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十篇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十篇

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1:25

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篇1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了经济的发展,长期无约束地向大气层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从而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越来越严重的气候变化给全球带来的危机,使低碳的理念日益受到重视,低碳经济时代已然到来。

众所周知,与工业相比,旅游业是一个低碳产业,但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也同样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根据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的碳排放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5%。可见,在低碳经济的时代大背景下,发展低碳旅游,承担起节能减排的相应责任,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低碳乡村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发展低碳乡村旅游的必要性。旅游业要发展,一定量的碳排放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从当前国内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1、过度消费现象的普遍存在。旅游产品的消费属于非基本消费,是人们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的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因而,在旅游产品的消费过程中,过度追求奢华、享受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在近几年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同样屡见不鲜。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各类高档餐饮、高档洗浴、豪华客房等设施在乡村旅游景区越建越多。随之而来的过度消费现象也日趋严重。以酒店业为例,酒店中大量使用的一次性用品、频繁更换的布草用品、巨大的食物浪费以及过量使用的水电资源,都是导致乡村旅游碳排放量严重超标的重要原因。

2、高能耗旅游项目的广泛开展。不少乡村旅游景区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不顾当地的自然条件,盲目的开展一些高能耗旅游项目。如,在一些南方地区,大量开展的人工滑雪场、人工冰雕展等冰雪娱乐项目,其消耗的水电资源都是令人瞠目的。一个人工滑雪场,每年仅造雪需要的用水量就达5万~10万多吨,平均每天的电费也都在2,000元到3,000元左右。一次人工冰雕展,每天的耗电量少则近千度,多则上万度。高能耗旅游项目,成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高碳杀手。

3、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的严重不足。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少乡村旅游景区对于各种清洁能源的利用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严重不足。如,一些乡村饭店使用老式灶具,直接燃烧秸秆、木柴等从事餐饮生产,不仅由于燃料燃烧不充分,热利用率低,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其排放的气体还污染了环境,使人体的健康受到了威胁。又如,发展乡村旅游所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由于缺乏必要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使河水发黑发臭,垃圾乱倒乱堆,二次污染现象严重,乡村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发展低碳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发展低碳乡村旅游固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其发展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1、乡村旅游业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先天条件。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向来被誉为是“无烟产业”。与发展其他产业相比较,发展乡村旅游业不需要大量的生产性原材料、燃料以及动力的投入,因而其占用的资源相对较少,是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谋求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类产业。

2、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与节能减排密切相关。尽管旅游者前往乡村旅游景区的动机各不相同,但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渴望是相同的。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秀丽的田园风光,成为乡村旅游景区的主要吸引物。加强节能减排,保护乡村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3、生态旅游为乡村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旅游,在我国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多年。无论是在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方面,生态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方面,还是在生态行为方式的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就为乡村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三、发展低碳乡村旅游业的对策

低碳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革命,是一场需要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产品消费者等各种相关利益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加以实现的革命。

(一)切实发挥政府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对于政府而言,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发挥其规范和引导作用是职责所在。

1、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规范乡村旅游企业经营行为。政府应尽快制定乡村旅游低碳发展的相关法规、行业标准和认证制度,对乡村旅游景区的旅游交通、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以及旅游景区等各项设施的碳排放制定严格、细致的评价标准,并对符合标准要求的项目实施认证登记制度。从而提高乡村旅游市场的准入门槛,逐步淘汰高碳排放的项目。

2、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乡村旅游企业的低碳化改造。政府一方面可以利用税收的调节作用,对于低碳排放的项目实行税收减免的政策,引导乡村旅游企业在建筑、供热、空调、照明、电器使用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以提高节能减排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财政补贴的调控作用,设立鼓励低碳旅游发展的专项资金,帮助乡村旅游企业突破开展低碳项目的资金瓶颈。

3、宣传和推广低碳旅游理念,引导旅游者参与低碳乡村旅游。政府应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种媒体,通过生动活泼的多种形式,普及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的相关知识,帮助旅游者建立低碳的思维模式,促使旅游者将低碳旅游视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同时,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低碳经济的先天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推广低碳乡村旅游产品,从而引导、鼓励旅游者更多地参与低碳乡村旅游。

(二)充分发挥旅游企业的先导和示范作用。作为旅游产品的提供者,各类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是低碳乡村旅游顺利推行的先导和主体。

1、旅行社精心设计低碳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低碳旅游的开展。旅行社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应充分依托乡村地区丰富的农业作物、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在食、宿、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践行低碳的理念。如,在餐饮服务方面,以乡村纯天然环保无污染的绿色蔬菜瓜果作为食材,为旅游者提供城市中无法享用到的返璞归真的农家菜;在住宿服务方面,选择既有特色,又干净整洁的农家旅馆,让旅游者体验农耕生活的轻松与惬意;在交通服务方面,安排景区内小交通可以采用牛车、马车和手摇船之类的传统交通工具,让旅游者感受到淳朴民风的魅力;在游览服务方面,组织旅游者参与栽种、采摘、现场品尝等体验项目,让旅游者分享劳动和收获的喜悦;在购物服务方面,将健康的绿色农产品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推介给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在娱乐服务方面,可以为旅游者安排一些民间戏曲、杂耍和竞技等观赏或参与项目,向旅游者展示乡土文化的丰厚底蕴。贯穿始终的低碳理念,不仅对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能成为旅行社产品的创新卖点,为旅行社在市场竞争取先机创造有利的条件。

2、旅游饭店软硬件双管齐下,确保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发展。在硬件方面,饭店建筑的设计和设施设备的配备应积极利用各种环保节能的新技术和新能源,减少碳排放量。如,高档星级饭店的外墙设计上,采用温屏节能玻璃的保温技术;对空调系统进行智能化控制;照明系统中,利用LeD灯、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等节能灯具,从而在保证各项设施设备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达到减少能耗的效果。而在一些农家乐饭店中,则可以通过改善垃圾分类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推广节能灶具;引入潮汐能、风力能、生物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方式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在软件方面,饭店应积极倡导绿色环保,将低碳的理念融入饭店的经营与服务中。如,要求员工树立节能意识,做营业前准备工作和保洁工作时尽量采用自然光;多走楼梯,少乘电梯;双面打印节约办公室用纸;人离关灯、关空调等等。号召客人减少碳排放,鼓励客人参与绿色消费,对接受床上用品“一客一洗”服务、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客房能耗量低的客人给予房价的折扣优惠或者赠送小礼物等免费服务。这样能为饭店树立一个具有社会责任的、良好的社会形象,也能大大降低饭店的运营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盈利。

3、乡村旅游景区扭转认识误区,大力推进低碳旅游。乡村旅游景区应扭转将低碳等同于低质的认识误区,不要为了显示景区的接待质量而一味地追求豪华、高级。城市旅游者之所以青睐乡村旅游是为了体验乡土生活情趣,城市化的倾向反倒降低了景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因而乡村旅游景区从规划建设起就要注重低碳研究。首先,根据景区的承载力,科学地规划游览项目,尽量避免高能耗项目的开发;其次,配套设施建设要尽可能的采用原生态材料,体现浓郁的乡土文化特色。此外,还应该积极地将低碳的理念融入景区的管理运营过程中。在景区内实现环保交通工具的换乘,降低车辆尾气的排放量;推广使用电子门票,减少纸张的浪费;设立垃圾分类处理箱,以引导旅游者形成分类丢弃废弃物的习惯;组织低碳活动,让旅游者感受低碳的意义,等等。低碳景区的营造,既是增加景区吸引力的制胜法宝,也是保证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积极发挥旅游者的参与和主体作用。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低碳乡村旅游的顺利开展。

1、改变传统消费心理,积极推动低碳旅游。作为较高层次的消费,旅游活动在很多旅游者的心目中历来是和追求轻松与享受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炫耀性消费和过度消费的现象屡见不鲜。事实上,低碳旅游不仅不会降低旅游的质量,更能让旅游者体验到别样的乐趣。徒步行走既减少了碳排放,更锻炼了身体,使自身的潜能得到了激发;干净整洁的农家乐饭店既能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更能感受原汁原味的农家风情。只有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发生了改变,旅游企业开发低碳旅游产品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激发,才能保证低碳乡村旅游的顺利开展。

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经济影响;感知;开发对策

一、国内外旅游地居民感知研究现状

乡村旅游作为村民参与程度极高的旅游形式,与村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对乡村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和态度进行分析,了解村民对旅游开发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感知,有助于地方政府了解乡村旅游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理清旅游者与村民之间冲突的状况,以获得村民对旅游业的支持。关于村民对乡村旅游影响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尝试。

国外学者JennieHarvey等(1995)分析了爱达荷(idaho)乡村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和态度,指出不同性别对旅游项目的感知存在差异;DavidB.weaverandLauraJ.Lawton(2001)分析了城乡边缘地区居民对旅游的态度,指出当地居民的态度可分为三种,支持者、中立者和反对者,支持者中主要是那些与旅游者关系密切的新来的居民,而中立者一方面承认旅游能带来经济利益,另外也对旅游的社会影响持矛盾态度,而反对者主要认为旅游影响当地交通,提出对旅游进行适当管理可产生积极的影响;peggypetrzelka等(2005)在对乡村居民对旅游态度的研究中,发现不同性别之间和同性别内部对社区参与、旅游感知存在差异,同时,对于保护当地文化和反对土地买卖持广泛认同态度。

国内学者亦对旅游影响感知进行了研究,徐克帅、朱海森、蒋盈(2006)对乡村旅游开发与老年人环境感知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乡村旅游地老年人环境感知具有较强烈的乡土意识、对游客与旅游开发普遍持积极的支持态度、希望承担旅游地主人的角色、希望更多分享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等特点;李东和(2007)等从旅游影响的空间分异角度对安徽省三河镇旅游影响感知进行了分析,指出居民对旅游收入的分析、成本的承担都呈现区域不均衡性;史春云(2007)等则从个体视角对九寨沟居民影响感知进行了分析,指出年龄、家庭等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影响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主要因素。

从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对乡村旅游影响感知的分析探讨,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对旅游经济影响感知与阶段性开发对策的研究还很有限。基于此,本文选取位于京津走廊的廊坊市永清县杨家营村为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杨家营村居民的旅游感知进行实地调查,并做具体分析,最后针对乡村旅游所处发展阶段,提出阶段性开发对策。

二、旅游影响感知分析

1 区域背景

永清县隶属于河北省廊坊市,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带的中心,面积776平方公里,折合116.4万亩,地理位置优越。杨家营村是河北省的十八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该村依据位于廊霸公路沿线的优越交通条件,大力发展以果树种植、农家乐接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现已累计接待来自京津及周边地区旅游者近30万人次。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使旅游地居民感知的研究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

2 研究方法

2008年7月,我们通过由永清县旅游局统一发放,由村民填写的方式,发故居民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69份,有效问卷365份,有效率98.9%。调查问卷共涉及被调查居民的背景情况、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等共39项。采用5分制来定量测定,分别用i代表非常反对,2代表反对,3代表不知道,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3 研究结论

