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8:57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篇1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1-0090-03

儿童的免疫力极低,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儿童易患的疾病,大都是在春季发病,主要症状有咳嗽、喘息、发热、缺氧、呼吸困难等,且大都是急性的,如不及时治疗,对儿童的呼吸系统有极大的危害,甚至会导致幼儿发生哮喘。通过科学的临床治疗,能够使儿童的呼吸系统疾病得到控制,病情得到改善,但是想要彻底康复,临床护理也是非常关键的[1]。本文笔者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不同临床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希冀能够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是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3年接收的20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115例,女85例;年龄3个月~7岁;喘息性支气管炎84例,哮喘52例,小儿肺炎35例,咳嗽变异性哮喘11例,急性喉炎18例。笔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3个月~6岁,平均(4.7±1.1)岁;喘息性支气管炎35例,哮喘32例,小儿肺炎17例,咳嗽变异性哮喘7例,急性喉炎9例;基础症状评分(4.3±1.2)分[症状评价标准为呼吸困难(指吸频率>35次、发绀、三凹征)记3分,喘息记2分,咳痰或咳嗽或发热(腋温>38℃)记1分]。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5.1±0.9)岁;喘息性支气管炎49例,哮喘20例,小儿肺炎1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4例,急性喉炎9例;基础症状评分(4.1±0.9)分。两组患者年龄、基础症状评分、病情等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了常规检查及诊断,并根据病情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了抗感染、抗病毒等药物的综合治疗,其中抗感染平喘药应用的是普米克令舒和博利康尼,抗感染化痰药是60万U红霉素、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10mg地塞米松配成的溶液,将5ml此溶液和1支α-糜蛋白酶进行融合,利用面罩或者喷嘴对儿童进行喷雾,将氧流量调至5~7ml/min,再利用喷射式的氧雾微粒随儿童呼吸进行呼吸道、肺部,每次进行10min,2次/d,3~7d为一疗程[2]。通过相同的治疗方法,保证了两组患者各项条件的相同。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100例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笔者采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式,即对病房进行清理、定期对儿童进行检查等。而对观察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采用的是人性化的科学式护理方法,包括环境的护理、语言行为的护理、并发症的护理等,具体如下。

1.3.1环境护理为了促进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将病房温度控制在8℃~20℃,而且还定期清理病房,保证病房的空气清新、无烟、无尘,每天都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1次,并对病房进行通风换气[3]。

1.3.2儿童呼吸道护理儿童呼吸道护理就是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病情对其采用相应的,并及时清理儿童口鼻内的分泌物,保持儿童呼吸系统的通畅,减少他们的呼吸困难状况[4]。

1.3.3心理护理除了做好常规护理外,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还主动与儿童进行沟通,即使是幼儿,他们也主动与其进行肢体上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感情,使其能够配合医务工作者的护理工作[5]。

1.3.4并发症护理儿童的呼吸系统非常脆弱,稍一疏忽可能就会导致病情的加重,或者病情的转移,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还定期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并发症的检查,确保病情的稳定,一旦发现病情加重、病情转移,立即请医生诊断,保证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

1.4观察指标

经在院治疗期间的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在相同的治疗方案下,采用科学人性化护理方案的观察组住院时间(4.8±1.6)d,对照组住院时间(6.6±2.1)d,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在所有入组接受相同治疗的患儿中,共有22例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如过敏性喉头水肿、痰液阻塞、呼吸窘迫等),其中观察组仅2例(2%),对照组20例(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通过本次分析研究发现,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规护理无论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都逊色于人性化的护理方法,人性化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技巧更加巧妙,对儿童能够进行更全面的护理,保证儿童呼吸系统不被感染,此外,人性化的护理方式还能够有效加强护理人员对幼儿患者的心理、病情的了解,更有利于消除儿童抵制治疗的情绪,使其乐于接受治疗,从而加快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6]。本次研究,笔者所在医院对两组患者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治疗方法,只是护理方式不同,但是却导致了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的不同,由此可见,人性化、科学的护理方式能够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提供更好的恢复环境,而且人性化的服务能够使幼儿、儿童不惧怕护理人员,能够消除他们的抵制情绪,使他们配合治疗,因而就加快了患者的康复进程,缩短了康复时间。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以及人们护理意识的提高,人性化护理方式已经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护理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术前、术中、术后都能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安抚,最大化地满足了患者的情感、心理、生理需求,而且特别注意护理的细节,丰富了护理内容,使医务护理人员与患者的距离大大缩短,增强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减少了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护理理念和护理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促进患者手术的成功、缩短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儿童的呼吸系统极为脆弱,导致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大大提高,近几年来,我国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儿童本身自制能力、护理能力的缺乏,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康复起来比较慢,而且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并发症,从而为治疗带来更大的威胁,因此,加强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是非常关键的,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能够有效地加快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而且能够大大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在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7]。通过此次研究,笔者所在医院专家也发现,常规护理方法虽然也能为儿童提供清洁的护理环境,但在一些护理细节上还是比较欠缺的,例如儿童不配合、护理不细致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等,而人性化、科学化的护理方式就弥补了常规护理的这一缺陷,它能够更加细致地为患者服务,能够想患者所想、忧患者所忧,更好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服务,从而大大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减少了儿童呼吸道发生感染的情况,而且能够促使医务人员与儿童建立良好感情,避免儿童不配合的情况[8]。

总而言之,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人性化、科学化的护理方式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观察要点,能够在护理环境、护理语言、并发症护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实施系统化的程序护理,有效提高了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质量,缩短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值得在医学领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华,杜晓娟,林丽渊,等.中国人哮喘易感性与染色体5q31~33区连锁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9,52(12):65-66.

