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作文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8:01

防震减灾作文总结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十精神为指导,深入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积极创新宣传手段,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内容,提高宣传实效,全面提高我镇防震减灾总体能力,促进我镇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

二、活动主题

牢记唐山、汶川等特大地震教训、普及防震减灾法律知识、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高度关注社会公众生命安全。

三、总体部署

1、精心组织《防震减灾法》的集中宣传。在5月前后,以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为重点,主要通过悬挂横幅、印发防震减灾知识材料。

2、强化“防灾减灾日”的集中宣传。在5月中旬以地震科普知识和防震避震知识为重点,通过组织我镇进行应急疏散演练、发放防震减灾知识材料宣传等活动,提高公众对于防震减灾工作的认识和防震避震知识,提高我镇防震减灾总体水平。

四、主要活动安排

1、悬挂横幅。以《防震减灾法》和“5·12防灾减灾日”为主要内容,在我镇的重要位置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

2、应急演练。五月十二日组织进行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以提高公众防震应急意识和知识,提高我镇应急反应和防震避震的能力,认真组织,全面总结经验和不足。

3、印发宣传资料。做到我镇各单位机关干部人手一份,尽量做到抗震避震知识广泛普及。

4、地震科普阵地宣传。结合主题活动集中进行科普宣传,通过在圩镇摆放展板、刊出防震减灾宣传栏、悬挂横幅、发放防震避震科普宣传资料、组织进行地震科普讲座等形式积极进行地震科普宣传。

五、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为扎实有效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月”活动,我镇成立了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并由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宣传月活动的组织实施。

防震减灾作文总结篇2

20xx年5月12日是全国第x个防灾减灾日,为切实做好我镇“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有关工作,根据《xx县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转发xx省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xx年全国20xx年防灾减灾有关工作的通知》(县减灾委办〔20xx〕1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xx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次“防灾减灾”活动,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工作,由镇党政办、镇综治办、镇民政办和交安中心组成活动队伍,要求于5月12日前后做好防灾减灾活动。此次活动我镇制作两块宣传标语,并向县地震局、县应急管理局申请“防灾减灾”宣传资料。

二、广泛宣传,开展活动

一是集中开展宣传。

我镇于5月12日在集镇区集中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活动上向镇干部职工、司机、民工、商家、村民等群体发放防灾减灾知识手册、防灾减灾环保袋及扇子、登革热防控宣传册xx余份。二是注重青少年特殊群体宣传。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发放防灾减灾、登革热防控宣传资料xx余份,和校级领导及班主任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他们将利用校会、班会和家长会等会议进行大力宣传,提高青少年雷、电、地震、火灾等“防灾减灾”应急处置能力,温习登革热防控知识,进一步提高防控能力。

三、取得的效果

通过开展活动,从不同人群层面进行了宣传,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关注重视,使更多人了解防灾减灾知识,掌握了应对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疏散救援的潜力,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更加珍惜生命。

四、存在的不足和下步打算

工作中我们也清醒看到存在的不足和挑战,一是“防灾减灾”自救、救援能力存在短板;二是宣传教育力度还不够。

今后,我镇将在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方面加大宣传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全面提高我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为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xx镇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总结(2)

按照xx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印发xx县纪念“5.12”汶川地震x周年暨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我镇高度重视,迅速部署,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并结合自身实际,精心组织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自活动方案下发后,我镇高度重视,组织全镇干部职工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安办主任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二、加强宣传,提高防范意识。

一是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群众开展地质灾害防范知识培训。镇政府组织宣传队前往久和村凉水井滑坡点、福田村渔箭寺滑坡点、庆元村垮山湾滑坡点开展地质灾害防范知识培训,增强群众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和提升自我保护的能力。通过培训,群众增强了对地质灾害的识灾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等知识的了解,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群众对防范知识了解的甚少,体现了对群众进行地质灾害防范知识培训的必要性。二是通过横幅、标语、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我镇在社区街道悬挂大小标语x幅,发放《xx省防震减灾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宣传资料xx余份。

三、组织演练,提高应急能力。

结合xx镇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实际,我镇于x月x日早晨,在重点监测点福田村渔箭寺开展应急演练,以此实例向群众作地质灾害防范宣传讲解,要求群众自己切实做好自觉防灾的意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继续加强滑坡监测记录的管理。

要求监测员必须将雨前雨后的对比结果观察详细并记录归栏,规范记录,以供灾情的鉴定和群众的尽早转移。

二是切实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

部分群众怀有一种侥幸心理,不习惯自我观察,参与撤离演练的积极性也不高,为此,加强群众对地质灾害防范知识培训和演练,以养成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自觉防灾的意识,以此提高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xx镇20xx年防震减灾工作总结(3)

为广泛宣传和普及灾害知识、防灾减灾知识、应急避险知识,xx镇通过开展集中宣传和防灾减灾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镇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综合减灾能力。现将20xx防震减灾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机构,强化组织领导

在防震减灾工作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真正将此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紧抓实。调整充实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羊明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国地办、财政所、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等负责人为成员,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职责,落实专人,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二、强化宣传,增强防震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手机短信等形式,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普及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加强地震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在学校开设地震知识讲座,加强对在校师生的培训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在学校开展了一次防震避震应急演练,提高广大师生的应急避灾能力。

三、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集中宣传日活动

我镇通过悬挂横幅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回答咨询问题等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xx余份,接受群众咨询xx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四、完善制度,提升救援时效

地震应急预案的演练,进一步熟悉掌握启动应急预案的方法、步骤,明确在应急行动中的职责,达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效果。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及时充实抗震减灾应急队伍及应急小分队成员,建立应急队伍信息库,确保预案启动及时、运转顺利。严格值班制度,在汛期及历年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时期,要求各村及相关部门实行值班制度,保证手机24小时开机,及时上报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虽然我镇在防震减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缺乏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各项工作开展难度大;二是村镇建筑民居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达不到抗震要求,全镇部分群众还居住在抗震能力低或不具备抗震性能的房屋内;三是社会公众防灾意识有待加强。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严格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防震减灾制度,健全紧急救援体系,加强对群众的防震知识教育,提高群众防震意识,减小灾害损失。

xx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总结(4)

防灾减灾,关乎生命,重于泰山。xx年前的5月12日,一场地震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的威力,也明白了自己的渺小。因此加强防灾减灾宣传,不仅能够提高全社会的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更是生命至上的重要体现。

一、召开会议,做好动员部署

根据《xx县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xx年“防灾减灾日”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景减发〔20xx〕1号)文件要求,5月5日,xx镇召开防灾减灾宣传周安排部署会,对本周防灾减灾宣传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并定于5月12日防灾减灾日当天,开展以“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二、结合实际,扩大宣传范围

为了持续扩大防灾减灾宣传范围,增强宣传影响力,xx镇利用x天精准扶贫贷款契机,组织人员对前来办理的群众进行防灾减灾宣传。同时积极与镇学区取得联系,于5月x日中午,通过摆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对学生们进行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

三、贯彻落实,开展专项活动

当天,xx镇开展以“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意在提高群众灾害事故发生后的避险能力、自救能力,同时增强群众对火灾、煤气中毒、溺水等事故的应对能力。

