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对经济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9:13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篇1

关键词:消费;经济增长;投入产出法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017-01

众所周知,消费、投资、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出口贸易在金融危机中严重受挫,经济增长也要转向依靠消费和投资来拉动。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经济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究竟怎样的消费与投资策略能更好的推动经济发展,在哪些部门的投入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经济增长,运用投入产出法就42个部门的消费和投资对河南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定量分析。

1河南省消费现状概述

河南省是经济大省,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省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采取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努力实现中原崛起。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近年来居民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形态有所转变,消费总支出中更多的份额由生存性消费向发展享受型消费转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精神需求不断提高,服务业快速发展,我省也由重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倾斜。2007年城镇居民全部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人均1879元,比1982年增长65.8倍,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提供了16.7个百分比;另外由于居民购买力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消费需求特别是吃和住的需求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外加信息渠道的增加和消费品的多样化,居民的消费也由单一性消费向多样性消费转变。

2实证研究

2.1数据整理及计算

本文所用资料来源于距今最近的2007年河南省42部门的价值型的投入产出表,可以据此分析当今经济发展趋势,更加清晰的认识当前经济的发展,对政府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指导作用。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运用矩阵的乘法分布计算出列昂惕夫逆矩阵B,进而计算各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

2.2消费对总产出的拉动作用分析

2.2.1河南省各部门消费支出状况

根据投入产出表各部门的消费支出的大小来研究河南省的消费结构,支出额排在前十位的如表1。

表1消费支出表(单位:亿元)

序号部门消费序号部门消费

1公共管理社会组织799.9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59

2教育770.57房地产业330.6

3农林牧渔业7268住宿和餐饮业281.1

4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7229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237.6

5纺织服装类及其制品业471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21.6

河南省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部门的支出排在所有部门之首,达到800亿元;教育部门的消费仅次于公共事业的支出,达到770亿元,然而河南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农林牧渔业和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消费的消费分别以726亿元和721亿元居于第三、第四位;服装加工、卫生社保事业、房地产、住宿餐饮等也挤进了前十位;中国三家期货交易所中的一家设在郑州,郑州商品交易所也带动河南省金融业的繁荣发展,金融业部门的消费排在第十一位。

2.2.2消费拉动的总产出的定量分析

我省2007年42个部门的消费拉动的总产出为15893亿元。不同部门的消费支出不同带动的总产出也有所不同。42个部门中对总产出拉动最大的接近2100亿元,最小的只有7.7亿元。根据计算结果,本文将42个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按大小排序。

表2消费拉动的总产出表(单位:亿元)

序号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消费产出比序号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消费产出比

1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2096.736住宿餐饮业728.43

2农林牧渔业1995.837交通运输及仓储业692.96

3化学工业1190.26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691.04

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800.019纺织服装类及其制品业627.11

5教育770.511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26.315

作者简介:

王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于成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由上表可以看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农林牧渔业、化学工业三个部门拉动的总产出名列前三位。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以721.9亿元的消费带来了2096.7亿元的总产出,农林牧渔业用726.1亿元的消费拉动了1995.8亿元的总产出,前者比后者的消费少约4亿元,但总产出却比后者多了100亿元。从总体来看,两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几乎上并驾齐驱。化学工业的消费在42个部门中排在第12位,拉动总产出1190亿元。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和教育部门以高消费排在第一、第二位,然而拉动的总产出则落在了第四、第五位,并且两部门拉动的总产出和消费的数量一样,没能拉动总产出大于消费。同样的还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水的生产和制造业等部门的消费拉动的总产出几乎与消费相等,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小。

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个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都排在前十名。消费排在前十的卫生社保事业、房地产、住宿和餐饮业等五个部门则被挤在了十名以外。消费拉动的总产出最少的是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的7.7亿元,其次是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邮政业、废品废料、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均未超过30亿。

2.2.3各部门消费与消费拉动的总产出的对比分析

本文用消费产出比表示各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与消费之间的比率,数值等于各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除以消费。消费产出比越大,说明该部门的消费对总产出的拉动力越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到作用越大,我们加大该部门的消费,就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河南省42部门的消费产出比极差较大,金属矿采选业和废品废料的消费支出几乎为零,所以它们的消费产出比为无穷大;批发零售业的消费产出比为229,即该部门拉动的总产出是其消费支出的229倍,说明批发零售业对我省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纺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消费产出比分别为27、15、10、10;房地产业、建筑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部门的消费产出比基本上等于1,说明这些部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

3政策建议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要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消费,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扩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消费结合起来,大力开拓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宋养琰,宋洁尘.消费与内需―能让中国最先走出危机[J].中国经济信息,2009:3-4.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篇2

1.宏观经济形势使消费预期不乐观

从国际形势看,2011年11月4日结束的G20集团峰会发表的公报显示,“全球经济的复苏已被削弱,特别是发达国家,导致失业率处于令人难以接受的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金融市场的紧张状态持续上升,这主要与欧洲的风险有关。此外有清晰的迹象表明,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也在放缓。商品价格的波动已导致经济增长受到威胁。全球经济的不平衡仍在持续”。这表明G20集团的首脑们对当前世界经济走势并不乐观,相伴出现的是希腊、意大利已经陷入国家经济危机,美国爆发“占领华尔街”行动,伦敦民众举行“占领证交所”抗议示威行动等。G20集团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90%、贸易额占80%、人口占2/3、国土面积占60%,然而G20集团发达经济体仍处于复苏的十字路口。超过10%的高失业率,伴之通货膨胀,使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依然存在,必然会对我国贸易产生不利影响。欧美国家为振兴本国经济,积极吸引国际资本,鼓励企业加大对本国投资,这对我国吸引外资极为不利,甚至不能排除少数跨国公司抽逃资金。由此,我国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和利用外资,无疑会对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的生产、职工收入水平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我国居民消费。

从国内形势看,一方面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消费增速放慢;而另一方面则是沿海地区相当多的“跑路”者变卖资产、移民国外、转移资金出境。这无疑削弱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和企业职工的收入水平、消费能力,降低了高消费群体中的民间借贷债权人的生产发展能力和消费能力,其对发达地区经济与消费市场的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

2.现行扩大内需政策边际效应接近极限

现行扩大内需政策出台初期的效果明显,让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得到稳定持续发展。但是,在实施一定时期之后,其功效逐渐弱化,这方面以汽车、摩托车和家电下乡最为典型。

目前家电销售继续大幅增长,既有政策的激励作用,也有生产企业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清仓的因素。由于家电属耐用消费品,消费的提档升级的间隔时间较长,而且部分产品的市场保有量趋于饱和;如果考虑到以前购买、农村乔迁新居和婚嫁喜事购买非补贴类产品,城乡市场对家电、汽车的需求空间,将只能满足常态化消费,高强度的刺激消费政策正在逐步退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城乡市场渐趋饱和,未来家电销售增速将逐步减缓,甚至不排除局部地区、少数产品销售下降的局面出现。

3.城乡居民扩大消费的内在动力不足

由于当前居民对收入预期并不十分看好,未来一个时期,城乡居民的消费走向保守。其原因,一是国家原有的扩大消费政策效用趋于递减,新的刺激消费政策没有出台,激励服务性消费的政策基本处于空白,适时启动新的有针对性的服务性消费政策已十分必要;二是因为国际经济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欧债危机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资本输出与流动性均趋向衰减,这就使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的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经济遭受冲击,企业盈利水平、职工收入水平都难以提高,人们的预期收入下降;三是通胀压力与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过快,对城乡居民的消费起到抑制作用,特别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住房、教育、医疗等价格仍然处于高位,而与之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这都从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空间。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察,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以开放型经济为主导的沿海地区产业受冲击相对较大,其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递减、资源约束增强、商务成本提高,区域之间差距逐渐缩小。虚拟经济泡沫的破灭,沿海地区消费也会因此减缓,部分企业加速转型,产业因此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加速承接的情况下,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呈现新的活力,为推动中西部地区扩大消费创造了物质基础。中西部地区积极向着“中国制造”迈进,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环境都在改善,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快速提高。从服务消费的资源考察,中西部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及丰富的文化,成为发展旅游业等服务消费的独特地域优势。

4.扩大消费的激励政策创新

经济发展有赖于消费需求的提升,而扩大消费又面临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创造性地选定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

