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卫生护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9:44

口腔卫生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可摘式;义齿;口腔;护理

1前言

牙齿缺损是老年人群体中一种常见的口腔疾患,一方面严重降低患者的咀嚼功能,由此引发许多相关疾病,例如消化不良、吸收功能障碍等[1];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到其面部美观,甚至言语功能。可摘局部义齿是一种患者可以自行摘戴的用于部分牙缺失(牙列缺损)的修复体。义齿主要通过固定在余留天然牙上的卡环等固位装置和基托保持义齿在牙列中的位置,利用天然牙和缺牙区剩余牙槽嵴做支持,恢复缺失牙及其周围缺损组织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可摘局部义齿存在佩戴便捷、价格低廉、磨除的牙体组较少、可摘出口外清洁等优势,所以这是老年人牙列缺失较多的首选修复治疗方式[2]。但是由于老年患者普遍缺乏义齿护理和口腔护理的观念,其口腔卫生状况较差,因此有必要对患者实施针对的口腔卫生护理。

2一般资料和方法

2.1一般资料以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112例需要镶佩局部可摘义齿的老年病患为观察对象。年龄60-91岁,平均(72.8±9.4)岁。男65例,女47例。其中12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2.2方法针对本组主要实施健康教育、口腔护理教育、心理辅导以及义齿的护理等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2.2.1健康宣教在患者佩戴义齿之前或者早期,对其进行必要的佩戴义齿的口腔卫生常识教育,使其对义齿和口腔卫生的关系和相互的影响作用进行深入了解,增强其进行口腔护理的意识,让义齿发挥其最大功能,获得满意的修复治疗效果。安装义齿后,要嘱咐患者要定期复诊,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此外,佩戴义齿患者进食过多的加工软食,会增加软食物残留在义齿及天然牙齿表明或者间隙的机会,较易形成软垢牙结石,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3]。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多进食富含纤维或者有适当硬度的食物,能增强牙齿的自净能力及牙周组织的防御作用。

2.2.2口腔的基础护理主要通过常规的刷牙法或者利用棉球对牙齿表明和口腔的黏膜进行擦拭,此外还可以采用漱口液漱口法进行口腔清洁。对于生活无法自理、开口困难、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可以使用口腔冲洗办法。临床最新应用的口腔冲洗方式注射式负压吸引法[4],主要是一边冲洗口腔一边利用负压吸引器将漱口液吸出,易操作,清洁度高。

2.2.3义齿的护理每天都必须摘下义齿进行护理。主要是在刷牙时或者用餐后,将义齿取下,利用牙刷、牙膏放在流动水中刷干净,然后放于冷水杯侵泡,在需要使用时再戴上。而在夜间休息时,需要将义齿摘下,目的是为让义齿承托区黏膜能够获得有效休息。义齿禁止放于酒精、药物或者热水中浸泡。对于口腔健康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时,告知佩戴用义齿时间过长,可能造成剩余牙位出现移或者牙槽骨吸收变形情况,最终使得摘戴义齿困难,使其提高警惕。

2.2.4心理辅导老年人接受治疗时普遍存在紧张、焦虑、不安等心理情况[5],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辅导,针对其疾病病情以及心理表现进行劝慰和开导。对待患者态度柔和、热情,进行口腔护理讲解和义齿护理技术分析时,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放慢语速,发音正确。心理辅导过程中,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和疑问,并且积极解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其对医生的信任感,提高配合护理和自觉护理的依从性。

3结果

接受针对性的口腔护理后,全部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获得显著改善。

4讨论

可摘局部义齿的适应证广泛,从缺失一个牙到只剩余一个牙的情况均可采用可摘局部义齿。尤其适合缺牙数目多,游离缺失,有组织缺损,以及余留牙牙周健康情况较差的牙列缺损者。牙齿缺损老年人群体中常见的口腔疾患之一,目前,镶佩可摘局部义齿是老年人口腔修复治疗中比较有效及首选的办法。由于老年患者普遍缺乏义齿护理和口腔护理的观念,其口腔卫生状况较差,因此有必要对患者实施针对的口腔卫生护理措施,包括健康教育、口腔护理教育、心理辅导以及义齿的护理等。这些措施的实施,能够极好地提高患者的口腔护理意识,养成比较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丁广香.临床口腔护理的现状认识与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6):57-60.

[2]黄金莲.老年住院患者口腔护理技巧及体会[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9,1(10):29-31.

[3]孙丽波.浅谈老年患者的口腔护理[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8,6(2)101.

口腔卫生护理措施篇2

【摘要】人体随着衰老,身体各个方面、社会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就像人到了老年,牙齿及口腔组织同机体其他组织一样出现许多明显衰老的改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到老年牙齿就一定会变坏脱落,而是根据每个人口腔卫生保健的好坏及全身健康情况而决定。所以对老年人进行的口腔保健及宣教口腔保健的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老年人;口腔特点;保健措施

1.老年人的口腔特点老年人的口腔状况与全身情况一样,随着年龄增长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牙体和牙髓结构的变化,矿化程度增高,牙周膜与表面组织结构消失,粘膜变薄,胶原密度增加等。又由于老年人口腔内唾液腺退行性变,唾液分泌减少,牙齿的自洁能力下降,同时牙龈萎缩与牙周附着水平丧失明显,使食物嵌塞与食物残渣滞留,给口腔内致病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易致龋齿及继发龋,牙缝增宽,牙根暴露,牙列完整性破坏,义齿佩戴增加等情况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影响他们整体的健康水平。

2.老年人口腔保健的措施

2.1提高老年人自我口腔保健能力和意识:针对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口腔卫生问题、心理状态改变以及旧传统观念与习惯,开展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选择老年人适合用的牙刷,可选头小毛软。牙刷柄不易滑脱的牙刷,做到正确刷牙,定期洁牙,正规剔牙,每次餐后漱口[]的良好习惯。同时对有义齿的老年人,保护基牙不受不良因素的刺激,有牙列缺失的,及时修复。

