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供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0:32

矿产资源供应篇1

一“、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预期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依据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装备制造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等行业的产业振兴规划及相关行业权威研究机构对“十二五”时期机械、建筑、船舶、家电、集装箱和汽车6个主要钢铁消费行业的预测研究,可以推算“,十二五”期间这些行业多数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尤其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快速推进,这些都将使上游钢铁行业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另外,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涉及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兴产业必然对钢铁业产生新的要求。国家大力支持的新能源、核电、环保和军工科技等也将会形成钢铁业新的增长点。总体来看,受国内经济发展及需求的拉动,“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内主要工业生产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钢材消费的增势使钢铁业仍将保持高产量,对铁矿石的需求也将维持在一个相对高的水平。

二、我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及“十二五”期间国外铁矿石市场供给分析

世界主要的铁矿石出口国是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和南非等国,以上4国铁矿石年出口量占全球铁矿石出口量的85%,也是我国铁矿石的主要进口来源国。近年来,我国钢铁产量快速增长,国产铁矿石已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因而导致进口急剧上升(见图2)。据中钢协分析,2009年中国矿石进口量占世界海运量的70%,中国对外矿的依存度已经由2003年的46.5%上升到2009年的66.1%,国产矿的比重逐年下降(见图3),并且在今后若干年内,铁矿石高度依赖进口的格局将会继续。未来国际铁矿石供给的形势是怎样的呢?据mYSteeL统计显示,截止2009年底,全球铁矿石产能为15.78亿t,到2015年,全球铁矿石的产能增量将达到10亿t,总产能将达到26亿t;10亿t新增产能包括老矿山的扩建项目和新建矿山项目。其中,4.76亿t为已确定实施新增产能,5.95亿t为有意向实施新增产能。具体情况见表1、图4和图5。有意向新增产能最后能否顺利投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已确定的新增产能也可能面临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不确定性相对较小。其中,大型矿山受益于充裕的开发资金和发达的基建配套设施,在已确定的新增产能达产方面保持着良好的记录。既然预计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国际铁矿石供给会有较大的增长,我国的钢铁企业又是这些铁矿石供应商的最大客户,只要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国内铁矿石进口无序竞争的局面,加快形成我国进口铁矿石的合力,铁矿石的供给就能够得到保证。

三、对“十二五”期间完善我国铁矿石供给保障的建议

在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国际铁矿石市场供应仍将继续增长的基础上,本文从国外、国内两个角度提出完善我国铁矿石供给保障的建议措施。

1.加快建设境外铁矿石长期稳定基地

进口矿石比重过高,便意味着资源受人掣肘——“走出去”到国外投资办矿或入股铁矿山是近几年来钢铁行业提高矿石资源保障能力和实现上下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的新思路。我国钢铁企业在长远的资源投资、融资手段和途径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必须建立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钢铁企业和资源所属者之间的合作通道,以新的模式进行资源控制和开发,使稳定的资源供应成为我国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鼓励由国内大型钢铁集团企业牵头,吸收中型钢铁企业入股,联合起来到国外合资合作办矿,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国产矿和海外权益矿用于国内炼铁生产所需总量的比例达到2/3以上。在企业联盟或企业实际操作层面,可以采取收购、投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加大矿石资源开发的投入,加大对澳大利亚、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国铁矿石资源的考察,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合资和联合开矿。密切跟踪国外铁矿石行业和市场的发展动态,积极与国外矿石供应商进行磋商,增加铁矿石的长期协议量,在巩固与现有铁矿石供应商的长期稳定合作的同时,寻求与印度、智利和秘鲁等国的铁矿石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拓宽进口铁矿石的采购渠道。如武钢通过收购、兼并和参股等方式,建立了一批境外资源供应基地。公司获得权益铁矿石资源量达到100亿t,全部达产后,超过9000万t的供矿能力,可满足企业85%以上的需要,加上自有部分,5年后,武钢铁矿石可全部自给。境外长期稳定资源基地的建设,能够提高我国钢铁企业全球战略资源的掌控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我国钢铁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源保障,也为争取铁矿石谈判的“中国价”奠定了基础。依托境外资源基地,企业可以逐步向钢铁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延伸,使航运、海运租船和废钢进口等新兴业务快速发展。

2.规范国内铁矿石进口市场秩序

采购分散是铁矿石进口无序的症结。整顿规范进口铁矿石市场,应严格执行制;推进进口铁矿石备案登记制度,以掌握进口铁矿石的数量和流向。在“十二五”期间,可以通过限制并减少拥有进出口资质的企业,依托中国中钢、中国五矿、宝钢国贸等大型国贸企业,组建几家股份制的大型铁矿石进口企业。其他钢铁企业和贸易企业可以参股这些国贸企业。其他钢铁企业入股,原则上其上限为本企业铁矿石需求量,旨在规范铁矿石市场秩序,防止转手倒卖,扭转中国钢铁行业深陷被动、多头采购、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在有序的市场条件下,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才能够赢得更多的定价权,中国钢铁企业才能够更好地发展,中国才能有更多的钢铁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跻身世界钢铁行业前列。

3.加快国内铁矿的勘探开发力度

在稳定铁矿石境外供给渠道的同时,我国也应加快国内铁矿石的勘探开发力度,实施配套鼓励政策,降低对境外铁矿石供给的依赖,进一步提高国产铁矿石的供应力度。开发国内矿资源需要先了解我国铁矿资源的特点。在我国已查明的铁矿资源储量中,储量和基础储量少,资源量多;已探明的铁矿产地分布极不均匀,且多为贫矿,贫矿占储量的94.3%,均需经过选矿富集才能达到炼铁生产对品位的要求;平均品位仅有31.9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而国外进口的铁矿石品位平均在63.5%;同时我国铁矿石性质较为复杂,其特点是贫、细、杂,共、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少,利用难度大,采选成本高。近几年,由于钢铁行业产量的节节攀升对铁矿石需求量的不断提高,进口铁矿石价格连年大幅增长,我国加大了对铁矿资源的勘探力度。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2010年我国新勘探发现的大中型铁矿产地有79处,勘查共新增铁矿资源储量87.41亿t。其中,2005年新增16.1亿t;2006年新增12.34亿t;2007年新增17.14亿t;2008年新增13.93亿t;2009年新增27.9亿t,成为勘查新增铁矿资源储量最多的一年。从图6中看到,国内铁矿石产量增速是跟随新增矿产资源量变动的,这表明国内新发现的矿产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我国有55%的探明资源储量未动用,随着矿区内外部建设条件的完善,未来更多已探明而未开发的矿产资源将被投入开发,进一步扩大国产铁矿石的供给能力。大力开发和节约使用国内矿石资源,实施配套鼓励政策,包括环保、国土、税收和防止乱采乱挖的措施。实行对低品位铁矿和共生矿资源开发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对积极投资、收购和参股可开发新矿山及周边中小矿山的行为实施政策倾斜。同时,建议国家将铁矿石的资源税征收标准下调至与煤炭相同的水平,并按价值比例征收。这样可以降低贫矿、井下矿的边际经济可采标准,从而提高我国矿石自给率。此外,应鼓励企业加大贫矿开采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包括提高尾矿利用率、露天转地下开采以及矿区环境保护等措施,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低品位和伴生矿的开采水平,实施矿业所属地的生态保护。

4.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

由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为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必须坚持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深入研究合理利用两种铁矿石资源的方案。要积极推进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配矿技术,降低消耗和污染,合理使用矿石资源,提高铁矿石的综合使用效率,降低铁矿石使用的综合成本。“十二五”期间,应针对我国铁矿资源“贫、细、杂”的特点,促进钢铁企业、矿山、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研究工作,针对我国选矿中的技术难题进行逐一突破,研制并应用新的高效分选设备、新的高效浮选药剂以及新的分选工艺。尤其是近年来,国内铁矿石资源中易选的磁铁矿资源日益减少,促进了我国铁矿选矿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我国钢铁行业能够充分利用国内的资源,提高钢铁企业矿石的自给率,缓解进口铁矿石的压力,维持优质的铁矿原料供给。

5.建立科学有效的废钢铁回收体系

随着我国钢材市场供需两旺、钢铁工业继续加快发展,对废钢铁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电炉将会逐步替代转炉,废钢将会逐步替代铁矿石,而少量的铁矿石应用将作为资源自然消耗的补充,真正成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工业。由于国际市场铁矿石市场价格的不断上升、国内电力供给能力的增强,以及国内废钢产出量的增长,预计今后中国电炉生产能力将会出现较快增长,市场需求也将有所上升。新电炉钢产能的建设效益与传统流程相比,差距将会大大减小。同时,由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实施等,对钢铁的需求量增长较快,而我国铁矿石资源短缺且世界铁矿石资源有限,钢铁企业趋向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预计钢铁行业对废钢的需求会出现快速增长,因此我国应加快建立科学有效的废钢铁回收体系。

矿产资源供应篇2

矿产资源形势严峻程度远超预期

《南风窗》:国内资源供需什么时候开始不平衡的?

