人们离开他们的日常居住地,为获得新的信息与体验来满足他们文化需求而趋向文化景观的移动;包括到文化吸引物所在地,如遗产遗迹,艺术与文化表演,艺术与歌剧等的一切移动。也就是旅游者感受、了解、鉴赏和探索无形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自然风景虽美,但要蕴涵文化的内涵才会更加引人回味。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每到一个地方,某个区域的文化必然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旅游过程中,尤其是文化旅游过程中,地方文化自然就成为旅游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整理研究地方文化,开发地方旅游文化资源,是发展地方旅游的必要手段。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形成一方文化。地方文化是一方居民为适应自然环境、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需要而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它包括社会风气、自然环境、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等多种因素;是某一地方历史发展的文明载体,蕴涵着丰厚的文化知识。如一段古长城记录着古战场金戈铁马的喧嚣,一座寺庙、一个道观再现出人们的,一条河流、一座山峰深深地刻着某一地方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的地方文化,主要有:(1)旅游与文化构成联系的历史遗存,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2)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3)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4)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宗教文化层。富有个性的地方风物、人文景观或是自然景观都是历史的沉积,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以“文化的形态和艺术结构的形式表现自身的追求和思考”。她既是独特的地理环境所致,也是地方先人的审美情趣的蕴藏。地方文化独有个性美、奇异美,既可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又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要。“人类审美活动与审美需要的产生,符合人类生活本质的某种必要性,它与其他的行为方式一样,也是人的一种生存本能和适应。”旅游者观光、欣赏,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淀,去品评、审美某一地方文化,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实际上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人们之所以旅游,是想走出长久生活的圈子,放松自我,猎新猎奇,获得新知识,地方文化具有的深邃的知性美就可以满足旅游者求知心理。地方文化是旅游文化开发的基础,使旅游更有意味,而旅游可以使地方文化得到承载和传播,让文化与旅游发展共赢。因此,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的地方文化的开发越来越显示了它的必要性。

一、桂东南地区的旅游文化及其特征

桂东南,指地处北回归线上的广西东南部,(主要指玉林市和贵港市)属山林地势,融丹霞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花岗岩地貌于一体,自古有控扼南海、海南、越南的通衢要道的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特色明显的旅游文化。这些旅游文化资源中,既有“林秀、石奇、泉甘、茶香”的桂平市西山,天降瑶池的山水盆景陆川县龙珠湖,被誉为“小三峡”的桂平市大藤峡,丹霞地貌的代表博白县宴石山等优美的自然资源,更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因此玉林市、桂平市在2001年和2002年分别被评为部级优秀旅游城市。据了解,桂东南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并在国内旅游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旅游景点至少在十个以上,具体分类见表1。

桂东南旅游文化资源,以开发的程度来分,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已经开发,有一定的建设规模的,如桂平西山、容县都峤山、北流市勾漏洞、容县真武阁、经略台、谢鲁山庄,这些景点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中以桂平西山、容县都峤山的宗教旅游发展表现较为成功;另一类是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建设尚未有规模的,如金田起义遗址、鬼门关(天门关)、铜石岭、桂平麻垌镇白石洞天仙宫牌楼,历代文人留下了石刻碑文、楹联诗词,这些作为历史文化遗迹,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景点残缺,不成规模;还有一类是知名度不高,亟待开发的,如桂平市白石山、罗丛岩、美女绿珠、杨贵妃的故里、语言大师王力的家乡。尤其是桂东南的民俗文化,可以说,在桂东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几乎是空白的。

诚然,桂东南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全国的其他文化旅游资源相比,它没有长城的厚重,没有江南园林的精致,也没有云南丽江的奇异。与区内的其他地区相比,它缺少以桂林历史名城为底蕴的桂北山水文化,也没有桂西的壮瑶少数民族风情为依托,比起桂南的海上丝绸文化还要弱势,似乎没有鲜明的主题。但是,特有的“鬼门关”意象的桂东南文化,正是以其兼容、鬼灵而显示了她的特征。桂东南文化的多元化色彩是吸引游客眼球的元素。在各个景点里,都体现了一种兼容的品格。桂平西山从南梁王朝起就设郡治理,以其“林秀、石奇、泉甘、茶香”而闻名于世,历代文人如苏轼、徐霞客等慕名而来,留下了大量的石刻碑文、楹联诗词,融宗教、历史遗迹、自然风景于一体,成为部级4a游览胜地,自有“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有浔城半边山”之称。容县都峤山,佛道合一为一大奇观,并以多姿的丹霞地貌为依托;北流的勾漏洞道教与喀斯特地貌兼之的景观,宗教圣地与优美的环境相互融为一体。应该说,桂东南的旅游文化资源特色是她那丰富的色彩。

但是,迄今为止,在桂东南旅游经济中,其经营

效益未够明显,许多景点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旅游业存在本地游客走出去的多,省外游客走进的比例偏少的局面,难以形成一种炙热的趋势,持续性发展更有待加强。

二、开发的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的策略

建设旅游大省是1997年广西区党委、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而且十多年来,从政策到财政的投入,都体现了区政府的决心。所以,如何开发地方文化,加快文化旅游发展的步伐,是目前桂东南地区旅游业的首要工作,根据桂东南地区的实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第一,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营造文化氛围。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营造景点文化氛围,是提高旅游品位的保证。

挖掘地方文化,首先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文化形态彰显出来。从以上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到,桂东南地方文化丰富多彩,宗教、历史、民俗等等,都是很好的卖点,可以说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里的许多景点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底蕴不厚的情况。如容县都峤山的佛教景观,只有赵朴初手写的“佛”大金字,具体的景点较少体现;陆川的龙珠湖,如果恰当地挖掘出一些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会让那优美的环境令人流连忘返。

挖掘不是造文化,文化是活态的,是一种氛围、一种空间。活化的文化不是放几个雕塑、摆几个玻璃柜子和凳子椅子,牵强附会地加入一些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就能显示出来的,博物馆之类的景点难以受游客青睐,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活化文化。

在挖掘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开发。对于那些已有知名度但尚未开发的景点,应加大力度。如太平天国起义的发起地金田起义遗址,只有一间简单的纪念馆,其中的展品多是赝品,价值不大,难以吸引游客。此外,民俗文化和工艺品的开发在桂东南地区是薄弱环节,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突出地方特色,使其系列化、文史化、艺术化、通俗化、功能化,只要特色鲜明、脉络清晰、生动形象,就可以提高地方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使其成为旅游发展推动力。

营造景点文化氛围,基本设施的建设是关键。景点的基本设施包括景点的布局策划、景点的命名、周围环境,甚至景点简介牌等等,都应该协调一致。

第二,突出特点,打造精品。所谓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桂东南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化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上。日益紧张的现代社会生活,对物质的过分追求所产生的焦虑,使人们渴望从梵天清音的社会中寻求一种补偿和解脱。尽管许多游客对宗教的理解分明是囫囵吞枣式、实用主义的,但宗教文化以其不可挡之势介入旅游,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桂东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宗教旅游文化资源是有她的竞争能力的。现存有宋代的桂平西山龙华寺、清代的洗石庵、观音岩等宗教遗迹的桂平西山;道教“二十洞天”、“二十二洞天”、“二十七洞天”的容县都峤山、北流市勾漏洞、桂平市白石山;还有全国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天南福地”桂平市的罗丛岩,都拥有其盛誉,浓郁的宗教氛围,优美的环境,使人们能暂时摆脱繁忙的工作、焦虑的生活,享受清静的忘我境界,获得对生命和世界的诠释。而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的发起地金田起义遗址、唐代练兵台经略台、古代江南四大名楼真武阁,还有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鬼门关(天门关),岭南重要文化发祥地之一的铜石岭,这些历史文化遗迹会使游客睹今思古,增长知识。所以,我们努力打造精品路线游,利用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提升旅游开发层次与水平。

