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9:46

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篇1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旅游的发展前景具备可探索的空间,但是由于我国旅游起步较晚,旅游业的发展迅速而不够健全,许多旅游企业缺乏个性竞争,而旅游本身就是对差异性的追求,因而旅游企业发展需要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企业文化,旅游企业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

一、旅游企业文化相关概论

作为旅游企业来说,和其他企业不同的是,旅游业以服务为核心,它的商品就是服务,因而服务质量显得很重要,但服务质量又难以控制,因而作为旅游企业来讲,旅游产品的特点决定了整个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中旅游企业文化的作用尤显突出。

(一)旅游企业文化的内涵。旅游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旅游经营管理活动中,通过企业领导者主动倡导和精心培育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具有旅游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精神、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含于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企业产品之中的物化精神的

总和。

(二)旅游企业文化的个性特征。旅游企业文化以旅游企业自身特有属性为出发点具有如下特征:1、服务性;2、旅游消费属于文化消费,文化意识是旅游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3、国际性;4、独特性;5、人性化。

二、目前我国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旅游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来看与我国旅游企业发展程度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观念出现理解偏差。企业文化理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了一种管理理论,是发达国家企业管理达到相当水平的产物,我国由于刚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许多观念还停留在旧有的框架中,旅游企业管理者对于一些新的观念还无法全面理解与贯彻。因而出现了诸如将旅游企业文化等同于旅游企业整治思想工作、等同于企业精神、等同于企业文化活动、等同于Ci战略的理解偏差。

(二)实践程度不均衡。一些改革开放较早的沿海地区或特区新区,在旅游企业文化的实践上要比一般地区优越;规模相对较大的旅游公司要比一般的小型旅游企业好;诸如此类不均衡现象表现的非常明显。

(三)雷同现象较为频繁。许多旅游企业并不能够真正理解旅游企业文化的内涵,因而照搬其他旅游企业甚至是非旅游企业的文化运行模式,包括文化活动、文化精神等,雷同现象频繁。

(四)缺乏系统性。一些旅游企业的文化建设也涉及到企业文化的很多方面,如培育企业精神,开展文体活动等,但都缺乏系统的整合目标及长远发展规划,其着眼点仍在于搞好企业内部生产管理,而忽视围绕企业经营和环境的变化适时企业文化管理和建设。

四、旅游企业文化的建设

旅游企业文化对旅游企业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旅游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振奋精神激励情绪的作用、能够优化企业结构等。因而从我国旅游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现状来看,明确建设途径、建设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根据我国旅游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些意见和看法:

(一)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价值观念在企业文化内容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规定着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努力方向和行为准则。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价值观要做到:(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员工理解和接收企业价值观。可以通过舆论导向、文化传播等方式,使员工、公众对旅游企业文化游一定的基本认识和了解。(2)领导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给员工一个示范式的展示。(3)精心设计企业文化仪式,使员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认同和体现共同信念。

(二)设计人性化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文化产品主要以服务为主,因而具有旅游企业文化的服务也是体现旅游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形式。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它要求旅游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培育忠诚的员工队伍和相对稳定的顾客群体,从而实现可持续

发展。

(三)生态旅游概念的实施。旅游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发展旅游、树立旅游企业文化时要将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作为企业追求的目标。提倡环保、注重资源的节约等成为新时代旅游的主要趋势,也是企业生命的“常青树”。

(四)旅游企业文化成体系。旅游企业文化作为旅游企业活的灵魂,要有本质上的正规和统一,因而建立属于本企业的系统化的旅游企业文化体系是有一定必要的。建立属于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尤其是针对旅游业这特殊的产品提供形式的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故而需要将旅游企业文化放在比目标管理、利润管理更加重要的地位上。

综上所述,旅游企业文化随着旅游业经济的飞速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成为众多学者、企业管理人研究和学习的重要知识内容,无论是学界还是商业,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应给与高度的重视和良好的发展。

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篇2

(一)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

旅游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任何旅游企业想要在经济市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就必须拥有特有的、独立的企业文化,如果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文化的支撑,对旅游产业从长久的发展进行分析,将会对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以及制约,旅游产业的本质的特点主要是以旅游景点特色文化为支撑,以特色文化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的文化具有先导作用,以竞争为方式,以发展为平衡,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特色文化对推动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推动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一定的程度上,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旅游收益不仅与旅游人数的数量有关,而且与旅游企业的品牌、服务以及文化层次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愈紧密,企业文化因素愈多;旅游产业经济愈发达,旅游企业发展模式就会更加健全,旅游企业的发展速度就会愈快。

(三)企业文化建设对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旅游产业也不例外,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状态下,只有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加快旅游文化的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精神的需求,从而才能推动旅游产业以及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旅游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以及理解不够,很多旅游企业文化的建设只是表面现象,很多旅游企业只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上以及硬件设施的创新上,但是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以及文化的变更有很多的局限性,并且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注重新形式的企业文化建设,而对旅游地区中的传统文化以及旧文化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建设的新形势的企业文化缺乏生存以及发展的空间,从而造成企业文化建设受到停滞的现象。

三、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转变传统观念,不断超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旅游产业中培育创新性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和核心。但是传统的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对传统的自然情结,从而形成人们传统的观念,因此想要转化人们的传统观念是不现实的,只有不断提高全民的现代文化素质,不断吸取、学习外来文化,并不断进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创新旅游产业文化。并且还应该进行分析并找出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缺陷,从而进一步转变传统的观念,培养并体现新时代的精神的竞争观念、创新观念以及市场观念,还应该充分体现传统的特色文化,将传统的特色文化融入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中,从而将企业文化成为旅游企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企业内部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新时期管理的核心理念。随着企业内部组织形式的转变,企业中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旅游企业这一特殊的行业中,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该十分关注人的文化背景以及人的志趣,并且应该尊重人的尊严以及价值,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充分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不断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构建完善的体制机制

一是经营机制的创新,在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采用市场化理念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在旅游文化企业应该采取“统一管理、行业指导以及企业运作”的原则,开展管理权、所有权、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从而形成旅游企业的灵活多变的经营机制。二是完善管理机制,应该结合文化改革发展建设,在旅游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形成统一的领导以及企业管理,并且在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三是投入机制的创新,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可以在企业中加强投入机制的创新,可以设立专门的旅游企业专项资金作为旅游景区以及景点的宣传促销以及人才教育培训机制,还可以根据旅游企业中现有的资金开发招商引资,实施资本运作,从而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资以及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从而不断提高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创造旅游企业品牌

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篇3

首先,中职旅游专业要在班级内部加强实践文化的培养,充分利用实训、实习等契机,让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走进旅游企业、深入旅游市场,在实践中对旅游服务、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整合、旅游纠纷解决等问题进行切身感受或模拟训练,让班级内部的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逐渐加深对职业岗位的感情认知和理性认识,并最终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其次,中职旅游专业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加深对旅游行业的整体认识,以及旅游行业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之间的关系。例如,中职旅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近走进旅游景区,组织旅游区生态环境调研或垃圾清理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一边实践,一边加深对“生态旅游”、“文明旅游”等理论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旅游观念,实现学生行为准则与当前旅游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再次,中职旅游专业教师要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中提高对团队文化培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多样化班级团队文化的建设,提高班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旅游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和学生职业精神的同步培养,从而使班级环境建设与企业环境的不断对接,让班级学生在近似企业的环境下不断改进个人的行为方式。

二、企业制度文化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对接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中职教育的发展,健全中等职业规范、强化素质教育,教育部在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中等职业教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这对中职学校的班级规章制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企业制度文化的导向作用,将有助于中职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同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但是,校企文化的建设对接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工作量大,只有将中职学校班级规章制度建设与企业的制度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政府部门、学校、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加强协调配合,才能实现预期的建设对接效果。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牵头引导作用,制定鼓励旅游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办法,并鼓励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及时熟悉企业的制度文化,汲取企业制度文化中的精华,并应用到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的具体实践当中。另一方面,对于旅游企业和中职学校的双方来说,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立校,文化治校,将旅游企业的制度文化逐步内化为班级规章制度,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制度文化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上的逐步渗透,往往能够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企业精神文化与班级价值观念文化的建设对接

在班级的“软文化”建设活动中,学生共同价值观念的建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还要发自内心的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对旅游事业的热爱,由此产生相应的旅游事业奉献精神。在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旅游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旅游市场意识和专业能力,还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价值观,在旅游工作岗位上要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积极为中国的旅游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例如,当前很多旅行社企业却因为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相应的不诚信或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消极思想对中职旅游班级的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会产生了相应的不利影响。而中国的生态旅游建设,不能过分强调短缺经济效益,而是要着眼于中国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因此,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或授课教师可以以优秀旅游企业的精神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旅游意识和职业道德精神为主导,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这对学生顺利走上职业岗位并实现良好发展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结语