朱训:在1987年左右。1987年的“十三大”提出到20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我们的矿产资源能不能保障这个目标的实现呢?我就组织我们的研究部门,会同其他地质部门一起就45种主要矿产资源对2000年、2010年、2020年这三个不同时期的资源保证程度进行论证。

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中国矿产资源有五个基本特点:1、总量丰富,占全球矿产资源总量的12%;人均资源量少,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2、中国的矿产资源中,大矿少,中小矿多,大矿占比仅为6%~7%。3、中国的矿产资源中富矿较少、贫矿较多。4、中国矿产资源伴生矿、共生矿多、单一矿少。5、中国矿产资源在地域和空间上的分布相当广泛,但资源量在各地分布很不平衡。

第二个成果,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而且建议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要对“地大物博的观念进行重新认识”。这个研究成果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曾向中央汇报。当时我们做了一张直方图,就45种主要矿产资源对2000、2010、2020三个时期的保障程度进行的论证结果表明:到2000年有16种矿产不能满足需要求;到2010年有22种矿产资源不能保证需求;到2020年有39种矿产不能满足要求。我们把这个图复制了好多张,向中央书记处进行汇报,给每位领导送了一份。2005年,“十一五”规划明文规定: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7年“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写进《节约能源法》。

《南风窗》:您在80年代末进行的论证中提到2010年将有20多种矿产资源不能满足需求,今年正好是2010年,我国的矿产资源形势是不是比您当年所作的预测更为严峻?

朱训:今天从建设所需和我国供给来看,矿产资源形势是相当严峻的。现在石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都超过50%了。建国初期钾盐、铬铁矿、铂、金刚石、天然碱只有这几种矿产是进口的,其他都能自给。到了六七十年代,锰矿就要进口。80年代铁矿进口就增加了,90年代石油就开始进口了,有色金属也开始进口了,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现在可以说大宗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铜、铝、铅、锌,甚至焦煤都要靠进口。有些非金属矿,像高岭土、耐火粘土、白云石、重晶石、石墨等还可以自给。

建立全球供应体系

《南风窗》:面对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严峻的现实,我国该有怎样的应对之道?

朱训:前段时期,副总理讲过立足国内资源。这还是有依据的,依据就是我国的资源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很多矿产所探明的数量只占可能拥有数量的1/3,甚至1/5,如煤矿,根据科学预测,从地表向下2000米大约可能有5万亿吨,但是我们现在探明的才1万多亿吨。石油所探明的数量也只占1/5~1/4左右,天然气只有百分之几。铜矿、金矿、铅锌矿这几种有色金属,也是1/5~1/3,更多的资源还没有探明,这还只是基于我们现在的认识水平。如果我们有了新的思维、新的认识、新的技术、新的科学理论来指导找矿,那可能还会有新的发现。有人说全世界石油50年就用完了,这是错误的、悲观的看法。实际上,全球探明的石油资源也只是占认识到的石油储量的1/3,还有没有认识到的呢。我们在南海发现了一种可燃冰。据一些专家估计,全球可燃冰的资源总量要大于全球石油、煤炭、天然气的总量。

讲立足国内资源当然并不排斥利用国外资源。鉴于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百分之百依靠本国资源进行建设,都是在不同程度地利用他国资源。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需要资源数量很大,主要靠国外是不安全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各国都要建设,大家都要资源,不可能都给我们一家。近几年由于国家的重视,加大了对地质工作的投入,再加上企业和社会力量,地质工作大大加强了。据国土资源部的资料,近几年地质大调查中,发现了900多处矿产地。在一些地区还发现了大型煤矿、大型天然气、大型铁矿、大型铜矿、大型金矿等。资料表明,一些资源确有潜力可挖。

再说扩大利用国外资源,就是要建立一个全球、安全、稳定的供应体系。利用国外矿产资源不能只局限在一个地区,过去石油只限在中东,现在到俄罗斯、中亚、非洲、南美。要多元、多渠道、多方位、多国家地建立全球供应体系,但是贸易会有风险,你想买,人家可能不卖;所以我们自己还要开发,要到国外建立勘探开发基地。开发基地有合资合作模式和独资模式,现在看我们正在逐步形成这个体系,但还没有完善。国外资源的潜力是很大的,像非洲地区、拉美地区,开发程度很低,像俄罗斯乌拉尔山以东的亚洲地区开发程度也很低,中亚地区的资源潜力更大,蒙古的煤矿、铁矿、金矿很丰富。

《南风窗》:与以前找矿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相比,能不能说,现在我们面对的矿产资源全球化竞争和争夺更具挑战?

朱训:从长远来看,挑战越来越严峻,一个国家要在资源保障方面不出问题,就必须建立全球供应体系,它包括三大块:一是国内资源供应体系。就是要形成国家、企业、社会和外资的合力,加强地质勘查与矿产开发、扩大资源供给、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二是海外资源供应体系。就是要建立与完善一个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贸易和勘查并举的开发体制,形成稳定的供给体系。

三是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在90年代初期、中期,直到新世纪初,我给中央写了五六个报告,建议建立资源储备,并建议在资源储备体系中搞三个结合,国家储备和企业储备相结合;资源实物储备和资源产地储备相结合;沿海地区储备和内地储备相结合。当时黄菊还健在,我给黄菊、吴仪等中央领导提了系统的建议。他们批给发改委、研究室。后来,我们就在舟山建了,最近在中西部开始建了。实物储备,如石油储备我们已经做了。产地储备已经引起重视了,如煤矿、钨矿,有的矿区探明了暂时不开采。这三个体系搞好了,资源就有保障了。

无序竞争导致资源价格谈判被动

《南风窗》:您非常乐观,在利用国外资源方面。可是我却不怎么乐观,比如铁

矿石,中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很高,所以我们在和国际铁矿石卖家进行价格谈判时总是很被动,在价格博弈中往往处于劣势。您怎么看?

朱训:实事求是地说这个问题,我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不能发表一个准确的意见。但是,我想,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比如像日本、西欧要发展自己的工业,本身没有自己的资源,他们也要买,日本长期以来都是靠国际市场供给的,澳大利亚、南美、巴西、印度等国供应,我们不买,日本或者别的国家会买。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卖家就不会降低价格。

第二个因素,我们国家几大钢铁厂,大家都要从国外去买铁矿石,无序、多头进口,钢铁工业协会想要统一对外谈判,真正形成统一对外很不容易,各个钢铁厂都有自身的利益。多头对外、无序进口,就让国际卖家有机可乘、抬高价格。

《南风窗》:如果说在铁矿石领域我们因为多头对外、无序进口而导致丧失铁矿石价格谈判权的话,在稀土领域我们是国际市场主要的供应方,我们的稀土在2009年还占全球存量的36%,那为什么我们在国际市场也没有赢得稀土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朱训:这个还是跟无序有关,我们出口无序。稀土资源应该说是相当丰富的,如果能够限量出口和有序出口,情况就会好多了。稀土资源相当丰富,不会用几年就没有了,在南岭地区、内蒙,还有很多未开发的地方,潜力还是很大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开发、节约开发,避免开发过程中的浪费。现在很大的问题是,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浪费太大,采富弃贫。

能源企业应该建立勘探队伍

《南风窗》:我们在1986年出台了《矿产资源法》,1996年又做了修订。有了法律,资源开采过程是否得到一些规范?

朱训:1986年的法还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完成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完善,法律也要做相应调整。现在就需要把探矿权和采矿权两权的关系处理好,从政策上讲,要鼓励探矿人去探矿,探矿人找到这个矿之后,按照法律规定,他有优先的采矿权,他能通过采矿获得很大的利益,他不仅能够回收勘探的成本,而且还能获得经济的补偿。

《南风窗》:现在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朱训:现在有的地方探明之后,地方政府就拿走了,拿去招标,哪个老板出的钱多就让这个人去开采。探矿人就没有积极性去探矿了。光靠国家投资去探矿只能做到有事可做,有事可做不等于有利可图。

《南风窗》:企业拥有开采权的同时也要赋予它探矿权,这样是否才能有更多的资本进入勘探领域?

朱训:在国外很多大型矿企都有勘探队伍。在国内,我们的石油企业有自己的勘探队伍,而非油气企业一般没有自己的勘探队伍。从发展的方向上看,我们的矿业企业应该有自己的地质队伍,或者应该提倡矿山企业和地质队联姻,搞联合体。当然也可以用承包合同的方式请地质队为矿山勘查资源。

引导外商投资中国矿业

《南风窗》:副总理最近说继续鼓励外商来华投资矿产,这个包括勘探和采矿一起吗?

朱训:是的。勘探和开采可以在一起,也可以是合作勘探或是分别开采。这在与外商订合同的时候一定会写明。并写明相应的义务与权利。

《南风窗》: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或者购买国外矿产资源和矿企的时候常常遭遇壁垒。每个国家都在用适当的方式保护自己的资源。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保护我国的资源?

朱训:从长远战略来讲,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国外资源,把本国资源留给子孙后代。鼓励外国资金、技术进入中国,我们也要有政策引导,勘探开发短缺资源、难开发利用的资源,有些优势资源像钨矿、锑矿、稀土矿就不鼓励人来合作的。

天然气开采大有潜力可挖

《南风窗》:我注意到,天然气2009年对外依存度还不高,仅为8%。但天然气的短缺已经开始困扰北方地区。我们未来可以解决天然气短缺的途径之一是从煤层气挖潜吗?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哪些途径可以缓解目前的“气荒”?

