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9:10

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篇1

关键词:生物实验;拓展性;科学素养;培养

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是非常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当今素质教育潮流的。

1.生物拓展性实验与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学领域的掌握情况。生物拓展性实验不仅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基本组成部分,也包含对认知领域、操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和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我认为培养高中生的生物学素养至少应包含7个方面:①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这些原理和规律是如何用于生物科技技术领域的;②能够理解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③具备正确的价值观、科学观和宇宙观;④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⑤具有一定的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⑥富于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⑦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生物拓展性实验是在教师引导下,以高中生物实验为起点,以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为出发点,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探索,拓展新的实验课题,提出新的实验情境、实验思路和实验方法。生物拓展性实验要求学生在掌握已有实验的前提下,要求原实验进行探索和创新,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高中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的现状

(1)对拓展性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拓展性实验教学是生物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拓展性实验并未获得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究其主要原因是拓展性实验与考试成绩关系不大所致。

(2)“教”与“学”态度敷衍。生物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严重,认为有工夫做实验不如多做题来得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安排的实验课时经常被用来组织学生做题,就更谈不上将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验课题引入课堂,开展拓展性实验了。老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学科的重视程度,所以学生对生物拓展性实验更加不重视,态度敷衍。

(3)实验教学不够生动。当前的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普遍比较陈旧,教材改革跟不上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而生物学教师对待生物拓展性实验的态度慵懒,导致很多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存在准备不足的现象,授课内容多年不变,不能与时俱进。另外,目前生物拓展性实验大多组织散漫,实验过程多是“走过场”,做得好与不好都一样,缺少完整的评价体系。不论是对老师的授课过程,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不能做出正确的、及时的评价,降低了拓展性实验的教学效能。

3.生物拓展性实验课程的行动研究

(1)深刻认识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的目标。生物学属于实验性科学,实验和观察是其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生物拓展性实验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另外,生物拓展性实验具有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高中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生物拓展性实验中的落实意义非凡。对于授课老师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应渗透到每一次的拓展性实验教学过程中。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老师的个人素质,所以要求老师必须注重个人修养,为学生做出表率。

(2)生物拓展性实验的实验设计。与生物学课堂实验教学相比,生物拓展性实验的内容往往是由授课老师经过综合考虑后确定的,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其实验设计仍需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以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此外,也应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水平等考虑在内。

(3)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的实施。生物拓展性实验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改变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②改变实验材料;③改变实验控制条件和实验处理方法;④改变实验仪器的选择;⑤改变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⑥改变实验情景。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应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在生物拓展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循序渐进原则,把知识传授、实验操作和思维拓展结合在一起。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还应辅以有效的教学评价系统。

总之,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是生物拓展性实验可以从知识讲解、实际操作与探索创新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对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具有显著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陆新华.巧妙设计实验课提高生物科学素养[J].中学生物学,2012(11).

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篇2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最广泛的前沿学科之一.进入21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与方法已经应用到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中[1].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方式,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将是作为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工作和将来作为科研人员所必备的素质.近年来,很多高校在研究生的培养上采取了重大举措,如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实现了研究生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三阶段的培养模式[2].在加强研究生理论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的同时,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实验教学环节,实现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宽领域培养,再通过学位论文的研究,形成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立体全方位培养.作为一个生物学研究生,把本科所学的基础知识与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联系起来,学好、学通分子生物学是必需的一步.基于此,2012年起我校在生物学科研究生学位课中设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3年来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研究生与指导教师的认可,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实践,使生物学科的研究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和技能,为后续的研究性实验工作和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高科研水平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

1课程定位及理念

分子生物学在20世纪取得了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当中.随着越来越多的理论突破,分子生物学技术也日新月异.在高等院校的生物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地注重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内容多,范围广,有一定深度,学生很难透彻理解和掌握,如果不做实验,只学习理论,往往会事倍功半,理不出头绪.分子生物学实验课能给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全过程的机会,便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3].研究生来自不同的院校,由于各院校课程设置不同,研究生接受的本科阶段的教育差别很大,这种差别在实验操作能力上体现最为明显.对于已经进入分子时代的生命科学来说,不熟练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学生就很难快速适应课题研究的科研工作.在研究生学位课中设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合理安排实验课内容,建立常规操作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体系,是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为学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及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内蒙古科技大学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于2006年经批准设立,2007年起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近10年来,已为内蒙古自治区及全国输送了一批从事生物学研究与开发的优秀人才.“加强专业技术教学、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一直是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和目标.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2012年以来,我们通过在研究生学位课中设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不仅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热情,而且明显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2课程建设及特色

2.1课程建设的过程与方法

每学年的秋学期初新录取的研究生入学,根据对新生分子生物学知识背景和实验动手能力的详细调研合理安排实验课内容,建立常规操作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体系,并根据学科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力求促进研究生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分为3个阶段进行.

2.1.1准备阶段

组织相关人员成立课题小组,对小组人员进行具体分工,以2015年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他们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实验操作能力进行摸底,撰写调查报告[4].

2.1.2实施阶段

(1)制定教学大纲.根据准备阶段的调查结果讨论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实行多层次、模块化管理,分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性3个模块.基础性实验项目以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为主,如:质粒Dna的提取、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分子、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段、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重组Dna分子的构建与转化等、pCR扩增目的基因等.对没有任何分子生物学常规操作基础的研究生要逐个开出;对本科阶段已经接触并熟悉这些基础性实验的研究生可直接开出综合设计性实验,如:多种方法获得目的基因、动植物中某关键基因的克隆、重组质粒的构建等.创新性实验项目全部由本学科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转化而来,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兴趣爱好选择项目完成,包括植物细胞中mYB类转录因子的筛选、与人类遗传病相关的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克隆等.

(2)学生选课.将全部实验教学内容及具体开出安排提前公布,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与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实验内容的选择,这一环节须由指导教师协助完成.选课结束后根据每个项目的选课情况准备实验,包括学生分组、准备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耗材试剂和实验讲义与实验报告册分发等.

(3)预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分组情况,每组安排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在实验开出前协助指导教师完成预实验.

(4)实验课开出.按计划认真组织研究生开出实验.实验操作阶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流程,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同时指导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可能主动地、独立地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为以后独立从事科研设计和科学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5)课程考核.实验课结束后进行成绩考核,综合学生的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撰写情况给出实验课成绩.

