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劳动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5:41

家务劳动知识篇1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知识性劳动;价值创造;总体工人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特别是信息技术和智能自动技术在几乎所有领域对人类劳动的不断替代,人类劳动正面临着一场革命,即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劳动开始被排除在经济过程之外的现象。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认为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之上的劳动革命实质上是人类劳动结束的进程。并预言,一个多世纪后,在多数工业化国家,很可能不需要劳动了。…美国的约瀚·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因此,正确认识新科技革命下知识对劳动价值的作用,进而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知识性劳动与价值创造

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认识知识、积累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历史过程,知识经济及其物化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来源于社会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

知识是属于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具有客观内容(信息)的意识形式。它不是人脑天生固有的,而是人通过人脑的意识思维活动对相关对象的观念掌握。知识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一种能量的产物,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或劳动成果,而不是人类劳动本身。这种结晶作为“一般人类劳动”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价值实体”。

知识经济最基本的特征表现为:劳动是创造、创新性的智力劳动,或称为知识性劳动,这种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知识性劳动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知识的形成和掌握需要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往往表现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例如,教育是对劳动者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投资,而生产知识劳动者包括管理人员、工程师、高熟练程度的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劳动都是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二,知识性劳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在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社会效用和它创造价值功能的时间是一致的,社会需要的瞬息万变和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使知识性劳动并不是一次性投入,而需要劳动者不断的学习,不断获取已有的更新知识成果。

第三,技术、信息日益成为生产中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知识产品的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已经不再是被称为生产资料的的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能量,它们成为劳动者的资本。正如马克思所言:“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同自然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相比,……却变成一种从属的要素。”

3知识经济下“总体工人”内涵的扩展

马克思明确提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这表明,劳动既是体力也是智力的支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化而实现的。历史证明,也正是这种分工促使了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劳动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也是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而发挥作用的。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物质生产领域和物质产品的生产现场,劳动创造价值的方式也进一步社会化和复杂化,大量的知识劳动、科技创新劳动发生在与物质生产间接有关的社会化过程中,承认这些劳动创造价值并没有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

4服务业与商品价值的创造

第三产业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主要是指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的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呈现经济服务化的势头。服务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也迅速提高,到20世纪90年代,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业从业人数已上升到总就业人数的60%~70%,其中美国已超过70%。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是针对物质形态的商品生产而言,他在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时,把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全免掉了。我们认为这是与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有关的。在研究物质生产问题时,把非物质生产问题舍弃掉,着重对物质生产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正是《资本论》中运用的抽象法使然。

既然经济结构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劳动价值论也应该与时俱进。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应该延伸到非物质生产领域,延伸到各种服务劳动中去。笔者认为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的劳动也同样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同样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其具体劳动就是某项具体服务,抽象劳动则凝结在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服务中,如理发师的抽象劳动凝结在具体理发服务中,教师的抽象劳动凝结在具体的教学中。同时也要认识到只有对社会生产有益的服务劳动才创造价值,诸如航运、物流、旅游等,而对社会生产及社会风尚无益甚至有害的服务,诸如贩毒等虽然为某些人提供了服务,但不创造任何价值。

家务劳动知识篇2

[摘要]对知识、知识管理和技能变化进行的理论和案例研究表明,知识经济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发生了某些新的变化。劳动过程中的控制依然严密,控制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榨取剩余价值;知识管理是采取新的方法榨取雇员的“知识”;对低技能工作的大量需求与“技能提升”宣传之间的冲突反映了资本与劳动间的冲突,反映了“知识经济”条件下劳资之间内在矛盾的新形式。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变革的实质是社会剩余价值的创造通过语言的、交际的和情感的网络采取了合作的互动性的方式。

[中图分类号]F0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3-0063-09

从1999年到2009年的10年间,美国的制造业工人减少了340多万。不只是美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了类似的职业结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正逐渐走向现实,知识的生产、消费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知识工作将逐渐替代传统的劳动。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关于知识的讨论是风行的,如知识工作、知识管理、知识资源、知识为基础的企业和公司、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以及知识经济,等等。越来越多的学者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者以各种方式从质疑、修正到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知识经济”中的适用性,其中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否定尤为突出。“知识经济”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吗?知识管理已经替代了对雇佣工人的管理吗?什么是技能?为什么工人拥有技能却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或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呢?

一、新的工作场所:服务业大幅增长

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大幅增加是近年来各发达国家普遍经历的事实。1970―1990年间,英国、美国及意大利的制造业就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从38.7%、25.9%、27.3%降至22.5%、17.5%、21.8%。在20世纪90年代,服务业上升的趋势并没有改变,还有加速的迹象。汤普逊等人的研究指出,在1996年英美等发达工业国家中服务业就业人数比例普遍超过70%。进入到21世纪,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移仍在继续。依据2000-2010年美国劳工统计局(BLS)的《职业就业与工资报告》(occupationalemploymentandwages),在此期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了340多万人;商业与金融、医疗保健、教育与培训以及食品提供等职业都增加了100万人左右。7200多万的医疗保健业雇员中最多的是护士,有2500多万,超过1/3。人数增加的职业里,几乎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我国所划定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在就业人数超过70万的细分职业序列中,其中售货员、收银员、一般办公室职员、食品准备及提供人员占据前列,其中前10名之和超过了总人数的20%。这些职业的工人大多进行“传统劳动”,比如搬运工人、司机、服务员等等。

就业结构的这种改变也影响了人们对于工作和工作场所的发展方向研究。不少学者从生产的要素、企业的组织结构、工作的内容与环境等角度对将要发生的变化做了多方面的探讨。“未来的繁荣在于科学和技术知识的运用、信息的管理和服务的提供。未来依靠的更多的是脑力而非体力”。信息时代的工作不再是生产有形的产品,而是以知识为中心和符号的操控。组织的成功不再是依靠建立长长的流水线或者大型的工厂,而是依赖于如何定位和排列关键的信息,如何组织理解了的知识使其他人也能理解。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上,层级的官僚体制会被网络协作所替代。这是由于例行的工作向创造性的、信息和以人为中心的活动转变,使得管理放弃了对雇员劳动过程的控制,同时也需要管理能够确保相互的信任。大部分的中层管理会逐渐消失,因为它们的协调和信息处理工作已经消失或者能直接实现。对于那些能够凭借教育程度、经验和自我约束可以进入新工作场所的工人,未来的工作场所提供创造性的表达、更高的满意度、更安全,以及自我提高的可能。知识工人将会在组织内四处展示技巧,向专业团体的中心移动而不是攀向组织的顶峰。

这些学者显然是注意到了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移,但服务业的上升带来的是工作的灵活性还是工作的不稳定性呢?服务业工作与工作中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是一致的吗?是劳动者对工作内容的掌控还是雇主控制着劳动的过程呢?一些激进的西方学者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他们的观点: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并不能给工人带来工作中的决策权和工作方式上的改善。

沃赫斯特和汤普逊注意到一些学者通过统计数据来说明新增长的工作通常对工人的技能有更高的要求,高技能的、知识丰富的工人将是未来劳动者的主体。他们认为这些观点至少忽视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官方的就业结构统计关注的是工作的形式而非内容。文凭主义追求导致现代知识工人大量的出现。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并不意味着在他们的工作中内含有高级的知识。知识工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工作名称的改变形成的,比如旅行社人变成了旅行咨询师,水管工成了供热工程师。发达国家中的绝大多数工人和经理相对于其工作都具有过度的“资格”。其次,在美国,制造业通过分包与转包进行重构的过程创造出了大量的知识或服务工作。产业工人的下降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的弹性将长期合同的工人用短期合同工人替代形成的,这些短期工人通常被归为服务业人员。虽然这些人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并没有改变,但统计上的归类变了。再次,关于高技能工作增加的统计也是存在问题的。通常,调查中在统计工作上技能的变化时,被调查者会要求对5年前自己从事的工作与目前从事工作的技能要求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很可能是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之间进行的。

事实上,一些研究表明,服务业的大幅增长并没有伴随着所谓的“知识工作”的增长,当前的大多数工作仍然是高度常规化的。可以成为“符号分析师”的人仅仅只占美国总雇佣人数的7%。低报酬的“傻瓜工作”,例如上菜、保卫、清扫、服侍等占据了新增加岗位的绝大多数。

很多的“知识工作”需要的仅仅是信息传递。比如金融服务中的许多工作,只是需要在预设的程序中输入顾客的详细资料,正如莱茵德在他对保险业的考察中所分析的一样。服务业中大部分增长的工作属于“互动”的类别,比如电话销售或呼叫中心,这些工作通常都按写好的脚本进行,特殊情况则由管理人员负责。这种“麦当劳工作”将整合工人技能的泰勒元素纳入到了管理技术中,只是这里增加的是语言和互动而不是体力。管理者现在要做的是告诉工人说什么和怎样说。伴随人的元素而产生的是不确定性,它通常会导致提供不合格的劳动,这使得管理者尝试并标准化服务的内容,确保“质量”或一致性。

沃赫斯特和汤普逊还提出应该在一个兼顾连续性和变异性的框架中来分析工作和工作场所的变化。拿知识来举例,保持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连续性很重要。所有的工人都有关于他们工作的知

