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循环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9:19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政策体系问题措施福建省

1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政策的基本经验

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决定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政策制定的丰富经验,不论是法律保障体系、财税政策还是科技教育政策,都比我国更加成熟、完善。日本、德国作为较早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其循环经济建设特点显著、优势突出。

1.1法律保障体系层次丰富

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在循环经济发展之初就十分重视建立法律体系。由于日本和德国的国情不同,其法律体系呈现出来的层次也不同。德国的法律体系层次主要是有法律、条例、指南,日本则表现为基本法、综合法、专项法[4]。无论如何,德国、日本的法律体系层次都很丰富。从德国的法律层次来看,德国是从法律约束力的角度去划分法律体系层次,在它整体的立法体系中,有法律约束力强的法规,这一般来说是法律体系的基础,从大的范围将循环经济发展约束在法律框架之内。但是也有一般性的条例以及一些比较细致的法则,这样的法规条例在法律约束力上会比较弱,但是对民众、企业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都做了详细规定,让民众、企业能够根据这些条例规定去调整生活、生产活动。日本的法律层次划分得更加清晰,基本法、综合法、专项法针对的范围有所不同。基本法起到引导全局的作用,是其他条例法规制定的基础。综合法和专项法则是对某些具体活动、群体等做了具体约束。纵观日本和德国法律保障体系,呈现出纲领性法律为主、细则性法规条例为辅的层次特点。

1.2高度重视财税政策作用

财税政策作为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循环经济开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科技政策、教育政策、循环型公共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支持,德国、日本在如何制定好财税政策上下了很大功夫。从财政支持的角度出发,日本每年都有预算用于循环经济发展事业,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对一些循环经济事业成就比较大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对企业建立资源回收系统会提供长期的优惠利率贷款,并对购进再生处理设备给予普通退税和特别退税等。日本的财税政策不仅针对企业,也针对民众设立资源回收奖,以鼓励民众积极回收有用物质。德国除了对循环经济事业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外,还通过税收减免、开征新税发挥税收制度的作用,尤其是对有益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品可以免收消费税。除此之外,增加新鲜材料税、绿色生态税、废弃物埋填和焚烧税,使得财税政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1.3加强环保技术引进研发

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指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要求。要实现这些原则,对企业产品的生产技术就有所要求。德国、日本都注重科技政策的制定,通过环保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引进,使得循环经济的科技运行机制可以快速运转。日本在绿色技术、循环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以及仿生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注重与高校合作成立技术研究中心,从这些高校积极引进人才。日本也有专门的科技奖励制度,来鼓励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事业之中。除了自身的研发以外,日本还注重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通过企业间合作、科技研究机构间交流以及民间团体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和理念。德国的环保技术开发特别体现在产品包装上,他们尽量简化产品包装,并使用方便回收且可以循环再生的包装材料,由此保护环境、降低成本[5];开发系统的废物回收体系,使得产品的生产、使用过程可以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3R原则,德国政府更注重与其他国家企业在循环经济领域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1.4注重循环经济宣传教育

从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要发展好循环经济,仅仅依靠政府的支持、经济手段的运用以及法律政策的保障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政策要真正在运行过程中落到实处,就必须让公民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种理念有足够深刻的认知和了解。要让公民能够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加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事业中。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本将循环经济的理念与基础教育相结合,让民众可以从小树立绿色、环保、可循环的经济理念。除了教育方面以外,日本还非常重视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和推广,日常生活中常常举办各种相关活动,让公民能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环保理念的认识。例如大阪市每年都会发动公民开展垃圾收集活动,并将垃圾收集的一些知识和再生利用的技巧编成小册子发放给公民,让公民能够积极参与废弃物回收等减量化工作。民众的亲身体验和学习会让其对后期颁布的各种政策、采取的各种措施产生认同感。同时,日本政府注重与非政府组织的联系,这些民间组织在公众之间往往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在政府组织无暇顾及或者没有办法处理的一些问题上,这些民间组织可以被赋予一些权力进行介入处理,并且作为环境顾问为公民提供环境保护指导。

2福建省循环经济政策存在的不足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发展好循环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响应号召,福建省将循环经济融入经济发展体系中,通过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法律法规来鼓励省内一些大型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循环技术,实施循环经济有关的发展策略。但是,福建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依然存在不足。

2.1法律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任何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都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法律规范。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福建加快制订地方性条例,如《福建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福建省节约能源条例》[1]。然而这些条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脱节。除了在贯彻落实方面的问题以外,福建省整体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过于单薄。从大的方面来说,仅仅制定一些循环经济管理条例,缺乏统一的依据。从小的方面来说,缺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法律法规。所谓因地制宜的法规就是根据不同区域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制定法规条例,使法律法规与地区发展相契合。而因人制宜是指制定比较具体的条例,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遵守,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总体来说,福建省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存在结构层次单一、执行力度不足的缺点。

2.2缺乏强有力的财税政策支持

就财政支持来说,福建省有关循环经济的科研方面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2]。由于资金的不足,因此缺乏专门研究机构,使得循环经济在福建省发展明显根基不足。福建省的整体发展水平可能稍慢,但也不乏紫金矿业、福耀玻璃等发展比较好的企业。政府应该加强与这些企业的紧密合作,通过税收政策或者是财政支持手段激励企业融入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引领其他小型企业或新兴企业采取跟随策略,以使福建省经济发展能够融入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但很明显,财税政策没有在这些方面对循环经济发展起到辅助作用。就投融资环境来说,为企业发行债券、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还处于建设初期,在安全保障、法律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2.3科技教育环境待优化

要实现经济的可循环发展,那么从企业产品的生产开始就必须结合一定的循环技术,使产品即便在使用完之后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可以进行重复使用,不造成资源浪费[3]。从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环境来看,政府不仅未能投入足够的资金,也缺乏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同时,忽视了教育与科技相结合的作用。完善的人才储备机制尚未建立,使得循环技术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除此之外,在促进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知、理解方面,缺乏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3福建省循环经济政策的优化措施

3.1完善法律保障结构体系

分析福建省法律保障体系,并结合日本和德国的法律体系发展实际情况看,福建省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结构单一,且法律约束力比较薄弱[6]。结合日本、德国的法律体系特点,福建省法律保障体系可以分为基础法、产业条例、细则规范等三个层次。首先,基础性法规方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基础制定具有纲领性作用的法律法规,作为整个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发展基础。其次,要出台有关的产业条例,针对福建省规划的不同产业发展特点,制订相关条例,让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的管理能够有序开展。最后,要重视细则规范的制定,这些细则规范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普通民众,需要通过一些规范让民众树立环保、可持续发展意识。例如,可以制定《废弃物回收规范》《节能规范》等,通过一些具体细则的制定,使得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此过程中,要加快法律机制创新,结合企业、民众的相关反馈,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条例和细则。

