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氛围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8:05

班级文化氛围建设篇1

近几年来,学校在创建市级文明校园活动中,把建设具有红色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建设内容,努力塑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校园文化。

今年,我校以县教育局2011年2月行政会精神,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培养良好的团结、合作、交流、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建设科学、规范的班级公约是实施文化教育的前提。

在具体的学校管理制度的指导下,制订出更加符合本班特色的、更具人性化的班级公约。对于班级公约的制订过程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实施:

(一)充分地征求班上学生的意见。一方面任何一种能够被真正落实的班纪班规必须为广大学生所认可和信服,才能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否则背离学生实际就会造成班级班规形同虚设,甚至会造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为隔膜,不利于班级的组织和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和看法能唤醒他们的班级主人翁的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实现班级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为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及班集体各项活动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修订和完善班级班规。班主任组织班干部和学生代表集中讨论,对班级班规加以修订和完善。在此尤其要注意班级公约的可操作性,切忌不着边际的空话和套话。

(三)制度设置要奖惩分明。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全班学生各展所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增强自信,进行自我教育。

二、设计班级文化墙、构建良好文化氛围,达到表层的影响和熏陶。

在当前,一些学生对于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至少,在审美的成熟程度上,有着相当的部分需要去充实。例如,他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愿意读文学作品和科技作品,而是喜欢读一些卡通图画,更有甚者,读一些无聊的作品。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我们教师应采取引导的方式,告诉大家如何鉴赏文学作品,如何使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此外,更主要的是,在班级布置上入手,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比如说墙壁报的设计,在形式应与教育环境的和谐统一,在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做真正的设计者,班主任仅给同学们提一些建议。因为设计和布置的劳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美,去体验审美的情趣,比单纯的说教要好多了。

三、保持良好的班级卫生及室内布置合理有序,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室内部的布置和装饰是教室美化的重要内容,在布置和装饰教室时,首先,课桌、椅布置平衡对称,教学用具和室内用具放置在合适的地方,不能随意乱放,其次,教室内四周可以布置一些简易、明快、端庄的装饰品,如图画、条幅、标语、墙报等,但内容要经过严格选择,保证艺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形式可以多样化,但不宜过多,尤其防止弄得学生眼花瞭乱,分散注意力;装饰品之间比例要适宜,要与教室内部其它装饰相互协调。一些便于更换的装饰品还要定时地加以更新和调换,以保持醒目。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做、互爱的综合素养。

开展灵活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是活跃班级生活、实现班级目标的有效途径。政治性活动,培育爱国情;规范性活动,遵守文明,讲究礼仪;知识性活动,开阔视野,增添知识;趣味性活动,活跃气氛,舒展性灵;文体性活动,勇于实践,开拓创新。文化活动不仅可以缓解学习紧张情绪,使学习有张有弛,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顽强拼搏、奋发进取等优秀品质。

在活动方面,我认为班主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在班集体中,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这样不仅使每个学生从中得到磨练,而且可以发挥自身的潜能,表现出主人翁的责任感,为班级的建设、文化活动出谋划策,积极参与班级文化活动,在班集体中快乐成长。

(二)、放手交给学生,极力鼓励学生参与班级文化活动。班主任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从活动的策划、组织到开展都尽可能地交给学生,使学生感受自身的成就和价值,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和创造能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使他们乐于开展各种班级文化活动。

(三)、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开展符合学生心理的文化活动。学生年龄不同,生理、心理和知识能力有所差异,所以开展文化活动要有的放矢。学生年龄偏小的班级要注重活动的新颖、活泼,随年龄的增大,则需要增加知识性、趣味性,高断学生,则更要强调自主性、创造性。

班级文化氛围建设篇2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

1问题提出

心理氛围也叫心理气氛,是指集体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这种态度和感受支配着全体成员的情绪。当某种心理气氛形成之后,它对一些新进入群体的成员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班级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的单位,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石。其心理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中每个人的生活和成长。班级心理氛围作为班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班级中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从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按照年级、专业、民族、生源地随机选取370名学生作为被试。样本基本情况详见表1。

2.2工具

班级心理氛围具有导向作用、聚合作用和约束作用。它对于班级个体心理健康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内在结构因素由协作氛围、班主任氛围、凝聚力氛围、文化与发展氛围、学习氛围、班干部氛围6个因素构成,本研究中我们运用李向东编制的班级心理氛围问卷进行测量,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用scl-90进行测试。

2.3方法

主试是经过培训的专职教师,由主试在被抽取学生团体测试。所有的被测试者全部是匿名的,要求按统一指导语独自完成。测量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进行相关分析、差异显著性分析等。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与scl-90全国常模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各项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特别是精神病性、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症状突出。见表2

*p<0.05;**p<0.01;***p<0.001;下同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和民族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2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的一般描述

在量表中,完全不符合计作1分,不太符合计作2分,一般计作3分,比较符合计作4分,完全符合计作5分。所以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维度的平均分都在一般以上,介于一般和比较符合之间。 

分别对不同性别、专业、年级、民族、生源地学生的班级心理氛围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发现在性别和生源地上,班级心理氛围各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专业方面,在班主任氛围(t=2.24,p<0.05)、凝聚力氛围(t=3.82,p<0.01)、文化与发展氛围(t=2.22,p<0.05)上理科专业的学生显著高于文科专业;大学生在年级和民族方面,班级心理氛围各项得分详见表4。 

表4中的数据表明,从年级上看,协作氛围方面,大一年级最高,大四年级最低;除协作氛围外,大三年级的其他各维度水平都是最高的,班主任氛围、凝聚力氛围、班干部氛围在大二年级达到了最低水平,文化发展氛围的最低点出现在大一,学习氛围的最低点出现在大四。从民族上看,协作氛围方面,其他选项最低;除协作氛围外,蒙古族在各方面的水平最低,回族在各个维度的水平都是最高的。

3.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班级心理氛围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班级心理氛围各维度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 

表5中的数据表明:班级协作氛围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班主任氛围、班干部氛围和心理健康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除躯体化、强迫症状和恐怖外,凝聚力氛围、学习氛围与心理健康的其他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除强迫症状和恐怖外,文化与发展氛围与心理健康其他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