识,始终都是如此。在20世纪末期所有者和经理们都敏锐地认识到工人所掌握的知识以及它们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事实上,很早以前从工人所知和所做中榨取剩余就已经是管理者的任务了。有知识的工人不是后工业社会的现象,而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如果说一个世纪以来,管理者都努力去占用这种知识或者适应工人在非正式的工作实践中产生的剩余知识,那么现在的管理就应该积极地去引入有利于主动性的组织结构和惯例,这种主动性是以创造力和学习的形式存在的。

认识到工作场所持续不断的变化也是同样重要的,但这种变化并不存在一个简单或普遍的方向。同样的技能需求在不同的企业和国家会产生对劳动投入的不同偏好。在英国,管理者经常利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和力量薄弱的工会使工作中所要求的技能从手工艺降低到半技能。在英国和美国,管理层仍然不信任工人。大部分的管理仍然是传统的,控制仍然是工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的要素,不同的是,监督上开始采用各种电子技术。组织中加强控制现在更多的是通过内部的标准、客户评价或财务目标来监控和评估的。在流行的管理理论背后,最重要的趋势是工人工作更努力了。不断的竞争压力使私营或国营企业降低成本,用各种手段减少“空闲”时间使工作强度大为提高。

政府、学术界都关注通信信息技术给生产带来的深刻变化,强调知识、创新以及高技能对于经济增长和国家战略的重要性。如果将传统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与新兴的信息化发展道路相比较,前者是被各界所摒弃的低端发展路线,而后者是保证国家竞争力的高端发展路线。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似乎主要发达国家都在选择高端的发展路线,而将低端的发展途径留给了发展中国家。但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是在当前最发达的美国,高端路线也没有广泛实行,低端路线仍是大多数企业实际选择的道路,这一方面是竞争的压力,另一方面管理层也难以舍弃手中的权力。迈克曼考察了美国工作形式的变化,至少在一定条件下,新的工作组织形式确实给工人们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美国经济并没有出现彻底的转变。大部分的企业仍然采用自上而下的、权威的管理体制,将工人看做是不值得信任的客体,而不是对企业利润增长的积极的贡献者。正是这种体制为缩减规模、压低工资、避免或消除工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些也破坏了真正的雇员参与的可能性。进一步的,引入了雇员参与体制或其他变革的企业也无法充分获得这些创新的潜在好处,因为它们同时采用了威胁工人们直接利益的行为。

管理的不妥协不仅有助于解释非常有限的工作场所的转变,也能解释美国在20世纪后期工人状况指标的恶化。在20世纪70-80年代,战后第一次出现了经济上不平等的增加。尽管缩减规模被广泛探讨,经理和监督在企业中并没有减少,相反在20世纪90年代增加了。这是由于部分的企业采用了高绩效的工作场所,绝大多数的企业仍然依赖的是权威的大棒来管理低层的雇员。低工资、低信任、低技能的“低端道路”是大多数美国公司选择的道路,尽管有证据表明“高端道路”有利于公司和工人长远的利益。

丹弗德对日本在英国南威尔士移植工厂的研究表明,日本企业的移植工厂并不是全采用精益生产方式,而是依据当地的优势来安排生产。工人在移植工厂中的劳动并不是更轻松,而是更为紧张、忙碌。日本在南威尔士的移植工厂并没有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后泰勒制”的生产组织结构。虽然有些企业表现了一些日本企业的特征,但没有一家工厂展现了“日本模式”中强调多技能的劳动过程、准时化的生产、团队生产和全面质量管理(tQm)中的雇员参与等特征。

移植工厂展现出与它们的竞争对手本质上不同的特点,因为即使它们的经理尝试在不熟悉的环境下采用不同的工作组织形式,强烈的全球竞争压力没有提供进行创新的空间。日本企业在欧洲的出现是由于日元的升值、欧盟的市场保护和当地有利的劳动力市场。它们资本积累的逻辑是充分利用这些市场条件而不是冒险去采用“放权”的劳动过程和雇佣关系。在移植工厂的精益生产控制下进行劳动,工人变得更完全的附属于工头、机器和更紧张的生产步调。为了进一步有效的榨取相对剩余价值,日本的移植工厂,作为一线工人的雇主,共同被“细节管理”的民族精神所驱动:对小细节更精确的管理,例如劳动力的使用,劳动纪律,劳动控制及劳动成本。

新的工作场所中强调工人的主体性,而社会对于工人主体性的培育常常是超出了雇主所要求的程度。因此,工作过程中工人的自我实现与雇主的实现自我价值始终存在冲突。计算机的大规模使用使得分布式管理成为可能,这种形式削弱了层级式管理的作用,使得组织水平化。但管理中还是需要人,计算机的运用并不能替代管理的全部功能,还是需要人来控制工人。办公室的工作是常规化和标准化所形成的,但新系统却假设他们都不是常规的。职业化的经理人并不能获得好的收入,因此也达不到职业化所设想的结果。交流与合作一方面使管理能够对工作进行整合,另一方面工人们也交流得更多。使劳动水平分工的管理技术并不见得能控制劳动。

二、知识管理:管理者面临的新挑战

知识管理这个词大概在1994年左右出现。1995年在李纳德一巴登的《知识的源泉》一书出版后变得流行起来。卡姆等人认为我们关注的并不是知识管理本身,而是要探寻为什么对知识的管理会在20世纪的末期引起工商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他们分析了不同学科和领域对于知识的认识。不同学科对于知识的认识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是生产的组织形式的变化导致了“知识”、“知识管理”被重视起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工业国家中服务业的兴起,制造业就业规模的缩小使得服务业劳动的特点被广泛关注和研究。对“知识”的热烈探讨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努力,这种意识形态是基于广泛的对利益的共同追求。这种努力是不断强化的对劳动力学习和专业化能力的控制所驱动的。如果是知识而不是工厂和机器被认为是价值的源泉,那么工人、经理和专业人员就会面临共同的意识形态的努力,在这种努力下来榨取这种知识形式的价值。知识管理的提出与兴起事实上是长期以来试图控制专业的白领工作的延伸。从雇主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是源于某些形式劳动的脆弱性和稀缺性。知识管理可以看成是在面临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下对专业劳动力进行控制的一部分。这种控制一方面是将专业性的工作常规化,另一方面是将与专业劳动力共存的“知识”分离,使之成为公司的资产。这种资产被视为法律上明确定义的、可实施的产权,能够从一个所有者转移到另一个所有者。知识管理所重视的并非“知识”本身,而是如何消除“知识”在剩余价值获取中所造成的困难。’自从资本主义产生以来,这个过程始终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进行,“知识”在那里表现为“技能”或“技术”。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组织形式的调整以及新的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兴起,使得“知识”更为突出。管理的内容面向“知识”,但管理的实质却始终不变。

服务业的兴起使得管理人员面临新的挑战。在大规模生产中科学管理面对的是生产过程中的流程规划和操作管理,是被动的易于分析的客体,通过这些客体来限制和规范具有主体性的工人的行为,让他们变成“活的动力”。服务业中,管理人员很难再用机器去规范工人的行为,反倒是要充分利用其主体性。服务业中多数情况下是与客户之间的互动行为,如何利用员工在这种互动行为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并推广是提高服务质量,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这就必然要求管理人员去关注这些知识的获取与传播。利润的追求是企业长期的动力,而生产力发展导致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则是“知识”走向前台的推手。克莱尔等人指出,知识管理就是努力去获取不仅仅是具体的信息,也包括存在于雇员头脑中的关于完成组织任务的默识信息和知识。迪玛茜等人将知识管理定义为:将公司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混合,通过技术平台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知识。知识管理不仅仅是技术或者软件,它是一种复杂的让组织能共享智力财产的方式。在集体或团队的情形中知识管理最利于实施。

不论管理的形式和内容如何变化,始终都需要被管理者,管理的目的始终是利润最大化。正如在大规模制造业中通过科学管理来控制工人的行为以实现既定的生产目标一样,知识管理表面上面对的“知识”背后仍是具有主体性的工人行为。资本主义生产中的管理始终是针对被管理者,针对劳动者的。劳动过程结束后的劳动产品并非劳动者在劳动开始前所期望获得的,在大规模制造业中是这样,在服务业中也是如此。这种目标与结果的差异性使得劳动者更加需要通过意志来使自己完成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这种意志通常是由资本家以管理的形式强加在劳动者身上使其完成生产目标的。由于在服务业中难以再用机器来规范工人的行为,而且劳动成果的鉴定更加复杂,管理者需要新的方式和手段来实现生产目标,知识管理就是在服务业迅速增长的背景下对新形式管理的一种称呼。亚克莱夫等人就指出在管理的历史中,雇员与组织的关系始终是改善的目标:科学管理、人际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商业流程再造等等,知识管理和智力资本是这些概念中的两个新名词。知识管理更多的是针对雇员的思想。罗伊提出新的组织结构注重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知识容易开发利用,而学习是工人的一种活动,在其实施前是无法被利用和控制的。知识容易被资本化,在被利用前学习是个人或者工作者的财产。一旦被利用,它就成为知识,就能被资本化。但如果每个过程都是独特的,那么就是学习而不是知识成为价值的源泉。知识过久了就会无效,失去权力,但改变知识的学习的能力就成为力量的源泉。巴克斯特对软件业的经验研究表明,即使软件行业自身的特质使其能够避免如传统的制造业一样受到监察和驯服,但管理层始终试图通过“知识管理”将软件行业的工作常规化。

在服务业大幅增长的背景下,针对服务业雇员的知识管理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对人性的管理。互动服务工作的劳动过程是利用工人自身的能力和属性(通常是无意识的)。这些工人在工作中利用有限的技术知识,以发展其社会技能并且掌握何时及怎样去运用它们。在极端情况下,可以称这些为工人的默识能力,他们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情感去影响互动服务中所提品的质量。案例研究表明,服务业的管理者通常将雇员的技能分为美学的、社会的和技术的。技术技能的要求有限,且能够通过短期的培训获得,因此美学的和社会的“技能”需要在招聘人员时优先考虑,合适的外表与性格比其他技能更为重要。对雇员这些技能的管理归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将雇员的言行举止利用一个模范雇员去塑造。在服务业中,知识管理对雇员的控制已经超越了制造业中对动作的控制,而深入到了雇员自身情感的表达。在这种控制下,服务的提供也能够成为一种标准化的产品,实现雇主剩余价值占有的目的。

三、劳动技能上升了吗?