4.1继续实施汽车摩托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

实施以旧换新政策,是一些发达国家常态化的做法。由于汽车、摩托车、家用电器、机械设施都有大量可以重复利用的再生资源,而且这些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战略资源,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回收利用、处置不当,就会造成空气、重金属、化学污染,电脑存储介质也有可能造成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泄露。因此笔者主张将我国的汽车、摩托车、主要家电实施以旧换新,重新回收拆解,从而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资源的开采。藉此扩大环保节能产品销售,有效推广新技术应用,扩大新产品消费,从而推动居民消费和社会集团消费。

4.2进一步深化扩大服务消费的政策

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发展严重不足,必须深入落实和制定新的促进政策。首先要落实公休假制度,要在立法、执法、司法上并行推动,无论是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不能落实公休假制度的,要在法律层面进行惩处,将其纳入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日常制度建设之中,以期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服务消费。其次是改革现行税制,对于个人参与旅游等服务消费的,减免个人所得税,对于企业组织员工旅游、教育、保健等,以其实际支出减免企业所得税。第三是准许各类社会组织在不影响工作和生产的条件下,组织开展红色旅游、参加各类教育学习,准予一定的假期支持,其产生的费用允许税前列支,并纳入政府机关预算开支。

4.3制定扩大农村消费及其服务消费的财政政策

农村市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市场,有着无尽的市场潜力,更有着扩大消费的巨大空间。其消费市场主要存在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农民家政服务业、农民观光农业等方面。中部崛起之后,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逐渐增多,县域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加快,都催生了新的消费市场,在此背景下,实施“建材下乡”,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培育农村各类市场。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家居设施、社区生活、健康娱乐、养老保险等都有新的需求。

4.4改革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并完善社会保障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篇3

[关键词]消费;需求;拉动作用;制约因素;对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首次将消费放到了第一位,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然而,对于盘锦市而言,消费对于盘锦市的经济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为了保持盘锦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变到以消费启动上来,使消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1盘锦市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的表现

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低

虽然,近年来盘锦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增长的幅度比较小,2005—2009年的比重分别为18.2%、18%、19.1%、19.6%和22.9%。而2009年,辽宁省的这一比重为38.6%,全国的这一比重为37.4%,盘锦市远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1.2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不高

城市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这一数据是反映居民消费意愿的一项重要指标)为72.6%,而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只有54.3%,均落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也显示了城乡居民量入为出、有计划消费的传统消费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盘锦市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不强。

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

“十一五”以来,盘锦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大幅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虽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造成其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差距拉大,落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达2~32个百分点。(见图1、图2)这使得消费对盘锦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一直落后于投资。

2盘锦市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的制约因素

2.1收入增长不快和收入差距拉大导致消费增长缓慢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要想增长快速,收入首先要快速增长。2009年,盘锦市gdp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8.9%,慢于经济增长,从而影响了居民消费能力的增长。另外,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导致了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因为高收入阶层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边际消费倾向出现递减趋势,而大多数中低收入者虽有消费欲望但由于收入过低而无足够的购买力,从而就会造成全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影响到消费的增长。而盘锦市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1∶2.13扩大到2009年的1∶2.19。2.2预期收支的不确定性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由于盘锦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支出在消费结构中明显偏高,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再加上面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威胁,这种动荡不安的状况使大多数人对自己未来收入的稳定增长信心不足,即使短期内增加了收入,也不敢、不愿大量用于消费,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2.3消费观念落后阻碍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潜在消费需求的释放

受经济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居民的消费观念还很落后,往往是“量入为出”,不敢讲鼓励消费,更不敢“负债”消费,抑制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目前我们的消费方式仍是自主性消费,这是一种积累性的消费,主要靠自己的收入能力进行消费支出,跟发达国家的信贷消费相比,这种消费模式会影响消费结构的升级和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

2.4消费环境不良制约着消费市场的开拓

商贸流通企业“散、小、弱”的问题依然突出。2009年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1.7%,这表明盘锦市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还比较弱小。在商品售后服务方面也比较差,假冒伪劣产品还充斥着市场,制约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在农村,用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市场的开拓。此外,像教育、文化、信息、休闲和社区服务等消费领域的扩大,也都需要消费环境的改善。

2.5结构性供需矛盾阻碍着消费需求的实现

从供给结构看,由于盲目投资,产品趋同倾向颇为严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特别是近年来,城乡居民正进入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用于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需求比重有较快上升,但我们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优化的要求,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造成了消费不足。

3促进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对策

3.1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是促进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最关键的是要增加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收入增加时,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增加幅度会超过较高收入家庭。这就需要,在城镇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切实保障城镇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要有针对性地搞好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工作,使人们预期收入持久增加,抵御“消费紧缩”或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要减少农村税费负担,增加财政、信贷等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支持。要利用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手段,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问题,把从高收入者征收的部分税收转移给低收入群体,增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救助能力等。

3.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收支预期

稳定收入预期,建立信心,是促进消费需求的又一重要条件。我市居民储蓄余额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上,要把居民的储蓄变成现实的购买力,必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以降低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稳定边际消费倾向,最大限度地挖掘居民消费潜力,促进生产和消费步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轨道。

3.3废除陈旧消费观念,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要认识到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经济已经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经济,应适当地鼓励消费,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消费信贷制度给许多想消费而暂时消费不起的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对促进消费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长远的意义。发展消费信贷的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有效解决信贷部门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金融部门的消费信贷风险,增强其开展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能使更多的消费者利用信贷消费方式,实现消费升级,充分发挥消费信贷对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3.4改善消费环境,努力提高消费质量

一方面,要改善消费的硬环境。完善的城乡公共设施和充足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引导和刺激消费需求的基本前提。这就要加强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住、行消费升级,需要增加住宅建设和交通建设的投资;又如教育培训、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服务消费,也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此外,还要继续加强农村用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改善消费的软环境,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行霸市行为,改善服务质量,为购买商品服务创造良好氛围,扩大消费需求。

3.5适应消费升级的要求,完善消费品供给结构

一方面,企业要面向市场,通过市场调研和市场细分来寻找目标市场,特别是注意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要认真研究农民的消费需求,摸清不同收入层次农民的需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农民的消费特点,供应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商品,满足农民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还要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和空间,开拓物美价廉、适应农村需要的新产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生产对消费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采用新技术改良品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的变化,满足居民消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二〇〇九年盘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wenku.baidu.com/view/9ff5c7bef121dd36a32d82d7.html.

[2]陈新年.论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篇4

【关键词】消费需求经济增长

目前,消费问题已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手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因此,经济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经济增长决定着消费,消费对增长更具有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因此,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国外对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马克思(1865)在《资本论》中对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研究,形成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生产消费观。在他看来,“消费需求是一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生产、分配、交换等环节构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是这一有机整体的出发点,而消费则是这一整体的终结点,分配和交换只是这一整体的两个中间环节。无论是什么社会背景,生产过程都必须是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没有最终消费,一个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就会出现断裂现象”。马克思通过对再生产过程和消费需求的探讨指出:“消费需求决定着生产,各种不同要素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消费需求是劳动力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消费需求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在要素,消费需求使社会所生产的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需求促使新的生产需要的产生。因此,消费需求是一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基本前提、内在因素和必要条件,是任何社会形态生产的最终目的。如果没有消费需求,就没有相应的生产”。在他看来,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是辩证统一、相互制约、互为影响的。从分配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对消费与生产的分析表明:消费总是在某一社会分配关系基础上的消费,而消费则是分配的最终实现,它对分配具有反作用。

凯恩斯(1934)在其代表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指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古典经济学家们所长期信奉的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很难成立,需求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并不总是被动的,总需求对总供给有显著的影响,而需求又由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两个因素所决定。”提出了消费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模型:C=C0+aY。其中:C——社会总需求,C0——社会必要消费,a——边际消费倾向(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单位所引起的消费增加数量),Y——居民可支配收入。凯恩斯进一步推出,一个社会的有效总需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效需求的增加会引起这一社会投资扩大并带来就业的增加,社会就业增加又会引起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又会促使新一轮消费的增长,从而推动经济不断循环向前发展。针对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的有效需求数量常常达不到有效供给数量等的实际,他主张政府不应该被动地任由经济自行运转,而应该充分运用相关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积极主动干预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使有效总需求保持在与总供给相适应的步伐之上。他特别强调,评价一个政府工作好坏的标准不应该是有无财政赤字,而应该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应该主动扩大消费支出以使经济走出困境、推动经济发展。这不仅在宏观经济理论上作出了极大创新,而且在西方国家应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索洛(1956)在修正“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生产技术假设的基础上,运用资本和劳动可替代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起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而解决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经济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不能自发相等的问题。在这一经济增长模型中,他把经济的增长主要归因于资本积累的结果:资本由投资而来,而投资则主要来自于居民储蓄,居民储蓄和居民消费是呈反向变化关系的两个变量。由此来看,投资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消费则会降低居民的储蓄率,从而减少社会投资会阻碍经济的快速发展。

