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产业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9:10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1

abstract:textileindustryisalivelihood,pillarandintern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industry,"textileindustryadjustmentandRevitalizationplan"providedafavorableopportunityfortherevivaloftextileindustry.thispaperanalyzedtheissuesofwooltextileindustryinnorthernShaanxiandproposedideasandcountermeasurestooptimizetheindustrialstructure,accelerateindustrialupgradingandrevitalizethewooltextileindustryinnorthernShaanxi.

关键词:陕北;毛纺织;服装;产业复兴;结构调整

Keywords:northernShaanxi;wooltextile;clothing;industrialrevitalization;restructuring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083-02

0引言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陕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羊毛防寒服生产基地,其毛纺织服装产业在推动全省纺织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由于能源产业的“挤出效应”,毛纺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如何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纺织产业西移的机遇,结合国家实施纺织工业振兴计划,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全面升级,打造全国最大的羊毛防寒服研发和生产基地[2],建设世界一流的毛纺织工业基地、部级研发中心,以实现陕北毛纺的全面振兴,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1陕北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1.1取得的成就“十一五”期间,产业政策调整,陕北轻纺工业出现发展新机遇,毛绒加工及纺织业开始了缓慢复苏。2009年轻纺工业完成产值18.71亿元,同比增长62.4%。其中毛绒加工及纺织业实现总产值3000万左右,占轻工业总产值的1.6%。产业复苏还带动了上游养殖业发展,2009年,羊子存栏520.06万只,毛纺织加工及纺织500万规模以上企业两家,企业引进较为先进的毛绒加工及纺织设备,生产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3]。产权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榆林市第一、二毛绒厂,毛绒分梳厂通过重组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万民纺织集团、羊老大、七只羊等民营企业的崛起加速了陕北地区毛纺织服装产业的复苏。榆林市高新区纺织工业园集聚了羊老大、七只羊、兰花花等羊毛防寒服生产企业,加之米脂、横山县一大批防寒服生产企业,成为陕西省服装产业的一大特色,产品远销新疆、内蒙、东北等地,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另外,榆林市作为陕北地区最重要的毛纺织服装基地,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1.2存在的问题

1.2.1对毛纺织工业的地位认识不足,政府扶持政策不够完善[4]“十一五”期间,随着榆林市能源化工行业的迅速崛起,投资者片面地追求短期收益,更倾向于选择回报率高,回报周期短的行业进行投资,而对毛纺织服装的产业地位及行业本质认识不足。同时各级政府对毛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投资严重不足,制定“大煤田、大煤电、大油气、大化工、大载能”的产业发展战略,从外部环境对毛纺织服装产业形成挤出效应,使其逐渐边缘化,导致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化。

1.2.2行业发展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上世纪末,受各种因素影响,毛纺织服装产业全面滑坡,企业全面停破产。本世纪初,其产值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略有回升,2008年占0.9%,2009年占1.3%左右,行业发展规模小,速度缓慢。同时,由于近些年国企全面停破产,导致原有传统知名品牌逐渐退出市场,丧失品牌优势;民营企业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市场开拓和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占有率低,企业无法迅速成长壮大,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1.2.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一方面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另一方面,未能充分利用纺织工艺及技术优势,“产、学、研”环节脱钩,科技成果转化难度高,无法形成实际生产力,产品结构单一,产品设计缺乏特色,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竞争力不足。榆林市至今没有专门的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对企业发展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督,行业内没有统一的产品质量及技术标准,行业发展混乱,动力不足。

1.2.4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不完善,园区发展出现障碍榆林市高新区虽已建成西沙纺织工业园区,但园区内企业较少且缺乏合作与沟通,没有配套齐全的公用设施和服务体系,现代化程度较低。该园区规划面积较小,限制了部分企业的发展,已经无法适应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要求,急需扩建或增设新的园区。下游产业中羊毛防寒服和西服等的生产能力不足,而且与上游产业基本脱节。上游产品绝大多数销往外省,下游产业所需原料主要从外省购进,没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产业链急需进一步完善。

1.2.5体制矛盾依旧存在,民营企业发展步履维艰榆林市90%的毛纺织服装企业是计划经济下成长起来的“老字号”厂家。受体制影响,发展过分依赖政府,管理体制和机制不灵活,职工缺乏压力和危机感,企业无活力,生产与市场脱轨,缺乏市场适应能力,体制矛盾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起点低,规模小。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导致民营企业经营成本高;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度大;企业人才引进及培养体制不完善,管理理念落后;政府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不够,企业发展缓慢。

2振兴陕北毛纺织服装产业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稳定增长、优化结构、完善渠道、强化创新、开创品牌”发展思路,以振兴陕北地区毛纺织服装产业。具体建议如下:

2.1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优化行业及产品结构首先,要积极进行业结构调整,优化行业结构。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完善产业链,大力发展下游产业,提高防寒服、西服产量,实现其对整个毛纺产业的拉动作用;鼓励发展中游产业,提高面料、呢绒等生产能力;巩固上游产业的传统优势,提高毛绒加工、羊毛洗梳等技术水平。其次,优化产品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完善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沿着适销对路、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特色明显、生态环保的方向,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2.2推进企业体制创新,优化产权结构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以制度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改组和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优势企业参股、重组、改制本地国有企业,培育一批名牌企业。同时,改善民营纺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扶持民营纺织企业的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纺织企业改制,包括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组建纺织企业集团。引导民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使民营纺织企业户数和工业总产值比例逐年提高,最终使非国有经济成为毛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3促进纺织工业信息化,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快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开发和应用,进行包括CimS、eRp在内的电子信息化建设。加强纺织网站建设,强化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快行业公共技术创新及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纺织科研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寻求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院(所)开展长期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2.4提高毛纺服装品牌贡献率,开创自主品牌要提高自主品牌毛纺、服装企业综合实力,引导企业树立自主品牌意识,制定企业自主品牌发展规划,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加工制造水平和产品品种质量,加大研发设计投入,着力培养设计师队伍,提升创意水平,培育毛纺、服装品牌文化;通过管理、营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提高自主品牌管理、营销及宣传策划水平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明确品牌定位,推进“自主品牌进名店”活动,鼓励“自主品牌创名店”,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2.5完善生产营销渠道,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大力开拓采购、生产及销售渠道,建立完善的渠道体系,有效节约经营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发展自主品牌连锁店、专卖店、电子商务等符合现代流通发展趋势的新型流通销售模式,建立多层次的自主品牌销售渠道,提高企业自主程度和市场占有率。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发展行业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特别是拥有终端纺织品知名品牌或掌控市场网络的跨国公司合作,提升技术水平,增强资本实力,扩大产业规模。

2.6提高纺织产业集群能力,实现园区化发展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引导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健康发展,支持承载产业集群的纺织园区建设,继续发展榆林市西沙轻纺产业园,开辟榆横工业园,实现园区化发展。联合东部园区企业共同推动园区建设,打造毛纺织服装品牌园区,使之成为区域性的贸易、品牌展示、潮流中心,使产业集群成为纺织行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2.7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住我国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转变思想观念,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开展招商引资洽谈活动,使陕北地区成为东部纺织产业转移最具吸引力的承接地。重点引进填补本地产业空白或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项目与优势企业,如高档面料、新型产业用纺织品研发生产项目与企业,具有纺织服装品牌优势和完善营销网络的企业。鼓励引进具有知名品牌企业与本地骨干企业的联手合作,共同打造知名品牌。

2.8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纺织重点行业和企业跟踪制度,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建立共享信息平台以及政府、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快速通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动态信息,加强产业引导和预警。搞好区域信息服务支持平台及网站建设,如创建西部防寒服科技信息中心和服装跨国采购信息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快捷、准确、便利的信息服务。

3政策措施

3.1加大对毛纺织服装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确定万民纺织集团、羊老大、七只羊、兰花花等为重点毛纺企业,加强监测,扶优扶强。一是增加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资金力度;二是设立纺织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纺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三是制定促进自主品牌建设的鼓励政策,对毛纺服装企业举办专业展会、新产品等给予必要支持。对纺织重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优先列入省市重点科技攻关和产业化计划。落实纺织产品出口退税、增值税转型等国家有关财税优惠政策,确保及时足额退税、减免税。研究制订对产业集聚区内新建纺织服装企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3.2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和生产流动资金贷款的支持,扩大信贷资金投放,简化审批手续,开辟信贷“绿色通道”。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为毛纺织服装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提供担保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纺织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能力。

3.3实施轻纺工业园区示范项目,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大对产业园区在资金、土地及税收等有关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返还纺织服装工业规划园区内土地出让金、新增用地有偿使用费上缴部分,并专项用于产业园区发展。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投入,按照起点高、配套齐、服务支撑体系完善、承载能力强的基本要求,由市、县政府组织实施,做好环境保护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西沙轻纺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纺织工业园区,增强陕北毛纺的规模优势。

