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行业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0:34

农业机械化行业研究篇1

关键词:政策性;配合性;多指标;因地制宜;分析计算

一、政策性原则

进行农机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衡量某一农机化建设项目是否可行,必须掌握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并以此为指导,对项目进行分析评价。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在对项目进行评价时,不但要进行货币价值的计算,还要重视该项目是否能创造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在分析研究某个农业机械化项目时,一方面,要进行财务分析,计算该项目的年利润额和偿还期,更重要的是看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长远计划的要求,认真分析该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即分析该项目对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农机生产、能源供应、劳力与资金的安排、产品销路等各方面是否符合优化的商品经济的要求,使项目的投入和产出都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之中。背离国民经济发展总目标和计划经济宏观控制的项目是不可行的。

二、配合性原则

由于重大的农机化项目都要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发展规划,是要在国家计划部门组织,科研、生产和银行等单位配合下进行的。农机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一般是受计划部门或生产单位委托,由科研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技术和经济咨询论证。在论证过程中一般应有生产单位和银行的人员参加。因为生产单位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经营,对生产经营条件最熟悉,对财务经济核算最关心,对同行业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最灵敏,提出的意见最为决策者所重视;银行负责对资金信贷方面的审查和落实,他们对资金周转、时间、利息观念较强,对资金的回收、贷款偿还重视,这在项目的财务分析和经济分析中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多指标原则

农机化项目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机械技术措施,农机具的经营者和使用者要求获得好的经济效果;而机械化项目的实施,对

劳力的节约、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的保护和整个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必然会起到促进作用。因此,研究农机化项目的可行性,不但要衡量经营、使用者的经济效果,还要分析评价该项技术措施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的效果。这就要求农机项目的评价要采取多指标化,既要计算直接效果,又要分析间接效果;既要搞好定量分析,还要充分重视定性分析。

四、因地制宜原则

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和多方面影响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某项农机化措施能否取得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所实施地区和单位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水平、科技教育管理水平以及市场交通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某项机械化措施在甲地是可行的,在乙地就不一定可行。因此,研究其可行性,必须对当地各方面条件和实施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考察、具体分析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因地、因条件制宜。

五、分析计算原则

要根据评价项目的性质和贷款形式选择适宜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多用于投资较大的企业经营性项目,对这类项目不但要分析其是否符合国家计划的要求,还要设计几个可行性方案,运用静态和动态分析的计算方法,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各方案所能给予企业经济利益的各项指标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对于农业机械化宏观决策项目,要着重研究其环境条件和对国民经济其他方面的影响,分析计算资金来源、

农业机械化行业研究篇2

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和省、许昌市、禹州市有关农业机械化工作的政策、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

2、研究拟定全市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工程、农用航空业务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指导农业机械结构调整,引导农业机械产品结构调整。

3、研究提出农业机械化的重大技术措施,组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的论证、立项、实施及监督管理工作。

4、组织实施农机产品质量检验、认证管理工作。

5、负责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检验、注册、牌证管理;负责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检查及乡村道路、田间场院农机事故的调查处理;拟定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办法,经批准后监督实施。

6、负责农机维修网点审定和农机修理工的培训、考核、评定、发证。

7、研究制定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指导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组织调整农业机械化生产、农机抗灾工作;规范、规划指导农机作业市场。

8、指导农业机械使用维修管理工作,制定管理规范和技术措施,并监督实施;负责农机教育和农民农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

9、参与农机用油的供应、优惠政策的协调和市场监督工作,指导农机节油工作;研究提出农用救灾柴油和补贴资金的分配意见,并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10、管理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各项资金;负责农业机械化统计工作,指导农业机械化管理系统信息网络建设。

11、负责农机行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农业机械化行业研究篇3

关键词:农机农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农业

中图分类号:S23-0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033043

1农机农艺融合概述

农机就是农业机械化,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例如:平整土地机械、大小型拖拉机等使农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得到改善,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达到保护环境,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1]。

2农机农艺融合助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途径

农机农艺的融合是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农机农艺的融合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2]。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应用。

加强对农机农艺学科的合作研究。要想促进农机农艺之间的融合,要对其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农业工作者要对作物品种进行改良,使农作物的物性与特性之间的统一度得到提高,为将来的机械作业提供方便。另外,对传统的种植方式进行创新,为农业的机械化操作创作前提条件。同时农业机械化企业应该积极研发与农艺要求相符的机械设备,从而加深农机农艺之间的融合,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建立健全农机农艺融合的机制。为了使农机农艺能够更好的融合,需要使其拥有制度上的保障,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应该建立一个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机构,利用这一工作机构使各个领域的专家、技术人员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共同对农机农艺的融合进行研究,增加彼此间的协调配合。另外我国政府应大力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农民可以通过有偿的土地流转将自身的生产规模进行扩大,从而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操作[3]。

准确把握农机农艺融合的重点工作。在对农机农艺融合的研究过程中,应对重点项目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对农机农艺融合中薄弱环节的研究,对农机农艺融合的标准、操作的方法、从业的规范以及种植的模式等方面进行协调,同时严格控制农业机械化设备的质量水平,促进农机与农艺更好的融合。

要加强对农机农艺教育的培训力度。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使我国农机、农艺部门的服务功能得到强化,并且为农机农艺的技术人员提供尽可能多的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要不定期的对农民进行考核评价,以此来检验培训效果的好坏,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4]。

3农机农艺融合的意义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处于中级阶段,区域发展存在很大差异,造成农业机械化的不平衡发展,因此加强农机农艺的融合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改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与集约化,使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促进农机农艺的结合能够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粮食生产的安全性。

4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农机农艺的融合对我国农业的机械化与现代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必须通过加强对农机农艺学科的合作研究、建立健全农机农艺融合的机制等方面促进农机农艺的融合,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

参考文献

[1]李传友,王晓平,徐振兴,熊波,李小龙,张莉,陈学敏.京郊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问题探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1):40-45,61.

[2]屠定玉,陈洁,谢先华,严中琪.对舟山市海岛新区农机与农艺融合的思考[J].农业装备技术,2014(5):10-13.

[3]郑春峰.对农机化科技推广工作的思考[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1).

