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可行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1:13

旅游经济可行性篇1

一、旅游发展战略格局确定

平顶山市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备受中外瞩目。平顶山自然环境优越,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沙河、汝河、澧河、甘江河等31条河流,大中型水库175座,库容28亿立方米。境内丛林叠嶂,山峦起伏,国家4a级尧山风景旅游区、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白龟山风景旅游区、昭平湖风景旅游区,山明水秀,交相辉映。

2006年到2008年,平顶山市将构建以平顶山城区为中心支撑、石人山为龙头带动的“一心三区三条线”(即一个中心、三大旅游区、三条骨干线路)旅游发展格局;实施“1123”精品工程(即一园一衙二山三寺):三苏园、石人山、二郎山、风穴寺、佛泉寺、香山寺,建设一批观赏性好、文化品位高、参与性强、拉动力大,具有独占性的旅游大项目。

一个中心:平顶山市(含叶县城区)。深度开发县衙、山顶公园、金牛山风景石榴园、湛河公园、鹰城广场、平煤水库疗养院,加快香山寺、生态园、新城区环湖游憩带的建设,成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

一个龙头:石人山。充分发挥和突出石人山独特的山水林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深度开发力度,将石人山做大做强,成为国内山水旅游的著名品牌,我市的一张名片。

三大旅游区:大石人山旅游区、石漫滩环湖旅游区、泛风穴寺旅游区。以石人山、二郎山、风穴寺为核心,以周边景区(点)为补充,构建山水风光、休闲度假、宗教文化三大旅游区,将大石人山旅游区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山水观光和生态休闲养生型品牌旅游区,把石漫滩环湖旅游区建成中原地区著名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泛风穴寺旅游区成为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省内外知名的宗教文化旅游区。

三条骨干线路:西线、南线、北线。西线:平顶山―鲁山以山水观光、温泉养生和刘姓寻根为主的旅游线;南线:平顶山―叶县―舞钢以休闲度假、历史文化、叶姓寻根为主的旅游线;北线:平顶山―宝丰―郏县―汝州以文化古迹、宗教文化、民俗探秘、温泉养生为主的旅游线。

二、平顶山旅游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在全球提倡低碳经济,节能环保减低高碳能源的消耗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也庄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资源型城市转型必不可少。于是平顶山市逐渐开始调整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经济结构转型。由于平顶山市旅游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于是发展旅游业成为平顶山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举措之一。但是,在平顶山市发展旅游业的过程当中,又出现了与低碳经济相悖的重复开发,过度开发等情况。

1.旅游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旅游已成为社会大众消费的重要组成,在国民经济中得地位逐步提高;休闲时代的到来,重观光、轻休闲的滞后旅游发展观念以及休闲供求不均衡,市场化程度低,旅游设施利用效益低等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转型刻不容缓。

2.旅游资源均衡开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目前,平顶山市的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同时,在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存在着管理不善、经营困难、市场萎缩的现象。综合来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旅游开发过度依赖观光资源。平顶山市的许多人文资源基本停留在文物保护阶段,仅立碑说明,没有进行合理的开发,缺乏实质性的保护,部分人文资源破损现象较为严重。对马街书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缺少市场开发,导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逐渐消亡的危险。

(2)旅游开发过度依赖鲁山县、舞钢市,缺乏对其他县市的合理规划与开发。例如鲁山的尧山自然风景区、温泉,舞钢市的自然风景区等是众多旅游者的首选之地。但对其他县市如叶县、郏县等地的自然山水、乡野农村、宗教寺庙、民俗风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缺少合理而有效的开发。同时,在已经开发的景点当中,缺乏更深度的利用,例如鲁山温泉等自然资源。

(3)过度依赖现状,深度开发不足。除尧山风景区外,平顶山市的旅游景点中缺乏在国内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景区。同时,尧山风景区现在也面临着部分接待设施老化、产品过于陈旧、旅游市场萎缩的等不利局面。

3.旅游业转型升级是加快旅游发展的必要途径

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带给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副作用,过度的旅游活动导致环境破坏的同时,也导致旅游资源严重破坏。平顶山市旅游活动开展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旅游景区传统文化风俗遭到冲击三个方面。

一是旅游资源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尤其是五一、十一等重要的节假日,景区的游客数量剧增,超过了景区的环境承载力。二是景区环境污染严重。伴随着旅游活动开展的同时,景区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旅游资源的隐形杀手。三是旅游景区传统文化风俗遭到冲击。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相对趋于保守。但是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景区带来的巨大效益,给当地居民思想观念带来巨大的转变。在一部分人通过旅游服务业富裕起来后,带动大量的当地其他人依托旅游资源也搞起旅游服务业。这样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提高了生活水平。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一些当地居民在长期生活过程自发形成的、带有浓郁地特色的传统文化风俗遭到了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长此以往,一些传统的民俗如鲁山县的鼓儿词、宝丰县的提线木偶、舞钢市的轧琴、鱼灯花社等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三、平顶山旅游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1.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后发优势

平顶山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除了煤炭、钢铁等,还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灿烂的文化遗存,特别是八百里伏牛最美的山――尧山、世界第一大佛、汉唐皇家温泉和夏季漂流玩水项目,深受广大游客的青睐。随着平顶山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推广,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平顶山逐渐被世人认识、发现。“神奇尧山,中原大佛,观音祖庭,近悦远来”的旅游形象和“山、佛、汤”特色旅游产品逐渐为国内旅游界接受,把平顶山建设成为海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宏伟目标越走越近,平顶山旅游渐入佳境。平顶山市地处伏牛山生态旅游黄金位置,坐拥国内最好的山水温泉带,具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禀赋,其中,“佛山汤”是平顶山市的顶级旅游资源,尧山-中原大佛景区为部级风景名胜、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部级自然保护区。尧山的奇峰、怪石、山花、红叶、飞瀑、温泉、云海、森林、珍禽、异兽及人文景观构成了完整的风景体系。专家评价具有华山之险、峨嵋之峻、张家界之美、黄山之秀,可谓“中原独秀”。“中原大佛是世界最高的佛教造像,大佛总高208米,吉祥金钟净重116吨,是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世界最大外击青铜铸钟。“登尧山、拜大佛、沐神汤”已经成为全省旅游的特色产品、“黄金产品”。平顶山市旅游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可谓硕果累累。2012年全市在建旅游旅游大项目33个,项目总额179.8亿元,改变过去旅游项目单一、旅游内容分割的局面。“2013年,平顶山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910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总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16%。”2014年,平顶山旅游将围绕“形象定位、营销重点、主要市场、旅游专列”四个方面开展工作,聘请行业领先组织着手编制并实施《平顶山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和营销纲要》,推进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在产品营销方面,按照保大舍小的原则,重点关注能够面向全国市场的“山、佛、汤及水上项目”,充实四季旅游产品体系,鼓励旅游企业拓展省内及周边市场。综合采用各类营销手段,组织多种营销活动,实现多层次营销;继续紧贴北京市场,同时寻找天津市场机会,继续拓展河北市场,建立京津冀客源区域,达到效益最大化。“在旅游专列方面,我们将优先从北京组织旅游专列,不放松其他市场的专列开行,全年力争开行5趟专列,初步形成北京专列的客源组织联盟。”

2.交通格局不断完善带来的新变化

旅游交通的便利程度不仅是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地的必要条件,其还直接影响着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区位优势明显,地处京广和焦枝两大铁路干线之间,横贯市区的洛宝铁路衔接这两条大动脉,周边有三个航空港,其中新郑国际机场距市区仅100公里,许平南、南洛高速穿境而过,郑石高速已全面贯通,太澳高速公路即将建成。

3.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带来的新契机

平顶山作为我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平顶山的夏季游一直很火,“游尧山、拜大佛、浴温泉”黄金组合产品既受旅行商的青睐,也为广大游客钟爱,市场热度持续不减。2011年,玩水项目又使这一黄金组合产品更加丰富。尧山大峡谷漂流、碾盘山极速回旋漂流、军事秘洞仙境漂流和森海湾水上乐园,以极强的参与性、体验性、刺激性吸引了大批游客,成为我省玩水产品的新宠,让平顶山的夏季旅游火上加火。

