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5:19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篇1

帮助父母做家务,要有耐心,你可以在厨房观察爸爸妈妈怎样做,再找机会帮爸爸妈妈做点什么,比如洗菜、摘豆;向父母学习做饭炒菜时如何避免烫伤等等。你还可以请父母将没做过的家务分成几个小部分,并逐一示范做法,例如,清洁浴室,应示范如何擦拭洗面盆、洗刷浴缸和拖地板。如清理你的房间,可让爸爸妈妈例举该清理的地方或以图、剪贴等方式提示自己。

同学们在做家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劳动程序,培养劳动技能。正确的劳动程序,不但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且可以培养自己的劳动技能。大家做家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正确合理的程序,会使大家感到做家务并不难,同时也会提高劳动的热情和兴趣。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做家务,要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你可以先学做有兴趣的又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提高难度。如果一开始就做不能胜任的事,会因无法完成或完成得很不像样而丧失信心,进而会厌恶家务劳动。

3、注意安全,培养毅力。大家在做家务时,千万注意安全。在使用电器、煤气、化学洗涤剂、刀具等方面,一定要掌握正确使用的安全常识。

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务,好处多多:

1、许多同学并不了解物质财富的来之不易,不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通过劳动,会明白创造财富的艰难,养成爱惜财物的好习惯。

2、懒惰笨拙的人,是不受人欢迎的。从小参加家务劳动,不但能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而且会养成勤劳的作用。一旦走向社会,这些技能和作风,就会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来,受到大家欢迎。

3、同学们在家务劳动中,经历克服困难的过程,能锻炼意志和毅力。

4、学做家务,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家庭是个小社会,家庭生活的内容涉及到各种知识。许多同学的小发明、小创造,大多是在家务劳动的实践操作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

5、紧张的学习之余,做一点家务,正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不但可以通过改变活动形式来调节大脑机能,而且有利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6、一个人家务劳动的能力强,生活技能也高,独立生活能力就强,从而对生活充满自信心,能独立面对各种困难。

7、分担家务之后,亲身体验到了家务劳动的繁杂,才能体会到父母终日操劳的不易,感受父母的良苦爱心。和爸爸妈妈共同做家务,也会给家庭带来一种融洽、和谐、欢乐的气氛。

爱劳动,从做家务开始

暑假里,让“热爱劳动”不再是一句空话,同学们从简单的家务劳动开始,培养自己的劳动能力。整理房间、叠被子、扫地、擦桌子、收拾碗筷、吸尘清扫、衣服分类、清洗浴盆、洗手绢、洗袜子、擦鞋子等等,随着对家务劳动的熟悉,再做一些劳动技能较高的事情,如换床单、清洁浴室、操作洗衣机等等。

帮助父母做家务,要有耐心,你可以在厨房观察爸爸妈妈怎样做,再找机会帮爸爸妈妈做点什么,比如洗菜、摘豆;向父母学习做饭炒菜时如何避免烫伤等等。你还可以请父母将没做过的家务分成几个小部分,并逐一示范做法,例如,清洁浴室,应示范如何擦拭洗面盆、洗刷浴缸和拖地板。如清理你的房间,可让爸爸妈妈例举该清理的地方或以图、剪贴等方式提示自己。

同学们在做家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劳动程序,培养劳动技能。正确的劳动程序,不但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且可以培养自己的劳动技能。大家做家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正确合理的程序,会使大家感到做家务并不难,同时也会提高劳动的热情和兴趣。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做家务,要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你可以先学做有兴趣的又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提高难度。如果一开始就做不能胜任的事,会因无法完成或完成得很不像样而丧失信心,进而会厌恶家务劳动。

3、注意安全,培养毅力。大家在做家务时,千万注意安全。在使用电器、煤气、化学洗涤剂、刀具等方面,一定要掌握正确使用的安全常识。

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务,好处多多:

1、许多同学并不了解物质财富的来之不易,不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通过劳动,会明白创造财富的艰难,养成爱惜财物的好习惯。

2、懒惰笨拙的人,是不受人欢迎的。从小参加家务劳动,不但能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而且会养成勤劳的作用。一旦走向社会,这些技能和作风,就会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来,受到大家欢迎。

3、同学们在家务劳动中,经历克服困难的过程,能锻炼意志和毅力。

4、学做家务,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家庭是个小社会,家庭生活的内容涉及到各种知识。许多同学的小发明、小创造,大多是在家务劳动的实践操作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

5、紧张的学习之余,做一点家务,正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不但可以通过改变活动形式来调节大脑机能,而且有利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6、一个人家务劳动的能力强,生活技能也高,独立生活能力就强,从而对生活充满自信心,能独立面对各种困难。

7、分担家务之后,亲身体验到了家务劳动的繁杂,才能体会到父母终日操劳的不易,感受父母的良苦爱心。和爸爸妈妈共同做家务,也会给家庭带来一种融洽、和谐、欢乐的气氛。

经过一个暑假,你会发觉自己其实很能干。美舒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篇2

事实上,有时也不是孩子不愿意参加劳动,而是家长不让孩子参加。一些家长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里人少,家庭生活又是电气化,家务劳动负担越来越轻,用不着孩子干,让他多玩玩,享受享受。也有些家长认为,让孩子做家务,他们不会做;做不好,还得跟他们费口舌,弄不好还得“返工”,让孩子干,还不如自己“承包”下来,虽累一点儿,但省心。家长片面理解对孩子的爱,总以为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质生活,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自然也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劳动和责任。这些想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足以表明家长对孩子劳动的道德价值缺乏认识。殊不知,这种家长的爱往往会把孩子推到无知无用的境地,孩子不仅丧失劳动技能,而且也会没有责任心,不懂得关心他人。“爱”成了对孩子的最大伤害。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想说,家长朋友,请您重视让孩子参加劳动,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首先,让孩子在劳动中磨砺出坚忍不拔的精神与克服困难的意志。

在当今这个变幻莫测的社会里,生存需要面对挫折、伤害及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家长一味地庇护孩子,这个替孩子做了,那个替孩子解决了,这大大削弱了孩子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受宠爱的孩子,一旦步出家门,连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劳动技能都不会,又如何去独立地面对生活中的竞争及学习、工作中的困难?家长适当地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主要是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不仅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一些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这种良好的思想品质,还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是有好处的。一位教育家曾说:“如果孩子的生命是一把披荆斩棘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砥石。”为了使生命的“刀”更锋利些,我们应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设置一定的障碍,让孩子受一点失败或挫折,从而磨炼孩子的意志。

其次,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智力发展。

手是人类特有的工具,俗话说得好,“心灵手巧”,动作与智力密切相关,适量的劳动只会使孩子聪明,绝不会影响学习和“碍事儿”。现在,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想把自己未圆的梦让孩子接着去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家庭里的劳动自己就“承包”下来,孩子从小就被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试想,在温室里成长的幼苗能抵抗室外的暴风骤雨吗?高智商的“低能儿”能担当起社会的重任吗?