罗斯托(1960)在其《经济成长阶段》中,根据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将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分为6个阶段。他解释说,在传统社会阶段,社会生产完全是围绕生存而展开的经济,而且通常都是封闭或孤立的经济状态;在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是社会为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准备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开始考虑经济改革的相关问题;在起飞阶段,这一阶段的社会经济必须具备生产性投资率提高、经济中出现一个或者几个具有很高成长率的领先部门、发明和革新变得十分活跃、适宜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文化风俗环境等四个条件;在向成熟迈进阶段,是一个社会已把现代化的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了它的大部分产业部门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国家的产业部门以及出口的产品开始出现多样化,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逐渐增多,社会投资的重点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了资本密集型产业,国民福利、交通和通讯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经济增长惠及整个社会;在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指主要的经济部门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奢侈品消费向上攀升,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开始大量利用并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各种成果,人们在体闲、教育、保健、国家安全、社会保障等项目上的花费大量增加,而且开始欢迎外国产品的进入;在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虽然罗斯托没有给出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的社会一个很清晰的概念,但他认为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这一阶段的到来,一些长期困扰社会的老大难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从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容易看出,在经济发展的每一阶段,生产是前提,消费是目的,经济越往高级阶段发展就越需要消费来拉动并改变产业部门结构,从而推动经济向更高阶段迈进。

二、国内对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刘迎秋(2002)在《次高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一书中强调,从经济动力学的角度讲,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是市场存在的根据,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他指出,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对应关系。

武少俊(2003)在《强化消费需求启动措施,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指出,消费需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已成为妨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矛盾。全面清理制约消费增长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强化消费需求的启动力度应当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应当把启动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作为突破口,事半功倍;改善公众预期,增强消费者信心;支持农村发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积极而谨慎地发展消费信贷;培养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的进程。

王青(2004)在《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中强调,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运行已从生产主导型转变为消费主导型。市场化程度越高,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牵动作用就越大。

洪银兴(2005)在《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第二版)中指出,人民的消费水平不只是受制于生产,还对生产起拉动作用。经济增长不仅靠投资需求拉动,还靠消费需求拉动。提高人民消费水平本身也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由消费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由于有市场保证因而是可靠的经济增长。

邹红、喻开志(2007)在《消费需求拉动;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反思与启示》中指出,近几十年来,我们对消费需求增长的内在动力缺乏引导以及制度变迁中的复合因素难以治理,引起了居民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进而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乏力。

刘杉(2008)在《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中论述到,当前中国消费率处于低水平并且还有持续降低的趋势,这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重要障碍,提出了如何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建议。

金克琴(2009)在分析我国1978—2007年居民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时,运用协整理论进行检验分析后指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支出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刺激消费特别是占总消费比重较大的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他们建议,应转变一直以来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居民消费率,以实现居民消费支出增加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袁建文(2011)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出发,通过构建最终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模型,对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用沈阳市2002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为数据来源作实证分析后,得出:消费需求在总量、速度和效率上都远比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

孙海涛(2012)基于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依据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辩证关系,选用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的32年数据,使用不同的计量经济方法,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经济增长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三个方面验证了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相互影响作用,同时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确认了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的影响关系。数量关系的确立,为探求两者之间的变化趋势,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数量依据。

三、简要述评

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的研究有以下特点:第一,消费与增长无关或者起反向作用:消费不会促进经济增长;消费少,经济增长反而快。第二,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第三,消费与增长的关系具有阶段性特征:消费与经济增长是一种动态的阶段性相互推进关系。第四,消费与增长的一些实证研究:消费与增长具有一定规律性。

虽然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分析,但他们有的并没有充分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没有考虑中国制度的变革等问题,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而这些因素恰恰是我国居民生活消费的背景,城乡居民的消费离不开这些因素的影响。

(注:沈阳市社科联2013年度民生课题“居民消费需求对沈阳经济增长贡献实证分析及扩大内需的对策研究”(立项编号:sysk2013-07-2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著,曾令先、卞彬、金永译:资本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2]凯恩斯著,高鸿业译: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3]索洛著,平新乔译:经济增长论文集[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罗斯托著:经济成长阶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刘迎秋:次高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王青: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J].江西社会科学,2004(8).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篇5

【摘要】区域经济增长应以消费为主的增长模式将会是经济发展更科学的选择。经济增长的引擎是投资、净出口和消费。中外经济发展经验证明,完全依靠高投入、高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要求;而大规模的出口则会使外贸出口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过高,导致国际市场的任何变动都会对国内经济带来冲击,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因此,以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应成为中国经济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引擎。

马克思认为,“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种生产过程,同物质资料的生产一样,也需要投入,也有产出;不同的是消费作为“生产”其投入和产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物质资料生产所需的投入和产出;这种“投入”和“产出”是指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和劳务,取得的一定的成果,即人们的体力、智力的恢复和发展,人本身的再生产。其生产函数用公式表示就是:Q=f(a、b、c…n)。Q表示消费产出,a、b、c等表示消费的投入,可以是消费实物量,也可以是价值量也可以是时间。

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投入与产出、消耗与成果、消费支出与达到消费目的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就是消费的经济成果,即消费取得的成果(消费产出)与消费支出(消费投入)的比值。按照生产者行为理论分析,生产者生产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消费的目的即追求消费效果最大化,即如何在现有的消费投入下取得最大的消费经济效果。

一、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消费的经济效果分析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从1957-1978年的二十多年间的统计数据看,全国居民人均货币消费水平由102元上升175元,实际年均消费水平增长不足2%,增长极其缓慢。由于消费资源的配置主要由计划进行,城镇居民主要实行供给制,农村居民则自给性消费占主导地位。因此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很小,导致消费超稳定性。加上平均主义和计划票据供应,城乡居民在物质消费、精神文化、劳务方面的消费都是同一的。

马克思指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才真正构成经济的运行。但这种传统的消费方式却以生产-消费为两个主要环节,特别在农村,分配和交换微乎其微。加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当时来讲在全国范围还不发达,人们的收入也不高,因此自给或半自给性的消费习惯很自然地占主导地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根本无法发挥或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度的。消费的经济效果根本无从体现,所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消费的经济效果微乎其微。

国际分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生产并且出口自己在生产中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自己在生产中具有较小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样两国都可以在贸易中获得利益。这种分工理论如果用在两个消费者个体之间来解释,就是个体把自己不擅长的分工让给其他擅长的人来做,自己买现成品满足消费,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自己最擅长的分工中,其他消费者也会购买你的现成品。这样一来,自己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也给别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为国家创造了经济的高效率运行,但自给自足的传统消费却抑制了消费的这种社会特性。恩格斯指出:“在经济学家看来,只有能够为自己取得的东西提供等价物的人才是真正的需求者,真正的消费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19页。)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居民离一个真正的消费者还尚有距离。

马克思认为“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没有消费需要,产品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进而不能实现资金的周转和社会再生产;没有消费需要,也就不可能不断创造出生产的观念对象,生产就发展不了。综观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生产者说了算”(或称“生产者”)的体制,该体制下的消费者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一方面生产消费品的经营者只遵从计划当局与上级主管机构的指令,对消费者的意愿一般很少考虑,即使考虑也难周全;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又称“资源约束型经济”),消费品供应不足,消费者选择余地极小。所以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我们都是在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吃饭问题。居民对社会的需求仅仅表现在吃上面。消费需求长期不旺、市场持续疲软,市场容量一再制约经济增长,进而制约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的经济效果分析

1、现代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通过精辟论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深刻地揭示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本质联系。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消费需求提供的市场空间,能从需求、供给两方面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同时,消费需求的波动又是经济周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滞缓因素。对消费需求的调控也是一个重要的反周期手段。保持消费需求于适当的规模和适当的增长速度,是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的重要途径,旺盛的消费需求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中,经济学家关于消费需求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传递机制进行了长期持续不断的关注和研究研究,在经济发展的结构转换中,消费需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长)带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进而带动消费需求增加,同时也导致消费结构改变,从而带动经济进一步增长。无论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来看,消费在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最大。(发达国家一般在60%以上,美国则更高。我国近年来在60%以下,全社会消费增长偏冷,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下降)。从各需求要素对GDp的贡献率比较来考察可以看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贡献率远远超过投资需求增长和出口需求增长;投资需求不过是消费需求的一种引致需求,受消费需求制约。而所谓净出口其实质则是来自国外部门的消费需求。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启动居民的消费需求。

