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个人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十篇个人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十篇

个人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9:42

个人对生物安全的认识篇1

层出不穷的网络犯罪,引起了人们对网络身份的信任危机甚至恐慌,有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能够约束或扼制此类事件的发生?还是真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有没有身份认证证明“我是谁”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身份认证产品与技术测评中心副主任何杰。

采访中何杰告诉记者,所谓身份识别技术主要是通过可测量的身体或行为等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生物特征是指唯一的可以测量或可自动识别和验证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生物特征分为身体特征和行为特征两类。身体特征包括:指纹、掌型、视网膜、虹膜、人体气味、脸型、手的血管和Dna等;行为特征包括:签名、语音、行走步态等。目前部分学者将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和指纹识别等归为高级生物识别技术;将掌型识别、脸型识别、语音识别和签名识别等归为次级生物识别技术;将血管纹理识别、人体气味识别、Dna识别等归为“深奥”生物识别技术。

何杰告诉记者,作为拥有该项技术的身份认证产品与技术测评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由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根据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而授权成立的具有测试评估能力的独立机构,其测试结果作为国家认证中心进行产品认证的基础。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及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多种身份认证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与专利,承建了国家各个部委在先进身份认证技术方面的多个建设项目。同时,中心承担了多个“863”研究课题;2004年最新一期的“973”项目中,中心参与的“数字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课题又得到了重点支持。2004年软件重大项目中,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linux操作系统课题,专项研究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中心作为唯一课题承担单位负责该项目的实施。科技部“生物特征信息处理技术共性平台”的建设也由中心承担。

同时,中心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算法,开发了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政务通用的身份认证服务平台,平台在技术上基于电子商务/政务业务特点保留了丰富的可扩充性,并能对外提供电子商务/政务的印章认证服务。

“中心已经接受相关单位委托对国内、国际现有的生物特征识别、pKi技术产品、以及iC卡产品进行了测评与认证。到目前为止,通过中心测评的相关产品有5大类,对于相关身份认证技术在电子商务/政务业务中的应用特点有着独特的理解。”何杰告诉记者。

目前我国在身份认证技术领域内,从事相关研究和应用工作的公司超过了1000家,但由于行业测评机构发展的滞后,使用身份认证这一技术的单位无法真正客观、公正地对将要采用的系统进行相应的评价。同时,不符合相应安全等级的身份认证产品进入高端市场也造成了潜在安全隐患。据了解,目前国内所安装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中,在核心的身份认证技术上存在缺陷的系统达到30%,这对我国信息社会的经济金融安全、国家机密安全构成重大隐患。

但就目前趋势来看,将生物识别在内的几种安全机制整合应用正在成为新的潮流。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将生物识别、智能卡、公匙基础设施(pKi)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如指纹KeY产品。pKi从理论上,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安全框架,其安全的核心是对私钥的保护;智能卡内置CpU和安全存储单元,涉及私钥的安全运算在卡内完成,可以保证私钥永远不被导出卡外,从而保证了私钥的绝对安全;生物识别技术不再需要记忆和设置密码,个体的绝对差异化使生物识别树立了有始以来的最高权威。三种技术有机整合,正可谓是一关三卡、相得益彰,真正保障使人们在网上冲浪时的安全。

“在未来的5~10年,生物认证技术将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综合影响力将不亚于互联网。”何杰如是说。

采访手记: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使网络安全问题受到前所未有挑战。因此,实时准确个人身份认证十分重要。传统的身份认证基于密码、iC卡等方式,有其固有不足:密码可能被窃取、遗忘,iC卡可能遗失、被盗等;而基于人体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方式由于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缺点而得到越来越多应用。与传统鉴定方式相比,人体生物特征身份认证具有防伪性良好、易携带、不易遗失或遗失或遗忘等优点。

生物识别技术的成功应用,意义不只在技术进步,站在“体验经济”和人文角度来说,它真正回归到了对人类最原始生理的贴和,并通过这种贴和,给了人类最本位的还原,与此同时,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在引导人类自身安全的巨大能量。

新闻链接:

虹膜识别――在眼睛瞳孔内织物状各色环状物,每一个虹膜都包含一个独一无二的基于像冠、水晶体、细丝、斑点、结构、凹点、射线、皱纹和条纹等特征的结构。

视网膜识别――激光照射眼球背面以获得视网膜特征的惟一性。

面部识别――计算机给人“相面”。面部识别技术通过对面部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识别。

签名识别――签名动作及每个字母以及字母之间不同的速度、顺序和压力。

声音识别――设备不断测量、记录声音的波形和变化,并基于将现场采集到的声音同登记过的声音模板进行精确匹配,识别发声者身份。

步态识别――利用计算机“读懂”走路姿势与方式的与众不同。

生物识别技术与传统身份认证手段

无法比拟的优点:

(1)随身性:生物特征是人体固有的特征,与人体是唯一绑定的,具有随身性;

(2)安全性:人体特征本身就是个人身份的最好证明,满足更高的安全需求;

(3)唯一性:每个人拥有的生物特征各不相同;

(4)稳定性: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等人体特征不会随时间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5)广泛性: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

(6)方便性:生物识别技术不需记忆密码与携带使用特殊工具(如钥匙),不会遗失;

个人对生物安全的认识篇2

一、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安全文化就是指人们为了安全生活和安全生产所创造的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它体现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采取的行动方式。安全文化按层次结构可分为:

(1)物质层:指可见之于形、闻之于声的文化现象。如医院自然环境的建设,医疗设备的改善,院风院纪,医疗服务的环境与程序等。

(2)制度层:是指医院安全管理的体系。它包括组织机构的健全,规章制度的建立,管理机制的完善。

(3)行为层:是指沉淀于医院及其职工心灵中的安全意识形态。如安全思维方式,安全行为准则,安全道德观,安全美学观,安全价值观。它是医院员工对安全问题的个人响应与情感认同。这三个层次中最重要的是行为安全文化,它支配着医院员工的行为趋向,而物质安全文化、制度安全文化的状况也会反作用于医院的行为安全文化。医院的安全文化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赖于医院文化的发展,没有医院文化的兴旺与发展,医院安全文化也就没有了根基。

二、推进医院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规范人的安全行为:推行全员安全文化建设,使每一位员工都能意识到安全的含义、对安全的责任应具有的道德,从而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也能自觉地帮助他人规范安全行为。如安全物质文化对人的安全行为影响主要表现在医疗技术及设备的应用方面,它通过应用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灵敏可靠的安全预警和防范系统以及快捷的医疗缺陷应急系统来影响人的安全行为。安全制度文化是医院医疗服务的动作保障机制,是软环境状态下的文化。它通过对责任的落实、国家法规的认识和理解、自身安全制度和医院医疗质量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来规范人的安全行为。行为安全文化通过树立安全第一、安全维系健康和生命、安全创造效益等观念和意识,提高员工对医院服务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达到规范人的安全行为的目的。

(二)组织及协调医院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与其他的专业性管理不同,它不象医疗管理、药品管理、设备管理、后勤管理等那样局限于对医院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部分人的管理,而是对医院一切方面、一切人的管理,还承担着对职工的安全法规、安全知识的宣传。这就要求医院的一切部门、一切人员都为实现医院安全服务协调一致运作,不能出现梗阻,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安全文化能使之具有共同的安全行为准则。