4分析与讨论

4.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发展。从本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标准,这就是说这些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有些甚至存在心理问题的隐患,比如精神病性和强迫症状。这是由两方面原因构成的:第一,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作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准备阶段,势必要为未来的出路和发展做好打算。现在社会充斥着失业、次贷危机等这种足以颠覆社会稳定的不安因素,在校大学生由于文化水平较高,能够很好的认识到这一点,相应的生存压力也就越加明显,所以在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上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二,由于本研究所用的常模标准指定的时间较早,相信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这个常模的标准程度已经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等方面竞争的不断加剧出现下降的可能,所以在最近的一些应用该常模作标准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得出了被调查群体德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常模的结论。相信这也是本研究出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有这一结论的主要原因。

4.2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状况

班级心理氛围是最近几年才被研究者所重视的一个领域。以往的研究中大都是指针对班级中的学习氛围、凝聚力氛围等因素进行探讨,很少有研究从班级心理氛围这个整体来进行研究。

在专业方面,理科学生要比文科学生体会到了更多的班主任、班级凝聚力以及文化发展的作用。据了解,大部分的理工科专业都会组成学习小组,而文科类专业则没有这样的习惯。可以看出,这样的学习小组对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同时,由于小组内探讨问题的深入,这会逐渐使得小组内成员对于小组的文化氛围进行肯定和认同,也就提高了他们对于小组内文化和发展的认识。正是由于文化和凝聚力建设出现了效果,小组成员对于难于把握和掌控的事情,会在第一时间想到班主任或者是辅导员老师,这也就加强了小组成员对于班主任重要性的认识,所以就导致了文理科在这些方面差异的显现。

由于大学中少数民族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我们在测量时将它作为一个重点来分析。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少数民族中,回族的协作氛围最强,他们能够更好的感受到班级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这是因为回族作为被调查者中人数第三的群体,没有人数第二的蒙古族的那种过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没有汉族这种大群体的与我无关的意识,走在两个极端之间,所以对于班级心理氛围的理解更加实际。所以回族在班级心理氛围的各个维度均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由于蒙古族存在过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使得他们脱离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班级,所以他们所感受到的班级心理氛围也是最低的。

由于刚刚步入大学生活,一个个饥渴稚嫩的脑袋刚刚脱离了父母的怀抱,这时是最需要同伴间的相互帮助来扶持的,所以在这个时候,班级的协作氛围达到了顶峰。而这个时候的班级文化氛围,由于学生并没有真正接触到大学生活和专业知识,他们的文化底蕴还仅仅停留在高中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文化和发展氛围是最低的。大二阶段是一个自由发展的实践,这个时候学生开始逐渐看清自己的方向,制定目标,所以很多时候班主任和班干部在这一阶段能做的工作相对较少,班级凝聚力也由于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并且逐渐掌握了大学模式而不入了低谷。到了大三阶段,学生的班级意识已经成熟,并且能够很好的将班级意识和自我意识相互区别,在很多事情上懂得从班级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班级凝聚力、班主任、班干部等方面。同时又能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将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文化底蕴进行提升,这也侧面的提高了班级的学习氛围和文化发展氛围,所以在大三年级显示出了班级心理氛围发展的高峰。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四阶段面临着就业、考研的压力,这时学生更需要的是独立去完成目标和作决定,所以协作氛围和学习氛围也就相对较低。

4.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班级心理氛围

毫无疑问,群体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心理状态。一个拥有优秀班主任和班干部的班级,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无疑将是较好的。这一点被本研究所证实。随着班级中班主任和班干部氛围的增强,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在心理健康的其他方面,也都不同程度的显示出与班级心理氛围的其他个维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勒温的“场理论”认为,人只不过是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的一个存在。人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会对环境形成一定的知觉意识。这种环境主要是与其切身体验的社会关系、组织团体以及自然情景。这种“知觉意识”支配个体的行为作用于这种环境,所以置身于大学校园中的学生,在班级这样一个大学教育的基本载体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必然和班级心理氛围繁盛交互的影响。班级心理气氛作为大学生生活的最直接的环境,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形成起着重要影响作用。无疑,生活在不同班级心理气氛中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必然存在差异。

5对策与建议

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要给学生带来愉快的体验,让他们在和谐友好的班级环境中感受自我、提升自我。下面结合本研究得出的相关结果,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5.1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

班主任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领路人和班集体的领导者,在班级心理氛围的创建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对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上的教育和管理,在生活和思想上的帮助和引导,都会给学生提供在班级中生活的勇气和精神力量,同时这种作用也对班级中的个体起到了心理上的约束作用。

班干部是班级学生中的精英群体,在班级建设中具有管理、教育、以身示范等多重角色。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通过科学的培养选拔机制,将品德优良、有恒心、有责任心、有热情的学生选拔到班干部队伍中。同时还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严格要求他们。培养一支过硬的班干部队伍,可以使他们在班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2强化班级意识建设

人是社会性动物,必须也只有在群体中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班级心理氛围是一种特殊的班级环境和心理资源,班级意识不仅是良好班级心理氛围形成的标志,同时,更是大学生自我教育、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和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班级心理氛围的提高要从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开展和参与集体活动、互助学习与合作研究入手,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入手。使学生认识到班级意识的重要性,体会到班级给个体带来的欢愉、价值与成就,这不仅对于形成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他们走向社会、成就事业具有特殊的意义。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只有时刻保持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保证在社会竞争中不被淘汰。终身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是提高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真正具有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教育者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理念,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与压力转化为学习的自觉行动,注重学生创造性和协作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能力,为大学生提供核营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和创造学习的班级心理氛围。

5.3开展特色活动和阶段教育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与心理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班级心理氛围的创建,一方面要优化班级客观环境,比如丰富班级的生态内涵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要内化校园文化精神,提升班级文化层次,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开展班级特色活动,创建良好的成长与发展的班级心理氛围。

不同年级由于工作和目标不同,有必要开展针对不同年级的阶段教育。采取不同策略、有重点地加强班级心理氛围的建设。大一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在这个转折点上,不同的学生体现出了不同的适应能力。这是班主任的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选好首任班干部,指导和帮助他们开展工作。同时认真关注大一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大一阶段学生的主动性和热情,有侧重的培养集体观念,帮助处理好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引导学生将精力和热情放到学习上,提高班级的学习氛围。大二和大三阶段是大学生活全面开展和深化的关键期,会出现不同层次和等级的分化,这个阶段要发挥大一时班主任氛围和凝聚力氛围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向上奋斗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使班级心理氛围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大四阶段是班级心理氛围水平最低的阶段,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加强学习,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择业等问题的教育,使大四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上,真正体会到大学生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班级文化氛围建设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英语学习氛围