四、梳理总结,常态宣传巩固

在短短一周内,xx镇在不同领域进行防灾减灾宣传活动x次,宣传对象即包括普通群众,也有学生教师,同时也有政企职工。共摆放宣传展板x个,在不同地方发放防灾减灾宣传单x余份。在取得良好宣传效果的同时,我们也清晰的认识到,防灾减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常态宣传,让群众们都能对防灾减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提高自身的防范能力。在日后的工作中,需要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宣传,才能巩固提升防治能力,建立稳定防治体系。

xx镇20xx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总结(5)

今年5月12日为我国第十一个“防灾减灾日”,为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应急知识宣传周活动,提高公众防灾减灾应急意识和能力,围绕“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这一主题,xx镇结合实际,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宣传系列活动。现就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部署

根据市应急办有关文件要求,我镇专题动员布置“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协调各部门在活动周期间的具体分工和合作,共同做好“防灾减灾日”应急知识宣传活动,确保本次活动取得显效。

二、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利用镇村干部大会,紧紧围绕以防为主、防抗相结合的方针,面向公众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防汛抗旱、防震减灾、地质灾害防御等防灾减灾知识和防范应对措施的宣传教育。

二是5月12日,我镇利用集镇群众流动密集的优势,在街道设立现场咨询点,通过悬挂横幅标语、分发资料等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讲解防灾减灾知识。共发放宣传资料xx余份,现场解答公众咨询xx余人次。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营造了全镇防灾减灾的宣传氛围,强化了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三、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活动

在5月x日至x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期间,根据行业主要灾害风险,针对各类易发灾害可能带来的威胁,集中开展全面、系统的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对镇域内企业、建筑工地、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重要设施开展隐患排查,并建立台账,做好整治整改工作。

四、组织开展演练,增强防灾减灾应急能力

一是组织学校开展校园消防安全培训及疏散灭火演练,二是组织各村开展地灾、山洪重点区域应急演练。

既增强了大家的消防安全意识,又提高了在灾情中逃生自救、互救、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了应急抢险队员之间的协调配合意识,并从演练中发现问题与不足。

防震减灾作文总结篇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着眼中国特色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新实践,强调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这是新时期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理论和实践的升华,是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的行动指南。作为州政府负责防震减灾的主管部门,如何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理论和实践,最大限度地防御和减轻地震造成的灾害和损失呢?我认为在当前地震预报尚未过关的今天,扎扎实实地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大力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是地震部门立足部门实际,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思想的有效举措。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思想,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谈几点浅见,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必要性

党的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要求。我区是地震多发地区,均位于地震裂度Ⅶ度以上的高裂度区,都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或遭受过邻区地震的波及和破坏。尤其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我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面对如此严峻的地震环境和震情形势,加之地震预报作为世界科学难题,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短临预报成功概率很低的情况下,我认为只有扎扎实实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逐步增强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全面提高各类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才能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加强组织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是一项艰苦、复杂、细致的工程,也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全社会各行各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搞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就不能搞单打一,而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各部门都关心、支持防震减灾工作。从多年的工作实践看,要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必须争取以下部门的关心支持。一要争取党委宣传部门和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在宣传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我区地震活动的基本形势,地震工作的方针、政策、地震知识和防震避震知识等,使社会各界了解、关心、支持防震减灾事业;二要争取法制、司法等部门的支持,借助他们开展普法的平台,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地震行政执法规定》等法律法规,从而增强人们的地震法律法规意识;三要争取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建立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资金,保证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四要争取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会同教育部门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五要争取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大力支持,依托他们招募防震减灾宣传志愿者,联合他们适时开展防震减灾集中宣传、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进一步拓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面;六要争取电信、移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力争用现代传媒大力宣传防震减灾工作,开辟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新领域。总之,要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努力营造一个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协调配合、高效联动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

防震减灾宣传量大面宽,只有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经常持久、科学求实”的宣传原则,才能扎实有效地搞好防震减灾宣传活动。

(一)要以中小学校为主阵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小学生对科学知识具有强烈的求知兴趣,比较容易系统的接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掌握的自救、互救知识及技能,并具有辐射家庭和全社会的功能。为此,要采取得力措施,做好学校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1、要在中小学逐步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学校(基地),聘请学校分管宣传工作的副书记(副校长)担任学校(基地)主任,制定基地工作章程,区地震部门定期不定期为学校(基地)提供防震减灾宣传挂图、资料、光盘等,依托“基地”在中小学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2、要协调教育部门把防震减灾教育作为中小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围绕课堂和课堂学习,培养中小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技的兴趣和通过他们向社会开展防震减灾“二次科普宣传”的能力;3、依托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招募共青团员(红领巾)义务宣传员,安排他们在重要时段(5.12、7.28、12.4等)配合地震部门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推向深入。

(二)要通过“三下乡”活动深入农牧村开展防震减灾宣传,要针对农牧村地域辽阔、居住分散,许多房屋达不到抗震要求,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地震知识贫乏,防震减灾意识淡薄等实际,以“三下乡”为契机,广泛开展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播放宣传广播电视、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深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力争使广大农牧村群众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和法制观念,逐步增强对地震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要依托街道社区大力宣传防震减灾工作。街道社区是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具有人口比较集中、密度大的特点。为此,要逐步在所有街道社区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招募社区防震减灾志愿者,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增强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正确参与防震减灾活动的自觉性。

(四)要依托统战、宗教部门做好防震减灾进宗教活动工作。要针对我区信教群众多,各类宗教场所、活动多的实际,在各类宗教活动中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寺院活动。在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时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宣传“三个离不开”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使广大信教群众在接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同时,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五)要在依法行政中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地震行政执法是地震部门依据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其执法检查的对象是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近年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稳步推进,我区各类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但是许多业主由于“成本”因素考虑,不到地震部门办理抗震设防手续和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导致许多新建工程抗震缺位,成为地震危楼。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在依法行政中认真做好对每一个业主防震减灾政策的宣传,力争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宣传,使业主认识理解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重要性,重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六)要注重做好重点时段的防震减灾宣传。要充分利用每年“5.1”《防震减灾法》修订实施日、“5.1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国际减灾日”等时机,组织发动全区地震部门、防震减灾宣传志愿者(红领巾)在广场、社区、街头、集市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了解、关心、支持防震减灾事业的舆论氛围。

防震减灾作文总结篇4

关键词城市抗震防灾设防目标规划建议

0引言

2007年颁布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已经较全面的说明了国家对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视。200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对防震减灾规划从立法角度做了明确的阐述,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对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视。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资源过多的向城市集中,城市在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如何提高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是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地震给我国造成的人员和经济损失特别重大。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等均暴露出我国城市在抗震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城市依然面临着许多抗震防灾不利因素,主要包括: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大;老城区,城乡结合部,棚户区抗震防灾能力相对薄弱;旧有城市基础设施老化,布局不合理,道路狭窄,交通不畅;商业区、工业区、生活区布局混杂;地震次生灾害[患多;缺少绿地、公园等避难场所;大量古建筑、文化遗址没有充分的抗震防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矛盾突出等。城市抗震防灾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已经明显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面对大震巨灾时更表现出了显著的脆弱性。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有超过700个城市和企业编制了城市或者企业抗震防灾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现在的深圳经济特区的规划就是较成功的典范。文中在分析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城市抗震防灾中尚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建议。