[2]李华强.小儿哮喘发病机理和治疗展望[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3(4):47-48.

[3]江沁波,刘玺诚,高红,等.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诊治婴幼儿肺疾患25例临床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10,53(6):36-37.

[4]赵顺英.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2(5):347-348.

[5]赵顺英.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2(11):87-88.

[6]罗征秀,刘恩梅,李渠北,等.婴幼儿反复持续吼喘58例病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52(5):65-66.

[7]邓江红,姚开虎,胡惠丽.新生儿脯炎死亡病例中B组链球菌的检测[J].中华儿科杂志,2010,53(1):77-78.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篇2

关键词:雾化吸入疗法;呼吸系统疾病;儿科

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不仅病程长,且波及范围广,而且若处理不及时患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咳痰、胸闷、呼吸困难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到患儿的身体健康,大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改善患儿的呼吸状况,避免低氧现状,可给予有效的吸氧治疗,同时给予药物雾化吸入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1]。但是临床上雾化吸入有多种疗法,本人在我院儿科观察比较了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以为临床儿科医生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湖北省谷城县人民医院儿科诊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346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试验组173例,男90例,女83例;年龄3个月~13岁,平均年龄(6.7±1.5)岁。其中肺炎56例,支气管哮喘43例,急性支气管炎42例,毛细支气管炎32例。对照组173例,男89例,女84例;年龄4个月~14岁,平均年龄(5.6±1.4)岁。其中肺炎66例,支气管哮喘40例,急性支气管炎30例,毛细支气管炎37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症比例上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均行相同的常规治疗,常规静脉滴注抗病毒、抗炎、平喘药物,并实施雾化吸入疗法。雾化药液配置如下:生理盐水2ml,沐舒坦2ml。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接通空气压缩泵的电源,打开开关后,将面罩扣住患者的口鼻部,直到药液吸完,控制每次雾化吸入治疗的时间为10~20min。实验组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将一次性气动雾化吸入器与氧气管路相连,在湿化瓶内不放水,要避免液体进入雾化器内使药液稀释,设定氧流量为6~8L/min,将面罩扣住患者的口鼻部,直到药液吸完,控制每次雾化吸入治疗的时间为10~20min。

1.3观察指标观察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血氧指标的变化情况等。

1.4疗效评定标准[2]如下:显效:各项临床病症(喘息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明显改善;有效:各项临床病症(喘息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有所缓解;无效:各项临床病症(喘息胸

闷咳嗽呼吸困难等)无改善,甚至加重。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判断,实验组总有效(显效和有效例数之和)例数为145例,对照组总有效例数为109例,经χ2检验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病症改善情况比较实验组喘息病症消失时间、胸闷病症消失时间、咳嗽病症消失时间、呼吸困难病症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2.3两组血氧指标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氧饱和度、最大呼吸流量均显著增加,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最大呼吸流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不完善,机体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较为低下,容易受到多种致病菌的感染和侵袭,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临床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3],具有病程长,波及范围广的特点,部分致病菌可通过飞沫传播,会明显影响到周围人群的健康,不仅大幅降低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影响着患儿的健康,还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目前临床用于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有多种,保守治疗为首选方案,而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案为药物治疗[4]。研究表明,有效的雾化吸入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有效清除病灶,可大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5]。雾化吸入治疗是将药物或水经吸入装置分散成悬浮于气体中的雾粒或微粒,通过吸入的方式沉积于呼吸道和/或肺部,从而达到呼吸道局部治疗的作用,通过雾化吸入给药,可以达到缓解支气管痉挛,稀化痰液,防治呼吸道感染的作用。在许多呼吸系统疾病中,均可以使用雾化吸入治疗。由于雾化吸入具有药物起效快,用药量少,局部药物浓度高而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雾化吸入已成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6]。

雾化吸入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其中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是较为传统的治疗方法,也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一定的优势[7]: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疗法操作方法简单,只要平静呼吸即可,适合各类患者,尤其是儿童;喷雾器对雾化颗粒具有高度选择性,可确保患儿吸入的药雾能够有效沉积,全身不良反应轻微,可混合几种药同时进行吸入治疗,节省时间。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是临床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治疗手段,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吸入呼吸道后起到止咳平喘,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肺通气和发声的功能,有效抑制分泌物的渗出,并可消除喉、咽、鼻部的水肿和充血状态,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病症,有助于改善患儿的预后[8]。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的原理是借助高速气体通过毛细血管并在管口产生负压,让药液经紧邻的小管吸出,而析出的药液又经毛细管口高速气流撞击而成细小的雾滴,形成气雾喷出,直接作用于患儿的病灶部位,同时使用氧气吸入治疗,可提高患儿机体肺泡内的氧气与二氧化碳进行有效交换,可有效避免缺氧病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具有诸多优点[9]: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形成的气雾是较为柔和的,在吸入过程中更为舒适,对患儿造成的刺激作用较小,有助于提高患儿的耐受性;氧气驱动雾化器是一次性用品,使用更为方便,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而空气压缩泵需要反复使用,通过浸泡、消毒等操作方法的处理才能备用,不仅费时,还增加了患儿意外感染的发生风险。

本研究结果表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疗法与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均是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中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可以显著快速消除喘息病症、胸闷病症、咳嗽病症、呼吸困难病症、住院时间也短,故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可显著缩短治疗时间,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病症,应用效果非常显著。总而言之,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值得儿科医生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Rebeccanantanda,JamesK.tumwine,Gracendeezi,etal.asthmaandpneumoniaamongChildrenLessthanFiveYearswithacuteRespiratorySymptomsinmulagoHospital,Uganda:evidenceofUnder-Diagnosisofasthma[J].pLoSone,2013,8(11):e81562.

