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的经济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6:51

宏观的经济政策篇1

一、我国经济危机出现的变化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直接受到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最明显的就是失业率增加以及GDp增长率变化。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实施的去刺激化,随着整个国家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从整体开始步入调整阶段,调整的直接结果就是GDp增速不再以两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未来可能稳定在6%或者7%左右。

首先是失业率增加,在金融风暴爆发后,沿海城市很多工厂订单减少,被迫停产,有的甚至不堪重负直接倒闭,这些企业的停产和倒闭直接影响着用工数量,导致大量人员失业。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很明显的一点就是火车站出现了大量打工返乡的人。返乡民工会带来大量的社会就业问题。

其次,是我国GDp增长变化比较大,由于我国以出口为主,经济危机以后,出口量显著减少,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导致我国GDp开始下降。GDp增速下降对中国而言并非是不能承受之轻,有质量的GDp才是我们追求的关键。但是有质量的GDp必须建立的经济发展方式成功转型的基础之上,若没有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型,短期内的去刺激只能是一场硬着陆。

二、我国经济危机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面对如此经济形势,我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政策来稳定经济,保证经济在经济危机中依然能够在稳定中有所增长,并且保证产业结构不至于被破坏,在这些稳定经济的政策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宏观调控。宏观经济政策就是政府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对失灵的市场经济进行总量的控制。我国为缓解经济危机带给我国的经济压力,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

1、积极的财务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经济危机导致了我国出口受阻,已经不能完全依靠出口带动经济的发展了,所以我国在认清国际经济形势后,在宏观政策上有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也就是扩大内需,靠国内需要来带动经济的发展,这一经济政策就要就是增加政府财政支出来用于民生建设,主要用于公共建设、医疗、文化、路桥、教育等方面的建设。

这项经济政策主要表现就是我国投入四万亿人民币来增大内需,稳定我国经济。主要用于农村民生工程、路桥工程、电网工程、生态环保、灾后重建、自主创新项目、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投入金额分别是2800亿元、3700亿元、1万亿元、0.8万亿元、3500亿元、1万亿元、1600亿元、230亿元、170亿元。

除此之外,我国还在一定的基础上减轻税负,鼓励企业创新,给企业增加效益。除了给企业增加效益之外,还给农民带来了效益,刺激了消费,其中最典型、效果最好的一项政策就是家电下乡,家电下乡是指农民在买一些特定的家电时,给予一定的补助,这样不仅扩大了销量,给企业带来了利润,还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件一举两得的经济调控政策。

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到下,整个国家经济得到企稳回升。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也在这样的政策推动之下,无论是短期的基础建设和长期的民生工程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经济危机带来的另一大影响就是我国失业率增加,我国为解决这一问题,积极扩大就业,帮助失业人员就业。其中最明显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励自主创业,使得很多人都当上了老板,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人包括新毕业大学生、农民工、技术工等多种层次的人群。为了鼓励其自主创业,国家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并且出台政策保证其创业,其中包括减税、贷款、就业培训等多方面的政策优惠。为创业者带来了方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我国在经济危机下的主要宏观调控政策就是从依靠出口变为扩大内需,而要保证能够拉动内需,就得相应的增加我国国内居民的收入以及提高社会保障。这样在居民生活有所保证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消费,刺激消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主要从两点入手,第一是扩大医保范围,解决人们看病难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影响我国居民的大问题。第二就是提高保障,包括退休养老金保障、城乡低保、各种保险等保障。这些保障的宗旨就是保障人们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还能够保障基本生活,并且有一定的收入来消费,这样从总体上就可以扩大内需。

3、支持教育科技事业。我国之所以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比较大,很大原因是我国依靠出口来提高经济,而在这些出口产品中大部分都是低端、技术含量低的加工产品,核心力量比较少,这种类型的企业最容易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所以在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就有一项是支持教育科技事业,目的就是由低端制造转为高端发明。所以我国大力保障教育事业,增加教育科技投入。

在这项政策的调控下,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破了很多技术大关。取得了核心电子器件、高档数控机床等16个重大专项的突破,提高了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以及推动了很多产业的发展。

三、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得的效果

1、扩大了内需。在以上几项政策的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内需明显得到了提高,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列举如下:

首先是国家对于民生工程的投入,加大公共建设、路桥建设等的建设力度,加大了所需材料的消耗,给钢铁、水泥、建筑器材等商家带来了商机,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次是对家电厂家的促进,家电下乡项目带动了中国数以万计的农民开始购买家电用品,拉动了家电市场的内需,促进了跟家电有关的企业的发展。

再次,政府出台购房优惠政策,带动了房地产的发展,拉动了跟房地产有关的一系列产业链的发展。房地产产业目前虽然在三四线城市出现了市场的逆转,但是不能否认的是2008年起新启动的一轮房地产市场在此后的七八年间对相关行业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综上,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扩大内需,带动了我国国内经济的发展。

2、自助创新能力加强,企业转型加快。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另一大好处就是培养了人才,增强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了我国企业的转型。在最开始的时候,我国大部分靠加工产业来维持,竞争力小。在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后,经过我国技术人员的科技创新,突破了一些技术难关,改进了工艺,降低了成本,使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带动了企业的转型。在这一时期有很多企业抓住机会来发展,代表性的企业就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

宏观的经济政策篇2

关键词:宏观经济;微观行为;企业价值评估;经济政策调控;社会经济公平

引言

立足于大数据时代之下,传统的经济管理理论受到了此起彼伏的质疑与挑战,现代企业的经济运行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所谓“宏观经济”,即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总体活动,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状态,其主要包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战略阶段、贸易与国际收支状况、经济制度与市场体系、财政预算、收入水平、物价水平、劳动就业水平与失业率等。为此,对其相关面展开分析与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宏观经济政策下微观企业行为的现存问题

企业行为的另一说法,即是企业活动,是企业为实现创造价值和利润等企业目标的经济活动,通过企业行为可体现企业的内部结构及其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当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也将以此作出相应反应。而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行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对企业的业绩及价值评估上缺乏相关研究。客观而论,每当经济危机到来时,国家多数都会出台相应的经济刺激政策促使危机稳定下来,不同行业经济回稳及业绩改善的先后顺序不同,掌握不同行业在各发展阶段的轮动顺序非常关键,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非常缺乏,相关研究成果更是匮乏。将一个指标量化到企业未来业绩及价值预测上是很困难的,因此难以通过系统分析某个企业的业务特点、经济指标或者行业指标等进行对企业业绩与价值进行评估判断。以“广船国际”事件为例,相关人员对这一船舶制造企业进行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国际贸易活动及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对造船企业未来业绩有直接的指示作用;而为了预测“广船国际”的未来业绩,则需要对其相关指数的近期波动进行预测;由此,投资商会寻求专业的宏观分析师协助,对指数的波动进行分析,从而预测经济未来走向及对不同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然而,上述并不能说明宏观分析师就拥有投资商需要的全部信息,因为投资商在进行决策时,通常只会部分性参考到宏观分析结果,且宏观分析结果也难以量化到企业具体业绩评价及每一价值评估当中。而实际上,投资商也更为关注伴随着经济周期而产生的行业轮动问题。

(二)央行利息变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尚不明朗。以我国股市为例,央行利息变动对股市的冲击力通常都是“立竿见影”的。通常央行加息政策后的首个交易日,由数以千计上市公司组成的股市股指大多数将会发生下跌现象,因此,央行加息会引起股民的强烈反应,觉得加息是国家降低企业价值的措施,由此对政府做法非常不满。实际上,央行利息变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不明朗,也不明确,个中具体原因与影响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二、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主要影响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随后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增长逐渐呈持续上升趋势,这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是极为特别的。但是,在这一经济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与税收收入增长不匹配,税收增长缓慢。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迫切需要开发公共数据共享平台,藉此提供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分析渠道及管理手段。据2015年5月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都正面临着一场变革,即意味将推动我国宏观经济步入一个新时代。