1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基本内容

1.1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抗震设防目标

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明确城市抗震设防水准和防御目标、城市总体布局的抗震要求、城市用地防灾适宜性评价、工程抗震防灾要求(包含了城区的新建工程和加固改造工程,基础设施布局及建设,次生灾害防御和避震疏散规划建设)。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设防目标的明确是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基础,需要根据基础资料的收集,来确定该城市抗震设防目标。资料的收集具体包括了城市总体情况资料、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地震和地震地质资料、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地形地貌和大地形变资料、城市建筑物资料、城市基础设施资料和补充勘察和测试。总之,城市的抗震设防目标是综合因素决定的,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权衡决定该城市的抗震设防目标。

1.2我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主要内容

抗震防灾规划是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方针的重要内容。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主要内容有:城市总体抗震要求,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划分,规划的实施和保障。

城市总体抗震要求:主要包括了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减灾策略和对策,抗震设防标准和防御目标,抗震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抗震要求与技术指标。

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划分:主要包括了城市用地抗震类型分区、场地破坏影响(断裂、液化、滑坡等)及不利地形影响估计,危险地段划分,土地利用防灾适宜性规划(布局、适宜性评价、规划用地选择及相应要求对策)。其中防震减灾法中规定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包含在这部分的内容之中。

规划的实施和保障:其包含的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了重要建筑、新建工程、基础设施等。另外要特别注意考虑次生灾害源、避震疏散场所和通道等的要求和措施。

2我国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抗震减灾立法工作的不断推进,抗震防灾法律体系逐渐完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是抗震防灾规划相关的法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是基于上述两个法规而编制的,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的六项专业防灾规划之一。目前,我国的抗震防灾规划,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为我国的防灾减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城市抗震防灾中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列举如下:

(1)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自身存在的问题。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规划编制的时间长,往往滞后于城市的高速发展。现在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可能一些城市基础信息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房屋的拆除重建等。②抗震防灾规划中还将震害预测当成重点,当地震灾害到来时,城市的综合抵御能力依然薄弱。③城市抗震规划的重点不突出,与实际结合的不紧密,相应的技术知识不足,可操作性不强。我们的抗震防灾规划内容很全,但是对于一些比如城市用地抗震性能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却没有突出其重要性,例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由于崩塌和滑坡导致的损失就异常突出。

(2)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表现包含以下三个方面:①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城市的其它规划的编制不协调。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矛盾的发生,规划得不到很好的实施。②抗震防灾规划中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在我国的部分地区被扩大化,造成一定资源的浪费。地震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我国的抗震防灾减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不宜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扩大化。③抗震防灾规划的监管不力。这个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抗震防灾规划的落实不理想,没有严格的得到贯彻实施;另一方面是现有的工程建设缺乏监督和管理,出现了一些豆腐渣工程。

(3)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滞后于新成果与新技术的发展。表现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对于一些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滞后,没有体现规划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例如,在目前地震预报作为世界性难题在段时间内难以实现的前提下,地震预警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特别是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经过了地震的考验,很好的起到了抗震减灾的效果。我国也已经在地震预警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福建建立了地震预警的试点,技术也相对成熟了,但是该技术一直迟迟未在全国范围得到推广应用,和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

(4)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与防灾意识的宣传不匹配。我国有着较完备的抗震防灾规划,但是我国民众的抗震防灾减灾意识相对还很薄弱。最近一次次发生的地震,依然看到慌张的国民,看到民众在小震的情况下跳楼身亡等。相反,邻国日本国民在地震面前所表现的从容和淡定是值得学习与深刻反思的。地震来临时的从容、淡定、有序需要长期危险意识的积累、防震知识的储备、应急演练的常态化。

3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建议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日益进步,特别是当下的城镇化政策,城市逐渐膨胀,如何使城市更加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其中城市综合防灾中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上述我国抗震防灾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列举如下:

(1)针对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与之相对的措施。①针对规划编制的时间长,往往滞后于城市的高速发展的问题,可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程序,利用大数据技术,一旦信息有更新,数据库会得到自动的更新。②抗震防灾规划中仅仅将震害预测当成重点的问题,可以效仿美国,不单独做震害预测或易损性分析,转而推广做巨灾保险,增加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国际巨灾风险模型行业三大巨头之一的美国阿姆斯风险管理公司(RmS)已经于2008年在中国成立了分公司,推动我国的巨灾表F业务,特别是地震保险。③针对城市抗震规划的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应该更加明确抗震防灾规划中的重点,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一方面,抗震防灾规划中应该加强地震地质灾害评估。主要包括了液化、震陷的评价,崩塌、滑坡的估计和断层出露及避让等。而对于断层避让的问题应该慎重考虑,现在对断层的研究还不够,在城市土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断层的避让更需要慎重。另一方面,抗震防灾规划中应特别重视地震易引发的次生灾害,弄清次生灾害源,防止和减轻次生灾害。次生灾害的火灾、爆炸、水灾、毒气泄漏扩散、放射性污染、海啸、泥石流、滑坡等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要针对次生灾害特点制定防御对策和措施。

(2)针对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措施。①针对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城市的其他规划的编制不协调的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案。方案一是政府增加一个协调小组,专门协调城市规划的六个部门,使之能相互融合。方案二是可以尝试不单独编制抗震防灾规划,而是在总体规划和各专业规划中充分考虑抗震防灾规划的要求。这就需要总体规划部门和各专业规划部门吸纳抗震领域的人才,并参与到相应的规划的编制中。②针对抗震防灾规划中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在我国部分地区被扩大化的问题,建议严格按照防震减灾法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执行,对于一般的建筑参照现有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现场的地质勘查报告作为抗震设计的依据,而对于一些特别重要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和易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才做地震安全性评价。③针对抗震防灾规划的监管不力的问题,采取加强监管和建立相应奖惩机制的措施。

(3)针对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与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矛盾的问题,可以在加大抗震减灾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投入的同时,将新成果,如隔震与耗能减震技术,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辅助决策信息系统(GiS),地震预警系统(eew),高铁预警系统,生命线工程预警系统等及时纳入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推广使用,并在一些重大工程中优先试点应用。发挥新技术、新成果在城市的抗震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4)针对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与防灾意识宣传不匹配的问题,应该加强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最重要的是要从中小学生抓起,将抗震减灾的相关知识编入课程中,并且每年组织若干次地震应急演练,加强民众的抗震防灾意识。现在,我国的一些地震较多地方的学校,已经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云南就是其中之一,很好的加强了学生抗震减灾的意识。但是,全国范围内,还有待进一步的推广,最后达到全国的覆盖,以及针对整个城市的抗震防灾应急演练。另外,当巨大地震到来时,抗震减灾安全包作为民众自救的稻草,应该早日得到普及,这是一些小的方面,我们都能做到,而且只有做到了,我们才能真正的实现将地震灾害损失减小最小的目标。

4讨论与结论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地震的强度大、频率高、分布广、损失重。城市的综合防灾问题凸显,其中抗震防灾尤为重要。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防灾规划(如防洪、防火)中的一项专业内容,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现阶段城市抗震防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城市抗震防灾中存在的三大类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对策和思考,可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周锡元,苏经宇,马东辉,等.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S].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会,2009(01):4-14.