朱训:要解决“气荒”,解决燃气供给问题,目前有四种途径:一是扩大国内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勘查开发,增加气的来源;二是加强输气供应管道的建设;三是扩大煤变气的生产规模;四是从国外进口天然气。现在讲的天然气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与石油有关的天然气,一种是与煤有关的天然气。我们通常讲的天然气是石油天然气,与煤有关的叫煤层气。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各占一半,据预测可能分别有30多万亿立方米左右。所以根本一条,就是加强地质勘探,增加气源供给。

矿产资源供应篇3

关键词: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压力;可持续发展

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在中国,近20年来,战略性矿产资源支撑了占我国GDp70%的国民经济的运转,保障了300多个矿业城市的发展,形成了10300个大型国有矿山企业,解决了2100万人口就业。但是,根据相关机构对我国矿产资源的分析和预测,对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中到2020年将有9种出现严重短缺。

如何缓解我国的战略性矿产资源面临的诸多压力,从而保障我国的矿产资源的安全供应,用以支持我国的经济高速有效地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战略性矿产资源供需压力分析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每个国家都在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矿业经济,并通过国家间的交换,更好地促进矿产资源全球配置。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快了矿产资源的消耗,近年来,我国的石油、铁、锰、铜、钾盐等大宗支柱型矿产已经出现国内供给不足,储量对消费的保障程度较低,矿产品消费依赖大量进口的现象。

1.战略性能源矿产供需形势。我国的人均能源量呈现出生产与消费齐头并进的增长态势,1978年人均能源资源生产量约为0.65吨标准煤、消费量约为0.59吨标准煤,略有富余,自1992年起出现缺口,2008年人均能源资源生产量约为1.96吨标准煤、消费量约为2.14吨标准煤(为世界人均能源消费量2.4吨标准煤的89.17%),缺口日益扩大。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石油消费量会进一步增长,对外依存度也会随着提高,石油的消费趋势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我国对于石油的需求持续增大,但是产量增速相对滞后,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将很快面临资源枯竭的局面。

我国的煤炭供需状况较为稳定,生产与消费基本保持平衡。我国自从1986年起成为世界最大煤炭消费国、1990年起成为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2009年,我国煤炭生产、消费量占世界煤炭生产及消费总量比例分别涨至43.9%与46.9%,为美国同期生产和消费量的296%及289%。中国煤炭的消费量在持续攀升,尽管我国的煤炭储量较为丰富,但是长期无节制的粗放式开采必将导致我国煤炭资源的紧缺,且我国煤炭清洁使用技术仍然不高,导致了煤炭使用过程中浪费量较大。

综上,我国的原油、煤炭消费总量正在快速攀升,而这两种战略性矿产资源的消费增速高于其生产增速,供需缺口日益扩大。

2.战略性金属矿产供需形势。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战略性金属产品的生产国和消费国。国内的战略性金属矿产的资源保障程度比较低,消费量却持续攀升,使得部分战略金属产量的增长不得不依靠原料进口,使得这些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8年,我国精炼铜的产量达到378万吨,但是国内矿产铜产量为93万吨,国内回收供精炼铜生产用其他铜材也估计在50万吨左右,2008年我国精炼铜原材料的对外依存度约为62%。2008年,我国进口铝土矿达到2500万吨以上,同时进口氧化铝在450万吨以上,铝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当年的电解铝产量是1138万吨,但当年国内铝土矿产量仅能够满足650万吨电解铝生产的需要。同年,我国精铅产量是321万吨,国内矿产铅产量仅为140万吨,国内回收供精铅生产用的废杂铅估计也只在50万吨左右,因此,2008年我国进口矿产铅原料超过85万吨,铅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超过30%;2008年我国锌产量是391万吨,国内的矿产锌产量约在315万吨左右,进口矿产锌约为120万吨,锌原料的对外依存度也超过了30%。2008年,我国镍产量是12.9万吨,而矿产镍产量仅占了7万吨,国内镍产品消费量高达34万吨左右,国内镍需求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80%。

二、战略性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及进出口压力分析

世界矿产资源的分布非常不均衡,40个主要矿种中,13种矿产全球储量的3/4以上集中在3个国家,有23种矿产3/4以上的储量集中在5个国家,在40种主要矿产中,储量排在前3位的国家,占世界总储量的比例最低的为30.7%,最高是99.5%,前5个国家的储量所占比例最低为45.8%,最高约为100%。这一资源特征决定了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矿产资源是能够自给自足的。并且,世界资源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垄断趋势加剧;供需重心相分离,境外资源供应缺乏安全保障;中国成为资源高成本的最大受害者,资源安全面临重大挑战。

全球矿业领域围绕大宗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在加紧对全球矿产资源的争夺。全球矿业资本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被世界前八家跨国矿业公司所拥有。巴西、澳大利亚、印度三个国家铁矿石占世界产量的60%,占世界贸易量的90%。智利、秘鲁、印尼占世界铜产量52%,贸易量90%,同时,世界重要战略矿产资源市场总体上出现了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的局面。以铁矿石为例,铁矿石的市场以高度垄断为特征,在价格决定问题上生产者具有绝对的话语权。目前,世界铁矿石的贸易主要决定者是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业的力拓公司和必和必拓公司,2003年~2010年8年间,这三家公司铁矿石产能一直占全球产能的70%以上(图3),虽然从2006年起,所占比例有小幅下降,但是对于三家公司在全球铁矿石交易问题上的决定权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除了上述国家和企业外,印度现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巴西和澳大利亚的第三铁矿石出口国,印度也一直是我国的主要铁矿石进口国,进口额比例一直保持在20%以上。

中国是矿产品消费大国,其上升的消费趋势将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如果供给一直受制于人,很可能会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以铁矿石资源来看,中国和铁矿资源寡头的博弈已经成为左右全球铁矿市场的主要力量,但中国在这一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可以说,全球矿产资源和矿产品市场的垄断格局已经形成,而如何有利的开发利用境外资源是目前我国矿业应思考的问题。

我国的境外重要矿产资源高度集中,2002年~2008年七年间,煤炭、原油、铁矿砂、铜矿砂、铝矿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进口集中度都约在50%以上,排在前五位的进口来源国较为固定。针对高集中度的进口趋势,我国矿业企业也开始了向海外发展的计划。对外开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中央提出的“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方针,相关企业开始勘查开发利用国外的矿产资源,但是,我国矿业“走出去”面临许多问题,国家缺乏法律、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相关人才和技术力量不足,对外资源开发常常具有盲目性;矿产品进口贸易方式单一,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国内企业没有形成合力,对外谈判常处于被动,矿产品进口价格受制于人;在矿产品出口中,也存在着相互压价、利益受损的现象。

三、优势矿产资源保护利用形势压力分析

我国的优势矿土长期在国际市场中处于被贱卖的境地,其中稀土资源的保护利用尤为重要。近年来无保护开采,使我国稀土等优势矿产资源储备大幅下滑,也对主产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而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一直对稀土采取限制性开采。目前世界90%的稀土资源都来自于中国,从1990年~2009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储量从十几年前的占世界88%,降到了2008年的52%,廉价出口使得中国稀土企业从中获得的利润仅在1%~5%之间。“无序竞争、产能过剩”被视为中国稀土被长期贱卖的“病根”,在过去,相关政策法律的缺失,加之监管不力,导致了小矿主的私采滥挖现象比比皆是,使得这种优势矿土通过非法途径大量流失。2002年,相关部门曾筹划组建北方和南方的两大稀土集团,以包头和江西为中心整合我国的稀土资源,在稀土整合过程中,如何分配利益、控制生产、是需要重点筹划的问题,但是,稀土产业呼吁了多年的统筹整合始终未能实现。

同时为挽救稀土国际话语权,2010年5月,国土资源部已经正试选定包头作为首批稀土储备试点地,这只是夺回中国话语权的一个开始。在我国对稀土严控资源、收紧配额的背景下,外资在中国稀土行业的行动都备受关注,业内人士认为,外资之所以进入中国稀土行业,目的就是绕开配额,获得原料。

实际上,自2010年5月20日国土资源部开展稀土矿区整顿活动后,国际舆论认为中国会进一步收紧稀土资源。国际社会之所以紧张我国的稀土资源,是因为随着科技发展,稀土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工业味精”的地位。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稀土资源战略看出,一方面,各国都在加强稀土储备,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开发国内外稀土资源,以保证本国的供应,相比之下,我国的稀土资源的保护与行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四、结语

本文对我国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压力进行分析,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

1.从供需形势上分析,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消费增速高于其生产增速,供需缺口日益扩大,同时,国内的战略性金属矿产的资源保障程度比较低,消费量却持续攀升,使得部分战略金属产量的增长不得不依靠进口原料,这些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未来,我国除煤炭和锌矿之外,主要战略矿产性矿产资源都将告急。2020年~2050年前,煤炭尚能够自给自足,石油供需缺口持续扩大,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恶化,石油安全处于高危态势;铜矿与铝矿基本能够自足,铁矿供应安全将成为中国矿产供需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铁矿供需安全呈现高危态势。

2.我国境外重要矿产资源高度集中,一旦出现问题,涉及经济安全的资源安全供应面临严峻挑战。其中,主要的矿产进口集中度保持在较高水平,2002年~2008年七年间,煤炭、原油、铁矿砂、铜矿砂、铝矿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进口集中度都约在50%以上,排在前五位的进口来源国较为固定,境外重要矿产来源地高度集中,并不利于风险的分散。

3.稀土作为我国的优势矿产资源,近年来“无序竞争、产能过剩”被视为中国稀土被长期贱卖的“病根”。优势矿土通过非法途径大量的流失,这不仅仅造成了稀土矿产资源以低价舶入其他国家,还造成了国内稀土矿区环境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从1988年至今,中国始终在低价进行稀土原料出口,而在稀土应用技术方面,则长期被限制在西方国家设置的专利壁垒之外。

综上所述,基于目前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压力状态,应当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来确保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安全利用,同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储备及综合利用,只有多方入手。加强管理和调控,才能够最终实现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06,(6):75-85.

