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十篇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十篇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7:04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篇1

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效果,直接影响着能否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地内化为自身素养、外化为日常行为,受教育者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认同是其接受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因此,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教育对象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是受教育者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所持有的肯定性认识、态度、情感及信念,不仅包含着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认同和内容认同,还包含着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极大地影响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的个体教育实效。要使受教育者认同和接受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教育者能否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引导、感染、激发其心理共鸣和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心需求。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表现出一定的民族差异性,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这种差异性特征会表现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思想、心理及价值取向等许多方面,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质。即使是同一民族,也会存在着民族聚集区与内地散杂居地区的个体上的思想和行为差异。这些因民族或地域而呈现出的差异不仅是影响不同民族个体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认同,进而影响着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和教育实践的实效。认识和了解教育对象,就需要从民族文化、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差异性民族特征入手。源于客观实践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无一例外地与民族特质密切关联,成为了一些民族特质的重要载体,使得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会因民族或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与民族特质相关的差异性特点,民族性则成为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最显著的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特征。正是这些携带着民族性差异、承载着民族特质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教育者提供了认识教育对象内心世界的依据,只有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寻找具有民族特质的素材、元素,通过对不同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文化传统、民族习俗、等情况的了解,才能真正探寻和认识到影响不同民族以及教育对象个体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而根据不同民族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形态的教育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其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和心理需要。

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不断丰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基础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没有必要的教育内容作支撑,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核心,其教育目的就根本无法实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按属性标准划分,既可以是物质资源,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精神资源,如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道德、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丰富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素材。正是根据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在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资源经过开发、加工、提炼和整合的基础上,才形成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相关内容。经过对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民族工作实践的不断总结和凝练而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既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同样也属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因此说,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形成过程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源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又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部份,应属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范畴。一切脱离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教育内容都是凭空臆造的,既没有真实性和可信性,也没有说服力和生命力。教育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关键在于能否引起教育对象的共鸣。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其强调的重点就是要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对象、接到地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提高教育实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孕育出了具有鲜明特征的民族个性,表现在思想道德、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行为模式。属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其中所包含的爱国精神、爱国人物和故事,以及思想道德、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尤其是那些在本民族或本地区流传已久的、大家已是耳熟能详的事件、人物等教育资源,使教育对象感到自然、亲近、可信,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资源,经过加工、提炼和整合之后而形成的体现着地域或民族特点个性化教育内容,对于特定的教育对象具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易于得到教育对象思想的认同和共鸣,能够有效地增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教育对象能够形成较为持久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还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和完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尤其是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形成,原本就是一个不断挖掘和利用新的元素、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从民族工作的实践看,由最初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和“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到后来邓小平又指出了“我国现阶段的民族关系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再后来所阐述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思想,以及提出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思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等论断和观点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继承基础上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使政策的制定和工作更加贴近时代和发展了的民族工作实际,对现实更具指导性和针对性。由此启示我们,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党和国家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新特点,充分利用一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完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地回应时展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是形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构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篇2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国际化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积极引进吸收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这鲜明地指出了我国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利用国际资源提供了合理的价值选择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积极汲取国外资源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是面对异质文化的交融、价值观多元化的一种大胆开拓,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探索过程,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的实践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育人理念的国际化趋势

随国际化交往日益频繁与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发生显著变化。针对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往我们主要采取“反”、“堵”的应对策略。现在,面对思想开放且复杂、信息来源渠道繁多的教育对象,采取反、堵的方法,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已不现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通过积极应对,而不是单纯防御,学习和借鉴国际上一切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种先进经验和知识等资源,为我国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和战略思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伴随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我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培养“国际人”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育人目标和理念。诚如日本临时审议会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中所提出的育人要求那样:“只有做一个出色的国际人,才能做一个出色的日本人,在国际社会中要想生存下去,除了牢固掌握日本文化外,还应该对各国的文化和传统加深理解。”国际化背景中,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目标契合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的战略指导思想。这一战略指导思想准确预见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教育必须面向世界、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和客观现实。

2.教育内容资源的国际化趋势

信息高科技的发展,以及国际化的深入使得各种知识、文化和思想观念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共享,传统的以我国本土衍生的知识、精神、道德文化和思想观念等资源为主要教育内容的课程设置和教育组织形式,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要求,也必然要求其教育内容与之相通。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人类面临许多重大问题,一些超越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的问题日益突出。联合国“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在1995年的《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问题宣言》中,描述了全球问题并将其归纳为如下一些问题:民族国家之间的隔阂问题、和平问题、发展问题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等。鉴于此,由上述问题而引发的理解教育、和平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等就纳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体系,成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共识。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改善人类处境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基于此,人类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将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难题纳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之中,增强学生的共生意识、合作意识,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是各国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本土问题的同时所具有的共同的崇高使命。作为以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后继力量为重要己任的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理应重视这一教育内容资源的应用。

3.教育方法资源的国际化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在走向国际社会的客观过程中,必需研究、借鉴和运用对我国有用的他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资源体系。新时期针对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尤为要具有如下两种国际化发展趋势。第一,国际社会化发展趋势。为适应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意识不断增强的教育对象的要求,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适应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走国际社会化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国际社会各领域,尤其要探索与我国中小学生思想观念密切相关的,与学习、生活等相结合的方式和规律,通过观念资源、物质资源、制度资源的综合选择、建设和优化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感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国际社会化,就是要动员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全员、各部门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他国的发展状况,与国际接轨。第二,综合化发展趋势。一是面对国际化日益强化发展的态势,思想政治教育在秉承、探索本土方法的基础上,吸收国外有效的方法。二是今天的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思想丰富、知识信息接收面广,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思想、心理、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也很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吸收包括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采用发生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科学方法。而后在这两点基础上,将其整合起来,形成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符合与国际接轨、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本土化趋势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虽呈现运用国外资源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但不可能取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土资源。相反,国际化发展趋势愈强劲,本土化的表现愈有力。这因为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真正能够代表人类共同利益的组织,国家仍然是国际交往的最高主体,而每个国家的利益仍然代表着各自国家民众的利益。所以,各国都在开发、强化、发展和利用自己本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其后继者,为其民族的崛起、腾飞和发展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支持。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土资源绝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伴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的,具有特定的时代内涵。