参考文献:

旅游经济可行性篇2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包括旅游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和旅游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旅游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指旅游供给者(开发建设者和旅游经营者)在开发旅游产品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又可称为旅游生产的外部费用。具体表现及危害是:(1)由于我国旅游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旅游地的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如旅游地的水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滥砍滥伐行为导致山区森林植被破坏;城市景点和市郊景点空气污染严重;旅游地垃圾污染已成为各风景旅游区的极大公害;它直接影响旅游地的旅游质量,影响旅游地的声誉,对旅游地环境造成极大危害。(2)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经营者盲目建设,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为了旅游而搞旅游,不注意综合治理,无视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造成了景观污染和文物古迹的破坏等。

旅游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指旅游者在从事旅游活动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又可称为旅游消费的外部费用。具体表现及危害是:(1)旅游者在旅游景区、景点游览过程中产生损坏景区环境和景观质量的行为,如在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乱攀乱爬、乱涂乱刻乱画、随意采摘等。这类不文明行为会导致旅游景区(点)环境污染,景观质量下降并最终造成旅游景区整体吸引力下降,旅游价值降低。(2)当旅游地接待的旅游流量长期达到或超过其合理容量值(即旅游饱和或旅游超载)时,其最直接和直观的后果就是旅游污染(如我国著名旅游风景区黄山、桂林等地,每逢旅游旺季,因旅游饱和与旅游超载所导致的水体污染现象就会趋于严重)或拥挤(旅游地到处充斥着游人,旅游者会感觉拥挤不堪,不能获得应有的旅游气氛,旅游的体验质量大打折扣).所以说,长期的旅游饱和与超载,将对旅游业造成致命的消极影响,因此西方有人称之为“旅游摧毁旅游”。[2]

二、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

所谓外部性,按照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思的解释是“当某个人的行动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1]从旅游业的角度来考虑,也就是说某种旅游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一定在其自身的成本或收益上表现出来,但却会给其他个体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好处或坏处。当旅游活动的结果能给他人或社会带来好处时,被称为旅游业的外部经济性(如改善旅游区的交通,受益者不仅仅是旅游业,也是整个旅游地区);反之,则被称为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如旅游业造成的旅游资源损坏)。

三、用旅游伦理的眼光来看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

旅游业发展到21世纪,“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抉择:是立即采取行动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未来,还是坐等观望,任环境和经济的衰退毁灭其赖以生存的资源。”[3]为了使旅游对环境和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同时使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利益最大化,1999年世界旅游组织制定了《全球旅游伦理规范》[4]。进入21世纪,旅游伦理的研究又伴随着生态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旅游新思维的推进得到了进一步的关注。旅游伦理研究是21世纪旅游学和伦理学共同面临的一个前沿课题,正日益成为各国政府、旅游组织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同时也是我国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爱尔维修曾说过:“利益支配着我们对各种行为所下的判断,使我们根据这些行为对于公众有利、有害或无所谓,把他们看成是道德的、罪恶的或可以容许的;这个利益也同样支配着我们对于各种观念所下的判断。”[5]我们知道,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同样,旅游利益和旅游道德的关系问题也就成为旅游伦理的基本问题。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这既是18、19世纪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派反复论证的一个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一个基本结论。在旅游利益结构中,共同利益和个别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更多的表现为矛盾运动,特别是在旅游日益普及化、大众化的今天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利益冲突以及环境利益冲突和社会文化利益冲突,充分反映出了旅游利益矛盾运动的客观性。解决这一系列旅游利益冲突,单凭政治、经济乃至法律手段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发挥旅游伦理的调节功能,尤其需要旅游伦理正确的价值导向。旅游伦理意识要求旅游企业及其相关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若要充分发挥旅游的积极作用,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旅游的外部不经济性予以改善和克服。但在实际旅游经济活动中,受经济利益最大化、个人效用最大化等价值目标的影响,旅游生产者和消费者极力追求自身的最大满足,而不管自己的利己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外部影响。因此,对所有与旅游有关的人员,即旅游业、公共部门、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进行相关行为准则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伦理观念,特别是树立旅游生态伦理观念,是内化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经。

旅游生态伦理就是指人类通过旅游行为,把伦理目光投向大自然,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完整、美丽、亲善、和谐的伦理关系。它倡导人类──旅游主体与旅游媒体(包括旅游开发、经营者)不再破坏旅游客体和旅游客体赖以存在的自由整体环境,进而保护这个生态共同体。

孔子赞扬“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孟子说“仁民而爱物”,把“爱物”看成是“仁民”仁义之行和美德.在那个时代美与善几乎是同义的,古代哲人更是赋予自然事物—山川﹑溪谷﹑草木﹑禽兽以伦理美的色彩,并将爱护大自然﹑爱山爱水视作是“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修养过程。[6]今天,如果旅游者能以这种生态伦理的眼光去旅游;去感知旅游中的“美”与“善”;去领悟人与自然的亲密﹑和谐,就自然会兴起一种崇高的情怀:关心他人,怜悯万物,爱护生命,感谢大自然。忘情于山水之中,旅游者得到了心灵的净化,道德的升华,自然之美与人伦之善才能真正达到和谐与统一。

《可持续旅游发展》中还指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旅游发展不能破坏这种脆弱的平衡关系。”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使自然和文化资源得到保护,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扼制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

【摘要】文章初步介绍、分析了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及其表现和危害,用旅游伦理的眼光来看待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并着重指出旅游生态伦理观念的树立是内化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外部性;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旅游生态伦理

参考文献

[1]贞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3]wto,wttC,earthCouncil,1997,张广瑞译.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日程—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J].旅游学刊,1998,(5).

[4]张广瑞译.全球旅游伦理规范[J].旅游学刊,2000,(3).

旅游经济可行性篇3

(一)旅游经费投入布局不合理当前,我国旅游经济管理方面的旅游设施较为落后,这是由于国家和当地政府对于旅游经济的投入经费偏少,即使有一定的投入,其布局不够合理科学,从而造成有限的旅游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了一种奢望。具体来说,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中,设施不够健全,旅游资源受到了严重的闲置。即使有些旅游业的发展中投入了一定的经费进行设施配套,但是,由于投资数额较少而大大限制了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不够协调,各种旅游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日益快速发展的旅游需求,一些旅游景区管理意识较为滞后,严重违背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而引发了“不发展不破坏、小发展小破坏、大发展大破坏”的尴尬局面。

(二)旅游产品缺乏必要的特色当前,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现状中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严重违背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要求,在开发之初不充分考虑到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而且在资源开发遭受一定破坏之后也没有及时进行弥补或保护,这显然是一种短视的经济行为,缺乏长远的旅游经济发展眼光,以牺牲生态和谐系统为代价,是极度不科学的。这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也造成了旅游产品的无特色现状,因为他们更多的在乎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经济前景,从而不会从长远的角度来考量游客的感觉体验心态,无法真正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提供的旅游产品不够精致,也没有创新理念作为指导,从而造成了旅游景区超限量接待现象严重而又没有可持续发展下去的循环动力。

二、中国循环型旅游经济管理的创新路径

循环型经济理念在中国旅游经济管理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即是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从根本上防治旅游环境污染、遏制资源浪费与保持旅游生态和谐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确保旅游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等,我们要加强技术支持,建立健全教育宣传与经济奖惩机制,系统整合旅游资源,贯彻以政府为主导与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开发旅游经济的政策,强调旅游产品创新,理性旅游消费等,从而让我国旅游经济管理在循环经济模式的指引之下真正实现创新型发展。具体创新路径如下:

(一)创新系统观所谓循环经济系统,就是指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整合在一起的大系统,该系统内还要实现一定的循环运动,它要求人们在进行生产和消费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个大系统的合理性。因此,我国旅游经济管理应该以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作为指导性系统,把各种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尽量避免各种管理的体制障碍,牢固树立起大旅游观、大资源观、大开发观、大发展观,使得旅游经济管理处于一个系统控制的优化体系之中,从大局出发,使得各个旅游景点获得全面性的发展,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经济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相关的旅游法律法规,严格遵循生态经济发展要求,使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增强旅游经济的活力。此外,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中还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要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入手,综合评价各种旅游要素,尽可能的从总体规划上实现旅游产业的循环型发展。

