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八年级生物鸟的教学反思十篇八年级生物鸟的教学反思十篇

八年级生物鸟的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0:38

八年级生物鸟的教学反思篇1

塔模,顾名思义,即塔的模型,用金、银、铜、木等质地材料制成塔的式样。塔是佛教的建筑物之一,据佛典的解释,塔最早起源于印度,它的本名称“塔波”,是梵语省略的音译,完整的音译应当是“■堵波”,意义是“高显”或“坟”。传入中国后曰浮屠或浮图,后人又叫佛塔,简称塔。其用途就跟中国的坟墓是一样的,只不过它是用来安葬舍利用的。舍利就是佛或有德行的出家人的遗体,而中国的坟墓是用来埋葬死人。塔最初的形式均为圆冢,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后,这种佛教建筑也就随之输入,作为佛教思想产物的佛塔建筑,与中国式的民族建筑交融而形成中国式的楼阁重叠式佛塔。

塔模是大塔的真实写照,它虽然很小,但却逼真地反映了大塔的特征,可以说是大塔的缩影。出土于弘圣寺塔的七级密檐式鎏金铜质塔,其造型与弘圣寺塔相似。弘圣寺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南弘圣寺旧址上,民间俗称一塔或一文笔。塔通高43.87米,为16级密檐式方形空心砖塔。该塔南诏晚期建造,是大理地区为数不多的唐代古塔之一。198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弘圣寺塔中所藏的塔模大多为奇数,而且以密檐式塔模居多。其中七级密檐式塔模通体由基座、塔身与塔刹组成,方形须弥座,高4.1厘米,七级塔身,其中第一层较高,四面券门,其余六层皆有门洞,塔顶四角置金翅鸟。塔刹由覆钵、宝瓶、相轮、宝盖和宝珠组成,除覆钵用铜铸以外,其上置玻璃质宝瓶,再上为一白色石圈,象征相轮,相轮之上置八角铜质宝盖,角系风铎,再上以一骨质仰莲承托三颗宝珠,分别为水晶与玻璃珠串成,塔刹通高约占塔模的一半,风格与其他塔模不同。整个塔模玲珑剔透,造型精致典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件塔模不仅做工精致,造型独特,而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塔模不是来自塔的地宫,而是来自塔刹。中原的塔有地宫,而弘圣寺塔没有地宫,塔内所藏宝物不放在地宫,而放在塔刹。这是因为塔刹的作用于地宫是对应的,地宫是佛塔的地下部分,而刹是地上部分,是梵文Laksata的省音译,有人又译作“刹多罗、羌多罗”等,意为佛界的象征,而且刹是统摄金塔,意示佛的崇高,高耸云天,格外的引人注目,更为佛教徒所敬仰。

更值得一提的是塔模塔顶四角置金翅鸟,这是大理地区独特的宗教现象,是佛教传播过程中白族化的体现。大鹏金翅鸟,又称迦楼罗,鸟身金刚面,民间俗称金鸡。传说此鸟住在须弥山下,两翼张开有三百六十万里,是释迦牟尼佛的护法神,整日盘旋于佛的头顶警卫,是“天龙八部”之一。金翅鸟以龙为食,据佛经载每天食一大龙及五百小龙。金翅鸟常出现在佛像的背光当中,常用来比喻佛具有慧眼,能观十方世界五道众生,佛法可以破除一切障碍,所向无敌。而大理古塔塔顶多立有大鹏金翅鸟,这是因为大理古为泽国,洱海水时常淹没村庄农田,百姓生活疾苦,但世传龙敬塔畏鹏,人们便铸金翅鸟像以镇洱海中的龙妖水怪,消除水患。这是白族先民敬畏自然的体现。这件塔模塔顶立金翅鸟,这与大理古塔塔顶多立有金翅鸟这种现象是相吻合的,它反映了当时所处时代的精神和文化。

大理地区出土的众多塔模,几乎都来自佛塔内,在佛塔内安放小塔,是古代祭塔的一种仪式。铸造塔模是为了祈求佛祖的保佑。一方面,南诏大理国统治者极为重视宗教的精神统治力量,把佛教作为定国安邦之术,用佛家的学说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积极鼓吹造塔有无量功德,以求维护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老百姓在战争频繁、苦不堪言的情况下,也把希望、幸福寄托在佛的身上,希望佛能给他们带来福气和好运。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和忠贞,为了祈求佛对自己的佑护,在塔内把小塔放到佛的旁边以作供养,以求安乐、吉祥。这也是人们祈福禳灾的一种方式。

八年级生物鸟的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学科之间的渗透试验体会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在高科技世界中工作而愉快胜任的人才。在高科技世界中有竞争能力的国家,重点在于提高全名族的科学素质,为此,不能局限于学科教育,要从广义上重建培养学科素质的课程,从基础教育来看,应加强学科间渗透的横向联系。现就此问题,谈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科间渗透的尝试,愿与同行磋商。

一、当讲到“种子萌发”条件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本“观察与实验”中,介绍的种子萌发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实验成败的原因,最后总结学生的发言,归纳出:种子萌发条件应包括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种子自身(有完整的胚)。二是外界条件(充足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在此我强调了“充足的空气”。先让学生回答:“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老师归纳空气中的氧气约占21%,氮气约占78%,其他成分约占1%。紧接着又问学生:“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是充足的空气,从空气成分让同学们考虑,所谓充足的空气指的是空气中的何种成分?课堂上气氛顿时紧张起来,(稍等片刻)在同学们渴望的得到答案时,我介绍了下面的实验事实:将正在萌发的种子,放在内装一个氢氧化钠溶液而用夹子紧塞的瓶中,此瓶与一个水银槽用细玻璃管相通,由此压强水银计身高的高度可以测量出某种气体的消耗量。假设正在萌发的种子用完了瓶中所有的气体,则水银柱升高到76cm处(1个标准大气压能支持76c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借此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

1、试验过程中,水银柱只能升高到15cm处,就不在升高,证明瓶中的空气被利用20%,而在空气的组成中氧气约占20%,从而证明萌发的种子只利用了瓶中的氧气。

2、此实验是证明萌发的种子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瓶子中的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

3、如果去掉氢氧化钠溶液,在做此次实验,水银柱的变换如何?水银柱既不升高,也不降低,原因是瓶中空气总体积不变,压力不变,因而单位面积所受力也不变。老师边介绍边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答实验现象过程中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充足的空气,是指“空气成分中的氧气”,在此过程中呼出二氧化碳。通过这一实验的分析和解答有机地将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融为一体。

二、又如讲到人体的“足弓”有利于支持人的体重,有利于人的稳定性时,用这样一个例子进行了剖析,设ae=2aR,又设某同学的体重为50千克,某同学那样,使脚踮起来,那么一侧的腓肠肌至少要用多大的力?(写出分析过程)分析人重由G=mg,g=10牛/千克,知G=500牛。人体的重力分别由两只脚分担,则在每只脚的中心即R处受力为1/2G,力的示意图如:以R为支点,依据杠杆平衡条件知:1/2G.aR=F.2ae且ae=2aR,故1/2G.aR=F.aR即F=1/4G,所以该同法学一侧的腓肠肌至少要用125牛的力,由此让同学们明白杠杆的平衡条件知识和应用,加强了学生对足弓生理作用的理解,又将物理和生物知识有机的相互渗透。

三、当讲到鸟类的运动时,引用力学原理分析了鸟类的“飞翔”和“滑翔”(以家鸽的运动为例)。1、“飞翔”。平地,向上的作用力(举力―托力)与向下的作用(重力)大小相等。当翼向下方扑击时,作用在翼的力是鸟身体向上并向前运动。在恢复机翼时,羽毛分离让空气从中间经过。在整个过程中,靠近鸟身体的翼不断运动保持身体浮在空中。当鸟着陆时,速度逐渐缓慢,在与地面接触时速度变为零。当开始上飞时,猛烈的扑击运动,尾羽向下方倾斜展开,是它易于升起。2、““滑翔”。鸟飞行时,由于身体比空气重,因此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合力向下),要保持翼面的气流产生上举力(物理知识: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鸟可将翼自然张开而“滑翔”。