(6)编写研究生实验教材.基于教学实践的积累,编写研究生实验教材“研究生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重点面向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将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机融合.

2.1.3总结阶段

跟踪调查,了解研究生在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结束进入课题研究后的情况,掌握他们在分子操作各个环节上的操作熟练程度,对取得的研究资料做全面的整理分析.在学科内部推出“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示范课,并完成相应的资料库与光盘制作,并进一步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同时课程改革小组的成员要不断讨论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与兄弟院校沟通学习,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5].

2.2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自2012年生物学科硕士研究生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以来,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一直由我校外聘的留美分子生物学专家王建英教授负责,另配2名讲师作为助手.经过3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加上学生与研究生导师的意见反馈,我们发现这种单一的指导教师模式是需要改进的,需要建设一支由长期工作在科研、教学一线教师组成的研究生实验课教学团队.教学任务分配上,根据团队内每位教师主要从事的科研领域和专业特长,分配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每个项目安排2名指导教师,他们不仅熟悉所指导实验的技术要点,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能将本领域相关的科研前沿、热点问题介绍给学生,以开阔学生视野,使每次实验均能获得预期结果.同时,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不断发现和审视自己,包括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把握与实验技能熟练程度的反思,这样也能促使他们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提高[6].本课程经各方面协调讨论,现已逐渐组建了一支人员稳定、业务基础全面、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教学团队.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其中大多数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高校基金等科研项目,在努力完成这些科研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将许多科研工作中的思路和先进的技术转化到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实践中.实验课教学团队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实验教学质量,并申请得到了我校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立项资助.

2.3实验课成绩考核与结果评价

经过教学团队的调研讨论,针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考核形式的问题,提出实验课评价体系多层次评价的管理制度,包含预习报告、平时考勤、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撰写情况5个部分,分别所占比例为1∶2∶4∶1∶2;针对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要加上实验方案制定与实验论文撰写环节.针对研究生各实验组人数较少、时间较灵活、学生专业多样化等特点,在考核中更加注重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在课程开课初要将考核方案告知学生,让他们明确各环节的评分标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如实记录作为评价依据.实验课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与后期跟踪相结合”的模式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7].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式综合调查研究生对本门实验课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及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等信息的评价.另外,在实验课结束一个学期后,我们对研究生指导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上一年度的实验教学效果进行了后期跟踪评价,对研究生进入到各自实验室工作后的科研思维、实验设计、操作能力等进行调研,综合评价实验教学效果[8].

3结语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在研究生入学后进入课题研究之前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熟练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这是生物学研究生快速进入科研课题与顺利完成硕士学业的基本保证[9].研究生经过基本实验技能培训、全面综合实验及自主设计实验的锻炼及创新实验平台的全方位提升,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普遍反映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为他们顺利进行课题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和未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一部分学生在硕士期间就发表了高水平的SCi论文.为生物学研究生开设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在内蒙区内外兄弟院校进行此类设置的尚不多见,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创立并逐步完善研究生实验教学平台,全面提升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10G12],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提炼引入实验教学,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实验内容不断更新,为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及毕业以后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淑平,,李英姿,等.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课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180G183.

[2]郑冬梅,王悦.构建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46G150.

[3]文莹,李大伟,李颖.微生物专业研究生实验课设计思路与特色[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23G126.

[4]郭淑贞,李丽娜,张前,等.基于问卷调查的中医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探索[J].内蒙古中医药,2014(12):138G139.

[5]杜联峰,孙万邦,夏嫱,等.研究生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4):263G264.

[6]郑源强,包玉龙,丁枫.研究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31(4):548G550.

[7]宁启兰,马捷,李冬民,等.研究生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设计[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693G694.

[8]汪渊,周青,袁凌云.开设博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探讨[J].生物学杂志,2000,17(3):36.

[9]于振江,严国光,郑维洁.进一步加强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8,15(4):34G37.

[10]王雅梅,李宝红,于培兰,等.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8,7(2):173G174.

[11]孟照俊,俞小瑞,韩燕,等.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2):86G87.

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篇3

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科学教育的现实状态和发展需求,“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是在了解国际科学教育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吸收和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由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倡导和推动,旨在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此项目首先是在我国北京、上海、南京和汕头四个地区进行了第一批试点,XX年3月江苏省在苏州市、无锡市和常州市扩大试点,我市确定为第二批参与“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的地区,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常州市实验小学、常州市钟楼区觅渡桥小学、常州市天宁区博爱小学成为江苏省“做中学”项目实验学校。XX年10月,我市扩大项目研究范围,发展13所小学成为常州市“做中学”市级项目实验学校。

为了进一步推进常州地区小学的“做中学”项目研究,加强管理与指导,提升科学品位和深化实验研究,探索本土特色创新之策略,丰富和推广研究成果,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二、实施目标

1.变革学习方式

以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为依据,领会“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精髓,聚焦自主型、实验性的科学探究教学方式,提升广大科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科学领域学习方式的变革。

2.培育科学素养

通过有序、系统的专项理论学习、研究以及灵活、有效的创造性教育实践,提升区域性科学教育的品位,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3.构建特色体系

综合利用国家以及本地区的各种科学教育资源,加强试点学校以及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创造性地建构充分体现常州地区小学科学教育特色的科学教育体系。

三、现阶段推进重点

(一)深入贯彻“做中学”所倡导的基本原则

1.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2.为儿童终身的学习,更为儿童学会生活奠定基础;3.教学案例应来源于生活,从周围取材;4.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5.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6.采用激励性评价;7.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进行科学教育;8.充分动员社区、家庭和大学生志愿者的力量,支持科学教育;9.通过现代化的互联网络增进国内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构建案例体系

通过行之有效的系统实施,力求在三年内初步构建“做中学”案例体系。“做中学”案例的来源:模仿法国经典做中学案例;对现有科学教材价值内容进行演绎;基于学生的科学问题进行独立创生。常州市小学“做中学”实验项目组将侧重前两种案例来源方式,并鼓励有能力的学校进行适度的案例创生。

(三)展开专题研究

“做中学”作为明确而又深刻的项目研究主题,需要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深入领会其精髓。常州市小学“做中学”实验项目组将以子课题系列的方式,组织实验教师有序、有效地展开深入研究。