(二)创新经济观所谓循环经济观就是指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使得各项经济发展能够在一定生态承载能力的基础之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否则,一旦超过了生态承载能力,就会变成了恶性循环,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甚至退化。因此,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强化这方面的观念,积极创新经济观,让旅游产业在循环经济观的指导之下,获得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发展,从而让资源在可承载范围内进行良性循环。这就需要旅游经济管理与环境容量进行密切配合,大力促进旅游业经济观的适时转变,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各种旅游资源,在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的同时,尽可能的保证生态环境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给予旅游活动特定的空间,坚持一定的旅游管理原则与法规,做到旅游规划与旅游管理相协调一致,一旦旅游景区发生大量游客涌入的现象,能够在较为成熟的旅游经济管理模式下得到充分有效的控制,从而取得最佳的旅游资源承载能力,一方面保障了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实现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三)创新生产观我国循环型旅游经济管理的创新过程中,还离不开生产观的创新,它需要在维持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之上,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力,从长远的角度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的节约天然旅游资源,通过高科技等各种现代化的手段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为社会创造出良性循环的资源使用态势,从而更为真切的体现出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要求。因此,我们的循环型旅游经济管理就需要进行清洁生产、节能生产、绿色生产等,以此作为新型的生产观,让旅游产业这么一个较为综合性的生产系统,按照新型生产观来运行,努力促进我国旅游产业中旅游经济管理的生产观转换,明确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并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有效提高循环型旅游经济管理的可持续性,使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延伸到旅游产业当中去,积极引进各种先进的设备,对旅游业加大经费投入,从而保证旅游业的循环发展。

(四)创新宣传观我国循环型旅游经济管理就是试图建立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生态,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观,建立健全相关的旅游经济管理宣传教育体系,向广大公众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规范各种公共行为,通过有效的教育宣传以及社会文化建设渠道,让循环经济理论深入人心,广泛影响到各个社会阶层,还可以在旅游区建立各种标识系统,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媒介来引导游客树立起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的旅游观,及时促进游客的消费观创新,做到文明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旅游消费,让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大力促进环境伦理观提升,实现旅游经济管理的循环性发展。

三、结语

旅游经济可行性篇4

[关键词]服务企业;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9—0005—06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革命所引发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广泛的渗透性、神奇的倍增性、普遍的带动性的信息化正使人类社会经历一场迄今为止最为深刻的社会大变革,大大加速了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或网络经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动态演进,已对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随着信息化进程应运而生的网络经济也正以其高效性、实时性、无限时性、无地域性等特点,不断夯实自身的发展基础,扩展自身的经济规模并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企业运营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日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人,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人,达到5.13亿人,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而根据iReseareh《2010—2011年中国网络经济研究报告》中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网络经济营收规模为1485.8亿元,同比增长49.9%,电子商务成为网络经济市场份额最大的细分行业。由此可见,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网络经济正以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

在这种“不创新就灭亡”和“最大的不变是变”的网络经济新环境下,有许多网络行业的新锐公司如携程网等凭借对网络经济下旅游产业的独到理解、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优势以及富有创新精神的市场运作能力,大举进军旅游市场。这些新生的旅游服务商在正确选择切入点并重新定义经营方式后,或蚕食传统市场份额,或做大旅游产业蛋糕,并在很短时间内创造了惊人的发展速度和销售业绩,成为网络经济下传统旅行社的强大产业竞争者。伴随大量潜在进入者不断介入和一些优秀传统旅行社的转型,传统旅行社行业运作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其行业垄断地位正受到日益严重的挑战。因此,传统旅行社行业如何蜕变和转型以适应当今网络经济的市场生存状况并继续发挥行业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经济对传统旅行社业的冲击

究竟什么是网络经济,其本质特征是什么,对传统旅行社将带来哪些冲击?众所周知,互联网在全球的爆炸性增长不仅带来了惊人的革命性变化,更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其神奇性表现为: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网络经济一般来说就是指基于互联网的经济活动,如网络企业、电子商务以及网络投资、网络消费等其他网上经济活动。对此,我国学者给予了很好的诠释。学者杨冰之认为,网络经济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网络经济就是基于互联网、以电子商务为主体的经济形式;广义的网络经济就是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所引发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变革而形成的新的经济形态,它是新经济的主力。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乌家培认为,网络经济是信息经济的一个别称或特称。数字经济、比特经济、知识经济、智能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等等都是对信息社会经济的不同称谓。这些称谓都是从某一个特定方面来反映这一经济特征的。网络经济就是基于网络尤其是因特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作为一种新经济的网络经济,与以往的传统经济相比,有着受信息网络种种特点的影响而形成的诸多特点:(1)网络经济是全天候运作的经济;(2)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经济;(3)网络经济是中间层次作用减弱的“直接”经济;(4)网络经济是虚拟经济;(5)网络经济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经济;(6)网络经济是速度经济;(7)网络经济是创新型经济。

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的网络经济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业界前者不断的努力与探索,在整合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的基础之上自主创新,国内网络经济在理念与技术的层面都逐渐地走向成熟并出现了一批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网络经济明星企业。在网络经济技术与理念逐渐成熟的影响下,我国也出现了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目前全国旅游网站已接近300家。其中“携程旅游网”、“华夏旅游网”和“旅游资讯网”走在了行业前列,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是,纵观旅游电子商务市场,却并不多见传统旅行社的身影,尤其是中小旅行社。大多数旅行社所谓的电子商务参与,仅局限于旅游产品的网络广告,这不能不说是旅行社行业的一大遗憾。事实上,不难发现,传统旅行社行业正在受到新兴旅游网络服务供应商的冲击,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传统旅行社业的“暴利”正逐渐变为“薄利”,尤其是中小旅行社受到的影响更大,普遍业绩不甚乐观。网络经济对传统旅行社业的影响表现在如下三大方面:(1)旅行社的咨询功能受到冲击。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电脑网络正在为游客提供越来越多的有关旅游目的地的信息,这些信息具体丰富而且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相对于旅行社的咨询而言,这样的网上查询还具有信息量大、节俭费用、主动便捷等优点。美国旅行协会2001年的调研显示,70%的使用互联网的旅游者减少了对各地旅游局信息中心的使用量,同样也减少了对航空电话中心的使用量;60%的互联网旅游者减少了对其他旅行预订电话中心的使用量。由此可见,网络减弱了旅行社的咨询功能。(2)传统旅行社的产品组合功能受到影响。在电脑网络中,大量详尽的信息资源可以共享。基于网络技术,旅游者可以在互联网上查询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旅游产品要素信息,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组合,从而设计适合于自身的旅游消费品。旅行社的信息垄断不复存在,旅游产品生产者的地位发生动摇。(3)旅行社的职能受到挑战。网络的发展使旅行社的职能受到冲击,旅游业中部分航空公司和饭店已经开始运用网络拓展了自身业务范围,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并提供预订功能。旅游产品供应商和旅游者在网络上进行的这种对话式的交易,跳过旅行社的中介,缩短了价值链。这对于双方来说是一种互惠互利方式,但是削弱了旅行社的职能。另外,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出现,为旅游供应商提供信息平台并其业务,也部分削弱了传统旅行社的职能。

二、网络经济下传统旅行社业Swot分析

旅游业是对市场信息综合利用率非常高的行业,而作为旅游业枢纽的旅行社更是如此。虽然网络经济对旅行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网络经济环境下旅行社作为供应商和旅游者之间的中介角色并没有改变,网络经济对于旅行社的影响也并不是颠覆性的,传统旅行社完全可以积极应对,将网络作为工具或支撑,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旅行社,进而寻求新的出路。下面将按Swot分析逻辑对传统旅行社的经营环境与战略选择给予诠释。

