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班级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8:02

班级文化班级理念篇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特色班级文化;构建

新课程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事实证明,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处于优秀的班集体,学生往往能够较快地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能力。因此,我们探索一种教育模式,期望能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自己,开发自己的优点,树立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启发下,我们找到了这种方法,既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建立自信,又能增强班级的文化建设,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这个模式就是特色班级文化的构建。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基本理论基础上的运用学科,与消极和病态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期望人们用美好的事物代替不幸和烦恼,鼓励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和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最终寻找到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关注普通正常人的潜能,引导他们的价值观念,增强他们的自我肯定,强化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以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正如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所倡导的那样,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基于这一主题,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出发,构建特色班级文化,从而营造一种能够促使学生发展积极本性的环境。通过良好的班级氛围和组织来影响每一个学生,使之能经常性地广泛开展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乐观精神的辅导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和成功中感受班级文化的力量,促进学生的茁壮成长。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构建特色班级文化的意义

1.塑造健全的学生人格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能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是当前各个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教育主题的直接反映。但是目前很多学校还是只抓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班级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文化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巨大,甚至可能会持续一生。和谐的班级文化能够使班级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既相互竞争又能团结协作,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向上,形成一种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良性氛围,有利于学生人格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和谐而又积极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既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支柱和灵魂,又是有效开展班级活动的基础。在一个班级中,建立一种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减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有利于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教师与学生的朋友关系,能够让师生之间形成默契,积极地相互配合,使教师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从而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因此,一种和谐而积极的师生关系,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机制,使得在班集体内人人爱学、人人乐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班级生态,既能促使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建设人,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带动师生共同进步。

3.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能够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构建和谐校园氛围必须以和谐班级文化为着力点,把和谐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风、校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头等大事来抓,支持和引导班级的创新活动。积极心理学着重强调群体和社会心理的重要作用,摆脱了传统心理学严重偏向个体层面的缺陷。校园和谐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构成了校园气氛的和谐。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都与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气氛密不可分。积极的校园氛围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人生成长提供一个和谐的发展舞台。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构建特色班级文化的措施

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积极心理学理念,打造特色班级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培养积极健康的班级精神,倡导学生发展正确的价值观

班级精神是全体学生在生活、学习、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综合形成的共同意识,将众多的共同意志升华成集体意志,最终汇合成为良好、积极的班级精神,具体反映在班级文化上。班级文化是班级精神的灵魂与核心,在班级发展建设中发挥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是浸透于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中的一种隐性的观念文化,体现出班级的凝聚力,反映出班级的精神风貌。培养积极健康的班级精神,让学生感到他们的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是快乐的,避免学生形成“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心态。比如,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形成“自立自信、团结互助”等班训,然后把它醒目地标榜在教室中,用目标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常把自己的言行与目标对照,反省自己,发展自己。另外,还可以创设班歌、班徽等。

2.创设多样的班级活动,体会成功的喜悦

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地参与各项课堂教学活动,在适合自己能力的学习活动或探究实验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包括小游戏、小实验。安排学生成果展示墙和展示橱窗,用于展出学生的活动成果,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非常有效。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最为真实,活动中的协作与配合更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教师在设计各类活动时,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积极培育成功心理,减少挫折、失败的消极作用,要对学生的进步多鼓励,培养其自尊、自立、自强的个人品质,使学生快乐学习,对学习产生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创设充满激励的班级环境,引导学生团结奋进

班级文化班级理念篇2

在学校“毓正”理念的指引下,许多教师也在积极思考自己的育人目标、班级建设规划。结合学生实际、教师特长、班级意愿以及学校理念,成功打造出一个团结向上、乐学善思的书香班级。

一、了解班情,为“正”探路

不同的原生态班级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班级教学与管理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对班情的正确认识。一年级刚接手这个班级,笔者就全面地了解了该班的学生特点、家庭组成,并与部分家长进行了较多的交流。经分析,这个班的孩子约有一半来自稳定良好的家庭,这些家长重视孩子的培养,愿意陪伴以及帮助孩子的成长;有另一半来自外来务工家庭,这些家长大多心有余而力不足,明白培养孩子的重要性,但为了谋生,没有时间去钻研教育技巧,也极难抽出时间去陪伴孩子。大部分孩子都由爸爸妈妈管教,但也有2个孩子的管教基本由保姆阿姨负责,5个孩子的学习几乎只靠自己。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班级,学生家庭参差不一,家长素质良莠不齐。最初的学生以及家长差异看起来似乎毫不起眼,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一定会在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学习能力上拉大差距,最终导致两极分化。

在充分了解班级情况后,笔者初步定下了自己的班级管理方向:第一,要充分调动先进家长的主动性,借助先进家长的力量,形成家长群上正之舆论风气;第二,要逐步转变落后家长的思想观念,找到落后家长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体验陪伴孩子成长的乐趣。

二、家校协标,向“正”启航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供了家长成功教育孩子的案例,引起了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对他同时产生作用。如果家校能够一致,那么对孩子的导向就会更加成功。

为了打造一个浩然正气、凝聚力强的班级,笔者决定为班级定下一个长达6年的班级目标。为此,在一年级第一次家长会上,笔者就向全班家长系统介绍了自身、班级以及学校情况,并清楚阐述打造一个凝聚力强的班级的重要性。家长会结束后,笔者给家长们布置了一项新颖的任务――与自己孩子一起,思考班级目标。很快,在班级QQ群上,部分家长有了回应,很多家长都提出了自己的培养目标。笔者把所有家长的意见一一收集,并分条列述。