四、当讲到“心率”时,列出了这样一个例子:某人的心房收缩期为3/32秒,心房舒张期为21/32秒;心室收缩期为9/32秒,心室舒张期为15/32秒。这个人的心率是多少?知识点是:心动周期。心动周期包括心房收缩、心房舒张和心室收缩、心室舒张这四个过程,但心动周期不等于这四个过程的时间和,而是等于心房收缩和心房舒张的时间和,或者心室收缩和心室舒张的时间和。所以,这个人的心动周期等于3/32加上21/32秒,或者9/32加上15/32秒,则这个人的心率为60秒除以24/32秒等于80次/分。理解心动周期后,在运用数学计算方法,使结果符合题意。

五、当讲“血压”时,我又举了这样一个案例,某同学体验时收缩压为14.7Kpa,这个压强相当于多少米水银柱高产生的?知识点举例:液体,气体压强公式p=hgρ理解、应用,已知p=14.7Ka(14.7×103pa)ρ=13.6×103Kg/m3,g=9.8n/Kg,由此求得h=0.11m=110mm,这个压强相当于110毫米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这样一来体现了学科间的渗透,教会了学生认识血压计。

六、学会使用显微镜是学习生物知识的必有条件,进一步理解物质组成、细胞结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刚进入初中的新生来说,显得非常难,使用显微镜首先要对光―平面镜和凹面镜的选择。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八年级物理课才学习,怎么办?我借助于小学自然课学习,日常生活中梳妆镜、穿衣镜的应用,手电筒内罩结构及调聚光的方法,边演示边手把手的教,反复说明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对光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外界光线较弱时使用凹面镜,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这样就学会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又为八年级物理学习课打下了基础。

七、生物实验学习时,常常需要做实验,直观展示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说明物质的功能。例如果有这样一个案例,“淀粉和唾液”实验中,1、确定淀粉的方法。用吸管取碘液加入事先备好的两个试管1中,观察其由无色到蓝色的过程。2、确定淀粉加入唾液后,一定温度下转换为糖类。用棉花棒去唾液加入事先备好的淀粉试管2中,试管2浸入事先盛有热水的烧杯里,温度控制在37℃(必要时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再用吸管取碘液加入试管2中,观察颜色变化,始终无色。说明淀粉已转化为糖类,进一步阐述唾液有转化淀粉的作用。同时,解释了咀嚼食物香甜的原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此过程中不自觉的渗透了物理、化学课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加强学科间的横向关系,有利于打破分科教学造成的思维上的禁锢,有利于在生物课堂上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下的训练和培养,学科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造就一批适应二十一世纪建设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生物(上、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生物鸟的教学反思篇3

(乌鲁木齐市第七中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在《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摒弃繁琐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用简便的多媒体手段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做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准备实验快捷,重复利用性强;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操作简洁,便于统计,减少出错;利于展示和评价;便于资料积累和资源共享。

http://

关键词创新体验;模拟探究;实验;保护色;形成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课中的模拟探究实验。实验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理解保护色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意义。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分析实验结果,可以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并且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通过案例分析、思考、讨论与交流等教学环节,认同动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关注环境问题,自觉主动的养成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习惯,增进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下面,我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创新性的设计实验方案”,谈一谈自己的体验。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60页为《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这一模拟探究实验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且指出学生可以参考该方案“制定适合自己的探究计划”。

1.这套方案的具体操作过程

1.1准备一块面积为0.8米×0.8米的彩色布料和100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

1.2以小组为单位,5-6个同学为一组,推举一人为组长。

1.3组长在桌子上展开布料,作为生物的“生活环境”,并检查小纸片,记下纸片的颜色(小纸片的颜色代表某种动物不同的体色的变异类型)。

1.4组长是监督人,其他同学都是“捕食者”,他们的“猎物”是小纸片,组长时刻注意“捕食者”取出的“猎物”数和剩下的“猎物”数。

1.5“捕食者”事先背对桌子,组长将小纸片均匀的撒在布上,不要使小纸片粘在一起。

1.6每个同学想象自己是“捕食者”,小纸片是你的“猎物”,彩布的背景是你的生活环境。你每转向桌面一次,选一张小纸片(只用眼睛判定它的位置),把它拿出来放在另一只手中,然后继续转身选取,直到彩布上只剩下25张小纸片,组长通知不再选择时为止。注意:“捕食者”不要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纸片。

1.7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1.8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3个后代,而且体色与自己的相同。在每个“幸存者”下面放上3个从老师那儿拿来的备用小纸片。

1.9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充分混合,重复上面的步骤。每轮开始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1.10按上面的步骤实施计划并将数据统计在表中。

2.这套方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

2.1实验准备非常繁琐。教师除了要准备一块彩色布料以外,还要手工制作至少200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包括备用的),并一一统计。如果小纸片的颜色种类过少,显然会影响实验效果。因此,实验室至少需要5种颜色的彩纸。这样仅仅准备了一个小组的实验材料。如果5-6人为一小组的话,全班应分为10个小组,教师就要按照上述要求准备10套实验材料。

2.2操作不方便。用过这套实验方案的教师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小纸片并不是老老实实的呆在布料上,它会随着学生的来回走动飞到地面上,或者在学生模拟捕食者“捕食”的过程中粘在衣袖或衣襟上。

2.3平面实验,不便于展示、评价和交流。布料平铺在桌面上,统计数目的时候学生围观,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很不方便,也不利于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经过我略作提示,有的小组很快就提出来:在计算机上进行这次模拟探究实验一定方便快捷许多。于是,我特意让这些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表达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3.修改后的实验方案

3.1打开计算机,按如下操作制作幻灯片:用自选图形绘制一张“小虫”图片;通过复制、粘贴制成50张,并分别赋予不同颜色,其中包含绿色。(注意:在幻灯片中制作时应设置“小虫”图片边框为“无色”);这样,不同颜色的“小虫”代表不同体色的变异类型,“绿草地”作为“小虫”的“生活环境”。

3.2以小组为单位,5-6个同学为一组,推举一人为组长。

3.3组长负责操作计算机,其他同学都是“小鸟”,他们的“猎物”是“小虫”。(组长不必时刻注意“小鸟”“捕捉”的“小虫”数和剩下的“小虫”数,只需监督“小鸟”在第一反应时间内“捕食小虫”即可。)

3.4“小鸟”事先背对计算机,组长打开幻灯片。(注意:应使用幻灯片制作状态,不要使用放映状态。)

3.5每个小组的组员排成一队,想象自己是“小鸟”,幻灯片中的彩色图片是你的“猎物”,幻灯片中的背景是你的生活环境。当“小鸟”转向计算机,从计算机前“飞”过一次,用手指出一只“小虫”,这时组长迅速将被指出的图片删除,然后继续“飞”过下一只“小鸟”。“飞”过的“小鸟”排在队伍最前。这样以此类推,直到幻灯片中只剩下25只“小虫”,组长通知:“小鸟吃饱了,不再飞”时为止。(“小鸟”不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虫”。)

3.6在幻灯片中进行“全选”操作,所有剩余“小虫”图片出现选择框,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图片数目,并记录。

3.7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1个后代,而且体色与自己的相同。全选、复制、粘贴1次,“小虫”的总数又恢复到初始的100只。组长将“小虫”均匀的分布在“绿草地”上。重复上面的步骤,每轮结束时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图片数目,并记录。