3.4建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建立榆林市纺织工业协会,引导行业发展。行业协会要认真履行职责,努力为企业提供规划指导、行业标准、数据统计、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技术交流等全方位服务;协会要成为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及时反映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落实各项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分析预测内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建立经济运行监测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和贸易纠纷法律援助机制,帮助企业化解风险,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3.5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加快转移支持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品牌推广,并加大对企业的资金资助力度;支持建立省级产业用毛纺织品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申请建立部级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制定促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支持政策,鼓励采取异地投资、税收分享,异地托管、合作共建等方式,促进省外产业转移。结合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在土地、财税、金融、环保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高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支持毛纺织服装专业园区建设,产品检测、研发、物流、职工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集群式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1]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陕西省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

[3]榆林市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

[4]董继先,朱文莉,陈巧玲等.发展新轻工――走富民强市之路.榆林市轻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榆林市科技局.2007,11.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2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福建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区域产业以不同方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当中,产业升级不仅受到国内经济条件的制约,也受到国际分工格局的制约。

一、全球价值链中产业升级的含义

全球价值链,是为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连接产品生产、销售与回收整个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包括其中活动的组织及价值分配。

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包括四种模式:工艺流程升级是通过整合生产系统或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出效率,从而保持和强化竞争优势;产品升级是通过提升引进新产品或改进已有产品,从低附加值产品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功能升级是通过价值链重组获取竞争优势,从低附加值环节转向高附加值环节;链条升级是产业链的转换,企业利用已有竞争优势嵌入更加有利可图的全球价值链中。

二、福建省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研究

1.发展现状。纺织服装业是福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行业结构体系较完整。截至2010年底,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55亿元,5年间增长149.53%,年均递增20%。

行业发展的新格局:一是一批以市、县、镇区域经济为特色,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快速形成;二是技术设备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产品档次和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三是产业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张为主转向内涵提升为主,更重视品牌发展;四是闽台纺织产业交流合作活跃,不断推动两岸深度对接。

2.面临的挑战。(1)出口增长减缓。纺织服装产品是福建省重要的出口产品,2010年出货值529亿元,比2005年增长68%;年出口总额115.42亿美元,同比增长22%,相反产品单价却不增反降。目前整个产业处于低附加值环节,进入壁垒低导致进入过度,无法摆脱“悲惨增长”困境。(2)面临国际产业转移风险。劳动力成本上升、地价提高、人民币升值和贸易摩擦都对产品出口构成了不小的压力,比较优势逐步弱化,部分跨国企业已经将低附加值环节转移至其他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越南等。(3)小规模企业创新与融资能力不足。福建省纺织服装产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但缺乏大型企业,无法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国内价值链,导致企业难以切入到GVC的高附加值环节。同时中小企业因为处于价值链低端而利润微薄,企业资本无法支撑长期的创新。(4)品牌意识淡薄,缺乏企业家精神。福建服装出口长期以量取胜,中低档服装占主体。企业往往不注重长期利益,缺乏品牌战略观念,不愿意承担品牌建设失败的风险,仅满足于通过oem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三、福建纺织服装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

1.工艺流程升级。对于资金与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主要选择工业流程升级:一是通过协议组成生产联盟,共同出资引进生产设备或成立研发单位;二是政府建立产业园区,提供配套设施和服务。

2.产品升级。已经具备一定生产技术条件的企业可以进行产品升级,但是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首先做好产品的目标和功能地位,然后掌握目标客户群体的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研发和改进。

3.功能升级。功能升级适合具备一定实力和品牌的中大型企,主要有以下三条路径。

(1)从oem转向oDm。这条升级路径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规模经济并注重时效性,利用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的信息以及知识溢与动态学习效应,迅速提高企业技术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实现产业升级。

(2)从oem转向oBm。这条路径适合于具有一定市场扩张能力的自有品牌企业,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开始经营自有品牌,将制造生产转移或外包,把业务核心放在高附加值环节,如品牌建设与扩张、营销渠道建设以及售后服务等。

(3)从oem、oDm向oBm的跳跃式升级。这种跳跃式升级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否独立承担产品创新和品牌经营,主要特点:一是原代工企业转变为发包商,二是企业经营重点从扩大生产规模转向市场与品牌经营;三是竞争重点是与原有跨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进行较量。

四、政策建议

福建省纺织服装业要突破低端锁定,实现产业升级,政府需要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1.完善金融市场环境。企业成长需要各种形式的金融支持,完善的金融市场可以为企业获得各种资源与能力提供机会。对于福建省纺织服装产业来说,作为主体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较大,金融市场需要为其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尽量降低其融资成本。

2.保护和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最根本的驱动力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离不开合理的激励机制,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使企业可以通过专利权获得垄断利润。福建省需要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各种法律法规建设,保护和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会对市场需求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收入分配不平等已对显著抑制了我国各种产品与服务的消费需求。因此,政府部门需要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者在分配中获得的份额,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并强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友金,喻春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升级与工业园区发展战略.科学决策,2009(1)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3

【关键词】纺织行业;现状;趋势

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国际国内纺织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我国众多产业当中,纺织产业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民族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纺织产业的多次结构调整和发展壮大,我国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被誉为“世界纺织巨人”。纺织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但成功地解决了我国十三亿多人口的穿衣问题,还向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供应着物美价廉的纺织品,对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以及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治安以及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问题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人口急剧增长,联合国今年预测全球人口在2050年将达到90亿,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多,纺织服装行业的前景较为乐观。同时,我国是纺织服装的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上我国在原料、劳动力成本和产品数量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使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据统计,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2000年的15.1%增长到2011年的超过30%。可见,纺织服装产业在未来具有更加广阔的需求空间。(2)国家为了支持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专门设立了“纺织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专项资金”,围绕“纺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纺织新纤维的研发及产业化、行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基础研究及共性技术研究”等领域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给予资金支持。为了振兴纺织工业,国务院于2009年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后在2009年4月再次提高至16%。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着一些挑战:(1)全球一体化导致了国际贸易的盛行,尤其在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投资领域的全方位开放,使我国经济更大程度地融入了全球竞争体系,从而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国际贸易市场所占的份额,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2)伴随着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正面冲击,美国和欧洲经济衰退,纺织品作为这些地区一个重要的消费部分,自然受到影响。此外,在国际贸易中,还有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往往因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而产生实质性技术壁垒。(3)天然纤维原料和化纤产品价格的大幅上升使纺织产品水涨船高,面临着生产成本提高的问题。同时,随着规模的扩大,土地和劳动力问题也日益显著。

我国纺织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1)市场辐射力弱。我国纺织行业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纺织业就快速发展起来。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越南、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国内各地纺织服装产能迅速扩大,同业竞争日益激烈,加上大部分以粗放式经营,研发能力不强,造成了纺织业的竞争力削弱。(2)产品附加值低。纺织服装特别是睡衣、内衣、短裤等系列产品主要以“大路货”、低端产品为主;同时,由于纺织服装企业之间为争抢市场而形成无序竞争,造成在销售中出现竞相压价倾销,以及企业的多数产品由中间商采购后异地出口,在海外售价翻了几番,更多利润被中间商所赚取,造成纺织服装产品的产品利润率和附加值较低。(3)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目前,我国大部分纺织企业以中小企业或作坊形式存在,没有创新服务中心,也没有面料研究中心。因而有些企业虽然技术装备优良,加工精细,质量好,但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自主设计能力较差,只能靠仿制市面流行的服装进行生产,或以贴牌、代加工为主,产业发展面临后继乏力的隐忧。

2.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任务与重点

我国纺织行业正处在金融危机破坏后的恢复阶段,为了寻求全面的发展,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完成行业的战备升级。继续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化解外部风险,实现行业稳步回升向好,是纺织全行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2.1加快科技进步步伐

继续落实《纺织工业科技发展纲要》确定的“28项关键技术和10项新型成套关键装备”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加大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力度,扩大其在功能性纺织品、绿色环保生态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依靠科技贡献率提高产品附加值。

2.2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工作

大力抓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以印染、化纤等主要行业为重点,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淘汰落后任务。在全行业大力推广高性能、高效率、节能减排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加快技术装备更新升级,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2.3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力度

加快推进行业自主品牌建设,总结行业中优秀自主品牌在品牌营销、管理、供应链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面向全行业加以推广;加强公共服务,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形成鼓励创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多元文化共生的良好创意生态环境,培育企业社会责任氛围,努力营造有利于品牌元素成长的良好公共环境。

2.4积极促进产业转移

鼓励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科学规划发展纺织产业,建立现代化的纺织产业园区和新型纺织产业集群;引导东部地区纺织企业结合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和特点,加快升级式产业转移;多渠道、多手段搭建平台,增加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纺织产业区域结构优化调整。

2.5完善公共服务

围绕“一个平台、五大支柱”建立和扩大集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信息化推广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纺织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完善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服务体系扶持中小企业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扩大专业市场联盟的影响力,全面改善广大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提高纺织行业的整体实力。

2.6研究行业未来发展思路

在全面总结纺织行业“十一五”发展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加紧研究制定纺织行业在“十二五”期间乃至到2020年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为到2020年实现纺织强国目标做好战略部署。

总之,由于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国内外宏观形势变化的双重压力,加之自身存在着制约发展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因此,对我国纺织行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无论从纺织业对经济发展重要性而言,还是从提升纺织业综合竞争力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翼,熊晓云.纺织服装产业技术路线图[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39-45.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4

theeuropeantextileandclothingindustryfacesunprecedentedcompetitionfromabroad,plusrisingproductioncosts.thereisastrongneedforinnovationinallthreeareasoftextileandclothingindustry.theeuropeantechnologyplatformforthefutureoftextilesandclothingwassetuptodefinetheinnovationtargetsandresearchtopicsneededtoaddresseurope'stextileproblems.therearealsomanyotherprojectsforthebenefitoftheindustrydevelopmentareunderconstruction.