[2].苏锦友.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6):160.

[3].alastairGCatto,?LinaZgaga,?evropitheodoratou,etal.anevaluationofoxygensystemsfortreatmentofchildhoodpneumonia[J].BmCpublicHealth,2011,11(Suppl3):S28.

[4].刘全娟,徐艳.雾化吸入在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7):128-131.

[5].窦金霞.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2,28(12):1529-1530.

[6].卢庆松.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6):1185-1186.

[7].刘成铎,董佩佩,王丽君,等.氧气驱动雾化吸入5%高渗盐水及爱全乐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31-32.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篇3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合理应用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过敏、降低体温等作用[1],是儿童最常用的药物之一,而且也是呼吸道疾病治疗过程中常用的药物[2],为糖皮质激素在儿科和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合理应用,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和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进行分析,现阐述如下。

糖皮质激素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①支气管哮喘:对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糖皮质激素是主要的药物之一,特别是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方面,首选糖皮质激素,在药物的给药途径方面有静脉给药、口服剂雾化吸入等,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有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甲泼尼龙、泼尼松等。若患儿病情较重,用量可以适量加大。②急性喉炎:由于急性喉炎若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形成夹膜,导致窒息死亡,需要及时治疗,过去单一剂量地塞米松0.6mg/kg,但是不良反应相对较大,紧急状态静滴甲泼尼龙0.5~2mg/(kg・日)。

血液系统疾病: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的常见病,皮质激素是治疗itp的首选药物,适用于急性暴发型或慢性出血显著的患儿,也适用于脾脏切除术前后。其作用机理为促进骨髓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抑制抗体生成,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多地破坏血小板,改善毛细血管的脆性[3],一般可用地塞米松0.2~0.3mg/(kg・日)静滴,3天,停4天,1个疗程,可连用4~6个疗程。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皮质激素抑制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产生抗体阻止巨噬细胞对附有igG红细胞的吞噬和破坏,保护红细胞,减少抗体对其损害,对温抗体型疗效好。

风湿性疾病:儿童常见的风湿性疾病有肾病综合征、川畸病、风湿热、过敏性紫癜、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激素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药物,也是目前诱导肾病缓解的最有效药物,激素一般不作为治疗川畸病首选药物,但是在患儿接受iViG和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增强,缩短治疗时间。激素是治疗风湿热的重要药物,特别是急性风湿性心脏病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及时应用,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激素也是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关键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药物。

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支气管哮喘: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哮喘最主要的药物。给药途径包括吸入、口服和静脉应用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长期治疗持续性哮喘的首选药物,急性发作病情较重的哮喘或重度持续哮喘吸入大量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应早期口服糖皮质激素,以防止病情恶化[4]。一般使用半衰期较短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泼尼松龙或甲泼尼松龙等。对依赖型哮喘,可采用每天或隔日清晨顿服给药的方式,以减少外源性激素对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泼尼松维持剂量最后好10mg/日,严重急性哮喘发作时,应经静脉及时给予大剂量的琥珀酸氢化可的松(400~1000mg/日)或甲泼尼松龙(80~160mg/日)。无糖皮质激素依赖型倾向者,可在3~5天内停药;有糖皮质激素依赖倾向者应延长给药时间,控制哮喘症状后改为口服给药,并逐步减少激素用量。地塞米松抗炎作用强,但由于血浆和组织中半衰期长,对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时间长,故应尽量避免使用或不宜较长时间使用。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5]。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宜在应用支气管舒张剂的基础上,口服或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激素的用量要权衡疗效与安全性,建议口服泼尼松30~40mg/日,连续治疗7~10天后逐渐减量停药,也可以静脉给予甲泼尼龙40mg,1~2次/日,3~5天,后改为口服,延长给药时间不能增加疗效,反而会使不良反应增加。

结核:在结核病的治疗方面,需要抓住时机,激素具有抗炎、抗毒、抗过敏、抗纤维化作用,在治疗结核病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抗纤维化方面,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及时应用激素,可以减少了胸膜的肥厚,但是,在治疗的时候应注意要在强有力的抗结核治疗前提下使用,否则,激素可以导致结核病的扩散。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0-131.

2oberbeckR,etal.theeffectofdehydroepiandrosteroneonhemorrhage-inducedsuppressionofcellularimmunefunction.intensive-Care-med,2002,28(7):963-968.

3angelemK,etal.effectofgenderandsexhormonesonimmuneresponsesfollowingshock.Shock,2010,14(2):81-90.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篇4

【关键词】

住院;疾病;医院;学龄儿童

为全面地了解开封市学龄期儿童住院疾病种类及变化情况,以利采取相应的预防手段,降低严重影响学龄期儿童身体健康的疾病发生率,提高学龄期儿童健康水平,故进行了此次调查。

1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开封市4家三级医院2001~2010年间学龄期8421份儿童住院病历,其中男生4401份、女生4020份,城市儿童3950份、农村儿童4471份。全部资料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疾病种类在前10位住院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居首位(18.3%)、消化系统疾病(16.7%)居其次、意外损伤和中毒(15.6%)次之。对呼吸系统疾病进一步分析,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上呼吸道感染(51.3%)、支气管炎(29.7%)和肺炎(13.5%)。