3.8按以上步骤实施计划并将数据统计。

4.这套实验方案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可,我也十分认同,因为它和课本提供的方案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4.1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其实这套实验方案跟简单的计算机游戏(如“找不同”)有些相似。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学生联系自己玩过的游戏,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也把实验设计成了他们喜爱的游戏模式。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小虫”,营造了形象的场景,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模拟“小鸟飞过草地,捕捉小虫”的情境愉快活泼,大大提高了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真正让生物课活起来、动起来。正如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后,虽然许多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没有被采用,但这个体验和思考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把实验过程用计算机程序编成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有的甚至还提议用触摸屏的计算机进行……这些都展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也要充分、及时的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勇于、乐于、擅于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得到长足发展。

4.2准备实验方便快捷,可重复利用性强。

课本给出的实验方案不仅准备起来繁琐,实验材料保管起来也不方便。而这套实验方案,准备起来方便快捷,制作幻灯片只需几分钟时间,做好以后可以反复使用,永不损坏。小小几十K的ppt程序,代替了大堆的纸片,无论是携带、共享还是存放都十分的方便。此外,虽然给每只“小虫”填充颜色有点辛苦,但可以使“小虫”的“体色变异”更加丰富,增强了实验的说服力。

4.3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个实验是个模拟探究实验,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可以适当的简化实验过程。如果按照课本给出的实验方案,每位同学要转向桌面75次,每组5位同学共要转375次,这显然是不可能在教学时间内完成的,即使完成,没有人能承受得了这么多次的旋转。因此,这套实验方案中只设置了50只“小虫”,每只只“繁殖1代”。而且,用计算机操作完成实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又缩减了实验时间。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4操作简洁,便于统计,减少出错。

模拟“小虫被捕捉”只需删除即可,模拟“小虫繁殖后代”只需全选、复制、粘贴即可,不仅节省了实验时间,还可以避免小纸片丢失,并且在统计数目的时候一目了然,大大减少了实验过程中出错的几率。

4.5有利于展示和评价。

用这套方案进行实验,如果教师需要展示实验过程,便可以通过投影来展示,实验过程从平面变为立面。一个小组在讲台上进行实验做为演示,教师可以从旁指导;其他小组在台下各自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很好的展现出来,有利于教师进行评价,如果遇到问题也能够得到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4.6便于资料积累和资源共享。

每个班上完课以后都可以把结果保存下来,作为教学资料进行积累,还可以在不同班级进行对照。实验材料以电子形式存储,只需要准备一次,便于在教师之间、校际间进行资源共享。

实验进行时间大约为10分钟,进行到第3代,结果已经揭晓。

基于新的实验方案,学生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能力目标;实验时间的大大缩短,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完成知识目标;并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完成情感目标。这节课的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这节课最大的成功,就在于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创造余地,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让他们自由发挥,是一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实验课,给他们的初中学习生涯,留下了精彩的一页。也许象学生所说的“游戏程序”或是“触摸屏”出现在课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学生能够提出这样新颖的见解,足以见得教师安排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已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通过自主创新,在思维上不断开拓,在能力上不断提高,总有一天能够迈上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新台阶。

http://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八年级生物鸟的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生物进化活动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1教材分析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鲁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第二节。是在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后,继续探索生物进化的证据、历程。本节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进化的基本观点和比较、归纳、推测等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学科素养的形成上具有重要意义。本节课重点包括“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科学方法――比较法”“生物进化的历程”等。教学中,教师需要拓展内容的信息量大、知识点多,还涉及到学过的各种动植物分类知识。如何把本节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中,如何既能落实好课堂“双基”,又能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活动教学法,通过设计多种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活动中高效掌握知识。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2.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拼图”游戏,锻炼小组合作和探究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科学价值的认识,激发探索古生物学的兴趣;通过进化树的学习,进一步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生物进化的各种证据;掌握科学方法比较法的应用,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4教具准备

“生物进化的历程”科教视频、“三叶虫”和“鱼类”化石标本各12套、地层自制教具模型12套、古生物化石图片和空白地层图各12份、“生物进化树”贴图12套、孔子鸟复原图和爬行动物、现代鸟类相关知识小资料12份。

5教学过程

5.1视频激趣,导入新课

师:原始的生命在地球上诞生以后,大约经历35亿年的漫长时间才发展成为现在多姿多彩的生物界?原始的生命是如何进化发展的呢?在现实中能找到哪些证据呢?

教师播放科普类视频“生命进化的历程”,进而引导进入本节课――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师用精彩、震撼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5.2设问导学,寻找证据

学生阅读教材,根据课件展示的教学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自学反馈部分:①什么是化石?化石在地层中有何分布规律?②孔子鸟与爬行动物及现代鸟类在身体结构上有哪些相似点?③5种哺乳动物的前肢在骨的组成和排列上非常相似能说明什么?为何在形态和功能上又出现了差异?

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完成部分导学案中的内容,但是对部分抽象知识点还存在很多疑惑。自学过程中,学生对整节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对于个人有疑问的地方也埋下伏笔,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意识。

5.3生成反馈,发现线索

小组成员交流后,由小组代表展示答案:化石是古生物在地层中的遗体、遗物或者遗迹。

教师追问:化石存在哪里?从而引导出地层的概念和形成过程。教师展示地层相关图片,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地层的形成有何规律?

活动1:演示地层形成过程。小组交流并利用自制教具演示地层形成的过程。小组展示,教师再引导评价。

学生通过简单的教具演示活动,轻松突破抽象的知识,并得出结论:越古老的地层越分布在地底层,越年轻的地层越靠近表层。而化石正是随着岩石等沉积物形成于相应地质年代的地层中。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地层中脊椎动物化石的分布图找出分布规律,进而推测出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哺乳类。

活动2:模拟考古――帮化石找“家”。教师发放古生物化石图片,学生扮演考古学家,小组交流各化石的特征并推测他们在地层中的顺序,并粘贴在相应的地层中。学生以“科考汇报”的形式进行展示汇报。

以上两个教学活动,一个让学生生成“地层”的概念,体验“地层”形成的过程;另一个让学生根据化石的特征推测它们位于哪个地层,再通过对地层中化石分布的顺序,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脊椎动物的大致进化顺序。

活动3:资料分析,纵向比^。小组发放阅读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孔子鸟、远古爬行类和鸟类,回答问题:通过比较,孔子鸟化石为鸟类的起源提供了哪些线索呢?学生讨论思考得出:孔子鸟是古代爬行动物向古代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现代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中的一支进化来。

这个小活动既能解决学生对于鸟类起源的疑惑,又进一步完善了脊柱动物的进化历程;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观察、比较和逻辑推断能力,激发了学生学有所获的成就感。

活动4:图片观察,横向比较。学生观察5种哺乳类动物上肢(图2),思考:它们为何形态不一,但在骨的排列和组成却如此相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推测:哺乳类动物具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在进化过程中,这些动物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这些同源器官逐渐出现了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

活动5:列表比较、判断生物间亲缘关系远近。教师出示表1,引导学生分析人类与其他生物细胞色素C在氨基酸排列顺序的差异,并找出规律。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引导:和人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它们细胞色素c和人类的差别越小。反之,亲缘关系越远,细胞色素c和人类差别越大。

活动6:“考考你――帮动物找‘亲戚’”。教师设置情景:科学家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山谷中发现一种未知的神秘动物。为了确定它的进化位置,科学家比较了这种动物与几种不同的生物的核酸序列。学生分析、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后得出答案。

