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1:06

思想教育课程篇1

1.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已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加强思想教育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思想、创业观念以及提高自身的思想品质、心理素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学生只有具有更高的道德选择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才能更好地迎合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2.当代课程改革的需要

当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便要求高校教育不能只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应注重学生德智体等全方位的发展。因此,各专业课程在进行改革的时候除了应采取有效手段提高自身教学质量,还应将思想教育纳入课程教育当中。专业课程占据了学生百分之八十的课时量,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想教育,不仅能起到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3.当代学生素质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养成一些不良习性和特点,另外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不够,很有可能在未来工作生活中遭受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仅靠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将思想教育融入课程教育当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思想教育的排斥心理,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中思想教育的兴趣。

二、思想教育融入课程教育的实施建议

1.以严谨的态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的各个课程都具有极强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严谨性,教师通过不断在课程中强调学科的专业系统性、科学性以及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态度,让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形成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修养、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比如,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际案例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认识到实际工作的科学严谨性,以此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目的。

2.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现如今,由于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各个高校都致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还能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比如,教师在开展任务教学时,将学生通过小组形式完成任务,让小组成员分别完成一定程度的任务,强调小组每个成员的重要性,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

3.以创新思想培训学生的探索意识

如果人类只满足于眼前的知识,那么社会只会停滞不前,可想而知有一颗探索的心对于人未来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思想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企业对于人才的探索意识都看得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对于其未来良好的发展将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思想教育存在于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对于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形成正确的竞争理念、创业观念以及思想品质、心理素质都非常重要。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资源,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培育出未来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思想教育课程篇2

关键词远程教育技术;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

远程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为学科课堂教学创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远程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远程教育技术,通过直观形象的界面、鲜明动听的声音,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由静态变成动态、从抽象变成具体,使思想品德课堂变得既生动又直观,从而大幅度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益。

1远程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初中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尽量选用最新的资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充分合理地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借助它的优势,创建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情景和意境,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死板的内容形象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引发学生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的优越性,获取很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丰富的、最新的、最详实的材料。在教学时恰当地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有关国内外形势最新变化的材料,尽量拉近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用最新鲜的、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信息刺激和吸引学生,进而激发起浓厚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改革开放”一课时,利用远程教育技术播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伟大成就等内容的录像,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的热情,使学生对邓小平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2远程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增课堂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制作Cai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将需要板书在黑板上的展示的教学内容事先做在课件中,从而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大了课的容量,缩短了认知过程,增强了教学吸引力。它不仅可以再现过去的真实场景,缩短时空距离,而且使学生的信息容量加大,扩大了知识面。

例如,在讲“加入世贸”这一问题时,通过远程教育技术,补充教材没有的一些知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wto与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中国入世的利弊问题。借助远程教育技术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学生借助远程教育网上的内容从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激发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素质教育。

3远程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的高考题目,大部分是从时政入手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原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来收集时政资料,既难全面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以致出现平时讲课本、考时背时政的现象,学生没有养成运用所学知识思考现实生活现象的习惯,自然难以培养出正确认识社会人生的能力,以致对从时政入手考查知识点理解和运用的题目发憷。而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收集时政资料,则便捷、全面、丰富得多。比如利用远程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将适当的社会热点问题、国内外重大事件、史实融入教学中,这既反映了时代脉搏,又丰富了教学内容。

如教学“财政的巨大作用”时,选放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以及国家发行国债支援西部大开发的一些资料,学生通过对这些资料、图像的分析、理解,更好地体会了财政的巨大作用,以及充分发挥财政的巨大作用,关键是增加财政收入的理解,把课本知识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

4远程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力,提高教学效率

远程教育技术的艺术性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力,远程教育技术动态的画面形象、直观、感人,开发智力,加强记忆,加深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和对教学重点掌握。由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的课件,大多是政治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概念和原理,把政治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制作成相应的视频、画面、知识链图等课件,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亲自制作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恰当地通过远程教育技术进行播放、演示和分析,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喜欢看、愿意听、乐意学,不知不觉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得了知识,增长了能力,发展了智力,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因此,远程教育技术的运用激发学生思维灵感,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有关原理的掌握,加深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和对教学重点的掌握,不仅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生动活泼,而且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培养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此外,远程教育技术教学在新技术的处理下,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能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枯燥乏味的语言变得生动有趣,许多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它把知识变得直接和容易接受,把转瞬即逝的图像变为分析自如,学生可以结合相关知识当堂解答课后练习,当堂巩固,达到易学易懂的效果。向课堂要效率想法终于变为现实。如期中期末复习课,讲练结合,及时评价,反馈及时,减时增效,从而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