在欧洲,纺织和服装业以年营业额2150亿英镑、雇用270万劳动力的有力数据在整个欧洲工业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欧盟南部和东部成员国中,如葡萄牙和立陶宛等国,纺织服装行业大约雇用了当地25%~30%劳动力,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

然而,目前的欧洲纺织服装行业却进入了发展的艰难阶段:对外面临来自他国的竞争――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对内则面临生产成本上涨等难题。具体来说,近年来欧洲纺织行业已经遇到了多次挑战。2005年1月,wto关于纺织服装方面的协议终止,取消了对欧盟纺织进口的配额限制,这就带来了来自亚洲生产方的竞争压力。另外,本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欧盟供应商只能把劳动密集的生产过程都转移到生产力成本较低的新欧盟成员国家,比如波兰和罗马尼亚。欧盟的供应市场还包括北非国家突尼斯,摩洛哥和土耳其。这些供应市场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再加上地理上的便利,能够帮助欧盟采购方快速应对国际市场需求,但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市场形势,这种转移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面对逐渐艰难的局面,除了在可能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之外,欧盟更注重促进纺织服装企业不断的“创新”。欧洲纺织服装业大部分由专业性很强的众多小规模公司组成,需要不断更新生产方式以加速供应链运转。因此,“创新”这一课题,正是行业内所有中小型企业普遍面临的首要任务。

但是,对于欧盟纺织服装行业来说,创新也面临一系列难题。欧盟纺织服装行业共拥有17万个公司实体,公司雇员的平均数量为15个。而实际上,大量公司的规模比这一平均值要小,许多公司里的管理者要把采购、营销以及设计工作一人担当。针对这样大量分散的小规模个体,要进行整个行业范围内的调研和改革,势必难以进行统一的操作。

创新型高科技纺织品最具成长空间

在欧洲,通常把纺织服装行业划分为服装用、家纺用以及高科技纺织品三大部分。在占比重最大的服装部分中,欧洲制造商早已因流行和原创方面的优势而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目前却在走下坡路。家纺产品的生产现在已经实现高度自动化和资本密集型,劳动力成本因素相对影响较小,这一部分的生产则更加稳定。

在这三大部分之中,近年来获得最大成长的当属高科技纺织品。来自相关行业如汽车、房屋制造、环境科技以及运动的各种新科技,催生着高科技纺织品行业的新专业市场。尽管目前高科技纺织品仅占有欧盟25国纺织品总产量不到25%,但是这一数据却在持续增长中。而且,有些传统纺织基础的国家都纷纷转型生产新型高科技产品,在北欧的一些国家中,高科技纺织品已经占其纺织品总产量的80%之多;而在欧洲中部的德国,这类产品已占全国纺织品总产量的50%。

来自欧洲成衣和纺织品组织以及欧洲纤维产业联盟的Lutzwalter认为,这主要的纺织服装三大产业都需要创新。“在服装领域,创新绝对是保持行业竞争力的必需因素。在科技纺织领域,来自欧洲内部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客户日益苛刻的要求,使得创新也成为商家必须做的功课。比如一个新汽车或者新飞机的问世,经常引来高科技纺织品供应商作出一系列相关的新发明产物,这就是高科技纺织品领域的创新所在。”

创新已成为行业自身寻求变化的内在要求

在科技纺织领域,逾千计的小公司正在面临资金、人力、员工培训等方面的缺乏,并且缺少有效的市场决策来指导创新。但是,其中不乏一些公司在试图自行解决这些问题,继续寻找创新之路。walter解释道:“由于是政府指令,许多公司是出于被迫才投资创新。但是也有一些公司主动意识到了旧的方式无力继续参与竞争,他们在积极寻求新的创新方法。这说明,创新不再仅仅是来自政府的指令,而是来自行业自身的一种寻求变化的内在要求。”

企业自行以创新来突破窘境的例子,最典型的莫过于西班牙Zara为代表的一系列服装品牌。这些品牌的流水线生产和供应链分销系统都以“快速时尚”为理念,能够实现快速应对顾客需求。“如果欧洲的时尚生产流程能够有足够高的速度,那么亚洲在生产成本上的许多优势就会消失。”walter如此断言。另外一个创新的案例就是3D人体扫描仪的启用,以及零售商与制造商之间实现了网络数据交流的先进沟通方式。在这些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的辅助下,企业能够实现为顾客量身定做,并成功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定制服装与大批量生产的服装产品价格相近,从而增强了产品竞争力。另外还有许多新科技在不断涌现。如虚拟设计系统,先进机器人,光电纤维,球面缝制等。正是这些新科技新产品提供着硬件支持,企业才不断的在创新上有所成就。

欧盟政府不懈努力地搭建创新平台

在欧洲纺织服装行业中,诸多中小企业有着自下而上的创新需求,而欧盟政府也在自上而下的对企业进行着创新方面的有效引导和帮助。

早在2004年,为了纺织和服装能有更好的发展,在欧盟纺织与服装高阶小组的建议下,成立了欧洲科技平台,专门来制定未来欧洲纺织品服装领域内的具体创新举措,以及针对行业内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来确定相应的战略研究项目。这一技术平台把行业内的专家召集在一起,来开发专项研究课题和创新项目,这些课题和项目主要有三个方向:新的纺织品应用,把纺织服装产品从大众生产转变到客户定制,以及从一般商品转变到专业化产品。

在建立科技平台的同时,欧盟纺织品及成衣高阶小组还建议在行业内推行其他一系列举措。这其中包括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加入到目前欧盟面对全行业的第六个框架计划(Fp6)。Fp6于2005年开始实施,目的在于帮助欧盟各行业中小型企业利用新兴技术来进行企业创新。另外,高阶小组将着手研究企业如何筹措相关运作资金,以进行革新举措、非技术性创新、和行业联合等等。他们同时也在研究在纺织服装行业内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关于企业创新,高阶小组最根本的意见是:服装科技在当下已经迎来了一个真正要破冰的时机。服装生产线的劳动密集性特征,以及随之而来的高成本,加上高次品率(甚至有经验的生产商也会出现高达20%的次品率),这些综合在一起对服装消费构成了负面影响。对比其他日用消费品,消费者如今在服装上的花费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据专业人士分析,在服装科技这一领域中,最能为行业发展带来帮助的研究项目也许就是旗舰店的相关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目标为旗舰店的效益提高――通过3D视觉服装设计提高60%时间利用率,减少复杂服装加工时间的80%,把瑕疵或者错误从15%~20%减少到零。

特殊关注时尚领域的中小企业

欧盟第六框架计划下的时尚网络项目(Fp6Fashionnetproject)协作员SilviaGrandi说,在许多欧洲国家

中,大约高达30%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已经在过去的两年间倒闭。“但是那些快关门的中小企业都是那些不太会创新的企业。”她说,“面对来自亚洲的不断升级的竞争,我们需要新科技的诞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高速的供应链,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更好的管理系统,当然还需要快速反应能力。有些中小企业现在发展状态不错,那是因为他们早已高瞻远瞩,找到了最好的发展策略。”

许多公司都在努力开发新产品以及新的运营方法,以提高纺织产品附加值。如果说企业采取节约时间和成本的生产方式只能算是锦上添花,那么增加产品附加值这一做法则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是性命攸关的。通常来说,关于生产过程以及增加产品附加值方面的研究课题,并不是由中小型企业自己来开展的,而是由当地指定的研究中心或者大学来承担。Grandi谈到,迫于生存的压力,欧洲时尚领域的中小型企业对创新机会更加感兴趣,并急切地想知道如何不用巨大资本就能利用这些创新机会。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小型企业还处于谋求生存的阶段,不能负担较大的投资。“但是他们在不断利用合作带来的机会来进行企业的创新。法国纺织协会iFtH已经推出了自己的平台,参与其中的中小型企业数量比预料的要多一倍。来自欧洲科技平台以及法国科技平台的许多中小型公司对合作项目都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中小企业与第六框架计划共进退