活动4和活动5分别运用图片和表格进一步丰富了生物进化的其他证据。活动4用哺乳类动物的上肢骨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出核心概念――同源器官,进而推断出:哺乳类拥有共同祖先。活动5则通过表格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数据,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判断生物间亲缘关系的远近。活动6通过情景设置,锻炼学生分析、比较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5.4小结线索,生成方法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以上获得的种种线索:通过地层中化石的纵向比较,推测出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和哺乳类。通过对哺乳类动物解剖生理学的横向比较,推测出哺乳类动物具有共同祖先,同时适应不同的环境,也发生着不同的进化。通过不同生物在大分子蛋白或者核酸的分子生物学上的比较,推测出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和进化位置。

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也获得了科学方法――比较法的学习。利用比较法,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通过以上种种证据线索和比较法的运用,教师结合学生学过的动植物类群的特征,启发学生推测生物进化的大体历程。

5.5合作交流,推测历程

“贴图竞赛”活动(图3):活动前,教师对各小组提前作出要求:①将各种生物类群的名字剪下来,由组长组织组员讨论,并尝试结合各种生物的特点,按照它们的进化顺序粘在“进化树”上。②仔细阅读、讨论进化树,小组复述动物、植物的主要进化历程。③进一步讨论,归纳出生物进化总体趋势。

活动中,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点拨、激励小组进行充分思考,选择优秀小组代表进行投影展示,并扮演“小小解说家”进行讲解,再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评价。

最后,教师汇总学生的推测成果:从形态结构分析生物进化趋势由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生活环境分析生物进化趋势由水生到陆生;从进化等级分析生物进化趋势由低等到高等。

本h节中学生不仅仅回忆了各种动植物的特征,而且也锻炼学会使用科学比较法,讨论交流并归纳,推测出生物进化的历程。此过程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5.6知识梳理,构建网络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做出评价和总结:我们不仅获得了很多进化相关的证据:化石证据、解剖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并通过科学研究方法――比较法的应用,再运用比较、归纳,最终推测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和生物进化的大体趋势。

情感教育:对待生物共同生活的环境的态度:生物要适应环境、更要保护环境;对待地球上有共同起源的生物:人类要尊重生命,与他们和谐共处!

5.7板书设计(图4)

5.8堂清检测,红笔纠错

学生完成部分精选习题,优秀学生充当“小老师”,批改小组其他同学习题。针对有疑问的题目,小组代表展示,教师评价、引导,并得出正确答案。

5.9拓展延伸,技能训练

教师播放恐龙灭绝的视频资料,展示两种灭绝的假说。学生从教材中列好的证据中,判断哪些证据支持假说a或者假说B。教师评价并激发学生立志做一名科学探索者,为自己赞同的假说寻找更多证据,为古生物学研究,做出自己贡献。

技能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区分“假说”和“事实”两个概念,而且对于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形成具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6教学反思

6.1思路清晰,环环相扣

笔者采用“先学而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在教学环节设计上环环相扣,包括“设问导学”“生成反馈”“合作交流”“知识梳理”“堂清检测”“拓展延伸”等,环节中再加以“小组合作”“小结线索”等形式突破重难点。同时,笔者按照发现证据、分析证据、归纳推测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作为“考古学家”“古生物研究专家”“未来的科学家”等不同角色参与多种教学活动,非常高效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八年级生物鸟的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冰山隐喻;语文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5-0064-02

【作者介】刘薇,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南京,210000)教师,二级教师。

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掩卷而思,我们的语文课不也一样吗?那么,“冰山”哪“八分之一”是课前学生自己能看到的?他们的“海平面视觉临界点”在哪里?我们又能带着学生“继续深潜”哪些地方呢?

1.弄清看得见的“八分之一”。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苏教版二上《梅兰芳学艺》一文,短短一百多个字,浅显易懂。学生只读课文就已经知道师傅不收梅兰芳这个弟子的原因――眼睛没有神,而梅兰芳成为世界知名的京剧大师靠的是――勤学苦练。这些都是书上“看得见”的内容。可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在这些“看得见”的内容上打转,自以为是地设计着一个个粗浅低效的问题:读了第一自然段,谁来说说为什么师傅不收梅兰芳这个弟子呢?梅兰芳是怎样练眼神的?梅兰芳成为世界知名的京剧大师靠的是什么……至于国粹京剧我们只字不提,对梅先生在京剧史上的地位和感人的气节学生一知半解。

成尚荣先生认为“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儿童有自己的生长时间和节奏,是完整丰富的生命体。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儿童立场却受到了冲击,教师们以其惯有的思维,片面地解读儿童的学习需求。这“八分之一的冰山”学生早已尽收眼底,而我们却还在这费尽心力、乐此不疲地问学生看见了没有。这样的课堂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弱化了课堂的动态生成。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势必会受到影响,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会遭受阻碍。

2.找准视觉的“海平临界”。

支持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学起来,我们要从“海平面视觉临界”出发,准确定位一堂课的三维目标,不断带领学生向“水下深潜”。

在执教苏教版二下《春夜喜雨》一诗前,笔者先做了学情调查,发现学生对本诗的前四句比较熟悉,很多学生已会背诵,借助注释,学生也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但是有一些问题学生还不太明白,如:雨怎么会知道时节呢?雨本来是有声音的,为什么说它润物无声呢?既然是好雨,它在做好事,为什么要偷偷地呢?

这些闪耀着学生智慧光芒的问题让我欣喜不已。这不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抓住的最佳“视觉临界点”吗?

本诗的前四句学生熟悉,而知晓后四句的学生却寥寥无几。以前四句为铺垫,能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否以学生为主体,用小组合作、读者剧场、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支持学生继续学习、研究诗歌的后四句?一起去看看沉郁顿挫的杜甫的另一面,去看看他的蜀中生活,进而再整合比较诗人笔下的春雨……如此,岂不妙哉?

大儒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学习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质疑的习惯,抓住了学生的“疑”也就攥紧了学习发生的可能性。

让我们多听听儿童的声音吧,多从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将他们的需求作为我们教学的“视觉临界点”,让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地学、创造地学、幸福地学,让“学生的疑”唤醒我们课堂的生命力。

3.探究水下的“八分之七”。

冰山之壮观绝不在于海面上那人人得见的“八分之一”,水下的风景才更加雄奇壮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开宗明义的一句话就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是过河的桥,它的形式是复合的,它的功能从不单一也无法单一,我们的语文课应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否则上语文课和不上就没太大区别了。

人生聪明识字始。向水下潜一潜,我们的汉字文化多有趣呀!苏教版一下《放小鸟》一课,笼子外面的鸟妈妈焦急地呼唤笼内的小鸟。“焦急”易解,再看看,“焦”字,从隹,从火,会意明晰,烈火正在烧着一只小鸟。了解了“焦”的字源,学生便更能体会母鸟的如焚忧心。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一个个方块字集结了我们先人的智慧,闪耀着我们绚烂的文明,如此识字岂不比让学生生硬地记字形要有意义得多?

