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的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1:08

地质学的课程篇1

关键词:构造地质;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长期以来,构造地质作为一门专业理论课,由于抽象难以理解,是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最难的课程之一。本文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构造地质课程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尝试用这种崭新的、广受欢迎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构造地质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构造地质翻转课堂设计

1.教学内容设计

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维持学习者的注意力,笔者结合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①注重教学内容的关联性。②使用“微课程”,即长度不超过10分钟的教学视频。比如,在设计“断层”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可以利用断层运动、破坏过程及造成的影响等相关教学视频,加上教师讲解断层概念、断层要素、破坏结果及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课下看完教学视频后,在课堂上重点让学生对断层对工程的危害、怎么识别野外断层、如何处理其对工程的危害进行激烈的辩论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断层的认识。

2.教学视频的开发

构造地质课程主要采用软件Camtasia

Studio8.4制作翻转课堂视频。笔者认为视频制作软件录制时采用第一人称录制视频更合适,为学习者创造出一种教师在旁边的参与感。视频制作工具能满足构造地质教学知识点灵活呈现的要求,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下学习真正实现,而且软件开发教学视频速度快、成本低且易于使用。视频制作软件CamtasiaStudio8.4基本可以满足构造地质翻转课堂的教学需求。

二、构造地质翻转课堂的应用

1.课下部分――教学视频与课程管理平台

对于构造地质翻转课堂而言,网络上未发现适用的教学视频。因此,自行制作教学视频是构造地质翻转课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构造地质课程翻转课堂视频主要是通过软件CamtasiaStudio8.4制作的,翻转课堂教学视频制作成本小,而课程管理平台则使用学院提供的课程中心平台,节省了另外建设课程管理平台的成本。

2.课上部分――pBL与协作学习

在构造地质翻转课堂教学中,产生于教育领域的pBL(基于问题的教学)以及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协作学习等都是非常有效的,可以根据这些教学理论组织教学活动。pBL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复杂且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采用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真实问题。协作学习则是指多个学习者利用学习资源,在轻松亲切的气氛下,结成学习伙伴,形成团体意识,共同学习和互助学习。

3.考核部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笔者认为,构造地质翻转课堂教学的考核仍以小组综合报告考核方式为主,同时加入个人平时表现,包括课程管理平台上记录的教学视频及测试题目完成情况、课上主题活动参与情况等。因此,其考核成绩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与完成情况,可利用课程管理平台的跟踪统计功能获取相关数据,包括学生观看视频课件后的提问数量等;二是学生在主题活动中表现的活跃程度,包括是否积极提问、与同伴交流等方面;三是主题活动课件展示过程中的学生表现,根据每次课上成果汇报中小组成员的表现记录来考核;四是小组的综合报告,视小组成员分工及贡献大小给予不同评价。

三、结论

经过教学实践,将翻转课堂应用于构造地质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实现个性化学习,最重要的是可以把构造地质的三维想象通过动画展示出来。翻转课堂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对专业课教学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地质学的课程篇2

一煤矿地质课程教学理念

1.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课程教学理念

按照从事煤矿相关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重组和优化课程内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为项目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在课程内容上,组织煤矿现场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并对课程知识能力层次进行分类、归纳和综合,形成了由5大模块、14个课题组成的新的课程内容设置。使学生掌握煤矿地质基础知识、地质构造、矿井水文地质、矿井储量管理、矿井地质制图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会做、能说、善写。把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课程各模块之间相互连接,互为整体。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本课程设置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高职学生自身特点,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采用理论与实践融合、实训与岗位融合、教师与师傅融合以及教室与实训室融合的“四融合”项目教学模式。运用研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和示范训练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解决每一模块设计的相关课题。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将能力这条主线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

2.突出能力考核的学业成绩评定理念

在课程考核上,本课程设置打破了“一张试卷定终身”的传统模式,采用了过程考核的方式。主要考核指标有学习态度、讨论互动、任务完成情况、知识的灵活运用、创新能力等,从而科学地给出学生的真实成绩。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使学生成为教学环节的主体,由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针对学生对每个模块的学习态度、知识应用、操作技能等评定每个模块成绩。下面以模块五为例,说明模块成绩的考核标准(见表1)。

课程最终成绩为各模块成绩的加权平均值,从而能合理地给出每个学生的综合成绩,该加权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成绩(100分)=(模块一成绩×15%)+(模块二成绩×25%)+(模块三成绩×15%)+(模块四成绩×25%)+(模块五成绩×25%)

每项考试内容各有侧重,既能增进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

3.注重教学效果的课程评价理念

在课程评价上,采用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按照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细则,对每个课题教学过程的实施效果,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评价采用课堂教学学生评分表的形式;学校评价由其他煤炭类院校专家评价和校内教务处长和督导处长评价结合,采用提出评价意见或评分的形式;社会评价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和与企业人员座谈等形式。课程组将各方面的评价意见汇总分析,提出课程改进方案,修订和完善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二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应按照“源于煤矿生产岗位,服务于煤矿生产岗位”的指导思想设计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标准,以相关专业煤矿岗位操作人员的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处理井下地质构造对煤矿生产的影响、矿井水害防治、矿井地质工作等职业能力为目标。满足就业岗位对所需人才能力的要求,进行面向职业岗位的教学内容设计。

经煤矿企业现场调研,并会同煤矿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针对职业岗位,对本课程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层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归纳,并经多次修订后,最终形成了煤矿地质课程体系。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对学生的矿井地质构造分析与解决、矿井地质图件编绘等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现场地质问题,为适应煤矿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并为终身学习和专业技能拓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煤矿地质课程的教学实践

1.教学模块的划分

新的煤矿地质课程由5大模块14个课题构成了整个课程的总体框架(见表2)。

(1)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的判别与处理。

(2)岩浆侵入体与岩溶陷落柱的判断与处理。

(3)矿井透水判断与矿井水害防治。

(4)主要地质图的识读与绘制。

3.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煤矿地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加深学生对地质现象的理解与判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打破了学科式的教师“自导自演”,的课程教学组织方式,变为“教师编导,学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其解决方法具体设置如下:

第一,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教学,增加学生对井下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直观认识,同时组织学生到校外地质实训基地进行认知实习,让学生现场判别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第二,对于岩浆侵入体与岩溶陷落柱的判断与处理内容,采用研讨启发式教学,组织学习小组结合教材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共同找出课题的学习要点,由小组代表发言陈述讨论结果。

第三,对于矿井透水判断与矿井水害防治的内容,让每个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煤矿水害事故案例,并结合找到的案例,运用所学水文地质基础知识分析导致水害事故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最终写出水害事故分析调查报告。

