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十篇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十篇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9:16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篇1

为全面开展全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完成规划目标,规范全市建筑市场秩序,确保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在我市在建工程全面执行《一星级绿色民用建筑设计标准》(DB22/Jt167-2017)。通过检查,我市建筑节能方面能够认真执行节能设计标准,设计与施工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保持在100%,最大限度地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二、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重点工作

(一)新建建筑节能

我市的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项目,设计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率为100%,施工阶段严格按图施工,确保节能标准执行率100%。我市城镇既有建筑面积507.89万平方米,其中居住面积414.24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68.46万平方米,执行50%节能标准建筑面积202.96万平方米,执行65%及以上节能标准建筑面积291.94万平方米。2019年城镇新增建筑面积37.36万平方米,其中居住建筑面积33.8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3.51万平方米。农村新增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

(二)绿色建筑

截止到2019年,我市累计强制推广绿色建筑项目总数30个,总面积22.28万平方米。其中已获得标识的项目28个,面积17.60万平方米。累计已竣工强制推广绿色建筑项目13个,面积14.52万平方米。从太阳能光热应用、建筑节能、供热计量改造、浅层地能应用、节水、节地等方面作为突破口,正在研究制定推广应用绿色建筑的实施规划,为今后推动绿色建筑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公共建筑节能

我市正在积极准备建设公共建筑节能平台、相关政策标准研究制定中。

(四)绿色建材

为促进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推动绿色建材产业和绿色建筑融合发展,制定了《市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做好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吉建科[2018]15号)转发给各建设、施工、监理、建材生产单位。根据省和地区制定的关于推广使用绿色建材的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获得绿色建材标识的生产企业、部级和省级认证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在申请财政专项补助资金时,给予优惠政策。按国家有关规定积极落实鼓励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的税收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建材下乡专项财政补贴。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完善绿色建材标识和认证制度,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本地绿色建材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

三、主要经验及做法

大力推动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发挥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政府投资的新建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应当按照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自2018年5月1日起,严格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我市的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项目,全面执行《一星级绿色民用建筑设计标准》(DB22/Jt167-2017)。鼓励新建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和大型公共建筑面目及高档房地产开发项目,按照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

四、存在问题

我市在绿色建筑工作起步晚、发展慢,全社会主动实施绿色建筑的意识和氛围尚未形成,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任务非常艰巨,在设计方面未进行绿色建筑星级标准委托设计和咨询,绿色设计理念淡薄。在施工中未建立系统、严谨的绿色建筑体系。

五、下一步计划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绿色建筑推进组,明确责任部门和管理人员,建立推进机制和激励政策,形成全市协调一致,共同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的良好局面。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篇2

绿色建筑行动的宗旨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的核心,是把生态文明融入城乡建设的全过程,紧紧抓住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树立全寿命期理念,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合理改善建筑舒适性,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规划设计、标准规范、技术推广、建设运营和产业支撑等方面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加快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绿色建筑行动的意义

“十一五”以来,我国绿色建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但也面临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城乡建设模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重规模轻效率、重外观轻品质、重建设轻管理,建筑使用寿命远低于设计使用年限等。

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健康性,对转变城乡建设模式,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需要把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握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切实推动城乡建设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行动的突破口

按照方案“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的基本原则,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以及大型公共建筑将成为绿色建筑行动的突破口。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自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国家还将积极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切实推进绿色工业建筑建设。

绿色建筑行动的具体实施

绿色建筑行动主要在三大领域实施,一是新建建筑的建设,二是既有建筑的改造,三是量大面广的农房建设。

新建建筑的建设。方案要求在新建建筑的建设过程中,要严格落实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严把规划设计关口,加强建筑设计方案规划审查和施工图审查,城镇建筑设计阶段要100%达到节能标准要求。加强施工阶段监管和稽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切实提高节能标准执行率。严格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对达不到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建筑,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不允许投入使用并强制进行整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执行更高能效水平的建筑节能标准。

