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1:03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篇1

关键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分析与理解

研究对象是任何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内容和本质所在,也是一门学科之所以建立的内在根据。党的领导集体不断丰富我国以德治国的内容,最终确定以德治国必须把政治和道德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以德治国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其地位和作用也更加凸显了。新形势下,科学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其基础条件是必须弄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时,已经有一些学科涉及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内容,比如教育学、政治学以及伦理学,但是这些学科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差距,不是完全的重合。当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学术界对其研究对象的说法也是众说纷纭。笔者个人认为特定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可能不一样,因此,研究对象的说法也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我们才看到学科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恽重老师在《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对象应该是什么?》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应该以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笔者个人并不是很赞同这种观点,人们生活在社会中会有很多行为,但这些行为不完全都是政治行为。举个简单例子来讲,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内容,但是尊老爱幼的行为属于社会公德的行为,而不是政治行为。政治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不是全部,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思想、认识等都政治化,这样是不科学的。

吕才明老师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商榷》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他主张把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分开来研究,建立两门单独的学科。这种观点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可取之处,确实,任何学科都要形成有一定规律性的东西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才能将知识传于后人。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究竟是区别多一些还是联系多一些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问题。如果两者确实区别多于联系,那确实应该如吕老师所说,应将其作为两门单独的学科进行研究。但是,如果两者的联系更多,那就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个人,这些个体之间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应把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区分之后,再有机结合起来。尽管个体之间由于生理、心理、成长环境、经历、学习能力、思想、知识储备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可以遵循的规律,只是由于个体差异可能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是大的方向是不会有差异的。因此,我们主张笼统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再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做适当地调整以适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受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及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对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以及个体差异性等因素把握得越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会愈好,反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会很差。所以,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必须要研究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如果撇开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曾经说过,对某一现象所在领域中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一门科学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是一样,在这个领域中也有自己特定的矛盾,即对某一个特定社会、特定阶级的人们思想品德应成为什么样子和人们实际思想水准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中其实就包含了思想品德形成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方面的内容。一定阶级和社会的人们目前所拥有的思想水准如果达不到社会预期的标准,那么,就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社会预期的标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是他们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已: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思想政治教育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两者尽管角度不同,但是目标却是一样的,就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所以,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确实应该如张耀灿等几位教师所说,把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当成一个整体作为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思想价值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一门理论研究中的基础学科。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还存在许多认识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新的探索,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认识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为独立的学科重要根据就是它的特殊研究对象。目前,人们共同的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主要是人的政治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形成以及发展过程,是按照人们思想活动规律以及科学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

当我们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仔细思考就会发现目前的理论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认识存在狭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的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狭窄这个提法比较宽广和模糊;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的政治思想这个提法比较狭窄;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两个规律也不恰当。

2.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价值观

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主要工作都是在思想价值观念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就是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进行引导,最终实现人的价值转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的思想价值观。首先,思想价值观的提出要比思想和思想政治的提法更加和思想政治相吻合。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成为思想价值观念将会更加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再次,用思想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将会使得思想价值形成发展规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还能够充分体现出理论的严谨性以及科学性特点。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体现了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发展规律,这个提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提法相吻合。

3.思想政治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育过程的思考

(1)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容和他的研究对象以及任务都联系的比较紧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思想价值观念。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树立自身思想价值观。围绕着思想价值观就能够对其核心内容进行政治思想价值观教育,道德思想价值观念教育以及人生价值观念三个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政治观、道德观以及人生教育观。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教育对象都应该在实践工作中进行具体化。在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明确。在明确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到教育内容的稳定性以及连续性,还要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等。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应该从两个层次上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核心内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其他工作内容相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有统一性要求,具体内容应该体现出它的灵活性。

(2)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以及规律。当我们围绕着思想价值观念思考政治教育^程特点以及规律的时候,需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对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培养的过程,使人的思想价值观以及社会主导思想价值观相互统一。这两个过程有着历时态以及共时态的特性。

4.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及过程中的规律存在一定的关系,还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确定以及学科理论建立和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同时还关乎着这个学科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等。所以,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对象科学化,更好地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互吻合。这个学科应该得到理论界以及理论工作者们的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思考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否则该学科将会被其他学科所替代,没有建立和发展的必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一、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研究

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学者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各抒己见。总的说来,大致可分为三种观点:

1、“一个规律论”

这里又可以分为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思想领域。除此之外,还有以思想转换的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形成发展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人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等等。

2、“两个规律论”

这种观点比较权威的高教《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1991年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依据人们思想活动规律而科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其1999年版再次确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两个规律论"的观点在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

3、“三个规律论”

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学术界虽没有明确提出,但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时,实际已经蕴含了这种观点。

无论是"一个规律论"、"两个规律论"还是"三个规律论",大多数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但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往往隐藏在现象之中,是在必然现象在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遵循的那种不变的程序或规则,所以,任何一个规律的发现无不依赖于对现象的研究。总而言之,在规律没有被揭示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规律为何种模样,因此谁也无法对规律本身进行研究。

二、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规律

(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是研究对象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在实践中,用先进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教育人,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立场、观点问题和各种思想问题,以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表面上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观念与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念的不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解决这个实质的不协调,这就必须要回到实践中来,回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定要与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息息相关。关于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科学的对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想了解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就必须考察该学科所特有的矛盾,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存在着多对矛盾,在诸多的矛盾当中,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的其他各种矛盾、起基础和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应该是什么?要找到这对矛盾就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去寻找,我们必须要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问题的发生、发展、预防和排除,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时进行反馈总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发现新方法,不断地反复研究总结,不断推进和修正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矛盾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大系统",我们必须要研究这个"大系统"的每一个环节是如何运行的,对运行环境进行时时调控,要对运行效果及时进行反馈,并根据运行效果调整这个"大系统",以确保其发挥最大最好的功效。由此可见,作为一门实践性、实用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应是研究对象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单单只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必须不断调节一定社会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要求与人的实际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之间的矛盾,必须要寻找解决这对矛盾的方法和规律,使其更为科学化。

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育过程,还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其包括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要人们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分析人们的思想品德结构,研究人的思想变化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探究人的思想变化有何规律性表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要解决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确定社会要求,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的思想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还要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哪些规律,反过来再利用这些规律指导我们的实践过程,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有其变化发展的规律,这理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自从1980年我们党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特别是1984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式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以来,众多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以及各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都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究这些之前学者们发现的规律,要对这些规律进行积极地扬弃,对于对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新情况有益的,我们要积极地吸收借鉴,而对于那些明显已经落后,甚至错误的认识,要积极地进行改进和抛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僵化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解决今天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与时俱进的、进步科学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今天的思考又不能完全局限于这些资料,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只有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可能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而这些资料只是学科创始人初创学科时的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他们那个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那个时期的认识水平之上所作出的判断。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也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扩展,如果仅仅用以前的规律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肯定是有局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变化的主客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等,从而在前人探索的规律基础之上总结发现用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推动整个学科更加科学化。

三、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意义

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还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包含了科学的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变化规律,又包含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教育过程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是相关的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科学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就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合理生长点,从而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是如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对人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形成规律进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过程的实施才具有现实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立也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范围。教师的任务和政治辅导员的工作都是围绕教育客体科学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的。无论是教师还是政治辅导员,都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职能。

参考文献:

[1]林锦峰.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待于继续深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89,(8):35-41.