对孩子而言,劳动也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比如让孩子帮家长择菜,在择菜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孩子认识各种蔬菜的名称,指导孩子仔细观察菜的特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同时还可以启发孩子思考:“为什么菜叶的正面与反面颜色不同?”“为什么有的菜叶厚,而有的菜叶薄?”“这种菜的种子是什么样的?”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及探索欲望,同时又增添了几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最后,通过劳动,增强孩子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篇3

【关键词】劳作教育服务式学习工作记录单工作细则

劳动是社会普遍提倡的一种美德,是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我系从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在全系学生中开展了“创建绿色教室”的劳作教育。在一年多时间的探索中,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总结和反思劳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带动等,对大学生劳作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对劳作教育工作思路进行了梳理。其中有收获,有经验,也有一些困惑。

一、劳作教育的意义、目的和必要性

1.劳作教育的意义。目前科技的发展、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和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各项工作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使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加强德育教育,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社会所期望的道德面貌,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劳作教育,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伦理取向,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以及积极、敬业、自尊、合作等个性品德。正确认识团体和个人的关系,正确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的最佳结合点,激发工作的欲望和兴趣,学会服务式学习,感受劳动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培养自立和负责的职业态度,形成与人友善、相互尊重的合作意识。

2.劳作教育的目的。通过让学生参与劳作,培养其高尚的人格和高效的学习作风。在平凡的劳动中,体验人与人的平等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通过劳作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勇于奉献和忠于职守的品质,使之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以平实负责的工作态度贡献所长来服务社会。

3.劳作教育的必要性。劳动是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虽然“德智体美劳”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教育方针,但“劳”在现今的教育中却渐渐缺失。学生们养成“好逸恶劳”和“眼高手低”的心态,他们不愿参加集体劳动,不愿整理好自己的宿舍、不愿意打扫和维护学习生活环境,继而看不起体力劳动者,部分学生缺乏恒心、责任心,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

自从有了在我系开展劳作教育的想法后,我们注意吸取和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在学习中我们发现台湾劳作教育已成为了现今的教育特色之一,笔者曾亲自去台湾高校走访:台湾东海大学在1955年开始实施劳作教育制度,把劳作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正式必修课程。1957年,台湾地区教育管理机构公布了“加强大学劳动教育实施纲要”。台湾许多高校正通过劳作教育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和认真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爱学校、爱社会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欢迎,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由此可见,教育收效非常明显,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劳作是一种学习,是一种服务,也是一种美德。学生在劳作的过程中必然要与他人沟通,在为他人服务时会得到肯定和赞扬,也会赢得尊重,不但增强了自信心,还能更好的融入社会。通过劳作学生能够体会成果的来之不易,就会知道珍惜劳动成果,进而激发对他人、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恩之心,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劳作教育考验着人的敬业与负责的态度,让学生专注而认真地完成劳作任务,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勤劳、善良的健全人格是非常有益的。

劳作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关心的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做事和努力学习的态度。如果一个学生能自觉自愿的认真完成劳作任务,那么相信这位学生也会自觉自愿的认真完成作业,进而乐于承担社会工作,或者是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从而按照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提到的对青年的“三点希望”那样,更加积极、富有热情,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我系在学生中开展劳作教育的做法和实施方案

1.具体做法。我系开展的劳作教育工作的具体做法是:在系党支部的号召、带领与指导下,以思想教育为先导,由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实践教学分中心商议,明确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学生工作办公室牵头,负责组织、协调,实践教学分中心负责具体操作。劳作教育的内容首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分以下几个层面:由全体学生党员发出“创建绿色教室”的倡议;学生工作办公室老师在每周学生干部例会上宣讲劳作教育目的、意义、要求等,动员学生干部带头参加;辅导员、班主任对各班学生进行“我贡献,所以我快乐”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全系所有班级轮作的方式。为形成人人有事干,人人能干事的高效工作方式,各班由团支部书记牵头负责,把班里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7至8名学生为一个劳作小组,每周的劳作教育由一个劳作小组完成。这种组织形式使得每次参与劳动的学生人数不多,不仅便于任务划分明确,责任可以落实到每一个人,而且每个人表现的差异容易显现,同时利于同组成员间相互监督,便于对每名学生进行评价。每周根据各班课程安排,学生按劳作小组次序轮流,利用当周的课余时间进行义务劳动(根据劳动地点的卫生状况,每周的任务量由于课程多少的不同,可能会不一样,到目前为止,学生都会认真对待)。劳作地点为全系公共学习空间,包括实验室和机房。

2.实施方案。结合我系劳作教育开展的实际,我们设计了《工程艺术系学生劳作教育工作记录单》(以下简称为《记录单》)。《记录单》用于记录每组学生的劳作任务、各劳作小组长及实践教学分中心对劳作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评价,填完后交至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备案。系学工办定期召开各班团支书会或劳作小组长会,进行阶段工作的总结、奖惩。根据学生劳作的情况,我系还制定了《工程艺术系学生劳作教育工作细则》(以下简称为《细则》,另有文件)。《细则》中规定了每周劳作工作完成质量由实践教学分中心进行评价,并认定合格与否。若不合格则该小组或当事人需要在当周内重新约定时间完成任务,直至合格。我系劳作教育工作的流程如图所示。

三、我系在开展劳作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1.取得的成绩。①劳作教育工作逐步系统化。我系劳作教育工作从2010年9月开始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学生党小组起草了倡议书,学生党员到每个班做宣讲,让学生们了解了劳作教育工作的内容和主旨。在号召和带领下,我系所有的班级都参加了此活动。一年多来,各劳作小组都完成了任务。但前段工作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积极性不高、被动参与活动、整个工作体系中各方面的职责不明确、工作质量没有统一合理的标准等。为改进这些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我系先后制定了《劳作教育活动流程表》、《劳作教育规程》,从而使每个学生了解了劳作教育活动开展的流程;划分和明确了各方的责任制度,分清了小组负责人和每个小组成员在工作中担任的角色和责任;制定了《劳作教育工作记录单》,用于监督每个小组的工作质量。形成了完成劳作工作后先由小组负责人自查,认定合格后再由实践教学分中心的教师检查,并给整个活动书写评语的做法;对于工作不积极或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小组或个人作不合格处理,需要另约时间重新进行打扫工作;制定了《工程艺术系学生劳作教育工作细则》,对劳教工作的宗旨、基本劳作教育方式、劳作教育规则、劳作教育的评价与认定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通过本学期出台的相关制度,使参与劳作教育活动的学生做到有章可循,使我系劳作教育工作系统化更进一步,并且更加规范,更具有可操作性。②进一步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我系的劳作教育是在全系各班开展的,这项活动得到了全系教师们的拥护和积极响应。不仅是学工办、实践教学分中心的老师们,包括所有的班主任、导师在内,一起行动起来为劳作教育献计献策,协助进行劳作教育的宣传和督促工作。大家一致认为,作为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先做人、后做事。而我们对学生们进行劳作教育是在一个层面弥补道德缺失;给学生提供的劳作机会正是实践正确劳动价值观的一种渠道。③培养学生骨干队伍。通过劳作教育,我们给学生搭建了一个锻炼和学习的平台。特别是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他们根据劳作教育工作的流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在带领同学们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榜样作用。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工作方法,学习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学习协调、沟通,学习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以下是学生劳作教育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学生小组负责人a):我是我们小组的负责人,首先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和实验室老师约时间,老师会给我们2~3个时间段和实验室使用没有冲突的时间。但一个小组7~10名同学很难在这几个时间都有空。为了完成任务我就需要找个别同学做工作,让他们牺牲一下个人的活动安排。一开始大家都不愿意,我又组织大家一起开座谈会,把每个人的困难讲出来讨论。了解了个别同学的困难后大家做到了相互理解,为了完成集体任务愿意调整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组织同学参加劳作教育活动,使我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知晓了具备团队合作意识是每个人参加工作后必须具备的,这也是我们小组每个成员在劳动教育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④强化了学生身体力行、尊重劳动的意识。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在劳动价值观上讲奉献的少,讲索取的多;从家庭小环境的影响看,我系多数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优越,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种优越感使他们自我中心意识更加强烈,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鄙视体力劳动,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劳作教育,强化了学生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和服务式学习的意识。从以下学生们的收获中不难反映出他们在此方面思想认识的提高。(学生小组负责人B):第一次参加劳作教育工作,是我和班里7位同学一起来的。我之前为大家作了动员,我们的目标是一定要做的又快又好。实践教学分中心的老师给我们布置任务后,我们马上开始打扫。需要40分钟的任务我们没到30分钟就做完了。我兴冲冲的跑到办公室找老师检查工作质量。老师看了看我们打扫的实验室,摇了摇头说:不合格。不合格?为什么?实践教学分中心的老师把一张电脑桌往外拉了一些,说你们过来看看。我们凑过去一看,两个电脑桌中间有很多垃圾。我当时真的感到惭愧,对于我们来说在家做家务太少了,一般都是父母代我们做了本该自己做的事。通过劳作教育让我们体会到劳动的可贵,不能轻视简单的劳动。要把简单的事做好同样需要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普通学生):我第一次参加劳作教育工作被分配和几个同学打扫画室。工作中我才感觉到我们平时太不注意爱惜自己的学习环境,更没能体会到实验室老师工作的辛苦。画室中打扫出来最多的就是同学们吃的零食包装和画画用剩的纸屑。我平时也有在画室中吃东西的习惯,包装纸随手就扔掉了。看着清扫出的一大堆垃圾,我体会到我原来的行为是可耻的。公共环境不仅需要大家共同清理,更需要每个人来自觉维护。这不只是公德心的体现,更是对劳动的尊重。从学生们的感受可以看出,我系的劳作教育工作已初现成果。通过近一年的劳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学生们在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相互理解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增强奉献精神和如何做人做事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篇4