1.指导思想的本土化趋势

具有鲜明中国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当代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点不容置疑。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这一本土化特色将在当前乃至以后的发展中继续存在并发展,这也是与其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相区别的一个根本特性。但在国际化条件下,日益开放的交往中,多元文化的交汇、对话与影响显著增强。我们要在国际社会中,在时空界限相对模糊的条件下,在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进行的交往、竞争中,对我们的接班人进行主旋律教育,“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便凸显出来,教育的条件、内容、目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基于我国社会现实的需要,显然必须继续坚持用具有鲜明中国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用其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绝不能提倡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当然在价值观层面,则有着一元与多元的并存现实,即存在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价值导向的一元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我们认为有一条最基本的底线:不能因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削弱或否定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和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不能由于我国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性而否定公民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惟其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的国际交流互动中,才能掌控自我主动权,趋利避害。

2.教育内容资源的本土化趋势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才的质量关乎国家的生存发展。所以从培养人才的目的看,任何国家所要培养的都不是对本国冷漠、厌弃本社会的人,而是理解、热爱并愿意为自己国家的发展贡献才智的人。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本土的思想观念、精神、文化以及承载其的物质遗产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不容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本土资源就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土生于本国的,即与本土思想政治教育生存和发展及其历史密不可分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功能和价值的,且被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一切存在。”这些被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的本土资源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引导和教化功能。另一方面,植根于本土的这些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之内的本土资源,如思想政治观念、民族精神、传统习俗和文化等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延续的重要精神动力支撑,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比而言,本土资源更容易激发爱国情怀,产生更加真实的“力量感”。

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趋势的辩证关系

进入新世纪,受国际化潮流的影响,不同思想、文化、道德价值观之间的对话、融合更加广泛、频繁、深入,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相悖的现象:思想、文化、道德价值观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在对话与融合中不断强化。这意味着作为本土思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定要打开国门,不能封闭地传承和发展,一定要经由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思想、道德价值观等的对话中寻找自我优势和特色,同时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与弱点,从而形成具有独特内涵和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样才可能更加符合现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而具有勃勃生命力和鲜明内涵的“本土化”恰是因为“国际化”得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本土化特色和优势在开放对话的横向交流与比较中获得展现。当然,在寻求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中,若不考虑本土化、我国国情,只是片面重视国际化,则很有可能会淡漠民族、国家界限,从而危及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反之,忽视国际化发展,只强调本土化发展,则只会走向狭隘的现代地域主义、民族主义,错失国家的发展机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中这样写道:“发展中国家只有把科学吸收到它们的传统文化中去,把世界思潮吸收到它们自己的民族生活中去,才能更新它们自己而又保持它们民族的特点。”的确,作为影响我国学生思想观念重要因素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现代化发展的国际化、民族化两大趋势中,前者是更能动、活跃的因素,国际化总是不断冲破民族化藩篱为现代化寻找发展之路。然而,从终极目的上说,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寻求所使用资源的国际化仍是为解决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而服务,因为各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植根于各国既定的土壤,要受到各自不同国情的制约。而且任何外来思想、文化和道德价值观,都必须要与其所进入国家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价值观或冲突、或部分融合、或趋同、或吸收,最终取得本土化的形式方能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曾对本土化问题作过精辟论断:“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言以蔽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既反对抛弃本土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味地追求“国际化”,而盲用或被动地屈从外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削弱甚至丧失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特性;也反对在国际化背景之外谈仅凭思想政治教育本土资源进行人才培养。

本土化发展趋势与国际化发展趋势二者不是根本对立的,但在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不同水平上,其本土化与国际化发展各有侧重。一般来说,在现代化初级阶段,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因而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重要任务和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服务于此,关注国际社会,汲取可资利用的国际资源。而在现代化较高水平、程度和阶段上,国家没有消亡的情况下,本土化发展则成为一个国家在现代化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本土化发展解决的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之上的个性问题,而国际化发展解决的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展水平与质量问题,也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问题。两相对比显而易见,对现代化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具有国际化视野,积极引进、比较和借鉴有益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于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外资源,更为重要。相反,若主观地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土化,只依赖和重视本土资源发展,抑或有意无意地拒绝和抵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则很难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水平,当然也很难培养出能够迎接和应对国际问题的高质量人才。事实上,这样的本土化,只是在低水平上的徘徊。只有当现代化体系中的本土化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寻求现代化的高度发展之上,才能真正实现本土化,获得存在的意义,立于现代化充分发展之上的本土化,才能够真正融入国际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否则仍将是地方的、狭隘的,最终走向沉默和消亡。总之,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务必如《纲要》中指出的那样,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概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本土资源在国际化背景中对人们意识形态影响的重要性,务必将我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本土资源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所以,国际化交往愈频繁、深入,愈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本土意识教育,而应该严格依据《纲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提高人才质量,这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香港: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

[2]陈清.本土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发展之基.中国高等教育,2008(9).

[3]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中图分类号:B-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2004年李焕明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一文中,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向社会生活深层渗透最终成为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自然构成因素。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一词进行的最早阐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定义,陈兰荣、张震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与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而言的,它强调生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化、内容的生活化、形式的多样化,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化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由理想化到现实化的转变。教育目标现实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在要求,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和不切实际的缺点。一方面,生活化要求教育目标贴近和回归大众,因为他们是社会的大多数,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关乎社会的安危和发展。另一方面,生活化要求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这是由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的层次性决定的。只有兼顾不同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对象做不同要求,才能使各个思想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知识化向生活化的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原则性过强,在教育的过程中只是进行知识的宣讲,而缺乏实践性、灵活性。但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其内容应源于人们的生活世界。一方面,内容的取材来源于生活,围绕生活的需要和问题进行,或者尽可能把理论内容回归到生活中,融合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只有从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变得有用和有效。