在第二次家长会中,笔者把之前家长们思考的目标一一列出,并重点介绍了其中老师能更好地落实的几个目标,最后,由全体家长举手表决,选出赞成人数最多的班级目标――书香班级。好书如镜,可以知兴替、明得失、促自省。翰墨书香养正气,家长们和笔者都希望,借助书香班级,营造良好阅读氛围,让孩子能乐学善思,并在书香的浸润之下,养成浩然正气。

三、各方献计,义“正”辞约

马斯洛曾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类的需求至少包括以下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信息畅达的21世纪,人的个性化发展越来越突出,家长和孩子也有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班级目标定下来以后,笔者发动全体家长和学生细化思考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通过广泛征集意见,全班同学定下了“读经典文,做有德人”的班级口号。再次通过讨论,老师、学生以及家长都达成了一致:“有德人”,应该是具备“孝心、爱心、恒心、诚心”等四种基本品质的孩子。班级目标、班级口号,学生和家长都有份参与,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后,更加积极地为班级出谋划策了。于是,笔者就顺理成章地定下了班级事务的决策方式――“大家提议,举手表决”。发动最广大的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班级建设,使班级核心文化严正公允、易被认可;用简约的话语将班级和新文化概括提炼,便于集体成员牢记于心。

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来拟定班集体的重大事宜,可以很好地满足家长和孩子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笔者在工作开展中,能不断获得家长和学生的支持,也使自己从繁重的班主任工作中解放出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活动育人,养心固“正”

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能促进班级正文化的建设。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应力求内容丰富,契合班级建设目标,符合孩子年龄与心理特点,还应富有趣味,以让学生喜闻乐见。

班级文化班级理念篇3

abstract:theuniversityclasscultureisasubtleforce.theestablishmentandremodelingofclassculturewillhaveamajorimpactforallaspectsoftheclass.theresearchanddesignofclassculturalmanagementmodel,isthebasisforcollegeclassworkeffectiveimplementation.thisisestablishedcollegeclassculturalpatternsbasedontheconcept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thepatternpresentedthebasicideasandconcept,aswellasspecificimplementationmeasures.provedthathumanresourcemanagementresearchcanplayahugeroleinclassmanagement.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大学班级;文化模式

Keywords:humanresourcesmanagement;collegeclass;culturalpatterns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57-03

0引言

班级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它是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运行和发展的系统工程。作为班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班级文化产生于班级自身,同时会对班级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尤其与“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研究设计班级文化管理模式,是富有成效地开展各项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大学班级管理的出发点。

1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大学班级文化模式建立

我们所倡导的大学班级文化模式,是从班级自我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平台,以班级愿景、目标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文化渗透为目的,以班级活动为载体,通过班委会的领导,充分利用班级内部协调机制,而开展的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

大学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对班级价值的最大限度挖掘、对班级内涵的积极拓展和对班级功能的充分发挥。班委会是班级自我管理的组织者,其作用在于通过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协调班级各方关系,调动班级各种资源来实现班级目标;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我们倡导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班级文化是有效地进行大学班级管理的软环境,要求班级以先进文化为共同追求,激发出班级成员对班级强烈的感情,形成管理模式中各个要素良性互动的氛围,为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班级文化为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班级活动为班级文化的塑造提供了载体;班级目标是班级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努力争取达到的理想状态或期望获得的成果,它包括班级的愿景、使命指导下的具体目标活动和指标,以及指标的时限。

2模式的内涵和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人本管理”为指导思想,以个人与岗位的合理配置为中心,追求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在决策中强调战略性、系统性和未来性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应用于班级文化建设中极大地拓展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模式通过融合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建设共享型、学习型、信赖合作型的班级文化为目标,最终提高学生对班级组织生活的理解与适应能力,全面推进学生自身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就业的顺利实现。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有以下几个要求:

2.1要把握班级文化的价值导向班级文化的核心应当是集体价值观,一定的班级文化活动总是蕴藏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由于各自的成长经历和环境的不同,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班级文化活动价值取向的基本要求。通过主题鲜明、思想性深刻的系列班级文化活动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2文化价值理念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行为规范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当前,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少都是大而化之,较为空洞的,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这就使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班级文化是有关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微观文化,如果不能很好地联系大学生的微观生活,这种文化的教育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在设计班级行为规范时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使制定出的规范具有可操作性,同学们都能理解和接受。

2.3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设计与管理自己的班级文化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填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现代教育讲究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让学生成为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个体。在班级文化中,辅导员与班主任是倡导者,通过讲解与分析,让学生明白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4要结合当代大学生成才需要和学校特色、专业特点来开展活动开展班级文化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结合学生成才的需要开展活动,是活动开展的有效切入点。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要坚持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根据国家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来规划班级文化建设。例如,工业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原则,培养具有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又掌握现代管理方法的、有一定创新能力和研究发展潜力的、以应用为主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在进行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3模式的基本思路与构想