论文关键词劳资冲突劳资纠纷刑事犯罪

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处于人力资源供应相对过剩和企业产业层次较低并存的现状,金融危机的不断冲击,利益分配不公平问题不断凸显,“强资本、弱劳动”格局也不断凸显,企业面临的生存挑战越发严峻,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劳资纠纷呈现多发态势,很多纠纷也升级成为刑事犯罪,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通过笔者对浙江某市进行调研,对该市近几年的因劳资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进行分析,剖析这类案件的特点及成因,立足于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探讨如何可以更好地缓和劳资关系、解决劳资纠纷,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劳资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特点

(一)故意伤害犯罪居多

2009年至2011年,某市移送审查起诉的因劳资纠纷引发刑事案件总计98件,犯罪的主要表现为:故意伤害、非法拘禁、故意杀人、破坏生产经营、寻衅滋事、放火等,以故意伤害罪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如2011年,因劳资纠纷引发故意伤害事件31件,涉案人数56,引发的刑事案件占总数的82.1%,伤亡人员中约80%为轻伤,约20%造成为重伤甚至死亡。

(二)主要为临时冲动型犯罪

临时冲动型犯罪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为事前未预谋,现场因冲动实施犯罪;另一种为当场未实施犯罪,但在短期内实施打击报复的犯罪活动。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劳资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为临时冲动型犯罪,有些务工人员认为受到用工单位不合理的处罚或工资纠纷,临时采取过激行为而触犯刑律。涉案者通常没有前科劣迹,多是在劳动纠纷激化时情绪失控而使用暴力,在犯罪后这些人员的悔罪表现很明显,大部分都积极配合调查并主动交代。在很多案件中,涉案者向用人单位讨要工资,因用人单位不予支付或对支付的工资不满意而产生争执,主要以持刀、持棍和踢打进行作案而造成人员伤亡。

(三)多为同乡间或工友间共同犯罪

劳资纠纷案件极易引发群殴事件,在一些劳资纠纷案件中,受害人亲友、家属数十数百人聚集在公司门口,有时甚至会产生肢体冲突;在有些案件中,数百名务工人员聚集在一起讨要工资,甚至围堵公司,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的稳定。由于务工人员处于弱势地位,在处理劳资纠纷时会感到自身力量不足,所以会找老乡、亲友来帮忙,尤其在某个用人单位出现较大规模的劳资纠纷时,务工人员很容易受到煽动,而出现过激行为。如在曹某寻衅滋事案中,由于用人单位老板肖某没有及时支付工资,曹遂聚集10余名同乡到该厂,用铁棍、木棒等物群殴肖某。

(四)案发特征带有明显的时间性和行业性

案发大部分发生在年底,时间比较集中,特别是因工资结算、讨要工资引发的案件,大部分发生在接近年底的时段。劳资纠纷具有明显的行业性,大部分产生劳资纠纷的用工单位为私营企业,多数为小企业或手工作坊,以招纳短工为主,管理不规范。通过数据分析,在近三年的劳资纠纷案件中,这类企业平均占92%,劳资纠纷主要发生在这一类企业中。

二、劳资纠纷引发刑事案件的原因

(一)劳资双方法律意识淡薄

一方面有些用工单位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有些管理措施是违反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制定一些不公平条款,这些都为引发劳资纠纷埋下隐患。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较低,通过对某市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统计分析,初中以下占60%,中专或高中占29%,大专以上占11%,而劳资纠纷刑事案件的涉案人文化程度更低,90%以上为初中以下学历。在农村人口过剩时,涌向城市打工,在劳资关系中处在弱势地位,不能有效地通过法律手段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一旦权利受到损害时,容易采取过激行为而导致刑事案件的发生。

(二)劳动监管机制不完善

目前,很多地区的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体系不够健全。表现为:(1)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监管执法力度不够,规范力量不强,相关劳动政策措施不健全、不完善,导致劳资矛盾不能及时得到发现并制止,产生矛盾积压甚至激化;(2)政府有关部门在处理案件中,未及时采取有效方法,不够重视案件的敏感性,没有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及释法说理等工作,未能使当事人积怨及时化解,以至于矛盾进一步激化;(3)当前的法律法规对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行为处罚不力,起不到震慑的作用。

(三)企业内部劳动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在招工签约方面,有些用人单位的劳动协议条款模糊、简单,还有些私营企业为了避免日后遗留法律问题,直接在劳动力黑市招工,不办理任何签约入职手续,为劳资纠纷埋下隐患。如2011年发生的30件劳资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中,绝大部分务工人员未签订劳动合同,以至于无法实现事后合法讨薪。二是在生产管理方面,用人单位实行太过严厉的惩罚制度,特别是罚款制度,得不到员工的普遍认可,极易引起员工的不满情绪,导致矛盾的激化,也为日后纠纷埋下隐患。

(四)司法程序维权成本高周期长

通常情况下,在发生劳动争议后,需要双方要在两个月内提请仲裁,经仲裁、审理后,一般的案件仲裁和诉讼的时间在四五个月左右,特别复杂的案件甚至要拖到一年。对于务工人员来说,很难有精力和时间采用这个渠道来维权。而且很多的劳资纠纷案件涉及的金额不大,很多甚至只有不到千元的工资。即使务工人员意识到可以通过法律武器来维权,按司法程序来处理劳资纠纷,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但是要花费诉讼费及律师费和大量的时间,所得的利益和维权成本不协调。所以在务工人员认为受到不合理劳资待遇时,通常选择和用人方当面解决,以至于出现私下报复泄愤甚至使用暴力的现象。

(五)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和无助感促就犯罪心理

转型时期的分配机制的不完善,导致贫富出现差距,社会结构的分化使得弱势群体产生不满足感和不公平感,这种心理进一步僵化了劳资双方的关系。若企业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劳动者实行剥削,那么处于弱势方的劳动者将感到严重的被剥夺感,而这种敌意的内心感受通常需要一种方式来发泄出来,而当前社会也缺乏疏导这种敌意心理的正确方式。加上有些劳动关系没有形成正式的劳动合同,以至于劳动部门处理纠纷时久拖不决,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无助感。在这二种心理的压力下,很多人采取了极端的行为来解决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强化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在目前外出务工人员普遍在文化、法律知识及专业技能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要着重对该类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作为劳务输出的当地政府,要集中并有针对性的对务工人员进行法律及专业技能上的培训,特别要组织对该类人员进行有关劳动法的学习和教育,以此提高个人法律知识。再者是劳务输入区域的政府,要为劳务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及职工文化学习的环境,提高劳务人员的劳动技能、自护能力、文化素质等。另外,作为用工单位,在加强劳务技能培训的基础上,也要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培训、彼此交流等的环境。

(二)规范单位用人制度并强化监察力度

用人单位要规范企业用人制度,与务工人员签署劳动合同,并建立能够得到大多员工认可的管理制度,设立与务工人员良好的沟通机制,从而调动务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避免与劳务人员就劳资问题萌生矛盾。各企业要建立企业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这样不仅能够在企业与员工出现劳资纠纷时,通过工会或职代会进行解决,而且还能协助企业的发展与管理。作为劳动监察部门,要设立拖欠工资处理事务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监察档案,并不定期的对其在劳动法规及政策上的落实情况进行监察,并及时纠正企业在工资支付等方面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对于存有拖欠工资的企业要对其采取处分、曝光、纳入不诚信企业范畴等办法。