班级是汇聚全班学生的一个大家庭,班级文化是维系莘莘学子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学生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和主要的信息载体,其地位显而易见。在中国,学习英语的人群越来越庞大,在各级校园中的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如何在一个高职院校的班集体中培养创建起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就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班级小范围内通过多种途径创造融实践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语言环境,可以拓宽学生英语学习的渠道,增长学生的英语课外知识,使他们熟悉西方的文化,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为他们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营造班级英语学习氛围的必要性

1.营造班级良好英语学习氛围是社会发展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自1999年以来,全国各地高等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规模也日益壮大。它们大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在专业设置、校园建设等方面均在摸索和打造适合本校发展的特色和亮点。到目前为止,很多院校成绩斐然。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社会需要大批既有过硬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熟练运用国际通用语――英语的大中专优秀人才。如何提高高职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并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新挑战。在此种形势下,各大高职院校对高职英语高度重视,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了更多的精力,使之更趋向于实用性。为了给广大高职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各高职院校应该重视班集体的英语学习氛围的营建。因为班集体英语学习氛围的存在能有效增强班级成员学习英语的热情,这也是班级健康、文明、科学、高效发展的一部分。全班师生既是该班英语学习氛围建设的主体,又是其建设的客体,既是校园英语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学校英语文化的接受者。营建良好的班级学习英语的氛围,需要全体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

2.建立良好的班级英语学习氛围是由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决定的

众所周知,普通高校扩招后各高职院校生源复杂,过去由于教育资源短缺而被录取分数线挡在校门外的学生现大都有机会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教育发展的目标。这也必然导致职业教育生源整体文化基础水平的下降和学生差异程度的扩大。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极大。许多职业学校对此感到困惑,缺乏对策,教师对此也很不适应,有时会埋怨现在的学生难教,课难上;学生也反映学得痛苦、没劲。他们学习英语方面的自信心不足,有的甚至放弃了英语学习。这些都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使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此外,高职学生对高职英语的特点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其实用性特征认识不够。尽管高职院校在许多方面已做了努力,但成效不显著,大多数学生依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排斥心理。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非常有必要在班级中积极创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认清高职英语学习的特点,并提供一个良好的、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为他们毕业后顺利而尽快地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构建良好的班级英语学习氛围的措施

1.努力营造全方位、立体化的班级英语学习氛围。全方位、立体化班级英语学习氛围能让学生一走进班级或一回到宿舍,就感受到强烈的英语环境,时时、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并使用英语,在不知不觉中,英语成为班级内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际的主要媒介。各个班级应该从本班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专业方向,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标准,建设具有班级特色的英语学习环境。比如,有效利用学校的校园网论坛介绍社会各领域对英语的需求,并引导学生在平时英语活动中多围绕此主题来展开。此外,师生之间可利用e-mail、BBS聊天室、视频等进行交流,相互沟通,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上的问题,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快速评价和反馈。教室和宿舍提倡悬挂英语写成的名言、警示牌等,在宿舍张贴英美大片的海报,鼓励学生平时课堂或课间相互用英语交流,等等。也可以创设英语黑板报,选英文歌作为班歌,人人都要学唱,定期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并坚持写英文笔记,经常举办英语晚会、英文朗诵、口语比赛、读书心得交流等。也可在课余或午间播放英文歌曲或收听英语节目,以此增加学生的输入量,让他们沉浸在英语的文化氛围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异域文化。通过上述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观念的改变,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2.完备的制度是班级良好英语学习氛围建立的有力保证。学校的高效有序运作离不开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班集体中建立良好英语学习氛围也需要有制度的保障。班级成员内部可以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制订一些被大家认可的规则,比如,一走进教室就必须用英语交流,每周要写三到四篇英文日记。规则一旦确定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如有违反应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奖惩制度、考勤制度等能让广大学生在行为规范准则的约束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英语学习和活动。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绝不是培养一批被动的“知识存储器”和“技能机器人”,而是一个个会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为社会培养一批专业理论和实践技术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我们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等各种能力。在这一培养过程中,英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通过在班级内部创建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能有效帮助学生学到更多实用的英语知识,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创更广阔的空间,也为高职院校更好、更快、更高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马恩.大学生素质教育论[m].西安出版社,1791.

[2]何芸.高校英语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5).

班级文化氛围建设篇4

关键词:医专院校;班级管理;学习型班级管理模式;团队文化

一、引言

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医专院校的学科特点明显,专业性更强,新知识更新快,医专院校毕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课本内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才能满足岗位和社会要求。此外,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具有潜移默化作用,可对学生产生熏陶、约束、引导作用,对医专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医专班级管理变革中应重视构建学习型班级管理模式。同时,引入团队文化,以团队文化为先导,为构建学习型管理模式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班级团队文化分析

班级管理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以“友爱共赢”为核心的班级团队文化氛围。结合文化氛围精髓、班级特点,可将核心文化氛围四个层面: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建多层次的班级团队文化色彩。

第一,物质文化。是构建班级团队文化的基础及载体,也是班级区别的主要体现。班级辅导员可为学生设计班级符号方式,将医德要求融入班级符号,引导学生发展。

第二,行为文化。设计班级符号后,辅导员的活动需要尽量融入班级符号的内涵,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如开展拓展训练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能力,深入领悟“友爱共赢”的精神,深化集体观念。既通过班级实践活动将团队精神“烙印”在学生思想中。

第三,制度文化。即建立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管理人员可结合行业对学生的要求设计管理制度,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同时辅以有效的奖惩制度,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第四,精神文化。结合班级特色,以“友爱共赢。为基本指导思想,提出“仁心仁术、共赢天下”的班级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班级凝聚力,达到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构建学习型班级管理模式

(1)树立学习观

学习型班级管理模式的本质在于“善于不断学习”,重视构建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和全过程学习的思想理念。因此,班级管理过程中,班级辅导员应重视构建学习型组织,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从而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和行为。首先,在校学习阶段的学习重点在于树立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能力,即学生应将学习作为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树立时时学习和处处学习的意识。其次,学生要形成相互帮助意识,如相互监督、督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