3.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的转变。它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仅利用课堂的单调教育方法。生活化就是强调要把实际生活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途径,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随时随地的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宣传社会主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同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从这个意义上看,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促进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马克思所讲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以人为主体的理论做指导,尤其要强调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依赖单一的强制性的外部灌输的方法,不管教育对象是否愿意、是否感兴趣,教育者都要把思想政治理论源源不断地输向教育对象,使其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教育对象为本,注重在生活实践中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理想信念。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凸显的背景下,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对象能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自主学习中,通过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周围的环境、人和事,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价值选择,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强调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出发,立足于人类的生活和发展需求,来研究人、考察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调了人的精神性,但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人们的物质性需要的满足;强调了人的理性,忽视了人的情感心理的满足。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终极目标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不再局限于提高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而是全面关心他们生理、心理、智力、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提高,并引导人们在生活的感悟下,把各种素质整合为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整体。所以,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实现人的德与才、理与情、智与能等各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以生活为根基,归根结底在价值上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真实的人作为基础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表明了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因此,我们提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正满足了和谐社会的“人本”需求。可见,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恰恰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脉搏相通,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契合。由此看见,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

[2]陈兰荣,张震.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21):124,12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7.

[4]柳礼泉,陈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评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23-31.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资源;开发;运用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278-02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

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从而适应信息化的新要求。但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看,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主要只是在课堂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和技术,用于对ppt、word文档、视频资料的播放和演示,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可喜的是,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地探索出一些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新教学模式,如mooC、空间教学、微博微信平台教学模式等,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二是信息网络教学平台没有完全建立。目前,我国高校应用较多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有:国外的商业化平台(如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国内的商业化平台(如清华教育在线、南京易学天空教室等)、各高校自己研发在本校范围内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和开源软件(如moodle等)四类[1]。从当前的现状来看,部分高校尚未研发建立信息网络教学平台直接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即使是已经研发建立的高校,其应用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很多高校应用的只是课件资源、精品课程等,很多的应用功能都没有涉及。

2.教学信息资源缺乏

教学信息资源是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和运用是教学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即是否有足够的有效信息资源供一线教师使用。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教学信息资源普遍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部分高校尚未对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开发。部分高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集体备课阶段,只有集体教案、ppt等成果,教学信息资源没有系统整合开发,一线教师基本上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学科代头人的权威观点、优质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利用。二是优质资源缺乏。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虽然拥有较多的专业、教育知识,他们整合开发设计的资源与教学密切相关,实用性较强,但因其技术方面的不足,会导致开发成本的增加,且技术较为落后、体系性不强;另一方面,拥有较多计算机等知识的技术人员,虽然其开发的资源技术水平较高,但因其专业、教育知识缺乏,其整合开发设计的资源在专业和教育方面往往达不到教学要求[2]。

二、校本资源的概念、分类与特征

1.概念

“校本”是指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焦点,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为场所。由于“校本”是个外来词,是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从西方教育文献中引进的一个新名词,其含义本身具有不确定性[3]。研究者根据各自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校本资源”进行界定,因此,当前学界出现了对其内涵和外延不统一或不完全统一的各种定义。李茂平,阮东彪认为所谓校本,即学校本体;校本资源就是指某种学校所拥有的、能够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要素来源。赵月霞认为校本资源主要由大学精神、大学成就和大学形象三个部分组成,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高铁刚,朱建则根据对“校本”和“资源”的界定,将校本资源初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校本资源,广义的校本资源是指能够满足本校的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一切可被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狭义的校本资源是指校本教育信息资源,即为了满足本校教师教育、教学的需要,而设计开发的数字化教学支撑材料或教学系统。

校本资源包括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是一种信息化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系统资源两大部分;其次是现实中已经存在学校可能或已经拥有并且能够经过设计开发用于教学的资源;再次是能够对教学产生积极作用的各种要素,自然的和社会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校内的和校外的都属校本资源。所以,笔者赞同对“校本资源”作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的校本资源是特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是指为了满足本校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资源,包括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系统资源两大部分。

2.分类与特征

教学系统资源,可分为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系统资源两大部分。网络教学系统资源又可分为视频教学、空间教学、微博微信教学等。教学信息资源按属性可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物质资源是指以实物的形式来承载和表现其思想内容的资源,如书籍、建筑、仪器、设备、人文景观等物质产品;精神资源是指与物质资源相对应的,以文化、制度为载体所蕴含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管理规程、行为规范等资源,如文化活动资源、校友资源、组织资源、信息资源、节庆资源等[4]。按区域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校本资源的功能主要以支持教师教育、教学为主,同时也具有教师教研、教师知识共享的功能。因此校本资源除了具有资源、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基本特征之外,还有其许多自身的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校本、根源或根基性。就是指学校自身本来就有的、重要的、决定和体现办学宗旨、特色、目标和方向的各种资源。单从这方面来讲,校园文化既是学校建设的成果,又是校本资源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有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方式文化等四个层面的内容。二是校本资源的不可复制性。从形式上,别的学校可以学习、模仿,但不经过设计开发不能直接用与教学;从内容上,有些校本资源,如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本校所独有的,具有不可复制性。

三、校本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发运用的原则和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一种具有校本性和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其开发运用应遵循下列一些原则:第一,校本性原则。首先要以学校为基础,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历史传统和现状,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合理开发运用避免盲目性。其次要以学校为焦点,就是要确立问题意思,要始终围绕学校不同时期的核心和关键问题,避免琐啐化。再次要以学校为中心,要根据学校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等为中心,避免边缘化。最后要以学校为场所。在教学系统资源的开发上,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新的系统资源;在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运用上,既要注重学校区域外、校外资源的开发运用,更要注重学校区域内、校内资源的开发运用。第二,学科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的开发运用必须要具有学科性,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一定要考虑资源的学科特点,按照课程知识点进行分类建设,紧紧围绕知识点来组织资源,这样一方面既可以使教师快速检索资源,方便教学,另一方面又可以方便学生快速检索资源,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第三,可持续性原则。资源有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之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的开发运用,应自觉坚持可持续性原则。既要满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和愿望,还要兼顾以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需要,因此,在开发运用过程中,应把以后对资源开发运用机会的损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尽量保护现有资源的种群和再生能力,留下可持续开发运用的空间,确保资源、信息的完备和随时可开发运用,在开发运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运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校本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发运用的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教学信息化。一方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学系统,既可以实现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对各种形式承载和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数字化处理,可以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教学信息资源,既可以为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也可以为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第二,有利于突出办学特色。新时期,随着高校办学自的进一步扩大,结合本校实际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专业和课程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使办学特色日益显现。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校本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发运用,一方面可以使办学特色更加突显;另一方面使各高校培养的人才,既可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可以成为具有“校本”性的特色人才。第三,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体水平。校本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开发运用,既不是每个教师的单打独斗,也不是单纯的几次集体备课,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校方的组织领导、信息资源的整合、网络技术服务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样,一是可以使学术带头人的权威观点得到充分体现;二是可以使更多的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三是可以使所有教师的专业、教学、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水平得到整体提高。第四,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开发运用的目的。当前,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有些教师缺乏责任心、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5],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有效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致使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开发运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增强有效性;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运用区域内、校内的资源,融直观性、参与性、感受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增强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杜海艳,司玲玲,王亚楠.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现状与应用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8):207-208.