(三)完善的矛盾处理机制

在处理矛盾时,首先要保证处理方法是建立在正确依法处理的基础上进行,认真仔细的向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和释法说理等工作,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积怨矛盾。在处理劳资矛盾中,司法机关要依法对用人单位与劳务人员进行教育,对于用人单位要尊重劳务人员,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劳务人员,对于劳务人员要依照劳动法,合情合理的解决问题。在劳资纠纷的案件中,多数劳务人员是由一时冲动造成的犯罪,被判刑后常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轻微的刑事案件,主要以双方谅解、赔礼道歉、认罪悔过或积极赔偿来得到被害人的谅解,双方达成共识的基本原则来处理;对于造成刑事犯罪的,要依照“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对于犯罪情节较轻、初犯等的案件要从宽处理。

(四)确保劳动者的合理诉求权益

加强劳动纠纷仲裁委员会的实体建设,并提高仲裁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劳动纠纷仲裁委员会应受理所有涉及劳动纠纷的案件;法律援助中心要及时准确的对弱势群体进行法律援助;各级人民法院要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对于家庭困难、无法提供诉讼费用的要及时进行减免,以使该类人员打得起官司,获得个人合法权益;建立一个专门解决劳动纠纷的司法程序,例如专门针对拖欠工薪的劳动纠纷,在审理案件时要求快、求准的基本原则,及时解决案件。同时针对家庭较困难的劳动者,法院可以采用诉讼保全、先予执行和诉前保全等法律手段;检查机关要强化与基层群众直接联系的优势,拓宽联系平台,例如开展网上论坛、问卷调查等及时准确的掌握社情民意,尽可能的在基层就将劳动纠纷进行化解。另外,基层检察院要加强预测判断、现场指挥、舆论引导、依法处理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篇5

广东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我有一个温暖的家》第6课《我是一个小帮手》,这一课属于“家庭温暖”专题。新课标对这一教学内容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是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尊敬长辈,关心体贴家人,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有家庭责任感;在能力方面的要求是培养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父母和长辈的感激和尊敬的能力,初步培养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能力等;在知识方面的要求是指导学生知道简单的安全常识,懂得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学情分析:

家长情况:当今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面对孩子,家长一方面是过分溺爱,什么事也不愿让孩子干;另一方面,现在家务事也不太多,大人都不再像从前那样忙。所以,孩子是否干家务活,父母并不在意。有的家长什么事都包办,造成孩子连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孩子也变懒惰,不愿做家务活。

学生情况:作为家庭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多数不懂关心、体贴家人,以自我为中心,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父母辛苦的付出习以为常,不懂得感恩。生活中自我保护的能力差。

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学中必须突出体验感悟的学习方式,在生活中进行品质培养”。为实现这一理念,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和能力,以课程为载体,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父母的辛苦,从而能主动承担家务,减轻父母负担。同时,在教学中穿插文明礼貌、安全教育,懂得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全面认识现实生活,学会客观地认识生活、社会。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爸爸妈妈等家庭成员的艰辛,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尊敬长辈,懂得关心体贴家人,有家庭责任感。

2、能力与方法: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员,主动承担家务,减轻父母负担。学会基本的生活本领和生活技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父母的小帮手。

3、知识:知道简单的安全常识,具有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父母的艰辛,懂得关心父母,学会基本的生活本领和生活技巧,主动承担家务,减轻父母负担,具有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教学难点:主动承担家务,具有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接待客人;学会做家务活;发明做家务活的小窍门;我是邻居的小帮手。

第二课时:学会处理家庭中遇到的一些特别事情,知道几种求助电话及正确使用方法。

活动准备:

老师:课件、表演的物件、大拇指卡片、“小帮手”表格。

学生:1、排练课本剧;2、搜集小发明的资料或自己的小发明。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谈话:同学们,父母对我们呵护备至,体贴入微。生活中我们也该关心关心父母,为他们减轻负担,做他们的小帮手。是不是?今天我们学习第6课《我是一个小帮手》。

活动一:“家务单”我来清

1、说一说:忙碌一天的父母回到家后又要做些什么呢?

2、谈一谈:当你看到父母忙着干家务活儿的时候,你怎么想?

3、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应该关心父母,为他们减轻负担,做他们的小帮手。

(设计目的:通过清理“家务单”,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苦,激发学生对父母的关心,激发学生主动承担家务的愿望。)

活动二:家务活我分担

1、演一演:课本剧表演,体验父母做家务的辛劳。(教材p27)

2、说一说:看了表演后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目的:通过表演,让学生体验父母的辛苦,激发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减轻父母负担。)

活动三:家务活我能干

1、说一说:丹丹能为家里做些什么?你呢?(教材p28)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是自己的事情?你哪些会做?做得怎么样?

a:小组交流。B:汇报情况。

3、比一比:开展“露一手”比赛。把自己认为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情展示出来,比一比谁的本领强。(板书:叠衣服、整理书包、摆桌子、扫地……)

a:学生展示。B:现场采访:请问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衣服叠得齐整。书包里摆放有序。桌子摆得整整齐齐。地扫得干干净净。)

4、全班交流:你干这些家务活时有什么感受?(让学生明白劳动是光荣)

5、教师小结:家务活是家庭每个成员都应该干的。我们是家庭的一个成员,应该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大家要知道劳动最光荣。

(设计目的:现场展示自己做得好的家务活,让学生明确劳动光荣,激发责任感和自豪感。)

活动四:家务活我巧干

1、教材p28:丹丹晒衣服的小发明。

2、考一考:下面的劳动都需要哪些工具、工序、劳动方法?

a:小组讨论。B:举手回答。

3、交流生活中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或者自己的小发明、小窍门。

4、教师小结: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多留心,多动脑,就一定能发现许多的小窍门,这些小窍门让我们干起活来得心应手。

(设计目的:让学生向丹丹学习,通过补充教材,引导学生说出劳动的方法,同时让学生交流,互相学习,知道干家务活的同时,要多留心,多动脑,多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小窍门,才能提高劳动效率。)

活动五:做大家的小帮手

1、分角色扮演丹丹帮助大家的场面。

2、全班同学围绕如何“做大家的小帮手”进行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不但要做好家里的小帮手,还应该正确处理好邻里之间的关系,学会做大家的好帮手!

(设计目的: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懂得帮助邻里,做大家的小帮手。)

活动六:一周“小帮手”记录

(设计目的:本活动作为拓展延伸,让学生就自己一周做小帮手的情况进行记录,做一件事画一个大拇指奖励自己,并请爸爸妈妈写出评语,反馈给老师,使小帮手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学生自我实践、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师总结:我们身为家庭的一员,应当承担一部分为所能及的劳动,这不仅是对父母的体贴,而且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同时我们要做生活上的有心人,除了做自己的事外,还要学会做别人的好帮手!同学们,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将会是一个好的小帮手。

板书设计: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篇6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之际,市妇联举办的阳光大姐家政暨月嫂就业技能培训班,今天在市妇幼保健院正式开班了,在此,我代表市妇联对各位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市妇幼保健院和新星技校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同志们、姐妹们,市委刚刚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确定了“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实践活动主题,市委要求各级领导班子要倾听民声、惠泽于民,实施阳光大姐培训工程,正是市妇联为城市下岗女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再就业工作实施的民生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家政月嫂服务技能的需求,实现城市和农村共树文明新风、共享文明生活的良好互动,真正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市委对此十分重视和关注。市委副书记侯法生专门听取了汇报,作了批示,要求把阳光大姐打造成鲁中地区家政服务业的品牌,把培训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载体,真正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提起家政,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地想到煮饭、炒菜、做衣服等家务事;提起家政服务员,有些人就会想到保姆。其实,家政是一门生活艺术,而家政学则是以提高家庭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感情生活、社交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应当说,在人们为温饱奔波劳碌时,家政服务可以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人们普遍更加注重感情、注重家庭给人们的爱和温馨感受,而最能体现感情之美的地方莫过于“家庭”了。家庭生活质量的高低和文明状况,是整个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从“保姆”到“家政员”,不再是简单的词汇变化,由于人们对家庭和家政服务工作有越来越新的认识,家政服务员的身份歧视正在被打破。早在XX年5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将家政服务确定为一种正式职业,并将从业人员正式定名为“家政服务员”,职业资格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家政服务已成为我国各种职业中的一种正式职业,家政服务人员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家政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居民的收入的增加增强了居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愿望,家政服务能够帮助居民实现这一愿望。二是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普遍加快,产生对家政服务的现实需求,家庭服务社会化成为必然趋势。三是我国现阶段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留守子女不断增多,使人们依靠家政服务提供专业化社会保障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四是家政服务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拓展了家政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