(2)构建团队学习组织

团队学习是个人学习的深化及整合,团队学习有利于充分发挥团队内所有成员的“才智”,提升学习效率。将班级分为若干学团队学习组织,学生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与其它团队成员共同组成学习团队,共同构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有助于形成浓厚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达到构建学习型班级管理模式的目的。构建团队学习组织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流程;一是树立团队学习目标。医专班级的学习团队建设应将完成课程学习任务作为基本目标;二是合理设置学习团队。辅导员应根据基本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特征,确定学习团队的成员数量。同时还需考虑了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从而合理确定小组数及小组成员。每个图团队学习组织中,需要设立一名负责人,负责协调队员的学习和生活,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实现团队合作任务或目标。

学习型班级管理模式下,学生需要具备充足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才能形成相互尊重、共同促进学习氛围。因此,构建团队学习组织中,辅导员需要给予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让每个学生在团队和班级中发挥作用,并且能够独立团队管理和自我管理。辅导员还需要做好协调平衡工作,引导学生学习,辅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辅导员还需要帮助团队学习组织协调组内关系,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构建互帮互助学习小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医专班级管理变革中需要以构建学习型管理模式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和全过程学习的思想理念。同时重视团队文化建设,用团队文化辅助构建学习型班级管理模式,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改善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为构建学习型班级管理模糊提供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影,师东菊,刘云超.构建医学院校学习型班级管理模式的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5,02:34-35.

班级文化氛围建设篇5

关键词:德育;班级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项目支持:本文系防灾科技学院2012年学生工作一般项目“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一、班级文化的含义及功能

班级文化一词作为教育的微观现象,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作为教育社会学的分支――班级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而被西方教育学者们重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含义: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受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班级文化恩华是班级全体师生在一定规范下所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班级文化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属于管理诸要素中的软要素,处于核心地位.它在班级管理中有很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向作用

导向就是引导,像导游一样,不使每一个游客迷失方向。班级文化建设是全班同学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着全体同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一个班级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应十分鲜明,这是保证正确方向的前提.

2.凝聚作用

凝聚就是把东西聚合在一起,产生更大的力量.班级文化建设是一种理想的黏合剂,能使学生彼此合作,同心协力,和衷共济;能减少同学之间的摩擦和内耗,增强其内部的凝聚力。特别是在关键时候或遇到重大困难时,能使同学们挺身而出,为了班级的整体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和向心力,学生生活在这个集体当中就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感。班级内部的凝聚力是由班级文化建设氛围营造的,当学生高兴时,班级为他分享快乐;当学生不开心时,班级为他分担痛苦,及时为他送上关怀和帮助,这样就会大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3.规范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的规范作用就是约束作用,它制约着学生的行为.我们知道,约束功能是通过制度和道德规范发生作用的,尽管制度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但它的约束作用是硬性的且是不全面的,而道德规范是一种无形的、理性的和全面的约束,也是能赢得学生人心的约束。

4.激励作用

激励就是激发干劲,从而更加主动、自觉、积极地去做某件事情。如果一个班级文化建设以人为中心,形成一种人人受重视,人人受尊重的文化氛围,那么这个班级就有一种“无形的精神驱动力”。这往往比金钱物质激励更有效果.这就是文化激励,一个班级文化建设形成了,同样也能起到这么大的激励作用。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班级文化主要包括健全且行之有效制度文化、良好的班干部选拔机制、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

1.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对班级内主体实现约束的一个必由之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然有良好的秩序,而井然有序的班级秩序是靠班级制度来保障的。因此,健全班级规范,完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我班班级制度的制定,是在参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由全班同学共同探讨,拟出草稿,班委整理润色,全班表决后成文实施的。

2.班干部选拔机制。根据工作情况,全体同学对班级领导班子进行评议,如果班级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同学对班干部投不信任票,那么就要重新改选。这种制度充分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自己的选择会影响到班级的发展,增强了他们对班级的责任感,使他们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2.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植根历史、体现现实、引领未来的集中表现,是班级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培育班级精神必须立足班级实际,继承优良传统,体现时展的要求。班级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形成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行为目标,即一种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因此,笔者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创建班级精神文化需要确定健康的奋斗目标;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形成良好的班风。

3.物质文化

班级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体现,所谓处处物语皆心语,它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环境,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因素。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和宿舍内的环境布置,笔者以教室和宿舍为主阵地,以物质氛围和人文氛围的创建为落脚点进行物质文化建设。

三、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一)加强班级制度建设。

刚性的制度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作为一个学生组织,班级必须要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是班级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制度是任何一个团体良好发展的必要保证,班级文化建设中制度也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使得班级每名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班级各项规章制度确立后,最重要的是付诸于实际。为了确保班级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落实情况要加以跟踪了解,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尤其班干部要以身作则,督促班级成员认真落实,从而形成集体习惯,进而表现出更大的合力来,共同推动班级工作向前发展。

(二)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

班级作为一个学生团体,由许多学生个体组成,这势必会存在人际交往的问题。如果没有人文关怀,会使班级学生的人际关系发生扭曲。加强人文关怀,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关心、重视、尊重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班级氛围。在日常学习工作中,遇面时要主动亲切打招呼,生活中别人有困难时更要积极帮助,大家不光是同学,更应该是彼此信任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班级环境。

班级文化氛围建设篇6

班级是学生最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班级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中至关重要,如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呢?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得到了一些经验教训。

一、一个温馨的家

何为班级文化?只有搞清它的全部含义,才能有足够的思想认识,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笔者同意这样的观点:所谓班级文化,是指一个班集体内教师和学生共同认可并遵守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是由班级全体成员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所创建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扮演着传递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科学知识、传统习俗和促进儿童个性社会化的角色。班级只有在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生命意义时,它才可能成为一种真正的教育力量,学生才能在优秀的班级文化中茁壮成长。

一个班级就是几十名学生共同的家,把教室(包括宿舍)布置成一个温馨的家,是班级所有成员共同的心愿。一些优秀班主任无不为教室的布置精心构思设计。因为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师生交流情感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感情、陶冶情操,给人以教育启迪。有些教师认为,何必花那么多的时间去把教室打扮得花花绿绿,教室里没有这些布置,还不是照样上课。有这些闲工夫,还不如多批几本作业。但从我的观察了解看,整洁明丽、布置精巧的班级,它的班风学风好,正气足,而那些乱糟糟,学风不好的班级,教室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布置。