[2]王昌海,陶斐斐.中国教育信息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28.

[3]丁伟红.“校本”的内含与要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26):46-49.

[4]阳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的开发利用[J].职教论坛,2009(8):13-15.

[5]甘雪梅.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3):127-128.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篇5

关键词:高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20-102-2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概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资源概念的一个延伸,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切可以用来为教育目的服务的因素”,是一个综合性的比较全面的概念,具有广泛的外延,包括一切能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事物、现象。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的界定,我们分析如下: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顾名思义,是必须要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想联系的资源,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教学活动中所牵涉到的各种资源要素的总和。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存在形式各不相同,有的可以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直接利用,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材,还可以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进行宣传;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经过开发之后才能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如校园文化资源,家庭、社区资源,教师形象资源等。[1]

2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指对于潜在的未经开发挖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致力于把他们开发挖掘出来并且使之成为现实的可利用的资源,并且服务于一切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运用已经被开发出来的直接的资源。

第三,是将已经被充分开发的资源进行合理优化整合利用,避免浪费闲置问题的出现。

2.1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已经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且都致力于开发与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这方面部分高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看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2.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既短缺又浪费

从学校内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问题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不是独立的,需要多方人员的配合、协作。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教育部于2005年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同时,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2]但是,自从大学扩招以后,许多学校辅导员的人数比例实际上都远远低于这一水平。财力资源短缺方面则表现为,从国家到地方、学校,对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财力、物力投入严重短缺,是导致制约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2.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虚拟资源网络资源的利用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信息网络及资源越来越受到高校师生的欢迎,网络平台信息齐全,获取知识的方式快捷,成为了高校学生学习的重要学习平台。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有力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迈进。如今,许多高校思想政治学者把目光投向网络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一层面,有的高校甚至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去建设网络,但是,在实际操作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许多单位都陆续对网络资源进行开发,许多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页被建立起来,通过这些网页,可以有效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学生群体中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有的网站访问者却不多,点击率不高,网上资源枯燥乏味,更新速度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3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部分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某些高等院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缺乏创新,只是停留在对传统的思想政治资源进行挖掘的层面,对新的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另外,虽然科技日新月异,科技手段不断创新,但是被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技术远不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充分运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加以辅助,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被严重制约。

2.1.4高校思想政治人力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各方面配合、协作不理想,高校中,非思想政治教育教职工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的职责划分过于明显,非思想政治教育教职工应该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包括其在内的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并且与己息息相关,但是高校里面,并非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利用,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道路任重道远。

2.2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开发利用中虽然在不断地向前,但是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如下:

2.2.1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重视程度不高

如今高校普遍重视科研学术,过分强调对科研学术资源的开发,通过各种渠道挖掘科研学术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他们仅仅把上好课以及评职称作为他们的任务,而对教育资源的挖掘、革新根本不放在心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主体,他们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容易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缺失和不足,也会导致一些现有资源的浪费,比如一些传统文化资源等,忽视了这方面的发展。

2.2.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缺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开发不足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资源的快速传播和发展,对人们的思维理念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育人理念也要时刻与时俱进,以时代的眼光来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资源。高科技随之被应用到现代教育的发展上,扩大了教学时空,改善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手段,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当前高校中广大学者都投入到网络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新模式。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缺失,使得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不充分。比如,在课堂授课方面,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内容以教材、辅助材料为主,即使是利用网络,也只是将课堂上的内容搬上屏幕;又如,许多高校也致力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红色教育网站等内容,但是由于开发理念滞后,导致意识形态资源与人文知识资源的不均衡发展。[3]

2.2.3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主体范围受限以及主体意识淡薄

广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是指所有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作为最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只是承担了利用好编写好的教材来授课的任务,在教材的开发编写方面,都是由所谓具有渊博知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学者来完成。

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被排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范围之外。

此外,高校本身、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学生以及社会人员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主体,而他们没有认清自己的地位,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范围狭窄,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主体意识淡薄,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师主要通过教材给学生授课,甚至将教材作为授课的唯一依据,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挖掘其他先进的资源来支撑授课,将书本上的理论和现实的实际相结合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另外,学校作为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主要协调者,但由于领导意识淡薄,只注重了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校外资源的存在,造成校内、外资源开发结构的失调。学生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学校以及教师意识的淡薄,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

3.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的计算机技能水平

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的学习工具,鉴于高校独立的科研研究和学习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掌握高校网络利用的最新动态,才能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地整合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应是网络信息的专业型人才,因而,要对思想政教育者进行全面系统的网络信息基础理论的培训和教育,使其提高计算机网络技能水平,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技能与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结合在一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3.2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错综复杂,庸俗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等肆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环境必然面临冲击,因而必须加强监管力度,通过提高计算机技术手段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入与不良环境的影响,确保健康的思想在高校学生生活中的有效传播。

3.3挖掘校内外资源,促进资源整合

要挖掘培植校内资源,首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教学时候,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并不局限于教材内容,适当增加视频、材料的教学。[4]其次,要对教师资源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提升,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专业技能培训,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不能事不关己,要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再次,开发校内文化资源,每个学校的校史、校训、校园文化、校园名人等都是很好的现成资源。校外资源也要重点挖掘培植,例如家庭资源、社区资源、国外资源、网络资源等,都可以结合学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

参考文献

[1]王芳.浅议新时期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6).