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们热切地探讨技能的重要性,认为它是促进个人就业、企业生产力提高和国家竞争力的杠杆。在这些讨论中,“高技能”模式受到欢迎,知识由知识经济,或者至少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的需要所决定的。在英国和oeCD国家中,对于“思考”和技术技能的重要性形成了普遍的认同。技术技能就是指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加利福尼亚式的网络工人的高技能、高工资和高工作满意度就是未来。从这种角度出发,政府塑造劳动力市场积极的干预就关注在供给上。强调更多的年轻人获取更多更好的资质。质量提升了,劳动供给会刺激雇主们雇佣更多的工人。背后的假设就是,提高有技能的和受教育的工人的供给会如催化剂一般改变经济状况,增进生产率和竞争力。可是,我们发现,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人在劳动力市场可能会较容易找到更符合个人兴趣,更高收入的工作,但在教育上的投资与这种可能性的增加并不是对等的。而那些关注“高技能”工作的文献通常都擅长于忽视劳动力增长的大部分是低收入的前台服务工作。对技能的强调一方面迫使工人去提高自身能力以适应工作需要,与此同时也压低了不具备“技能”的工人的工资;另一方面,技能工作的增加并没有成为社会经济中就业岗位增加的主体,而且技能工作本身对收入改善的作用是有限的。拉弗对美国培训计划的研究就表明,通过培训来提升工人的技能并没有对工人的境况带来积极的效果,各式各样的教育和培训服务都只对收入的改善起到微小或不明显的作用。培训计划失败的原因在于,工作、技能和教育对于工资的影响都是微弱的。就业市场上能够提供的较好收入的工作相对于工作的需求而言是严重不足的。在1996年,要使低收入人口走出贫困需要1440万个岗位,但实际能提供的只有240万个,其中只有100万个是全职的非管理岗位,因此,需求与供给的比率为14:1。培训计划完成得再好,也只能解决很小一部分人的问题。[23]这样的错配在英国也同样存在,艾伦等人的研究指出,在英国,640万的人有3级水平,但需要3级水平的岗位只有400万;有530万的人有2级资格,但相应的岗位是390万。而处于20-60岁之间的经济活动人口中,没有任何资质的人是290万,但没有资格要求的职位却多达650万个。这样看来,政府应该关注雇主们增加需要资格的职位从而能有效的利用具有相应资质的工人。

对于技能重要性的探讨通常都忽视了一个基本的问题:技能是什么。定义、计量和增加技能面临困难,这种复杂性不仅仅是语义上的。如果技能是目标,那么目标的大小、与现状的差异及达到目标的方法都需要探讨。职业教育和训练不能用所提供的数量来评估。许多例子表明,对受雇主欢迎的技能,如问题解决、团队工作、自我学习提高却无法通过书面考试来考察和确认,它们在学院和大学中不被重视,教育与技能部门也称这三

者在就业上并不是核心。这就造成了一种尴尬的局面,备受关注且努力提升的技能与就业所能依靠的技能间的错位或背离。造成目前这种对技能认识分歧的原因,在于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的巨大变化。对技能的定义与工作本身是紧密相关的。

在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认为如果工作越来越好,那么工作中的技能也会越来越高,新的技术要求工人的技能提高。旧的工业秩序一去不返了,不仅是由于社会从制造向服务转移或者白领超过了蓝领,也由于源自财产和地位的权利已经被源自知识的权利所替代。企业家被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员所替代。布雷弗曼对这些言论非常了解,但观点中的乐观情绪使他困惑。他相信这些看法与现实中资本主义生产组织的发展是矛盾的,去技能而不是技能增加才是真相。布雷弗曼的结论被随后进行的多项研究所支持。辛伯利斯特在研究中发现,一个部门的去技能同时会导致新的技能在另一个部门出现,但从长期看,工作被合理化,在这个过程中总体上技能是降低的。去技能的趋势不仅仅是在制造业,在最近兴起的服务业中也同样持续存在。

在过去20多年里所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是将过去被视为个人特质、态度、性格品质或者倾向等的东西贴上技能的标签。在组织内有一种管理雇员的感觉和外表如同管理其行为的趋势,工作既是生产的,也是情感的、美学的。这种发展在互动服务中是真实的,如零售。在时尚劳动力市场,如酒店、酒吧等,外形、举止、语调等都很重要。这种发展也提供了另一条去技能的路线。工人们对提供情感和美学劳动的方式没有发言权,这些都被经理所控制。

工人与雇主不断扩大技能的含义,于是越来越多的工作是“技能”的。同时,政策制定者无止境地宣称技能水平在提升,经济需要投资于更高的水平技能和资质。工人有意无意地吸收这些观点,认为自己正使用更高水平的技能,这就加强了政府对于正在向知识社会转变的信念。于是重新计算未来技能需求所要求的投入。这样的自我膨胀的过程会持续。例如在连锁店的销售助理,20年前会被认为是低技能的,现在则因为强调人与人交际和客户服务技能而被认为是高技能的。与绝大部分政府的说辞相反的是,不存在一种有意义的、确定的关于技能的定义,保证工人们获得了这种技能就可以找到好的工作,过上好生活。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2/3的收入差距增加是发生在具有相似教育经历和工作经验的人之中。因此,如果要用技能来解释的话,就只能用“不可见技能”来说明。这些技能包括有指导技能、谈判技能等。技能除了雇主所要求的之外什么都不是。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普遍的“技能提升”背后,掩盖的是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下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占有的方法与手段的变化。服务业就业岗位的大幅增长带来对“高技能”的需求;对技能的强调能够为就业市场的萎靡提供托词,也能够进一步压低工人的工资,阻碍工人团体的形成。

四、知识经济与非物质劳动

国际上研究劳动过程的学者对知识经济、知识管理和技能变化进行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从非常微观细致的角度剖析了“知识”、“知识管理”、“技能”与现实世界中的工作和组织的关系。研究表明,这些概念的出现确实反映了一些现实的变化,如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扩散和文化、感情等因素在服务业中的重要性,同时它们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某些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但劳动过程中的控制依然严密,控制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榨取剩余价值;新的证据说明知识管理是采取新的方法来将“知识”从雇员身上榨取出来;现实中对低技能工作的大量需求与“技能提升”宣传之间的冲突反映了资本与劳动间的冲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到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下内在矛盾新的表现形式。

家务劳动知识篇3

【关键词】家务劳动;培养锻炼;劳动影响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对孩子有过这样的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要什么都给你,家里的什么事情你都不用做。”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是孩子成材的唯一条件,而做家务是孩子的负担,必然会影响学习。家长认为既然自己不能代替孩子学习,那就索性把一些完全可以有孩子来做的家务活全权。

那么,孩子做家务真的会耽误学习吗?家务活与孩子学习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说过:“一个小时劳动所获得的东西,比一天听讲得到的要多。”人的大脑是思维的基础,光有这个基础还不行,不培养锻炼是产生不了思想和智慧的。孩子成长需要学习知识,但学习知识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记忆和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孩子需要在动手实践中学会思考,而参与家务活是最好的实践方法。

一、适量的家务活不会耽误学习。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做家务,经常帮倒忙,不仅有危险,还会耽误学习时间,所以很少孩子插手家务,其实这反倒不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儿童教育学家中岛博士坚持主张孩子应该干点家务活儿。他在3个城市和12个乡村中曾调查过361个各种类型的家庭,结果发现,凡事干家务活的孩子,其智力发展水平都较不干家务活的为高,独立生活能力较强。

如果安排得当,孩子做家务活是不会影响到学习的。如果每天家务活总量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并且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孩子的责任感和工作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学习成绩一定会更加突出。

二、家务活:让孩子在家里学知识。

孩子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他不会像成人那样把劳动当作“劳动”,他会认为这是另一种游戏。他们会学着家长的样子,给花儿“喂”水,整理自己的小房间,给自己喜爱的玩具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另外,家务活里所设及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知识,可以成为孩子开展课外学习的好途径。因此,家长应善于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并思考其中的原因。比如,爸爸可以教孩子换灯泡,让孩子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列出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何操作等;孩子帮妈妈择菜,妈妈可让孩子多观察植物的叶、根、茎的特点,复习他学过的生物知识。

