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运营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5:32

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篇1

【关键词】公共自行车交通;运营模式;政府主导;购买企业服务

在国外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我国城市交通出行距离为5km以下的占很高比例[1],在这一出行范围内自行车交通有其他许多交通工具不具备的优势。我国目前杭州、武汉、上海闵行等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已基本建成,三个城市也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公共自行车发展模式。本文将对这三种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其模式特点、运营状况等,并对未来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营管理提出建议。

一、国内外公共自行车发展现状分析

纵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发展史,从十年前的只有五个实行国家(丹麦、荷兰、德国、意大利、葡萄牙),到如今几乎世界的每一个地区,约有33个国家,375个城市。国内外公共自行车发展现状如下所述。

(一)法国里昂

里昂采用了政府主导,私营公司承办,科研单位参与的模式。采用会员预付费方式,用户可以享受30分钟到1小时的免费使用时间,超出部分费用也很低廉。其公共自行车系统共有343个网点,投入车辆数达到4000辆。租赁网点理论间隔为300m,但在半岛区,尤其在主要道路沿线网点仅间隔100m,而在一些郊区,网点间距则大多为700m[3]。

(二)法国巴黎

由巴黎市政府和广告公司共同合作,也是目前欧洲规模最大的城市公共自行车计划。采用会员预付费方式,用户可以享受30分钟到1小时的免费使用时间。

目前已有2.06万辆自行车散布在巴黎市内新建的1450个自行车租赁站。租赁点平均间隔300m,公共自行车平均每次骑车时间为18分钟,日使用频率在12次左右。

(三)杭州

政府把公共自行车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统筹规划,截至2010年底已建成2千多个公共自行车网点,投放公共自行车5万辆。

租赁点布局结合风景区、大型公交换乘枢纽站、步行商业区、大型社区以及大学校园进行设置。平均服务半径为300m,城市中心区可以达到50~150m。

(四)武汉

截至到2009年10月,武汉市已建设公共自行车站点800多个。目前,武汉市投放自行车2万多辆,共办理免费租车卡32万张。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系统每天为市民提供10万人次的服务,平均使用次数达到5次/日・车。

(五)上海

上海自行车租赁系统发展现状如下表1所示

二、国内外运营管理模式总结

通过国内外多个公共自行车案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对于一个成功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而言,运营管理模式是公共自行车发展的一个关键部分,良好的运营管理模式,将有效的节约运营成本,提高公共自行车的服务质量。

(一)欧洲经营模式

里昂、巴黎、哥本哈根等城市的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经营模式为政府与企业共同合作经营。企业通过广告置换方式承接项目,企业承担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的建设、自行车购买、10年内自行车维修等费用,而作为回报,企业拥有10年租赁站广告牌的独家经营权,实现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收支平衡;而政府无须费力盯着项目,只需履行监管职能。这种合作经营模式,可实现“双赢”。

(二)我国目前经营模式

我国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运营管理模式,如表2所示:

三、运营管理模式选取

综合以上运营管理模式的优点,推荐我国的公共自行车经营管理模式应采取“政府主导、购买企业服务”的模式。具体运营模式如下:

(1)政府主导:政府委托相关部门全面、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购买公共自行车公司的全套服务,按年支付设备、建设及运营费用。

(2)企业运作:公共自行车公司提供全套公共自行车系统设备如车辆、停车设施,负责网点施工建设、安装、调试、开通,并提供全面的运营管理服务。

(3)社区参与:各社区、街道作为公共自行车项目在本辖区内实施推广的责任主体,负责项目的选点、服务点节电、服务卡发放、服务点人员推荐、宣传推广以及对公共自行车公司的日常监管和考评等工作。

(4)全天服务:主要采用自助设备,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

(5)诚信积分:市民不仅可以用卡进行便捷的借车和还车服务,还可以通过诚信积分、超时减分,促使市民增强“用后速还”的用车习惯,提高车辆利用率。

四、结语

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引入可以大大改善人们的出行条件,也可以对小汽车的过度使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没有政府明确的目标和支持,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采取“政府主导,购买企业服务”的模式有助于公共自行车的长足发展,企业运作可以鼓励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积极创新,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政府主导并监督,可以避免完全市场化后企业忽视市民出行需求的短视行为。

参考文献

[1]潘昭宇,李先,陈燕凌,李伟.北京市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改善对策[J].城市交通,2010,8(1):53-59

[2]张丽B.公共自行车交通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11.6

[3]韩慧敏.里昂公共自行车系统[J].城市交通,2009(7):13-20

[4]王秀秀.杭州市公共自行车项目运营模式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2010(5):18-19

[5]黄小宝,吴世军.武汉市公共自行车发展现状和对策[J].商业经济,2010(12):58-59

[6]黄彬.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行状况调查分析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0,191(6),72-79

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篇2

第二条在我市辖区内从事交通客运经营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交通客运经营”,是指利用客运车辆从事道路旅客运输经营、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经营、出租汽车客运经营活动。

本办法所称“经营者”,是指依法取得经营资格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包括运输企业、个体运输经营者;“从业人员”指从事交通客运经营的贺驶员、乘务员。

第三条市交通运输局负责我市客运经营管理工作。

市道路运输管理处负责具体实施道路客运经营管理工作。

第四条市道路运输管理处按照法律规定确定道路交通客运班线经营期限。

第五条市交通运输局按照《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管理办法》规定,根据我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专项规划和公众出行需要,设置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线路和站点。

市道路运输管理处根据《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结合我市交通客运市场需求,做出道路旅客运输线路、班次、站点开辟及调整的行政决定。

根据《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规定,道路旅客运输经营者更新车辆,不改变原批准车型的,到市道路运输管理处备案;改变原车型的应当经市道路运输管理处批准。

第六条经营者在市交通运输局管理和指导下,组织管理经营。

我市客运线路经营推行“一线路一公司”经营模式,管理实行“一线路一管理主体”的体制。

第七条道路旅客运输经营、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者,应当按照《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规定,持经营许可证和营运证到市道路运输管理处进行年度审验,审验合格者,方可继续经营。

城市公共汽车客运超出城市市区经营的,到市道路运输管理处办理手续,进行年度审验。

第八条从业人员应当参加岗位培训,持证上岗。

第九条市交通运输局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制定《市公共交通客运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办法》,对交通客运经营企业进行质量信誉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交通客运经营行政许可调整的参考依据。

第十条交通客运经营权不得转让、出租。

第十一条交通客运经营企业应当严格遵守交通运输行业管理规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不得干预、阻挠、抵制正常的线路开辟及延伸、站点调整和增加运营车辆、调整车型结构等行政行为。

第十二条罚则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六十四条规定,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由县级以上交通运输局责令停止经营;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2万元的,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客运经营者非法转让、出租道路运输许可证件的,由县级以上交通运输局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收缴有关证件,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三)根据《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经营者擅自停业、歇业或者终止营运的,由市交通运输局责令改正,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四)根据交通运输部《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第九十条规定,客运经营者在旅客运输途中擅自变更运输车辆或者将旅客移交他人运输的;未报告市道路运输管理处擅自终止道路客运经营的,由市交通运输局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经营许可证件或者吊销相应的经营范围。

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篇3

《杭州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杭州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根据立法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现在,我受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的委托,就本条例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和经过

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社会事业。《杭州市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原条例)自2000年10月15日施行以来,对规范我市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改善公交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提高公交出行率和满意率,促进公共汽车客运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杭州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城乡统筹的推进和公共交通体系结构的调整,交通“两难”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公众对公交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汽车客运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有必要修订原条例,以推进我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