不仅是字理,带领学生直面文本语言,习得言语表达能力也是师生共同的语文深潜。如苏教版一下《乌鸦喝水》一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虚词的含义和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虚词的教学。《乌鸦喝水》一课中,有很多非常关键的虚词,这些虚词在句中的作用非常大,可我们往往视而不见。且看这一句“乌鸦看见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连接词“可是”是这一句话的支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它很重要。于是,笔者先带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口渴难耐的乌鸦突然看见水的兴奋和激动,再一起体会惊喜被一盆冷水浇灭――眼睁睁看着水却喝不着的失望和难过。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总结:乌鸦找到水很高兴,喝不着水真着急,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把乌鸦这两种不同的心情反转了过来,你能找到吗?如此,“可是”一词的转折作用就呼之欲出了。再用“可是”一词进行说话练习,如此渗透,一年级的学生就能很好地习得语言、运用语言。

八年级生物鸟的教学反思篇6

【摘要】教学内容是教师创设情境、增强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是否需要设置情境、设置怎样的情境,都必须依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来决定,文章就情境探究教学在生物课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情境探究教学;生物;故事;全程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84-01

情境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探究方式。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感性知识的形成。杜威在他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用实例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他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这些要素按顺序可排列为:情境—问题—假设—推理—验证,这一序列被称为五步教学法。由此可见,情境在探究教学中的重要性很早就被认识了。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情境的创设,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来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一、音乐创设情境

流行音乐一直是学生们特别喜爱的,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入音乐,将学生带入良好的情境,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呼吸系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的导入方式是让学生来一次深呼吸,引入本章的教学,可是这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笔者改变了导入方式:上课前,先播放一段羽泉的《深呼吸》,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带领全班做一次深呼吸,再适时提出问题“深呼吸的感觉如此美好,我们又是如何完成它的呢?”美妙的音乐像一座桥梁引领着学生满心愉悦地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又如,在讲述初中八年级下册《鸟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节时,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了希腊作曲家雅尼创作的音乐作品《夜莺》。竹笛的悠扬、清越让学生陶醉在夜莺的美妙歌声中,随后,笔者提出问题:“夜莺为什么在晚上鸣叫?”“为了寻找配偶。”“你还知道鸟类的哪些求偶行为……”

音乐使人愉悦,而愉快的情绪不仅能激活大脑兴奋中心,还能促进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历史上的大量事实表明:最宝贵的创造性思维,稍纵即逝的灵感往往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况下产生的。

二、模型演示情境

模型可以舍去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的细节,以简练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让学生通过动手构建模型学习知识,顺应了他们的天性,是生物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例如,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中,肾单位的结构是重难点之一,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者的关系,就会影响尿的形成过程的学习。而教材中的肾单位图片过于复杂,肾小囊的结构以及它与肾小球、肾小管的关系也没有描述得很清楚。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肾单位的结构呢?笔者采用了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模型的办法,利用学生们喜爱的小玩具“毛条”,让学生在阅读课本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制作肾单位模型,展示给全班(右图),教师进行点评。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既满足了学生好动的天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模型还能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一举多得。

尿液的形成是本章的另一个难点,学生因无法直接观察到肾小球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学习效果不好。笔者曾经尝试过运用flash动画展示这两个过程,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哪些物质能滤过到肾小囊,很难记住。于是笔者想到了利用学生爱动手的天性制作肾小体模型,模拟肾小球的过滤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用常见的一次性塑料杯,底部扎几个小孔,模拟肾小球。用红豆模拟血细胞,黄豆模拟大分子蛋白质,沙子代表血浆中的其他成分。学生将它们一起倒入“肾小球”中,轻轻晃动杯子,可以清晰地看到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其它成分都过滤到肾小囊中。学生们自己动手再现了肾小球滤过的微观情境,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学习效果怎能不好呢?

三、故事渲染情境

好的故事能使学生疲惫的心灵透进一缕阳光,使干涸的心田如遇甘霖。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将庄严神圣的科学知识与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故事创造性地联系起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讲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笔者引用了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中的故事,提出问题:“小灰灰真的可以只吃草,不吃羊吗?蕉太狼真的可以只吃香蕉不吃肉吗?”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展开热烈地讨论,还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来验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又如,在讲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的遗传和变异时,笔者引用了这个故事:英国近代大文豪萧伯纳被一位女演员写信求爱。信中写着:“你是如此聪明,我是这般美貌,倘若我们结婚,生下的孩子既有你的聪明又具有我的美貌,岂不是很好吗?”肖翁幽默地回信说:“也可能生下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岂不糟了吗?”学生们听了后哈哈大笑。笔者及时提出问题:“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一些?”学生们开始热烈讨论。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通过阅读课本,积极思考,找到了答案。

四、实物展示情境

生物教学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能用实物展示出来的一定要尽可能用实物展示,特别是那些生活中不易见到的生物或现象,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鸟的生殖过程时,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了澳洲鸸鹋的卵。当墨绿色的鸸鹋卵摆上桌面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齐聚讲台,热情高涨。在讲解昆虫的生殖时,笔者将蜜蜂发育的四个阶段的实物标本全部展示出来,学生们边观察边听讲解,很容易就理解了变态发育的特点。

情境探究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如通过表演体会情境、利用flash动画展示情境等。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应该注意三点:

1.教学内容是教师创设情境,增强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是否需要设置情境、设置怎样的情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都必须依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来决定。切不可有人工雕凿之痕,作秀不自然之嫌。

2.情境作用要有全程性。有些教师误以为设置情境就是在讲解新知识以前,利用与新知识有关的实验、故事、问题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新课。实际上,情境教学的功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导入新课,它应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激发和推动学生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等。

3.情境应被学生易于接受。情境的设置要设计好合适的“路线”和“台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会受到学生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设计,使之适合学生,学生乐于接受。

参考文献:

八年级生物鸟的教学反思篇7

低年级;语文教学;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44-02

当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森林滥伐、水土流失、地球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以及各种各样的污染,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危害着我们的子孙后代。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学校是育人之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同学们渗透环保教育,使同学们感知现今社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养成环保的良好习惯,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来谈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采取的一些做法。

1借图启思,渗透环保教育

低年级教材插图多,色彩鲜艳,逼真形象,富有吸引力。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利用教材的优势,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渗透环保教育。如《秋天》一课,可先让同学们观察课文插图:天那么高,那么蓝,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蓝天白云,色彩多么美丽!令人多么舒服!我补充讲述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让同学们了解到天空是蓝色的原因。再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为什么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这么蓝的天空?原因是什么呢?--是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而引起的。所以,我们小朋友也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事做起,比如叫父母不必要时少使用私人汽车、冷气机等,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保护大气层,让天空永远都那么蓝,那么美。又如第三册其中有一课的八幅插图分别介绍八种树:高大秀拔的杨树、葱绿苍翠的松柏、枝叶如盖的榕树、红叶如彩霞的枫树……教师让同学们看图读词语,图文对照,认识八种树木的形状与名称。再看图自读儿歌,了解这几种树木不同的特点。然后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常说植树造林,造福人类?让同学们知道我们根据树木生长的特点,在不同的地方种植不同的树木,可以提供氧气、除尘、防风沙、美化环境等。并告诉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在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进行植树活动,我们也要加入到这一队列中,绿化家乡,美化祖国。这样,对学生进行了植树造林的教育,增强了环保意识。