[2]黄少成,陈拥军,傅安洲.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单一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多样性的对立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2):31-34.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篇4

任何一门科学之所以为科学,任何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并为人们所承认,除却其要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之外,关键还在于要有明确的特定的研究对象与任务,这是因为确立研究对象是一个学科成立的根据和发展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到目前为止,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这一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所以是、何以是的问题上依然争论不休。为此,我们试图回到思想政治教育,在梳理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出发,探讨其学科研究对象。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不同认识

有人考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探讨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那时,教育部于1984年批准部分高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界开始关注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问题。这些早期研究基本上限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否科学的争论中,对于研究对象尚没有进行专题研究,未能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理论概括。1986年以后,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探讨逐步深化、细化,产生了一大批成果,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专题研究大量出现。学术界的代表性见解主要有: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人们的一般思想和行为,而是人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关系”为研究对象,这里的“思想关系”指人们之间在思想上的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依据人们的思想活动规律而科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学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虽然应重视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研究,但应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去专门研究。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以人的思想品德、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

第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规定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本文由收集整理

第七,“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把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第八,“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本质及其发展最一般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

第九,“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认定为:现实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运行规律。”

第十,“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

……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还有许多表述,但基本上可涵盖于上述十条之中,故不再一一列举。这些表述侧重点不同,利弊均有。具体说来,第一种观点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但是只强调人的政治思想与政治行为的形成,具有狭隘性,且不能突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因为这放置于政治学学科中依然可用。第二种观点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特性,即要研究人们的思想关系,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认识,但是没有突出其政治性。第三种观点只是针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的。

第四至第十种观点,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有的是表述的问题,有的是本质问题。第四种至第十种观点都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但在不同的表述中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不一样的。第四、五、六、十种观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指排除掉人的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而第七种观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却包括两个规律,一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二是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第八种观点所表述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本质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适应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第九种观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主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规律。

通过梳理学界观点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尚不统一,认识与争论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对象是集中于一个规律即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还是集中于两个规律即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与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也就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止的“一个规律论”与“两个规律论”的问题。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如果专指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话,那它是指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还是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规律及本质等根本问题,或者是几者均有之?

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否包括人的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如果包括的话,那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还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规律隶属于它?

这些问题与争论的产生,既在于学者们研究视角的差异,也在于研究目的提前设定之原因,更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认识不足所致。各种观点均在试图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但最终不但没能实现目的,而且将本是最基本、最质朴的研究引入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境地。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论文、著作,所说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或是可以从现有的别的学科的研究对象中找到,或是不符合一门学科研究对象的规定性,或者所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并没有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一般概括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界定是个非常艰难的工作,因为这一学科与政治学、行为学等学科有着许多交叉,有着内在联系,一旦界定不准确,就会出现与相关学科研究对象相重的问题。诸如,“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规定为研究人的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变化规律的话,就与哲学的研究内容相重了;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规定为研究无产阶级意识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的话,就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内容相重了;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规定为研究思想政治意识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的话,就与政治学研究的内容相重了;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规定为研究人的思想道德形成变化规律的话,就与伦理学研究的内容相重了;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规定为研究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发展规律的话,就与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相重了;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规定为研究人的心理等发展变化规律的话,就与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重了。”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到底应该如何科学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呢?

恩格斯在谈到“科学分类”时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之所以产生并发展起来,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运动形式独特,它肩负有特殊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养成有关的意识形态教育这一领域内,尽可能地解决两大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主体对受众的意识形态要求与受众实际思想政治水平之间的矛盾。两者相比而言,内部矛盾是主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具体而言,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关注更多的是人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问题,当然这一提升要与阶级、政党、国家、社会以及个人自身的要求相一致;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的交融中,其独特性日显,它展示的是一种柔性的思想教化魅力,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能替代它;其三,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的两大矛盾体系中,内部矛盾更为突出,更能体现其特有研究领域。内部矛盾的解决,最终本文由收集整理会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进程,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由此,思想政治教育所肩负的主要使命是:通过思想教育这一主渠道,教育引导受众学习、理解、接受主流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使其按照社会规范行事,成为一个维护现行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发展的合格的社会成员。

基于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确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既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也解决了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争论。因为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还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规律,都隶属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而“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提法更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经由教育实现对人的思想的教化与控制。当然,也有人会指出,这仍然是同义语的反复,因为到底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未解。事实上,我们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对象,这是建立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了较为清晰认识的前提下的一种研究行为,而不是其他。并且,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剖析与界定本身就属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之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细化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这只是研究的第一步,我们更关心的是它究竟包含有哪些问题,或者说哪些问题隶属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也就是说,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细化、深化。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 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认识,主要是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诸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与学科化,等等。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是阶级社会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人们一直在从事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但人们在认识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在关注“怎样教育”、“如何教育”以及“用什么教育”等问题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种思索——“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得越广泛,这一问题表现得越明显,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得越深入,这一问题的研究越重要。遗憾的是,虽历经多年研究,但人们对何为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元”问题仍然没有突破性进展。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不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可能得以展开或深化。如果我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基本的认识与了解,探讨如何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这就需要我们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回到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探求其本性,回到教育,从教育的本质意义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回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去探讨其本性,解析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因素到底是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地解读思想政治教育,为开展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做好认识论的准备,为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打好基础。

2 为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这主要是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与原因,有制约其生存与发展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遵循此律。恩格斯说:“马克思研究任何事物时都考查它的历史起源和它的前提,因此,在他那里,每一单个问题都自然要产生一系列的新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明确其内涵及基本组成的基础上,首先应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为何产生以及在社会的发展中人类为何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调节与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人们不自觉地会问,人类为什么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人类为什么必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是武力威慑下的屈服,只能是一时之效,不可能深入人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只能是空想。

探讨为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的历史入手,探讨其得以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原因,探讨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的联系与区别,探讨人类社会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是政治思想教育得以存在并发展起来的情况下,为何又需要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分立出一门新的学科。为此,我们一方面要从阶级、政党、国家实现或巩固统治的角度出发,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考虑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阶级、政党、国家统治工具与社会有序治理的手段原因之所在;另一方面,从人的产生、发展的历史与事实入手,从人的需要出发,认识到一个自然人进入社会后,不仅仅要完成社会化,更需要完成政治社会化,这已经成为一个人在阶级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必须,进而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人的需要,它不是外在强加于人的,而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的自觉与自愿。

3 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追问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固然重要,其目的却是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由此,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活动的核心问题。