3.2充分发挥经济手段作用

从日本和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经验来看,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政策的有力支持。因此福建省要想发展好循环经济,就必须制定好相关财税政策,同时提供良好的投融资环境。除了要加大循环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外,还要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可以学习德国在税收政策制定方面的特点,采取抑制与激励两种手段并行,从正面和负面进行合理调控。要整合现有税收激励、惩罚手段,形成完整的奖惩机制。对于配合循环经济事业发展的企业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而对于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的企业,要采取税收惩罚手段,如增收资源补偿税、生态破坏税等。当然,我国已经对一些生态类产业给予税收优惠,并对进口环境友好型设备给予关税减免。但是,福建省应该创新制度,且在不违背原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结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特别是对福建省重点发展产业要在税收政策上有所偏重,以激励更多企业采取跟随战略,真正促进循环经济事业发展。还需要为环境公共事业的贷款、投资、融资提供一个安全的交易场所,为环境资金的供给提供更充分的来源[7]。

3.3重视循环经济技术研发

循环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和人才这两方面的配合。首先,要促进福建省循环技术的开发,成立研究机构,并将节能、节水、节电、可再生资源、资源综合利用等纳入研究中去,注重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通过财税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研发生态环保型产品、包装,由此建立绿色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其次,要注重产学研结合,加强人才培养,引导企业与高校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专门人才。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研发有关产品,提出先进的理论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再次,加强循环经济理念宣传,使公众对循环经济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把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基础教育内容,通过学生认识带动家庭对循环经济的认知,使公众能够自觉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从而实现全民参与循环经济事业的局面[8]。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篇2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工业化都是循环经济理念的体现,循环经济是已露端倪的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日本走在前列,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一、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

(一)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

作为发达国家,日本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居世界前列,国民高收入导致了其“大量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造成大量废弃的后果,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已经成为日本面临的主要国内环境问题之一。在废弃物处理上,日本一直采用焚烧和最终填埋的方法,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又占用了土地,同时,大量废弃物的焚烧和填埋也是资源的浪费,因为世界上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没有无价值的垃圾。

改变过去不合理的废弃物处理方式,发展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成为日本的优先选择。将已产生的废弃物重新利用再资源化,既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难题,又具有环保意义的经济效益。

(二)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0世纪90年代,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口号,并集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2000年,日本召开了“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公害加剧并存的博弈过程中,日本逐步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保证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产业有法可依,有利可图,有后续发展能力。目前,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在立法体系上采取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这是日本成为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的最重要保证。

日本是自上而下的制定综合性循环利用法,然后向具体领域推进。具体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即《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法律,有《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第三层面是针对循环经济这一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物质输出端,即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如《促进容器和包装物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车辆再生法》、《绿色采购法》等。这些法律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并相继付诸实施。

(三)有力的政策扶持

由政府出面制定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是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经验。较为典型的政策有:

1.政府奖励政策。日本设立资源回收奖,这种奖项旨在激发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该奖项实施后在日本许多城市收到良好的效果。

2.税收优惠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成就的企业,日本政府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予以鼓励。如企业设置资源回收系统,由非盈利性的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优惠利率贷款;凡修建废弃物处理设施,皆从国库中提供部分财政补贴。

3.价格优惠政策。如规定废旧物资要实行商品化收费,即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

4.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扶持社会“静脉产业”。在绿色消费中,贴有政府认可的环境标志的商品可出售,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符合环保要求。日本产生了一种新的环保产业的形式——“静脉产业”,它是那些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的总称,因为这些产业能使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日本政府将“静脉产业”作为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主力军,通过减免税收,增加投资等方式来大力扶持,旨在形成整个社会范围内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的经济环路。

5.强化行政管理机制,保障政策实施。2001年1月,日本环境厅在机构改革中升格为环境省,将原来多部门执掌的废弃物管理职能统一划归环境省,由大臣官房下属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对策部统一管理。为了实现环境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平衡,针对国内环境问题,谋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日本政府还设置了“环之国”会议机制。

(四)官产学民共同努力

发展循环经济单靠一方的力量是不行的,日本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上发挥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官产学民共同努力的优势。

1.政府。日本各级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型社会的形成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和日常管理之中,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中,规定政府要在实施有关形成循环型社会的政策时,采取必要的财政措施,如对采取环保措施的企业实施产业倾斜政策,激发企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另外,国民消费意识的改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从2001年4月开始,根据《绿色采购法》,日本政府各机关在购买商品时,要购买减少环境负荷的环境友好型产品,这一行动对国民消费观念的更新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2.企业。政府提出的循环型社会战略方针,得到了作为建设循环型社会主力军的各企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中明确提出了扩大生产者责任的原则,这使得生产者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从生产制造到废弃为止,都要负有一定的责任,从而促使生产者联合起来应对所面临的更大的责任。企业将“产业垃圾零排放”作为发展目标,在削减资源使用量、抑制废弃物产生量等方面取得进展。在注重自身发展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同时,企业还非常注重生产链条上下游环节的减量化和再循环,从而为日本全面发展循环经济作出贡献。

3.科学研究。循环经济属于技术密集型经济,必须有大量高新技术作支撑。日本研究部门以零排放为目标,对废弃物减量化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技术等循环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开发并取得进展,从而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降耗环保技术。以“技术立国”的日本,高度重视新技术、新设备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与推广,这为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4.在经历了公害病的苦楚之后,日本民众形成了强烈的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意识,清洁生产、回收利用废弃物、垃圾的分类投放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追求美好环境的人数远远超过了追求物质富有的人数。在日本,各种以“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为主旨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多如牛毛。这些志愿者利用空闲时间,无偿地从事有助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工作,包括回收可循环资源、转让或交换可循环资源等自愿活动。可以说,日本能够在建立循环型社会方面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与全民自觉参与的良好社会基础是分不开的。

(五)开展多领域环境教育

日本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与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以提高国民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的环境意识。日本各行政部门、企业界、民间团体和个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综合推进从幼儿到老人各个年龄层在学校、社区、家庭、单位、野外等多种场所的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另外,日本不断充实其环境宣传手段,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活动,制作、分发宣传小册子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同时,还在互联网上开设绿色购物网(gpn)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环境信息。环境教育是发展循环经济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是国民不断地从认识到参与的发展历程中的中介环节,因此,日本多领域的环境教育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概念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并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复杂性和艰巨性都是发达国家所未经历过的,让我们更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健全法规体系

循环经济作为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一个可靠的支撑系统。法律因其自身固有的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可以对循环经济进行观念表达、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日本是全世界制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的先行者,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使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制定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更是从法制上确定了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

中国已制定了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但是,当前中国环保法律仍然是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分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如在单个企业的循环经济方面,关于废弃条件的设置、强制回收的建立、回收和回用率的确定、经济刺激机制的系统化和可操作化、循环信息的公开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立法规制。中国必须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利用其强制性来督促企业和民众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行为。