如何建设一个温馨的家,教室可做哪些布置呢?国外一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根据“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他们的教室设计与我国是不同的,教室大,分学习、阅读、电脑、教师办公区等部分,教室布置生活化、家庭化。通常我们的教室很挤,空间不大。但我们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传统,靠师生的智慧,也能把教室布置出我们的特色。自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后,有些教室里布置了生物角、图书角、阅报角,黑板报、学习园地从内容到形式都焕然一新。有些教室把全班学生的照片贴成一个家,把竞赛表设计成一棵大树,用不同颜色的树叶表示不同的结果,把优秀作业展示设计成一个家庭成员的劳动成果展示。把大家讨论出的班风、班级公约、集体获奖证书贴在最显眼处。特别是到了元旦、六一等重大节日,教室更是装饰得漂漂亮亮,像家里办喜事似的。这些布置本身就是一个载体,如没有这个载体,教师的教育思想、班级的共同目标、学生的愿望如何展示?诚然,教室布置的构思设计操作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这是一个帮助师生建立感情的契机。是教师走近学生的桥梁,是学生接纳教师的过程。一个好的教室布置就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围绕这些精神财富组织的活动也是一个学生锻炼提升的过程。

宿舍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文化的建设更要有“家”的感觉。住在同一宿舍的一般都是同班同学,几个人就组成一个“小家”。家庭化、生活化的味道可更浓些。这是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我在前面强调教室布置的重要性,不是说教室布置好后,万事大吉,这些就是所谓的班级文化。实际上如果这样理解就太肤浅了。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之一就是营造一个和谐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对好的学风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我们曾在一个班级实验过,这个班级的学生来自10多个乡镇,四年级时来到我校,他们吃住在学校。根据这个情况我们与班主任一起设计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组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操作:1.班队活动;2.学科渗透;3.早读晚自修;4.宿舍生活。一个学年的实验,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实效:

1.早读非常自觉。在班主任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学生能自觉地按时早读。没有迟到或乱糟糟的现象。

2.课堂讨论热烈。不管是个别发言还是小组讨论,发言的量和度都是欣喜的。新教育实验中的构建理想课堂“六度三层”“三个基本性质”,得到较好的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循循善诱,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反对教师的看法。在学生的认识一时跟不上时,做到以理服人,巧妙引导,决不强制学生盲目服从教师的见解。

3.作业很少有拖拉。很多教师经常为班级中那么几个学生拖拉作业而烦心,实际上,学生拖拉作业也与班级学风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个班学生拖拉作业的情况很少出现,这也要归功于班级文化建设,归功于班级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4.爱读课外书。这是这个班级的又一特色。除了向学校图书室借书外,班级自设图书箱,大家把自己买的书放到班级图书箱,供全体学生阅读,从没有丢书的事发生。大家以买到好书读到好书为荣,很多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多篇习作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或在报刊上发表。

5.各科均衡发展。小学生还在打基础阶段,所以既要让其自由发展,又要让其和谐均衡发展。这个班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有书法绘画乐器英语特长的,更有各科和谐均衡发展的。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不仅看这个班的教室布置得如何,更要看这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学风、班风如何。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活泼,是否学会学习,是否和谐均衡发展。

三、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能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中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许多教师和班主任都非常重视这种关系的建立,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路的引路人。”师生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共同促进,是一种朋友式的关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们的教师善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任何时候都把自己摆在孩子的位置上,和他们同欢乐,共忧愁,用他们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他们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用他们的感情去理解周围事物。教师要做到:坚持“爱”字当头,关心学生;坚持“情”字相融,细雨润物;坚持“诚”字相伴,家校互通。通过“爱”的传递,“情”的交流,“诚”的沟通,给孩子建立一种心灵相通、互相关爱、彼此接纳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育获得成功。

教师对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和家人式的关怀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尤为重要,这是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另一目的所在。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班主任要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的情感氛围。在班级文化建设实验中,我们努力使师生关系达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平等,二是信任,三是民主。

四、一个友爱合作的生生关系

目前在校的学生90﹪以上是独生子女,他们一生下来就享受着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外公外婆对他们的溺爱,他们需要什么给他们什么,想说什么就算什么,在家里是个小祖宗,是重点保护对象。他们都以自我为中心,除了不知道关心别人以外,劳动观念也差,动手能力也差,生活自理能力也差;在公共汽车上也不会让座位,老人站着,他觉得很自然,他觉得在家奶奶都站着让我坐;缺乏多子女之间的兄弟姐妹之间的交流,适应能力很差。互助、友爱、合作是联结每一个学生心灵的纽带。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要讲“竞争”,但还是多讲互助友爱合作,到了大学也许要多讲一些竞争。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协作,互相友爱,互相谦让,使独生子女的教育由家庭个体式的教育转向学校集体式的教育即群体教育。学校的教师就是为这些独生子女创设一个“群体生活”环境。无论是教室漂亮的布置,还是生动活泼的班队活动的开展,还是自主自由的课堂教学都需要全体成员的互助合作、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参与交往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与同龄孩子一起游戏、学习、劳动、嬉戏、模仿,甚至“争吵”,在交往中互相理解、沟通童心,共享童年的欢乐。通过儿童群体进行教育,利用孩子的乐群心理,帮助孩子结交朋友,建立与发展小伙伴之间的友谊。这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又一目的。

小学生之间无事打打闹闹、为一块橡皮斤斤计较、这个要报告那个在哭了。烦琐的同学间的小事整天包围着我们的老师,不解决又不好,解决又没个完,备课批作业只能放到晚上。这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最大的苦恼。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自律的能力,把教师从繁杂的班级事务中解放出来。成立班级自治委员会(由学生选举产生,与一般由优秀学生组成的班委会互补)解决学生间的争端是班级文化建设中重要一环。有一次,一位学生丢了十几元钱,按惯例由班主任处理,但这次班主任交给班级自治委员会处理。通过小委员的努力工作,后来失主找回了丢失的钱。特别是住宿生间的事由自治委员会解决的更是不少。在学习中,学生间友爱合作互相帮助的事更多,很多教师采用“一帮一、双帮一”、学习小组等方法,就是很好的例证。