农业机械化行业研究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评价分析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10-0145-02

一、农业机械化当前状况及评价分析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带有方向性的战略任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加深,农村务农人员逐步由农转为非农,进入城市进行第二三产业。这一转变使得务农人口老龄化,专门务农人口减少,农业机械化提高单产量在这个当口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人民的积极实践,农机的下乡与农机化作业得到了稳健而长足的发展。

二、当今农机化存在的问题

1.创新能力跟不上农机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条件体系不健全,在农业工程技术方面,不论是包括各种高精度三维测量仪的设计手段还是如田间作业参数无线遥测系统的实验手段,就连新品试制和天健中试基地都由于多年投入人力物力的不足而在与国外同领域的较量中只能望其项背。

农机研究队伍中,科技人才缺乏,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在当今利益先行的约定俗成就业选择中,农机装备科研方面与其他科技研究类行业间具有明显的收入差距,这使得一大批骨干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脱离农机科研创新行业。这是对农机装备创新的一大打击。

农机化一般来说都是以粮食作物为对象进行机械装备创新,据资料统计,目前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而经济作物等非口粮作物的科技创新探究工作则相当于刚刚起步,难以与需求相迎合,也给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作加大了难度。

2.经济投入与实际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相对于农业其他领域,国家在对农业技术装备领域投入偏低,现有的项目经费投入都是片面而短暂的,只能满足短期应急性研究目标,对于需要不断投入探究积累的科研项目,在很多情况下显得尤为无力。这使得农机设备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取得质的进步和重大突破。科研机构经费严重短缺,造成了整体科研功能下降,特别是基础性、长远性、超前性项目难以开展,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机科技创新发展。

除了国家对创新研究环节的投入不够之外,由于农机的面向群众是创造价值小、经济收入少的农民,所以在农机的购买上缺乏大型装备购买力。因此我国农机企业基本处于依靠微薄利润和补贴支持的状态,实难做出有效且较大的投入。

3.社会理论与实际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所以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农业基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条件下,也体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收入较多,购买农机的数量较多且质量均趋上乘,农业机械化水平自然就高。相比而言,我国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由于地形地势等劣势方面,农机拥有量少,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据分析,我国中、部虽占地面积比重较小,但农业机械占有率缺高出西部和西北部经济发展迟缓地区。

除此之外,我国农机化水平在不同生产方式以及不同作物上都显现出了水平的较大差异。当今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水田机械运作困难。我国水稻占全国粮食总量的较大比重,但由于缺乏水田机械,水稻生产仍然主要依靠人工耕作,局限性较大的单人或家庭作业方式严重限制了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使机械化前景良好的水稻产业陷入尴尬的境地。

在与各个发达国家的农机对比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国的农机装备大多属于单一作业类型。机械利用率低且作业效率也不容乐观。发达国家多采用复合式作业,一台机器能够同时完成多台型机器要完成的作业量。既节省资源又可以减短操作时间。提高了社会劳动率。

三、机化发展对策

1.发展专业化的农机化生产

美国的专业化市场经营,全程机械作业服务是现今世界农机化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生产企业按照内部服务网络建立起一体化的流水型作业,即专业化了全程的农业生产。这样既使工作细致不易出错,又能达到少花时间但高效的成果。

2.农机工业市场的调整

首先应当加大对农机科研创新的投入,使农机的复合型功能增加,并不单一地制造某项功能的农机。增大机械利用率,不能单方面地减少制作成本以求销售数量。要从结构上将农业机械从制造变为创造,大胆创新各式适应当地地形地势的新型农机。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机工业市场的监管,主打质量牌,农业机械检测和鉴定分内容为测量和评价农业机械的性能特性。追求了质量就可以打出品牌战略,将销售的目光投入海内外,利用本国优势创造一定经济利益。

3.建设农业生产专业片区

我国早先就存在国有农场以及商品粮基地,若在国有农场中实行机械化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将取得更加高效的产量。我国现在的土地经营模式基本上是小面积耕作,田地分散,各家独立安排生产作业。这样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也加大了农业机械作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农民可以考虑集体协商,集中种植相同农作物,统一安排等。这样一来,在农业生产专业片区,农机化水平肯定能够得到提升,并且节约劳动力的投入。

三、研究展望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率等等都在提高,农业机械化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的到长足的发展。相对的,现在我们谈到的问题将在一步步的发展中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现出来,所以要想得完善和深化,不光局限于现今得到的数据和客观资料,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刻地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李佳.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

农业机械化行业研究篇5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6-0215-01

1引言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当低,许多地方的农业发展还保留着传统的耕作方法,使得我国农业在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都处在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各方面的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经济也不例外,许多地方的农业由原来的一穷二白发展到了现在的集群化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但是,由于我国的原因,农业机械化发展在我国的实际践行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笔者将在下文与读者着重论述这些问题。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

2.1地区之间差异过大

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来看,其发展态势总是保持着总体水平高、内部水平一致的态势。但是我国的各地区之间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规模已经相当畸形,有很大的差别。这与很多因素有关,一方面是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不重视;其次是因为有些地区耕地面积实在太少,不适宜农业机械化的开展与推广;接着,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有些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造成了“无人可用,无人发展”的尴尬境地。同时,另一个鲜明的差异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其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当高,也因此造成了其连年丰收,连年增产,而一些落后的地区没有相应的机械设施与专业指导,造成了其农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在倒退,两相比较,差距越拉越大。

2.2农业机械种类过少

虽然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很快,规模总体也很大,但是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农业机械还是太少。就拿我国最大的作物水稻来说,其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很大,但是其机械化的程度相当低,靠着机械来插秧、播种以及收获的面积在整个种植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实在是少之又少,这一方面阻碍了我国的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凸显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同时,许多作物还没有适用的农业机械或者这些机械还在研发以及初步地推广阶段,其安全性以及适用性等方面还需要加以论证。同时,由于市场上的大量资本快速流入农业机械制造这一块“香饽饽”里,造成了一些机械的严重过剩,另一些机械的产能严重不足的矛盾现象。

2.3农民买不起、不会用农业机械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职业农民”这一新兴概念还未被所有人接受。因此,许多农民买回机械后,由于缺乏后续的专业指导,造成了使用上的困难以及闲置,许多农民自己在“摸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生产安全事故,给许多人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从事农业的人员平均收入较低,因此许多人对机械的价格无力承担,只能“望洋兴叹”,虽然国家政府近几年在这一方面作出了补贴,但是仍然不见其成效,光靠中央政府的补贴很难有所作为,但是地方财政往往没有多余的钱来扶持这一项目,直接造成了大量机械无人问津,农民想买却买不起,商家想卖却卖不出的尴尬境地。

3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几点建议

3.1对农业机械化进行地区性扶持,全面发展

前面说到,我国的农机械化发展在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平衡性。因此,笔者认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要对农业机械化进行地区性扶持。具体来说,首先,对于东部沿海以及中部的农业机械化的优势以及其发展速度保持不变,鼓励其努力探索、创新,同时,对于西部的一些农业机械化刚刚起步或是还没有普及的地区,要进行重点扶持,笔者认为可以进行专项、对口扶持,以好带差,以优带劣,重点帮助西部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安排人才交流活动,将一些中东部的农业机械化的经验带到西部来,帮助其少走弯路,尽快完成农业机械化的起步工作。

3.2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提高重视

笔者认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需要政府方面的支持。一方面,各级政府要重视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向大众普及、宣传农业机械化的巨大优越性以及其对农业经济社会的意义;其次,各级政府需要划拨专项资金来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建设,各级政府之间不能有断层,这些资金一方面可以用来补贴农民购买机械的费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买不起”机械的难题,另一方面,这些资金可以建设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宣传,使得农业机械化在地区内甚至地区之间迅速开展,以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应该由政府牵头,将相关的人才培养工作搞好,具体来说,由政府出面,撮合农业技术站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建立一条人才输送链。