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宏观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政策等用以干涉企业的微观行为,而国家作为宏观政策的主体,其政策制定是有目的的活动,以期通过强制性干预企业行为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基于此背景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关系密切,且两者相互影响甚深。例如,银行基准利率如进行调整,则势必将对企业的融资和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同理,基准利率上升也将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由此企业发展战略则将出现缩减融资和投资等决策。简单地说,即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作用的影响,并最终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研究及经营成果。然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也并非空穴来风、无风起浪,其会以企业微观行为,例如企业将面临的发展环境或是发展状况等作其决策的先决条件。

三、调和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的构想

(一)切实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效率。纵观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不难发现当国家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时,企业也会同期减少投资,以便在经济紧张时可以灵活应对,这种状况的出现与货币政策效率不高密切相关。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在多方面影响微观企业行为,尤其会影响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另外,宏观经济政策变动也将对企业的资产定价与折现率、投资与筹资产生带来直接的影响,使得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状况适时做出反应,以迎合经济政策的变动。

(二)严格执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阻力越来越大,仅靠经济改革已举步维艰,已经难以收到具有相当说服力的效果,因此需要与经济改革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化改革是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保障,现代企业应该将民主政治作为发展自由经济的必要条件之一。如南斯拉夫在20世纪后半世纪实施的“工人自治”模式最终失败,其原因之一是南斯拉夫的领导人不允许企业自治与竞争;再如施韦卡特提出的“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实施的前提必须是在公民自由的法制国家。

(三)确保经济效率与经济公平间的稳定。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点,即在于有否体现公平思想。对此,应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努力实现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和谐。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以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在保证利益流入的前提下,必须兼顾公平,将效率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社会再次分配上,重视公平原则,以缓解社会层阶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社会难题。

结语

基于上述可知,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都是变量,宏观经济政策可对企业微观行为产生影响,企业行为也会随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而微观企业行为的变化又会引发宏观经济政策新一轮的调整,二者合力共促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作者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参考文献:

[1]王盼.基于经济因素的上市发电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J].财会通讯,2013(33)

[2]伍中信,张娅,张雯.信贷政策与企业资本结构――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3(03)

[3]高雯.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

宏观的经济政策篇3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证券市场影响

在我国,证券是国家实施产权政策的最主要工具,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是调节、控制货币资本循环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保证证券市场的资金流向和稳定运行,有利于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一、宏观经济政策介绍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严格地说,宏观经济政策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除此以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都属于微观调控,所采取的政策都是微观经济政策。由于宏观经济政策通常是用来调控短期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加之市场经济形式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宏观经济政策需要依据市场经济态势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长期化。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

1.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即保持经济的增长的同时,保证其有一个适当的增长速度。因为经济增长受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过快的经济增长会导致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等。

2.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意味着一方面市场上的失业只有因为摩擦性失业所带来的。另一方面是现阶段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3.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指没有通货膨胀,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物价稳定是指通货膨胀的比例在1%到3%之间,并且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差别都不大。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即意味着,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因为外汇储备在一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的能力,即其商品的竞争力。

二、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种方面探讨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财政政策的手段

用来调整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通过调整政府购买能力来调整财政政策;第二,通过调整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来调整财政政策;第三,通过改变税率来调整财政政策。当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失业率上升,政府应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提高政府采购水平,提高转移支付,降低税收水平,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当经济增长,而物价水平持续上涨,政府应该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采购的水平,减少转移支付的水平,降低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

2.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当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时,政府财政在确保各种行政和国防开支之余,不会搞大规模的投资。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会积极投资于能源,交通,住房和其他建筑相关产业,从而带动水泥,钢铁、机械行业等发展。如果政府发行债券的方式来增加投资,对经济的影响更是深远的。总体而言,财政政策的紧缩将使得经济过热受到控制,股市将减弱,因为它表明未来经济增长将放慢或走向衰退,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股市会强大的,因为它表明经济增长将加速未来或进入繁荣阶段。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证券市场造成影响:

(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能够提升总需求,降低经营风险,从而使股市上涨,相反,如果由于经济过热遭到抑制,就会降低股票的市场价格。

(2)扩大政府采购,加大政府投资公路,桥梁,港口等非竞争性领域,可直接增加与工业产品的需求,而促使证券价格上涨。减少政府的购买水平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3)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发生变化会使社会的购买力在结构上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影响总需求。提高政府转移支付的水平,可以帮助证券价格上涨;反之,政府转移支付水平下降也会使证券价格下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如增加社会福利开支,为维持农产品价格对农民进行拨款等,就会使有些人提高收入水平,也间接促成了企业的利润增长,因此,有利于证券价格的上升;相反,政府转移支付水平下降就会使证券价格下降

此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水平进行调整,会使原来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格局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而形成全新的平衡状态,就就在整体和结构上都使证券市场受到影响。

一般来说,如果中央政府将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水平提升,地方政府将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多的自和财政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支持本地上市公司的发展,从而促进证券价格的上涨。同样,如果一个地方政府得到相对较多的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那么该地区的证券价格的上涨潜力则会更大。

(4)在其它各方面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公司税的变化将会直接使公司的净利润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时公司的积极性和扩充生产规模的能力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发展潜力,故而调整公司税对证券具有较大的影响。

居民的个人实际收入水平直接受个人所得税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同样,证券交易的成本也会直接受到证券交易税的影响。因此,通常情况下,税率的上升将会遏制证券价格的上涨,相反,税率的下降也会促进证券价格的上涨。

总之,无论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在理论上其传导过程都比较漫长。这种较长的滞后性财政政策决定了它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不像货币政策的影响那样立竿见影,相对缓慢,但十分持久。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财政政策对股市的作用。从长远来看,积极或稳健的财政政策,能确保中国的宏观经济的稳步增长,这对证券市场发展的稳定增长是非常有利的。从短期来看,政府支出增加,以及税收优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同时,将加大资金在股市的供给,有利于股市价格的上涨。相反,它会导致在股市价格下跌。

(二)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货币政策的手段

政府贯彻货币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个:

(1)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它要求商业银行收缩贷款和投资,因为银行被迫收获的借款人贷款用来偿还活期存款,银行存款因此而降低,说明此时的货币供应量有所下降。相反,法定准备金率下降货币则扩张。

(2)再贴现政策。提高贴现率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会起到约束的作用,相反,它是有利于信贷扩张,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规模。

(3)公开市场操作。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央行将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随着经济的不断攀升,而沉重的通胀压力,会使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

(1)当货币的供应量增加时,一方面会促使证券市场的资金增多,另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会促使投资者为了保值继续买进证券,从而极大的推动了证券市场价格的上涨;相反,当货币的供应量降低时,就会使证券市场的价格呈现下降的趋势。

(2)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作为宏观经济睛雨表的证券市场,其波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利率是影响证券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利率与证券市场表现为逆相关。利率上升,投资证券的价值低于银行存款利率,收益预期下降,折现率增加,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利率下降,投资证券的价值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收入预期增加,折扣率降低,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上涨。通常情况下,短期利率影响股票价格也相对明显,市场反应还是比较快的。

在一个完整的利率周期变化范围内,利率变动对股市的影响也与理论分析一致。对一个完整的周期利率分解,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利率变化对股市的影响与理论分析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其原因是利率变动对经济实体的影响不是唯一的,对人们的心理预期也会产生效果。当利率上升时,人们会认为,由于经济的持续升温,并导致央行采取降温措施,从而对上市公司的预期上升的表现更为激烈,因此额外追加投资。

(3)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证券,就会促进证券价格的有效需求增加,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价格上扬;反之,央行出售证券,增加证券的供给,就会导致证券价格下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货币政策与证券市场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进行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具有可实践性与巨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国家宏观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也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进行证券投资时要时刻关注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把握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产生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刘晖.浅谈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影响[J].现代商业,2012,(26)

宏观的经济政策篇4

[关键词]宏观经济;债务危机;国民经济;宏观政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2.103

[中图分类号]F822.5;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1

1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不确定因素的原因

1.1外部原因

1.1.1欧洲债务危机影响

欧盟经济遭到持续打击,虽然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委员会竭尽所能出台政策拉动欧洲经济的复苏,但由于存在个别债务十分巨大的国家,欧洲经济仍面临着倒退的风险。中国作为欧盟第二大合作体,受欧洲债务危机波动的影响也是非常强烈的。许多欧盟的国家采用关税壁垒的政策,保护本国的工业企业发展,导致我国的出口业务遭遇沉重的打击。