现代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具有很大的潜在力和伸缩性,需求的这种潜在力和伸缩性大大提高和增强了需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典型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它十分强调市场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政府对经济发展只能起次要作用。推崇企业家精神,崇尚市场效率而批评政府于预,这种市场模式的特点是生产要素有较高的流动性。这一模式中还存在着无限制的法律诉讼特色。政府进行调控与否往往以是否有利于消费者利益为目标,而较少从生产者角度出发。社会习惯与政府政策更多地着重促进私人消费而忽视储蓄。这种倾向不仅反映在个人与企业的行为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政府公共财政的大量赤字方面。美国发展到现代市场经济时代,有效需求的潜在数量和力量已积累到相当大的数额和程度。当需求的潜在力积累和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它的性质和作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由原来的相对稳定转变为具有很强和很大的伸缩性。加上科学技术的介入,因此消费在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的经济效果体现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两种结果。

2、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时期消费的多重叠加效果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从认识市场经济到建立市场经济和完善市场经济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由于我国尚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体制、法律、政策、管理的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各类经济活动主体也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由于市场有其自身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处理不当,它的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出来。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的经济效果更为复杂和多变,在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中互相交错,相互叠加。

(1)计划经济条件下供给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固有惯性桎梏束缚消费的经济效果

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作为分水岭,从这个时期开始,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人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摸索和探索阶段,开始搞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但是由于对市场经济认识尚处于摸索过程,加上旧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供给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惯性,导致的经济波动使得人们才重新思考和重视由于需求不旺造成的经济发展速度减慢。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1998年经济波动和2008年世界性金融海啸引发的国内经济波动,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波动的影响,尤其90年代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居民消费占社会总消费的绝大部分,因此居民消费的波动必然引起社会总消费的波动。居民消费波动成为影响社会总消费波动的主要因素,而居民消费波动本身又受居民个人收入增长波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居民消费倾向等因素变动的影响。它们共同作用,通过影响居民消费波动来影响社会总消费波动以至整个经济增长的波动。居民消费波动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尽管国家宏观调控一再强调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然而政策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后果。

(2)当前中国消费群及其消费心理的多样性相互叠加束缚消费的经济效果

中国居民传统的收入消费理念是历来崇尚过分节俭,过于偏好储蓄。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启动的力度,根本上取决于收入增长率。广大居民的生活起居是受消费理念影响和支配的。尽管改革开放已三十年,外来思想不断的碰撞中国人民的固有传统消费观念,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在不断增强,但是中国仍然是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远远没有体现出来。过分节俭必然产生闲置或浪费——本该用于消费的没有消费或被错误地用于生产,其结果只能是引起外部不经济:中国十几亿的人口大国却并非消费大国。而且中国消费群体存在多样性,而真正的庞大的消费主体多属于低端消费。专家分析,由于中国贫富分化过于严重,主流消费群体非常贫穷,因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预测,中国即将超越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却与中国的富豪群体人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相关报告,在中国,0.4%的家庭占有70%的国民财富;极端富有者,追求畸形的高消费,而庞大的低收入者,则是一种大面积的低端消费。再加上中国人从众跟风的消费习惯影响经济长期的稳定发展。中国人是越涨价,越抢购,越跌价越惜购。食品如此,房子如此。这种购买错位违反了市场经济下价格机制对需求调节的规律,不利于发挥市场机制正常功能,同时市场的过分波动及急剧起落又易拉大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差异与矛盾,削弱消费模式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从而影响了消费的经济效果。

(3)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抑制了国民的整体消费层次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快速发展,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4%。为此,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称为世界的一个模式或范例,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对世界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在看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所受到的根本约束。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及其到来的大量资源的浪费和科技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匮乏。因此倍受关注的国内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于普遍实行的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财富的创造主要依靠大量资源的投入。而这种投入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无疑造成高投入,高消耗,低产能,导致经济增长的低效率,老百姓并没有获得多少财富,再加上现在医疗、教育和住房等费用大幅度提高,所有这些因素纠结在一起最终削弱了居民的整体消费能力,进而削弱了消费的经济效果。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要建立现代市场经济模式,而市场经济的平等性、选择性、自主性、开放型是经济体制的基本根源,它使消费者由传统的被动的消费变成主动选择的消费,把行政手段控制的由上而下的消费变成普通居民广泛参与的消费,因此在此过程中,国家宏观调控和制定政策必须坚持以需求导向型带动经济发展为目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长远考虑。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现代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

【参考文献】

[1]张晓宏:再论中国传统消费模式的弊端[J].经济科学,2001(2).

[2]柴泳、杨伯华:西方经济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

[3]尹世杰:中国消费模式研究[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

[4]江勇:宏观经济管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5]罗小憨、吴亚娟、李明东:经济增长、消费需求与收入分配[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6]牛宝德:现代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DB/oL].中州学刊,,,2001.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篇6

关键词:杭州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

第一章绪论

1.1论文选题的学术和实用意义

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态势,既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隐患和契机,同时也是撬动世界经济的杠杆。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与出口,对消费需求的重视严重不足,这必将导致经济增长原动力的倾斜,抑制国民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一直是构成我国最终消费的主体,但是其发展已步入正轨,发展潜力有限。因此,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民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扩大消费内需的关键在于发展城镇的消费需求,刚起步的消费市场才是未来我国消费市场的重点和热点。其重要性不仅体现于庞大的市场规模,也体现于巨大的市场潜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没有离开消费的生产,消费为生产提供最终的动力”。在经济学GDp分析中,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作为总需求构成因素之一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持久的推动力。最终消费是由居民消费和集团消费两部分组成,居民消费又可分为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两类。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国民经济基本保持健康平稳的发展,社会产品日益丰富,居民生活消费选择空间不断加大,消费对生产供给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力越来越明显。

消费作为国民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在经济生活中特别是对经济的增长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从需求方面看,消费对经济具有直接与间接拉动作用;从供给方面看,消费能够创造出生产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从而创造出社会生产力;从均衡性角度看,消费又起着“自动稳压器”的作用,防止国民经济大幅度地波动;从结构方面看,消费结构变动是产业结构变迁的根本动因,可引导产业结构不断地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从理论上讲,消费结构问题是消费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一定时期人民群众消费状况的重要标志。居民的消费结构,不仅仅涉及消费领域的问题,更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是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还是处于不良运转时期,关键问题之一就是看居民的消费结构是否合理。进行消费结构的分析研究,对了解居民自身的合理消费、社会消费水平、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变化以及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平衡市场供给与需求,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就杭州市区城镇的情况来说,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自1995年杭州市以来,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跨越性的提高,当前正处于从初步小康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同时,杭州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水平,特别是消费结构较以往发生很大变化。细致地研究近几年来杭州市居民的结构变化状况,系统地把握消费结构变化同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准确把握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居民消费具有指导意义。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微观方面,可以为企业、商品生产者组织生产、合理决策提供现实参考;宏观方面,可以为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达到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目的。

1.2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①研究的目的

1)利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了解杭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消费支出结构变动的特征,寻求影响杭州市区城镇居民消费变化的因素。

2)通过恩格尔系数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研究分析

3)根据消费变动的原因和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到合理化结论,为政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依据。

②研究的内容

研究是以杭州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为考察和分析对象,研究的时期主要是1995至2008年杭州市城镇居民消费状况。主要研究内容:

1)概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基础理论和内涵,消费结构变化及发展的一般趋势和意义,论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运用恩格尔系数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杭州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和特点进行分析,找出消费变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对策建议。

③技术路线

1)首先是对消费结构的综述,描述国内外的消费结构的研究,再对消费结构概念和应用的阐述。

2)然后是对杭州市城镇居民的消费统计数据和家庭消费数据样本进行分析,根据需要选取建立消费函数、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的方法,对杭州市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变化和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的主要因素。

2)再是对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研究方法的一个总结。

3)最后从实证论的角度,论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针对主要影响因素给出促进经济增长的可行性对策建议,给出政策制度的合理依据。