既有建筑的改造。方案要求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实施“节能暖房”工程。以围护结构、供热计量、管网热平衡改造为重点,大力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十二五”期间完成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超额完成任务。二是积极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开展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空调、采暖、通风、照明、热水等用能系统的节能改造,提高用能效率和管理水平。三是开展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以建筑门窗、外遮阳、自然通风等为重点,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进行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探索适宜的改造模式和技术路线。四是在旧城区综合改造、城市市容整治、既有建筑抗震加固中,有条件的地区要同步开展节能改造。在条件许可并征得业主同意的前提下,研究采用加层改造、扩容改造等方式进行节能改造。

绿色农房建设。方案要求各地积极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农业等部门要加强农村村庄建设整体规划管理,制定村镇绿色生态发展指导意见,编制农村住宅绿色建设和改造推广图集、村镇绿色建筑技术指南,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大力推广太阳能热利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省柴节煤灶、节能炕等农房节能技术;切实推进生物质能利用,发展大中型沼气,加强运行管理和维护服务。科学引导农房执行建筑节能标准。

绿色建筑行动的财政支持

方案指出,国家将研究和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继续支持绿色建筑及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研究制定支持绿色建材发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工业化、基础能力建设等工作的政策措施。对达到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二星级及以上的建筑给予财政资金奖励。财政部、税务总局也要研究制定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改进和完善对绿色建筑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可对购买绿色住宅的消费者在购房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国土资源部门要研究制定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在土地转让方面的政策,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研究制定容积率奖励方面的政策,在土地招拍挂出让规划条件中,要明确绿色建筑的建设用地比例。

绿色建筑行动的重点任务

方案提出了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十大重点任务,一是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二是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三是开展城镇供热系统改造;四是推进建筑规模化应用;五是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六是加快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研发推广;七是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八是推动建筑工业化;九是严格建筑拆除管理程序;十是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绿色建筑行动的保障措施

方案还提出了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八项保障措施:一是强化目标责任;二是加大政策激励;三是完善标准体系;四是深化城镇供热体制改革;五是严格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六是强化能力建设;七是加强监督检查;八是开展宣传教育。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相应的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加强指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推动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绿色建筑行动的成果展望

绿色建筑的行动的主要目标包括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两部分。如果“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的行动方案的主要目标能够实现,那么“十二五”计划期结束,中国将出现10亿平方米新建绿色建筑,北方采暖地区将有4亿平方米以上的既有居住建筑完成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夏热冬冷地区将有5000万平方米以上的既有居住建筑完成节能改造,完成1.2亿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完成4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实施节能示范。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将达到20%。到2020年,基本能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到那时,不仅不再会有雾霾天气,而且人们将拥有冬暖夏凉的室内环境,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

绿色建筑行动带来的行业商机

绿色建筑行动的实施将会为我们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也会带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案强调: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进行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应以建筑门窗、外遮阳、自然通风等为重点,探索适宜的改造模式和技术路线。“十二五”期间,完成改造5000万平方米以上。这将为节能型门窗,外遮阳和自然通风设备提供巨大的市场。

二、方案计划:开展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空调、采暖、通风、照明、热水等用能系统的节能改造,提高用能效率和管理水平。这将为节能型采暖、通风、热水等设备提供巨大的市场。

三、方案提出:要积极推动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太阳能资源适宜地区应在2015年前出台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的强制性推广政策及技术标准,普及太阳能热水利用,积极推进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研究完善建筑光伏发电上网政策,加快微电网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稳步推进太阳能光伏在建筑上的应用。合理开发浅层地热能。到2015年末,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5亿平方米,示范地区建筑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建筑能耗总量的比例达到10%以上。这将为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水及建筑光伏发电设备提供巨大的市场。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篇3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近年来人们所日益重视的一种新型施工设计观念,该种理念强调建筑设计和施工要建立在尊重自然环境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保证建筑设计的同时,要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最大程度的降低资源的消耗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降低建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保证建筑物的绿色环保的特性,真正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地球的自然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曾一度对自然资源过度的消耗和浪费,使自然环境不堪重负,这些不良影响最终将反映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来,人们在近些年来正在饱受环境恶化所带来的苦果,为此,建设一个新型绿色节能的生存环境刻不容缓。在建筑设计中,人们对环境改善做出的努力就是推出了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为了寻求与自然环境融洽相处的契机,建筑设计者们正在不断努力尝试,新型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旨在建设绿色环保的建筑,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环程度,降低资源的浪费,打造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绿色宜居环境。