五、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团结向上共同进步成为全体班级成员的共同愿景,我们评价一个班级的文化建设搞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这个班级有没有这个愿景,有没有团结向上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有没有集体荣誉感,有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集体里获得成就感,产生幸福感。为了这个愿景,我们觉得可开展这样一些活动:

1.为自己班级甚至每个小组或小队起一个响亮的名字。2.设计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班徽。3.讨论确定班风口号。4.制订一个班级公约或班规。5.为班级运动队设计一个锻炼目标。6.为班级啦啦队设计几句鼓励口号。7.制订个人奋斗目标或班级奋斗目标。8.建立班级文学社、书画社、小乐队、武术队等社团,并为之起个好听的名字。这些活动的开展,一定会使班级显得更加生机勃勃,文化建设丰富多彩。

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开展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如参观美术展,观看海洋世界和家乡发展成果展。特别是班际比赛、远足踏青、夏令营等活动同学们特喜欢,这些活动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最能体现班集体的精神风貌。

班级文化氛围建设篇7

在教学中,我们不可忽视了学生为主体这一关键要素。学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它是由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班级文化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是时刻围绕在学生的身边的,因为学生总是处在一个大的集体环境之中。班级文化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建设的。这些活动毫无疑问为各类拥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发挥各自才能的机会和场所。正是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的各种特长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学生也因此而寻找到自己为班级作贡献的途径,从而体验到一种为班级作出贡献后的喜悦和兴奋,这种喜悦和兴奋反过来又可转化成为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在这样好的学习环境氛围下无疑是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可见,这个学习氛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为之努力来维持好这个好的学习氛围,调节学习氛围。

学生的学习是在习得文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人格是文化素质在一个人身上的综合表现。不同的文化,会形成不同的人格。国家的教育方针要落实到学校,学校的教育目的要落实到班级,因此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这样便能使学生自主地调动出内部的东西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对问题深入地理解。在好的学习氛围下,对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人格的形成都是良好的开端。

我们在教室里设置黑板报,写上名人名言,要建设符合本班级学生学习的图书等班级物质文化以及充满人文关怀的制度文化,培养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等高尚的班级精神文化。因此,和谐的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作为学生潜在的学习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自主发挥产生着深远影响。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向上的班级风气,一个和谐友好、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为学生创设了各种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积极性。这些好的学习氛围不仅仅是在数学这门学科中适用,在任何学科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把每门学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学习才会更牢固。俗话说,知识无国界,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学好每门课程,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达到活学活用的真正目的。

班级文化氛围建设篇8

【关键词】班级诗意生活栖息地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146-01

荷尔德林曾经说过:“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班级作为学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应成为学生精神及诗意生活的栖息地,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及诗意生活在班级的作用下得到实现。作为班主任,也不应仅仅将自己简单地定位于知识传授者,而应努力将班级中的学生培养为诗意生活中自由飞翔的蝴蝶。

一建立诗意生活环境,营造诗意文化气氛

中学是学生情感及智力等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而班级作为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及环境,对学生情感及智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逐渐受到教育者的关注。为了能够使学生在班级中更加健康地成长,感受到和谐的氛围,教师有必要将班级朝着学生诗意的栖息地的方向进行建设,让学生在诗意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诗意的文化氛围,并学会诗意地生活,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素养及健全的人格。笔者作为一名具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班主任,认为大部分班级的氛围都过于严肃,教学方式及管理方式都较为单调,缺少一定的灵活性。而不少班级在文化结构及氛围的营造上也大同小异,无论是在哪所学校所感受到的班级氛围都不相上下,例如简单枯燥的班级名称、单调普遍的班级标语、死板严肃的班训等等,都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的教学环境,更不用说诗意的生活栖息地。至于班级物品布置方面也大多雷同,卫生角摆放着不完整的清洁工具,这些有时甚至会成为学生嘻哈打闹的工具。教室后方的黑板报一眼看上去非常吸引眼球,仔细阅读其中的内容才发现毫无生趣,仅仅作为摆设之用。这种单调的班级布置方式很难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诗意生活的营造更起不到任何作用,学生长期在这种氛围下进行学习与生活,很容易失去儿童的乐趣。

笔者经过这几年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班级在作为学生生活及学习场所的同时,更应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应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由学生自己对班级布置和氛围进行营造。例如自制班徽、自编班训、自创班歌等等,将班级的形象完全交由学生来打造,在此过程中凝聚班级团结力,并增强学生的诗意生活气息。班级布置必须由学生亲自完成,教师在其中只能充当引导角色,不能进行指挥。包括班级标语的书写及张贴这些小细节都应由学生亲自动手。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由于学生对自己亲手完成的事物会更加珍惜,因此更能营造班级诗意氛围,在无形中对班级诗意文化的建设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以特殊的方式灌溉着学生的心田,并陶冶着情操。随着班级的发展及学生的共同成长,班级逐渐被学生看作是自己学校生活的重要部分,对班级的重视度及认同感也逐渐提高。

二将班级构建为诗意栖息地的有效措施

1.针对学生的不同优势设置不同岗位,各司其职

教师应根据班级生活目前及今后的发展需求,将班级中现有的岗位进行细化,通过设置更多的岗位,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并学会承担责任,履行应有的义务,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尊重他人,在岗位中提高自身能力并展示自己的才能。总之,班级中所有任务分配得越具体越好。将主席、部长、组长等岗位替代原来的班长及学习委员等,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当“大人物”,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到班级中的每盏日光灯都有专人进行开关,每台电子设备都有专人进行管理。通过设置这些具体的岗位,使班级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锻炼与提高,给人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2.创新班牌管理模式

目前很多学校在校内实行排队放学制度,随着这一制度的实施,由谁在放学时来举这一沉重的班牌就成了各个班级的一大难题。该制度实施初期,很多学生都主动要求举班牌,到后来便发展为没人愿举,即使负责举班牌的学生也是力不从心,将班牌举得歪歪斜斜,影响班级形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通过奖励的方式来选举举班牌的学生,只有平时学习成绩良好,或为班级争得了荣誉的学生,才可获得一次放学举班牌的机会,作为奖励措施。这样举班牌便成为学生人人争抢的任务,并认真完成这项工作。