(二)完善政策机制

中国已经实行的环保经济政策有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治理污染的排污费返还和低息贷款制度以及综合利用产品的减免税制度等,但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用更具实效的经济激励以及其他刺激手段促进企业和国民进行循环经济实践,采用价格、税收、信贷、征费等手段,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和国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例如,对于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应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等政策。同时,利用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及其他惩罚性措施来促使企业自觉减少环境污染,加大环保投入。另外,还要加快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促使地方政府建设循环型社会。

(三)突破技术瓶颈

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还相对滞后,有关技术信息的渠道也不尽畅通。

中国一方面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的作用,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装备。

(四)贯彻“5r”原则

2005年3月,在阿布扎比召开的世界“思想者节日论坛”上,规范了循环经济理念,首次提出了从3r向5r转变的循环经济新思想,即再思考(rethink)—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经济理论,减量化(reduce)建立与自然和谐的新价值观,再利用(reuse)—建立优化配置的新资源观,再循环(recycle)—建立生态工业循环的新产业观和再修复(repair)—建立修复生态系统的新发展观。5r理念的创新在于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并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中国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随着循环经济理论的更新而不断地创新理念。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5r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更要不断地努力,绝不能松懈。

(五)培养全民意识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循环型社会是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城市和乡村。

参考文献:

[1]孟赤兵.循环经济要览[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2]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周玉梅.构建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4,(2):35-37.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机制;湖南少数民族地区

一、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出现的两大趋势,其中循环经济发展是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开展绿色经济活动。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等都开始通过发展循环型经济、循环型社会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在中国大陆的开展依旧处于起步阶段,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广大湖南少数民族地区依靠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开创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循环经济相关理论探讨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也可以称之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来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能够和谐共处,资源能持续利用不会枯竭。循环经济包含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这9个字。减量化就是要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再使用原则即为合理利用废弃物来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再循环则是将污染最小化作为目标,当产品彻底报废后能够通过加工重新成为可用资源。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贫乏、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来说,显得格外紧迫和重要。我国的资源存量和生态承载力已经不起粗放型经济的一再折腾,如果还是放任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势必会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前进步伐。

三、湖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状况分析

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有苗族、侗族、白族、瑶族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现居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于湘南、湘西和湘中这几个地区,这些地区多为偏远和山区地带,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也相对迟缓。湖南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很多经济和民生方面情况都不容乐观,这就使得当地政府和百姓发展经济的愿望非常急迫。而目前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循环经济发展体制并没有很好地建立,下文将会对这些问题作逐一阐述。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剖析

1.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不平衡

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湖南少数民族地区在进行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也存在不平衡现象,一方面政府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热情和重视程度非常高,当然这其中也有当地政府出于政绩考虑的因素,总之,目前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府主导性较高;另一方面,作为循环经济的主体,广大企业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当地很少有企业能通过循环经济的运作方式进行生产经营。

2.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

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虽然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并不缺少相关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大多是从国家或者区域角度进行阐述,而目前针对湖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理论阐述还没有,至少笔者查阅大量文献后依旧没有找到此类的资料。单纯的“拿来主义”来指导当地的经济发展很容易引发“水土不服”。

3.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机制法律保障不健全

我国是法治国家,任何事物都要讲求依法办事,法律制度是循环经济发展机制最基础内容,也是将循环经济发展提升到新高度、真正落实新政策的前提条件。但现有的法律体系中显然缺少对绿色技术和产业支持的条文,对循环经济中将重点放在污染治理上,忽视了更为重要的预防污染的法律法规。

四、完善湖南少数民族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的对策

(一)重塑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主体的观念体系

作为湖南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重塑企业积极主动发展循环经济不能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自觉性,而是要让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能够切实体得到循环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很多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机器等绿色经济虽然大大减少了生态破坏程度,但成本很高,因此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发展循环经济。鉴于此,笔者建议当地政府应大力支持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建设,从生产、税收等方面对这些企业给予适当补贴,此外对企业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方面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让企业从开展循环经济中得到实惠,这样才能转变企业的观念,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去。

(二)构建当地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理论研究

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禀赋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如何在当地发展循环经济,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湖南少数民族地区有其自身的特点,该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也应符合实情。湘江和沅水是湖南境内的两大河流,也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地区域,可以说该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和水域密不可分。在国内外,对于内河流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成果颇多。比如莱茵河地区的《莱茵河行动计划》对该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再如我国的渭河流域,当地政府也对该地区的生态和工业进行了发展规划。湖南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从这些具有相似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中获取宝贵的经验,结合本区域现实状况来构建适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指导体系。

(三)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法律体系

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关于环保、生态的法制建设相对来说还是不够完善的,而法律的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针对目前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区域,应尽快建立起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区分和界定政府、企业和民众等社会多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使该地区的利益相关者都能规范各自的行为。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应从源头上预防污染,而不是目前的末端污染治理为主。通过分阶段方式构建完整的循环经济发展基本法。(作者单位:吉首大学)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篇4

1.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进行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实践的基础上,必须加快制定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循环经济特别要注意使用经济激励手段,如价格、税收和财政政策。目前,全国人大正在起草《清洁生产法》。应该说,这是我国推行循环经济在法律方面的一个良好开端。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制定《国家绿色消费法》和《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法》,同时,建立具体资源再生行业(如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容器等)的法律。

循环经济要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该体系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绿色制度环境,包括绿色资源制度、绿色产权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等;二是绿色规范制度,包括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回收制度等;三是绿色激励制度,包括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等。

2.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要建立循环经济,关键之一就是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核算体系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Dp)统计的方法,因为这种统计方法没有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是一种不真实、非绿色的统计核算。目前,一些国家已采用了新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扣除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的损失。

在我国,应该加快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点和总结。建议采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eDp)概念。eDp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框架。eD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产品资本折扣、自然资源损耗、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之值。通过全国(1999年和1995年)以及三明市和烟台市(1990年、1993年和1996年)的初步核算表明,建议的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基本可行。这种核算结果可供各级政府领导部门使用,让他们看到传统国民生产总值和绿色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巨大差异,促使决策部门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道路。

3.开发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这一意义下,“绿色技术”体系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包括用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更包括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

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推行清洁生产技术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清洁生产实现“增产减污”。同时,要把清洁生产的着眼点从目前的单个企业延伸到工业园区,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4.以绿色需求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绿色消费是推动循环经济的火车头。通过绿色消费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动,使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消费引导方面,各级政府要起保护环境的表率作用,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消费行为影响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例如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及多次重复使用,在办公用品等废弃后主动回收等。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进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有限的资源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是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250立方米/人年,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600多个城市中,有300余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城市有100余个;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我国的能源资源也十分有限。虽然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ll%,原油占2.4%,天然气占1.2%,但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原材料和能源的不足将成为我国总体经济规模扩张的“瓶颈”。