第四,对于地质图件的识读与编绘内容,组织学生到煤矿现场收集资料,增加地质图件的阅读数量。充分利用教室与实验实训室合一的教学条件,由教师示范绘图过程,学生分组作图练习,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结束语

煤矿地质课程新教学理念旨在将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既能让学生掌握煤矿地质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可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新课程设计提升了学生对煤矿地质知识掌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认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有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教学环境。通过新课程设计的实施,可以为煤矿生产一线培养出更多懂技术、能设计、会管理、善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心起.调整完善教学内容,体现“特色+精品”理念[J].中国地质教育,2007(1)

[2]曹丽文、朴春德.“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教学理念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9(1)

[3]简文彬,樊秀峰.递进与综合并举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3)

地质学的课程篇3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教学改革;主要方向

0引言

《普通地质学》课程(该课程还有其他一些名称,例如《地球科学概论》、《物理地质学》、《动力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的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是专业启蒙课程[1]。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很可能会对后续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产生很大影响。鉴于此,教师们应该高度重视这门课程,应该确保其有很高的教学质量和很好的教学效果。

1主要内容和特点

1.1主要内容

《普通地质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的任务、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地质作用及其特点和研究方法、矿物、岩浆作用与火成岩、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地质年代、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风化作用、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冰川及其地质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海水的地质作用、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块体运动、行星地质概述、地球的演化、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2]。

1.2特點

《普通地质学》课程介绍了地球的物质组成、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地球的历史等,内容很多,几乎涉及到了地质学所有的领域,因此,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总括性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对地质学的几乎所有领域都有一定的了解。此外,作为地质类专业的入门课程,《普通地质学》可以看作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基础性是该课程另一重要特征。再者,地质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普通地质学》课程涉及到地质学的几乎所有领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2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2.1教学内容和学时

《普通地质学》课程几乎涉及到了地质学的所有领域,内容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合理安排学时。

该课程是地质类专业的入门课程,课程的重中之重是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地质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虽然这些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篇幅很少,但应安排足够多的学时[2]。在这些内容当中,尤其重要的是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未来”等,要向学生详细讲述,还要举例说明,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和基本的地质能力[2-3]。

该课程中的地球的物质组成、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地球的历史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几乎都会有更详细的介绍,因此,在该课程中只需要对最关键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述,其他内容概述一下即可,没必要面面俱到。例如,在讲解地球的历史这方面的内容时,需要详细讲述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即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律、同位素年龄,而对于地球演化的整个过程,只需要概述一下即可。

对于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地质入门课程来说,要重视实践教学,确保充足的实践学时数,而且应该是室内和野外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一些概念或原理有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激发他们的专业兴趣。

2.2教学目标

《普通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向学生传授地质学的入门知识,但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基本的地质能力以及对地质学的兴趣[2-3]。如上文所述,该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在后续课程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但是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和基本的地质能力却主要是在这门课程中培养的[2-3]。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对地质学感兴趣,那么他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可能就会非常好,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是在学生刚进入专业课学习时就应该被探索的重要问题,该课程是地质类专业大学生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激发大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3]。

2.3教学方法

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要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一些概念和原理,以改善教学效果。首先,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提问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合理使用多媒体,例如,在讲到岩浆作用与火成岩时,可以放一些岩浆活动的照片或者视频,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概念和原理,也有助于学生专业兴趣的激发。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合理使用教学模具和计算机软件。例如,在讲到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用计算机软件制作一些动画,这样比单纯的讲述更直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课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地质科普类或者启蒙类的读物,例如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外文的普通地质学方面的著作。这样可以使他们开阔视野,增强对地质学的兴趣。当然,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文献。此外,可以让学生根据所读文献撰写读书报告,还可以让部分学生就所读内容进行课堂汇报。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普通地质学》课程中所学知识就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外开展地质方面的小型科研活动,并撰写研究报告或者论文,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和基本的地质能力[2-3]。

2.4考核

这门课程的考核应该基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应该适当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以鼓励学生平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平时成绩的来源可以有多个方面,实践课成绩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还可以包括读书报告、课堂汇报、课堂讨论、课外研究等。期末考试试题应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对重要概念和原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3总结

《普通地质学》课程内容狠多,教學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合理安排学时。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应安排足够多的学时。此外,还要确保充足的实践学时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向学生传授地质学的入门知识,但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基本的地质能力以及对地质学的兴趣[2-3]。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要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一些概念和原理,以改善教学效果。在课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文献,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地质方面的小型科研活动。该课程的考核应该基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应该适当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以鼓励学生平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期末考试试题应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对重要概念和原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舒良树,解国爱,王博,等.新形势下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4):143-147. 

[2]夏邦栋.普通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地质学的课程篇4

普通地质学是地学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地学类专业一年级学生的专业启蒙课。其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实践性强,必须进行野外实践活动,一般称为地质认识实习,主要是实际接触课堂上所学内容,将课上所有矿物、岩石、地层古生物、构造等面的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直接联系起来,巩固普通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直接观察、认识、描述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地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地球科学观;培养他们热爱地球科学、主动钻研地球科学的专业思想感情。因此,地质认识实习作为普通地质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普通地质学教学质量乃至整个专业培养质量的好坏。

防灾科技学院2006年2月升格为本科院校,2008年增设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两个地质类专业。从建专业以来学校共开展了5次地质认识实习。作者作为带队教师参与了学校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工作,认为我校在地质认识实习环节存在一些可改进之处。

1我校“普通地质学”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习区的选择和实习内容有待完善

作为新增本科院校,防灾科技学院的办学基础和办学实力与一些老牌本科院校还有一些差距,尤其在一些硬件设施上,我院没有完善的实习基地,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实习效果。2009年地质认识实习是在我校地球物理专业地震地质实习基础上开展的,实习地点在北戴河柳江盆地,实习效果总体很好,学生反响较好。2010及以后的地质认识实习选在北京周边,选取比较好的地质现象作为实习点,但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现象人为破坏严重,每年都要进行重新踏勘选址。而岩溶地质作用的观察,选在京东大溶洞,除岩溶特征不明显外,该景区从入口到出口为单向行走,一般由景区讲解员讲解,讲解员在讲解的时候主要用封建迷信思想讲解岩溶地貌,非常不利于教学的进行。