(三)医院医疗服务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需要: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维、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

安全文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1986年inSaG(国际核安全检查组)认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是一种超越一切之上的观念[1]。HSCaSni(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认为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安全文化作为一个全新的安全理念,被提出来之后,在企业很快得到普遍认可和飞速发展,但医疗单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安全文化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从事安全活动时所创造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标准与物质形态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发展,因此,加强医院安全文化建设十分必要。

一、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安全文化就是指人们为了安全生活和安全生产所创造的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它体现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采取的行动方式。安全文化按层次结构可分为:

(1)物质层:指可见之于形、闻之于声的文化现象。如医院自然环境的建设,医疗设备的改善,院风院纪,医疗服务的环境与程序等。

(2)制度层:是指医院安全管理的体系。它包括组织机构的健全,规章制度的建立,管理机制的完善。

(3)行为层:是指沉淀于医院及其职工心灵中的安全意识形态。如安全思维方式,安全行为准则,安全道德观,安全美学观,安全价值观。它是医院员工对安全问题的个人响应与情感认同。这三个层次中最重要的是行为安全文化,它支配着医院员工的行为趋向,而物质安全文化、制度安全文化的状况也会反作用于医院的行为安全文化。医院的安全文化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赖于医院文化的发展,没有医院文化的兴旺与发展,医院安全文化也就没有了根基。

二、推进医院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规范人的安全行为:推行全员安全文化建设,使每一位员工都能意识到安全的含义、对安全的责任应具有的道德,从而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也能自觉地帮助他人规范安全行为。如安全物质文化对人的安全行为影响主要表现在医疗技术及设备的应用方面,它通过应用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灵敏可靠的安全预警和防范系统以及快捷的医疗缺陷应急系统来影响人的安全行为。安全制度文化是医院医疗服务的动作保障机制,是软环境状态下的文化。它通过对责任的落实、国家法规的认识和理解、自身安全制度和医院医疗质量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来规范人的安全行为。行为安全文化通过树立安全第一、安全维系健康和生命、安全创造效益等观念和意识,提高员工对医院服务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达到规范人的安全行为的目的。

个人对生物安全的认识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实践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具体贯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率食物安全工作全局,围绕“创新、和谐”的总体目的,依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食物安全工作方针,突出食物“栽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四个重点环节,增强食物安全专治与日常监管,努力推进我区食物安心工程的建设,保证辖区大众饮食安全。

二、工作重点

以落实市县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和区政协第十二届一次大会第93号提案为重点,扎实开展食物安全专治,以夏日食物安全事故高发期、节日长假及主要活动时期为重点期间;以街辖区无证生产加工食物窝点、汉正街副食物批发市场、辖区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中小型超市、集贸市场及无证餐饮业为重点整治对象;以卤成品、豆成品、酱腌成品、麻辣食物、儿童奶粉及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为重点种类;以栽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为重点环节,采取强有力办法果断取缔无证生产、运营食物窝点,加大对食物制假售假违法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净化辖区食物市场。

三、工作办法

(一)坚持健全食物安全长效机制。结合区实践进一步完善食物安全相关准则,依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分监管的准则,进一步理顺食物安全监管本能机能,注重发扬组织协调、综合监督效果。

(二)进一步完善食物安全责任系统。区县政府与各成员签定食物安全责任书,各单位坚持健全内部责任机制,执行定人、定位、定责任,首要监管部分与企业签定食物安全责任书,增强督办准则,保证食物安心工程和专治活动获得实效。

(三)扎实开展食物安全专治。从处理老百姓最实际、最关怀、最直接的问题动手,选择人民群众遍及关怀的食物安全问题为切入点,深化开展元旦春节、五一、中秋国庆、夏日食物安全、校园周边、建筑工地食堂及豆成品等专治,避免食物中毒事情和食源性疾病发生。

(四)大力推进食物安全的诚信建设。依照“县政府推进、部分联动、市场化运作、全社会普遍参加”的准则,在辖区遴选2至3家诺言度高、产物质量好的食物生产企业作为信誉系统建设试点,坚持信誉治理各项准则,推进食物产业健康发展。

(五)提高食物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才能。区食安办组织编印《区严重食物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构成统一批示、反响活络、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首要本能机能部分要针对各自监管环节,组织应急练习训练,提高保证食物安全和处置突发事情的才能。

(六)坚持食物安全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扬食物安全“三级收集”效果,消除食物安全监管盲区。应用各类媒体积极宣传食物安全司法法律和食物安全常识,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食物安全认识,围绕食物安全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单薄环节,大力开展一些群众脍炙人口的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正面典型,实时曝光一批违法典型,指导、警示和教育食物生产运营企业自觉提高行业自律认识和责恣意识。

四、责任分工

区食物安全指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依据各自职责,一起做好辖区食物安全工作。

区经贸委要加速构建“两级三层”农产物质量安全监管系统,认真做好农产物质量监测和查验工作,坚持蔬菜、水产物、畜产物市场准入准则和不安全食物退市准则。增强对屠宰企业的监管,开展以保证肉品安全为重点的日常检查与专治活动,稳固发展我区“安心肉”工程建设效果,严厉打击私屠滥宰活动,落实动物查验检疫工作,从源头上保证食物安全。

市质监分局要增强对食物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督工作,具体推进小型食物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节制才能的提高,执行分类监管,继续以粮、肉、蔬菜、生果等11类食物以及婴幼儿配方乳粉、小麦粉、腐竹、粉丝、饮料等为监管重点,加大对无证生产企业的查处力度和对专项检查不及格企业的处分力度,果断取缔食物加工“黑窝点”,严厉查处滥用非食用添加剂及不及格包装容器等违法行为,规范一批规划运营的及格豆成品生产企业,让市民吃上安心豆成品。

区工商分局要结合“乡村食物市场整理年”活动,狠抓辖区的食物市场整治,加大对各类食物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无证小食杂店、无证食物摊点的监管力度,规范食物市场准入行为,加大对制售冒充伪劣食物、食物虚伪标识等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下大力量处理无证无照、超范围运营食物以及经销过时霉变、有毒有害和不及格食物等问题。

区卫生局要推进餐饮企业施行食物卫生监督量化分级治理,狠抓宾馆、饭铺的食物卫生监督工作。在餐饮企业和集体食堂进一步履行原料进货溯源准则,增强对建筑工地食堂、单位食堂和小餐馆的卫生监管,增强对学校食堂及周边餐饮摊点的监管,果断取缔无证小餐馆,防控食物中毒事情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区建设局要积极自动共同本能机能部分扎实开展食物安全监督工作和专治,督促施工单位实时处理建筑工地食堂《卫生答应证》及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并将食物安全列入安全施工检查内容,督促建筑工地食堂严厉落实食物安全各项准则。

区教育局要在学校开展食物安全教育,重点对初、高中阶段学生的教育,加强广大师生食物安全认识;增强对学校食堂和小卖部的治理,有用避免校园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街要大力宣传无公害农产物规范化生产技能,普及农业投入品安全运用常识,指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进一步健全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质量量监测和查验检测准则。