(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巨额的投资推动的,经济效益不高,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1996年,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为1172吨油当量/百万美元,远远高于美国(384)、日本(162)、德国(229)、英国(292)及世界平均水平(397)。1990年底,我国的煤炭探明可开采储量为1661.23亿吨,储采比(年末剩余探明储量/当年产量)为16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38)。按照我国目前的平均回采率32.6%计算,上述煤炭探明储量可供开采50—60年;而若按1980—1987年我国煤炭产量与所消耗的煤炭探明量的推算,上述煤炭探明储量只可供开采30~35年。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2000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七大水系干流中,只有57.7%的断面达到或优于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城市河段、沿海河口地区及城市附近海域污染严重;城市空气质量处于严重的污染水平,区域性酸雨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排放量3186万吨,其中近200万吨危险废物直接向环境排放;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而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难点

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二o—o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1997年开始,中央每年召开人口、资源与环境工作专题座谈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日益受到重视。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也体现在各级规划计划之中,全国各地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我国对污染严重及治理无望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另外,还加快了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立法进度,制定、修改了一系列有关资源利用、管理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使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可以说刚起步不久,仍存在着许多问题:(1)企业规模小,发展循环经济缺乏规模支撑。中国“五小”企业在中国污染密集型和资源型行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特点在落后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实践表明,只有实现规模经济,循环经济才能得以发展。(2)尚没有形成适合区域性循环经济网络发展需要的经济机制和政策体系。一些城市建立了垃圾再生处理设施,但由于缺乏运转费用而不能运转。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一种弥补市场外部性的政策体系支持和投融资机制。(3)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与循环经济发展之间缺乏一致性。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中央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但在各级政府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相关政策中,仍然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整体政策中的一个环节进行具体化落实,使得发展循环经济仍边缘于主体经济政策之外。(4)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解决制度和激励机制问题,仍然按照传统的对经济管理的认识,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排除在宏观经济要素之外去管理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仅仅停留在理念上。(5)在循环经济管理方面,中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6)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颁布比较详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清单,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

三、构筑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显而易见,从长远来讲,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然而,由于循环经济思想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具有能够理解并主动地实施它的理念。因此,国家和政府在建立循环经济战略的任务上责无旁贷。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来引导和促进企业、消费者实施

这项战略。

(一)经济政策:明晰环境产权。调整资源价格体系。建立绿色国民账户

环境问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环境资源的滥用。如果能够建立完整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使环境价值得到相对完整的体现,环境滥用的现象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因此,经济政策的重点就在于利用市场机制,明晰环境产权,使资源和其他物品一样走人市场,使其价格正确地反映它的全部社会成本。

在宏观层次上,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不适应循环经济的需要。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使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得不到反映,而环境质量的退化等环境债务也在国民账户的资产负债表上缺乏反映;同时,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仅没有从最终附加值中扣除,环境治理的费用还被列入了国民收入。因此,应当采用符合循环经济规律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使其准确地反映发展中资源的代价和环境污染的程度。

(二)产业政策:“绿化”现有产业。发展环保产业

对工业而言,应该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也就是运用工业生态学的观念来改造现行的工业系统。就微观层次而言,就是按照清洁生产的理念来组织工业生产,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就宏观层次而言,就是要大力发展工业生态链和兴建工业生态园,在产业、地区、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法则,使微观企业之间形成共生系统,尽量消除废弃物的产生。与工业类似,循环经济的农业也应该是可持续的,它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形式。目前,欧盟已有包括德国在内的6个国家正在推广一种“作物综合管理”的持续农业计划,拟减少对环境有害的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同时增加有机肥的投入。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改善现有环境的重要手段。从广义来讲,资源回收产业也是环保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资源回收和下面讲述的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相互衔接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全社会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

(三)技术政策:发展高新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

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中应该包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等。此外,还应包括环境无害化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是构筑循环性经济的物质基础,它已经成为当今技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一旦在这些技术上取得突破,它必将加速促进循环经济的建立。

(四)消费政策:引导绿色消费

消费在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品或服务只有在被最终消费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因此,倡导绿色的消费政策是构建循环经济最重要的环节。绿色消费的概念是广义的,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公众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目前消费疲软的情况下,倡导绿色消费不仅可以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拉动消费,更重要的是处于买方市场的消费需求会更有效地引导绿色生产。

(五)教育政策:开展绿色教育

为了提高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加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建立循环经济最终要落脚于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绿色教育政策包括: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环境案件的社会影响;加强舆论宣传,强化环境意识;新闻媒体对绿色产品类的广告予以优惠,政府部门应该带头使用绿色产品;增加环保投入,加快信息自动化建设,并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等。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篇6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和构建的有效措施,以期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保障体系构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长期的农业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道路,仅仅重视经济的快速增长,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国家需要做好各方面的保障,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的有效开展。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征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它的目标是农业资源消耗最小化、农业排污最小化和农业废物利用最大化,最终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农业循环经济保障体系构建的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要采用有效措施保障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政策法规保障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要考虑到社会的各方面因素,包括资源、经济、环境等,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首先要加快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借鉴外国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先进思想和经验,并结合本国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消费、可再生能源使用等方面的奖惩制度,同时,国家要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确保农业循环经济的落地实施。其次要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规划,确定其发展模式。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做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农业生产,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加工再利用,使其资源化、无害化。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最后还要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和运行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新型先进的农业经济形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依靠单一的部门和技术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引导,通过市场运作使全体农民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的经营管理当中,只有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才能持续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搞好技术人才保障

农业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对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要求很高,这就需要先进的科技和优秀的人才做保障。第一,要重视科技的开发与推广,要有针对性的建设有关清洁技术、生态产业、循环经济的实验室,重点研究节能降耗、资源再利用的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二,要强化技术交流,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经贸活动,为农业生产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并鼓励引导社会科研机构、高校和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到农业科研活动中,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验。第三,要培养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人才队伍,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根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同时整合社会培训资源,依靠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来培养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通过人才建设带动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生产技能的提升,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

3、稳定资金投入保障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需要大量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对资金投入的需求很大,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更离不开国家稳定的资金投入。第一,国家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投资力度。国家要重视农业的发展,尤其是新型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要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加强农村水利、生态环境、良种工程建设。第二,地方政府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地方政府要与国家目标相一致,把财政投入重点向农业倾斜,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广泛吸引外资,给予外企投资适当的优惠政策。第三,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的个人投资。农民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最终受益者,他们了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充分调动农村集体和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适当的投入。

4、强化自然资源保障。

自然资源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国家要强化对自然资源的保障。第一,加强土地管理、提高耕地利用率。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但是随着土地荒漠化和土地非法占用的加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国家和地方政府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惜土地,适度开垦,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第二,珍惜水资源,加大水体污染治理力度。近年来,我国企业追求短期利益,污水乱排现象逐年加剧,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极大重视水体安全问题,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应急水源、备用水源,禁止超采地下水、过度拦蓄地表水,建立健全排污企业奖惩制度,严厉打击污水乱排的企业。