[3]胡聿贤.地震工程学[m].地震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Z].建筑设计管理,2007(06):1-6.

[5]黄龙生,冯启民,林登山.如何制订城市抗震防灾规划[J].世界地震工程,1991.2(02):51-57.

[6]杨柏坡,窦立军.地震安全性评价和高层建筑的地震动输入[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

防震减灾作文总结篇5

关键词:毕节;地震;应急工作;防震减灾;工作总结中图分类号:p315.09文献标志码:B

0引言

毕节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南北地震带南端东缘,构造运动强烈,各种构造形迹叠加、相互交错。主要断裂有:垭都紫云断裂、金沙岩孔断裂、大方马场断裂、石门坎断裂等[1]。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市境内发生4.0级以上地震多达15次。近几年地震活动更加频繁,仅2009年4.5级以上地震就有两次,区域内小震更是经常不断。我市地震一般具有:震级小、震源浅、烈度高、震感强的特点。如本次的9.7中强地震,就给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对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起着重要警示作用。

1震情灾情

2012年9月7日11时19分40秒,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与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交界处(北纬27.5°,东经104.0°)发生m5.7级地震。震中距离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最近为7.5千米,距威宁县城77公里。12时16分29秒,彝良县(北纬27.6°,东经104.0°),再次发生5.6级地震。

滇黔交界地震导致贵州威宁县累计受灾19个乡镇区,受灾总人口多达27965人,其中2人受伤;受损房屋6487户11733间,其中房屋倒塌12户18间;一般受损房屋5591户10356间;小水窖受损205个,局地公路坍塌;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0295亿元。

收稿日期:2012-10-18基金项目:毕节市社发攻关项目(毕科合字[2012]48)作者简介:李付伟(1985),男,安徽阜阳,2011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应急救援、3S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中的应用.

2市地震系统应急对策

地震发生后,市科技局和市防震减灾办领导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赶到到市地震台了解震情,同时召开彝良-威宁5.7级地震紧急会商会。会商结束后,根据分析研判的震情灾情情况,立即部署应急对策、启动单位内Ⅰ级应急预案,各项应急工作有序展开。

首先,实行由科技局局长为首的领导应急值班制,主要完成接、报、传、跟四项任务。做到密切跟踪震情,稳妥应对地震及有关突发性事件,及时上报灾害情况。

其次,由市防震减灾办主任带队的应急工作组即可赶赴现场。在灾区现场设置了流动监测站,对震情进行实时监测,提供一手的震情数据,辅助救灾。同时部分成员深入受灾严重区进行现场调查,并配合中国地震局开展灾害评估,协同有关部门指挥应急工作。

第三,市地震台加强24小时值班制度、加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力度。地震台及时进行分析并震情实时信息,帮助领导及时掌握震情,辅助应急指挥工作。并积极配合市电视台和毕节日报社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第四,实时与省局及相关部门保持联系,加强沟通、确保信息畅通,为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救灾提供信息支持,进一步辅助应急救援工作,减少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

39.7地震应急特点

3.1应急预案作用凸显

这次地震后,我市地震系统迅速启动了单位内的Ⅰ级应急预案,依据预案规定的单位及干部职工的各自职责、安排部署了抢险救灾工作。市地震台共监测地震414次,其中5.0―5.9级2次,4.0―4.9级2次,3.0―3.9级地震3次。灾区现场工作组配合中国地震局开展灾害评估,足迹遍及威宁县和赫章县13个乡镇、42个居民点、9处地质灾害点。在媒体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20期。应急工作前方组、后方组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达到了“预案自动启动,措施安排有序”的效果。[2]

3.2相互配合浑然一体

在地震现场,地震部门和地方政府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取得了应急抗震救灾的良好成效。地方政府给地震系统现场工作组提供的工作及生活便利,为精确做好灾区震情趋势判断和灾害调查工作提供了保障。地震系统为地方政府提供的震情灾情分析结果为政府安置灾民提供了科学依据。地震系统、地方政府与媒体之间做到实时信息共享,保证了震情灾情及时,正确引导了舆论,消除了群众的恐慌,减少了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

4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中存在问题

本次的应急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也暴露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首先,新技术服务于防震减灾工作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9.7地震后,由于我市还不具备信息辅助应急救灾的能力,在国家局和省地震局设备还未到灾情现场的时候,我市应急工作信息需求来源只能依靠原始的纸质地图和基层反应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初期应急指挥的有力开展。其次,我市地震观测台站规模小、密度低、布局不合理,并且都是独立工作,没能形成网络体系,不能够精确地监控全市所辖区域的地震情况。如此次的9.7地震,我市仅有的两个台站都未能精确地监测到震中位置。第三,县级城镇所辖区域建筑相当一部分是由屋主根据主观意愿自行设计,往往造成建筑平面布置不规则,如:“t”型、“π”型等,再加上房屋本身没有进行抗震设计,地震时受扭转效应的不利影响,导致房屋容易发生破坏倒塌,遇到中强度地震,建筑物根本不堪一击。第四,对群防群测工作重视不够,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缺少力度。我市群防群测“三网一员”体系仍未建立,使得群众在防震减灾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群众有信息没有合适、便捷的渠道反映给地震部门,地震部门的工作又不能很好地为群众所知,这严重影响了我市整体的防震减灾能力。防震减灾宣传是提高群众自救能力的必要手段,但基于客观和主观原因,我市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大的欠缺,其直接表现就是平时宣传少,震时抱佛脚。

5启示

第一、拓宽我市地震科技服务领域,积极推动以地震应急指挥系统为代表的防震减灾信息辅助系统建设。随着it、空间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很多地震多发地区的地震观测、预测及应急工作已逐步进入了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如:很多发达城市震时所用的地震应急救援指挥系统能在地震发生后,对地震震中的地理位置划定、提供震情的基本情况并对地震造成的损失进行初步评估,为抗震救灾指挥部救援决策提供支持。[3-4]这与我市震后初期所用的原始应急指挥相比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因此,提高地震科技在我市地震领域中的应用能力、服务水平,是摆在我市地震部门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积极完善地震监测网络。在地震预报还未过关的今天,地震监测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5]加强地震监测台站建设,重新审视和论证我市地震监测台网的布局,重新修订布局方案,着力建设一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市地震监测中心,提高分析处理地震事件的速度和能力,是毕节市防震减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体制,加大抗震设防工作力度。在地震精确预测还没有破解之前,抗震设防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核心环节,然而抗震设防却是我市地震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对于提高全市建筑物抗震性能,我们应针对不同区域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生命线工程,必须在具有防震减灾行政执法权部门的监督管理下进行安全评估,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抗震设防。对于村镇,应研究符合实际情况的措施,给出当地群众经济上易接受的抗震技术措施和指导性建议,引导农村民居进行抗震建设,同时组成检查组,定期对村民盖房进行检查指导,对发现农村民居建设存在的所有问题,都要及时引导、纠正,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四、加强“三网一员”建设,加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力度。群众性的测报和群众性的防御,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一项群众性基础工作,在防震减灾中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作用,“三网一员”队伍建设是强化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必要手段、是努力构建地震安全网络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市应尽快建立健全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宣传网及防震减灾助理员等事项,进一步完善我市地震群防群测工作。[6-7]同时,按照“主动、慎重、科学、有效”的宣传方针,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设立专栏,进行多形式、广覆盖的宣传,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普及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6结束语