(一)Sowt模型相关背景

1.宏观因素:(1)旅行社在产品供应商和旅游者之间的传统地位仍未动摇。(2)旅游网络经济相关网络信息技术逐渐成熟并不断发展。(3)旅游网络经济市场日渐成熟,增长迅速,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在互联网上选择旅游产品。(4)市场上已出现的旅游网络服务供应商已开始占据旅行社业的一定市场份额,并具有一定在位优势。(5)我国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发展存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旅行社参与中创造了政策条件。(6)旅游网络信息平台使原本由旅行社掌握的信息资源不再具有垄断优势。2.中微观因素:(1)传统旅行社业思想观念落后,企业创新意识较差。(2)缺乏发展旅游网络经济所需的高级人才。(3)很大一部分旅行社尤其是中大型旅行社具备开展旅游网络经济的资金与实力。(4)线路设计等专业方面较网络服务提供商更具优势。(5)尚没有参与旅游网络经济的整体思路与方法作为指导。(6)能够提供细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务。

(二)建立Swot分析矩阵

1.采用专家评分法确定宏观、中微观各因素的估计强度和估计概率/重要性。

2.计算总优势s、总劣势w、总机会o、总威胁t的力度。根据表1表2所列出的数据可计算总优势、总劣势、总机会、总威胁的力度。这些数值由所有因素强度求和得到并运算如下:

0=3×0.6+2×0.8+2×1:5.4

t=-4×0.8—2×o.8—2×0.8=-6.4

S=3×0.8+2×0.8+1×0.8=4.6

w=-2×0.8—2×0.6—3×1=-5.8

3.构建战略四边形。以总优势强度s,总劣势强度w,总机会强度0和总威胁强度t四个变量各为半轴,构成四半维坐标系。在四半维坐标系的S轴、0轴、w轴、t轴上分别找出计算出的优势力度S、劣势力度w、机会力度0、威胁力度t的对应点s1、w1、o1、t1并依次连成四点即得到战略四边形Sowt,如图1所示。

4.战略类型方位θ的计算。在四半维平面中s、w、o、t四个因素综合结果以战略四边形的重心来确定,根据战略四边形重心坐标所在的象限确定战略类型。要得出Swot分析的综合结果首先应确定战略四边形o1w1t1S1的重心的方位,根据战略类型方位区分企业战略类型,设θ表示战略类型方位,则tanθ=Y/X,Y为ot轴,为Sw轴,其中0≤θ≤2π,这样就可以根据θ的大小选择企业的战略类型,如表3所示。

由评估表计算可得:θ=aretg(o+t/s+w)=arctg(-1/-1.4)≈36.4°∈[0,π/4)

5.战略强度系数p的确定。引入研究战略强度的两个方向的概念,即战略正强度和战略负强度。企业战略正强度u是指企业外部机会与内在优势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u的值由外部机会0与内在优势S的乘积所得,u=0×S。

企业战略负强度是指企业外部威胁与内在劣势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V的值由外部威胁与内在劣势的乘积所得,V=t×w。

为判断企业的战略强度,引入战略强度系数p,战略强度系数的大小反映战略类型所应实施的强度,其公式为:

p=u/(u+V)

计算可得:

U=0×S=5.4×4.6=24.84

V=t×w=-5.8×-6.4=37.12

p=U/(U+V)=0.40

6.战略向量的构成和战略选择。综上所述,在Swot矩阵分析中,通过战略方位θ识别旅行社应采取的战略类型,以战略系数p为模数判断旅行社在当前环境下应采取的战略强度。坐标(p,θ)形成了以θ为方位角,模数为p的战略向量,进而通过战略向量识别和判断网络经济环境下旅行社的战略选择。根据已建立的Swot矩阵模型及其结果来看,网络经济环境下旅行社的战略类型方位θ=36.4。,可知应采取开拓型战略区的实力型战略(表4);同时战略强度系数p=0.40,小于0.5,应采取的战略强度不宜过大。

(三)建立Swot分析结论

网络经济环境下旅行社业的Swot分析表明,旅行社在微观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内部优势,并且从大的宏观环境来看也具有可利用的机会。只有将内部优势与外部环境机会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较好的战略效果。总之,网络经济环境下旅行社应主要采取结合外部机会与内部优势的oS战略,其重要着眼点之一是迅速开展电子商务,充分享受网络经济及电子商务带来的益处。

三、网络经济下传统旅行社介入电子商务模式

网络经济的发展在对传统旅行社业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网络经济的理念与技术理应成为旅行社业发展的新契机,传统旅行社必须积极投身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并充分分享由此带来的机会收益。为此,按照oS战略的方向并结合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特点提出四种传统旅行社介入电子商务的新模式。

(一)广泛参与模式

广泛参与旅游电子商务是旅行社在网络经济下谋求新的发展模式的先决条件。只有广泛参与旅游电子商务,才有可能利用网络这一先进的技术工具,发挥自身在整个旅游业中的传统长处。目前在这方面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中小型旅行社上。我国旅行社90%以上都是中小型旅行社,这些中小旅行社对于电子商务的应用程度普遍较低。作为旅游产品提供者的企业是旅游业中最重要的信息源,而中小旅行社则是这些信息源的直接收集和整理者。如果广大中小旅行社游离在电子商务边缘,整个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就将缺乏丰富、动态的旅游产品信息底层支持,这将大大限制网站信息质量、上网旅游者效用及整个旅游网络经济体系的成长。中小旅行社对网络经济广泛参与模式的具体实施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1.引入B-B-C(BusinesstoBusinesstoCus-tomer)的电子商务参与模式。充分发挥政府部门或旅游协会的主导作用,建立区域性的旅行社商业协会网站,即区域内众多中小型旅行社联盟商务平台网站,成立网上旅游交易市场并进一步将这种旅游交易市场建成网上旅行社超市的形式。如图2所示。旅游者通过网络向网络旅游超市提交自己感兴趣的旅游信息,这些旅游信息对于旅游超市中各个旅行社来说都是开放的。各旅行社通过电脑互联网连入网上旅行社超市,可以根据旅游者提供的旅游信息为其量身定做旅游产品并通过网络,旅游者可以根据价格和自己的喜好选择旅行社及其产品。这种B—B—C的电子商务模式对地区来说有利于旅游业的整体宣传,形成规模效应;对于中小旅行社来说,更是可以以较小的成本参与旅游电子商务,并宣传自身的旅游产品,获取更大的市场空间,还鼓励了正当竞争,有利于旅游业整体

2.旅行社和专业电子服务提供商的联盟合作。传统旅游企业与专业电子服务商或者新兴的旅游网站之间的整合与战略联盟是发展趋势之一。专业电子服务商或旅游网站可以充分发挥其处理信息行业前沿而特有的敏感性和高效性,即时为顾客提供全面、详细、准确的旅游服务信息,增强游客对旅行社的认知度和信任感,以便争取更大的客源市场。旅游网络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使旅行社能够随时了解顾客的需求、建议和意见,同时为顾客提供人性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偏好顾客的全方位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这样,旅行社既可以弥补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的短缺,充分利用专业从业人员的资源,又可以取得更大的网络市场份额。

(二)品牌塑造模式

传统的大型旅行社由于拥有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等各方面的优势,在涉足网络过程中必须注意创建自己的网上品牌。创建自己的网上旅行社将具备双重的优势:在真实市场上具有店面形象、固定生意、一定的销售额与利润;在虚拟市场上与消费者进行直接的沟通,实施网络旅游服务,真正使网络与旅游相互融合。旅行社以熟练的业务技能介入网络,开展电子商务,以网络平台为办公室,进行“虚拟经营”。所谓虚拟经营,就是从事信息加工、传递、从差价盈利转化为信息盈利,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需要指出的是,大型旅行社集团的业务一般都会涉及到旅游产品的全部或者绝大部分,因此,塑造大型旅行社自身的网上品牌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网上预定系统作为支撑,将预定系统作为平台逐步发展相关服务,逐步丰富网上信息资源,营造网上旅游品牌。如上海春秋旅行社的网上品牌发展历程就非常具有代表性。早在1994年,上海春秋旅行社就已经率先拥有了功能全面的电脑实时预定系统。由于这种电脑实时预订系统在内部运作中很快显示出了准确、迅速、方便的规模化统一操作的优势,该社因而迅速扩展,网络成员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商预订系统。2001年初,春秋旅行社将春秋旅游网从简单的信息功能改造成为能够进行旅游电子商务的网站,依靠春秋国际旅行社的产品、品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走上一条“信息一访问人流一电子商务一资金一整合发展”的道路,如图3所示。网上品牌同样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大型旅行社参与电子商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起点应相对较高。但网上旅游品牌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宜按照从预定系统人手,逐步完善服务,结合专业优势的思路,有计划逐步塑造自身网上旅游品牌。