探讨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首先需要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程,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实践活动,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的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发展阶段中。尽管各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其称谓各不相同,但它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这体现于从古代到现代各国、各个阶级通过教育实施的政治理念、道德观念、社会生活范式的灌输以及统治阶级对所需人才的有意识的培养中。

其次,在认识人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现象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人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既要总结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政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又要进行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更要总结整个人类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性规律,特别是要总结提炼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这就是学术界常说的研究人类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再次,对当前人类特别是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审视,发现问题,寻找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路子。特别是要科学分析过去的得与失,立足于现在的状况,着眼于未来发展,探讨如何针对时代变化、国情变化、受众思想的变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何让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所传授之思想,并固化下来,进而体现于行动之中。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不在于教育内容是否传达下去,也不在于是否运用了新颖的方式方法(当然,内容的传达、方式方法的选择也是相当重要的),而取决于受众是否接受教育者的传输及其所传输之思想。过去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显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方面工作的缺乏或不深入。这就需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的思想与行为,探讨人的思想形成规律,特别是人的思想品德、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遵循人的接受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传输结束后,教育者还要根据教育对象个人状况与接收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其进行内化。通过各种引导,实现教育对象思想的巩固或改变,并将这一教育成果展现于其行动之中,同时使其以积极的状态接受再一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以主体的身份成为下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当然,在这一具体问题的研究中,人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人的思想与行为及其规律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具体应该由其他学科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确认识与把握这些规律,要遵循这些规律,而不是其他,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己的目的与任务。

4 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问题。这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性建设问题,二为思想政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性建设问题主要是指如何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特别要善于将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纳入国家法制建设轨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懂教育、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鼓励支持全社会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领导、教师、员工全员参与,环境、制度、文化、服务、管理共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保障机制;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与投入力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技术手段,科学规划与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化、科学化、效益化。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发展,均需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这一学科也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问题,并没有随着国家学科目录的调整而平息。1997年6月,伴随国家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来,关于这一学科“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属于教育学的争议”一直未曾中断。2005年12月,国家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并将原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分别归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将思想政治教育划归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虽然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性质,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但这只是形式上的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属性依然不明。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活动而不是指学科,其学科名称应当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它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代名词,所从事的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是一回事,于是许多学

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硕士博士招生中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向。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加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又成为焦点问题。某些政府主管部门及部分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二级学科是对应的,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对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应“思想政治教育”。因在2005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没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对应学科,于是,“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同时,为进一步强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2008年4月,国家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这种对应虽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找到了学科归属,也找到了人才培养的归属学科,但由此而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对人才的培养,只是为了培养能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教师,进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狭隘地定位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服务,却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篇5

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因材施教”思想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①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个体的发展,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对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受教育者个体各尽其才、各有所为,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才有机会将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以此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文化的传播及政治的发展。例如,在当今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受教育者个体具有性格、智力及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与区别,所以不同层次的教育水平,不同类别的教育机构相继出现,满足了不同的受教育者个体不同的受教育需求,这便是“因材施教”思想的一种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1.2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生存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类个体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生存原则以便求得更好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而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强,乐于接触新事物,做事情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与方式,喜欢标新立异,这极易导致他们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因材施教”思想的目的在于结合不同受教育者个体不同的性格、智力与能力情况,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确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并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这就要根据“因材施教”思想的要求,把握不同受教育者个体的不同情况,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确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人生目标,这样才能有利于受教育者个体更好地生存,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生存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人的品德、促进人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③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生存功能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提出的更高一层的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受教育者的社会实践能力,指引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思想要求教育者深入到受教育者个体当中去,把握每一名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时发现受教育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指引受教育者全面健康发展,塑造受教育者良好的品德与健康的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和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④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理想状态。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要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就要求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享受学习的过程,充分认识与了解受教育者,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觉悟,发展和完善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帮助受教育者逐渐形成高尚的人生意境,以一种审美心态去瞰视人生,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2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2.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期望达到的效果。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明奋斗的方向;其次,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强大的动力;再次,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可以为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提供依据。⑤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应该在一定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没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是空洞的、既无灵魂又无主心骨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大杂烩,势必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大混乱。

2.2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缺乏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它所作用的范围是人的思想品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科技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应该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出发点,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条件,是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在积极性,实现其思想转化的关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是教育者居于主体地位,而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承认。思想政治教育者难以走近教育对象,理解教育对象,感受教育对象的困惑与爱好,教育对象同样也是被动接受信息。这样做不但会使思想政治教育丧失其历史合理性,而且会缺乏教育有效性。

2.3对教学内容掌握不够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缺乏深刻的理解及相对宽广的人文视野,不能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对受教育者做出正确地引导,只是一味地灌输课本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部分教育者只注重于施教,无法做到向教育对象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

2.4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教学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第一,忽视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在教学理念的实践中套用理论。部分教育者不根据实际情况施教,盲目地实施所谓的新教学理念实践,大搞自主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教育者对课堂的无法掌控,受教育者会感到无所适从,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二,忽视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学习规律。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一些教育者不顾其特殊的规律,一概实行合作探究方法,忽视个人的学习作用,显然是违背我们的新教学理念的,是不符合我们的客观规律的。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仅仅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学业考试的成败中论英雄,也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的地位和薪水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极大限制了“因材施教”思想的施展空间。

2.5教育方法存在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的基本手段,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的纽结,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运用中需要遵循针对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准则和要求。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形式的发展、环境的变化,社会转型时期矛盾错综复杂等方面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一,缺乏平等性理念。教育者往往让受教育者觉得他们高高在上,缺乏亲和力,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二,重“群体”轻“个体”。受教育者个体由于自身各方面条件的不同,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有的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不考虑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性,不区分受教育者的层次水平,不分析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只是一味地灌输,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3将“因材施教”思想贯彻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途径

3.1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我们在进行“因材施教”之前,必须明确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目标。教育者采用“因材施教”,有的是为了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有的是为了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各类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有的是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培养成言听计从的乖巧的好孩子,有的是为了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养成自立、自主、富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公民,有的是为了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内在潜力、提升生命质量、彰显生命活力,不同的目的、目标选择,将会决定我们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个体差异的角度、“因材施教”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评价标准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因而,我们在决定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之前要弄清这样做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以及在进行“因材施教”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实践与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是否一致。

3.2透彻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注重个性心理差异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分析教育工作对象的整体性质和个别差异,把握教育工作对象内在的思想特征和外在的行为表现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及分析方法。分析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方法主要有:第一,历史分析方法,即将教育对象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第二,动态分析法,即将教育对象及其思想行为看做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通过对教育对象的思想矛盾运动变化过程的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第三,立体分析法,即对教育对象进行多层次、多方面、全方位分析。我们应想尽一切办法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并且要从多维度、多角度去了解、去研究,从而获得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立体认识,从中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为“因材施教”寻找到突破口和着力点。