3.3加大科研创新力度

其实,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科学技术推动的。因此,在推行农业机械化的同时也不能将科研创新的步伐停下,相关科研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机械的研究力量,合理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力求走在行业的前端,最大程度地拓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的广度。

4总结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许多人齐心协力才能走好、完成好。当前暴露出的问题是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笔者认为只要有正确的科学理论指导,加上农户、政府以及科研人员树立信心、加强重视,就一定能够在我国现有的农业基础上做好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以及发展工作,为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金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

农业机械化行业研究篇6

关键词:农机补贴技术创新引导

近年来我国逐渐提高了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国家对农机具实行补贴政策,主要是为了利用国家的资金投入引导农民积极购买先进的农业机械产品,降低农民的生产强度,降低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实现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目标。

1.农机具补贴资金政策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的推行趋势研究

自2002年开始中央机关1号文件下发了农机具的补贴资金政策以来,作为惠农支农政策中“四补贴”的主要内容,国家对农业生产集体组织以及农户在进行农业机械购买过程中执行直接资金补贴政策。2004年至2012年,连续多年颁布的中央1号文件均对农业机械化的措施、要求进行了明确,逐渐增大了对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并不断扩大了实施的范围,能够直接获得资金补贴的农机具种类多种,且补贴标准日益提升。以2004年至2008年为例,中央对于农机具的补贴由最初的0.7亿元增长为40亿元,短短的5年时间之内补贴资金额度翻了6番,而在对资金补贴政策的推行效果来分析,资金补贴政策对于我国第一产业――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提升,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1]。

2.农机具补贴资金政策对农业机械化的导向作用分析

2.1.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农机具补贴资金政策分析

农机具的资金补贴政策是一项明显的惠农强农政策,同时其也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引导政策[2]。该政策的实施具有2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一该政策是对《促进农村机械化法》的落实,其二实现国家宏观调控发挥效果的实际需求。这一政策对农民购买机械化农机具提供政策扶持,并通过确定农机具的机型以及种类,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行为进行鼓励,鼓励服务质量高、环保节能、可靠安全、先进技术以及实用性较强的农机具,实现农机具的及时更新以及结构调整,实现调整农机工业结构以及促进机械技术进步的目标。

当前农业正推行结构调整,对机械化农机具的运用已经从最初的产中应向产后、产前推进[3]。而广大农村的粮食生产已经开始向生产优势经济作物方向发展,并从最初单纯的种植业,向加工行业、畜牧业衍生,所以农机具的补贴政策方向朝着茶叶、棉花以及生产急需的机械作业农机具方向延伸,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作物生产需求。国家的补贴资金政策还呈现出这样一种导向性:向加工处理的机械技术设备实现政策倾斜,向实现并产品的附加值以及商品率所需的设备方面倾斜,这些都能明显显示出政府在提升农业附加值、经济效益方面的导向性。

2.2.引导和调整农机具产品的结构

在发挥农机具现金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现代农业的机械化过程中,以山东省某县为例,相关部门从本县的农业结构出发,研究了当地机械化农机具推广重点工作,对每年的重点机械工具补贴以及补贴范围进行合理调整,并调动当地的农机具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从农村市场的需求出发对产品结构实现调整。例如,2009年之前,该县的拖拉机生产企业主要生产联合收割机,2010年每县基本实现了收割小麦的机械化操作,因此将收割机不再归入现金补贴的范围,当地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的生产结构,研究开发了与当地实际需求符合的水稻收割机以及收割玉米的机械设备。这一农机具的现金补贴政策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机械化水平,与广发农民的农机具设备需求相符合,获得良好的市场反映。

2.3.引导构建了多元化农机具的投入机制

实施现金补贴政策,能记到程度调动农民参与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的积极性,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引入社会资金的投入,而随着中央对农业财政支持力度的增加,也能有效提升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热情,丰富农业机械的种类,扩大受益农民范围,下表以2004年至2008年为例,列出了几年间农机具补贴资金的类型以及机械化发展状况。

2.4.加强了农机具工业的发展

自购置农机具现金布特政策落实以来,国内的农机具工业已经连续多年维持快速增长的趋势[4]。截止2012年,农机具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达到了3115亿元,较之上年提升幅度超过了20%。换句话说,现金补贴政策扭转了农业机械效率下降以及产销滑坡现象,刺激了农业机械的购买需求,促进了农机工业行业的发展和繁荣[5]。在促进农机具的做强做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当前,农业机械的社会化服务向着一定的深度以及广度进行拓展,在农机具现金补贴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作用下,广大农村的作业企业、农机具协会、合作社以及农机具大户等农业服务性质组织不断成立出现,更加提升了农机具在农业产业化、社会化以及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农机具的应用方面,以山东省为例,2012年该省补贴多种农业机械总共为44.7万台,农机具补贴资金为13.7亿元,全省超过20多万户农民直接受益。

3.结语

近年来,中央加强了对农机具的现金补贴,极大促进了农机具市场的发展繁荣,同时拉动了广大农村的农机具工业发展。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各地为了实现建设现代化农业的目标,必须在全面提升农机具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紧抓优惠政策,对各地农业发展的优势进行分析,积极发挥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实现农业机械的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巧玲,张之桐,平刚.上海郊区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展[J].上海农业学报,2010,26(3):34-35.

[2]安轶超.浅析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展[J].当代农机,2009(7):67-68.

[3]曾平欧.平阳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成效和问题和对策分析[J].中国农机化,2010(4):89-90.

[4]曹志义,张铁军.研究农机购置补贴与农户增收效果的分析问题[J].机化研究,2012(4):45-46.

农业机械化行业研究篇7

从无到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

这期间,我国主要实行“四自一辅”的种子工作方针,种子生产、加工和储运方面的装备和设施基本上是空白。种子加工直沿用簸箕、手筛、风车等原始工具和盐水选种,生产力极其低下。

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前苏联、匈牙利等国引进若干台种子清选机。1957年,开封联合收割机厂试制了我国第一台种子清选机――0.8型种子清选机;1959年,沈阳农具厂试制了一种3.0型复式清选机。由于种种原因,这两种机型都没有得到生产与推广。种子干燥几乎全部是自然晾晒,基本上没有采用机械干燥。

1976年,我国成立了第家种子加工机械专业生产厂――石家庄市种子机械厂现更名为石家庄市绿炬种子机械厂:1977年,八五二清选机械厂现更名为黑龙江省白桦清选机械有限公司。成为另一家专业生产厂。1977年10月与12月,小型种子清选机5XZ-0.4型与5X-0.7型分别在山西省万荣脱粒机厂与石家庄市种子机械厂通过鉴定。

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1 设备引进

1976~1977年,我国分别从原民主德国和瑞士引进两种样机――K-541型复式清选机风筛选+窝眼筒、和mtLB-100比重清选机。借鉴引进技术,1978年,由中国林产工业设计院等单位联合测绘的5XF-1.3复式种子清选机与5XZ-1.0型重力式种子清选机完成研制。