(三)优势互补模式

网络信息具有直观性、丰富性、交互性、定制性、快捷性等突出优势。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参与旅游电子商务,旅行社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都是如何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一步发挥自身原有优势,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及销售业绩。在将网络技术应用于旅游业,实现网络经济下传统旅行社新发展的探索过程中,研究如何将网络技术的优势与旅行社传统的行业优势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理应作为主线。因此,探寻网络经济下旅行社的发展模式,必须将优势互补作为指导性思想贯穿始终。为此,首先应在旅行社行业内部做好相关网络知识与技术的培训与普及,提高旅行社从业人员对于网络技术的认识以及所需要的技能水平。因为任何旅行社的运作都是通过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工作来实现的,提高从业人员相关操作与技术水平,使其了解网络经济特点与优势,进而增强从业人员对网络经济的理解。这是实现网络技术与旅行社优势互补的先决条件。其次,在旅行社网站、预定系统、信息平台的开发与运行过程中,旅行社从业人员应与专业网络开发技术人员密切协作,通过旅行社工作人员丰富的旅游业从业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网络系统的设计要求或改进方案,进而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根据需求对系统进行完善与改进,实现知识结构与经验结构的互助互补,详见图4。最终,实现网上网下的互补整合,分享网络经济电子商务带来的利益。

(四)强化服务模式

旅游经济可行性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旅游经济管理

1引言

以循环经济为背景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旅游经济管理而言,循环经济的思想十分符合旅游经济管理的属性和发展需求,以循环经济为立足点,创新旅游经济管理方式,大力发展我国的旅游经济,促使我国的旅游经济管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我国旅游经济管理面临的问题

2.1旅游经济市场不健全。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对旅游经济管理市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旅游经济管理市场发展的速度。其中可以表现为: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旅游组织机构以及现代化的旅游经济管理制度。因此,我国现今的旅游经济管理模式比较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旅游管理层已经注意到旅游经济管理的劣势,并积极推进旅游经济管理的创新。2.2旅游经费投入不足。当今,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中旅游经费投入不足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旅游经费的投入不足,所以导致旅游行业的产业链得不到扩展。旅游行业涉及人们在旅游途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吃、住、行、购等环节。有一些地方的民生设施财政支出巨大,地方政府没有更多资金去投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导致旅旅游市场基础设施不健全,影响旅游景点发挥其自身旅游资源的优势,制约旅游经济的管理。2.3旅游经营者重开发、轻保护。旅游经营者为了迎合游客的喜好,收获短期的利益,经常盲目地开发旅游资源,从而违背自然资源的发展规律,导致旅游资源的匮乏,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期,而且也出现在中期甚至后期。过度地开发资源只会造成后期旅游资源治理变得费时、费力、费钱。甚至对自然资源造成永久性的毁灭。这不应该是旅游经营者想看到的,更不是我国人民想看到的。2.4旅游产品缺乏个性。为了盈利,旅游区的旅游产品大多大同小异。旅游经营者采用陈旧的产品设计方案,所设计出来的产品自然而然也就缺乏个性。当今社会是一个讲究个性化的社会,如果不能设计出满足当今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那么必然会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个性与文化相结合更加能够赢得游客的喜欢,在未来,旅游业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必须创新产品设计。

3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旅游经济管理创新

3.1创新系统观。旅游行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它涉及资源、环境、人文科学技术等要素。它的利益主体包含: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等。因此,必须构建和创新系统观。系统观要求旅游行业要从整体出发,整合旅游资源,根据旅游资源的发展规律,打造独具特色的景区。用特色吸引游客,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除此之外,旅游业的发规划也要以系统为出发点,多因素考虑旅游业的发展。3.2创新经济观。旅游行业的创新也要依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在旅游资源运用的同时,首先,要优化旅游资源,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旅游资源的再生能力以及承载能力,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旅游经营者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采的过程中,要避免过度的开采旅游资源,一定要在旅游资源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开发和利用,以此来达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旅游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提倡新的经济观,限制自己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激励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购买循环经济产品。只有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使新的经济观更全面的贯彻和落实。3.3创新环境伦理观。近年来,国家提倡人与自然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人再也不是自然的主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自然也存在于这个世界,它也是独立的个体,并且有其生存价值。人类作为自然界最高级的物种,应该主动维护生态平衡,担负起保护自然的重要职责。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旅游经济管理要尊重地球上的所有生命,肩负起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伦理观,并将这种伦理观用于旅游经济管理,运用于保护旅游资源的实践。3.4创新生产观。生产观创新就是要求在自然资源生产的过程中节约生产资料,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要求,在旅游行业开发的过程当中,采用清洁生产、节约生产、绿色生产的方式,提高资源开采技术含量,加大其他技术在旅游市场中的比重,减少旅游行业旅游资源的消耗,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旅游行业加强国际认证,提高旅游行业的国际标准。在开发和利用旅游自然资源的时候,提高旅游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4结语

循环经济是促使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的一种新兴发展模式。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例如:旅游经济市场不健全,旅游经费投入不足,旅游经营者重开发、轻保护,旅游产品缺乏个性等困境。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创新策略来改变这种困境:一是创新系统观,二是创新经济观,三是创新环境伦理观,四是创新生产观等。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贯彻了循环经济的理念,而且,有利于发展我国旅游经济的管理。我国在今后的旅游经济管理中,将充分以循环经济为背景,大力改革和创新旅游经济管理体制,促使旅游业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刘文林单位:南昌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旅游经济可行性篇6

20世纪90年代,旅游产业对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逐渐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发展旅游产业被看作是一种促进社会发展的策略。旅游产业是综合性强大的新兴产业。对于旅游产业的测度,国际上用“touristization”来描述,中文译为旅游化。2006年,朱?f等首次在研究城市旅游时将旅游化作为测度指标来描述旅游发展程度[1]。随着认识的深入,学术界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旅游产业的具体领域进行了相关探索,其中包括对旅游产业复杂过程的测度。张广海等探讨了旅游产业的概念,并运用耦合度法进行了分析预测研究[2-3];钱磊等借助6大统计指标对我国的旅游产业差异程度进行了评估[4];王新越等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测度了山东省17地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5]。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下的一种新兴的产业集群,2017年“全域旅游”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旅游产业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探究区域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揭示区域经济对旅游产业的作用模式,对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经济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物质资料的创造、生产、转移、传播以及消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旅游活动依存的重要基础,为旅游产业的兴盛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6]。而随着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旅游产业的体系结构、表现方式等也会产生深刻变化。

(一)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以往的研究中,旅游产业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劳动驱动型产业[7],亦或是资本驱动型产业[8],旅游经济增长更多地是建立在资源消耗与发掘的基础上,具体表现为“快增长,高消费”,体现的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发展模式。随着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的增大,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旅游产业的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区域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对旅游业生产能力的物化,促使旅游产品向高级化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人们对旅游认识的改变,促使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消费者为导向,对富有资源的开发代替对稀缺资源的无限制开发。

(二)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一般意义上,产业结构的两个变迁维度是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9]。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对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表现为:一方面,区域既定国民收入结构的相关调整、区域供给能力或者物价水平的变化会对旅游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旅游产业营业收入增量的发展也会改变旅游产业自身的构成比例。

(三)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旅游产品功能的优化

旅游产品的价值通过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得以实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旅游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个性化的需求愈发重要,以“食、住、行、游、购、娱”为代表的传统旅游需求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预期。在一定时间段,旅游产品只有通过灵活调整自身的形态以及内容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而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为旅游产品功能的优化奠定了基础,促进旅游产品的个性化与多元化。