条例是杭州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立法计划项目。2012年10月,杭州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了杭州市人民政府提请的《杭州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会后,杭州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将条例草案在杭州人大网登载,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同时,召开了相关的座谈会,还分别征求了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委员会、市人大代表及各区、县(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并就有关问题反复与相关部门进行多次沟通。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法制委员会对条例草案进行了统一审议并作了修改,形成条例草案修改稿,提请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分为总则、规划和建设、设施管理、线路及线路营运权、营运秩序、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共八章六十三条。

(一)关于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制度保障。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打造“品质公交”是实践“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缓解交通“两难”问题,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条例规定“本市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并在公共财政保障、公共汽车客运设施用地保障、配套设施建设和路权优先保障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在推进市域公交和杭州都市圈公交一体化方面,条例确立了跨区域公交线路延伸工作的管理机制。

(二)关于公共汽车客运专项规划。构建“五位一体”、“城乡统筹”的公共交通体系,促进公共汽车客运事业健康、稳定、有序发展,科学、合理地制定公共汽车客运专项规划是前提。条例从规划编制原则、权限、主体和程序等方面对公共汽车客运专项规划管理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三)关于线路营运权。根据《浙江省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条例规定公共汽车客运线路营运权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通过招标等公平方式授予。同时,为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参考各地经验,根据我市公共汽车客运的管理实践,参照《浙江省道路运输条例》关于出租汽车经营权期限的规定,明确公共汽车客运线路营运权的期限为8年。

(四)关于对公交企业营运的监督管理。公共汽车客运属于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不能完全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供给的效率性,因此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是确保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公共汽车客运服务质量的关键。为此,条例设定了服务质量考核制度和成本监审制度。服务质量考核和成本监审直接与公交经营者的经营权和经营收系,可以弥补市场竞争的不足,促进公交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确保服务质量。

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篇4

第二条城市公共汽电车专项规划的编制、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的建设及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市公共汽电车,是指在城市中按照规定的线路、站点和时间营运,供公众乘坐的客运车辆。

本办法所称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是指为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的停车场、站务用房、候车亭、站台、站牌以及供配电等设施。

第四条城市公共汽电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实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对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建设和投资等方面实施相应的扶持政策。

第五条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应当服从规划、公平竞争、安全营运、规范服务、便利乘客。

第六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的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的管理工作。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的管理工作。

第七条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按照《行政许可法》及有关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的规定,依法确定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

第八条城市公共汽电车专项规划应当纳入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未经法定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城市公共汽电车专项规划。

第九条新建、扩建、改建城市道路,应当确定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用地,配套建设候车亭、站台等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

第十条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城市公共汽电车专项规划,在具备条件的城市道路设置城市公共汽电车专用道、公交港湾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

第十一条航空港、铁路客运站、居住区、长途汽车站、客运码头、大型商业中心、大型文化娱乐场所、旅游景点和体育场馆等建设项目,应当按照规划标准确定配套的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用地。

第十二条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用地的确定、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及技术标准。

第十三条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城市公共汽电车专项规划和公众出行的需要,设置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和站点。需要调整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和站点设置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应当在调整前将调整方案向社会公布,征求公众意见。

第十四条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在城市公共汽电车站点设置站牌。

城市公共汽电车站牌应当标明线路名称、始末班车时间、所在站点和沿途停靠站点名称等内容。

第十五条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执行城市公共汽电车服务标准,向乘客提供安全、方便、稳定的服务;

(二)按照规定的线路、站点、班次及时间组织营运;

(三)不得擅自停业、歇业或者终止营运;

(四)不得强迫从业人员违章作业;

(五)按照规定设置线路客运服务标志;

(六)在客运车辆内设置老、弱、病、残、孕专用座位和禁烟标志;

(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客运车辆的维护和检测,保持车辆技术、安全性能符合有关标准。

第十六条因市政工程建设、大型公益活动等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变更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或者站点的,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当提前10天在站点张贴公告;必要时,应当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

第十七条城市公共汽电车在营运中发生故障不能正常行驶时,驾驶员、乘务员应当及时向乘客说明原因;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当安排乘客免费换乘后续同线路同方向车辆或者调派车辆;后续车辆驾驶员、乘务员不得拒载。

第十八条城市公共汽电车在营运过程中不得到站不停,不得在规定站点范围外上下客,不得无正当理由拒载乘客、中途逐客、滞站揽客。

第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阻拦、扣押营运中的城市公共汽电车。

第二十条城市公共汽电车服务价格依据地方定价目录确定。

第二十一条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当定期对其管理的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进行维修、保养,保持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技术、安全性能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发生故障时,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当及时抢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配合,不得干扰和妨碍抢修作业。

第二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的义务,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损坏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

(二)擅自关闭、拆除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或者将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移做他用;

(三)在城市公共汽电车站停放非公共汽电车客运车辆、设置摊点、堆放物品;

(四)在电车架线杆、馈线安全保护范围内修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堆放、悬挂物品,或者搭设管线、电(光)缆;

(五)覆盖、涂改、污损、毁坏或者迁移、拆除站牌;

(六)其他影响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使用安全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城市公共汽电车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第二十四条发生灾害以及其他突发事件,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对车辆的统一调度、指挥,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合理补偿。

第二十五条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对安全客运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安全客运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保证本单位安全投入的有效实施,为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客运条件;

(四)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客运工作,及时消除客运安全事故隐患;

(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客运教育与培训,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客运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六)及时、如实报告客运安全事故。

第二十六条发生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安全事故后,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事故调查处理有关规定及时调查处理。

发生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安全事故后,有关部门以及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第二十七条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过程中发生乘客伤亡的,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能够证明伤亡人员故意或者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乘客享有获得安全便捷客运服务的权利,有按照规定支付车费、不得携带危险品乘车、遵守乘坐规则的义务。

第二十九条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活动的监督检查,维护正常的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市场秩序。

第三十条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投诉受理和处理制度,公开投诉电话号码、通讯地址和电子邮件信箱。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活动中的违法行为,都有权投诉。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收到投诉后,应当及时核实,并在20日内将处理意见答复投诉人。

第三十一条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依法对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有两名以上的执法人员参加,并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如实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并签字后归档。公众有权要求查阅行政机关监督检查记录。

第三十二条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的信用档案,并以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的基本情况、服务质量、经营中的不良行为等应当记入信用档案。

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服务质量监管制度,组织有乘客代表参加的对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服务状况的年度评议,评议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三条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正常的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的线路、站点、班次及时间组织营运的;

(二)擅自停业、歇业或者终止营运的;

(三)强迫从业人员违章作业的;

(四)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维护和检测客运车辆,车辆技术、安全性能不符合有关标准的。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设置线路客运服务标志的;

(二)未在客运车辆内设置老、弱、病、残、孕专用座位和禁烟标志的;

(三)客运线路或者站点临时变更,未按照规定提前告知公众的;

(四)客运车辆在营运中发生故障不能正常行驶时,未按照规定安排乘客换乘或者后续车辆驾驶员、乘务员拒载的;

(五)客运车辆到站不停或者在规定站点范围外停车上下客的;

(六)客运车辆无正当理由拒载乘客、中途逐客、滞站揽客的。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损坏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的;

(二)擅自关闭、拆除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或者将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移做他用的;