四、现阶段推进策略

(一)加强校本研究

着眼于“做中学”项目的有效展开,各实验学校应加强校本研究,落实常规制度,注重研究内涵,讲求实践效能。注重“做中学”价值案例的有序开发以及各子课题的有效研究。

(二)倡导校际联动

以校际联动的方式进行“做中学”系列案例的共同开发,并共同对各子课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实现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以及特色互补。

(三)纳入教研体系

各辖市、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应将“做中学”项目研究活动纳入区域性常规教研体系,营造民主性、研究型、开放性的研究氛围,注重研究过程的系统性、有序性和针对性。

(四)加强网络资源“做中学”

加强常州教研网“做中学”专题网页的建设,拓宽信息渠道,汇集价值资源,以学术论坛的方式加强网络交流

(五)倡导城际交流

增加与苏州、无锡的兄弟城市的“做中学”项目主题交流,不定期地邀请知名专家来常指导。

附件1:常州地区“做中学”项目研究小学组实验学校

省级实验学校:

常州局前街小学;常州实验小学;钟楼觅渡桥小学;天宁博爱小学。

市级实验学校:

钟楼区怀德苑小学;钟楼区花园小学;天宁区中山路小学;天宁区北环路小学;新北区罗溪中心小学;新北区百丈中心小学;戚区潞城中心小学;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武进区横林中心小学;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溧阳市文化小学;溧阳市东升小学。

附件2:常州地区“做中学”项目研究小学组行动路线

(一)学习领会阶段(XX年3月——XX年9月)

1.确定常州市省级“做中学”实验的试点单位,启动研究。

2.成立常州市“做中学”项目工作小组和各实验学校项目研究小组。

3.试点单位到南京、上海等地实地考察“做中学”项目,采取集中培训、观摩、案例介绍、研讨等形式,了解“做中学”项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常州市省级开始“做中学”实验学校模仿案例研究。

(二)尝试探索阶段(XX年9月——XX年3月)

l.召开常州市“做中学”实验项目研讨会和工作会,在全市小学和幼儿园传播“做中学”理念,在常州教研网开辟“做中学”专栏。

2.扩大小学“做中学”项目实验,各辖市区培育“做中学”研究基地学校。

3.边实践边培训,采取校际联动的形式鼓励学校尝试和开发“做中学”案例,组织实验教师观摩研讨,积累“做中学”研究资料。

(三)推进深化阶段(XX年3月——2010年3月)

l.加强实验教师的培训,逐步扩大实验班级,注重儿童在“做中学”活动中的资料记录、整理工作,积累开展科学教育的实践经验。

2.模仿法国经典做中学案例;对现有科学教材价值内容进行演绎;基于学生的科学问题进行独立创生。及时物化研究成果。常州市教研室每学期末将组织“做中学”案例评比。

3.结合校本实际,各辖区或各学校有侧重地进行有关“做中学”项目的系列子课题研究,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集优攻坚,提升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及时物化研究成果。常州市教研室将定期开展“做中学”项目系列子课题研究协进活动。

4.积极发挥实验学校的辐射作用,倡导校际联动。各辖区要定期组织区域性“做中学”活动,不断总结开展科学教育的经验,反思存在问题,寻找对策,扩大效应。

5.各实验学校要创造条件,建立“做中学”资源教室,形成“做中学”资料包和工具包。实验学校要成为常州市科学教育的特色学校。

6.定期召开现场会、研讨会、推进会等,以多元的方式展示“做中学”的研究成果。

7.加强城际交流,不定期地邀请知名专家来常指导

(四)总结提炼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

梳理典型的、有价值的案例系列,汇编“做中学”案例系列(分中年级段和高年级段);总结“做中学”项目的子课题研究成果。编印成书。

附件3:常州地区“做中学”项目研究小学组案例系列(参考)

观察生命物体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植物的不同和相同(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动物的不同和相同(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研究材料

比较材料的隔音性(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比较材料的保温性(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研究纸的性质(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自己动手“造纸”(动手制作)------中年级

研究布的性质(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研究水

生命离不开水(动手体验)------中年级

观察水(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水的毛细现象(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水的表面张力(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怎样加快糖在水中的溶解(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水中最多能溶解多少糖(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污水的净化(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土壤

土壤里有什么(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土壤的构成(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怎样使土壤更肥沃(探究性实验与长期观察)------中年级

研究废电池对土壤的危害(探究性实验与长期观察)------中年级

观察植物

植物的根和茎(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植物的叶(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植物的花(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探究性实验与长期观察)------中年级

植物的一生(长期观察)------中年级

有利于仙人掌生存的本领(探究性实验与长期观察)------中年级

研究固体和液体

固体的混合(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分离混合的颗粒状固体(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分离混合的沙和盐(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液体混合后体积会怎样(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测量天气

测量气温(观察与测量)------中年级

测量风力与风向(观察与测量)------中年级

测量雨量(观察与测量)------中年级

研究空气

空气有质量吗(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热空气和冷空气(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冷和热

冷热与温度(感觉与测量)------中年级

冷水变热(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热水变凉(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冰的熔化(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水的凝固(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水的蒸发(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水蒸气的凝结(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热胀冷缩(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自制太阳能热水器(动手制作)------中年级

研究声音

声音的产生(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声音的传播(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力

力在哪里(观察与体验)------中年级

研究弹力(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摩擦力(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摆(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硬币下落(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高空坠鸡蛋(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电和磁

导体和绝缘体(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解电路暗箱(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磁化与去磁(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相斥与相吸(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磁铁都有两极吗(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电磁铁(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关注我们的身体

呼吸和心跳(测量与分析)------高年级

肺和呼吸(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大脑(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神经(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身高与体重(测量与分析)------高年级

研究机械

研究平衡(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研究斜面(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研究滑轮(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研究轮轴(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建桥梁(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搭支架(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生物的繁殖

植物的繁殖(长期观察与描述)------高年级

动物的繁殖(长期观察与描述)------高年级

研究微生物

观察水滴里的生物(观察与描述)------高年级

做酸奶(过程性体验)------高年级

研究面包发霉(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身边的化学

变色花(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洗衣服的学问(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铁钉生锈(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其他