各项应急工作的有序开展,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应急救援的圆满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次的应急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也应看到其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完善机制体制,以进一步提高我市的防震减灾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尚彦,刘家仁.贵州地震的分布特征[J].贵州科学,2012(2):82-85

[3]修济刚,黄建发,侯建盛.河北文安5.1级地震应急工作总结[J].国际地震动态,2006(8):22-24

[3]paulKovacs.ReducingtheriskofearthquakedamageinCanada:LessonsfromHaitiandChile.instituteforCatastrophicLossReduction[J].Universityofwesternontario,2010(6):123-128

[4]李德仁,刘良明,李维.中国减灾系统的系统构想[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4):25-30

[5]王斌,梁雪萍,周健等.汶川地震对江苏省盐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几点启示[J].山西地震,2012(1):46-48

防震减灾作文总结篇6

关键词:城市;抗震减灾;规划

l减灾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城市防灾减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震灾害防护规定等。城乡规划还要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的原则,要满足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放泥石流以及治安、交通管理和人民防空建设等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城市防震、防灾等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采取抗震措施。但实际上,不少国家的许多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考虑防灾内容有些不足。给灾后救治、灾后重建工作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困难。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智利大地震,救灾时都因交通严重堵塞、水电供应困难、通讯能力低、某些救灾必要条件得不到满足,从而使救灾工作延误、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无能为力的现象,加重了震灾损失。这些情况当然是由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复杂因素决定的,但与城市规划中的减灾方面弱化有重要的关系。正缘于此,城市必须编制抗震防灾规划。

(1)抗震防灾规划一般是针对发展较为成熟、建筑物密度大的城市编制的,因这些城市基本结构已经定型,社会系统中的各因素具有复杂的制约关系,故仅为防灾而做大的改造甚为困难。特别是由于经济效益的衡量,有可能使此类防灾规划的某些重要内容为纸上谈兵。

(2)城市规划需要全面考虑城市的规模、发展方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生产力与人口的合理布局,根据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而防灾规划一般仅考虑有关防灾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条件,故有以偏代全之弊。

综上所述,减灾是城市规划中不可等闲视之、不可分割出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规划系统性与先进性时必须着重发展的一个方面。

2城市减灾规划的基本内容

此处所谓的城市减灾规划,是指城市规划中的减灾内容、内涵或有关方面,虽然它在城市技术性基础设施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却远非局限于此。实际上,它渗透到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每一个环节。城市减灾规划主要着眼于防灾、救灾方面。其中防灾的主要内容为:

(1)通过选址避开自然易灾地段,例如避开易产生崩塌、滑坡的山坡的坡角,易发生洪水或泥石流的山谷的谷口,易发生地震液化的饱和砂层地区,易发生震陷的填土区或古河道等。

(2)通过合理规划避免建城时产生人为的易灾区。例如在规划中使易爆物仓库区远离易燃物集中处与人口、建筑物密集区。使释放有毒有害烟尘、气体的单位建于下风口等。

(3)建立适于防灾的城市单元结构布局,以实现较优的系统防灾环境。

救灾规划的主要内容为:①规划生命线工程的最简抗灾覆盖网络。②规划城市结构、设计抗灾目标以尽量防止灾害链节点的存在。③规划多功能临时性救灾“中转"场地。例如避难场地,救灾物资集散地,临时医护站等。④规范救灾指挥系统。⑤规划救灾支持环境:防灾规划与救灾规划中有局部重合,且在进行规划时二者是统一的。总的来说,城市减灾规划的最主要考虑点是:优选地质、地貌等自然环境;规划有利于避灾、防灾、抗灾、救灾等社会功能与结构布局;强化某些社会职能性网点并赋与为减灾隐性“韧"环境;据实际情况插补减轻重大自然灾害共适性特殊建筑物等。

3城市减灾规划的实施步骤与遵循原则

(1)城市减灾规划需建立在以下几个基础上

①当地各类自然灾害趋势性预测与规律分析。灾害史研究。

②当地自然环境、人工环境调查、监测分析与评价,社会系统与单元灾害易损性分析,自然灾害与防灾、救灾区划。

③城市历史与现状,城市性质、规模、政治、经济、人文特征。

④城市发展目标

(2)城市减灾规划的主要实施步骤

①确定城市减灾目标,实施标准与途径。

②结合总体规划,进行城市减灾结构分区。

③根据城市与环境复杂的动态特征关系,城市发展目标与减灾目标等,在减灾结构分区与减灾环境评估的基础上,应用专业知识与运筹学、系统论、信息论或其它有关理论与方法,规划具有较高抗灾能力与功能覆盖能力的道路、水电供应或其它生命线工程的主干网络,与最重要的救灾支持条件。

④进行全方位体现减灾意图的城市详细规划。无论是建筑类型,还是建筑密度、高度等控制指标的总平面布置,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工程管网的综合规划与竖向规划,无不与减灾目的的实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故需把减灾意识渗入到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中去。例如,由于地震波的共振效应,在某些高度时,建筑物的地震易损性比在其它高度时大的多。城市管线的布局、连接关系、断面特征、结构形式、物流控制,所处的地质环境等更是决定了这些建筑、构筑物的防灾能力及其支持防灾、救灾的职能是否得以顺利地高效地实现。

⑤进行防灾、救灾的计算机模拟,作投效分析,进而改善与补充减灾规划。

(3)城市减灾规划还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它们也是评价减灾规划优劣的基本着眼点

①减灾与城市社会发展是有机的统一。减灾规划必须尽量有利于城市其它社会职能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或其它城市规划任务的实现。一些减灾必备的因素,例如地震避难场地,救灾预备站应有其平时的用途。

②减灾规划应为城市建设与城市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减灾活动创立低耗、高效的环境条件。

③减灾规划应具有系统性并可适应减灾的动态发展趋势。

4抗震技术的创新

“防患于未然”这是中国人处事的哲学,这当然在抗震上也是适用的于是这就要求在建筑物时就应考虑抗震。

(1)钢筋混凝土技术的新发展,此技术加上消能减震加固技术,消能器采用国产液体粘滞阻尼器,安装在钢支撑中,这不仅避免了结构的薄弱,而且使抗震能力大为增强。若采用传统地加大抗震厚度,将会导致建筑结构抗震作用加大,无法达到经济、合理的目标。混凝土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分体柱技术会使柱的抗弯承载能力稍有降低,抗剪承载能力保持不变,而变形能力和延性能力显著提高,且柱的破坏形态由剪切型变为弯曲型,实现变短柱为“长”柱,从而在根本上改善钢筋混凝土短柱的抗性能,提高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性。