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应用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因此,在模式中,体现了绩效管理、工作分析和岗位配置、目标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体现一是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体现学生管理主体的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班级管理制度与方法,体现人性化的管理特点;三是利用班级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通过知识性管理,进行观念引导,赢得学生的认同,提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3.2班委选聘和岗位配置通过对班级管理岗位进行职责和需要的人的能力分析,将合适的人配置到适合的岗位。具体表现在通过班级管理组织架构重建、工作分析明确界定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以及各个岗位之间的衔接关系、为每个岗位所需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责进行明确清晰的描述,同时制定明确的选聘程序,采用科学的招聘方法。(包括:①通过对应聘同学申请表的分析,关注同学个人的兴趣、态度、价值观、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②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参加应聘者进行面试,根据班级工作实际情况编写基于胜任力的面试题目;③采用情景模拟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评价。),最后选聘合适的人选担任班级管理工作。

3.3班级的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以目标的设置和分解、目标的实施及完成情况的检查为手段,通过组织成员的自我管理来实现组织的经营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其核心思想在于运用目标来激励组织成员。班级目标管理的重点在于把班级的整体目标分解为各个分目标或个人的具体目标,通过设计一套程序使目标可操作化,并沿着组织结构把目标分解开来。

将个人成长与班级成长相融合,全体同学共同设定班级的目标,同时每个同学要分别设定自己的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总目标和单项目标,使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通过实现班级目标为同学们实现个人目标提供良好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鼓励同学们实现个人目标为实现班级目标提供动力和保证。通过班级建设将全班同学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体现了个人目标、班级目标、学校培养目标与国家人才教育目标的高度一致性。

3.4建设共享、信赖型的班级文化iBm的小托马斯q沃森认为,任何机构要生存和取得成功,必须有一套正确的信念,必须信守这些信念,以及在任何情况下这些信念都不容改变。由此可见作为一个组织,大学班级文化对班级的重要性。大学班级文化是参与班级教学活动的文化主题创造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4模式实施的具体措施及效果

笔者以能源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此项研究,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班主任与班委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有余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班级中的具体运用,班级管理工作已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4.1班级凝聚力建设

4.1.1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创造全班同学接触与彼此了解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为提高同学关心、热爱班级、培养集体意识奠定基础。以工业工程2009级3班为例,2010年具体活动项目包括:①举办中秋节晚会,元宵节煮饺子,端午节吃粽子等温暖活动,每逢节假日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②组织班级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鼓励大家都有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③郊游活动,天气好的周末,大家集体到缝针山,神农山等进行春游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

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开始逐步了解并体验到班级团队活动的快乐,从开始的强制参加逐步过渡到自愿参加,集体意识在同学中开始得到强化。

4.1.2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能源学院2010年12月份的班级文化建设大赛,以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为主题,即班旗、班歌、班徽、班训、班风和班委会管理制度、学习文化管理制度、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宿舍文化管理制度。让各个班级的同学选出自己班级的班歌,设计出代表自己班级风格的班风、制定出班训和班风。每个班级派出代表,做出ppt,进行比赛,选择出最佳的组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加了同学们的班级凝聚力和积极性。

4.1.3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引入,构建了个人与岗位相互匹配的班级管理班子,形成了以班主任指导为基础,班长与团支书为中心,党团与行政两套班子相互协作、各类兴趣小组互为支撑,覆盖全体同学的班级自主管理网络,最终改变了过去以地域为线、小团体为支撑的不良管理作风,实现了培养自主管理团队、全员参与、构建团结、向上、快乐班级的目标,实现了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的有机融合;班主任已经摆脱了对具体事务的管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同学专业学习的指导上来,班级管理进入了良性循环的时期。

4.1.4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班级干部选拔的过程中,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短时间内用以了解有关工作信息与情况的一种科学手段,在组织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分析是权责明晰的具体体现。工作分析是组织成员绩效考评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做好工作分析是每个岗位必须和必不可少的基础和依据,因此,为了避免班干部职责不清给班级干部带来的诸多不便明确班级干部工作职责,为每个班干部制定工作岗位说明书。

4.1.5对班干部的考核实行360度考核的办法。对于班委会成员来说,对其主要的考核目标是衡量这一学期对自己职责的履行程度,是否完成了岗位工作说明书的要求,是否达到了为同学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工作目的。工业2007级3班为了全方位对干部考核,采用了360度考核法对班委会成员进行考核。取得了显著效果。

4.2创建学习型班级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习型班级是一个可以熟练的获取、创造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善于修正自身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处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同学们来说,建立学习型班级并非易事,但是一些班级通过努力,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以工业工程2009级1班为例,采取的措施及结果如下。

4.2.1组成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包括体育小组,主要负责组队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运动会以及日常的体育锻炼;英语兴趣小组,负责四六级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专业兴趣小组,负责专业知识的收集、整理、讨论等;文娱兴趣小组,负责班级各种文艺活动与院系文娱活动的组织工作等;计算机兴趣小组,负责提高成员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能力,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计算机类的活动,同时负责督促大家参加计算机二级、三级考试。兴趣小组成立后,先后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体育比赛、开展各种英语、专业讲座、小组讨论等。

结果如下:①充分发挥班级中具有一定特长与兴趣的同学作用,引导每一个同学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本类型,有利于同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②对活跃班级氛围,引导同学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习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立与强化。