3.3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要做到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在理解教育内容时,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各要素协同作用,使教育内容成为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第二,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在理解教育内容时,必须充分注意教育内容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第三,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是指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时,要注意到它的层次性;在进行教育时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确定、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第四,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是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内容和每一项内容的理解,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第五,重点要素原则。重点要素原则是指在理解教育内容时,把作用相对较大的要素放在主要位置上,把作用相对较小的要素放在次要位置上,从而突出重点要素。

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自己所授学科有着较为深厚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并有相对宽广的人文视野,完全有可能在其所授学科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要真正做好“因材施教”,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也是孔子所极力倡导的。

3.4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

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育者要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教育者要对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使学生的潜能为教育的资源,给予每一位学生尊重、信任和期待。其次,教育者要树立学生的发展观。作为教师,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有着发展的潜力,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期望学生。再次,教育者要树立多元智能的观点。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因势利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能力的信任。

3.5采用灵活多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篇6

关键词: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农村扶贫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有着指导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但是,目前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对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分析。

一、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物质层面的扶贫,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理论性的事物十分注重,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足。(3)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教育方法缺乏创新。(4)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这些因素较大的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存在问题

在进行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体是扶贫对象,其也是教育的接受者,扶贫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扶贫对象这个主体还存在问题,比如,文化程度较低导致扶贫对象难以理解相关的致死。有的扶贫对象对物质生活十分注重,但在思想政治意识方面比较薄弱。

二、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问题的原因

1.不完善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新农村的建设不断推进,然而在农村扶贫工作中面临着新的问题,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相关的机制还无法跟上实际发展。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的整体水平存在滞后现象;(3)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形成常态,相p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

2.对扶贫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1)由于受到相关投入不足的因素,导致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影响。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由于相关投入的不足,极易导致有的群体享受不到相关的教育,这就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之前,应当大力投入经费,以此促进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此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如果不重视教育队伍的建设,那么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更多问题。

(3)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十分单一,这直接影响了各项工作开展的效率。而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有着良好作用,其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实现了教育形式的创新,为促进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3.农村扶贫对象自身因素

当前有的扶贫对象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且自身主体意识不强,使其主体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因此,农村扶贫对象因素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经济基础较差导致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受到影响。

三、解决农村扶贫对象政治教育工作问题的对策

1.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提高扶贫对象的物质生活水平

物质经济问题是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因此,首先应大力投入资金,并拓宽扶贫渠道,建立健全有关的扶贫对策,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脱贫致富的途径,从本质上解决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2.健全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针对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案,为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应加大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另外,还应创新教育形式,打破以往传统的教育方式,从各个方面拓宽教育渠道。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居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农村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其对推动农村脱贫致富奠定基础。然而,当前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不足,因此,需要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从各个方面加强农民知识水平,提升扶贫对象的综合素质,以此更好的促进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艳.浅析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新西部(理论版),2016,09:19+26.

[2]邱柏生.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转型[J].理论探讨,2009,03:115-119.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293-02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一种理论教育,但它的价值却体现为一种实践价值。人们接受理论教育的目的不是为理论而理论,而是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增强行动的自由自觉程度[1]。理论联系实际内在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实践的发展相结合而进行,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2]。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价值的理解,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改造人自身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以人自身为实践对象的,而不是以自然或社会为实践对象的,尽管它对自然和社会都有很大的能动改造作用,但都是通过培养人、发展人和调动人来实现的。只有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发展需要得到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才有坚实的基础[3]。因此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才能得到实现。

2.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关注的大问题。“每一个单独的个人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2]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全面发展人的才能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全面丰富和改善人的社会关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

3.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而社会进步是永无止境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专门培养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

1.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具有客观性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客观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客观存在性和可感知性。从本体论层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效益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价值认识主体或评价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认识论层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受教育者,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是感性的存在,是可以感知的。

2.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具有社会性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社会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个人、自身价值而呈现出的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价值是通过社会关系而表现出来的,人也是通过社会关系而认识自己的[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是具有社会性的。

3.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具有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主体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是受主体本身种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有无和大小取决于主体的利益和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客体本身来说,不是一种消极的受动关系,而是始终起着主动和积极的作用[4]。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产生取决于主体的能动创造性。正是主体自觉地、有目的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倡导和组织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得以产生和实现。

4.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具有发展性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发展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将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拘泥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简单解读,而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时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实现

正如马克思所言:“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实现,是认识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目的和逻辑的归宿,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提高实效性的关键环节[5]。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价值,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前提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认知上,应将教育对象视为主动者,把提高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要强化享用。思想政治教育要使每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和愿望,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再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上,要重视教育对象个人发展的需求,把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管理方法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同时,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注重人文关怀的思想,也要求我们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2.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教育是实践教育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现实化和具体化,实践教育是理论教育的延伸;理论教育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教育则要以理论为方向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人们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实现这些教育目标不仅需要理论引导,而且需要实践锻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最终要靠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鼓励人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促使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人或群体。教育客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影响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这两者在一定的思想观念、原则的指导下借助于一定的手段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者主体性发挥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和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因而教育对象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不可忽视的,只有调动了教育对象的主体能动性,教育才是成功的。只有当教育对象能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主动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价值才算实现了。

4.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其主旨在于“育人”。所谓“育人”除了教会人们知道更多的理论知识,掌握更多的道理,还要教会人们懂得更好地生活。理论知识从来就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来的,是人类生活的衍生物。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研究教育对象生活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对象的各种生活环节,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和规范教育对象的行为,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有机融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其实践价值,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我们的时代[6]。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而言,只有将其与生活这相结合,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价值。

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不断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42.

[3]闵绪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涵与实质[J].思想教育研究,2012,(7):7-9.

[4]项久雨.利益逻辑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J].思想理论教育,2008,(1):15-19.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篇8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7)01-0072-07

理念引导行为,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理念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它直接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和效果。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对于教育理论系统研究和教育实践深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的研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容及其形式探讨得较多,对其价值的探讨甚少,这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化和实践发展。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涵的界定

要论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首先要弄清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什么,即要把握其内涵。而要厘清w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涵,我们首先得解开“理念”“教育理念”神秘的面纱。

“理念”一词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在那个时代,理念通常被人们称作“形相”“通型”等,并且得到了哲学家们的青睐,在哲学领域被广泛地使用开来。在西方哲学史中,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们对理念进行探索,形成了“理念是一种模型”(苏格拉底)、“理念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实体”(柏拉图)、“理念是超越经验的概念”(康德)、“理念是观念的总体”(黑格尔)等认识。抛弃其中的唯心成分,这些认识给我们当今理解理念带来了重要的启示:理念是人们意识层面的重要概念,表达的是一种思想,或者一种看法、观念。如今,理念在教育领域广泛地使用开来,但是对于“何为教育理念”这一问题的认识,学者们的观点不一致,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阐释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它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体现的是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李萍等: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界定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眭依凡等:三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解释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对理想教育状态的价值倾向与追求,持这种观点的有陈桂生等。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把教育理念界定为: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对于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体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种属关系来讲,属于教育理念的一种,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根据教育理念的界定,本文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界定为:人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体系。对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基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属于意识、精神范畴,但它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纯粹的主观意识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观察和思考而获得的反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思想观念精髓。当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来源于实践,又将服务于实践,指导新一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使其得到检验、丰富和完善。总而言之,这种来源于实践又力求服务于实践的思想精髓,一刻也离不开现实的实践活动。