感受茶文化(过程性体验)

研究蚂蚁

附件4:常州地区“做中学”项目研究小学组子课题系列(参考)

如何创设有意义的探究情境

如何产生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如何准备有结构的材料

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的黄金比例

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研究

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篇4

例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均有Dna的提取实验,经过协调和整合,Dna的提取与测定实验统一安排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大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并进行实验准备,设计和探讨不同植物和动物Dna的提取、纯化和检测技术.将这2门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不仅避免了实验内容的重复,而且让学生了解了基础实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近8年来,生物技术专业共合并了16个实验,增加了6个综合设计实验,实验资源得到整合优化.此外,我们还专门制定了实践教学考核大纲,大幅度增加实践环节的学时和学分数.在生物技术专业新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为36周,共计28学分,较2004年前增加10个学分,时间延长了10周,其中综合性实验6门(18周,12学分);毕业论文20周(6学分);毕业实习时间为8周(4学分).开设的综合性很强的实验课程有“基因工程实验”、“微生物与发酵工程实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大实验”、“生物下游技术综合实验”、“水环境与水质分析综合实验”和“植物组培与细胞工程实验”.每个实践环节都有具体考核指标,严格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对考核优异者由学院颁发奖励证书,以此激励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在优化生物技术实验课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建立和完善了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的新实验教学模式.其核心就是将实验教学过程与具体的研究课题相结合:可以将教师的一些较成熟的科研成果开发为可供学生操作的实验,突出和强化本专业综合实验的特色;或者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科研工作.增设设计性实验,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又能锻炼他们的实践、创新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能促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技术和实验技能,引导学生初步实现由知识学习向科学研究的转变.例如:酿酒是生物技术专业“发酵工程学”实验教学中一个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综合性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将课题内容与实验教学过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过程中掌握酿造技术,达到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2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注重科研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我们充分利用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力量比较雄厚及科研经费较多的优势,增设了一些具有实用性、挑战性的实践教学内容.例如:围绕瓶装饮用水水质与安全的相关课题,我们在微生物学实验中开设了“水质细菌监测”综合性实验,该实验内容涉及培养基制备、灭菌、平板分离、染色、镜检等综合技能训练.在实验前1个星期,先让学生明确实验任务和实验目的,然后让他们自主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步骤,拟定实验所需的药品及仪器,整个实验方案经指导教师审阅批复后,学生可申请进入学院开放式实验室自主完成实验.这类实验从药品称量、配置、仪器使用、检测到最后完成分析报告,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被动跟随老师学习,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明显提高.再如:为配合“分析化学”、“生态学”及“污水处理技术”等课程的教学,我们开设了“水环境与水质分析综合大实验”,对星湖水质和水生生物等多项指标进行了分析、测定,并利用该科研课题的实验基地,开展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与“人工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实验,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学生通过亲历这些项目的研究过程,不仅学到了生物专业知识和科学实验方法,还能及时了解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热点及新方法、新技术,切身体会到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这种做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3对学生开放研究室和研究所,注重学生早期科研素质的培养

大学里的研究室和研究所通常只对做毕业论文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放,低年级学生常常被拒之门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科研精神,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我们学院在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学院将学生早期科研素质的培养纳入本科教学计划,并明确了2种操作性较强的科研与教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一种是学生作为助手直接参与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具体实施办法是在每学年开学之初,学院将各研究机构承担的科研项目、拟开展的科研计划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特长从中选题.在与专业指导教师联系并明确课题后,由学生自己独立设计较为详尽的实验步骤,在交由指导教师审阅修改后,允许学生利用课余、假期及实践教学的时间,进入研究所或实验室从简单的科研前期工作开始学习.期间,指导教师会安排学生参加科研小组的专题讲座,让学生逐步了解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作科研心得报告、阶段工作总结报告等.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锻炼,学生通常很快能够把握工作要领,其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撰写科技论文水平都会得到明显提高.在实践教学计划中,这一模式被安排在2年级的第1学期,并一直贯穿到大学4年级.学院对这一工作进行统一部署,2年级学生直接参与到3、4年级的科研小组,通过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熟悉实验室的操作流程,特别是一些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这样到他们真正进入毕业实习及论文写作阶段,学生不仅具备了独立完成教师交予的部分科研任务的能力,也具备了进入生物技术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研究的综合能力.另一种模式则是由学生自己提出课题申请,经学校专家组审阅、讨论并同意立项后,由学校拨发一定额度的研究经费,然后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这种对学生早期科研素质的培养成效显著,多名学生由此获得省、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大奖.在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促进下,学院研究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生命科学学院成为学校科研成果最多、科研经费最雄厚、社会效益较好、科研机构较全的单位,院内先后设立了生物研究所、特种水产研究所、生物医药工程中心、果树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先后承担省、市科研项目数十项,为科研与教学结合奠定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研究平台.

4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优秀指导教师团队

生物技术被公认为21世纪最具活力的学科,随着生物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学科分化日渐细微,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渗透现象愈来愈明显[5].在此形势下,打造一支能把握生物技术各学科前沿知识,素质高且富有科研工作经验的优秀实践教师团队,是实现科研与教学结合的重要保证,也是关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成效的关键.为此,学院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并实施了科研导师制,导师主要由学术水平高且富有科研工作经验的教授、副教授组成.由这些学术骨干牵头把相关专业的教师组织起来,形成一支研究型、合作性的科研团队,以团队方式申报项目;导师作为课题主持人,将一个大的科研项目分解为若干子项目后,逐一落实到团队中的每位教师.这样一来,不同学科、不同层级的课题参与者为了共同的科研目标共担责任,加强联合互助,学科发展的整体合力得到明显增强,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也给科研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此外,学院还聘请了一些知名院士作为客座教授,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学院的科研力量,提升了学院的科研层次,同时活跃了学院的科研氛围.目前,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有外聘院士1名,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8人.该专业还组建了生物工程科研创新团队、生态学科研创新团队、果树科研创新团队,形成了一支学术造诣深厚、专业能力强、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学院还大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导师负责制,定编定岗,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聘任条件,激励教师勇于承担导师工作任务,勤奋、敬业、踏实地工作.