所谓精品,是指精良、上乘的作品。旅游文化精品不仅能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构成新的旅游吸引力。旅游文化精品就是制作精良、演艺精湛、能够代表当地文化艺术水平、深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优秀文化产品。打造精品,应该对地方文化作进一步挖掘、提炼、升华,使形式上更具美感,程序上更紧凑,场面更贴近游客心理。把景点的景观与文学、历史结合起来,寓文化于山水之问,让文化融入旅游之中。特点不突出,应该利用其多元性的特点,综合分析,制定好旅游主题,策划好旅游线路;另外,通过举办各种大型节庆活动和以文体竞赛作为载体,既更新文化活动内容,又丰富文化内涵,扩大影响力,使活动本身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桂东南的旅游资源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景点尚处于“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情态,对广西的旅游资源,省外的游客只识桂林、北海,对桂东南的旅游资源,连真武阁,许多人都未曾听说,这既有未能打造精品的原因,也与我们的宣传不足有关。

现代宣传的手段很多,召开各类旅游招商会、旅游交易会和风景名胜区博览会,邀请旅行社、有关旅游经销的单位人员前来旅游考察,借外力扩大宣传等。

导游员是地方文化的无形载体,更是地方文化的代言人。优秀的导游员,能抓着地方文脉、理解其精髓,道出地方文化的神韵。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大多是传统的、历史的、静态的物象,只有通过讲解,才能显示出文化意味,由静变动,才有鼓动性。由于体制的原因,桂东南的许多旅游景点尚未安排有专业的导游员,而旅行社的导游员文化素质偏低,多是停留在组织照顾游客的工作上,以至于许多前来旅游的游客到来以后不知看什么、怎么看。就连桂平西山风景区也没有专业的导游员。所以培训导游员,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对宣传地方旅游文化举足轻重。

同时,编写出版精美的景点导游词等有关资料和录制DVD光碟,让地方旅游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也是有效的宣传途径。

第四,联动策略。联动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联合行动。玉林市和贵港市,20世纪90年代以前属于同一个地区,有相通的人文环境,属于同一个文化圈,资源类似,但竞争优势不突出。长期以来,出于行政体制、经济利益的考虑,各县市之间,甚至在一个县市的局级单位,出现“各布各的阵,各下各的棋”的现象,没有形成统一规划、统一营销的区域布局。以桂平市为例,西山和大藤峡由旅游局管理,金田起义遗址又由文化局管理,而西山上的寺庙又由佛教协会管理;容县亦然,都峤山和真武阁由旅游局文化局分别管理。另外,桂东南的旅游文化资源较分散,往往有必要各县市之间、各经营单位之间整合资源,突出优势,联合开发旅游产品,共同塑造和提升旅游整体形象,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根据桂东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以下的联动工作:

(1)行政联动。各县市、局处构建联合机构,统筹安排,共同营销,建立分工合作的营销模式,做好协调指导管理工作。

(2)景点联动。妥善处理各景点之间的关系,把周围相关景点连接起来,形成旅游系列,推出主题旅游,提供一条龙服务。这样,可以让游客游览得到较大满足,提高旅游兴趣。

(3)项目联动,即在一个景区内,多种旅游文化项目同时进行。景点是静态的,适当举行一些民俗活动,游客进行互动,让声音、影像等让人感受文化的氛围,借以增强景色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

(4)企业与研究机构联动。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宣传、研究,对有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光靠行政和企业还不够,应加强和研究机构尤其是地方高校的联盟。地方高校既有一定的研究理论,又熟悉当地情况,具有较大的能力优势。

通过联动,可扩大整体区域和旅游线路的知名度,打造出如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客家文化等,古民居文化等品牌。

(5)科学利用,合理保护。旅游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科学合理的利用,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应掌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保护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推出以历史文化、生态环保、休闲娱乐为主导的旅游产品,将地方文化有效地融入生态旅游中,丰富旅游内涵。所以一方面及时组织有关的专家对民俗文化资源环境进行研究评估,科学地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定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篇3

关键词: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区域旅游;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1-0030-020

引言

所谓“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即可被用以开展历史文化旅游活动的那些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资源。它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可为现在及今后所利用的遗存。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价值三方面。通常,按其历史形成与作用、民族文化特色、功能特点等对其进行区分,应有如下几个类别:一是古都类,二是区域统治中心类,三是少许民族文化特色类,四是纪念胜地类,五是古代交通重镇与手工业、工矿业发达类。以辽宁为例,辽宁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它主要由远古遗存、历史遗迹和近代战争纪念地等组成,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民族文化特色。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这为发展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需要张扬与发展,要与时俱进,为现代旅游消费者广为接受。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在原基础上适当的注入新鲜元素现并与现代科技结合,从而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涉及范围极广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规划到位,从长计议,统筹开发,还要树立融合开发观,在市级层面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实行多元文化与多种功能的融合。因此,我们要大力挖掘和整合利用文化资源,从而解放文化生产力,以着手进行合理有效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当前,伴随地区间交流日益加深,区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各地政府愈加重视旅游业,特别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征鲜明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试图借由挖掘与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实现其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双赢。这是因为地区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推动。但因各地在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时,可能对合理性与系统性的兼顾不够,真正可凭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驻留的特色旅游地不多。面对这一现象,迫切需要针对现有问题,提出较有效的改进措施,以切实促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

1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

1.1展现特定历史文化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利用我国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的优势,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可通过实物资源展现某一地方某一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文化,这对游客来说,是比较大的吸引力。游客在其旅游行为中,主要领略的是历史文化的再次熏陶;体会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基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最表层的角度,历史文化遗迹凭其建筑石刻、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实物特征,向游客展示的是某一特定时期特有的文化与风貌,带给游客的感触是最外在,也最直接,其艺术创造力往往令游客叹为观止,更深刻地体会历史。

1.2满足游客思想情感需要

诚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会凭其外部形势对游客直接感受产生影响,它也能凭借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对游客思想与感情产生影响。旅游过程中,游客将充分体会到历史文化魅力,并深受其感染,进而从特有的情感角度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体会。以安徽西递古镇为例,这是颇负盛名的历史名城之一。论及西递古镇所展现的历史文化,其核心应是“徽文化”。基于徽文化这一背景,西递古镇所营造的恰恰是古朴的民居,使游客借由对风景与古物的观赏体会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源自于古朴村落的自然与悠闲印象深刻。

1.3引导旅游者价值思维

就影响深度而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带给游客最深的影响就在于可引导其价值思维方式。历史遗迹不同,其历史文化特征迥异,它们会从不同角度对其情感与思想产生引导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实物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基于政治制度层面予以展示的,也有基于文化或礼仪的层面进行展示的。在视觉与感官的帮助下,游客可直接感受与领略其特有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而此过程中,则对游客自身价值观与思维模式的确立有利。

2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存在的障碍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物质生产活动必备要素之一,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可能带动经济高速增长,成为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并不是无条件的。现阶段,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常常伴随几个难题,这些难题常常桎梏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进程,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形成制约瓶颈。

2.1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间的冲突

受传统思想禁锢,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常伴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冲突,成为制约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的一大难题。事实上,常说的积极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其意义有两层:一是借由定期修缮与维护,免于外界环境侵蚀;二是借由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梳理,强化其价值深入开发。然而,各地方政府及其文化管理部门观念相对传统,其管理机制也就或多或少地存在缺失,多认为开发便意味着破坏,而不乐于承担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失败所带来的破坏责任,普遍仅从免于外界环境侵蚀的角度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仅是避免外界行为破坏可能的损害,而鲜少基于资源再开发的角度分析资源保护问题,造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同开发间的冲突。