三、做家务中,让孩子做事更细心。

家务活还可以培养孩子各种各样的协调能力,有助于其神经系统功能的完善。如有的孩子,尤其是低年龄阶段的,写字出格、把加好看成减号,用橡皮擦时容易把纸擦破等问题并非只是粗心大意所致,根源在于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差。而训练手眼协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多做精细的家务活:像择菜、拣豆等手工劳动可以锻炼孩子手指肌肉的灵活性;擦桌子时眼、手必须跟着抹布走,这也是在锻炼手眼协调。

此外,家务活是个比较细致的工作,需要手脑并用,在动手中勤思考。做家务的过程,实践上也是对孩子科学安排时间,规划意识以及做事主动性的培养。

四、做家务中,曾强孩子学习主动性。

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能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调节其精神状态,促进其高效率的学习。做家务能曾加他获得多种感官刺激的机会,增加感官体验,锻炼他的动手能力,促进孩子的文化学习。

有些孩子在生活几乎不用参与家务活,在学习上就易懒惰,能动嘴不动笔,能不动就不懂。这种个性一旦形成会影响他学习生活主动性。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有做事懒惰的坏毛病,自己的事情懒得打理,做数学题懒得演算,总得一下子就得到答案。其实,孩子懒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孩子自生并没有真正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家长不妨指导孩子多做一些比较有趣的家务劳动。比如,很多家里都为孩子准备了小书柜,用来存放学习辅导书和一些课外读物。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把自己的存书做个分类,比如,科普、课堂辅导、科幻小说等。孩子可以在书柜上贴上小标签,并在家长的指导下把书柜里的书分类摆放,如果有新书添加或者自己看完书后,应及时加以整理,并养成习惯。这样的话,孩子不会在遇到找不到书的麻烦。体验到勤动手,整理个人物品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后,孩子在生活或学习中如果在遇到类似的事情,也会积极主动的想办法去解决。

五、做家务中,让孩子学会制订计划。

一个孩子若有做事按顺序的观念,懂得规划,今后的学习效率就有可能提高。而任何劳动,包括做家务都需要巧干,如果事先缺乏规划,一味蛮干,效果往往不会太好。因此,家长可以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制定计划的意识和能力。

一首儿歌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能思考。”手与脑是密切联系的,动手的活动能力能促进人的大脑的聪明。孩子可以通过下面这几项家务活来加以锻炼:

1)卧室整理,包括整理床铺、书桌、文具、书架、衣物等。让孩子从简单做起家长可以具体指导,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2)个人卫生,包括沐浴、洗发、洗自己的衣物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需要教孩子逐渐学会打理个人卫生。

3)公共卫生,包括室内房间、室外环境、清除垃圾等。

4)膳食制作,包括购买蔬菜、购物、煮饭、做简单的菜等‘此项活动对于孩子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可以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家长予以指导,让他做一些简单的饭菜,比如炒鸡蛋。一方面,孩子可以体验到父母的辛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5)电器使用,包括电视、电话、洗衣机、微波炉等的使用。家长可以先教孩子如何使用这些电器,等到孩子学习到相应知识后,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探寻他们的工作原理,对学过的书本知识进行复习。

6)生物培育,包括浇花、种树、杀虫、喂养小动物等

7)小件维修,包括日用器皿、简单的家具等。

现在很多家长也逐渐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拿好分数、过考试关、进好学校,他们也尝试让孩子接触学习以外的更多东西,括大孩子的视野,让他获取更多的知识。希望能在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让孩子走近家庭“实验室”,从这里面获取更多的知识。相信劳动不仅可以创造美,也可以创造出成功!

参考文献

[1]候书新.《如何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1年

[2]宇飞.《千万别“管”孩子》,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2001年。

家务劳动知识篇4

知:明确目标要求

首先是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

其次是营造氛围:5月4日通过队活课了解“我爱劳动好习惯”活动月的内容,每天晨读、排路队时通过唱响《爱劳动好习惯童谣》,营造爱劳动的氛围,引导学生明理。

具体内容如下:

石榴花,五月开,劳动实践我最爱:

叠衣被,整书包,自己事情先做好;

扫扫地,抹抹桌,屋内干净笑声多;

洗洗菜,淘淘米,一日三餐香无比;

做值日,护花草,学工学农有一套。

再次是“按图索骥”:21天培养一个好习惯。从5月4日至31日,每周有计划,周周有活动,周周有衔接,学生只要“按图索骥”。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制订年级目标。年级目标涉及“服务自己、家务劳动、校内劳动、校外劳动”,然后将确定了的年级目标连同《“我爱劳动”好习惯倡议书》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分发给家长、学生,家长就“按图索骥”进行评比、评价。

例如“服务自己”一项,低中高年级的年级目标就各有不同。

一二年级:会洗脸、洗脚;会穿脱衣服、系鞋带;会洗手帕、袜子。

三四年级:会洗脸、洗脚、洗头、洗澡;会穿脱衣服、系鞋带;会洗手帕、袜子;会洗背心、短裤;会洗单衣。

五六年级:会自己洗衣服、缝纽扣;会整理自己的房间;会简单地设计、布置卧室;勤洗澡、勤剪指甲,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行:四轮驱动并进

为营造劳动光荣、人人爱劳动的氛围,班主任利用班队课组织学生和家长代表一起学习“我爱劳动”好习惯月的活动意义和活动内容,特别是明确“服务自己、家务劳动、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四轮驱动并进的方法,坚持21天养成好习惯的理念,通过展示活动照片、播放劳动视频和父母谈体会的视频,让开展劳动实践成为本月的流行语。

服务自己方面:穿衣戴红领巾、整理书包、折叠衣服。

家务劳动方面:扫地、擦桌子、擦门窗;洗碗、淘米、摘洗蔬菜。

校内劳动方面:认真做值日、教室保洁人人有“责任田”,桌长、台长、行长、纵长、草长、树长,都各司其职。

校外劳动方面:到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图书馆做义工。

评:开展多元评价

学生人手一份《爱劳动好习惯评价表》,表中包含“服务自己、家务劳动、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四个方面,包含自评、伙伴评、亲人评、邻居评等内容,还有附照片处,更让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成为可能。从5月9日开始,各班级的家校QQ群、微信群都可以收到家长“晒”孩子劳动的照片,教室宣传栏“我能行”中择优展示同学劳动的照片、漫画、心得。5月29日各班在队课进行劳动技能展示活动。5月31日,学校还对各班评出的“劳动小能手”“劳动创意之星”进行隆重的表彰,共有80名同学获得表彰,从校长手中接过证书,从多方面彰显了同学们的劳动成果。

家务劳动知识篇5

关键词:劳动教育

劳动对学生学习、成长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1、劳动促进多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如观察、创造和动手能力等。2、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意志力。3、劳动能让学生体验到父母的治家之难,更加体谅父母。4、劳动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能力。可以说,劳动是一劳有逸的事。

纵观我们身边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的影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劳动意识薄弱、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责任感,严重影响了学习与生活。所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已迫在眉睫。那么,做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一、宣传教育,树立劳动观念

热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赵本山在小品《红高梁秧模特队》中说“劳动者是最美的”。然而,在当下孩子对劳动的认识并不多,并不知道劳动者美在哪儿。于是,我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1、晨会、班会教育:充分利用晨会、班会时间,带领学生学唱歌颂、赞美劳动的歌曲,比如《劳动最光荣》《洗手绢》《拾稻穗的小姑娘》等,让学生在欢快的旋律、形象的歌词中,知道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

2、教学渗透。语文教学,和学生一齐读、背、演有关于劳动的课文,比如《识字3》的新三字经,倡导学生回到家“洗碗筷,扫庭院”,做一个爱劳动,关心父母的好孩子。《日积月累》中讲邓小平爷爷做钳工的故事时,鼓励学生向伟人学习,做一个爱劳动的学生。数学教学中,通过介绍《数的产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发展来源于劳动。通过计算劳动学生的人数,感受到劳动就在我们的身边。

3、环境熏陶:古今中外,关于劳动的名言警句有很多,可以在教室里张贴或悬挂名人名言,让学生随时阅读、感悟。诸如,“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陶铸)”、“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卢梭)”、“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门捷列夫)”等等,也可以举行书法比赛让学生书写,逐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二、言传身教,掌握劳动技能

任何技能的学习,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环境的熏陶与后天的训练,劳动也是这样。因此,从学生刚入学开始,我就把班级的值日工作作为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主阵地,打水、扫地、擦窗台、摆桌椅……学生能做的事,教师决不包办;学生不能做事的,教师指导着做。