5加强与企业的横向合作,整合科研与教学结合的社会资源

学院自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以来,十分重视“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先后建立广州大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习基地、肇庆蓝带啤酒集团实习基地、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星湖风景名胜管理局、九龙湖风景区、高要恒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四会贞山鳄鱼养殖有限公司等教学实习基地;此外,还与广州杨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逸舒制药有限公司、肇庆农业良种示范推广中心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共同攻关,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一方面,教师通过参与科研可以为企业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利用企业的设备条件可以开展综合性、设计实验或者科技创新活动.以生产促进科研,科研推动教学,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学生通过参与“产、学、研”结合活动,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也显著提高.

6结束语

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篇5

【关键词】尝试;研究性学习;激活生物教学

新《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它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生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包括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为此,笔者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潜能,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获取新知。现就探索“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及应用方法阐述如下:

1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及其与生物学科的特点

本文所指的“研究性学习”,即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匀,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在新世纪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如“生命科学”、“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显示出了其领先科学的优势。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及“生物实验”的普及,为“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而生物学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及探究性实验,非常适合初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2“研究性学习”渗透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前提,以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为研究主题,以个人或小组活动方式进行专题研究,建立起师生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限于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性学习,其宗旨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促其发展”。

3“研究性学习”渗透的具体方法

(1)在生物学实验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生物学实验分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两种。近年来,随着学校实验室配备条件的不断改善与达标验收,生物学实验开出率大大提高,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针对初中生物分组实验可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在分组实验中我努力探索引入“研究性学习”,通过观察、探讨、研究、再观察的实践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积极思维,手脑并用,分工协作,探索解决各种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开发了学生的智能。

(2)在课堂数学中创没疑点,培养探索精神,渗透“研究性学习”。

生物教学中的满堂灌是束缚学生思维的侄梏。我在教学实践中,广泛联系实际和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篇6

预防兽医学是研究动物传染性疾病及侵袭性疾病的病原特性、致病机理、疾病流行规律、诊断以及预防、控制的原理及技术的科学。本学科主要由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等多个相关二级学科组合而成,研究范围涉及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感染对象,深入群体、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是兽医学一级学科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体现。该学科不仅事关动物保健,还直接服务于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动物检疫、生物制品、兽医卫生行政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1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的把握

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由于对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及应用认识不充分,他们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重复国内外最新研究,表现为对国内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的跟踪性研究很多,①因此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研究内容过分集中和单一,很难有创新和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管理专家们指出:今后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应把预防兽医领域经典的病毒学、细菌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基础理论同动物实验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才能进一步扩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最终把病原落实到易感宿主动物,把病原和构成病的易感宿主动物体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阐明病原的致病机理,在弄清病原致病机理的基础上,才能研究和开发有效的防制产品,制定恰当的防制措施,减少动物传染病所带来的损失。

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还应立足于当前我国畜牧生产的需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视研究畜(禽)群中宿主动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物的易感性、病原对不同易感宿主的感染规律,研究病原生态学,阐明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不同病原在畜(禽)群中的共同存在以及不同病原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病原的变异及重组等对其毒力和致病性的影响等,②这样不仅能把新技术更好地加以运用,同时也能解决我国畜牧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预防兽医学问题。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应结合国家科技管理政策导向和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在研究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合理定位细致的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

2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作为预防兽医学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自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领域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在预防兽医学的病原学、免疫学和疫病预防与控制学研究等方面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形成和发展以及与预防兽医学其它学科如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整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它学科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预防兽医学在分子水平阐明疾病病原的生物特征、发病规律、致病机理以及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③因此,作为预防兽医学的研究生,广泛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对提高其研究水平和拓宽其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应开设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应将其与其他课程密切联系起来。

3教师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师,不单单是研究生的导师,它还包括了不直接承担指导研究生研究任务只从事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教师。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和指导,教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责任,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导师作为主导指导研究生在其他教师的课堂或实践教学下,完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导师指导下独立选题或完成导师承担的课题,不管是独立自主选题还是完成导师的研究课题,都需要研究生以课题为载体,完成课题的理论或实验研究,发表相应的研究论文。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虽然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漫长的过程,但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和培养下,以研究生本人在长期学习和训练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完全可以获得和不断提高的。从总体上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教学令人堪忧、导师指导不尽人意、学生素质下降和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不严等,严重影响了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教育

转贴于

资源的紧缺、教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的不利影响,研究生教育从精品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学生素质难免良莠不齐,再加上学校对教师和研究生的管理的松懈,教师和研究生都没有充分重视自己的职责,教师没有严把教学质量关和研究生论文质量,学生停留于应付论文,甚至出现大量的论文抄袭现象等,同时研究生和教师的自身素质亟待提高。与国内教师比较,国外教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做法值得提倡,他们在研究生生源上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后,在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上充分发挥培养研究生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科研能力的作用,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导师指导方式,促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④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不断加强对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动手能力和接触生产实践环节的培养,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的一手研究材料,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

4实验室是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必要的硬件支撑

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篇7

关键词:教师科研;研究型教学;生物科学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最早起源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倡导的以典型问题组织教学的“做中学”形式[1],后来又综合了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而逐步构建起来[2―3]。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将科学研究的理念引入课堂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它将学习与研究过程结合起来,摒弃了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模式[4―5]。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目的,客观上以研究型教师队伍为支撑[6―7]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是一个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以及学生的合作者[8],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9],学生在获取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性,注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独立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与我国古代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一、高校生物学科专业教学现状

作为实践性的自然科学,各种生物假说或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实验的验证。但目前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仍然以传授式教学为主导,在理论授课中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学生记笔记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虽然许多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探索,如课堂采取互动式教学、前沿专题、问题讨论等具体改革模式,但这些改革措施依然脱离不了单向传授的主导模式,这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例如,生物的实验课课时偏少,主要是以经典验证性的生物学实验为主,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实验过程基本是按既定步骤进行,几乎未涉及探索性的实验。在此情况下,教师上实验课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学生做实验是为了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讲仅仅是熟悉了一遍实验操作流程而已,由于实验过程中并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实验印象并不深刻,知识技能不能巩固,学习收获不大。