1.1.2流动性加剧

当前美元持续走低,欧元区和日本将会持续跟随,全球流动性将会持续呈现加剧的状态,从而对我国的影响也将会进一步深入。从中美债务交易数量来看,美元的持续走低对我国的外汇储备情况是非常不利的。当然,日本作为我国的邻国,也是一个经济大国,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而且随着流动性的加剧,低迷的经济发展态势一定会影响到更多的新兴国家,包括金砖四国等。这种流动性的影响,对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恶性循环。

1.2内部原因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虽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但是我国整体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整体是呈现畸形发展的态势,在发展前期增长速度过快,现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经济进入“新常态”。

第二,受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对外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我国的出口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主要的出口对象在经济方面都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呈现低迷状况,再加上我国通货膨胀的经济态势,导致成本上涨,丧失价格优势,加剧了我国经济的不确定性。

第三,国内通货膨胀态势严重。在通货膨胀方面,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原油和金属,这两项对于我国的工业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再加上小商品的价格也呈现小幅增长,无法刺激国民消费。

国内外宏观经济的诸多问题,留给了我国一个非常难的决策问题:到底应该实行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令国民经济回升。对此,本文笔者仅仅从自身观点出发,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2实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措施

2.1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经济增长

2.1.1刺激消费者需求,增加居民收入

通过宏观调控,尽可能降低膨胀率,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促使消费结构升级。

2.1.2深化税制改革

积极采用减税、退税、优惠的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对居民必需品进行相关的政策支持。积极推进“营改增”的税制改革步伐,通过税制的改革刺激居民消费。

2.1.3城镇化进程和惠农政策相辅相成

加快城镇化进程,启动更多基础类民生工程,拉动内需,利用剩余劳动力。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因此,要制定惠农政策,给予农民更多的政策保护,在三农问题的上要时刻保持高度的重视,做好民生工程的建设。

2.2稳健的货币政策微调经济发展

2.2.1进行金融制度改革

一定要扎实推进利率改革,与人民币的汇率相适应,重视基准利率的作用,完善我国的金融制度,深化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问题,重视收支平衡的国家预算,重视宏观经济对金融制度改革的影响,重点推进农村地区的金融制度改革。农村虽然是我国金融的薄弱部分,但也是我国金融的一块潜在的巨大的市场。国家必须深刻关注金融制度的改革问题,良好的金融制度是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基本保障。

2.2.2利用信贷关系调整经济结构

刺激内需,通过刺激居民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化升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技术产业要给予大力的信贷资金支持,吸引信贷资金往民生工程的发展。信贷资金应用于支持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活动。对于传统的行业,通过信贷基金做好结构调整,适时淘汰不懂改革产业结构的群体。

2.2.3防范金融危机及金融风险

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其他国家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已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本国出现了类似的金融危机或者金融风险,那么打击一定是更加巨大的。只有政府、银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国民经济发展理念,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做好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

3结语

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政府要及时分析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来源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归根结底,还是要以自身的努力去应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结合国情、结合实际的经济发展现状,找到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

宏观的经济政策篇5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宏观调控

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通过价格信号、市场内在机制作用,刺激我国国民经济效率、均衡发展。但是受市场“内在缺陷”限制,诸如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市场外部性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自然垄断问题等等,会相应地引发市场失灵现象,危害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国家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引导、规范,本文主要从政策面,试述一些宏观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以及所产生的一些相关作用。

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一国政府的经济波动主要有投资、消费、政府购买三大需求引致,而结合相关的原理、公式及乘数作用,政府可以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以匹配不同时期的需求,消除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此外,政府还必须根据本国国情,结合世界形势发展需要,制定一些适合本国发展的宏观产业政策,从而有别于他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以又好又快发展本国经济。

1财政政策对本国经济发展的调节

财政是一国政府赖以生存的命脉,发展到今天,财政手段日趋完善,财政工具也日趋成熟,财政调控意识也趋于主动,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特点,运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手段,或者二者交替使用,对国家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具体有税收政策、收费政策、支出政策、预算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

财政政策具备自动稳定经济功能,利用财政工具与经济运行的内在联系来影响经济运行,这种内在联系是指财政政策工具在经济周期中能够自动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波动,因此,这种财政政策工具经常被称作“内在稳定器”。所得税与各种社会保障支出是最典型的内在稳定器。在经济繁荣时期,个人收入与公司利润都增加,符合所得税纳税规定的个人或公司企业也随之增加,就会使所得税总额自动增加;同时,由于经济繁荣时期失业人数减少,各种社会保障支出也随之减少,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总需求的增加与经济的过分扩张。反之,经济衰退时期,个人收入与公司利润都减少,失业人数增加,那么所得税总额会降低,各种社会保障支出需要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有效需求,防止经济进一步衰退。

对于短期的、较小的经济波动,内在稳定器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对于长期的、较大的经济波动它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尤其是一国经济经历比较长的萧条、复苏、繁荣、衰退、周期时,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局限性很大,不能帮助一国迅速走出经济困境,恢复经济增长。因此,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根据经济波动的周期,相应地实施“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进行有效需求管理,以取得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这一政策的主要目标不是平衡政府预算,而是通过积极地运用财政政策去平衡经济。实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要求政府根据客观经济形势的不同状况,机动灵活地采取一定的财政政策和措施。当整个社会需求不足,以致失业率提高时,政府就应增加公共工程等基础建设投资,大兴土木、水利,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此外,还要变动税率,减免一些可能的税种,以减轻家庭收入水平下降而可能导致的消费水平下降,使其收入因纳税的减少而有所提高,政府还要增加转移支付救助穷人、消除贫困,帮助这些家庭渡过难关,增加其实际购买力,促使经济升温;当社会上需求过多,致使通货膨胀猛烈发展,政府就应减少支出增加收入;当社会上借贷资本过剩,就应出售政府债券;当社会上资金不足,就应回收政府债券。总之,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要求政府不必拘泥于预算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而应当保持整个经济的平衡。

2货币政策对本国经济发展的调节

货币政策是一国央行根据客观调控目标,有目的地变更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的政策。为使调控目标更确切,调控效果更显著,通常与财政政策结合使用,以匹配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需要,但发展到今天,货币政策执行彰显独立性,往往为特定的目标而实施。

笔者认为,货币政策的核心的是利率、汇率和央行的基础货币供给量,尤以利率和汇率为核心,三者具有密切联系,互动、互为影响,调控着一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除了国家调控大局的一般性目标外,货币政策还担负着一些特殊的金融管理目标,如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防止大规模的银行危机出现,稳定汇率,保证货币购买的稳定性等等。

如财政政策目标一样,为消除经济波动的四个周期,在货币政策上,对货币的供给量也要予以限制,以相机抉择,匹配经济周期需要。货币政策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为一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在现代信用本位条件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以及二者的平衡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因此,要使货币的供应不成为重大经济波动的根源并不破坏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必须根据社会总供求状况制订货币政策,维持适度的货币供应,不能因为货币过多或不足而造成经济的过度繁荣或长期衰退。在社会总需求不足情况下,整个社会经济处于衰退或萧条状况,资源大量闲置,企业开工不足,社会经济发展停滞。这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该是扩张性的,要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总需求增加,从而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使社会总供求趋于平衡;在社会总需求过多情况下,宏观经济处于过热状态,生产迅速发展,投资剧增,市场供给不足,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物价上涨。这时央行的货币政策应是紧缩性的,即缩减货币供应量,抑制社会总需求,促使经济适度而稳定增长,促使社会总供求平衡。此外,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构成不相适应的情况下,一些部门需求不足,商品相对过剩,生产停滞不前;而另一些部门则需求过度,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生产发展很快。其结果将是整体经济比例失调,畸形发展。此时货币政策应有紧有松,松紧结合,通过调整货币供给的构成和流向,改变社会总需求构成与总供给构成不相适应的状况,促使总供求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结构上都平衡,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一国央行为顺利实现上述货币目标,稳定总供给和总需求,消除经济波动带来的危害,通常借助一些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主要有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三种。再贴现率作用:当出现通货膨胀压力的时候,中央银行就提高再贴现率,这使商业银行因借贷成本提高而缩小准备金和放款规模,从而使价格得以稳定或者回落;反之,中央银行也可以降低再贴现率,而使商业银行以至工商企业增加借贷,增加总需求。公开市场业务作用:当整个市场价格水平上升,需要加以抑制的时候,中央银行就卖出证券,使得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下降,贷款规模缩小,从而使投资以及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得到控制或逆转。当经济呈现萧条迹象时,中央银行就买进证券,使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信贷规模扩大,从而使投资需求和收入水平上升。法定准备金比率作用:中央银行通过提高这个比率,使货币乘数变化,从而通过影响货币存量而对整个经济产生作用。由于它直接影响到各商业银行利润,因而效果非常猛烈,一般情况下不常使用。除三大政策工具外,央行还可以采用选择性信贷控制工具,如证券市场放款和消费信贷。中央银行还可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各金融机构实施“道义劝告”(或“窗口指导”),来影响它们的放款数量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同时,依照法令,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实施直接干预和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选择工具。