2.2学龄期儿童中男生和女生的住院疾病种类比较男生和女生住院疾病前10位种类相同,疾病顺位有所不同。男生住院疾病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9.0%)、意外损伤和中毒(8.8%)、消化系统疾病(7.9%);女生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9.3%)、消化系统疾病(8.8%)、意外损伤和中毒(6.8%)。

2.3城市和农村学龄期儿童的住院疾病种类比较前3位住院疾病种类相同,疾病顺位有所不同。城市学生住院疾病

作者单位:475001开封,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9.9%)、消化系统疾病(8.8%)、意外损伤和中毒(6.5%);而农村学生住院疾病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意外损伤和中毒(9.1%)、呼吸系统疾病(8.4%)、消化系统疾病(7.9%)。

2.4排在前3位的疾病种类近10年发病趋势分析通过对2001-2010年学龄期儿童住院疾病种类的分析,发现在住院疾病构成顺位中,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意外损伤和中毒始终排在前3位,同时前3位住院疾病种类百分比近10年均呈上升趋势,应值得大家重视。

3讨论

开封市学龄期儿童住院疾病种类以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意外损伤和中毒为主。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改善学龄期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近10年来呼吸系统疾病始终位居开封市学龄期儿童住院疾病种类首位。这与儿童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有主要关系,儿童呼吸道黏膜柔嫩而且富有血管和淋巴组织,一旦有病原菌侵入,极易发生感染[1]。其中仍主要为肺炎,同时喘息性疾病亦有明显增多,所以加强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管理,进行毛细支气管炎、哮喘发病机理以及预后随访的前瞻性研究,规范化的哮喘治疗,提高患病儿童的生活质量,是我们儿科全体医师今后从事研究和临床工作的重点。消化系统疾病位居开封市学龄期儿童住院疾病种类的第2位,其中胃肠炎和结肠炎的比例最大,一年中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主要原因为学龄期儿童的个人卫生自理能力差,没有养成进食前洗手等好的生活习惯,导致病从口入。随着小儿C13呼气试验和超细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应用,发现Hp相关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道溃疡疾病儿童数量渐增,一般有家族聚集性。消化系统疾病有“病从口入”的特点,所以指导家长对小儿的喂养,改善环境卫生,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意外损伤和中毒位居开封市学龄儿童住院疾病的第3位,其中车祸伤、跌伤、异物吸入、中毒等为主,这与目前机动车数量剧增、公众遵守交通规则自觉性还还相对较差、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差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全球范围内,意外损伤已成为儿童、青少年的第一死因,中毒在儿童意外事故中占首位[2]。

学龄期儿童中男女生住院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均位居首位。男生意外损伤和中毒位居第二,发生伤害的常见原因为玩耍、骑车、运动、溺水及触电等,校园内外受伤机率明显高于家中,所以加强对学龄期儿童的安全教育,尽量避免意外伤害发生,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综合预防措施,对降低学龄期儿童的伤害发生率尤其重要。女生消化系统疾病位居第二,消化系统疾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多发的病种,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进食不洁食物,这与女生喜食零食、卫生意识较差有关,针对这一点在儿童中开展食品卫生知识教育、使她们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亦很重要。

农村学龄期儿童住院疾病位居前3位的依次是意外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意外损伤和中毒位居农村学龄期儿童住院疾病首位,因此提高农村学龄期儿童自我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教育非常重要。为了提高全民族儿童的健康水平,广大农村的卫生保健工作更不容忽视。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类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儿科医学也从单纯诊治躯体疾病发展到关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对于儿童疾病从注重治疗向注重预防保健转变,进而涉及社会-文化问题,成为现代儿科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根据不同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不失时机地采取综合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高质量医学关注儿童,尽一切力量使儿童达到最佳的、最理想的健康状态[3]。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儿童的健康,为儿童创造一个和平、宁静、清新、活泼的生长环境是我们全体儿科医生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等.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64-1669.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篇5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治疗效果

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童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由于儿童免疫力较弱,尚未形成全面的免疫系统,所以在天气突变或换季时都很容易出现呼吸系统感染的情况。反复性呼吸系统感染不仅给患儿家长带来了苦恼,同时还可能影响儿童的正常发育及身心健康。此时,医院及儿童家长必须充分重视呼吸系统感染疾病的危害,对患者采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期减少反复感染给儿童带来的影响,并逐渐探索出提高儿童免疫力的有效途径。

1、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治疗情况概述

每年冬春之交、秋冬之交都是儿科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期,也是医院儿科工作的高峰期。自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前往我院儿科就诊的患者共有720名,其中因呼吸系统反复感染而入院的患者共有102名。这些患儿在入院接受治疗之前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呼吸困难、气短、喘息等现象,在肺部检查中出现阴影或纹理增强。从统计数据上看,这102名患者的年龄从8个月到9岁不等,平均年龄仅为4.2岁,患者中男性患儿为52人,女性患儿为50人。患者病程在4个月到18个月不等,平均病程为11个月,在此期间,每位患儿都出现了不同次数的呼吸道反复感染现象,平均感染次数为6次。

根据患儿的身体精神状态及病情发展阶段,医院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呼吸道反复感染的常规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吸氧、雾化等,由专业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随时监控护理,对出现病情反复或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需要给予其平缓、间断式的吸氧治疗,以此来缓解他们的症状。对观察组的患儿,除了采用必要的治疗方式外还加用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用药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身体情况及病情发展对用药量及用药周期进行调整,并随时观察患儿是否出现不良治疗反应。

2、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观察

从治疗方法上看,针对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病情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以缓解病情,帮助患儿度过发病周期的临床型治疗,其二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为主的治疗方案。在药敏实验过程中,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状况及实验结果进行治疗方案调整,将一些抗生素类药物加入到雾化治疗环节中,以此实现控制感染症状,缓解患儿痛苦,提高患者免疫力。