1.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国外消费结构的研究综述

西方对消费结构的研究较早,17世纪末,乔治金对曾对工人阶级生活消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当时消费结构被称为“预算分析”或“收支研究”。他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国家消费支出的构成情况,还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英国家庭的生活消费支出结构。最早提出“消费结构”这一概念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德华迪克佩蒂阿格兹收集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收入组的消费结构资料,并首次提出家庭消费结构消费支出的分类方法。弗里德里克勒普拉尔对消费结构的研究主要是调查每一家庭的生活收支情况,目的为了社会改革服务【1】。研究消费结构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德国统计学家和工程师恩斯特恩格尔,1857年他在研究当时欧洲大陆居民几十年的消费数据,特别是居民的食品消费与总消费以及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后提出: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其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品的费用所占比重就越大;反之,一个家庭收入越多,其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品的费用所占比重就越小【2】。这就是世人所熟知的著名的“恩格尔定律”。马克思在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时,把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中的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进一步区分为生产必要生活资料和生产奢侈消费资料这样两个分部类【3】;此外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把消费品区分为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消费品和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4】。这实际上以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消费结构。恩格斯也曾把消费资料划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揭示了人们的消费结构从低向高发展的历史进程。列宁则更明确地指出过:“一定的消费状况是比例的要素之一”,他还概括了需求上升规律,即一个国家的生产率较高,工人的工资也较高,满足的需求也就较多【5】。这些都是对消费结构的阐释。当代西方消费经济理论是在古典消费经济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消费结构理论、消费水平理论、消费品的供给和分配中的政策和技术问题等等。近现代许多西方学者对消费理论提出了各种假说,如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等,为消费结构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把家庭作为消费决策的基本单位,分析消费结构。其中,希尔提出“家庭文明”分析,斯梅尔塞等提出家庭消费支出功能分析,威廉威尔斯和乔治古伯尔利用“家庭生命周期”对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体现了消费结构在家庭消费中的变化趋势。在研究方法上,恩格尔定律被提出以后,它的适用性得到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同,随着经济学家对消费结构变化的不断研究,按照恩格尔定律的基本规律,得出了衣着消费支出类似食物消费支出的变化规律,称之为恩格尔定律的引申定律。在研究各国居民生活水平时,经济学者经常使用恩格尔系数来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也是定量研究消费结构的开端。最近几年,消费结构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及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线性及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是用收入水平、价格水平等做解释变量,只能反映总支出和价格变动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对一些潜变量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如地区因素、收入分配因素、预期因素等潜变量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无法显现出来。因此,一些国外学者提出用面板数据的方法研究消费结构,即用panelData方法分解潜变量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乔晨、马蒂尔斯和塞维斯特,该方法在消费结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使消费结构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1.3.2国内消费结构的研究综述

我国对消费结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迅速。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教授在1963发表的《关于消费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消费构成,一方面是由他们的需求结构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消费基金的物质构成决定的。”这里的消费构成等同于消费结构。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开始对此高度重视,消费结构的研究真正活跃起来,对消费结构的全面深入的理论研究开始进行,从“六五”起到“九五”国家都将消费结构方面的研究列为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983年由尹世杰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填补了我国经济科学一个空白,开拓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在这部著作中,尹世杰教授专门分章系统研究了消费结构问题,是我国进行消费结构理论研究的开端。

八十年代中期至上世纪末是我国消费结构理论发展的十分重要的阶段,在这十几年里相继出版了几部专门研究消费结构的专著,包括中国社科院杨圣明教授于1986年所著的《中国消费结构研究》;山东大学林白鹏教授于1987年所著的《中国消费结构学》和1993年所著的《中国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关联研究》;尹世杰教授于1988年所著的《中国消费结构研究》和于2000年所著的《中国消费结构合理化研究》。这些著作把中国消费结构学的研究推上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并且基本构筑起了我国现有消费结构理论体系。杨圣明教授在《中国消费结构研究》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研究了消费结构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书中建立了数学模型和对消费结构的预测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林白鹏教授《中国消费结构学》中把消费结构作为一个要素放在社会再生产这个大系统中研究,指出:“消费结构的变化的不同阶段是生产力一定发展水平的反映,在社会主义国家研究消费结构有特殊意义”。在《中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研究》中,林白鹏教授首次将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两个领域联系起来研究。他认为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是两种相辅相成的经济要素,产业结构只有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使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起来。

尹世杰教授的《中国消费结构研究》一书是以我国居民的生活消费结构为着眼点,以消费需求为始点,以经济、社会、文化等影响消费结构的诸因素为内容,以消费结构合理化为目的,并以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和提高消费质量为终点,建立了自己的消费结构理论体系。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居民消费结构出现的新情况给予了理论指导。他的新著《中国消费结构合理化研究》更反映了当代消费结构研究的最新成果,开创了消费结构研究的新局面。在对现阶段我国消费结构定量的研究和预测方面,江西财经大学的董福荣教授从中国家庭消费结构方面入手;山东大学藏旭恒教授从居民资产与消费选择行为关系方面研究,在他所著的《中国消费函数分析》中,研究了消费结构、消费倾向、消费的收入弹性以及和利率价格的关系;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范剑平研究员以及孙凤研究员分别从居民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和消费行为数量研究方面作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使得我国对消费结构学的研究理论系统逐步发展和完善,为推动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3居民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长期以来得到论证,居民消费是拉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大量文献对于城乡居民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度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对经济增长均有很大影响但是力度不同的观点。在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方面,国家统计局课题组通过对中国居民购买力水平的实证研究,得出“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是扩大内需的关键”结论;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组经过实证分析,得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内需的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小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刘缉川在《江西农村居民消费研究》一文中认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对人力资本具有创造作用,消费还是防止经济萧条的稳定力量。

常欣在《供给与需求结构双向调整》中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已由“资源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经济的增长。敖琴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中认为,占全国人口总数三分之一的城镇居民消费占了全国居民消费的70%左右,城镇经济在国家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与水平。城镇居民消费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变化将直接引起市场供求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关系到城镇自身乃至全社会的发展。从消费结构与经济持续增长关系的角度,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增长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刘树信《改善山西消费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思考》一文,研究了山西省消费结构改善拉动经济增长,论述了应该如何按照消费的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张泽一的《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论述了消费结构是如何通过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问题。

黄丽馨的《广西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的实证分析》,在文章的论述中提出了消费结构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思想。在家庭消费结构方面,高荣升《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与特征研究》中对比考察一些典型国家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特点,通过借鉴和参考这些国家的经验,以实现我国家庭消费结构的优化。余金凤《论我国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优化》指出家庭消费结构是整个消费结构的基础。我国经济要持续保持适度增长和协调发展,必须始终保持国内消费市场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拉动,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优化家庭消费结构。由于众多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消费结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成形,其主要内容包括消费结构的类型、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消费结构合理化的指标和途径、消费结构的差异、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以及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等,为我国消费结构理论研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章消费结构的基础理论

消费结构理论是消费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结构的研究将宏观经济中的消费理论与消费实际联系起来,为宏观消费问题提供了实证研究的角度、方法及应用。

2.1消费结构的基本概念

致谢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经在上海海洋大学度过了近4年难忘日子。在本文完成之际,我要向这几年里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老师和朋友们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在这即将告别校园、走向社会的时刻,我由衷地感谢给过我指导和帮助、鼓励和欢乐的师长、朋友和家人。

在校学习期间,我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了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宽厚豁达而正直随和的为人风范,令我敬仰,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从治学态度到治学方法,从做学问到做人,都给了我莫大的启迪,让我受益终身。

我要感谢我尊敬的老师们。四年来,老师们悉心教授了我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郑奕老师,本文从选题、构思、成文都倾注着老师的心血。在此,谨向我尊敬的导师致以诚挚的感谢!其次,我要感谢陪伴我度过四年大学生活的同学和朋友们。他们不仅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帮助我克服了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个个困难。这些珍贵的情谊我会永远珍惜。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家人。他们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都给我了极大的支持,他们的教导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他们的关爱让我充满了勇气与信心。

我所取得的任何成果都是老师,朋友和家人支持的结果,在这里我忠心祝愿他们生活幸福、身体健康!

感谢!

参考文献

[1]董福荣.中国家庭消费结构透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51-52.

[2]林白鹏.中国消费结构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26-2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8-449.

[4]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

[5]《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4.

[6]杨圣明.中国消费结构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7]尹世杰.中国消费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8]刘缉川.江西农村居民消费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3.2.

[9]常欣.供给与需求结构双向调整[J].科学决策,2002.5.

[10]敖琴.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J].农业经济,2005.4.

[11]刘树信.改善山西消费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思考[J].经济问题,1999.7.

[12]黄丽馨.广西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0.4.

[13]高荣升.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与特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14]余金凤.论我国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优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4.

[15]尹世杰.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11.

[16]程岩.信息经济的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测定[J].情报资料工作,1993.5.

[17]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8]刘方域.消费经济学概论[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117.

[19]厉以宁.消费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7-160.