3产业政策对本国经济发展的调节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改变产业部门的资源分配和各种产业中私人企业的某种经营活动而采取的政策。也就是说,它是促进某种产业的生产、投资、研究开发、现代化的产业改组而抑制其他产业的同类活动的政策。通常不作为应对经济波动的政策选择,但作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要求下,我国更应根据本国国情,本国的自然历史状况,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宏观经济运行政策。而一些学者干脆认为:产业政策就是当一国产业处于比其他国家产业落后状态,或者可能落后于其他国家时,为加强本国产业所采取的各种政策。总之,都是由一国政府制定的,主动干预一国经济运行的政策集合,具有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一样的指导作用,不可忽缺。

产业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产业结构政策:协调供需矛盾,三大产业结构合理,淘汰落后,支持先进,推进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有高级化的趋势。(2)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发展均衡,区域发展均衡,避免“集聚效应”,关注国计民生,体现政策引导,要有合理化的趋势。(3)产业组织政策:合理资源配置,消除垄断,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通过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可以使一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布局合理、社会资源在各产业、行业、企业、地区之间得到合理配置,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经济长期、稳定、良性发展。还可以通过促进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社会供给总量和结构都能满足需求,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总量、结构的平衡。在国民经济的实际运行中,产业政策具有无与伦比的导向作用,可以调整商品供求结构,有助于实现市场上商品供求的平衡;可以通过差别利率等信贷倾斜政策对资金市场进行调节,有助于资金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可以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促进区域市场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发育和形成。这些作用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分属于财政部、央行、发改委结合、独立运用,构成了一国政府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政策,其主要目的是消除经济波动,促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良性发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三者必须结合交替使用,才能突出政策的宏观调控效果,具体如何结合,如何分配,如何使用,有待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中逐步完善,深层次研究。

参考文献

宏观的经济政策篇6

关键词:宏观经济宏观调控政策通货膨胀

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从“两防”调整为“一保一控”,因此我们也要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做一个深入的分析。

一、宏观经济总体走势

首先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中国经济往下调整的趋势已经基本清楚。gdp的增长速度从去年的11.7%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0.4%左右。这个背后是投资增长速度的下降。目前名义的投资增长速度26%,扣除10%左右的投资品价格指数,现在全国的投资增长速度只有16%左右。15%左右的投资增长速度是比较正常的。如果投资增长速度能保持在15%到20%之间,那么在中国目前阶段来讲这是比较正常的增长速度。但是问题是投资增长速度会不会继续下降。现在沿海地区投资的增长速度确实比较低,上海的名义投资增长速度1%,如果扣除了价格指数就是负的。江苏为13%还比较高,因为有苏北。苏北作为落后地区这两年的政策允许的投资项目比较多一些,它的速度相对高一些。但是浙江、广东两省的投资增长速度如果扣除了价格指数则都是负的。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经济的波动主要取决于投资。前几年我一直讲这个道理,经济过热的时候我也讲过。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外贸,而是投资过热。现在经济趋于放缓,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下行趋势,主要原因也是投资处于下行趋势。投资下行带动工业产出的增长速度相对也比较慢,也在放缓。现在也是15%、16%,过去都是18%、19%这个幅度。

除了投资,目前的外贸顺差也在减少。我国的外贸顺差从05、06年以来一直往上走,去年达到最高,其中经常项目的顺差占gdp的比重是11%,这对于一个大国来讲是一个非常高的比重,美国的逆差通常是5%、6%,我们的顺差是11%。在这么高的水平上现在开始下降,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如果按照全年平均下降12%来算,去年我们是2,700亿的外贸顺差,那么今年仍有2,300亿左右的外贸顺差。仍然是一个很高的水平。外贸顺差减少,主要是因为出口增长速度放缓,进口增长速度提高。但是出口的增长速度也并不很低,仍将近20%。

目前消费基本稳定。中国的消费应该说相对稳定,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二、经济增长趋缓背后的原因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怎么看待当前的形势和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这3、4年来的一切政策、一切调整就是为了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一点。近几年gdp的增长速度一度接近12%,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把这个过热的趋势抑制住,将来可能会出大问题。所以这两年一直采取了各种措施控制投资、出口,就想把这个增长速度放缓一点。因此现在的增长速度放缓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情,是政策的目标。因此目前经济增长放缓很正常,否则就意味着过去采取的措施都是无用的。

以外贸为例,目前外贸出口确实在下降,但是这些年的所有外贸出口政策的调整不就是想让外贸出口减少一点吗?从汇率变化情况来看,人民币现在累计升值21%,再加上我们的通货膨胀率比美国高一点,加在一起人民币兑美元实际升值将近30%,我们采取这样的升值措施使很多出口企业都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使得外贸出口放缓。从货币政策的调整来看,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紧缩货币的政策,同时还采取了各种办法减少外贸顺差的做法,降低出口退税、采取一些产业政策,限制“三高一资”,也是为了把外贸生产降下来,特别是降低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这些年这么大的外贸顺差,导致了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外汇储备现在是18,000亿美元,按照这个速度今年年底将达到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不断增多,国内央行需要不断发人民币,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还容易引起资产泡沫,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因此又采取各种措施回笼资金,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因为外贸顺差增速过快。所以要把外贸顺差降下来。出口的增长速度降下来,还要把进口的增长速度提高一点,使我们的顺差能够少一点。所以采取那么多的措施贸易顺差的增速才减少到12%,应该说也是正常的。当然有人说为什么过去政策没有起作用,突然今年都起作用了?这是因为政策有一定的滞后性,去年出台了这么多政策,到今年才开始起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调整是必须的,经济增速的趋缓是合理的、是预期之内的。

从整体上看,gdp的增速从12%降到10%,这两个百分点意味着很大的数量,一定有些产业和企业会感觉到,这也正常。如果大家以前干什么现在还干什么,就不叫调整,或者说调整没实现,政策没起作用。所以一定得有些企业有感觉,而且首先是中小企业有感觉,天下无不如此。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危机出现,首先被清理掉的、受打击的一定是中小企业。我们如何扶植中小企业是一个问题。但是如果出现大危机,中小企业就不是受点冲击的问题,而是大规模大批量倒闭破产的问题。相反现在早点进行一些调整,从长远和整体来讲,还是为了防止中小企业出现更大面积的冲击和打击。

因此现在的调整,我觉得是一件好事,而且都是相对比较及时的调整。目前中国整个宏观经济的走势有点像一条比较平缓的曲线。这是因为这两年我们一直在压着,通过各种政策来保持相对的稳定增长,不让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假如没有这些政策,经济增长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通货膨胀率不知道会有多高。所以一直压着使现在经济增长的曲线相对平滑一点,平稳的进入一个下行的趋势,有希望实现软着陆。我们无法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那么就尽量使这个波动能够小一点,这也就是宏观经济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熨平波动”。

反过来说,假如现在不进行这些小调整,假如不进行宏观调控,假如现在经济不下滑,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产生大泡沫,大泡沫就会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最新的例子就是越南。

越南为了增长,敞开财政赤字,去年货币增长幅度达到了50%。而中国的货币增长幅度是16%、17%,财政是顺差。越南的财政是连续7年逆差,去年的逆差达到gdp的10%左右。然后敞开口让外资进入股票市场、进入房地产市场。然后就是连续几年的外贸逆差,结果外汇储备下降。由于外资进来没有约束,想投哪投哪,于是股市就涨起来了,然后一下子就崩盘,掉了60%。