2.2定期口腔健康咨询和检查:老年人应每半年检查1次,但最好3个月检查1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由于老年人身体状态的改变,加之口腔情况较差,检查与清洁是十分必要的。在每次检查时,对老年人的口腔状态、口腔健康的认识变化、心理状态的改变,做出相应咨询和有效的建议。纠正不良的卫生习惯与生活方式,给与特殊的口腔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2.3补充营养:人体进入老年期后,细胞活性下降并逐渐衰老,机体各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发生退行性变化,口腔组织也随之衰老,消化功能减弱,味觉及口腔功能下降,对食物爱好和需要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老年人应减少食糖量,改用糖代品,增加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的摄入量,合理使用氟化物;在调整饮食的同时,做好口腔保健操,提高口腔各组织适应能力,减缓老化的速度,增进健康。

2.4治疗全身疾病:老年人往往伴发一定的全身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免疫功能减退等。这些疾病有的与口腔疾病成正相关,如糖尿病和牙周病,有的会影响到口腔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因此,有必要控制或治愈全身疾病,这对维护口腔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2.5提供老年卫生社区服务: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口腔健康咨询,定期口腔健康检查及建立社区健康档案,进行口腔健康诊断,不断提高老年人对口腔卫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3.小结:口腔保健对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有效的口腔保健策略和措施,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每一位老年人的口腔保健,使其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参考文献

口腔卫生护理措施篇3

【摘要】目的从牙周病的预防策略出发论述牙周病的预防的重要性。方法选择50例患者分成两组,对观察组口腔卫生方面宣传教育,并进行牙周指数的比较,结果15例预防性自身口腔卫生保健能力明显提高,35例明显缺乏必要的自身口腔卫生保健能力。结论牙周病的预防十分重要,只有个人掌握了维护口腔卫生的方法和能力,才是维护牙周组织健康最可靠的保证。

牙周病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泛指牙周组织的各种病理情况,表现为牙龈炎、充血、牙结石,牙周病。引起牙周病的基本原因是口腔卫生不良,主要致病菌是菌斑。对于牙周病的预防主要是控制菌斑,保持口腔清洁,清除局部刺激因素,提高宿主的抵抗力。平时所见牙周疾病轻者仅是牙龈的慢性炎症,而重者则伴有上皮附着和牙槽骨破坏的牙周炎,晚期牙周炎甚至会导致牙齿的丧失。

1材料和方法

1.1对象选择2012年6-12来院求诊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5例均为经过一段时间口腔卫生健康教育的复诊者。对照组35例均为初次求诊者,年龄在25-55岁。

1.2调查内容对两组患者进行牙周治疗需要指数的比较。

2结果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观察组群体牙周治疗需要计分标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具体口腔卫生健康教育,使自身口腔卫生保健能力明显提高,牙周破坏处于静止期。对照组则明显缺乏预防性自身口腔卫生保健能力。牙周破坏活跃。

3讨论

3.1牙周病的发生发展原因口腔卫生不良,引起口腔内牙菌斑积聚,增加了龈下菌斑的致病性,降低了宿主的防卫机能,出现菌群平衡失调,导致牙周病的发生发展。

3.2定期检查的意义定期检查是预防牙周病的重要措施,使患者由积极的治疗状态转变为长期的预防性自身口腔卫生保健状态,是患者恢复牙周健康的决定性一步,需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力。

3.3牙周病的一级预防牙周健康者每日有效的口腔卫生维护,能保持牙周组织健康,防治疾病的发生或复发。对于无牙结石的患者,有效的口腔卫生措施能使炎症逆转。尚没接收治疗的牙周病患者,其病情虽不会因日常保健而有较大转变,但有效地口腔卫生措施在在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展上依然十分重要。使用口腔保健工具控制牙菌斑和定期进行口腔保健治疗是当前牙周病预防的最有效方法。

3.3.1根据牙周病一级预防,制定以下几项预防措施

3.3.1.1健康教育训练控制菌斑的方法。

3.3.1.2启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采取有效的口腔卫生措施,如刷牙、牙线、漱口,

纠正不良习惯。

3.3.1.3口腔卫生训练,纠正不良习惯。

4口腔卫生健康教育

4.1刷牙刷牙是保持口腔清洁的主要方法。目前一般以巴斯法刷牙为主,旋转法为辅。巴斯法又叫龈沟清除法,使用时将刷毛与牙面呈45度角,刷毛向根尖接近牙龈并深入龈沟,刷毛在龈沟内轻微震动然后向冠方转动。旋转法又叫上下刷牙法,牙刷由牙龈刷向切端或咬面。每次时间不少于三分钟,每天早晚两次。能有效地去除颈部和龈沟内的菌斑,按摩牙龈,避免牙龈萎缩同时清洁牙面,控制菌斑,增进牙周组织的健康,这是预防牙周组织的最好刷牙方法。