其他成员单位要积极共同本能机能部分开展食物安全专治工作,保证食物安全专治圆满完成,并自动开展食物安全宣布道育,增强信息沟通,实时报送食物安全动态。

五、工作要求

(一)增强组织指导。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实行本能机能,高度注重食物安全工作,实时研讨处理食物安全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要依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谁收费,谁负责”的准则,制订年度工作方案,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注重协同共同。食物安全整治需求齐抓共管,各部分在各司其职的还,要增强沟通与协作,依照职责分工,在各个环节开展工作。还,做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后果互认,构成统一高效的食物安全监管机制。

个人对生物安全的认识篇4

【关键词】药物流产;安全隐患;预防

潍坊市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自2004年开展药物流产以来,共收治孕妇306例(表1)。取得了满意效果。但是,在实行药物流产的过程中发现,因为部分患者对药物流产的认识不足,以及医护人员的工作不到位、心理承受能力等原因,使这项技术的运用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不能最大限度地为孕妇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现就我们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1药物流产的效果观察

1.1服药方法息隐(米非司酮)25mg×6片,早晚各一次,早1片,晚2片,一共两天。米索(米索前列醇)0.2mg×3片,第三天早上一次服。注意事项:服药前后2h内禁食水;每两次服药间隔12h;如发生吐药,要及时补服一次;如发生腹痛及阴道出血,应及时去医院;服用米索要到医院观察;保留阴道排出物,请医生检查;服药开始后,一定有人在身边或者身边有电话等一些安全救护措施。

1.2效果评价方法(1)完全流产:用药后自然排出胎囊或虽未见明确胎囊排出,但B超、血或尿HCG证实已完全流产,阴道出血自然停止并转经者。(2)不全流产:用药后未见胎囊排出,B超证实宫腔内仅为残留物而刮宫或已见胎囊排出;随访中因出血过多、出血时间长、血、尿HCG迟迟不能转阴,或第一次转经出血多等种种因素而行刮宫者。(3)失败:用药后8日内未见妊娠物排出,B超证实宫腔内有完整胎囊或有胎芽、胎心搏动,最终用负压吸引终止妊娠者[1]。

1.3流产效果分析见表1~3。资料显示:完全流产比例为91.8%,不完全流产比例为4.6%,失败比例为3.6%。效果满意。表1妊娠次数与流产效果表2婚姻状况与流产效果表3年龄情况与流产效果

2药物流产易出现的问题

(1)不按医嘱服药,影响流产效果。有时因为个人的疏忽;有时因为不重视,没有在医生监护下服用米索。(2)隐瞒孕史,导致治疗不及时。例一孕者17岁,学生,隐瞒其一年中第三次流产的历史,在流产失败实行刮宫术时,因子宫内膜变薄、宫腔粘连引起大出血,由于处理及时,未引起更严重的后果。(3)医护人员服务不到位,增加患者心理压力。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接待流产者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而对于流产者,无论是否有过流产经历,流产对她们都会产生或轻或重的心理压力。所以,医护人员服务不到位,容易增加她们的不安,甚至增加心理压力,对顺利流产以及产后恢复,都会产生负面影响。(4)流产后担心被人觉察,常有流产者不吃药、不休息、不按时复查,导致子宫复旧差、感染,或者大出血。这样的情况常见于学生、打工者、未婚者。她们多数是利用周日或者长假,进行药物流产,这样才不容易被家长、朋友、同事发现异常。

3药物流产的认识误区

很多人对药物流产认识不足,所以常常把它当做是终止妊娠的最佳选择,也成为不积极采取避孕措施的一个重要原因。常见误区有以下几种情况。

3.1药物流产不良反应少,不损伤身体很多人误认为,药物流产不伤身体。所以,在流产后,她们并不注意休养和治疗。其实,只要是流产,不管手术刮宫还是药物流产,除了对肉体上的损伤外,其引起的激素变化对人体的伤害也是难以觉察的。简单地说,经过正常妊娠的分娩,是按一定规律进行的,机体的每个系统都会因此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流产是对妊娠人为的中断,机体要紧急应对这个变化,就会引起内分泌功能突然改变,这对人体隐性的打击是很大的。药物流产的不良反应最小的也容易引起月经失调,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或延长,月经量增多。

转贴于

3.2药物流产轻松、可靠有这种认识的人,不在少数。其实,药物流产有严格的禁忌证,不是每个妊娠妇女都可以做的。在施行药物流产前,还要进行血液、心电图、B超等检查。它适用于早孕7周以内、子宫极度倾曲、近期做过剖宫产或有人工流产史以及对人流有恐惧心理者。而年龄超过40岁、宫外孕、带环妊娠、心肝肾及肾上腺功能不全、青光眼、哮喘、贫血、胃肠功能紊乱者,都不宜采用药物流产。并有20%或失败的可能性,一旦失败,就要实施刮宫术。和人工流产一样,药物流产也要进行休息和药物治疗。所以,药物流产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3.3药物流产无疼痛,简单易行这种认识,是很多人选择药物流产的理由。统计显示,95%的药物流产者,感觉疼痛;8%的人认为疼痛难忍。初次药物流产者的认识往往局限于“买了药物、吃下去,胚胎自然就排出来了,好像来了一次月经一样简单”。甚至,不按医嘱服用消炎药、促子宫复旧药、不重视休息、不及时复查等。最终导致感染、大出血、不孕等严重后果。这样的人群中,以未婚者居多。

4不安全因素的防范措施

从药物流产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以及认识误区中,不难看出,在施行药物流产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流产不全或者失败,甚至引起严重后果。对此,我们在工作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在一定时期里,最大限度地降低流产者的心理压力,保证了其人身安全。(1)治疗程序、工作制度、服务承诺“上墙”,加强医护与流产者的相互监督。这样能有效防止医护人员工作不细致,排除医源性事故隐患。(2)耐心地讲解,增强流产者对药物流产的认识。针对那些妊娠知识不足的流产者,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给她们讲解,少用或者不用医学术语,矫正她们对药物流产的不正确认识,以引起重视,降低后遗症的发生。(3)提前发放自编的知识手册。给每位流产者发放知识手册,并要求他们仔细阅读。其中包括有关药物流产注意事项、急救电话、求助方式等。(4)认真严格地签订手术协议书。这是维护医护与流产者权益的一份法律文书,也是日后处理医疗纠纷的主要依据。双方都要严肃对待。(5)重视心理辅导。药物流产过程中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临床护理方案能有效消除患者焦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有利于提高药物流产效果[2]。为此,我们制定了相关的护理程序,遇到特殊孕情的流产者,实施特殊的护理措施。另外,我们设立专门观察室,减少环境影响,降低流产者的心理压力。(6)专人负责,及时回访。为了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出现,增加流产顺利进行。我们建立健全了登记制度,派专人进行管理,尤其是对没有及时来医院服药、复查的流产者,进行联系、回访,确保她们的身体安全。采用这样的工作方式以来,已经有效的治疗了9例不全流产者,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5小结