(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对旅游认知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需求,旅游支出在家庭以及个人消费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10]。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旅游行业的变革,可以为旅游者出行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以及优质的服务。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旅游者可支配收入提高,为出游提供了经济基础。带薪休假制度的日益完善,为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旅游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种较高水平的消费活动,而精神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比重的增加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为旅游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促进人们对旅游认知的改变。

二、区域经济与旅游产业的指标选取及其数据处理

(一)区域经济的指标选取

1.经济总量维度。广义上的经济总量一般是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两个方面进行测度。基于数据可得性、全面性等的综合考量,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亿元)4个指标来反映经济总量的发展水平。

2.经济结构维度。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合理的经济结构有助于发挥地方优势,促进经济的稳健发展。选取的主要指标为投资消费结构、经济开放度、产业结构、从业人员结构4个百分比指标。其中,投资消费结构(%)=各地资本形成总额(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亿元),经济开放度(%)=进出口贸易总额(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产值(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从业人员结构(%)=城镇从业人员数量(万人)/总从业人员数量(万人)。

3.经济质量维度。经济质量本身涉及社会、公正与平等,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反映,对于组织而言,经济质量对组织绩效具有直接的影响,因而成为衡量组织中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选取的主要指标为人均GDp(元)、单位面积产出(亿元/平方千米)2个指标。

(二)旅游产业的指标选取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供给与需求是产业经济发展的两个关键方面,若二者形成良好的协调互动机制将会有效推动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从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层面进行综合评价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区域旅游产业水平。

1.旅游供给。旅游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区域中愿意而且有能力提供的旅游产品以及服务的数量[11]。选取的指标包括旅游企业接待能力(%)、旅游企?i人均资产固定原值(万元)、旅游劳动投入率(%)。旅游企业专指具有独立经营能力且进行核查计算的经济单位,即旅行社、星级饭店以及旅游景区。其中,旅游企业接待能力(%)=旅游企业数量/区域总人口,旅游劳动投入率(%)=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区域总就业人口数量。

2.旅游需求。旅游需求是旅游者为满足自身旅游欲望所产生并有能力获取的旅游产品数量。选取的指标包括人均旅游收入、旅游经济增长速度、旅游产业集中度。其中,旅游产业集中度=(区域旅游总收入/区域GDp)/(全国旅游总收入/全国GDp)。

旅游产业是综合了社会文化、经济规律、地域景观以及人口流动等诸多要素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12]。因此,旅游产业测度指标的选择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修正的过程,需要建立在旅游发展的经验总结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准确预测的基础上。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指标测算的数据选自2006―201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5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及其副本中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相关数据,权重的确定运用熵值法。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1.为了消除计量单位不同对数据的相关影响,运用mix-min方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处理,将数据统一为无单位的数据集。运算相关公式如下:

2.在求熵值的过程中要对数值进行对数处理,为避免计算中的无意义,对上述数据进行相关平移处理:

3.指标的比重变换:

4.计算指标的熵值:

5.指标熵值逆向产业处理:

6.计算指标的权重:

其中,m表示指标的个数,n表示数据统计所涉及的地区个数。

运用加权平均法测算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与区域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指数,为便于研究二者之间存在的深层次关系,将指数进行扩大化处理,具体公式如下:

三、区域经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型构建及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区域经济对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应用最小二乘法(oLS)的原理进行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的相关数量统计分析,从而探究区域经济发展中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显著因素。其数学模型为:

其中,,,…,分别为p个自变量的观测值,Y是因变量的观测值。

为避免在分析过程中受到变量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的干扰,影响模型的正确性,在分析之前对数据进行相关系数的检验。通过应用可以描述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统计量来探索二者之间存在的密切程度以及相关的影响方向。在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时,为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首先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见表3)。

由表3可知,最终的显著性检验的结果为0.000,即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与旅游发展指数不服从正态分布,由此选用Spearman和Kendall相关系数来分析其特性,考察二者的相关关系(见表4)。

经测算,区域经济发展指数与旅游发展指数的关系系数分别为0.126和0.181,均大于0,反映了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区域经济发展指数与旅游发展指数的相关性是显著的。

在相关系数检验的基础上,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采用SpSS20对标准化后的数据展开描述(见表5)。

就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经济总量对旅游产业的影响系数呈现微小的负化作用,与日常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而经济结构与经济质量对旅游产业的影响呈现正向作用,符合日常观念。其中经济结构对旅游产业的作用最明显,影响系数达到0.58,成为影响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

旅游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而区域经济对旅游产业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旅游产业的发展植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区域经济的影响(见图1)。从线性回归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对于旅游产业的影响不在于经济发展的规模,而在于经济发展的结构与质量。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质量具有较大的作用力,而经济总量发生作用可能主要是在旅游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四、区域经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地域范围内,经济生产要素组成的发展综合体,反映的是区域在发展过程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12]。旅游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之一,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建设作用[13];同时区域经济作为旅游发展的基体,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结合前文的数据测算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分析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旅游经济可行性篇7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美国学者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循环经济。他认为,循环经济不同于旧有的过分依靠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而是建立在资源循环运用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实现了资源的合理运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它要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综合利用资源,使经济系统有机融合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循环进程中,从而使得物质资源在不断循环运用中得到充分利用。总而言之,循环经济是高效、污染低的一种可持续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我国旅游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不健全

我国旅游业发展非常迅猛,旅游经济管理市场建设严重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比如,我国还没有全国性旅游行业组织机构以及现代企业制度,一些地方政府旅游经济管理模式单一化。当前,旅游主管部门已初步意识到旅游经济管理不仅仅是单项事务的管理,还涉及城管、交管、物价、劳动、卫生、工商、消防等部门。因此,需要成立一个多职能单位兼收的管理委员会,专项并有针对性地对我国的旅游经济进行管理。另外,许多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管理模式单一陈旧,缺乏创新,忽略旅游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导致其管理水平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难以形成强大合力,实现有效的旅游经济管理。

(二)旅游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中存下着旅游经费投入不足及不合理的情况。1.旅游经费投入不足。旅游行业产业链比较广泛,涉及人们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而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庞大,难以组织财政资金投向旅游设施建设,导致旅游市场基础设施不健全,无法发挥优质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比如,外部交通、旅游步道、排水以及垃圾处理系统建设落后等。总而言之,旅游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从而制约了旅游经济管理的效益。

(三)重开发、轻保护现象严重

为了短期利益,有些旅游经营者盲目开发旅游资源,违背自然资源发展规律,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旅游资源开发初期,而且在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利用中,也存在这种不注意资源保护的做法。这种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根本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行为后果必然要以高昂的治理费用作为代价,甚至是旅游资源的永远破坏。

(四)旅游产品缺乏个性

许多旅游景区的产品缺乏个性,采用旧有的产品设计方案,满足不了游客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新颖性的需求,难以吸引回头客,旅游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主题公园虽然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产品,但是由于缺乏个性,并没有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导致游客数量不断减小。

三、基于循环经济视域下的旅游经济管理创新

(一)系统观创新

旅游行业是综合性强的行业,涉及人们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产业。旅游行业存在政府部门、旅游经营开发者、当地居民等利益主体,涉及资源、环境、人文、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要素。因此,旅游行业应该在“五位一体”发展指导下,构建系统管理和控制的系统观。系统观要求旅游行业发展要考虑供求规律,从整体出发,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品牌景区,用品牌景区带动区域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旅游行业的开发与管理要尽量实现市场化操作,有效融合旅游资源,增强旅游产业的整体合力。另外,规划旅游行业时,要以系统观为原则,考虑影响旅游行业发展的所有因素,规划旅游行业,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观创新

经济观创新指的是旅游行业要根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优化旅游行业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益,在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时考虑环境的承载力,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管理时,要考虑环境的容量,以保证旅客有一个舒适和愉快的旅游体验。同时,旅游行业的经济观要求,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以及自然资源不危及未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取得最合理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旅游行业的开发和经济管理过程中,要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分掠夺,在自然资源可以承载的范围内开发和利用,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环境伦理观创新