2.2资源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加大旅游开发难度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固有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成为加大旅游开发难度的又一突出问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性一是稀缺、二是不可再生,它形成于特定历史阶段,但凡遭遇外界破坏必然不可再生。就全世界范围而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总体遗存量相对有限,尤其应视为珍稀资源的是优质历史价值资源,诸如敦煌莫高窟等。就我国而言,不论是无法抗拒的自然力,还是人力都已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造成相对严重的多重破坏,倘若后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措施不当,那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将再次遭受重创,而这种重创也是不可恢复的。

2.3旅游开发的系统性与持久性不足

除上述提到的两个问题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受限的又一难题就是因地区经济水平参差不齐所带来的旅游开发系统性与持久性不足的问题。深入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提升其旅游价值往往既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又需大量人力支持。我国地区经济水平多参差不齐,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而旅游管理制度机制缺失背景下,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匮乏,无法真正开发、管理旅游资源,致使系统性与持久性发展不足成为共性问题。

3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针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当前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须从保护与开发并重的角度进行考虑,合理促进提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力,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完整性,以求真、求实的态度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

3.1合理调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先要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独特性出发,以更鲜明的主题突出资源特点,围绕此问题展开相关的旅游活动,减少与其他竞争资源之间的同质性,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力。首先,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商及文化管理部门要从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以更深层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为指导,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挖掘。同时,要展开充分的市场调查活动,通过对旅游市场的覆盖度、需求特点、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分析,建立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旅游产业。最后,还要通过合理的资源分析,挖掘资源特有文化内涵,提炼最符合资源特征的文化特色,将其定为主题,以特色引导其他旅游活动。

3.2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合作开发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规模较小的特点,对其开发须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原貌,同时结合周围景点的特征,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通过适当的补充和连接,建立景点间的关联性,构建具有规模效应的旅游资源群,营造统一的历史文化氛围,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引导旅游者的旅游情感,为旅游者打造一个全方位的旅游文化主题。

3.3强化系统性与持久性开发

鉴于旅游资源管理制度的缺失,各地应基于地区现状,从旅游规划的编制开始,直至制度完善与实施,都应逐步完善,目的是确保在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予以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并确保开发活动的合理性。合理开发文化活动,并丰富其开展形式,既有助于开发旅游资源,又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满足其对旅游内涵的需求。只有将游客同旅游资源紧密结合,深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才能令游客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魅力体会得更为充分。因此,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就需从保护资源真实性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合理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多参与历史文化场景,增加互动与体验,使其体会更接近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以充分满足其旅游需求。

4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案例分析

当下,国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既有成功范例,也不乏相对薄弱者。以四川为例,四川的巴蜀文化是根植于中国西部土壤的一支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朵光彩夺目的新星,它的内容充实,积淀厚重,传统特色鲜明,成为中国西部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并且巴蜀文化对加强对区域性文化的历史定位和历史特征的研究,对构建适应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性特色文化,促进我国西部的大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四川在旅游资源开发上以单一自然资源利用为主,而对“千年巴蜀文化”的开发则略显不足。对比之下,云南竭尽全力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纳西古乐”人尽皆知,而它正是来自于四川清城山道教洞经音乐。其原因就在于四川可能在搜集与整理洞经音乐方面缺乏针对性,致使珍贵乐篇大量流失。与此同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面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如何保护自然和独特人文资源成为最大难题。作为世界文化保护遗产之一,黄山开发过度,各色塑像馆与游乐宫大同小异,地域特色文化逐步流失。就整体来看,有些景区过多地被商业气息所包围,而无法凸显其固有风格。与四川形成鲜明对比,云南的旅游文化资源利用较为成功。云南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极其丰富,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和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云南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清新与灵韵依旧得以保留,堪称世外桃源,既可追忆雪山清渠,又可回味纳西古乐绕耳余音与神秘图腾。丽江分新城区与旧城区,前者完全一派现代气息,而后者既有旅游纪念品,也不乏身着传统服饰闲谈的老者、辛勤工作的作坊主以及热情商贩,等等。可以说,云南很好地处理了保护古老文化与商业开发利用之间的固有矛盾,值得其他区域借鉴。

5结语

应看到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须从其珍贵性、特有性出发,将保护与开发共同推进作为指导方针,以文化特有价值为开发主题,通过旅游资源的积聚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合理规划旅游文化活动,以更完善的旅游管理制度推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实现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各地区应从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出发,针对本地区旅游发展的状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推动地区经济及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社科联课题组.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类型、特色和价值[J].学术探索,2014,(8):14-16.

[2]郭二艳.河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及旅游开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42-145.

[3]罗学锋,张永丰.秦皇岛旅游立市战略发展中文化资源的开发对策[J].生态经济,2013,(2):56-58.

[4]谭婷婷.浅谈旅游产业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宗教文化旅游为例[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3,(1):101-10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篇4

一、研究背景

随着宏观经济步入“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期和动力更新期”,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机制和动力亦将发生新的变化,转型升级毫无疑问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主旋律。国内外发展实践显示,文化创意是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的加速器,而宗教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产业的重中之重。我国宗教文化资源丰富,从旅游局的数据来看,现存的主要知名名胜古迹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宗教文化遗址,而且宗教性的景点也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宗教文化资源不仅仅是闲暇时间游客旅游散心的好去处,而且是社会人民洗涤心灵,增加见识和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不仅有利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利于推进社会进步,促进交通业,运输业,酒店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更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主义和谐事业的进步。

二、湖北省宗教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

湖北省宗教旅游资源全面多样,保存有众多的宗教遗产,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宗教旅游资源,发展宗教旅游是我省旅游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这些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中尤其以道教旅游资源和佛教旅游资源现存最为丰富,文化内涵最为浓厚,特色较为突出,景区景点最多,开发优势最为明显。详见表2-1

根据产品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湖北省宗教旅游景点进行定性分析,湖北省70%的宗教文化旅游景点景区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部分高质量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宗教文化的挖掘和开发不够,知名度不高,可进入性不强,游客对其的认知也相对少,对应的旅游产品处于测试阶段;20%的宗教文化旅游景点景区处于成长期,这些景点已经得到了初步地开发,试销效果良好,游客逐渐接受该旅游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此外,还有10%的宗教文化旅游景点景区发展已经处于成熟阶段,宗教旅游资源已经得到了非常好的开发与保护,景区各类服务施舍完善,特色的旅旅游产品已成体系。

总体来看,经过这几年对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后,湖北省宗教旅游逐渐被游客所熟知,但宗教旅游开发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服务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宗教旅游景点分布较散,景区之间联系度不高,各个宗教文化景区景点之间缺乏资源整合和整体规划;宗教文化产品的设计缺乏新意,同类景区产品趋于同质,类型过于单一,没有形成有影响的特色产品。

三、湖北发展宗教文化旅游的对策

(一)湖北省宗教文化旅游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1、区域协调发展与错位发展相结合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中三角”区域应在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同时“错位发展”。“中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必须协同升级,要鼓励中三角地区宗教文化旅游的差异化发展,促进各省转变宗教文化旅游发展方式,建立错位发展的机制,形成地区之间的合理分工,避免旅游产品类型重复,推动旅游产业从无序走向有序。因此,在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本地区在宗教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对旅游线路及旅游产品进行科学规划,找准定位,以避免区域间的产业内耗和无序竞争。只有做好旅游产业布局,着力突出特色,加强分工与合作,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中三角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2、坚持发展经济与宗教文化并重