5远程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现代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能力。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的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和激励下,主动地探究,在学习中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只有善于提出问题,才有利于研究和解决问题。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恰当地给出学生思考的内容、机会和方法;同时要运用远程教育技术等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述全球粮食问题时,笔者从网上搜集非洲一幅幅反映饥饿苦难的图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图片惨不忍睹,催人泪下。在不发达的非洲,这样的惨剧比比皆是。展示完图片,课件中紧接着出示一组有关粮食生产的对比数据。这样前后鲜明的对比引发了学生深刻的思考,进而自己总结出世界各地发展不平衡的结论。又如关于“9・11”事件、加入世贸、西部大开发等,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专题,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网络方便地获取不同观点的材料,然后进行讨论辩论,归纳整理,分析思考;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达成共识,直至完成课题报告。这样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培养目标。

总之,远程教育技术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直观、形象具体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内发挥。作为崭新的教学手段,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必将给新时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进而推动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宝和.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模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8).

思想教育课程篇3

   一、知行统一需要教师有一贯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一项工程,而且是长期的又极为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我们的教育教学十分需要我们教师要有一贯性的教育思想,简单一点说就是要让我们初中学生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正常得到知行统一的教育实践。这就需要我们去克服这些现象,首先是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思想,要想让学生知行统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则首先必须言行一致;其次是闲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的思想也是十分有害的,笔者以为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没有什么事再大于我们的教学的;再次是情绪饱满时重要,情绪发生问题时次要也是要不得的,我们应当充分地肯定,谁没有个喜怒哀乐,我们可千万不能拿我们的学生去开那种无聊的国际性的玩笑,我们的学生得罪不得,我们的教育懈怠不得。所以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笔者始终坚持的是,努力开发让学生得以充分而又广泛地进行实践的资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社会公德,但是在我们的诸多的公民中,这一点他们是极为麻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不少人视自然和环境为儿戏。这就需要我们去十分勇敢地站起来,既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感受保护自然环境的意义,又让学生走向社会去宣传甚至于去进行一系列的有效监督。因此,在每年的夏秋两季的收割中笔者总要组织学生做好禁止秸秆焚烧的相关工作,虽然是学生,但从某些意义上讲所取得的效果亦还是十分显着的。首先是一个个学生家庭不再去做那些有害环境的事;其次是有效地配合了政府禁止焚烧秸秆的工作得以迅速而又高效的落实。

   二、知行统一需要教师有一套教育技巧

   应当充分地肯定我们初中学生的学习还是十分辛苦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育新政的实施从某些意义上讲我们的学生是松了绑。可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的是学生学习的负担重的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的。因为人们的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即总想让自己的孩子考入高一级的名牌学校深造。教育的选拔机制仍然还是延续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模式,所以学生所有的精力放到必考的课程学习上也是有情可原的。但是教育教学的实践惊醒我们,越是这样我们就越要抓住课程内容去有效地加强初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并探索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艺术途径,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参与到一系列的知行统一的活动中来。还记得几年间,我们的华夏大地发生了多次的而且又是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有时的灾害则发生在我们学生的紧张复习应考的冲刺中,比如5.12的汶川大地震,那场面是惊心动魄的,怎样让学生去感受,使学生得到心灵的震撼?笔者做了这样几项工作,相磋于其他学科的老师,让其准时收看电视的新闻和情景,让他们看到灾害的无情,让他们感受到灾害后举国上下炎黄子孙的有情。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深入灾区进行抗震救灾的指导,诸多的志愿者前往灾区参与救援行动,不少的公民进行无私的救助。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慑,尤其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思想教育课程篇4

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是灌输式教育,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讲并消化吸收。但是目前这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知识需求,也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随着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的重合之处越来越多。在思想政治的课堂上出现了心理测试、心理训练等,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课程更加丰富多彩,也可以解决学生的一些思想问题。心理教育侧重对学生的尊重,会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这就使得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的阻力大大减少。[2]两者在方法上的互补,使心理教育有更广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重要性。

2在管理上的互通性

随着对心理教育的不断深入了解,心理教育不再只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扩宽到全体师生。以前学校领导对心理教育的认识不足,并没有将其纳入管理体系,使得中学的心理教育工作一直处于形式主义的状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很多学校开始把心理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体系当中。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系还比较健全,这一体系可以广泛地接触到学生,也为学生的心理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心理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把心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系,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得到更好的宣传,从而能被更多的教师与学生认可和接受。

3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有机结合的主要措施

3.1加强教育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担任着答疑解惑的职责,平时和同学接触也比较多,很容易地就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很少有老师有专业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些教师会把学生的心理问题误以为思想或政治问题解决,从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学生在中学阶段正处于青春期,在生活和学习上难免会彷徨,迷失方向,单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时方式不对还有可能助长学生的叛逆心理。这就需要教师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加强自身心理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从中学到更多知识。