(1)被调查居民的具体情况

此次调查共涉及居民365人,被调查对象包括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其中男性占44%,女性占56%,由于旅游业并非多数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多数传统家庭的男性在外务工,使从事旅游业的女性较多,基本符合杨家营村的实际情况;在年龄结构上,以25-55岁的中青年为主,共占被调查者的64%,文化程度上,以初中和高中为主,共占71%,一般来讲,该年龄段的人思想比较成熟,对问题有深刻的见解;在月收入中,1000元以下的居民占到82%,说明居民收入水平整体偏低;从“您家是否正在开展农家乐旅游”一项中,选择“是”的占23%,选择“否”的占77%,说明当地从事旅游业的人较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以间接为主;在开展农家乐旅游的农户中,从事的旅游项目所占比重分别为:果树种植(43.5%)、农家乐接待(34.8%)、大棚生产(24.6%)、林木种植(1%),说明从事果树种植和农家乐接待的农户较多。

(2)居民对乡村旅游经济正、负影响的感知

从表1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居民对旅游经济的正面影响感知较强烈,而对旅游负面影响感知较弱。具体表现在:(1)对旅游经济的正面影响,赞成率平均在78%以上,其中对“乡村旅游能增加就业机会”、“乡村旅游能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赞成率都在96%以上,说明居民能认识到发展旅游业能改变他们的生活;(2)在正面影响中,居民对旅游业的税收贡献较其他正面影响感知度弱,只有38.7%的居民持赞同态度,说明乡村旅游发展之初,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3)对旅游经济的负面影响较正面影响感知弱,尤其对旅游发展“导致少部分人受益”感知度最弱,只有22%的居民持赞成态度,说明乡村旅游发展之初,居民的收入差异较小,乡村旅游还没有进入规模经营、大户主导的阶段。

(3)村民对旅游发展的总体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与居民对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感知相比,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持较理智的支持态度。(1)50%以上的村民认为“开展乡村旅游利大于弊”、“对旅游业发展现状感到满意”、“政府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对发展乡村旅游持积极的态度;(2)在“开展乡村旅游利大于弊”一项上,有36%的村民持中立态度,说明多数村民对乡村旅游带来的利和弊问题认识不清;(3)在“旅游的经济效益更重要”一项的选择上,66.6%的村民持赞成态度,说明村民对旅游的经济效益更加关注;(4)在“政府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一项的选择上,有85%的村民持支持态度,此项也是村民感知度最高的,说明政府在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4)结论分析

通过对被调查居民具体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村民从事的乡村旅游项目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中从事果树种植(43.5%)和农家乐接待(34.8%)的村民共占到从事乡村旅游经营户的将近80%,说明杨家营村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而且产品档次整体较低。从乡村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档次低是乡村旅游初始阶段的主要表现。

在“居民对乡村旅游经济正、负影响感知”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村民对旅游经济的正面影响感知强烈,说明村民希望从发展乡村旅游中获得更多经济收益;而村民对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感知较弱,说明现在村民间的收入差距较小,乡村旅游经营者还未从发展旅游业中获得更多经济效益,这与乡村旅游发展之初,村民经营规模较小、经济收益低有直接关系。

从村民对旅游发展的总体态度一项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村民对旅游业发展持理智的支持态度,这一方面说明当地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另外也说明村民认为发展旅游业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对发展旅游业持乐观态度。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杨家营村乡村旅游存在以下特点:第一,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档次低,第二,村民经营规模小,经济收益低;第三,村民对旅游业发展持理智的支持态度。这些特点都符合乡村旅游发展初始阶段的主要特征。

另外,根据多克西(Doxey,1975)的旅游发展阶段理论,在旅游业发展之初,居民对旅游发展持乐于接触的态度,处于融洽阶段。这也充分说明,永清乡村旅游发展整体处于初始阶段。

三、乡村旅游阶段性开发对策

1 增加旅游项目,提高产品档次

乡村旅游发展之初,产品结构单一,产品档次低。针对此问题,应逐步扩大产品类型,力争实现多样化。从杨家营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看,主要应与永清其他旅游景点合作,在增加冬季乡村旅游项目上做文章,应逐步加强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将李赢民俗收藏馆、宋辽古战道、辽代白塔与农家乐接待、冬日大棚采摘紧密结合,打造冬日特色文化旅游专线,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档次和文化内涵。

2 重视村民教育,强化参与意识

较低的受教育水平,使村民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存在很大局限性,导致村民对旅游的参与程度较低。因此不断加强居民教育,通过将专家请进来和把村民代表派出去的方式,将短期培训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在不断激发村民参与热情的同时,加强对村民参与能力的培养,使居民在服务技能和管理水平上均有所突破。

3 加强村民合作,提升竞争实力

乡村旅游发展之初,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以及乡村旅游收益的不断增加,将有外来经营户进入,使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加剧。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将难以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因此逐步加强村民合作,将现有农户进行重组与联合,根据经营项目的不同进行分工合作,逐步扩大市场影响,提升整体竞争实力。

4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旅游规模

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篇3

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是它的乡村性和生态性。就其乡村性而言,乡村生态旅游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它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有着积极带动作用,并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就其生态性而言,其是现代生态旅游新趋向,在满足现代游客新需求和促进整个旅游业发展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究竟什么是乡村生态旅游,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具有哪些特点,如何进行开发以及面临什么样的困境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上述内容对我国近十年来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整理,期望为后续研究的延续有所帮助。

二、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

乡村旅游活动的大力开展和生态旅游概念提出以来,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研究就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热忱关注。尽管已有很多研究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进行了较完善的界定和解释,但由于各个学者研究出发点有差异,国内目前还没有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做出一个准确的界定。但各界习惯用乡村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等名词来描述其相关内涵。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有很多种,例如中国旅游协会区域开发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文昌教授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将田园生态景观、农事活动、农俗文化的深层次开发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具有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环保等多种功能的旅游形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寇明婷博士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大自然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导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时,有着明确的了解和学习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负有保护责任,同时不乏促进目的地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当然还有很多研究人员给出了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对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很有意义。何晓芳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区域,以乡村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朴素的乡土文化与人情、娴静的田园风情为基础,用景观生态及生态美原理与方法为游客建立起一个欣赏乡村景观、认知自然、培养与体验生态的旅游环境,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景观美学价值、乡村居住的宜人价值、乡村文化的追忆价值与乡村生态的教育价值,并最终使得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对近年来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尽管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界定,但笔者认为何晓芳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并从规划角度,生态发展角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做了很好的阐述。该表述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科学合理,体现出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

三、乡村生态旅游的类型和特点

(一)乡村生态旅游类型

现阶段的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分析,提出其具有的特点,大致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类。

1.按照空间区域布局划分陈文君的《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中根据空间地域上的不同,明确地给出了分类方式,其类型主要有景区边缘型、都市郊区型和老少边穷地区型。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在《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也根据空间上的不同给出了不同的划分。笔者认为其空间划分中也有一定的经济因素和资源的利用上的考虑,该种划分有利于研究者弄清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在那些地域更加合适,其对各个具体地方应用这种空间区域开发有积极的指向性作用。

2.按照经济贡献差异划分云南大学的王静博士在《试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型》中根据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把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拉动型、农庄经济聚合型、生态经济型、对内联合型。同样的,贺颖华、贺蓓滢在《昆明乡村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探索》中也提到了将乡村生态旅游分为:景区带动型,乡村组织型,公司农户型,综合开发型。他们针对乡村生态旅游中的一些经济参与者和合作模式给出了不同的分类,但本质上都是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上给予区分的。

3.按照旅游活动类型划分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的谢花林在《乡村生态旅游探析》中明确地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三大类型,分别是观光型(观光农业园,景观农业),民俗型(民族乡寨,特色村寨)和休闲型。段景春在《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同样以这种分类方式为要点论述。这种分类方式具有简明和概括的特点,而且从宏观的层面把握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重点突出了休闲型旅游,很多的研究者在进行论述的时候都会应用到该种分类方式。

(二)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

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属性是与具体的乡村地区的特性相关的,针对具体的案例分析,不同的学者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都做出了相应的陈述。马勇、舒伯阳在《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一书中指出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基础性、观赏性、娱乐性、文化性和经济性等特点;章家恩教授的《关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可持续性、融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于一体、地域多样性、动态性、可塑性、高效益、低风险、参与性等特点。也有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定量的研究,例如林刚和石培基在《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中,根据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界定了乡村生态旅游的6个标准:乡村地域为依托、乡村田园风情为吸引、农业生产活动为吸引、民俗文化为吸引、农家生活体验为吸引、休闲观光游览度假活动。通过对文献的阅读整理,对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笔者认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特性虽然很多,但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特点就是乡村性和生态性。旅游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表现形式上具有民俗性和原真性,旅游活动安排上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并且在现实意义上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经济性等一系列特征。

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模式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和近来生态旅游的升温,乡村生态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热衷,国内各省市相关的乡村生态旅游得到了极大推动,特别是在一些乡村资源丰富的省份更是受到了极大重视,学界对于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十分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出现很多研究成果。笔者收集到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文献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研究案例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模式

这类文章的研究模式一般包括研究地的乡村旅游的资源现状以及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根据综合考虑得出结论,并提出进一步开发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对策和建议。这类文献有游茜的《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胡晓聪的《诸暨赵家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探讨》、万幸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湖北省木兰天池官田村为例》、苏珍的《安徽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初探》《诸暨赵家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探讨》、李晓阳的《打造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品牌的对策研究》等。该种研究模式是国内学者较为熟悉的研究方式,但由于学者的研究功力不够等多种因素,不少的文章都浮于解释问题式的回答问题,对理论的延续和加深缺乏相关贡献。

(二)应用相关理论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模式

这里面包括张丹的《柳州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李明月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探讨———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张禹的《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以苍南县五凤乡为例》。胡志毅、张兆干在《中国社区旅游模式探讨———以徽州古村落社区旅游为例》中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和全面参与,并描述了“近S形”的总体发展曲线模型。杨兴柱、陆林、王群等人在《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及应用》就很好地应用了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来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决策的8个重要变量。该种模式应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从实际出发,从调查出发,针对具体的案例地进行调研得出相关结论,一般比较有说服力,是比较规范的研究模式,很多根据研究成果翻译得出的研究文章都到国外的顶级期刊得到发表,与国际研究范式较为切合。

(三)引用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对比性分析的研究模式

该种模式把本地区甚至本国的一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和国外的一些相关开发经验做一个对比性研究,从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经验中找到自身发展的出发点,得到很多的启示。例如凌强的《日本生态旅游发展的措施、问题与启示》,和张兵、尹弘的《浅析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很好的对比性研究。其中,邓冰、吴必虎的《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提到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community—basedecotourism,CBet)是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的一个新趋势。该种模式走在理论研究前沿,对国内旅游研究方向起到带头作用,引导我国广大学者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如社区参与式乡村旅游、社区增权式旅游等多种旅游研究新方向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认知和研究。