1.2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的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教师少,而地质认识实习和地质教学实习在每年的暑假同时开展,地质教学实习除以上两个专业外,还有水文地质专业、地球物理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均参加,势必造成教师严重不足。从目前情况看,师生比大致为1:30至1:40之间,远远低于国内外其他院校。二是以年轻教师居多。2006年学校升为本科院校以后,学校加大了教师的引进,吸纳了很多国内重点本科院校的研究生、博士生,但大多为年轻教师,对普通地质学知识掌握和运用不是很熟练,且野外实践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影响野外实习效果。

1.3学生组织涣散、纪律性差

由于师生比较小,老师既要讲授知识,又要注意学生安全,最终在监管上力不从心,不能兼顾每个学生。野外讲解地质现象的过程中,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注意听讲,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与野外实际情况相联系起来,还存在少数学生不听从老师指挥。晚上回到学校,没有老师监督,有些学生不会对一天的实习内容进行整理、消化。编写报告和绘制图件的时候,出现直接照抄实习指导书内容、图件内容错误或不全、有错别字等情况。

1.4实习时间短

我校地质认识实习时间为一周,一周的时间包括两天书写报告的时间,而实际野外路线实习的时间只有五天。防灾科技学院的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宗旨是为了培养本科层次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对于地质学和资源勘查专业学生来说就是要具备较强的野外地质工作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强野外实践教学,地质认识实习作为地质学的入门课程,一周的实习时间不足以了解、认识地质学的全部内容。

2改进方法

2.1选择有利实习区,完善实习内容

全面收集实习区地质资料,整理后进行现场踏勘,选择地层、构造、古生物化石出露好、交通方便、安全系数高、环境优美的地点作为实习点。将区域地质资料、踏勘记录资料、原实习指导书整理,按地层、构造、地质作用等修订成册,着重描述实习观察点的地质现象及分析结果,供学生实习使用。最好能建立实习基地,有固定的系统资料和地质现象支持。上述所有工作都应该在有丰富野外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完成。

2.2引进相关人才,培养青年教师

只有不断引进地质类专业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师资力量的不足。此外,学院还应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带领青年教师对实习区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实地讲解,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学院应营造健康向上和团结协作的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科研业务培训,积极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

2.3加强对学生的监督管理

首先应加强野外的监管,这可以有2种方法。一,增加野外实习教师人数,采用小班实习的方法,一个教师带20个人左右,这样老师容易控制纪律且能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程度;二,每个班跟一个辅导员,起监督作用,督促学生观察地质现象、整理野外记录,对学生安全负责,减轻带队教师压力。同时加强校内监管,我院地质认识实习采用的不是驻地式实习,学生完成一天的实习后回学校,学校应要求学生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整理一天实习内容,加强对实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野外记录本的检查可以由带队老师抽查来完成,在师资配比合理的情况下,可以每天检查学生野外记录情况。

2.4适当延长实习时间

地质认识实习内容广、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地层、构造、岩石、古生物、地质作用等方面的实习,势必会减少学生观察地质现象时间和机会,适当的延长实习时间,改变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野外实习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理解野外地质现象,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质专业的积极性、提高实习效果。

2.5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原来教师讲、学生记、然后再观察地质现象这一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习路线可观察到哪些地质现象,到了野外让学生独立观察、记述,提出问题,然后教师系统讲解路线实习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实习结束后可以开展一个关于地质认识实习的知识竞赛,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将认识实习学到的一些方法、理论、地层、岩石、地质作用等内容作为竞赛内容,竞赛结果纳入到地质认识实习考核范围。

地质学的课程篇5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热点问题;教材建设;专题课

中图分类号:G6423;tU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07903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与社会经济建设还不协调,较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创新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二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内容明显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进而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直接为社会所用[1-2]。

工程地质学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工程、建筑、交通工程等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所有土木类工程合理选址、勘察、监测的基础,课程涉及内容广,实践性强,因此,工程地质学应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基础理论和施工工艺的不断革新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为国家的建设提供储备力量。

通过对毕业生去向的追踪调查和社会人才需求调查,现有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适应工程发展需求[3-4],应用型本科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5-6]。因此,迫切需要对工程地质学课程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土木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建设以及轨道交通工程的蓬勃发展提供可用人才。

一、工程地质学教学现存问题

(一)教材选择不合理

目前市面上可供选择的教材繁多,每本教材的侧重点不同,教材内容褒贬不一,教材内容的更新远远落后于理论研究、施工方法以及建筑机械等方面的更新速度。教师若盲目选择教材,照本宣科,必将造成教学内容落后,教学重点偏离实际应用等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方式单一

工程地质学课程涉及的概念多,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单纯依靠讲教方式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很难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面对实际工况时不知从何下手。

(三)教学资源薄弱

在工程地质学各个环节

的教学中,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修订大纲、选取教材、补充教学内容、挑选合适案例以及参观实习等,如果任课教师缺少现场工程经验,缺乏对学科最新动态的了解,就很难把课程中的关键问题讲清楚,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二、课程体系建设

工程地质学经过六年的教学和探索,已经形成了专题课、专家讲座、讨论课、视频教学和参观教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适应京津冀一体化的建设发展,突出国家主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以及当前的土木工程学科前沿进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一)教材建设

在学习借鉴工程地质学国家精品课教学的基础上,对比了相关的专著和教材,结合国家的发展规划,总结六年的教学经验,编写了《工程地质学》教材,已由北航出版社于2015年底出版,新教材阐述了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和遥感测试技术在土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结合学生的国际化教育,目前正在编写英文版教材。

(二)优化教学内容

工程地质学课程体系全方位优化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国家交通发展规划,设置机场专题课

机场是各国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更是我国在未来15年里需要大力建设的交通设施,专题课中突出讲解机场的工程地质勘察范围和勘察要求,尤其是山区机场的边坡稳定性以及地下水诱发的滑坡问题,结合攀枝花机场边坡滑坡事故,讲解涉及的土木工程地质问题,从排水和加固两个角度解释边坡治理机制。

关于山区机场的建设问题,经过系统加工和梳理,于2015年获批了北航研究生案例库项目“山区机场建设中的问题探讨”,在学生教学中使用。

2.开设轨道交通专题讲座

随着高速铁路的蓬勃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的建设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涉及的土木地质勘察内容以及地下水勘察工作至关重要,尤其是地基的稳定性评价。邀请经验丰富的轨道交通专家来学校授课,形成专家进课堂机制,弥补教师缺少一线建设经验的不足。专家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讲解各类交通设施建设中遇到的土木地质问题,包括选址勘察阶段、施工设计阶段以及工后运行阶段,大量的实际案例使学生从应用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设置了土木热点专题课