中小型企业是增强欧盟行业竞争力和就业率的关键所在,并且在开拓新市场上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基于此,欧洲联盟的第六框架计划(Fp6)特别着眼于参与课题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专设〈经济与科技智能解决办法〉(eti)为中小型企业服务,对纺织服装行业中的时尚领域进行了特别关注。时尚网络(Fashionnet)就是eti方案之一,还有关于鞋类产品“Shoes5000”方案以及关于智能纺织环境的“ite方案”作为补充。

时尚网络的目标是鼓励时尚领域里的中小型企业更多地参加到Fp6子项目研究课题中去。它努力扩展联系网络,促进行业内建立协作企业链,从而实现企业间关于专业技能、经营方法以及实务经验等方面的沟通。由于纺织服装行业中的生产过程和供应链本身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这一项目所涉及的范围也是非常细致和广泛的。

通过与8个国家的16个中间组织进行沟通,时尚网络将会促进欧洲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创新与科技转让。时尚网络项目将会开设一系列相关活动,鼓励中小企业的参与,这其中包括两个大型会议,以及在参与国举办专题讨论会和培训项目等。这些活动旨在帮助在创新要求相类似的地区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还会建立一个科技资源数据库,而参与时尚网络项目的4500家中小型企业都会有机会享受到这些服务。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5

CttC检测和标准工作起始于1956年,并于2004年完成独立法人注册,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经过50余年的持续发展,CttC以检测技术和标准的基础研究为依托,以“推动纺织行业发展,提升企业和消费者的满意度”为宗旨,坚持诚信为本,全方位的为企业提供标准、检测、计量和认证的一站式服务,赢得业界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引领行业标准风向

依托于CttC的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是全同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9)、基础标准分会(SaC/tC209/SC1)和产业用纺织品分会(SaC/tC209/SC7)的秘书处单位,承担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iSo/tC38)主席单位和国内对口单位、iSo/tC38/SC2和iSo/tC38/SC23国际秘书处单位。在开展纺织标准和检测技术研究、纺织实验用标准耗材开发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中国在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中跨越“技术壁垒”和全面提升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ttC借助于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的平台,以制定先进标准为理念,促进行业发展为核心,关注消费安全为重点,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使纺织领域的术语和试验方法等基础性标准与国际接轨。通过坚实的基础研究,制定了功能性纺织产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检测和产品标准,在满足企业和消费者对标准需求的同时,更对推动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生产企业的质量控制和产品的质量水平提高提供指导。

近些年从耐用性的纺织品性能标准的研究转向了纺织品安全指标、舒适性指标的标准研究。通过承担国家相关科研项目,制定了一系列纺织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国家标准,为扩大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以我国国家标准为草案向iSo提交的《纺织品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等两项国际标准提案均顺利获得各成员国的赞成。这标志着我国在构筑完善的生态纺织品检测方法标准体系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该领域我国的标准工作已走在了世界的前例。

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创新的检测服务模式

依托于CttC的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aQSiQ)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批准并授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独立第三方公正检验实验室。中心组建于1985年,是国内首个部级纺织服装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经过多年的积累,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授权检测项目达到570多项,名列国内之首,检测范围几乎囊括所有纺织产品,从纤维、长丝和纱线到织物、服装、玩具和皮革毛皮制品;从家用纺织品、服用纺织品到产业用纺织品;从常规性能到特种功能性,从国际国外标准到国内各级标准都有所涉及。

长期以来,CttC以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为技术支撑,利用在标准制定、修订上的优势,通过对标准权威正确的解读,在纺织检测方法与纺织生产前沿技术相结合方面取得极大发展。在开辟新检测和服务项目等方面紧跟国际趋势,引领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新材料、新产品的新型检测项目上,进行全面的基础研究,并购置大批国内外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从而使得CttC在功能性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和纺织品安全健康性能方面的检测始终处在国内领先地位。

在做好检测基础建设的同时,CttC在客户服务方面独树一帜。CttC在深圳、绍兴、广州、上海、杭州、青岛、石狮、香港、台北等地建立了十余个工作站,形成了立足北京、遍及沿海地区和辐射全国的服务网络。CttC已建成规范的客户开发、服务管理模式,并拥有一支高效率的市场开发、服务团队,率先在国内推出专业的—对一客户专员服务,所有客户每年都可接受两次以上的系统化纺织标准培训服务,重点客户更可以享受量身定制的专业化检测技术和相关标准的培训服务,另外CttC在向客户提供报告查询、检测周期、技术咨询等方面也有很多独特的服务项目。

在为企业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CttC还承接了诸如工商抽检、民政部抢险救灾物资质量监控等政府项目。在各种服装类政府招标项目中,CttC作为第三方检验机构,为招标项目提供有力的技术及检测依据。

国家纺织计量站为准确的检测数据保驾护航

依托于CttC的国家纺织计量站,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aQSiQ)授权、纺织专用计量器具计量检定、校准、测试任务的法定机构。国家纺织计量站还承担着纺织计量技术委员会、中国纺织计量协会纺织分会的秘书处工作。

除了为整个行业提供计量检定、校准工作以外,国家纺织计量站为CttC开展了综合全面的纺织仪器的计量检定、校准、测试和维修工作,为CttC出具科学权威的检测报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专业产品认证服务为特色优质产品锦上添花

CttC是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批准并授权,是国内目前唯一专业从事纺织服装产品认证服务的机构,通过认证的产品被授权使用中纺标认证标志,并纳入国家统一管理。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6

每年的11月,纺织与材料学院都会组织大一新生去参观这个面积约800平方米的博物馆,同时被邀请的还有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理学院等兄弟学院的多个专业班级。

“这里是纺织科普馆。主要是针对非纺织专业的学生进行纺织科普知识教育的。”跟着讲解员的解说,我们看到硕大的展厅内,摆放有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向我们展示了纺织面料是怎样通过纺织技术从植物纤维转变而来的过程,让我们对纺织的整个神奇工艺过程有一个系统而生动的了解。当我们走到成果展区的时候,看到的是我校姚穆院士负责研发的军港纶和非典防护服装材料,以及山东鲁泰纺织集团生产的全面300支纱和面料产品,听解说员说这些可是代表目前世界棉纺织业最高水平的成果!

而在西部民族民间服饰馆内。陈列在大家面前的,是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我们能看到这些异彩纷呈的衣服则得益于博物馆对西北地区民族民间服饰的搜集、收藏和整理,同时这也是学校服装设计的研究方向之一。

接着上到三楼,来到现代服饰馆,该馆主要陈列西安工程大学自1984年开设服装专业以来历届服装设计大赛的优秀作品,以及现代服装科技发展的优秀成果,看到这些学长学姐的结晶之作,我们也明白了以后的努力方向!

西安工程的大学之所以被称为“西北的纺织博物馆”,如果只是因为它有着全国唯一的纺织服装博物馆,那么,未免也太单调了!其实,它还有很多其他特色的“博物馆”。

比如5+X“博物馆”

其中“5”是指我校纺织学科链中5大特色学科点和拟对接纺织的企业建立的5大合作创新研究院;“X”是指各学科专业与对口企业根据技术需求合作建立的创新研究基地。

目前,西安工程大学不但是“汉麻高值特种生物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宁夏羊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两个部级产业战略联盟的成员单位,还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强的南山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洁丽雅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技术创新研究院,并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

又比如厚德弘毅、博学笃行“博物馆”

学校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秉承“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践行“厚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近年来,先后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文明校园”“绿色学校”和“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连续十多年获“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700余项,包括“纺织之光”“维珍妮杯”“挑战杯”等多种全国性大奖。

还有国际化“博物馆”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7

关键词: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人力资源转型升级

一、问题的提出

1.1浙江纺织服装业介绍

据浙江省统计年鉴(2009)相关数据,纺织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已经从2005年的2938.85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4482.06亿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955.72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445.71亿元(见图1)。从出口商品情况来看,服装及衣着附件的出口值从2005年的13331815万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157999万美元,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的出口额从2005年的1111110万美元增长到2008年2066532万美元(见表1)。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生产规模从1995年起一直位居全国第二,出口总额到2002年年末上升到全国同行业第二位。浙江省的服装产业已呈现块状聚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西服、衬衫、女装、童装、休闲装以及领带等的内外销专业化生产区域。

据浙江省经信委调查:2008年,浙江省有总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312个,共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元,出货值6122.54亿元,;从业人员831.04万人,生产单位有27.4万个,分别占全省的54%、62%、56%和30%。从产值规模看,行业内块状经济最大的是纺织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为5723亿元和3146亿元。

综上所述,纺织服装业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纺织服装业集群已成为浙江省最重要的集群之一。