1978年起,改革开放使中国农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质的飞跃,国务院了“四化一供”的种子工作方针,种子加工机械化正式提上了工作日程。同年底,我国首次使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合作基金50万美元,引进并建设两座5t/h“稻麦及玉米种子加工示范厂”,于1980年8月完成并正式投产。1979年底至1980年初,又先后从美国、瑞士、丹麦、日本、东德、奥地利等国家引进了10套种子加工成套设备、150台复式精选机、15台种子烘干机和2台种子色选机。1980年,再次接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50万美元,援建“棉种稀硫酸脱绒示范厂”,其技术特点是:针对棉籽含绒率,采取对浓度10%的稀硫酸直接计量并与棉籽混合,通过烘干、摩擦的方式脱掉棉籽表面的短绒,便于对脱绒后的光籽进行清选加工,该技术与设备填补了国内棉种稀硫酸脱绒的空白。1982年,中国种子公司从美国拉默斯公司引进套5t/h棉籽泡沫酸脱绒成套设备,安装在山东省聊城市,其技术特点是:针对棉籽含绒率,采用对浓度78%的硫酸、发泡剂和水分别计量直接混合,将混合液与棉籽均匀混合后,通过烘干、摩擦的方式脱掉棉籽表面的短绒,在稀硫酸液中加入发泡剂,可以增强酸液对棉绒的渗透能力,扩大设备的适应范围,提高脱绒效果。相继辽宁省又引进了3台移动式种子加工车。1986年,北京市种子公司从丹麦引进了一条蔬菜种子加工线。“六五”期间从国外共引进17套种子加工成套设备和170多台种子清选机,包括土建总投资5000多万元,每年总的加工能力约43600t。

1985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引进40套种子加工成套设备和15台单机及计量秤等设备,包括22条谷物种子加工线、7条棉种化学脱绒生产线、3套玉米果穗烘干线、4条蔬菜种子加工线、1条甜菜种子加工线和2条马铃薯种薯清选分级加工线,设备投资约1300万美元,年加工种子约为87800t。

至此,中小生产能力的种子加工主要机型和成套设备已经全部引进。

2 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在引进国外先进的种子加工设备基础上,从1980年开始,我国农业工程技术人员开始了种子干燥与加工机械的系统研制,对种子干燥机的能源问题、干燥工艺、部件结构与参数以及种子加工机械的结构性能和工艺参数等,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

(1)在干燥设备方面:198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研制的低温干燥仓通过鉴定;同年,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研究所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建成以玉米果穗干燥为主体的种子加工厂。1981年,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上海长征农场等单位研制成功低温循环式干燥机。1982年,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机所研制成功种子干燥机。1985年,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研究所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建成30、60、100、200t/批次的玉米种子干燥成套设备。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研制的nHC-3系列玉米果穗、斜床式换风通风烘干加工生产线,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干燥机配套的热风炉研制工作也得到大力发展,已有多个燃煤热风炉专业厂家生产不同形式的系列产品。

(2)在种子加工设备方面:1982年,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与石家庄市种子机械厂等单位联合研制成5t/h种子加工成套设备。1983年,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与上海向明机械厂试制成5Xt―1.0型种子加工成套设备。1984年,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与上海向明机械厂、甘肃省酒泉种子机械厂联合研制成5Xt-3.0型种子加工成套设备。同年,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所与南京包衣机械厂联合研制成种子包衣机。1985年,甘肃省酒泉种子机械厂生产的5XF―1.3型复式种子精选机获部级优质产品银质奖,至今已生产近6000台。同年,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与镇江脱粒机厂研制成功5Xt通用种子精选机,年产500余台,翌年获得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7年,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与镇江脱粒机厂等单位在江苏省建湖县联合研制成5ZJC-1.5种子干燥加工成套设备,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机电研究所与湖北江陵第一机械厂、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与邯郸棉机厂分别进行合作,在江苏省大丰县、山西省新绛县建成棉籽泡沫酸脱绒成套设备;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研制成功茄果类湿种子加工成套设备;由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湖北省机电研究所、邯郸棉花机械厂和湖北江陵第一机械厂共同研制的棉籽泡沫酸脱绒成套设备,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至今已在国内棉种繁育区推广200多套,并出口到巴基斯坦和尼日利亚等国家。

1988年,机械工业部呼和浩特牧机所与酒泉种子

机械厂联合研制了小型牧草种子加工成套设备;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与酒泉种子机械厂共同研制的5Xt-3.0型种子加工成套设备,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叁等奖。

1989年,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牧机所、酒泉种子机械厂等单位联合研制成5SJCl50-700型蔬菜种子加工成套设备,安装在天津市种子公司。同年,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在北京市延庆县种子公司建成Ztm-4.0型种子加工成套设备,在北京市昌平县建成Ztm-1.5型种子加工成套设备。其中:5SJCl50-700型蔬菜种子加工成套设备首次采用了可编程自动控制,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Ztm-4.0型种子加工成套设备1992年获国家“星火科技”三等奖,至今已推广100多套。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石家庄市种子机械厂在认真消化吸收国外引进设备基础上,陆续开发成功轮式可移动的风筛清选机、比重式清选机和包衣机等机组。

1991年,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上海向明机械厂、本溪春光种子有限公司研制的5XZ-2。0型比重式清选机是这一阶段的新一代产品,该设备年产近400台。

1992年,国内种子加工成套设备首次采用了振动输送机来传送物料,使跨机作业简便易行,工艺流程变得更加灵活可靠,大大降低了多次提升造成的种子破损和能耗,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后,该工艺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应用。

此外,我国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与工厂企业相结合,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承担科研课题,进行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在种子加工与种子干燥技术方面,获得了丰硕成果。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江苏理工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先后对风选、筛选、比重清选、窝眼清选、带式摩擦清选、介电分选、脉动气流流化分选、磁力分选、光电分选等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试验研究和基础理论方面的系统分析,对提高机具性能、开发新部件、新机型发挥了较大的指导意义。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在对种子物理特性和加工工艺综合研究以及对种子干燥技术等试验研究等方面,对推动种子加工与干燥技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津大学研制成功蔬菜种子干燥机,并建立了“蔬菜种子干燥力学及其临界温度方程”,研制了“两流程红外辐射振动流化种子干燥机”,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对种子加工的认识还不充分,国家投入相对不足,种业市场鱼龙混杂,存在许多假冒伪劣现象,自留种现象有所抬头,对种子加工造成了一定冲击,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进入了短暂的低潮期。