所以在我看来,现在出现的这些调整是件好事,是为了防止了中国经济更深度的调整,为了防止中国经济出大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从来就是和经济周期做斗争的一个过程,从来就是要防止过热的问题,防止泡沫的问题。防泡沫不是防经济过热的时候出现的问题,过热的时候什么问题都不是大问题。比如前几年经济好了,大家都是过好日子,虽然出现了04、05年的电力紧张,但这些东西大家都有办法克服。电力供不上,电网没电,企业自己弄个发电机也发发电,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防泡沫防的是经济往下掉的时候出现的问题,经济箫条、失业、过剩生产能力、砸机器、倒牛奶、企业倒闭等等这些都是。

三、通货膨胀形势及未来物价走势

目前通货膨胀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尽管这两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开始往下走,但是最近几个月,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却出现了上升趋势,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

这次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主要是食品价格的上涨。我们看过去几个月的通货膨胀,基本上都是因为食品价格的上涨。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是因为石油价格上涨导致粮食价格上涨。首先是玉米价格的上涨。因为石油价格的上涨,发达国家开始使用玉米生产乙醇来替代石油,这导致玉米价格的上涨。而玉米价格的上涨又导致全世界的饲料价格的上涨,进而导致全世界的食品价格上涨。西方首先上涨的是牛奶。在中国由于食品结构的不同,首先上涨的是猪肉。

我们的猪肉价格确实有一个特殊情况。因为猪肉的生长周期比较长,有一个叫做“生猪周期”的现象,猪肉价格历来在这么一个周期循环往复。“生猪周期”是指,当猪肉生产的多了,价格就开始下降。价格下降到低于成本的时候农民就开始杀猪,减少存栏数。存栏数的下降导致供给又不足了,从而导致猪肉价格上涨。猪肉上涨之后农民又开始增加养猪,结果供给增加了,猪肉价格开始下降,如此循环往复。我们历来处在这么一个周期中,农民已经越来越适应这种周期。我们以前感觉不到是因为通过库存的调整和市场的调整,猪肉价格略有波动,很快就被市场消化了。但是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主要原因是世界粮价特别是玉米价格的上涨。06年中期我们正处在“生猪周期”的价格低谷阶段,这个阶段猪肉的价格很低,生猪的价格低于了生猪的成本价格,于是农民就杀了一批猪,减少了存栏数。正常情况下由于供给的减少猪肉价格将逐渐上涨,而上涨的这部分价格会由库存和市场消化。但是到了06年下半年,由于玉米价格的上涨导致了全世界饲料价格的猛涨,结果猪肉价格还没涨上去,猪肉的成本又上涨。这就导致农民又杀了一批猪,而且据说是杀了很多母猪。母猪一杀生猪的生产周期就长了,原来一年就能恢复正常的生产,这一下需要一年半的时间,这就导致去年以来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直到今年上半年猪肉的价格才逐步稳定下来。稳定下来的概念是什么?我们感觉猪肉价格居高不下,它已经不会回到原来的7、8块钱一斤的水平。但是一旦它停止进一步上涨,14块钱就不再会变成15块、16块了,这样猪肉的价格上涨就没有了,cpi的增速也下来了。

这一次的通货膨胀是一个输入型的通货膨胀,是由世界石油价格、粮食价格的上涨引起的。不是由于我们的供给短缺造成的。我们的制造业不短缺,制造业下面的多数部门还有过剩的生产能力,粮食也不短缺,这些年我们一直坚持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中国的粮价现在是世界最低的,世界粮价都涨了我们涨不上去。

总体来讲,中国的通货膨胀是可控的,总供求现在基本稳定,货币增长速度仍然受到了控制。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面对后续的通货膨胀压力。我们现在面对的情况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面居高不下,然后导致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尽管说今年是丰收年,尽管说今年世界粮食还有很大的潜力。但是,只要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再加上一个全球变暖的因素,发达国家要求使用更多的生物能源和清洁能源,粮食价格也可能居高不下。而关于通货膨胀的前景,我们面临什么问题?尽管这一轮猪肉价格下降,蔬菜价格下降,导致我们通货膨胀率可能不会持续喊声。但是能源,资源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压力,在今后两三年仍然很大。目前我们能源价格只调了1/3,现在石油价格调整之后也只是80块钱一桶。我们的电价离成本价恐怕还有2/3的比例需要调整。因此现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扭转价格扭曲的情况。

我们建议政府利用物价下降让出来的空间加快价格改革。cpi不是往下降了几个点吗?我们利用这几个点来提高油价、粮食价格。粮食价格我们也不可能长期压得这么低。今年又是粮食的大丰收,粮价该涨就涨,让中国农民也享受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

今后两三年我们要完成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的过程,和世界接轨的过程,完成粮价和世界接轨的过程。因此通货膨胀的压力还是很大。通货膨胀一时半会消灭不了,每年6%到7%的通胀率是可以预见的事情,我们希望控制在5%到6%,是比较容易的。通货膨胀目前在7%左右,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敢放松货币政策。这么一个水平的通货膨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放松货币政策很容易导致价格轮番上涨,导致通货膨胀预期居高不下,甚至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发展中国家很容易达到1,000%、2,000%的通货膨胀,都是因为早期的时候没有采取措施。现在越南是27%,现在它再不控制,40%、50%的通货膨胀率都有可能。发展中国家,包括俄罗斯这种国家1,000%、2,000%的通货膨胀都出现过。最新的记录是津巴布韦的240万%的年通货膨胀率。中国上次的恶性通货膨胀是什么时候?是在金元券的时候。现在美国这么发达,70年代也是因为没有及时的在7%、8%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结果导致了两位数的货币增长。高的通货膨胀后面就要采取更紧的措施。当时因为通货膨胀太高了,换了一任主席上台以后,用20%的利率把经济往下砸,不惜经济衰退,最后才把通货膨胀控制住。所以世界各国的历史表明,当通胀率超过了2%、3%以后就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控制未来的通货膨胀率。

四、宏观经济未来走势及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判断

虽然中国经济目前面临各种挑战,我对未来的走势依然充满信心。回过头来看,和那些出现问题的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确实还不错。比如说越南,越南是连续7年财政赤字,去年财政赤字达到了gdp10%左右。而中国是财政顺差,财政增长速度今年上半年30%以上。我们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17%左右,没有像过去的出现的40、50%的情况。我们的贸易仍然是顺差,顺差仍然是太多,外汇储备仍然是大幅度的增长。给定这些基本面的数据,而且该调整的东西调整,因此我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大事儿。可能增长速度会下降,通货膨胀会高一点,但是整体来看,我对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是充满信心的。

同时现在也要认识到,要防止调整过度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调整过度,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调整过度?从政策操作的角度看,有两个原因:

第一、因为政策具有滞后性。这个滞后性可能导致最终各种政策的叠加和累计效果过大。什么意思?因为政策效果具有滞后性,政府出台一个政策没有马上的反应,再出台一个政策。这个部门出台政策了,没什么效果,那个部门又出台一个政策,每个部门又追加了一个政策。所有政策加在一块最后起作用了,可能发现作用是不是过大了。所谓的叠加累计效应,有没有可能发生呢?有可能发生。至少对于某些部门和行业有可能发生。这是第一个因素。

第二、当经济已经出现下调趋势,但是还没有调到位的时候,同样因为政策有一个滞后性,如果没有及时调整政策,要等到完全看到了你要达到那个目的出现之后你再进行政策调整可能就晚了。因此必须采取反周期政策,当经济开始往上走的时候就要往下调,不能等到经济过热的时候才开始调。当经济的下行趋势开始形成之后,就要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往上调整,防止由于政策的滞后性导致的调整过度。