2.孟庆瑜.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检视与反思.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56-60.

3.李泽红,薛梅,郭文杰.论新的安全观.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4-107.

4.中国稀土贱卖海外.资源博弈空前激烈.资源再生2009,(7).

5.王安建,王高尚.矿产资源与国家经济发展.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6.谷树忠,姚予龙,沈镭等.资源安全及其基本属性与研究框架.自然资源学报2002,(3).

矿产资源供应篇4

一、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产业关联度分析

根据投入产出理论,本文采用影响力系数来分析某一产业部门的后向关联度,用感应度系数来分析某一产业部门的前向关联度,这两个指标能够客观判断一个产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技术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反映一个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对整个经济的拉动及支撑作用。

(一)矿产资源型产业后向关联度分析

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中,常用影响力系数来描述某一产业部门的后向关联能力。通过比较影响力系数,可以分析不同的矿产资源型产业部门作为最终产品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影响或带动作用。图1给出了内蒙古不同矿产资源型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的后向关联能力就越强,其发展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拉动辐射作用也越大。当某一部门影响力系数大于(小于)1时,表示该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影响程度高于(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

从图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区矿产资源型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普遍偏低,其值多数小于1。表明矿产资源各部门对我区国民经济的整体带动作用并不强。其中,以煤炭和电力为代表的我区优势特色能源部门的表现尤为不尽人意,作为一次能源产业中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影响力系数处于全部矿产资源型产业部门的末端,而由它转换而来的二次能源产业中的电力部门表现也差强人意。表明我区优势产业煤炭和电力部门作为最终产品对我区国民经济的实际总产出带动作用并不明显,进一步论证了能源产业自身生产过程对全区国民经济带动的不可持续性,其主要是因为能源产业基本为其他部门提供原材料,产品具有初级产品性质,属于整个产业链中的后向部门,因而对其他部门的影响辐射力较小,这与其在我区的基础产业地位是相适应的。相比较,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矿产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说明增加这些部门的需求对全区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及影响程度较为显著,主要是因为这些部门的技术含量较单纯的能矿开采部门高,产品具有中间产品和投资品的性质,因此附加值较大。它们的发展会引起整个生产的更快发展,是提高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关键部门,不但会对我区经济产生更大的辐射拉动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我区资源型工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它们将在我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类部门应是我区今后矿产资源型产业部门发展的重点方向。

(二)矿产资源型产业前向关联度分析

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中,常用感应度系数来描述某一产业部门的前向关联能力,通过比较感应度系数,可以分析我区不同种类的矿产资源型产业作为初始投入要素对国民经济的推动能力。图2给出了内蒙古不同矿产资源型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感应度系数越大的部门,其前向关联能力越强,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越大。它反映了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当某一部门感应度系数大于(小于)1时,表示该部门的感应程度高于(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区矿产资源各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均很大,其值多数大于1,表明矿产资源各部门对我区国民经济的推动支撑能力普遍较强。这其中以煤炭、电力、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代表的我区支柱产业的表现尤为突出,其感应度系数均在2.0以上,而电力产业的感应度系数位于矿产资源型产业之首,达到3.0以上,是社会平均值的3倍以上,表明这三个部门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推动支撑能力最强。尤其当经济处于增长过快时期时,这些部门对经济的支撑推动作用将更为凸显,但也最先受到社会需求的巨大压力,极易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近年的油价上涨,油荒、电荒等现象,都充分说明了能源的紧缺对国民经济的制约作用。而在经济疲软萧条阶段,这些部门又是最先受到冲击的部门,极易造成供过于求的局面,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也更为显著。这从金融危机对我区经济的影响就可看出,受其影响,我区电力、钢铁、煤炭产业受到的波及最早,对全区整体经济的影响也最深。因此,一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越高,该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越强,同时,其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作用也越凸显。这就要求我区在发展煤炭、电力、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具有高感应度产业时,要以提高这类产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为着力点,着眼于消除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防止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其造成的大起大落现象,进一步减少对全区整体经济造成冲击程度,有效保证全区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三)矿产资源型产业关联交叉分析

通过交叉关联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我区各类矿产资源型部门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联效应。根据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表1)对各部门进行分类,以社会平均值1.0为界,将“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分割为四个象限,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表1内蒙古不同矿产资源型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表2是根据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大小对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产业关联进行的分类,共分4类。

表2产业关联分类标准

根据表2显示,内蒙古9个矿产资源型产业部门中,第一类是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的部门(处于第二象限),具有强辐射和强制约的双重性质,主要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等资源性加工产业为主。这表明这些部门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通过供给推动和需求带动两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全区经济的发展。因此,上述部门是内蒙古国民体系中重要部门,同时也是制定产业政策和确定主导产业的重要对象。

第二类是影响力系数大于1而感应度系数小于1的部门(处于第一象限),具有强辐射力弱制约力的双重性质,图3显示我区没有矿产资源型产业部门处于该类。这类部门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影响和拉动能力大,当这类部门快速发展时,能够带动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由于其感应度系数较小,该产业以最终产品为主。该产业与基础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属性均有一定距离,所以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会对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

第三类是影响力系数小于平均值1而感应度系数大于平均值1的部门(处于第四象限),具有弱辐射力强制约性的双重性质,这类部门包括煤炭和电力产业,这两个部门主要为经济增长提供中间消耗服务,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支持较为显著,具有基础产业的性质,应获得优先发展,否则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瓶颈。

第四类是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小于1的部门(处于第三象限),具有弱辐射力弱制约性的双重性质,这类部门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及燃气生产和供应业。这类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偏小,其供给推动力和需求拉动力偏小,是关联效果较低的产业,这类部门不易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不易受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

总体来看,内蒙古各类矿产资源型部门的前向关联效应要强于后向关联效应。其中冶金行业的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都较高,说明冶金行业与其它部门的关联效应都较强,对供需双方都起着较大的作用,其发展能够通过产业间的相互联系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最终带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类部门应成为我区今后着力重点优先发展的行业,以期最大限度地带动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和煤炭行业的后向关联效应较弱,但前向关联效应较强,说明这些部门对我区国民经济的辐射能力并不强,但是这两个产业部门是其他产业的重要投入部门,极易成为我区经济发展中的瓶颈产业,对我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因此,应特别关注其发展,这类行业应是我区今后经济发展中重点改造升级的部门。石油、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及燃气生产业的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均较弱,是我区矿产资源型部门中的弱质产业,这类行业可以作为我区今后矿产资源部门的非重点产业。

二、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产业生产诱发效应分析

本研究采用生产诱发系数测算各最终需求项目(消费、投资、输出)对内蒙古矿产资源各部门生产的诱导作用程度。生产诱发系数表示增加单位最终需求所诱发的部门生产额,生产诱发系数越大,表明该项最终需求对产业部门的生产诱发效果越强。

图4给出了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及流出三大最终需求对我区各矿产资源型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从图中可以看出,流出和固定资本形成是我区各矿产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主要动力,而消费对于这些产业的发展并不明显。电力、煤炭及冶金产业即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产业部门,又属于典型的输出拉动型产业部门,其中尤以输出效应较为明显。当区外市场对这些部门的需求增加1元时,电力、煤炭及冶金产业的总产出将分别增加0.1377元、0.1575元和0.3328元。我区电力产业的消费效应最为突出,当社会消费增加1元,我区该产业的总产出将增加0.0869元。从最终需求对全区矿产资源型产业的生产诱发影响来看,电力、煤炭及冶金产业对于主要最终需求项目具有较高敏感度,说明这些产业部门受投资需求和输出需求的生产诱发作用较明显,加大投资和拓展区外市场需求可以有效加快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方面符合矿产资源型产业资本密集性的属性,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我区的矿产资源型产业普遍是以原材料输出或初级加工输出为主的特征,且具有较高的对外依存度。这虽使我区的这些部门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调动经济资源,但也极易受外部因素,尤其是国际经济气候、国家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金融危机时期对我区电力、煤炭、冶金产业的影响显著大于其它产业就是实证。这要求我区的矿产资源型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继续在延深产业链方向上做好文章,加强资源就地转化增值能力,同时积极开拓区外市场,尤其是要提高最终消费品市场比重,努力使消费成为这些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点。

三、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策略

上述分析表明,从产业关联角度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总体上我区国民经济生产体系在矿产资源使用上是以煤炭、电力、黑色金属(钢铁)使用为主,尤其对煤炭的依赖性很大。从目前的形势看,我区经济发展对能源中煤炭和电力已经表现出较强的依赖,综合考虑我区的资源禀赋和能源安全,建议采用多元的能源发展战略。

一是对于矿产资源型产业中的不同分类的部门,应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总体上,我区矿产资源型产业9个部门中,主要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及冶金产业表现出相对于其他矿产资源型产业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对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受最终需求及供给影响均明显的资源性加工业,应加大资本投入,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开拓区外市场;对于煤炭、电力等受最终需求影响较大的产业部门,应以产业化为导向、着力理顺价格机制和体制,加强供需管理,集约化发展;对于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受最终需求及供给影响均不明显的单纯性资源开采业,应加强部门的改造升级,拓宽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增强发展潜力。