从“六五”到“八五”,种子加工设备制造厂家多达40余家,除最初阶段外,我国的种子加工机械已经主要靠自主生产。种子加工机具的规格从小到大,机型品种从脱粒、预选、清选、分级、包衣到包装,作业对象从粮油种子、棉籽、菜籽到牧草种子,产品基本覆盖了种子力Dt_的各个领域,生产能力5t/h以下。其中上海向明机械厂研制的5XZ系列重力式种子精选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累计生产约4500台:石家庄市种子机械厂开发的移动式如工车每年都销售几百台套;由北京市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开发的湿种子加工成套设备也有推广应用: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和镇江脱粒机厂研制的5XJ-0.5型小型种子精选机还有少量出口;同时,5XF―1.3型复式种子精选机、2.0型比重式清选机等产品均有出口。

1988年,由种子加工机械与粮食处理设备的有关企业与科研、教学等单位组建了中国农业机械协会种子加工及粮食处理设备分会。

1994年,种子加工机械相关行业标准种子加工成套设备试验方法、种子加工成套设备技术条件、获得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快速发展与拓展阶段(21世纪)

1995年,由于实施了种子工程项目,我国各级政府对种子加工装备方面的投入加大。为杜绝市场伪劣种子现象,种子加工以包衣和包装为突破口,翻开了种子加工机械发展的崭新一页。2000年,国家《种子法》的颁布实施,对种子加工技术的推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996年,吉林省种子总站、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玉米穗粒两级干燥成套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7年,新疆石河子市华农种子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棉种过量式稀硫酸脱绒设备,开拓了新的棉种脱绒工艺,获部级新产品称号。同年,河北冀岱棉种技术有限公司建成亚洲最大的棉籽泡沫酸脱绒成套设备,其设计方案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与美国专家共同制定,除关键设备由美国引进外,其它设备均选用国内最好的产品或最好的生产厂家制造,设备加工工艺按高标准要求,整套设备运行到2002年底,共加工成品种子1000多万kg,产品合格率99%以上,不仅满足河北省棉花用种要求,而且还向山东、河南、山西等省提供优质棉种。

2002年6月,为了提高我国农作物种子加工设备的研究开发与设计水平,满足种子产业发展的需要,农业部投资511万元人民币,批准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双桥中试基地建设“农业部种子加工工程技术中心”。主要建设内容:基础实验室、干燥实验室、加工实验室、检测与控制实验室以及演示培训车间、中试车间等。实现在国家业务主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指导下,集少量、多品种种子加工试验及产品开发和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发挥种子加工新技术、新产品试验研究与开发中心的功能,种子加工技术示范与培训服务中心的功能,种子加工技术信息中心及种子加工技术标准化中心的功能,为种子工程项目的实施及种子产业的发展从技术上提供有力的保障。中心建设过程中,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种子加工及检测、试验设备,为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种子加工设备和开展对在校学生进行种子加工技术培训i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先后有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近1000名学生到中心接受教学实习培训。

2005年,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研制的5Bw50型种子包衣丸化一体机技术通过农业部“948”项目验收,并取得一项专利,由此研发的系列产品至今已推广30多套。2006年,由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研究所、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和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完成的大中型种子加工成套装备的研制与集成,取得3项专利,2007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获农业部神农奖二等奖,至今已成功推广10多套。

2007年9月,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利用中国与东盟国际合作项目的良好机会,申请对东盟国家高层农业管理人员进行种子加工技术培训专项。在2008年具体培训过程中,邀请国内种子加工技术研究单位、设备生产企业及种子企业的代表介绍中国种子加工、包装等设备和中国重点种子企业种子繁育、加工、贮藏以及种子质量保证体系内容,使来华学员对中国种子

加工现状、发展过程和中国种子企业的工作流程,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等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扩大了种子加工对外宣传的力度。

从“十五”期间开始,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国内多家企业先后研制开发了6t/h、8t/h和10t/h种子加工成套设备,至今已推广了近百套,单机系列产品也更趋完善。进入2l世纪,我国种子加工机械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经过行业淘汰、更替与整合,目前,国内种子加工设备制造厂家有30多个,种子加工机械的年生产能力超过5000台,成套设备近100套,产品有20多种类型,200多个型号规格。单机生产率0.1―10ffh,成套设备生产率1、1.5、2、3、4、5、6、7、8、10t/h,清选的种子包括粮食、油料、蔬菜、牧草、棉花、甜菜、亚麻、花卉和林木种子等。近20年来,共生产各种种子加工机械约30000台,建成种子加工厂1000多座。脱粒、烘干及清选包衣等主机都形成了国家或部颁标准。

这一时期,种子包衣机、比重清选机、复式种子精选机和移动式种子加工车都有出口,主要销向韩国、古巴、智利、巴基斯坦、蒙古、俄罗斯、菲律宾等国。近几年,酒泉奥凯种子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单机产品已出口到法国和东欧等发达国家;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研制的5Bw50型种子包衣丸化一体机也出口到了东南亚和非洲等国。2007年,甘肃省酒泉奥凯种子机械有限公司向朝鲜出口一套含玉米果穗脱粒、籽粒烘干和清选加工等完整的种子加工成套设备。2008年,北京西达农业工程科技发展中心利用自身技术优势,集成国内八个生产企业的关键设备,向独联体出口两套种子烘干和清选加工生产线。

尽管国产种子加工设备快速发展,但在大型设备和制造质量方面,国外产品还存在较大优势,进口设备依然不断引进。1995年4月开始,农业部开始组织实施种子工程项目,国内种子企业通过利用各种贷款和实施世界银行贷款一中国种子商业化项目,新增种子加工机械181台,新建各种大、中型种子加工成套设备178套,其中从国外市场购置了种子风筛清选机144台、比重分选机141台、窝眼筒精选机57台、种子包衣机144台、计量称129台各省区自己投资兴办的加工中心未计入内。绝大多数种子加工成套设备采取引进关键主机与国内设备配套的方式建设,加工工艺适合国情,同时节省总体投资,降低加工成本。

此外,中种集团――承德玉米种子加工中心,北京市部级原种场种子加工中心、陕西省部级原种场种子加工中心和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种子商业化项目种子加工设备招标项目等,使中国成为国际种子加工设备的展示基地,也为进一步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种子加工设备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是2000年9月在河北承德建成的中种集团一承德玉米种子加工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全套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种子加工设备,实现了果穗自动卸料、果穗烘干、脱粒、预清、储藏、精选、分级、包衣、包装全自动流水作业,种子经过加工后,综合质量显著提高,为我国种子行业参与国际竞争迈出了第一步。

2003年,由农业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主持对牧草种子加工及包装生产线进行统一招标采购,其中包括3套全套进口设备和8套主机进口、国内配套设备生产线,分别安装在青海、云南、甘肃、新疆、吉林、河南等省牧草种子繁育区。

2006年,农业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承担的“小黑麦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采取主机进口、国内配套方式进行生产线建设,首次引进3台绒辊式种子分选机。

种子加工主要单机的发展

(一)风筛清选机械

从单筛箱发展到双筛箱结构,平衡性更好;从刷式清筛到橡胶球清筛,筛面清理更彻底,清选效率有保证;增加后吹风技术,清选更干净:增加多道沉降,更便于下脚料回收利用;振动频率由固定式向机械调速和变频调速转变,操控更直观、精确、简便;机器整体结构由单一固定式扩展到固定、移动和组合等多种形式。