2读中品味,渗透环保教育

低年级课本中有许多琅琅上口,语句优美,富有童趣,描写大自然美丽风光的诗歌与短文。优美的文字中蕴含了不少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思想和知识,它们为教师进行渗透环保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材料。如《春晓》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讲解此课时,可让同学们反复品味古诗,想象诗句的意境,令人仿佛听到春鸟婉转的叫声,啾啁起落,远近应和,多么活泼的春色。此时教师适时点拨:人类要保护环境,爱护鸟类,才会使大自然变得更美丽。又如学习《四季的脚步》一课,可鼓励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在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四季美景中:春天来了,溪水流淌,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春去夏来,金蝉在树上欢叫;秋天来临,秋风吹得落叶满地,像黄蝶飞舞;冬天到了,雪花飞舞,大地穿上银装,四季的景色是多么的迷人!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运用多媒体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并不发达,他们认识事物,认识问题需要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运用多媒体教学,生动活泼,具体直观,形象鲜明,印象深刻,感染力强。它可以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周围环境问题,体验人类在活动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能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学习《清清的溪水》时,授课一开始,教师播放出音乐,边在黑板画画,边对同学们说:"大自然有许多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美景。大家看,清清的溪水慢慢地流淌,鱼儿在水里快活地游戏,真美!但是,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这样的美景就会遭到破坏。大家读了《清清的溪水》这篇课文就知道了。"接着,播放录象演示大自然美丽风光,让同学们感受溪水又清又甜的美境。再让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诵第一段课文加深对美丽环境的向往。等到同学们对语言环境有一定的感悟后,再播放录象,演示大自然美丽风光受到破坏,河水变得浑浊。这时,同学们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皱了起来。教师让同学们阅读第二段课文,带出问题:为什么一场雨过后,溪水变黄了,这是什么一回事呢?然后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读第三至第九段课文。原来是大象和野猪比赛谁的力气大,拔掉了小溪上游的树,雨水把泥土冲进小溪,使清清的小溪变浑了。同学们明白了溪水变黄的原因后,教师让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为什么市桥长堤的河水变浊变臭是什么原因?同学们发言中谈到:由于人们乱排污水,使河道变得黑黑的,臭气熏天,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教师再用电脑演示课前收集的网上信息材料,如人们砍掉树木,造成空气不再清新,噪音加重,风沙大;黄河水土流失等。接着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我们怎样做才能恢复美丽的自然环境?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着举手发言,五花八门发表自己的见解:"植树造林。""马路两旁、河边多种花草树木。""大家爱护花草树木,不去攀、折、砍树木。""在空中设置监督眼,对破坏环境的进行监控。""在河道养殖'清道夫'吸掉垃圾,保持河水清洁。"……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周围环境问题,增强了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懂得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4课外延伸,树立环保思想

八年级生物鸟的教学反思篇8

本以为这一次还像平常一样,肯定有一部分学生不会按要求带实验材料。可到了课堂,学生们的行为使我大吃一惊:每个人都带了材料和用具。有的同学怕自己带的鸡蛋在骑车时碰碎,用东西层层包裹起来,小心翼翼地揣在自己衣服里。有的怕碎带了两个。有的中午没回家就跑到学校门口的超市去买;有的买了一盒几个同学每人分两个。除了鸡蛋,还有人带的是鸽子蛋、鸭蛋、鹌鹑蛋、鹅蛋,还有熟的呢。本以为鸡蛋是那么的平常,学生应该不会有多大的热情,可实际却远远出乎我的意料。在我进教室之前,他们已经开始交流了,比谁带的卵大,谁带的特殊、与众不同,谁带的多。个别“艺术家”们已经在自己带的鸟卵上绘上了画。教室里真是欢乐的海洋。

在我开始新课之前,他们已经迫不及待了。一个劲儿地说:“老师,快讲吧,快开始吧!”那强烈的求知欲,是我从未感受到的。当然我也明白,除了求知,他们主要还是想玩玩他们带的东西,那个上其他课根本不可能让带到课堂上的东西。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我简明扼要地讲了观察的步骤,如何操作,应该看到哪些结构,它们的功能应该是什么。把求知的权利下放给了他们。

教室里开始挺安静的,没我想象中那么嘈杂。学生们在小心翼翼地操作着他们的宝贝。仅用尺子或笔把卵的钝端轻轻敲破,去掉卵壳,看到卵壳膜这个步骤,有的学生就忙活了5分钟,生怕用劲儿太大把整个卵敲破了,又怕把卵壳膜撕破了。这时的男生们竟然比女生还细心、认真。有位同学把多半个卵的卵壳和外壳膜都已经去掉了,可是当口朝下时,卵内的物质还是没有流出来,看到这种现象,学生们都吃惊的叫起来:太不可思议了!纷纷围过来看,还有人问他是在哪儿买的鸡蛋,是不是一个很特殊的蛋呀!看着他们的反应,我觉得机会到了,该给他们点拨一下了。我告诉他们:你们每个人带的鸟卵都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因为壳膜有两层,卵内物质之所以没有流出来是因为它的内壳膜还是完整的。许多同学没看到这种现象,是因为你在撕掉外壳膜时把内壳膜撕破了。你们仔细看一下,内壳膜是一层透明的、像蝉翼一样薄的膜。他们纷纷低下头观察,发现确实是这样。原来没看到是因为自己不够认真和仔细。

终于把卵从卵壳里倒在了杯子或瓶子里,又一轮观察开始了。对照课本,他们要看到卵白、卵黄、胚盘、系带。卵白和卵黄,他们都非常的熟悉,“不就是蛋清和蛋黄嘛,吃鸡蛋就是吃得这两样!”可是胚盘却让他们找了大半天。有的是在杯子的上部,能够清楚地看到;有的正好在杯子底部,就有人说他带的卵根本就没有胚盘。当我用手把卵黄翻个滚,让它底部朝上时,他看到胚盘不好意思地笑了,说这么小呀,还藏到下面。有的同学看到别人杯子里的卵黄是个完整的球状,可自己的却不是球状,整个卵黄都散了,什么原因呢?通过和别人的对比、认真观察,才发现卵黄外面还有一层很薄的卵黄膜,原来是自己把卵黄膜弄破了。有的同学通过观察自己和同伴们的鸟卵,发现好多卵的胚盘较小,颜色都比较浅;只有那个鸽子卵的胚盘较大,颜色较深,原来是和有无受精有关。

在他们观察的差不多时,我问一位同学:在鸡卵的结构中,将来哪一部分发育成雏鸡?“卵黄。”她脱口而出。“是吗?”我问她周围的同学,有的同意,有的反对。这个问题可是重点,必须要搞清楚的,否则今天的操作就白忙活了。我让大家都停下来,再问这个问题。有一半的同学认为是卵黄,一半的同学认为是胚盘。为什么是胚盘呢?“因为胚盘内有细胞核,它是遗传物质。卵黄只是为雏鸟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一位同学脱口而出。看来还是有许多细心人呀。我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同学认为是卵黄呢?“因为觉得卵黄很重要,里面有那么多的营养物质,可以说是鸡蛋里比重最大的了。平时吃鸡蛋,就看到卵黄和卵白了,根本不知道还有胚盘这个结构,那么小,从未注意过。一直都以为鸡就是由卵黄发育而来的。看来经验主义害死人呀,也说明我们平时不注意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学生们听了都哈哈大笑,看来许多人是有同感的。

我告诉他们,其实也不是每个卵的胚盘将来都能发育成雏鸟。只有受精的卵(胚盘较大、颜色较深)将来才能孵出雏鸟。“老师,那我们今天带的鸡蛋能孵小鸡吗?”有人间。“肯定不能的多了,好多胚盘的颜色很浅,还比较小。”马上有人对他的问题给出了答案。我马上给这位同学一个肯定、赞许的眼神。“联系前面的内容,大家认为鸟类的生殖方式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有性生殖了,它们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学生们马上就给出了正确答案。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问:“老师,既然鸟是有性生殖,为什么还有受精的卵和未受精的卵呢?应该都是受精卵呀!”他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就是,应该都是受精卵呀。大家七嘴八舌的开始议论纷纷。

看到他们的疑惑,我很高兴,他们已经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了。我告诉他们:雄鸟和雌鸟后产的卵可能就是受精卵,只有这种受精卵才能孵出幼鸟。如果没有和雄鸟,雌鸟产的就肯定不是受精卵,它是不能孵出幼鸟的。话音刚落,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大声反问:单独一只雌鸟怎么会下蛋呢?这和让一个女人自己生孩子有什么区别?可能吗?不是笑话吗?可能是他的比喻不太恰当,顿时在班内引起哄堂大笑。

等大家笑得差不多了,我问他们:你们去过养鸡场吗?那里养的鸡都是母鸡。那里的母鸡可能一生都没见过公鸡,但它们照样下蛋。不过它们下的蛋都是它们自己的卵细胞。如果给母鸡配上公鸡,那养鸡场的老板不就赔死了?要多浪费多少饲料呀。听了这番话,学生们好像明白了。原来单独一只母鸡会下蛋,不过下的是卵细胞。看来我们平时吃的鸡蛋都是母鸡的卵细胞呀。

我告诉他们,其实未受精的鸡蛋,里面的卵黄、卵黄膜和胚盘就组成了一个卵细胞。那么大的一个所谓的蛋黄,其实就是一个细胞。学生中又有人瞪火了眼睛:老师,那么大的卵黄是一个细胞?细胞不是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到吗?这次轮到我大跌眼镜了。原来他们竟有这样的想法。细细想想,主要是初一讲细胞时,一直强调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的单位,刚讲过细胞就开始学习用显微镜来观察动植物的细胞。给他们一种细胞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错觉。这是我在教学中的失误。我认真地告诉他们:绝大多数细胞都很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但也有例外的。鸟的卵细胞就比较大,是肉眼可见的,不用借助显微镜。学生们也觉得很受震撼:竟有这么大的

细胞!