2在公共建筑领域融入绿色设计理念的现实性意义

2006年6月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实施。该标准是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并以此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对于各级政府、业主和管理人员而言,一套系统完备的公共建筑绿色设计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其开展公共建筑的绿色化进程工作,还能够不断的提高公共建筑的绿色化程度。要针对一些绿色化程度比较高的公共建筑给予及时的奖励与表扬,而对一些能耗比较低的公共建筑,则给出整改意见并且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

2.1建立公共建筑绿色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的降低能耗

缓解资源短缺局面公共建筑绿色设计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还能够大幅度的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程度,从而有效的缓解当前国内能源供需出现失衡的状况,为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2.2建立公共建筑绿色设计评价体系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对于任意的公共建筑而言,其都存在于社会环境中,都拥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因此和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对公共建筑进行评价时,要全面的考虑到这一点,不仅要对一项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也要从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和评价,来从中选择最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项目方案。这样一方面确保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也有效的提高了公共建筑的整体经济效益。

3绿色设计理念概述

3.1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由于建筑是一个开放系统同周围所在的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设计而言,其要追求最佳的环境效益,因此在对其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整体设计的原则。其次要坚持高效绿色的原则,对这个原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是要尽可能的降低对物质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则是要采用无污染的建筑材料,从而实现建筑材料的无害化。最后要坚持灵活多适以及健康可持续的原则,要在设计的过程中灵活的采用适应性的设计策略,同时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的考虑。

3.2绿色建筑设计的程序

通常而言,绿色建筑设计的一般程序分为:需求论证———方案设计———寿命周期的评价———施工图设计等方面。要根据相关建筑的实际情况来采取合适的步骤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

3.3绿色建筑设计的要求

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而言,目标论和过程论对其有着重要的意义。所谓目标论是指从多方面对绿色建筑的设计进行了目标的设定,从而为人们总结了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与构成绿色建筑的基本框架。而过程论即是将时间维度的概念引进了绿色建筑理论,认为其是一个伴随建筑全寿命周期每个阶段的持续概念。

4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途径

4.1采用新型绿色能源系统

目前在我国建筑施工领域,新型能源系统的应用已经在大规模试用和推广中,其中太阳能和风能以其无污染,能源可持续提供的优点受到建筑设计单位的青睐,太阳能转换设备可以通过收集吸收太阳所散发出的热能,使之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种能源,风能则主要用于发电,实现电力系统零能源消耗。在未来,新型能源系统将继续被开发和利用,逐渐代替相当一部分高耗能能源转化系统,真正实现能源高效利用。

4.2使用绿色环保材料

建筑设计中经常会使用一些新型的环保材料,这些材料的开发和使用取代了以往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建筑材料,不仅降低了建筑成本和施工难度,而且还实现了建筑的环保无污染,提高了建筑的整体质量和使用效能。

4.3降低设计施工中的人为施工污染

建筑施工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施工污染,最为常见的就是由于施工材料和方法选用不当所带来的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如固体废弃物污染,空气和水源的污染,噪音污染等等,降低施工中的人为污染可以对环境改善做出很大的贡献。首先,在选择建筑材料时,要尽量在保证预算的前提下,选用更加环保污染低的建筑原材料,同时,建筑设计者的设计要尽量简约,避免产生多余材料的消耗;其次,施工人员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方法,在保证工程进度的同时,降低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要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并管理好现场施工人员的污染环境的行为。

5结束语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暖通空调,室内环境,能源

abstract:thegreenbuildingdesignisthedesignofthecurrentrelativelynew,hvacprofessional,basicallyisenergy-savingandindoorenvironment,thispaperintroducegreenbuildingtothehvacrequirements,andhvacdesignhowtosatisfytherequirementsofgreenbuilding,forgreenbuildingandengagedinhvacdesigners.