旅游相关部门在开发湖北宗教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不应该只在其经济效益上下功夫,还要重点完善其社会功能,要充分挖掘其内涵,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浅层次的开发,要积极开发多样性的旅游方式来体现宗教旅游的内涵,例如举办相关宗教学说的讲座,在当地旅游产品中嵌入有益的宗教理念等都能提升游客对宗教文化的理解和渗透,对于当地宗教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积极的宣传和推广。但是这些都不意味着将宗教文化与信仰和社会经济发展完全对立起来,在适合的推动下,两者完全可以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宣传宗教文化知识的同时,其建筑,雕塑,文化特色,音乐,神秘对游客来说具有非常巨大的吸引力,这些都可以对当地经济发展做推动。

3、塑造差异化有特色的宗教旅游品牌

湖北省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在宗教文化资源中地位最高,后期发展中,可进一步通过对道教文化资源的宣传营销提升湖北省宗教旅游知名度,同时为我省其他宗教旅游资源造势,也就是说,各色的文化资源兼顾开发,结合现状来进行组合,形成规模与品牌效应。其次,在旅游产品设计方面,要对各色游客的需求,做出不同形式的整合和包装,科学性的规划和组合,将分散的资源科学组合成一条有机整体,一环扣一环的旅游线路,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展现宗教文化的魅力。

(二)湖北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

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的理念,湖北的宗教文化旅游应立足于自身资源,根据以上原则,进行以下主题的发展: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篇5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成和价值评价

少林文化博大精深,涉及面极广。少林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泛文化现象,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有许多少林文化载体。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看,少林寺及其周围环境作为少林文化的发源地,被公认为禅宗祖庭,因此,本文研究的少林文化旅游资源,其空间范围仅涉及少林寺及其周围。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成

少林寺佛教景观。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佛教僧人弘法、修行和居住的场所。少林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融而一统,演至成中国化最典型的佛教宗派――禅宗,故有禅宗祖庭之称。少林寺佛教景观主要包括常住院、初祖庵和塔林三部分,保存有许多精美的楼台建筑、寺僧塔林、佛像雕塑、殿宇壁画、钟磬铸造、栏柱雕绘、碑刻诗画等古代文化①。少林寺常住院建筑曾多次遭受天灾和人为损毁,现存建筑主要是明清时期所建,解放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和重建。塔林及周围保存有唐代以来墓塔249座,初祖庵建于宋代,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二者同被列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

少林武术。少林武术源于少林寺,武以寺名,寺因武显。少林寺初建,从僧稠禅开始,兴起习拳练武之风。后来大乘禅宗始祖菩提达摩到少林寺传授佛教禅宗,逐渐演练出一套心意拳雏形。隋末十三棍僧救驾唐王李世民建立了不朽功勋,特许寺内养僧兵,少林寺逐渐成为全国练武会武的场所。此后,少林寺历代僧众博采众家之长,汇集武艺之精华,并取长补短,逐步发展成为扬名天下的少林武术。随着对外交流和少林僧人的流散,少林武术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少林武术以刚健有力、利于实战为特点,套路精湛,功法繁多,在国内外武坛上独树一帜,是中国武术的正宗之一,被列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林文学艺术。少林文学艺术有的是少林寺历代高僧留下的,也有许多是名人侠士在与少林寺的交往中所创。内容和形式多样,大体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故事、书画、雕塑、乐舞等。这些文学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是我国文化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千佛殿“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彩色壁画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少林寺许多故事传说历代传颂,有的还被改编成文艺作品。

少林医学和宗教活动。少林寺藏有丰富的医学秘方和多样的养生健身方法,少林医学在我国中医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宗教活动主要包括宗教节日和宗教生活两大类。自古以来,佛教信徒就有着前往寺院朝拜、求法和参加重大宗教活动的传统,从而形成了宗教朝觐旅游活动。少林寺还顺从世俗要求,允许社会公众参观和参加宗教活动,为群众施诊送药。

少林山水文化。少林寺坐落在嵩山腹地的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少溪河从山门前蜿蜒流淌,有“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优美意境。嵩门待月、少室晴雪是古代少林寺的胜景。嵩山地质构造典型,植被繁茂,现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和部级森林公园。嵩山是我国历史名山,曾有众多帝王显贵、文人墨客借游览少林寺和嵩山之际,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模山范水之作,对少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少林文化精神特质。少林寺所传承的禅学思想被佛界称为智慧之学,在中国佛教史、哲学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少林武术的最大特点是禅拳归一,讲究“静”和“动”的协调统一,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具体体现。少林武术所倡导的爱国主义、扬善惩恶、强身健体、刻苦精进精神,技击与艺术结合的美学思想,肢体与行气结合的健身理论以及竞技对抗中的灵活应变法则,对社会大众都有重要的教育意义②。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

旅游资源价值的高低决定着旅游开发潜力的大小。少林文化旅游资源中以少林武术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特色和闻名中外的禅宗祖庭旅游价值最大,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其次是少林文化的地方性、开放性、历史性和宗教景观的奇特度对游客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再有是景观的完整度、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的表现力旅游价值较大。但是在文化旅游的参与性、科普教育和美感美育方面略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挖掘。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取得的主要成绩

清朝末年以来,少林寺走向衰落,自然和人为损毁严重,大批僧人流散。解放以后,当地政府多次进行修复重建,2004年又进行了大的翻修,表演、展览、生活和藏经面积扩大。在政府的扶持下,少林寺尊立了方丈,宗教文化活动开始活跃,建立了文化研究机构和网站,搜救整理了佛学藏书、少林武藏、少林医药和书画,对外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这些活动使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引力得到加强。在政府的组织下,举办各种类型的少林武术表演活动,兴建少林武术馆和少林武术学校,到国内外各地开展少林武术表演。邀请国内著名的艺术家创编大型舞剧《风中少林》和实景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由少林寺授权,委托生产销售网络游戏和少林宝剑、佛雕、素饼、禅茶等旅游商品,逐步开发山水文化旅游资源,开辟了三皇寨、二祖庵、达摩洞、鸡鸣山旅游线路,修建了缆车和滑道。从2003年开始,登封市筹集巨资,对少林寺周围环境进行整治,圈定古文化保护区,治理污染,绿化美化净化环境。2007年3月,少林寺景区入围全国首批5a级景区。游客人数逐年增多,自1986年开始,少林寺景区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突破2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占5%左右,旅游年收入超过1亿元,成为河南省“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的龙头。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不协调,少林寺接待压力过大,而寺外其他景点人员稀少。每逢节假日,少林寺人满为患,严重超过了环境容量,使寺院失去了幽静、肃穆的气氛。二是旅游内容单调,仍停留在参观、敬香求愿的初级档次,缺少高层次的文化欣赏、娱乐和休闲保健内容。三是参与性、体验性项目较少。四是面临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旅游业发展与避免文化商业化倾向的矛盾。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在从基础层次向提高层次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已成为普遍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为保持少林文化旅游的优势地位,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深入挖掘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在潜力,探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模式,提升文化旅游的水平和档次,使少林文化旅游成为中原旅游的精品和示范带动区。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引导促进少林文化自身发展模式

文化发展与旅游业之间存在着互动互促关系。少林文化既要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又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内容。政府应引导和支持少林寺的文化活动,除了及时搜救整理佛教经典、少林武藏、药典和文学艺术宝库外,还要顺应时代要求,弘扬少林文化精神,独立开展积极的文化活动,加强寺院建设和管理,恢复佛教节日庆典,创建文化传播学院,开展文化研究,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活动,增进对外文化交往,使少林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虽然宗教文化活动与旅游业发展是完全不同的价值观③,但少林文化内涵的成长,必然会不断提高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模式