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篇4

关键词:旅游行风建设依法管理机制旅游法

旅游产业在黄山市业已成为一个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支柱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只有进一步全面加快旅游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思想政治素质,高度重视和完善旅游行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才能促进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强旅游行风建设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抓行风、树形象、讲诚信、促发展”为目标,不断完善旅游行业的软环境,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推动旅游市场的进一步规范、旅游诚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和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真正提高旅游行风建设的满意度,使海内外宾客“满意在黄山”。如何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思想政治和提升旅游行风建设工作,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机制方面加以建立和完善。

1建立依法管理机制

邓小平同志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没有好的制度,工作无章可循,就不可能有好的内部环境,发展也将直接受到制约。行风问题反映在旅游行业主要表现为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价格欺诈、唯利是图等方面,因此,加大法制建设力度,用制度管人、依制度办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各方面工作有序进行,促进旅游事业发展。制度建设要紧密结合行业实际,紧密结合行业发展,注重操作性,注重创新性,真正达到以制度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旅游企业尤其是旅游景区是中国旅游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展示我国悠久历史、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和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窗口,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目的地,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建立健全各类工作制度,是旅游事业的发展水平,是提高中国旅游业的总体形象和国际竞争力重要保证。只有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重大事项集体商量制度,才能为推进旅游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旅游法》的正式实施,对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思想政治及提升旅游行风建设,促进旅游业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建立综合治理机制

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基本要素,与旅游产业相关的企业和部门众多,关系复杂。旅游业务的高综合、跨时间周期、跨地域交易等特征,决定了旅游诚信管理的复杂性。建立由政府主导的综合治理诚信旅游联动机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强化旅游综合执法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在“黄金周”期间,旅游部门应携同公安、工商、交通、卫生、物价、税务等部门,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强化旅游企业(景区)交通秩序、治安状况和卫生现状的综合整治,对重点景区(点)流动摊贩及其他违章违法行为要及时进行疏导和处置,维护景区的形象,保障旅游者的利益。另外,通过旅游协会等社团组织,制定相关的旅游行业自律公约,把企业纳入监督、管理范围,同时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总结推广行风建设工作经验,树立行业先进典型,宣传行业法规、规章制度、文件精神,真正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3建立标准推广机制

目前黄山旅游事业正处于开拓的最佳机遇期、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面临市场竞争、资源整合、转型升级的挑战。因此,要抓住良好机遇,从市场到产品、从硬件到软件、从服务到环境全方位优化提升,使得“品质旅游”渗透到旅游及社会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把行风建设与行业文明、效能建设、廉洁自律、行业规范、旅游培训、依法行政、旅游投诉、秩序整规等工作有机结合,带动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水平提升,促进行风建设与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良性互动。这就要求旅游管理部门要制定旅游企业管理考核标准,加大管理考核力度,强化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服务等级及旅游标准化管理。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旅游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越来越凸显。旅游行业之所以乱象丛生,零负团费、黑社野导、强行购物加点欺客宰客等现象普遍,主要还是政府职能部门对旅游行业出台的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不够及时和到位。去年十月出台的《旅游法》,让旅游行业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参照标准,这对当前旅游市场乱象的整治无疑是一剂猛药,切实解决旅游行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旅游从业部门,应该加大执行《旅游法》的宣传和实施力度,使行业管理有依据、有抓手,更有针对性,更具规范性,增强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权威性。旅游企业可以按照考核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本企业的经营范围、部门设置、人员结构等实际情况,进行任务分解,实行目标责任制,实施绩效考核,从而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构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基本框架。

4建立市场退出机制

针对当前旅游行业呈现的乱象,笔者认为相关行业部门应建立健全准入退出机制,建立起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加大诚信缺失的成本代价,铲除滋生行业不正之风赖以生存的土壤,提高从业人员及部门的准入门槛,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不遵守职业道德、违法违纪的从业人员。强化动态管理,对降低评定标准的旅游单位责令限期整改,仍不达标的要降星降级、摘星摘牌。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提高服务质量,杜绝违规行为。另外,旅游管理部门还应该从体制上进行改革,进行市场化运作,适应市场的需要方面,完善旅游市场监管、旅游行业质量评比、优秀旅游企业评比等制度,用标准来引导并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使企业诚信经营、优质服务。与此同时,更要明确奖惩,对违法违规企业和人员依法从严从重处理,真正实行旅游市场“退出机制”。

5建立正面引导机制

推进旅游行风工作,广泛参与是基础,宣传教育是关键。旅游主管部门应以“人人都是旅游使者,全员共塑旅游形象”为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人人知晓、大家自觉参与、全社会关心旅游的良好氛围。在旅游行业中开展创建“诚信旅游企业”和争当“诚信旅游示范标兵”活动,加强旅行社业务和星级饭店年检,和旅行社及星级饭店诚信经营信誉等级评价体系,加强导游人员年审,建立起导游人员执业信誉档案等具体措施是诚信旅游管理建设的必要保障。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口号,旅游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旅游行业也已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打造“精品旅游”,政府职能部门应起引导作用,对于守信的企业和个人应采取奖励和激励措施,如政府引导社会资源向诚信企业倾斜、给诚信企业挂牌、在诚信信息平台上表彰。对于个人,可以采用诚信奖金、奖励旅游、网站宣传等多种方式加以奖励。另外,可以在影响力较大的电视媒体上设专栏,报道诚信企业和个人的诚信事迹,广泛宣传正面典型,宣灌企业文化,形成浓厚的氛围,树立正气,宣扬“正能量”,用正面宣传方式为旅游行业树立诚信榜样。同时,旅游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可将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加以培育,通过各种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将诚信管理贯穿到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制度层和特制层。采取实质性的建设措施,使诚信理念真正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内心,成为引导其行为的内在动力。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产业发展全局,全力推进旅游市场的开拓与发展,扎扎实实抓好旅游从业人员思想政治及旅游行风建设工作,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把我市旅游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力,就一定能把具有黄山特色的旅游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胡东民.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J].价值工程,2010(24).

[2]李宪平.政治思想工作的价值探究[J].价值工程,2010(33).

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篇5

一、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旅游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能离开社会环境而生存,其文化也不能脱离环境而构造。每一个旅游企业都需要从外部环境输入资金、原材料、机器设备、劳动力、信息等资源,通过旅游企业机体内部的优化组合和生产制作的转化过程,生产出产品或劳务。旅游企业文化就是在这个不断反复的生产循环中发展的。因此,要塑造良好的旅游企业文化,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因素。

(一)外在环境

旅游企业外在环境依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从决策的角度看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从生产经营角度看可分为市场环境、技术环境、资金环境、信息环境、投资环境、劳动力环境等;从人际关系构成看可分为上级机关、投资者、消费者、供应者、社会团体、社区关系等。本文重点分析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1.宏观环境

影响旅游企业文化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国家经济状况、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文化传统、自然地理条件。一般地说,社会政治制度对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如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约着旅游企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而国家的经济环境对旅游企业生产和旅游企业文化建设有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比例、国民经济结构、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及其增长、市场体系和市场需要,这些因素也会影响旅游企业文化。旅游企业了解和掌握这些因素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就能使文化设符合国情。国家的科技水平是旅游企业形成物质生产力的保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以及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关系到企业物质文化发展的水平。民族文化传统,是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土壤,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强大的渗透力,如勤劳、自强、爱国、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遵纪守法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值得吸取的精神营养。

2.微观环境

微观环境包括旅游企业所在社区、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地方法规、社区文化、风俗习惯、乡土人情,等等。旅游企业所在的社区决定旅游企业文化的形成,是影响旅游企业文化形成的直接因素。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决定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性,限制旅游企业文化的发展,形成一定局限性。地方法规规定了旅游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旅游企业领导者做出的决策,使旅游企业不能达到理想的经济效益。社区文化决定了旅游企业的文化形成模式和风格,使旅游企业的文化特色不突出。风俗习惯和乡土人情是旅游企业文化形成的主要依据,也是旅游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是旅游企业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二)内在环境

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制约是多方面的,如职工队伍素质、技术装备、原材料、经营管理素质等。旅游企业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的人才数量、质量和效能的发挥程度。从一个现代企业的发展看,尽管高技术不断出现,新材料不断被发现,旅游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但都离不开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人才是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是新一轮旅游企业竞争的焦点。技术装备素质是保证旅游企业经营的必备条件。我国要跻身于世界科学技术水平的先进行列,技术装备品级低、性能差、效率低,是旅游企业经营的一个障碍。经营管理素质表现为旅游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劳动者、劳动对象所能达到的最优结合的程度,即能以最少的劳动力和最低的物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企业中酒店经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实现由懒散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初步树立了市场、竞争、开放和效益等观念。从原来的单纯追求产值、产量和速度,转到重视产品的质量、品种、规格和适销对路,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从执行型走向决策型,从单项管理走向综合管理,建立了计划、控制、监督和信息体系。这些为酒店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优势分析