(四)利用旅游规划理论和开发手段进行分析的研究模式

部分研究者利用相关的旅游规划开发理念和手段提出很多好的开发模式,如董宁、徐颂军等的《广州乡村生态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探讨》中以广东为例,举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条件,主要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理区位优越,可进入性强;旅游产业体系完善;宏观环境良好这几个主要方面。在开发广州乡村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者的行为转变,旅游业的相关特性,乡村生态环境以及政府引导、监督及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这4个方面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做了探讨,得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一些条件和相关模式。何晓芳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中详尽地给出了详细的规划原则、规划程序和规划内容。其按照乡村生态旅游功能分区、乡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确定、乡村景观生态设计、乡村服务设施的生态设计和相关社区参与的顺序对规划内容进行了分章节的论述。文章通过分析安吉县禹山坞村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和发展目标,以及功能区分和环境容量测量等,提出了该地方的乡村生态设计、相关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服务设施生态设计以及相关规划保障措施。

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规划与开发中,很多的学者都结合相关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一些问题,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不少文献都是根据具体的案例来阐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晏磊、詹斌的《关于发展江西乡村生态旅游的若干思考》中结合对江西乡村旅游的分析,明确表示在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旅游产品综合开发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乡村文化特色不强,开发存在变异迎合性问题;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等严重问题。类似的,林龙飞、陈辉的《发展乡村旅游对策研究———以阳朔为例》中以缺乏规划、生态项目缺乏、开发无序、缺乏合作和缺乏特色这五个方面总结阳朔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此外,李录堂教授专门从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角度指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目前存在经营者认识不足、管理人才的缺乏以及资金投入不足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影响。何晓芳、王莉红则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角度指出了国内在该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中指出:乡村旅游总体上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乡村景观受损现象严重;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于旅游开发,生态安全隐患明显;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竞争力;乡村旅游开发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贡献有限这些问题。通过文献的整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当今乡村生态旅游的问题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上缺乏整体规划观念和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营上运营管理不善和综合开发力度不够;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上客源细分不明和品牌知名度不高;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上同质性产品过多和乡村特色产品优势不明显;相关的制度规定不健全和旅游人才缺乏等。

六、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展望

乡村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乡村生态旅游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并有效利用了当地旅游资源,在满足广大消费者回归生态和体验农村生活的同时,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怎样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准确、科学、合理地定位,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特色提出合理可行的旅游开发策略和对策,既使得各方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又让旅游业得到良好的发展是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笔者认为,今后的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界定乡村旅游的概念

我们要明确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性和其指导意义,尽早明确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以便在调查、开发和保护当中更有针对性,这也有利于我们在学术上的长足进步。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中逐渐形成该领域的科学学科体系,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为广大农村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有利支持。

(二)借鉴国外开发经验

乡村生态旅游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得到了很好应用,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乡村生态系统设立和社区参与共建等很多方面形成了较多研究成果。我国关于国外经验借鉴的对比性研究还不是很多,该方面值得进一步加强,让我们可以更好借鉴经验教训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这有利于我们国家乡村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应用定量研究方法

现阶段的很多文章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问题研究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很可能只是对一些问题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细致地研究。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在规划与开发上需要更多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便于真正弄清楚乡村生态旅游中各相关要素的主次要关系和决定程度,以便于构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程序和管理决策模型。

(四)使用现代化仪器设备

在信息化时代浪潮中,学者们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一些较为先进的测量设备对具体地区的环境承受力以及相关旅游资源概貌进行具体的地理测绘和分析。信息化管理与地理资源测绘方面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多,学界应该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利用现代化设备做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行为;浙江省;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190-02

旅游行为是指旅游者的行为,其研究对象是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1]。对旅游行为的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旅游的流动及规律,找出行为发生的影响机制,而且可以丰富旅游学的研究内容。中国对旅游者行为分析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目前国内对旅游行为研究已较为丰富。

一、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根据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2006年夏组织的关于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问卷调研,调研组共发放问卷2800份,回收2800份,其中无效问卷70份,有效问卷273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7.5%。问卷发放地点包括浙江省11地市市区主要人流密集点和周边主要景区等地,调查对象包括市民、外地游客、外来人员、学生等。最后对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分析,得出相关结果。

二、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一)乡村旅游人口统计学特征

1.乡村旅游者性别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浙江乡村旅游中男性旅游者占49.1%,女性旅游者占50.9%,人数基本相当,女性略占优势。而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旅游者中男性占52.1%,女性只有47.9%。这表明与一般旅游相比,选择乡村旅游的旅游者在性别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由于女性对旅游过程中的安全性有着比男性更为敏感的意识[2],从而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乡村旅游是大众化、安全度很高的旅游形式。

2.乡村旅游者年龄

乡村旅游的主力军是年龄在21~45岁之间的旅游者,46岁以上的老年人很少会参与乡村旅游的活动。而根据2005年城镇居民出游情况来看,65岁以上的旅游者占了22.2%,45~64岁占了21.4%,25~44岁占25%,15~24岁占18.8%,14岁以下占12.6%,旅游者在每个年龄档的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很明显的差距,而且老年旅游者的人数比重也是比较大的,这与乡村旅游有十分明显的反差。说明老年人对乡村旅游的兴趣并不明显。旅游者年龄结构如下:20岁以下21.2%,21~30岁51.6%,31~45岁25.5%,46~60岁1.6%。

3.乡村旅游者职业

乡村旅游者的职业分布与一般旅游没有很明显的差异,但学生比重要比一般旅游高(2005年学生出游人数占所有城镇居民出游的12.3%)。这说明学生对乡村旅游青睐度较高。旅游者职业结构如下:政府工作人员1.1%,公司职员34.2%,个体职业者13.0%,学生24.4%,工人6.0%,农民2.4%,军人1.5%,教师2.6%,其他14.8%。

(二)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3]。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旅游动机,旅游动机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乡村旅游是一种休闲、回归的旅游方式,它需要有轻松、惬意的环境,能令城市中的人放松紧张的心情。反映了乡村旅游者对感兴趣的乡村旅游项目的打分情况。根据项目的得分的高低可以发现,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其实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健康的需要。看出旅游者对山地活动、水上运动和室内活动评分很高,说明旅游者来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是寻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返璞归真的需要。城镇的居民长期处在城市的灰色中,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他们需要一种与他们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他们怀念古朴、简单的生活。乡村所拥有的元素就成为能刺激他们产生旅游动机的因素。品尝农家菜、游览田园风光、寻求乡村气息等都是这类旅游动机的反映。第三,放松心情的需要。乡村独具的悠闲的氛围是吸引很多旅游者前去旅游的原因。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独具青睐是由于长时间处于钢筋铁骨的城市中,承受过大的生活压力和过快的生活节奏,这使他们变得紧张,心情抑郁,他们需要得到放松。第四,求知的需要。对于长期住在城市中的人,已经逐渐远离了传统:传统的节日、传统的食品制作、传统的体力劳动、传统的知识等等,因此参加本地婚庆、生辰等活动、学习农家食品制作、参与简单劳动、参加本地乡村祭祀、节庆活动等这些活动才会得到旅游者的青睐,尤其是对城市青少年而言,这是他们主要的旅游动机。

三、旅游决策

1.信息来源渠道

乡村旅游者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电台媒体,这与一般旅游有所区别(其主要途径是通过亲朋介绍),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2006年乡村旅游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广泛地发展起来的,政府的支持力量在乡村旅游的洪流推广中不可小觑。而政府主要的宣传手段就是通过电视电台媒体,因此这种渠道成为了旅游者了解各地乡村旅游的主要渠道。其他的信息获取渠道与一般旅游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但我们仍可以发现,旅行社在推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是甚微的。旅游信息来源渠道:通过电视电台媒体27.3%,通过报刊杂志21.5%,通过各类旅游网站20.6%,通过亲朋介绍16.0%,通过旅行社介绍7.4%,其他渠道7.2%。

2.旅游同伴的选择

乡村旅游者选择与家人、朋友、恋人的占绝大多数。这实际上与除了特殊旅游以外的大众旅游差别不大,但乡村旅游者选择与家人一起旅游的比例明显要比一般旅游要高,原因基本上有这几方面:第一,旅游者选择的乡村旅游点多为居住地的附近,约是1~2小时的车程范围以内。这有利于家庭在周末的时间一起出游,而不会出现一般旅游那样需要家庭内部人员彼此调和时间安排的情况。第二,很多家长是为了让孩子接触乡村、了解乡村而进行乡村旅游的,因而选择全家旅游的方式。选择的同行人情况:和朋友结伴35.6%,和家人一起31.3%,和恋人一起22.6%,独自一人5.0%,与单位客户一起3.3%,其他2.3%,

3.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以散客为主,这与一般旅游的趋势是吻合的,其中一半以上的乡村旅游者是利用公共交通工具自行安排游程,这是一般旅游不太可能实现的旅游方式。这主要是由于目前乡村旅游行程距离较短,很多是发生在同一地方的城乡之间。其次,自驾车旅游的方式比例较小,而一般旅游中,以自驾车方式进行旅游的势头已如日中天,据统计,中国从2004年春节开始,自驾车游客的比例已占整个散客市场的三成以上,而且这一数字正逐年提高。究其原因,可能乡村旅游的产品还不能吸引多数的高收入者,乡村旅游在国内而言还只是比较低档的旅游形式。出游方式:参加旅游团24.2%,自驾车出游8.8%,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公车、出租车等)自行安排54.6%,其他12.5%。

四、旅游消费特征

绝大多数的乡村旅游者可以承受的旅游消费范围在301元~600元之间,根据加权平均法来计算乡村旅游平均消费可知,乡村旅游平均消费为470.7元(计算公式为:150×9.3%+350×16.7%+450×30.2%+550×35.2%+800×8.6%,权数队形的消费额以范围的中间值为代表,“300元以下”一项以“0~300”的中间值表示,“600元以上”以“600元~1000元”的中间值表示)。而2004年国内旅游者的平均消费已达到了750元以上(参考《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5年卷》),两者的差距显而易见。也就是说,乡村旅游者普遍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低消费的旅游方式。消费水平统计:300元以下9.3%,301元~400元16.7%,401元~500元30.2%,501元~600元35.2%,600元以上8.6%。

五、结语

本文对乡村旅游国内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从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消费几方面进行系统的初步研究,乡村旅游行为分析对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就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一点建议。

1.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十分显著,而市场的推动作用不够有力,尤其是旅行社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几乎没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状况并不有利于乡村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旅游的发展需要有市场起主要的作用,乡村旅游也不例外,当然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但不是以政府为主导。

2.乡村旅游的形象层次不够,有待提高。从调查和分析中可以发现,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印象停留在消费低的阶段,但事实上国外的很多案例告诉我们,乡村旅游也可以成为高档旅游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因此,我们需要努力提高乡村旅游的形象,推出更加富有特色和品位的旅游产品。

3.重视乡村旅游细分市场。家庭旅游和学生旅游细分市场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显而易见,乡村旅游目的地应该更具针对性地开发能吸引这些细分市场的旅游产品,以一扫目前乡村旅游产品概念混乱,缺乏重点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黄万英,蒙睿,叶文.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5,(6):57-60.