图1纺织服装产业工业总产值情况

表1出口主要商品情况中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情况单位:万美元

1.2浙江纺织服装业面临的主要外部挑战

自从2008年以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纺织服装产业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大幅度下滑,对于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发展的浙江纺织服装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浙江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附加值低,缺少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在对外的竞争中是以量取胜,因此浙江纺织服装业现有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充分保证其竞争力,纺织服装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从外部环境而言,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正面临以下若干因素的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仍在不断蔓延和加深,全球消费信心遭受重创。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浙江省服装业出口的影响日益明显。2009年1~2月,浙江省服装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2.4%。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形势下,国内需求已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2009年开始,国内服装市场将展开激烈的市场争夺战。

(2)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纺织服装业作为对外依存度极高的行业,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比较敏感,尤其是行业内大量存在的中小纺企,由于缺乏议价能力,所能容忍的升值幅度较小,人民币升值相对提高了我国纺织服装的成本和报价,从而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竞争优势,出口将受到一定的抑制。部分议价能力强的企业将能通过提价转移部分升值压力,而无竞争力的企业将会率先受到冲击。

(3)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

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去大多数中小企业凭借低劳动成本优势取胜,随着熟练劳动力的日趋紧张和物价的上涨,这个压力越来越显现出来。从2004年开始,浙江省服装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每年都以10%以上增幅向上递增。《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进一步加速了服装行业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调查发现,浙江省服装行业贯彻《新劳动合同法》后,用工成本增加幅度在28%~30%之间。2008年,浙江省服装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0274元,按1000人的中等规模企业计算,将新增年劳动力成本600万元,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行业在廉价劳动力方面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尽管近几年来服装行业职工工资逐年增加,但“劳工荒”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成为困扰浙江省服装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4)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

原材料棉花价格上涨。一方面,受累于2008年的棉价低迷等原因,棉农种植信心受挫,种植面积减少。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的棉花产量是640万吨,比2008年减产110万吨,下降幅度近15%。另一方面,去年新疆等棉花主产区由于气候灾害等原因减产近四分之一,进一步加剧了供求失衡的矛盾。同时,国际棉价也处于上升通道,而印度等棉花出口大国暂停了棉花出口,棉花价格短期内难以回落。因此,企业的成本不断加大,利润越来越薄。

(5)土地等资源制约的影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浙江省内最适合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地理区域(杭州、湖州、绍兴、宁波、嘉兴、温州)已基本利用,适合产业规模扩大及产业转移所需要的新区域空间明显不足。能源方面,浙江省内基本无煤炭、石油生产,几乎100%依靠外省调入或进口;电力供应紧张,部分地区水资源短欠,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产业的发展。

纵观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纺织服装业正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

二、解决挑战的方向――转型升级

一方面,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供求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失衡,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总体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即更多的扮演“中国制造”的角色,而产业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和营销主要由发达国家来完成。中国的这种制造环节的暂时优势的可复制性很强。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各种相关成本的上身,中国的劳动力等各项资源的优势将会逐步弱化,这种模式很容易被印度、越南等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取代。

从国际纺织服装业的发展规律来看,美国北卡大学peterKilduff教授,将纺织产业的发展过程归纳为5个发展阶段:维生阶段、起飞快速增长阶段、多样化和整合阶段、大规模生产向高附加值转化阶段以及创意整合阶段。从这一规律来比较,我国目前处在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之间。在这个阶段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

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既包括以技术装备为代表的硬件方面的代表,也包括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软件方面的代表。以技术装备而言,浙江纺织服装产业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大。国际上棉纺织行业精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等先进工艺设备的占有率已分别达到50%和90%,而浙江仅占20%和30%;纺机无梭比率国际上已达到80%以上,浙江省仅为38.5%,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产品国际上已超过40%,浙江仅为20%;印染后整理的技术水平更为落后,导致面料的色差、色牢度较低、手感不好。

人力资源作为产业集群提升和发展的关键要素。目前,浙江纺织服装行业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该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为产品开发方面。服装设计水平与世界水平差距很大,丝绸及其相关产品开发难以深化;其次,产业上下游产品,诸如面料开发、印染后整理技术难以突破;再次,相关支撑产业,比如纺织机械产品开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最后,熟悉wto规则,精通专业化经济管理人才缺乏。因此,人力资源在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中担任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指引着产业集群的转型和升级,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浙江纺织服装业的人力资源现状

目前浙江省的纺织服装业整体层次不高,大多属于低技术,贴牌代工生产,具有较高科技创新实力的纺织服装企业比较少。根据对全省三地(宁波、杭州、湖州)40多家企业纺织服装企业的抽样调查发现,在企业员工文化水平的构成比例中,高中、初中及以下的员工比例占据了绝大多数,而本科、大专文化水平的人员占据的比例并不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的人员从事的是中高层管理工作,可以看出企业已经开始重视高学历人才的引进(见表2)。

表2参与调查企业员工文化水平汇总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员工绝大多数并不是来自本地区,跨市、跨省的员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见表3)。企业的员工多来自于外省,企业主要为了降低劳动成本的考虑。

表3员工地域来源分析

在对企业人力资源中培训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般技术人员的培训时长在一周以内的占到了73.17%,10天以内的占到了19.51%,半月以内十天以上的比例仅占7.32%。而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1%以内的为61.54%,1%~3%之间的占38.46%。

在对企业的薪酬考核及人才机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92%的企业推行的绩效考核主要是为了发放奖金和工资,只有5%左右的企业是为了改进绩效以及晋升。

四、基于人力资源的浙江纺织服装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目前,浙江产业集群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一般而言,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由低技术、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化的演变趋势。以制造业为例,至少隐含三方面内容:(1)生产要素密集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劳动密集一资本密集一技术密集一知识密集”的发展态势;(2)高加工度化,产业加工过程不断延续,产业链拉长,产品附加值主要来自于精密加工和系统集成;(3)重化工业化,在工业化过程中重化工业比重在轻重工业结构中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李建中,2009)。针对浙江的纺织服装业,我们认为需要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拉长产业链,同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德鲁克认为,“所谓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力管理;人力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实现产业集群的转型和升级、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基于波特有关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基本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同业竞争)和两个辅助条件(政府和机会)。我们认为基于人力资源的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生产要素――加强员工培训

人力资本既然是一种资本,它的增长是一种积累的过程,而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必然也需要相关的投资(李悦,2006)。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努力,员工的技能和操作,管理水平的好坏对于企业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我们进行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在我们调研的纺织服装企业中,超过百分之60%的企业没有对员工进行过培训,大多是招收熟练工,招收那些能及时上岗操作的工人。因此,目前企业急需要加大针对管理人员和一般蓝领操作员工的培训投入,培养一批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管理人员以及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基层员工。

(2)需求条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纺织服装企业要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纺织服装的设计人才,品牌推广以及营销人才,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的销售主要是以买方市场为根据,顾客的需求日益多样、丰富。那么,在人力资源方面,就需要管理有相当敏锐的市场嗅觉,把握市场的脉搏,洞察市场的需求和潜在的市场。企业家及管理人员要根据市场的方向,及时调整生产策略。所以,在必要的时候,企业可以引进一些具有丰富市场经验的管理人才,紧跟市场步伐,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市场,引导消费者购买。

(3)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与升级

在本文的前面论述中,我们已经详细提到了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所以,企业要注意培养与上下游产业相配套的人力资源,如原材料的采购,物流的问题,与经销商的合作,企业产品展览等。企业要加强对这方面的人员引进以及培训的投入。

(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提升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纺织服装主要是在制造这一环节,复制性很容易,企业间的竞争就显得异常的激烈。企业间如果一味的以压低价格来出售产品的话,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压低了盈利的空间,市场环境也变得更加的恶劣。因此,提升企业自有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创品牌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企业要在对产品附加值的挖掘上狠下功夫,不可被眼前暂时的利益所迷惑。纺织服装企业在产品质量、品质保证的情况下,进行企业产品的宣传,提高在纺织服装行业内的知名度,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5)政府――引导、监管

政府要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完善制度建设,防止企业间的恶意竞争,确保纺织服装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浙江省应该开展人才引进计划,政府对引进高素质人才要进一步加大鼓励力度,一方面让企业看到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也使企业摆脱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拉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避免企业的闭门造车,在发展的过程中走弯路。

(6)机会――建立现代管理机制

目前,浙江的制造业存在着“一流的装备、二流的工艺、三流的工人”的现象。而且,对于企业人员等各项资源的配置不是很合理,企业经营管理流程也不是很规范。因此,顺应时展趋势,将现代的管理理念带到管理中去,将现代科技技术融入到纺织服装产业中去,有利于提高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实现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趋势,企业的运行机制、制度也要适时更新,完善。

五、结束语

目前,浙江产业集群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具体途径有许多。本研究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研究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讨论人力资本提升对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现实意义。

人力资源作为产业集群创新和提升的不可或缺因素,对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知识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加快人力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显得更加紧迫而必要。

参考文献:

[1]周建迪,韩礼成.浙江服装产业发展与提升竞争力研究分析[J].现代纺织技术,2009(5):53-56.

[2]郑健壮,叶峥.基于资源观的产业集群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受累人民币升值多数纺企欲提价[eB/0L].省略ga.省略/news/View.asp?newsiD=26393.