其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核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作为一种观念存在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幻想,而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如何发展更好的本质规定和终极追问,是根据现实状态描绘的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想图式和总体指向:它不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手段,而是对教育过程中内容的确立、方法的选择、载体的运用等实践问题进行高度抽象而形成的认识。不仅如此,这个高度抽象和追问的过程是理性的。它经历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发展过程呈现何种规律、未来将达到何种理想境界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科学的判断、反复的推理等理性思维加工过程,最后提炼出的是简洁的、指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引领网络社会的人们人格健全、走向幸福美好的思维规定。为此,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维。

其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旨趣在于描绘了一种理想愿景。也即,它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达到某种状态或者某种效果的一种理想期待。这种理想的期待有两层含义:一是表达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美好的”“应然的”理想,作为观念层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是对现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直接反映或机械临摹,而是建立在现实实践基础之上超越了现实状况的理想图式,是依从网络社会的客观教育规律作出的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应该更美好”的理想表达:二是表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想追求与现实状况是有适度张力的,它虽然是一种超越了现实状况的理想水平,但是这种理想水平并不是无法触及的,而是经过网络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如果一种教育思想经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切身努力都无法达到理想期待,那么这种教育思想就无法被称为理性的、科学的认识,更不能把它作为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教育理念。

其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种观念体系。观念体系,即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不是单指一个理念,而是由多种认识、多种想法组成的、具有一定体系的观念总体,比如对本质的认识、规律的认识、价值原则的认识、思维范式的认识等等。此外,网络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把握必须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如技术的角度、主体间性的角度等。把握和审视的角度不一样,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认知状况也会不一样,由此凝练出来的思想观念也会不一样。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次揭示出来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原则、思维范式等共同组成一个网状的观念体系。在这种观念体系中,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的理性认识共同着力于一点,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化发展,共同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发展的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

从这以上几个层面来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内容来源具有客观性。如前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一种蕴含某种理性认识、理想追求的教育思维,属于观念、精神范畴,从形式上看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但是,这样一种观念不是教育者坐在书斋凭空想象得来的,它的内容来源于丰富、生动的教育实践,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现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发展的规律、呈现的趋势等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和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涵、过程规律、价值表现、理想愿景的观念总体,是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对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实施准则。随着实践的深化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也会发生变化,理念的内容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这一角度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实践发展和时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客观性。

二是存在形式具有抽象性。理念的形成,往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这种认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实践认知的结果,即他们在科学认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实践经验和规律进行高度概括,是其认知超越于具体的、感性经验层面的存在状态。一般而言,对实践认知程度越高,理念的概括性就越高。经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们智慧思维的审视和加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最后以抽象的形式、凝练的语言表达呈现在人们面前,其存在形式具有抽象性。另外,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总是以一种观念、一种思维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每个环节,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每个过程,从根本上统摄、支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观念统领性和思维支配性,在这一点上与其他具体的操作手段、操作方法相比,形式上呈现出极大的抽象性特征。

三是内容本质具有发展性。如前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个由理想愿景、价值规定、精神指向等内容凝练而成的、带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表达的是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期待。一方面,这种理想期待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从一种念头的产生到由少数人掌握,再由少数人掌握变成多数人认可的理念,再到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升a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和研究的工具,这一过程体现了历史的发展性。另一方面,这种理想期待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内容来源于实践,社会实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理念的内容以及形态也将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成的过程来看,还是从它整体运行态势来看,都具有显著的发展性特征。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理论价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既离不开观念的理性抽象,又离不开对实践活动的考察和审视,在价值呈现方面也内在地包含了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其中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它对于理论研究的价值意蕴,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生的源头

教育工作者头脑中的一个念头或者“灵感”,很有可能就是一种教育理论的雏形,相应的,一种教育理论的创生往往就是来源于教育者(或研究者)头脑中某一刻闪现的“灵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其基础理论的产生,也与该领域理论研究者的头脑中产生的“念头”或闪现的“灵感”密切相关。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社会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教育对象呈现的思想问题、行为问题复杂多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各种挑战,运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效果不尽人意。由此,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者们开始思考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获得实效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运用什么样的载体、采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思考以及头脑中闪现的“念头”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雏形。随着实践的日益深入,思考日益成熟,人们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了与上述思考问题相对应的比较完整的关于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思路和想法,然后再用系统、严密的语言把头脑中的思路和想法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对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虽然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但并不是玄乎得不可理解,因为外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作为知识形态存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是可以被大家认知的,也可以具化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它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问题的揭示密切相关,把它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思维规定,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何为根本、本质何在、理想愿景的终极追问,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化发展。具体说来,一方面,研究者们可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当成教育理论专题来研究,以此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如有学者通过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考,得出了应该从教育理念着手解决问题的观点,重点研究理念范式的转换,厘清网络社会和传统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区别所在,由此迈开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研究者们还可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当做理论创新的知识基础,即在了解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根据教育实践发展的状况结合现有的理念推出新的结论,修正或者创新原有的理论体系。如有的学者根据网络社会的环境特点、生存方式、发展趋势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际遇,提出了新时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树立“智库”理念。此外,还有学者基于网络人际互动的视域指出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备“技术性教育理念、主体间性理念、平等互助理念与协商对话理念”。这些研究成果是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研究对象,是对原有理念的一种创新;同时,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前发展,它们又将成为新一轮理念创新的知识基础。

(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工具

有学者指出:“教育知R具有‘助人创造’的功能。”意即,教育知识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们进行创造性教育行为。对于教育理论工作者而言,它能够帮助教育理论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论证或创新;对于教育实践工作者而言,它能够指引教育实践者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案、实施正确的教育行为。当人们用文字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表达出来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则外显为教育知识,随之具有“助人创造”的工具价值。首先,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理论研究的思维航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整个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维范式、价值原则、理想愿景等认识凝练成的观念体系,它为人们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引领。比如在思维范式方面,它引导人们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时,要观照网络技术环境、教育对象网络化生存方面的特点,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在价值原则方面,它引领人们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时,时刻观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对网络社会人们如何提升网络道德素质、健全人格进行价值审视:在理想愿景方面,它引导理论研究者们不断分析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为新时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更完善的认知发展图景,等等。其次,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理论研究的论证工具。在现实的研究工作中,奋斗目标的拟定、方法使用原则的归纳、载体适用条件的阐释等是否符合规定性,理论研究者们可以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寻找论证依据,因为它是整个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维范式、价值原则、理想愿景等认识凝练成的观念体系,是整个时代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总体指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引导着研究者们对现有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进行反复论证,对符合理念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进行深化研究,落实为实践准则,对不符合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深入分析原因并对其进行转化和创新,由此不断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践价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践工作的贡献上,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学习的对象