(二)比重清选机械

以矩形和三角形正压式机型为主,淘汰了负压式机型{采用可靠的双质点或往复平衡方式,取代了效果较差的偏心平衡;从单台风机向多台风机发展,风量调节由风门控制向对风机主轴转速控制发展,多台风机由并联方式扩展到单独控制;工作台面振动频率和风机转速由机械调速向变频调速发展。整机运转更加平稳,性能更可靠,更节能和便于操作。同时还开发了系列移动式产品。

(三)分级机械

从单滚筒发展到多滚筒和平面筛,由固定转速发展为可控转速。由于沉孔筛、圆孔筛和波纹长孔筛加工工艺的出现,提高了分级效率和分级效果。

(四)窝眼筒清选机械

从部件发展到单机,从单滚筒发展到多滚筒和组合式滚筒,由机械调速发展到变频调速,不仅提高了清选功能,还扩展了生产能力。同时还开发出移动式和附加螺旋推送装置等机型。

(五)包衣与丸化机械

包衣技术由单一齿杆搅龙式发展到滚筒式、揉搓式和立式甩盘等多种结构;药液计量由药勺式发展到定量泵供给,同时采用防腐蚀封闭结构,防止药液逸漏:药液雾化方式由气力雾化发展到压力雾化和甩盘离心雾化:药种混合方式由相互摩擦发展到同步涂敷与相互摩擦相结合,搅拌速度由机械调速发展到变频调速;机器控制方式由简易控制发展到全自动控制。丸化技术由低速釜式发展为高速立式甩盘,大大提高了包衣效率和成品质量。如5Bw50型种子包衣丸化一体机采用目前国际领先的立式甩盘和pLC全程自动控制以及触摸屏人机对话等先进技术,不仅提高了包衣和防伪效果,还使药种比增至1:200,显著节省用药,无须后续烘干,同时解决了国产丸化设备长期以来自动化程度与效率低、丸化种子粉化率高、外型不规则和丸化合格率差等缺陷,逐步取代传统机型而成为市场主导。

(六)包衣后烘干机械

由人工晾晒发展为成膜仓和连续烘干机具,开发出筛网通风滚筒和密闭六角滚筒等机型,解决了国产药剂用量大,成品种子含水率高而不适宜直接包装等问题。

(七)种子干燥机械

借鉴粮食干燥工艺,从兼用机型发展到专用机型,有各种结构形式,工作方式主要为连续和批次循环等。其中连续式干燥机如变截面角状盒的混流式干燥机系列、横流网柱式干燥机等,主要是通过引进技术、试验研究、消化吸收而研制成的新一代干燥机,对热风温度和终点含水率从人工测量发展为自动控制。种子干燥机的供热装置,已发展为轻质柴油燃油炉、燃煤热风炉、电加热器和燃气加热等多种方式。

(八)计量包装设备

称重形式由机械式发展为电子式;计量方式由容积式发展为秤重式;计量装置由单头计量发展到多头计量;包装形式由大包装扩展到小包装甚至数粒包装;控制方式由原来的模拟模块单板机控制发展为数字模块的pLC控制;计量形式由半自动发展到全自动秤重计量和包装。

农业机械化行业研究篇8

abstract:inordertocaterthespiritofteachingreform,inviewofthepostgraduatetrainingobjectivesandrequirementsofhigher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management,thispapermakesabriefdiscussionfortheteachingofthecourses.thepaperpointsoutthatteachingtextbookcontentpartisinsufficient,thelagofpractice,classroomteachingcontentandthediversestudentbasiccourseintheteachingoflayparticularstressontheeffectisnotideal.itproposesinviewoftheproblemsshouldbedonebytheadjustmentandreformoncontentofcourses,teachingmethods,cultivatingmodeandtheconstructionofteachingstaff,improvethestudents'innovativeandpracticalability,teachingmeetagraduatestudent;cultivateinterdisciplinarytalentstoadapttothenew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

关键词:高等农业机械学;教学内容;教学改革;探讨;复合型人才

Keywords:higher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management;teachingcontent;teachingreform;exploration;inter-disciplinarytalent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240-03

0引言

《高等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主要研究农业机械化领域机械装备系统和理论研究以及农业机械化组织管理理论,使农业机械化生产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1-2]。课程目的是使研究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农业机械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通过学习管理学、系统工程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化管理,使其获得优质和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了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方针和国内外农机化的发展动态以具备针对区域性农机化系统有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的能力[1-3]。

海南大学作为海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农业机械化工程是海南省特色专业,是海南省培养农机化人才唯一的品牌专业。为满足农机化人才新要求,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结合近几年相关教学实践经验积极推进《高等农业机械学》教学的改革和创新[4]。

1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等农业机械学》是本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农业机械化管理》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是由《农业机器运用管理学》与《农业机械化经济管理》相互融合的学科。课程包括两大部分:农业机械化技术管理和农业机械化经济管理[5]。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其教学中重工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与此同时,还存在教学课时安排的不当、实践的不足,以及师生互动的缺乏,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具体表现如下。

1.1课程内容的缺失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6]。《高等农业机械学》课程内容不仅要涵盖农业机械化相关技术知识,同时也应紧紧围绕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加大对管理学知识的讲授。本课程教学内容缺失主要表现:一是课程不重视管理学知识。农机化管理相关结构体系与层次以及管理中的领导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存在严重的不足。二是教学内容未能做到时时更新和完善。现有的农业机械学教材侧重于理论分析和计算,而且部分内容陈旧,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随着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农机技术不断革新,样式的层出不穷,学科的新进展、新动态、新水平,促使着教学要跟进时代的需要[3]。而教学内容也要时实更新最前沿的技术以及更加全面的学科领域。从而达到课程的研究性,专业性、学科广泛性、交叉性与边缘性等诸般特征[6]。

1.2学生基础不一,教学难度大研究生在升学前学习的专业和基础各异,甚至部分学生没有学过机械相关理论知识。然而,老师在讲解农业机械化知识时,势必涉及农业机械学、拖拉机理论、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以及液压和气动传动等相关密切的基础知识。从而形成了多门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的融合讲解,仅靠现有的学时很难做到,进而导致本课程顾此失彼。学生先修课程的不足,增加老师的额外教学负担,这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和教学效果。

1.3教学课时不足而偏离教学大纲大多数院校该课程的计划学时为30学时左右,课时不足,教学内容无法全面展开,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偏好选择教学内容,顾此失彼[5]。老师的擅长和科研方向的迥异从而导致:对技术研究和革新重视的教师会着重讲解农机具的机构原理和技术参数要求,从而忽略农业机械化管理的相关内容;对技术管理重视的教师则重点在于教授农业机械管理学的概念和一般原理,进而忽略了农机技术管理内容。这都会使教学内容偏离其设定的教学大纲和目标,不能有效完成其所担当的教学任务。