口腔卫生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口腔门诊;全面护理管理;院内感染;预防

口腔门诊患者在确诊和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口腔内部进行治疗操作,如果消毒操作不规范接触患者的口腔以及口腔内的创面,极易引起患者口腔感染[1],同时也容易导致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多重交叉感染现象的发生[2]。因此对于口腔门诊进行预防感染的管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采取相关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降低患者口腔感染的发生率,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全面护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完善药物管理以及治疗器械管理制度。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全面护理管理模式具有制度完善、操作规范、安全性高的特点,同时加强与护理人员的沟通,致力于提高管理效率。因此,研究旨在探讨全面护理管理对口腔门诊出现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8月-2021年8月在张家港市妇幼保健所治疗的78例口腔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精神、认知清醒者;可以有效的交流者。排除标准: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依照均衡可比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9例患者。观察组拥有男性20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范围为0~18岁,平均年龄为10.15±3.25岁;患者口腔治疗内容包括:清洁牙齿11例、拔牙10例、补牙10例和涂氟8例。对照组拥有男性21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范围为0~17岁,平均年龄为10.03±3.02岁;患者口腔治疗内容包括:清洁牙齿9例、拔牙12例、补牙9例和涂氟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可比性。研究已通过张家港市妇幼保健所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知情同意。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管理。按照相关的规范流程进行操作,在操作前检查器械是否消毒,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等。1.2.2观察组给予患者全面护理管理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监督与管理:首先要保证相关的管理人员与院内相关领导能够及时进行沟通,合理配置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保障器械“一人一用一消毒”,有效预防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对于患者就诊过程中的相关物品需要规范管理,要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的相关要求,制定本院的管理规范,严格执行并且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遇到问题应及时给予修正优化,同时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增强其审查力度,优化管理的制度实施效果。(2)强化灭菌意识:增加医护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医护人员控制感染的观念;医护人员在相关治疗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灭菌消毒安全操作,按照规范性操作执行相关的治疗工作。(3)器具消毒管理:根据医疗器械的种类不同进行合理的分类,对其进行有效的灭菌;对于一些不耐高温的器械,应该采取浸泡消毒的方式,浸泡时间应超过10小时;对于室内的空气以及操作台面均要每天消毒,保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4)优化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具体内容包括:护士佩戴帽子口罩,使用一次性乳胶手套,强化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的清洁。

1.3观察指标

(1)院内感染发生率:出现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越低,表明采取的全面护理管理模式预防感染的效果越好[3]。(2)科室卫生指标:主要评估的内容包括空气质量、消毒液标准、手部卫生和器械使用合格率评估,各项指标合格率越高,采取护理管理模式效果越好[4]。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对比

全面护理管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科室内卫生指标评估对比

全面护理管理干预后,观察组的空气质量、消毒液标准、手部卫生、器械使用的合格情况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人们对于口腔健康的意识逐渐增强,口腔门诊的患者人数也在逐渐增加[5]。口腔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一些血液、唾液,容易引发院内感染。同时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会长期存在机械性的刺激,因此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开展口腔诊疗时,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的现象[6]。因此要加强口腔门诊院内感染预防管理,对于患者治疗中所需的多种公共治疗器械,需要进行全面的优化消毒,控制交叉感染的发生风险[7]。现阶段在口腔门诊治疗中,实施全面护理管理模式能够预防口腔门诊出现的感染风险。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相关器械的灭菌消毒[8]。另外还要提升口腔门诊护理人员的预防感染的安全意识,控制治疗室内的空气质量,使用的消毒液标准应该按照相关的标准严格执行,注意护士手部清洁卫生,在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控制门诊口腔感染的风险,促进医疗质量提升,保障医疗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对于预防院内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9-10]。全面护理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全面护理管理模式具有制度健全、便于管理、操作规范、严格消毒灭菌、安全性高的特点,能够有效地预防院内感染,减少患者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同时也增强科室的卫生质量,本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这点,因此将全面护理管理模式应用到口腔门诊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综上所述,在口腔门诊患者治疗中有效地实施全面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预防出现院内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在口腔门诊就诊治疗时的安全性。

4参考文献

[1]陈立蓉,黄静,薛莉,等.全面护理管理模式预防口腔门诊出现院内感染的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3):553-554.

[2]刘芬,丁欣,姚梦煜.全面护理管理模式预防口腔门诊出现院内感染的效果探讨[J].黑龙江中医药,2019,48(4):222-223.

[3]陈月玲.全面护理管理模式预防口腔门诊出现院内感染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7):294+297.

[4]丁桂英.护理管理在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7,11(9):271.

[5]曹红.全面的安全和防范管理体系在口腔门诊护理中应用的价值分析[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1(10):209.

口腔卫生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口腔门诊;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原因分析

医院感染是医源性感染,严重影响患者治疗、康复水平,经大量临床资料证实,保持手卫生是抑制病原体传播,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最基本、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1]。口腔门诊诊治患者众多,医护人员人均接待量大、操作频繁,且操作多围绕口腔进行,后者环境复杂、病菌众多,医护人员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抑制感染的关键。本次研究对我院口腔门诊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情况进行调查,旨在探究改善手卫生依从性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2013年4月我院口腔门诊医护人员78人(男26人,女52人),年龄20~52岁,平均(34.92±8.25)岁;学历:中专5名,大专15名,本科及以上58名;医师49人,护士29人;从事口腔医护工作1~30年,平均(9.2±3.6)年;职称:低级职称52名,中级职称14名,高级职称12名。

1.2方法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自身工作情况设计、完善调查表;采用行为观察法、问卷调查、随机访谈法等方法,对医护人员洗手的时间、方法、有效性进行调查[2]。调查、考核均有调查者配合其它科室、医院管理人员开展;观察均在被调查对象并不知情的情况进行的。

1.3判断标准洗手标准:需用碱性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为洗手;清除污垢、碎屑完全且冲洗时间>20s为有效洗手;有效洗手后使用速干手消毒剂等消毒剂消毒,为有效卫生消毒洗手[3]。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数(n)与率(%)表示,p

2结果

2.1医务人员行手卫生措施前后手部监测护士洗手前、洗手后、有效洗手后携带病原菌数量均低于医师,医师及护士洗手后、有效洗手后携带病原菌均低于洗手前,差异显著(p

2.2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措施因素分析据单因素分析,不同性别间洗手执行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工龄、岗位间手卫生执行率差异显著,其中工龄5~10年医护人员执行率最低,医师执行率高于护士,差异显著(p10年合格率最高、