4.2.2建立多种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了适合同学们年龄特点的同学录网页和QQ群以及飞信群等。通过QQ传输信息,为班委会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有效的网上信息交流渠道,同时所有同学又可以在此沟通,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同学生活,雅到文学历史,俗到明星八卦,这些都加强了班级成员的沟通,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共享。

4.2.3建立动态的激励机制在班级倡导突破学校教学计划限制的动态学习模式,延伸教学课堂,面向现代素质培养展开课余学习,面向社会就业要求,及早面向未来就业,引导同学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指导勤工俭学工作;鼓励同学们走出去,多参加社会培训;借助学校的综合测评的激励平台,设置班级附加分,鼓励同学们踊跃参加学院、学校以及省级的比赛。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素质,又提高了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4.3实现从班级向班集体的蜕变班集体不同于班级。大学班级是校内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编班原则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专业编成的正式群体。大学班集体则是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心理共同体。班集体的形成需要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精神不是固有的,也不是虚无的,它需要培养并且也是可以培养的,关键在于有效地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要让每个学生都懂得什么是集体,懂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认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认清自己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自觉地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并把自己的言行与集体的荣誉联系起来,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最终把集体目标内化为个体目标。经过我们的努力,能源学院2007级工业工程3班获得了校“十佳班级”称号,荣誉的获得是全班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

4.3.1打造了班级核心价值观团队、协作、坚韧、超越,形成了统一的行为理念。在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工业工程2008级3班与过去相比,虽然具有相同的面孔,但却具有了不同的精神风貌和积极进取的价值观,明确的追求目标,共同的使命与愿景,团结、互助、超越自我、坚忍不拔的理念激励着同学们奋发向上,关注学习能力的培养,诚实信用、公平、公开、公正的班级风气已经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为工业工程2008级3班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再创佳绩奠定了坚实的成长基础。

4.3.2确立了全班同学追求的使命通过大学四年的艰苦努力,使我们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工业工程毕业生。

4.3.3构建了班级建设的愿景我们是最富竞争力的一群,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和极强的环境适应性使我们拥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未来的挑战。

5结束语

本文通过构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大学班级文化模式,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人本管理、工作分析、岗位配置以及目标管理等管理理念作为指导,使用班级活动作为班级文化塑造的载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相关理论成果的实践应用,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在班级管理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为同学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余妍霞.高校班级文化的多层次建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2):33-36.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8.

[3]马丽华.高校把你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79-81.

[4]沈雪妹,谢钢.试论当代大学生班级文化的特点及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2004,26(3):58-61.

[5]叶浩生.文化模式及其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4,27(5):1032-1036.

班级文化班级理念篇4

关键词:班级管理;现代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65-01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单元,是实现管理学生的重要场所,如何有效管理高中班级是每个高中班级班主任都要思考的问题。笔者对高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人本管理的“人”、“环境”、“文化”和“价值观”这四个基本要素入手,将现代管理理念引入高中班级管理中来,可以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一、高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班级管理中“独治”现象突出

目前高中班级管理模式基本上都处于“独治”状态。所谓“独治”,就是指班级管理的权利全部集中于班主任一个人手中,班级事务无论大小都由班主任决定。这种方法虽然有管理严格和效率高的优点,却造成班主任工作繁琐、压力大,人累心累,学生也不能形成自我管理的习惯,依赖性强,脱离班主任就无所适从。

2、班级管理中师生关系不够融洽

目前大部分高中班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师生关系的定位不准确,认为师生关系就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学生必须尊重老师,服从老师,听从老师的安排。从这样的师生定位出发,班主任会用家长式的管理方法来管理班级。由于学生处于青春敏感期,有自己的主见和看法,他们面对班主任的强势行为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导致师生之间关系不融洽。

3、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高中阶段班主任基本上都是由课任老师担任,他们除了要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还要完成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常常忽略了班级管理的技术和技巧,班级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管理观念落后,认为批评和惩罚是班级管理最好的方法和手段。

二、现代管理理念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管理以人为本已成为公认的现代管理理念,通常我们称之为“人本管理”。人本管理重视认识人性,强调人的重要性和在管理中的主体与核心地位,强调一切管理活动由人决定、策划、操纵、运作,人始终是整个管理过程的主体或主导要素。

要把“人本管理”这一现代管理理念运用到高中班级管理中来,可以从人本管理的四个基本要素入手:

1、人

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原因在于如何做到真正确立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班级的管理目标,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点对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学生既是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班级管理活动的客体。作为管理主体,学生要具备管理的能力,学会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和决策,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进行管理。作为管理客体,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为班集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除了担任管理者的角色外,还应该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班级。

2、环境

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种。班级管理中的物质环境是指班级制订的班规班纪和组织的班级文化活动等。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班级管理要想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就要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遵循统一的规范标准,也就是制订符合班级实际的班规班纪,使班级各项工作都有据可循,有章可循,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高中班级文化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的军训、升旗仪式、运动会、义务劳动、文艺晚会等;班级组织的班级辩论赛、演讲比赛和班会等;以及校外的春游、秋游活动和社区实践活动等。文化活动必须围绕着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主题,才有积极意义,才能达到良好的目的。班级管理中的人文环境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环境,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环境。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是搞好班级管理的重要保障。

3、文化

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即学生在班级管理、学习娱乐、人际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中层的制度文化,即与班级实际相适应的班规班纪,和与之相配套的组织机构等。深层的精神文化,即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形成的独具班级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把握好这三个层次的文化,可以让班级管理更具有导向性、约束力和凝聚力。