通过深入挖掘少林旅游文化资源,将少林文化中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宗教特色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少林文化的旅游价值。为减轻少林寺的旅游压力,应大力开发少林寺的文化资源,如修复散落在山林里的古塔碑刻,联合空相寺、慈云寺、洞林寺等少林寺分院,延长旅游线路;挖掘少林武技,增加表演套路和游客参与体验项目;开发文学艺术旅游资源,开展传说故事探秘游、名人足迹游;创意新的少林文艺作品,如影视剧、网络文化、戏曲音乐④;生产少林文化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旅游用品和食品等;开发具有少林文化背景的地质、生物、水景等自然风景旅游资源;积极开拓求知求学、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现代旅游产品。嵩山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将少林文化与嵩山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政府主导模式

要深层次开发少林文化旅游资源,政府应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⑤。少林文化旅游是登封市旅游的名片,应制定少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规划,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利用政府的力量,建设少林文化中心,牵头组织大型文化旅游活动,构建信息平台,加大对外宣传。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强化管理,加强景区环境保护和治理,精心打造少林品牌,为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起到带动示范作用。

市场营销模式

通过对旅游市场的分析和预测,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加大营销力度,提高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面向国内外,采取多种营销方式,扩大营销范围和销售渠道;通过细分市场,促进旅游客源由低端向高端扩展;加强与嵩山其他旅游景区和龙门石窟等品牌景区的联合,实行区域联合营销,打造中原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

产业化运作模式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根据市场运行的规律,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以获取较高的旅游综合效益⑥。在经营方式上,可通过吸收国有民营、外资和民间资本参股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或者是通过转让经营权,吸引实力雄厚的企业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在产品开发方面,目前应侧重发展少林武术、少林医药、少林文学艺术、少林禅学等旅游品牌产品,以此来增加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附加值。同时要进一步拓展旅游产业外延及规模,利用少林寺所在地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具有文化性、观赏性、互动性、体闲性和科学性的创意型旅游产业。利用当地社会资源,发展旅游服务业,建设少林文化特色饭店,组织开办僧俗宾馆,生产地方土特产、少林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商品。

结论

深层次开发少林文化旅游资源,应从旅游开发和少林文化发展两方面着眼,以整合提升文化旅游资源价值为手段,以提高少林文化旅游的综合效益为目标,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大市场营销力度,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把少林文化品牌打造成我国乃至世界的旅游精品。少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少林文化既要保持其独立性,同时还要发挥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少林禅学中早已有“佛不避世”的说法,少林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能够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其关键是要协调好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注释:

①吕世范:《河南特色旅游文化》,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年版,152页。

②马广钦、张来友:《发展郑州――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363页。

③李江敏、李志飞:《文化旅游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204页。

④许志辉、丁登山、向东:《对南京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整合重点的探讨》,《人文地理》,2006(3),34~37页。

⑤葛震远:《区域创新与发展》,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380页。

⑥冯德显:《河南旅游产业化发展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3):57~62页。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篇6

关键词: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

一、邯郸市历史文化简述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都城长达158年之久,此后邯郸又作为汉代赵国都城400余年。绵绵7000多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历史文化层次————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据多年考古调查,邯郸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文物古迹多达1500余处。其中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即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磁山窟(包括磁县漳河流域和矿区滏阳河流域),北朝墓群(128)邺城遗址、娲皇宫、129师司令部旧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7处:主要有丛台、黄粱梦吕仙祠、张庄桥墓群、清泉寺等。有市级文保单位近300位处,县保文物150余处。这些文物涵盖古遗址(磁山)古墓葬(赵王陵)、古建筑(黄粱梦)、石窟寺(响堂山)、石刻、古文献、革命纪会旧址等多方面的内容。成为邯郸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金紧张,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有限;2.宣传力度不够,文化遗产价值未充分体现;3.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缺乏文化内涵;4.旅游资源开发为单向开发;5.开发主体单一,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三、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针对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开发时应考虑到长远利益,明确历史文物旅游资源首先是“文化遗产资源”,然后才是“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必须制止破坏性的商业行为,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利用。针对保护方面资金不足的最大难题,要从旅游收人中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其维护工作。另外还要创造条件,争取将该历史文化遗产列人世界遗产备选名录,这样既能使该资源获得全面的保护,还提高了知名度,使地区性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外知名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邯郸历史文化。如政府与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密切协作,利用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期刊杂志、宣传画册等等传播手段,印发有关体现当地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及民间文化传统,展现当地自然风光的旅游册;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或代办点,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邀请国内外记者进行考察、拍摄专题片、进行专题报道;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如永年广府太极文化节、成语典故文化节、梦文化节、磁州窑文化节、响堂寺庙会等活动,不断扩大邯郸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3.编制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把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与旅游设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三者同步规划为其指导思想,对旅游业发展作出战略构思。在市场定位上,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周边地区为发展重点,着重面向晋冀鲁豫四省地区以内的游客,采取阶段性发展的步骤,逐步扩大影响;在景区规划上,应以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娲皇宫等国家重点文物资源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专线,打造旅游品牌。在项目开发上,充分利用优越自然环境,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使文化遗产游与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针对过去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知识性强而趣味性弱的情况,加强其参与性与娱乐性,把以观光为主的单向旅游开发逐步发展为观光、度假、疗养、娱乐等多种功能并存的双向旅游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4.突出地区特色,加大开发力度。旅游的本质在于其吸引力因素,因此,应遵循特色原则,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突体现文化遗产一定时间和地城范围内的唯一性和垄断性价值,同周边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如磁州窑文化旅游开发应收集磁州窑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建设磁州窑博物馆和陶瓷会展中心,利用手工制陶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开展传统陶艺制作旅游项目等,为保护磁州窑文化遗产,弘扬磁州窑文化,发展陶瓷旅游提供了更好的载体;而响堂山石窟开发就应将其与周围的风月关、老爷山摩崖石刻、寺后坡、皇姑庵、水浴寺、小鬼道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响堂山南北朝佛教文化旅游专线,并根据元宝山风景区与南响堂寺石窟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以滏阳河水为媒介,结合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资源,建设成为集文化、山水、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提升其整体吸引力。

5.搞活发展机制,加大投资引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文化遗产部门对历史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支持和旅游部门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鼓励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租赁等多种形式开发旅游资源和经营旅游业,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民营资本、区外资金投资文化遗产旅游的积极性,并与驻区大企业、区外旅游企业联合开发的旅游资源。还要加强教育和引导,调动全民创业的积极性,支持景区附近的群众投身旅游产业。如鼓励赵王城景区附近左西村、引豹村、张庄桥村、小屯等村的群众在景区周围发展旅游商贸、服务、游乐等项目,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活力和后劲。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的发展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予以支持,其中占重要地位的有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旅行社及导游素质等。

参考文献: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篇7

关键词: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8801

1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及开发现状

1.1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

四川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誉。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道教建筑类:天师洞、建福宫、上清宫、常道观、玉清宫、朝阳洞、祖师殿、圆明宫等。

(2)道教艺术类:①道家音乐:全真正韵、洞经古乐等;②道家武术和气功:青城拳术、青城太极拳、青城剑术、青城派气功、道家养生术等;③道教文学艺术:道教楹联、字画等;④道教工艺品:道教人物雕像、道教法器、道教根雕、乌木雕刻品等;⑤道教碑刻:唐玄宗手诏碑、唐雕三皇石像、五代天师像等。