[2]杨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2).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内涵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界定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社会集团,遵循教育规律,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通过内化和外化,培养和塑造符合该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成员及其开展的一系列与思想政治形成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①

根据此定义,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鲜明的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最重要的内涵。它最集中、最突出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这个定义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社会集团”、“思想政治方面”等都明确宣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特征,其政治功能是十分明显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教育的根本区别。②

第二,明确的目的、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社会集团政治目标和政治任务。在这个定义中,“有目的地”、“培养和塑造符合该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成员”等都明确表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属性。③这种目的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了人的能动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从而主动地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二是反映了社会发展需要和人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根据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要求而提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方向、体现社会发展的目标并为实现其目标服务。

第三,丰富的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其内容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交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样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整体的文化发展环境,而只有在整体的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去实现自身独特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往往在整体文化中得到体现和检验。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属性时,使其表现为一定的局限性,那么当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文化属性时,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性。文化具有传承性,政治文化等等的传承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遵循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属性。在这个定义中,“遵循教育规律”、“通过内化和外化”、“培养和塑造”等都明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体是被教育者,就有主客体关系、有效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就有教育规律、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者队伍等问题。

第五,社会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人是具体的人,实践着的人,人思想的产生、变化,其基础和根源是人所处的客观实际和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从人的思想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人的实践活动和客观条件,进行空洞、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行理论指导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达到理论原则与人们言行相统一的效果,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人们思想政治方面的各种问题。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意义

2.1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内涵和特征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朝着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采用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指教育者为创造新的教育方法以解决其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主动进行的一种具有探索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具有的特征是:首先,方法创新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方法创新是教育者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既根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又是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任何脱离实践的“创新”都是不可能的。其次,方法创新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者所面临的各种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为了用更有效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再次,方法创新的过程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即人们在实践中发现的用以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法,是否具有合规律性,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只有那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才具有普遍的意义。第四,方法创新的成果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教育主体基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或实践所进行的创造、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④

2.2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思路来看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与马克思主义不能等同,但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首先,从社会性质上考虑。我们现在所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殊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显著的现实性和目的性,为现实的政治服务。这个政治的社会属性是社会主义,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为它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其次,从文化资源上考虑。作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识资源上缺乏历史的积累,属于白手起家。善于从其他学科的知识积累中获得取知识资源,善于借鉴这些知识资源来发展自己,这是一条高效率的发展思路。马克思主义知识资源博大精深,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彻底的无私的学问,它可以避免科学的肤浅和庸俗。再次,从研究方法论上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要以正确的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科学的方法论,它能够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活动进行正确的研究。第四,从研究队伍上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要有一支稳定的队伍,这支队伍首先要解决生存,要有职业的依托。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队伍,有着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理论教育训练,理论教学活动是他们基本的生存状态,日常处于思维之中,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队伍和骨干,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和学术研究的生力军。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方法创新能否取得成效,不仅取决于方法创新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而且还取决于方法创新的指导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程度以及社会环境对方法创新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3.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须坚持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探索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欲使此种活动取得成效,只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探索活动离开正确思想理论的指引,就可能使探索活动迷失方向,乃至走向歧途,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因为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对我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成发展规律,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必须坚持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必须坚持认识来源实践同时又接受实践检验的观点、必须坚持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观点、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等等。总结以往我们在方法探索中的成功或失败,无不与我们坚持什么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关。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使方法创新活动始终沿着比较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3.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须注意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

所谓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社会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活动能够得到社会各方的普遍认同、理解和支持的一种环境状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活动之所以需要有利的社会环境,主要因为:第一,方法创新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一项新方法的诞生可能会给不同的人群带来各种不同影响,如果人们对新方法给予普遍理解和支持,那么,新方法就可能得以顺利应用并在应用中得到检验;如果人们不予理解和支持,新方法的应用和检验就无法得以正常进行。第二,方法创新可能需要政策支持和财力投入,如果支持到位新方法就会得以顺利实施,反之,则可能无法有效地进行下去。

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社会大环境的营造,既需要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参与,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营造作出努力:第一,努力作好自己所担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做出成效,使人们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二,结合实践努力钻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寻新的历史时期行之有效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理论上对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出科学的论证,在实践中对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积极的应用;使人们感觉到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确实具有理论魅力和积极成效。第三,积极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所具有的意义,增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理论研究成果及重要性的认识。这样,会对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环境氛围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3.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须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历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离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任何方法创新都无从谈起。实践证明,很多行之有效的新方法都是由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造出来的,尽管有些方法开始时可能还很粗糙,甚至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然而,所有这些都是新方法产生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无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理论研究的理论工作者还是从事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工作者,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必须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去,必须从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素材,任何脱离实践、想走捷径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能奏效的。

从认识论上讲,概括和总结实践中产生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有一个如何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问题。这是因为,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对方法的认识,只是认识到了方法的某些属性和某些外部的联系,还缺少对方法的全部属性以及方法与方法之间、方法内部各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认识。只有当对方法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才可能真正认识方法的本质,才可能从理论上阐明方法的内在机理及外在特点,才可能真正揭示方法与人的思想形成规律,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3.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须具有勇于实践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在创新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唯一可遵循的道路就是深入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进行独立思考,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固守以往的经验。只有根据实践的需要确立工作方针,只有根据实践提供的可能确立方法,我们对方法的探索才会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①景艳.活化社区文化资源优化学校德育环境[J].科技咨询导报,2007.