3.2扩大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无疑对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网络成了他们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要认识到网络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利用适当的心理教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开发,扩大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引导学生合理选择网络资源,丰富学习经验。由于每位同学的性格爱好的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同学不会主动说出自己的观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建设一个网上咨询平台,有专业的思想政治和心理教育方面的教师,不定时地通过网络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还可以和老师共同探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动态,更利于学生了解当今社会,掌握思想政治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好地学以致用。

3.3重视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年向成年迈进的过渡阶段,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和自理能力,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身发展状况。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学生的判断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适当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分数,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也应该充分认识和理解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才能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3.4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

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都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心理教育在教育界还没有得到普遍关注,还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大家都把思想政治课程放在了首位。在做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弄清学生的想法和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心理教育可以帮助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3]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地突出心理教育的地位,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课程结构、教师队伍和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4结语

思想教育课程篇5

[关键词]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书院教育;象山教育思想

荆门有象山中学、象山小学,是以象山先生命名的。象山先生,姓陆氏,名九渊,字子静,号象山,八百多年前曾任荆门知军,南宋光宗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卒于荆门知军任内,荆门老百姓世世代代怀念他,尊称他为陆夫子。象山中学、象山小学是荆门基础教育的两所知名学校,这两所学校的教师们,为发展荆门基础教育事业,学习象山先生的教育思想,“识义利公私之辨”,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曾创造了这两所学校昔日的辉煌。今天,在深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侯,我们在这里同大家一起讨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象山教育思想研究问题。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要求

为了积极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必须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教育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如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抓住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因为课程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往往都是从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决定“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这意味着,我们大多数同志都将面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对我们的考验。这个考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既是光荣的,也是严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能亲自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这是我们的光荣。然而,课程改革实验首先必须确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随之而来的是自己人格修养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这对我们来说,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能不能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接受考验,这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思想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三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目前,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在进行,预计2004年秋季,初中一年级将与小学一、二年级同时进入实验,2005年秋季,初中一、二年级将与小学一、二、三年级同时进入实验。

据新课程实验区的报告,实验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确立,“素质教育”的落实将成为可能。但由于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的差异,新课程实验所反映出的新情况也值得重视:一、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留下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空间,教师如何利用这个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对学生的动机、兴趣、情绪、意志和信念、理想、价值观等,进行全面培养,开发个体身心潜能,促进学生人格整体水平的升华,这对我们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存在着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和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矛盾。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出发,信息量大,呈现形式多样化,师生互动存在可选择性和开放性。这对智力发展有差异的学生来说,存在着教学的开放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的矛盾。三、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加强课程内容、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时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对学校管理来说,存在着课时安排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

以上教、学、学校管理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解决?解决的唯一办法,只有提高教师(包括从事学校管理的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受关注的热点,上自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都给予了热情地关怀。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提出“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把注意力和着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身心潜能得到最好的开发,人格整体水平得到升华。

“素质”一词,指个人的先天秉赋(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获得的品质的统一。按照儒家的观点,一个正常的儿童,个人的先天秉赋是差不多的(性相近),素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后天获得的品质上(习相远)。我们的教育应营造适应青少年成长的最佳环境,开发个体身心潜能,促进受教育者人格整体水平的升华,造就一代当今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提出“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而言的,有些地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全趋向功利,教师通过各种机械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获取高分。学生手拿高分成绩单,却缺乏应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缺乏丰富的个性和创造精神,缺乏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只重视知识,认为只要有了知识,也就有了能力,也就提高了素质。这种观点被逐渐强化,并且影响到学生,使他们的学习较多的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有的教师,虽然也重视能力的培养,却只停留在知识转化的层面,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主体,指价值意识体现内在尺度的心理表现形式,如动机、兴趣、情绪、意志和信念、理想、价值观等,这是个人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要求把以往重知识、重能力的教育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提高到更加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格素质的新水平上来。

“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吸取了几千来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秀成果,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自孔子、墨子到宋儒以及近代先进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阐明了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包括社会主义教育和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中,提出要从历史文化角度来了解和认识中国,因为现实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造就了中国的文明传统。中国的文明传统不仅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乃至中国的发展方向,至今仍然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温总理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维系与调节作用。”[4]温总理所总结的就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素质教育”提出的重要根据。

三、学习和研究象山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素质

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有两个高峰,一是春秋晚期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二是唐宋时代高于蒙学的书院教育形式的产生。春秋晚期以前,只有少数贵族有受教育的权利,叫做“学在官府”。孔子的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教之则善,本无类),将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广大平民也可以受教育,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是中国传统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书院制度”形成于宋代。书院教育以教育学生“学做人”、追求人格完善为目标,适应社会多方面需要而培养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人才;书院教育不仅挽救了宋代因教育附庸科举考试造成的人才危机,而且推动了德行、学问并重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