(三)在城市公共汽电车站停放非公共汽电车客运车辆、设置摊点、堆放物品的;

(四)在电车架线杆、馈线安全保护范围内修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堆放、悬挂物品,或者搭设管线、电(光)缆的;

(五)覆盖、涂改、污损、毁坏或者迁移、拆除站牌的;

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篇5

产权是财产主体的一种行为性权利,本质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产权制度变迁是基于对产权效率的追求,产权效率问题一直是产权制度安排争议的焦点。经济学将产权分为私有产权、社团产权、公共产权和国有产权,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公共交通主要以国有产权制度模式为主。有研究认为政府垄断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垄断的结果带来的是低效率和政府陷入资源短缺困境,这点在许多只有1家国有垄断公共交通企业的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但也有研究指出,从产权效率的角度分析,公有产权并不一定比私有产权的运行效率低,而且从公有产权的潜力和发展趋势看,其效率的提高还具有私有产权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理论上,制度变迁就是效率较高的制度安排对效率较低的制度安排的替代,那么中国城市公共交通产权制度的变迁,是否意味着公交行业效率的提高,是否意味着对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具有促进或支撑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中国不同省份的12个城市的产权制度模式及对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支撑作用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了当地管理部门和公交企业。通过调研和对相关资料分析,笔者认为在当前政府实施的公交政策下,产权制度安排形式对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产权制度安排处于困境之中--效率难以体现。

一、城市公共交通产权制度现状

1.企业产权效率不高,公共交通吸引力不足。2004年中国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2005年国务院下达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在中国城市正式开始实施。从2004年到目前,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实施已走过10个年头,政府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财政投入,公共交通运营车辆数量也稳步增长,但城市公共交通吸引力始终不足。深圳是中国第一个公交都市试点城市,目前的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为55%;北京市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采取极低的地铁票价政策,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46%。虽然目前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与“十一五”期间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与香港、新加坡和东京等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公共交通吸引力不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公交企业服务水平和效率不能满足公众需求,没有可依赖性。服务水平和效率提高不仅与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有关,而且与企业产权制度模式相关,现状中国城市公交企业产权效率低。

2.公交市场多种产权制度并存,国有化为主要产权模式。城市不同,公共交通企业产权制度安排也不同。从全国城市公共交通企业产权制度看,国有化为主要产权模式,绝大多数城市都有国有公交企业。在调查的12个城市中,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存在多种产权制度的公交企业,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公交企业只有1种产权制度模式,或为国有垄断,或为国有控股(见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广州、深圳、沈阳、抚顺和长沙等市公交市场多种企业制度模式并存,即同时拥有国有、民营、股份制等模式;中山、葫芦岛、青岛、银川、襄阳、通化和盐城等市分别只有一家公交企业,除了葫芦岛市公交企业为国有控股企业外,其它城市均为国有垄断企业。总体上看,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市场存在完全国有、国有控股、国有参股、完全民营等多种企业制度形式,表明中国现阶段公共交通市场具有产权制度多元化特征。

3.公交行业依赖政府补贴运营,产权效率无法体现。调研城市的多家公交企业都反映处于维持运营状态,企业生存和发展需要政府财政补贴和一定的政策支持。目前,各地政府对从事运营的公共交通企业,无论其是什么产权制度,一律平等地给予财政补贴。在政府财政补贴政策扶持下,只有1家国有公共交通企业的城市,如青岛、通化、盐城、中山、襄阳和银川等市,公交市场缺乏竞争环境,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提高完全靠企业自律;另外一些城市公交企业较多,多种制度模式共存,如深圳有3家公交企业、广州有12家、沈阳市有13家,抚顺市7家,以及长沙市有3家公交企业。这些城市公交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企业运营效率较高,但无论什么产权制度安排的企业,都需政府财政补贴运营。

调研城市中,葫芦岛市只有1家公交企业,但企业是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企业负担轻、效率高,车公里成本较低,满载率达到60%,车辆完好率为98%,但仍需要政府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因此,从调研城市看,无论企业采用什么制度模式,无论公交市场是否具有竞争性,公交企业本身没有能力发展,需要政府财力和政策持续支持,产权制度效率无法很好地体现。

二、公共交通产权制度安排困境的成因分析

1.产权清晰度。只有原始产权主体清晰、法人主体清晰,以及产权内部权属关系清晰,产权效率才能体现。国有企业普遍性的低效率,深层原因在于其产权主体不清晰,产权内部权属关系不清晰。目前中国许多城市公交企业为国有企业,其产权隶属于国资委,但公交企业运营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管理,如与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密切相关的场站建设、公交专用道、公交运营管理等职能分属于建设、公安、交通等多个部门,行业管理处于多头管理状态。在政府多头管理情况下,政策制定、行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容易造成政策差异,行业管理效率低下。欧洲城市的公共交通实践表明,私人和政府管理公共交通企业,其企业绩效具有差异性。通常情况下,私人管理产生较低的运营成本。目前,中国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具有国有化趋势,容易导致产权清晰度模糊,进而影响企业产权制度效率的发挥。

2.市场竞争环境。竞争会使社会资源的利用更有效率,也会淘汰生产效率较低的企业,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公共交通市场完全民营化存在过度竞争和公益政策难以落实问题,但公共交通完全国有化却会带来严重的竞争不足或没有竞争,容易导致公共交通市场失灵。目前许多城市只有1家国有公共交通企业,不存在市场竞争问题,企业运营靠政府财政补贴。在缺乏竞争环境下,企业运营的首要目标是体现公益性。因此,企业没有积极性进行成本控制和提高效率,国有产权制度效率无法体现。

3.政府政策。中国政府制定了若干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低票价政策。低票价政策的实施导致票价严重背离市场价值,而公交企业有些运营成本是完全市场化的,这种矛盾导致公共交通企业靠自身能力无法持续经营,必须由政府财政补贴。在建设部2006年的“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政策形成的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政策性亏损,城市人民政府应给予补贴”。政府对公共交通企业财政补贴通常包含三个方面,即票价刷卡补贴、运营成本补贴和燃油补贴。此外,许多城市也会在新购车辆、新开冷线和场站建设方面给予一定或全额补贴。

城市不同,采用的补贴政策方式不同,常用的有成本规制和定额补贴方式,也有城市采用政府财政全额补贴方式。全额补贴方式,即财政“兜底儿”方式,是指公交企业全部运营成本由政府补贴,不仅如此,车辆更新也全部归政府买单。这种政策方式一般发生在经济条件好的城市,且城市只有1家国有垄断公交企业。由于政府全部买单,企业没有主动控制运营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动力,运营成本高,而且车辆故障率高、使用寿命短。随着公交都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三、对策建议

产权制度是经济制度的核心,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产生的效率不同,因此,要提高效率必然需要产权制度的变迁。虽然公共交通运营国有化有利于资源配置、线路优化和抑制过度竞争,但一个不争事实是市场由于缺乏竞争机制而导致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低下,并且需要政府持续的财政资金扶持,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因此,公共交通产权制度效率发挥的关键就是要既能体现公共交通的公益性,又能使市场具有有效的竞争机制。