5、做好宣传教育保障

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在我国没有进行深入的传播,社会人民普遍对其缺乏了解,所以要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与普及。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板报、互联网等媒体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把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相关内容、生产模式及具体技术向社会公众进行灌输,使人们在农业生产中自觉应用循环经济的技术和原则,减少投入、增加产出,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还要进行典型示范和利益展示,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对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利益,不仅可以降低农民生产成本,还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做好典型示范,优先扶持思想先进、学习能力强的农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取得良好效果后主动带动身边的农民,逐步使所有农民感受到农业循环经济的优点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从而积极投身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当中,最终在全国建立起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综上所述,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模式,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各方面的发展还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国家在大力推行农业循环经济时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政策法规保障、技术人才保障、资金投入保障、自然资源保障和宣传教育保障,这样才能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在全国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学会,赵凯,胡源,郑巧凤.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综述及评价[J].世界农业.2008(09)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篇7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现状;问题;对策

我国农业资源人均拥有量少,风沙、雨雪等自然灾害因素的威胁使得农业资源供给变得更加紧张。传统农业实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致使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资源稀缺问题突出,大大制约了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曾经指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农业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在生产过程和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投入量,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可以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当务之急,是完善农业产业链、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这种背景下,研究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理念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2005年中央把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重要内容加以强调,指出发展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2009年1月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农业主管部门应当推进土地集约利用,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采用节水、节肥、节药的先进种植、养殖和灌溉技术,推动农业机械节能,优先发展生态农业”。

近年来,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相结合,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农业部对加快农业节约型社会建设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作了具体部署,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将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列为试点。同时,各省、市、自治区也都陆续提出了本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规划和方案。在农业循环经济所依赖的科学技术研究方面,近年来,科技部先后启动了多项有关农循环农业、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全国性科研课题,其中“农田循环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列入“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并在全国各大区域进行循环农业关键技术与模式的研究与生产示范工作,旨在全国推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总之,我国在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建设、农业循环经济规划、循环农业实践、新农村建设,以及循环农业关键技术与模式的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得到了一定进展。

二、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但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如下:

1.农业循环经济立法不完善

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立法不完善,同发达国家的农业循环经济立法相比,仍处于从理念到实践的发展之中,没有形成完备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将农业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农业生产和经济生活的法律规制中。现行的法律、法规与行政规章中虽然有了一些关于循环经济的内容,但还很不全面、不系统。我国循环经济的立法相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滞后,法律环境的不完善已经制约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农业循环经济观念淡薄

由于相关政策法规滞后,各地方政府农业循环经济观念较为淡薄,没有认识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宣传渠道较少,宣传形式单一,宣传效果不明显,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应有的舆论环境。再加上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其结果必然是他们不懂什么是循环经济,也不知道在农业生产中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常常违背科学种田规律,盲目追求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农民没有从源头上自觉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意识,循环经济优势也就无从发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3.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但是,国家财政支农支出数占国家支出比重却持续下降,1980年为12%,1990年为10%,近年来大致维持在8%,地方财政更是捉襟见肘。另外,由于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周期长、风险大,农村信用环境较差,不良资产比例偏高,缺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使得金融机构对农业循环经济投资的积极性不高,金融支持较少。一系列不利因素导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需资金严重不足,这大大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4.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相对弱化物质投入,强化高科技投入,具体实施中需要先进的科技技术体系作为强大支撑,循环链越长,所需的技术就越复杂、越精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道路上,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如美国的可持续农业、日本的自然农业、德国的生物动力农业等,这些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应尽快修订现有法律,注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内容。在新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相应的循环经济法规,明确循环经济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措施和基本制度,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机制,这些制度包括循环经济规划制度、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指导制度、产品综合管理制度、循环经济标识制度、激励制度、征收绿色生态税收制度、科技支撑与示范制度、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制度、法律责任制度以及宣传教育制度等。

2.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宣传教育

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标语、宣传车、黑板报等传播媒介,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科学揭示农业循环经济的深刻内涵、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等,逐渐提高政府官员及广大农民群众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念、生产观念和消费观念,尽快实现传统农业经济观念向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转变,使农业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从更为长远的角度看,应当将循环经济内容纳入中小学课程中,纳入农业职业教育、农业推广教育、经济、管理、环境等专业的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中。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和生态农业发展的投入,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多层次、多渠道筹措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资金。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三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制定一些引导政策,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采取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各种投资主体从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应注意吸引外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工商企业参与这一领域。如对积极开发和生产农业循环经济所需的技术和设备的企业,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为其贷款给予一定的贴息。

4.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

加快技术进步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强化科技支撑的具体措施主要有:(1)加大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农业循环经济人才培养规划,力争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农业循环经济人才;(2)建立全社会、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体系,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创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走市场化道路,动员和鼓励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入到农业科技投入工作中来;(3)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加快消化、吸收和创新,开发农业循环经济生产信息和技术咨询平台;(4)面向广大农村大力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的成熟技术和工艺,积极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信息咨询和推广服务等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p575.

[2]多淑金.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8(12):77-79.

[3]梁怡,张雪绸.农业循环经济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北方经济,2008(8):71-72.

[4]杨文.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113-124.

[5]李耀.对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9(6):108-111.

[6]魏传超,陈娟娟.当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性因素分析[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7(2):34-37.

[7]刘芳.关于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35):68-69.

[8]王萍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农业经济,2008(10):3-7.

[9]高兴宝.浅谈对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J].科技信息,2009(17):738.

[10]张家恩.农业循环经济[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6:303-308.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篇8

[关键词]美国德国循环经济启示

发展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最高形式,也是消除经济增长泡沫的必由之路。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已初见端倪。在许多国家,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已成为重要产业。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回收总值已达到2500亿美元/年,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22%、锌产量的30%、纸制品产量的35%都火自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利用再生资源进行生产,不仅可以节约自然资源、遏制垃圾泛滥,而且要比利用天然原料消耗生产能耗低,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少。

一、美国――循环经济思想的起源

实际上,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美国,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指出,人类社会需要由“牧童经济”向“飞船经济”转变,否则地球这一封闭系统的资源将耗尽。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始推行循环经济的理念了。如今,循环经济在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已不可或缺。

1、制定了完备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美国制定了齐全完备的保护生态环境法律体系。1969年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是综合性的环境成文法,《资源保护和回收法》是对危险废物实施全过程监控的综合性环境基本法。20世纪70年代后的单行立法有《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环境教育法》、《职业安全和健康法》、《噪声控制法》、《宁静社区法》和《综合环境反应、补偿和责任法》等。1990年通过的《污染预防法》,宣布“对污染应该尽可能地实行预防或源削减是美国的国策”。同年,美国加州通过了《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要求通过源削减和再循环减少50%的废弃物。1992年颁布的《能源法》,规定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及沼气等新能源将享受税收优惠,立法鼓励使用新能源、推广新技术和淘汰落后工艺等。正是由于法律明确了企业和民众在维持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责任,使得美国社会把循环经济的理念作为自身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力地保证了国家良好的生态环境。