二是以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为出发点协调各类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着力于提高矿产资源使用效率和控制污染。煤炭作为我区的优势资源,其重要的能源战略地位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因此必须着重从技术角度提高整个矿产资源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及工艺,强化资源就近转化、深度加工降低污染和提高煤炭使用效率促进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太阳能和风能等,最终形成一种多元的能源生产和使用的经济体系。

三是要积极拓宽各类矿产资源的进口渠道,推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加快建立我区的战略性、支柱性矿产资源储备体系。矿产资源的安全储备,是世界上许多国家为应对复杂多变的资源市场供给形势做出的战略选择。我区应未雨绸缪,加快实施矿产资源安全储备战略,探索建立矿产品储备(包括矿产品应用企业储备、矿山企业储备、政府储备三级储备体系)、矿山生产能力储备、矿产资源的地质储备、资源量储备、潜在资源储备五个层次。

矿产资源供应篇5

关键词:矿业经济;矿产资源配置;风险勘探;“走出去”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65-0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20年GDp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基本实现工业化。这就对中国矿产资源供应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未来十年的工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会消耗大量矿产资源,中国矿产资源形势将十分严峻。目前,铁、铜、铝、镍和钾盐等大宗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很大,已经威胁到经济安全运行。因此,要保证矿产资源安全稳定持续供应,除加强矿产勘察,提高国内供应能力外,开展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形势迫切。

一、实施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的机遇

1.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走出去”风险勘察国外矿产资源。总书记强调“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1]。总理指示“要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产勘察公司,走出去参与风险勘察”[2]“……中国作为大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中国地质工作要‘走出去’实行跨国经营。在全球化时代尤其应当看到这一点。”副总理批示,加大推进国外矿产资源勘察开发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国外风险勘察支持力度。

2.世界矿产资源丰富,开展国外风险勘察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和贸易等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3]。目前,世界多数矿产的资源储量保障年限都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且大部分矿产资源储量仍保持增长态势。如石油、铁矿、铜矿、铝土矿、镍矿、铬铁矿的静态保障年限分别为四十年、八十四年、三十二年、一百四十年、四十三年、二十五年;储量基础的保障能力就更高。

3.在国外进行风险勘察尚有发展的空间。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控制和占据了全球很多重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地区。但是,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存在大量地质工作程度低、资源潜力大、找矿远景好、尚未被勘察开发的地区,比如秘鲁矿权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1.6%,为中国矿产资源“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秘鲁铁矿的国际招标中,首钢以亿美元投得该标,收购了秘鲁铁矿公司的股份,获得马科纳矿区平方公里内所有矿产资源的无限期开发和利用权[4]。巴西、智利、秘鲁、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是世界有色金属矿业强国,法制相对比较健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近年来成为中国中央企业境外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5]。

4.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正迎来重要机遇期。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巨大冲击同时,也给国际矿业市场造成重大打击,削弱了我们竞争对手的实力。比如,西北有色地勘局先后派出百余人次赴津巴布韦、刚果、赞比亚等20多个国家,开展矿产资源勘察及前期调查工作,完成各类矿产勘察项目近百个,为中铝公司、陕西有色集团公司等大型资源型企业提交了多处境外资源开发基地[6]。目前,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矿产资源消费增速减缓或回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尚未进入快速工业化和资源消费高峰期,今后六至十五年是中国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实施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的经验

1.2010年以前的工作成绩。中国财政补助境外勘察由来已久,早在1995年国家计委利用中央财政出资,安排了泰国钾盐勘察项目。财政部从2000年老挝钾盐勘察开始,到2009年止,通过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补贴等方式累计安排资金7.35亿元,共支持39个中央企业和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资源类企业和地勘单位开展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和开发工作,涉及46个国家、232个项目,获取了一批矿权,建立了一批境外勘察基地,提升了中国对境外矿业投资环境的了解。

2.2010年境外风险勘察专项的工作成绩。2010年,根据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指示精神,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领导高度重视,部署安排了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专项的组织实施工作。两部相关部门在经过多次缜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风险勘察专项政策设计和制度建设,起草了《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专项实施方案》,了《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专项项目管理办法》和《2010年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等相关文件,使专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项目评审在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通过设立监审委员会、专家评审委员会和专家组,对2010年6月和8月上报的493个项目分两批进行论证,最终通过并上报了来自45个归口管理单位、152家申报单位的255个项目,通过率为51.7%。

此次立项评审因组织管理到位,涌现出一批预期成果显著的优秀项目,并得到了两部领导以及有关司局的一致肯定和认同。为保证优秀项目实施,财政部加大支持力度,专项资金由原计划12亿增加到17亿,使申报单位对“走出去”的信心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提高。

三、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专项的预期

恪守“开拓境外、全球配置、保障安全”的宗旨,保证专项资金对矿产勘察“走出去”的政策性和导向性发挥更大作用,三年的成果预期如下得以体现:

1.未来中国在国际矿产资源领域的话语权和矿产品市场的定价权将大幅提升。预期三年内,约50亿专项资金投入将直接引导和拉动近500个项目300亿元各类资金投入,取得200~300个优选矿产资源勘察靶区,建成100~150处可供勘察大型矿产地,切实掌控20~30座可供开发的大型矿产基地,进而在矿产资源全球配置方面争取主动,提升中国在矿产资源领域的话语权和矿产品市场的定价权。

2.发挥专项服务作用,为国外矿产资源管理和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建成专项项目信息系统,完成“走出去”矿业项目备案与跟踪制度,建立约300~500个国外勘察项目的地质资料数据库,提供专项汇总分析信息和成果信息整合集成服务;建成全球地质矿产数据库,完成“全球一张图”计划,建立覆盖全球主要资源型国家的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提供信息、咨询和在线服务;建立国外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体系,将完成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研究,编制50个国别勘察指南,提供国外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服务和国别风险勘察指南。通过上述专项信息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中国掌握全球矿产资源第一手资料,为国外矿产资源管理和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3.有力地推动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新体制、新机制的建设。矿产资源的海外勘察与开发,不能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没有政府帮助、协调和给予政策,企业将举步维艰[7]。建立适合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的新体制、新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地勘先行,企业跟进,金融互动”的运行模式。在管理体制上,专项作为桥梁,在政府主管部门引导下,建立多元投资、多方合作、协调有序、快速推进的制度平台,实现地勘单位、矿产开发企业、金融机构的互动合作,促进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提高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实现途径上,专项作为纽带,建立部门负责、多方联动,逐步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分阶段、广受益的新体制,鼓励“走出去”勘察单位把取得具有开发价值的勘察成果,优先转让给国内企业开发。同时,国内企业通过独资、合作投资、直接购买矿权、并购、参(控)股等方式在国外获得更多矿业权,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的投资主体及资金来源将呈现多元化趋势,逐步形成一批国际化矿业公司。

鉴于人民币升值、国外地区冲突和局势不稳、黄金价格走高等因素,加之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为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提供了机遇,我们应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落实政策支持,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抓紧整合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的各项资金,统筹规划不同资金采取不同支持方式和勘察阶段,重点支持在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铜、铁、钾盐、铀等国内紧缺战略性矿种的勘察开发,查明和掌握一批重要的境外地质成果和矿产地,提高中国资源保障程度。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大会堂,2007.

[2].在新中国地质工作五十年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大会堂,2002.

[3]宋建军.世界资源形势和资源战略[J].资源导刊,2008,(6):14-15.

[4]任学佑.中国国外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J].中国金属通报,2005,(16):29-30.

[5]李春超.央企“走出去”――中央企业开发利用海外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现状[J].中国有色金属,2007,(8):24-25.

矿产资源供应篇6

[关键词]地质找矿勘探系统设计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F416.1[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1-109-1

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阶段,各个行业正在朝着集约型方向转变,以减少能源耗资问题引起的成本投入额度。对自然矿产资源进行开发与分配,能够缓解区域资源利用危机,提高固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促进地质矿产工业利用价值的尽早实现。基于信息科技快速发展趋势下,应充分利用科技辅助地质找矿操作,尽可能充分挖掘地质资源的可利用价值。

1矿产资源利用价值分析

人类资源形式分为人造型、自然型等两类,人造资源是通过人工生产与加工方式处理的资源形式,其可利用各种物质与化工原料合成;自然资源是地质层长期地壳运动积累的资源形式,属于天然存储的资源形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人工生产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市场供需利用的要求,并且人造资源也导致了一系列的工业污染问题[1]。相比于人造资源,自然资源具有污染小、效率高、资源广等特点,可根据经济事业发展要求科学地利用,维持了矿产资源生产的可持续利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根据矿产资源特点及用途,国内三大矿产资源开发量显著提升,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等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的能源形势。

2物理勘探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资源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我国在开发地质资源阶段也发现了诸多的问题,矿产资源整体开发利用率与预期要求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原始地质资源被浪费而造成了经济损失。总结原因,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前期缺乏详细地勘探处理,对地质层结构掌握不具体而造成开发决策失误,这些都是地质找矿操作流程的缺陷。设计物理勘探系统是加快地质找矿作业的有利条件,其采用信息科技为支撑建立了数字化勘测平台。

2.1物理勘探系统

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利用相适应的仪器测量、接收工作区域的各种物理现象的信息,应用有效的处理方法从中提取出需要的信息,并根据矿体或构造和围岩的物性差异,结合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做出地质解释,推断探测对象在地下赋存的位置、大小范围和产状,以及反映相应物性特征的物理量等[2]。