每天放学时,我都会带着四个学生一起扫地,手把手地教。也许有人会说:“扫地还用教?”对,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劳动,对于现在的孩子还真是件难事:扫帚反着拿,地上的纸屑从这头扫到那头,就是扫不进撮子,……于是,我亲身示范,边操作边慢慢讲述方法:双手把住扫帚,一手在上,一手在下,将扫帚往一个方向轻轻地扫垃圾,把它们集中扫到一块。用撮子时,要注意撮子的后端(有把手的一端)翘起,前端紧贴地面,以保证垃圾没有漏网之鱼。虽然刚开始时,学生动作不够协条,有些手忙脚乱,但我还有不断地鼓励他们,“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地面一天比一天干净”……通过日复一日的指导与训练,慢慢的,孩子们熟练多了,不管是拿扫帚的姿势,还是扫地时的动作,都有模有样的,地面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现在,每到班级值日时,孩子们各司其职,各就其位,摆桌椅的同学知道借助米尺检查桌子是否整齐,擦窗台的同学知道要多洗几次抹布,扫地同学知道手眼并用,一边扫,一边观察着哪没扫到……他们就像一个个小大人一样,一切有条不紊。每当扫除完毕,孩子看着自己打扫的教室,总是高兴得不得了。此时此刻,从他们的笑脸中我看到了劳动后的快乐。

三、布置作业,形成劳动习惯

经常听到家长的诉苦“孩子在学校干得热火朝天,回到家什么事也干,你让他干点活儿,他就找理由说要看书。”很明显,学生在学校与家里的行为出现了两面性。

针对这种现象,我充分发挥小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在学生的心中,老师就是他们的偶像,老师说什么都对,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基于此,每学期,我都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劳动作业:承担一项家务劳动。具体要求:1、请家长做孩子的参谋,帮孩子选定一项固定要学会做的家务(之所以“固定”,是要促进学生掌握做家务的小技能);2、每天放学后完成这项家务劳动,培养其坚定的意志。3、请家长检查、指导,避免流于形式;4、填写《家务劳动反馈单》,其中有自评、家长评(以鼓励为主)。5、学期末进行技能展示,评出“家务劳动小能手”。

每天,我都会收取反馈单,并结合学生的描述,给予奖励。为此,我还在班级评比台“葵花朵朵开”中增设了“劳动”这一项。起初,只要学生主动做家务,我就奖其一朵小小班花粘贴――向日葵。每集满20个就可以换得带有向日葵的勋章一枚。后来,学生的劳动热情日益高涨,我便提高的要求――做好家务。这样,在不断的鼓励与奖励中,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主动性越来越强。劳动作业也成了我们班的特色,无论上学,还是放假,无须老师提醒,孩子们都会投身到家务劳动之中,叠被子、洗袜子……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自己、为家人服务,增加其家庭责任感。

劳动是一种欢乐,劳动更是一种神圣的义务,让我们这些新时期的班主任,带着孩子们走出“温室”一起劳动,一起将劳动进行到底。

家务劳动知识篇6

关键词:信息劳动者知情权劳动权劳动合同法

一、劳动者知情权的基础

劳动者知情权的基础有社会基础和法律基础,即劳动者知情权得以产生并具有合理性的社会和法律条件,其社会基础是劳动者的弱势性,更确切地说是劳动者在信息的占有和获取上的弱势性;其法律基础是劳动权实现的需要。

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就缔结职业劳动关系进行磋商时其弱势性就产生了,并在就缔结劳动合同进行磋商的过程中,在履行劳动合同的过程中,在解除劳动合同以及解决相关劳动争议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弱势性。沿着这一思路,考察劳动者占有和掌握信息上的弱势性也要从这三个阶段入手。首先,在缔结劳动合同的过程中,劳动者作为个人,他所面对的生产组织是以公司为主要形式的具有现代组织结构的企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产过程日益复杂,信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影响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企业更加注重信息的采集和而劳动者作为个体,他对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也有强烈的需求,但他没有能力获取足够的信息,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他所取得的信息是用人单位给予的。最后,在劳动关系解除以及劳动争议解决的过程中,劳动者在信息占有和获取上的弱势性处于延续状态。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依据是《劳动法》第二十五、二十六条,这两条规定的7种情形概括性强,而某种现实情况是否属于解除情形是由用人单位确定的。

知情权作为劳动权体系中的一项权利,是“权利的权利”。劳动者的弱势性是劳动权的基础。劳动者通过行使工作权、报酬权、休息权等各项劳动权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现代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劳动者行使劳动权也必须以相关的信息获取和占有为基础,否则不能切实地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知情权与工作权。工作权在劳动合同缔结过程中表现为自由择业和平等就业的权利。劳动者行使工作权,必须首先对相关的职业劳动及用人单位的信息由充分了解。工作权在劳动合同履行中表现为用人单位不得无理解雇的权利。劳动者必须对就业、用人单位的信息和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信息有充分的掌握才能切实地行使工作权。

第一,知情权与报酬权。报酬权在劳动权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作用是保障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工资扣除和工资拖欠问题是报酬权关注的主要问题。我国法律规定的扣除种类有代扣和自扣两种。法律规定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的情形有: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代扣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扶养费、赡养费;其他法定可以扣除的情况。

第二,知情权与其他劳动权。民主管理权是劳动者可以对本单位生产经营管理工资进行监督和提出建议的权利。劳动者进行监督和提出建议必然是以对本单位生产经营管理信息有所掌握为前提的,并且劳动者知悉的信息越是真实、充分,这种监督和建议才越是能发挥作用,劳动者的民主管理权才能落到实处。

二、劳动者知情权的界定

目前学界对知情权的认识尚不一致,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民事请求权,如“所谓的知情权是在实质性不对等的法律主体之间,通过请求信息公开来实现的,对自己有直接或间接利益的权利。”[1]但更多学者是从“知政权”的视角来认识它的,认为“作为制度构成的知情权,它以行使政治权利与自由的公民知悉政治生活及公共管理情况,国家有义务予以提供的作为确立公开的范围与界限等主体、客体、内容与界限等诸要素构成。”我们只是在劳动法领域,针对劳动者这一特定群体,把劳动者的知情权概括为:劳动者或劳动者组织请求国家和用人单位提供与劳动者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的权利。对此概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第一,劳动者知情权的主体不仅是劳动者个体,也包括劳动者组织即工会。第二,劳动者知情权的义务主体是国家和用人单位,这与劳动法调整方式的三方性是一致的,即国家力量介入劳动关系中,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国家和用人单位承担的义务是不同的。第三,知情权的属性是社会权。劳动者知情权在要求国家积极保护的同时,也有其界限,其界限就是知情权所针对的信息只能是与劳动者自身利益相关的,不能侵犯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和保守商业秘密权。

这里可能发生劳动者知情权与企业自主经营权和保守商业秘密权的冲突。对于权利冲突,一般认为冲突的权利不能得到平等的保护,而应以社会公共利益优先为原则来解决。对于劳动者知情权与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和

保守商业秘密权的权利冲突,我们不主张笼统地依社会利益优先原则而绝对地保护劳动者的知情权。劳动法追求的目标是劳资双方利益的平衡协调而不是矫枉过正。对此权利冲突,应依“合理预期”来解决,即劳动者对信息的要求,在其他善良、理性的人看来是合理的、正当的,是与其切实利益相关的。

三、劳动者知情权的宣言和保障

(一)劳动者知情权的宣言

“劳动权的宣言即宪法或劳动法确认劳动者享有某种权利,实际就是法律向社会宣示劳动者的何种利益将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障。”[2]我国现行劳动立法虽然对劳动者知情权有所涉及,但并没有确定劳动者知情的具体内容和水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劳动权保护深度和广度的日益扩展,随着信息时代劳动者弱势性新特点的凸显,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劳动者知情权已经十分必要。

(二)劳动者知情权的保障

劳动者知情权的保障应从义务主体履行义务的角度来认识。

第一,国家保障。根据前文所述,国家保障劳动者知情权的义务有两种类型,一是在劳动者参加职业劳动前,国家负有在宏观上提供劳动力资源流动与供求相关信息的义务,以使劳动者在选择劳动地域和职业时有所依据。其二是国家作为公共权力主体,每当用人单位不履行相关义务时,介入劳动关系,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予以惩处,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向劳动者提供权利救济的途径。

第二,用人单位履行义务,自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缔结劳动合同进行措施时起,用人单位就负有告知相关信息的义务,直至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后。如果用人单位在缔结劳动合同阶段,凭借其信息优势隐瞒重要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欺诈劳动者,除承担相应的公法责任外,劳动者可要求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由于此时双方尚未形成劳动关系,我国现行劳动立法对此也不相应的规定,劳动者可依《合同法》中有关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但劳动合同毕竟不同于民事合同,劳动者仅依《合同法》不可能充分保障其权益,并且在举证责任的问题上困难重重。因此,在我国将要制定的《劳动合同法》中对此应有明确的规定。

参考文献:

[1]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1997:103.

家务劳动知识篇7

劳动人民最光荣,这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一个观点,五一劳动节就是劳动人民的节日,我们需要让幼儿们知道劳动节的意义,懂得劳动的可贵。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5.1劳动节幼儿安排计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5.1劳动节幼儿安排计划范文1活动目的:

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培养劳动意识,学习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生活,幼儿园将结合每月一事,根据体验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以劳动最光荣为题,开展系列劳动教育活动。

活动对象:全园幼儿。

活动主要负责:各班正、副班主任、保育员。

活动口号:

十个手指动动动,什么活儿都会干!