Keywords:greenbuilding,hvac,indoorenvironment,energy

中图分类号:tU9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人类在对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破坏,这些破坏正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害。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于是绿色建筑的理念逐渐形成。绿色建筑的主要理念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资源;同时又要兼顾到对于环境将造成的影响[1]。

目前国家关于绿色建筑设计运营的现行标准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各地也都结合各自特点相应出台地方绿色建筑评价规范。绿色建筑的设计部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指标: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室内环境质量。自该规范执行以来,通过对于几个项目的实践积累,对绿色建筑暖通设计有了一个逐步清晰的了解,对于设计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以下一些思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建筑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部分进行考核,相对于暖通专业而言,公共建筑考核要求较高。主要原因是,公共建筑涉及的暖通系统较多,住宅项目一般是采用分体空调,因此相对要求较少。

1公建项目绿色建筑暖通设计

1.1绿色建筑规范的要求[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条款分为三类: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控制项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件也就是说,必须无条件地全部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为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可选条件,其中优选项是“难度大、综合性强、绿色度较高”的可选项。优选项的价值较高,其价值在于超出了本专业的范围。当一个项目需要评定为三星级项目时,需要各专业共同努力。

控制项是所有参评绿色建筑项目都必须满足的,节能与能源利用中共3条,内容分别是:“5.2.2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第5.4.5、5.4.8及5.4.9条规定,锅炉热效率符合第5.4.3条规定。5.2.3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5.2.5新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室内环境质量共2条,内容分别是:“5.5.1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的设计计算要求。5.5.3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新风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设计要求。”这5条要求,对于常规设计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相对容易满足要求,而且目前的节能规范已经进行了强制性的要求。这也是设计师基本节能意识的体现。

一般项根据绿色建筑星级不同进行选择,暖通专业主要涉及的内容分两个部分,节能与能源利用共7条,内容分别是:“5.2.9合理采用蓄冷蓄热技术。5.2.10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5.2.11全空气空调系统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5.2.12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5.2.13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第5.3.26、5.3.27条的规定。5.2.14选用余热或废热利用等方式提供建筑所需蒸汽或生活热水。5.2.15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室内环境质量共1条,内容分别是:“5.5.8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末端。”其中5.2.11条的要求是采用了全空气空调系统即参评,不采用就不参评。其他技术根据不同地区进行合理的选择,优先选择适合地区适合项目的技术。

优选项也根据绿色建筑星级不同进行选择,暖通专业主要涉及的内容分两个部分,节能与能源利用共2条,内容分别是:“5.2.17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5.2.18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室内环境质量共1条,内容分别是:“5.5.14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对于5.2.17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受能源、经济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值;对于5.2.18内容可知,优先推荐太阳能技术,如果地区确实太阳能资源匮乏,才考虑采用地热资源,如重庆为太阳能资源贫乏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就不能生套条文,需要综合考虑,而其具有一定的地热资源,地源热泵在重庆也具有一定的成功案例,地方也比较推广,因此地源热泵在重庆将会成为绿色技术的亮点。室内环境一项易做到,即使星级评定不需要此项,也建议从节能的角度予以考虑。

1.2设计中关注的要点

从标准的条文看,大部分设计师会认为,采用了某种技术就可以达标了,其实不然,需要进一步关注系统的能效比,风机耗功率等,这些也是各地节能规范的要求。而且绿色建筑暖通设计的图纸中要对具体数值有所体现。

关于空调系统能效比除按照标准对不同系统的要求进行设计外,对于拟申报二星级的项目要特别关注“5.2.16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这条看似和暖通专业没关系,实际上对于公共建筑这一条是否能做到,有一部分取决于空调系统的系统能效比,如果能效比比常规系统的高,那么额外的节能量可以计入到节能效果中。对于住宅项目,则空调系统的贡献不能计入。