[4]棉花价格暴涨纺织行业陷困境[eB/0L].biz.省略/05biz/system/2010/09/26/016957816.shtml.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产业发展报告: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优先升级研究[R],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6]全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专题报告会暨示范区试点动员会嘉宾访谈之二[eB/0L].sznews.省略/sznews/system/2009/07/31/011313822.shtml.

[7]李建中.关于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几个问题[J].浙江经济,2009(4):25-27.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8

一、正确认识家纺设计对中国家纺业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家用纺织行业发展迅猛,随着国内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经济政策,特别是住宅消费、旅游消费的迅速增长,带动了家用纺织品消费快速增长,同时对外出口因前几年欧美经济景气而增长较快,“2000年家用纺织品的出口达到54.2亿美元”[1]p1,家用纺织品已成为我国纺织品又一经济增长亮点,且极具活力和巨大发展潜力。

当前我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尽管发展迅速,但面临的困难也不少,主要是产品档次较低,与欧美同类产品相比,个别单位产品附加值仅其十分之一。改变目前这种状况,一是要提高全行业品牌意识,争创国内国际名牌;二是要加强全行业内技术创新,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吸收;三是要加强对家纺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这是我国家纺业最薄弱环节,也是提升我国家纺产品档次最需要解决的难题,同时也是我们家纺业进一步发展所遇到技术难题中最难在短时期内解决的课题。

我认为目前我国家纺行业中出现的设计问题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服装行业中出现的问题惊人的相似,那时我们总是把服装产业落后的原因归结于服装设计水平,认为只要把服装设计水平搞上去,问题自然会解决。实际上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尽管我们服装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确实穿得更好,更时尚,也更有品味,但是我们服装业从整体上看仍然还较落后。这二十年在中国的大学里服装设计专业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培养了大批服装设计专门人才,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我们纺织品的附加值仍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仍不高,以丝绸行业来说,我们虽然生产了最好的原料,但最好的丝绸印花染整仍在意大利、日本。尽管整个世界已经离不开贴有maDeinCHina标签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尽管我们早已成为世界头号纺织服装产品生产国,但那些产品大多不是我们设计的,品牌也大多不归我们所有,以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主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赚取少量的加工费,我们所拥有的能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还很少很少,能在国际时装界立足的时装设计师几乎闻所未闻。当然我并非想否认中国服装设计界的成就,中国服装设计经过二十年的奋斗设计水平大幅提升,虽还不足以领导时尚,但与世界的差距正在缩小,几乎快摸到世界时?耙捣⒄沟穆霾耍残碓儆檬甑氖奔洌憧梢钥吹轿颐堑氖弊吧杓剖尤氲焦室涣魇弊吧杓剖Χ游椋材芸吹轿颐歉嗟墓食勖放啤n抑皇窍爰死此得魑侍猓?nbsp;中国服装业的问题并非仅是设计的落后,实际上是纺织行业整体综合技术实力的问题。服装设计实际上是纺织产品的终极设计,其设计综合了纺织业各个方面的技术水平和成果,是纺织业技术实力的集合体。家纺设计与服装设计一样也是纺织产品的终极设计,是整体纺织业技术实力的集合体。

中国家纺行业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与当年服装业一样,并不能仅依靠“设计”来根本解决。实际上中国家纺行业仍处于新兴的,低技术水平状态,整体家纺产品档次相对低级阶段,但比较当时服装业来看,家纺业发展的基础要比那时好得多,条件也优越得多,因为中国纺织业经过二十多年的以服装业为龙头的带动发展,整体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都已提升到相当水准,实际上为家纺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这方面来讲中国家纺业发展相对较快是有其必然性的。但中国家纺业要达到世界级先进水平,还需要走相当长的路,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两方面的配合:一方面,努力使我们纺织业综合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家纺产品的设计水平达到相当高度,具备应对各种设计要求与设计风格的足够能力,且具有一批高素养家纺设计师。

二个方面缺一不可,双方面具有辩证关系,即家纺设计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家纺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家纺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必然会促使家纺设计水平迅速提高。当二方面条件同时或逐步具备,再加上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国内家纺产品消费逐步趋向高档化和时尚化,以及国内著名家纺产品牌策略的成功。中国家纺产品才有可能大规模进入国际高档家纺产品市场。当然对照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历程:这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实现。

二、中国家用纺设计的现状和思考

对家纺产品设计进行综合分析,家纺设计应包括三个层面:

1、家纺织物产品设计(织物);

2、家纺图案设计(平面);

3、家纺产品造型设计(空间)。

通常我们认为的家纺设计常常与家纺图案设计混为一谈,实际上三个层面是相互关联而缺一不可的,并共同构成了家纺设计的概念。

从产品设计的过程和层次上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织物设计为底层最基础环节,决定了家纺产品用“什么”织物;图案设计为中间环节,决定了家纺织物印“什么”图案;产品造型设计为最终环节决定了家纺印花织物做“什么”终极产品。

从三者之间相互关系来看应该还存在这样一种互相影响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即织物设计能促进和刺激新的图案设计和产品造型设计。图案设计又能影响织物设计与产品造型设计,而造型作为家用纺的终极设计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图案设计与织物设计。作为家纺产品设计师应该同时具备这三方面的设计技能,至少应该在专攻图案设计的同时了解并及时掌握纺织品面料产品设计与家纺产品造型设计动态信息,但在我国绝大多数家纺设计师实际上就是图案设计师,其主要任务就是设计纹样,而且更多的时间是忙于模仿国外流行家纺图案,同时由于图案设计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仍不被高度重视。我们的家纺设计师仍极少有机会去国外市场了解第一手家纺流行信息,也极少有机会回到高校“充电”,学习新的知识,更新旧的观念。

我国家纺设计界普遍存在着这种状况,并正在影响着我国家纺行业向前发展的进程,急功近利式的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赚取了利润,但从长远来看,我们的家纺设计有可能因此失去自己的设计语言,我们家纺设计师也将失去设计创造的动力。这是非常危险的。模仿永远只能使我们生产二流产品,创造自己的设计语言,才有可能使我们生产出一流的家纺产品。当然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使多方面的,其形成的深层因素有以下两点:

1、染织设计教育模式陈旧,当前的我国高校染织设计教育令人担忧:

一方面由于一段时期以来的纺织品行业的不景气造成一些院校(艺术类与工科类)染织专业学生的招生困难与就业问题,因而使得一些院校对染织专业系科进行了重组,一般情况是染织专业从属于热门的“服装设计专业”形成染织服装专业,由于新兴家纺行业在中国的迅速崛起,服装、装饰、产业三分天下的局面将在不久的将来很快地确立。目前高校染织专业的地位实际上已经不适应当前家纺行业的迅速发展而导致的对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染织设计专业应加强对家纺设计的研究,对染织设计专业重新定位,成立专门的家纺染织设计与研究专业,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目前中国家纺行业空前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染织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仍较陈旧,在纺织品设计的三个层面中重视图案设计,而忽略纺织品织物设计(纺织品织物设计在我国工科院校中是独立的专业)与产品造型设计教育,因而培养出的学生虽具有较强的图案设计能力,但由于对纺织品纤维、染色、织物设计、纺织品产品造型设计等缺乏足够的知识。他们对纺织品整体把握的能力较差,无法全面地借助纺织品纤维、织物特征表达织物之美。也无法根据纺织品最终产品造型特点完美表达纺织品的图案之美。因此大学染织专业应根据目前及未来家纺业发展需要,打通文理科,使艺术院校与工科院校的染织专业互通有无,即艺术院校染织专业应当充实织物设计教学,完善产品造型设计教学,“高等教育综合化,是当今世界性的重要趋势。我国艺术院校的染织艺术设计教育一般为四年,学生入学时均已有一定美术基础。…要使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既有相当的美术功底,又有实际的产品设计能力…,关键是要实现学科设置的综合化,学科本身发展的综合化以及课程的综合化,合理地安排相关课程内容和改革教授方法。”[3]p171;而工科院校染织专业充实美术、图案设计教学,增加产品造型设计教学。这样染织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便可以被大大拓宽,他们能掌握从织物设计到?及干杓圃俚讲飞杓迫娴姆闹飞杓浦逗湍芰Γ蔽一谷衔颐撬嘌男乱淮矣梅闹飞杓剖鼍弑附先娴淖ㄒ邓匮允遣还坏模褂由弦幻胖匾闹鞲煽纬獭笆谐∮保耘嘌哂蠧i企业形象策划,品牌策略及市场调查与拓展等全面能力。使我们新一代家纺设计师在具备较全面专业素养的同时又有家纺市场营销能力。这样既培养了各方面能力又能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通过这种对专业的重新定位和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必能培养出符合中国家纺业继续发展所急需的新一代家纺设计师。