1.以公有产权为主体,多种产权制度并存,培育适度竞争环境。市场竞争理论认为,如果是公共服务领域出现的问题,走出困境的办法既不在于鼓励政府扩大也不在于增加预算来奖励政府官僚,而是要用强有力的竞争来代替政府的垄断做法。城市公共交通是公共事业产品,既可由政府生产提供,又可由私人部门生产提供,或者由政府、私人部门或其他民间组织共同生产提供。因此,从理论上讲,城市公共交通应该存在多种产权制度模式,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解决行业效率低下问题。2006年建设部的“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中就指出“鼓励社会资本(包括境外资本)以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公共交通投资、建设和经营,通过实施特许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对公共交通市场来说,引入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竞争,首先能突显出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问题,然后迫使政府管理部门和国有企业管理变革。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有国有公交企业,有些城市是1家国有垄断企业,有些城市是国有、民营与股份制并存的多家企业。在进行多种产权制度建设时,要注意竞争与效率的关系。效率只是政府追求公共利益时的众多目标之一,对公共交通来说,其公益性目标甚至比效率目标更重要,这也是公共交通国有化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建议在1家国有企业基础上,增加1家~2家股份制或民营公交企业,培育适度竞争环境。城市规模不同,公交企业数量不同,但是政府要严格控制企业数量,集约高效是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未来发展之路。

2.票款与企业运营分离。票款与服务公司运营分离是指票价由政府制定,第3方公司负责成本核算和票款管理,公交企业按照合同约定的服务水平进行运营的一种服务模式。对城市特殊人群公交出行的优惠政策是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特殊人群享受免费乘车和学生优惠乘车等政策体现了公共交通的公益性,这部分公益性票价损失补偿是政府应该承担的义务。不同城市票价损失补偿额度不同,大致在票价损失额的90%~100%之间,许多城市政府没有实现票价损失额的全额补贴(如广东中山市、广西柳州市和湖南的长沙市均为90%)。公交企业负担部分公益性票价是不合理的,导致公益性亏损与经营性亏损界定不清,不利于调动企业积极性。

票款与服务公司运营分离能够很好地体现公共交通公益性与市场化的结合。在这种模式下,政府职责主要是:规划线路和设定服务水平,按照线路服务水平向社会有资质的企业进行招标;政府与企业签订承包合同,合同时间一般为3年~5年;政府制定奖惩标准,周期性考核承包企业服务水平,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奖励或处罚。对运营企业来说,当政府用绩效为主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时,绩效考核的持续性压力又会迫使企业在经营上富有创新性和灵活性。票运分离模式实施需要注意服务水平的设定,服务水平越高,运营成本越高,政府财政支出也随之加大。因此,可利用服务水平作为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的杠杆,经济发达城市公交服务水平可设定高些,经济落后城市服务水平可适当降低。

3.从事后财政补贴到事前购买公共交通服务转变。公共交通是准公共物品,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主要供给主体,这使得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对经济活动的规制、干预和生产功能,财政开支的规模也与日俱增。财政补贴公交企业运营是政府应该承担的义务,但补贴什么,补贴多少,一直是各个城市政府面临的头痛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的推进,目前许多城市普遍存在政府认为财政补贴负担过重,而公交运营企业认为政府财政补贴不到位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效率。政府根据核算的成本进行事后补贴,无论是成本规制补贴还是全额补贴,都不利于行业运营效率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改善,也不利于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控制。此外,无论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通过政府成本补贴方式运营,没有很好地体现产权制度安排效率。因此,建议政府从事后补贴到事前购买服务模式转变。

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篇6

关键词:过程管理;调度策略;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U692.4+1文献标识码:a

本文讨论的公交车辆的营运过程是指车辆开出始发站停靠区域开始营运,按照调度指令和当天的行车计划经过若干个指定站点,并最终进入终点站结束营运的过程。影响该过程的主要因素有行车计划表、调度员或者站长的调度指令、运营线路的道路状况、以及公交车驾驶员的工作状态等。

公交调度的意义

城市公交运营调度是整个公交企业管理业务的核心部分,提高我国城市公交的运营调度水平,是改善城市公交服务质量、增强城市公交吸引力的重要途径。公交调度通过合理地安排不同线路上的车辆类型和数量,采取合理的调度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运力和运量的矛盾,缓解客流拥挤,降低乘客的出行成本,同时也可以改善城市公交服务质量、增加公交吸引力,从而提高公交公司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深入研究城市公交车调度管理方法和技术,不仅是交通运输理论体系上的重要突破,而且对于提高我国城市公交系统的管理水平、改善市民的出行状况以及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公交调度的现存问题

大部分城市公交调度部门仍采用“定点发车、两头卡点”的方式,新的公交运营调度技术,如车辆自动定位技术、客流自动统计技术等,基本上没有得到应用。乘客无法确定最佳的出行路线,而驾驶员则不知道前方道路的拥挤状况。

调度方法以经验为主,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当前运营计划的制定主要依靠调度管理人员的经验和若干简单的服务控制指标,经验型决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公交客流的变化特点,但其具有不稳定性的缺点,不能做到根据客流的变化动态地调整计划,运营计划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得不到保障。不合理的运营计划带来的是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效益的下降。

调度管理实时性很差,监控相当薄弱。公交公司对运营调度计划的监控只能做到在线路“一头一尾”的首末站进行控制管理,对于车辆在各中途站点的情况则无法控制。绝大部分公交公司做不到实时的运营管理,运营计划的调整周期一般较长,不少公交公司需要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调整过来。由于缺乏实时信息的传输和沟通致使调度失控,甚至导致全线运营秩序混乱,严重影响了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和社会信誉。因此十分必要研究公交调度优化,提升我国的调度水平。

三、基于过程管理的调度策略

(一)基于过程管理的调度策略含义

所谓基于过程管理的调度策略就是指针对公交车辆运营的整个过程中的要素进行管控,进而实现公交调度的功能。这些要素包括:行车计划表、公交停靠站、营运车辆、驾驶员、调度员或站长等等。现行的主流调度策略都是以行车计划表为主,调度员或者站长的调度指令为辅,来调整营运车辆的进出始末站时间、同一线路不同车辆之间的发车间隔。

然而调度策略的目标对于乘客来说并不只是候车时间的长短,对于公交公司来说也不仅仅是公交车辆运营的实际情况与既定行车计划的匹配度。乘客良好的乘车体验才是调度策略对于乘客方面最根本的目标,这包括乘车环境、候车时间以及司乘人员的服务水平等,而公交公司的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益才是调度策略关于公交公司方面最根本的目标,它包括投入运营的车辆、实际运营的趟次、乘客的数量以及车辆维保费用等。所以当前单单以行车计划表为主、调度员或者站长的调度指令为辅的策略还是存在明显不足的。

通过提高司乘人员的个人素质,保障他们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乘客乘车满意度,既能大大减小事故、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车辆损坏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又能有效地引导更多的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这既是开源,也是节流;其次,公交停靠站尽可能准确和可靠的信息,可以使乘客可以更合理地选择乘车方式、线路甚至是车次,这样可以通过乘客的自我调节减少前车拥挤度过高、后车空载率过高的现象发生,从而提高乘客的乘车体验,提高公交资源的利用率;再者,根据公交线路、运营时间所体现出的公交运营压力的规律,针对不同线路、不同时间,合理安排运营车辆的数目、大小,对于降低成本、提高乘客的乘车体验也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充分利用站点加强过程调控

表面上来看公交站点就是公交营运车辆定点停靠上下客的地方,但从客运服务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乘客享受公共交通服务的开始和结束位置。公交站点的位置、站上候车人数的多少、对目标线路车辆满载率的估量都是乘客决策是否乘坐公交车的依据。也就是说乘客希望尽可能少走路就能到达公交站点,等待目标车辆的时间尽可能少,目标车辆满载率尽可能低。对于公交站点的位置,这里不予讨论,但对于候车时间和满载率通过对站点的管控是可以实现较好的调节的。