结合土木工程的科学前沿以及大纲要求,设计了五个热点专题课,分别为地震、地下水、长江三峡地灾、活断层、宝石,注重基础知识和应用相结合。

(1)地震。针对地震多发的状况,观看旧金山地震视频以及汶川地震相关资料,介绍常见的土木工程如桥梁、道路、房屋、地铁、边坡的破坏过程以及重点灾害区域,从抗震的角度讲解土木工程地质勘察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可采用的救援加固措施。

(2)地下水。从地下水过度开采可诱发地面沉降的角度介绍了地下水的重要性,讲解北京市五大沉降区的形成、分布、发展以及治理,介绍地下水诱发地表沉降的作用机理,给出常用的治理措施,以及外常用的治理方案。

(3)长江三峡地灾。结合近几年的讨论热点,介绍长江三峡蓄水与地震的关系、长江三峡的滑坡事故以及分布,结合链子崖的加固实例介绍边坡采取锚杆、锚索、桩、锁链等多种方式联合应用的加固方案。

(4)活断层。从地质学的角度介绍了断层的危害,尤其是活断层的快速移动可诱发地震,通过观看圣安德烈斯断层的视频,以及我国郯庐断裂带的历史记载资料,讲解活断层对大坝、桥梁、道路等建筑物的危害,给出断层区域尤其是活断层区域的建筑原则。

(5)宝石。从工程地质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常见宝石的产地、硬度、颜色以及简单的鉴别方式,为室内装潢、室外装裱和景区景观设计提供了思路。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教学参观基地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比较选择,确定了中国地质博物馆作为本科生的教学参观基地,博物馆的标本陈列以及主题设计与教学大纲相符,可以满足教学要求,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5.加大讨论课力度

为了加强与学生的专业交流,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组织表达的能力,请学生根据小组人员的兴趣

撰写工程地质学选题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讨论,不但加深了知识点的应用和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能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中的不足。

三、结语

工程地质学课程体系建设中,针对其知识点琐碎、概念抽象、应用性强等特点,从教材建设、专题课设置、专家进课堂、学生参与等众多角度出发,形成了符合

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求、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以及土木前沿进展的课程体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创新的热情,还有利于培养城市建设急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清,赵俊岚,乔晓华.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我校工程教学改革构想[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8(5):1-4.

[2]李广信,吕禾,张建红.土力学课程中的实践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2):14.

[3]卢坤林,钱德玲,杨扬.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土力学课程中的尝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3):23-26.

[4]姚笑青.土力学课程特点与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4):81-85.

[5]王俊杰.工程类专业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110-114.

[6]陈云敏,陈仁朋.土力学教学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土力学教育与教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abstract:Curriculumsystemconstructionmeasuresareputforwardonthebasisofsummarizingproblemsinteachingofengineeringgeology,whichwillhighlighttheresearchprogressofcivilengineeringconstructionrequirementsofthenationalinfrastructure,andcanpromotetheconstructionoftheintegrationofthe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Curriculumsystemconstructionisincludingconstructionofteachingtextbookandteachingcontentoptimization.theformeristorewriteengineeringgeology,whichcanreflectthefeaturesofairportprospectingandapplicationofremotesensingtesttechnology.Somemeasuresareadoptedinteachingcontentoptimization,suchassettingupspecialclassesofairportprojectandofhotissuesofcivilengineering,formingexpertclass,addingdiscussionclasses,sothatitcanactivelymobilizestudents’initiative,cultivateinnovativeandpracticaltalentsandimprovethequalityofteaching.

地质学的课程篇6

一、端正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

学习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明确学习动机才能明确学习的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在国家建设在的重要作用,摆正地理学科的位置,密切地理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教育学生重宙地理课的学习,同时还要积极组织组织有意义的课堂和课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心目中的地理的地位不断提高,认识到地理学科是中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还要让学生摆正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外因教须通过内因学来起作用,从而使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结合点,是教与学的纽带,同时学习兴趣的形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想使学生对地理深感兴趣,就必须在教学中研究学生的心量特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所有可能运用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爱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愿学”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想使学生愿学地理,就必须创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充满热情用信任的目光,赞许的微笑,表示出对学生的关心盒热爱,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这样可以使一部分不愿学地理的学生从感情上不好意思不学。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如课后参加学生的文体活动(打篮球、排球、新年联欢等),课间多与他们交谈等。这样就可以使师生的感情融洽,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则孕育着巨大的学习动力。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学生“会学”

地理学科兼跨文理两大学科。高一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学生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虽然也下了不少功夫,但成绩一直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使非常重要的,特别使差生就更为重要了。

1.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绪论课中,教师必须针对地理课本的知识体系做以交待。使学生了解高中地理知识大体分为两类,即:自然地理知识大体分为两类,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去不断地强化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由于人类活动使人与地产生密切的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使学生手不离图

地理与地图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没有地图就不可能有地理学,也就无法进行地理学习。课文使地理课本的主体,地理插图也是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文紧密结合,发挥着课文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只靠死记课本内容,而没有把各种地理食物相互联系起来,落实在地图上,使学不好地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运用地图、课本中的插图、填图、绘图、分析图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习地理时手不离图的好习惯。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向学生强化预见、听课、复习的效应,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地理成绩不断提高。

五、培养学生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使差生“能学”

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以及考试所反馈的信息,充分利用反馈盒前馈原理,及时对差生进行帮助,实行分类推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差生地理成绩差的原因虽然使多方面的,但主要使差生缺乏自信心盒毅力以及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除了用以上所述的方法之外,更要加强他们的毅力、信心盒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由“我学不好”转变为“我能学好”。

1.通过细致的观察盒了解,找出差生的原因

在观察的基础上,认真地去分析差生试卷中存在的问题。经试卷分析,查出问题使共性还是个性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问题所在,设计出解决方法。

2.通过情感交流,转变思想

在教师掌握差生基本情况的前提条件下,耐心同他们谈心。谈心时要研究方法,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在关心他,帮助他,感到老师使自己的朋友,从而使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师生共同找原因,对症下药,去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使教师的外因通过学生的内因而起作用,激发了差生学习热情。

3.抓住每一次机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坚强的意志

对差生首先要降低起点,使他们感到我能学,同时在课堂上,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差生回答,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对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给予表扬盒肯定,从而提高差生的自信心。同时为了避免差生学习中遇到困难,如学习成绩时有起伏等,而出现的畏难情绪,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并做到反复抓,抓反复,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

4.加强课后辅导,实行分类推进,狠抓差生

地质学的课程篇7

【关键词】路桥专业;工程地质;课程教学

工程地质课程总课时为94学时,理论课为56学时,实验课为8学时,野外实习课为30学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参加实际工作奠定基础,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