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我国现有城镇下岗职工650万人,失业人员570万人,加上每年新增劳动力8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1.4亿人,就业压力很大。而全国1.3亿城镇家庭可供近5000万就业岗位,以人均年收入1万元计算,可实现5000亿收入。同时,我国的老龄人口在五年内将达到2亿,占世界老龄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家政服务业在改善民生和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志们,姐妹们,市妇联于1998年5月成立了巾帼家政服务社,如今依托服务社开创了阳光大姐的服务品牌。10年来,为广大下岗职工,社会富余人员和用户架起了一道桥梁。自7月份以来,市妇联联合劳动部门开始不定期举办女性家政就业技能培训班,通过考试考核的学员全部拿到了专业培训证书和劳动部门颁发的劳动职业资格证书,现已陆续走上满意的家政工作岗位,月工资收入在800元-1600元不等。

各位学员,姐妹们,今天的学习只是一个开端,一个事业发展的基础。举办技能培训,一是引领大家正确认识家政及月嫂服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刚才的家政服务员代表发言讲得很好,“不挑不拣,就业天地宽”,这样的认识说出了一个朴实的道理,就是就业不分高低,劳动不分贵贱,失业人员走出观念的误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家政服务的舞台上自立自强、施展才干;二是树立并大力弘扬大家身边的成功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勇敢地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使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再次写出人生新篇章,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三是培训班内容丰富,课程安排科学,实践性强。市妇幼保健院和新星技校的领导、教师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希望大家用心思考,摸索提高,做到学以致用。但是纵然培训内容再丰富,也涵盖不了实际服务的每个细节,在以后的工作中要边实践、边学习、边提高。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篇7

幼儿参与家务劳动

好处多多

家务劳动开发孩子的大脑潜能。很多成人认为,家务劳动主要是一种体力活动和家庭琐事,是较少智力含量的简单活动。其实,对于幼儿来说,家务劳动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幼儿的大脑正在发育中,家务劳动能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促进大脑产生丰富的神经联系,激活大脑的活动水平与能力,具有潜能开发的意义。

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品行。家务劳动不仅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具有为他人、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性质。例如为家长拿报纸、拖鞋,丢垃圾袋等。所以家务劳动能帮助孩子走出自我的小圈子,丰富他们的内涵与修养,使孩子变得有爱心、有胸怀。

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不少家长反映,现在的孩子缺乏责任心,自己该做和能做的事情不愿意做,对别人的依赖比较强烈,自己做错了事情总是推卸责任。解决这一困惑的绝妙办法,就是让孩子参加劳动,家务劳动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家务劳动需要家人分工与合作,需要相互帮助和支持,共同把一个家打点好。

家务劳动使亲子感情更上一层楼。幼儿一般都喜欢干家务活儿,因为他们觉得干家务活好玩,但是他们常常干不好或者不能坚持到底,需要家长给予鼓励、引导和指点。这期间家长与孩子的对话和行为交流变得非常丰富和有趣。家务劳动使亲子互动更加频繁和高效,成为亲子感情的加油站。

如何让孩子与家务劳动

亲密接触

支持孩子把劳动与游戏相结合。往往一开始,孩子总是把劳动与游戏混在一起,他们喜欢劳动是因为劳动好玩,可以摸摸这,动动那,摆弄摆弄物品。家长要接纳孩子对劳动的这种认识和态度,满足孩子对劳动工具和劳动过程的好奇心与兴趣,这样他才能对家务劳动萌生好感,为培养他们以后认真从事家务劳动打下情感基础。

宽容孩子的操作失误。孩子干家务常常干不好,有时甚至“帮倒忙”。于是有的家长不但包办代替,还打击孩子动手的积极性,这样,他们的兴趣就会被压抑和破坏。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家务劳动操作失误是很正常的,家长对此一定要鼓励,要宽容。

为孩子的操作做示范。在干家务活的过程中,孩子一开始可能做得“一塌糊涂”,操作不得要领,家长不要嫌弃,而应在旁边耐心地传授一些技巧,慢慢提高他手、眼、脑的协调能力。总有一天,孩子会熟练掌握家务劳动技能。

示范一半,留一半让孩子去做。孩子由于经验不足可能做得不好,父母可示范其中的关键环节,以便孩子模仿,其他环节则启发孩子自己动脑筋。例如为孩子系一只鞋的鞋带,另一只留给孩子自己系;为孩子擦一半的桌子,另一半留给孩子自己擦。

用积分记录法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孩子感兴趣的是劳动过程而不是劳动成果,他们愿意洗手绢是为了玩水,愿意择菜是为了揪菜叶,所以他们的家务劳动可能有头无尾。家长可以画一张表格,在孩子完成的劳动项目上作标记或者贴一张小贴画,积累到一定数量就满足孩子一个愿望,或者给予奖励。这种量化管理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干家务劳动的毅力和坚持性。需要提醒的是,家长不要过分对孩子的家务劳动实行物质奖励,因为家务劳动是家庭成员的义务。

用游戏化的语言向孩子传达具体信息。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他们对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和现象常常不能完全理解,与家长的本意有一定距离。比如,如果孩子玩具收拾了一半,就去玩其他游戏了,这时家长总会说:“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孩子的理解则是:我一会儿还要玩玩具,我是有始有终的,没有半途而废。因此,毫不奇怪,孩子的反驳理由常常是:“我一会儿还要玩呢!”所以,与其反复向孩子传达这样模糊的信息,不如变成对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境进行评价,督促孩子把事情做完。比如,家长可以用游戏化的语言对孩子说:“咦?我发现有的玩具回家,有的玩具没有回家了,那么玩具的家人一定很着急,咱们帮助还在外面玩的玩具回家好吧!”这样要求孩子既有趣味,又很具体,孩子更容易理解接受和执行。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篇8

关键词:劳动能力低下,家庭因素,培养,健康人格

网络时代的社会信息多元化,评价多元化,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们带给孩子的爱也越来越多。在这各父母要求多,社会需求多的情形下,孩子们要学习的内容也种类繁多,没有时间劳动,不愿劳动,逐渐远离劳动,日渐形成劳动力低下的现象。如:近些年陕西澄城某高中学校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高中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一个班50名学生的调查,有49名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该县对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纪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谬论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由此可见,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基本素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而被淡漠,被弱化,被遗忘。这种劳动观念淡漠,劳动能力低下的不正常现象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些观点反映了客观真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爱劳动。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什么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每况愈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该如何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笔者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刻的思考,以供探讨。

一、青少年劳动能力的现状

1、在家里: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娇惯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骨头,在家里很少干家务活或不干家务活。饭前不知道整理餐桌,拿碗筷,饭后更不知道收拾餐桌及刷锅洗碗,房间脏了不扫,油瓶倒了不扶。甚至自己的一些自理性劳动都推给父母。

2、在学校:爷爷,奶奶接送心爱的孙子孙女,还有一些爷爷奶奶弓着腰在教室里替孩子们打扫卫生,或给孩子们记作业。到了中学最令班主任头疼的是班里的卫生,不会做值日,不知做什么,该干什么活,做值日逃跑等问题;还有很多学生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做作业,抄作业,甚至花钱雇同学来写作业。

二、导致青少年劳动能力低下的原因:

1、家庭因素:

(1)家庭劳动启蒙教育不恰当;

(2)孩子小,怕添麻烦。一如:跟着洗衣服,跟着择菜,跟着擀饺子皮,跟着拿筷子端碗等,这时家长都会说:快去自己好好玩去,别弄脏了手和衣服,等长大了再学,这是爸爸、妈妈做的事。父母这种认为孩子太小不适合参与劳动的意识,在孩子远离劳动的行为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3)孩子学习忙,怕耽误时间;