根据笔者对306例药物流产者的观察护理实践证明,只要认真对待流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矫正孕者的认识误区,及时观察并正确处理出现的症状,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干扰,就能降低流产对身体的损伤,最大限度地保障流产者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个人对生物安全的认识篇5

第一,可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区域游戏的环境设置中,多让小朋友接触、了解,使小朋友们在日常接触中熟悉一些安全常识,培养小朋友的安全意识。例如,区域游戏的设置需要绘画、装饰等点缀,在生活区的墙壁上绘制危险工具、危险行为的图画,如独自拿着小刀玩,将筷子含在嘴里等,在图画的角落用醒目的红色打一个“×”,告诉小朋友们这些行为是不对的,引导小朋友正确、安全地使用生活中的工具、用具等。

第二,在区域游戏中渗透安全教育,激发幼儿的安全意识,引导其行为向规范、安全的方向发展。例如,在美工区,做纸蝶涂色游戏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自己制作安全标识,让小朋友们熟悉不同标识代表的含义,并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这些标识,如和爸爸妈妈逛商场时、去公园游玩时,对这些标识进行辨认、分析,理解它们的正确含义,以便规范自己的行为。又如,在生活区,做吹泡泡游戏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嗅觉辨别液体,培养小朋友们不将来历不明的液体、食物等放入口中,让幼儿认识到乱吃东西的危险性。再如,益智区投放各类常见安全标记的图片,让幼儿认识并知道它们的意义,接着投放一些图片,让幼儿根据图片配对相应的安全标记。这样既认识了标记的名称,又能很好地掌握标记所代表的意思。

第三,在区域游戏中引导幼儿通过实践参与感知危险和安全,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又如,在美工区,常常需要小朋友用小剪刀帮忙,剪各类图形或卡片,这时提醒幼儿拿剪刀和使用剪刀的正确方法,以及传递剪刀给别人时,注意把剪刀合拢并抓住剪刀的上方,防止戳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

第四,通过表扬、引导等手段树立安全榜样,激励小朋友在积极参与游戏的同时注意安全,通过多种方式使其形成游戏中的安全意识,能够准确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例如,在区域游戏中,有的小朋友将游戏材料、工具乱扔,教师看到后应提醒小朋友将玩具和材料放置妥当,同时给予表扬,让所有小朋友都能感知到什么是对的行为,什么是不对的行为。

第五,利用区域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提高他们发现危险、应对危险的能力。角色扮演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扮演中小朋友们对安全的认识更为直接、形象,加深了幼儿对安全问题的认识,使其远离安全隐患、纠正不安全行为。例如,组织小朋友扮演过马路游戏中的各个角色,大家轮流扮演过路路人、汽车司机和交警等,先引导幼儿对过马路的各种行为进行讨论,再让他们体会角色的心理和行为,再对不同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交流、讨论,让幼儿认识危险,掌握正确的过马路方式,保持与危险物品的距离,不做危险行为。又如,在“娃娃家”的角色游戏中,用水杯、坐垫等代替暖壶、电暖宝等物,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认识这些物品使用的危险性,应如何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家里、幼儿园等地方应怎样发现安全隐患,远离危险,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应用角色扮演进行幼儿园小朋友的安全教育要注重几点:第一,要注重角色分配的合理性,使每个小朋友都能从不同角度感受事物的发展及状态,提高他们对日常事物的认识能力。第二,要注重游戏本身的安全性,在表演前教师应细心、全面讲解角色特点、模仿难度等,并将要注意的安全知识渗透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的安全知识。第三,角色扮演游戏结束后引导小朋友一起讨论角色特点,讨论表演的意义,使他们在表达内心感受的同时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以提高他们发现危险、应对危险的能力。

个人对生物安全的认识篇6

【关键词】现代安全管理危险源企业文化

引言

现代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设备和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因为人的因素是主导、管理因素是关键、物的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应由事后追查为主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订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心理科学这个手段更好地为安全管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1.现代安全管理的含义

现代安全管理以消除人的不安全状态为中心,其重要特征是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安全管理,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激励职工的士气和发挥其能动作用方面。把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当作预防事故的首要任务,充分调动每个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职工人人参与安全管理。同时,现代安全管理十分注重企业领导者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以“一把手”负责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现代安全管理体现了系统安全的基本思想,以危险源辨识、控制和评价为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企业要不断改善劳动生产条件,控制危险源,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从企业全局考虑,把管理重点放在危险源控制的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2.现代安全管理中危险源的辨识

系统安全理论认为,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Hazard)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系统安全的基本内容就是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采取措施消除和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使系统安全。

按其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危险源可划分为两类。作用于人体的过量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造成人员伤害的直接原因。这些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流动、转换和做功的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第一类危险源在事故发生时释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决定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在我国的安全管理实践中,往往用“事故隐患”来描述事物的不安全状态,用“三违”(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来描述人的不安全行为。这种传统的安全管理是以查找隐患、评估隐患和治理隐患以及反“三违”为中心的安全管理。但这些只是一些表面现象,属于第二类危险源中的一部分,或控制方面出了问题的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现代安全管理理念的要求,有必要把对“事故隐患”和“三违”的表面、局部的认识进化到对“危险源”的本质、整体的认识,从而实现对事故发生机理认识的重要飞跃。

3.现代安全管理中危险源的控制

安全技术措施是消除、控制危险源,防止危险源导致事故,造成人员伤害和财物损害的工程技术手段,采取安全技术措施的基本理论依据是能量意外释放论。

控制第一类危险源的安全技术,这包括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和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两类,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的基本出发点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防止其意外释放,常采用的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有以下几种: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其基本出发点是防止事故时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达及人或物,或者减轻对人或物的作用。

第二类危险源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出现的物的故障、人失误或环境因素,控制它们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主要应从防止物的故障方面考虑,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来减少物的故障,即采用安全系数,提高可靠性和设置安全监控系统,其次是采取在系统,设备的一部分发生故障或破坏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也能保证安全技术措施,即故障—安全设计。一般来说,通过精心的技术设计,使得系统设备发生故障时处于低能量状态,防止能量意外释放。

4.现代安全管理中的企业文化

安全生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实践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一个重要理论的诞生无疑将开辟实践工作的新局面。安全生产工作有了理论作指导,必将出现崭新局面。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安全管理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

安全文化管理是企业的一种精神。管理层应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公布企业的安全政策、业绩以及存在的不足;加大安全宣传与培训力度;鼓励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的安全工作;收集反馈信息,对安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予以重视;调动员工的安全积极性、自豪感、责任感,使每一个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安全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促使所有的员工都密切关注安全,强调人的因素在保证安全上的主导地位,并以此提高企业的整体安全文化水平。

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企业的领导层。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决策层对安全文化的重视。上层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安全问题,制定和贯彻实施安全方针、政策,这不仅取决于正确的实践,而且取决于他们营造的安全意识氛围;明确责任和建立联络;制定合理的规则并要求严格遵守这些规程;进行内部安全检查;适时审查安全状况;特别要按照安全操作要求和人员的素质情况训练和教育职工。