2.2系统功能设计

(1)收集模块。地质找矿是一项复杂的操作流程,其首先要收集与地质相关的原始数据,为后期矿产储藏区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根据现有的物理勘探系统,主要采用GpS定位器为主要控制平台,广泛地收集某个自然区矿产资源信息。基于GpS物理勘探系统设定了专用数据库,及时收录实地勘测所得的矿产资源信息,将其存入数据库作为备用信息资源。

(2)处理模块。地质找矿中物理勘探系统应用GpS是技术创新的表现,其采用计算机远程控制模式为平台,帮助勘探人员对勘测区地质状况进行宏观勘测,获得与地质勘探相关联的实用性数据。物理勘探系统选用大容量的运算处理器,对地质数据进一步检测处理,筛选了最有利用价值的矿床数据。再由GpS传输给数据平台调控处理,提高了数据勘探的实用性。

(3)存储模块。我国地质资源具有多样性特点,各种自然资源共同构成了生态化地质系统,为能源物资供应提供了诸多的开发空间。据统计,国内现有地质矿种数量达180种,没主要涉及到能源矿、金属矿、非金属矿、水气矿等,每个主要矿产又可分为不同的小类目[3]。面对大量矿产勘测数据,物理勘探系统编制了自动化存储程序,及时收集勘测所得的数据资源。

3地质找矿中物理勘探系统应用

自国家地质工程建设活动广泛实施以来,大量可利用自然资源被开发与利用,投入到了国内工业化生产活动中,成为国民产业规划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物资基础。物理勘探系统应用于地质找矿作业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从经验找矿、物理找矿、化学找矿、综合找矿等几种方法,对物理勘探系统应用提出可靠的指导意见。

(1)经验找矿。这是地质勘查工作中普遍使用的找矿模型,这是在地质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加强对找矿标志及找矿方法的经验总结而建立的。借助物理勘探系统可以提供数字化平台,为找矿人员提供数据搜索与定位传输功能,及时将有价值数据提供给勘测人员,方便了其对物理勘探数据结果的判断。

(2)物理找矿。地球物理找矿模型是勘查目标物及其周围地质、地球物理现象综合在一体的结果,其常以图表的形式表示。把地球物理和地质模型结合为一体,以解决成矿预测和普查找矿中的矿与非矿异常和矿床定量物性参数的推断和估算问题。

(3)化学找矿。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是将已总结的地球化学标志与矿床地质特征融为一体,并用图表或文字表达出来[4]。地质找矿选用物理勘探系统突出了矿体不同部位的指示元素分带特征及其与地质体之间的联系,以指导同类矿床的勘查工作。

(4)综合找矿。上述模型都是单一的找矿方法和地质相结合的产物,不可避免地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及片面性。只有将各种找矿方法与地质研究进行综合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区分矿与非矿信息、推断和识别隐伏矿床或盲矿床的存在与否,更好地指导预测找矿工作。

4结论

地球物理学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地球的各种物理场分布及其变化进行观测,探索地球本体及近地空间的介质结构、物质组成、形成和演化,研究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地质找矿中引用物理勘探系统辅助现场操作,为地质勘探创建了数字化平台,从经验找矿、化学找矿、物理找矿等多个方面提高了找矿勘探的作业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国荣,芦青山,费一清.etm~+数据在甘肃省肃北县黑刺沟一带蚀变遥感异常信息提取中的应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0(03).

[2]陈三明,钱建平,陈宏毅.桂东南植被覆盖区的抗干扰遥感蚀变信息优化提取与找矿预测[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0(01).

矿产资源供应篇7

关键词:矿业经济;矿产资源配置;风险勘探;“走出去”战略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20年gdp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基本实现工业化。这就对中国矿产资源供应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未来十年的工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会消耗大量矿产资源,中国矿产资源形势将十分严峻。目前,铁、铜、铝、镍和钾盐等大宗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很大,已经威胁到经济安全运行。因此,要保证矿产资源安全稳定持续供应,除加强矿产勘察,提高国内供应能力外,开展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形势迫切。

一、实施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的机遇

1.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走出去”风险勘察国外矿产资源。总书记强调“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1]。总理指示“要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产勘察公司,走出去参与风险勘察”[2]“……中国作为大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中国地质工作要‘走出去’实行跨国经营。在全球化时代尤其应当看到这一点。”副总理批示,加大推进国外矿产资源勘察开发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国外风险勘察支持力度。

2.世界矿产资源丰富,开展国外风险勘察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和贸易等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3]。目前,世界多数矿产的资源储量保障年限都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且大部分矿产资源储量仍保持增长态势。如石油、铁矿、铜矿、铝土矿、镍矿、铬铁矿的静态保障年限分别为四十年、八十四年、三十二年、一百四十年、四十三年、二十五年;储量基础的保障能力就更高。

3.在国外进行风险勘察尚有发展的空间。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控制和占据了全球很多重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地区。但是,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存在大量地质工作程度低、资源潜力大、找矿远景好、尚未被勘察开发的地区,比如秘鲁矿权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1.6%,为中国矿产资源“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秘鲁铁矿的国际招标中,首钢以亿美元投得该标,收购了秘鲁铁矿公司的股份,获得马科纳矿区平方公里内所有矿产资源的无限期开发和利用权[4]。巴西、智利、秘鲁、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是世界有色金属矿业强国,法制相对比较健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近年来成为中国中央企业境外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5]。

4.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正迎来重要机遇期。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巨大冲击同时,也给国际矿业市场造成重大打击,削弱了我们竞争对手的实力。比如,西北有色地勘局先后派出百余人次赴津巴布韦、刚果、赞比亚等20多个国家,开展矿产资源勘察及前期调查工作,完成各类矿产勘察项目近百个,为中铝公司、陕西有色集团公司等大型资源型企业提交了多处境外资源开发基地[6]。目前,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矿产资源消费增速减缓或回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尚未进入快速工业化和资源消费高峰期,今后六至十五年是中国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实施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的经验

1.2010年以前的工作成绩。中国财政补助境外勘察由来已久,早在1995年国家计委利用中央财政出资,安排了泰国钾盐勘察项目。财政部从2000年老挝钾盐勘察开始,到2009年止,通过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补贴等方式累计安排资金7.35亿元,共支持39个中央企业和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资源类企业和地勘单位开展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和开发工作,涉及46个国家、232个项目,获取了一批矿权,建立了一批境外勘察基地,提升了中国对境外矿业投资环境的了解。

2.2010年境外风险勘察专项的工作成绩。2010年,根据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指示精神,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领导高度重视,部署安排了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专项的组织实施工作。两部相关部门在经过多次缜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风险勘察专项政策设计和制度建设,起草了《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专项实施方案》,了《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专项项目管理办法》和《2010年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等相关文件,使专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项目评审在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通过设立监审委员会、专家评审委员会和专家组,对2010年6月和8月上报的493个项目分两批进行论证,最终通过并上报了来自45个归口管理单位、152家申报单位的255个项目,通过率为51.7%。

此次立项评审因组织管理到位,涌现出一批预期成果显著的优秀项目,并得到了两部领导以及有关司局的一致肯定和认同。为保证优秀项目实施,财政部加大支持力度,专项资金由原计划12亿增加到17亿,使申报单位对“走出去”的信心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提高。

三、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专项的预期

恪守“开拓境外、全球配置、保障安全”的宗旨,保证专项资金对矿产勘察“走出去”的政策性和导向性发挥更大作用,三年的成果预期如下得以体现:

1.未来中国在国际矿产资源领域的话语权和矿产品市场的定价权将大幅提升。预期三年内,约50亿专项资金投入将直接引导和拉动近500个项目300亿元各类资金投入,取得200~300个优选矿产资源勘察靶区,建成100~150处可供勘察大型矿产地,切实掌控20~30座可供开发的大型矿产基地,进而在矿产资源全球配置方面争取主动,提升中国在矿产资源领域的话语权和矿产品市场的定价权。

2.发挥专项服务作用,为国外矿产资源管理和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建成专项项目信息系统,完成“走出去”矿业项目备案与跟踪制度,建立约300~500个国外勘察项目的地质资料数据库,提供专项汇总分析信息和成果信息整合集成服务;建成全球地质矿产数据库,完成“全球一张图”计划,建立覆盖全球主要资源型国家的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提供信息、咨询和在线服务;建立国外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体系,将完成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研究,编制50个国别勘察指南,提供国外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服务和国别风险勘察指南。通过上述专项信息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中国掌握全球矿产资源第一手资料,为国外矿产资源管理和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3.有力地推动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新体制、新机制的建设。矿产资源的海外勘察与开发,不能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没有政府帮助、协调和给予政策,企业将举步维艰[7]。建立适合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的新体制、新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地勘先行,企业跟进,金融互动”的运行模式。在管理体制上,专项作为桥梁,在政府主管部门引导下,建立多元投资、多方合作、协调有序、快速推进的制度平台,实现地勘单位、矿产开发企业、金融机构的互动合作,促进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提高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实现途径上,专项作为纽带,建立部门负责、多方联动,逐步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分阶段、广受益的新体制,鼓励“走出去”勘察单位把取得具有开发价值的勘察成果,优先转让给国内企业开发。同时,国内企业通过独资、合作投资、直接购买矿权、并购、参(控)股等方式在国外获得更多矿业权,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的投资主体及资金来源将呈现多元化趋势,逐步形成一批国际化矿业公司。

鉴于人民币升值、国外地区冲突和局势不稳、黄金价格走高等因素,加之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为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提供了机遇,我们应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落实政策支持,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抓紧整合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的各项资金,统筹规划不同资金采取不同支持方式和勘察阶段,重点支持在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铜、铁、钾盐、铀等国内紧缺战略性矿种的勘察开发,查明和掌握一批重要的境外地质成果和矿产地,提高中国资源保障程度。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大会堂,2007.