4、价值观

它是指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的一致性和相容性是保证班级管理顺利的前提和保障,班主任应引导学生努力营造适合班级管理的价值观体系,使其发挥相应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的价值观,主要通过班训、班风和班级目标来体现,班主任要及时把班集体的荣誉、课任教师的优秀评价以及家长对班集体的肯定反馈给学生,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班级的荣誉感,提高学生对班级的认可度,从而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三、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班主任要更新班级管理理念

班主任要尽快摈弃一味“管学生”的老思想,将“服务学生”牢记于心,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班级管理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看待,将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理顺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使管理富有人性化。

2、班级管理要因人而异

班级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高中生个性不同,班主任对待不同个性的学生就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技巧进行沟通;班级环境可能会变化,管理措施可能会过时,管理手段也可能会落后,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原有的策略方法,才能更好地管理好班级。

3、班级管理要适当运用激励手段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和个性特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才能有的放矢,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表扬鼓励是班级管理的常用策略,在表扬鼓励的同时,班主任也还是要适时使用批评教育的手段,两者相辅相成,这也就是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班级文化班级理念篇5

关键词:志愿者文化班级文化建设

广州亚运期间,6万赛会志愿者和50多万城市志愿者在各个岗位上奉献智慧、心血和汗水。亚运会让志愿文化在广州得到再度升华,广州正在兴起一股“志愿热”。需要明确的是,在这59万的亚运志愿者的主要来源则是在校大学生,因此如何让这种志愿文化真正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生活,让志愿精神融入高校班级文化构建,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志愿者文化的内涵

我们古老的中国文化里其实就孕育了志愿者文化。无论是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的“兼爱”理念,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是后来的“独善其身”、“兼济天下”都是在倡导善和仁爱,倡导助人为乐、推己及人的理念。新中国成立以后,“学雷锋、做好事”等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也深入人心。根据联合国对志愿者的定义,志愿者这一群体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二是提供无偿服务,核心在于“基于信念、良知和责任”。志愿者文化就是一种倡导友善和奉献的文化,它的基本理念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二、传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缺陷

大学的班级是大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载体。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应该是全体班级共同创造并为他们所接受,寄托着班级成员共有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共同的心理意识、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而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同时也会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目标、管理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成员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但是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往往只留于表象的班级文化要素如班级口号、班规、班级制度、班服等,缺失了班级文化的真正内涵和感召力,形成一种“只有外壳,没有灵魂”的班级文化现象。

把班级文化等同于班级文化要素。这就是指高校的班主任老师或班级干部按照已经提出的班级文化建设理念的要求,提出班级文化的各种要素如班规、班歌、班级口号、班级理念等等。但是这种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只有各种概念的提出,没有实际的内涵,没有以班级氛围和班级优势为积淀,因此是一种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式”的班级文化。

把班级文化等同于班级活动。这就是指班级文化建设往往把班级文化理解为大量的开展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体现和传播班级文化的重要载体,虽然很多班级活动能形成一定的班级氛围,同时也能体现班级的优势和特色,但是班级文化不等同于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行为层次的东西,而班级文化是一种精神层次的东西,是班级共同价值理念的提炼。因此,把班级文化等同于班级活动就形成一种“只有外壳,没有灵魂”的班级文化现象。

班级文化建设短期化和理论化倾向。这就是指高校班级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没有长期的系统的规划,同时为了求新,往往将企业管理中的现代管理理念比如现在较流行的“学习组织”理念,直接移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建设所谓的独特的班级文化,这种移植班级文化的做法看似一种创新,实则忽视了这种理念实行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三、以亚运志愿者文化推动广东高校班级文化重构的可能性

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缺陷,重构高校班级文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广州亚运会为契机,以亚运志愿者文化推动广东高校班级文化重构也有其生存的土壤。

一方面,亚运志愿者文化的内在规定性与建设班级成员认同的班级文化相适应。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作为由最高层次需求驱动的行为,志愿者自身必须首先具有较强的幸福感和自信,才能真正投入到志愿行动当中。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倡导“我志愿,我快乐”,“一起来,更精彩”的服务理念,就是倡导人人投身志愿活动,同时也使人们认识到,志愿活动不是一种单向行为而是一种爱心的互动。班级文化应该是能体现同学对于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同时也能培养广泛的参与主体,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这正与志愿者文化遥相呼应,所以说,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志愿文化。

另方面,志愿者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和调节功能能够推动班级文化建设。人文教育功能是指志愿者文化的自愿性、无偿性和公益性恰似一股清新剂为班级文化建设注入新的高雅内涵;凝聚功能是指志愿者文化具有广泛的主体参与性,同时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就为班级文化建设起了示范作用;调节功能是指亚运志愿工作任务繁重,志愿者必须细致周到,同时强调团结合作,这就奠定了班级文化建设和谐价值取向。

四、弘扬志愿精神,建设高校班级志愿文化

班级志愿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发扬志愿精神,主动为班级服务,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则是指班级内部建设人人参与的班级主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班级氛围。

首先,广泛宣传和动员,提升班级成员的志愿意识。在班级志愿文化建设的初期,在班级范围内大力宣传志愿文化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班级全体成员对志愿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有助于形成较好的班级舆论氛围。