(4)心疼孩子,不让劳动。一有一份关于各国中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显示:美国72分钟,泰国66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中国城镇的中小学生大约有50%不参加或每天只参加10分钟的家务劳动。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其中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负责擦汽车和菜园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

(5)生活富裕,没必要劳动;

(6)用劳动惩罚孩子;

(7)工种用贵贱来区分;

(8)家长养育观念的狭隘性;

(9)家长没有起到榜样作用;

(10)家长劳动教育没有持续性

2、学校因素:学校劳动教育的、缺失,也造成了孩子重学习,轻劳动的态度。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过多的追求了成绩,忽视了劳动教育,课程安排很满,没有时间安排劳动课,锻炼课,没有大面积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劳动最多也就是做值日和大扫除,由于人生安全问题,学生还没有擦玻璃的经验,技能及乐趣。

3、社会因素:

(1)社会片面的成才观和用人观对青少年劳动能力低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社会主流观念的陈旧,不认同劳动最光荣。

三、培养孩子劳动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劳动能力的培养重在家庭教育中,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

1、及早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婴儿刚出生经常有不会吮吸母亲的乳汁而饿哭的现象,为了生存婴儿每天学习吮吸妈妈的乳汁,所以劳动是人的本能。家长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让他尽早的参加家务劳动,这种做法并不单纯是为了帮助大人减轻家务负担,而重要的是通过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这些都是塑造健康人格所必需的保障。

2、家长要起到劳动教育的示范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劳动教育方面家长首先要为孩子做表率。父母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精神会感染孩子,在这各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孩子会逐步从父母身上学到为他人着想,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3、家长要鼓励孩子进行自理性劳动。

4、家长随时树立孩子的劳动自信心。

5、家长多带孩子参加公益劳动。

让孩子能明辨是非,全面看问题,知道不是所有的劳动都有报酬,劳动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从而正确的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6、重视劳动实践

四、劳动教育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影响

1、劳动有助于孩子的发展

2、劳动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

从生物学角度讲,适当劳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长期的劳动过程还可以培养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3、劳动易于培养孩子的创新品质

一切的创新能力和技能与劳动实践者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经过动手和实践,思维和想像往往不够深刻,不够深远。即使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动手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4、劳动促使关系和谐

5、劳动能更好的孝敬老人,给国家减免。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篇9

[关键词]少年儿童 劳动意识 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1-0148-05

引导少年儿童树立“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核心是对劳动的尊重,其着力点是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养成。探讨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在哪些方面、以怎样的方式作用于少年儿童,其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是什么,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热爱劳动的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资料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教育改革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策部署,都提出少年儿童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问题。如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坚持全面发展”是战略主题之一,其中明确提出“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中提出“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诸多中小学把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并以多种方式开展相关活动。

与此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感受到少年儿童劳动意识差、劳动能力弱的问题,以往诸多有关少年儿童道德的研究涉及劳动状况的研究结果,也往往得出不尽如人意的结论。比如1996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与教育调查”中有关劳动的数据分析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一是相当多的独生子女不干或很少干家务,二是独生子女平均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太少。2005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在列举少年儿童承担的劳动项目比例后指出:部分少年儿童缺乏对劳动的主动参与意识。

为了进一步了解在当今新的社会背景下少年儿童的劳动状况,笔者受少先队天津市工作委员会委托,于2010年末主持了天津市“少年儿童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调查”。本次调查由天津市少工委、天津市少先队工作学会、天津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组织实施,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对象为城乡中小学3~8年级的在校学生。问卷调查采取分层定比抽样方法,回收有效问卷1666份。其中城市样本占49.9%,农村占50.1%。调查内容涉及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环境、活动需求等方面。

二、少年儿童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影响因素

本次调查通过对少年儿童劳动意识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劳动习惯相关性的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少年儿童对劳动的认识、劳动愿望和劳动精神是积极的,平均九成左右对社会主流认识表示认同,表明“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深入人心。第二,与社会上对当今少年儿童对待劳动的态度过多的消极评价所不同的是,调查表明,热爱劳动是广大少年儿童劳动意识的主流,他们中九成以上有参与劳动的热情。但是也有28.8%的少年儿童同意“现在的孩子是懒惰的一代”的说法,年龄越大对自身的劳动特质持否定态度的比例越高。第三,少年儿童劳动意识积极的方面与个人未来期望存在较大反差,如92.3%的少年儿童同意“普通劳动者也是光荣的”说法。但是在同一调查中,表示“将来我要做‘社会精英’,不能甘当普通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2%。第四,与其他喜欢的劳动项目不同,尽管有77.3%的农村少年儿童表示参加过“下地干农活”,但是47.5%的农村少年儿童明确表示不喜欢干农活,在全部不喜欢的劳动项目中比例是最高的。第五,农村少年儿童与城市少年儿童在劳动意识方面整体状况趋同,个别具有差异的方面基本上是农村略好于城市。第六,少年儿童劳动习惯方面的调查结果,从整体上看好于以往调查,比如家务劳动时间明显高于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及其教育调查”结果。第七,少年儿童的劳动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受劳动意识影响并与其相互作用。

调查表明,少年儿童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是在外部多重影响和作用下产生的,这些影响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少年儿童劳动意识产生和劳动习惯养成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环境,父母的言行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全家人共同做家务,“非常愿意”干家务活儿的比例最高。调查中我们了解了“在你们家,主要是谁承担家务劳动”,结果是:“妈妈为主”占43.8%,“爸爸为主”占6.9%,“家中老人为主”占4%,“全家人共同做”占42.8%,“花钱雇人做家务”占0.5%,“雇人和家人共同做”占1.1%,“其他”占0.8%。在与“你愿意学做家务活儿吗”交互分析中,将“家中老人为主”、“花钱雇人做家务”、“雇人和家人共同做”均归为“其他”,结果是,在“全家人共同做”家务的家庭中,表示“非常愿意”做家务的比例达到70.1%,分别高出“妈妈为主”(53.4%)、“爸爸为主”(53.5%)近二十个百分点。另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表示“非常愿意”做家务的少年儿童家庭中,从来没有“家务活相互推诿”情况的高达75.3%,而“很少有”、“有是有”、“经常有”这种情况的分别为14.6%、6.0%、4.1%。说明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参与的劳动氛围对少年儿童的劳动意识具有重要影响。

2 家务劳动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增强少年儿童的劳动意识。调查结果显示,有49.9%的少年儿童在家里有固定的家务劳动分工;有47.6%的家庭“有家务劳动计划”。这些家庭有意识地管理家务劳动对少年儿童劳动意识的培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见表1。

3 家长的劳动价值观对少年儿童的劳动意识具有重要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长不经意的言谈,对孩子的劳动意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调查中我们了解到,54.4%的长辈说过“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的事用不着你管”,41.4%的长辈说

过“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扫马路(去种地)”,有44.8%的长辈说过“学生就是要学习好,闲事少于”;当孩子有劳动的愿望、动手做事的时候,长辈的负面评价往往又打击了孩子参与劳动的热情,如有44.48%的长辈说过“看你笨手笨脚的,这点事都干不好”,54.7%的长辈说过“去自己的事吧,别在我这儿添乱了”。交互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听长辈说这些话的孩子,对洗碗、扫地这类简单的家务活儿表示“没兴趣做”的明显高于长辈“从没说过”这类话的比例。此外,有25.6%的孩子说“学习不好或者淘气了大人用干家务惩罚我”。家长把干家务当作惩罚孩子的手段不可避免地对少年儿童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培养产生了负作用。

4 家长过多替代,剥夺了少年儿童自理和做家务的权利。调查结果显示,42.2%的少年儿童表示“大人不让我做自己想做的家务事”,39.5%的少年儿童表示“自理的事我愿意干大人不让”。有20.7%的少年儿童在家里没机会“自己洗内衣、红领巾等物品”,甚至有11.3%的中小学生没有“自己收拾书包”的机会,12.8%没有“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的机会。在家务劳动方面,分别有23%和18.2%的少年儿童没机会“洗碗”、“扫地”,小学低年级这个比例达到27.4%和22.1%。也就是说,有些事尽管孩子会做、愿意做、也有兴趣做,但是由于家长替代过多或者自己操劳过多而使孩子没机会做。久而久之孩子依赖家长、懒得自己动手做事便成为习惯。