1.时代特色鲜明,民族特色主题明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生动鲜明的文化特征。酒店立足于这种文化基础,在主体文化、个性风格上突出特色,并根据时代的特征建立相关的酒店文化,如假日酒店文化、商务酒店文化特色,等等。

2.价值创造与品位性文化显著,创新意识增强当今酒店适当利用接待国家领导人、Vip客人及相关的大型活动,具有纪念意义的员工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来提升文化品位与文化价值。结合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特点,紧跟宾客的现实需求,对酒店企业文化进行相应创新,体现酒店的奇特性、创新感,如创造园林风景酒店文化、竹林风景酒店文化、乡村小景酒店文化,等等。

3.饮食格调突出我国酒店结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相应的环境搭配,如利用餐桌、餐椅、杯盘等酒店用品材质和造型,烘托饮食特色,让人们就餐中得到更好的饮食艺术享受。借助不同时代音乐伴奏渲染气氛,结合不同饮食礼仪风格,一定程度上再现、丰富宾客饮食文化知识。

4.网络营销力度大突出我国传统饮食生活文化为特征来进行网页设计,建立特色鲜明的酒店网站,提高知名度、塑造特有文化形象,加大网络营销力度成为众多酒店的共识。

(二)存在不足

就当前旅游酒店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来看,存在重表象建设、轻内涵挖掘;重建设、轻变革、缺乏创新性;全员参与性弱;环境氛围差,压制大于鼓励等现象。对酒店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往往停留于硬件设施的更新和完善等形式上。很多旅游企业领导者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和文化变革的困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只重视建设新文化而轻视旧文化的变革,结果使新文化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产生水土不服,难以存活。必须合理地处理好新和旧的关系,没有对旧文化的有效变革,就不会有新文化的成长与发展。

三、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管理观念

21世纪的管理核心是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形式日益朝着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企业也将成为学习型组织,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旅游企业在创建企业文化时要十分关注人的志趣、注重人的文化背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来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需要。必须以人为中心,想尽一切办法使人能够轻松、自如、愉快的工作,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同时,要注重培养团队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提炼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精神

培育与打造创新性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石。企业创新精神是员工群体心理状态的外化,是企业基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通过长期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和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是旅游企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结合体。发扬光大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和提炼具有时代特色又符合旅游企业实际的社会主义企业精神,体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具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共事合作的团队精神、务求实效的开拓精神和强化约束的自觉精神,等等。

(三)构建完善的创新文化制度

创新制度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与企业创新精神、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企业制度、规章、条例组织结构等。良好的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基本保证,避免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和落实,使酒店企业文化的创新只停留于观念上。当前,我国酒店企业创新制度文化应该做到创新组织体系的设置、行业规范、管理制度、激励制度、考评制度和约束制度等。

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篇6

旅游业是当今第一大朝阳产业,是先行产业、带动产业、窗口产业、无烟产业。旅游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旅游业对于改善我市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调整经济结构、满足消费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创汇回笼货币、繁荣地方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全会精神,抢抓淮海经济大开发和全省扶持的机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推行大开放、大旅游战略,认真贯彻旅游倍增计划,在“西楚雄风、酒都花乡、河清湖秀、生态乐园”的旅游定位指引下,构筑框架,扩大总量,提高份额,完善规划体系,挖掘旅游资源,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强化行业管理,加强人才培养,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多做贡献。

(二)总体目标: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着力打造“生态、绿色家园”的品牌。力争到年,把建成“觅霸王汉祖,忆楚汉相争”的楚汉特色文化和生态特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华东地区新兴的优秀旅游城市。到年,力争国际旅游接待人数达1.2万人次,年均递增14%,旅游外汇收入达760万美元以上,年均递增13%,国内旅游接待人数达325万人次,年均递增14%;旅游总收入达15亿元人民币,年均递增14%。

二、科学规划,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力度

(一)“旅游发展、规划先行”。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依据,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应与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发展相适应,充分反映地方旅游资源特色。各县(区)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景区(点)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要与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相统一。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并与城市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二)旅游发展规划涉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规划、旅游管理部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和权威性。要把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计划、规划等部门,抓好旅游规划实施的管理工作,同时抓好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和建设规划。

(三)建立全市重点旅游项目储备库,并按照项目的投融资渠道进行分类,以利于招商引资。旅游发展规划内项目优先享受旅游开发的各项扶持政策及资金。开发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旅游度假区等旅游项目,开发单位在上报计划部门立项审批时,要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

(四)各级政府要把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单独列为计划进行目标考核;对重点旅游景点、旅游设施建设和较大的技改项目,市、县(区)各级计委、经贸委要纳入年度基建、技改计划;财政部门要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建设专项经费;金融部门要对旅游产业实行政策倾斜,对旅游项目建设尽可能增加贷款投入。

三、组建旅游机构,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领导

(一)各级政府要把旅游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旅游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常研究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工作责任制,及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

(二)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市、县(区)要成立旅游工作委员会,由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外事、旅游、计划、财政、金融、宣传、文化、环保、经贸、公安、工商、交通、建设、规划、外经贸、卫生、教育、侨务、宗教、林业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

(三)优化组合旅游经济实体,成立旅游发展总公司。按照“全市统一规划,属地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优化组合市、县(区)旅游经济实体,通过股份合作、租赁等多种方式,逐步实行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旅游企业要加快经营机制转换,通过合资、合作、联合、兼并、拍卖等方式,推动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运输、旅游购物商店等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旅游企业集团和经营合作网络,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展成为上市公司。同时组建旅游行业协会,扩大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运输、旅游产品网络。

(四)加强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争创省级园林城市、环保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建立文明示范窗口,优化城乡生态自然环境,提高绿化覆盖率,降低城市噪音,控制空气、水污染指数,建立旅游咨询和投诉电话,印制全市旅游图,在电视、报纸、电台、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设立旅游专栏,加强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提高城乡长短途客运及出租车运行密度和服务质量,加强餐饮卫生管理,整顿市场秩序,搞好旅游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一定数量的达标旅游公厕,注重旅游安全救援和旅游保险,提高旅游安全运行质量。

四、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旅游投入

(一)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内资、外资一起上”的方针,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得益”的原则,调动社会各方面兴办旅游业的积极性。鼓励市内涉外经济部门、大型企业和有条件的县(区)投资重点景区、景点的建设,支持外商到我市投资旅游业。

(二)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城区和主要旅游景区的道路、通讯、环境、卫生、商业网点、园林绿化等设施。重点加强干线公路至主要景区的支线公路建设,改善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逐步形成设施配套、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结构合理的旅游服务体系。城区的主要干道、窗口地区、主要旅游景点要有中英文指示标志。

(三)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专项经费,用于宣传促销、规划管理、人才培养、景区环境改造和有关公益设施建设。财政性资金投入要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逐年有所增长,以适应和保障旅游发展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采取合资、合作、独资、股权出让、产权置换等形式引进外资和向社会筹资,用于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的开发建设。

(四)全面加快旅行社、旅游区、旅游车船公司的对外开放步伐,大力吸引外资和港澳台资开发旅游资源或合资兴办旅游企业。

(五)继续探索利用外资的新形式。将旅游业利用外资项目列入政府积极鼓励的项目类别,给予充分的政策扶持。对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重大项目、环保项目,积极支持旅游企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资本合作,加快旅游企业经营与国际接轨。支持有较好投资项目、效益明显的旅游企业开展涉外融资,拓宽国际融资渠道。

五、制定优惠政策,加快旅游业的发展

(一)对兴办的市属旅游企业,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从获利年度起,五年内由市级财政减半奖励给企业;各地所属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奖励比例和期限由当地政府确定。鼓励旅游企业利用驻外机构或在国内旅游集散地设立办事处,通过直接派员或委托合同方式拓展旅游业务。

(二)以观光农业为主的景点建设,可享受农业基本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农林、水务等部门以现有的设施改造开发旅游景点的,可享受旅游景点建设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为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旅游行业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在土地使用、信贷、税收、贴息、进出口、用汇等方面对不同所有制的旅游企业一视同仁,为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旅游业的平等发展创造条件。

(四)对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及文物保护等单位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

(五)对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但尚未开放的地区,有关部门要研究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具体措施,实行边开发边开放。对来旅游的境外旅游者,在签证等手续方面给予全程服务。

六、以市场为导向,实行旅游综合开发

(一)旅游资源开发要实施精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项目要突出区域特点,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综合开发。要在不断完善现有景区、景点设施,提高品位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和推出一批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优良,在全国旅游市场上影响大、竞争力强的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以“一园”、“二湖”、“三河”、“二皇宫”为重点,逐步发展休闲度假、民俗、文物古迹、商务会展等特色旅游。要突出楚文化和生态旅游两大重点,建设好以项王故里、乾隆行宫、“下草湾古文化遗址”、三庄汉墓为重点的古文化观光旅游区;以嶂山森林公园、风光带、运河风光带、沭阳花卉产业带为重点的自然风光观赏区,以极乐律院、真如禅寺、菩提寺为重点的寺庙文化旅游区,以洋河、双沟镇区为特色的酒文化畅游区,以、为重点的生态休闲度假区。在资源开发中,要全面实施精品战略,全力培育具有我市特色且在省内外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