活动过程:

一、且歌且吟——故事讲述篇

1、各班搜集各种有关劳动的图片在主题墙上张贴,进行宣传。

2、各班搜集适合本班幼儿的关于劳动为主题的儿歌、故事、歌曲,在活动中让幼儿念一念、听一听、讲一讲、唱一唱。

3、各班在家园栏里进行有关劳动内容的宣传,达到家园共育的教育目的。

二、小鬼当家——劳动实践篇

(一)小、中班——我是快乐小帮手

1、各班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选择适合本班幼儿的活动并开展。

2、各班利用晨间谈话,给孩子讲解几种劳动技能。

3、各班每天选出班级小值日,帮助老师、阿姨做好班级各项日常工作。

(擦桌子、扫地、叠被子、分餐点、分饭菜、收发本子等)4、各班每周评选出本周的“值日之星”。

(二)大班——劳动最光荣

1、开展“爸爸妈妈真辛苦”调查活动。

让幼儿观察自己的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回家后所做的事情,利用晨间谈话进行交流,谈谈感受,让大家体会父母的辛苦,激发幼儿为父母分担家务劳动的热情。

2、通过调查,了解父母艰辛之后,想一想,如何去做,并与家长共同商量,定好家务劳动计划。

3、让幼儿根据自己定制的家务劳动计划,开展“家务劳动小能手!”的家务劳动实践活动。

每天在家做一些家务劳动,家长把孩子当天所做的家务记录下来。(发记录表)

4、周末让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劳动进行评价。

(在记录表上进行评价)

5、每周一各班评选出班级“家务劳动之星”,实现家园共育。

(三)我能行——活动展示篇“我能行”

劳动技能大比武:(分年级组进行比赛、每班男女各10人)

小班:穿衣服比赛。

中班:剥毛豆比赛。

大班:上学准备。(整理书包)

5.1劳动节幼儿安排计划范文2一、活动目的:

1、通过开展以“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让同学们了解“劳动节”的由来,了解我国不同时代的劳模风采。

2、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各类活动,从宣传“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这个主题思想转化到我们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中。

3、通过在学校、家庭两个层面参与不同类型的劳动,培养爱劳动的热情,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争做“劳动小能手”。

二、活动主题

“我劳动,我光荣”、“我自理,我能干”

三、活动内容

(一)绘画比赛

1、绘画主题:劳动最光荣

2、绘画形式:绘画表现形式不限,儿童画、国画、版画等均可。

每个班上交5件作品,可适当增加。

3、上交时间:最晚时间5月6日上交,逾期做自动放弃。

(二)我是劳动小能手

1、在“五一”放假期间与爸爸妈妈一起对自己的家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

2、能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洗菜、淘米、洗碗、扫地、拖地等。

3、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并能做到我的饭碗里没有一粒剩饭菜。

(三)学唱劳动歌曲

1、各班音乐老师负责在本周学习有关“劳动光荣”的歌曲。

2、周五班队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举行“我爱唱歌更爱劳动”的个人演唱比赛。

四、活动要求

1、各校要组织好绘画比赛活动,将好的作品进行展览。

2、各校要切实布置好三个阶段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

3、要制订好活动方案和安排,按时开展活动,要有详细的活动记录。

5.1劳动节幼儿安排计划范文3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五一假期中应注意的安全和卫生,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讨论,激发幼儿过劳动节的情感,教育幼儿热爱劳动。

3.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安全教育挂图。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知道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激发幼儿过节的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明天我们幼儿园就要放假了,知道为什么吗?启发幼儿动脑筋想问题。

2.教师讲述"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来历,让幼儿了解。

二、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安全、愉快的过好这三天的假期。

1.教师引导幼儿:"放假后你想做些什么事情呢?"

2.有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呢?引导幼儿说出有关安全知识的内容。

3.创设情境,提问幼儿:可以这样做吗?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

三、教师总结假期里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一)安全教育:

1.不能玩家中的插座、开关、打火机、尖锐或易吞服的物品。

2.注意交通安全,不单独走出家门。

若外出游玩时,不离开要牵着大人的手,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不要陌生人的东西。

3.独自在家时,不爬阳台、门窗或其他高处,把门关好,不给家长以外的人开门。

4.不能摸家中的药品,不到厨房去玩耍。

5.不能在危险地带玩耍,不做危险游戏;

6.熟悉三个特殊电话号码的用法。

(二)卫生保健:

1.教育孩子要少吃零食,多吃蔬菜水果,吃熟食,养成按时进餐和自己进餐的好习惯。

2.多喝白开水,不吃雪糕、不喝冷饮。

吃东西以前要洗手。

3.勤洗澡洗脚,勤剪指甲。

四、活动延伸:

请家长在假期中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有条件的可带领幼儿去旅游等,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

5.1劳动节幼儿安排计划范文4活动目的:

1、让幼儿知道五月一号是劳动节,初步了解劳动节的由来。

2、让幼儿在活动中培养劳动意识,学习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生活。

3、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4、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活动对象:小班级全体幼儿。

活动时间:4月26日。

活动主要负责:各班班主任老师、副班老师和保育员。

活动口号:十个手指动动动,什么活儿都会干!

活动开始:

室内教学:

一、导入:

谈话导入:教师询问小朋友知道五月一号是什么节目。(教师可以小小透露引导是劳动节)

二、小朋友们出示ppt,给幼儿讲解劳动节的由来。

三、教师总结:劳动节是五月一号,是辛勤劳作人民的节日。

室内清洁活动:

一、教师带领幼儿到每班指定区域。

二、教师讲解清洁事项及安全事项,示范清洁过程。

三、分发好清洁工具给幼儿。

家务劳动知识篇8

一、忽视劳动教育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层面,受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影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不健康非主流的思想的侵袭,人们贪图安逸享受,就业以“白领”而骄傲,以“蓝领”而自卑;学校层面,众所周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质量,劳动课或者实践课程基本被考试学科占用,名存实亡;家庭层面,家长(包括隔代亲)“护犊”情深,不愿小孩受苦,凡事包揽包干,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灌输的是“只要学习好,就能考取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过上好日子”的思想。

二、阐明劳动的意义所在

高尔基说:“我知道什么叫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

要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家长们不仅要自己转变观念,同时也要向孩子说明劳动的重要性。

从大的方面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成就了社会的发展。说过,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国家复兴民族振兴的责任要求祖国的下一代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

从个体发展来说,劳动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综合发展。孩子通过劳动能早日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有利于将来的就业;通过劳动促进手脑的协调发展,既增强体质,又发育智力;通过劳动能促进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抗挫折能力,使心理更加稳定,有利于健全人格;通过劳动促进良好道德养成,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等品质,有利于思想境界的提高;通过劳动促进孩子文化成绩的提升。劳动可以激发一定兴趣,可以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激发孩子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劳动奠定了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家庭劳动教育的操作点

1.培养孩子基本的自理能力

小的时候,尽早培养孩子自己穿衣、穿袜、洗脸、刷牙的能力,父母做家务的时候让孩子看着,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也可以让孩子做递递抹布、倒倒垃圾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大一点,要灌输进行自我服务的劳动思想,树立“自己的事自己来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劳动观念,洗洗自己的手帕、袜子、衣服等,学会整理自己的卧室;再大一点,可以教会孩子做饭,帮父母打扫卫生,收拾屋子,清洗厕所,替父母分担家务。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千万要注意,不能把“劳动做家务”作为处罚性措施,错误地把劳动教育当作“劳动改造”,使孩子鄙视、厌恶劳动。对孩子要进行耐心的技术指导,多鼓励少批评,要从小事做起,点点滴滴地积累,要加强督促检查。

2.培养孩子的专门劳动技能

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客观实际,利用家庭现有特长进行专业性培养。如有的父母烹饪手艺好,可以加强孩子厨艺的培养;有的父母喜欢种花养草,可以培养孩子的园艺,还有诸如手工编织、绣花、电器修理等等。农村的父母,还可以劈出专门的自留地给孩子种植。

在这一环节,家长们要注意的是安全,有些劳动技能的培养带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一定要注意做好防范。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适当地引导。要把劳动技能和孩子的学习联系起来,引导孩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者主动学习文化知识去解决问题。

3.拓展孩子的劳动教育

鼓励孩子走进社会进行劳动的教育。在一些欧美国家,中学生打工是普遍现象,家长也普遍支持:“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不仅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家长可以动员孩子参加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可以结合职业规划参加职业体验活动。

家务劳动知识篇9

关键词:劳动素养;小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前言:

随着新课改在我国的不断推进以及不断落实,劳动教育成为从事相关教育教学的教师们重点关注的热点。我国教育方针更是明确指出;各阶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获得感开展都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于新时代的年轻一辈学生来说,他们出生在最好的时代,衣食无忧,也正是如此,他们缺乏一定的生活常识以及必备的生活技能,他们或许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但是却没有一丁点的劳动意识以及动手实践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在小学阶段为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主要目的是要帮助学生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最终能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社会人才。所以,从事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的教师们要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入手,以此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以及劳动习惯。习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从事相关教育工作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努力、不断创新,要努力构建完备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要把祖国的花朵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贯彻落实国家“以德树人”的根本教育宗旨,也是培养人才的根本所在。良好的劳动意识以及劳动习惯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开展劳动实践教育,不仅孩子们的体质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同时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丰富。