②谙詹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扩展和质的界定[J].思想教育研究,2004.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物质性;精神性;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秩序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及维系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进程中,我们仍有必要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发掘它的当前价值意蕴。

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特别是对生产力所发生的作用,只能是一种以政治为中介的作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用。“以往在效率源泉问题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人的价值实现。”[1](第50页)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

这一命题的确立是基于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生产力,归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归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根据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而且,从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劳动者来看,劳动者是指有一定体力和智力的人,是首要的生产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发展。此外,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来看,生产力由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构成。其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力最活跃、最具潜能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们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主要因素劳动者的作用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着眼点首先在于培养人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还体现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必要性,从而使人们投入到变革生产关系的实践中去,最终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第9页)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讲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物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保证价值。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它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导向和调节的作用。首先,它保证我国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产生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我国经济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向导航作用正是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保值上。再次,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着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和强大的政治优势的市场经济,这个政治优势既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又是使经济沿着正确方向有序运行的有力保证。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生产力发展的环境营造价值。毋庸置疑,任何社会形态的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都要受到思想意识的支配,而思想意识又有先进与后进之分,那么要促使物质生产及经济建设的提高和发展,就必须破除落后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之一,就在于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们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使人们的眼光从片面的、狭隘的纯经济增长的旧框框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全面的、系统的和发展的观念,为经济的全面进步提供总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物质生产力”的新观念,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应该注意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发展生产力,搞“空头政治”;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和生产力发展的“两张皮”现象。应当承认,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就其工作性质而言是有本质区别的,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生产力与物质生产部门产生生产力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不能据此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经济工作简单地分割开来。相反,我们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

产生生产力的长效性和持续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生产力发展价值的潜在性。

一言以蔽之,思想政治教育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是间接的,同时又是客观存在的。在物质生产力的诸因素中,人是主体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从本质上说,它就是提高劳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工作,就是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工作。虽然这种工作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可以通过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间接地创造物质财富,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价值

道德精神资源作为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观念、信仰等各种主体性因素。而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就是要通过引导人们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激发人的上进心和积极性,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并最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程度不仅关系到个人,也关系到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水平。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与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3](第1版)

当前,在开发道德精神资源上,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面对新的精神环境生态,开发人的道德精神资源,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势在必行。

从宏观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凸现其人文道德关怀价值。以人为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和思维原点。强调尊重人的道德存在价值、道德需求价值和道德发展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精神资源开发价值明确指向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高度结合的必然结果。

就微观层面讲,思想政治教育者以理服人,从而满足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植根于生命体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人的这种内在道德精神需要是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接触的外化过程而表征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自律精神,它的价值创造要靠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来保证,这种保证使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获得自我要求水平和社会规定范畴上的提升。随着道德社会化的发展,人的生理需求会向道德精神需求自觉过渡。换言之,人类社会越是进步,就越是需要物质需求与道德精神需求的匹配和融合。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精神资源开发价值的体现。

当今条件下,受教育者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精神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现代化传

媒,引导现代人的道德精神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使命就是关心他们的道德精神生活,关怀他们的道德精神发展,关注他们的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创造的着眼点就是在观念层面上引导中国实现传统道德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为其与世界现代道德文明相融合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者鼓励人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锻炼中,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社会问题及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自觉把正确的个体意识外化为良好的个人道德行为,从而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价值“可以被当作一种道德上的确定性”[4](第27页)。

三、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

从哲学上说,和谐是协调一致的统一,是对立统一的高层境界。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体间行动关联及其模式化结构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社会关系的和谐,其实质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即适当处理利益关系,合理分配社会利益,使每个人各得其所,各得其利,还包括人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人与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文化关系的和谐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主要是通过社会政治的整合、人际关系的改善及利益矛盾的协调而实现的。从政治功能来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和灌输,统一社会成员的思想,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而实现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特殊的育人功能,能够培育人们的合作意识,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法律素质,帮助人们遵守各种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从而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倡导诚信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再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沟通、说服、宣传等方式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必要性,形成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发展的共识,使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能够从全局角度、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克服人们的心理偏差和模糊认识,从而使利益矛盾得到适当缓和乃至最终解决。

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大小,直接关系到我国精神生产力的进步、社会主义三大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重大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大的当前价值。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活动和利益关系。在现代社会,除了用法律维系利益关系的公平与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缓和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消除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从而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凝聚力量、协调行动,形成谅解宽容、和睦相处、友爱向善的人际关系,构筑良好的人际环境。只有人际关系融洽,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最需要关注的是利益与道德的冲突问题。道德与利益之间,既有内在的结合点,又存在一定的张力。就个体层面而言,如何协调好利与义,统一好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在社会层面,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既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注重经济效益,又从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出发,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等,这些都是新时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价值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正视人的利益和提升人的境界结合起来,将发展先进生产力和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以科学的价值追求为实践指向,以“善”的行为规范为基本形式,为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选择提供价值支撑和价值导向,从而增强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使全社会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力。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第56页)马克思的这段话至少给我们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价值的生成作出这样的启示: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品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实践中生成,实践是其价值的真正源泉。

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品格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依据客观实践的发展而变化自身的内容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与时俱进中产生和发展的,也必须在与时俱进中创造并实现其价值。

生活是伦理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很大程度上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及在解决一系列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前价值还体现在其生活化上。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直面现实生活的挑战,走开放式教育的发展道路。借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精神中最深刻的东西成为可以观照和领会的对象”[5](第297页)。

[参考文献]

[1]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7年5月2日。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篇8

道德精神资源作为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观念、信仰等各种主体性因素。而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就是要通过引导人们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激发人的上进心和积极性,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并最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程度不仅关系到个人,也关系到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水平。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与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3](第1版)

当前,在开发道德精神资源上,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面对新的精神环境生态,开发人的道德精神资源,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势在必行。从宏观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凸现其人文道德关怀价值。以人为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和思维原点。强调尊重人的道德存在价值、道德需求价值和道德发展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精神资源开发价值明确指向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高度结合的必然结果。

就微观层面讲,思想政治教育者以理服人,从而满足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植根于生命体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人的这种内在道德精神需要是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接触的外化过程而表征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自律精神,它的价值创造要靠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来保证,这种保证使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获得自我要求水平和社会规定范畴上的提升。随着道德社会化的发展,人的生理需求会向道德精神需求自觉过渡。换言之,人类社会越是进步,就越是需要物质需求与道德精神需求的匹配和融合。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精神资源开发价值的体现。

当今条件下,受教育者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精神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现代化传