在治疗工作开展期间,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肺部的听诊情况及其肺部拍片的情况来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向及用药选择情况。在治疗效果的评判方面,医护人员可以在患儿肺部听诊声音转为正常,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消失,精神状态及血液检查恢复正常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停药。在用药疗程结束后,若患儿在半年时间内没有再次出现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则可以判定这阶段的治疗收到了显著效果,若患儿在停药后的半年时间内呼吸系统感染情况明显减少,免疫力有所改善和提高,但有偶发性呼吸道问题出现,则可以判定治疗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要长期持续用药及定期复查检查,以此来保证患者的身心恢复情况正常。

在治疗效果观察期内,医院医护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季节及时间方面的因素,在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及易感期加强对患儿的监控及患儿家属的协调。对于实验组的患儿,医生还要综合考虑他们的用药情况及药物效果,观察药物使用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及耐药性问题,尽量采用间断性用药与小剂量用药,因为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药物可能给年龄太小的患儿造成的影响,同时也能让治疗的结果更加明显,对比性更突出。

3、治疗效果讨论

引发呼吸道疾病的因素较为复杂多样,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及身体发展情况,医院可以将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类疾病的成因归为儿童呼吸道相对狭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多数细菌病毒缺乏抗体与抵抗力、体内微量元素不足或身体素质较差等原因。

在治疗和观察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充分重视呼吸系统反复感染可能造成的危害,向患儿家长普及一些疾病的常识性知识,引导他们学会关注患儿疾病发展,及时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与应急措施,缓解患儿可能出现的呼吸困难等症状。另外,医护人员还要充分考虑疾病给患者造成的身心影响及其反复发作给患儿造成的免疫力损害与身体健康隐患。对于那些患病原因不明,出现反复感染等情况的患儿,医生在临床治疗活动中应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案,尽量采用相对温和且效果明显的方案进行治疗,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患儿产生耐药性或产生用药不良反应。

在对比治疗实验中,我们还能发现,虽然患儿呼吸系统感染的反复出现与外界环境及细菌病毒感染有密切联系,但究其根因却是与儿童免疫力不高有关。因此,治疗活动应从单一性用药向免疫力调节方向进行调整,逐步减少抗生素在疾病治疗环节中的比重,给予幼儿以恢复自身免疫力和提高抵抗力的可能。此时,匹多莫德颗粒在辅助治疗中收获了较好的效果,其对控制感染的发展与蔓延,缓解感染症状,缩短患儿入院治疗周期都有明显疗效。这种情况下,医生可以让患儿在出院后继续适量服用该药物,以此来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与正常发育。

4、小结

减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反复感染出现的概率,缓解患儿的发病症状,使其获得较好的免疫力及环境适应力是儿科医生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当下,必须适时改变现有的治疗方案,将提升免疫力放在相对重要的位置上,减少抗生素在治疗环节中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呼吸系统疾病频发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张丽琴.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34例治疗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9):711-712.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篇6

关键词:住院儿童;疾病谱;死因

儿童疾病谱变化规律的研究是了解儿科病种变迁,为临床治疗、儿童预防保健提供宏观指导,及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供可靠依据。研究珠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近20年住院患儿疾病谱,对珠海市儿童疾病诊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某妇幼保健院1999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儿科住院,年龄为14岁及以下的患儿共计137849例归档病案进行分类统计。资料来源于某妇幼保健院病案统计管理系统中住院病案首页信息,资料完整真实。

1.2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疾病诊断参照诸福棠等主编的第6版《实用儿科学》[1]和相关专业会议统一规定。疾病分类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2]及广东省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中《疾病分类与代码库》,主要诊断作为疾病分类病种。按患儿出院时间分组:划分为1999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2009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2个时间段组别,以研究对比前后10年某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患儿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年龄分组参考常用的年龄阶段划分为5组。新生儿组:脐带结扎起至满28天;婴儿组:29天至未满1周岁;幼儿组:1岁~3岁;学龄前期组:>3岁~6岁;学龄组:>6岁~14岁。

1.3统计方法

用excel2013建立数据库进行整理、汇总;采用SpSS18.0处理年龄、性别、疾病分类构成及死亡人数等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年龄分布

20年来儿科14岁及以下的住院患儿共计137849例,婴儿组52341例(37.97%),新生儿组37683例(27.34%),幼儿组24284例(17.62%),学龄前组15413例(11.18%),学龄组8128例(5.9%)。婴儿组患儿在各个住院时间段中所占百分比均为第1位,两个时间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性别情况

男性患儿在各个住院时间段中所占百分比均为第1位,比较2个时间段住院患儿住院人数,发现住院人数数量逐渐增加,男性患儿所占的百分比逐渐下降(χ2=96.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疾病系统构成及顺位

2个时间段住院患儿疾病系统中占第1位的都是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疾病居于第2位。传染病有上升趋势,由第4位升至第3位;血液系统疾病及先天性疾病有上升趋势,分别升至第5和第7位;消化系统疾病有下降趋势,由第3位降至4位,见表3。

2.4单病种构成及顺位

肺炎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稳居2个时间段第1、2位,例数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手足口病在第2个时间段出现大爆发升至第6位;新生儿肺炎、早产儿及支气管炎例数和构成比逐年增加,分别升至第3、4、5位;腹泻病明显下降,由第3位下降至第7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第5位降至9位,见表4。