中国传统教育经历这两个高峰所产生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象山教育思想产生于书院教育时代,研究象山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并且提高自身素质。

象山先生,公元1139年4月生于江西抚州金溪,公元1193年1月卒于荆门知军任内,享年五十四岁。象山先生一生除任中央敕局删定官四年、荆门知军一年半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学生数千人,姓名可考的上百人。象山先生曾于1187年,应他的学生彭世昌等人的邀请,赴江西应天山讲学。应天山去贵溪县城80里许(上清镇东南),重峦叠嶂,飞瀑流泉,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象山先生带领学生在山南修建了一座草堂,学生建房搭棚,种菜栽禾,勤工俭学;崇拜先生学问和品德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应天山,围绕草堂建起了一幢幢书斋。先生看应天山象一头大象,便给草堂命名为“象山精舍”,学生从此尊称他为象山先生。“象山精舍”匾额挂在草堂门额上,围绕草堂的是“居仁斋”、“由义斋”、“养正斋”、“规斋”,还有“明德”、“志道”、“储云”、“佩玉”、“愈高”、“惠林”、“达诚”、“琼芳”、“濯缨”、“封庵”、“批荆”等书室。从1187年到1191年之荆门军前,先生一直在“象山精舍”潜心于他的教育事业。

象山教育思想是以其心学为哲学基础的“人”本位思想,与当时已沦为科举考试附庸的应试教育的“知识”本位思想相对立。象山先生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人”。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还是“人”。象山先生说;“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岂可轻?”[5]p279教育就是教学生“学为人而已”[5]p26,“上是天,下是地,人居其间。须是做得人,方不枉。”[5]p278“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5]p353象山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辨志”、“明心”、“做人”。

“辨志”:辨识义利尊德性。

象山先生说;“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5]26“识义利公私之辨”就是“辨志”,知所以为学者,必“识义利公私之辨”。为人重义轻利、先公后私,乃人之自然至诚之性,是儒家君子贤人所尊敬的“德性”。儒家教育思想中,既强调“尊德性”,又强调“道问学”。“辨志”就是“尊德性”(尊重道德品质的修养)。象山先生发展了儒家教育思想,不仅把“尊德性”(德育)放在第一位,而且把“识义利公私之辨”规定为道德品质修养的核心内容。

“明心”:区分正邪求放心。

“做人”:修进德业做大人。

象山教育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这里只举要谈了象山教育思想的三个核心问题,“辨志”是品德教育,“明心”是人格教育,“做人”是人才教育。这三个核心问题,以及有关品德教育、人格教育、人才教育的方法问题,都需要专题讨论。如何深入研究象山教育思想,有一个态度问题,象山先生在《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指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辞旨晓白,然读之者苟不切己观省,亦未能有益也。”[5]p323研究象山教育思想,研究者的“切己观省”,最为重要。现在有些人热衷于把“象山”作为招牌,但并不认真研究象山教育思想,甚至背道而驰,正如象山先生所批评的“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乡,则有与圣贤背而驰之者矣”。象山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做“喻于义”的君子,而不做“喻于利”的小人,要为“义”、为“公”,不为“利”、为“私”,然而热衷于把“象山”作为招牌的人,却巧立名目,化“公”为“私”,践踏象山先生“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的教育思想,这是十分错误的。希望受象山教育思想恩泽的荆门人的后代子孙,努力提升的自己的道德境界,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办好荆门的基础教育。

[1]陈平原.中国大学百年[n],〈学人〉第13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2]荀春生等.展望21世纪——汤因比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公司1985.

[3](新加坡)吴德耀.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n].济南:走向世界1989年第5期.

[4]温家宝.把目光投向中国[n].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03.