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篇5

【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旅游

一、旅游凝视理论的引入

“凝视”,英文词源为gaze,意思是一种观看的方式或者方法,其最初源自社会学思想,后来在文艺学、美学等各个研究领域非常活跃。它的核心点在于凝视主体的强势与被凝视客体的无力和被动性,因此凝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力的分析。1992年,英国注明社会学家约翰・厄里提出“旅游凝视”理论,以分析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间的权力互动关系,这样将旅游凝视理论与旅游文化和旅游社会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厄里对旅游凝视的特征的看法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不平等性。厄里认为,社会依据代际、性别和族群等因素呈现分层,这使得到访游客与旅游地居民之间的“凝视”与“被凝视”的关系隐含着一种实际的不平等。旅游者的摄影行为以及他们对目的地的视觉表征驯服和规定了凝视的对象,其中包含着权力知识的关系。第二,支配性。在厄里看来,视觉支配或组织了体验的范围,凝视是旅游体验的中心。第三,符号性。厄里认为,旅游就是一个收集照片、收集符号的过程,旅游凝视就是某特定景点意义符号的生产与消费,旅游摄影本质就是旅游凝视的固化。

二、用旅游凝视视角来分析乡村文化弱化原因

(1)乡村旅游中文化交互关系分析。根据“旅游凝视”理论,我们可以推论乡村旅游过程中也存在着“凝视者”与“被凝视者”两类群体。“凝视者”就是是乡村旅游主体,“被凝视者”就是乡村的居民。1、乡村旅游群体的文化动机分析。一般的认为,现代社会的旅游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群体在从事某项旅游活动时,最重要的事进行一种精神消费,而这种精神消费实质上可以归类于文化活动。2、乡村旅游中旅游群体与当地村民交互关系分析。依据厄里的”旅游凝视”的基本观点,在乡村旅游活动中,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交汇、冲撞,并且在差异中追求某种一致。乡村旅游者与当地村民间的关系交互可以从三个阶段来看待:第一阶段:“凝视者”与“被凝视者”两者文化平等交流阶段。该阶段是乡村旅游的起步阶段,少数城市旅游者为了逃避城市文化的喧嚣而到乡间寻找城市没有的静谧。在这一阶段,属于平等阶段,在这一阶段,旅游群体和乡村村民都相互怀着良好愿望和平等意识。因此不存在厄里“旅游凝视”意义上的“凝视者”与“被凝视者”。第二阶段:属于互动的初步阶段。在这一阶段,“被凝视者”主动接受“凝视者”阶段。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倾斜。大规模的乡村旅游群体涌入乡村旅游目的地后,村民逐步体会和意识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正是乡村旅游群体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或需要体验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为了经济利益,乡村村民主动接受乡村旅游者带来的文化,在一定条件下,一些村民开始迎合相关的旅游群体,甚至还创造一种虚假现实来迷惑旅游者。第三阶段:属于凝视加深阶段。“被凝视者”趋同于“凝视者”阶段。大量乡村旅游者反复多次涌入乡村旅游地后,城市人优越的物质财富和他们携带的文化不断的冲击着乡村村民。但是,文化素质低决定了村民并不能深刻理解市场和城市文化的精髓,同时,他们也缺乏必要的条件去践行这种文化。

(2)乡村文化弱化原因分析。参照厄里的旅游凝视的基本观点,乡村旅游者在整个乡村旅游过程中,会开展各种农家活动,这个过程,两者不断互动,但整个过程中,必须要看到乡村旅游者的心态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因此可以将这个活动实际看成是”凝视者”对”被凝视者”的侵入行为。扮演“凝视者”的乡村旅游者作为城市文化的活动载体和扮演“被凝视者”的村民作为“乡村文化”的载体,两者之间的互动,推动着乡村旅游文化向前发展。在这场文化交互过程中,表面上看,城市群体带着一种休假的心态来追求乡土气息,但不能忽视,他们背后所承载的物质的经济实力和城市文化特有的理性和繁荣,是属于主导的一方,必然深深的影响着相对弱势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的活动载体――村民,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迷失在自我文化和它文化间,逐渐走向庸俗化。对经济的渴望使得村民在保持自我文化中不经意的却把文化当做商品来贩卖,使得乡村旅游充满了商业气息。从接待游客的中享受到一些经济实惠后,村民试图通过已换得的经济利益效仿多次反复影响他们的城市居民,甚至在建筑物上也开始模仿城市建筑,以楼房来代替他们原有的乡村农舍,逐步走向城市化。而走向“庸俗化”、“商业化”、“城市化”的乡村却再也满足不了原本希望到乡村寻找乡间野趣的乡村旅游者的旅游诉求。

三、乡村文化保护策略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篇6

(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乡村旅游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科学理论体系与理念引导的匮乏。论文通过实证研究和逻辑分析,将研究维度统一为动力机制根系统、地面坐标三维系统、形象结构与生成系统、产业结构树冠系统、环境制约因变系统五个分支,基此厘清乡村旅游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与构架要素,建构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最后,根据论文构建的研究框架,强调了乡村旅游理论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基于休闲与发展主义哲学语境,提出构建乡村旅游产业理论架构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59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390X(2015)01.0016.06

收稿日期:2014.07.09修回日期:2014.09.09网络出版时间:2015.01.0713:06

基金项目:国家旅游局规划项目“乡村旅游理论体系建构研究”(13taaG015);河南师范大学部级项目培育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乡村旅游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11.521)。

作者简介:陶玉霞(1972—),女,河南浚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学基础理论与乡村旅游方面的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107.1306.004.html

aStudyonthetreemodelConstruction

oftheSystemofRuraltourismtheory

taoYuxia

(Collegeoftourism,HenannormalUniversity,Xinxiang453007,China)

abstract:theproblemofruraltourismrootsinthelackofguideofscientifictheorysystemandlong?termconcept.throughtheempiricalresearchandlogicalanalysis,thepapermergestheresearchdimensionsandclassifiesthemforfivebranchsystems,includingrootsystemofdynamicmechanism,thegroundcoordinatethree?dimensionalsystem,theimagestructureandgeneratingsystem,industrialstructurecanopysystem,environmentalconstraintssystem.Basedonthis,thepaperclarifiestheinternallogicandstructurefactorsoftheruraltourismdevelopmentandevolution,constructstreemodelofruraltourismtheory.Finally,accordingtotheresearchframework,itemphasizestheimportanttheoreticalproblemswhichweneedtopayattentiontoontheresearchofruraltourismtheory,andbasedontheneedsofthenationalleisuretimesandthecontextofdevelopmentdoctrinephilosophy,itpusforwardtheproposaltoconstructtheruraltourismindustrytheorysystem.

Keywords:ruraltourism;theoreticalsystem;treemodel;industrialsystem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广泛,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和产品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贡献与文化影响、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及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旅游乡村的建设模式或规划途经、乡村旅游国际比较与借鉴等研究硕果累累。但大多是关于具体经营模式、问题与实践对策的研究,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内涵等方面。

熊凯首先引入了乡村意象概念[1],黄洁探讨了“乡土情结”这一乡村旅游内在驱动力的重要性[2],彭兆荣从人类学视角分析了“乡村空间”与“乡村概念”在当下乡村旅游中的逻辑关系[3],可惜这一理论分析近几年没有深入下去。ReiCHCLeaRie强调“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4],何景明基于国内外研究的比较总结对乡村旅游概念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5],王艳平、陶玉霞分别从认知过程与发展目标等角度提出了乡村旅游概念二层级说[6]、三级概念说[7],刘英杰[8]、陶玉霞[9]分别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尝试构建了乡村旅游的概念体系。但这些研究对旅游实践发展的导引力度作用不大。

第1期陶玉霞: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建构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第9卷

SHaRpLeY指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本地化(Localization),并确保开发力度在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10]。马波认为如果乡村旅游带来的绩效低于乡民的期望,为发展旅游而保护乡村的逻辑就会崩溃[11]。BRoHman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正在摧毁本地化的基础[12]。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旅游飞地”、“旅游孤岛”、“新殖民主义”[13]、乡村景观城市化、传统文化异化、乡村性消解等旅游后现象令人担忧。乡村在旅游开发中作为农业生产载体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代之而来的是审美对象和消费空间角色的转换,加上寻租行为潜流暗涌,资本绑架了政策和规划[14],促使中国大地正在生发现代历史上第二次“山乡巨变”,经历着一次空前绝后的重构[15]。这一系列问题根源于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不完整,缺乏前瞻性理论的指导,从而使发展目标、开发层次、客源市场的定位与产品体系研发等方面迷失了方向。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界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机制、形象生成与演变、环境因变影响因素、问题分析的整体框架与维度等关注不够。从研究趋势来看,近些年对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少,着眼于系统性理论研究的成果几乎没有;研究成果大多偏重于对具体问题的个案评价和分析,微观的研究缺乏严谨性和理论深度,宏观的论述缺乏系统性和发展理念。总的来说,学术界对乡村旅游尚缺乏整体系统性和多维结构深度的认识,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体系建构尚属空白。

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建构是广泛和深入开展乡村旅游研究的基础,乡村旅游系列概念的明确与结构框架的规范,也决定着实践的导向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政府基于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和建设引导将决定乡村未来完全不同的命运。

一、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架构要素

(一)研究方法

通过对搜集文献的分析综合,整理出乡村旅游研究7个维度42个向度,据此设计了114个问题,以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北京门头沟爨底下村、河南辉县郭亮村三个旅游地及游客作为调研对象,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结合、历史资料对比)的方法,对乡村资源的禀赋与特征、乡村游客的动机取向与行为认知、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生产与经营管理、乡村游客对乡土的哲学认同与回归诉求、乡村旅游的时空发展与变迁认知、乡村的文化意象与现实感知、乡村旅游环境制约与影响因素、乡村旅游体验满意度及旅游地经济、文化、生活生产、社会结构、景观特征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城区东部,面积12km2的5个村子依托传统花卉产业分别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5个主题景区,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人称“五朵金花”。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90km门头沟区斋堂镇辖区西北部的深山峡谷中,现有500间74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三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文化遗存丰富,被誉为北京地区的“布达拉宫”。郭亮村位于河南省辉县西北60km的沙窑乡太行深处海拔1672m的高高悬崖上,村落为依山势而建的平民石屋三合院聚落景观,先有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天梯,后有“世界第九大奇迹”郭亮洞,是集旅游、度假、写生、影视拍摄于一体的著名景点。三地分别位于西南区大都市郊区——环城游憩带、华北大都市周边山区——大都市周边、华中深山区——小城市辐射的边远山村聚落区,乡村旅游发展比较成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调查中向三地游客各发放问卷500份,分别回收472份、463份、478份,删除问题样卷,得到有效问卷438份、421份、440份,有效率分别为93%、91%、92%。通过对问卷等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根据问卷反映效果与spss因子分析,剔除低效率问题28个,留下86个问题计38项具有研究价值的研究向度,并结合访谈情况与专家咨询认可度,将研究维度统一为动力机制根系统、地面坐标三维系统、形象结构与生成系统、产业结构树冠系统、环境制约因变系统五大系统,基此厘清乡村旅游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与构架要素,建构乡村旅游的理论体系。