媒,引导现代人的道德精神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使命就是关心他们的道德精神生活,关怀他们的道德精神发展,关注他们的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创造的着眼点就是在观念层面上引导中国实现传统道德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为其与世界现代道德文明相融合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者鼓励人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锻炼中,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社会问题及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自觉把正确的个体意识外化为良好的个人道德行为,从而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价值“可以被当作一种道德上的确定性”[4](第27页)。

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特别是对生产力所发生的作用,只能是一种以政治为中介的作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用。“以往在效率源泉问题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人的价值实现。”[1](第50页)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

这一命题的确立是基于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生产力,归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归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根据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而且,从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劳动者来看,劳动者是指有一定体力和智力的人,是首要的生产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发展。此外,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来看,生产力由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构成。其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力最活跃、最具潜能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们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主要因素劳动者的作用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着眼点首先在于培养人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还体现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必要性,从而使人们投入到变革生产关系的实践中去,最终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第9页)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讲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物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保证价值。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它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导向和调节的作用。首先,它保证我国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产生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我国经济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向导航作用正是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保值上。再次,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着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和强大的政治优势的市场经济,这个政治优势既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又是使经济沿着正确方向有序运行的有力保证。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生产力发展的环境营造价值。毋庸置疑,任何社会形态的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都要受到思想意识的支配,而思想意识又有先进与后进之分,那么要促使物质生产及经济建设的提高和发展,就必须破除落后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之一,就在于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们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使人们的眼光从片面的、狭隘的纯经济增长的旧框框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全面的、系统的和发展的观念,为经济的全面进步提供总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物质生产力”的新观念,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应该注意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发展生产力,搞“空头政治”;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和生产力发展的“两张皮”现象。应当承认,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就其工作性质而言是有本质区别的,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生产力与物质生产部门产生生产力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不能据此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经济工作简单地分割开来。相反,我们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

产生生产力的长效性和持续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生产力发展价值的潜在性。

一言以蔽之,思想政治教育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是间接的,同时又是客观存在的。在物质生产力的诸因素中,人是主体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从本质上说,它就是提高劳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工作,就是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工作。虽然这种工作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可以通过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间接地创造物质财富,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

从哲学上说,和谐是协调一致的统一,是对立统一的高层境界。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体间行动关联及其模式化结构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社会关系的和谐,其实质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即适当处理利益关系,合理分配社会利益,使每个人各得其所,各得其利,还包括人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人与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文化关系的和谐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主要是通过社会政治的整合、人际关系的改善及利益矛盾的协调而实现的。从政治功能来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和灌输,统一社会成员的思想,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而实现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特殊的育人功能,能够培育人们的合作意识,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法律素质,帮助人们遵守各种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从而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倡导诚信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再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沟通、说服、宣传等方式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必要性,形成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发展的共识,使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能够从全局角度、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克服人们的心理偏差和模糊认识,从而使利益矛盾得到适当缓和乃至最终解决。

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大小,直接关系到我国精神生产力的进步、社会主义三大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重大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大的当前价值。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活动和利益关系。在现代社会,除了用法律维系利益关系的公平与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缓和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消除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从而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凝聚力量、协调行动,形成谅解宽容、和睦相处、友爱向善的人际关系,构筑良好的人际环境。只有人际关系融洽,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最需要关注的是利益与道德的冲突问题。道德与利益之间,既有内在的结合点,又存在一定的张力。就个体层面而言,如何协调好利与义,统一好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在社会层面,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既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注重经济效益,又从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出发,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等,这些都是新时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价值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正视人的利益和提升人的境界结合起来,将发展先进生产力和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以科学的价值追求为实践指向,以“善”的行为规范为基本形式,为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选择提供价值支撑和价值导向,从而增强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使全社会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力。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第56页)马克思的这段话至少给我们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价值的生成作出这样的启示: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品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实践中生成,实践是其价值的真正源泉。

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品格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依据客观实践的发展而变化自身的内容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与时俱进中产生和发展的,也必须在与时俱进中创造并实现其价值。

生活是伦理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很大程度上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及在解决一系列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前价值还体现在其生活化上。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直面现实生活的挑战,走开放式教育的发展道路。借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精神中最深刻的东西成为可以观照和领会的对象”[5](第297页)。

[参考文献]

[1]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7年5月2日。

[4][德]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5][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朱光潜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思维范畴就是价值。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安身立命的本源。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价值客观上折射出它的当前价值意蕴: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价值;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在现代条件下,物质性、精神性、实践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在规定性,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时代价值的三个维度。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当前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物质性;精神性;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秩序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及维系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进程中,我们仍有必要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发掘它的当前价值意蕴。

   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特别是对生产力所发生的作用,只能是一种以政治为中介的作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用。“以往在效率源泉问题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人的价值实现。”[1](第50页)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

   这一命题的确立是基于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生产力,归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归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根据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而且,从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劳动者来看,劳动者是指有一定体力和智力的人,是首要的生产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发展。此外,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来看,生产力由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构成。其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力最活跃、最具潜能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们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主要因素劳动者的作用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着眼点首先在于培养人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还体现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必要性,从而使人们投入到变革生产关系的实践中去,最终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第9页)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讲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物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保证价值。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它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导向和调节的作用。首先,它保证我国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产生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我国经济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向导航作用正是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保值上。再次,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着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和强大的政治优势的市场经济,这个政治优势既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又是使经济沿着正确方向有序运行的有力保证。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生产力发展的环境营造价值。毋庸置疑,任何社会形态的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都要受到思想意识的支配,而思想意识又有先进与后进之分,那么要促使物质生产及经济建设的提高和发展,就必须破除落后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之一,就在于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们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使人们的眼光从片面的、狭隘的纯经济增长的旧框框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全面的、系统的和发展的观念,为经济的全面进步提供总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物质生产力”的新观念,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应该注意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发展生产力,搞“空头政治”;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和生产力发展的“两张皮”现象。应当承认,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就其工作性质而言是有本质区别的,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生产力与物质生产部门产生生产力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不能据此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经济工作简单地分割开来。相反,我们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