(2)玻璃纤维加固,玻璃纤维加固是利用一种非凡的玻璃纤维布层层黏结包裹需加固的柱,可以明显提高柱的抗震强度和抗剪强度。

在梁的加固中可以采用玻璃纤维加固。由于梁上有楼面板,需要在楼板和梁交界处的侧面开一个小槽,目的是锚固玻璃纤维布,防止玻璃纤维布与梁表面脱离,当梁上荷载增大很多时。可以在混凝土上下增加钢梁组成复合梁,可以起到提高构件承载力的目的。复合梁施工前需要先消除原混凝土梁的挠度,这样才能保证后加钢梁能够分担部分混凝土梁的荷载。

(3)复合材料的加固,复合材料具有钢所不具有的抗腐蚀性,较高的强重比和抗疲惫能力,对地震有较强的抵御作用,不仅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而且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4)抗震设计模型,要建立抗震防灾和强度安全的理论体系,坚持数值模型和物理模型并重,实验室实验与现场试验并重,线性理论与非线性理论过渡等基本原则,分析建筑物的响应,发挥材料的潜力,形成基于形态的抗震设防标准理论和工程应用办法,高桥墩桥梁抗震的震动台模型试验技术与减震控制方法等。

5结语

我们一定要强化震情观念,加强防灾减灾规划,采用与推广先进材料、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房屋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内部资料),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4

防震减灾作文总结篇7

第二条本评比制度适用于对各区县防震减灾工作的考核评比。

第三条市地震局成立防震减灾工作考核评比评审组,评审组由市地震局领导班子成员、各科室、台网负责人组成。

第四条考核评比的主要依据:

(一)省、市政府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文件和规划;

(二)市地震局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要点;

(三)市地震应急工作检查制度;

(四)市地震灾情速报规定;

(五)市地震监测台站运行管理试行制度;

(六)市地震系统应对处置地震谣言应急预案;

(七)省、市地震主管部门的文件。

第五条考核评比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要求

1.积极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方针;

2.成立地震机构,职责分工明确,人员稳定并适应工作需要;

3.编制了防震减灾规划与年度计划;

4.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开拓创新,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和技术支撑;

5.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防震减灾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

6.建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和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

7.在廉洁从政方面出现问题或出现重大工作失误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参加评比资格。

二、监测预报工作

1.地震监测台站运行与维护;

2.地震监测台站建设与完善;

3.震情值班制度建设与落实;

4.宏观异常调查落实;

5.地震群测群防工作;

6.地震观测设施与环境保护;

7.其他工作。

三、震害防御工作

1.地震小区划工作;

2.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制度建设;

3.行政许可事项落实;

4.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5.农村民居示范工程建设;

6.农村建筑工匠培训;

7.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

8.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创建;

9.城镇地震安全综合试点;

10.其他工作。

四、地震行政执法工作

1.行政执法制度建设,防震减灾规范性文件制定;

2.执法队伍建设;

3.地震行政执法工作;

4.地震行政执法检查与监督;

5.法制宣传与普及;

6.其他工作。

五、宣传教育工作

1.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规划与计划制定;

2.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

3.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4.防震减灾知识“五进”工作;

5.广场宣传与重点时段的宣传教育活动;

6.参加市以上组织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7.编发防震减灾宣传材料、日常媒体宣传、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民居示范工程的经验的推广和宣传;

8.信息报送情况;

9.其他工作。

六、地震应急工作

1.地震应急预案建设;

2.地震应急队伍与志愿者队伍建设;

3.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4.地震应急制度建设;

5.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6.地震应急演练与现场工作;

7.应急经费和装备;

8.其他工作。

第六条考核评比实行量化评分

一、分值的确定标准

1.能全面完成该项内容的,赋予该项分值的最高分;

2.基本完成的,赋予该项分值的1/2以上分值;

3.仅部分开展、与总体要求有较大差距的,赋予该项分值的1/2以下分值;

4.未完成省、市地震局部署的工作任务的,该项内容不得分;

5.未开展工作的赋零分。

二、加分与扣分

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或者有明显创新的,可以申请加分,总加分不得超过10分。

工作中出现明显失误的进行扣分,造成严重影响的实施一票否决。

各科室每季度对各区县扣分事项进行统计,由震害防御科进行汇总后在季度调度会上通报。

第七条考核评比于年底进行,由市地震局进行表彰。

考核评比单位应当将工作总结连同原始记录材料一并于12月31日前报市地震局震害防御科。申请加分的,应当同时报送附加材料。报送材料应当采用规范公文格式。

逾期未报送考核评比材料的,视为自动放弃参加评比。

第八条考核评比工作应提供的材料

一、工作总结

1.工作开展情况概述;

2.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地震行政执法、宣传教育、地震应急等工作情况说明;

3.存在的问题;

4.下一步的打算。

二、评比材料要求

1.反映年度主要工作开展情况文字、图片等原始记录资料,记录材料统一用a4纸复印;

2.材料应按顺序装订,并进行统一编目;

3.必要时评审组可调阅相应材料原件,参评单位应当及时提供。

第九条考核评比工作由市地震局震害防御科负责组织。评审程序为:

1.评审组成员查阅各单位所报材料;

2.各科室负责人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对区县工作进行说明,重点介绍每个区县取得的成绩、不足、以及特色工作,提出加分和扣分事项建议;

3.评审组成员分别打分,评审组成员打分的平均值作为参评单位的最终得分。

第十条考核评比奖项设置:

综合评比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单项评比设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地震行政执法、地震应急、宣传教育工作单项奖各一名;设工作创新奖一名(如无事迹可暂缺)。

第十一条市地震局震害防御科根据考核评比的最终得分排序,提出年度防震减灾考核评比获奖建议名单,报局党组研究确定。

第十二条年度考核评比前两名的单位获得推荐参加全省市、县防震减灾综合评比资格。

第十三条按照“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获奖单位由市地震局予以表彰奖励。

防震减灾作文总结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按照全省防震减灾工作的部署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的能力。

二、总体要求

充分认识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本着“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把握重要时段,突出重点内容,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工作落实,不断扩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社会影响力和科普知识的覆盖面,推动我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着眼基层,强化服务。深入贯彻落实省地震局提出的“强化基层、夯实基础”的工作思路,把宣传重点放在学校、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努力为基层提供高品质的宣传服务。

(二)抓住时机,集中宣传。在5月12日防灾减灾日和7月28日唐山地震纪念日前后,要紧紧抓住社会对防震减灾高度关注的契机,针对宣传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集中开展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全面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三)加强领导,认真总结。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宣传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工作实效,同时要认真总结活动情况,不断积累经验,及时将文字资料和图片通过金宏协同网发送到区地震局邮箱。

三、活动安排

(一)1-12月,按规定在区政务网完整、准确、及时地信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有效宣传防震减灾工作。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

(二)2月,印发《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防震减灾工作要点》;组织开展区地震局内部法律法规集中学习研究活动。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

(三)3月-4月,制作防震减灾工作宣传片、多媒体演示讲解宣传资料和地震灾害预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简介,编印防震减灾重要文件汇编。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