3讨论

手卫生执行情况直接影响医护人员手携带细菌数量,本次研究中口腔门诊医护人员携带细菌情况较严重,与大部分学者研究结果基本相同,医护人员执行洗手后,特别是有效洗手后,手中携带病菌显著下降,执行卫生消毒后基本达到了无菌标准,但仍未达到手术消毒标准[4-5]。

该院存在手卫生执行不严格现象,统计应执行1493次,执行1333次占89.28%,其中合格率82.67%。医师手携带菌数量较护士更多,本次研究中医师其手卫生执行率、合格率均远高于护士,可见医师对于自身手卫生重视程度较高,而护士手卫生重视程度相对不足,与大部分学者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如刘怡清等统计护士较医师其手卫生意识更强,笔者认为可能与本次研究中医师经验丰富、资历较老、工作素质较高有关,研究中护理人员工作态度差异较大,个别护士存在工作散漫现象。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工龄在5~10年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合格率均较低,笔者认为此类医护人员工作态度有待提高。此外,男性者其洗手执行率与女性未见显著差异,但合格率低于女性,应加强有关督导。

参考文献:

[1]李晓艳,张少茹.医护人员手卫生相关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3,27(11):3722-3723.

[2]张有英,时军辉,支君,等.洗手后两种不同干手方法的选择与效果[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12(05):386-387.

[3]黄洁英,甄晓燕,罗海玲.口腔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22):3525-3526.

口腔卫生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口腔科消毒隔离医院感染管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59-02

随着口腔医学的不断发展,新的诊疗技术、设备、材料广泛用于临床,且口腔设备构造复杂,器械种类繁多,给清洗和消毒带来一定难度,所以口腔科诊疗器械的消毒工作是预防和控制经血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薄弱环节,由于口腔诊疗操作大多数都是在患者口腔内进行,操作中牙科器械与患者的血液、唾液、口腔组织等接触频繁,许多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都可通过此途径造成交叉感染。因此,切断其经口腔器械和医务人员手的传播途径,做好门诊口腔科的消毒隔离工作,加强和规范诊疗过程中的医院感染管理尤为重要。

1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因素

1.1环境污染。口腔门诊是患者集中就医的场所,患者咳嗽喷出的飞沫,口腔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修复义齿打磨的粉末等都可造成环境污染,据调查统计,口腔诊室的空气合格率仅为61.4%[1]。

1.2口腔医疗器械污染。口腔器械种类繁多,形状复杂可直接被患者的血液、唾液或分泌物污染,如洁牙手柄、高速涡轮手机、根管治疗器械、牙挺、凿子、牙周洁治器、牙颌模型等,尤其是高速涡轮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被患者的唾液、血液污染,由于手机及其附件存在着复杂的腔隙和难以探入的管道,在钻完牙齿后会产生一种回吸力,将患者的唾液、血液吸进机头,而造成口腔诊疗中的交叉感染。

1.3医务人员手污染。在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口腔感染的重要载体,为了减少手的病原微生物,降低感染率,最好的手段是洗手,洗手是阻断医务人员经口腔专科导致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

1.4消毒灭菌不规范。口腔科医疗器械构造复杂,种类繁多,消毒难度大,若消毒剂选择不当、消毒液浓度不合适、消毒时间达不到要求,都成为口腔科的医院内感染因素。

1.5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不到位。因口腔科的特殊性,医患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不到位,感染机会增加。

2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2.1诊室环境的消毒及防护。每天诊疗前、下班后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综合治疗台面及其配套设施一次,湿式清扫地面,有明显污染的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液随时拖净地面,每周诊室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每月对物体表面进行抽样菌检的测。

2.2口腔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口腔科门诊属高危诊区,进入患者口腔内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灭菌”,要求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每月对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效果进行检测,灭菌设备每周进行一次生物监测,确保消毒、灭菌的合格,口腔科器械的消毒灭菌应按去污清洗干燥包装灭菌的程序进行。高速涡轮手机是口腔门诊使用最多、污染最严重的医疗器械,其内部消毒较难,因此在每个患者使用后需将手机继续运转20~30s,以排出水和气,同时也能将进入轴承、气路和水路的污染物自然排除。用于口腔内操作的高速手机部件和低速手机部件,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

2.3认真落实洗手制度。美国疾病预防中心(CDC)根据多年的研究实践证实,手卫生是最有效易行的控制流行病传播和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多年来CDC对医务人员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手卫生条例对控制和预防传染病在医院内的交叉感染起了重要作用,为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科室制定了工作人员洗手制度,要求医护人员每次诊疗前后必须严格“六步法”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所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是预防医源叉感染关键的一环。

2.4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及洗手要求。为了保护医患双方,防止交叉感染,口腔科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必要时穿防护衣服戴防护镜,做到安全诊疗,治疗过程中避免戴污染手套去拿无菌物品,尽量使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诊治患者前后或直接接触可能被血液、唾液、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后必须洗手。手套为保护患者不受手上携带的微生物污染提供了一道安全的屏障,但是,即使带上手套,污染仍有可能发生。如化学液体、含石油的乳液可能导致手套老化或渗漏,另现有的手套仍存在质量差异,约有2.9%的手套存在针尖状微孔,据统计20分钟内一个微孔可通过19000个细菌。因此手套应与洗手相辅使用而不是代替洗手,脱手套后严格洗手十分必要。如果同一患者治疗时间较长,手套最好每小时更换一次。

2.5规范消毒灭菌各项操作程序。诊疗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规章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使用中的各类消毒液、无菌容器严格按要求定期更换。

2.6医疗废物的管理。一次性使用的物品一人一用一弃,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分类收集,如锐利污物放入锐器做好与污物盒,感染性废物放入黄色垃圾袋内,集中无害化处理,并做好污物管理员的交接、登记、签名,防止一次性物品流入社会,造成危害。