思想教育课程篇6

关键词:高校课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

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必须注重大学生思想上的培养,坚持立德树人,争取使其思想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爱国主义情怀,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以显性课程为主导的同时,也要重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隐性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引导监督力度不够。所谓校园文化建设通常是指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与思想文化建设。而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重物质、轻制度与思想建设的倾向,尤其是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引导与监督。表现为:其一,过于侧重于物质文化建设。当今的各大校园高楼林立,在建设校园上充分体现了“大”“高”“华”“美”的特点,这说明我国高校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已经取得瞩目的成果。而在制度和思想文化建设上却有所欠缺,一方面在制度建设上,如对于学生的宿舍管理规章制度是否执行,校园送外卖的飞车党对学生交通安全问题的影响等,都需要学校予以适当的管理与监督。另一方面在思想文化建设上,学校的文化宣传栏是否被主流价值观占据,图书馆是否按时开闭馆,图书的整理情况如何,对学生微信、微博的监督是否到位等。其二,校园文化的建设趋于功利化与娱乐化。学校的宣传栏充斥着各种考证宣传,或者是各种演唱会的信息。我国倡导建立“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的双一流大学,而对于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学术学科上,同时也应该注重人文建设,我们所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培养学生在思想上入党,这些都需要强调主流价值观。(2)宿舍文化建设缺乏管理。学生除了上课与必要的一些活动,大部分时间喜欢宅在宿舍看电视综艺节目、上网购物、打游戏等,这作为适当调节生活学习压力是可取的,但如果长期沉溺于此种活动,将不利于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失火、偷盗、暴力等宿舍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失火主要是使用违规电器造成的,对此需要校方、宿管部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此外校园频发的就是冷热暴力事件,热暴力主要集中发生于男生之间,而冷暴力集中发生于女生之间,如若不及时疏导与教育,易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于校园暴力、宿舍暴力问题更是需要予以引导与管理,必要的给予严惩。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隐性课程设置对策思考

(1)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引导。环境影响人、塑造着人,加大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塑造利于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创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具有不可估计的作用。一是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教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优良的教风有助于将丰富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全面地诠释“传道、授业、解惑”。对于那些懈怠课堂教学的教师给予批评,健全教师评价体系,从制度建设上管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教风。优良的学风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比如各专业可以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时政问题探讨会等,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社会热点的关注与思考。其二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校园宣传栏、校园报纸、校园广播应该多传递主流价值观或者是各种带有书香气息的娱乐活动。(2)加大宿舍高雅文化的建设力度。宿舍不只是休息的地方,宿舍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会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调查显示:如果宿舍是积极向上的风气占据主导地位,必然会激发或影响宿舍里的其他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遵纪守法,如一个宿舍平时爱学习,集体考上研究生;而一个宿舍如果是腐朽堕落文化占据主导,也必然对其他同学产生消极影响。对此要加大宿舍高雅文化的建设力度。首先,以学习为中心,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可以适当以宿舍为单位,定期开展关于时政热点的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著作的学习与交流活动,或者一起学习某本世界文学名著定期进行交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个人的民族认同感与家国情怀;其次,可以适当以大学生宿舍为单位广泛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活动。如通过拔河比赛、篮球赛、辩论会等,增强宿舍之间的凝聚力与舍友情怀,加强彼此之间情感的交流。

三、结语

高校课程设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要从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方面进行思考,在以显性课程为主导的同时,不能忽视隐性课程的辅助作用,润物细无声,从高校隐性课程设置优化中全面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思想教育课程篇7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文化教育学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学性质等方面都给人以许多的启发。文化教育学派注重从历史文化和生命阐释入手研究教育。狄尔泰作为文化教育学先驱,正是他将哲学的研究重点从外部世界转移到内部世界,把哲学研究变成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索,成为与自然科学界限分明的“生命哲学”或“精神哲学”,在其著作《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中解决了文化教育学的本体论问题,从而使文化教育学的产生成为可能。被称为教育文化大师的斯普郎格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格的陶冶,教育的任务就是传递文化,体验文化价值,并培养能创造文化价值的人格。在《教育与文化》一书中他提出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是解决文化危机的唯一方法。与斯普郎格同期的另一位文化教育学家利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本民族特性的本质、精神力量的构成以及固定的文化形式。李特的“文化课程”理论,将社会、经济、历史、文学等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人文精神的文化课程,张扬一种新的精神教养观: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民族意识,以真正的文化价值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使教育成为真正的“灵魂塑造”。

教育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因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所以教育的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纯粹的概念思辨来进行,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的统计来进行,而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发挥教师和学生个体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建构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由此可见,教育就是文化化人,教育就是文化传承,教育就是民族精神涵养。文化是教育生命之根,教育是文化传承之脉。教育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己任,文化则通过教育得以传承和创新,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幼儿园课程与文化

文化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和复杂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包括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学术、思想、风俗、习惯、制度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自身是文化活动,它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传递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课程是文化的一种形态,文化是课程的源泉,文化对课程具有制约作用,它要求课程既不能无视特定社会文化的制约作用,又不能机械地模拟和重复社会文化。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必然体现文化的要求,以实现文化与课程的创新、整合和开放性发展。

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幼儿园课程要从传统性,体验性,综合性,发展性,开放性入手。第一,课程内容应选择文化遗产中大量的方法论知识,其有助于儿童能独立地从事学习、生活和创造,以应对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的挑战。第二,课程内容应是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广泛性、适应性、迁移性的内容,是人类最精粹的文化要素。第三,课程应有一定的难度,让儿童学会发现、体验和理解,体现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阶梯。第四,课程要体现文化的综合性,通过学科的整合,使整个知识体系融会贯通。第五,文化是发展的,知识也是日新月异的,课程随着文化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也应不断嬗变。第六,课程应有助于儿童了解各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优势和缺陷,用开放的眼光和胸怀对待不同的社会文化系统。