(四)4月-10月,按照市地震局要求,积极开展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创建工作,争取创建省地震安全示范企业1个,市地震安全示范企业1个。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安监局、区安监石化区分局

(五)5月,举办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和工程建设企业的防震减灾法普法讲座。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城建局

(六)5月,按照省、市地震局的安排,组织开展全省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有奖答题活动。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七)5月12日前后,全区动员,利用各种宣传手段,组织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区广电中心跟踪报道各项活动,并播出地震科普宣传片。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应急办、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八)5月12日14:28分,全区机关、学校统一进行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应急办、区教体局

(九)5月-8月,举办地震科普网络知识竞赛。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计算机中心

(十)6月中下旬,根据省、市地震局的统一安排,组织开展地震系统学习《省防震减灾条例》测试答题活动。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

(十一)7月,积极开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争取创建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个、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2个。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各街道办事处

(十二)7月中下旬,参加全市社区防震避震演练活动,省、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必须开展演练活动,在此基础上,每个街道办事处再选择1-2个社区开展防震避震演练。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各街道办事处

(十三)7月28日前后,利用“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采用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十四)9月,以珠江路小学科普展厅为基础,建设我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逐步配备展牌、互动展品等设施,组织中小学生到基地内接受较为全面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教体局、珠江路小学

(十五)9月,按照省、市地震局的统一安排,在中、小学开学第一天,组织开展防震避震应急演练;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教体局

(十六)10月,继续开展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争取再创建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1所,区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2所。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科协、区教体局

(十七)10月,积极创新宣传形式,印制宣传品,编辑印刷《居民地震应急实用手册》和《地震应急指挥实用手册》。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

(十八)11月,与区内物业公司取得联系开展社区防震减灾宣传活动。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各街道办事处

(十九)12月份,利用《省防震减灾条例》实施一周年和全国法制宣传日,广泛开展以法制建设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活动。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防震减灾作文总结篇9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提高监测预报、综合防范、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推进中心城区核心区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新建和在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抗震民居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高,建立起以地震救援队伍为中坚、各有关行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公众应对地震的能力明显增强,普遍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防震避险技能。

二、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

(一)提高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严格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监理,推广应用成熟可行的抗震新技术,加强对学校、医院、超限高层和大跨度建筑结构等大型公共建筑抗震设防管理,加强城市桥梁、供水、供气、排污等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能力建设,确保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学校、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高于当地房屋建筑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加大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力度,逐步消除抗震设防达不到要求、结构抗震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建筑,五年内基本完成我区沿海石结构房屋的拆迁重建或加固改造工作,提升城乡建筑工程抗震防灾能力。

(二)加快推进校安工程和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按照区校安办的统一部署,多渠道筹措校安工程资金,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完成我区校安工程建设任务。加强对农村建房抗震设防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广应用《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按照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使农村抗震民居比例有大幅度提高。

(三)大力推进防震减灾工作。认真组织编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积极开展防震减灾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争取与省、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对接。经组织论证后,适时列入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以项目带动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为中心城区核心区建设提供更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并依法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要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的组织体系和技术系统建设,确保在突发破坏性地震时,震情灾情信息能够及时准确上报。区地震办要加大对各镇(街道)防震减灾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与各镇(街道)密切配合,继续完善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以下简称地震“三网一员”)建设,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各镇(街道)要重新选任热心地震工作、有一定政治、文化素质的人员任地震“三网一员”,并于5月底前上报区地震办备案。

三、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一)提升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依托区消防大队建立区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建设的通知》(政办〔〕119号)精神,区财政将区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装备配置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区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设备购置及队伍建设;同时,对获得省、市专项补助的用于开展地震异常测报落实、灾情现场调查、城乡地震科普宣传、地震应急等工作,区财政要予以适当配套。继续推进各系统、各行业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各级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二)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的组织体系和技术系统。加强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严格落实地震预案管理的各项制度和工作程序,细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机制,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地震应急演练,确保地震应急指挥有效、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破坏性地震发生后,1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灾民能得到基本生活安置。

(三)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规划部门应抓紧组织编制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公园、体育馆、城市绿地等设施,增加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救生避险设备,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完善全区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保证震害发生时有效应对。

四、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一)提高地震监测预测能力。密切关注我区的震情动态。加大投入,继续推进地震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震监测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和综合效益。加强群测群防,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二)健全地震灾害信息报送机制。规范震情灾情及相关信息管理,完善地震应急新闻机制,畅通信息报送及渠道,切实提高地震信息速报的公共服务水平。对群众报告的宏观异常,及时组织专家深入调查核实,并公布调查结果,防止地震谣传,保持社会稳定。

五、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宣传

(一)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完善防震减灾宣传长效机制。各级宣传、广电、报刊、教育等部门应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在每年的5·12“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时段定期开展防震减灾集中强化宣传。区地震办要牵头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厂区、进乡村、进家庭”宣传活动,扎实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示范学校建设。教育部门将防震减灾教育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内容。每学期开学后,教育局要督促各大中小学校集中组织宣传教育活动,每所学校应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讲座,举办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二)做好信息和舆论引导。地震、新闻宣传部门要密切配合,规范震情灾情及相关信息管理,完善地震突发新闻快速反应机制、舆论收集和分析机制,畅通信息报送及渠道。充分发挥主流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及时处置地震谣传,保持社会安定稳定。

防震减灾作文总结篇10

【关键词】地震;灾情统计;现状;对策

一、引言

地震是破坏性最大、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全球每年发生的有感地震5万多次,其中能造成破坏的5级以上地震约l000次,造成巨大灾害的7级以上地震约十几次。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20世纪以来,全世界发生的最严重大地震有十一次,我国就有三次,分别是1920年12月宁夏海原8.5级地震、1976年7月唐山7.8级地震、2008年四川“5.12”汶川8.0级地震。强烈的地震可以在几十秒甚至几秒的短暂时间内造成巨大破坏,顷刻之间就可使一座城市化为废墟。地震以及地震引发的海啸、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次生灾害和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环境污染、瘟疫等衍生灾害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基础设施遭到重大破坏,资源遭到毁损,环境遭到破坏,对社会经济影响重大。

地震发生后,首先要对地震灾情有一个科学的评估,并形成灾情报告。灾情报告是反映灾害情况的专门性文件或文献,是全面系统地掌握灾害情况,实施防灾救灾以及进行灾害研究,认识灾害规律,分析灾害发展态势,进行预测、预报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依据。灾情报告是在灾情调查、灾情评估、灾情统计基础上完成的。灾情统计是灾情报告的重要组成,是对地震灾区进行综合灾害分析与评估的根本和依据。本文仅对当前防震减灾统计工作,尤其是灾情统计工作中较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并通过从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统计深度分析和统计队伍建设等方面,得出防震减灾统计工作对政府决策发挥的作用。

二、地震灾情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地震灾情统计工作就是统计由于地震灾害产生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资源环境的直接危害。地震灾情统计工作是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是通过搜集、整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准确性是灾情统计工作的灵魂。科学、系统、准确的统计数据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制定宏观调控措施的必要依据。由于各地防震减灾统计工作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和部门领导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强化统计工作管理,更好的服务于防震减灾工作,无论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还是对部门单位的管理都具有同样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防震减灾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发挥防震减灾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职能,提高统计信息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很有必要。