[2].在新中国地质工作五十年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大会堂,2002.

[3]宋建军.世界资源形势和资源战略[j].资源导刊,2008,(6):14-15.

[4]任学佑.中国国外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j].中国金属通报,2005,(16):29-30.

[5]李春超.央企“走出去”——中央企业开发利用海外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现状[j].中国有色金属,2007,(8):24-25.

矿产资源供应篇8

关键词:矿产资源评价经济评价环境评价

中图分类号:F4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40-01

1我国矿产资源介绍及地质评价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物产富饶的国家。已经探明我国存在多种矿产。矿产资源领域已经发现了大量的矿藏。发现和白云鄂博稀土金属膨胀,德兴铜矿,金川镍矿,柿竹园钨矿,焦家金矿,玉龙铜矿,厂坝和兰坪钼矿,东胜的重要煤田,以及山铜的金矿床,矿产资源集中区逐渐显示出良好的前景。在西部地区在老矿山找到新的资源数量是比较多的。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提出矿产评价这么一个概念。传统的矿产评价着重在点在:一是矿产的种类,二是矿产的产地和储量,三是矿产的开采。这里笔者用发展的眼光提出一个矿产评价的趋势,那就是:一是矿产的经济效益评价,二是矿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三是矿产资源未来开采改进的策略。

2我国矿产资源的经济评价

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工业和农业的血液和食物。目前,超过92%的中国的主要能源,80%的工业原料,农业生产70%,多从矿产资源中直接或者间接得到。

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个观点得到了更加深刻的验证。下面以油气举例:在2007年5月,中国在渤海湾近岸海域发现储量规模10吨的一个自足的南堡油田。这是40年的中国石油勘探又一重大发现。南堡油田的发现对实现中国原油生产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历史另一个里程碑的发展。初步计算,中国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400亿吨油当量。其中,11个沉积盆地的海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金额高达213亿~2.45亿吨油当量。尤其是厚中生代地层在中国南海首次发现深海沉积厚度超过10000米,为深水油气资源调查和近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3矿产资源出现的问题

3.1供需矛盾紧张

在化石能源领域,供求失衡反映最明显的是油,其次是天然气,煤炭。近年来,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加,这对外国石油的依赖,上涨32%,从本世纪初到现在的57%。

对于金属矿产资源的安全,中国的铁矿石资源相对丰富,但不是丰富的铁矿石,而是贫铁矿石,中国消费了全世界约三分之二的铁矿石进口。在有色金属资源短缺,结构类型是重要的,包括铜,铝,镍矿石依赖外国高达80%,60%和70%。在稀有金属,中国的相对优势,如稀土,钨,钼,等。此外,中国非金属矿产资源相对明显,较少依赖外国进口。

除了矿产资源总量不足,矿产资源发生时空错位和消费。一旦新一轮发展周期的到来,煤炭供应和需求的问题很快就会爆发。运输风险威胁的煤炭资源的持续供应产生影响。对新疆煤炭资源的分布40%,从煤炭的主要消费地区相去甚远,比煤的合理的运输距离高多了。

3.2潜在的风险出现

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甚至会导致社会问题,从而影响了矿产资源的有序发展。另外在原油进出口方面,中国由于存在进出口的差价,处在一个劣势地位。在铁矿石方面,由于国际上的三家铁矿石的合并,不可豁免的会有铁矿石的垄断。从国内国外的情况来分析,中国的矿产资源都是可能有潜在的风险的。

4矿产资源环境评价

在中国矿产资源的保护,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中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的步伐必将约束更加严峻的资源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伴随着通过对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国土资源部自1998年以来,不遗余力地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矿产资源浪费,给安全的矿业发展带来危机。通过挖掘过程引起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处理废水,废油,废气处理排放,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的生态安全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我们从过去的碳排放量不注重被动注意。矿产资源的开采和社区和谐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5矿产资源评价策略

矿产资源评价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工程,所以要使评价更加的合理,必须建立和提出几个评价的策略。一是建立激励机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增加了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2010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同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特殊的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方法,采取“以奖代补”和示范项目的形式,提高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二是一定要形成协调的联动机制,因为评价肯定不能单方面的进行,不能只以一个目的进行评价,只有多个评价进行联合,评价才能显现更多的问题,才能更加反应现实。三是建立多元化的矿山环境保护投资机制,评价在这方面要有所侧重。在这三年里,矿山企业通过研发,改进生产工艺,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大大提高了开采回采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水平,盘活了大量的石油的重要矿产资源,煤,铁,铜,磷,提高了效率,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6矿产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展望

矿产资源的评价是一个很复杂的项目,前文已经分析其基本特点。本文提出的评价是一个较传统意义上的评价不同,着重在地质资源环境以及对经济影响的评价,说到底,综合的评价还应该结合传统的评价,本文讨论的方法是在新世纪的情况体现出来的重点方面评价。因此,矿产资源的评价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未来的评价应该是综合各个指标的计算机智能的评价。当然还应该建立在对目前情况进行一个理论的分析,建立在这基础之上的评价。总之,必须建立一个系统的用理论创新和新的技术进行一个综合的矿产资源评价体系,并且它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更新的体系。

参考文献

[1]鲍光淑,刘斌.基于空间分析的矿产资源评价方法[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1(1).

矿产资源供应篇9

论文关键词:煤矿矿区水源规划综合利用闭路循环

论文摘要:根据煤矿矿区水资源贫乏及水资源种类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评价,归纳共性,打破常规水资源规划范围与内容,重点规划利用好矿区有限的清水与污水及其资源化,结合污水处理工艺及工程技术,提出合理开发、有效治理、循环利用、污水零排放、节水和保护水资源并举的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

1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必要性

我国86个重点矿区有71%缺水,其中40%严重缺水。近几年由于煤炭生产规模及配套工业的快速崛起,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矿区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实施煤炭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全面加强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面对矿区缺水这个发展瓶颈,如何规划利用好矿区每一滴水,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以效益为中心、统一管理为保障、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矿区节水工作的进步,满足矿区经济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障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原则

矿区水资源规划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细则)》、《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还应遵循如下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在现有水源调研、评价基础上,尊重现实、因地制宜、分清阶段、明确目标;遵循合理开发、科学治水、优化利用、提高用水效率最大化的原则。

(2)根据规划矿区自然条件和所在地域的特点,必须考虑周边地区工农业、水环境、居民用水等非水利措施的原则,并提供多方效能,取得综合效果,积极创建和谐矿区,搞好煤矿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3)根据矿区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与生产现状,以科技为依托,统筹兼顾,整体布局,有序规划,技术论证、分步实施,矿区内避免各类治水及水利工程重复建设的原则。

(4)矿区水资源规划方案应纳入如循环经济等新理念,在常规给水工程基础上,按照水资源循环经济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新鲜水用量,杜绝外排污水量。

(5)从多方面选择有效的规划措施。既要为矿区经济发展服务,又要为矿区改善生态环境;既要兼顾矿区范围内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又要考虑可用水量最大化;既要组合设计各类水处理工程实施措施,也要制定取水、配水、用水运行管理等非工程措施等原则。

(6)矿区布局设置一般分生产区与生活区两大区域,供水系统大多数两个区域相对独立,有的为同一个系统,但做规划设计时必须坚持一并整体考虑的原则。

3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内容

3.1规划技术路线及程序

技术路线:矿区调研一确定水源、污水点源—一水质化验一一资料收集—一结合能源发展规划一一水源开发利用评价—一需水预测—一生态环境保护一一水资源配置—一节水措施—一工程布局一一实施方案—一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程序:收集整理矿区的自然、经济、技术、现状资料,做好各项预测,确定规划条件;按照不同的规划水平年,预测这一时期中因能源发展可能出现经济条件的变化,并拟定规划任务、规划目标、开发治理初步方案: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水,研究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探讨水资源开发治理对矿区经济和环境等影响,拟定初步可行性方案;优化方案,提出规划技术成果:针对确定的方案,结合给水工程设计、各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确定、工程量和投资估算、效益分析和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通过技术、经济、环境等综合分析论证,确定实施规划方案和开发程序;将规划方案及结论意见,报送煤炭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3.2规划水平年确定

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由基准年、近期水平年、中期水平年、远期水平年组成,具体规划水平年的年限、时程分配则根据矿区能源发展及规模而确定。

3.3规划开发利用

(1)水资源评价:在矿区范围内对地表水、地下水、河流径流水、矿井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特种污水、水库水等各种水资源、水质指标、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用水消耗量及用水效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如地表水评价:规划中应考虑利用雨水积蓄、人造水库、拦截河流径流水汇集等措施,作为补充矿区生产用水的新水源。地下水评价:大部分矿区都有自备水源井,利用地下水源,规划时应掌握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可取水量、国家与地方对地下水源保护与开发的规定进行分析评价。矿井水评价:大多数矿井涌水量较大,经深度处理可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所以矿井水的利用在规划中是重中之重,并具有煤矿水资源规划的特色。生活污水评价:煤矿生活污水水质特征就是BoD、CoD较小,经一般处理后,可作为生产用水、生活杂用水等。因此,生活污水对矿区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再生水资源,应加以规戈4后充分利用。工业废水评价:矿区都有与能源相配套的大型工业,如洗煤、发电、焦炭厂等用水大户,且产生大量废水,重点规划对这些废水集中起来统一处理后回用。特种污水,如化肥厂、炸药厂所产生的特种化工污水,其处理难度较大且成本高,但污水量很少,从矿区污水零排放的规划目标出发,必须有效处理,经处理达标后一并纳入整体供用水系统。