2、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制定措施

(1)政府采购政策。政府优先采购有再生成份的产品。美国各州几乎都制定了有优先采用和使用再生材料产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甚至联邦审计人员有权对各个联邦机构未按规定的购买行为处以罚金。

(2)财税政策。政府通过财政手段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不仅拨款资助可再生能源的科研项目,还为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项目提供抵税优惠,抵税优惠额度不断提高,受惠的可再生能源范围也从原来最初的两种逐渐扩大到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太阳能、小型水利灌溉发电工程等更多领域。同时也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抵税优惠促进消费者的生态消费,除了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美国政府通过征收新鲜材料税、生态税、填埋焚烧税、倒垃圾费、污水治理费等引导居民的减量化和再生化使用。

3、鼓励多方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发展

(1)联邦政府的示范作用。联邦政府在引导公众和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自身参与其中。例如,由联邦政府机构自愿参加联邦电子产品挑战计划,鼓励联邦机构主动购买绿色电子产品,减少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影响,并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处理废旧电子产品。

(2)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发挥。民间非政府组织的各种团体在循环经济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建立于1978年的全国再生循环联合会,通过向其成员提供技术信息、宣传、培训、教育等方式,支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加强循环利用等活动。一些行业组织甚至在推动循环经济立法、建立行业标准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公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宣传活动逐步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并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约束其消费行为,最终使公众自觉而积极地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来。

二、德国――循环经济实践的开端

德国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技术先进而资源匮乏的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开始考虑“循环经济”理念,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德国已成为循环经济最成功的实践者之一。

1、绿色制度的快速建设

德国环境运动的一个特点是陕速制度化。2002年主张生态发展理念的绿党成为德国第三大执政党。绿党上台后,将生态现代化的理念贯彻到国家政治中去,自此,绿色制度建设获得了飞速发展的机会。首先,在发展战略上,把“社会市场经济”学说发展为“生态社会市场经济”。绿党在与社民党共同组阁时发表《联合声明》,明确把生态现代化确定为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并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环境立法、环境制度性法规与环境政策。生态社会市场经济是对原有社会市场经济的完善,是德国式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也是对原有工业文明的修正。其次,确立循环经济为经济生产的发展模式。德国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案》于1996年生效,该法把循环经济定义为物质闭合流动性经济,明确规定企业生产者和产品交易者担负维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责任,规定了废弃物管理处置的基本原则和做法,推动了产业生态化和环保产业化,最终使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

2、用法律确定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标准

德国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着手进行环境立法的工作,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环境保护系统,把环境保护的法规进一步扩大到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推动作用。德国曾两次修订其宪法,增加了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德国的各项环保法律都以此为基础,遵循预防原则、谁污染谁治理和协作原则。德国环境法为公民确立了环保的目标和标准,规范了人们在环保领域中的行为和意识。但目前德国更多的是利用“间接法律调控”、运用经济的手段影响行为者的经济利益而达到环保目的,对污染企业或个人禁止的行为采用征税。

3、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

德国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城市里和较大的镇上,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1人,属人口稠密的国家。对于德国这样一个技术先进但又资源贫乏的国家来说,恰当处理城市废弃物就显得很重要。德国对待垃圾首先是避免,即从产品的原料到生产过程都尽可能避免产生垃圾和污染物;其次是回收,将垃圾中有用的部分最大限度地再利用;最后将剩下的部分填埋,或者用生物分解、焚烧等方法处理。

德国最早在1972年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当时,强调了废弃物排放后的末端处理,1986年将其修正为《废弃物限制废弃物处理法》。1991年颁布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又提出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该法成为德国建设循

环经济总的“纲领”,把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思想推广到所有生产部门。同时,德国政府还制定了《包装法》这一法规,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德国目前还规定,不允许过多地使用包装材料,并规定各种包装材料要能够使用多次以减少浪费。此外,德国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监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处理垃圾情况的部门,生产企业必须要向监督机构证明其有足够的能力回收废旧产品,才会被允许进行生产和销售。

4、国家利用各种方式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很强,这是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强化民众环保意识的结果。德国历届政府都采取各种方式在社会上进行环保宣传,利用媒体等舆论工具和其他手段来呼唤民众保护环境,设立专门的环境部门负责环保的工作。政府还特重视对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并通过直接参与环保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美德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启示

1、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执行

从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来看,首先应重视法律和制度建设。因为发展循环经济涉及方方面面的主体,政府、企业还有民众,这些主体的社会和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在没有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是不可能通过自身解决的,此时,法律或制度的强制作用就非常重要了。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经过了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的,首先在个领域建立一些相关法规,随后才出台整体循环经济法律的立法步骤,有关法律法规经过不断实践、修订,最后形成条款详尽、结构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从单一个体到整个社会。立法是基础,执法同样重要。例如,德国的执法体系是健全而高效的,不但采用先进的现场适时监测、远程在线数据监控、企业数据报表,还有政府管理的执法队伍在污染排放源头实施不定期的监测,保证了法律的严肃。

2、针对性的开发生态技术

循环经济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分表现为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这些生态问题的解决可以绝大部分归结到技术进步上来。如最近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新一轮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创新浪潮,在21世纪所产生的经济增长完全能够承受为解决全球变暖而需要削减的二氧化碳排放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但是,对于我国来说,环保技术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重视度,而是成本太高。由于投入有限,不仅自主研发困难,而且电造成了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障碍,因此我国可根据实际发展需要,或是自主开发项目,或是和先进国家合作,共同出资,共同派遣工作人员,而不是大而广地开发所有生态技术,做到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最大化地解决环境生态问题。

3、财税政策

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生态要求较高,企业需要付出比线性发展模式更高的资金成本,企业处理废弃物的利益应该得到政府、社会、企业和民众的认可和保障。因此,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企业需要得到很好的经营环境和条件,政府可按条件给予一定资金和政策支持,如政府参股、贴息贷款、资源回收奖励、保证金归还、对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支持以及征收清洁费、污水处理费等,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采取经济激励措施,以期完善我国资源节约使用的措施。

4、加强宣传教育,调动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实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提倡,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政府除了运用经济、法律等行政强制性手段外,美、德、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所重视的舆论传媒等各种宣传手段也非常有效,并且实行官民合作,即政府、企业、公民以及社会团体共同参与解决环境问题。

5、政府和民间团体相辅相成

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解决资源的承载力不足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这正是一个政府所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仅靠企业和民众是不可行的,因为企业和民众所考虑的只是与已有关的一个或数个领域,要他们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起始阶段就要求自觉、主动关注和解决资源问题是不现实的,只能靠政府通过宏观管理解决。同时,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社团扮演了十分活跃的角色,发挥了政府和企业难以发挥的功能,成为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特是像覆盖全德国的非盈利的DSD回收系统、瑞典五大包装废品回收等组织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村;环境保护