(3)道教活动类:正月初九日玉皇圣诞、二月十五日的老君会,四月二十八日的药王会,五月初五日的天师会,腊月二十二日的重阳祖师圣诞等;罗天大醮、祈祷世界和平护国佑民法会、祀福法会、传戒法会等。

(4)其他一些道教历史遗迹:挪笔槽、试剑石、天师手植银杏树、天师池、杜光庭读书台、唐薛昌丹井等。

1.2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青城山风景名胜区依托“青城天下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中国道教名山厚重的文化底蕴,被首批列入部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遗产保护地。目前青城山已经开展了以下一些活动:(1)以青城山宫观建筑群、青城山道教摩崖石刻、道教历史遗迹、道教人物造像、道教楹联碑刻、道教音乐等为主的展示;(2)以青城山道家茶道、青城山道家养生术、青城养生元谷为主的度假;(3)以青城山道教武术、道教气功、道家茶道、青城道家长生宴、青城道家素食为主的体验;(4)以青城山道教文化节、道教博物馆等为主的综合性旅游活动;(5)以青城四绝、青城老腊肉、青城根雕、川芎等中药材等为主的旅游商品的开发。

在2006年都江堰政府提出的《青城山――都江堰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概念规划纲要》中,都江堰政府提出了青城山组团是“中国式养生”的核心启动区域,《规划》将其划分为三个片区:一是以青城前山门片区为前台,主要强化娱乐功能;二是以青城前山片区,主要强化深度观光功能和养生文化集中展示与研习功能;三是以青城后山片区为后台,主要强化休闲度假功能和道教养生、中医养生的深度体验。主要项目有:青城山景区创5a提升、道教文化博物馆、百草园中华元谷、“九心合一”游客集散中心、豪森温泉酒店、美仑国际旅游学院及五星级酒店、青城高尔夫改造等。围绕“中国式养生”这一核心理念,《规划》提出在青城山组团打造引擎项目“国际养生博览会”的构想,并建设以中医药国际研发中心为核心的支持体系和养生体系。

但是,目前青城山仍然是以传统的道教文化观光旅游为主。

2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2.1旅游资源开发单一,综合性旅游项目较少,游客参与性项目少

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注重以观光为主,而与道教文化紧密相连的,如道教饮食、道教医药、道教养生、道教艺术欣赏、武学健身和修禅等项目的结合性、互动性和参与性较少。

2.2节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深入

在青城山道教宫观开展的道教节日庆典活动主要有:每年二月十五日的老君会,四月二十八日的药王会,五月初五日的天师会,腊月二十二日的重阳祖师圣诞等等。每年逢庆典节日,都会举办大型的民间庆典和民间艺术活动,周边地区的信徒便会纷纷上山朝觐。由此衍生出丰富多彩的信仰习俗,形成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景观,对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青城山道教节日庆典活动仍主要局限于宗教活动范围,与当地民俗活动结合不紧密。并且,游客没有真正从“参观”融入到“参加”中去,其旅游经济效益不明显。

2.3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宣传手段单一

近几年,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加大了青城山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投入,注重了景区业态调整和旅游营销宣传,成立了“宣传营销处”和“宣传报道组”。但宣传手段单一,仍以被动参加各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为主。据各旅行社目前的主要组团线路来看,游客对青城山的了解停留在道教文化观光的表面,对深层次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不了解。

3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措施

3.1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相结合,开展一些综合性旅游项目

第一,把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和道教生活体验、道教文物鉴赏、道教饮食品尝等结合,并开发健康的道教文化礼仪活动,以及道教文化衍生出来的长寿文化、医药养生文化、赵公财神民俗文化、青城武术、音乐文化活动。

第二,把道教文化与广为流传的民俗文化融合贯通,使深邃的道教文化和平民化的民俗活动融合在一起,让游客更容易了解道教文化,同时更容易参与到活动中去。

3.2将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相结合,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建立度假区

历来,中国的文化与自然山水结合在一起。“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话,恰到好处的描写了文化与山水的结合。青城山空气清新、气候湿润、植被丰富,水质优良、生态环境绝佳。而青城宫观在选址上,强烈表现出顺乎自然、返朴归真、道法自然。因此,青城山在发展道教文化观光旅游时,把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与青城山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在空间布局上与后山相结合,开展生态旅游,并充分利用其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发展度假旅游,建立成规模的度假区。

3.3注重场景转换,加强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展示

运用不同场景的变换,设计出各种独特的展示区,通过展示区把抽象的、无形的道教文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青城山道教文化博物馆把道家文化、仙学文化研习、古蜀文化、太玄和谐思想特色展示、养生长寿文化体验、武术健身体验、音乐艺术陈列展示与体验、道教文学体验、道教民俗展示与体验等多个文化旅游资源运用不同的场景进行展现,让游客能更清晰的了解道教文化。

3.4发掘资源内涵,加强道教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

在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时,也要突出其旅游商品的开发。青城山在开发旅游商品时应依据青城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发具有青城山道教特色的旅游商品。一是加强“青城四绝”的开发,即“洞天贡茶”、“白果烧鸡”、“青城泡菜”和“洞天乳酒”。二是加强道教根雕和乌木雕刻品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廖暾.青城山旅游经济现状分析[J].人民论坛,2006,(18).

[2]陈福义,范保宁.中国旅游资源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王敏.论四川道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西华大学学报,2004,(05).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篇8

关键词:武鸣;骆越文化;开发理念;资源活化

武鸣县作为壮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被众多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壮乡”,武鸣山清水秀,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分布广泛,如冬暖夏凉的恒温泉灵水、大文豪郭沫若诗赞“群峰拔地起、仿佛桂林城”的伊岭岩、民国两广巡阅使陆荣廷的私家花园明秀园、雄踞桂中南的广西庐山大明山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优越的区位条件为武鸣赢得了“广西首府南宁市后花园”的美誉。

本文重点探讨武鸣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

一、文化旅游资源梳理

学术界公认,骆越古国的范围北起广西红水河流域,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东至广东省西南部,南至海南岛和越南的红河流域。骆越文化的源头和中心在中国,主体部分也在中国。这个中心和最早的国都就在武鸣。

壮族古骆越人的后裔在广西大明山南麓的武鸣县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骆越历史文化。武鸣县内具有骆越历史文化特征的遗址至今仍有十几处,其中在马头镇的元龙坡发现了迄今为止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骆越墓葬群,该墓葬群约有古墓500多座。

因此,武鸣的文化资源结构体系是以典型骆越文化为引领的壮乡文化,由此衍生出休闲养生文化、骆越历史文化、壮乡风情文化等内容,如表所示。

总之,武鸣的文化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资源基础条件良好,加上武鸣独有的区位优势条件,武鸣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二、武鸣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理念

在旅游开发与规划实践工作中,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既有一般旅游资源开发所需要重视的问题,也存在其独有的开发理念。结合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笔者认为,武鸣县文化旅游资源未来的开发需要遵循以下理念:

1.文化保护、挖掘与传承并重

近年来,武鸣县已经开始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挖掘工作,如《中国壮乡・武鸣文化丛书》的编写,壮民族的服饰、民居、饮食、古建筑、文物古迹等方面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等等。

但随着文化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不断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仅依靠政府进行保护是消极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由静态的政府维持向动态的经营性繁衍转变,树立发展的可持续的保护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入市场运作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不能将之封存不开发,亦不能让过度的商业开发使文化变味。

骆越文化是武鸣县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亮点,要进一步的巩固武鸣在骆越文化影响区内的核心地位,需要对武鸣骆越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与挖掘,并注重骆越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将其上升为壮乡风貌与壮乡精神的层面上来。