《工程地质》课在教学方法上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突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为此《工程地质》按照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大量采用案例(以路桥测设队这十多年来勘测设计的公路为例)教学,辅以多媒体教学,再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带到野外去进行认识实习,然后又回到室内进行试验,最后学生在跟随教师参加勘测设计,使学生得以“零距离”上岗,工学结合在此得到完全的体现。通过这一过程,是学生牢固掌握了该课程的课本知识及实践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教学条件

1、教材使用与建设

本门课程教材主要采用最新版本的交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工程地质》。选用赵树德、廖红建徐林等编著的《高等工程地质学》及曲力群、李忠、苗喜德主编的《工程地质》作为教学参考书。课程教研组还结合本校实际,由我院老师编写的本课程的实训教材----《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指导书》、《工程地质室内实验指导书》,保证了野外实践教学的需要。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多手段、多层次的教学模式。使本课程综合教学条件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2、扩充性资料

(1)网络资源:教学内容能通过校园网图书馆网站,供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

(2)教学录像、教学课件。

(3)地质模型室、地质标本室、地质实验室。

3、配套实验教材与实践性教学环境

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技能,我们根据学校自身条件,编写了《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指导书》、《工程地质室内实验指导书》实训参考书,实训内容与课程完全一致。本课程所要求的实验技能,我们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建立了地质模型室、地质标本室、地质实验室。完全满足了《工程地质》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该课程的实习、实训开出率达100%,保证了《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需要,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效果良好。

理论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全部在实验室或实训中心进行;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院与湖南省内多家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签订了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和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一个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实验工、测量工等)。

4、网络教学环境

(1)我院已投入大资金建设校园网,于2003年建成并投入运转,目前光钎骨干网已基本覆盖校园网教学。信息技术中心校园内网骨干千兆,百兆到桌面,其中服务器8台,用于本课的网络设备有港湾核心交换机8台,千兆交换机2台,客户端的最佳配置为;奔滕pD3.0GpU1G内存120G硬盘ie6.0以上,并且装有Realoneflash播放软件。各系、专业办公室、实验室设有多处网口,可方便上网学习和查询,长期向师生开放。学院有专门的校园网维护人员。

(2)目前已建成的网络教学资源有:各专业的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各课程题库、多媒体课件库等。

(3)校园内建有数字图书馆。

(4)本课程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如: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与题库、实训教学指导等都进入校园网,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较为丰富。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主要采用实物教学:采用标本、模型、图片等进行教学;现场教学:在实验室、学院周边的典型地质现象和真实的公路勘测设计进行现场教学,使理论知识得到深化,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结合;案例教学:课程组主讲教师长期从事公路勘测设计生产和科研工作,完成贵州省内多条高等级、高速公路的地质调查和设计工作,从中提炼出适合教学的典型“案例”用于教学,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本课程在讲解不良地质现象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其目的是联系生产实际,使内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便于记忆,训练了学生对理论实践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结合录象授课。实践教学采用课内实验和野外认识实习。

2.实施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各项目的内容及教学条件,选用教学方法。

3.实施效果: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对《工程地质》课程进行的改革反映良好,认为通过教学改革,教学内容联系实际更加紧密,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校内教学督导组对本课程的教改和切实的教学方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校外专家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致认为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效果;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也很高,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判别常见的岩矿和地质现象,还可以对工程中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进行处理。

三、教学手段

1.板书加挂图及模型;2.实验、实习的演示讲解;3.多媒体课件;4.实习录像;5.网上研讨、答疑、批改作业;6.实际工程项目图片及内容展示等。

近年来编制了《工程地质》电子教案,此外,针对课外辅助教学,构建了《工程地质》辅助教学网络平台、《工程地质》网页课件、《工程地质》视频课件、《工程地质》习题系统、《工程地质》互动交流系统等。

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深入开展高职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广泛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与建议,确定高职教育人才定位和培养模式,科学地修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技术人才。

全校所有的电脑都能上网,开展了网上教学管理,网上办公。本课程自申报院级精品课成功后,在校内网上一直资源共享,学生和老师可以通过校园网来观摩和学习,并与授课教师交流。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工程地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断地进行探索。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将课堂教学、实物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特色鲜明、高效率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董必昌.《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方法研究.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

[2]粱昌望.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8.

[3]师伟等.工程地质教学与人才培养初探.新课程学习.2011.

[4]朱珊珊.案例教学法在技校《企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职业与教育,2009.6.

[5]董必昌.多媒体课件在《工程地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黄石理工学院学报,第24卷第5期,2008.10.

地质学的课程篇8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381(2015)01-0115-03

哈尔滨工程大学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并于2006年成为教育部批准的全国第二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2007年创建独立的实体――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并于同年入选首批部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自2007年9月成立以来,基地坚持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为主旨,走过创建期、发展期,进入深化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基地作为学校的独立建制单位,在工作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通过搭建高水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建设期:顶层设计,理念创新

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从顶层设计、理念创新出发,建立执行机构和独立建制的牵头单位,集中力量,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与指导。基地将教务处公选课模块、团委大学生艺术活动中心、人文学院艺术教研室职能归并,主张全校“艺术教师――散兵集合”,真正做到了站在全局角度,整合全校资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以“面向课程、面向活动、面向环境”为途径,以“高质量课程、高水平讲座、高品位活动”为要求,以“打造课程精品、凝练活动品牌”为方向,以“科学与人文融合、增强蓝色国土意识、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提升民族凝聚力”为目标走改革创新之路。回顾基地发展历程,凝练为“五重五抓”“一实二创三高四化”。

其中,“五重五抓”具体如下:(1)重素质教育,抓“机构建设”,创立“三办一中心”;(2)重调查研究,抓“课程体系”,构建特色六大课程体系;(3)重文化熏陶,抓“启航讲坛”,创建纳入课程体系的跨学科大讲堂;(4)重人文精神,抓“读书工程”,开设课程;(5)重校园氛围,抓“艺术拓展”,创建艺术教师“一人一品”。“一实二创三高四化”具体包括:“一实”指独立建制的实体;“二创”指素质教育理念创新、国家素质教育基地运行机制创新;“三高”指高质量的课程、高水平的讲座、高品位的活动;“四化”指力争做到课程精品化、讲座课程化、活动人文化、竞赛普及化。

二、发展期:六大体系。十大举措

经过广泛调研和论证,基地将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划分为六个模块,即“中外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哲学人生与社会科学”、“艺术修养与审美”、“自然科学与人类文明”和“国防文化与船海史话”。近年来,基地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力度搭建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提升课程授课质量和教师课堂授课水平。目前,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初步构建大体完成,形成了以通识教育课程为总体框架、以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为有力支撑的典型模式。