在本节课快要结束时,我问他们有何收获。学生们谈到:本以为一个小小的、天天都看到吃到的鸡蛋,自己已经很了解了,肯定十分钟就搞定了,可以放心地在课堂上玩玩鸡蛋了,没想到里面竟有那么多的奥秘,并且是那么的神奇。有的同学说,如果不是自己亲自动手来操作观察,肯定不清楚鸡蛋的外面有那么多层膜在保护着里面的结构,尤其是那层内壳膜;有的同学说,今天才知道鸡蛋里面还有个叫胚盘的东西,它决定着这个蛋能否孵小鸡,而不是卵黄和卵白;有的同学说,原来我们平时吃的鸡蛋都是母鸡的卵细胞呀,这些蛋都不能孵小鸡的;有的同学说:我知道了鸟类的生殖方式也是有性生殖;还有的同学说:我终于知道了有的细胞非常大,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得到。将来考试时,只要是今天的内容,我肯定全部搞定,不会出现任何差错。还是自己亲自动手观察,掌握的知识最牢固、最深刻,永远不会忘记。

课后,我想了很多很多。通过本节课,我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和启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因自己的懒惰、懈怠,或者怕承担责任而剥夺了学生认识生物、接触生物的机会。对于鸟卵的观察,许多教师都是自己带一个鸡卵到课堂上,在讲台上演示操作―下即可,全部同学都在下面看,其实什么也看不到。我曾经也这样做过,可效果特差。后来我就决定让学生都带鸟卵到课堂上观察,虽然课堂上学生会非常活跃,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给自己的课堂管理带来一些麻烦甚至是不安定因素,但我相信,学生肯定会乐意这样学的,他们可能会有点控制不住自己,但那是我们生物学带给他们的兴奋,我们应该感到很荣幸。

实际上,这样开放的课堂,纪律并不像我们想那样不可收拾。学生们都在专心进行自己的操作,没人干别的。不仅过程好,效果更好。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得非常好,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后来,我逐渐把这种模式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对于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生物,教材中有要求的,我都尽量让它走进课堂。在讲到植物的生殖时,为了使学生对无性生殖有更深的认识,我让他们在家里种洋葱、大蒜、土豆,把白菜的叶子剥片吃完后,把白菜根种到花盆里,将来看它开花结果,并把自己种的东西带到全班展览评比。在探究鱼鳍在鱼游泳中的作用时,把活鱼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为了观察蚯蚓,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他们积极性很高,都提前准备好蚯蚓上课用。我把实验后的蚯蚓在实验室养起来,为以后的教学准备实验材料。为了观察单细胞动物,我和同组老师到金水河去取水培养,让每一位学生都通过显微镜看到了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

酵母菌的发酵现象是一个演示实验,但我要求每一位学生尽量都要做,要把自己的装置带到课堂上。学生很乐意,课堂上,花花绿绿的气球大小不一,教室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酒味,真是一种别样的感觉,学生和其他老师都笑称:不进教室都知道今天上了生物课。为了让学生确切的见识。下真菌的生殖细胞一孢子,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做一个孢子印。学生的水平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做的孢子印漂亮极了。每届学生我都要挑出一部分在各班展览,并把好的保存下来,作为资料。我引导学生可以用他们做的孢子印上的孢子在干净的拖把或其他物品上种蘑菇,这是完全可以成功的。因为每年雨季我家的防盗网上铺的木板经常长出许多木耳,拖把上也长过蘑菇。

八年级生物鸟的教学反思篇9

在课堂上,他如闲话家常般轻松的教学氛围,他童心未泯充满童趣的语言让孩子们笑声连连,更让我们看课的老师忍俊不禁。更重要的是他“以读为本”“读悟结合”“练语习文”等朴素的教学风格,让语文课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于老师的课中,于老师从重点字词入手,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或以读为本,含英咀华,在语言文字的品文中感受形象,体会情感,或辨词析句,牵一词句而动全文,抓住关键词句层层深入,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使语文课真正姓“语”名“文”。

一、关注字词,牵一词而动全文

这是于老师在《翠鸟》一课中就“翠”字展开的教学:

师:举起手,跟老师写“翠”字,“翠”的上面是羽毛的羽没有钩。下面的卒字的“丨”不要写得太长,写长了两个小人儿就分开了,人家会不高兴的。

生会心地笑了。

师:预习课文了吗?“翠”是什么意思?

生:“翠”是“绿”的意思。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读):像披着浅绿色的外衣。

生(读):头上的羽毛像翠绿色的头巾。

生(读):“背上的毛是橄榄色的。”我吃过橄榄,橄榄是绿色的。

于老师不仅注重了生字词的教学,而且借助词语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情境,理解“翠”一词,这样,翠鸟在学生的脑海中就不再是干瘪、单一的文字符号,而是带有色彩、鲜活的可触摸的物象了,为深入文本了解翠鸟的外形做了铺垫。

二、扣读导悟,含英咀华

在教学翠鸟外形这一部分时,于老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要求学生“读一读,让大家明白是什么样的眼睛?”“读一读,让大家明白是什么样的爪子?”,提醒学生注意翠鸟的外形特征,读出翠鸟的特征,读出对翠鸟的喜爱。在教学翠鸟等鱼、捕鱼的部分,于老师抓住“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在读中,用“谁有勇气来读一读?”“哎呀!多机灵的小鱼呀!”“轻点儿,别让鱼儿发现了”“这只翠鸟有点慢,大概是累了。”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翠鸟的机灵和动作的敏捷。

在最后一段读老渔翁的话中余老师的语言更是妙趣横生,“这个渔翁太年轻了,只有七八岁呀!”“我听你读怎么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打鱼的人。”“这个渔翁年纪大了,说话都有点儿吃力了!”于老师用风趣的语言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三、以画见悟,训练表达

有了第一课时的学习,在第二课时的第一个环节中于老师就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到黑板上来画翠鸟和介绍翠鸟的外形,这样做一是检查了学生是否准确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了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给翠鸟上色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

四、着眼能力,获得方法

教学的基本着眼点和最终归宿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均离不开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阅读教学,不紧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形象,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教学活动培养阅读能力,教学生学会阅读,习的写作的方法。

于老师在课中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采访活动,让孩子们当翠鸟,向“世界绿色和平组织”介绍自己的情况,在介绍中,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这样,在阅读中获得了学习方法、写作方法,为后面的读写环节做了铺垫。

五、读写结合,练语习文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不仅需要模仿,而且善于模仿。这是因为小学生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他们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可以说小学生的最初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中年级学生初学作文更是如此。叶圣陶曾经说过:“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所以小学作文可以从模仿起步的。本课在对翠鸟外形描写的这一段话就是一个读写训练最佳结合点,是练习写作的好材料。全段围绕“鲜艳”一词,分别从头部、背部、腹部具体描写。在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片断后,于老师要求他们模仿这篇课文中的观察顺序和描写方法尝试描写自己喜爱的动物。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非常不错。