作为一个人口密度非常高,但人均资源又十分贫乏的大国,我国的农业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粗放型高耗能、高污染生产模式,农村环境的持续恶化与资源的渐趋短缺,从而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为其基础,将经济活动对于资源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这对于改善我国农村的生活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1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常见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最为本质的特点是产业链的延伸与资源的节约。我国农村的循环经济产业化链条是在种养植业、林业、畜牧业及其所延伸出来的农产品间,运用废弃物的相互交换与循环利用等彼此依存与发挥协同作用的闭合性产业系统。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步伐相对较慢,各地能够借鉴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类。

(1)沼气开发型循环经济模式,就是以沼气为中心的综合运用产业链条的发展模式,注重于改进农村地区的卫生以及生态环境。该模式完全以沼气池为其联系纽带,把种养、加工和沼气池相互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循环链。可将农作物秸秆和牲畜粪转变为沼气,而沼气液还可再还田进行施肥,从而生产出绿色、优质农产品。当前,围绕着沼气的综合开发利用,可以探索猪+沼+果、牛+沼+菜、猪+沼+厕+燃料等诸多产业链。该模式通过实践已经证明是农民群众值得信赖的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具备投入产出比和生态环境效益较高、容易加以推广等优势。

(2)秸秆利用型循环经济模式,就是以秸秆为中心实施的综合利用发展模式,从而净化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等。因为秸秆的用途相当广,对其实施综合利用可以说是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突破点。要积极发展秸秆类饲料、秸秆能源,而农作物秸秆可用以发电,可用于制备沼气,可用于发展秸秆类肥料,可进行粉碎还田从而实施保护性耕作,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同时还可积极发展秸秆食用菌。所以说,对秸秆实施综合利用,不仅能够降低浪费与污染,而且还能对农民实施多种经营提供大量资源。

(3)绿色生产型循环经济模式。积极发展无污染和无公害生态农业,这是我国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式。比如,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应当积极遵循生态学管理与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并且积极运用基因工程,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等物质,运用生态农业技术来建设与恢复农业生态系统实现良性的循环。这一发展模式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节约农村稀缺资源、切实防止农业源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往深度与广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推广与应用。

(4)立体种养型循环经济。通过种养相结合的林间种草与养禽,能够为种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以及饲料,禽类吃害虫与粪便,既能肥田又能减少农药与化肥的使用,从而控制农业面源的污染,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并且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可谓是一举而多得。这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各地已经有了相当成功的例子,下一步要继续加大宣传与推广的力度。

2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

(1)大力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观念的更新是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应当辩证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重要关系,切实转变将增长简单地等同为发展之观念。在发展的思路上应当全面而彻底地改变单一追求GDp增长却忽略了环境保护问题的不良倾向。应当更加深入地大力宣传农业循环经济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紧迫性,让农业循环经济理念能够真正地深入人心。与此同时,还应强化对农民群体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的资源意识以及环保意识,真正全面地普及循环经济方面的知识,从而培养农民居民切实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2)健全政策法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积极实施农业循环经济,一定要有政策上的引导与法律上的支撑,并且增加资金的投入。首先是要加强政策的引导。国家在政策上应当高度重视资源利用效率之提升以及环境保护,从而促进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要综合应用投资、信贷以及价格等政策性措施性质以调节与影响农业投资主体在经营上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激励机制。其次是要加强法律上的支撑。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成功实践来看,一定要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我国从2003年起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是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开端,但是还是很不够的,还需有更加多、更为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所以,应当在目前法律体系的基础之上抓紧制定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尤其是农业循环经济法规。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完善一系列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各项制度,比如,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以及绿色补贴制度,从而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制度体系。最后是要增加财政上的投入。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之重点,对于一部分重大项目实施直接投资或者资金上的补助,从而引导社会投资尤其是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给予贷款上的支持。鉴于农民群体的收入总体上偏低,投资的能力相当有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缺乏政府的大力资金支持是无法实施的。因此,可实现个人、集体与国家三者的相互结合,通过多个层次、多种渠道来积极筹措资金,从而加大对于农业循环经济之投入。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给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强大技术支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得到相关技术的大力支撑,缺乏技术上的可行性或循环利用的资源成本过高,农业循环经济缺乏经济层面上的可行性。农业循环经济在技术支持上主要有遗传工程知识、农业生态管理知识、生态管理技术、有机农产品技术、病害防治术、沼气利用技术、无害化生产技术、农业节水技术以及现代网络技术等。科研人员不仅要持续进行实验研究以及探索创新,而且还应深入到山村,把循环经济技术带入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们掌握专业化知识以及技术,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育农技人员等。要全面运用各类媒体来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宣传以及技术普及工作,并且积极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意识。

(4)积极推广农村环境无害化技术

农村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有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以及清洁生产技术等。所谓污染治理技术,主要是立足于运用废弃物净化装置以实现对有毒、有害废弃物进行净化处理。所谓废物利用技术,主要是运用再生技术以实现对生产废弃物与生活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的处理。所谓清洁生产技术,主要是运用对目前现有生产技术以及工艺改造或者技术创新,从而实现生产中的零排放以及产品制造的绿色化。所谓清洁生产技术,主要是在环境无害化技术当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形式。

(5)促进农村垃圾处理的产业化进程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无法自然降解的被废弃的高分子有机聚合物排放至环境当中产生的污染现象。传统意义上的焚烧、填埋或者堆肥等方法无法根除垃圾对于农村环境所产生的破坏,且一旦处理不妥,还有可能产生二次污染。所以,一定要采取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的方式。要应用高新技术来对白色污染物实施循环利用。为了真正做到这点,在农村垃圾的处理上就一定要走出一条产业化发展之道。要运用独资、合资以及股份合作制、Bot等多种形式以强化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实现农村垃圾的搜集、分类、整理、运输以及加工的专业化与企业化运营。可运用工、农业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进行生产,该模式是农业为各工业企业提供足够多的原料,而工业企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物则直接或者经过多级化利用与处理,作为投入物料重新返回到农业中,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工业和农业的彼此促进以及能量循环。

(6)健全完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管理机制

一是要积极实施多个层面的宣教活动,从而全面发挥出农民所具有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其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循环经济价值观,从而让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变得更加地深入人心,切实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当中的积极性,让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与环境保护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二是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也应当树立起责任感,将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视为促进农业、农民增收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建立起更加明确的目标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7)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减量化与再利用

减量化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应当努力做到节水、节肥与节种,并致力于推广各类先进的节电、节油等技术,运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以节约农村的生产与生活用电,充分保证降低农业生产对于资源所产生的消耗。与此同时,农业企业还应坚持灵活应用再利用之原则,对各种农产品、土特产、水产品等实施成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新产品,从而持续扩大企业的规模,提升其经济效益。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所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不仅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致力于消除绝对贫困,而且还十分关注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致力于切实解决当前农村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全力保障农民群众的健康。从当前农村发展的环境来看,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或者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唯一选择。为此,要以循环经济为发展路途,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各项农村环境保护策略,努力建设更加富饶、更加文明、更加秀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陶爱祥.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村环境治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4).