(二)重点发展国内旅游。努力开发会议、商务、度假、观光等旅游项目,积极引导国内旅游消费,努力推进奖励旅游。积极开展“人游”活动,培育市内旅游市场,发展乡土旅游产品,提供综合配套服务,不断提高我市旅游组织化程度和服务质量。

(三)加快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要以“楚文化”为主线,以项羽、虞姬名人效应为中心,以水乡、酒乡为特色,加快、、沿线、、风景区建设。加强规划和管理,防止盲目重复建设人造旅游景点,防止破坏生态环境,做到开发和保护并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要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巩固、完善、改造和提高,增强观光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推出专项旅游产品,发展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科教旅游、湖泊旅游、生态旅游等,争取形成2-3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名牌产品。

(四)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利用荒山、荒地、荒滩和湖泊资源开发旅游区域,加快发展旅游经济。

(五)要以“引湖纳山”为契机,实施发展旅游与经营城市相结合,实现城市建设与旅游建设相结合,把定位在华东地区新兴的优秀旅游城市功能上建设,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七、积极宣传促销,开拓客源市场

(一)明确重点目标市场,积极寻求旅游客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年前,在国内市场方面,重点开发以徐州为中心的北市场,以南京为中心的南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市场。国际市场开发要全力推销楚汉文化,酒都花乡、湖滨生态三大产品,目前,重点开发日本、韩国、东南亚、港澳台四大目标市场。在重点目标市场开发方面要有计划地组织旅游产品说明会,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要加强旅游营销力度,改进营销方式,建立持久的市场营销机制,促进旅游客源稳步增长。要鼓励在境外招徕客源,对组织海外旅游和国内旅游的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成绩突出者予以奖励。加强旅游管理部门与企业的联合促销,增加旅游促销投入。市、县(区)财政在年度计划中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研发及宣传促销专项经费,每年保持适当增长。外事、宣传、文化、新闻等部门要积极支持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

(二)拓宽旅游商品领域,大力发展旅游企业,开发旅游纪念品、旅游装备品。设立市级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鼓励旅游新产品开发和旅游商品促销,发展具有当地文化、原材料、工艺技术等特色的旅游商品,努力提高旅游商品创汇创收的比重。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点、地方标志性的拳头旅游产品。

(三)完善促销手段,提高宣传效果。要抓好节庆促销,积极研究和组织好节庆活动,重点推出名酒节、泗洪螃蟹节、沭阳花木节、皂河龙王庙会等专项旅游活动,利用现代手段与媒体联合,强化我市旅游整体形象的包装,积极开发旅游风光影碟、宣传彩册、导游图、明信片等促销宣传品。运用新闻、影视歌曲广告、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向外整体推广旅游产品。组织旅游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交易会及各种促销活动,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界的合作。

八、加强行业管理,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一)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加强对全行业的规划和管理,完善旅游行业管理制度。凡在我市境内从事与旅游相关业务的旅行社、饭店、宾馆、招待所、旅游车船公司、旅游景区、景点、自然保护区、烈士陵园、度假区、园林、绿化、公园、旅游文化娱乐(游乐)场所、旅游定点商店、旅游商品定点企业和旅游人才培训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均属于旅游项目管理范围。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旅游经济管理模式,加快旅游经济管理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全市旅游系统要逐步实现服务规范化、硬件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切实规范旅行社、导游人员等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经营和服务行为,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旅游价格管理,打击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旅游投诉机制,完善处理程序,提高投诉处理效率。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消费,加强旅游安全工作,做到安全、有序、效益的三统一。

(三)加强对旅游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市场准入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凡从事旅游业的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以及在旅游景区(点)从事商业零售、饮食服务等行业的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都应依法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严禁无照无证经营。各类经营主体必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

(四)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加快旅游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凝聚后发优势,利用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吸引人才的优势,进行旅游人才招聘,引进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管理、规划、设计、开发等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培训中心的基地作用,对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饭店、景区管理人才的培训;选拔政治素质好,有一定专业水平,年轻有为的人才到境内外专业院校深造,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建立适合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完善的人才竞聘上岗机制。为进一步搞活旅游人才培养机制,对旅游人才培养的收费可根据旅游业的特点灵活掌握。

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篇7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以核心景区建设为关键点,以提升服务质量为着力点,以公共设施建设为基础,整合优质资源,搞好产品开发,注重增加文化内涵,增强产品竞争力,大力开拓客源市场,推进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尽快把我市旅游业做大做强。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推动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全社会重视旅游、支持旅游的良好氛围;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着力解决事关全局的体制性、政策性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年,全市接待旅游者达到8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亿元,占GDp的8%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2%左右,旅游就业人数达到6万人;到年,全市接待旅游者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0亿元,占GDp的10%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5%左右,旅游就业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力争3-5年,把赤峰建设成为中国北方草原文化旅游胜地,真正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大市的转变。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各地区、各部门在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时要统筹考虑旅游业发展。根据我市旅游资源类型及分布,着力规划建设地质奇观、草原风光、民族风情旅游区域;以美文化产业园区为主的赤峰中心城区文化、购物、娱乐旅游区域,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主题多样、功能配套、资源互补的发展格局。

(二)重点建设核心景区。以完善功能、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为目标,把阿斯哈图石林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地质科考、观光休闲旅游区;把喀喇沁亲王府建设成国内最大的展示和体验蒙古族王府文化的旅游区;把达里湖建设成中国天鹅湖摄影基地、中国北方自驾游营地和国内著名的草原生态科考体验旅游区;把乌兰布统建设成国家重要的影视外景拍摄基地、国内著名的草原婚恋度假旅游胜地;把美林谷建设成亚洲最大的滑雪场和国内知名的生态体育公园;把玉龙响沙建设成国内沙上运动和沙漠探险旅游区及龙文化展示区;把大青山打造成中国著名的第四季冰川科考旅游区;把召庙、辽上京遗址、祖州祖陵建设成国内知名的契丹辽文化旅游区;把黑里河建设成内蒙古著名的生态度假旅游区;把力王工艺园建设成全国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研发展销中心和全国知名的工业旅游示范园区。有关旗县区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明确各自的建设重点和目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行专项推进,力争3-5年,建成一批不同风格、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

(三)建设一批旅游特色城镇。各地区、各部门要协力抓好旅游特色城镇建设,更新建设理念,完善建设思路,共同推出一批旅游特色城镇。中心城区和经棚、锦山、乌丹、大板、林东等旅游重点旗县城关镇要优先完善餐饮、购物、旅游咨询服务和旅游集散等功能;克旗热水、乌兰布统、白音查干、喀旗王爷府、宁城热水和敖汉热水、翁旗红山等旅游小城镇,要完善基础设施,彰显特色风格,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各旗县区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抓好城镇周边生态农业观光项目,发展农家乐、牧家乐、林家乐、休闲农庄等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和体验性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多样化。

(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以构建安全、便捷的旅游交通体系为目标,加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增加新航线,进一步改善我市与主要客源地的通达条件;努力提高市区通往重点景区以及主要景区间公路等级,城市公交服务网络要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加强通信设施建设,保证景区和交通沿线通信顺畅。要按照“属地管理、政府为主、多方参与、统一标准”的原则,在中心城区、特色旅游城镇、旅游主干道旁改扩建和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化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水冲式厕所、生态停车场、自驾游营地、道路景区指示牌、旅游公共标识系统和大型旅游广告牌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公路服务区、临街单位和各类经营场所的厕所要对游客开放。本着“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搞好旅游厕所和停车场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旅游交通道路基本畅通,旅游标识系统基本完善,旅游厕所基本达标,公共停车场基本满足需要。

(五)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根据我市文化资源分布情况以及文物发掘、展示保护的总体要求,着力开发建设一些代表性强、文化内涵丰富、游客参与度高的文化展示旅游区。鼓励和支持文化娱乐和演艺企业,参与文化旅游市场开发建设,依托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尽快推出体现赤峰本土文化的旅游表演项目和大型文艺演出。促进节庆活动与旅游活动的紧密结合,丰富红山文化节、草原文化节、巴林石节、辽文化节、蒸汽机摄影节、冬捕节等节庆活动内容,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打造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品牌。市内各博物馆要按照国家3a级以上景区标准完善游客接待中心、公共信息符号、解说导览系统、厕所等旅游接待服务功能。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餐饮要突出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培育和发展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使我市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上规模、上档次。尽快创作赤峰民歌专辑等文艺精品。要把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的各个环节,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有机融合。