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企业全体职工,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起基础作用的是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对安全的理解力。应使职工的安全态度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重点放在教育人员掌握他们使用的装置和设备的基本知识,了解安全操作的必要性和违规的结果。

建设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完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从根本上预防事故。防止事故必须从加强管理入手,充分利用管理的控制机能控制各种不安全因素,保证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个人对生物安全的认识篇7

一、生物安全问题概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生物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一批新兴的生物技术产业已经形成。但在带给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确实存在一定安全性问题。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自现代生物技术兴起以来倍受关注。广义的生物安全涵盖人类的健康安全、农业生物安全、环境生物安全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狭义的生物安全主要包括转基因技术引起的生物安全问题和引进外来物种造成的生物入侵问题。全面关注有关生物技术安全知识、管理体制、风险评价等问题,是发展生物技术同时必须严格做到的。

1973年美国新罕布尔州举行的哥敦(Gordon)会议上,许多科学家对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基因工程操作表示担忧,建议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这次会议导致了1975年2月美国加州asilomar一次国际性会议的召开,此次会议是世界上第一次正式关注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会议。它标志着人类开始正式关注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此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就成为基因工程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自1983年首例转基因植物问世,至目前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越来越广泛释放到环境,渗透到人类生活中,切实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安全。在对待生物安全,特别是转基因生物安全的问题上,各国也各持己见。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开放和欧洲的保守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国际组织处于无奈、尴尬的境地,但一些非政府组织(nGos)则具有理性、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行动。在众多的nGos中,特别是很多国际学术组织和环保组织,对转基因生物体的安全性问题持绝对谨慎的态度。不少nGos更提倡让公民参与监管,提供足够的相关信息去判断和选择。

人类转基因生物的研究与开发实践的时间比较短,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够完全控制以及预测其结果,因此针对转基因生物所引起风险的广泛性、潜在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确实需要人们在怀有美好憧憬的同时,更客观、理智地对待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安全性问题。比如说,过去主导的生物技术公司对转基因生物正面宣传多、误导多,往往在转基因生物还没有全面科学评估的情况下,迫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就释放到环境中,很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结果。2002年4月联合国发表的研究报告认为,利用转基因作物来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尝试可能会失败。因为绝大多数的转基因生物实验室研究方向针对的是不断增长的除草剂、耐受力和害虫的抗药性,而不是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提高。大多数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并没有针对合适的作物,或者这些作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使发展中国家获得利益。很多大的生物技术公司研发是为了推销他们的产品、为了利润和经济利益。这也就是说转基因技术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在2002年6月闭幕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世界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表示,实现2015年全球饥饿人数减半目标,生物技术不是优先考虑的手段。现有转基因生物研究开发方向不是为了提供更多优质和高产廉价的食物,而是为了赚取更多利润,而饥饿的元凶并非缺乏粮食,而是与贫穷相伴而生的。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安全理念的意义

由于生物技术安全性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且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稳定、人们的生活及相关的伦理问题,且制约生物安全发展的重要原因也在于人们对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的匮乏。所以,切实地从中学阶段结合生物教学内容,广泛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理念势在必行。而且生物课程内容又有其贴近生活、发展迅速、形象具体等特点,易于学生接受,所以结合中学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生物安全理念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学生生物安全防范意识,是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事实使得我们生物技术的研究投入与起步都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已将生物安全防御基本专业知识的教育纳入国防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专业人员在校或继续教育的内容。而我国的生物安全基础研究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公民对于生物安全的概念还比较陌生。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找机会将高风险的转基因生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转嫁风险。例如在21世纪初期,转基因生物产品市场处于低靡状态,大家都不买转基因制品的帐,美国就将转基因作物作为政治武器,在非洲处于饥荒时,企图变相地援以国内积压的转Bt玉米。另一方面,一些基因工程技术发达国家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将大量的生物技术产品输入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还有,一些企业掠夺发展中国家生物种质资源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关于中国的原生大豆一个品种被孟山都公司注册为其基因专利的事件。

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在于文化背景、以及伦理道德传统的不同,使得人们对生物安全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这也说明我们应该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在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同时,不妨从基础教育阶段入手,树立起中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必将有积极的影响。

(二)生物安全理念的培养,实现了生物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具体教学目标

我国生物课程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的世界观、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爱国主义情感、热爱自然遗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保意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而生物安全理念的培养则正好体现了这一点。

(三)生物安全理念的培养能够体现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

生物课程中,对于能力目标的要求主要是实验技能、科学探究技能、获取信息能力,还有思维能力和习惯,其中我国的生物课程注重了发展学生高层次的认知能力。比如,帮助学生意识到生物技术本身并不存在对与错,关键是人类以什么样的出发点去利用它以及看待它的角度。在提倡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生物安全理念,并初步形成科学家的一些思维方式与习惯,在探究问题的经历中,发展他们比较、分析、判断、推理和综合等思维能力,初步形成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品质,这些能力可以终生保持,潜移默化并可以转移到不同的工作岗位,而这都能在具体的培养学生生物安全理念教学中体现出来。

(四)培养学生生物安全理念,是素质教育出发点之一

我国单纯生物学基础知识教育并不落后于科研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但在学生生物科学培养方面,在许多地区仍是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长久以来选拔人才的制度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需在实际教学中有更多思考。“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科学态度和世界观、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S-t-S、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四个领域得到全面发展。而结合中学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生物安全理念,正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切入点。因为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不是一个或有或无的概念,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变化过程,并且中学生物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较低水平提高到较高水平。

三、高中教材涉及生物安全内容的讲授建议

高中生物教材中,与生物安全相关的内容主要还是基因工程的相关安全性问题。

(一)充分联系生活实际

在讲授中,把生物安全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引发学生思考转基因食品相关的安全性问题及比较其与传统食品的差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展开讨论,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也可以在此处渗透给学生关于伦理问题的思考,中学阶段是学生个人伦理观念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

(二)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关系

很多国家将现代生物技术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更兴起许多国际知名的生物技术跨国公司。在生物技术发展中又出现许多危害事件,比如著名的英国pusztai事件、康奈尔大学斑蝶事件、加拿大“超级杂草”事件、墨西哥玉米事件和中国Bt抗虫棉破坏环境事件等。因此,如何协调好二者之间发展达到互利互惠而不是顾此失彼甚至相互羁绊,是大家应该思考的问题。列出矛盾,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辩证及全面思考的能力。

(三)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与知识记忆相互促进

在2001年我国颁布的新的生物课程标准认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对生物安全问题的理解乃至进一步思考,要建立在熟知生物技术基本原理和生物科学有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而在生活与社会中同学们对较为感兴趣的生物安全问题的思考又能促进学生主动去学习与考试有关的生物技术基(下转24页)(上接56页)本原理与生物学观点。

(四)要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

本文内容更多针对高中教学,而高中生基本形成了完善的认知结构体系。他们的观察能力明显提高;记忆以有意识的记忆为主,识记成为主要的记忆方法,抽象记忆占据优势;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增强,能从一般的理论、原则出发进行思维判断和推理,得出结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也达到较高水平。他们会用理性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而不轻易相信问题和盲目服从别人的观点。由于认知的发展,高中生开始更加关注社会及各方面的问题,对国内外的大事和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看法,他们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更加深刻,能把社会需要与发展联系,调整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但不稳定,所以可以结合生物教学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对高中生的教育,要重视科学文化的学习,提高素质,为学生将来发展打好基础。