[2]郑彩云.发展循环经济优化新农村资源环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0).

[3]王娅丽.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改善农村环境之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6).

[4]李富田.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四川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2011(8).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篇10

关键词:农村;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环境

近年来我国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和关注度逐年上升,并且农村地区也开始适应时展的潮流,充分运用当今的科学技术以及高科技产品来发展农业。但是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带来了副作用,对于农村地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并且经济效益也在逐年降低。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展循环经济也成为了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契机。通过发展农村农业地区的循环经济,能够使得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修复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农村地区发展。因为循环经济模式与日然界的发展规律相符,同时能够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协调好,可以同时达到社会、生态与经济的的统一,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1农业循环经济概述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循环经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助力。首先,农业循环经济建立的基础是循环经济,其发展的根本也是循环经济。农业循环是在高耗能、低产量的传统农业模式上,将农产品的加工和农业活动中产生的副产物进行有机统一的经济模式,不仅改善了传统农业经济生产中的诸多问题,而且其高产值、低耗能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也在逐渐发展和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时代对农业提出的全新要求,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仅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而且也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要求。所以,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综合时展要求和农业发展特点,完善了资源的利用与废物处理等过程,实现了资源的资利用,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意义

为了提高农业的发展速度,必须了解农业经济在发展中的不足,改进存在的问题。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黑龙江农业的基础相对薄弱,由于地理环境与人口的特殊性,长期以来的粗放经营造成诸多问题,如农业资源匮乏和利用率不高、农产品发展水平低,科技发展缓慢等都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又因为加入wto后,对于农产品的国际化标准,更加需要建立农业的可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打下基础。

2.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只影响农业的发展,没有农业的循环经济,就没有社会的循环经济,更加阻碍了循环社会的形成,所以为了实现经济的飞跃和发展,为了综合竞争实力的提高,为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进步,我们应全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2.2产品质量国际化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更加国际化,国际化的标准就表示着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农产品检验标准的提高。产品的质量关系到产品的国际形象,关系到贸易的正常进行,所以提高我国农村的国际竞争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重要的因素。

2.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是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是我们对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反思。它同样作为目标引导着社会发展从经济发展策略的转变、从资源使用类型的转变和环境保护的转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农产品的安全性、农产品的经营模式、资源的消耗与利用、控制农业污染的方面,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可循环经济是相互依赖互为加强的重要关系。

3我国农村农业循环经济存在问题

3.1自然环境的破坏

水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近几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上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所产生的神火垃圾和工业垃圾对水体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民为了能够使产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所增加,会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来为农作物的生长保驾护航,这种做法就会使得农产品的产量有所上升,但是大量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将会对地区的水质造成污染,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对于水源的污染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阻碍着农业循环经济的正常运行。另外,还有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十分严峻。

3.2社会环境

3.2.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差

虽然我国农村已经开始实行农业循环经济,但是,由于循环经济仍然处于探索时期,关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各种法律法规都不是特别的完善,对于循环经济起不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农村的政府相关组织没有为我国农村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较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从而无法正常的发展。

3.2.2缺乏系统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法律法规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展的潮流,使社会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就我国目前的法律而言,已经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例如《环境保护法》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我国的众多法律中还没有专门为其所设立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收到制约,阻碍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3.2.3市场需求不足

市场的需求是农产品赖以生存的前提。农业循环经济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都是属于无公害并且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手段生产出来的农产的质量更好,而且营养价值更高,对人体的有益程度更加的高于传统的农产品。我国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都是在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辅助作用下生产所得,这些农产品的外观和价格都比较符合消费者的要求。同时消费者对于农产品中所残留的有害物质并不了解,对于通过循环经济模式所生产出来的绿色无公害产品的认识不足,导致消费者在选择农产品时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传统的农产品。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是有限的,传统的农产品的畅销就致使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足,进而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市场需求不足,阻碍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3.2.4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调查,我国农村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整体都较为偏低,没有受到较为专业化系统化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并且,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生产手段和发展模式的认识程度不深。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文化水平并且能够懂得如何合理的经营的人来进行发展。但是,低技术的我国农村农民的无法满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而我国农村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时将会收到来自农民自身文化技术的制约。

4我国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4.1加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引导

在科学发展观和一系列思想的指导下,改变社会和农民心中片面的注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观念,将农业循环经济中以科学技术为发展动力,以节约资源和减少资源浪费为前提,注重资源循环再利用的观念植入人们心中。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到我国农村亲自指导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领导小组要根据黑龙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符合黑龙江发展的工作计划,并且要积极的与当地的农民和政府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将当地政府和农民心中不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行纠正。

4.2研发并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

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之时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并且要支持技术的研发。研究先进的生产技术,将农业必须的化肥、农药进行改进,推广对环境和人体有益,或是伤害较小的绿色化肥和农药。运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将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改造循环再利用,可以开发秸秆化炉,太阳能温室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在推广科学技术时要充分利用研究技术时所创立的研究所,研究所可以通过开展科学技术研讨会、农产品的产销会来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农民自身的力量不可忽视,要充分的利用这一点,在农民当中推广技术。

4.3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

政府应从农业循环经济基础建设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着手。通过整体规划,系统的进行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首先从农业用水灌溉、人畜饮用水问题下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次,从农村的用水、用电、道路交通着手,加强农村设施建设;在其次农业环境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加强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要在培育初级市场的基础上,组建以批发为主的农业循环经济批发市场。更要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成立产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的保障和监督体系。它不仅能够建立正规的物资交易市场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更能够规范市场秩序,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

4.4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

对于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集体或是个人要给与一定的奖励,以鼓励其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贡献。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会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建设,各种的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应运而生,要对这些做出贡献的人或是团体进行一定的奖励。黑龙江政府要积极的给予奖励,以促进我国农村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5总结

现代农业生产的方式大都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为了能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农村开始逐步的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将传统的高消耗、低产能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有机废气物有效的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改善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形成高产值、低消耗的循环经经济发展模式。黑龙江虽然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大省,但是发展年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阻碍着黑龙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了使农业循环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来改善黑龙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农村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作者:黄笑丹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张雪绸.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J].乡镇经济,2007(03).

[2]袁久和.民族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06).

[3]谢长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进农村节能减排——洛阳市发展循环农业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01).

[4]夏一宁.我国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J].群文天地,2011(08).

[5]尹昌斌,周颖,刘利花.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01).

[6]何佳.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探析[J].湖南社会学,2014(02).

[7]毛晓丹,冯中朝.基于聚类分析的农业循环经济分区模式选择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04).

[8]王娅丽.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改善农村环境之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