1、利用电子站牌为乘客提供运营车辆当前的站点位置信息、未来最先到达的车辆到达本站的剩余时间等。目前,对于乘车高峰时段,也就是对于调度质量要求最高的时刻,经常会出现几辆车距离较近前车乘客拥挤不堪、后车乘客却寥寥无几的现象,一方面导致公交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乘客的乘车体验,甚至导致公交公司不能准确考量当前公交运营的实际情况而不能做好资源配置的决策。然而如果公交站点的电子站牌能够运营车辆当前的站点位置信息、未来最先到达的车辆到达本站的剩余时间便能使乘客选择更合适的乘车方式,包括选择其他可代替的线路、可以继续等待的下一个班次,甚至是直接选择乘坐出租车等其他方式,从而实现乘客更合理的乘车决策对公交运营服务质量的有益影响。当然考虑到成本问题,也并不需要对所有站点都实现电子站牌,而只需要选择候车人数较多的关键站点,这样既能控制成本,又能作为试点慢慢推进,提高服务质量。

2、针对整个营运线路,设置若干个关键站点的到达时间,加强对车辆运营过程的管控。目前,绝大部分公交公司都只是针对运营车辆的发车时间进行调控,试图实现对准点发车、发车间隔的管控,进而既保证乘客的候车时间不至于过长,又不必投入过多车辆而浪费公交资源提高运营成本。然而公交运营的一个单边时间一般都在四五十分钟左右,甚至更长,所以只控制发车时间对于调度的实际影响来说就显得捉襟见肘了,甚至会造成驾驶员在意识到要迟到的时候在剩余的短暂时间产生急躁的情绪进而提高了事故的发生概率,也会导致驾驶员服务态度降低进行影响乘客的乘车体验降低服务质量。所以如果针对整个运营线路设置若干个关键站点的到达时间,一方面是直接保障了大部分乘客的候车时间,另一方面则相当于是对驾驶员行车进度的若干次提醒,使驾驶员可以尽早对行车进度进行调整,而不至于在很短的时间产生急躁的负面情绪降低服务质量。

(三)加强对司乘人员的管理

所谓司乘人员,就是公交运营车辆上的驾驶员和售票员。他们的服务态度、自身素质都直接影响了本次运营的服务质量。因为不少城市公交车并没有设置售票员岗位,故而这里只讨论驾驶员的管理。

选用驾驶员的时候,要充分考量驾驶员的个人素质,坚决不用性情暴躁、安全意识差的人,同时对于等待发车的驾驶员应充分了解其工作状态,包括心情、身体状况等,尽可能避免让低迷、愤怒等不良工作状态的驾驶员进入运营工作。驾驶员是运营服务的执行者,所有的调度策略都是由驾驶员来执行的,因此如果驾驶员那里除了差错,再好的调度策略也只是空谈罢了。绝大部分的事故看似天灾,却都是人为疏忽所致。这些疏忽包括意识方面的,如性格上麻痹大意、心情不愉快而经常分神、身体状态欠佳无法集中精神等,这些完全是可以通过管理的手段有效避免的。首先对于招聘驾驶员的时候,就得充分考量其性格、身体素质、道德认知水平等个人素质;其次对于每天的考勤,甚至是发车之前,应尽可能了解驾驶员当时的情绪状态、身体情况,而及时作出调整,譬如心理上的开导、临时的换班等等。

(四)合理选配公交车辆

投入运营的公交车辆的数目、大小都是决定公共交通运力的主要因素,这决定着对城市公共交通需求的满足程度,同时也是公交公司正常运营的主要成本,因此对于投入运营的公交车辆数、车辆大小都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配置。然而,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公交公司对于这方面的考虑还不够深入,不同的线路、不同的运营峰段所选用的车辆都基本差不多。

针对公共交通需求时间跨度较大、乘客数量较多的线路,一般应选用运力较大的车辆,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公交站牌候车乘客滞留过多,乘车过于拥挤的情况;针对高峰时段,除了乘客数量较多对公共交通的需求较大以外,道路情况通常也较为拥挤,此时如果单纯的缩小发车间隔,通常并不能有效缓解运营压力,甚至会因为运营的公交车辆过多导致道路更为拥堵反而加剧主要公交站点乘客候车时间过长、候车人数过多的问题,所以需要合理安排大型车辆投入运营,因为铰接公交车对于道路有一定要求,所以并不是任何线路都可以选用铰接公交车;对于低峰时段,公共交通需求较小,道路也较为通畅,为了控制运营成本,所以适合选用小型公交车辆,既能提高满载率,又能避免因为车辆过于空旷而造成乘客乘车体验下降。

总结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的命脉,是对外招商引资的窗口,是实现城市现代化主要标志,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城镇化速度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将逐步扩大,人口也会明显增加,这给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带来的巨大的发展机会。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城市公交运输行业在城市发展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并且,根据我国国情选择公交优先是我国城市交通模式的必然选择。目前,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供给量增长较多,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交通的供给压力。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对于公共交通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增长的。然而公交行业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的投入更多的车辆、从业人员等,它还包括公交的调度、管理这些至关重要的理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也在快速增加,公民的经济水平、公民意识、社会认知也都在不断发展,因此公交行业也应该不断发展,调度策略、管理理念也都要不断改进以适应发展需要。公交的调度、管理也不能始终墨守陈规,需要广大从业人员注意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研究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调度策略和管理办法。

参考资料

[1]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

[2]建设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

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篇7

一、深入调研,及时传达有关文件精神

为了使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稳步健康发展,做好出租汽车行业的稳定工作,我局及时深入到各出租汽车公司和公共汽车公司进行调研,认真听取各公司现阶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给予分析解决,对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协调有关部门给予解决。我局不定时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向各公司传达有关文件精神,维持出租汽车行业的稳定。

二、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的稳定管理,打击非法运营

为维护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稳定,保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我局联合交警大队对城区非法运营的车辆进行了严厉打击,共查处各类非法运营车辆14辆,有效地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为维护广大乘客的利益,我局联合发展和改革局制定并出台了《弥勒县关于加强城市出租汽车管理的通告》,公示了出租汽车的收费标准和投诉电话,对违反规定收费的一经查实,将根据《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的相关条款进行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方针政策。

三、规范出租车的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我局通过了解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与各出租汽车公司签订了《出租汽车行业服务标准承诺书》,并要求各出租汽车公司和驾驶员签订《出租汽车行业服务标准承诺书》,与各公共汽车公司签订《安全生成目标责任书》,加强了城市公共交通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安全运营、遵纪守法等教育和培训,并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学习。