(二)学校因素

学校在培养少年儿童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1 多数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对培养少年儿童的劳动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调查表明:76.5%的学生表示“学校开过劳动教育课”,有85.4%的学生表示“喜欢”;80.3%的学生表示“所在的学校组织过学生劳动”;72.6%的学生表示在学校里“有劳动岗位”;52.5%的学生表示“学校组织过学生参观劳动场所”。学校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对培养少年儿童劳动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2 学习负担重影响学生的家务劳动时间,但趋向不同。通常在人们的印象中,学习负担重是少年儿童劳动时间少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本次调查数据比较我们发现,学习负担重与家务劳动时间少并不完全呈正比。调查中我们询问了“你感觉自己的学习负担重吗”,回答“非常重”的占5.6%,“比较重”的占19.1%,“适中”的占51%,“比较轻松”的占15.8%,“非常轻松”的占6.9%。统计中按此五类做了平时和周末家务劳动时间的均值比较。从总体趋势上看,表示学习负担“非常重”的少年儿童的家务劳动时间(分钟)明显低于其他组(平时21.47,周末25.67),而表示“比较重”(平时27.22,周末30.97)和“比较轻松”(平时28.02,周末30.49)的两组几近相同,而表示“非常轻松”的甚至普遍低于表示学习负担“比较重”、“适中”、“比较轻松”三组(平时26.23,周末29.75)。不可否认,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对学习负担的感觉和家务劳动的时间均有所不同,进一步按年级分组统计的结果表明,学习负担重与家务劳动时间少同样并不完全呈正比。也就是说,学习负担重并不是家务劳动时间少的唯一理由。

3 学习状况越差,家务劳动时间越少。调查中向学生询问了“在现在的班级里你的学习成绩属于哪种情况”,回答“上等”占9.8%,“中上等”占32.2%,“中等”占41.6%,“中下等”占13.1%,“下等”占3.2%。学习状况与家务劳动时间均值比较结果见表2。

这组数据表明,从总体上看,学习状况处于“中下等”和“下等”的学生,家务劳动时间明显少于中等以上的学生,也就是学习状况越差,家务劳动时间越少。唯一例外的情况是,表示学习状况处于“上等”的学生,平时的家务劳动时间明显少于“中上等”、“中等”的学生,这种情况或许从一个侧面说明保持学习上的拔尖水平,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而影响了家务劳动时间。

4 老师表扬有利于激发少年儿童的劳动愿望。调查结果显示,94%的老师表扬过劳动好的学生,这种积极的信息传递对激发少年儿童的劳动愿望具有积极作用。比如与“是否喜欢班里值日”交互分析结果显示,老师没表扬过、学生表示不喜欢做值日的有28.3%,而表扬过的只有9.3%;老师没表扬过、学生表示不喜欢“清洁整理校园”的有26.3%,而表扬过的是16.8%。

5 学校要求做家务对少年儿童劳动习惯培养的作用并不显著。为了培养少年儿童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一些学校以留德育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回家做家务。调查结果显示,表示留过这类作业的有64.7%。从整体上看,对少年儿童“愿意和大人一起干家务”、“愿意学做家务活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表示“非常愿意”的分别高出没留过这类作业的10.3和9.8个百分点,但对学生平时的劳动时间并没有显著影响。即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少年儿童劳动习惯的培养作用并不显著。

(三)社会因素

1 社会舆论导向偏差:对明星、精英的过度渲染影响少年儿童勤劳务实精神的培育。调查结果显示,少年儿童对“普通劳动者光荣”的社会主流认识表示了很高程度的认同,但同时表示“不能甘当普通劳动者”则低于前者40.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许多少年儿童对“普通劳动者光荣”只是停留在一般性认识上,或许只是对这种积极说法的一种价值判断。而一旦与自身的未来联系起来,便反映出较大的认识上的冲突,即便“光荣”也不能“甘当”。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通过各类媒体传导的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即对明星、精英的过度渲染影响少年儿童勤劳、务实精神的养成。在少年儿童幼小的心灵中便产生了对“精英”、“偶像”的崇拜,以致很容易对未来前途过于理想化而忽略了脚踏实地的努力。这种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有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不断强化的趋势。比如从总体上看,最崇拜艺术、体育明星的少年儿童占34.4%,小学中年级为29.5%、小学高年级为33.9%、中学生达到39.6%。这是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

2 忽视自我和“当下”,少年儿童努力的内在动力不足。应当承认,我国在育人导向上更多地强调个人的努力是“为祖国”、“为社会”、“回报父母”,相对而言对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略显不足。本次调查表明,少年儿童在对劳动价值的认识上凸显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即“培养自己的能力”(77.6%)、“在劳动中获得快乐”(67.2%)的比例位居其首。然而当联系自身实际谈到“为什么努力学习”时,为了“报答父母”高达70.9%,排在首位;其次是“将来为国家做贡献”为61.6%,排在第二位;“更好地发展自己”位居第三,为50.9%。这一结果与社会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取向相吻合。由于全社会范围内父母对孩子过多的付出以及过于注重儿童的未

来而忽视当下。很自然地反映到少年儿童的意识中,即近一半的少年儿童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年龄越小这个问题越突出。

3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依然存在。调查结果显示,表示自己家中有“爸爸不干家务”情况的占56.2%,“很少有”、“有时有”、“经常有”分别是21.5%、16.8%、17.9%;交互分析结果显示,在表示“非常愿意”“和大人一起干家务”的学生中,没有“爸爸不干家务”情况的达到49.4%,而“很少有”、“有时有”、“经常有”这种情况的分别只有20.0%、14.4%、16.1%,表明爸爸不干家务对孩子的劳动意愿有直接影响。另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少年儿童劳动意识培养和劳动习惯养成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即女生整体上好于男生。比如女生表示非常愿意“和大人一起干家务”的有66.6%,男生是50.9%;表示非常“愿意学做家务活儿”的女生有67.9%,男生是53.1%。平时和周末的家务劳动时间,均是女生多于男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依然存在。

三、分析与思考

综上所述,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培养少年儿童劳动习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依然存在很多缺陷。少年儿童的良好愿望与成人社会不良环境的矛盾、知与行脱节、他律与自律不平衡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少年儿童劳动意识培养和劳动习惯养成的障碍。有鉴于此,对如何培养少年儿童热爱劳动的品格有下面几点思考。

(一)注重“场效应”

调查表明,成人社会劳动观念的扭曲和对少年儿童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导致了少年儿童劳动机会少乃至懒惰习气的产生。而且,在不同外部环境不协调的因素作用下,少年儿童劳动意识培养和劳动习惯养成的实效性大为减弱。因此,成人社会转变劳动观念,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场域至关重要。道德场是构成一定道德情境的各因子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因传递、交换其信息、能量、物质所产生的进而影响道德主体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的一种道德特殊形态和空间。少年儿童个体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具体化,其选择、发生和表现都是由社会、情境、心理等协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场”的存在、运作、演化、发展对场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机能效果即“场效应”。注重“场效应”的着力点是学校发挥主导作用,摆正学习与劳动的关系,给学生以积极引导;家庭将劳动习惯养成融于日常生活之中,为孩子创造更大的、适宜的行为空间;社会尤其应注重在通过大众传媒传导社会主流意识的同时,推介少年儿童可效仿的榜样;等等。在各种外部因素与少年儿童内在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实现良性“场效应”的最大化,是少年儿童劳动意识产生和劳动习惯养成的必要前提。

(二)强化“知行统一”

少年儿童对社会主流观念高度认同与自身行为的反差,以及日常劳动参与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劳动教育中的知行脱节的弊端,以致知而不行、知行相悖普遍存在。对少年儿童而言,劳动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尤其要强化知行统一,通过充分利用真实的生活场景、开发适宜少年儿童的劳动基地和社会体验场所等方式,创造少年儿童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在参与中体验的条件,在现实生活与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使他们加深对劳动的感悟。在内容上,包括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学校和社会的公益劳动;在形式上,让少年儿童以自己的身份、自身的视角去体验,感受参与的快乐、参与的辛劳,以他人的身份、他人的视角去体验,在模拟和换位中形成尊重他人、崇尚劳动的品格。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对劳动的真实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并外化为正确的行为,达到知、情、意、行的彼此渗透、统一和谐才有可能。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篇10