   产生生产力的长效性和持续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生产力发展价值的潜在性。

   一言以蔽之,思想政治教育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是间接的,同时又是客观存在的。在物质生产力的诸因素中,人是主体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从本质上说,它就是提高劳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工作,就是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工作。虽然这种工作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可以通过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间接地创造物质财富,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价值

   道德精神资源作为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观念、信仰等各种主体性因素。而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就是要通过引导人们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激发人的上进心和积极性,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并最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程度不仅关系到个人,也关系到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水平。江泽民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与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3](第1版)

   当前,在开发道德精神资源上,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面对新的精神环境生态,开发人的道德精神资源,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势在必行。

   从宏观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凸现其人文道德关怀价值。以人为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和思维原点。强调尊重人的道德存在价值、道德需求价值和道德发展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精神资源开发价值明确指向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高度结合的必然结果。

   就微观层面讲,思想政治教育者以理服人,从而满足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植根于生命体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人的这种内在道德精神需要是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接触的外化过程而表征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自律精神,它的价值创造要靠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来保证,这种保证使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获得自我要求水平和社会规定范畴上的提升。随着道德社会化的发展,人的生理需求会向道德精神需求自觉过渡。换言之,人类社会越是进步,就越是需要物质需求与道德精神需求的匹配和融合。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精神资源开发价值的体现。

   当今条件下,受教育者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精神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现代化传

   媒,引导现代人的道德精神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使命就是关心他们的道德精神生活,关怀他们的道德精神发展,关注他们的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创造的着眼点就是在观念层面上引导中国实现传统道德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为其与世界现代道德文明相融合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者鼓励人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锻炼中,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社会问题及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自觉把正确的个体意识外化为良好的个人道德行为,从而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价值“可以被当作一种道德上的确定性”[4](第27页)。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篇10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网格机制路径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路径带来机遇与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实践证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抓住了、抓好了,就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放松了,丢弃了,就会迷失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为其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服务,必须适应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创新。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加强和改进新形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革弊布新,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怎样利用大数据技术成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怎样利用大数据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手段上进行创新,怎样利用大数据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值得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主要变化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的变化

大数据具有所传输的数据量超级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传输的速度快,实时性强,能挖掘出有用的价值等特点,呈现出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和价值性等特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育人环境。大数据实现了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等所内涵的各种思想政治信息自由传播,大学生获得思想政治信息多元化和多样化,学生可以随时参与到社会舆论中,更容易受多元思想潮流的冲击,迷失了方向,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摇。大数据时代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对这些环境进行了重构,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些环境的变化,能够驾驭这些变化,实时地开发建设新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发生的变化

大数据时代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即主体学生和客体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和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要求更高。一是主体学生。网络改变了学生生活、学习、心理和价值观的方式,网络已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线上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各种资源,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但网络上资源信息对学生来说,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不断地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与能力,另一方面网络繁杂的资源使学生产生信息疲劳等负面心理影响,使学生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冲击,有害于大学生成长。二是客体教育工作者。大数据时代,学生接受的信息发生了变化,教师应要从多维度、多角度、多方面和全过程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以前单一单向封闭式传统课堂教学,真正地使教师在工作思维和工作方式发生根本变化,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改变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某种形式、手段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传授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使教育对象具备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中,其中承载并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的形式。在大数据背景下,由于主客观环境的变化,教育载体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面临着具有思想碎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挑战,我们必须要求学习主动积极参与,合理设计教育载体的内容,具备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格机制

大数据具有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价值性等特点,而网格机制是利用互联网把地理上广泛分布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资源连成一个逻辑整体,对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的大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利用相应的算法对整合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分离出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进行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实现“精_、互联、互通”的作用能力。网格机制与大数据具有较高的契合性,一方面网格机制实现了对大数据处理的动态调节反应,另一方面网格通过网格技术把内嵌于大数据中的有价值信息提取出来,清洗整合成可直接利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在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及时、精准和有效,必须构建一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格机制实现路径的模型,实现对社会、教育者、学生情况的准确反映和处理。模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监督评价中心为核心,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执行中心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综合平台为两翼,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监督和评价,实现制定和决策当前和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和政策,负责提供、分配教育资源,指挥综合执行力量有效开展工作,协调综合执行力量之间的矛盾,以及组织他们协同工作,利用专门的执行力量和专门的监督员承担机制中不同的职责和功能,负责监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情况和把握学生思想、行为状况。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

(一)研究大数据的本质特征,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意识

大数据已经渗透到社会和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勇敢面对,树立数据新意识和数据信息的敏感性,要理解和分析大数据本身,从中挖掘其规律性,得到能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的数据信息,使自己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从不同的数据信息集中挖掘出关联性,在数据中创建新机制,从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整体的动态变化,实施符合学生实时要求的相应措施,进行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赢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

(二)顺应量化研究的新崛起,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

大数据时代要真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量化研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过程量化管理,记录“教与学”全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行为进行追溯、记录、统计和分析。一是确立新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充分发挥定量研究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改革必须要从理论向实践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从线下向线上延伸,逐步形成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融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于一体的系统化改革工程,积极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创新。二是与数据资源丰富的部门和企业进行资源共享与协同,他们拥有的用户量大、数据量大,数据蕴藏的价值高,借助他们的数据合法地合规地挖掘大学生教育对象的相关思想政治信息,可以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依据。三是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分析团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团体为了尽早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需要,通过师资培训与培养,利用互联网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线上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政治基础。四是开发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利用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学习数据进行收集和存储,通过大数据分析算法,不断优化分析学习数据指标,提出对策,实时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轨迹和状况。

(三)宏观覆盖与微观深化相结合,找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为了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既要对大学生进行普适性思想政治教育,又要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宏观覆盖与微观深化相结合的大数据分析。在宏观层面,即对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宏观层面的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分析大学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数据信息,把握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和规律,精准分析群体思想与各类思想政治事件的内在联系,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覆盖面。在微观层面,即对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微观层面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大学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的所积累数据信息,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被数据化后,通过数据挖掘揭示个体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状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_展个性化、定制化,进而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要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与微观这两个重要着力点,将极大地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四)与专业协同,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立德树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政工作只当作思政课的事,其他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各课程的“思政元素”,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和责任融入各类教学之中,形成协调效益。

参照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