除课堂教学与实验课以外,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这些教学环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生物科学专业课程实习中比较重要的要数植物学与动物学的野外实习,实习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实体,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中动物、植物新现象的发现与探索兴趣,从而起到创新意识培养的目的。但从笔者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来看,生物科学专业的野外实习却更多倾向于对课本知识的一种实体认证,这对于学生来讲,除了将实物与课本动植物特征描述进行匹配之外,就再也没有探索性的认知过程。这种实习模式使野外实习几乎变成了野外旅游,学生在实习一两年后已基本不认识以前熟悉的植物了。又如毕业实习是检验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将其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预演”。但从许多高校生物科学毕业实习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实习仅仅是走过场,工厂实习多半是从事一些与学科专业关系并不密切的劳动力工作,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学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而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进入实习单位后表现平平,实习单位不敢让其进入关键的生产部门。再如,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大学知识学习的综合能力的总结,理应带有创新性的元素,但是,从目前许多高校生物科学的毕业论文来看,多数毕业论文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工作,这主要是因为许多毕业论文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的环节,而很少与教师科研结合,教师指导毕业论文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再加上最近十年的学生数量增多,使师生比例失调,教师指导的学生论文数量大,无法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培训和充分发挥。

事实上,生物科学是兼具理论性与实验性的专业,系统的学科理论与先进的实验技术构成了专业结构的主体,因而对于本科生来讲,如果没有丰富的研究基础与实践经验做后盾,要在理论与技术方面进行创新性实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比如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科研教师强力支持,项目普遍不能圆满完成。因为生物科学研究不是单靠灵感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依靠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高的理论水准,只有与教师科研实验紧密相结合,才能达到研究型教学的改革目标。

二、与教师科研结合提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传统单向传授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为此最近几年国内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对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但大部分的教学改革还基本停留在摸索阶段,还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平台或手段。教师科研在研究型教学实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科研是沟通教学与科研的纽带,科研教师的创新性思维容易传输给学生,使学生不断受到学科研究前沿思想的熏陶而激发出创新的火花。生物科学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实验学科,科研教师要不断跟踪最新科研信息才能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建立在教师科研基础上的研究型教学发挥了教师在科研素质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与教师科研平台结合的主要措施

目前生物科学专业的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均有大量的重叠,而每个教师所授课程相互之间缺乏沟通,结果在教学上做了很多“无用功”,此外也易导致知识的连续性中断,由于教师对小专业内容的局限性,只讲述单一课程内容而忽视了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联系与承接。由于现代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生物科学不同领域的交叉越来越明显,研究层次的深化和研究手段的通用,使传统的按单门课程来教学的模式逐渐丧失其高效性。而目前教师科研课题的立项都是基于生物大学科系统的生物学理论来进行科学问题的论证,其实施过程也必然要求进行多学科、多专业的系统联系,因此教师科研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改革应该打破这种一门课程一个主讲教师的模式,而应强调实验研究和创新培养,推行“知识点组库与教师科研组库匹配”的教学模式,即将专业课程按大学科的研究方向与尺度进行归类,同时将任课教师按科研方向与内容纳入不同的研究组库,增加实验课时数使其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指导组教师的统一安排下根据研究进度和内容选择实验场所。在这一模式下,教学选题不再局限于单一方面的简单观察,而是对于某一生物学现象从浅显的外部特征描述到生物发生的生理代谢、分子作用等内部机理的探索。

基于这一模式,可将生物科学按植物、动物、微生物、人体生物学等进行大课程分类,而如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发育生物学之类的课程属于研究层次的类别。在每个大课程下按研究的尺度或水平进行细分,如将植物学分为形态解剖分类、生理、生化、分子等水平。不同的课程对同一生物学问题描述的侧重点不同,讲述的科学研究层次也不同。例如学习植物光合过程,在植物学部分侧重于讲述气孔的作用、叶绿体的形态结构,植物生理学侧重于光合作用过程,细胞生物学则对这一部分进行了重复简述,这表明单一课程由于内容侧重点不同,对于一个生物学过程有的不能全面阐述,有的则又相互重叠,不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把握以及对生物学现象本质的认知。根据“知识点组库与教师科研组库匹配”的教学模式,本节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其一,将光合过程所涉及的不同教材知识内容归纳为一个知识点组;其二,将从事分类学、植物生理学、生化、分子生物学科研的教师优化后成立教师研究组;其三,将生物科学专业的有关这一部分的内容由表及里进行的综述归纳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点组,对于知识点组之外的零散知识由学生自由阅读即可。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知识点组的教学按实验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②在一个知识点组研究课题实施期间,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制订课题研究计划;③课题文本需按照科研课题申报格式进行撰写,突出强调课题申报的科学意义与创新性。

为确立上述这一模式的规范性,学院应该在管理层面上对生物科学大专业的知识点进行模块化及优化,并会同全体专业教师进行模块化的合理性讨论,直至建立成熟的知识点组库。知识点组库的建设既要考虑到生物学知识的广度,又要考虑到研究的深度,以符合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为建立指导教师组库,学院应每隔一段时间汇总指导教师的科研内容输入库中,以备学生在考虑课题研究内容时有效选择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孙成立,王希敏DSp技术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306―315.

彭熙伟,廖晓钟,陈金兵工科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高教论坛,2011(11):39―41.

高文庚,李平兰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12,39(01):111―116.

李晓明,张国磊,李彦军研究型教学方法在《高等工程势力学》课程中的实践中国校外教育,2010(12):105.

唐海研究型教学在岩体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当代教育论坛,2010(03):99―100.

袁方大学研究型教学与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刍议当代教育论坛,2011(09):112―113.