1.4实践环节的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好办法,然而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和教学条件的不足,使实践课几乎没有开展,更不用说学生在实践中拓展,从而养成研究生们“闭门造车”研究习惯。

1.5师生互动性差,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要靠学生的主动性,目前高等农业机械学教学方法单一,授课主要采用电子课件,时而插入动画的方式。课堂气氛沉重,学生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老师课件和自己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师生互动性差,老师缺乏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推动学生自主解决课堂问题的必要手段,学生是“听众”,只输入而不输出运用,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这种单向“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4]。

2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为了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应对课程的研究性、专业性、学科广泛性、交叉性、边缘性的特征;贯彻“结构更加合理,规模更加适当,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精神[6,7]。《高等农业机械学》的课程教学应做出如下的改革。

2.1拓宽和更新教学内容,平衡知识结构

2.1.1增加管理学在教学的教学比重。管理学的基本职能有决策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这些内容在农机化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和理论基础[8]。研究生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夯实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应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和适应农业科技化、自动化的科学发展要求。课程设置中应包含例如农业数据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系统以及监察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职能、控制运用原理等知识的讲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平衡学生的知识结构。

2.1.2及时更新课程内容,适应农机具的快速发展。目前课堂所讲授的农机具设计方法、机器结构以及运用的控制设备等知识缺乏新颖性,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年来农业机械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新型的农机具和设计理念层出不穷,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农业机械化工程的研究生教学应实时掌握最前沿的专业信息,更新课堂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农业机械的良性快速发展。

2.2参与式、特色与专题式、研讨式教学

2.2.1参与式教学,加强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的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每章专题知识的讲述后,学生课后准备与之相关专题的powerpoint课件进行讲解。这不仅可以增强自主学习性,加深了专题的知识理解,也拓宽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反馈了教学成果和及时运用了所学知识。

2.2.2特色与专题式教学,能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农业机械有着地域性特点,因地制宜的教学将具有典型的实例教学意义。例如海南大学地处热带地区,教学中可以增加热带作物农业机械教学实例,让学生更加贴近实践。专题教学就是围绕某一案例进行深度的剖析、分析和评价,同时进行知识延伸。

2.2.3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授课中发现问题,提出小课题,学生在查找资料、讨论、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技能又锻炼了沟通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这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明确了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学习信心。

2.3中―英双语教学中英双语教学有着其实行的必要性,是高校教育国际化重要的步骤,推动大学教学改革的一项有力措施[4]。随着农业机械的国际化,国内高校与国际高校的教学合作也越来越频繁,所以农机专业的双语教学势在必行。由于教材和师资力量的局限,目前此课程的双语教学可以借鉴其他课程和国外高校的成功教学经验,先实行部分或专题式双语教学,再逐渐过渡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利于老师教学的顺利展开,也利于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手段。

2.4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实际的方法,列宁曾说过:“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贴合,一是高校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和开放力度。课堂结合实验,这样既弥补了理论的实验性不足,又加深了实验的理论依据,相得益彰,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二是实习基地的建立。以满足学生的实习操作,以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

2.5高校与企业互动联合教学当前许多高校已采用了教学-科研-生产的培养教学,来推动农机创新体系,发挥农机化科技整体优势[9],从而实现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但是各高校的资源毕竟有限,这使研究生的培养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利用各高校的优质资源,各高校可以联合互动式教学。同专业或相关专业可以采用不同高校老师授课,提高教学质量;整合实验资源,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节约教学成本。

高校与企业的联合教学。高校理论知识扎实,企业有着完善的生产设备与操作技术。两者结合教学,既能满足教学和生产的需求,又能减少双方成本,更好地实现学生在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学生参与农机具的生产组装过程中,由企业工程师进行教学,真实地接触农业机械化管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带着实践经验回到教室课堂,将使理论知识更加容易掌握。同时这也提供给学生更多发挥能力与就业的机会[10]。

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的联合教学,目前正在试探阶段。高校与企业已经有不少的合作实习教学,但是这些力度都还比较薄弱,仍需加大力度。这种教学形式的成果值得期待。

2.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的根本,对教学实践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要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构建过硬的师资队伍[11-13]。授课老师需要提高的不仅是学历,更要增加实践经历加强专项知识的进修,及时掌握前沿理论,并能进行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学校建设有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形成了“开放”、“协作”的运行管理机制。

3总结

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近年来对高等农业机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使得我们有了初步的改革方案与经验。为了实现更高效的研究生教学,我们需要从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上进行突破:教材内容的革新需要结合科技前沿与时俱进,删除不适用章节,增添新型实用的知识;教学方式应采用多种不同教学手段,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增加实践与企业的合作教学将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高等农业机械学有着学科交叉性和专业性,其教学改革将更加复杂与艰难,要实现这门学科的有效改革,仍需各高校老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吕敬堂,张富贵,等.《农业机械化管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农机化,2012,242(04):197-200.

[2]王显仁,师清翔,等.《农业机械化管理》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J].农业机械,2009(14):84-86.

[3]朱瑞祥,邱立春.农业机械化管理学[m].长春:吉林科学出版社,2000,8.

[4]张喜瑞,翁绍捷,等.《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农机化,2009,241(03):182-184.

[5]高焕文.高等农业机械化管理学[m].二版.北京:中国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5.

[6]任文涛,宋玉秋,等.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农业机械学课程改革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6):55-57.

[7]韩惠鹏.迎接21世纪、深入开展高等农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讨论[J].高等农业教育,1996,71(5):10-13.

[8]焉敦望.管理学原理应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2.

[9]魏登峰.稳农重器―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管理司司长宗锦耀纵谈发展农业机械化[J].农业工作通讯,2010(23):21-24.

[10]马少辉,张学军.农业机械化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J].新疆农机化,2008(3):53-54.

[11]孙勇,卢铁光,等.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探索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12(3):106-110.

农业机械化行业研究篇9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农业;现状;推进模式

引言

现如今,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先进的科技使得各项生产活动越来越便利快捷,尤其是自动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由于自动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所以近几年国家对自动化机械也十分关注,机械自动化不仅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也得到国家的鼓励推进。为了机械自动化能够更好的促进农业发展,就必须针对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积极做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宣传和推广,使得机械自动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

1农业机械自动化的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自动化是指将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中,使得机械在没有人操作、控制的前提下,可以独立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农业机械自动化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生产数量和效率,同时也减轻了工人的劳作量,使得工人的双手得以解放。农业机械本身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和技术性,再加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就使得农业劳作更加轻松便利,农业的劳作流程简单、速度快。农业机械自动化在节约劳作成本、人力资源、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自动化机械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含量,提高农产品价值,在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为其带来更加可观的经济收益,满足新时期农业发展需求。由此可见在农业发展中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意义有多么重要。

2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

2.1机械自动化模式选择不合理

我国有很大一部分面积属于农田面积,并且农田面积的分布十分广泛,农田在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以及地形地貌中有明显的差异,其生产模式以及生产条件也不尽相同。针对地区农田差异,我国积极开发研制出了多种农业机械,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区农田的生产需求。但是就目前农业机械自动化现状来看,很多地区在选择模式上由于缺少正确的引导,所以所选用的模式存在不合理现象,也就无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2农机制造水平较低