(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提升服务质量做为旅游发展的生命线。完善旅游咨询服务、投诉处理、消费提醒、安全预警、应急处置、紧急救援、旅游保险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并推行旅游标准和服务规范,推行等级考评制度,实行质量公示制度,确保旅游服务规范有序;积极开展旅游电子商务,提高旅游服务效率;倡导诚信经营、精细服务,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广泛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事事关系旅游发展”的理念,努力促进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把我市打造成绿色、安全、舒适的旅游目的地。

三、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旅游协调领导机构,负责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列为自治区旅游重点旗县区的地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区的旅游发展工作。加强旅游业发展绩效考核。有关地区和部门要尽快制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方案,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7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41号)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内政发〔〕36号)等文件精神,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

1.支持大型旅游项目建设。对于投资数额较大或对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和保障作用的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形式,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2.实行土地优惠政策。土地、交通、规划、建设等部门要为旅游厕所、公共停车场、旅游咨询中心、游客集散中心、道路景区指示牌、旅游公益广告牌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优先供应土地,优先办理手续,并按照有关规定减免征收相关规费。在旅游精品线路沿线依托加油站建设的旅游综合服务站项目,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返还土地出让金等费用。在中心城区、旅游特色城镇建设的旅游公共设施、三星级以上(中心城区五星级)酒店、大型旅游纪念品生产和销售企业,经旅游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确认后,其土地出让金由同级财政优先用于企业周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达到环保相关标准的旅游项目中不搞基本建设部分的用地,允许集体土地所有者以农用地承包、转包方式使用土地。

3.实行税费减免政策。对旅行社组织旅游团在中国境内旅游的,以收取的全部旅游费减去替旅游者支付给接待企业的费用或支付给其他旅行社的旅游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缴纳营业税。星级宾馆、a级景区、重点旅游推荐企业和旅行社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准予税前扣除。对从事旅游纪念品研发、制作、展销的企业,土地使用税给予先征后返。对旅游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按下限收取。尽快落实星级宾馆、a级景区、重点旅游推荐企业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

4.适当放宽旅游项目贷款政策。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要加大融资授信支持。经银行评估认可,旅游景区项目特许权、营运权和门票收入,可作为申请贷款的质押担保。对市级重点旅游项目、旅游客运公司、重点景区及周边家庭旅馆等旅游企业适当放宽信贷条件,优先提供担保,优先给予贴息。鼓励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贷款融资。尽快扶植一批有影响的骨干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5.增加财政资金投入。从年起,市财政及旅游重点旗县区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编制旅游规划、重点项目前期费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人才培训以及旅游包机、旅游大型团队专项奖励项目。

6.建立旅游“绿色通道”。优先保证旅游车辆通行,除超员、酒后和无证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以及发生交通事故等特殊情况外,一律不扣留、不罚款,确保外地旅游车辆、旅游巴士在赤峰境内畅通无阻。

7.支持旅行社做大做强。支持市内外旅游企业兼并重组,培育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对引进包机、专列、大巴等大批量旅游团队的旅行社给予奖励。鼓励市内旅行社同外地旅行社开展各种形式的合资合作。鼓励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外出学习考察等活动,采取公开招标采购的方式,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旅行社提供的合法发票可作为报销凭证。

(三)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各部门要树立大旅游意识,通力协作,营造齐心协力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机制和工作氛围。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全市旅游发展的组织协调与行业管理工作;发改、财政等部门要把发展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积极支持旅游项目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公安、交通、民航、铁路等部门要优化旅游交通运输秩序和环境,抓好旅游交通设施、旅游行程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日常维护管理;规划、国土、建设、城管、环保、农牧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要配合旅游部门积极做好旅游规划和旅游开发工作,抓好职责范围内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工作;文化、民族宗教等部门要着力抓好文化旅游项目的策划和建设工作;工商、税务、卫生、质监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旅游部门做好旅游市场执法检查和质量监督工作;教育、人保、扶贫等部门要优先做好旅游人才培养、职业鉴定、资格认证等工作。各相关部门都要制定服务旅游业发展的办法和措施,定目标,办实事,形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大力开展旅游营销。实施整体宣传促销战略,树立赤峰旅游目的地形象。建立完善地区部门联动、旅游企业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立体宣传促销机制,本着“统一策划、内外结合、广泛宣传、重点推介”的原则,全力做好旅游宣传促销工作。要把京津及环渤海地区作为旅游对外宣传的重中之重,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尽快做大京津及环渤海地区客源市场。加大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客源市场的促销力度。继续做好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外市场的宣传促销工作,形成涵盖国内外不同消费层面的立体旅游市场格局。积极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推动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设,提高营销工作效率。加大秋冬季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延长我市旅游周期。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要积极开设旅游栏目,加大旅游公益宣传力度。

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篇8

全省第次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后,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月8日州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的意见措施,精心安排部署,全州上下迅速行动,乘势而上,掀起了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的高潮。现将州贯彻落实全省第次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认真传达,强化学习,切实增强抓好旅游业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传达学习好全省第次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高原旅游开发示范区建设,实现全州旅游业发展“倍增”计划,推进省委、省政府“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州在传达学习全省第次旅游发展大会精神过程中,狠抓了以下“四个层面”的工作。一是狠抓党政领导干部层面的传达学习。把省委书记、省长和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的重要讲话,以及书记月11日在调研时的讲话精神纳入州委、县委中心学习组学习计划,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等多种有效方式,将会议精神原原本本地传达到了中心学习组各成员,进一步坚定了全州上下抓旅游就是抓发展、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大局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狠抓旅游部门干部层面的传达学习。州、县政府主管领导,深入旅游部门传达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讲解省委、省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措施,进一步增强了旅游系统干部职工把握机遇、立足当前,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积极谋划当前和“”旅游业发展的意识。三是狠抓州、县相关部门干部层面的传达学习。及时将省委书记、省长和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印发到州、县相关部门,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举办座谈会等方式,进一步深化了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旅游业发展的认识。四是狠抓旅游企业职工层面的传达学习。安排旅游管理部门组织当地旅游企业负责人,以会代训的形式传达了会议精神,增进了各旅游企业对省委、省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为进一步推进全州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及时制定了《州关于全省第次旅游发展大会贯彻落实意见》,月8日州委召开州委常委会,再次传达学习全省第次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州关于全省第次旅游发展大会贯彻落实意见》,对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适时筹备召开州旅游工作会议,进一步消化全省第次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全面部署我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

通过深入细致的传达学习,全州各级干部职工一致认为:全省第次旅游发展大会是在我省“”开局之年召开的第一次旅游盛会,对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旅游业推动“四个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书记、省长的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全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明确提出了“”和今年旅游业发展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为我们发展和壮大旅游业指明了方向。纷纷表示:一定要全面传达学习好会议精神,掌握领会会议精神的实质内涵,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吃透州情、县情,彻底打破“边缘意识”、“盆地意识”、“小农意识”,自觉克服固步自封、满于现状的保守观念,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以更大的决心、更清晰的思路、更有力的举措,奋力推动高原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力推进旅游业跨越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第次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严格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一区两带”旅游发展思路,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州”的新型战略性主导产业全力推进,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实现州“四个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全力推进,使旅游业成为州在全省“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格局中独具特色的重要增长极。力争到“”末,全州接待省内外游客达到230万人次,年均增长23.4%,其中过夜游客1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7.2亿元,年均增长50%,全面完成旅游业发展的“倍增”计划。

一是着力提升战略规划引领力。根据省“”旅游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充实完善全州“”旅游发展规划,实施好《城乡旅游发展建设规划》,谋划好黄河大峡谷旅游带、唐蕃古道和宗日文化景区景点建设规划,构筑以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为龙头,以黄河大峡谷、唐蕃古道和宗日文化为支撑的高原特色旅游圈。充分挖掘高原旅游资源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内外精品景区的开发理念,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一批高水平的旅游项目,力争通过一流的规划,一流的创意,增强旅游项目的含金量,打造出一批高品位的旅游目的地产品。围绕旅游业未来发展要求,按照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旅游搞服务的思路,编制特色农牧业、交通运输、房地产业、文化产业、商贸餐饮、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专项规划,加快推进以旅游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形成全州旅游业发展的大产业格局、大区域格局。