其次,弘扬志愿精神,培养广泛的班级活动参与主体。比如小到国际志愿者日,社区志愿服务,大到国家奥运和世博会,亚运会等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志愿者都具有广泛的主体参与性。因此,志愿者服务能够充分调动了班级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要在班级内大力弘扬志愿精神,鼓励同学积极为他人服务,为同学服务,为社会服务,培养广泛的班级活动参与主体。

再次,开展志愿活动,在实践中凝练班级志愿文化。这里的志愿活动包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对社会的志愿服务,如各个班级可以与社区对接,定点为社区的贫困家庭子女长期开展义务家教活动,也包括,班级内部,同学之间的志愿活动,如同学根据自身的特长,志愿帮助在在这一方面比较薄弱的同学。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也让班级成员能够充分认识志愿者文化对和谐班级的构建与自身成长成才的重大意义,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主体作用,深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宽度、广度和深度,进而提升班级文化品位和境界。

最后,建立班级志愿文化制度,成立班级志愿服务体系。这就是指以班级制度的形式将这种班级文化凝练出来,然后再通过班级文化要素如班规、班服、班歌、班级口号表现出来,建立班级志愿服务体系,规范班级志愿服务,弘扬班级志愿文化。

班级组织的健康和谐发展需要先进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传统的班级文化已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广州亚运会的清新,时尚的志愿者文化正为班级文化的重构提供了契机,因此,在志愿热潮掀起的时代,高校班级应该以志愿者文化推进班级文化重构。

参考文献:

[1]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官方网站.

[2]世博呼唤志愿者文化[n],东方网,2010-8-14。

[3]广州亚运志愿文化再升华[n],光明日报,2010-11-13。

[4]周勇.班级文化建设的误区,[j],青年教师,2008.11。

[5]柯小君,关于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学理论。

[6]柯小君,大学生志愿者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探索研究。

班级文化班级理念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又处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新世纪,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小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素质要求,对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因而,“班级文化重建”是小学教育改革中最深层次的变革之一。

目前,苏北农村多数小学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各班主任仅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也许最基本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现把我的思考综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

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变革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或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克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具有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

2.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班级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忘却了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人们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从而使班级文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一直以来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班级文化是师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稳定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总和。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作为思想意识的班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着教师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体现为班级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是内隐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班级内部制度以及班级环境等因素中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班级作为一种有活力的组织内在的“人文系统”。从其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用来看,具体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从其他方面来看,班级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但班级文化不就是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只有当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环境真正进入师生的生活过程之中时,才真正具有支化意义。从此意义上说,班级文化不仅仅包括外显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内隐的层面,它内隐于班级人的生活之中,因此,班级文化具有导向意义,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班级文化的构成可用下图表示:

三、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妻,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和成长。

四、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要突显学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突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班级文化应在“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等方面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倾向性。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生命的火种,全面理解学生。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小学班级文化的根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具体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有待发展的“完人”。因而,面向小学生的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生活的世界,处理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对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健全价值观,良好的情感,逐步形成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班级理念篇7

文化对于学校或者班级的良好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班级管理的灵魂,也班级管理的根本与保障。文章从“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谈了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

班级文化;班级管理;育人作用

班级文化作为班级管理的必要软件,其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应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形成的一种积极健康的班级特有氛围,对学生健康的人格与价值观的形成发挥导向、调节和纠偏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对每个学生的成长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一、班级文化的概念

班级文化通过班主任和班级学生共同创造的班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一个班集体的外在形象、精神风貌、班级向心力、班级奋斗目标、班规以及教室文化墙的布置等方面。班级文化建设包括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包括:班级设施建设、教室布置、座位编排;制度文化建设包括:班级组织制度、班级管理模式、班级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包括:班级理念、群体意识、班级价值取向、班级向心力与凝聚力等。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决定着班级的外在风貌和内在的价值取向。因此,班级文化班级的灵魂,其育人作用不可小觑。

二、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物质文化的育人作用班级设施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和教学辅助设施,它们为教育教学的开展和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班主任,要引导教育学生树立保护班级设施的意识,班干部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其他学生自觉地保护,要求人人做到爱班如家,把班集体当做学校生活的港湾,快乐健康成长[1]。教室布置要突出创新性与导向性。教室的布置彰显着班级的风貌与特色,可以说班级的脸面。布置时应充分考虑班级实际情况,结合班级特性、学生心理特征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因素,要凸显班级特色,内容要丰富、健康向上、富有感召力、充满正能量。黑板报要定期更换,与时俱进,突出主题,彰显特色。比如,教室文化墙的布置首先要考虑板块内容的设置,尤其在内容上要突出设计的层次性,内容的激励性与班级目标和特色的导向性,当然也要考虑它的美感和持久性。因为有些学校每年都换教室,而有些学校则每年都换学生,教室固定的,像这种情况最好学校能够统一规划,共性的东西可以保留,否则墙壁很快就会变成“牛皮癣”。座位编排关乎到班级的稳定和学生的发展,形成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学生课堂行为、学习态度和心理发展等均有一定的影响。而新课标倡导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项活动,进行小组评价。因此编排座位时难度大,应充分考虑性格互补、学科互补、兴趣结合、性别均衡、家庭背景等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同组成员身上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定期对座位进行适当调整,方能发挥它在育人方面的强大功能。