八年级生物鸟的教学反思篇10

一、政治思想建设方面

一是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系列讲话精神,省委十届八次、九次全会,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布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依法治国的决策上来,通过深入学习贯彻,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是认真参加“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通过围绕巩固提升“三项整改”成果,查找八个方面35个具体整治内容,着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坚持把学习教育和提高认识作为教育手段,把专题教育和履职尽责相结合。围绕学党章党规“四个全面掌握”、学系列讲话“七个深入领会”,认真开展征求意见和谈心活动,查找出存在的问题积极认真地进行整改。通过学习教育,自己坚定了理想信念,保持了对党忠诚,树立了勇于担当精神。

三是认真改造主观世界。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己能够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观察问题,判断是非,正确区分名与利、荣与辱、得与失、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努力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浸蚀,强化党性修养和人格修养,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在推进依法治市方面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依法治国、省委依法治省以及市委《关于推进依法治市的意见》,按照林业局制定的《xx市林业2016年全面依法治市工作要点》要求,编制实施全市林业“七五”普法规划,努力推动林业普法体制、机制、阵地、经费保障等各作工作的落实。按照依法行政“十项规定”,认真落实政策法规和行政审批科的工作责任,组织编写各科室责任清单,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全面推进“放管服”三项重点工作。积极落实行政许可“一窗式”进出办理制度,认真组织开展林业许可项目设置,做好已取消和下放林业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及时清理林业行政许可前置条件,简化行政许可申请条件,重新依法编制林业行政许可办事指南,制作并完成了指导视频,规范林业行政审批基本流程。制定“双随机一公开”实施方案,建立抽查清单、行政执法人员名录库和市场主体名录库等“一单两库”制度。

二是落实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认真带头学法用法,努力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完善和落实局机关公职人员学法用法考核制度和法律档案,完成局党委中心组安排的法治专题学习讲座工作。努力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和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开展以案说法、警示教育活动。学习中自己认识到尽管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各级党政机关处理政务的能力与民众日益增长的依法治国的要求之间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因此对转型期的中国来说,能够摸索建立其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尤为重要。

三是把依法治市和依法治林工作结合起来。自己努力在分管工作和业务科室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并提出从规范执法主体入手,明晰职责权限;从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入手,切实做到流程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从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入手,对执法工作建议评议考核制度;积极开展以森林公安为主的林业综合执法探索,努力落实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积极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工作信息平台建设,落实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四是加强公民守法诚信宣传教育。利用自己所分管的工作,特别是创建森林城市、文明城市活动中,积极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在分管的业务科室中进行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努力营造尊重法律、崇尚法治、自觉守信、扶持诚信的氛围。同时,编制了中、小学生森林防火宣传手册,向全市各县(市、区)学校免费发放,突出针对性、侧重筛选与林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普及,及时加强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工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支物保护法》等。修改xx市林业局门户网站,设置“政策法规”专栏,及时公布国家林业法律法规制度和相关政策。

三、在工作作风方面

1.加强党性修养。认真按照“两学一做”教育要求,努力提升三项整改成果,认真查找八个方面35个具体整治内容,努力推进作风建设。自己始终认为,作为领导干部,不论在哪个岗位工作,都要加强党性修养,把自己的岗位看作为人民服务的阵地,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自己分管的工作利益出发,做到对事业负责,对单位负责,对同事负责。

2.维护班子团结。自己作为局党委成员,副局长,时时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积极配合党委书记抓好分管的工作,严格执行党委议事规则,在党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发表意见,在班子内部讲团结、讲风格、讲理解、讲信任,在实践中增进班子内部团结。

3.注重调查研究。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说到底是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利益问题,自己在努力熟悉业务工作的同时,要求自己想问题、办事性、做决策,都要把实事求是的观念放在第一位,努力倾听群众的声音,反映群众的意愿。在业务上不懂的地方,主动向业务骨干请教,做到工作有目的,决策有依据。

4.狠抓工作落实。抓好工作落实,是端正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的重要标志,自己能够按照党委的决策和分工,狠抓工作落实,坚持说实施、求实效,对上有喜报喜、有忧报忧,讲成绩不夸张,讲问题不缩小,做到不掩盖矛盾,不做表面文章,不弄虚作假,做到了学用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四、在完成工作任务方面

1.大规模开展绿化全川行动。由市绿委办牵头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编制完成《xx市大规模绿化全川规划》,细化年度目标任务,部署全市贯彻落实绿化全川行动有关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民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绿化行动氛围。

2.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按照《xx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求,下发了《关于下达2016年森林城市建设工作目标和报送2015年创森工作总结的通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一系列绿化工程。积极选用和推广乡土珍贵树种,编写印制了《xx市乡土树种推广名录》。在全市开展了名木古树普查工作,督促检查市区东山林带市级公益林保护管理情况,扎实开展了春季义务植树活动。

完成了“李冰杯”、“立农杯”两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竞赛活动,“李冰杯”荣获二等奖。

3.积极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力度。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是提出的,具有深远战略意义,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前期工作,对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探矿、采矿权进行了调查和清理,提出解决主方案,对部分有探、采矿权的企业投资情况进行了抽查,初步上报了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范围的有关材料。利用“爱鸟周”和野生动物保护月开展保护野生动植物宣传活动。开展野生动物驯养专项核查,配合创建文明城市,对全市市场、餐馆进行野生动物贩卖、销售进行清理检查。努力实施“中国鸟语城”建设方案,对旌湖两岸候鸟栖息地进行巡护和投放食物,保证候鸟顺利过冬。加大了对伤残野生动物的救护工作。

加大对森林公园开发建设、引导规范对新增森林公园扶持帮助。对四个县(市)花卉、鉴果节进行报送审批,并规范节会的举办。积极准备中国第八届月季花展,努力做好各项招展工作。

4.加强森林防火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森林防火条例》,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检查。在清明、“五一”等森林火灾高危期通过电视、短信等媒体公益广告和森林防火气象信息。严格实施领导带班制和24小时值班制度,强化森林火灾预防预警系统建设,加强森林火险的监控工。森林火灾损失率控制在0.1‰以内。

5.积极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加强对公安干警队伍培训力度,组织全市森林公安队伍培训,按照全省“林地行动”的统一部署,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行动期间,全市立涉林刑事案件5起,受理林业行政案件29起,有效遏制了涉林刑事犯罪势头,较好的保护了我市林业生态资源。

6.积极推进涉林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按国家、省政府要求,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市级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并报市政府审定。加强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了各项改革的牵头单位、责任科室,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改革推进事宜,全面开展调研工作,制定工作台账并报送工作信息,提出改革初步方案和规划。

五、在廉洁自律方面

一是能认真贯彻执行廉政纪律。在工作中自己认真贯彻《2016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和《2016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清单》,加强对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学习,努力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党内各项监督制度。在责任清单基础上细化要求,明确个人及本人所分管部门执行好廉政制度的具体规定,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等违纪行为。

二是努力加强党性修养。自己能按“两学一做”的要求,时刻提醒务必遵守党的纪律,谨于言、慎于行,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努力抵制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牢记两个务要求,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不断净化自己的工作圈、生活圈和社教圈。自己能够认真执行财务制度,特别是自己负责的涉及资金安排的工作,严格按规定办事,严守财经纪律,在重大经费开支上经过认真调查,向主要领导汇报后再执行。

三是强化《反腐败工作责任清单》的落实,强化对林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防止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和截留行为的发生。加强对森林公安、野生动物保护、行政审批等科室执法行为的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程监督绿化工程、设施设备招标采购活动,并按规定签订“一诺三清”承诺书。对基层反馈的情况、信访及时处理,围绕行政审批事项,实行“阳光行动”确保权力公开透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