二是着力提升重大项目带动力。根据全州“一区两带”旅游发展布局和景区景点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需要,紧紧瞄准国家加快发展旅游业、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和支持等省藏区发展的政策机遇,超前谋划,精心组织,选择好一批事关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推动旅游业规模化发展。加大旅游重大项目推进力度,全力以赴抓好黄河大峡谷、温泉开发、龙羊峡景区、贵南直亥景区、民间手工艺加工项目等计划投资126亿元64项旅游项目的落地和实施工作。同时,通过大项目的建设进行战略性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大财团、大企业到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形成政府出资源、统一规划,大企业出资金、集中建设的旅游项目建设体系。确定一批水电、矿产等资源,与旅游资源形成“捆绑招商”,整体开发。做好北京京能公司和天津戈德集团投资开发的旅游航电综合开发项目、黄河清旅游带项目全面实施工作。实现以高端项目拉动中低端项目,以增量带动存量的发展目标,增强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全州旅游发展“倍增”计划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三是着力提升旅游产品升级力。以生态旅游、特色支撑为导向,瞄准市场热点,依托特色资源和历史、民俗、体育等文化,打造高原旅游特色产品体系。以建设高原特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着力打造“大美·圣洁”观光之旅、生态健康之旅、文化溯源之旅、神奇体验之旅等一系列绿色、生态、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独特品牌,力争在国内外形成青藏高原旅游新高地。抓好旅游示范区古城保护改造、黄河湿地、丹霞地貌、高尔夫球场、黄河旅游航道、温泉休闲养生等重点项目建设,极力打造“清清黄河、高原绿洲、温泉药浴、丹霞地貌、黄河源头第一古城”等旅游品牌,积极申报部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力争年将打造成部级休闲旅游度假区,到年建成部级aaaaa级景区。开发建设唐蕃古道和宗日文化旅游带,依托文成公主进藏线路、唐蕃古道、宗日文化著名品牌,挖掘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以倒淌河、德吉塘、共和夏拉草原以宗日文化为主题的彩陶部落村等一批地域特色、人文特色、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景点。建设黄河大峡谷旅游带,开发水上航道、峡谷马道、景区栈道、直升机起降点及直升机、滑翔机低空观景、峡谷云梯、峡谷观景平台。抓好地热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编制共和、、兴海地热资源开发建设规划,强化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全力打造高原“温泉旅游”品牌。发挥旅游“旅长游短”的特点,加大自驾车营地项目的争取力度,建设自驾车旅游运动示范区和生态型部级高原休闲养生区。把品牌建设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重点,引进一流设计团队,高起点策划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体系,包括涵盖各项旅游要素的形象品牌、产品品牌、文化品牌等。抓住国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政策机遇,着力促进共和机场的转型,发展通用机和直升机旅游,力争将环湖地区和黄河大峡谷纳入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地区。

四是着力提升文化旅游对接力。坚持“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促进文化”的文化旅游发展思路,深度挖掘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体育文化、现代文化内涵,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建设文化体验旅游区。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保护、传承工作。挖掘屯垦戍边文化的历史资源、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文化资源,打造“屯垦戍边”文化旅游精品。挖掘、整理、提炼宗教文化旅游内涵,保护好宗教文化文物遗产。整合民俗优势资源,举办高质量、影响大的民俗节庆活动,形成综合性的节庆会展经济。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体育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支持民族演艺企业、团体“走出去”到北京、江苏等对口支援发达省份及其他客源地定点演出,宣传和推介壮、奇、绝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引进和吸收外地优秀的文化活动,引进一批国际、国内高雅艺术团体来演出。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旅游开发综合示范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积极引进一批影视、动画、出版、演艺等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力争到年,使文化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经济总量在第三产业的比重中达到36%以上。

是着力提升品牌形象塑造力。按照省委、省政府“打品牌、重营销”的要求,全力打造“大美·圣洁”品牌,着力提升“大美·圣洁”主题形象,深化“大美·圣洁”品牌的影响力。全力实施“投电视、联网络、上公路、进地区”宣传推介形式,系统推介大山、大河、大草原、大峡谷等奇特、壮美、绝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投电视,采取省州县联手共同出资的办法,整合包装全州旅游风光,投放中央、省、客源地电视台、广播台品牌栏目。联网络,实施旅游信息化工程,在抓好湖网站和旅游网的基础上,建立共和、贵南、同德、兴海旅游网站并相互链接;在新浪、人民网等知名网站常年投播旅游视频广告,开通旅游微博;在湖网、旅游网开辟专栏。上公路,继续在省内及主要客源地高速公路沿线设置旅游宣传牌;在省内出租车LeD视频上滚动播放旅游信息;在省内和主要客源地旅游大巴、宾馆、餐饮店发放旅游地图及宣传册。进地区,组织全州旅游推介团,深入北京、上海、广东、江苏、陕西等客源地,开展“大美·圣洁”旅游推介活动,与当地旅游企业签订协议,借助其营销渠道,为我州开拓客源市场。

六是着力提升基础建设保障力。加快景区景点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州县“”旅游发展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对古城、黄河大峡谷、温泉等重点景区景点及游客接待服务中心等景观设施,供电、通讯、给排水、垃圾处理、旅游厕所、停车场、标牌标识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景区景点绿化工程等细化为具体项目,确定年度建设任务,高标准进行建设,推出一批亮点景区景点,并使重点景区景点供电、通讯、给排水、垃圾处理、停车场、旅游厕所、标牌标示全覆盖,达到相应a级景区的质级标准;加快a级景区申报工作,力争到“”末,全州a级景区从现在的4处增加到8处。加快景区景点交通建设,通过与省交通厅的积极衔接沟通,力争年全面完成湟中至、倒淌河至恰卜恰高速公路建设。把湖景区至恰卜恰至龙羊峡至、至直亥景区、龙羊峡至羊曲等公路建设列入全省交通“”规划序列优先建设,积极推进至李家峡水上旅游航线建设。同时,按照规划要求,各县争取在1-2年内通过积极争取列项,完成景区内道路建设或等级提升,解决景区景点“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快宾馆饭店建设,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新建一批星级宾馆饭店,力争到年末全州建成三星级以上宾馆19家,其中星级宾馆2家、四星级宾馆7家、三星级宾馆10家;建成星级餐饮饭店26家、农(牧)家乐150家。按照“生态、休闲、舒适”的发展方向和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在主要景区景点及周围建设一批绿色生态休闲度假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加快娱乐项目建设,全面完成高原休闲体育旅游基地建设,举办或协办好环湖国际自行车赛和国际攀岩赛、黄河冬泳极限挑战赛等各种旅游体育赛事活动。加快购物项目建设,建成一批旅游定点购物商场,并通过旅游线路的包装把定点购物纳入游程计划。

七是着力提升旅游发展内驱力。坚持大力发扬“真干、实干、苦干”的精神,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充分利用“外脑”,挖掘“内部潜力”的同时,狠抓落实,切实把自信、开放、创新的意识转化为谋划旅游的强大动力,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闯出一条以旅游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实现“四个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

为实现上述“七个方面”的提升,将着力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六个转变”:一是推动旅游资源利用开发低层次、同质化向高端化、特色化的转变;二是推动旅游资源开发政府主导投入向社会资本与资本市场投入的转变;三是推动观光型旅游向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四是推动旅游宣传区域化、本土化市场营销方式向品牌化、国际化的转变;五是推动景点景区和旅游产品孤立性、单一性、重复性向旅游产品关联性、创意性、差异性的转变;六是推动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发改、经贸、财政、金融、文化、工商、社会中介机构等多部门协同促进旅游发展的转变。

三、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旅游业发展涉及面宽、综合性强,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调整州旅游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县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旅游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领导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自年起,州委、州政府及各县委、县政府将旅游发展各项工作任务纳入地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对确定的旅游工作任务严格进行年度考核。州委组织部、州考核办拟定《州旅游发展绩效考核办法》,经州旅游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报州委、州政府批准实施。考核内容要随年度工作任务变化及时修订完善,确保考核工作科学合理。州委督查室、州政府督查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开展旅游发展工作任务专项督查,深入各县、各单位对各项任务落实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将督查情况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依据。

二是强化行业管理。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和联合执法力度,重点查处“黑车”、“黑店”、“黑社”、“黑导”、“零负团费”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加强对旅游服务质量的监管,进一步规范旅行企业经营行为和导游服务行为,切实加强对旅行社、导游管理,防止和严肃处理甩团现象。深入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消费行为,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整治旅游景区周边环境,规范购物摊点,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秩序井然,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游览环境。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认真对待旅游者的投诉,妥善解决各类矛盾。

三是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旅游人才管理、培训和使用机制,努力引进一批业务精通、服务一流的旅游人才,为全州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把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放在旅游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与国内著名旅游专业院校合作交流,采取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推荐保送优秀人才的形式,积极扶持旅游岗位教育,重视旅游后续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现有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是加强政策扶持。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州政府年建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550万元,各县也要建立地方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提高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2、加大投融资支持。搭建“银旅”合作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加大融资授信支持力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额度。允许旅游景区、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旅游企业探索以特许、营运、收费等经营权质押等方式进行融资,合乎条件的旅游企业可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鼓励旅游中小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增强对旅游企业、“农家乐”经营户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通过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培育一批旅游及相关产业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效应。积极搭建政府信用平台,适度拓宽政府举债空间,缓解建设资金压力。

3、完善用地等扶持政策。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旅游发展建设规划的旅游项目用地,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取得。利用“四荒”地开发旅游项目以及利用林地、湿地等保护性开发的旅游项目要严格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途分区利用土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的,给予支持,并依法办理相关用地手续。对国有农用地和国有未利用地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应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凡景区内建设的各类旅游用地和原划拨国有建设用地用于旅游项目开发的,必须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