[20]R.Stone:"LinearexpenditureSystemandDemandanalysis:anapplicationtothepaternofBritishDemand",economicJournal,vo1.64,1954.

[21]L.R.KleinandH.Rubin:"aConstant-UtilityindexofCostofLiving",ReviewofeconomicStudies,vol.18,1949-50.

[22]范剑平.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J].宏观经济研究,2000.6,32-35

[23]吴风庆.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与居民消费结构分析[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0.9.

[24]叶宗裕.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新应用—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分析[J].管理新说,2003.1.

[25]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10.

[26]《杭州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7]《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06,2008.

[28]陈秋玲,曹庆瑾,阿丽.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上海大学:2010.

[29]藏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0]金世和.消费经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31]王建华.消费者需求分析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227-230.

[32]万金发.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1.

[33]尹世杰.优化消费结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1.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篇7

关键词:城乡居民消费;政府消费;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0-01

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消费、投资和出口,而居民的内在需求更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因,我国具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项优势资源,将大大刺激市场经济发展。因此,国家应该充分了解目前城乡居民和政府的消费现状,明确两者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重要联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

一、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城乡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对我国经济而言,消费、投资以及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重要引擎,可见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超过了出口和投资对经济的提升作用,并且出口是为了满足国外居民的消费需求,投资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只有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我国经济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增长力。基于现实分析,城乡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以下方面:从直接方面来说,居民消费的利润可以不通过任何间接途径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从间接方面来说,消费的增长代表了企业产品销售量的增加,而产品销售量的增加能够促进投资金额和数量的增长,反过来说,投资金额及数量的增长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影响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与投资相辅相成,形成影响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内需,从而明显带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

1.挤入效应

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挤入效应具体有以下四点表现:一是可以稳定国民经济、增长社会的总需求。在最终消费中,政府消费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是社会需求的直接构成主体。一方面,国家可以将政府消费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以政府消费来引导和拉动居民的消费,从而提高居民消费量;另一方面,具有理性思维的居民为了在消费时规避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必然会对收入进行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合理分配,而政府消费则可以在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福利,降低不确定因素,使更多的居民愿意减少储蓄,消费购买,这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二是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效率。政府消费在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的同时,也可以加大对劳动力身体素质及教育方面的投入,刺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并且,政府的消费支出还将用于科教和卫生医药等方面,教育支出能够大力提高劳动力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而医疗卫生投入则可以补贴居民在就医用药上的费用,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更好地改善劳动力的身体素质,使劳动人民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整个社会的工作效率和生产率。三是稳定社会,服务居民。社会实现公平的重要因素是机会均等,而影响机会均等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和教育的均等化程度,所以国家要想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在教育、公共卫生上投入均等。换言之,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越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就越牢固,就有更多的人可以平等地使用这些社会资源。比如,通过转移支付和福利制度来改善社会中的不均等现象,实现资源的再分配,真正做到建设和谐社会,从而为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2.挤出效应

政府消费不仅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挤入效应”,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挤出效应”,主要表现如下:

(1)挤占政府投资和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公债,而公债的本质其实是居民和企业的资金,因此政府的消费支出金额越大,居民和企业留下来的资金就越少。此外,根据著名的李嘉图等价原理可得,当债务融资和税收数量增加时,居民会采取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等方法来保护自己即得的利益,因此政府消费毫无疑问会给居民消费带来影响。同时,政府的资金数额是基本固定的,如果消费支出数额过大,必然导致政府的投资性支出大大减少,从而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

(2)腐败滋生,行政效率降低

政府消费的一部分是政府自身运转的结果,如果国家不对这一部分进行约束,那么很容易出现公款吃喝和员工私下“兼职”增加的现象,导致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同时还会提高政府的运营成本,阻碍经济增长。

(3)陷入福利陷阱,不利经济增长

政府过多地利用政府消费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福利建设,很有可能会陷入福利陷阱的漩涡,使居民对福利产生较大的依赖感,工作效率低下,国家财政负担加重,这对国家未来经济的发展有害无利。

二、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启示

针对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转变增长方式.国家要想真正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改变以往依赖外部需求的增长模式,而是更多地拉动内需,以国内消费需求为主,外部需求为辅来助长经济。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国家应该逐渐减少对竞争领域和私人营业领域的干预和控制,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去,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适时调整消费支出的结构,减少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挤出效应”提高“挤入效应”,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三、结语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明确了国家想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拉动居民内需的重要原则。因此,国家和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居民的消费需求,给予居民更多的福利和较少的税收,以此刺激居民减少储蓄,增加消费,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对城乡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4).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篇8

关键词:价值;效率;消费者;公共利益;竞争法

中图分类号:DF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9.52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123-03

一、经济法的价值简述

自由、正义、秩序是法的价值,因而也是所有法律所追求的最终价值,经济法作为一门部门法,亦追求法的自由、正义和秩序,但是作为有特定功能的一门法律,经济法的价值必定更加具体化。经济法从其产生之初,对其存在的必要性以及价值的讨论从未间断。

史际春、邓峰在《经济法的价值和基本原则刍论》中说到,经济法的价值包括实质正义、社会效益、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的和谐,它们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又表现为不同的方面。[1]史际春在《论经济法的理念》中提出经济法的理念,他认为经济法理念是经济社会化条件下的实质公平正义,其核心内容是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2]

程志、郑杰芳在《论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取向及其实现保障》中指出,社会性、经济性和服从性构成经济法的特点,其基本价值应当确立在社会公正、社会效益和经济安全上。[3]

孙崇凯在《论经济法利益分配与经济安全价值》中认为,一方面,经济法具有公平、正义和效率的价值,而这些价值在经济法视域中都是通过“利益”来解读的,经济法的公平、正义和效率价值本质在于确立利益分配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经济法亦追求国民经济安全,为了安全,才需要秩序。[4]

综观各位学者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经济法的价值是多元的,自由、正义、秩序必然蕴含其中;而社会整体利益,国家经济安全,经济效率则是经济法对法的自由、正义、秩序具体演绎。在经济法诸多价值中,哪一项是最主要的价值呢?笔者认为,经济法内部的不同法律所追求的最主要的价值是不同的,证券法追求的是经济的有序安全,竞争法追求的是市场效率,产品质量法追求的是安全,财税法追求的是分配公平。传统来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追求是消费者利益的最大化,亦可理解为公平,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法治不断地前进,对消费者保护也有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揭示着经济法的效率价值的重要性。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变迁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为权力而斗争。政府立法给予消费者特殊保护的动因是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消费者较经营者来说处于弱势,我们不能仅靠民法平等地对待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交易,形式的公平与实质的公平存在着矛盾。在经营者利用其优势的地位对消费者欺诈、坑害,使得消费者遭受巨大损失的同时,消费者开始觉醒,认识到应当向不法经营者奋起反击,于是消费者运动应运而生,最早于19世纪中叶在英国出现,之后迅速在西欧和北美兴起,并经历了一个从自发性群众运动到有组织的群众性运动,从靠政府的行政干预到以法律形式保护消费者利益。

消费者运动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对消费者权利的确认,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为每年3.15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985年4月9日,联合国在其通过的《保护消费者准则》中明确规定了消费者应享有的权利。1993年10月31日,我国通过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确认消费者的基本权利,赋予我国消费者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确经营者的相应义务。随后,我国又颁布实施了《广告法》、《产品质量法》,其中也涉及了经营者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民事责任;2009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了消费者的十倍求偿权,同年通过的《侵权责任法》规定了生产者、销售者对消费者的惩罚性赔偿。这些法律都直接规定了经营者对消费者的赔偿责任,这些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都是直接的、事后的,然而这些立法对消费者来说是否足够?对保护消费者利益来说是否足够,是否有效率,从消费者保护后来的发展来说,这些直接的事后的保护并不能满足消费者对自身权益保护的愿望。

此时,竞争法逐渐出现了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的声音。竞争法对消费者权益进行间接保护,把消费者的福利作为立法目的,在维护市场竞争机制时就把消费者的利益最为一个考虑因素来衡量竞争机制对于社会整体利益来说是否是最优的。