2.5死亡疾病顺位及构成

住院死亡患儿共127例,合计病死率为0.09%。1999年-2008年为0.22%(82/37989例),2009年-2018年为0.05%(45/99860例),病死率下降明(χ2=87.21,p<0.001)。前10位死亡病种中新生儿疾病占了一半,其中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重度窒息一直都位列死亡病种的前6位内;重症肺炎一直位列死亡病种第二位,见表5。

3讨论

3.1住院患儿一般情况

20年期间1岁以内患儿发病率最高,婴儿组和新生儿组在两个住院时间段所占百分比均分别为第1、2位,其原因考虑:⑴婴儿期主动免疫功能不成熟,母乳喂养的婴儿,6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而主动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易患感染性疾病。而且是体格生长第一高峰期,需要营养素丰富的食物,其消化功能尚未成熟,易患消化紊乱、腹泻、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等疾病[1];⑵新生儿期是婴儿出生后适应环境的阶段,生理是出现血液循环的改变和自主呼吸的建立,其他功能未完善。故继续加强母乳喂养的推广、合理喂养、定期体检、体格锻炼及预防接种等仍是婴儿期保健的重点。比较两个住院时间段,幼儿组患儿所占百分比增加明显(χ2=361.31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幼儿患病率增高原因考虑与近十年早教机构迅速发展,0岁~3岁儿童集中生活接触,容易导致疾病传播等因素有关。住院男性患儿占比高于女性患儿的原因考虑为:⑴有些疾病本身的发病率存在男女差异;⑵部分家属仍保留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较多的关爱男孩;⑶我国长期存在男女性别比例失调。比较两个时间段,男性患儿所占百分比逐渐下降(χ2=96.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考虑与2013年二孩政策实施,女孩出生率增加有关。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篇7

【关键词】小儿呼吸内科;病房感染;护理措施

对儿童来说,由于自身的生理调节机制没有完全成熟,易于受环境及外界的影响[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约为1500万,其中400万死于急性呼吸道感染,绝大多数为肺炎,呼吸道感染占儿科门诊的60%以上[2]。所以,为了减少医院病房的感染,一直是儿科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正是本着更好地控制儿科疾病的思想,现将我院小儿呼吸内科病房的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

1.1研究对象我院小儿呼吸内科病房在2011年6月-2012年6月共收治1317例小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共发生感染的患儿有52例。52例患者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为35例,女性为17例。年龄在41d~1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岁。

1.2研究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6月小儿内科病房病理记录调查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患儿的感染资料,将患儿的感染类型进行统计及分类,医院的感染诊断标准采用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3]。同时统计患儿的感染年龄,对感染年龄的分布进行分析,找出患儿易发生感染的好发年龄。

1.3统计学方法将患儿的病理类型、患儿的好发年龄输入电脑,采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测,若p

2结果

2.1患儿感染类型情况经统计,患儿主要感染类型有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其他。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患儿发生感染性腹泻的比例最大(58.5%),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22.6%)。

2.2患儿易发感染年龄段统计对患儿的易发感染的年龄段的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年龄在3岁以下的感染比例为73.6%,远远高于年龄在3岁以上的比例26.4%。且χ2=52.6,p

3讨论

3.1感染因素分析医院方面的感染因素:由于医院是个公共场所,且病房空间较为狭窄,缺少新鲜的流通空气,床位的添加等都是导致病房感染的主要来源,导致细菌的繁殖和滋生。同一个病房中有较多患儿,而不同的患儿对不同的温度及湿度等的敏感程度不一,这也导致了某些不适应环境的患儿的病情的加重。患儿在医院可能会接触由于各种病情而生病的患者,增加了患儿接触各种病原体的几率,在医生为患儿进行检查或者诊断的同时,各种空气中的细菌便会乘虚进入患儿的体内,导致了感染的发生。

患儿自身的因素:儿童相对于成年人来说,体内的各项系统都未发育成熟,尤其是免疫系统,这就增加了病菌侵入体内的几率。同时由于患儿需要在父母的陪同下去就医,父母在照顾期间,若不注意个人卫生也会增加患儿的感染几率[4]。正如表1中所示,在患儿的感染疾病中,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疾病:上、下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再由于儿童的皮肤细嫩,对细菌的抵抗力也较低,所以父母若照顾不慎,也可能会损伤比如导致感染发生。

3.2护理措施加强病房管理,预防为主。加大投入对医院的建设工作,特别是基层医院,由于基层医院的经费有限,导致医院的感染管理较为落后。同时提高医院护理人员的各项技术技能,严格把关,以减少人为原因导致的病房感染。保持病房内的空气流畅,每天定期清理垃圾,定期消毒,合理布局病床的摆放位置,保持床铺整洁卫生。严格控制其他病人进入儿童病房的人员数量,特别是患有易感染疾病的患者。

为患儿提供更人性化的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时刻保持热情、诚恳的态度为患儿服务,将患儿当做自己的亲人来对待,用对待亲人的方法来对待患儿,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解答决患儿的各种问题。为患儿输液时,向患儿家长解释药物的具体用途,若发生穿刺失败,应该及时解决,真诚向患儿及其父母道歉[5]。向患儿父母建议合理健康的饮食搭配,保持足够的营养,以提高患儿的抵抗力。

参考文献

[1]李锦燕,陈小聪,陈小芳,等.小儿呼吸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6):115―116

[2]程雪艳.浅谈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7):1941

[3]邓洪涛.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分析[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3(17):370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篇8

关键词住院儿童疾病构成哈萨克族蒙古族

以往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住院儿童疾病谱的特点不同[1,2]。新疆和丰县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边界县,县内居住着蒙、汉、哈等多个民族,本研究拟对和丰县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2008年所有儿科住院的诊断明确的病例。