4、加强税费扶持。参与旅游产业开发的各类企业,可享受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购置使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经营确有困难的,经企业申请,当地财政、税务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省政府批准享受一定年限、一定额度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减免。在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内投资、办理工商登记、注册的旅游开发企业,除国家、省、州明文规定不能减免的收费和有偿性劳务收费项目外,其它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免征。

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篇9

一、当前迭部县旅游产业

发展现状和融资模式分析迭部县旅游资源可分为3个游览区、7个景、35处景点,其中腊子口战役遗址被列为30条全国旅游精品线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为部级森林公园,也是甘肃省重点推介的20个新景区、甘南州的十大王牌景点之一。扎尕那山更是被评为“全国十大非著名山峰”,还有诸多风光旖旎、璀璨神奇的原生态景点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有待开发。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迭部县有4家成规模的旅游开发企业,35家小型旅游点和农家乐。据统计,2014年迭部县旅游度假接待人数达37.7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其中扎尕那旅游人数达25万人次,同比增长33%,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66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占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7.92%。随着旅游宣传力度的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迭部县旅游产业链得到了快速发展,收入逐渐增加。从图1可以看出,2005-2006年迭部县旅游综合收入呈上升趋势,2007-2008年出现回落期。从2009年开始旅游综合收入逐渐恢复正常,呈上升趋势发展。近年来,迭部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作为强县富县的支撑产业,2009年组织召开“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2013年拍摄红《迭部恋歌》,2014年拍摄微电影《迭部•卓玛的轮回》,使“迭部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加大,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有效拉动了迭部县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旅游景区、农家乐、文化娱乐、住宿餐饮业、商贸业、运输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1.旅游景区收入情况。以前,迭部县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依靠天然的林木,但长期砍伐树木给迭部县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1997年开始实施“天保”工程,以此来减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天保”工程的实施,带来了迭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迭部县利用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两次途径迭部,留下腊子口、俄界、茨日那、翠谷仓等一串串厚重的红色印记和伟大的长征精神,以“红”带“绿”发展旅游业。随着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旅游景区收入快速增长。2014年全县旅游景区收入312万元,比上年增长25.62%。

2.农家乐收入情况。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以景区为依托的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旅游项目快速发展,丰富了休闲旅游服务项目。农家乐是一种新的服务方式,主要是融合“吃、观、玩”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场所。从图2可以看出,农家乐是仅次于住宿餐饮业、商贸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截至2014年,旅游部门审定的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等休闲旅游点达到35个,直接从业人员500多人,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等收入达到2986万元,比上年增长48.32%。

3.住宿餐饮业收入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住宿餐饮业是旅游业带动发展最快的行业,游客除了观看当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对品尝当地的美食同样感兴趣。迭部县是藏民族聚居区,全县的建筑主要以藏式风格为主,酥油茶、蕨麻猪、青稞酒是迭部县最具特色的食品,全县餐饮、住宿业随着游客的逐年的增加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受物价上涨、自然灾害等的影响,出现回落期,但2009年开始逐渐恢复正常,餐饮、住宿收入从2005年的282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3584万元,实现了快速发展。

4.文化娱乐业收入情况。为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迭部县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逐渐较具规模,2014年全县特色KtV、茶馆等休闲娱乐场所达25家,文化休闲娱乐业收入达1890万元,比上年增长35.12%。

5.商贸业收入情况。迭部县境内林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药材、山珍野菜等植物资源,盛产山珍、野菜,其中尤以“羊肚菌”为首的真菌类共40余种为珍贵,对蕨麻猪、山野菜、野珍菌等的深加工及土蜂蜜、青稞酒、藏族特色饰品丰富了旅游商品的种类,加之人们对养生的关注和重视,使其山野珍品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带动商贸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县旅游商贸收入达3253万元,比上年增长32.15%。

6.运输业收入情况。交通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迭部县交通事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公路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但交通不畅仍然是制约迭部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瓶颈问题。根据《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筑巢引凤,跨二进三”发展战略,2010年迭部县对穿越白龙江大峡谷的省道313线进行了三级铺洁改造,穿越天险腊子口的岷代公路、江迭公路已经通车,宕迭公路工程项目基本竣工。交通的逐渐完善也是迭部县旅游综合收入自2010年以来逐渐升温的重要原因。加之迭部县旅游景点比较分散,旅游市场的活跃拉动了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出租、旅游专线大巴日益增多,2014年全县交通运输业收入达108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6%。

7.景区周边农牧民收入情况。迭部县的诸多景点位于乡间,部分农牧民自发参与旅游服务,为之服务的农村劳动力达到3000人以上,同时带动了土特产、高山蔬菜、酥油、蕨麻猪肉等销售,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也为返乡民工拓展了创业空间。2014年全县农牧民接待游客达6.53万人次,收入达2214万元,比上年增长18.42%。

(二)融资模式分析

1.依托财政资金投入发展模式。腊子口是迭部县政府最早开发的旅游景点,是全额财政投资兴建完成的。自投资建设以来,国家财政共拨付资金9000多万元修建腊子口纪念碑广场、腊子口木屋、腊子口战役纪念馆、腊子口宾馆、腊子口风景管理局办公楼、腊子口景区朱立沟综合服务区排水工程、腊子口旅游接待中心等旅游项目。财政投资发展模式是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时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模式,但受经济增长放缓、物价上涨、景点建设规模投资不断扩大、县财政财力有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依托财政资金投入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融资需求,且已不适于迭部县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2.招商引资融资发展模式。目前迭部县主推扎尕那旅游景区建设,打造生态休闲旅游文化大县,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计划与省内外客商共同打造扎尕那景区。项目概算总投资人民币10亿元,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游客客服中心、景区大门、生态停车场、藏寨文化主题酒店、跑马场、登山游步道、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等,建设期限为5年,要求2-3年内完成总投资60%,远期4-5年内完成总投资40%。其中,2015年扎尕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建设项目包括景区大门、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游步道、观景台、旅游厕所等内容。招商引资融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迭部县旅游业发展融资不足的困境,但扎尕那旅游景区建设工程浩大,投资金额巨大,加之景区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缓慢等不利因素,外界的投资方对此项目的投资兴建积极性不高,一味依靠外界投资不是迭部县旅游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3.银行贷款融资发展模式。迭部县信用联社累计发放贷款860万元支持公司发展。银行贷款是目前迭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依靠,但是多数旅游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有效信贷供给不足依然是旅游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为支持县域旅游产业链发展,人行迭部县支行联合县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迭部县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指导意见》,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县域旅游产业发展,全县金融机构从基础设施建设、网点布局、特色农家乐、旅游纪念品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促进了县域旅游产业的快速升级发展。截至201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共向旅游企业、个体户发放贷款11763万元,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放贷款28665万元。

(一)发放旅游开发项目贷款支持景区建设

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创新金融服务,发放旅游项目开发贷款4290万元,支持旅游景区建设,加快了景区开发建设步伐。

(二)发放“农家乐”建设贷款,支持农牧民创业增收

全县农行、农村信用社针对迭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向农牧民大力发放“农家乐”建设贷款,支持农牧民创业增收,截至2014年末,共发放“农家乐”建设贷款4293万元。

(三)支持旅游纪念品生产、民族特产加工企业,带动手工业、特色种养殖业发展

全县金融机构大力支持旅游相关产品生产企业扩大生产,促进民族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先后支持了腊子口旅游纪念品公司、迭部县天然食品公司等企业,发放贷款达3180万元。

(四)支持旅游产业基础项目建设,推进旅游大发展

全县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当地旅游产业链基础项目建设,尤其是支持宾馆、酒店等旅游接待服务项目建设,以旅游业接待服务项目的建设带动配套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了县城中心广场开发建设项目、鑫洋大酒店建设项目、苯日钦牡宾馆建设项目、金龙商贸综合开发项目、腊子口游客服务中心项目等,先后发放贷款28665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旅游项目开发资金需求量大,贷款抵押担保落实难

目前,迭部县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主要以抵押担保为主,旅游项目开发以及相关产业开发所需要投入的资金总量大,建设、回收周期长,旅游项目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缺乏有效抵押物,加之迭部县融资担保机构规模小,各金融机构对此类贷款都实行了严格的贷款准入门槛,为了减少信贷风险,不愿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旅游项目建设中。

(二)金融服务方式单一,市场培育力度不够

一是旅游业信贷品种单一,目前辖内银行业无一家创新和开发直接以旅游业为主的信贷新产品;二是银行业对旅游企业市场培育力度不够,加之旅游企业自身经营不完善,缺少适合自身业务经营发展、适合金融机构支持、资金供需双方互利互惠的开发设计规划,旅游企业急需资金却没有充足的自我推荐条件,导致与银行难以建立有效的供需关系,金融机构逐渐对旅游企业缺少主动关注和培育。