2、设计文化相对落后

产品设计需经过接受任务确定目标市场调查设计方案设计评价工艺制作效果分析等严格的程序性过程。才能确定新产品的生产,同时设计中还需考虑产品功能效用、艺术审美、制作材料、时代特征等因素。因而设计完全不是象一般人所想:图案、色彩、造型…那么简单,设计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且极具创造性的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上层建筑是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的,而设计艺术也是建立在相应的经济基础之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才会有什么样的艺术设计,同时设计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才能使设计具独特的魅力,才能广为消费者接受和使用。当代社会,西方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也必然使其西方文化占据统治地位,应当承认当代世界文化的主流是西方文化,当代家纺设计的主流是西方家纺设计,它们领导着世界的家纺的流行时尚并牢牢占据着世界高档家纺产品的市场。这种情况之下,作为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尚不发达,对外改革开放刚二十年,对西方设计文化研究得还很不够,对我们自己的设计文化研究得也还很不够,现代中国设计文化相对于西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因此要求我们的家纺设计师去领导世界家纺时尚条件还远未具备。

但我们毕竟是有着深厚传统设计文化的国家,中国的传统设计文化是一座尚未被很好挖掘和开发的设计宝藏,在这方面我们应加大研究投入,打中国特色文化牌,以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进入国际高档家纺市场,当代世界的“中国热”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将继续流行,西方设计师设计的中国题材、中国风格的纹样在各种新纺织品展会上经常可见:“风格趋向细微和精巧。有的灵感来自三十年代的中国…的装饰纹样…”[2]p27。“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本民族传统设计艺术的研究与开发是我国现代设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家纺设计艺术逐步走向世界的希望所在。

三、手工印染、刺绣等传统艺术在家纺设计中的价值

就目前中国家纺设计状况,我认为中国家纺设计可以两条腿同时走路,一方面应紧追国际家纺时尚潮流,加强对世界家纺设计文化研究,促进中国现代时尚家纺设计。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对中国传统家纺设计艺术的研究,设计开发出具有时代性和时尚性的采用中国传统技艺制作的家纺产品。

理性比较中国现代家纺业与欧美高档家纺业,我们容易得出中国家纺的优势与劣势。其劣势主要表现为:

1、产品档次较低;

2、技术含量较低;

3、设计水平有较大差距。

我们的优势主要有:

1、纺织品原料齐全充足;

2、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较低,且有较好的技术水平;

3、国内需求稳定且增长迅速。

应该说我们的劣势其根本源于我们纺织品整体技术水平与产品设计能力较低,是难以在短时间内缩短差距的。然而如果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能较快缩短与欧美之间的差距。由于中国沿海地区与内地发展地不均衡,仍将会长期维持我们加工费用较低的状况,人力资源物美价廉是我们的一张王牌,再加上近年来世界家纺返朴归真的民俗风格和异国情调风格的流行,我们在家纺设计中完全可以利用我国传统染织工艺,生产出采用手工制作技艺的既具工艺性又具个性化的高附加值高档家用纺织品。这类产品在国际市场应该具有足够的竞争力,且极具浓厚东方文化特色,只有我们能生产,别人会因为人力成本或文化上的原因而无法模仿。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9

【关键词】绿色壁垒;影响;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纺织品服装出口占中国出口贸易比重最大。进入wto以来,发达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设置的壁垒转为绿色贸易壁垒。因此,研究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是指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借口为保护环境和国民健康,对进口商品提出带有歧视性、针对性的技术、安全和卫生标准,如达不到这些标准,进口国有权扣留、退回、销毁、索赔等;或不规范地使用国际公认的标准。曾凡银在《绿色壁垒的壳层结构及其效应研究》一文中根据绿色贸易壁垒变化的梯度特征,将我国所遭遇的绿色壁垒分为引发绿色壁垒的国际性条款、产生绿色壁垒的区域性条款以及国别性绿色壁垒措施。

1、我国纺织品服装面临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性条款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绿色壁垒的国际性条款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多边贸易协定和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与wto的国际规则两大类。多边环境协定包括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贸易中,常使用的环境认证体系为iSo14000系列环境认证体系,它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保护全球环境和世界经济持续发展而制定的系列环境管理标准。

2、我国纺织品服装面临绿色贸易壁垒的区域性规定

绿色壁垒的区域性规定包括各类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有关规定。欧盟市场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最大的市场。目前,欧盟使用最为广泛的纺织品服装生态标准为oeko-texStandard100,该标准对各类纺织品服装的有害物质含量规定限度,标准包括100多项测试参数,这对我国以低标准生产、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受到很大的冲击。

3、我国纺织品服装面临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别性措施

随着纺织品服装配额制度的取消,各国为了保护本国行业发展开始设定针对性的绿色贸易壁垒,其中,日本在使用国际规则的同时还有自己国家独特的各种标准,当我国纺织品服装输入日本时,必须同时符合国际标准和日本标准才被允许进入日本市场,这使得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绿色壁垒的国别性措施的针对性和广泛性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标。

三、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

国际性,区域性和国别性规定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的共性和差异性并存。发达国家在使用绿色壁垒也是按其梯度循序渐进的。我国在应对绿色壁垒时应认清类型,有针对性地防御。

各类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的共性:一方面,绿色壁垒推动了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迫使企业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措施自觉停止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绿色壁垒有利于促使企业提高技术标准,转变生产方式,生产绿色高质量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绿色壁垒提高了企业申请各项标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绿色壁垒的各项规定对我国产品出口都起到了限制作用:纺织企业为达到绿色标准而增加了生产经营成本,削弱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纺织品服装对欧盟、美国和日本市场出口的过度集中,致使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应对能力减弱。一旦这三个市场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采取绿色壁垒,就将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受到巨大打击。

各类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的差异性:一、设定标准的差异。由于各国际组织,各区域一体化组织和各国的出发点不同,因此它们制定的标准也存在差异;二、排外性的差异。国际性规定如wto的各项规定是由wto的成员国协商达成的,它的各项规定不存在明显的排外性。区域性条款是由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协商一致后对非成员国实行的统一条款,如欧盟,它对非成员国采取一致的贸易壁垒,由此它的排外性最强。而国别性的措施是各个国家根据自身情况对侵犯本国利益的产品采取的措施,发达国家一旦发现我国出口对其国内产业造成影响便会制定各种规定,以将我国产品排除在外。三、针对性的差异。

国际性规定不存在绝对的针对性;区域性组织对内的互惠性和对外的排斥性使其的各项贸易政策成为了我国出口的行动指标;国别性措施的针对性最强。发达国家除了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制定一系列技术标准外,目前已有40多个发达国家实行环境标志认可制度。四、影响程度的差异。国际性规定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是间接的,它的各项规定我国都已经事先了解,我国作为出口国在出口前对其影响会有所准备,不存在突发性,因此其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最小;区域性条款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最大,因为它是集体性的对外政策;国别性措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最直接,因为发达国家制定政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将我国出口产品阻挡在外。

四、面对绿色壁垒,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对策

1、政府积极鼓励企业高标准生产,倡导优质生活

政府作为国家的统治机构,应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首先,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并加强绿色环保观念,使企业和消费者都认识到保护环境对自身的长远利益有益,自觉地提高企业与民众环保意识;其次,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惩罚破坏生态环境者;最后政府应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奖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使企业有动力进行绿色产品的开发,生产高质量产品,提升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开拓国外市场。

2、企业应认清现状,加快技术创新

企业为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首先应研究各类绿色壁垒,为企业出口产品突破发达国家绿色壁垒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自身技术上的各种缺陷以及与发达国家技术上的差异,按照国际纺织品服装安全质量标准来生产产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最后,企业应努力做大做强,实现规模经济,以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并建立跨国公司,从内部突破外国的绿色壁垒。

参考文献:

[1]王力.纺织品出口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探讨.纺织品财会研究,2010(20):63-64

[2]严雅娟.试析我国纺织业发展困境.中国西部科技,2009(4):58-63

[3]刘然.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9(14):33-40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10

内外客商齐聚为服装节添活力

相比首届,本届服装节规模与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展馆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参展企业和品牌商达到1000多家。其中,新疆本土服装企业的参展数量和参展面积均比去年翻了一番。参展的海外设计师由去年的3个国家5名设计师增加到7个国家8名设计师,海外设计师和品牌活动达到8场。从现场主办方周到的服务、参展商热情的态度以及熙熙攘攘的参观人流中,记者可以感受到新疆服装产业蓬勃的活力。

新疆本土品牌尤其是民族服饰的表现,在本届服装节上更让人关注。在民族服装展示区,参展商们纷纷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品牌服饰。和田亚西纳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主营艾德莱丝绸,公司董事长奥斯曼·阿卜拉介绍说:“在这里展示就是为互相交流,同时也是让大家看一下新疆美丽的艾德莱丝绸。”