(2)开发建设规划:从水源类别分为:清水源、废水源、污水源三大类;从工程建设分为:地面水源工程,地下水开采工程,非传统水源工程,集雨水利用、再生水工程。规划以建设矿区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将各类水源规划建设以工程形式相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网络,形成小工程、大群体、“蓄、引、提”并重,大、中、小配套,多方位联合的取、供、用水系统。矿区水资源规划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新建改造同步、开源节流并举、开发保护同时;考虑已有水源工程并与新规划工程相配套,一并纳入开发利用系统网络。

3.4合理配置与供需平衡

矿区规划配置用水分类为:生产、辅助、办公区、职工生活区四个系统,在水资源支持下的矿区内能源、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配制水资源,考虑用水现状,实现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经济发展两大系统以及两大系统内部用水合理配置;经相互补充和水处理工程的实施,完成不同水平年用水的时程分配,规划矿区需水量与现有可利用水量及污水资源化后的水量进行综合平衡,建立矿区内各用水户的需水量集中调度、统一管理、合理分配,减少和避免用水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为保障矿区供水水源安全与企业发展相匹配。

4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探讨

4.1规划的特殊性

(1)矿区水资源规划类别不同于江河流域、地区、跨流域调水、专业水资源等规划,既可视为一个整体的供用水系统,又是一个涉及综合性规划的特点。

(2)矿区水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并重新分配后,可能会引起周边居民生活条件和地区生态变化。因此,规划既是一个闭路系统,又要顾及周边地区的水量平衡与社会关系,综合协调地区间、地方经济部门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环境质量可能变坏而引起的影响与纠纷。

(3)依据矿区范围的大小、特点、经济发展方向和对水资源开发、治理、利用要求,其规划重点是服务并保障煤炭生产、配套工业、生活区用水。

(4)大部分矿区既是缺水,也是污染物严重的地区,加上治理滞后,水环境本底又较差,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比较突出,水环境同样制约矿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5)矿区水源工程不足,开发利用率低。因开发利用条件差,成本高,矿区缺乏大的水源骨干控制工程,现有多数带病运行的老污水治理工程,工程型缺水问题也比较突出,开发利用率低,综合缺水率高。

4.2规划技术综述

鉴于矿区水源的特殊性与综合性,其规划的内容与技术应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并有新的创意,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编制有煤矿矿区特色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现将规划技术总述如下。

(1)水资源规划应以矿区为中心,满足能源发展需要用水为主要目的,顾及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等,应采用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性技术。

(2)运用先进的技术建立科学的用水体系。矿区水资源工程规划应纳入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及污水工程综合治理技术;建立地面水源的“蓄、引、提”水利体系,优化矿区水源网络集成技术。

(3)矿区大部分工业布局不太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用水行业在矿区工业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使矿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时,必须量水而行,优化产业结构。

(4)矿区用水浪费仍很严重,用水方式还很粗放,用水效率不高。因此,节水规划始终要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将工程改造、开发及保障措施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新的节水器皿,建立从源头到末端控制完整的节水管理体系,以降低耗水总量。

(5)矿区将所有水源规划为清、污分流,采用终端污水处理技术及污水零排放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对取、供、用、排水四大系统为水资源链,使矿区水资源利用形成闭路循环系统。

(6)规划中重点纳入矿井水处理工艺技术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将矿井水处理工程可规划在煤矿井下,经处理过的矿井水直接返回需要用水的地点,这样便于管理,节省管道及工程费用投资等创新技术。

(7)规划工程应考虑水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利用的技术。根据矿区各类水质成份、水量分布、处理程度及用水部门要求,采纳分质供水、优质优用,串联用水、一水多用的新思路与举措,以丰富规划内容与内涵,提升规划的高度。

(8)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编制规划时应采用数学模型、编排程序、电算优化等先进手段与技术,直接求得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以提高分析计算问题的准确性,考虑问题全面性。

5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保障措施

(1)全面规划水资源,根据不同用水的要求,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因地制宜收集天然雨水。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防止污染破坏,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2)建立矿区水资源持续供给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保障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体系;供水全成本与水价制度保障体系;规划用水经济考核制度保障体系。上述体系中应采取以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加强管理、调整矿区产业结构、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调水配水平衡等六个方面解决矿区水资源治理与利用的综合措施。

(3)规划修建拦河坝拦截汛期洪水、雨水积蓄、河流径流水源汇集等措施,增加对矿区的供水量;如无其它水源可利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如引入黄河水等引水项目并同步筹建大型水厂,将引人的水源经处理后并人矿区供水系统,以缓解矿区用水紧张的局面。

(4)建立合理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确保工程资金到位。矿区水资源工程建设投资涉及到安全供水工程;蓄水、引水工程;节水;污水处理回用与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投资规划。资金筹措来源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国家、地方、业、社会多方筹划资金,采取“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利用外资、地方配套、国家补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稳定可靠的水源工程规划投资保障体系。

(5)规划生产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其它节水:强化节水技术和管理手段,实行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与适宜的水价制度;采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更新矿区输、排水管道等措施,以节水促减污,以限排促节水,保障矿区节水工作有效进行。

矿产资源供应篇10

我国的地质矿产资源存在着总量丰富而人均水平低的相应特点。随着对地质矿产的不断开发和应用,我国的地质矿产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利用率低、不合理的采挖等情况频繁出现,甚至出现一些矿产资源的存量不足等现象的产生。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我国的矿产资源的发展前景产生了相应的不利影响。只有不断加强管理,才能促进相应问题的及时解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1我国地质矿产资源的现状

地质矿产资源通过各种形式被应用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随着不断的发展,人们对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地质矿产资源在供求关系上出现了相应的问题,相应的矿产资源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1.1选矿难,品味低,优势小

随着我国的地质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对潜在的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难度在不断加大,这直接影响到我国的一些矿产资源的长期应用,也不能有效的改善其现状。选矿难,贫矿多等问题也使我国的一些地质矿产资源的质量有所下降,也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对国际市场有很大供应量的一些优势矿产,如:钨、稀土等,在不断的开发和利用中被不断消耗和浪费,逐渐失去其优势。

1.2人均占有量少

虽然我国地质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我国是人口大国,地质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则就相对较低。我国的很多种类的地质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有些地质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甚至是1/3。

1.3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都较为粗放,这就造成地质矿产资源的大量浪费和运用不充分。同时,我国地质矿产资源的回收情况和再利用情况都不乐观,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的同时,还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此外,一些不合理的勘探和开发不仅造成相应的森林破坏,还诱发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使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我国矿产资源出现相应问题的原因

2.1开发方式粗放

我国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方式粗放。首先,由于一些矿产企业在资金和规模上无法达到相应水平,以至于其经营开发思路大都是以获取利益为主,从而忽略了合理开发,也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其次,一些开采企业在开采装备和技术水平上仍然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这就会导致其在开采过程中只注重对富矿和容易开采的矿产进行开采,从而造成相应的资源浪费,也造成回收率低等情况。此外,我国在地质矿产资源的利用上也比较粗放,造成利用率低和回收率低的现状。

2.2地质资源管理不当

首先,相关部门和人员在认识上不到位,没有认清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只追求相应的眼前利益。同时,有些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较低,在管理上存在相应问题,造成一定的管理混乱。而认识上的不到位还导致相关部门和人员存在对地质资源的管理不及时的问题,使相应问题不断恶化。其次,我国的矿产资源的管理体制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地质矿产资源的管理和应用。同时,由于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还使相关部门和人员在进行相应管理时不能够应用明确的执法手段,造成一定的工作难度。

3地质矿产开发管理的措施

3.1严格依法行政

我国在地质矿产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这项法律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规范,有利于对地质矿产行业进行相应的整顿,也有利于推动矿产资源的合理运用。相关管理部门在对矿产资源进行管理时应严格依照国家的这些法律法规,以保证其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也有利于我国地质矿产资源的管理走上秩序化道路。

3.2加快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由于我国在矿产资源的管理上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相应体制,造成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的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我国地质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现状。为此,相关管理部门应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对矿产资源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实现对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应用。在管理体制改革中,应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素质,并促进其管理观念上的转变,以使其能够在实际管理中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3.3提高资源开发的技术水平

我国地质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过于粗放和较低的回收利用水平都直接导致较低的资源利用率和相应的资源浪费。为此,矿产企业应转变意识,并改变粗放式的矿产开发模式,通过利用先进的设备上和掌握相应的技术水平来促进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与此同时,国家要不断加大在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技术投入和支持,以推动我国相应的开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相关部门和地质矿产企业应加大对矿产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重视,以提高地质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相应的浪费和污染。

3.4加大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我国的矿产资源的开采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形成的速度,直接导致地质矿产资源在应用前景上的危机。相关部门应加强相应的管理力度,确保地质矿产企业对相关资源的合理开采和规范操作,使这些资源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矿产资源开而造成的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相关企业在进行地质矿产资源开采时,应尽量减少对相应环境的破坏。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监督管理职能。此外,对于已经被破坏的环境,相关部门应督促相关企业进行及时的治理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