关键词:相互协作完善人格自我鼓励

一、依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学说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就是人的劳动能力(体力劳动能力和脑力劳动能力)和人的精神、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充分的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2、当今小学劳技教学的现状:

当今社会中,部分独生子女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迫切,为了能让自己的子女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家里的所有活都不让他(她)们干,甚至连饭菜都由父母盛到碗里,送到嘴边。因此,这些学生的依赖性特别强,缺乏独立性,久而久之,养成了不愿意动手,图省事,怕麻烦的懒惰习惯。

二、意志及意志行动的特征:

1、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并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为的特征。

人的意志行动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自觉地确立目的

意志行动和目的分不开的,离开了自觉,目的就没有意志。一个人对目的任务明确,越是意识到目的和其社会意义时,他的意志就越坚定。

(2)随意运动为基础

随意行动是一种受意识调节运动,人能随意地发动,加速或减慢,加强或减弱它。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必要组成部分,凡是没有随意运动的行动,不能叫意志行动。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行动,目的确立与实现的过程通常会碰到种种困难,战胜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意志目标实现的过程。

三、如何培养:

(一)创设氛围,培养劳动的兴趣。

1、营造"劳动创造美"的氛围。

对学生操作成果要分层次的展示和肯定。如学校开展大型的劳技作品展览是劳动课教学的继续和延伸。如班级进行叶贴画等展示在墙上,金鱼戏水、海底世界、双龙戏珠、森林运动会等美丽的叶贴画在墙上熠熠生辉,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劳动就是美"的氛围。通过学校、班级分级的作品展览活动,能促使互相学习,交流技艺。既是一次自我提高又是对学生兴趣的一次大调动。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意识。

同学们每天都要穿衣吃饭,上课要用课本,笔记本等等,这些物品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没有农民种地,没有工人印刷课本,没有商店里的叔叔阿姨把这些物品卖给你,你又怎能用钱买到这些物品呢?我们每天之所以能生活得这样幸福,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为我们工作着,离开他们的服务,我们一天也活不下去。那么这钱又是哪里来的呢?是你爸妈用他们的双手为人民创造财富,国家发给他们工资,是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我们这个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劳动,都要发挥自己的力量为社会服务,为他人服务,劳动最光荣。因为其他人的生存也需要你贡献一份力量。

3、在劳动中创造欢乐

美国哈佛大学经过40年研究后发现:那些从小经常参加劳动的孩子,即使他们小时候只是从事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比起那些不劳动的孩子生活幸福得多。这是因为经常在家庭和集体中做事,能够使用孩子建立起坚强的自信心。他们感觉到自己是整个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对自己感到满意,别人也对他们感到满意,又据科学家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和锻炼各方面能力和技巧的最佳时期。因为青少年骨骼和肌肉还没有定型,思维也比较灵活,所以最容易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技巧。因此,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时,鼓励学生要使自己将来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就从现在做起;当学生获得劳动成功时,让老师的同学用"我们来夸他"说几句话,老师的夸奖、同学的赞誉,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从而激发起他们劳动的兴趣。

(二)利用劳技内容,加强目的性教育。

小学劳动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的教育和实践,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逐步培养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并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的技能。

1、服务自我,学会生存竞争。

自我服务劳动:低年级如学会刷牙、洗脚、剪指甲、洗手帕、红领巾等;中年级如能自己洗头、梳头、洗澡、会使用针线、会钉钮扣等;高年级如学会买车票、船票等。这种劳动主要是以自己为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料理个人生活搞好个人卫生。家长们往往担心占用孩子宝贵的时间,或者不愿让孩子累着,从而使学生失去了这种锻炼的机会。但一个人连穿衣服都不会,剪指甲都要麻烦别人,还会有什么出息呢?再想一想,假如一个大科学家受到邀请去外地讲学,可他连火车票都不会买,出门带什么东西都不知道,那他怎么能去讲学呢?所以说,不能轻看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坚持做好小事,连小事都做不好,也一定做不好大事。

2、务劳动,锻炼自己能力

一位科学家对456名青少年从幼年到成年不同年龄阶段的观察统计表明:从小从事家务劳动的孩子长大后比从不劳动的孩子交际能力高出两倍,失业的可能性低16倍,工资高5倍。与此相反,那些从小不劳动的孩子长大后犯罪的可能性要高得多,而且患神经性疾病的可能性也要高出10倍。别看不起这不起眼的家务劳动,帮妈妈洗碗、倒垃圾中蕴含着你对妈妈的尊敬和对劳动的热爱;倒茶、招待客人,小小事情却展示了良好的教养;学会洗衣、做饭,你会终生受益……瓦特在烧开水的时候,发现了蒸汽的巨大威力;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悟出了浮力与比重的关系,从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毛泽东经常在他的著作中运用洗脸、扫地、吃饭等生活小事中的道理来阐发深刻的论点。可见许多科学道理、发明创造与生活小事的关系多密切啊!如果能坚持不懈地从一件件具体、平凡的小事做起,不仅会得到爸妈和周围亲戚朋友的夸赞,还会提高品德修养水平,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也将会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本领,为自己的成长铺平道路。

3、服务社会,学会相互合作。

恩格斯曾说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他说的是我们人类通过生产劳动,不但为人类社会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在劳动过程中,我们人类身体的各种功能得到发展和完善,使我们成为地球上唯一的有智慧的生物。我们人类发展到今天,一天也离不开人们的生产劳动,生活在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必需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生活。我们现在年龄还小,还不能直接从事那些创造经济价值的生产劳动。但是,我们必须从小培养生产劳动技能,培养热爱劳动的态度,学会相互协作。其实,我们平时做的许多事也是生产劳动的一种形式。能够直接锻炼我们的生产劳动技能。比如,许多小同学都喜欢叠纸飞机,这既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最简单的生产劳动。大纲规定的生产劳动内容有手工制作,种植和饲养等。高年级还应结合各自生活地区特点,掌握一些地方性的生产劳动。并且养成认真负责、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和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互相合作,培养和锻炼人与困难作斗争的毅力,为将来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后备力量作充分的准备。

4、公益劳动,完善他们的人格。

以马斯洛的需要梯级学说为依据,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满足学生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那么参与公益劳动可以满足学生的社交、尊重和认识的需要。公益劳动主要体现为不计报酬地为他人服务。它包括在学校范围内的日常劳动和特定劳动周内的劳动,建设校园,美化校园环境,但更多的是指自愿性质的社区服务和援助劳动。如:植树、维护公共场所卫生,帮助军属及孤寡老人干家务活,对伤残弱小者提供体力和智力援助等,让学生各自拥有公益劳动记录卡,卡上记录了每学期每个学生参加的公益劳动时间和次数。在这种劳动中,学生们将转换心态,以他人的需要为中心,急他人所急,学会关心他人。还可以组织其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劳动,这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途径。还能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奉献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只有在公益劳动中培养自己完善的人格,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当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三)启迪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1、自我提出劳动的目的的任务。

人所提出的行动目的性质,对克服困难也有重要意义。目的越重大,越崇高,就越能调动人的力量去克服困难,但目的必须明确而适当。如果不具备实现的客观可能性,刚最终必须导致行动的半途而废。如果目的虽然可能达到,但过于遥远,对于意志不够坚强的人常常成为影响行动坚持到底的原因。因此,为了培养意志,自我提出劳动的目的任务。过高或过低的目的是不可取的,它们不利于培养和锻炼人与困难作斗争的毅力。

2、与干扰作斗争。

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时刻有轻视劳动,不愿意动脑,不愿意动手,怕苦怕累、怕麻烦等因素来干扰学生完成劳动任务,因此,教育学生在劳动中要克服一切困难,要与干扰劳动顺利进行的一切因素作斗争,战胜自我,努力完成劳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