三、防震减灾统计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地震系统综合统计工作,以中国地震局和各级地震部门“防震减灾事业统计年报”为主,内容主要包括人员结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水平、职工培训与教育;地震事业经费;仪器设备和车辆状况;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市县地震部门基本信息等。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地震统计基本要素,为地震科技、防震减灾、科研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能较好地服务于防震减灾的需要。但由于各地防震减灾统计工作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和部门领导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影响了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意义的正确理解,给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统计工作简单化,部分单位对地震统计工作重视不够。目前我国地震灾情统计局限于一般性的数字调查、整理和汇总,统计数据的深度、广度分析加工不够,统计信息资源共享有待提高。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地震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如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就出现了因在地震灾情统计工作中职责履行不到位,统计工作简单化,统计数据出现不及时、不科学,导致统计信息错误,个别领导干部被免职。

(二)统计信息与防震减灾中心工作结合不够,统计数据产出效益较低。目前的防震减灾统计工作基本上处于简单的数据汇总,为防震减灾“3+1”体系服务的功能发挥不足。统计工作对灾区现有的各类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和二次开发的程度不够。如“5.12”汶川地震,波及甘肃陇南八县一区,各县区对各类地震灾情数据资料进行了收集汇总,但统计数据为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影响不够,发挥的作用有限,统计数据产出效益偏低。

(三)统计数据和结果的实用性不够,难以成为政府决策的有力依据。灾情统计数据影响大,直接关系到政府决策,关系到社会各界对灾情的判断,也关系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统计数据失真时有发生。有些灾情统计数据基于假定和预判,甚至主观需求,得出的结论可实用性不强,在政府决策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四)部分部门、单位对统计指标理解不到位,统计口径有偏差。对统计指标的涵义,一般有两种理解和两种使用方法:其一、统计指标是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它包括三个构成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其二、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除了包括上述三个构成要素外,还包括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因此,统计指标包括六个具体的构成因素。这说明如果没有统一的口径范围,则不可能获得准确可靠的指标数据。在地震灾情统计中,要对统计指标准确理解,才能杜绝不同部门对同一统计指标不同的统计结果,才能得出科学的统计数据。

(五)统计工作体系不够健全,缺少稳定、专业的统计队伍和统计工作管理制度。目前地震灾情统计工作体系尚不健全,统计工作管理制度不完善,统计队伍也不专业,往往是哪有灾情,哪儿才相应地出台措施。如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了更好地为抗震救灾工作搞好统计服务,发挥统计优势,形成省、市统计联动机制,四川省统计局先后发出《关于紧紧围绕统计系统报送抗震救灾工作相关材料的通知》、《关于填报〈统计系统5·12地震受灾情况统计表〉(日报表)的通知》、《关于加强对救灾款物监管的通知》、《四川省统计局关于加强抗震救灾统计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这些文件看似加强统计服务工作,实则说明我国统计工作体系之薄弱。另外,统计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低。基层统计人员普遍存在业务知识不足,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职责不清,目标不明,工作找不到抓手,开展工作缺少思路和办法。有些基层统计人员满足于已有的工作经验,默守陈规、固步自封,缺乏创新意识,没有进取精神,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对学习的根本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学习中囫囵吞枣的多、学以致用的少。有的人学历层次本来就不高、文化基础薄弱、知识匮乏,不仅不自加压力,奋起直追,对本职的统计业务知识、技能也不肯下功夫学习,与新时期统计工作的要求不适应。

四、对策

(一)加强统计基础工作,规范统计数据。“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根基,无论任何行业都离不开基础工作。所谓统计基础工作,就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等统计法律法规,对各环节统计工作的规范管理。统计基础工作做不好,就保证不了统计数据质量,就谈不上统计为社会服务,为领导、为社会各阶层提供真实有效的数字依据。目前,地震灾害统计要素主要有:发震地点、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烈度、烈度Ⅵ度以上面积、地震受灾地区、受灾面积、受灾人口(包括死亡、重伤、轻伤等)、房屋破坏情况(包括毁坏、严重、中等、轻微等)、生命线工程损失(包括桥梁、铁路、公路、码头、机场、水利水电工程等)等,以及是否有中长期或短临预报等内容。在灾情统计工作中,第一,要实现统计调查数据管理和的规范化、正规化、法制化,逐步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统计调查、管理、信息制度。第二,坚决杜绝随意提供和公布灾情统计信息的行为,避免造成社会重大动荡。

(二)加强统计深度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统计深度分析建立在数字调查、整理和汇总的基础上,切实按统计机构网络化、原始记录完整化、统计数据台帐化、统计管理制度化、统计分析经常化、统计资料档案化、统计手段现代化、统计培训正规化、统计工作法制化的要求,实现对基础的统计数据进行深度、广度分析加工,得出的统计信息资源可以共享,得出的结论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这样的深度分析才能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灾情统计工作中,第一,要实现统计资料不仅为党政领导服务,更要为社会公众服务。第二,实现统计资料从粗加工、低层次的传统服务向深加工、多层次的现代服务转变,树立一种精益求精的观念,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统计信息的可利用性。

(三)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确保统计工作上水平。针对目前基层统计力量薄弱的实际,要着力加强统计机构的建设,配齐配强基层统计人员,努力造就一支“专业型、分析型、管理型、执法型”的基层统计干部队伍。同时要稳定统计队伍,积极争取解决统计人员求人又受气,事多待遇低的问题,要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办公条件,留住统计人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统计系统要具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统计干部队伍。各级统计部门及其广大统计工作者一定要顺应时展要求,适应新形势统计工作的需要,强化统计业务知识的学习,搞好统计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高质量完成统计任务为己任,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从而不断增强统计队伍自身的素质。注重学习统计基础知识和统计业务知识,增强统计业务素质;学习统计法制知识,增强统计法律素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新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水平;学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场经济理论知识,提高统计分析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把统计队伍建设成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优秀统计队伍,从而使统计工作在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建立健全统计工作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统计工作体系,就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统计职责、统计内容、统计程序、统计资料管理和奖惩措施等方面内容,建立统计工作基本制度。把统计工作纳入到全系统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将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等指标进行量化打分,根据分数多少来评选先进,形成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工作机制。建立信息体系,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为部门和领导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网站、印发统计资料等形式,定期地对有关统计数据进行,并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和预测。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在地震灾情统计中,要对统计指标准确理解,规范统计指标口径,严格杜绝对同一统计指标得出不同的统计结果。将灾情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等纳入统计序列,形成科学的统计体系,真正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兰日清.大型结构三维地震反应分析并行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

[2]文里梁.基于三维GiS技术的地震灾情场景模拟系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

[3]董鹏聪.地震预警中震源参数的快速确定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

[4]杨仁孟.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

[5]兰日清.公路网络地震作用下经济损失方法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

[6]肖东升.基于GiS和Ca的地震灾害压埋人员情景分析与评估理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9.

[7]王延伟.基于J2ee的通用地震信息系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