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宣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以外的物种存在于世界,也具有其生存价值。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物种,对地球其他生命体应该承担伦理责任。基于循环经济视域下的旅游经济管理要尊重生态环境,肩负保护环境的伦理道德,并且将环境伦理观运用于旅游业的开发和经济管理,运用于保护环境的实践。

(四)生产观创新

循环经济视域下的生产观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节约生产资料,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样,在旅游行业开发利用中,运用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和绿色生产等生产方式,提高技术含量,加大知识等非自然资源物质在旅游市场中的比重,减小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快旅游行业国际认证,按照国际标准化iSo14001的标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益。

(五)消费观创新

旅游经济可行性篇8

现代社会属于知识经济型社会,旅游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旅游企业管理者必须要重视现阶段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开展有效的措施,针对于旅游业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有效的对策,保证旅游企业实现长效、稳定、持续的发展。

1旅游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

第一,旅游企业经济管理逐渐朝向可持续化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旅游业作为一个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行业,其发展过程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只有保证可持续化的发展,才可以保证旅游业自身业务的质量。很多企业逐渐重视到了旅游企业管理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保证了旅游行业的旺盛发展。现阶段,很多地区的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都受到了一定的破坏,进而影响了当地旅游市场的发展。旅游企业必须要重视这种问题,并且正视持续发展的必须性。

第二,旅游企业经济管理逐渐朝向智力化发展。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决定了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必须要具备足够的竞争性。经济管理的竞争化,是现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重要特点。旅游企业开展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且已经清晰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人才作为当代社会的宝贵资源,旅游企业要同样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很多旅游企业都针对于自身的管理特点和业务需求,构建了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自身的长期发展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平台,这对于旅游企业的长效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旅游企业经济管理逐渐朝向全球化发展。

旅游消费属于一种全球化的异地消费,属于开放的行业,而旅游企业也应该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旅游企业要想真正的实现长效发展,就必须努力的开拓市场,将旅游市场定位于全球,加强异地跨国合作。通过对于现有信息网络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构建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并且加强与其他异国之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合作,为自身旅游业务的开拓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旅游企业经济管理逐渐朝向智力化发展。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旅游行业发展主要依靠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品牌资源、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知识产权以及多方面无形资产,旅游企业必须要重视自身的智力化发展。很多企业在开展自身经济管理工作中,已经认识到智力化发展的重要性,并且积极的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通过对于自身内部管理的优化,逐渐保证了自身竞争能力的稳步提升。

第五,旅游企业经济管理逐渐朝向网络化发展。

知识信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旅游行业作为信息密集型产业,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只有拥有了宝贵的信息资源,才可以在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中获取良好的优势。随着网络化技术的深入引用和发展,很多企业都逐渐重视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很多旅游企业对于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了改变,并且通过组织先进的网络化营销与管理手段,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

2提高旅游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对策

第一,加强思想理念的创新。

传统的旅游企业开展自身经济管理过程中,主要是依托传统的经济体制背景下,管理过程重视制度与经营上的内容,对于管理与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并且忽视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变更,需要一定的成本和大量的人力资源、资金作为支持。很多旅游企业没有认识到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因而在管理模式改进的过程中,投入不足,难以真正的实现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对于自身的思想观念进行创新,结合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特点以及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管理模式,有效的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另外,旅游者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带着不同的旅游目的,存在性格、年龄及收入的差异,并有不同的爱好与情趣。旅游企业的管理行为要满足每一位旅游者的要求,并且做好对于不同市场的细化管理。因此,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不断创新理念才可以实现良性的发展。

第二,做好基础性经济管理工作。

基础性经济管理工作,是保证旅游企业自身运营发展水平提高的关键,也是支撑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对于基础性经济管理行为缺乏足够的限制和规范,约束能力不足导致了企业运营管理行为不规范,旅游业市场混乱,直接限制了我国旅游行业市场的良性竞争的发展。旅游企业要对于自身内部财会管理工作的制度进行完善,保证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相关行为符合规范,并且有效的利用企业内部的资源。对于相关经济管理岗位的人员,要做好责任的分配,并且提高内部控制能力,构建完善的内部经济管理体系。基础性经济管理工作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旅游企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是旅游企业做好内部成本管理的关键,与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取能力密切相关。

第三,对于管理工作进行创新。

相对于国外旅游行业来说,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较晚,并且相关理论体系不够完善,旅游行业市场正处于一个逐渐成长的阶段。旅游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中,要收纳于对国外先进管理经验进行借鉴和学习,并且就其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研究与分析,并且结合我国旅游行业市场发展特点,构建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与此同时,旅游企业管理者也要积极的进行创新。在新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企业要善于构建企业品牌形象,并且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与培训机制,保证企业具有长期发展的能力。旅游企业还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结合我国文化特点,有效的提高旅游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落实效果。

旅游经济可行性篇9

一、旅游经济的形成过程

旅游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伴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而逐步从商业中分化出来,形成了在第三产业中具有综合性带动效应的“龙头”产业。旅游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旅游经济的萌芽阶段。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特别是各种自然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各种灾害及民族部落之间的械斗,使人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发生经常性的空间迁徙活动。尽管这种为生存而进行的空间迁徙并不是旅游,甚至也不是旅行,但其事实上已蕴含着旅游活动最基本的雏形。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又促进了生产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产生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和商品交换活动范围的拓展,于是围绕以商品生产、商品各种商业活动为中心的旅游活动便产生了。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长河中,旅游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相适应,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如:摩西出埃及,耶稣周游列国传教,古希腊的朝拜、祭祀,马可·波罗的出游,阿拉伯民族的经商往来,孔子周游列国,玄奘西域取经,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七下西洋,徐霞客遍游中华大地等等,为旅游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尚低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能促使旅游活动商品化,而仅仅是孕育了旅游经济的萌芽。

(二)旅游经济的形成阶段。旅游经济的形成是旅游活动向商品化发展的过程。从旅游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现代旅游经济的形成主要开端于18世纪的产业革命,以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形成了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促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迅速发展,从而为现代旅游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条件。

1、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手段,尤其是交通运输工具的改善,不仅使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扩大、市场空间范围扩展,而且汽轮、火车的产生为人们有目的的大规模、远距离的旅游活动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技术条件及交通工具。例如,美国于1807年开辟汽船内河定期客运航班,紧接着欧洲许多国家相继开设了蒸汽客轮经营服务,英国于是1830年在利物浦到曼彻斯特之间开设了火车客运服务,到1890年,已吸引了近20万国内外旅游者。

2、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地提高,随着商品经济繁荣、兴旺,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和改善,这就为现代旅游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需求。于是,伴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工厂化制度的建立,旅游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物质生活的组成部分,从而为现代旅游经济的形成提供了需求前提和经济条件。

(三)产业革命为旅游经济的产生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为旅游经济的形成创造大量需求的同时,各种专门从事旅游服务机构的建立标志着现代旅游经济的产生和形成。特别是1845年,英国的托马斯·库克成立了第一家包括食、住、行、游等旅游活动在内的旅行社,开创了有组织地提供旅游活动的各种专门,从而促进了旅游商品化进程。之后,诸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各种以经营旅游业务为主的企业纷纷建立,各种旅游住宿、餐饮接待设施不断建设和完善,从而使旅游活动发展成为一种商品化经济活动,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旅游经济正式形成了。

(四)旅游经济发展阶段。现代旅游经济虽然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一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在迈向21世纪的最后几年中,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旅游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看:1995年全世界的国际旅游人数已到5.67亿人,比1950年增加了21.4倍,年均递增7.3%;国际旅游收入达到3,720亿美元,比1950年增加了142.1倍,年均递增11.9%。旅游业的增长速度不仅远远超过了世界经济3.2%的平均增长速度,而且也超过了增长势头最好的工业的5.3%的平均增长速度。

2、从世界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看:旅游业年新增价值已占到世界年新增价值总额的5.9%,提供的税收也占每年世界企业提供税收的5.6%。根据国际旅游与观光理事会的研究报告,在美、英、法、日、德五国旅游业同其他产业新增价值的比较中,五国旅游业新增价值分别是五国农业的5.7倍。这充分表明当代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远远高于那些被认为发展势头较好的产业。