(二)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架构要素

乡村旅游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求证其存在的哲学基础,即乡村旅游动力机制根系统;其次是在需求本质之根基上探讨乡村旅游成长起来的形象结构与系统生成原理及大众认知的反向重构;第三是从理论层次全面把握由乡村旅游形象树干系统生发的发展要素树冠系统,包括客体、主体、媒体各个向度的研究维度;第四是根据其历时空间的需求与供给变化探讨乡村旅游纵向发展、横向扩张与层次升级的变迁规律及影响因素;第五要清楚认识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制约与因变要素。这五个子系统形成了建构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五大系统,在此基础上就能够整体把握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架构关系,对乡村旅游做一全面理性的系统认知。

1.乡村旅游动力机制根系统

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原动力探究是乡村旅游研究的哲学根基,其实质是探讨乡村旅游的本质。历史文献和调研数据显示,在乡村旅游的动力系统中,人们的亲土心理结构与田园精神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动力源。随着历史演进和意识建构的作用,人们对乡村旅游的根性诉求和乡村认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探讨乡村旅游的意识建构与文化传播功能便成为目前美丽乡村旅游与建设必要的关注点。

2.乡村旅游形象结构与生成干系统

分析乡村旅游形象的心理召唤结构,厘清乡村旅游发展的价值依据,是进行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哲学根基。大量文献表明,关于乡村的诗歌等的艺术描绘,塑造了或淡泊宁静或朴野天籁般的乡村意象,并在历史阶段与人们的亲土心理同构,生成了独特的心理召唤结构。但是,现代乡村旅游的媒体传播,已然在重塑着乡村的现代形象与结构,影响着人们对乡村的现代性认知。从历史阶段到现代世界纵向时间轴的角度探讨人们对乡村价值的发掘与认知规律,分析当下乡村游客的乡村旅游诉求与认知变化,将成为指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政策与实践依据。

3.乡村旅游产业结构树冠系统

乡村旅游形象是促使乡村旅游者前往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所在,又是乡村旅游业借以宣传和吸引游客的符号。乡村旅游形象以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但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又以其形而上的旅游形象得以实现,二者以载体系统和符号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区别而存在。因此,可以说乡村旅游产业的三个构成要素均以乡村旅游形象这一主干为支撑相互联系在一起,而现代乡村旅游业又建立在乡村旅游者与旅游资源互动互赖的基础之上。这样,主体系统乡村旅游者、客体系统乡村旅游资源、媒体系统乡村旅游业,这三者就构成了现代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结构的要素系统,是为乡村旅游产业结构树冠系统。

4.乡村旅游地面坐标三维系统

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厘清事物发展变迁的脉络是格物致知的根本路径。根据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乡村旅游本质内涵与发展外延在时间、空间和层次上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时间范畴探讨历史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源、概况、特征与社会心理和文化影响,对于在社会公平、文化冲突、发展哲学等语境中预测乡村旅游从城市及周边到偏远乡村向并荒野扩张、从“农家乐”阶段向高端小旅游模式升级等未来发展趋势十分重要。乡村旅游现展的历程表明,不同的乡村旅游认知、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对乡村重构带来的影响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5.乡村旅游环境制约因变系统

国内外学者很少研究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和研究表明,首先,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念,包括对乡村旅游的本质认知,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经济、伦理、生态、政治目标的认知,决定着乡村与旅游发展的健康与否。其次,乡村旅游的文化性认知及其变异是影响乡村和旅游存在、发展、重构的空气,空气的稀薄或污浊不清均会造成乡村与旅游发展的羁縻或病态。第三,回归诉求、旅游生活方式、游憩时代、城市化进程这些社会背景是培育乡村旅游长足发展的土壤。第四,坚实的经济支撑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不竭水源,旅游对乡村来说只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15]。第五,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百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这些国家政策导向的支持是乡村旅游茁壮成长的营养肥源,而大游憩背景下乡村小旅游发展模式则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生态保障。这几个方面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模式、质量和效果。

二、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

综上所述,可得如下结论:乡村旅游的需求动机是乡村旅游发生的根源,是乡村旅游存在发展的哲学基础,即乡村旅游动力机制根系统;探讨乡村旅游形象的形成、变迁与接受,分析乡村旅游的形象结构与大众认知构成乡村旅游形象干系统,是研究乡村旅游需求心理与行为特征的基础;乡村旅游客体、主体、媒体各个产业结构要素及其研究向度构成了乡村旅游这棵大树的繁枝茂叶;格物致知的基础工作是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事物高屋建瓴的把握,是明了乡村旅游的纵向变迁、横向扩张与层次升级,构成乡村旅游地面坐标三维系统;任何事物都有其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环境制约与因变要素影响着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模式、质量和效果。这五个子系统构成了乡村旅游理论体系内在逻辑与架构关系的五个维度。基此,笔者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如图1,并描述了各维度的主要研究向度。每个维度的研究向度又是开放性的,即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研究的向度还可以相应增减和修正,在示意图中用“……”表示。

乡村旅游动力机制根系统。主要向度有乡村旅游的历史传统积淀与中国人的田园精神、人的亲土习性与心理结构、人对乡土的哲学认同与回归诉求、现代旅游的社会背景与人性异化、全球化文化冲突与民族社会的身份认同、乡村旅游的文化建构功能开拓等。

乡村旅游地面坐标三维系统。主要向度有乡村旅游纵向变迁:历史—现在—未来;乡村旅游横向扩张:城市—乡村—荒野乡村旅游层次升级:农家乐—乡村旅游—乡村游憩、乡村旅游与乡村重构等。

乡村旅游形象结构与生成干系统。梳理各种影响要素与因变历史,乡村旅游形象结构与生成系统的核心在于乡村意象的历史生成与环境因变,主要研究向度有起源—历史与演变、地域与文化差异、个体特征与总体形象、个人诉求与大众认同、积淀的理想与现实的接受等。

乡村旅游客体系统。旅游客体系统即乡村旅游资源的研究向度主要有乡村旅游资源的内涵与内容、乡村旅游资源的属性与特征、乡村的意象与形象、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建构与经济开发禀赋、乡村旅游资源的审美要素与休闲向度、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乡民与传统、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与发展空间等。

乡村旅游主体系统。主要向度有乡村旅游者的动机取向与行为特征、实现乡村旅游的条件与障碍、乡村旅游的期望与感知、乡村旅游体验与影响、乡村旅游过程中的身份认知与诉求等。

乡村旅游媒体系统。主要向度有乡村旅游的产品与生产、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与宣传、乡村旅游产品生产的动机与效应、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身份认知与主体变迁、乡村旅游开发的目标与性质演化等。

乡村旅游环境制约因变系统。主要向度有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阳光、乡村旅游的文化变异—空气、乡村旅游的经济支撑—水、乡村旅游的社会背景—土壤、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肥、乡村旅游的生态:乡村小旅游与乡村大游憩等。

三、结束语

(1)基于实证分析与系统论原理构建乡村旅游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上理顺乡村旅游的五大系统,能够为乡村旅游研究提供规范的框架体系,为其发展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路径引导。

(2)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产业结构树冠模型系统关于客体、主体、媒体研究维度的确定比较复杂,尚需要更多实证分析的确证和支持;乡村旅游形象结构与生成系统的研究在学术界尚属空白,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一研究对于确立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形象定位、产品设计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的产业实践架构的体系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的建构恰为之提供了构建思路。

图1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示意图

(3)研究还发现,乡村旅游发生发展的哲学基础研究,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生产动机、身份认知与主体变迁研究,乡村旅游形象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与认知变迁研究等都是影响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理论问题,需要引起学界与政府相关部门足够的关注;政府基于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和建设引导将决定乡村未来完全不同的命运。

(4)本研究框架的构建对促进学界科学认知乡村旅游研究的整体系统性,发现研究缺失或不足,启发研究思路,拓展研究视野,开拓研究维度,提升研究的理论高度与哲学深度,矫正研究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作为建构性的研究维度体系的理论框架不是针对每一个问题的具体研究,只求达到提纲挈领、抛砖引玉、发微探幽之目的。

(5)我国诸多乡村旅游后现象的发生正是根于乡村旅游定位不科学、战略性产业架构体系缺失造成。基于国民旅游与休闲时代的形势和发展主义哲学语境,根据本理论体系框架,通过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笔者认为,构建乡村旅游产业架构体系主要包括乡村自足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文化意识形态系统、乡村旅游产品研发与质量控制系统、乡村旅游产业管理系统、乡村旅游产业经营系统、乡村客流控制系统等子系统。

参考文献]

[1]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3):70.73.

[2]黄洁.从“乡土情结”角度谈乡村旅游开发[J].思想战线,2003,29(5):24.26.

[3]彭兆荣.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旅游”[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4):2.7.

[4]ReiCHeLa,LowenGaRto,miLmana.Ruraltourisminisrael:servicequalityandorientation[J].tourismmanagement,2000,21(5):451.459.

[5]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8(1):76.80.

[6]王艳平.乡村旅游需要二级概念[J].旅游学刊,2006,21(5):6.7.

[7]陶玉霞.旅游的空间公平问题与乡村旅游的三级概念[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2):120.123.

[8]刘英杰,王伟伟.乡村旅游概念体系的新思考[J].理论界,2006(4):79.80.

[9]陶玉霞.乡村旅游内涵结构分析与概念体系构建[J].农业科学研究,2014,35(2):21.25.

[10]SHaRpLeYRiCHaRD.RuraltourismandSustainability——aCritique[C]//DeReKHaLL,LeSLeYRoBeRtS,moRaGmitCHeLL.newDirectionsinRuraltourism.aldershot: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03:38.53.

[11]马波.乡村的力量乡民的立场[J].旅游学刊,2011,26(10):5.6.

[12]BRoHmanJ.newdirectionsintourismforthirdworlddevelopmen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6,23(1):48.70.

[13]左晓斯,刘小敏,缪怀宇.城乡移民与乡村重构[J].广东社会科学,2011(6):183.193.