南京师范大学学前课程专家虞永平教授认为,人类必须从自己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挑选出最优秀的部分,同时也是与个体早期接受能力相一致的部分构成一个“文本”(在不同的群体、民族中,甚至在不同的成人和儿童中具有可理喻性的一套开放的文化体系),这便是我们的课程。如果这些需要塑造的个体是幼儿,那相应的课程便是幼儿园课程。从文化的角度上审视幼儿园课程,那么它应该是最优秀的人类文化,体现的是人类或者是特定群体的文化积累,而不只是个人即刻的首遇的经验,它应该是适应幼儿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幼儿园课程要求反映文化传统,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依据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背离本民族的文化特质,不能脱离本民族的语言传递文化和知识,不能抛开民族文化的时代烙印传承文化的气质和风格。

三、民族文化教育与幼儿园课程

民族文化是特定一个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民族文化传统是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的凝结,是一种世代相传的精神生活习性和符号系统,是一个民族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晶。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悠久、独特、深厚的主流文化,又有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宝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孕育了自己特有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它有着西方文化没有的特色和优点,是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力量之所在,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光照中华,泽被东亚,历久弥新。文化共根和文化认同是民族意识形成的基础,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心理,陶铸着民族心灵,对民族的凝聚起着永恒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更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精神维系,不仅能振奋民族精神,而且还有增强与维护民族团结的作用。它作为现代化追求中流浪者的一种心灵港湾和精神家园,不但能够给他们提供归依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而且能满足其社会成员的文化归属感和稳定感。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面对外来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击,使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产生一种忧思与紧迫感。在世界各地,春节的舞龙、舞狮、秧歌等游行成为华裔向后代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让身处异国文化氛围中的华夏子孙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世界各地的华裔心怀归根情结竭力以多种方式向子孙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培养华裔子孙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民族文化教育的漠视。幼儿园课程中的民族文化缺失让我们深感民族危机踅伏。基于对“文化断代危险性”的忧思,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得以传承和弘扬,不致面临被湮没和扭曲的命运,作为人生基础教育的幼儿园必须肩负起民族文化教育的重任。

民族文化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和重要途径。实施民族文化教育,可以传承、弘扬中华多姿多彩的优秀民族文化,让儿童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将民族之根深植人心,培养民族意识,涵养民族精神,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条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实施民族文化教育,使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浸润并受益于中国独有的文化情怀,无论对于人的个体成长、群体塑造、社会发展,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更新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思想教育课程篇8

王伟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摘要:三本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教育创新的背景下,三本院校也应该进行全面地教育改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是三本

院校教育改革重点,需要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加以重视。本研究立足于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了三本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现状和实际情况,提供了以突出马克思主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多元化导向、树立正确思想政治教育

观念等措施,希望对加速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服务。

关键词: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马克思主义;多元化;教育规律

1.前言

三本院校进行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是三本院校发展和壮大

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

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需要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尝

试,在课程改革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和规范性,从对三

本院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入手,通过多种措施实现三本院校思

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扩大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围

和领域的基础上,更广泛地挖掘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价

值,在有效提升三本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同时,实现他们认知、

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现状

2.1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复杂化

三本院校是多种文化的载体,是科学和技术的传播主题,是

多种制式和文化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

大学生的主要战场,当前三本院校中西方意识、个人主义和极端

思想都广泛地渗入,这不但给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难,

更会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影响,其中的意志不坚者会放弃正确

的信仰和思想,进而转投到敌对势力的环抱。

2.2三本院校出现马克思主义地位的下降

在思想活跃的今天,一些三本院校的大学生错误地将马克思

主义看做一家思想流派,这种不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将

会引起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混乱,进而失去了三本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2.3三本院校学生对本土文化认同度不高

当前三本院校的学生正在享受着改革开发的成果,他们接受

可口可乐、肯德基,讲着美国大片和法国奢侈品,进而会忽视了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精神上的空虚,进

而出现道德的沦丧。由于没有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这样的现象还

会加剧,进而对三本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造成障

碍。

3.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3.1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要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思政课程体系进行改

革,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地位进行突出,要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

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地位,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引导三本院

校学生探寻出思想政治的出发点和根据地,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马

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实质,在形成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

打造出鉴定的信仰和思想体系,做到对腐朽思想、个人主义和消

极思想的有效抵御。

3.2把握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三本院校院校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来引导学生做到