3.赋予每位学生评价的权利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是整个班级的领导者及主宰者,只有教师才有权利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教师的评价又主宰着整个班级的舆论方向。学生的年纪越小,受到舆论影响的程度就越大。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模式不仅造成评价准则的单一性,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评价能力的发展,并使得学生对于班级生活中各类事件的感知能力及评价能力下降。因此,教师应改变这种现状,在班级中实施学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参评等评价模式,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下,使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班级文化氛围建设篇9

一、“家”文化即心存爱心

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所以,我把爱学生和培养学生的爱心放在了班级管理的首要位置。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我会举办各种活动和竞赛,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一位同学的情况,发现班里的“学困生”和“个性生”,及时进行成功激励,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以朋友的姿态和学生相处,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感受做人的尊严、感受心灵相约的美好。

二、“家”文化即自主管理

建设“家文化”是一种和谐与制约的关系,最终实现班级的自主管理。和谐是“家文化”的前提,意味着“和而不同”,人和人、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中也包含着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在相同的学习使命指引下,要尊重个人的个性发展,发挥个人的特长。当然,“家文化”的和谐不是无序的和谐,是在制度约束下的和谐。有俗语说“严父出孝子”,对于班级这个大家庭,我必须扮演严父的角色,立规矩、定公约、按章办事,在日常管理中,我让班级小组轮流当值,制定每周的计划和综述落实情况,并有权根据校规和班规处理违纪的班级成员,使班级快速地从班主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学生的自主管理,唤醒学生的自律自省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健康的班级集体舆论,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家”文化即和睦互助

对于班集体这样不存在任何血缘关系的大家庭,需要靠相互的理解和帮助来支撑,需要相互间的温暖来凝聚。我让团支书记录了班级每位同学的生日,并在生日当天由全班同学唱生日歌,送祝福,激励学生能在新的一岁里有所成长。当然,班级这个特殊家庭里的兄弟姐妹,其性格爱好各不相同,时有矛盾发生,我会赋予当值小组协调处理矛盾的责任,使他们在管理自己的同时,学会负责与担当,体会作为管理者的不易,更能自觉的服从管理,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不断的包容和互助中历练和成长。

四、“家”文化即真诚沟通

学校和家庭的有效沟通,是建立有效管理的必要途径。班主任要时常与家长联系,真诚沟通,掌握学生成长的第一手资料,以便于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班级的团支部作为共青团的基层组织能应该担负起学生的思想引导任务,成为班级的文化思想核心,以定期的活动为载体,打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重要性,并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能彼此坦诚,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互帮互爱,自立自强,共同建设班级这个大家庭。

五、“家”文化即相互竞争

温馨的班集体能使学生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成就感,但这种情感的巩固需要和谐、积极向上的竞争环境来辅助。多种竞赛性活动为每位学生提供了表现的舞台,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班集体中的成员能为班级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更让他们意识到积极上进对自己将来的重要。当然,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家”成员们要积极出手相助,不放弃任何一位成员,助学金一定要分配给最需要的学生,对学习困难的同学实行“帮扶小组计划”,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予以特殊的关注,使“家”成员们在相互竞争的同时更能相互帮助,营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平等互助”的班级氛围。

班级文化氛围建设篇10

关键词:和谐课堂氛围;初中英语;课堂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166-02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课堂可以也是一个和谐的场所,但是,这种和谐的和谐课堂氛围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同时作为初中阶段主要课程的英语也需要构建一个和谐课堂文化。不过在传统教育中,英语课堂的单调和乏味导致许多初中生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甚至有初中生因缺乏学习动机而没有发挥出他们在学习语言方面的潜能。此外,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能被机械地教,机械地学。现代英语教学理论已经充分证明,语言虽然可以学得,但更主要地是习得的。在缺少英语课堂文化环境的状况下,如果不能在语言学习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中提供给每一个初中生语言实践的环境,为英语语言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那么学习哑巴英语的人定然不占少数。而将创设良好的和谐课堂氛围引入英语课堂中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初中英语和谐课堂氛围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目前,虽然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者对和谐课堂氛围进行了调查分析,但我国初中英语和谐课堂氛围的因素对有效学习的影响,尚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比如初中英语教学的和谐课堂文化的构建?本文为此通过调查分析了英语和谐课堂氛围与班级同学间的合作、竞争间的关系,分析了英语和谐课堂氛围与师生之间的问答、教师指导以及教师魅力的关系。从而来比较初中生参与程度不同的英语和谐课堂氛围,分析英语和谐课堂氛围与课堂纪律、秩序的关系。

(二)调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了本地区共十个学校初二年级英语课堂的氛围,其中包括三个民办学校以及七个公立学校。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十个班级500初中生和10位英语教师。这些英语老师处于青壮年阶段,且均有三年以上的教龄。

(三)调查方法

本研究在对观察工具进行项目评估、预测后,修订成为正式观测工具。该观察工具共有10个项目,涉及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参与程度以及秩序和纪律四个维度。量表采用李克特计分法,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对照每一个项目第一部分对“同学关系”的测量从“几乎从不”、“偶尔”、“有时”、“经常”、“总是”中在最符合情况的选项上画圈,分别记作“1”到“5”分。第二、三、四部分即“师生关系”“参与程度”“秩序及纪律”的评判从“急待改进”“稍待改进”“尚可”“良好”“优良”进行评判,分别记作“1”到“5”分。

(四)数据搜集与统计

根据量表对10个班级和谐课堂氛围进行初步观测与评价。用经调整形成的观测工具观察10个英文课堂,得出的数据使用SpSSforwindows13.0进行分析。因为本研究属质化研究,因此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

二、初中英语和谐课堂氛围调查结果

(一)同学关系对英语和谐课堂氛围的影响

将十个班级关于同学关系的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得到表征同学关系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列于表。因为观察工具中选项是五分级的,所以平均值高于3则表示相应的关系在课堂中出现得较多,反之则被出现得较少。

表1同学关系调查结果

经统计计算,十个班级里“同学能相互协作以便完成学习任务”的平均数字为3.5,处于“有时”及“经常”的中间状态;“有困难的同学能得到班级同学提供的帮助”的平均数字为2.6,处于“偶尔”及“有时”的中间状态。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在和谐课堂文化氛围中,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已经被初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入英语课堂。