3、从世界旅游业吸收就业人员及创汇水平看:全世界每年新增就业人员中每15个人中就有1人进入旅游产业工作。从前述五国就业人数比较看,旅游业吸收就业人数分别是农业的1.7倍,纺织业的3.8倍,汽车业的4.8倍,金属工业的6.2倍。此外,一些发达国家旅游业创汇占出口总收入的比重已高达2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创汇产业。

4、从世界旅游业的地位看:其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综合带动效应较强的产业,不仅可以直接创汇,吸收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增加更多的间接收入,并带动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现代旅游经济已发展成为一个高增值、高就业、高创汇、高效益的新兴产业,因而旅游业在世界经济及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趆来赿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仅积极推进旅游经济的产业化进程,而且都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积极参加扶持和发展。

二、旅游经济的发展特点

现代旅游经济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一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具有以下几方面显著的特点:

(一)旅游经济活动的大众性。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旅游活动不再是以少数富有者为主的活动,而是一种面向人民群众的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也具备了外出旅游的时间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从而推动了旅游活动的大众普及性。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为旅游者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旅游条件和旅游服务,从而促使旅游经济活动又进一步向大众化普及和发展。

(二)旅游经济活动的全球性。现代旅游经济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旅游或近距离旅游,而打破了地域、疆域的界限,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通讯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促进了交通运输条件(尤其是民用航空)的极大改善,使人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经济支出周游世界各地,获得更多旅游需求的满足。同时,旅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又增进了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及人民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为推进全球化的旅游活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三)旅游经济活动的规范性。现代旅游经济活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种有组织的规范化旅游模式。无论是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通常都是由旅行社作为主要的组织者,依托各类旅游企业和旅游风景区,按照预定的旅游线路、活动内容和时间表,提供综合性的旅游服务,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而旅游者只需承担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尽情地享受旅游的愉悦,不用再为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等问题操心。正是由于旅游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发展,才推动了旅游经济活动的大众化和全球化发展,才促使现代旅游业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四)旅游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整个世界旅游经济的发展盛况空前,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并经久不衰。虽然世界旅游业一度从五十年代12.6%的增长率下降到九十年代初的8.1%,但同世界经济及世界工业的增长率比较,始终保持了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同时,随着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显著的提高;旅游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的一种经常性活动。此外,随着旅游经济活动的广泛开展,促使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以谋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旅游经济产业化标志

通过以上旅游经济的形成过程及发展特点来分析,可以看出旅游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四个显著的特征:其一,旅游经济主业是派生的,是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扩大而逐渐从商业中派生出来的;其二,旅游经济产业是相对来说独立的,有相对集中的旅游需求和供给,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市场结构和生产经营体系,具有独立的分工领域;其三,旅游经济产业是以服务为主的,即旅游主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因而旅游经济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其四,旅游经济产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的主体部门和产业结构体系,具备了成为一个经济产业的基础。根据以上分析,现代旅游经济已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并且正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其具体标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消费需求的集中化。根据现代经济理论分析,工业化的推进不仅使物质生产获得很大的发展,而且促使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并引起需求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人们从注重物质生活的需求向更注重精神方面满足的转变,旅游活动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据有关研究表明,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人们即产生旅游需求;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时,人们即产生邻国旅游需求;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人们即产生远距离的国际旅游需求。可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休闲、娱乐、观光、浏览、度假等旅游需求日益增长,从而为旅游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市场需求。

(二)旅游生产供给的专业化。伴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旅游业逐渐从商饮服务业中分化出来,形成以旅游经济活动为中心,把多个企业和行业集合起来,向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综合的新兴产业。而这些专门经营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尤其是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不仅对旅游主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成为现代旅游经济的三大支柱,标志着现代旅游经济的成熟。

旅行社是指依法成立并具有法人资格,在旅游经济活动中从事招徕、接待旅游者,组织旅游活动,获取经济收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旅游企业。旅行社在旅游业内部各行业部门中发挥着“龙头”作用,既是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旅游主品的营销者,通过自己的活动把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联结起来,促使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

旅游饭店是为旅游者的活动提供旅游住宿、餐饮、娱乐和其他服务的旅游企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业是否发达的标志。旅游饭店发展的数量、规模、档次和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国家旅游业的以展规模和水平。

旅游经济可行性篇10

一、旅游市场的涵义

所谓旅游市场,实际是指旅游经济活动的交易场所,也可称之为旅游环境。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交换市场类似,旅游市场同样需要对生产力进行细化,进而生产出相应的旅游产品,通过交易方式完成旅游经济活动,这一系列行为的综合体现就是旅游市场,包括在旅游经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经济关系,同样属于旅游市场中的一部分。

二、旅游市场的特点分析

1、客源异地性

旅游市场与其他市场不同,旅游市场客源存在异地性,简单来说即是,本地旅游企业所接待的旅游客人大多外地客人,一般不会出现当地游客。这种特性是其他市场不具备的,因为其他市场在进行商品交易时,通常是由当地客人流向外地市场,客源同地。正是因为旅游市场具备了这样的特点,才极容易导致客人或游客在接触到真正资源,从潜在客户转变为现实消费者时,会出现更多不可控事故,如货币汇率浮动不定、旅游政策临时改变、旅游目的地和游客所在地存在较大经济距离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对该地区旅游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大大降低该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能力。

2、经营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

由于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特征,旅游经营者与消费者都只能通过网络或纸质形式对产品进行交易,所以造成二者在经济活动期间存在信息部对称特点。详细概述为,旅游消费者在选择旅游地,参考旅游信息时只能纸质资料或网络宣传资料对旅游产品进行了解,不能到现场对旅游产品进行真实感受,所以很容易形成一种浅显认识;而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信息的收集工作是相当困难的,且能够流传到旅游市场,供旅游消费者选择参考的旅游信息数量很少,这无形之中增大了旅游经营者的风险。正是因为这一特性的存在,旅游经营者在实际经营时可能会仗着旅游信息无法马上查实而对消费者进行诈骗,让旅游消费者对半真半假的旅游信息进行选择,导致消费者判断错误而上当受骗。

3、旅游市场风险性较大

旅游行业存在着抗干扰能力差、旅游产品较为脆弱等缺陷,因此各种情况均容易激发旅游市场的风险。首先,由于旅游活动并非是完全室内的行为,天气异常、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旅游市场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比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与核泄漏事件,给日本乃至全东亚地区的旅游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其次,旅游产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实现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此过程当中,任何意外状况都可能导致旅游产品交换的失败。由于旅游产品具有极强的季节性与构成的多样性,旅游产品常常随着其构成成分的变化、旅游消费者假期的变化和旅游目的地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旅游产品本身较为脆弱,因而决定了旅游市场的风险性。

三、游市场的开发对经济的影响

1、旅游市场的开发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树立旅游品牌

在大范围内举行旅游宣传活动已经成为了现代国际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这种整体性活动能够克服旅游行业在资金、人力方面匮乏的缺点,便于打开国际旅游市场。以东南亚联盟为例,为了打开欧美旅游市场,东南亚联盟各国联合起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项目,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果。

2、游市场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实现,我国经济不断繁荣发展。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政治隐患也愈见明显。因此,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促使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行业带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制定经济政策时的首选。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联起手来,共同发展旅游业,逐渐形成了关系密切的经济区域,共同发展商务旅游、红色旅游、银色旅游等旅游项目,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加强旅游市场的开发有利于充分调动各地方政府共同合作的积极性,为了组成旅游经济的共同体,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制定政策时同心同德,不仅有利于双方的经济发展,还巩固了社会稳定。

3、游市场的开发有利于刺激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旅游消费者在挑选旅游目的地时常常遵循效率最大化原则,即当一个旅游景点的旅游资源越丰富、与客源地人文差异越大、其民俗风情越有特色,就越能够吸引旅游消费者的目光。如果当地旅游路线只有一条,旅游消费者就只能欣赏沿线的个别景区,这样的旅游区呈现出线性关系;但是如果当地的旅游区包括若干个旅游路线和风格迥异的景区,该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就可以调动旅游消费者游完所有景区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