疾病分类:疾病分类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标准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采用SpaSS13.0软件。

结果

一般基线资料:获取合格病例966份,年龄0~15岁;其中男422例,女544例;蒙古族377例,哈萨克族316例,汉族273例;婴儿231例,幼儿452例,学龄前期171例,学龄期112例。

不同年限疾病顺位:对不同年限住院儿童疾病分析,结果显示:5年期间,住院儿童前十位疾病的种类基本变化不大,且均以呼吸道疾病位居榜首;随着年代的变迁,疾病顺位稍有改变,但变化不明显,排在前5位的疾病在5年期间均为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腹泻、喉炎;比较明显的变化是是药物中毒患儿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见表1。

不同民族疾病谱构成:将患儿按照民族进行分组,分析各组疾病构成,结果发现,在蒙古族患儿组、哈萨克族患儿组、汉族患儿组,排在前四位的疾病顺位完全一致,依次为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腹泻。从疾病顺位第5位开始,同一疾病在不同民族的疾病顺位排位已不尽相同;药物中毒在各民族疾病的顺位排位变化不大,但患儿的人数和在全疾病人数所占的比例表现为蒙古族、哈萨克族两个少数民族患儿组均高于汉族患儿组,见表2。

讨论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我县住院儿童疾病构成,研究结果发现呼吸系统疾病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和消化道疾病腹泻始终排在了各年代住院儿童疾病顺位的前位,这与来自其他地区的研究报道一致[3,4]。上呼吸道感染排在了住院疾病顺位第2,这一方面说明家长和医生对孩子健康的重视,使得上呼吸道感染疾病能够及时得到控制而不至于发展成肺炎,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上呼吸道感染多为轻症,大部分患者完全可以在门诊得到很好的控制,增加这类患儿的住院人数,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另外,喉炎进入住院患儿疾病谱的前五位,考虑到其可能给患儿带来严重的后果,应予以高度重视。与以往研究明显不同的是,药物中毒进入了我院住院儿童疾病谱的前十位,分析患儿来源,发现少数民族患儿较多,这可能与牧区经济文化落后有关。许多少数民族家庭无力承担医疗费用,当孩子生病时多在家自制蒙药。分析结果还发现,儿童传染病未进入住院儿童疾病谱的前十位,这可能与我县对该类疾病的防治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关,如计划免疫、传染病监控等等。

新疆和丰县位于边界,属高寒地区,以牧业为主,县内居住着蒙古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多个民族,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理论推测该地各民族、各年龄段人群疾病的患病状况和疾病谱应独具特色,如以牧业为生的家庭的儿童易患口蹄疫,但在本资料分析中未发现此特点,这可能与现有的疾病管理模式有关,使得大部分病例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得到诊断,出于对该类疾病的恐惧,多数患儿家长均愿意将孩子送往省级医院进行救治。和丰县牧区经济文化落后,肺结核在成人中时有发生,而在我院住院的儿童患者中很少发现肺结核患儿,这可能与目前我院在此方面的诊治水平有一定的关系,由于现有的用于结核诊断的技术阳性率不高,致使许多肺结核患儿被误诊为普通肺炎。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在今后的儿科疾病防治策略中,一方面要加强常见疾病的预防、诊治和健康知识宣教;另一方面还应完善和开发本应属常见病而在我院却很难诊断的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技术,从而提高对儿童各系统疾病的诊断率。

参考文献

1林立,李昌崇,谢作楷.1998~2005住院儿童病例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5):526-528.

2贾秀红,杨华琴,朱淑霞,等.1997~2004年儿科住院病例疾病谱及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6,13(3):213.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篇9

【关键词】纤支镜;儿童;急救

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呼吸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急救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儿童气道狭窄,多数不能很好地配合检查,使纤支镜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纤支镜术的功能与用途得到了不断地扩展。与此同时,纤支镜已逐渐成为儿科呼吸疾病的重要诊疗手段,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急救中发挥着尤其重要的作用[1]。

支气管异物、喘息、肺不张、咯血等是儿科急救中较常见的症状,纤支镜能较好地解除呼吸道阻塞、保持呼吸通畅。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纤支镜与临床诊断结果的异同,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儿科急诊急救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儿科急诊就诊的呼吸道疾病患儿132例,男87例,女55例,年龄3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5.8岁。患儿年龄1个月至13岁,其中≤3个月患儿4例,3-6个月患儿25例,≥6个月至1岁37例,1-3岁36例,≥6岁30例。

1.2临床诊断持续>1月或年内因反复喘息住院3次且经抗感染激动剂及激素等治疗疗效不佳并诊断不明确的患儿18例;25例经胸部X线检查确诊为肺不张;疑似支气管异物的87例;咯血查因12例。

1.3方法患儿术前注射镇静药物安定及阿托品,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根据患儿年龄、体重选择使用olympusBF-3C30或BF-p40(日本产)进行纤支镜术。取仰卧位经鼻插入,依次观察声门,气管,隆突,各叶支气管,先观察健侧后患侧,根据需要进行支气管内膜刷检、支气管肺泡灌洗等检查及治疗。

2结果

纤支镜检查诊断为:炎症15例,支气管异物93例,支气管内膜结核14例,支气管狭窄3例,气管内肿瘤1例,声门息肉2例,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3例,气管软化1例。纤支镜诊断和临床诊断一致的为95例;临床诊断为待确诊或待查而术后予明确诊断的30例;纤支镜确诊,临床误诊或漏诊7例。