个人对生物安全的认识篇8

关键词:药品物流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素养;信息安全干预

21世纪是一个全方位大数据的时代,从纸张过渡到电子病历系统的医疗记录数据呈指数级增长[1,2],但在体验信息化带来的前所未有便捷的同时,巨大信息安全隐患也逐渐浮出水面,正逐渐引起大众的高度重视和警觉[3~5]。2014年医疗/保健行业在所有报告的数据泄露事件中所占比例超过42%,远高于其他行业(如银行/金融、商业、教育等)[6~8]。上海市执行了药品阳光采购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药品物流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和智能设施设备让药品在供应、分拣、配送等各个环节,实现公司、医院、科室、患者之间一体化、精细化管理。尽管目前实施了药品安全信息化监管,但是药品信息错综复杂、工作人员意识薄弱、药品信息管理人员复杂,一旦信息泄露,存在医保套用、患者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统方等隐患。药品信息的管理核心是人员的管理,监管的最终目标也是保障药品安全供应和合理使用。金山区自2016起开始阳光平台药品采购试点,在上海市率先执行了药品物流管理系统。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金山区药品物流管理系统的信息管理人员和使用者的安全意识进行调查、评估和干预,为提高全市药品相关人员的信息安全水平,减少因信息泄露而导致的医疗安全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金山区药品物流管理系统全部管理用户,包括药品阳光采购平台、药品物流管理系统、各医疗机构HiS系统药品信息管理人员、使用人员193人。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名词定义与指标计算方法药品物流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和智能设施设备让药品在供应、分拣、配送等各个环节,实现公司、医院、科室、患者之间一体化、精细化管理的系统。信息安全素养:指人员在信息化条件下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以及对信息安全表现的综合能力,包括信息安全动机、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能力、信息行为等内容[4]。指标计算方法:参考《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方案设计,正确回答题目的赋值1分,题目回答错误的赋值0分,计算每名调查对象最终的答题得分。根据专家咨询意见,所有问题全部回答正确视为具备总体信息安全素养,对信息安全知识问题、信息安全动机问题、信息安全角色认知问题、信息安全行为问题全部回答正确的分别视为该调查对象具备这四个方面的信息安全素养。1.2.2系统用户信息安全素养水平调查通过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关于信息安全的相关材料以及实践工作中的经验等内容,初步形成评估问卷和调查问卷,通过德尔菲法选择卫生信息化领域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开展问卷设计咨询,所有专家均为卫生信息化领域或健康行为研究领域;本科及以上学历;工作经验丰富,从事相关工作5年以上,最终选择了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所、金山区卫生信息中心等8名专家对问卷进行审核、修订,针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预调查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修改,形成最终的评估和调查问卷,问卷由基本情况、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动机、信息安全角色认知、信息安全行为和系统用户信息等6部分条目构成。对金山区药品物流管理系统的所有用户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在调查前向受访者进行调查说明,承诺调查信息保密,在受访者知情同意后开展调查,提高受访者的支持配合。问卷调查后及时整理和质控,确保信息完整。1.2.3信息安全干预措施实施后效果调查采用整群随机分组方法,以一个社区的系统用户为一个群组,将金山区11个社区的所有系统用户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结合用户信息安全素养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干预组进行进行信息安全干预,实施包括培训讲座、专项指导、发放信息安全宣传材料、微信宣传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照组则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干预后对两组进行终末调查,对比两组在基线和终末调查时信息安全素养水平的变化情况。

1.3数据整理与分析

使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口学特征

金山药品物流管理系统用户人数共计193人,发放问卷193份,收集到有效问卷共16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4.46%。回收问卷的男女性别比为0.43∶1,平均年龄为(34.69±9.32)岁;用户角色中,58.9%是普通用户,41.1%是管理账户;52.15%的调查对象是各医疗机构药库工作人员,31.90%为各医疗机构信息科信息管理人员。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分布见表1。

2.2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信度(reliability)目前最常用的是alpha信度系数,一般情况下主要考虑量表的内在信度———项目之间是否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通过alpha信度系数分析,本研究中,量表的信息安全知识、动机、角色认知、行为等四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均>0.7,总体信度系数为0.732,问表明该问卷具有可接受的信度。问卷的效度分析主要采用因子分析了解结构效度,首先对问卷数据进行Kmo样本测度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以验证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得到Kmo值为0.713,巴特莱特球体检验p<0.01,适合作因子分析。按特征值>1的标准提取公共因子,共提取5个因子,并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进行因子旋转,所得因子间不相关,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0.023%。一般认为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60%,问卷结构效度尚可。

2.3信息安全素养干预前后对比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基本情况见表2。两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及账户角色构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基线调查时,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总体素养、知识、动机、角色认知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终末调查时,在知识、角色认知、行为等三方面,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总体素养和动机方面两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总体素养、知识、动机、角色认知等水平素养均有显著提高(p<0.05或p<0.01),但信息安全行为水平无明显提升(p>0.05);对照组用户的各项安全素养水平与总体水平在基线和终末调查中均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3.

2.4较薄弱的药品信息安全问题集中点

通过对调查结果逐一分析,回答正确标记1分,回答错误标记为0分,将各题目分数累计综合除以总人数,得到回答合格率。结果显示,系统用户部分问题的合格率较低,对合格率较低的重点问题进行汇总和分析,见表4。以准确发现在金山区药品物流管理系统用户之间存在的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便于在后期干预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干预和信息安全素养提升措施。

3讨论

3.1金山区药品物流管理系统用户的信息安全水平亟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信息的泄露主要是在于医疗机构和信息服务机构人员使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无意泄露,更多时候信息泄露于无意识的情况下[9,10],另外组织环境也对用户提供参考,并对用户的某些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11]。本次调查发现金山区药品物流管理系统用户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用户在信息保护、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方面的能力远不能达到实际的工作要求,尤其是在信息安全行为方面存在较为严重风险行为,医务工作者需要提高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能力和意识,否则将在不经意的情况下,侵犯或泄漏医疗信息资料。同时,应通过增强信息系统安全性、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培训宣传、规范工作流程以及用户操作行为等措施,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3.2信息安全干预措施有效提升了用户的信息安全素养水平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干预组的信息安全总体素养、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动机、信息安全角色认知在干预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信息安全行为干预前后没有显著的变化,知识、动机、认知的提高没有明显的转化为具体行为的改善,后期应注重在提高知识、动机、认知的同时注重行为的强化和培养。对照组用户的信息安全素养总体水平以及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动机、信息安全角色认知、信息安全行为等几方面水平在基线和终末调查中均没有明显的变化,可见对系统用户通过多途径的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安全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用户的信息安全素养水平。