(二)师生关系对英语和谐课堂氛围的影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何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有效地引导初中生参加英语活动,真诚地与初中生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和谐课堂氛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通过调查分析,根据十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从代表亟待改进的“1”到表示优良的“5”进行逐级评判,可以看出大多数老师在师生关系方面的课堂表现都比较好。

(三)参与程度对英语和谐课堂氛围的影响

教是学的外因,学是内因。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强调初中生的内部要求和学习主动参与程度,告别以教代学的教学方法。初中生表现出极大的参与欲望,课堂气氛自然热烈。初中生在良好的和谐课堂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我们通过调查分析,两类英语课堂在“教师独白讲授的时间”、“初中生是否在课堂上有机会讨论问题”、“在探讨时能否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是否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问题”这四个题目上是有明显区别的。

(四)环境对英语和谐课堂氛围的影响

我们得到的环境对英语和谐课堂氛围的影响见表2。

表2环境调查结果

教室环境的许多方面都能够明显地影响学习氛围,其中,教室的整齐程度对课堂的干扰,对课堂心理氛围和教学过程都产生重要影响。初中生们总是很容易被发现注意力分散,为了保证初中生集中注意力,教师应该对教室中可能引起注意力分散的事物保持敏感,尽力保证教室的整齐,减少外界事物对初中生的刺激,同时也能保持班级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初中英语教学构建和谐课堂文化的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参与程度以及课堂环境和秩序是影响英语和谐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同学关系

研究表明,当前多数教师有意识地在英语课堂创设让初中生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环境,但从初中生的反应来看,理想的合作或竞争和谐课堂氛围多数未达成。从同学关系方面来分析,初中生具有“自己的学习活动与其他同学毫无关系”的心理应该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教师仍需要采取措施增加班级凝聚力,建立勤学向上的班级风气。一个优秀的英文教师需要将一个班级从一开始的个体的集合塑造成一个积极主动,充满活力的团队,建立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和班级的凝聚力,这样的课堂才能提供轻松氛围,让同学之间敢于说英文,愿意说英文。一个聪明的英文教师会用让初中生认真聆听另外一个同学的背诵、或者回答的问题,当同学在背诵的时候为其鼓劲,采用反馈单给同伴的演讲作出评价等方法训练初中生的责任感,改变“单打独斗”的学习模式。比如,当讲到主语+be动词+形容词时,可以把学生分为三组,一组讨论主语,一组讨论be动词,一组讨论常见的形容词,教师应多给学生时间交流,并且参与讨论,最后大家集思广益组成一个句子,教师还可以讲两个这种组合的成语或者谚语,以提高学生兴趣。另外,课堂上最好让学生唇枪舌剑,不仅可以融合他们之间的感情,增强主人翁意识,还可以使教师融入其中,起到调和作用。

(二)师生关系

如果希望成为一名优秀英语教师,就要善于掌握和正确处理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和谐的英语教学环境。但本研究发现在有些英语课堂上,师生之间仍是上下级关系,初中生紧张而缺乏活力。还有一种师生关系是完全“平等型”,即师生之间没有什么界限,可称兄道弟。这种关系缺乏教师的权威性,影响正常的外语教学。正确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合作关系,师生团结合作,教师认真传授,初中生积极思考。初中生有什么问题乐意向教师求教,而英语教师又及时向初中生解答。同时教师也需要提倡和鼓励积极的有利于英语学习的人际关系,引导帮助初中生们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摒弃消极的人际关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三)参与程度

在考察当下的课堂后,我们发现参与程度是在和谐课堂氛围的关联因素中得分最低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难以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初中生对学习目标的确定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他们自然也就没有共享共同的学习目标活兴趣,不愿意开流。从而本应以初中生为主角的英语课堂也完全被教师掌控。另一方面,我们观察到教师用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忽略初中生的特点以及学习风格的现象还很普遍,这导致在课堂中出现教师教学风格与初中生的学习风格不符的现象。常此以往,初中生会容易失去学习积极性,对英语课失去信心,或许还会觉得他们不擅长这门课程并将其放弃。反过来,教师也将因为教学成绩不理想而感到失望,容易对初中生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或者开始质疑自己是否胜任做教师。实际上,能够适应初中生这些多元性学习风格的有效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认真对待个别差异,了解了初中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智力特点的基础上去尝试改变初中生自己固有的学习风格,并且创造形形的课堂活动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需要。这样,所有的初中生都将有机会参与符合他们学习风格的活动从而更容易在这些活动中找到成就感,提高学习动机。创造有利于学习的英语和谐课堂氛围。

(四)课堂秩序与环境

想要进一步提高班级的秩序与环境,可以从树立健康向上的班级风气入手。班级风气是指在一个班集体里形成的独特的能够为全体班级成员学习服务的价值观、思想作风、行为准则和学习风气的总和。班集体对班风有影响,同学之间有较多的交往以及师生之间的较好交往就会产生良好班风。班级风气是一种隐性课程,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和谐课堂氛围也起到指导作用。在和谐的班风的影响下,班级的凝聚力会凸显,初中生会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显得更有兴趣和愉快,对老师也更加友好和信任。举例来说,课堂上教师会让学生到黑板上填词和句,传统教学手段下,教师会打个勾和叉,尤其是打叉的时候气氛会显得相当紧张,这时教师可以换个思路,对的就画个笑脸,错的就打个憨厚的脸型,让学生轻松起来,符号和图形可以相应变化以保持新鲜,可以用动物图形和简单的肢体语言。

总之,通过本文的调查分析,我们知道,初中生合作与竞争关系并不明显,反映在和谐课堂氛围上,课堂仍显沉默。师生之间的问答模式,教师在初中生活动时的有效指导以及教师的个人魅力是调节和谐课堂氛围的重要环节。教师的独白讲授时间过长不利于初中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显得枯燥;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初中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逐渐下降。由此,师生建立起情感联系,师生关系和谐化,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和谐课堂氛围良好,能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欧阳建平.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换[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苏芳.浅议新课标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法[J].教育革新,2006年第8期.

[3]田丰.西方现代学习理论述评[J].孝感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田友谊.国外课堂环境研究新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12期.

[5]汪艺.论课堂的激活与优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