对于后一个问题中国也有自己的经验教训,就是八十年代那轮经济周期的时候。92、93年我们拱出了一个大泡沫,9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到了14%,通货膨胀率到了24%。这是我们改革30年历史上增长速度最高,也是通货膨胀最高的年代。当时,朱镕基总理下大力气回收货币,回收贷款,货币紧缩,把它压下去,这非常对。但是,到了95年底、96年初,当时通货膨胀还不低,增长速度也不低,大约10%左右,通胀也还有10%。总的感觉经济还没有调到位,但是那个时候连续若干个季度,经济下滑趋势已经形成,而且下滑的惯性已经形成。到了96年初,大家的认识有一个误区,就是把本来应该及时、灵活、相机抉择加以调整的宏观经济政策变成了长期的政策,紧缩政策当时是写进了5年规划。到了96年就一直调整,又搞了两年紧缩,而且是力度很强的紧缩。结果到了97年底,出现了通货紧缩,绝对物价水平下降。到了99年投资增长速度才达到5%,非常低。当时电力耗电量增长速度接近于o。

因此我们要防的不是现在,也不是明年,而是今后几年,现在要想的是三年、五年以后的事情,而不是现在的事情。目前经济下行趋势已经形成,尽管还远远没有到位。但是,各种迹象表明我们已经开始调整政策,而且要把政策的一些滞后期考虑进去,以保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面临两难的选择。前一个阶段,还可以说经济要减少过热,要紧缩经济,要紧缩货币、要防通货膨胀这两个是一致的。但是现在随着经济下行趋势的出现,又意味着要采取向上调整的一些措施。对此,我的建议是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目前的紧缩状态,力度不一定加大,使得货币的增长速度保持在17%左右。同时希望通过一些改革的措施,包括税收改革、社保制度改革,以及放宽一些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的控制力度,甚至包括按揭贷款恢复到正常的条件,以此来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内需。

中国的货币政策现在采用利率政策大概比较难。因为美国利率很低,我们现在比美国的利率高了将近两个百分点。而再升息对货币升值的压力又太大。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用的是数量政策。数量政策就是控制货币的增长速度。现在我们的货币增长主要是外汇渠道。每年4,000多亿外汇储备的增长,一美元就要发行7块钱左右的人民币,4,000亿的话就将近3万亿的基础货币,这是很大的。所以就要想办法回收货币,控制货币的扩张。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就是发央票,央票是人民银行发给商业银行的票据。它等于是一种债务,是要给利息的,可以把货币收回来。另一个办法就是提高准备金率。提高准备金率是控制货币数量,它不是更紧了而是防止过松,仍然要保持货币以17%的速度增长。

因此对于未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我认为首先无论如何要稳定货币的增长速度。中国宏观经济未来的走向,我认为不会出大事。而且奥运会以后,反倒可以正常增长。股市跌到奥运会以后,不能再跌了,当然也不见得马上起来。奥运会,以后,我们将会继续的稳定增长。

宏观的经济政策篇7

自2008年金融危机的海啸席卷全球以来,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经济刺激政策,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曲曲折折的复苏过程中,世界经济并未真正从三年前的经济衰退中走出来。以GDp水平衡量,截至2011年第二季度,收入排在全球前六名的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的产出超过2008年危机前的水平。美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下调后仅有1%。欧洲经济复苏几乎陷入停滞,欧元区第二季度经济环比增长0.2%,其中德国经济环比增长0.1%。日本第二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0.3%,已经连续3个季度出现负增长。由于高通胀压力和外部需求萎缩的冲击,新兴市场国家尽管经济增长仍远高于发达国家,但也开始出现放缓势头。印度调降本财年经济增速为8.2%,巴西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4.2%的增幅远不及去年全年7.5%的增速。

在国内,9月13日中秋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在股市大跌及国内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影响下,a股再次向下探底,沪市盘中一度逼近前期低点2437点,全天成交仅518亿,再创地量,深成指创下10669.47点的一年来新低。9月9日中秋小长假的前一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经济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H)同比上涨6.2%,较上月涨幅回落0.3%,是本轮通胀在7月到达阶段性高点后Cpi的首次回落。这是预期之内的回落,但其回落幅度略低于市场预期。值得关注的是,8月ppi同比继续上涨为7.3%,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较上月小幅回落0.5%,呈现经济增长减速的态势。

身处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应如何相机选择?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瓶颈,根本上是经济结构矛盾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粗放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竞争优势转变为竞争劣势,产业结构急需升级,同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面临着调整,这些类似于上世纪70年达国家生产处于停滞的状况。

宏观的经济政策篇8

关键词: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最终消费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前进,宏观经济政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趋明显。2002年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现阶段宏观调控的四个新目标:一是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增加就业;三是稳定物价;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目前,针对我国新形势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体系,大家保持了一致的看法,但对于其中的目标先后顺序的选择问题,却有着许多争论,争论的焦点落在了当前我国应坚持“经济增长优先”,还是“增加就业优先”这个问题上。

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坚持以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是合理的,其理由是从经济总量关系看,“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经济增长了,意味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了,进而就业自然而然会增加;反过来,就业增加了,经济自然也会增长。因此,人们就没有必要再去提出“增加就业优先”的观点了,只需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失业问题自然会得到良好的解决。

从表面上看,上述观点是合理的。但是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不少问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走的是计划经济道路,一方面城镇居民的就业问题基本由国家统包解决,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效率的低水平所体现出的少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现象,使得失业问题并不突出。在这个以扩大生产、增加供给为主要任务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简单地发展经济,失业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然而,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化经济进程的逐步加深,一方面城镇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了一系列增效改革(比如减员增效等等),另一方面农村可用土地的减少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因素,使得失业率逐年上升。而在这个以增加需求为主要任务的发展阶段,单凭通过发展经济去解决好失业问题,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一、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能较好解决就业问题的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2006年间,我国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以上,2007年甚至超过11%。对于世界经济中的这个“奇迹亮点”,学术界从数量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其原因,主要概括为:实物的投资增长、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生产力的提高等。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促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各项因素中,实物资本的形成是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可以判断出,投资的迅速扩张是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最重要的“引擎”。在这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环境中,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是否还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呢?经济增长是否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呢?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其原因如下:

(一)资本-劳动价格的扭曲抑制了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吸引投资,鼓励投资,一直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逐步过渡到稳健型货币政策,最近才转变为紧缩型货币政策),用来压低利率。这样,对于一个资本相对稀缺、人均资本量仍然相当低的国家来说,明显地低估了货币资金的价格。另外,随着工资和物价的逐步放开,城市劳动力、乡镇劳动力的成本逐年上升。由此可以推断出:资本和劳动力价格间的相对扭曲直接导致了企业部门更多采用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来替代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不可否认,在某些产业上,资本的相对更多投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是我国目前的比较优势,如果在资本和劳动力价格扭曲的背景下,不合理地投资于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势必会造成劳动力的大量闲置和企业的比较优势以及竞争优势的隐性减弱和丧失。

(二)资金分配制度不完善限制了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仍处于资本相对短缺的状态。正常情况下,稀缺要素在市场中可以获得超额“租金”,也就是说在我国,企业投资收益率应该是相当可观的。但实际情况相反,资金价格低估所引发的过度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个原因,但这也不是问题的全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资金配置体系存在缺陷。

在人为压低资金价格的情况下,必然出现对资金的过度需求。这样,金融机构就不得不在众多借款人之间进行选择和权衡。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还未能完全以纯粹的市场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在此背景下,国有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给就带有了很浓的行政计划色彩与所有制歧视性质。在国有银行的信贷过程中,往往首先选择国有企业,其次是集体企业,最后是个体私营企业。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投资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比投资效率较高的私营个体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便利。由此可以看到,由于低效的资金配置机制,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并没有发挥出完全的功效。

(三)经济增长难以解决中国以结构性和区域性为主的就业问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结构性方面,而不是周期性方面。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为应对入世后激烈的竞争,我国国有企业进入了更大范围的结构调整时期,用人大量减少。另外,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日趋严重。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就业问题在地区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我国中西部的就业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所有上面这些因素所引发的就业问题都属于结构性和区域性的失业问题,有相当一些是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所独有的现象。这样的失业是难以简单地通过加速经济增长就可以消解的,而更多地需要结构性调整加以解决。

二、单纯坚持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的弊端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并非同一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因此,在选择和

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时,就要对两个目标加以权衡,选择出更符合我国现状和更有利于我国长期稳定发展的优先目标来。如果我们继续简单地以当前经济增长模式作为优先目标,不但不能解决失业问题,在长期内也可能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其原因如下:

(一)在需求约束阶段,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不利于长期发展

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矛盾。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阶段,生产不能满足需求,扩大生产、增加供给成为主要任务。而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时,供给能力已相对较强,需求就开始成为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平均偏低于世界水平的15-20个百分点。消费率的偏低已成为我国进一步追求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这将会使经济最终失去增长动力。从根本上讲,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投资只是一种“引致需求”,而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因此,作为“引致需求”的投资的规模和结构,在长期内都决定于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如果在较长时间内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那就很容易使投资和消费脱节,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降低宏观经济效益。另外,当前我国的大量投资,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出口来消化的,这就直接隐含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如果海外市场萎缩,则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投资回报,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和外汇储备乃至汇率等多方面的安全。

因此,在我国目前消费低迷的状态下,高速投资所形成的生产力在将来是否会形成有效的社会供给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它所带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带有一定的泡沫和虚假成分。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提高最终消费率,单靠投资来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那么生产能力过剩、经济停滞增长、企业效益低下以及就业问题等问题都将进一步恶化。

(二)继续简单地以经济增长为优先发展目标,可能会加重经济、金融风险

在以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背景下,要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就必须尽可能地扩大投资规模。在财力有限、扩张性财政政策难以为继的背景下,刺激民间投资增长将成为唯一的选择。在我国,民间投资的迅速扩张在相当程度上是以银行信贷的快速增长作为支持的,这也就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由于资金分配体制固有的缺陷以及银行资金的扭曲价格的刺激,我国现行投资项目的效率在总体上并不令人满意。大量投资项目的失败将导致坏账问题增加以及过量货币在经济中的滞留,在长期内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货币增长速度在较长时期内高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m2与GDp的比重也超过了200%,成为世界上该指标最高的国家之一。货币供给的长期超经济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投资效率低下和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另一方面带来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继续使用信贷膨胀来支持投资扩张的空间已经很小,在融资体系和企业治理结构得到最终完善以前,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恐怕已经难以为继了。

三、就业优先的必要性

就业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都极其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大量的失业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

会影响到一国的政治经济稳定。因此,从各国的实践看,充分就业一直都是主要的宏观政策目标。

(一)增加就业是优化我国总需求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的低迷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总需求结构不合理,已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虽然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消费需求,但收效甚微,最终消费率在2000年以后继续降低,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造成消费需求不振的原因很多,其中就业不充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根据消费理论,决定一个消费主体消费路径的主要因素就是恒久收入。恒久收入不但取决于当期收入,还取决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因此,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个或几个成员失业,必然造成整个家庭的恒久收入的下降。鉴于此,通过增加就业来改善家庭的收入预期,可以有效地引发消费需求,扩大内需,从而弥补当前我国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不足,能够真正起到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增加就业也是解决中国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收入分配不平衡的现象日益明显。根据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一国居民的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如果在0.4以上,就属于收入分配极不平等的国家。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大约在0.45左右,可以看出我国的收入分配已进入极不合理的阶段。

我国收入分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城乡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一个是地区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从城乡收入情况看,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率为2.5,这一数字明显高于亚洲其他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5),也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2.2)。从地区收入差异来看,我国的地区差距(主要是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在世界上排在前列。

收入分配长期的不均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也会引起诸多的社会问题,更严重的还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如何解决好这个棘手的问题,成为了我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主要是通过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以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予以调整的。但是,对于我国来讲,如此巨大的财富差异以及如此众多的贫困人口,是财政难以负担的。从现实看,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解决城乡和地区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重要手段。因此,如果解决好就业问题,再配合其他的合理措施制度(比如税收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则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弱目前我国严重的贫富差距现象,从而不仅可以解决棘手的社会问题,也可以通过提高最终消费率起到拉动经济合理增长的作用。

四、总结

综上分析,针对我国目前来说,将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是符合国情并有利于经济长期稳定的必然选择,对我国长期的经济稳定增长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国金融论坛[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金成晓.“有效需求”不足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纵横,1998(12).

宏观的经济政策篇9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合;宏观经济;相互影响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02

改革开放已经过去30年,我国经济正在不断发展,以年均百分之九十八的速度高速增长,但是在这其中还是存在着周期波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工具,对于物价的稳定和刺激我国经济增长方面一直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一、财政货币政策的相关信息

能够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政府为了改变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通过支出来改变货币政策效率就能够有效达到效果。由于在2008年发生了金融危机,中国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制订了大规模的政府支出计划,由于政府支出在短期内过于巨大,导致财政支出方面负荷过大,影响了货币的供应量。

由于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急转直下,虽然我国在2009年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了相应的改进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如此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如如何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否通过单独运用来达到预期的目标等。

从2010年到现在,加强连续性和稳定性开始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对于协调和配合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也更加关注,因为稳定地使经济增长的方法只有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在两种政策的配合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对于物价的稳定是否有效、如何有效地进行宏观经济的调控等。而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问题,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因为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影响了两者的独立性。由于我国的过于弱小的市场经济基础,未能完善相关的金融体制,对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更能发挥出自身的作用,而且还能影响到货币政策发展。

二、利用模型分析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由于政府支出冲击和国际贸易冲击,根据JesusFernandez-Villaverde所构建的DSGe模型,在传统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包含的技术冲击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开放经济条件下包含家庭、厂商、外国和政府等四个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效应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

(一)家庭部门

提供劳动力给相应的厂商从而获得能够消费的资金是家庭部门的典型行为。由于效用和消费正相关,和劳动负相关,因此随着消费的增加就会对边际效用造成递减的效果。能够决定如何组合劳动与消费的正是家庭部门的决策行为,通过这种决策进是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家庭部门的效用函数:

在这条方程式中,Ct为消费,lt为标准化处理后的劳动供给,满足了0

其中分别表示收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表示货币供应。这条方程式则说明,由于按照稳定路径增长或者供给稳定的总收入和货币的情况下,对于投资和消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会造成非常明显的挤出效应。

(二)厂商

我们先假设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是厂商的生产函数。如果规模经济存在在厂商之间,那么为了能够使生产成本有所降低,厂商必然会将生产规模扩大,一直到规模经济消失。因此我们假设在状态均衡的情况下并不存在规模经济。厂商生产函数为:

其中,Zt表示为技术上的进步。资本积累方程为:

其中,δ表示资本折旧率。该式子反映了有动态的关系存在资本和投资之间,当厂商投资越多、折旧就会越少,这样就能够快速积累资本。投资由自主投资和实际利率决定的部分组成,具体形式为:

其中,io,t和rt分别表示自主性投资和实际利率,d为投资对实际利率的敏感系数,且d>0。根据实际经济周期模型,模型中引入厂商面临的技术冲击,假设技术进步服从一阶自回归过程:

其中,ρ为技术进步的自相关系数,et为技术冲击,这就表示在某一时期会出现具有相关性进步的技术,并且由于受技术冲击决定,企业的创新或者其他重大的科技进步会有可能出现技术冲击。

(三)政府部门

维持政府部门正常运行的一般性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向国有企业注资的投资性支出都属于政府部门的支出。如果政府没有调节财政政策,一定要维持政府支出稳定,并且要确保与上一年的支出存在自相关关系。如果政府调整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发生预期外的变动,就会出现政府支出冲击。同时对于货币政策冲击,政府支出要做出相应的变动,假设上年支出和政府支出冲击共同决定了政府支出,并受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那么过程应为:

其中,v表示本期与上期政府支出的相关系数,egt为政府支出冲击,且可视为政府支出对齐均衡路径的偏离。p为政府支出对货币冲击的反应系数。

(四)货币市场

由于还没有完善好中国的市场经济,导致制定不了成熟的金融体制,因此能完全独立货币政策,受政府支出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及效果甚微。同时由于现行外汇制度的限制,还没有操作空间能在货币政策中完全独立,贸易顺差对货币供给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实际货币供给过程为:

其中,b,u,w分别为本期货币供应对上期货币供应量、政府支出冲击、国际贸易冲击的敏感系数,emst是货币政策调整引起的货币供应冲击。方程式表明,货币政策同时受到财政政策和国际贸易变动的影响,可反映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程度。而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可表示为:

其中,q,n分别表示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实际利率的敏感系数。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