3.3组织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系统安全设置要求的提升

干预结束后,通过梳理制定金山药品物流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对管理网络、组织分工、账户管理、数据流通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规定。根据管理制度的规定[12],通过系统运维人员在密码策略、用户权限、账户清理等方面从系统方面进行了设置和强制性要求。在信息安全素养干预手段没有有效发挥作用的部分,通过制度约束和技术手段强制,弥补了信息安全教育、培训等手段的不足,实现金山区药品物流管理系统安全性的全面提升。

3.4小结

个人对生物安全的认识篇9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

当今社会,伴随不断发展的公共卫生需要和由此产生的压力,病原生物学领域的生物和临床研究实验室日趋受到重视。而实验室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环境,复杂至极。实验室需要不时调整侧重点以应付新出现的或再次出现的传染性疾病挑战。由此为确保这些动态实验室的环境能适应并维持在适当和安全的状态,所有该类实验室负责人都应该定期实施对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相关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培训,以防出现危害公众的重大卫生安全事件。当前我国正处于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快速建设和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染病研究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逐步重视,全国各地大量的高等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工作和疾病控制工作在该类实验室内进行[1]。科学研究的本质是造福于人类,但科学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重视基本安全规范,就有可能造成灾难。与普通的理化实验室不同,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特别是高等级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如果不对操作者进行认真的生物安全教育培训,一旦操作不慎,有毒有害微生物就有可能散播到人群,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2]。比如,2010年12月东北农大28名师生因动物实验感染传染病、2009年3月德国汉堡Bernhardnocht热带医学研究所的一名女科学家实验室内疑似被感染埃博拉病毒等事件。本文结合自身在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多年工作的经验与体会,通过探讨目前国内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现状,针对目前国内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诸多问题提出部分应对措施,以期达到降低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保障实验室科研及教学有序进行的目的。同时希冀对在或将在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工作的人群提供有益的参考。

1目前国内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现状

当前在国内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教育中,存在着很多普遍的共性问题,如安全防范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不能完全落实等,这给实验室安全埋下了诸多隐患[3]。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病原生物学的迅速发展,针对以往病原生物学体系建立的实验室安全规程并不能完全切合现在病原生物学研究体系的工作环境。譬如: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一些新的实验操作需要新的安全流程[4]。这就需要新的安全教育,需要对新的实验室安全体系及流程不断更新优化[5]。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变革,都需要不断更新学习。

2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中可行的措施

2.1强化思想认识首当其冲

人为的失误和不规范的操作会极大地影响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对实验室人员的防护效果[6]。因此,减少不恰当的实验室人为操作,是预防实验室感染、差错和事故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思想意识上引起重视首当其冲。医学院校的学生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往往对实验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总觉得自己是医学背景出身,对实验室安全有着足够的认识。殊不知,越是大意越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强化思想认识成为安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在实验室工作多年,部分人员往往安全意识逐渐淡薄,导致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疏于形式。要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督促带教教师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结合自身所在实验室情况,认真学习各类实验室安全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并结合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例,使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从我做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针对实验室新出现的问题,随时补充完善相关规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2规范准入规则尤为重要

在相关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之前,应组织实验室安全专题教育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应包括实验室安全的各个内容,确保相关人员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污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的发生等。同时在相关人员结束实验室安全专题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进入实验室后,该实验室的带教教师或工作人员应结合本实验室相关研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个性化安全教育培训。比如,在使用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时,或使用有可能发生溅溢的试剂情况时,必须采用护目镜等个人防护措施;在使用锐利的针头时,事后必须谨慎处理针头等锐利物品;针对特定实验仪器的使用及维护,如超速离心机在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等。在进入实验室工作初期,所有工作均应在高年资带教人员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操作复杂大型仪器。

2.3过程监管时刻不放松

实验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涵盖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过程监管时刻不能放松。要从多环节入手,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3.1人员方面。明确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所有实验室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安全教育培训并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标准操作规程之后方可独立开展工作。

2.3.2实验室内从事活动方面。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熟悉实验室环境,养成在实验室时刻警惕安全事故的习惯。在实验工作区内禁止吸烟,不得喝水、吃饭等,同时注意个人防护,防止交叉污染等。

2.3.3实验室仪器培训方面。对每件大型仪器设备制定标准操作规程,如离心机,pCR仪等,对新使用者进行操作示教,并指派专人维护,以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3.4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和消毒隔离制度培训方面。通过对实验室相关人员和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尽可能将操作、收集、处理废弃物的危险概率将至最低,进而将其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确保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安全,更好的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并建立具有实验室生物安全自身特点的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方法和体系,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工作提供相对统一的尺度和标准,为我国卫生事业,特别是重大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疾病防治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保障,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于敏,皮之军,李建海.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及事故预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207-209.

[2]周正统.医学实验室的几个生物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J].微生物与感染,2010,5(2):126-128.

[3]曲萍,刘利兵,陈健康,等.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84-86.

[4]胡寒燕,王衍海,张瑶,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和质量管理的关系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8):2074-2076.

[5]朱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探讨[J].医学动物防制,2012,28(3):353-354.

个人对生物安全的认识篇10

关键词:物联网;体系结构;安全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之后的一个新兴网络技术。物联网能够让物体拥有智慧,从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它是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的叠加。从信息安全的角度看,物联网是一个多网并存的异构融合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包括与其他网络相同的安全问题,也包括其特殊的安全问题。目前,物联网的体系结构被公认为有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物联网感知层安全

感知层要全面感知外界信息,主要是采集、捕获原始信息和识别物体。感知层设备收集的信息通常具有明确的应用目的,如公路摄像头捕捉的图像信息直接用于交通监控,使用导航仪可以轻松了解当前位置及要去目的地的路线;使用摄像头可以和朋友聊天和在网络上面对面交流;使用RFiD技术的汽车无匙系统,可以自由开关门,甚至开车都免去钥匙的麻烦,也可以在上百米内了解汽车的安全状态等。但是,各种方便的感知系统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各种安全和隐私问题。例如,通过摄像头的视频对话或监控在给人们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会被恶意企图的人控制利用,从而监控个人的生活,泄露个人的隐私。特别是近年来,黑客利用个人计算机连接的摄像头泄露用户的隐私事件层出不穷[1]。另外,在物联网应用中,有时需要同时处理、综合利用多种类型的感知信息,不同的感应信息可能会相互影响。同时,物联网应用强调的是信息共享,因此,相同的信息会被不同的平台应用,如何处理这些感知信息将对信息的有效应用产生直接影响。

1.1感知层的安全挑战

1)感知层的网络节点遭到恶意控制。2)感知节点所获取的信息被非法捕获。3)感知层的普通节点密钥被控制者捕获。4)感知层的普通节点被非法捕获。5)网络DoS的攻击。6)大量感知节点的标识、识别、认证和控制问题。

1.2感知层的安全需求

针对以上感知层的安全挑战,感知层的安全需求可以归纳为:1)保密性:大多数的感知层内部是不需要进行认证和密钥管理的,因此可考虑在整个感知层统一部署一个可共享的密钥。2)节点认证:当数据共享时,考虑到非法节点接入的可能性,个别感知层的节点需要进行认证。3)密钥协商:预先协商会话密钥要在数据传输前进行[2]。4)信誉评估:为降低攻击方入侵后的危害,经常性评估重要感知层可能被攻击方控制的节点行为。5)安全路由:所有感知层内部对安全路由技术有不同的要求。