基地采取十大系列措施,确立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其具体措施包括重新梳理优化“有灵魂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核心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提升课程地位,素质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单独评价;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师工作量进行单独核算;深入艺术拓展工作,对本科能力拓展学分予以认定;创造性开展学生艺术素质专项分级工作;在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中增设专职督导,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全面监控;注重建设,创建精品专题网站;出版主题刊物;树立文化品牌,营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通识选修课程分为三大类别,分别为文化素质教育类、新生研讨类和专业拓展类。基地大力建设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网络视频公开课课程,搭建科学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形成名师名家授通识课程的氛围。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基地在打造精品化课程过程中,培育出一批大学素质教育精品(优秀)课程。除此之外,基地还重点建设“核心课程”。2010年,基地启动首批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立项遴选工作,已有《走进海洋之三海一核》《基础乐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28门课程获得文化素质教育类“核心课程”称号。

基地倡导素质教育艺术教师的“一人一品”,相继成立了16个由专职艺术教师指导的学生艺术实践团队,如大学生管弦乐团、民乐团、“爱乐”钢琴团、“海之韵”大学生合唱团、“飞鹭”舞蹈团、“弦之月”吉他社团、“地平线”平面设计工作室、书法摄影研究室、“启点”美术工作室等。艺术实践团队作为学校文化艺术实践拓展活动的带动者,在国际、国家、省级的大型比赛中成绩斐然;艺术实践团队作为学校开展文化艺术实践拓展活动的引领者,在文化素质教育平台下,不断实践着基地将艺术理论向实践延伸、同步建设“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教学理念与原则,逐步形成了具有哈尔滨工程大学特色的素质教育育人体系。

基地广泛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交流,先后建立了文化素质教育网站与启航讲坛视频网站,创建了《文化素质教育通讯》。基地多次组织召开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论坛以及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与课程设计研讨会,发挥了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辐射作用。

三、深化期:创建“五个一”工作特色,开展博雅教育

哈尔滨工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特色为创建了“五个一”。“五个一”具体包括:创建一支学生队伍――学生工作中心;创建一支教师队伍一校文化素质教育理事;创建一个课程体系一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创建一个跨学科学术大讲坛一“启航讲坛”;创建一份刊物――《文化素质教育通讯》。

第一,创建一支学生队伍――学生工作中心。素质教育工作的展开必须与学生紧密相连。基地在成立之初,便创建基地学生工作中心,至今已培养了六届具有领导才能的精英人才。学生工作中心的学生干部来自于学校各院系,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家”文化为主导、以“博雅书堂”进行内部培训,对其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其爱国爱家情怀,经选拔后组成“平等、团结、自由、向上”“德才兼备、积极主动、展示自我、合作奉献”的自主成长型团队。

第二,创建一支教师队伍――校文化素质教育理事。为了提升学校素质教育的受众面,让全校学生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地参与到素质教育中,素质基地于2013年上半学期,以推荐和自荐的方式,在全校各个院系遴选17名教师,聘任其兼任素质教育理事,负责其所在学院学生的素质教育相关工作的开展、普及及推广。17名素质教育理事均为各院系从事学生工作的思政教师,最贴近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动态,通过理事的监控、反馈,让素质教育工作更能有的放矢地深入到学生中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第三,创建一个课程体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素质教育基地自成立后着手负责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管理、建设工作。“第一课堂”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文化素质课程体系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基地在认真分析学校原有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和构建特色体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环节,要求学生修满相应学分。

第四,“启航讲坛”是学校纳入本科教学方案的一门跨学科选修课程。自2008年3月开讲以来,其以每教学周一期的频度举行,现已授课260余期。讲坛重在知识性、前沿性、趣味性、哲理性,以“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启迪智慧,引领航程”为宗旨,纳入学校通识课程体系六大模块。基地先后聘请到中科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先生和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先生,张岂之、王义道教授等,少将徐光裕,国家名师彭林教授、顾沛教授等,百家讲坛金正昆、鲍鹏山、马瑞芳、康震、隋丽娟、喻大华教授等,艺术家六小龄童、黄宏,央视著名体育主持人韩乔生等,以及来自耶鲁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等专家作客讲坛。讲座以“高质量、精品化、学术化”引起了师生们的强烈反响,在全省乃至全国发挥了国家基地的辐射作用。

跨学科大讲堂――“启航讲坛”作为文化素质公选课纳入学分管理,学生每听5场讲座即可获得1学分。自“启航讲坛”开办以来,基地加强了对“讲坛”运行情况的分析总结,通过各项统计和分析反映出该门课程组织运行、课程安排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长处和不足,对课程持续健康运行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五,创建一份刊物――《文化素质教育通讯》。基地自2008年起,每学年编辑出版正式刊物《文化素质教育通讯》一期,涵盖热点辑要、素质论坛、素质成果、教学动态、人才培养、交流合作、艺术撷萃、讲座集锦、人物访谈、师生天地等12个版块,每期总计字数约6万字。该刊物是对素质基地日常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的高度提炼和全面总结,也是作为校内外交流、推广素质教育教学成果、提高素质教育辐射面的有效手段,更是基地工作人员日常最有效的查询工具。通讯的编辑出版,记载着哈尔滨工程大学素质教育基地的成长史,同时也见证了素质教育基地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过程。

地质学的课程篇9

关键词:高职;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18-03

矿山地质专业是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专业,以培养煤矿地质技术人才为主要导向,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煤炭企业,辐射地质资源勘查及管理等行业部门。为适应我国煤炭生产的高速发展,培养适合煤炭矿山地质技术发展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势在必行。我院“矿山地质教改”课题组经过大量的调研,与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进行了交流研讨,对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探索,构建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依据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紧密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托山西省煤炭企业的特点。我们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矿井地质一线工作为主要就业岗位,兼顾资源勘查、资源管理、矿山环境保护等行业,面向煤炭企业的生产技术部(科)、地测科(部)和地质队(组)等的地质员(工)、地质队(组)长、地质技术员、地质技术主管等操作和技术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改革与相应课程设置必须为这个培养目标服务,紧紧抓住“矿井地质一线”和“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突出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