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园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2)04(b)-0168-02

药用植物学是用植物学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的一门科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被定位为“修剪的园丁”、“雕刻的工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枯燥乏味,只是应付考试,缺乏兴趣,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其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学习观,它的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考,培养研究能力和协作能力。现今研究性学习已受到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提高药用植物学教学质量,本文将研究性学习充分应用于药用植物学的教学之中,为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长沙医学院2010级药物制剂本科学生54名为实验对象,均为大一新生。将其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7名,a组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B组为传统教学法组。

1.2教学方法

1.2.1教学目标

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认识和栽种药用植物、鉴别药用植物能力,并进行相关大学生创新性课题研究,从而提高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质量。

1.2.2教学方法

1.2.2.1传统教学法组教师根据《药用植物学》教学大纲,按传统教学方法,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辅以相关的实验。教学学时数、教学内容、进度、教师与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完全一致,但不参与建设药用植物园、制作药用植物标本、大学生创新性课题。

1.2.2.2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①以建设药用植物园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药用植物学课程后,组织学生参与建设药用植物园,种植98m2的中药材,主要是栽种丹参、桔梗、白术、射干、、半夏、天南星等药材。整个栽种和管理过程由学生们独自完成,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栽培的大量知识,并做好相应的生长与管理记录,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在上植物分类检索表查用的实验课时,即让学生从药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来查找药材所对应的科、属。另外还让学生参与辨别每种药用植物的科、属、种,给每个植物做标识牌。学期结束前在药用植物园内组织现场识别植物考试,作为实验考试成绩的一部分。②以制作和修复植物标本为途径,加深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药材长出完整的植株后,组织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的学生制作药材活体标本和腊叶标本,并在校园附近采集相关的药用植物标本进行制作。其次,组织学生整理和修复1988年全国第三次资源普查的时制作的部分药用植物腊叶标本。③以大学生创新性课题为平台,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在课余,鼓励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实验,每个课题组人数在7人左右,目前开设的课题包括:《半夏Gap规划化种植比较研究》、《半夏与天南星的微波炮制》《桔梗Gap规划化种植比较研究》、《丹参规划化种植与野生品比较研究》,为申报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做准备。

1.2.3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开始前1d对各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进行测试,以消除误差。实验后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考试成绩、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科研能力4个方面的评价。①考试成绩:药用植物学课程采用理论和实验考试进行评价,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占70%,实验考试占30%。理论考试试卷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量、题型、分值、难易度两组一致。实验考试为学期结束前在药用植物园内组织现场识别植物的考试。②学习态度:采用学习态度问卷评价,采用李克特五点数尺度测量,分数为16-80分。③学习动力:采用Keller在研究和实践中以aRCS为理论指导编制的“教材动机性问卷”(instructionalmaterialmotivationsurvey,immS)[3]进行评价,共20题,分数为20-100分,分数越高则学习动力越高。④科研能力:以、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的成绩、主持和参与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课题数量为指标。论文分别按省级期刊、部级期刊、核心期刊、Cn刊物、SCi、SSCi、CSSCi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20-100分);竞赛成绩按校级、省级、部级以及一、二、三等奖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10-90分);主持和参与课题也按校级、省级以及第一、二、三排序,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10~60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前,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与传统教学法组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研究性学习法实验后,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与传统教学法组相比,学习态度、学习动力、考试成绩、科研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科研能力和考试成绩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植物考试,作为实验考试成绩的一部分。②以制作和修复植物标本为途径,加深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药材长出完整的植株后,组织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的学生制作药材活体标本和腊叶标本,并在校园附近采集相关的药用植物标本进行制作。其次,组织学生整理和修复1988年全国第三次资源普查的时制作的部分药用植物腊叶标本。③以大学生创新性课题为平台,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在课余,鼓励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实验,每个课题组人数在7人左右,目前开设的课题包括:《半夏Gap规划化种植比较研究》、《半夏与天南星的微波炮制》《桔梗Gap规划化种植比较研究》、《丹参规划化种植与野生品比较研究》,为申报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做准备。

1.2.3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开始前1d对各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进行测试,以消除误差。实验后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考试成绩、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科研能力4个方面的评价。①考试成绩:药用植物学课程采用理论和实验考试进行评价,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占70%,实验考试占30%。理论考试试卷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量、题型、分值、难易度两组一致。实验考试为学期结束前在药用植物园内组织现场识别植物的考试。②学习态度:采用学习态度问卷评价,采用李克特五点数尺度测量,分数为16-80分。③学习动力:采用Keller在研究和实践中以aRCS为理论指导编制的“教材动机性问卷”(instructionalmaterialmotivationsurvey,immS)[3]进行评价,共20题,分数为20-100分,分数越高则学习动力越高。④科研能力:以、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的成绩、主持和参与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课题数量为指标。论文分别按省级期刊、部级期刊、核心期刊、Cn刊物、SCi、SSCi、CSSCi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20-100分);竞赛成绩按校级、省级、部级以及一、二、三等奖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10-90分);主持和参与课题也按校级、省级以及第一、二、三排序,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10-60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前,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与传统教学法组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研究性学习法实验后,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与传统教学法组相比,学习态度、学习动力、考试成绩、科研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科研能力和考试成绩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讨论

3.1研究性学习法的优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一方面,通过建设药用植物园,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了学生的课堂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制作和修复植物标本,加深了学生对药用植物学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促进了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老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师生两方面有机地结合,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性学习组学生无论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科研能力、考试成绩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2研究性学习法应注意的问题

3.2.1对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要求高[4]

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既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如研究生导师一般帮助、指导学生去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整个过程中应树立规范、良好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

3.2.2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要求较高

在建设药用植物园时,需要学校有相应的场地和激励机制。另外,在制作药用植物活体标本和腊叶标本以及开展科学研究时,学校必须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和相关的鼓励机制。

3.2.3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5]

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学生的主动配合,尤其是在栽种药材以及制作和修复标本时,需要做许多枯燥的体力劳动,因此,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对学习的满腔热情,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目前高等药学院校开设课程的广度、深度、难度逐渐加大,药学学生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学生必须学会适应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较理想的学习方式[6]。实践证明,研究性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推广。但对于如何合理安排实验环节、如何创建更加科学的评估体系等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之成为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肖海英,冷一平,刘卫平.研究性学习在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9):170-171.

[2]段小群,卢曦,李勇文.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药理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J].华夏医学,2010,23(5):595-596.

[3]鲍美华,李艳辉,蒋己兰.结合综合讨论的pBL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8,8(1):29-31.

[4]杨北宁.外科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0):67-68.