教育理念最初是教育者头脑中的一种念头、思维认识,但是当人们通过实践把这种认识进行理性升华,形成文字,就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使学习者清晰明了地知道“教育的本原是什么”“教育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什么”和“为了达到理想状态应该如何实施教育行为”等知识信息,明确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路径、理想原则、现实指向和整体规定。从这一思路出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实践工作者学习和参照的对象。从事第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们,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解读繁缛的理论,但是他们又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去解答网络交往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一需求矛盾关键在于提供一种简洁明了、指向性强的理论,让实践教育工作者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知识收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来源于实践而且具有引领性和发展性,形式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正符合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理论诉求。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学习,实践工作者们能够很快了解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理想愿景,以及达到理想愿景应该遵循的思维规定和精神指向。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可以帮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更便捷地获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充电”的对象来源,也是他们解决实践问题的“良方”。换言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活动之前,该信息传播活动的目标、效果都已心中有数,这个“数”就是来自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把握,它以简明扼要的信息引领着实践工作者们思考方向,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如技术教育理念,引领着教育者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典型区别,也引导着实践工作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内容表达方式、效果验证的技术方向思考。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努力的方向

这一实践价值具体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具有指引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表达的是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达到某种效果的一种理想期待。一方面,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树立了教育信仰。它明确地告诉大家,只要按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规定的总体指向和思维原则进行实践,就可以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走出现实困境,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在极大程度上坚定了广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信心,使其不畏艰难朝着理想的彼岸前进。另一方面,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了教育操作思路。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前提和思维规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表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效果”的同时,也清晰地告诉了教育实践工作者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为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导和价值原则。根据它的思想指引和价值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可以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符合价值原则的方法、优化实践工作方案,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如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间性思维,关注不同主体、不同层级的交互关系,确立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技术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技术的表达方式展开:平等互助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与教育对象交流互动,实现“双赢”的效果:协商对话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通过协商对话来把握网民网络心理行为特征,控制网络谣言;等等。由此可见,无论是教育信仰还是教育操作路线都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指出了努力的方向,指引着他们向某种“理想期待”努力航行。

(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的监控工具

要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符合理想期待,就需要对实践过程进行监控,时刻与理想期待作对照,必要时还要把理想要求具体化为行动任务,融入实践过程的相应环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正是这一过程的监控工具。所谓监控工具,具体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发挥的协调、控制的功能。这是理念的工具价值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身上的显著体现。首先,教育者可以根据它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其实质是在网络社会环境中通过系列的信息传播活动提升人们网络道德素质、健全人们网络道德人格的过程。由于环境复杂、教育对象层次差异大、信息更新速度快等因素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传送、交换、加工、储存和输出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认识偏差,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审视和把握,教育者可以及时调控偏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航线的行为,沿着正确的操作思路前进,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如在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管理中,教育者榱舜锏侥勘昴衙獠扇∶つ可境、节点控制教育对象言行的行为。显然,这种高强度的干预方法是无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此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审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通过对技术教育理念的审视可以发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管理(无论是柔性管理还是硬性管理)也是需要技术的,不仅必要,而且必需。网络教育平台的负面信息需要教育者以技术的方式进行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盲目的删除。其次,教育者可以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调控教育对象的行为。教育对象由于知识阅历、教育经历、认识水平等的差异,其行为与社会要求的不一致,特别是在信息“内爆炸”的处理方面面临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教育者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审视和把握,调整教育对象的网络信息行为。具体来说,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网络信息行为的调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意义的角度来调控,即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加意义制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意义的诠释,旨在通过积极的意义诠释维持信息受众积极的行为,中断信息受众消极的行为。二是从规范的角度来调控。即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行硬性或者软性约束,使教育对象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一般来说,规范调控主要通过法律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来实现。

(四)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检验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篇9

【关键词】主体劳动异化劳动本质劳动价值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7.02.011

劳动是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作为精神生产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以及价值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是确保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主导力量。当前,均质化的社会结构逐渐转变为层级化、异质化;各种相对统一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也日趋多元化和分散化,思想政治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理论回应现实的问题上愈感乏力,社会上甚至滋生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论”等消极的态度看法。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性质、特点和价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价值的确证诉求和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内涵界域

“主体”这一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三种解释:“事物的主要部分;法律上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哲学上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概念是从哲学认识论引申而来,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围绕“主客体的划分是否否定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地位的平等性”这一争论,大体来看,理论界出现了单一主体说和双主体说的观点。从施教过程来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指依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生产的个体或群体,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和中坚力量。就这一理论意义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是对一定的客体(教育对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依据相关划分准则,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按年龄来分,可分为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教育主体;按性别结构来分,可分为男性教育主体和女性教育主体;按行业来分,可分为学校、企业、军队、党政机关的教育主体等;按级别来分,可分为高级政工干部、中级政工干部、初级政工干部。不同类型的教育主体,由于其生理、心理和行为方式的不同,会表现出各种差异性。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展现出目的性、计划性、主动性、选择性、实践性、创造性和超前性等特征,发挥着传递、教育、管理和协调四种职能。

教育主体劳动价值的现实诉求:异化的批判与消解

“异化”(alienation)一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思。“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从而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它的含义:黑格尔在阐释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和对立时提出了人的异化;马克思把异化现象阐释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异化有四个本质特征:(1)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的产品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异己存在物同劳动对立;(2)劳动者和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表现为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相反为被迫的强制劳动,是否定自身的一种活动,马克思曾说过:“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一切强制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3)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表现为人的类本质变成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成为人异己的本质;(4)人与人相异化,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精神生产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运用各类方法、手段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一特殊的劳动,取得特殊的劳动成就,即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响下达到一定的思想状态及高度。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异化。不管是在主渠道还是在主阵地中,主体发挥的功效都不太明显,甚至出现其主体地位被轻视的现象。结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的异化和对劳动成果的评价相异化。

首先,教育主体同其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劳动的对象化,然而现在劳动的对象化却表现为劳动者同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同样,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思想状态及精神产出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对象化。正是由于劳动对象化具有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产品也随之显得更为复杂。不管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还是主阵地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效果都不太明显。受教育者对待各类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态度多为抗拒、厌烦和无奈,这使得教育主体的劳动产品产生对劳动过程和劳动主体的否定,从而和“劳动相对立”。