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篇7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根据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2006年夏组织的关于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问卷调研,调研组共发放问卷2800份,回收2800份,其中无效问卷70份,有效问卷273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7.5%。问卷发放地点包括浙江省11地市市区主要人流密集点和周边主要景区等地,调查对象包括市民、外地游客、外来人员、学生等。最后对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分析,得出相关结果。

二、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一)乡村旅游人口统计学特征

1.乡村旅游者性别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浙江乡村旅游中男性旅游者占49.1%,女性旅游者占50.9%,人数基本相当,女性略占优势。而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旅游者中男性占52.1%,女性只有47.9%。这表明与一般旅游相比,选择乡村旅游的旅游者在性别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由于女性对旅游过程中的安全性有着比男性更为敏感的意识[2],从而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乡村旅游是大众化、安全度很高的旅游形式。

2.乡村旅游者年龄

乡村旅游的主力军是年龄在21~45岁之间的旅游者,46岁以上的老年人很少会参与乡村旅游的活动。而根据2005年城镇居民出游情况来看,65岁以上的旅游者占了22.2%,45~64岁占了21.4%,25~44岁占25%,15~24岁占18.8%,14岁以下占12.6%,旅游者在每个年龄档的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很明显的差距,而且老年旅游者的人数比重也是比较大的,这与乡村旅游有十分明显的反差。说明老年人对乡村旅游的兴趣并不明显。旅游者年龄结构如下:20岁以下21.2%,21~30岁51.6%,31~45岁25.5%,46~60岁1.6%。

3.乡村旅游者职业

乡村旅游者的职业分布与一般旅游没有很明显的差异,但学生比重要比一般旅游高(2005年学生出游人数占所有城镇居民出游的12.3%)。这说明学生对乡村旅游青睐度较高。旅游者职业结构如下:政府工作人员1.1%,公司职员34.2%,个体职业者13.0%,学生24.4%,工人6.0%,农民2.4%,军人1.5%,教师2.6%,其他14.8%。

(二)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3]。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旅游动机,旅游动机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乡村旅游是一种休闲、回归的旅游方式,它需要有轻松、惬意的环境,能令城市中的人放松紧张的心情。反映了乡村旅游者对感兴趣的乡村旅游项目的打分情况。根据项目的得分的高低可以发现,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其实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健康的需要。看出旅游者对山地活动、水上运动和室内活动评分很高,说明旅游者来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是寻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返璞归真的需要。城镇的居民长期处在城市的灰色中,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他们需要一种与他们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他们怀念古朴、简单的生活。乡村所拥有的元素就成为能刺激他们产生旅游动机的因素。品尝农家菜、游览田园风光、寻求乡村气息等都是这类旅游动机的反映。第三,放松心情的需要。乡村独具的悠闲的氛围是吸引很多旅游者前去旅游的原因。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独具青睐是由于长时间处于钢筋铁骨的城市中,承受过大的生活压力和过快的生活节奏,这使他们变得紧张,心情抑郁,他们需要得到放松。第四,求知的需要。对于长期住在城市中的人,已经逐渐远离了传统:传统的节日、传统的食品制作、传统的体力劳动、传统的知识等等,因此参加本地婚庆、生辰等活动、学习农家食品制作、参与简单劳动、参加本地乡村祭祀、节庆活动等这些活动才会得到旅游者的青睐,尤其是对城市青少年而言,这是他们主要的旅游动机。

三、旅游决策

1.信息来源渠道

乡村旅游者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电台媒体,这与一般旅游有所区别(其主要途径是通过亲朋介绍),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2006年乡村旅游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广泛地发展起来的,政府的支持力量在乡村旅游的洪流推广中不可小觑。而政府主要的宣传手段就是通过电视电台媒体,因此这种渠道成为了旅游者了解各地乡村旅游的主要渠道。其他的信息获取渠道与一般旅游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但我们仍可以发现,旅行社在推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是甚微的。旅游信息来源渠道:通过电视电台媒体27.3%,通过报刊杂志21.5%,通过各类旅游网站20.6%,通过亲朋介绍16.0%,通过旅行社介绍7.4%,其他渠道7.2%。

2.旅游同伴的选择

乡村旅游者选择与家人、朋友、恋人的占绝大多数。这实际上与除了特殊旅游以外的大众旅游差别不大,但乡村旅游者选择与家人一起旅游的比例明显要比一般旅游要高,原因基本上有这几方面:第一,旅游者选择的乡村旅游点多为居住地的附近,约是1~2小时的车程范围以内。这有利于家庭在周末的时间一起出游,而不会出现一般旅游那样需要家庭内部人员彼此调和时间安排的情况。第二,很多家长是为了让孩子接触乡村、了解乡村而进行乡村旅游的,因而选择全家旅游的方式。选择的同行人情况:和朋友结伴35.6%,和家人一起31.3%,和恋人一起22.6%,独自一人5.0%,与单位客户一起3.3%,其他2.3%,

3.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以散客为主,这与一般旅游的趋势是吻合的,其中一半以上的乡村旅游者是利用公共交通工具自行安排游程,这是一般旅游不太可能实现的旅游方式。这主要是由于目前乡村旅游行程距离较短,很多是发生在同一地方的城乡之间。其次,自驾车旅游的方式比例较小,而一般旅游中,以自驾车方式进行旅游的势头已如日中天,据统计,中国从2004年春节开始,自驾车游客的比例已占整个散客市场的三成以上,而且这一数字正逐年提高。究其原因,可能乡村旅游的产品还不能吸引多数的高收入者,乡村旅游在国内而言还只是比较低档的旅游形式。出游方式:参加旅游团24.2%,自驾车出游8.8%,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公车、出租车等)自行安排54.6%,其他12.5%。

四、旅游消费特征

绝大多数的乡村旅游者可以承受的旅游消费范围在301元~600元之间,根据加权平均法来计算乡村旅游平均消费可知,乡村旅游平均消费为470.7元(计算公式为:150×9.3%+350×16.7%+450×30.2%+550×35.2%+800×8.6%,权数队形的消费额以范围的中间值为代表,“300元以下”一项以“0~300”的中间值表示,“600元以上”以“600元~1000元”的中间值表示)。而2004年国内旅游者的平均消费已达到了750元以上(参考《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5年卷》),两者的差距显而易见。也就是说,乡村旅游者普遍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低消费的旅游方式。消费水平统计:300元以下9.3%,301元~400元16.7%,401元~500元30.2%,501元~600元35.2%,600元以上8.6%。

五、结语

本文对乡村旅游国内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从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消费几方面进行系统的初步研究,乡村旅游行为分析对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就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一点建议。

1.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十分显著,而市场的推动作用不够有力,尤其是旅行社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几乎没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状况并不有利于乡村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旅游的发展需要有市场起主要的作用,乡村旅游也不例外,当然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但不是以政府为主导。

2.乡村旅游的形象层次不够,有待提高。从调查和分析中可以发现,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印象停留在消费低的阶段,但事实上国外的很多案例告诉我们,乡村旅游也可以成为高档旅游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因此,我们需要努力提高乡村旅游的形象,推出更加富有特色和品位的旅游产品。

3.重视乡村旅游细分市场。家庭旅游和学生旅游细分市场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显而易见,乡村旅游目的地应该更具针对性地开发能吸引这些细分市场的旅游产品,以一扫目前乡村旅游产品概念混乱,缺乏重点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黄万英,蒙睿,叶文.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5,(6):57-60.

[2]唐雪琼.旅游研究中的性别话题[J].旅游学刊,2007,22,(2):43-48.

[3]杨艳华.浅议旅游者旅游动机[J].学术论坛,2007,(6):153-155.

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篇8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系统特征;济南市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1-5361-04

analysisoftheCharacteristicsofRuralLeisuretourismResourceSystem:takingJinanSurroundingsforexample

CaiLei

(DepartmentofCommonCourses,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Jinan250031,China)

abstract:BasedontheresearchofareasaroundthecitiesinChina,thecharacteristicsofruralleisuretourismresourcesystemwereanalyzed.takingJinansurroundingsasanexample,theoptimizationmeasureswereputforwardintermsofthedevelopmentofleisuretourism,thesystemstructureofruraltourismresources,andresourcesystemfunction,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theeconomic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

Keywords:ruralareas;leisuretourism;thecharacteristicsofthesystem;Jinancity

随着城市人群对乡村休闲生活方式的体验需求,以休闲、养生、健身为目的、以回归自然为导向的乡村休闲旅游逐步占据了旅游市场的重要地位,出现了民俗游、采摘游、登山游、垂钓游、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方式,逐步构建了交通、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全方位的旅游资源功能系统。依据美国学者Gunn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统理论(简称tFSt[1],即系统要素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分析与研究了中国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系统的结构特征、功能特征及优化措施等,对于完善与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布局,提高农村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力及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乡村休闲旅游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较为活跃,与区域休闲旅游研究相关的主要有区域界定、资源含义、系统功能等。美国学者Gunn提出“都市旅游环带模式”的模型,是划分都市旅游区位功能的重要研究成果[2]。中国学者对于城市周边功能区域划分进行了很多相关研究。顾琛琛[3]提出城市边缘区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即城乡结合部说。在中国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中对城乡接合的地域称之为“城市边缘区”。200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中将此地域确定为建设用地交错带。方修琦[4]提出城乡过渡带说,即此地域为城市的主城区核心地带与农业用地中间的地域实体。对于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5]。学者杨振之则将旅游资源定义为一种单向吸引功能的系统。李华辰[6]借鉴tFSt理论,发展性地把旅游系统细分为客源市场(需求)系统、目的地(供给)系统、出游系统和支持系统四要素。

2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发展特点

2.1乡土性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使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各种行为排解心理压力,愉悦身心已成为现代人不断自我完善的重要技能,乡村休闲旅游的固有特征“乡土性”正是迎合了城市人群的这种需求。“乡土性”既是与各种旅游相关联的资源营造的氛围,同时也是在乡村形成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即具有历史文化特征,能够吸引城市人群到乡村进行休闲娱乐的特有资源特征。

2.2广泛性与多样性

乡村旅游资源的广泛性、多样性是中国城市周边乡村地域的重要特征。从地理条件来看,中国地域特征表现为幅员辽阔,地形地貌特征较为复杂,各种自然地理条件都有所表现。同时,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类型较为广泛且种类繁多:以资源的传统观来看,有自然、民俗风情,人文,传统饮食,工艺品,都市、田园风光等;以资源的现代观来看,有观光型、生态旅游型、休闲娱乐型、度假型、养生保健型等;以资源的基本属性来看,有自然、社会、人文等;以资源级别分类,既有按照“a”来定性的旅游景点级别,也有按照“一、二、三、四”级别划分的标准。