四、及时宣传,开展活动

城市公共客运车辆必须由具备相应驾驶资格的人员驾驶,坚持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思想真正落实到每一位驾驶人员当中,不得出现压车、追车、违规超车现象,不得超速行驶,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路线、站点运行,不得擅自改变,不得超速行驶;严格遵守道路交通法规,不准追求片面利润多拉快跑,做到行车有序,车容整洁,不得出现宰客、甩客现象,做到礼貌载客,安全行车。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存在问题:(1)公交车、出租车经营年限没有界定明确。弥勒县城市出租汽车经营年限不明确,导致弥勒县《城市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城市出租汽车驾驶员服务资格证》、《城市出租汽车营运证》不能发放,出租车的合法身份不全,往返于本地与外地之间跨区域合法运营的出租车被有关部门进行处罚,不能很好地维护合法运营的出租车从业人员的权益,给主管部门在规范城市公共客运带来困难。(2)出租车驾驶员素质低,服务态度差。乘客上车乘坐出租车多数驾驶员不进行打表计费,未按规定标准收取乘车费,宰客现象时有发生。(3)据出租车驾驶员反映: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港田车非法营运行为又死灰复燃,从过去的半公开发展到现在的公开和出租车争抢客源,大量港田车从事非法客运经营,这些车辆无牌、无证、无照,稳定性能差,抗风险能力弱,加上残疾人受身体条件制约,驾驶机动三轮车从事载客营运,且相互间争抢客源,成为了新的交通安全隐患,严重扰乱出租车客运市场和交通秩序。由于打击非法客运车辆难度较大,我局目前公共客运管理方面人员编制、装备不足,经费紧缺;打击非法运营的“黑车”取证难度较大;暴力抗法事件突出,在政策法规方面,缺少强制力的律法保障,导致管理力度不够,目前非法运营的黑车较多,取缔非法运营的黑车难度较大。为了避免发生新的社会矛盾冲突,我局随时关注并掌握港田车非法营运事情动态,同时将这一情况以书面形式上报打击非法运营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处理,并建议由交通局牵头,从运政、建设、公安交警、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人员进行综合整治,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运营“黑的”和三轮港田车,规范出租客运市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4)公交车管理难规范。由于弥勒县有2家公交公司在经营,为追求经济利益,出现争抢客源相互追赶,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部分线路存在重合,资源造成浪费,没有长远的公交车线路规划方案,部分线路私自增减营运车辆数未报主管部门审批,部分线路车辆时有变更。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的管理力度,做好县城市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使城市公共交通更规范、安全、便利为广大市民服务。

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篇8

前言

近年来,随着福州的经济发展和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福州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居住郊区化等带来的交通需求量的剧增,使得福州交通量和道路交通设施供应、管理、技术、空间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汽车化成为福州交通需求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福州市城市交通需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福州市城市交通问题。为此展开了关于福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行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福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调查方法

访谈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福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基本情况

州公共交通总公司成立于1952年1月1日,公司主要职责是专业经营公交线路和营运公交行业国有资产的产业集团,负责城市公交国有资产运营和管理、公共汽车客运及相关产业经营、出租车客运等。公司于1991年被国务院企业管理指导委员会授予“国家二级企业”的荣誉称号,2003年9月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2004年5月经福州市政府批准改制组建福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7月13日正式挂牌成立。

(二)公司在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建设滞后,缺乏科学指导

一是没有制订专门的城市公交发展规划,由于历史原因,城区道路缺乏系统专业规划,路网结构、布局不合理,功能不清,城区许多道路狭窄,难以形成合理畅通的道路网络,造成巨大行车压力。三是县城停车场建设滞后,现有停车位与城区日益增加的车辆矛盾突出,市政部门在部分路段设置临时停车位,虽然一定程度缓解了停车难,但对这些路段的通行、通畅造成压力。四是公交停靠点设置简陋、落后,且损毁严重,市民候车环境差。缺乏专门的公交换乘枢纽站,公交车、出租车难以到边停靠,有时只能在公路上调头,严重阻碍交通,存在安全隐患。  

2、管理方式落后,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经营主体相对分散,影响行业良性发展。二是公交车、出租车数量配置和公交路线、站点设置不尽合理,公交资源配置、运力调配、线网布局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矛盾。公交车和出租车数量偏少,发车密度低,群众候车时间长,反映强烈;到殡仪馆、高中城等地的班车数量少、收车时间早,无法满足群众出行需求。三是管理落后,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公交公司内部运行调度不合理,乘客、车辆、道路和站场设施之间不能信息共享。同时,由于红绿灯位置、转换时限等设置不尽合理,车辆乱停乱放现象突出,导致公共交通运行不畅,准点率低,市民换乘不方便,满意度低。  

3、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投入不足

一是公交车线路里程长,经营成本高,经营压力大。目前,运行线路最长达12公里,除公交206线路外,其余线路票价均为1元。城乡线公交,上午7-10点、下午5-6点高峰时段车辆实载率高,其他时段实载率均不足,有的班次甚至只乘坐几个人,几条线路均以起点到终点运输为主,中途上下乘客较少,经营收益偏低。二是燃油价格、人员工资、维修成本等不断上涨,仅燃油就占整个公交车营收的42%,导致企业利润微薄,甚至出现亏损。三是政府未建立长效补贴机制。公交企业所承担的社会公益性服务、执行低票价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所增加的支出及政策性亏损,主要由企业自身消化,经营压力大。

4、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水平不高

一是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以出租车驾驶员为例,目前经培训考试具备出租车从业资格的人中具有初中文化的占63%,具有高中文化37%,专科及以上文化的为零。二是专业技能不高。所有公交车、出租车驾驶员,除进行入门式的专业培训和三年一次的再教育培训外,后续培训以安全例会代训为主,企业组织的专业培训较少,且实效性不强,培训效果不够明显。三是由于企业效益不高,员工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定,从业人员流动性强,导致培训不及时、不到位,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不高,乘客满意度偏低。

三、建议意见 

(一)加强规划,确保有章可循。

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将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城乡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认真组织编制全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对全市交通现状、需求和发展前景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以城乡客运一体化为核心,确定全市交通发展战略,科学配置和利用交通资源。二是按照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认真编制城乡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确定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相关技术经济政策,明确各类公共交通方式的结构比例、站场布局与配套基础设施的用地规模、建设时序,充分考虑城市公交对农村的辐射,努力构建城乡公共交通统筹发展格局,实现城乡公共交通全覆盖。

(二)加强宣传,提高全民意识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发展公共交通事业的重要性。一是及时宣传党和政府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和法规,及时宣传安全出行、文明乘车、服务至上的新风尚、新形象,及时宣传公共交通行业管理的新举措、新动向。二是积极引导广大市民改变日常出行方式,主动乘坐公交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促进公共交通发展的良好氛围,把城市公交打造成为对外宣传石柱的有力“名片”。三是着力抓好专项整治活动期间的宣传工作。及时对严重违反《重庆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暂行办法》的行为进行曝光披露,提高执法的震慑力;同时大力宣传公交车、出租车营运规定,提高乘客知晓率,自觉维护合法权益。  

(三)加大投入,提供资金保障

公共交通作为公益性事业,低票价决定了营运企业微利或亏损,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对营运企业的专项补贴。一是将城乡公共交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所需资金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投入。二是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土地出让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部分,要重点用于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建设。三是对公共交通停车场站等建设项目、车辆和设施设备的配置、更新等,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四是对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要进行评估,充分考虑企业经营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公共交通运价,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提高公共交通的整体运行效率。五是对企业承担的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伤残军人、学生等实行免费或优惠乘车)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由政府进行专项补贴。六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投资,增强企业活力,充分挖掘公共交通自身的发展潜力。  

(四)加快建设,提供基础条件

一是加快推进加气站建设,降低运营成本,为公共交通发展提供清洁、环保、充足的能源。二是增加公交运力,完善公交网络。在组织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适时投放公交车和出租车,根据城市发展、小区建设和人口分布,针对中小学、客运站、殡仪馆等公共场所不同时段的人流量,及时增加公交线路,加密公交车次,逐步建立以快线网为骨架、普线网为基础、支线网为补充的三级公共交通网络。

(五)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

进一步明确“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和行业化监管”的发展思路,整合经营主体,实行一体化经营。一是积极推进“公车公营”,不得以承包、租赁、挂靠、合作等方式变相转让经营权,由企业统一经营管理车辆,并承担全部经营风险和安全管理责任,切实改变秩序乱、服务差、效益低的现状。二是进一步落实城乡公共交通的安全监管责任,理顺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加大公交安全的投入和执法力度。三是进一步完善规范科学的考核办法,严格奖惩机制,使有限的财政投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四是建立和完善公交智能化管理指挥系统和视频监视系统,运用高科技加强对运营车辆的指挥调度,方便广大乘客出行,提高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五是强化培训和教育,加强从业人员安全、业务、道德、诚信等各方面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六是加强公共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文明线路、文明车组”和“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附录

访谈提纲

1.公司有没有制定清晰的3-5年战略规划?未来远景内容是什么?