3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管理

3.1加强人员的培训。定期对科室全体人员医院进行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对控制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以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为主要内容,并且每季进行一次院内感染知识的考核,只有认真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才能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

3.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度的不断完善是保证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前提,我院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并根据口腔科医院感染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使之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3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院感办每月对口腔科的消毒、灭菌质量等工作进行相关的监测,如物体表面、无菌物品、工作人员手表的细菌培养结果、紫外线消毒等,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科室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做好整改措施,从而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在口腔诊疗工作中,被患者的血液、牙体切割组织污染的口腔诊疗器械是造成血源性疾病传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据有关资料表明HBV的传播在口腔科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因此,加强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室有效杜绝交叉感染,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经过几年的整改与规范,门诊口腔科人员对消毒隔离观念发生了质的改变,提高了防护意识,主动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消毒隔离工作走上规范化,护理三级质控检查,各项消毒工作指标均达到要求,院感办对本科医护人员的手、物表、灭菌器械、空气监测合格率达100%,消毒隔离工作。

口腔卫生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龋齿;龋患率;调查

【中图分类号】R78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240-02

龋齿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也是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重点防治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三位。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等改变,学龄前儿童龋齿率处于较高水平,且逐年上升趋势[1-4]。为了解我市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病情况,并提出行之有效防治措施,降低其发生率。我站长于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上半年组织儿保人员对县城区9所幼儿园2036例学龄前集体儿童龋齿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8年10月1日-2009年4月1日,随机抽取昌江县城区9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2065名集体儿童,其中男童1068名,女童968名。

1.2方法:调查人员由我站有经验的儿保医师组成,调查前认真培训,并制定调查内容、表格和问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龋齿病调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认真执行。对入托体检儿童乳牙进行详细检查进行登记,由儿保医生统一填写,并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在受检的2036名儿童中,患龋人数1147名,患龋率56.34%,龋均2.7颗。龋齿的好发部位,以咬合面第3、4乳磨牙为主,其次是下颌前牙、上颌前牙,随着年龄增长,患龋率呈上升趋势(详见表一)。

3讨论

本次学龄前集体儿童龋齿调查表明,我县城区学龄前集体儿童患龋率58.15%,龋均是2.7颗,较河南焦作市胡艳丽等报告的72.41%及第二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的儿童患龋率76.60%都偏低[2、4],其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调查数据显示:男童龋齿发生率为60.96%,女童为48.03%,男童多于女童,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龋齿的好发部位与年龄有关,2-4岁以上、下颌前牙为主,5-6岁以咬合面第3、4乳磨牙为主,且随年龄增多,患龋率呈上升趁势。儿童患龋相关因素很多,主要有:(1)儿童乳牙牙体的组织结构和解剖形态决定了牙与邻牙的接触为面的接触,易磨损形成食物嵌塞而患龋;(2)儿童因年龄偏小,对口腔卫生认识不足,有饭后不刷牙现象,不能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3)饮食习惯:例如海南天气偏热,儿童喝粥,粥对牙齿的机械摩擦小,不利于牙齿表面窝沟的清洁,而易患龋齿;还有儿童喜欢食甜食,家长也喜欢用糖果来哄孩子,且甜食是数龋齿发生的主要因素,多吃甜食易致龋齿;另外幼儿喜好酸奶及甜食,忽略了酸奶甜食对牙齿有损坏作用,长期摄入使牙釉质钙质脱失,牙齿遭到存坏灾致龋齿;(4)教育宣传力度不足,家长对口腔卫生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多数家长均认为乳牙始终被恒牙替代,换牙后龋齿不需治疗,因此发现龋齿,也不会处理,导致继续发展,更谈不上以身作则,亲力亲为督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5)未能采取有效的防龋措施,如推广使用保健牙刷、含氟牙膏、窝沟封闭,预防性充填等多种局部用氟措施。

4建议

4.1加强口腔卫生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口腔卫生保健意识,因为口腔保健有效方法之一是刷牙,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注意口腔卫生能够保持牙齿健康,免受龋病的损害。不刷牙致使软垢,菌斑堆积在牙齿表面和牙齿缝隙内,不知不觉中,牙齿逐渐损坏。

4.2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饮食中糖的含量和摄入频率的增加使得龋病流行。因此注意膳食均衡,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和含钙、磷等食物,自觉养成少吃糖习惯。

4.3加强入托机构的学龄前儿童的口腔保健管理,定期进行口腔卫生检查。建立检查档案,发现龋齿,及早治疗。

4.4应用药物防龋,在幼儿园广泛开展使用氟化物牙膏,增强对龋齿的抵抗力。另外可通过"氟保护漆",即用氟化法来增加牙齿中的氟素,改变釉质表面和表层的结构,以增强其抗龋性,具有简单、经济、安全、有效的特点。家长可以做定期检查,做"氟保护漆"来预防龋齿的发生。

4.5利用"全国爱牙日"及爱牙口腔卫生知识讲座教育家长和儿童要学习口腔卫生知识,提高口腔保健水平、关爱牙齿、注意口腔卫生,充分认识到口腔卫生关系到儿童生长发育,因此不可掉于轻心,让家长自觉地指导儿童进行口腔保健,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这是预防儿童龋齿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闫魏娟郑州市3-5岁集体儿童及家长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调查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3,18(9)566.

[2]阮梅生儿童口腔保健,中国妇幼保健,2000,8(6)386.