根据纤支镜检查结果,对患儿进行相应的治疗。纤支镜直视下,对支气管和肺部炎症及化脓性感染的患儿进行敏感抗生素局部冲洗,清除肉芽和脓苔等治疗,能有效地控制感染,促进肺复张;对咯血患儿,如发现活动出血灶,用肾上腺素或立止血于局部止血,效果较好;支气管异物患儿,经纤支镜取出异物后,症状消失;支气管狭窄及气管软化患儿经局部灌洗注药,纤支镜术后保持气道通畅,合并感染时加用抗生素等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基本消失。

3讨论

纤支镜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多年,随着临床应用经验的不断积累,纤支镜的适应征范围不断扩大,其便于临床医生直观地观察支气管内的形态结构并进行活检,因此,纤支镜在诊断治疗呼吸道疾病方面较影像学检查及其它辅助检查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纤支镜在儿科的应用日趋广泛。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32例儿科急救患儿的资料,将纤支镜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临床诊断存在漏诊和误诊,纤支镜辅助检查能降低漏诊和误诊率,并能在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具有其它检查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纤支镜检查也会出现并发症,低氧血症、刺激性咳嗽、一过性咳嗽加重、声音嘶哑、支气管痉挛或发热等,但是一般程度较轻[2]。

在支气管和肺部慢性炎症及化脓性感染的患儿,通过纤支镜术应用抗生素局部冲洗,清除过长肉芽和脓苔等治疗,能有效地控制感染,促进肺的复张[3]。支气管异物是儿童常见的疾病,检查时首先要得到患儿的配合,其次要麻醉充分,以获得一个安静有利的操作环境,保证取异物成功[4]。纤支镜不仅能明确患儿咯血的位置、出血量和病因,而且能进行治疗[5]。纤支镜检查能安全可靠地承担起儿科呼吸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为多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急救提供有效地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科支气管镜协作组[J].儿科支气管镜术指南,2010,25(4):276-277.

[2]刘玺诚.努力发展和推广儿科支气管镜术[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7-11.

[3]苏守硕,靳蓉,全小丽,等.纤维支气管镜诊治难治性肺炎62例[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0):740-744.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篇10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疗效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又被称为沐舒坦,是广泛应用于临床肺病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一类祛痰剂。该药物能够减少酸性粘多糖的合成与分泌,增加中性粘多糖的分泌,使呼吸道粘液的理化性质恢复正常,有效的减少了呼吸道痰液的浓度,进而达到了有效祛痰的目的[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之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经过临床检查,均有哮喘、多痰、咳嗽、肺部音等症状,且支气管肺炎患者23例,急性肺损伤患者有1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1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5例,观察组患者,男18例,女7例,患者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为45.5岁,患者病程为2~20年,平均病程为8.5年;对照组患者,男15例,女10例,患者年龄30~71岁,平均年龄44.7岁,患者的病程为3~25年,平均病程8.7年,两组患者在年龄、平均年龄、病程、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25例患者采取常规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合理利用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盐酸氨溴索-射液进行治疗,其中支气管肺炎患者的治疗方法是,将7.5~15mg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加入20mg的生理盐水,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2次/d;对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法是,将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mg/(kg.d)分两组,分别用50mg/l葡萄糖5ml稀释,一组利用注射泵对患者进行注射治疗,注射时间为10min,还有一组的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mg/(kg・d),分为两次利用雾化吸入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治疗时,使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mg,加10%葡萄糖15ml静脉注射2~4次/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1.3评价指标治愈:患者接受治疗之后,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哮喘、肺部音等症状全部消失,经过胸部X线检查[2],肺功能良好;有效: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有了明显改善,肺功能较治疗前有所恢复;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各种临床症状并未缓解,甚至有恶化趋势。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对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数据,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

2结果

这5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25例患者,治愈16例,有效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25例患者,治愈7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要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组间差异对比明显,p

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由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功能紊乱而出现的疾病,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肺心病等病症,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哮喘、呼吸困难、浑身发热等情况,倘若呼吸系统疾病不及时诊治,很有可能会造成呼吸系统损伤情况,症状严重者,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一些儿童在患上呼吸道疾病之后,由于其呼吸道管腔狭窄、粘膜较为稚嫩,患儿会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气道阻塞等症状,使得患儿呼吸困难[3]。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也被称为沐舒坦,是一类粘液溶解性物质,该药物能够增加呼吸道内浆液的分泌,降低患者痰液中的黏性物质以及患者痰液中的浓稠度,达到了痰液稀释的目的,有利于促进患者呼吸道内痰液的快速排出,改善了患者呼吸道的功能[4]。同时,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能够促进患者肺泡表现活性物质的生成,增强了患者腺体的分泌,能够促进患者呼吸道内柱状上皮细胞纤毛的摆动,增强患者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的抗粘连能力,进而减少了患者痰液在呼吸道停滞情况;同时,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还能降低痰液中炎性介质的释放,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达到痰液快速排出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临床上治疗呼吸道疾病时,常常将祛痰、止咳、平喘这三类药物配合使用,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率。例如,抗生素和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搭配使用,能够提高抗生素的生物利用度,提高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还有着极强的抗氧化功能,该药物能够减少支气管内各种氧化反应对支气管的损害,而起到保护患者肺部的目的。

在本研究中,选取的5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效果都有所改善,利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8%;而采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组间差异对比明显,p

综上所述,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有着良好的抗炎、祛痰、抗氧化的功能,运用该药物治疗呼吸道系统疾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道症状,促进患者呼吸道功能的尽快恢复,增强患者的身体机能,因此,该药物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虹园.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观察[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