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使其做到与时代共同进步,与社会主义共同

发展。要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吸收健康积极的文

化和支持,将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向前进和发展的轨道上。

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繁荣社

会主义文化,又要重视大学生心灵世界的改变过程。我们要以健

康、高雅的文化扶持和引导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增强三本院校

生的鉴赏能力,降低低俗文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3.3坚持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多元化导向

三本院校院校思想政课程改革要融入多元化思想。一方面,

要尊重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历史沉淀意义的优秀传统文

化;另一方面,要吸收和借鉴西方思想中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成

果,在碰撞、交锋中形成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促进,

进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多元化发展的主导思想是以开放包容

的文化心态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做到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不断创新,实现批判性继承,达到为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

更多素材和精华的目标。

3.4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在时代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

到与时俱进,通过树立开放与民主的观念来提高三本院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有效性。三本院校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对课程体系进行

有效地创新,使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足够的承受力去应

对社会的发展的考验。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

中,要坚持做到正确引导学生,不能让尚待发展的学生在复杂的

社会价值观念和流行意识中随波逐流,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思

想政治的教育,通过各种有效的、多样的尝试,实现三本院校思

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我们要和平、认真地对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接受他们的

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只向学生宣

布一些不容置疑的道德戒律,要鼓励学生善于、敢于提出自己的

观点。要想取得个性间的相互认同,就必须尊重学生思想的个性

化,通过对个性化的不断塑造和彼此融合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才会更加充实和丰满,大学生个人发展才会日臻完善。

结语

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材来

讲非常重要,需要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予以高度重视,要看

到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迫切性,要有长期工作和艰巨的

思想准备,在坚持不懈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改革来提高三本院

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和效果,使三本院校大学生找到科学而全

面发展的基础,在全面成长的前提下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对国

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特殊意义和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牟萍,徐敏.探析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2]王顺芬.“两课”教学改革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

观要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2).

[3]张彩霞.以人为本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J].青

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9(03).

[4]王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社会构建

[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思想教育课程篇9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

G641

现在谈论起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更多的人是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一个很老旧的话题,我们自从上学起已经接受过很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没必要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然而,我们可以反省一下,在这么多年的受学生涯中,我们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是完善的,我们是否真正学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是否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存在很大漏洞,而我们又如何去填补这些漏洞。大部分人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我想大部分人和我是一样的,并没有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学到太多东西。而我们学到更多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我们的专业课的知识。如今我们的一思一想都是来源于我们的专业课知识的恩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我们有必要在专业课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接受到全面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在R悼沃薪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规律的内在必然要求

专业课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教育中讲究全面结合、统筹兼顾,任何事都是相互联系的,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做事情。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更何况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关乎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做人教育。仅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所以需要在不同实践中应用思想理论,让学生在树立世界观与价值观时,可以立刻想到这些理论,成为学生面对问题和处事的方法。教育中不同的要素之间都是存在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的关联。那么,在其他的专业课程中可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将思想政治缴入渗透到专业课中。在相互结合过程中,学生可以接受到更全面的教育。不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认为授课教师仅需要传授自身专业的内容,不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中。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都希望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两者只是共同目标下的具体的分工不同而已,仍然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一名思想政治素质很低的学生,很难做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进而可能产生不良的、甚至是恶劣的职业行为。因此,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必要性。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欧美文化的进军,韩流文化的传入,使现代人,尤其是还不具备自己世界观、价值观的学生来说,产生了一次次思想大大碰撞。如今各国都在学习他国优秀的文化来补充和丰富自己。我们生在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不需要自己去刻意寻找,各种文化、价值观自动出现在我们的可接触、可视范围内。而我们能吸收、利用这些文化之前,是不是要先坚定自己的价值观呢?如果只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课来逐步建立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那些少得可怜的课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关联最为密切且息息相关的专业课程,就必须在这种情况下伸出援手,在课程教授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去深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在周围教学环境中的存在。专业课教师要在备课时,可以更明确的研究教材分析教材,同时查阅有关资料,积极的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联想,从而划分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联的内容。有利于在教学中合理适当的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地域性、专业性以及教师自身的授课特点,灵活合理的采用思想教育,这种变通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毫无关联的生搬硬拉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思想政治内容,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样在面对多种文化不同面貌时,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天然教育优势

每位教师在成为教师前都进行过教师培训,在任课过程中也会接受定期培训,还会有学期性的各种教师评价,教师进修等。可以说教师这个职业存在相当完善的产生,再教育体制。因此专业课教师是具备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格的,也是具备相应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的,这个不用担心。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每个专业课都有一定量的学生粉丝群。学生喜欢这门课程,自然就会在上课的时候格外认真,收到的教学效果也是很可观的。所以这时候,如果专业课教师在自己课程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属于理论类,比较枯燥。那么教师就需要对思想政治教材进行仔细研究,拟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互动,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兴趣。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此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会以老师为标杆,来督促自己。所以各个专业课教师需首选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以确保在以后的教学中会不经意地采用符合思想政治标准的教学方式、课堂提问方式,无形中,在专业课中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

四、结束语

根据本文分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不但具有可行性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师法》中就明确指出,教师需要将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法制、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师的职责,所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之中是教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郝文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

[2]吴琼.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资源[J].现代教育科学,2006(1):96\99.