2.3系统性

依据系统理论,中国目前的乡村旅游资源无论从其资源的组成、种类以及各资源的功能来看,都具有显著的系统性特征。乡村旅游资源既是系统的因子,同时也是一个相互依托、相互制约、开放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由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等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同时也是自然与人文条件构成的旅游系统整体[7]。系统资源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部分对于系统的运行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某一因子发生变化就会造成整个系统运行出现偏差甚至于出现运行障碍。

2.4季节性

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从其地域特征来看主要是在乡村这个特定的环境进行。因此,众多的旅游项目都要根据其季节性特点来进行,还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以及气候条件的发展变化来确定。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以大自然风貌与农业生产规律相适应的旅游项目为主,而这些旅游项目要遵循季节变化的总体规律,要受到地域、地理纬度、气候变化等条件影响,季节性特征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特征。

2.5民族性

中国的乡村生活方式一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广大的农村地区是民族传统得以传承的重要根据地,其中各种民间的习俗、特定的节日、重要时刻的人的行为规范、各种生产与生活的活动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泰山的东岳庙会、菏泽的牡丹花会、潍坊的风筝节、临淄齐文化旅游节、平阴玫瑰节等多项具有丰富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

3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系统特征分析

3.1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概况

济南市位于中纬度地带,其位置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城市南部有长城岭、跑马岭、梯子山、黑牛寨等山峰,地势南高北低。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较为清爽,冬季气温低,但无严寒。济南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历史名胜古迹如龙山文化发祥地、齐长城遗址、四门塔、罗庄汉墓等众多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又有五峰山、跑马岭、金象山、波罗峪、九如山、红叶谷等山地旅游资源。同时还有众多充满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长清万亩杏花园休闲观赏项目;商河县鼓乡神韵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历城区柳埠镇大樱桃采摘、乡村体验项目;民俗风情线项目(市区高家庄彩石三王峪山水风景园明水百脉泉锦屏山旅游度假区朱家峪)等。济南城市周边有黄河、小清河、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河流,为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旅游资源系统结构分析

3.2.1空间结构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资源特色,同时也会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以及规模效益的时空安排[8]。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地域分布特点。城市南部主要是依托以山地为主的特色旅游资源,也是主要的乡村休闲旅游的重点发展区域,是集山地、瀑布、植被、园林、峡谷等为一体的风景休闲旅游地域。城市的北部主要是依托黄河、小清河等水系发达的自然资源而形成的垂钓、水上娱乐、温泉等形式的旅游资源。城市的东部主要是依托历史文物形成的辅旅游资源,如龙山文化发祥地、罗庄汉墓等。城市的西部主要是依托农作物种植、花卉养殖形成的主题旅游文化资源。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来分析,济南市周边旅游资源开发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结构态势。南部山区旅游资源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可观的经济利益驱动下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并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旅游经营联合体形式。济南的东部、西部、北部与南部相比,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项目的规划设计以及配套设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经营联合体(表1)。

3.2.2行业结构旅游行业结构是指旅游产业相关部门提供并为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各种需要而形成的综合性产业,以及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旅游业的特点以及旅游资源系统的行业结构特征,可将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行业结构划分为餐饮、旅馆、景点、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娱乐消费等行业。通过对济南市周边休闲旅游发展状况的研究与分析,得出济南市乡村休闲旅游行业结构特征具有以下特点:济南市周边乡村旅游更注重餐饮的乡土化、景点的自然化以及旅游娱乐与消费的特色服务,并非追求现代化的旅游基础设施与星级服务;旅游交通对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会对旅游项目的推广与吸引众多旅游消费者产生重大影响;旅行社作为旅游消费者与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重要桥梁与媒介,在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项目起到的旅游引导作用逐渐弱化(利益驱动),见表2。

3.2.3市场结构依据济南市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其旅游的市场结构可分为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和旅游目的地市场结构。旅游客源市场即旅游需求市场[9],其特点是距离对于旅游客源市场的市场结构存在相关关系,距离越近则游客出游概率越大,客流量越大;距离越远则客流量越小,出游概率越低。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的客源市场主体主要有当地的城市人群、附近地市的旅游消费人群、以济南为旅游目的地的外地旅游消费人群。乡村休闲旅游的主要消费人群以当地旅游消费人群与附近地市消费人群为主,旅游出行的方式以自驾、公交为主,旅游出行的时间多在2日以内,属于短途短时间的休闲娱乐旅游模式。同时,旅游消费能力也是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能力强的客源市场会促进产业的发展,反之则会产生副作用。旅游目的地市场结构主要依据史密斯提出的中心地标准距离公式:

aR=■

把每个客源地在目的地客源中所占的份额作为权重,公式中结果aR为济南市的客源吸引半径,Xi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比重,di为第i个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n为客源地总数[10]。通过计算得出济南市周边客源目的地的吸引半径为173.52km,可以辐射到泰安、德州、聊城、莱芜、济宁、淄博等地市。

3.3旅游资源系统功能分析

依据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系统组成以及功能划分,可以将系统分为需求、供给、出游、支持四个子系统。需求子系统主要包括客源市场与产品市场。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有本地及周边的近距离客源需求市场(主导)以及国内远距离的旅游中转客源市场,同时还包括部分国际客源市场,其旅游产品主要以休闲、娱乐、康体、健身、乡村体验为主。供给系统主要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与劳务、基础设施。其中包括大量的名胜古迹、民俗活动(地方节日)、收获性主题活动(采摘等)、旅游服务、人造景观与娱乐中心项目等,是吸引旅游消费者参与旅游活动的主要原动力。出游系统是指旅游交通设施及相关措施;需求与供给两系统中间的交流媒介(市场营销);与出游相关的各种服务等。支持系统包含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法律制度保障、行政管理监督、自然环境的保护等措施,其主要体现在政府管理者层面(图1)。

4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系统优化

首先从宏观层面上讲,要优化外部管理体制。旅游资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构成系统的诸多方面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因此,对于其复杂的系统性,监督与管理往往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某类问题需要多部门联动才能解决的现象。要实现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高效服务,就要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行优化,使地方政府与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与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多方面协调统一。要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形成产品结构的合理化配置。旅游产品结构既有空间结构,同时也有行业结构,还存在产品结构。因此,要合理地配置资源结构,要使旅游资源产生“正近邻效应”,使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与共同性协调统一,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要以旅游项目为中心配套协调发展,实现布局合理。旅游的吸引力是以旅游项目来带动并发展的,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布局要始终坚持以项目为中心,以项目促进配套设施,以项目促进服务。

其次,从微观上要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提高管理的效率。要解决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各种瓶颈问题,就要处理好农民个人、农村集体以及地方政府等各自的利益问题。要建立适应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高效管理体制,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监督与管理的效率。要促进产业的内部重组,淘汰落后的发展方式。乡村休闲旅游多以松散的家庭为基本单位,存在规模小、项目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标准低等问题。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本思路,促进小规模的家庭式经营模式转变,使之走向联合经营、股份制经营模式,将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合理有效地优化整合,提高经营的效率,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处理好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协调统一。旅游资源是一个有机的、相互关联的系统整体,在进行旅游开发、项目构建时,要时刻注意处理好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乡村旅游资源反映的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不可逆的,一旦破坏就会对整个旅游资源系统产生灾难性影响,因此处理好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杨新军,窦文章.旅游功能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J].人文地理,1998,13(2):33-37.

[2]魏伟,周婕.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概念辨析及其划分[J].人文地理,2006,21(4):29-33.

[3]顾琛琛.城市边缘区旅游规划模式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1.

[4]方修琦.近百年来北京城市空间扩展与城乡过渡带演变[J].城市规划,2002,26(4):56-60.

[5]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S].

[6]李华辰.边缘旅游区理论体系构建研究[D].河南开封:河南大学,2008.

[7]佟玉权.区域旅游系统结构优化的理论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15(2):28-30.

[8]王爱忠,何玲姬.昆明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6(4)21-23.

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篇9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aHp);乡村旅游;旅游资源;荆门市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322-03

1引言

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认识不清、产品体系构建不全、重点发展方向不明等问题,针对此问题,加强对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势在必行。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应用较多的是层次分析法,张晶、李良军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标准值,构建贵州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以便于贵州乡村旅游科学发展[2];吴爱丽运用层次分析法采取资源价值、开发条件、管理条件3个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对满城县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满城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3];林雄斌、颜子斌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得出资源因素中不同价值的重要性[4]。根据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本着科学合理、简明易操作、可比较等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aHp)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据此提出荆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2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乡村旅游资源是指分布于乡村地区,能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乡村景观客体,通常以乡村生产景观、乡村生活景观和乡村生态景观的形式存在。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国家标准对荆门市可以为乡村旅游发展所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全市拥有7大类49个基本类型263处资源点,但本文主要是对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而非对荆门市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因此将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从旅游资源中单独列出来,可将其分为6大类,分别为农业景观、生物景观、地质景观、水域风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建筑等,具体见表1。

3评价方法

3.1基本原理及指标的确立

层次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5],具有简便、灵活、实用的特点。aHp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其划分成不同组成因素,形成层次结构,再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各个因子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可通过数量值来表示因子之间的重要性(表2)。

层次分析法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事物两两比较,得出事物之间的重要程度,从而构成判断矩阵。通过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所对应的方向向量,得出这一组事物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示意了各个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

a=w1/w1w1/wn

wn/w1wn/wn,

为了综合反映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本文根据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点,构建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表(表3)。

该体系表的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1层为总目标评价层,即a层;第2层为综合指标层,即B层;第3层为项目指标层,即C层。由于各层次因子之间具有相互独立性,所以体系结构为独立性结构。

3.2构建判断矩阵及计算

根据层次分析法,通过对专家、地方旅游工作人员问卷调查,然后筛选、整理,最后取平均值,构造判断矩阵a=(aij)。本指标体系可以构建如下4个判断矩阵(表4~7)。

3.2.1B层相对于a层的判断矩阵

3.2.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是为了确定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因子重要性的权重值。对于判断矩阵B,计算满足:Bw=λmaxw的特征根特征向量,其中λmax是B的最大特征根,w为对应于λmax的正规化特征向量,也是单排序的权重值。计算出最大特征根λmax之后,为了保证准确性和说服力,必须对所得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为:Ci=(λmax―1)/(n-1),当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Ci的值越大,则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越差。同时,计算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CR,即计算Ci与同阶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比值:CR=Ci/Ri。CR<0.1时,说明取得较满意的一致性结果。在表4~7中各判断矩阵的CR值分别为0.0790、0.0675、0.0000、0.0333,均小于0.1,其一致性结构比较满意,符合层次分析法的要求。

3.2.4层次总排序

在对表4~7的计算中,已经求得各因素相对于上层某一因素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可算出Cn相对于a层的最终权重值,见表8。