在展会中心展区,记者看到美丽亚娜、古再丽、丝路霓裳、国之桦等新疆知名服装品牌的展位布置各具特色,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与洽谈者。乌鲁木齐丝路霓裳服饰有限公司生产的所有服饰都含有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元素,其设计总监孙秀琴说:“要想将传统发扬,原创必不可少。只有原创才能和世界比美,新疆有优良的传统服饰文化,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运用好这些文化的软实力,就能用更好的设计让世界感受并认知新疆的美。”

据了解,首届服装节以来,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呈现出显著变化。新疆民族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副主任阿依努尔·阿斯木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把传统的文化元素与现代融合在一起,这是将来的趋势,是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新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也吸引了俄罗斯、中亚、西亚国家以及韩国、日本等国企业前来,他们都带来了适合新疆本地的服装产品,希望在此寻找、寻觅商机。除此之外,记者在现场也看到百荣世贸、万马服饰广场、爱慕等内地市场及品牌慕名前来参与展示,这为服装节增添了更多的活力。

活动纷承弘扬新疆服饰文化

徜徉在展馆内,首次举办的新疆民族服装服饰文化展也令人大开眼界。展览由自治区宣传部、经信委和新疆博物馆共同举办,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介绍新疆世居民族的服饰变迁,展示出新疆色彩艳丽、五彩缤纷、种类繁多的传统服饰文化,展现新疆各族人民健康向上、团结进步、科学文明的精神风貌。

记者了解到,为了促进新疆民族服装服饰文化的发展,9月5日,由自治区服装行业协会主办的新疆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发展研讨会在乌鲁木齐举行。一批考古专家、大学教授、服装设计师、摄影家、民族服装收藏者探讨了新疆民族服装发展的历史和传承问题,表示要不忘传统,传承美丽,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弘扬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以现代绚丽多姿的民族服装展现新疆各族人民的风采,把美丽的脸蛋露出来,让秀美的长发飘起来,与时代同步,与时尚合拍,携手共创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梁勇看来,新疆的民族服装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4000年的历史,无论先秦时期的毛质服饰还是汉唐时期的丝绸服装,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同时强调,近年来,“”利用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散布蒙面、穿吉里巴甫服装是传承民族传统服装服饰的谎言,妄图渲染宗教极端主义氛围,在不同民族之间、同一民族不同群体之间制造隔膜,最终达到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目的。这一图谋绝不能得逞,也不可能得逞。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伊第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文英,新疆博物馆研究员阿迪力·阿不力孜从考古的角度论述了新疆民族服装的历史沿革,以丰富的文物和史实论述了在新疆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是热爱美的,也是善于通过服装来创造美丽装扮生活,那种蒙面、穿吉里巴甫服装从来就不是新疆人的传统服装。

自治区人民政府专家顾问、新疆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徐红说,维吾尔族服装追求的是艳丽,像花帽、艾德莱斯绸等就是维吾尔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标志。在新疆这样干旱少雨、黄沙漫漫的单调环境中,这些艳丽的服饰可以将沉闷的大自然装点得五颜六色,美化了生活,丰富了人的情感世界,展现了维吾尔族人乐天派的性格。

据梁勇介绍,相比去年,本届服装节活动和内容都更丰富。除在德汇服装城主会场举办的“2013亚欧丝绸之路服装服饰博览会”外,期间还举行了援疆省市和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合作交流会、民族服装服饰走社区活动、2013亚欧时装周、首届孕婴童产品展、“靓丽工程”服饰展演、亚欧国际形象大使全球总决赛和亚洲超级模特大赛总决赛、首届新疆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第二届新疆服装设计师大赛决赛以及首届新疆十大职业服装品牌评选等。

加快产业转移挖掘潜力优势

说起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特别是服装加工业的现状,用“产业链短”、“没有市场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词语,足以说明一切。事实上,新疆服装也曾有过可以大书特书的辉煌经历。

“1992年至1997年那几年,当时的‘联邦’西装尽管要六七百元一套,但没有领导批条都买不到。”新疆民族服装研究中心主任郭铁涛对那段历史记忆犹新。尽管“联邦”西装后来受到报喜鸟、夏蒙、仕奇、雅戈尔等外来服饰品牌的冲击,形成大量库存以致无法正常运营,但这段历史足以证明新疆有着生产中高档服装服饰的“土壤”。

梁勇认为,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业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条件,原料、区位、土地、人力等优势自不必说,现在的问题就是把这些已经显现或者还是潜力的优势整合利用起来,以市场为突破口,完善产业链,振兴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

近几年来,国内外纺织服装企业来疆投资新建、重组棉纺织企业产能规模占到疆内产能规模总量的85%左右,化纤产能规模达到90%以上。在投资新建、重组新疆纺织服装企业中,有全国纺织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40余家,其中上市企业有11家。这些企业都有下游产业链支撑,市场占有率高、整体实力强,成为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生力军。随着新疆的区位、土地、人力等优势禀赋的日益凸显,以及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国内外尤其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纺织服装产业向新疆的快速转移,已是双方的共同期盼。

伊犁州经信委党组成员、产业处处长霍和平说,针对自治区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战略布局,伊犁州也提出相应规划,就是利用自身的原料、区位优势和一定的产业基础,引进国内有知名度的企业,以代工、贴牌等形式,扶持一批小企业做大并具有一定影响力。他告诉记者,受霍尔果斯定位“出口加工区”带动,前不久已有8家江苏纺织服装企业来伊犁考察,其中一家企业已有在霍尔果斯投资的明确意向。

在第二届亚欧丝绸之路服装节上,伊犁州24家企业认购了20个展位,是参展企业最多的地区。记者在这里碰到一位山东女企业家,她叫谭翠玲,是山东莱芜经纬服饰公司的经理。她说,由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她在山东的企业被多次要求搬迁,但用工的高成本也让这家出口型的服装企业无法承受,因而她动了把企业转移到新疆的念头。“我到伊犁转了转,别的还没深入了解,就觉得这里的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当地也有发展服装加工业的强烈愿望,所以,我想回去后与家人商量,再做决定。”谭翠玲说。

打造政策高地产业蓄势待发

正如谭翠玲所感觉到的,新疆拥有众多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条件和基础,因而,新疆纺织服装业也被国家所重视。早在2009年的《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就明确提出:“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

在自治区层面,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后,新疆纺织服装业更是迎来政策的“频发期”。2012年6月,新疆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新疆服装产业的意见》,这是一个关键性文件,它对发展自治区服装产业提出了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从鼓励服装企业投资发展、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金融税收支持、促进就业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4个方面提出了22条措施,为新疆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组长俞正声视察新疆,提出了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百万人就业的重大课题。为此新疆研究制定了《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百万人就业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提出了产业发展的目标、布局、重点和措施。新疆目前正在争取国家在新疆实施棉花直补试点政策,解决因棉价倒挂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另外还将对企业用工、保险等方面进行补贴,大幅度降低企业负担。目前相关文件正在国家各部委研究,等待批准。

“纺织服装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劳动密集型产业特性十分突出,尤其是在南疆地区,纺织服装产业是容易实现就近就业的产业。”在梁勇看来,《纲要》一旦实施,将对新疆发展和实现就业产生重大的影响,并推动东部纺织产业向新疆转移。

要实现新疆纺织服装产业跨越式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文英建议,新疆要打破传统发展思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下游服装、家纺产业和国际纺织品服装商贸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率先吸引国内大型服装、家纺加工企业来疆发展,通过5~7年的努力,带动织造和印染等上游产业发展,最终在新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据介绍,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优势明显,一是原料丰富,棉花产量占全国产量一半;二是新疆有充裕和价格便宜的电力资源,平均电价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对于电力成本占生产成本10%~15%的纺织服装企业,非常有利;三是向西开放的区位优势,通过新疆向中亚和欧洲出口服装可大幅减少运输时间,物流成本更低;四是土地资源丰富;五是劳动力富裕,新疆每年有近60万人的城镇劳动力需要就业,约200万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新疆棉纺织企业主要以新疆地产棉花为原料,绝大多数为纯棉产品,原料成本占总成本的75%左右。但国家每年给新疆棉纺企业进口棉配额几乎没有,2012年实际进口外棉量只占全国同期棉花进口总量的0.43%,且获得绝大多数进口配额的是贸易流通企业,而新疆开发其他混纺产品受到化纤原料空缺的制约。近年由于国内外棉价持续拉大,新疆棉纺企业与内地企业相比,原料成本高,致使竞争力下降,开工不足,亏损增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据浙江省援疆总指挥徐纪平建议,新疆纺织产业要想实现2020年百万人就业和1635亿产值的目标,首要是降成本,解决棉价倒挂问题,让新疆棉与国际棉同台竞争;其次是落实低电价政策,提高就业人口的就业素质,转变就业理念,这样新疆纺织工业发展才有后劲和提升空间。

梁勇认为,要针对中西亚地区国家纺织服装产业基础薄弱,利用新疆区域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重点建设面向中西亚国家的霍尔果斯纺织服装出口加工区,加大出口支持力度,加快发展边境贸易,发挥商贸物流和相关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市场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使新疆成为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中西亚和欧洲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