2.每位员工是否也清楚的知道公司的未来远景和战略规划?

3.公司的核心文化/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4.现在的文化对团队建设有多大作用?

5.公司的制度有没有拐弯、变形、打折扣的现象? 

6.现在的绩效考核有没有对员工的进化和提升起到作用?

7.中层以上管理者有百分之多少是外部空降?

8.中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管理技巧、管理方法强不强,工作效率高不高?

9.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怎样?有没有相互推卸责任、抱怨扯皮的现象?主要有哪些部门?

10.做任务不等于做结果,在公司有没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员工,占所有员工的百分之多少?

11.在公司里由于员工责任心不强给公司每年造成的损失可以估算出来大概有多少钱?                

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篇9

[关键词]准公共产品城市公共交通规制

城市公共交通是指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本文所讨论的公共交通是指由公共汽车、电车所组成的传统的城市公共交通行业。

一、公共交通行业规制的依据

1.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性

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必须借助于能覆盖全市范围的道路网络,生产者(公交企业)才能将其产品(客运服务)销售给最终用户(乘客),具有明显的网络性、范围经济性和规模经济,因此,城市公交行业由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经营比由多数企业经营更有效率。对城市公交行业实行政府规制,一方面,控制进入行业的公交企业数量,维护公交行业一定程度的垄断经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和过度竞争所造成的资源配置的损失;另一方面,赋予进入企业以相应的供给责任,限制其退出,从而保证城市公共交通市场的有效供给。

2.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

城市公共交通是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其消费既具有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但又存在明显差异,有的社会成员消费的多,有的社会成员消费的少;同时,也具有私人产品的排他性,但又存在与私人产品不同的垄断性。因此,城市公交企业具有企业性和公共性的复合特性,既要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以实现其企业性;同时,为保证公交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广大市民的出行,政府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规制,限定价格,以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城市公交行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所谓外部性,是指某种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效应扩散或波及到当事人之外的一种情况,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如城市公交保证了市民顺畅的出行,节约了时间;或者由于政府对公交票价的管制所带给消费者的额外收益都是正外部性的体现。而另一方面,公共交通也造成了负外部性,如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交通事故风险的增加和更加严重的交通拥挤问题。因此,要解决公共交通的外部性问题,对其实行政府规制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政府规制

1.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市场结构规制

政府对城市公交行业市场结构规制的基本问题是:第一,在目前的市场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下,在公交行业究竟应该存在多少家公交企业,以及这些企业在各个地区和业务领域的分布;第二,对公交行业自然垄断业务和非自然垄断业务的规制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行业采取垂直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形成了国有公交公司一家垄断的局面,制约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公交行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根本性问题仍普遍存在:(1)城市公共汽(电)车、出租汽车、轨道交通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运营和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协调;(2)政府补贴机制不科学,补贴不到位;(3)公交企业经营效率低下,企业亏损严重。

要改变制约公共交通发展的现状,就必须对现有的公交行业政府规制进行改革:(1)改革公共交通规制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做到政企分开,实现“三种职能”,即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公交企业所有者职能和公交企业经营者职能的分离;(2)深化国有公交企业的改革,改善经营管理,减少经营性亏损;(3)实施公交线路的特许专营制度;(4)调整公交市场结构,促进合理有序的竞争,保证公共交通的有效供给;(5)改革政府公交补贴制度。

2.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价格规制

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性,若不进行规制,容易形成垄断价格,损害其公益性,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必须由政府进行价格规制。

我国的公交行业一直被视为“福利事业”,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低效率价格形成机制,以政府指令性的背离价值的低价格来提供服务,依赖国家给予亏损补贴,价格基本不受供求关系和成本变动的影响。这种价格形成机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也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它也是导致公交企业的长期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对我国当前公共交通行业的价格规制体制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主要有:(1)制定科学规范的定价原则,采用分段定价、分时定价等差别定价方法;(2)推行公交价格听证会制度,体现价格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化和透明化;(3)尽快出台《城市公共交通法》,完善公交价格管理的法律体系。

3.成都市公共交通行业规制的改革实践

成都市对公共交通行业的规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05年12月组建了成都市交通委员会,打破了原来公共交通行业中市交通局、市政公用局、市公安局、市经委各自为政的局面,进而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市交委作为行业管理者,统筹管理公交车、出租车、长途客运、轨道交通等事宜,并对全市公共交通运输行业实施调控和监管。国资委作为公交集团国有资产的出资人和所有者,对公交集团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督。而公交集团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日常营运进行管理。通过对公交行业规制体制的改革,既整合了资源,由交通委员会对全市的公共交通的运营和发展实施统一的规划协调,又实现了“三种职能”的分离。

成都市公交集团占据了全市公交客运市场90%以上市场份额,集团下属国有分公司10家,全资子公司4家,控股子公司6家,参股企业14家,同时,还有其他民营公交企业占据了公交市场近10%的份额。这种多元化的市场结构,既保证了公交行业国有资本占主体地位,以保证行业的公益性和福利性要求,又引入了适度的竞争机制,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

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篇10

公共交通作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是一个地区城市形象和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以较少道路资源运送较大量乘客、增强城市道路通行能力、促进交通集约发展的需要,是降低广大群众出行成本、节约出行时间、提高出行效率的需要,是推进节能减排、实现低碳运输、改善城市环境的需要,必须放在突出位置。

坚持公交优先,就是坚持百姓优先。建市以来,我市不断加大城市道路和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公共交通有了较快发展,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出行需求。但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公交出行不便、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日益凸显,对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理念,推进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在公交规划、设施建设、政策扶持、运营体制、运力投放等方面,全面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二、进一步明确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主要思路和工作目标

(一)主要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公交优先、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政策扶持、市场互动等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公交基础设施,优化城乡运营结构,实现公共交通统一线网规划、统一场站建设、统一运营管理、统一考核标准,尽快建立起与城市规模、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合理、设施配套、节能环保、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体系。

(二)工作目标。至“十二五”末,市区(含、城区、经济开发区、市新城、州工业园区,下同)及各县初步建立以市(县)为中心、乡镇为节点、站场为依托,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线路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新格局,形成城市、县乡(镇)、乡(镇)村之间衔接有效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公共交通的便捷性、舒适性与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市区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5标台以上,各县14标台以上,公交运输能力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市区公交出行分担率35%以上,各县25%以上,公共交通成为广大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100%;市区建成2-3条快速公交线路和公交服务示范线路,有条件的县开展试点工作;建设完善的公交基础设施;推广使用公交iC卡、车载GpS监控系统,并试点与公交场站、调度指挥中心之间信息联网,逐步实施公交智能化管理。