口腔卫生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口腔科;消毒灭菌;监测;管理

口腔科诊疗器械种类繁多,在使用过程中,一般会与患者唾液、血液直接接触,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科室[1]。目前国内医疗机构口腔科多沿用传统监管模式,虽然也能起到预防医院感染作用,但仍然存在环境、物品和器械消毒灭菌质量欠佳的问题,如何提升口腔科消毒灭菌监测与管理质量,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研究的重点[2]。医院于2018年5月开始实施强化消毒灭菌监测管理,探讨强化消毒灭菌监测管理在提升门诊口腔科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门诊口腔科于2018年5月开始实施强化消毒灭菌监测管理,2017年12月~2018年4月为实施前,2018年5~12月为实施后。研究期间科室医务人员共9名,主治医师2名,护师2名,护士5名;年龄为21~43岁。研究期间医务人员无显著变化(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施强化消毒灭菌监测管理前,口腔科一直沿用传统消毒灭菌监测管理模式,由医院管理层安排检验科工作人员不定期抽查口腔科各设备、仪器、消耗品及医务人员手消毒灭菌情况,做好相应记录并监督整改。实施后实施强化消毒灭菌监测管理措施。(1)医院建立完整的消毒灭菌监测管理制度。以《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为指导,寻求医院感染科协助,共同制定口腔科消毒灭菌监测管理制度,加强6类样本监测,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治疗台水和无菌物品,监测期间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并制定整改措施,做好追踪监测,每月至少检查、督促和指导一次口腔科管理工作。(2)规范工作流程。口腔科具有物械用量大、周转快等特点,日常清洗灭菌工作尤为关键,污渍清除不彻底,可能对后续消毒灭菌工作造成较大影响,对此口腔科可实行小包装清洗、消毒灭菌方案,每次治疗结束后所用的器械放入小包装袋中,分批次送往供应室消毒灭菌,供应室严格按照清洗、灭菌和包装的流程开展工作,遵循监查制度和标准对物械进行灭菌处理,保证物品消毒灭菌质量。(3)加强感染和消毒灭菌知识培训。很多基层医院口腔科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重视度不高,继而影响消毒灭菌工作开展。针对这一现象,医院可开展针对性的医院感染培训,邀请上级医院感染专家举办座谈会,指导医务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提高物械消毒灭菌重视度,让所有医务人员都能自觉遵守消毒灭菌监测管理制度。(4)加强手卫生管理。医院在门诊口腔科醒目位置张贴六步洗手法,以提醒医务人员按规定做好手卫生,科室配置相应设施,如洗手液、擦手纸巾等,每月定期发放快速手消毒剂,不定时抽查手卫生情况,将手卫生检查情况纳入日常工作考核中。(5)加强环境消毒。门诊口腔科各操作间都应独立,如治疗室、技工室、候诊室和员工休息室等,不同区域环境消毒要求不同,如治疗室内,每接待一名患者,操作结束后应适当进行环境消毒处理,尤其是流水痰盂。每日下班前彻底清洁各操作间物品、器械、地面等。

1.3观察指标

实施前后各随机抽取200份样本检查记录,比较每份记录中6项样本消毒灭菌监测合格率,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治疗台水和无菌物品,合格率越高表示消毒灭菌质量越好。使用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估实施前后医务人员对门诊口腔科消毒灭菌监测管理的满意度,量表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用(χ±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用率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样本监测合格率比较

结果显示,实施后门诊口腔科6项样本监测总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1。

2.2实施前后医护人员满意度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实施后门诊口腔科医护人员对消毒灭菌质量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2。

口腔卫生护理措施篇9

1.1口腔治疗的特殊性口腔治疗的特殊性会产生候诊时间长、复诊次数多及治愈的不确定性等不利因素。患者在面对陌生的就医环境、牙科诊疗设备产生的噪音、患牙的疼痛因素、候诊时患者间的相互交流及以往不愉快的就诊经历易产生紧张、焦虑甚至烦躁的情绪,这些都会增加心血管意外、卒中或晕厥的风险。口腔治疗需要患者长时间张口配合操作,患者易产生颞下颌关节和肌肉疲劳,从而发生下颌脱位或突然闭口两种倾向。患者突然闭口易导致误吸误吞口腔器械或材料以及根管内断针、口腔黏膜损伤如锐器扎伤、热牙胶烫伤及口腔治疗药物的化学灼伤等医疗安全隐患。由于口腔科门诊治疗时间长,所以存在初诊、复诊、专家、专科等等这些不同就诊阶段层次的患者同时就诊的现象。患者对就诊次序不能理解,易与护理人员产生分歧。口腔门诊护士的专科操作不仅要使患者满意,同时还要满足口腔医生临床操作中的各项要求,使处于双重配合角色的护士倍感压力。从而在医护配合时易产生医疗安全隐患。由于护士工作中绝大部分时间忙于治疗配合、器械保养和消毒等工作,使得护士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和患者进行很好的沟通和做卫生宣教,患者在获得医疗信息上得不到满足便会引起纠纷。由于口腔器械、材料种类繁多、体积小、不易摆放,从而易发生寻找物品困难或者丢失。大多数患者内源性感染无法发现,不能确定患者是否有传染性疾病。①交叉感染:因素,由于口腔诊室结构封闭和私密的特殊性,导致通风受限。整个诊疗过程在充满唾液、血液和多种微生物的口腔环境中用手完成操作,易造成空气交叉感染和手交叉感染。②医源性感染:口腔科的大部分操作是在污染环境下进行的,创口的开放及口腔本身的视野局限性在进行无菌操作时易导致感染的发生。③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口腔操作空间狭小、器械尖利,护理人员在助疗或整理口腔器械时极易发生职业暴露。④口腔医疗设备的污染:治疗台所配置的高、低速手机管路的回吸现象、手机头部的负压状态,均可导致患者口腔中的液体、微生物、切割碎屑等经接头处入综合治疗台形成水、气管道污染,并在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膜难以去除。