例如,教师可以在“我劳动,我快乐”主题班会上这样为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劳动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当我们背着一个袋子平走在宽阔的柏油路上;当我们走在美丽的人工花园,当我们看到他们站的高楼大厦,当我们看到我们的祖国,想到我们的祖国因为快速的变化发生了什么;你是否想到那些为我们创造了更好生活的工人们?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更要从小为祖国工作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跟美一样的劳动者在工作上没有高低的分,有努力的劳动,就会有收获,哪里能结过最美的果实!让我们为劳动之友,做一个勤劳的人民,用我们的勤劳创造我们美好的未来。在让学生们有了一定的劳动意识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劳动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吗?学生在思考之后积极发言:1)劳动可以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还能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的发育2)劳动中,孩子的双手都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从而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3)劳动中孩子要进行安排和计划,可以培养孩子的分析、判断能力,发展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4)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培养任务意识、责任感和义务感5)劳动能培养孩子关心家长,关爱他人,不是只会享受别人的服务,也能主动为他人服务。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劳动意识会得以增强。

二、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劳动知识

从事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的教师们要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要充分意识到开展劳动教育对孩子们成长成才具有的关键性意义,不仅要及时更新劳动教育理念,在日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重视学生的劳动品质培,还要多多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劳动知识。

例如,在每年劳动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在主题班会课上为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踊跃发言: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纪念世界各地劳动人民的历史性斗争,并为大多数国家所承认。美利坚合众国和加拿大是例外。尽管该节日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与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和芝加哥的无政府主义者有关。在1877年的铁路罢工中,工人们遭到了警察和美国军队的暴力袭击。官僚机构还准备了类似的国家恐怖主义策略来打击“八小时运动”。然而,到5月1日,运动已经为许多芝加哥工人赢得了收益。学生在课后进行资料查询的过程中会不断加强自身对劳动节的相关认识。

三、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实践

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说,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树立了一定的劳动意识之后能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事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的教师们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为班级学生布置劳动任务,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对学生进行监督,在学生养成了一定的劳动习惯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每一次的劳动之后做好相关的心情记录,让这些记录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珍贵财富。

例如,教师们可以为学生布置周密帮助妈妈做家务并完成相关日记写作的任务,教师要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在班会课上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所学的劳动日记,有学生这样写道:每个人都应该在做家务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一名小学生,我经常帮助我的父母做一些我能做的家务。我自己打扫我的卧室。每天早上起床后,我叠好被子。然后,当我离开家去学校的时候,我总是帮助把垃圾拿出来。当我做家务时,我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我很高兴看到父母脸上的喜悦的表情——我帮助做家务,所以他们能够有时间做一些他们想做的事情,以放松自己。在即将到来的暑假,我想为他们做饭,这样他们会更自由。更重要的是,我会洗碗和清洁。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写作以及付出的劳动进行肯定,时间长了,学生们就能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总结:

综上所诉,开展劳动教育是各小学开展其他学科教育教学的关键,从事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的教师们首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的劳动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间长了,学生得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家务劳动知识篇10

[论文摘要]传统经济学认为,家务劳动不像其他可以流转的商品或服务那样具有交换价值,只是在家庭内部有价值,各国也未将家务劳动价值纳入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法经济学分析指出,家务劳动是一种需要成本、能创造收益、具有价值的劳动。我国婚姻家庭法应本着由夫妻共同分担家务劳动成本,共同分享家务劳动收益的原则,准确界定夫妻家务劳动收益的范围,增设夫妻家务劳动价值的量化方法,增加评价家务劳动价值的考虑因素,放宽夫妻家务劳动成本分担、收益分享的条件。

家务劳动是为直接满足本家庭成员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劳动。这种通常由家庭成员在家庭内部从事的未支付报酬的劳动,主要包括下列活动:煮饭、清洁、整理房间、洗衣物、购物、修理和维护住房、照顾家庭成员、从事园艺、宠物照料及家庭安排等。传统经济学家认为家务劳动只在家庭内部有价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分工越来越细,家务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需要成本、能产生收益,具有社会价值的劳动。夫妻间从事家务劳动的通常是女性。通过立法承认夫妻家务劳动具有的价值是法律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了对女性的保护,有助于实现男女实质平等,被誉为是对经济上依存于丈夫的家庭主妇的“自卑治疗剂”。

一、夫妻家务劳动的成本构成分析

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从事家务劳动需要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主要包括家务劳动的精力成本及机会成本。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隐性成本往往为人们所忽略。

(一)夫妻家务劳动的精力成本分析

在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在某种劳动中的精力成本越大,则投人到另外一种劳动或其他活动的时间就会减少。以全职夫妇为例,在夫妻工作时间相同时,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越长,自由支配时间就越少。而自由时间可以用来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可以用于“劳动者体力的恢复,智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非家务方利用工作之余的自由支配时间休息,可以促使其体力的恢复,产生新的精力,因而在市场投人方面具有较大的精力优势。家务劳动方,因在工作之余从事家务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该方就会有更少的自由支配时间恢复其体力,影响其市场投人的精力,在市场投人方面失去其精力优势。当从事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都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时,从事家务劳动的精力强度大于闲暇时间的精力强度,故从事家务劳动的女性往往选择精力强度不大的工作,甚至因其长期从事家务劳动而根本无精力投人社会工作或早早地退出社会工作。而从事社会劳动的精力成本往往与工资水平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由于家务劳动主要由女方承担,在已婚男女参与同样的社会工作时,女性的社会收人往往较之男性低,其中原因之一就在于,已婚女性在婚后较之婚前在市场精力投人的降低。其次是女性在婚后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从事家务劳动,因而可能会减少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在一切资本中,只有对人的投资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本。对特殊的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与花费在该项活动上的时间正相关,“当家庭部门用的时间更多时,主要提高家庭生产率的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会更大一些;而当工作时间更多时,对主要提高市场生产率的资本投资积极性会更强一些。由于妻子的主要时间是从事家务,其对社会工作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较男性低,加上女性社会劳动精力投资较男性更少,自然会降低他们的社会收人,而低收人反过来进一步减少他们投人市场的精力及对市场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女性从事家务劳动的成本。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劳动不是价值本身,而是作为价值的活的源泉。劳动和劳动结果相统一,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解放的标志。

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同属于人类劳动方式之一,只是劳动地点及劳动内容等存在差异,属于不同的劳动分工,二者都需要精力成本。如果女性在家庭中以家务劳动这种精力成本进行投资而不能分享该投资的收益,会造成对女性的系统性剥夺,既违背了家庭作为一个经济单位的利益分享规则,也会减弱该方投资家务劳动的积极性,对家庭这一经济组织体也可能造成破坏(导致解体)。如果不对夫妻一方的家务劳动成本给予回报,家务劳动方在夫妻时间配置博弈中处于不利境地,在婚姻解体时也会削减该方在离婚博弈中的能力。

(二)夫妻家务劳动的机会成本分析

家庭是一个经济组织体,但其具有强烈的伦理性,家庭成员之间具有显著的利他性特征。夫妻间可能会因为一方在家庭中具有比较优势而放弃社会工作选择家务劳动,或者基于婚姻家庭的利他思想而由一方主动承担主要家务劳动,“夫妻一方在从事这项工作的同时,另一种更有价值的活动被放弃了”,因而家务劳动存在机会成本。由于从事家务劳动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投人,在时间总数不变的情况,家务劳动者就只能通过改变时间分配的方式以承担家务劳动,如通过不断减少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或者减少甚至放弃参与其他社会工作的时间等方式以保证有足够时间从事家务劳动。因此,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越多、年限越长,其机会成本就越大。

夫妻从事家务劳动的选择取决于家务劳动的边际效用价值,“价值并不是商品内在的客观属性,它不过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效用大则价值大,反之,价值则小。边际效用价值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物品所引起总效用价值的增量,它遵循效用递减规律。如果夫妻一方从事家务劳动的效用价值比从事社会劳动的效用价值大,其就会选择从事家务劳动,反之就会选择从事社会劳动,而且只有当家务劳动的边际效用为正时夫妻才会选择从事家务劳动。如果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效用价值相等时,则无论从事社会劳动和家务劳动都无区别。因此,理性人假设下,夫妻从事家务劳动的效用价值应当大于从事社会劳动的效用价值且其边际效用价值为正,而家务劳动的效用价值越大,表明家务劳动方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

总之,家庭“这一生产单位的最重要的投入完全不是市场产品,而是家庭成员的时间,特别是传统家庭中妻子的家务劳动。贝克尔认为,家庭是由多个人组成的生产单位,家庭中每一成员都在彼此了解、相互信赖下尽其所能,自觉履行投人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婚姻的最大化效益。家务劳动具有精力成本和机会成本,是对婚姻的一种投资。一旦夫妻一方的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则意味着该投资是有效益的,就会鼓励投资者继续投资。反之,该方就会减少投资,甚至不再投人而宁愿选择经济组织体的解体。作为经济单位的家庭,要求夫妻共同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才能实现婚姻的最大化效益并能更长久维持婚姻关系。