将消费者福利作为竞争法立法目的,在美国最先确立。二战之后,美国人民强烈要求竞争法保障市场经济的自由和民主,同时高涨的消费者运动要求政府保护消费者免受反竞争行为的侵害。保护消费者作为竞争法立法目的地位日益被接受,20世纪60年代以后,芝加哥学派逐渐提出:提高效率以致增进消费者福利是竞争法的唯一目标,[5]后来该理论被里根政府所采纳,成为美国竞争法的主流在理论,并强烈影响美国竞争法的实施。在美国确立消费者核心目标的同时,其他国家的学者和执法者在法律实践中将其作为立法进行诸多探讨。英国1998年重新制定了竞争法(Competitionact1998),公平交易局在实施该法时,其目标是“保护有效的竞争,提高英国消费者的经济利益。”[6]在欧盟竞争法中,将消费者目标置于实现统一市场之后,这仍然显示出消费者保护在竞争法中的重要意义。加拿大、匈牙利、波兰等国的竞争法明确规定保护消费者是竞争法的目标。

我们可以看到,对消费者的保护不断地被各国接受并纳入竞争法框架,任何国家竞争法的实施实际上都保护了消费者,而且消费者目标在各国竞争法中的地位在不断加强,这种趋势正逐步改变着原来的竞争法,也在不断改变着消费者保护的方式,同时影响着消费者的定位。

三、消费者应有的定位――强者

在我国,消费者至今仍作为弱者保护,行政力量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作用似乎重于消费者自身,这种模式发展至今成效甚微,消费者不断地受到侵害,而且越发严重。纵观各国的消费者运动,消费者为维护自己的权益而采取的行动往往是自发地,当众多消费者受到侵害时,消费者群体会有共同的、有组织的运动,但是我国的消费者只是消极地、被动地对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进行抵制,一直未上升到自觉、主动地组织起来进行保护,偶有出现的诸如“王海打假”的事件却被质疑其正当性。笔者认为,我们是时候审视现有的消费者弱者保护模式的恰当性。

经济学把消费者同政府、企业并列为参与市场经济运行的三大主体,保护消费者权益,不再像民法那样仅仅保护微观社会个体的利益,而要从整体性的社会经济利益角度来进行保护,更重要的是维护经济运行的效率。消保法规定了许多消费者的权利,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然而,权利需要权利主体自己行使,法律只能规定权利,而不能规定行使权利是一种义务,如果消费者不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法律也无能为力。消费者保护法是将消费者作为经济领域中的一员来保护的,消费者必须参与到经济活动中,而不是被动等待保护,当你不行使权利的时候,法律也没有保护你的理由。

竞争法的直接目的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从而间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如今的竞争法都将消费者利益明文规定为立法目的之一,将消费者利益置于竞争法中加以讨论。对竞争法框架中的消费者,我们不能再将它作为弱者给予特殊保护,我们需要消费者回归到经济活动的环节上来,它是生产分配的目的和归属,应当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环节起作用。国外对消费者的保护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其主旨是让消费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例如,欧盟的消费者保护专门事务部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并引导他们组织起来自觉地、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该部建立自己的网站,消费者可下载消费者投诉申请表,并咨询有关问题;有关消费者保护的重要文件也挂在此网站,供消费者查阅;网站还提供各国消费者保护组织的负责人姓名、电话、组织的地址,以便消费者访问咨询。在世界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欧盟有关官员还在网上与消费者讨论问题。伴随着科技给交易带来的影响,该部采取行动加强对消费者观念转变的教育,使消费者熟悉、掌握被电讯技术革命引导的市场营销方式。[7]

政府在消费者保护中确实有着重要作用,但其作用的重点不在保护而在引导教育,消费者是一群有着自己力量的群体,他们需要的是政府提供一个完善的、能够让他们自己行使权力的制度,他们需要转变为经济领域中的强者重塑消费者的市场力量。

四、经济法的重要价值――效率

竞争法的价值在于保障市场运行的效率,对市场竞争秩序的规制,为的就是市场运行的效率,将消费者保护纳入竞争法框架一方面是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另一方面很重要的是发挥消费者自身的作用,参与到竞争秩序的规制中,通过对经营者不正当竞争行为,对企业的垄断行为的监督。应该说这里有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将消费者纳入到竞争法框架予以保护,将消费者福利作为竞争法的立法宗旨之一,更加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实现;而当消费者在竞争机制中以一种积极的角色参与市场的运行,又能够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

经济法效率价值中的效率是一种“体制效率”,提高体制效率,最终为的是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经济法是国家管理市场之法,“管理”,实质上可以说是一种资源分配,是利用法律对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配,经济法规定国家何时进入市场,何时退出市场,以使得体制效率最大化,从而达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我们对消费者弱者地位的抛弃,将消费者塑造成积极的监督者角色,是为了在国家和市场之外,树立一个第三方力量,对企业的竞争行为进行监督,这种监督依赖于消费者积极的行动,例如对企业的并购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让这种意见能够有效表达。这些积极的维权行为能够让市场更加健康,更具活力,更有效率,同时,由于这种效率是通过消费者主动行权达到的,此效率蕴含公平于其中,追求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效率是经济法追求的最重要的价值,这样的效率才是市场应当追求的。

参考文献:

[1]史际春、邓峰.经济法的价值和基本原则当论[J].法商研究,1998,(06).

[2]史际春、李青山.论经济法的理念[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02).

[3]程志、郑杰芳.论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取向及其实现保障[J].当代法学,2002,(01).

[4]孙崇凯.论经济法利益分配与经济安全价值[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03).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篇9

一、影响机制之一:消费需求

1.消费结构-消费需求-经济增长

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消费结构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受周围许多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随着这些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反过来作用于这些社会经济条件,促进或延续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通过对消费需求总量的影响而影响经济增长。消费结构的升级,可使消费需求总量得到迅速放大,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是显示和分析消费结构变动趋势的一种有效工具。只有恩格尔系数下降,那么食品以外的消费才可能增加,消费结构才能得以优化。

消费结构升级是经济持久增长的内在动力。消费结构层级的提高。可使消费需求总量增加,使国内生产总值中消费所占比重提升,从而拉动经济增长。首先.优化消费结构能减少生存型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增加人们对享受型消费品、发展型消费品的消费,从而增加消费需求总量。

2.经济增长-消费需求-消费结构

经济增长代表的是一国潜在的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首先,经济的增长必然促使产品的产出量和劳务的增加.从而导致新的产业部门的出现,新的消费品的产生。这会使得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领域不断拓宽。其次,随着经济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购买力增加,使得消费需求的层次会随之提高。过去可能消费的产品质量差、档次低,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对消费品的消费量会增加.对消费品的质量要求更高.对消费品的样式、功能等都会有更高的要求,这必然导致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影响机制之二:产业结构

1.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消费需求导向规律,消费结构层级的不断提高.是产业结构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进而使国民经济不断增长。产业结构只有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实现经济的有效增长。

对我国目前经济现状而言.要促使经济进一步发展,必须处理好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最终是受消费结构制约的。消费结构的变动引导着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发展,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变动和优化升级起着主导性的推动作用。消费结构合乎规律的调整,有利于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而使经济实现持续、有效地增长。

2.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消费结构

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会随之发生变动。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会发生重要的变化。即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越来越小,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会逐步上升。而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基本符合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由20世纪80年代的一产>二产>三产,逐渐演变为二产>三产>一产。但第三产业仍然滞后,还未形成三产>二产>一产的态势。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产业结构影响着消费结构。消费是由生产决定的。在受体制约束或资源约束、社会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的短缺经济情况下,产业结构决定产品结构,决定消费品生产结构,进而决定消费结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消费结构只能被动地适应产业结构。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会不断增加,人们对劳务消费的需求会不断扩大。这就提高了消费结构中劳务支出的比重。劳务消费作为一个新兴形式将得到广泛发展,而且由于新的产业部门的出现.会出现新的消费品,人们的消费领域也不断拓宽。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促使产业结构发生调整。随之会出现新的产品、新的消费领域。然而,新的产品和新的消费方式又将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从而导致消费结构发生变动。

三、影响机制之三:收入分配

1.消费结构-收入分配-经济增长

要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就必须从收入分配着手。只有收入增加了,才能促进消费、启动市场,拉动经济增长。消费结构影响着收入分配。消费结构的改变会使供给结构发生变化,供给结构变化又会使生产结构随之变化。进而使收入分配结构发生变化。

收入分配的结构和收入分配差距将会影响全社会的财富积累的数量、结构和效率,从而对经济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中,政府和企业所占比重远高于居民收入的比重。这对一国的经济增长是非常不利的。一般而言,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远低于居民消费支出的拉动作用,并且政府支出会对居民消费支出产生挤出效应。因此,收入分配结构中政府所占比重过高,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当收入分配结构中,企业所占比重过高时,即企业手中掌握着社会较多财富时,企业会将大量的收入用于投资,这势必造成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投资效率低下.从而不利于经济的有效增长。若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于少数富人手中.当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时,生活水平较低的贫困阶层的居民,有可能失去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技能得不到提高,进而影响生活质量的提高。抑制其购买力的提高,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削弱经济增长的动力。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篇10