(二)制度文化的育人作用古人云:“无规矩难以成方圆。”一个国家,其立国之本首先应该有确定的社会制度,班级当然不能和国家相提并论,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再小的集体也一定要有自己的组织制度。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变好,而不好的制度也可以使好人变坏,由于制度上的不合理而造成班级管理混乱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也经常存在的。因此,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应符合国家的教育教学法规,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依托,制定的制度应该科学、严谨、公平、公正、透明,且有全员操作性。如班干部的选拔要求:不一定学习好,但一定要有正能量与责任心;班委会成员要有严格而又明确的分工,力争做到班级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制定相应的班干部业绩考核办法与细则,加强对班干部的考核,作为优秀班干部评选的依据。另外和班级学生一起制定班级公约,设计班徽,确定班训及班级目标,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存在感。如此一来,既体现了班级管理人性化和多样化,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力,对于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精神文化的育人作用如果说班级文化班级的灵魂,那么精神文化就班级文化的核心,而班级理念则班级文化的精髓。对于一个先进的班集体,班级理念必不可少,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价值取向和人际关系。班级理念应包含班级口号、班级目标、班级信念和班级誓言等内容。群体意识则指在班级理念的指引下,构建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生生关系。培养学生助人为乐,正视自己,有集体意识与协作精神。

三、结语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现代教育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关注与重视度在逐渐提高。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让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让班级文化也成为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塑造学生健康乐观的灵魂。

参考文献:

班级文化班级理念篇8

一博雅教育理念的内涵

“博雅”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本义是“适合自由人”。这里的“自由人”与现在所说的意思不一样,是指在古希腊时期的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在古希腊时期提倡博雅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各种知识和有着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而成为卓越的人。但又不只是通晓各种理论知识,而是培养出具有个性思想的人。博雅教育随着时代变化的需要而不断改变其所涉及的范畴,到了现代社会,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博雅教育虽然涉足的范围不同于以往,但是其内在的核心理念没有改变,依然是为了培养出一种适应社会所需的通才教育。《1828耶鲁报告》对耶鲁学院经典的博雅教育理念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其核心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要对学生提供完整的教育,不单是适应于学生在现实中需要的知识,还要能训练和装备学生的心灵,也就是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份报告是19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教育文献,在美国教育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后这份报告陆续被其他国家的教育者解读。在中国,博雅教育又被称为通识教育、全面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育、自由教育、素质教育等,虽然有着多种称呼,但其致力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我国《教育规划纲要》对现阶段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所提出的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博雅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渠道来实施。

二博雅教育理念对当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班级授课制,班级作为一种为了教学而存在的组织,其作用不单是在教授学生学科知识方面,而且在对学生的思想形成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国法律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里所说的高级专门人才,是说大学应该要培养出既要具有一定专业性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同时也要塑造具有个性思想、创造性思维的人。这样的人才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又有科学技术方面的文化修养。大学教育不是单纯为了学生的就业为目标,而是在摒弃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之外的,以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博雅特质的人为目的。本文引进博雅教育的理念,主要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育中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功利主义弊端的存在,博雅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时,是以班级组织为单位进行的。所以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对班级文化的建设。而博雅教育强调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塑造学生独特的气质,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同时,还要学会做人。所以思政教育和博雅教育理念是相容的,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引入博雅教育理念,有助于完善这门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法。

(一)将博雅教育理念融入到班级管理中

思政教育要求建设好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思政教育一个方面的反映。良好的班级文化是保障思政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博雅教育反对功利性的教育,认为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健全学生的心智。所以教育不但采用显性教育,还要通过一些隐性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在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方面产生影响,利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班级文化虽然是由班级各个成员反映出来,但是班级文化反过来会影响学生,良好的班级文化会对学生的身心、学习、思想等方面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反之,班风很差的班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业和思想方面的发展。所以,在班集体这一个环境中,需要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风貌,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形成班级文化时将博雅教育的理念引入到其中,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在班级中做到关心、尊重、帮助和团结同学,自己所做出的行为要顾及他人的感受。此外,鼓励每个成员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班上多与同学交流讨论,从而成一种活跃的班级气氛。

(二)引导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

班级文化会在无形中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动方式等产生影响,也就是成为学生思想、行动的引导。所以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来进行的。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得到正确的思想引导,那么在学生走出校园后很容易产生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网上各种资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大学生极容易受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因此,在实施人本教育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所以,要把班级文化建设要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形成社会主导的、班级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排除掉错误的思想观念,以此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塑造。这样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真正履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博雅教育理念在班级文化中的显现。

(三)提升教育者博雅教育的能力

引导班级文化的建设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这一角色,班主任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人格塑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班级文化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班主任是否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班主任应该要具有一定的博雅教育能力。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班主任本身具有的思想观念对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在带领学生制定出民主、科学的班级制度规范,将主流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班级文化的建设中的同时,班主任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要具有掌控全局、提高学生积极性的能力,要与学生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还要多了解符合时展所需要的信息资讯,看一些人文社科方面的书籍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在实践中提高自我职业道德的修养。此外,除了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提升博雅教育的能力,在教学中主动运用新的理论方法,把当下主流的思想结合到教学中,转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出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感兴趣的讲课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联系到实际生活、时事政治,启发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思想塑造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总结教学活动经验,反思其中存在的不足。然后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出班级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当前思政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不足,提出了国外的博雅教育理念,通过对古今中外博雅教育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这一理念运用到当代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合理性,并结合我国高校班级建设实际,提出把博雅教育理念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蔡磊,乔学斌.基于博雅教育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评论,2015,(05):54-56.