1.2不可控因素①由于医疗费用的提高导致患者期望值增高,而医疗发展的局限性和治疗效果的不可测性却很难满足广大患者和家属的需求。再加上医疗纠纷的不断曝光使医患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②由于社会上对护理工作的偏见和歧视,护士职业未能得到相应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导致某些患者和家属在语言、行为上采取对护理人员轻视的态度,甚至对护理人员发泄不满情绪。③人们无法预测和人力不可抗拒的强制力量,如地震、火灾、流行性疾病的爆发,以及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故障和意外等。

笔者将危机管理分为“ppRR”四种阶段进行管理,即危机前的预防、危机前的准备、危机爆发时的应用和危机结束期的恢复。

1.3针对患者因素①加强护患沟通,专人在治疗和候诊空隙负责口腔卫生和就诊常识的健康宣教。定期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抽查执行情况,随时改善口腔服务环境。②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时注意语速要慢、语调要轻,做到“三心”———热心、耐心和细心。③做好预约制度,合理利用治疗资源和治疗空间。使患者和医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需要长时间治疗操作的患者尤其是老年、小孩或行动不便的患者应另行安排时间,单时间、单空间为其治疗。④强调注意事项时需加重语气,并且要进行重复确认患者完全听懂。⑤操作前要再次确认,有创或治疗费用高、治疗风险大及治愈效果不确定时应提醒医生要求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同意书,小孩或老年人及其他特殊患者要求其监护人签字。⑥出现医患或者护患矛盾时,其他人员就近迅速介入,分开当事人,再进行分别的调查和解释工作。

1.4针对医护因素①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管理。树立法制观念,树立危机意识,提高对危机的认知能力,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强化护理人员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②树立护理人员爱岗敬业的责任心,严格职业操守。②加强业务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业务研讨会和医生探讨医护配合的最佳方案,了解医生不同治疗方案的目的,提出关注的重点环节和易发生事件的环节。③物品管理措施:以日本管理大师今竟提出的企业管理的“5S运作法”:seiri———摒弃不要的东西;seiton———按照使用顺序摆放工具;seisol———保持工作场所洁净;siketsu———保持自身整洁;shitsuke———遵守纪律为原则,具体措施如以旧换新、一对一交接、物品归位、定时清点等。④应用控制危机出现的技术细节管理,例如复杂根管治疗使用橡皮障;为防止患者突然闭口,建议在患牙对侧的后牙区放置开口器;在治疗过程中尽量使用“四手操作”;消毒室配备高倍显微镜,以便护士在分拣器械时能及时发现各种根管器械螺纹密度是否改变及隐性裂痕的存在,以降低在根管操作中发生断针的概率。⑤建立各种类型的危机预案,以便有组织有目的地化解危机。先后建立了意外停水停电预案,消防紧急疏散预案,危急重症应急预案,医疗纠纷处理预案,医疗事故处理预案,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并且科室内配置了应急预案的硬件设备。

1.5针对不可控制因素①科室楼道醒目位置张贴紧急疏散图。②每日责成1名护士负责检查科里的水、电、火、气开关,建立检查登记表,责任到人。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或维修。必要时在院网上及时公示。③对科室所有人员进行突发事件安全教育,按照突发事件预案定期进行意外事故救护和疏散演习

1.6观察危机管理体系效果,根据实际情况更新危机管理方案给每个患者发放服务满意度调查表。针对各个环节分别指定了负责人和观察员,科室每月进行安全总结会议,既是教育护理人员也是接收管理效果的反馈。在领导层组成科室主任、小组负责人和护士长构成的管理委员会,根据各个节点反馈数据修改危机管理方案和措施。

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危机管理后服务质量变化治疗时间指患者坐上治疗椅到离开的时间;总就诊时间指患者进入口腔科到离开口腔科的时间。有效治疗时间为治疗时间/总就诊时间(%)。2011年服务满意度、治疗时间/总就诊时间、患者接受健康宣教比例逐年明显的提高,与2008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实施危机管理后危机事件发生变化口腔操作大多属于污染手术,创面暴露时间长、难以清洁和覆盖,患者和医护的感染危险是口腔科危机管理的重点。2011年护理投诉、职业暴露、护理差错、医源性感染、器材丢失发生呈下降趋势,与2008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医疗行为中的安全问题正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关注的范围已经从过往“医疗事故”的概念转向全方位的关注患者和医护人员体验、健康和安全。这是一项非常复杂几乎涉及医院所有科室和人员的系统管理工程。从施行危机管理后可以看到,在2009年内很多因素并没有马上出现好转,这种情况到2010年后出现了改变,到2011年在门诊量发生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整体的就诊秩序、安全和质量得到全面地提高。在临床实践体会中发现,减少枯燥的等待时间是减少纠纷和提高服务满意度的重要因素。2009年是实施危机管理体系的第1年,治疗时间/总就诊时间(%)提高到80.40%,在减少投诉和提高服务满意度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在之后的实践别注意要求护理人员同医生和患者积极沟通,合理使用复诊预约制,使医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控制患者前来复诊的时间,从而减少了患者的候诊时间,增加了治疗时间/总就诊时间(%)。

口腔科在大多数综合医院中都是“小”科室,所以对其危机管理和风险控制还没有引起业界的广泛重视。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口腔卫生的重视程度正在大幅度的提高,就诊人数大量增加,2011年我院口腔科的门诊量已经超过了2万人次;另外一方面,适应这一变化口腔新技术和新材料进步飞速,治疗项目从单纯的拔牙、补牙、镶牙,扩展到关注美观、健康的整体治疗概念;再者我国口腔从业者大量增加,所以“小”口腔同样酝酿着大危机,对口腔科尽快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措施是口腔科面对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建立的这套动态危机管理体系最大的特征就是动态管理。