4分析与小结

在综合指标层(B)中相对于总体目标评价层的三个评价因子,资源要素因子(B1)的权重为0.7766,开发条件因子(B2)的权重为0.1549,管理条件因子(B3)的权重为0.0685。这表明资源要素因子(B1)在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因此,荆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乡村旅游资源的调查、开发与保护,只有摸清家底才能更好地开发与保护资源。此外,开发条件因子(B2)紧随资源要素排在第二位,表明在荆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也要十分重视政府政策的制定、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乡村意境的营造、区位交通体系的完善等。管理条件因子(B3)对荆门乡村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影响最小,但并不表示其不重要,因为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搞好旅游服务、基础服务、服务人员培训等问题才能助推乡村旅游的大发展。

在项目指标层(C)层各影响因子权重的总排序结果(表8)可以得出:

资源要素因子(B1)中,农业景观因子C1影响最高(0.3493),其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子C5(0.1269),再次为生物景观因子C2(0.0829),第四为水域风光因子C4(0.0794),第五为地质景观因子C3(0.0785),最次为历史文化建筑C6(0.0524),表明荆门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特别注重现有农业产业的开发,大力发展以沙洋油菜花基地、万亩蓝莓产业园、昕泰生态休闲农业园、盛老汉庄园、中华葛文化风情园、老柳河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十里花卉苗木长廊、茶花源景区、万亩桃花基地等为代表的种植园、采摘园、观光园、养殖园等农业项目,完善旅游农业旅游产品体系。此外,注重传统乡村聚落、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加强主题村落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注重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挖掘与整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具象化表现。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发展自身传统优势旅游项目,进一步完善王莽洞、黄仙洞等旅游景区(点)的产品设计及服务配套。

开发条件因子(B2)中,区位条件因子C8和生态条件因子C10影响最高(0.3750),其次为政策条件因子C7和经济条件因子C9(0.1250),表明荆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区位交通体系的构建,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此外,也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制定适合本地的旅游发展政策,利于旅游开发商及旅游者前来投资旅游。

管理条件因子(B3)中,人员素质因子C14和安全条件因子C15影响最高(0.2902),其次为卫生条件因子C13(0.2187),再次为旅游服务设施因子C11(0.1432),最后公共基础设施因子C12(0.0578),这表明荆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安全第一,服务至上”原则,完善旅游六要素在荆门地区的配置,搞好旅游基础设施设置等是荆门乡村旅游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措施。

综上所述,荆门市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优先发展以沙洋油菜花基地、万亩蓝莓产业园、昕泰生态休闲农业园、盛老汉庄园、中华葛文化风情园、老柳河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十里花卉苗木长廊、茶花源景区、万亩桃花基地等为代表的农业景观资源,其次注重荆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开发与保护,实现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同时注重王莽洞、黄仙洞、屈家岭文化遗址等荆门市传统优势旅游产品。此外,注重荆门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设置,加强荆门乡村旅游发展氛围的营造,提高领导及居民的旅游参与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荆门乡村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现代旅游地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2]张晶,李良军.贵州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822~5823,5962.

[3]吴爱丽.基于aHp的河北省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以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380~5381,5462.

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篇10

关键词:唐山;旅游特色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112-02

引言

国家《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刚刚颁布,明确将特色旅游村镇建设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如今,利用乡村地域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休闲需求与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唐山市北部青山绿水,中部富饶婉丽,南部遍布水乡渔村,其地貌、资源、人文等均适合发展乡村游。目前,全市乡村旅游村落30多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列入全省“百村示范乡村创建”的旅游示范点11个,乡村旅游发展已经起步。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建设旅游特色乡村,推动旅游特色乡村游发展成为现实需求。

一、唐山市旅游特色乡村游Rmp(昂普)分析

昂普分析,即以旅游产品为中心,进行资源(R性)、市场(m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p性)分析,并最终进行以产品为中心的游览线路设计与开发的理论方法。

(一)R性分析

唐山市北部最大的特点是自然风光优美,连绵的燕山山脉西起玉田县螺山,东至迁安市大杨官营、滦县杨柳庄一线,这里群山叠嶂、水光山色,具备优质生态休闲旅游资源;中部平原地带紧邻市区,丰润区西杨家营、丰南南孙庄等均具有良好的生态、优美水域风光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南部毗邻渤海,独特的水乡渔村、湿地风光,魅力无限。

唐山市乡村旅游资源类型丰富,除了山、河、海、湖、湿地兼备的自然风光之外,还具有类型各异的长城、丰富多样的特色农科产品与饮食,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红色革命遗迹、享誉中外的名人、极具特色的地域民俗等。

(二)m性分析

境内乡村旅游呈现以唐山市区及其周边各县城市场为主,周边北京、天津、秦皇岛等城市及其附属县城市场为辅;中低档市场为主,高档市场为辅的基于乡村旅游的特点。

(三)p性分析

目前,唐山市乡村旅游基本形成了以乐亭赵蔡庄村、丰润西杨家营村、迁安白羊峪村为代表的生态家园旅游模式;以乐亭大黑坨村、迁安徐流口村为代表的农业新村旅游模式;以迁西青口村、新集村和遵化东陵满族乡为代表的农村文化旅游模式;以乐亭捞渔尖村、黄湾村为代表的当代渔村旅游模式;以遵化沙石峪村、丰润潘家峪村为代表的农业景观旅游模式;以遵化兴旺寨何家峪尚禾源为代表的高科技农业旅游模式等。

二、唐山市旅游特色乡村游制约因素

(一)缺乏系统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

唐山市虽然很多地方开始着力进行统一的乡村旅游规划,但从总体上缺乏一个覆盖市、县、景区三级的乡村旅游规划体系,一些规划内容对发展策略和发展方向的把握可操作性较差。同时,乡村旅游景区详细规划仍是薄弱环节。

(二)忽视进行有效的旅游资源整合

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变化,乡村游的内涵也需要逐步向纵深方向发展,不断创新农业旅游主题,朝着特色化、规模化、精细化、时尚化的方向发展。唐山市境内旅游资源种类较多,但尚未形成特色整合,不能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三)旅游产品开发需要进一步深化

随着人们对乡村旅游要求的逐步提高,简单的“农家乐”、“瓜果采摘”已不能满足需求。目前,唐山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还相对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具有影响和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更为突出的是缺乏具有鲜明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

(四)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需加强

唐山市乡村旅游在交通、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短板。第一,连接部分乡村景区的道路可进入性较差,停车场地容量有限。第二,环境设施需要进一步改善,公共厕所过于简陋,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和处理等都需要加强规划和建设。第三,住宿设施缺乏科学管理,急需星评定。

(五)旅游经营与服务需要规范和提升

唐山市乡村旅游在经营上还处于经营者或者农户单打独斗的初级阶段,需要在经营体制和运行模式上进行创新。从业人员业务知识不足,接待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唐山市旅游特色乡村游发展对策

(一)强化乡村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

第一,合理布点,科学构建覆盖市、县、景区三级规划体系,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第二,打造旅游特色村和旅游经营者样板。推进试点建设,创意体验、休闲、参与等特色项目,建立定点演出场所或设立旅游表演中心,提升度假功能。第三,政策引导乡村旅游由“点”向“面”的转变,建立旅游联合体,打造乡村旅游聚集区。第四,基于旅游涉及行业和部门多的特点,建立政府领导、相关部门参与的乡村旅游协管机构。

(二)强化乡村旅游资源的深度整合

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增强,应着力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结构。首先,将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乡土文化为核心的内涵建设相结合。以生态为根本、文化为灵魂,推动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多维度结合的模式创新,实现旅游资源的横向整合。其次,推动食、住、行、游、购、娱配套体系建设,调动全旅游要素活力,形成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比如,在购物上要启动旅游商品开发,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的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和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如根雕、石刻、皮影、剪纸、栗花编织等;呈现石磨豆腐、红薯粉丝、家织粗布等制作过程,从而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纵向延伸。

(三)加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

首先,找准乡村游特色主题,强化产品创新,突出产品异质性,积极构建“一场一特色、一村一品味、一家一创意”的特色行业。在产品创新上,一是突出乡土特色和本地生活特点,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与特色,食、住、行、游、购、娱各个要素均体现乡土特色,强化文化吸引;二是强化休闲度假型产品的开发,打造集乡村休闲娱乐、民俗体验、节事活动、吃住农家、赏花采摘于一体的乡村文化体验游;三是因地制宜开发旅游景区依托型、城镇近郊依托型、新村典范依托型、特色资源依托型、创意农业依托型等异质性产品。

(四)合理定制与营销乡村旅游线路

首先,编排定制式线路。需整合现有乡村旅游资源,推出定制式主题游产品和精品线路游。比如,不需走出城郊家门,一样领略原野乡间的迁西自然风光游;丰润燕东生态园观花、采摘、垂钓、品尝,感受田园气息,体验农庄文化一日游;赶净觉寺庙会、观王氏宗祠,看济杨书画院的玉田乡村民俗休闲一日游;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体验别样渔乡风情的乐亭捞鱼二日游;住燕山脚下山野人家,零距离感受长城文化的白羊峪二日游;踏寻总理足迹,感受“青石板上的红色记忆”的沙石峪一日游等主题游线路。第二,完善乡村旅游营销体系。旅游部门帮助提升市场形象,推动分散旅游产品走向市场;各地设计系列节庆活动,设立乡村旅游信息营销网络,提供预订服务;旅行社和旅游集散中心对接旅游乡村,编排线路。第三,打造乡村游品牌。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特点,打造区域品牌。比如,迁西根据自然和人文特点,就可以突出“以绿野飘香”为特色的采摘篱园、以“秀水田园”为特色的滦河渔乐、以“栗林花海”为特色的民俗体验、以“长城人家为特色的边关寻梦等几个品牌。通过传统媒体,以及微博营销、事件营销等现代营销手段提升社会影响。

(五)创新乡村游的运营与管理机制

首先,创新乡村游的运营,搞活乡村旅游经营机制。推动农民用农民合作组织、股份合作等方式兴办乡村旅游,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享有薪金、股金、租金等收益回报。采取“村支两委+村民”、“政府+公司+旅行社”等形式,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资源。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引入先进的共享经营网络。加强旅游开发的信贷投入,增加面向旅游小微企业的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完善相关利益群体参与分配机制。其次,强化乡村游的管理。主要是实施标准化建设,推行《河北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标准》和《河北省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设定服务规范、接待标准规范、操作程序规范和管理规范。比如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等。

(六)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与服务

第一,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体系。使环境、交通、农家旅舍等方面达到服务规范的要求。建设乡村游游客中心体系、散客自助服务体系、标识引导和解说体系、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特色服务商标体系等。第二,加强乡村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在旅游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服务规范、职业道德教育、食品卫生安全、接待礼仪、服务技能等方面加强培训,培养一批能自编自演的民间歌手、表演能手和农民导游。第三,规范管理服务。制定相应的《乡村旅游经营户星级标准和评定办法》、《旅游特色乡村评定办法》等文件,并组织实施。对重点发展的乡村旅游接待户园依照标准进行评定验收,经验收合格后,颁发标牌和证书。

参考文献:

[1]郑文俊.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评价实证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