其次,教育主体劳动过程的异化。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中指出,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并不感到幸福,并只是将劳动视为维持自身生计的一种强制性的对象性活动。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劳动过程的异化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教育价值和教育客体的消极影响下,关心自己的科研成果、学生的就业情况等硬性指标胜过受教育者本身的学习和思想生活状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学生认为老师讲空话、说大话,枯燥无味;教育者认为很难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二者的关系随之发生异化,以至于并未达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价值的评估异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价值的评估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w劳动评估的异化,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劳动本身相异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为自己的劳动不受肯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主体的劳动产品,即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提高;二是即便一部分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有所提高,但随着环境的变化也会出现腐朽、堕落的思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身和社会对劳动主体价值的判断或多或少造成教育主体与其劳动本身相异化,从而使教育主体否定自己的劳动。

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异化表现来看,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阶级和群体对主体劳动价值的误解、歪曲和否定。全面科学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实质,实现其劳动的本质回归有助于提高教育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实现教育者本身和社会的价值双赢。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本质的应然与实然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根本,只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类才具有创造世界的能力,并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提供动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劳动创造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因此,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行为和劳动价值的认知不应因时代的发展速度及价值取向的变化而改变,而应始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本质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性质。劳动是指用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的消耗与支出输出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同手通过不同的行为实现头中的想法一样,劳动过程将脑力和体力劳动结合为一个整体。”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劳动被赋予脑体兼有的以脑力为主的奉献性的劳动性质。

第一,以脑力为主的复杂性劳动。马克思将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且无任何特长的普通人所能从事的普遍性劳动。复杂劳动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和知识的劳动者从事的特殊性劳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劳动是一项以脑力为主、体力为辅的复杂劳动。首先,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层次性。当前,社会结构由同质化向异化和层次化转变,各种文化思想相互激荡,受教育者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思想问题日益复杂,教育主体需要耗费更多的脑力来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教育对象的思想转化过程日趋复杂。教育对象的思想转化一般经过内化、外化和反馈调节三个阶段。在当今自媒体时代,教育对象获取信息的内容丰富、渠道宽泛、速度快捷,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甄别、吸收和传递有效信息并在思想上进行知、情、意、信、行的转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育主体不断调研受教育者的新需求,更新自身观念,培养创新的思维和工作方式,科学地处理大量信息,用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帮助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的转化。

第二,奉献性劳动。从性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劳动既不具有商品性质,也不具有索取性质,而是一项育人、塑人的高尚、伟大且具有奉献精神的复杂性劳动。首先,教育主体的工作性质需要奉献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由执政阶级挑选、培养和锻炼,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的队伍,承担着为执政阶级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应具有奉献精神。其次,教育主体的榜样示范作用要求其具有奉献精神。教育主体应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其榜样示范才会让教育对象耳濡目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润物细无声”的功能。再次,教育客体的思想特征要求主体具有奉献精神。教育主体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现实的人,是具有主体性的客体。思想的多变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潜在性要求教育主体要进行多次耐心的教育。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保证自身身体健康和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前提下甘于奉献、乐于奉献。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特点。第一,潜在性和周期性。潜在性是指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活动后形成的正确思想,在未外化为行为之前存在于教育对象头脑内的属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隐性特征。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外化为行为需要一定条件。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教育对象是否需要或接受主体的教育。其次,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外化为行为的因素很多,包括自身的认知水平、实践活动的难易程度、教育主体的指导、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等。因此,客体的思想外化为行为需要反复性的思考。

周期性是指教育主体的工作具有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在教育客体身上逐渐产生效果的属性。首先,要有效掌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阶段的周期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一个周期。其次,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必须经历知、情、意、信、行的转化周期。每一个阶段都十分复杂,依赖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

第二,综合性和间接性。综合性是指教育主体的劳动具有由众多因素构成的属性,包括劳动性质、劳动方式和劳动成果的综合性。首先,劳动性质的综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为辅的劳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的主力军,他们除了承担着理论课程的教授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外,还有繁重的科研任务,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其次,劳动成果的综合性主要是指精神形态的劳动成果和物质形态的劳动成果的综合。前者具体表现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后者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间接地调动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形成物质效益。

间接性是指教育主体的劳动成果需要通过中间环节来实现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成果需要受教育者接受并认同主体传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为,再通过受教育者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具体行为来反映劳动成果的成效。

第三,塑造性和奉献性。塑造性,是指教育主体在帮助受教育者接受科学理论和新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其精神境界的过程中具有的创新属性。教育主体根据社会和阶级的要求以及个人特点,塑造出各种类型的人才。

奉献性是指教育主体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和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具有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不是商业性质的劳动,而是奉献性质的劳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伟大、高尚的劳动和付出是引领人们达到一定思想状态和精神生产的高层次的复杂劳动。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其劳动价值的独特性。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价值的理解存在某种曲解,教育对象认为教育主体讲大道理、说空话,脱离现实,枯燥乏味,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日益猖獗,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成果价值的特殊性和劳动价值的评价具有重大F实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创造价值。推进社会主义精神和道德文明建设,提高一代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要依靠伟大精神劳动者的劳动。因此,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是非凡的。从表现形态来看,既包括精神形态的价值,也涵盖物质形态的价值;从劳动的效能来看,既包括看得见的现实价值,也囊括短期无法显现的潜在性价值。

首先,精神形态的价值和物质形态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建构一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实现正是达成这一重要目标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相对特殊的劳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价值并不具有一般工作的直接可显性与可感性,而是表现为一定精神形态价值的产出。精神形态的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运用相关途径或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从而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升华其世界观及人生价值观并达到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价值不能同经济工作和其他物质成果一样用确切数据显示量化,而只能用相对趋势来衡量。从“实践出真知”这个层面来讲,精神形态的价值更加珍贵,因为它是前人及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和突破创新的整合,并且反过来在理论思想上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指导各种思想政治实践活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物质形态的价值作为精神形态价值的有效产物,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观念及思想觉悟的转变提高了人们生产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并同时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其次,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现实价值是具有直接明显性的能被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立即感知到的价值和成效。当下,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现实社会产生困惑。思想政治主体如果能及时帮助教育对象明辨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困惑,那么教育主体就发挥了其劳动的现实价值。然而,在其现实价值中也包含着潜在价值。潜在价值是一种不易立即被人们察觉到的工作成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传达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潜在价值的体现。人们虽无法在这些过程中立刻感知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作用和意义,但其却具有强大的、无穷的潜在力量和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性质、特点和其价值的特殊性是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形象和劳动性质被曲解、其劳动成果被不当评估以及其社会主导地位被忽略的主要因素,这无疑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强烈打击。因此,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出现严重职业懈怠,有的甚至质疑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价值性。要想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价值做出合理的评价,消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异化,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本质回归,应做到两方面改善:一是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劳动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同时,社会和学校的党政领导更要充分认识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充分尊重和肯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身的劳动素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劳动过程中既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还应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需求和接受方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创造更多的劳动价值,为国家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本文系2016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及重庆师范大学校级基金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分别为:16SKSZ017、15SZZ05)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19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李凯林,1996,《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研究》,北京出版社。