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支持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高职课程体系建设要有利于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使课程体系有完善的结构和合理的系统,以便培养矿山地质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专业的性质和学生特点矿山地质是煤炭、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等资源勘查的先行者,是资源赋存条件和安全开发的探路者。高职矿山地质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满足职业要求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能力、艰苦条件下工作的职业态度等素质。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课程体系及相应课程的教学安排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更重要的是要熟练掌握职业岗位技能。课程体系应将相应的学科综合化,整个教学过程以“必需,够用”为标准,通过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灵活的课程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随着山西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完成,依据关于推进煤矿从业人员专业学历提升及“变招工为招生”实施方案,“十二五”末,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和班组长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要达到10%以上,约1.5万人;现在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和班组长有大专以上学历的4748人,差距很大。每座煤矿再引进或培养10名以上大专人员,全省1053座煤矿可增加10,530人。由此可见,煤炭行业急需培养掌握必备的地质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地质勘查、矿山建设和生产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人才规格及素质的要求,配合煤矿从业专业学历准入和煤矿特有工种专业学历准入工程,达到专业服务产业目标,课程体系必须体现为行业服务的宗旨。因此,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要具有鲜明的行业性、职业性和先进性。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高职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需要组织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高职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对煤炭、地矿、冶金、建材等资源勘查生产中遇到的矿井物探、矿区勘察、矿井水防治等工作进行全面了解。根据矿山地质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我们聘请了11名现场矿山地质技术专家组成专业顾问委员会,对矿山地质技术工作岗位进行了讨论分析,设置了公共学习领域、基本能力学习领域、岗位能力学习领域、拓展能力学习领域和综合能力学习领域五个模块。

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为满足地勘行业、煤炭企业地质技术工作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必须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必须从现场工作岗位出发,通过职业调查和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培养目标。为此,我院借鉴加拿大CBe职教教学模式,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开发了矿山地质专业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我们聘请了11名现场地质技术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地质技术岗位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见图1)。通过分析确立工作任务20项,在对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析归类总结的基础上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10项,真实反映了一个高技能人才从学生—学徒—熟手—能手—大师各级别应该具有的能力要求(见表1)。据此对矿山地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开发出15门专业基础及技能课程,并根据要求编制了5套相应的教学文件,即矿山地质专业岗位能力分析表、矿山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矿山地质专业岗位能力教学大纲、矿山地质专业岗位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矿山地质专业综合能力教学大纲。

以学习领域课程为主线建立课程体系矿山地质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置理念是要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来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提高职业能力。项目组成员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对矿山地质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了各项工作任务所属课程,进而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见表2)。

在开展专业技能项目课程教学中,以工作对象特征、工作情境及达到的效果结合进行。例如,矿山地质专业的岗位技能课程《矿井水防治》选择山西省各矿水害防治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水害情境进行任务分解,在教学中相应设置了1个基础模块、4个技能模块、7个应用模块。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三轮交替一强化”的教学模式合理的教学模式是实现相应课程体系的关键。我院矿山地质专业采用理论教学、实训教学、校外实习“三轮交替一强化”教学模式,学生全程参与,边学边练,学练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矿山地质专业的岗位技能课程以项目为导向,通过现场操作、仿真模拟和多媒体演示教学实现理实一体教学。我们分别在第二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安排了集中实践课程,在第六学期安排了16周的现场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以实现“三轮交替一强化”的教学模式。

结合职业标准,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我院矿山地质专业学生培养质量主要根据校企合作中对企业的服务效果来衡量。遵循学院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的原则,矿山地质专业每年对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口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及创业成效等评价。对学生毕业后至少5年内的发展轨迹持续追踪,分析毕业生对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等反馈评价,据此,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修订及课程调整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创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条件

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为打造独具特色的高职学院矿山地质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矿山地质技术与管理人才,满足煤炭产业、地勘行业人才的需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势在必行。目前,矿山地质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0名,企业兼职教师10名,均具有中、高级职称。但由于该专业新课程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专业课程设置的实用性、连贯性、新颖性并未达到和谐统一的地步,教师教学中仍存在“专业设置滞后,教学内容陈旧”这一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强化师资建设,建设一支能适应高职教学要求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保证我院矿山地质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为此,我们继续实行“引、聘、训、挂”的教师团队培养策略。一方面,选派部分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使其成为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教育能手;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坚持专兼结合、校企结合、培养与引进结合、学历提高与专业培训并重的基本原则,力争用2~4年使“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专兼结合、校企交融、互兼互聘、互惠互利、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教学团队。

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紧贴专业、服务教学、服务社会培训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我院主要通过与企业专家共同设计开发实训项目并归类,整体规划由“普通地质实训室”、“构造及矿井地质实训室”、“工程地质实训室”等3个实训室及拟建的“矿井物探实训室”组成矿山地质校内实训基地。重点新建“矿井物探实训室”,配备先进的物探实训仪器设备,创设实验实训条件,将课堂设在实训室,融教、学、做于一体,学生通过相应的实训项目训练提高专业技能。在实验实训内涵建设上,通过企业调研分析并编制项目化实训指导手册,健全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不断深化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制定项目化实习实训标准,建立符合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一方面,把企业有关地质技术的实践项目带入实训室,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直接利用实训室的仪器设备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地质问题。

自主开发专业教材合理可行的教材是实施新课程体系的基础。根据新建课程体系的要求,当前没有可供我们直接使用的贴近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专业教材,必须自主编写。因此,根据矿山地质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要求,通过教师下企业,掌握一线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积极组织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以满足教学的需要。目前,我们已经组织教师编写了矿井地质、矿井水防治技术、构造地质、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矿井地质制图技术等系列讲义,基本满足了目前的教学需要,但在使用过程中,还应对这些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争取在短时间内形成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具有高职特点的专业教材系统。

结语

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我院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通过细化了的岗位技能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马树超.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8(1).

[3]林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54-55.

[4]李建刚.高职综采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113-115.

[5]刘改.关于高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1):22.