2.文化资源创新转化

判断文化资源是否成功的转化旅游产品,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能在游客体验上有所创新,现代人的旅游消费偏好逐渐复杂化和多元化,传统的文化旅游产品已经缺乏明显的亮点,这就要求在旅游产品策划的过程当中,在突出地方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分清主次,紧扣主题,从文化资源转化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进而达到“人无我有”的创新文化体验。

3.产业大融合

201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进一步明确了通过加强旅游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来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工作思路。旅游产业需要融入到其它产业融合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武鸣县在注重文化项目建设的同时,更须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健康服务业、工业、林业、商业、体育、水利、地质、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鼓励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效应。

4.区域联动发展

武鸣作为广西首府南宁市辖县,县城距南宁市区32公里,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这决定了武鸣需要主动融入到大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当中,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实现区域的联动发展,真正完成自身资源价值的有效转化。

5.社区共享,可持续发展

越是本土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越根植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脱离了社区片面寻求文化资源的开发,将使产品失去灵魂,成为死文化或者伪原生态文化。因此,要引导地方居民主动参与旅游开发,建立新型文化休闲生活方式,实现社区共享,才能把文化资源做活,使得文化旅游资源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

同时,与地方居民的关系是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重点,只有通过利益共享,实实在在地为居民提高收入、保障就业等,才能实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武鸣文化旅游资源活化策略

文化旅游资源大部分都是一种无形化的资源,武鸣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对旅游者而言,较难直接感受、体验,因此就需要将其进行灵活的资源活化,使之有效的转化为旅游产品,进而巩固武鸣旅游品牌形象,拓展武鸣旅游业发展空间。

1.有形化

需要将无形文化通过物化、场景化等手段实现有形化,如具有神秘骆越文化特征的建筑、骆越历史文化演艺产品、骆越文化景观小品等,采用放大、缩小、变异、嫁接、组合等手法,彰显“骆越风、壮乡情”。

2.情境化

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研究旅游者可能的体验方式,创新特色旅游体验,依据项目的主题和文化脉络,设计情景,营造武鸣特有的旅游氛围,形成体验骆越壮乡的场景和情景空间,让游客触景生情、带情看景,情景交融,充分融入到旅游设计的情境中去,使旅游体验活动更加生动。

3.祈福化

骆越文化在壮民族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基础,将骆越文化进行祈福化打造,有利于武鸣县发掘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成熟的祈福文化旅游产品。

4.游乐化

将深厚抽象的文化资源与壮乡人民的生活相结合,采用灵活的形式,将其策划为具体的游乐化旅游产品,寓文化体验于游乐,更适应大众游客的接受方式。

5.博览化

古老灿烂的骆越文明包罗内容广泛,将其分类打造成若干具有灵活展示和体验方式的主题博物馆或体验馆,面对猎奇心理的旅游者,使其感受壮乡大地上的独特文化。

6.创意化

将武鸣县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打造,既可以满足游客追求体验和参与的深层次需求,又能刺激旅游产品的不断更新,更对其文化资源起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作用。

四、小结

武鸣县旅游资源丰富,紧邻南宁市区,具有良好的旅游发展条件,“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自1980年举办以来,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与声誉,但武鸣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武鸣骆越文化旅游品牌仍需要进一步发掘和深化。

参考文献:

[1]杨永德.旅游规划理论与技术应用[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篇9

[关键词]海南;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

红色文化,它是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一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传统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红色文化资源具体包括革命的遗址、遗物、纪念碑、共产党高级领导、军事将领故居等物质文化,以及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等[2]。红色旅游是以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吸引物,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使其前往并进行参观、学习、体验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海南是一个红色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出了红色娘子军、琼崖纵队等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海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存在着诸如海南文化资源的知名度普遍不高,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处于较低层次,专业人才缺乏,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尝试对海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出对策,为海南“全域旅游示范省”和“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供助力。

一、海南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海南红色资源众多,遍布全省各个市县,共有501处革命遗址,11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9个部级基地,27个省级基地。海南主要红色文化资源见下表所示:

二、海南红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意义

(一)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海南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需要全域旅游要求全域范围内一切可利用的旅游吸引物都被开发形成吸引旅游者的吸引节点、旅游整体形象突出、旅游设施服务完备、旅游业态丰富多样、能吸引相当规模的旅游者的综合性区域空间,是以全域旅游理念打造的全新目的地[3]。海南全域旅游示范省的创建,这需要大量的旅游吸引物来支撑。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它的成功开发必定能丰富海南的旅游产品体系,对海南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做好红色旅游文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颁布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及《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推进红色旅游的发展。曾强调要“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4]。海南省委省政府以2017年11月27日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海南红色旅游的实施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传承红色基因,着力把海南打造成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5]。海南作为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理应积极发展和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这既符合国家的政策,也对弘扬海南红色文化起着积极作用。因此,海南一定要做好红色旅游文章,把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好、把海南的红色传统发扬好,为海南全域旅游发展注入红色文化元素。红色旅游是一种寓教于游的旅游产品,满足人们对革命先烈们英雄事迹的学习和了解的需求。

(三)利用开发旅游所具有的乘数效应,带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旅游乘数是用以测定单位旅游消费对旅游接待地区各种经济现象的影响程度的系数,它是指产出、收入、就业和政府税收的变化与旅游支出的初期变化之比[6]。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旅游业有较高的乘数效应,旅游业每增加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7]。旅游业对旅游开发地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海南的红色资源主要集中在区位条件不是很好的革命老区,这些地方曾为中国革命和海南的解放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与巨大的牺牲。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许多革命老区至今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老区群众的生活还不富裕。借全域旅游发展的东风,对红色旅游的开发将为老区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利用旅游的乘数效应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三、海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策略

(一)用好自媒体优势,提高海南红色旅游品牌知名度景区要发展,要做好资源本身的文章,资源要有吸引力,才能吸引来旅游者。海南红色文化资源知名度较低,吸引力不足,必将影响红色景区的发展与建设,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的宣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8],需加大营销创新及推广力度。发挥自媒体优势,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直播、短视频等平台,提高海南红色旅游品牌知名度。对于众多来海南旅游的旅游者来说,了解海南文化,了解海南历史是重要求知需求之一。如琼海的“红色娘子军”,作为海南革命时代的象征之一,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我们可以将红色娘子军的故事,通过自媒体散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晓,提高其知名度。

(二)推进深度开发,丰富海南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旅游目的地要想获取旅游消费者的认可,先要有能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当前,旅游者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这也为红色资源的开发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海南红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增加红色旅游产品及衍生产品类型,丰富海南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才能满足广大旅游者的不同需求。比如前面提到的琼海的“红色娘子军”,要让其更具竞争力,应想方设法做好深度开发,推出类型多样化的红色旅游产品,如红色影视、历史书籍、历史图片、故居(会址)、生活用品(服饰)、红色食品、红色记念品等。

(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强红色景区竞争力好的资源若没有高素质的从业者,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人才是发展的基础。由于红色景区普遍存在经济效益不佳的现象,招不来人才,留不住人才是景区不得不面临的尴尬。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待遇着手。可通过政府补贴、或让从业者享受公务员、国家事业单位人员待遇,将增大红色旅游从业者岗位的吸引力,吸引并留住景区所需人才。同时,要对现有红色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学习并掌握相关红色文化知识、掌握服务技能等,达到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的效果。海南红色旅游景区可以与海南本地高校(如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合作,寻求智力支援,甚至可以与高校合作,定制培养红色旅游专业人才。