张耀灿、郑永廷等,2006,《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辨析

对基本概念的明晰和规范,是任何严肃的科学思考的前提。对于理论性、抽象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来说更是如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正名定义”的工作,不仅需要框定和阐明它的含义,而且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比较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廓清和明晰它们之间的外延边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基本理论研究获得科学性的一个基本条件。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含义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学科意义上的“范畴”最早出现在哲学领域,是人类思维关于事物本质关系的基本概念,具有“一般范畴”的意义,并逐渐成为各门具体学科范畴理论发展和建设的学理依据。在学习、借鉴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从总体上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它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带有阶段性特征的理论成果,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工具。对于这一含义,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它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理性规定。作为思维逻辑的理论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有主观的形式,也具有客观的内容,它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现实,是人们对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分析和逻辑加工,并以其特有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运动转化和普遍联系中历经实践检验形成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规律等的精确表达和理性规定。第二,它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维工具。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以其独特的逻辑思维形式,发挥着认知、表达、解释本学科理论规律与对应实践发展相切合的重要作用,成为认识和把握学科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另一方面,它又以“纽结”和“网”的方式联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并通过其自身具有的衍生性、拓殖性和建构性,不断推动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成为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呈现出较强的工具理性。第三,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产生、验证和应用。因为植根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才能在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的内涵和阐释,而人们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正确地对其及其所构成的系统进行检验。此外,它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更要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以范畴为基点和切入点来深化和创新学科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学理应用和实际转化的着力点和应力点,也是其价值所在。第四,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进程与逻辑发展的统一。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思维内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进程抽象的、概括的反映,它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发展是这样的一种历史顺序:从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最初发展阶段上的关系即最简单的范畴开始,逐渐向较高发展阶段的较复杂的、成熟的范畴过渡,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所构成的学科理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进程的一致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专门用语,即用来指称和描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的约定性语言或符号。简言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行话”,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联系。

第一,二者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的共通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反映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最一般的“谓词”,用来铭记和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一般本性、共同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主要以特定的“词语”或“符号”来标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概念、范畴及理论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文字指称”。第二,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网上纽结”,承载学科理论信息,蕴含学科理论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话语载体”和“叙述方式”,具有认知、分类和表达学科理论的工具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是指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语言用料”或“语言符号”,发挥着描述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单元和学科理论体系的作用,同样具有工具性。第三,二者的形成和存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出现和使用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规范和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的概念、理论等需用它来指称或表达,据此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也就不得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来说明或指称了。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说明和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物之为物”的理性规定,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形成与存在的逻辑前提和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形成与存在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理性规定的支撑和确证。二者具有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区别。

第一,二者有本质规定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诸要素及其关系的简化或规定,反映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则不然,它是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性语言或符号,更多的是一种主观层面的指称和表达。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是指称学科研究对象的一个用语,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则是对学科研究对象的一个说明。第二,二者表达对象的范围不同。一般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可以描述、说明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也可以描述、说明研究对象的整体宏观。就其描述、说明的某一方面而言,可称为“某类范畴”,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重要范畴等;就其描述、说明的整个研究对象而言,它又可统称为“某学科范畴”或“某理论范畴”,如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等。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则不然,它是学科的专门用语,只限于研究对象的整体、宏观表达,因而一般不会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术语”“重要术语”“具体术语”之说。第三,二者各自具有的功能不尽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思维的逻辑形式和认识工具,至少有指谓、分类、建构等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指谓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概括反映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关系、规律等内容的客观存在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分类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对研究对象本质属性、关系特征等本质规定的区分归类;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建构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通过自身的逻辑推理、演绎来拓展完善自身范畴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门用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概念、理论等物质载体或语言用料,其功能倾向性的表现为指称和表达。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是指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某种属性与关系的思维形式。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的联系。

第一,二者都是学科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性质与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我们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本要素与工具。二者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现象的某种归类划分和概括总结,反过来又在实践中为人们服务,通过有机的组合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构之中。对它们的认识和把握越深刻、越正确,我们就越能接近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所面临的客观现实。第二,二者都是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任何学科都有自己专属的概念和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大厦的“基石”和“支柱”,是学科理论思维和学科建构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概念和范畴相互贯穿、渗透,按照一定的内在关系建构起来的。而任何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范畴只有作为系统整体的一个有机环节,才能在与其他环节的相互区别和联系中获得自身应有的意义及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以学术为业”的现代化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的研究日益规范化和科学化,进而建立起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系统,这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和学科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的区别。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比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更高级的逻辑形式。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但二者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的程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从总体上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与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学科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基本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某方面、某层次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反映,因而简单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而那些能够说明存在的统一性,即从整体上表示普遍联系和准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形式是外延较广的基本概念,统摄着属于这个范畴的一系列层次不同的概念,并通过这些层次不同的概念来反映和表现学科范畴体系的内在关系,比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更深刻、更具普遍性。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问题不纯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二者反映抽象的角度和致力解决的问题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概念的定义及其规则,即通过定义来揭示它所反映的某一问题的本质及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不仅涉及学科理论中各种概念的定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要从各种概念中抽取出内涵丰富、外延较广的基本概念,用他们来网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范畴体系,并以此拓建和完善学科理论体系,认识、发现和运用学科理论规律。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从总体上看,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联系密切、紧密结合,但从具体的存在和认识过程来看,二者又有区别。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联系。

第一,二者反映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的客观内容。列宁指出:“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1](p151)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从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中吸取经验和内容并将其加工、上升为理论的形态或观念,再经过不断地转化、检验和改造,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范畴、规律等理性认识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所以客观和必然,之所以能够成为认识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逻辑工具,是因为它们再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现实及其关系,这一点对二者来说是共同的、无条件的。第二,二者都以探求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为己任。思想政治教育学每一范畴的形成和确立都标志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认识的一定阶段和环节,不同的阶段和环节始终处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整体认识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整体认识和反映,我们在认识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过程中,会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正有秩序、有规则地排列组合形成认识之网,处于揭示规律的不同过程和阶段,发挥着自身应有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区别。

第一,二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认识范围和程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侧重于从整体的一定范围、阶段、层次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整体的个别特性、关系的把握,是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过程中的一些小的阶段或范围,较为具体、生动。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则侧重于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整体来反映本质关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本身的决定性关系、动力和方向,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整体性认识和把握,较为宏观、深刻。第二,二者在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通常表现为一种概念的形式,以一个或多个概念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不同阶段或过程中的本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揭示概念之间的本质关系,就要把一个概念同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一般表现为一种判断的形式,通过若干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有机结合,从整体上来反映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第三,二者发挥的作用不同。从前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丰富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现实的总的、整体性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现实的具体的、阶段性的认识,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作用的程度较强,适用的范围较大;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用的程度较弱,适用的范围较小”[2](p48)。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比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发挥的作用更为稳定和持久。综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内涵的研究,阐释和规范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质和富有阐释效力的范畴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基本理论研究体现学科性和获得科学性无法绕开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理论创新和突破的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