地质学的课程篇10

关键词:课程建设;方法;质量管理体系

课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的经管类课程在经过多年的建设后,面临着稳定、持续地提升教学质量的问题。由于经管类课程教学质量是多种资源的集合体,因此,必须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开展经管类课程质量分析。在明晰该课程各种质量要素及其相互间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的方法构建该课程质量管理体系。

一、构建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经管类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即涉及宏观的政治、经济、技术等内容,又以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为研究对象,具有内容广、信息量大的特点。经管类课程的教育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决定着该课程的授课质量。构建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是我们稳定、持续地提升教学质量的科学方法。

1.构建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质量管理实践的需求

教学服务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式的学习过程具有即时性的特点。从高校质量管理适用的理论方法看,目前已走出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5年一轮的高校的质量评估使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高校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已使教学服务质量有所提高,但具体执行环节要素多、部门散、运行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削弱了高校组织质量管理的有效性,迫切要求以课程为对象,研究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最终达到提升高校组织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

2.课程质量管理体系与高校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联系

目前已有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分为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分人才种类的质量管理体系两类:(1)全面的质量体系是以高校组织整体为研究对象而建立的,就是对“教育服务”实现过程和支持过程所形成的过程网络实施控制,通过识别与体系相关的过程,确定过程相互作用并确保过程有效运行和受控,运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方法,以实现策划结果和持续改进;(2)分人才种类和层次的质量体系是以产品为对象建立的,就是对某种类人才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为基础的“教育服务”实现过程和支持过程所形成的过程网络实施控制。

我们拟建立的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上述两种质量体系的具体落脚点,是组织整体和分人才种类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执行系统。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过程原则,为保证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结果,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资源进行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效的管理子系统。与其他课程质量体系相互并列,支撑着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3.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多层次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

由于经管类本科生课程是硕、博课程的基础。构建的经管类本科生课程质量管理体系能稳定地提升多层次课程质量,在促进学院教学、科研等方面起到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指为该课程教学服务应具有技术和功能性方面内容建立的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体系,是指为实现该课程教学服务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的集合。与组织整体质量体系不同,它是保证实现该课程优质教学服务质量而建立的,由任课教师组成的、按课程纵向流程设置的全过程管理的所需资源构成的系统。

二、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以课程为对象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便于进行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的分析,有利于措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教学流程、文件和制度,严格的监管措施等是基础;教学质量管理的自动化装备与设施、教师的全员参与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等是必备的资源条件。因此,分析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构成要素,找出教学资源配置、管理上的差距,便于在课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

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的质量是学校系统向学生提供的一种利益,其服务产品从结果看具有无形性、非储存、提供和支付的同时性、服务对象产品的差异性等特性;从过程看具有技术性、功能性等质量特性。因此,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构成要素从内容分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管理等要素;从教学服务的本质可分为结果质量要素和过程质量要素。

1.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要素分析

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既教学服务的质量标准、环境条件、以及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服务设备等是否适应和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表现为课堂教学和网站教学两种载体。课堂教学服务是在一定时期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按计划提供教学服务的综合载体,是适时性的服务;而将该课程教学资源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形成的该课程网站是新颖的表现形式,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虚拟课堂。

目前支撑经管类课程结果质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课程教学内容资料及其管理水平。经管类课程教学内容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库、教材、参考文献等。将课程教学资料在网络教学平台适时上传形成虚拟课堂。

2.经管类课程教学过程服务质量要素分析

教师的仪态仪表、教学态度、教学程序、教学行为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

教师是教学资源中的重要资源,他即参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准备过程,也综合运用其他教学资源完成课堂教学服务过程。开课前的准备过程、综合其他资源过程和开课过程中的使用之的过程,构成经管类课程教学过程服务全过程。其中,开课前的准备过程、综合其他资源过程是过程服务质量要素内容。

在教学资源准备过程中,例如教师能力的准备包括:教学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教师队伍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丰富。一方面,积极为中青年教师学习深造、攻读学位、进修培训、学术交流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争取和承担教学研究、校青年基金项目、博士基金项目和纵、横向科研课题;另一方面积极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了教学观摩的机会和条件,定期组织开展教学法活动,研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分析所承担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论证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差与衔接,正确处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应用及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等。该阶段是保证教学服务结果质量的基础,其质量特性表现为教学资源齐备。

教学资源综合过程,是将教师、教学资料、地点等资源按教学纲要形成拟开课程的教学进度计划表,其质量表现多个教学课程任务,要达到就某一课程看要求各种资源关系明确、比例适当。该阶段是保证服务结果质量的关键环节。

综上所述,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及其教学过程服务质量是互相作用、相互支撑的关系。过程服务两个过程的质量是教学资源使用过程顺利实施的基础保证。因此,系统地、综合运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使其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及时、准确、流畅是科学有效的方法。

三、确定构建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

针对目前高校课程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系统管理意识不强、过程管理能力薄弱、工作接口缺少明确规定和控制机制等问题。本文在前两节系统地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因素基础上,提出建立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应用其可提升课程教学管理水平,并支承高校组织质量体系的运行和发展。

经管类课程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高校提供教育服务的特殊性,都要求认真研究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形成的过程、规律和管理方法,制定解决各种经管类课程建设问题的措施,并持续地进行质量控制。以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创新的同时将课程建设与现代学习方式联系起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轻松愉悦的开放式学习环境。因此,经管类课程课程质量体系建设的原则方法是规范化和制度化、系统综合性、树状网路化。

1.经管类课程教学文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遵循课程建设评价标准,应用pDCa循环方法在逐项分析后,制定该课程质量提升方案。形成经管类课程教学资源的规范化文件和主讲教师培养的制度化文件。既包括教学资源的规范化,又包括主讲教师培养流程制度化。

(1)课经管类课教学资源的规范化。经管类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库、教材、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料经过多次完善,走过了从初级质量向高级的研磨,并在经管类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适时公布。

(2)经管类课程主讲教师培养流程制度化。经管类课程教学是多种教学资源质量的综合,其中人力资源是关键因素。凡进入经管类课程建设小组的主讲教师需经过培训。其流程包括:①参加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②为青年教师指定教学导师;③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具体的培养发展计划;④全面熟悉各教学环节;⑤进行开课前验收试讲;⑥助课;⑦独立开课;⑧质量跟踪,培养提高。

2.经管类课程质量要素的系统化

课程教学服务质量体系是一个把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组织结构、过程和资源等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强调系统性和协调性。其理论核心是质量控制过程。即对形成最终成果的全过程实施过程控制,对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纠错、反馈、修正,以保证每一过程质量在严格的监控之下运行。这种管理方式既构建起高校内部机构之间职责明确、相互联系和沟通的网络式管理模式,又通过对于人才产品质量形成的每个环节质量管理程序和要求的规范,达到合理地配置资源、协调生产关系、实行有效监督、建立反馈和持续改进其质量的目的。

质量体系既是一种理念、原则,又是一种管理方法。我国的大众化人才培养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服务质量体系满足大众化教育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提供优质教学服务。

3.经管类课程质量因素之间树状网路化统的观念,找出各功能间的内在关系,摸清该经管类课程的所有功能,并表明该活动对象的最终目的和实现该目的的全部手段,功能系统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构建方法研究,明确了构建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对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的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就建设一优质的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制度等提出了理论方法支持等,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创建是质量管理里理论在教学服务的实践应用,正是高等教育服务的质量管理理论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茂勋.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高教论坛,2004,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