(四)创新红色旅游模式,提高游客体验质量旅游的本质就是一种体验,旅游者在旅游活动的体验质量越高,满意度也越高。海南省内的红色旅游项目多是“静态”的模式:纪念馆(陈列馆、博物馆)类模式;纪念碑(纪念亭)类模式;革命遗址(遗迹)类模式。在这些“静态”旅游模式下,旅游者容易产生枯燥、单调、乏味的心理,体验质量不高,长而久之,参加红色旅游的旅游者就会越来越少。所以,要让红色旅游“动”起来,就要让旅游者参与到活动中,把旅游者变为革命的“参与者”,提高旅游者的体验,并激起他们对红色旅游的兴趣与激情,进而吸引来更多的旅游者。红色娘子军记念园目前主要是“静态”的产品,包括6.8米高的红色娘子军雕像和陈列着有关红色娘子军珍贵图文资料的红色娘子军纪念馆。要在景区中引入“动态”因素,比如可通过高科技手段再现革命时期的场景,让旅游者身临其境,获得较真实的感受。还可提供当时主要的革命饮食(革命饭、革命菜)的体验,合唱红军歌等方式提高旅游者的体验。如此,必将激起旅游者对红色旅游的热情,为实现海南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目标添砖加瓦。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篇10

关键词:成都艺术类文化资源旅游价值开发建议

成都是一座具有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漫长的历史岁月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古蜀文化。

作为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类文化资源,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与独特的美学风范闻名于世。成都的艺术类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且极具旅游价值;但如何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特色,吸引更多的来蓉旅游者,值得我们多加考量。

成都市艺术类文化资源现状概况

成都地区的艺术类文化品的种类繁多,特色也很鲜明,比较具体有代表性的可以分为艺术作品,艺术诞生环境及艺术的展现环境三大类别。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介绍:

文艺作品类资源较丰富

川剧、皮影戏(川灯影)、书画、诗歌、成都曲艺(扬琴、四川评书、竹琴、花鼓、四川相书、四川车灯、清音、金钱板、荷叶、谐剧)等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视觉刺激要素,表现形式多元化,富有情趣。

著名的艺术作品诞生环境少

进入著名作品的诞生环境主要有杜甫草堂、薛涛井、望丛祠,但以杜甫草堂所诞生的作品在全国的知名度最高。

艺术作品展现环境较多

包括影院、美术馆、画廊、古玩市场、群众艺术馆和演出中心等。成都市目前有美术馆6家。到目前为止,够得上专业画廊标准的却很少。

成都市比较有代表性的画廊有蓝色空间画廊和四川美术家画廊等等。送仙桥古玩艺术城是全国三大艺术品市场之一。成都共有演出场所28家,演出团体共计57个。

成都市属文化部门电影放映单位(不含社会民营的)共7个。全市共有文化馆10个。

成都锦城艺术宫等6个演出场所,其中除锦城艺术宫和成都艺术中心的规模较大外,其它的规模较小。

成都艺术类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评价

成都主要文艺资源现状评价

艺术类文化资源的吸引力的大小取决于资源其本身的知名度,审美度(表现力),及其独特性等综合评价因素。下面我们将运用此三维度就成都主要的艺术类文化资源进行旅游价值评价。

知名度成都市的艺术类文化资源虽多,但富有知名度的不多。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宝贵文艺资源的知名度,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文艺资源知名度提高,以期吸引更多游客及定单,更快更好的发展地方旅游经济。

独特性成都市的文艺资源丰富且极具地方特色。例如川剧,皮影戏,蜀绣等国内外知名且地方所独有的文艺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地加以利用以期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审美度(表现力)成都市的艺术文化资源中,绝大部分都较有表现力,或给人以场面恢弘大气,或给人以色彩的视觉冲击,或令人叹服于手工工艺的精美绝伦。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并利用好成都文艺资源给游客带来的视觉、心灵的双重享受,做好宣传,提高艺术类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

成都与西部主要城市的艺术类文化资源比较分析

成都地处中国西部,我们在做城市比较分析的时候选取了西部其他几个在艺术类文化资源方面有代表性的旅游城市,分别是重庆,西安与昆明。对比情况见表1,表2。

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与其它城市相比,成都市的艺术类文化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成都市的艺术作品主要依靠表演者语言中的词语内容特色及语音和音调来表现,作品的审美特征不够鲜明,导致旅游者的体验难度加大。

西安和昆明的艺术文化则以作品本身较突出而简单的审美特征给游客带来更轻松的体验。

成都市民间工艺品的特点是制作难度大,生产效率低,与其它地方的工艺品有相似之处,普通旅游者难以区分其间的差异,但精致、细腻和色彩配置上又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传统工艺品的普遍特点是价格较高。

由于成都民间工艺品的色彩和造型等与现代家居环境缺乏有效配置,因此,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成都艺术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议

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可分为可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资源,而艺术类文化资源大多属于不可再生性资源。在成都艺术类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上,应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一是对此类资源,应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加速旅游开发,提升其知名度,为成都旅游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前景;二是对面临失传,逐渐消失的艺术文化资源,需制定相关政策进行战略保留,在维护文化得当的基础上再加以科学合理地利用,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成都文化资源的知名度

一个城市不管有多么丰富、多少独具价值的艺术文化资源,若不大力宣传促销,游客同样不清楚、不了解。

现代先进的促销传播工具能很好地帮助其与游客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使得人们能更深入、形象地认识到地方艺术的魅力。

我们要有效开发艺术文化资源,就要利用好沟通传播工具,使成都优秀的艺术文化旅游资源能更好地为人们所知晓。

在实际运作中,为更合理有效地对资源进行开发,我们要积极与国内、国际的相关旅游专家和先进的旅游企业、广告策划公司合作,共同整合宣传,并按照先进的市场运作方式,把成都的艺术旅游形象推向各地,不断促进全球客源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提升成都的艺术文化资源吸引力

旅游市场秩序直接影响着城市旅游形象,是关系到成都旅游业健康发展,艺术文化资源吸引力的关键要素。

近些年来,成都市各部门联合开展了以整顿和规范城市旅游基础环境、加强艺术场所管理、市场整顿规范工作,大力查处惩办了强买强卖、价格欺诈、等不利于成都艺术文化健康发展的行为,艺术文化市场秩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艺术表演场所的超范围经营、非法转让、虚假广告等现象还是时有发生,艺术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与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因此可见,加强艺术文化类旅游行业管理、整顿艺术文化市场秩序是一项须常抓不懈的工作。

只有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在管理体制方面不断创新,不断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清理充实地方艺术表演队伍、规范表演市场、改善文化旅游基础环境,才能保障成都艺术类文化资源得以进一步弘扬与持续发展,才能使其更能吸引游客,提升旅游价值。

传承发展地方艺术文化资源

人才的多少是关乎成都旅游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核心因素,而从事艺术文化的人才越多越说明成都的艺术类文化旅游服务质量较高,服务技术较先进,旅游资源的发展潜力也就较大。但是现今成都市内的旅游专业人才已经严重匮乏,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高层次人才极少,远不能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更令人担忧的是,极具旅游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生存将不能得到保证。

因此,政府要制定优厚政策,吸纳、引进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旅游策划人才,旅游营销人才,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改变成都旅游业人力资源的结构状态和提高其结构素质。

另外一方面,针对从事民间艺术文化的人才缺乏的状态,地方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关的鼓励举措与措施,培育有志于为成都艺术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使得艺术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J].旅游学刊,2003

3.赵志.论成都发展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4

4.刘岚,刘和椿.剑南山水尽清晖――巴蜀名胜与旅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5.黎泽媛.浅谈成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6.陈南江,吴月照.略述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