1.3感知层面临的安全问题

感知层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互联网的安全保护能力相对完整,但是当互联网中大量数据同时发送时,可能会使得感知层的节点受到来自于网络的拒绝服务(DoS)攻击。2)感知层的普通节点被敌手捕获或者网关节点被敌手控制,都会为入侵者对物联网发起攻击提供可能性[3]。3)要十分关注每个感知层节点的标识、识别、认证和控制问题。

2物联网网络层安全

通过物联网网络层,可以把感知层所收集到的信息安全可靠地传送到应用层,主要依靠网络基础设施,包括互联网、移动网和一些专用网(如国家电力专用网、广播电视网)等[2]。因此,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跨网络传输,在物联网环境中尤为常见,因此,极有可能产生信息安全隐患。物联网不仅存在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这些传统网络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而且由于在物联网中存在大量缺少有效管控的自动设备,并且终端数量庞大,设备种类和应用场景复杂,这些因素都对物联网网络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2.1网络层的安全挑战

1)假冒攻击、中间人攻击等。2)非法接入。3)信息窃取、篡改。4)DoS攻击、DDoS攻击。5)跨异构网络的网络攻击。

2.2网络层的安全需求

在网络层,异构网络的信息交换是需要集中关注的安全重点,尤其是在网络认证方面需要有更好的安全防护措施。信息在网络中传输时,很可能被攻击者非法获取到相关信息,甚至篡改信息,必须采取保密措施进行保密保护。因此,网络层的安全需求可以归纳如下:1)数据保密性:数据传输的内容不能被泄露。2)数据完整性:在传输过程不能出现非法篡改数据的现象。3)数据流保密性:有些应用要求数据流量信息不能被泄露。4)认证与密钥协商机制的一致性或兼容性:需要进行跨域认证和不同无线网络所使用的不同认证,并解决密钥协商机制对跨网认证的不利影响。5)DDoS攻击的检测和预防:这是物联网中最常见的攻击现象,需要采取对脆弱节点的DDoS攻击防护措施[2]。

2.3网络层面临的安全问题

2.3.1来自物联网接入方式的安全问题网络层传输采用各种网络,如移动互联网、有线网、wiFi、wimaX等各种无线接入技术,于是,保证异构网络间节点漫游和服务的无缝移动成为了重要课题[1]。另外,物联网主要依靠移动通信网络接入,而移动通信网络中移动站与固定网络端之间的所有通信都是通过无线接口来传输的。众所周知,无线接口是开放的,这样就使得任何使用无线设备的个体都可以窃听无线信道,以此窃取其中传输的信息,甚至任意篡改其中传输的信息。因此,移动网络存在的安全因素有无线窃听、身份假冒、数据篡改等。2.3.2来自物联网终端自身的安全问题随着物联网应用的日益丰富,业务终端也日趋智能化,终端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也提高了终端感染病毒、木马或恶意代码入侵的几率。一旦终端被入侵成功,之后通过网络传播就变得非常容易。病毒、木马或恶意代码在物联网内具有更大的传播性和更强的破坏性。同时,网络终端自身系统平台的完整性保护和验证机制不健全,在此之上传递的信息很容易被窃取或篡改。如果物联网终端丢失或被盗,那么在终端内存储的私密信息也极有可能泄露。2.3.3来自核心网络的安全未来,物联网网络层的主要载体将会是全ip化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相对来说,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核心网络的安全保护能力是比较完整的,但在全ip化开放性网络中,传统的DoS攻击、DDoS攻击、假冒攻击等网络安全问题仍是不可避免的,且由于物联网中,以分布式集群方式存在的终端数量较多,所以在批量数据传输时极有可能使承载网络造成堵塞,产生拒绝服务攻击。

3物联网应用层安全

开展物联网系统的具体业务是物联网应用层设计的主要目的,它所涉及的信息安全问题是直接面向物联网用户群的,与物联网的其他层次有着明显的区别。物联网应用范围较广,因此,对广域范围的海量数据信息处理和业务控制策略提出了很大的安全挑战,尤以业务控制和管理、隐私保护等安全问题更为突出。此外,物联网应用层的信息安全还涉及信任安全、位置安全、云安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

3.1应用层的安全挑战

应用层的安全挑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大量终端的数据识别和处理;2)智能变成低能;3)应急控制和恢复;4)内部攻击;5)设备(尤其是移动设备)的丢失。

3.2应用层的安全需求

在物联网中,信息是海量的,平台是分布式的。当不同的数据通过一个平台处理时,首先应该解决数据分配的问题,因此要先进行数据分类。还有,许多数据都是加密数据,如何快速有效地处理海量加密数据是这一阶段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应用层的安全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加以考虑:1)使隐私保护和认证不冲突;2)追踪已泄露的信息;3)销毁计算机数据;4)进行计算机取证;5)保护电子产品和软件的知识产权;6)根据不同的访问权限筛选同一数据库中的内容[4]。

3.3应用层面临的安全问题

1)业务控制和管理:首先要解决对物联网设备远程签约,以及对业务信息进行配置的问题。其次,物联网需要一个统一全面的安全管理平台。最后,还需要在不割裂网络与业务之间信任关系的前提下,解决对物联网机器的日志等安全信息进行管理的问题。2)隐私保护:涉及个体隐私的数据在物联网中是非常多的,如个人位置信息、个人健康数据、个人出行路线、企业产品信息等,因此,隐私保护技术将成为物联网安全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4结束语

针对各个层次的独立安全问题,已经有一些信息安全解决措施。但对于一个物联网应用整体来讲,各个层次的独立安全措施简单叠加并不能达到一加一等于二甚至大于二的效果,也就是说,要对物联网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单纯依靠每个层次的独立安全措施是行不通的。一方面,已有的对感知层、网络层的部分安全解决方案在物联网环境中可以使用,另外一部分在物联网环境中不能适用。第一,物联网中的传感器数量和终端数量很多,这些都是单个传感网所不具备的;第二,物联网所连接的终端处理能力相差很大,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信任关系复杂;第三,与传统的互联网和移动网相比,物联网所处理的数据量要大得多。另一方面,物联网各个层次的安全并不代表整个物联网的安全。原因如下:1)物联网是一个大系统,它融合多个逻辑层于一体,而往往很多安全问题都来自于系统融合;2)数据共享是物联网区别于传感网的最大特点之一,因此,物联网对安全性的要求更高;3)物联网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渗透到现实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所以,在物联网应用中,除了传统网络的安全需求外,如认证、授权、审计等,还包括物联网应用数据的隐私安全需求、服务质量需求和应用部署安全需求等,对安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对物联网的发展而言,需要在现有信息安全体系之上,构建全面、可靠传输、智能处理并可持续发展的安全架构。

参考文献

[1]桂小林,张学军,赵建强.物联网信息安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53.

[2]武传坤.物联网安全架构初探[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4):411-419.

[3]张横云.物联网感知层的信息安全防护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19):73-74.

[4]曲艳博.面向物联网的Sip协议安全方案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