二、夫妻家务劳动产生的收益

收益通常包括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家务劳动所创造的精神方面的收益,主要是由于家务劳动的分担如家庭安排、照顾子女等可以减轻非家务劳动方精神上的压力,带来清闲的享受,而有些活动如清洁、整理房间、清洗衣物等,则本身可以为家庭成员带来精神方面的愉悦。物质上的收益,主要包括家务劳动带来的分工收益、家务劳动使得家庭经营成本的降低、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及非家务劳动方在家务劳动时间内获得的人力资本等。由于精神收益纯属主观感受,难以客观衡量,本文主要分析物质性收益。

(一)比较优势分工带来的收益

夫妻之间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实行劳动分工,以增加家庭的产出?通常认为,女性在家务劳动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而男性在社会劳动方面能产生较高的生产力。男女只有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增加家庭的产出,实现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家庭作为一种社会机构保持下来,表明了它具有重要的经济化效能,而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家庭促进了劳动的分工,取得了来自专业化的收益。家庭通过丈夫在劳动市场从事专职工作,妻子在家从事家务劳动这种互补活动的专业化而促进了家庭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在男女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实行分工,有利于增加家庭的产出,提高家庭的经济效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家庭的最佳方案是机会成本较低的配偶专于家庭生产。由于女性的工资普遍较男性低,其机会成本相对较低,这样现实生活中从事家务劳动的任务就主要由妻子承担,丈夫则利用其在社会劳动方面的优势参与更多的社会劳动。妇女的时间主要分配于家庭部门,男性的时间主要分配在市场部门的分工模式被认为是获得家庭福利目标函数最大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既然夫妻一方在家庭中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由一方从事家务劳动,另一方利用其在市场的优势参与社会劳动,夫妇双方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家庭产出的最大化。由于家庭分工是根据夫妻的比较优势,发挥各自所长的结果,所以,任何一方的劳动都应具有相应的价值。

(二)家庭经营成本的降低(防止积极财产流出)

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影响下,许多已婚妻子担当着从事家务劳动的主要责任。妻子从事的家务劳动自然可以减少家庭中雇佣保姆的费用,降低家庭经营成本,防止家庭中积极财产外流。“妻为家事劳动,则不须支付对价于他人,家计费用即可减少,则其减少部分,对家庭而言,就是家事劳动的价值。家事劳动之防止家庭中的积极财产流出之功能,即为其获得评价之主要根据。由于降低家庭经营成本是通过投人家务劳动的方式实现的,该降低的成本则为家务劳动的收益之一。

(三)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

虽然家务劳动不具有一般商品的直接交换价值,但通过夫妻之间的资源交换以及“置换”方式,仍然可以实现其交换价值。

1.理性人假设中夫妻之间的资源交换

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都是理性的,他们具有抽象人的基本特征,即假定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理性、利己的,并且力图以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在婚姻家庭中,夫妻会考虑婚姻的成本及从婚姻中获取的收益。家庭是一个资源交换的场所,只不过这种交换既包括情感等非物质的交换,也包括物质上的交换。现实中的男女有的偏重前者,有的更看重后者。“人是理性的动物,而社会生活是要求互惠关系的,人们的选择是建立在要得到最大的奖赏和最少的代价之下的,以便取得最大的利润或最好的结果。在家庭中,需要通过家庭成员共同投人共同经营,彼此分享家庭收益,获得对方经济上的供养及情感方面的爱与呵护。家庭成员应当共同投资于家庭,以获取投资的收益以分享,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家庭收益的最大化,增进家庭幸福。家务劳动是对婚姻非物质性的投资,对该投资除了精神与情感方面的回报,尚需要换取其投资应得的经济收益,此种收益是通过家务劳动换取非家务劳动方的社会劳动价值实现的。

2.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

核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以萨伊的生产要素理论为基础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方法。这两种计算方法都未将家务劳动价值核算在国民生产总值内。而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家务劳动实际也具有交换价值,符合商品的特征。只不过家庭这种生产单位生产的主要“商品”是子女,而不是传统的商品。“忙于抚养孩子的妻子用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换得’丈夫在市场上的工作,而丈夫则‘购买’妻子照顾他们共同的子女。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妻子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对于此,家务劳动虽然没有直接的交换价值,但其通过“置换”方式仍然可以实现其交换价值。事实上,家务劳动价值对准确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有关资料资示,仅一项没有报酬的家务劳动价值就约占国民收入总值的10--35%。

(四)非家务劳动方获得的人力资本

夫妻获得的收益除了经济上的现实利益,还包括一种并非直接以金钱形式体现的资本收益,即人力资本收益。“人力资本是一个人拥有的从事具有经济价值的活动的能力、知识和技能,它主要靠学习、训练和经历来获取和积累,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夫妻一方从事家务劳动的过程中,由于夫妻经济方面的共同投人及一方对家务劳动的分担,使得非家务劳动方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人到自身的教育、培训中,积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技能,而这些素质和技能使得人力资本投人方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终身受益。“学校教育通过提供知识、技能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人们的收人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收人分配的不平等与教育和其他培训的不平等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失业与受教育程度通常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在这些资本投资过程中,夫妻对人力资本在金钱方面的共同投资,极易获得夫妻及世人所认可。但夫妻在人力资本获得方身上投人的机会成本和精力成本这些隐性成本往往为人们所忽略。在婚姻期间夫妻双方共同分享该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而一旦夫妻离婚,非人力资本方就不能分享该人力资本带来的收益。基于婚姻共同体的收益分享理论,此种情况下,此种人力资本一定范围的收益应当作为夫妻的共同投资所得。

三、夫妻家务劳动成本的分担与收益的分享:婚姻家庭法相关立法

家务劳动是一种需要成本、能创造收益、具有价值的劳动,这种承认应体现在婚姻法立法中。我国婚姻家庭法应从以下方面考虑由夫妻共同分担家务劳动成本,共同分享家务劳动的收益。

(一)准确界定夫妻家务劳动收益的范围

我国婚姻法规定,除另有约定外,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收人为夫妻共同财产,但现行婚姻家庭法并未将知识产权的财产期待利益(包括尚未投人生成的知识产权和继续性使用的知识产权后期使用的财产性收益)纳人夫妻共同财产范围,也未规定夫妻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一方获得的管理技能、专业技能、执照、文凭、资格等人力资本收益。我国现行婚姻家庭法的规定实际上缩小了夫妻共同收益的范围,减少了家务劳动的投资回报。因为夫妻一方在婚姻期间创造知识产权或获得人力资本的过程,需要夫妻共同的经济投人,家务劳动方在履行协助义务、抚养子女、照料老人等行为中通常也存在机会成本及精力成本。离婚时如果不对家务劳动方的这些成本给予回报,必然会损害其经济利益,降低投人方的自我评价,也不符合家庭经济单位的利益分享规则。因此,我国婚姻法应明确知识产权的财产期待利益为夫妻共同收益。同时,宜借鉴经济学中对管理技能、专业技能等人力资本的估算方法,规定夫妻婚姻期间获得的人力资本在离婚后一定年限内的收益为夫妻共同收益。

(二)增设夫妻家务劳动价值的量化方法

关于家务劳动的计算方法,国外实践中采用替代成本法则和机会成本法则等进行计算。在从事家务劳动一方的机会成本能够确定的情况,借鉴机会成本法则计算夫妻家务劳动的价值较为合理。如果能确定家务劳动方因从事家务劳动而失去从事社会工作的机会,宜以该丧失的机会作为家务劳动价值的补偿。如果机会成本的确立存在难度,则需要考虑相关因素,宜参照替代法则计算,但不宜采取简单的使用家政服务人员的工资标准计算家务劳动的价值(目前我国有学者提出用家政服务人员的工资标准计算家务劳动价值的主张),因为此种计算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会降低家务劳动的价值。

对于知识产权财产性收益,经济学主要采用收益法、成本法及市价法等进行评估。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评价,在稳健、可行和公允的情况较多采用对未来收益进行折现的收益现值法或净现值法进行计算。虽然这些计算方法还无法达到精确的程度,但不失为经济学计算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重要的方法,在家庭法领域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三)增加评价家务劳动价值的考虑因素

在衡量夫妻家务劳动价值时,应增设具体的考虑因素,包括非家务劳动方从家务劳动中的受益的大小,受益的期限及婚姻存续时间等因素衡量家务劳动的价值。

在评估人力资本价值时,应考虑以下因素:首先应考虑对人力资本方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的年龄,因为该年龄决定了人力资本投资后新增收人流的期限长短;其次应考虑人力资本的折旧现象,一定周期之后又需要新的人力资本的投人,该投资并非总是一劳永逸的;最后应考虑人力资本的取得需要夫妻共同投资、社会其他方面投资、人力资本获得方的主观努力及实现人力资本的前景等。因此,在采纳收益现值法或净现值法进行人力资本价值估价时,宜确定一定年限内人力资本的收益作为夫妻共同收益的范围,而不是所有的现值折算为夫妻共同收益。对此,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对高级管理人员离职后竞业禁止的年限限制(通常认为该期限与相关人员在前企业积累的人力资本或知悉的经营信息等相关)的规定,确定夫妻离婚后一定期限内获得的人力资本收益为夫妻共同收益。笔者认为,结合人力资本的上述特点,宜以人力资本持有人未来3-5年时间的预期收益折现为夫妻共同收益,对非人力资本获得方给予相应价值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