(五)国外部门

对于国际资本的流动我国是会实行一定的限制,在不完全流动的资本情况下,我们假设仅仅通过贸易渠道就能实现国际经济波动的传导,即国外部门行为仅仅表现在进出口方面。在不考虑外部冲击的情况下,受国家竞争力影响,国家竞争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进出口行为可由预期部分和冲击部分构成,净出口可表示为:

其中f为净出口对外部冲击的敏感系数,为净出口冲击,且

(六)经济系统均衡

由最优化条件,我们可以从家庭部门方面的两条式子中得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跨期欧拉条件:

同时,劳动力市场均衡条件为:

而剩下的所有式子就构成了完整的经济系统。通过计算均衡解,我们可以得到各变量的稳态值和实际值,并进而估计模型。

三、结论

通过构建了一个我国宏观经济的包含家庭、厂商、政府、货币当局以及国外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型中包含了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四种主要冲击,即技术冲击、政府支出冲击、货币政策冲击和国际贸易冲击。

在国际经济形势普遍低迷、我国外贸出口受阻的大背景下,加强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加强财政政策并协调配合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模型分析,要确保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具有持久性,是不能够只依靠政府的主导行为。虽然扩大政府支出是短期避免经济下滑的必然选择,但这种短期内强力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具有不可持续性。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宏观经济在不断进步,货币政策和行政政策相互效应的作用日益明显,并且加快了金融国际化的步伐,国际贸易和国际资金进出规模增长迅速,也要求我国必须重新审视货币政策的地位和作用,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和中国经济面临的全球化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栋,靳玉英.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基于政策在价格决定中的作用[J].金融研究,2011(06).

[2]王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调控与宏观经济稳定——基于新凯恩斯主义垄断竞争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1).

[3]李浩,胡永刚,马知遥.国际贸易与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基于封闭与开放经济的RBC模型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2007(05).

[4]张龙,白永秀.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模拟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2).

宏观的经济政策篇10

   【关键词】 宏观经济; 政府消费; 贸易平衡

从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运行状况来看,外贸进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纪末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出现顺差现象。进出口贸易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留下了一系列的问题,后遗症的出现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系列问题。特别是进几年我国日益扩大化的经常项目和相关的金融项目、资本项目出现了双向顺差。导致我国与其他国家产生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愈来愈高。

   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双顺差现象导致国际经济出现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很严重,同时产生宏观经济的外部失衡问题。所以要解决当前的问题,我国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进行改革,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扩大内需来带动我国经济增长,达到进出口贸易的和谐、平衡发展。此方法的具体实施必须依靠国家相关政策来支持,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从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外汇盈余情况明显且在不断增加,持续增长的外汇导致我国的物价一直不稳定,从控制通货膨胀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当前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扩大内需的力度远远不够。所以为解决和纠正外部经济失衡的状态,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采取积极相关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税收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内在因素是深刻的,失衡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大,从内在因素分析要解决此种矛盾仅仅依靠一些财政措施是很难实现的,如当前的金融体制效率低下、不健全等,一些地方官员的相关考核体系不完善、政绩考核不科学等。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宏观经济外部失衡的问题、缓解矛盾,必须把财政和税收政策同时利用起来。

   一、提升公共消费的能力,通过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

   首先,拉动内需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政府消费,所以政府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内需从实现形式上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依靠投资来扩大内需,另一种依靠消费来扩大内需。二者只要有一个方面扩大需求,都会对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以往通过投资方式带动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很明显的效果。

   从当前状态看政府消费是集中式的,我国居民消费比较分散、很难起到明显效果,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从我国居民实际消费状况来分析,居民的消费能力主要取决于收入,居民的收入可以分为短期收入和长远预期收入二种。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一直不健全、不完善,导致我国当前的收入差距拉大,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的水平,此状况导致我国很有消费愿望的人没有能力消费,购买能力、消费能力相对很弱,此部分在我国人口比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我国依靠居民消费来带动经济发展的压力是巨大的,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居民的未来收入很难保证,因此其消费愿望更加难以实现。所以从带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来看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要好于消费,但由于我国的钢铁、房地产、水泥最近几年投资增长速度过快,导致原材料供不应求,因此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导致煤、电、油等出现紧张的局面。因此,从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实现当前经济发展,必须把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从投资转移到消费。从消费的形式来分析,消费主要有二种,一种是居民消费,另一种是政府消费,从我国的实际国情来看居民消费的效果不是很明显,自然把消费的问题落在政府身上。从长远角度来分析整个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必须依赖国家好的公共财政政策。所以,政府在整个消费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我国的居民消费之所以如此难以启动,主要原因是我国居民未来的一些消费是必须的、具有刚性的特征。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没有完善,居民的未来收入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当前要想扩大居民消费支出,必须从政府入手,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消除广大的居民的担心,解决他们的未来若干问题,如此状态下居民可以放心消费、大胆消费、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外资税收政策,提高外资利用效率

    我国当前的外资导向不合理,主要体现为对区域导向比较明显而对产业的导向比较弱。对我国的沿海地区投放力度比较大,而内地的关照程度较低。从经济特区到经济开发区再到经济引导区逐渐递减投放,从我国的东部到西部投放也是依次降低。此种不均衡发展状态导致我国的外资税收政策具有很强的不合理性,我国的东部税收政策优惠比较明显,中西部很难享受到更好的优惠政策。我国外资利用的区域不平衡状态导致其产业导向较弱,我国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导向不平衡,从高新技术产业到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优惠政策大都体现在沿海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基本享受不到。外资的投放具有很强的不合理性,部分外资还流入投机性较强的股票、房地产等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的行业和一些基础设施领域很难享受到好的待遇。我国的外资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向保险、银行、电信、证券等领域流入,而这些领域对国民经济发展一般起到操控的作用。

   我国加入wto已经很多年了,但是流入我国的外资依然在享受超国民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此状况在国外是很少见的,也给内资本带来了很大的不公平性,因此出现内资通过国外注册公司,最后把资金通过国外转入国内,形成所谓加外资现象。我国的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和国际社会倡导的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的局面是不一致的,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外资税收优惠政策给我国产业发展和升级带来了很多问题,产业无法转型,外资优惠政策不一致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因此我国当前必须积极调整外资优惠政策,达到有效利用外资的目的,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减轻资本贸易顺差给我国人民币造成的升值压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为经济发展带来了若干问题,为提升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调整产业发展方式。对于一些具备优势但又缺少资金的产业,要通过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扶持,防止所谓假外资现象的产生。对于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进行逐步淘汰,促进整个社会的产业升级。

   三、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优化调整,保证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协调发展

  我国持续贸易顺差的局面要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调整税收政策,达到进口贸易出口贸易的平衡。从我国与美国欧洲等国的贸易摩擦来看,日益增长的贸易顺差对我国的发展来看不仅不是福音,反而成了一种负担。因此西方国家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其实从本质来看我国贸易顺差的加大,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内需不足,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我国经济出现降温的一种表现。因此我国的未来一段时间如果内需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净出口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依然会很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更加明显。如此下去导致与国际贸易伙伴之间的争端和摩擦会进不断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更大,所以我国政府必须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

   对我国当前的对外贸易状况,如何更好的调整对外贸易的方式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认真思考,全面分析,必须通过优化对外贸易的方式来达到贸易的协调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注重自主创新品牌产品出口,加大自主创新品牌的出口力度,控制高污染高消耗产品出口比例。进口方面我国更加重视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国内短缺资源。我国采取的对外贸易若干政策中,出口退税对我国经济运行起到很重要的杠杆作用。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更好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强了我国出口贸易的质量,有效的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发展。我国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限制高污染、高消耗产品的出口,其中最显著的措施就是通过控制出口退税,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在特殊情况下还要对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产品征收出口税,为我国出口高质量、高技术含量产品提供重要的税收政策支持。因此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从具体实施状况来看,无论是对出口退税还是对出口增税,都是调整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的手段,通过政策的调整可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际社会风云变幻,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在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上找到平衡点,才能减少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才能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才能更好的促进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其实就是一个杠杆,通过此杠杆可以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同时我国产业结构需要优化和调整,才能促进结构优化和升级,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是人口大国、资源大国,只有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才能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