三、进一步加快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规划修编和组织实施

在“”公共交通规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推进情况,优先修订完善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并维护公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认真组织实施。

(一)明确规划修订原则。一是科学规划、相互衔接原则。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城乡路网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一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科学性。二是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原则。公共交通规划不仅要立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公共交通现状,更要充分考虑未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实现更大突破对公共交通的发展需求,超前谋划,为今后一段时期公交发展留足空间。三是城乡统筹、线网一体原则。立足城乡客运一体,统筹布局公交线路,实现城乡对接,并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方式换乘以及对外交通的协调衔接,实现零距离换乘。

(二)调整优化线网布局。根据公交规划,调整线路走向,优化线网结构,增加线网密度,不断提高公交覆盖率,减少公交盲区,实现路通车通目标。市区及三县城区内双向六车道以上的道路,符合条件的都要设置公交专用车道,优先单向、逆向专用线路等,合理调整公交车辆与其他车辆的路权分配关系,提高公交车辆运行效率。大力实施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符合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上班车,允许达到规定标准和要求且实行公司化经营的公交车辆进入中心城区经营,确保农村居民单次出行直达乡镇,一次换乘到城区。

(三)科学设置场站设施。按照以人为本、经济实用、富有特色、体现形象的要求,建设公交场站设施。在长途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居住小区、开发区、商业集中区、学校、医院、行政办公区以及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客流集散地和城市主干道,配套建设公共交通停车场、首末站、候车亭等设施,符合条件的地区建设公交保养场、调度中心、换乘枢纽,并实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对新建(改造)的城市道路,由交通运输部门提出配套场站设施规划和建设要求,经规划部门审定后,纳入当地年度道路建设改造计划,交建设单位实施。“十二五”期间,市区及三县都要配套建设公交调度指挥中心、换乘枢纽、停车场、首末站以及加气站、充电站等公交基础设施;各开发区要预留公交首末站建设用地;每个中心镇建有一个农村客运站,每个行政村建有一个招呼站或候车亭。

(四)合理调配运营结构。公共汽车作为公共交通的主要形式,各地应大力发展,将公共汽车作为公交主力向居住小区、商业区、学校、旅游景点、乡镇和农村等功能区延伸,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出租汽车作为补充形式,对非流向性、非时段性的城市客流运输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应根据城市人口数量,合理确定运力规模。三轮车作为特定时期特定交通工具,应按照规范管理、总量控制、局部限制、逐步减少的要求,加强监督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启动建设轨道交通。

四、进一步创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运营体制和经营机制

在保障公共利益和安全前提下,引进市场机制,鼓励适度竞争,加快推进公共交通行业改革,最终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规范有序的大公交格局。

(一)实行股份运作,促进有序竞争。对国有公交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交通运输部门代表政府对公交企业持有一定股份,鼓励同城公交企业相互参股,引导符合条件的国有、集体、个人等多种资本投资参与公交建设和经营。允许和支持市区及三县以城市为单位,实行公交经营一个主体或多个主体并存的运行体制,按照统一管理标准和要求,加强行业监管。对现有公交企业兼营其他业务的,必须将其公交业务从公司综合业务中剥离出来,成立专门的公交经营企业,明确企业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产权属及相关权益关系,实行公交业务专业化,使公交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公平竞争、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二)推进公司化改造,采取多模式运营。以公司化、规范化、集约化为主导,加快现行公交经营机制改革。对企业挂靠、承包的公交车辆在“十二五”期间分年度、按比例完成公司化改造,对新增(更新)的公交车辆全部实行公司化经营。对市与县、县与县、县与乡(镇)之间的线路,鼓励选用公交车型,实行公交化运营模式;对乡(镇)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线路,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群众出行需要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的运营模式。

(三)规范市场行为,健全进出机制。公交经营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对申请从事公交业务经营的,严格审查其经营资质、安全技术、服务质量等条件,采取招投标等方式,公开竞争、择优选择。对经营管理混乱、安全隐患严重、考核不达标以及擅自转让公交线路、车辆、场站设施等经营权的经营者,提出限期整改要求,经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收回经营权。

五、进一步完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和措施

由于公交公益性强、覆盖面广、运营成本高,为保证公交正常运行,对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车辆改造、经营亏损等,优先给予政策扶持。

(一)增加对公共交通的资金投入。将公共交通投入纳入市、县(区)政府公共财政体系,列入年度预算,以不低于省规定标准,逐年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公共交通经济补贴补偿机制,对新建(改造)的公交场站、企业新增(更新)符合标准要求且实行公司化经营的车辆及其配备的智能化设施,由政府给予资金补贴。对公交企业的政策性亏损、线路补贴、公益负担(包括70岁以上老年人、学生、盲人、伤残警察、军人、市级以上劳模、高新技术人才等实行免费或优惠乘车)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由各级交通运输部门会同级财政、审计、物价等部门审核后,由同级政府给予专项补贴补偿。

(二)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对公共交通规划确定的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调度(服务)中心、换乘枢纽等公交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按政府公益性用地供地方式,优先供地;经营性公交基础设施用地实行有偿供应。对依法取得的公共交通设施用地,不得随意挤占,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三)规范公交票价定价和调整机制。合理调整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票价之间的比价关系,鼓励有条件的线路推行公交一票制,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公共交通票价调整实行听证制度,公开透明,充分征求广大乘客和社会各界意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进行。

(四)减免相关税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免收市权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和地方征收的相关基金,涉及公交运营及社会各界捐赠赞助资产的相关税费,财政、物价、地税、住建、公安等部门给予减免支持。对不能直接减免的,按“先征后奖”方式予以支持。

(五)广告收益分配。公交站亭广告收益属政府非税收入,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主要用于公交事业发展。对已有站亭,广告收益主体和支付渠道不变。需要提升改造的,如原实施主体愿意按政府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改造的,仍由原实施主体实施改造,广告经营权和收益权在原规定的期限内有效,期限到期及原实施主体不愿意改造的,政府收回广告经营权另行公开拍卖,并进行改造。对政府投资新建站亭,由政府明确实施主体,广告经营权属政府所有,公开拍卖。对公交企业自筹以及政府补贴购置的车辆,车辆广告经营权归公交企业所有;对企事业单位出资购车支持公交经营的,车辆广告经营权归购车单位所有。公交广告与设置按政府有关要求和规定统一管理,广告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

六、进一步加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行业创建和监管考核

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行业监管考核体系,促进公交企业服务水平和行业形象的进一步提升。

(一)加强公交品牌建设。全面开展文明企业、文明线路、文明车队、服务明星及青年文明号等创建活动,颁布实施公共交通文明公约,健全社会服务承诺制度,重点加强安全行车、准点运行、文明服务、职业道德等培训,不断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队伍素质、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加快打造公交服务品牌。

(二)加强公交行业监管。建立健全公交运营服务监管制度及其标准体系,全面推行等级服务评审制度,加强行业自律。交通、公安、城管、住建等部门要依法严查非法营运、破坏公共交通设施、扰乱公交运营秩序、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等行为,规范公交市场运营秩序。

(三)加强公交服务考核。实行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完善的考核奖惩机制,全面考核企业公司化率、经营行为、服务规范、服务质量、车容车貌等。考核结果作为公交企业享受财政补贴、获取线路经营权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