(三)发展资金严重短缺,金融支持积极性不高

资金问题依然是迭部县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旅游部门与金融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没有搭建起合作发展平台,金融机构对旅游项目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致使银行信贷总体投入不足。加之旅游产业所固有的特点及后续发展的不确定性,投资项目的抵押担保难以确切评价,地方融资担保机制涉入少,可操作经验欠缺,风险评估无可参照,使得金融机构对旅游产业的支持积极性不高。

四、金融支持迭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妥善处理旅游企业及项目

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积极探索发展旅游业保险市场进一步加大中征应收账款融资平台推广力度,盘活应收账款,有效缓解融资难问题,加快筹建县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的步伐,及早搭建新的信贷中介平台,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及旅游项目,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力度,研究探索适合旅游企业融资、项目融资授信形式,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推行门票收入抵押贷款、在建工程抵押贷款、股权质押及股东担保贷款等多种担保方式,为旅游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金融通道。同时探索适合旅游企业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险种和各种保险业务加快培育和完善旅游产业保险市场,积极开发适合旅游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并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保险费率。

(二)创新贷款方式,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

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旅游产业信贷业务创新力度,同时旅游景区及相关部门要加强与金融机构间的沟通协调,满足迭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信贷需求,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一是各金融机构应根据旅游产业的市场特征和资金需求特点,立足旅游优势,突出支持重点。加大对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贷款计划安排时适当增加对旅游企业的信贷权限和额度,在审批贷款对象时优先考虑旅游企业的融资需求。加强信贷政策与旅游产业的衔接和协调,在规避信贷风险的同时培育新的信贷增长点。二是建立适合旅游企业的审贷机制,允许有信用、有市场、有效益的旅游企业用其经营权或未来收益作为贷款的抵押物。进一步改革农村小额贷款制度,如放宽门槛、增加额度等,积极鼓励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发放利率低、周期长的小额贷款;将支持“三农”与支持旅游发展相结合,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村旅游业的信贷投入,同时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户充分利用双联惠农贷款等发展旅游景区附近的农家乐、藏家乐的建设与改造,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针对旅游景区景点投资规模大、资金需求大的特点,尝试推行银团贷款模式,增强银行贷款的抗风险性。

(三)鼓励开发针对旅游产业的金融产品,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休闲旅游的信贷支持

结合迭部县当前旅游业发展实况,引导辖内金融机构认真研究旅游产业的行业特点、发展规律、运作模式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鼓励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旅游企业或旅游项目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要求的灵活差别化定价机制。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小微型旅游企业实行差异化的信贷管理和考核办法,细化市场,积极开发旅游产业信贷市场,努力满足迭部县旅游业的信贷需求,对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和企业要积极给予支持,促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大力改善旅游投资环境

一是以县级财政资金为引导,募集社会资金,重点支持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允许旅游开发公司以景区门票、土地质押贷款进行融资开发。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广泛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合作、租赁、入股、承包等方式参与景区开发。同时要及时跟进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尤其注重在旅游整体发展规划、旅游行业经营管理和人才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利用、财政税收政策调整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配套,确保旅游业投入的高效益。

参考文献:

[1]潘启雯.“新常态”考验底线思维和认知差[J].中国企业家,2015(1).

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篇10

【关键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先导产业优化发展政策建议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继武汉城市圈之后,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我省新时期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两轮驱动、一带(长江经济带)相连、整体发展的新格局,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湖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此问题本文将在分析现状及优势的基础上,就如何指导和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形成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组成的先导产业并加快发展,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后现代化的新路子,从政策层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先导产业

产业是商品经济中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它是介于宏观范畴的国民经济和微观范畴的企业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范畴,属于中观经济。产业的分类方法比较多,常见的有三次产业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及关联方式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中有一种战略关联分类法,将产业分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等。而其中的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它不同于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罗斯托)。主导产业一般能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带动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显然,这里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就是鄂西圈重点打造培育的先导产业。湖北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必然要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等先导产业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鄂西圈先导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产业尚未形成

生态产业,目前在学界还未达成一致意见。但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中指的生态产业是狭义的,主要指基于鄂西地区优质的生态资源,涉及农业、林业等部门的与旅游发展紧密相关的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鄂西圈生态资源优势明显但利用率低,未形成产业。圈域内已有部级生态示范区5个,部级自然保护区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0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1%、90%和59%。但这些保护区大都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反而存在被破坏的倾向。神农架拥有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天然药库”之誉,但神农架旅游发展还不足以成为其先导产业。圈域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1种,野生珍稀动物金丝猴等120种,分别约占全国的18.55%和31.75%,但这些珍稀物种并没有给当地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另外,神农架森林覆盖率高达35.2%,拥有林地面积648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450万公顷,但其中主要以灌木为主,用材林、经济林不多。

2、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本文中的“文化产业”与上述概念一致,但侧重于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文化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等。目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虽然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开发利用不够,产业规模没有形成。鄂西圈炎帝神农文化源远流长,楚文化辉煌灿烂,三国文化独领风骚,宗教文化博大精深,现代科技文化蔚为壮观。圈域拥有各类文化遗产8000多处(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5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0处。但圈域内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发展不足,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左右,而发达省份这一比例已达5%,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20%左右。

3、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

旅游业是指以食、宿、行、游为基本组合消费商品,通过专业化运作模式为游客的出行提供安全、可行、方便、满足游客合理需求的服务,兑现其消费商品的契约交易,使商品的提供商和经营商从中获取运营收益的服务性产业。鄂西圈自然山水瑰丽秀美,人文景观奇特壮观,生物景观丰富多彩,遗址遗迹保存完好,建筑设施古朴精致,旅游资源富集度高,种类齐全,品位独特。圈域内有部级风景名胜区4个,部级地质公园3个,部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2个。近年来,圈域旅游业发展初步形成了融观光度假、民俗宗教、购物娱乐、生态文物于一体的产品开发格局,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不断完善,但鄂西圈仍然存在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旅游投入比重偏小、旅游景点管理不善、品牌建设不力与圈域旅游景点协作能力不强等问题。2008年圈域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8%左右,而有的省份这一比重早已超过10%。

三、促进鄂西圈产业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确保鄂西地区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一是采取严格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战略位置,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全面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要求。建立政府监测、预测、预警和干预机制,确保鄂西圈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地位。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要求,依法保护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禁止在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及自然灾害高发区建设旅游设施,对于设立在水源涵养地的煤矿、铁矿、锰矿等,要逐步停止开采,并进行复垦再植,恢复生态。二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提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建立政府投资主导机制,做好世界文化遗产、古建筑群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工作。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承人实行政府扶持政策,对其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在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

2、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一是大力开发农业、林业等生态产业资源。支持旅游线路、旅游景区附近农民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支持市、县级政府统一组织好村庄整治规划,做好饮水、通电、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景区规划要统筹考虑一定范围内的农田、果园、森林、草场等资源,促进旅游开发企业与农民合作开发生态观光农业,实现双赢。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促进圈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建立以实际受益者(市场主体)补偿为主、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生态项目为辅的圈域生态补偿机制。二是促进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开发。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快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景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产销紧密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加旅游创收、创汇,对于开发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有一定影响的企业,由各级财政从旅游专项资金中给予补助。

3、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一是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和建设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镇),鼓励和支持创办旅游文化娱乐企业、旅游文化演出企业,推出一批以民族风俗、民族歌舞、地方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表演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旅游景区景点要增加文化旅游项目,丰富游览内容,不断提高文化内涵。充分挖掘荆州花鼓戏、汉剧、楚剧、长阳南曲、土家摆手舞、神农架堂戏等地方戏曲文艺的市场价值,鼓励创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是推进影视制作、动漫娱乐、创意设计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影视制作、动漫娱乐、创意设计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政府在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方面给予支持,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推动建设影视城、动漫产业园、创意设计园等,鼓励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等。

4、突破性发展旅游业

一是加快旅游交通骨干网络建设。统筹规划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交通骨干网络,加强交通对旅游的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骨干网络项目前期工作,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构建高效、便捷、一体化的现代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尽早将襄樊、宜昌等地建设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二是加快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地区中心城市的旅游接待功能,改造、升级各大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改造、新建一批沿长江、清江、汉江的重要旅游码头。发挥历史文化特色、地方民族特色,完善重点旅游城镇的旅游功能,联合建设各具特色的游客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旅游配套的医疗、治安、旅游导引标识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各具特色的专题公共博物馆、城市公园等,并实行免费开放。三是扶持重点旅游企业,推进市场化运作。加强旅游资源整合,鼓励省内外有实力的大型旅游开发企业在圈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并给予优惠政策和扶持,支持其并购旅游景点景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突破体制障碍,鼓励地域相邻、资源类同、同质竞争的旅游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扶持圈内重点旅游企业,特别是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江两山”旅游开发企业,要加大政策支持,提供相关服务,整合旅游资源,创立旅游品牌,探索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推动旅游企业包装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