内容摘要:在全球陷入资源短缺危机的经济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需求决定企业的研发方向,影响着企业投放市场的产品结构,对低碳消费习惯的合理引导也将成为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分析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必要性,提出一条自上而下的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可行途径,从而为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低碳消费可持续发展消费转型政府引导

消费可以指导企业的生产,改变企业向社会提品的形式与数量。过去,由于物质缺乏导致强大的消费动力,促使人们在消费中养成众多不良行为习惯,这些消费行为和习惯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要改变人们的这些不良消费习惯就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构建一个低碳的消费模式。

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必要性

(一)低碳经济有利于加快消费转型

1.低碳消费可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人们对消费生活的认识、观点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指导消费行为的思想规范。目前,我国居民在消费中有很多不合理现象,如:“过度消费”、“炫富消费”、“一次性消费”等。低碳消费概念的提出可以转变人们不良的消费观念,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消费模式。

2.低碳消费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消费促使经济结构由现在的能源耗费型、粗放型向技术集约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方向转变,这将催化经济结构向更合理、更经济、更节能的方向发展,使消费者的消费重点由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向低耗环保型产业转移,偏好更低耗的产品。

3.低碳消费将改善消费环境。低碳消费帮助消费者改善消费结构,低耗环保产品将更得消费者青睐。政府也将针对低碳消费的要求转变职能,运用行政手段营造低碳消费环境,因此政府需不断提升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指导生产企业向社会提供更多的低碳产品。

(二)低碳消费有利于科技进步

低碳消费有利于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快低碳产品的更新和换代。在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中,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产业政策的需要,运用不同的营销策略引导消费者采取符合消费意图的消费,从而会加快低碳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低耗能科技的革新和新产品的开发。

(三)低碳消费加快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速度

新能源是指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易获取等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低碳产品的消费会带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大缓解传统能源的采掘压力,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策略

低碳经济的发展所带来消费领域的变化并非是自然形成的,经济基础的变化需要消费者不断克服消费倾向惯性,这个过程需要政府、社会的引导和消费者个人的努力,逐渐形成适应低碳经济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一)政府要引领低碳消费

政府作为社会消费的引导者和行政决策者,在建立低碳消费模式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需要综合利用制度支持、国家财政税收等多种机制,协调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并在低碳消费中树立“低碳化”运作的榜样。从全局来看,政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引领低碳消费:

1.建立低碳消费支持机制。构建低碳消费模式应当完善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减少并逐步禁止非“绿色”产品、能源密集型、资源耗费型产品进入市场,创造绿色、合理的产品供应结构;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加大对非“绿色”产品的检查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整顿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道德建设,提升消费者的道德素养,自觉维护市场秩序,实现绿色消费、循环消费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善用国家财政税收的调节作用。财政税收调节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运用财政税收手段对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调节,对引导社会合理消费具有重大意义。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在现行的资源税的基础上,把一些必须进行保护的资源(如土地、草原、森林、湖泊、海洋、滩涂等)列入征收范围,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以此限制掠夺性开采和使用。

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煤炭、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产品征收消费税,提高其生产成本,通过价格手段限制破坏生态环境的消费,鼓励健康、绿色的消费。

依照“谁污染,谁交费”的原则设置生态建设税,对生产污染环境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存在排污行为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征收生态建设税,税目可以包括大气污染税、噪声污染税、水污染税、垃圾污染税等,以作惩戒,所收税款可用作环保设备和减污设备的购置。

建立“绿色关税”,有效保护可能枯竭的国内资源,鼓励企业出口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同时禁止污染产品的进口,建立对外贸易的“绿色壁垒”。在国内也可通过对绿色产品进行价格补贴、设立绿色消费专项奖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消费者的低碳消费。

3.政府自身也要进行低碳化运作。政府既是低碳消费的引导者,也是低碳消费的倡导者。目前政府部门也同样存在着消费的“高碳化”,如政府公务用车多为大排量汽车、“文山会海”造成大量的纸张浪费、办公大楼配备高耗能灯具等。政府作为职能部门,在倡导低碳消费的同时自身就要进行低碳化运作,减少公务用车的数量和排量、减少纸张的浪费,逐步实现“无纸化”、“网络化”办公,办公建筑采用环保、节能材料,多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

(二)支持环保企业并引导企业低碳设计

企业承担着社会生产的重大责任,要引导企业实现低碳生产,政府就要对那些环保型企业给予政策扶植和资金支持,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污染处理系统,减少“三废”的排放,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减少能源消耗尤其是碳化能源的消耗,积极开发和探索可替代、可回收的材料。对那些环保型企业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和赞助,如发放补贴、提供科研资金,引导企业研究低碳生产工艺,进行技术革新,从而实现生产领域的低碳化、生态化。

同时,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引导公众在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选择,才能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企业作为低碳产品的提供主体,在设计、生产产品时也要考虑如何提供符合低碳前提条件下更方便的产品和服务,若低碳产品使用起来不方便,价格偏高,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都会降低消费者使用低碳产品的热情。为何一次性筷子等产品屡禁不止,这其中固然有消费者自身的因素,但企业如果能设计、生产出一种取代一次性木筷的更便捷的餐饮工具,一次性筷子很快就能够消失。

(三)媒体应加大低碳宣传并做低碳宣传的使者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是居民了解当前社会形势接收社会信息的重要媒介,在引导居民低碳经济模式下合理的消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人们对媒体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广告宣传也因此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人们的学习型消费造成巨大的影响,从而指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

媒体进行消费引导有其自身的特点,媒体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其对各类典型比较敏感,各类媒体通过发现典型、捕捉典型、分析典型、宣传典型进行消费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媒体应通过具体商品和典型案例开展低碳消费教育,另一方面媒体可以利用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信息量大的优势不断提出新的消费观念、消费模式和消费见解,并对新兴行业或新上市的产品、服务大力宣传,鼓舞大众参与其中,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四)鼓励学习型消费并引导家庭低碳消费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细胞,是社会综合系统中的子系统。同时,家庭也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单位,承担着生产、教育和消费等多种功能。家庭的消费习惯和观念对个人的消费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实现低碳消费必须重视对家庭消费的合理引导。引导家庭合理消费,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和习惯,拒绝“一次性”消费(如“一次性”碗筷等)、“便捷”消费(如不可降解塑料袋等白色污染)以及“高能耗”消费(如大排量汽车、大功率空调等),养成家庭消费的低碳化、低能耗的消费模式和习惯。

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还要鼓励学习型消费,提升消费的质量和层次,追求文明消费。学习型消费就是以学习为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消费活动。学习型消费既可以是为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以谋求职业的进步而进行的学习消费,也可以是为了提升生活境界,满足人的享受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进行的学习型消费。学习型消费以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和实现人的精神满足为主要目的,因而相比以前的纯物质消费更能节约资源,切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毋庸置疑,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学习型消费必将大有可为。

(五)引导消费者文明消费并诉求消费正义

首先,要提高消费者的文明消费意识。通过媒体宣传和政府引导,让消费者了解文明消费的内涵,建立绿色消费的意识,形成对绿色环保产品的购买偏好,让低碳消费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倡导绿色购买,低碳处理,引导和规范人们的低碳消费行为,发展低碳产品市场,将绿色产品作为消费产品的构成主体,鼓励消费者绿色购买,拒绝高耗能、高污染和不可循环的产品上市流通;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与绿色处理,拒绝传统的“抛弃式”的简单处理,提升消费的文明程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其次,要诉求消费正义。在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于消费的目的和态度从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转变为满足占有欲望,从而对资源进行无尽的物质占有,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因而在低碳经济的经济基础上必须诉求消费正义,即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础上,消费者应主动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生活的幸福。在低碳消费环境下必须摒弃现有的消费主义所带来的物欲横流,应当积极诉求消费正义,引导人们向更高层次的消费发展。

结论

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是一个自上而下进行的过程,必将经历漫长的积淀过程才能实现,同时也必将给社会带来意义深远的影响。通过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不断改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无论是在物质消费还是精神消费层面都能够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使消费者不断加大对低碳产品的需求与偏好;通过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使消费者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接受消费低碳化,支持循环消费,实现消费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不断提升消费者自身素养,促进其文明消费、合理消费。由此可见,对以低碳经济为内涵的消费模式的构建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2)

2.潘家华.引导消费者行为发展低碳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9

3.蔡林海.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