在对农业建设发展的大力支持下,农机制造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整体农机制造水平还比较落后,由于农机制造水平较低,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械自动化的推进。我国很多地区的农机制造厂都是仿造其他发达地区的农机形式,缺乏对设备的创新和改进,甚至无法完全掌握农机的操作。这种现象也就使得农业机械自动化无法得到实现,并且还使得农机的维护成本大大提高。图2就是一台自动化松子脱粒农机。

2.3农业技术有待提高

很多地区的农业机械自动化起步较晚,所以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仍然处于探索发现阶段,技术的不成熟也会使得机械自动化水平无法提高,并且机械自动化的精准性也得不到保证。有些地区在使用自动化机械时,由于技术水平较低,自动化技术不够成熟,所以很多农业劳作还需要配合人力来完成。有些自动化机械甚至会因为技术不成熟,出现使用异常等现象,破坏了农作物的正常生产。

3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进模式

3.1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进需要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来实现,通过政府支持可以使得农业机械自动化得到更广泛的宣传,促使更多地区和农田积极应用自动化机械。因此,政府应该积极加大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号召作用,对机械自动化进行宣传和引导。通过宣传可以让更多农民了解到自动化机械的优势和作用,从而使得机械自动化的应用范围拓宽扩大,通过引导也可以使更多农民了解到自动化机械的正确操作方法,进而实现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进。另外,政府要在政策上为农机制造提供便利,给予支持,比如适当的减免税收来减少制造商的压力,从而使科研人员更有信心开发新技术。

3.2加强对农机制造的研究

想要实现机械自动化的持续推进,就需要通过加强对农机制造的研究来提高机械的适用性和耐用性等,进而才能推进其发展。首先,农机制造的研究人员应该积极学习先进的农机制造技术,将先进的技术引用借鉴到科研中,而不是完全模仿、搬照其他地区的技术。对于农机制造中的不足之处,科研人员要积极对技术完善改进,使得农机制造技术得到进步和提升。其次,在农机制造研究时要切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比如要考虑当地农民的文化程度,尽量简化操作流程,并且农机制造技术还要考虑到当地的天气、地形等因素。

3.3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技术水平虽然进步较快,但是农业机械在应用时还是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农业技术中的问题,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提高技术水平,来推动机械自动化发展。比如技术人员可以学习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理念和先进生产理念。尤其是对机械的精准度和自动化水平,技术人员应该重点研究,通过不断的学习、创新、研究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进而实现农业机械自动化。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和信息科技都在飞速的提升中,为人们的生活和各项生产都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尤其是农业机械中的自动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我国在积极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应该高度重视机械自动化的生产。在机械自动化应用时不仅要充分了解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还要有针对性的提出机械自动化的推进模式,使得机械自动化在农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荣金.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与推进模式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3(12):54.

[2]赵国庆.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与推进模式[J].湖南农机,2014(12):6-7.

[3]石同明.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与推进模式[J].农民致富之友,2017(06):199.

农业机械化行业研究篇10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管理;设计

前言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逐步广泛应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地普及,信息技术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而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系统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中应用体现在建立完整的信息交流平台,从而促进行业间的技术交流,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步伐。但就我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系统现阶段发展现状来看,农业机械化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相对落后,使得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滞后。因此,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农业机械化信息工作得到较快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农机化的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同时有利于提高和确保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利于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但从综合发展水平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1农机化信息采集处理传递手段相对落后

在个别地方的农机信息工作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信息来源渠道狭窄,信息数据量不高,信息质量不高,从而导致工作效率较低。

1.2农机管理统计分析系统软件版本不高

现阶段全国农机部门所使用的农机化管理统计汇总软件版本不高,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系统已经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潮流,从而限制了各种农机数据的共享与传递,加上软件本地安装的分发工作量大和维护培训费用的增加,落后的软件程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快捷与方便的要求。

1.3亟须高新技术进行现代化管理

随着新的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化信息工作则是建立在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和农机管理前提下的,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高效农业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向农业机械化领域的不断渗透,农业机械化也面临着利用高新技术进行现代化管理的新问题。如:共享文件,透明办理事务进程,下载各种工资资料等[1]。

2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给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很大益处。

2.1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是迎合时展的创新型工作方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一些农业发达的国家,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农业信息管理技术发展也相对成熟。从国外的一些国家的实践中来看,农业机械信息化对农业早日实现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2.2能够掌握信息化发展的最新动态

通过农业机械信息化,能够通过互联网第一时间掌握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农业大国政策方針的变更,使得农业发展进一步顺应市场发展新风向,对本国的农业发展战略做出及时的调整,实现农业发展的最优状态。同时通过互联网,使得行业之间能够更好地了解,更好地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了相应的社会效益。

2.3实现资料的有效管理

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对农业机械化的信息资料进行储存、收藏、保管,以便相关工作人员对资料进行整理,方便日后查询资料。如,在资料库上登记各类农业机械的型号及市场资源拥有情况,以便日后某工作需要这项仪器时能快速找到[2]。

3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分析

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在于利用Struts框架对weB页面进行开发。采用JSp技术来对weB进行技术上的支持,利用JSp的特点充分发挥weB的效用价值,使二者有效结合。

3.1JSp技术的应用

JSp是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在传统的网页中插入Java程序和JSp标志而形成的。JSp的工作方式是接受客户端发出的请求,通过访问服务器对请求进行分析,将分析得出的结果反馈给用户即可。在这一操作过程中,weB在接受到用户想要访问JSp的请求时,weB对其中的程序片段进行操作。最终返还给客户的结果除执行的结果外,还有JSp文件中的HtmL代码。而为了使得weD页面的动态效果功能得到更好的实现,一部分Java程序只需要插入集合,而这些操作的过程都是在服务器端完成的,不显示在客户端,客户端只显示操作的结果。

3.2农业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构建

为了对农业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库的构建,需要对所有农业机械进行分类,针对每一项农用机械的信息构建一份数据表格;对所建立的数据表格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到数据表格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表格间的联系,从而构成农用机械信息数据库。如果需要研究某一地的农用机械信息,则根据该地的农机统计表进行上述分析与统计,从而得出该地的农用机械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为农机数据分析提供迅速、方便的系统服务,有利于掌握各区域农业资源及农业机械数量与分布情况。

3.3农机信息系统的建设能够分析评价各种农机的适用性

根据研究地区的各种数据与参数,如:经济条件、地形特点、农机使用需要的各种数据参数等信息,能够方便、及时地了解区域内的市场情况,再根据各种数据所显示的经济状况分布情况,形成农机机耕需求的各种图表。

4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逐渐渗透到农业领域,加强对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研究与设计,从而得出较为可靠有效的方案,方便农业机械化用户,推进我国农用机械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作者:何桂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