[3]刘梅.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新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

[4]刘伟。近20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文献综述[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导刊,2013(04).

思想教育课程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师教育哲学教学理念教学反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人生哲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走向。每个教师也都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它不过是人生哲学的特殊部分,这样的教育哲学决定了每一堂课的风格和质量,而改变的不再是他一个人的人生。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实施,教师纷纷投入到新课改的洪流中,但许多数学教师对新课改往往从口头上认同而行动上背离,甚至让应试教育穿上新的外衣粉墨登场,冠冕堂皇地称之为“穿新鞋,走老路”。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理念到行动到底有多远?为什么教学理念的转变会有这么难?是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不符合实际,还是总结出的经验不符合现实?细细一想:其实都不然。是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真正接纳、内化的时候,人们已经热衷于模仿外在的操作,看到后并运用的是新课程的躯壳,却没有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灵魂。

教育哲学的建立,有赖于每个教师批判意识的觉醒和反思能力的提高,要求回归现实的教育生活世界,通过数学教师依据自己的理性研究、深刻反思、实践构建,从而把握数学教育世界和自身意义的一种具体的实践哲学形式。

1.依据新课程理念研究设计好每节课的教学

每个数学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备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来备、围绕新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来备。如,教学设计中不能只是考虑教师活动应该如何安排,而当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提出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才能掌握”为中心来设计,同时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挖掘各种能力培养和数学思想、德育因素的结合点、切入点等。教师在备课时明确一堂数学课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艺术性地追求这些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展示”。例如:(1)将“动手实践”让学生沦为“操作工”,动手操作、动手实践成为了教师的指令性操作,学生只不过在教师的指挥下按部就班,学生没有自主,没有创新,沦为操作工。动手操作确实要有明确的目标,但有时更需要隐性的引导、更需要学生自己摸索、体验、发现的过程,而不是仅仅为了结果,动手实践注意合作的方式、操作的方式、整理探索结论的方式的指导;(2)将“自主探究”成为“自流活动”。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自主探究中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教师只做事后评论员,不及时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就会导致学习活动出现东扯西拉的混乱局面,反而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其实,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进行的,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给予必要的指引;(3)将“合作交流”成为“无思之说”。合作交流,就是要学会合作,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它是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可是在许多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合作交流中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些无奈。看似简单的合作交流也并不那么简单,在众多基本要素中有两点最需关注:一是合作交流前的独立思考,这显得尤其重要,否则极易造成个别优等生的思维代替全体同学的思维而违背其初衷;二是合作交流时每个同学都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并能做出适当的反应:或赞成;或反对;或修正;或补充……使得全体同学都能在静思之后互动起来。

2.依据新课程理念深刻反思教学行为过程

反思的关键是学会思考。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总结课堂得失,反思教育教学成败,清理工作思路,多思、爱思才能善思、深思。经验+反思=成长,教育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

(1)对教学行为的反思:用批判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把思考的注意力由外显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到教育教学行为背后隐含的教育教学目的、教育教学理念上;比较分析各种教育理论的特点,善于对各种观念提出质疑,并在权衡各种对立或非对立的主张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观念来指导教育教学行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从多重角度出发进行清晰而透彻的分析,并提出具有独创性的、恰当的解决方案;决策时不把自己的思想拘泥于某一点,而应想到还有哪些可供选择的行为和方法,并在情境变化时及时调整和改进原有的决策和行为。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特征和个人风格,习惯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分析和揭示偏好这些方法背后的教育理念,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条件;记述教育教学生涯中成功、不足和困惑的地方,分析它们对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和影响。

3.依据新课程理念构建课堂教学文化

课堂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每一个数学教师个人的观念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数学教师要增加接触各种各样文化和观念的机会,做文化的自主选择者。数学课堂文化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因此,数学课堂文化的重塑也必须注意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和重视。它不是建立在命令和控制之上,而是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要增加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意蕴,淡化对数学课堂过分的功利性期望,在一种文化的分享和创造中愉快、从容地到达共同向往的目的地。“在活动中学”,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数学课堂文化的体现。

正确的数学教育必须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只有重新构建数学教师的个人教育哲学,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才能从理念真正走向行动,才能让新课程的理念成为教师思想的一部分,才能在行动上得以真正改变,从意识、观念自发地、发自内心地改变。

参考文献:

[1]余慧娟.人民教育.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相离引发的思考,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