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培养能力

所谓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去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过程的心理感受.九年义务教育中的物理学科作为一门研究性很强的科目,以理论为基础,以实验为主要内容,可以说,初中物理对有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探究思维

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即科学探究思维的过程.教师要以引导为主,最好是可以模拟科学工作者进行科研的思维程序来进行,探究的内容要从简单到繁琐,从小到大,是由浅及深的一个学习过程.学生在物理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物理科学的思想精髓.在八年级(上)时,学生刚接触的物理探究都是非常简单的,也是定性的学习内容,如速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在物理探究中也是极其简单的,可用简单的步骤解题,在学生明白了测定物质密度的传统方法后,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测定物质密度的其它方法,并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待到八年级(下)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储备,具有初步的物理探究能力,此后的物理探究内容的难度逐渐加深;到九年级(上)时,学生开始学习串联及并联电路电流、电压关系的探究等,这些探究的过程虽然是颇有难度的,但因其动手性更强,学生们参与的热情也更积极.这种在物理实验中的科学探究目的不在于学生的探究成果,而在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创新思维.

二、注重激发学生进行物理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犹如敲门砖,兴趣的热情越高涨越持久,越能打开奇异精彩的知识宝库.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学生在强烈的探究欲望之下会积极主动地去想,去做.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和资源,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观察物理现象的环境,进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所产生的情感上的偏爱,激发其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验、直观教具、挂图、物理故事、生活实例、多媒体展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注重物理实验教学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的探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应在物理实验课中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实验使学生能力亲身体验物理实验的魅力,以及对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对物理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实验方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体验,从整体上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出质疑是物理学习的有效方法.如,学习“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探究时,可让学生提出假设问题,之后根据问题自行设计方案和表格,以身边的现成的材料为实验对象,注意观察,在实验中探究光的反射问题,记录、总结并验证光的反射规律;如在机械能的“动能和势能”教学内容时,需要探究动能和速度、质量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可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假设和猜想,鼓励学生多做动能和势能的实验,并仔细观察耐心分析,之后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通过分析得出控制和改变质量或速度并用的方法来显示动能大小的结论.

在物理探究实验中,要让学生多多质疑,以达到提高物理科学探究能力的学习目的.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学生们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快乐的,因而对知识的记忆及掌握也更深刻,在解答问题时也更加准确无误.

四、注重课外活动对拓展学生物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延伸作用

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科学探究,是一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外活动对拓展物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延伸作用,通过课外活动的参与和学习,逐步开拓学生的视野,以及从多角度探究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结合生活的实际,发现身边的物理现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提供或指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探究课题,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如“研究温室效应”、“研究居家的电能消耗情况,提出合理及节约用电的有效方案”、“研究开水瓶的保温问题”、“研究杠杆问题,并能自制小杠杆提拉重物”等,教师要提倡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进行物理方面的发明创造;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可以根据提出的假设,进行定向研究,鼓励学生借助外力,如,课外阅读、网上查询等方式收集资料、观察记录,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器材进行实验,通过分析论证、评估、交流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探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总之,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交流与讨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实验、认真观察与分析.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物理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宪忠.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2(4).

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篇10

关键词:创新能力分子生物学高等教育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03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人才。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注重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1]。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类对疾病的认识、预防、诊断和治疗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医学科学已从整体、细胞水平逐步深入到了分子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拟阐述理论和实验教学相结合方式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

1理论教学中,精炼理论知识,引入科学前沿,提高创新意识

1.1精炼理论知识,为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基本知识是创新的根基,我们通过精炼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结构,系统的掌握基础理论[1]。分子生物学内容繁杂,随着新知识的加入,导致内容越来越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外,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发展、演变的过程,懂得知识创新的基本途径。在理论课程讲授过程中要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1.2引入最新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因而,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增加最新研究成果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2]。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书本以外的知识,提出尚未完全阐明的问题,激发其创新欲望;而且还能在把学生引领到学科前沿的同时,将最新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推动学科的发展。对进展较快的内容,如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内容则作为专题讲授,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同时也激发研究生对科研的兴趣。

1.3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科研的魅力

科研成果运用到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要根据内容和学时,恰当运用,使抽象理论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3]。同时也能调动研究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科研,培养其对科研的兴趣。通过该方式既可以增加学生对技术重要性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探索新课题的欲望。

2改革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验证性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缺陷[4]:①研究生不参加实验前的准备,这导致其独自科研时,不知道准备哪些东西。②从实验教学看,实验理论讲解不能使学生对实验有直观认识。③从结果分析看,教师分析结果,使得学生失去了求知的动力。④从整体看,传统实验教学缺乏连续性,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其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2.1强化动手能力

既往分子生物学实验,材料准备和试剂配制都是老师准备的,学生只是依照实验指导,完成操作,进行现象观察。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应该让其积极参与实验准备,提高其动手能力。

2.2注重操作,小班授课

分子生物学实验是研究生的必修课,根据研究生数量少的特点,实行小班授课,让每一个研究生都能完整的进行实验操作[5],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为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2.3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但既往开设的验证性实验已不能满足科技发展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实验教学与应用教学结合的模式,增加Rna提取、基因克隆、蛋白质表达、纯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既可以培养创新能力,又可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2.4培养结果分析能力

实验结果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实验的思路、进度以及成果。实验中最重要的不是结果好坏,而是教会研究生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告诉其分析方法,并将结果分析做成实验报告上交,要求他们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做出阐述。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们在结果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学会创造性的思考和分析问题[5]。

2.5留出空间,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新技术、新方法更是不断涌现。要跟上时代的需求,就要求研究生不断学习进步,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善于思考。所以在实验课上,要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性,针对一些问题公开讨论,畅所欲言,让学生们乐于动手,勤于动脑,锻炼科学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复习巩固了以前的学习内容,又学习了新知识。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标志。从原来的教学录相、投影仪的使用到配备精良的多媒体教室[6]。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转变为以图象、动画、文字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的综合,优化了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

4改革考核和成绩评定方法,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的闭卷考试,可促使学生临考前好好复习,巩固基础知识,但该方式反映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能合理地评价学生。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应强调实验技能的培养,规范实验操作,通过撰写综合性实验设计的论文考察学生的选题、查阅资料、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能更真实的反映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表达能力。故采用闭卷考试与课题论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更能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综上所述,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利用实验课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改革考核办法促进研究生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瑞敏.培养现代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医学与社会,2006.

[2]马兰,王亚平.创新能力培养引入课程教学整体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医学教育,2005.

[3]裴秀英,李燕,姚青等.寓科研于教学,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

[4]曹华,裴鹏,王松梅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6.

[5]贺旭,孙林,马惠苹等.浅谈不同层次学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的异同[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