[2]阳静.论高校班级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及实现途径[D].西南大学,2010.

[3]王同亚,付金兰.博雅教育理念对中国大学实施博雅教育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08.

[4]康许培,陈凤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班级文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0):137-139.

班级文化班级理念篇9

一、班级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目前人们使用频率较高而又颇有争议的一个概念。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给文化提出了一百六十多个定义。根据马克思的文化哲学理论,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便产生了物质文化;人类活动作用于社会,便产生了制度文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本身,便产生了精神文化。

据此,我们认为,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精神层,如班级目标、班级道德、班级舆论、人际关系和班级风气等;制度层,如一日常规、课堂常规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物质层,如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及班训、出板报等教室内环境的布置。

二、班级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区别于其它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2.凝聚功能。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3.制约功能。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

4.激励功能。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

1.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还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班主任应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2.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二是要抓好制度的实施。

(1)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订得好坏,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反映了一个班主任文化水平的高低,更反映了其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制订班级规章制度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为依据,必须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制度本身应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情况的具体变化,规章制度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状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时进行修改、完善,从而确保规章制度永远充满活力。

(2)抓好制度的实施。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班级制度能否被班级成员所接受。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以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

3.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班级文化班级理念篇10

【关键词】高效课堂;班级文化;思考

班级文化是中小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形成的必备条件。在高效课堂建设背景下,随着课堂教学组织结构和课堂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给传统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根据高效课堂建设的新理念,重建班级文化,也就成为当下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一、高效课堂建设对传统班级文化的挑战

1.高效课堂建设,从理念层面上来说,实质上就是以“生本”为核心价值取向,着力重建班级精神文化,推进班级建设指导思想的根本性转变。然而,传统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虽然每个班级教室墙上都贴有奋斗目标,但都依然停留在“文明守纪团结好学”这样的“千班一面”的层面,既缺少班级个性,也体现不出“生本”价值取向的精神文化。

2.高效课堂建设,从制度层面上来说,要求班级管理制度全面服务于“以生为本”,使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从“管、卡、压”向“导、扶、放”转变。然而,传统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绝大多数班级制定的“班级公约”,依然停留在“管、卡、压”的层面上,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3.高效课堂建设,从物质层面上来说,要求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方面,一切以方便学生学习为最高原则,可是,传统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一味强调教室环境的美化、净化和绿化,以至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只见物,不见人”,环境育人的功能体现并不明显。由此可见,长期以来,班级文化建设沿袭传统的“以师为本”的思路和做法,与高效课堂建设倡导“以生为本”价值取向背道而驰。为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班级文化建设,构建“以生为本”的新型班级文化,是当前中小学推进高效课堂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二、高效课堂背景下重建班级文化策略的思考

1.“以生为本”,重建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为此,在高效课堂建设背景下,重建班级精神文化,一是要牢固树立“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的思想观念,并以此作为班集体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着力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班级人际环境是班主任、任科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从文化学意义上来讲,人际环境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班级文化。为此,班主任教师要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努力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使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感到和谐温暖,心旷神怡;三是要正确引导的班集体舆论。良好的舆论对班级的各项事物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它能让班级充满浓郁的学习气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师生之间互相信任;三是要培育良好的班风。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班主任教师要多措并举,构建以“生本”为灵魂的良好班风。

2.“以生为本”,重建班级环境文化

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环境,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优美、高雅、富有教育性的班级环境文化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因此,在高效课堂建设背景下,重建班级环境文化,就要以践行“生本”理念为宗旨,组织学生自己动手,精心设计和布置,使教室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作用。比如黑板报和墙报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班级的眼睛”。过去许多班主任把布置和更换黑板报、墙报的任务交给少数能写善画的学生。而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如果对这些黑板报、墙报不感兴趣,那么再美再好的黑板报、墙报对于整个班级的教育活动毫无意义。因此,为办好黑板报和墙报,充分发挥其作用,班主任应采用学生轮流或小组轮流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从而来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理想,表现自己的情感,培养创造的个性,让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

3.“以生为本”,重建班级制度文化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级制度生成的价值取向还停留在经验管理的水平上,过分强调制度“管、卡、压”的强制,忽视用制度塑造文化,引领学生行为的育人功能;二是班级制度生成的主体从来都是“以班主任为本位”,过分强调班主任教师在制度生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在班级制度生成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对班级制度的认同感不强,以至于班级制度难于贯彻落实,甚至使班级制度流于形式,变成一纸空文。在高效课堂建设背景下,重建班级制度文化,必须汲取这一经验教训,牢固树立“以生为本”价值理念,采取有效策略,在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出台过程中,通过增设广泛征求学生意见,提交全班学生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等关键性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求班级制定出台的规章制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班级制度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减少制度执行的障碍和阻力,进而真正确保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聚集整合班级一切相关资源力量,着力打造强劲有力的制度执行力,确保所有制定出台的班级规章制度落地生根,为班级教育教学活动高效运行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2012-07-01.

[2]杨胜.《高效课堂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201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