首先,它的动态表现在强调医护之间、护患之间、医患之间的互动,而不只是几份条例或者规章制度。与其它科室不同,口腔科门诊就诊的患者群体身体机能相对良好,对生活质量要求高,对治疗的期望值也很高。另外一个方面,口腔卫生知识出现在公共媒体的机会少,患者对口腔治疗了解甚少。这些都决定了医患沟通、宣教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在我国的卫生工作现实里,医生工作量巨大,很难做好充分的医患沟通,因此护士岗位的知识宣教和就诊疏导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践中发现,良好的护患互动关系既是避免危机发生的保险栓,也是发生危机事件时有效处理降低损害的第一环。医护也要充分认识患者的需求,不能把患者当做单纯的接受者。

其次,它的动态表现在紧跟新技术和新器械的进步。随着口腔治疗技术和器械的进步,会不停地带来新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是非常重要的。每开展一个新项目或者新技术都要带领医护人员一起完成危机因素评估,然后制定预防和处理方案。这样危机的应对方案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会落后于技术和时代的进步。

再者,它的动态表现在信息的动态。好的措施和方案只是成功的一半。这套动态危机管理措施的关键在于监督执行。在所有的危机管理方案中责任要落实到人,同时每个环节都要做到有监督、检查、记录。护士长要做到及时收集监督和检查的反馈信息,同时还要把评价信息及时反馈到一线的护理人员。

口腔卫生护理措施篇10

【关键词】脓胸手术病人临床护理

脓胸是指渗出液聚于胸膜腔的化脓性感染。有大量渗出布满全胸膜腔时称为全脓胸;机化纤维组织引起粘连形成包裹性脓胸;脓腔可穿破胸壁形成自溃性脓胸。临床上以发热、胸痛、食欲不振、咳嗽、咳脓痰为主要特征。急性脓胸行抗炎、体位排痰等对自症治疗;慢性脓胸行肺剥皮术。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焦虑;②自我形象紊乱;③营养不足:低于机体需要量;④清理呼吸道低效;⑤体温升高。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18~70岁,经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治愈30例,好转5例。

2护理

2.1焦虑

2.1.1主要表现

病人表现郁闷,不爱社交,心事重重,有的则表现脾气粗暴。

2.1.2护理目标

病人能向医务人员诉说焦虑的原因。能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手术治疗。

2.1.3护理措施

多与病人接触、谈心,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护士以诚待病人,处处为病人着想,解决病人的急需,争取使病人少花钱、治好病。多向病人讲解手术的进展及效果,使病人对治疗充满信心。

2.1.4重点评价

焦虑的原因及程度。焦虑是否减轻。

2.2自我形象紊乱

2.2.1主要表现:病人有一种自悲感,痛苦感,孤独感,唯恐因脓液臭味而遭人唾弃,不愿进行社交活动。

2.2.2护理目标

病人对治疗、手术能改变自我形象而充满自信心。病人能掌握自护胸壁脓腔破口的方法。病人能掌握长期置胸腔闭式引流管自护方法。

2.2.3护理措施

多与病人接触,护士不能有任何伤及病人自尊心的言行。脓腔穿破胸壁,污染衣物要及时更换,并予换药,用无菌纱布覆盖。咳脓痰时要加强口腔卫生,每天用生理盐水漱口,减轻口臭。

鼓励带管出院的病人正视暂时的现状,指导病人出院后生活起居,并教会病人自护的方法:如更换引流瓶技术;保护引流瓶及管道无菌的措施;长管是接病人的胸腔管,并插入水中2cm以上,应放生理盐水或冷开水;引流液的处理;活动时,引流瓶的放置等等。

2.2.4重点评价

自我形象紊乱的程度。改变自我形象紊乱的方法有效与否。

2.3营养不足:低于机体需要量

2.3.1主要表现

慢性病容。消瘦,可低于正常机体体重的20%。低蛋白血症。

2.3.2护理目标

病人机体需要量得到补充,增加耐受手术的能力。

2.3.3护理措施

向病人解释增加营养的重要性,介绍营养食谱。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高热时给予对症处理,物理降温,减少机体消耗。生理盐水漱口,每天3次,保持口腔清洁增进食欲。遵医嘱积极抗炎治疗使排脓痰减少,尽早手术治疗。

2.3.4重点评价

营养状态改善程度。血红蛋白及血清蛋白是否正常。病人精神、食欲状态是否正常。

2.4清理呼吸道低效

2.4.1主要表现

脓痰较多,尤以早上为甚。咳痰无力。双肺闻及痰鸣音。阻塞性肺部感染可伴有发热。

2.4.2护理目标

病人能有效地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脓痰量逐渐减少。

2.4.3护理措施

术前指导病人有效地咳嗽排痰。指导和协助病人作体位引流,每天2次。体位引流的方法是:上肺病变取半坐卧位,下肺病变取头低足高位,中肺病变取仰卧与平卧交替位,使脓痰及时排出。咳痰无力者给予协助,如拍背、雾化吸入。每班仔细听双肺呼吸音,并记录24小时脓痰量及性质。

2.4.4重点评价

呼吸道听诊痰鸣音是否消失,肺部清晰度如何,痰量的多少。病人能否掌握体位引流的要领,引流是否有效。

2.5体温升高

2.5.1主要表现

有肺部或邻近部位的炎症病灶。有急起高热及高热的伴随症状。

2.5.2护理目标

配合药物使病人体温正常或接近正常。

2.5.3护理措施

高热者,物理降温,包括醇浴、冰敷等。高热者,每天测体温6次。体温下降时出汗较多,要勤换床单、衣裤,保持皮肤清洁。高热时要嘱病人多饮水,或遵医嘱静脉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遵医嘱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并观察其疗效和副作用。注意观察病人口腔粘膜及全身情况,及时给予病人预防口腔炎、感冒和褥疮的知识指导。

2.5.4重点评价

体温是否正常或有无下降趋势。物理降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仲秋,刘桂梅,杨秀珍,赵和玲.结核性脓胸128例围术期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9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