对于多联机系统,暖通设计中要特别关注ipLV值,并要求图纸中注明。

2住宅项目绿色建筑暖通设计

目前大部分的住宅采用分体空调,由业主自理或者房地产商卖房时赠送,如果是分体空调,对暖通设计没有要求,但建议设计新风系统,因为绿色建筑更多的关注是人的舒适性。住宅项目暖通专业的绿色设计主要指的是设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才进行相关的参评,类似公建项目。比较特别的是多联机使用在住宅中,应按照集中空调来考虑,需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节能与能源利用对集中空调的要求。

3结语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设计绿色建筑提供了方向,并制定了目标。在现实的设计过程中,控制项和

一般项相对容易满足,优选项技术本身也是成熟的,只是任何一种技术都受到地区的特点,项目的特点所局限,而一个项目想做到绿色建筑三星,并不是难事,绿色建筑本身是个技术综合考虑的建筑,其他专业的提升,将同样使得项目达到绿色建筑。顺应国家的发展形势,以及对节约能源的责任,我们应自觉地贯彻规范要求,努力让项目做到绿色三星的目标。当其他技术受地区限制无法满足要求的时候,暖通专业应该寻找自己的突破点,使项目在暖通设计师的支持下顺利成为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朱梦莹.浅谈绿色建筑设计[J].现代园艺,201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暖通空调;室内环境;能源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人类在对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破坏,这些破坏正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害。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于是绿色建筑的理念逐渐形成。绿色建筑的主要理念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资源,同时又要兼顾到对于环境将造成的影响。

1.绿色建筑设计运营的现行标准

目前国家关于绿色建筑设计运营的现行标准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各地也都结合各自特点相应出台地方绿色建筑评价规范。绿色建筑的设计部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指标: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室内环境质量。自该规范执行以来,本人通过对于几个项目的实践积累,对绿色建筑暖通设计有了一个逐步清晰的了解,对于设计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了一些思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建筑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部分进行考核,相对于暖通专业而言,公共建筑考核要求较高。主要原因是,公共建筑涉及的空调系统较多,住宅项目一般是采用分体空调,因此相对要求较少。

2.公建项目绿色建筑暖通设计

2.1绿色建筑规范的要求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条款分为三类: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控制项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件也就是说,必须无条件地全部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为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可选条件,其中优选项是“难度大、综合性强、绿色度较高”的可选项。优选项的价值较高,其价值在于超出了本专业的范围。当一个项目需要评定为三星级项目时,需要各专业共同努力。

控制项是所有参评绿色建筑项目都必须满足的,其中节能与能源利用的内容包括: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锅炉热效率符合本规范的相关规定;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新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室内环境质量的内容分别包括: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的设计计算要求;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新风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设计要求。这些要求,对于常规设计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相对容易满足,而且大部分内容现行的节能规范已经进行了强制性的要求。遵守并满足这些规范条文要求,也是设计师基本节能意识的体现。

一般项根据绿色建筑星级不同进行选择,暖通专业主要涉及的内容分两个部分,其中节能与能源利用的内容包括:合理采用蓄冷蓄热技术;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全空气空调系统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选用余热或废热利用等方式提供建筑所需蒸汽或生活热水;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室内环境质量的内容分别是: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末端。要求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即参评,不采用就不参评。其他技术根据不同地区进行合理的选择,优先选择适合该地区适合该项目的技术。

优选项也是根据绿色建筑星级不同进行选择,暖通专业主要涉及的内容分两个部分,其中节能与能源利用的内容包括: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室内环境质量的内容是: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对于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受能源、经济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值。对于优先推荐太阳能技术,如果该地区确实太阳能资源匮乏,才考虑采用地热资源,如重庆为太阳能资源贫乏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就不能生套条文,需要综合考虑,而其具有一定的地热资源,地源热泵在重庆也具有一定的成功案例,地方也比较推广,因此地源热泵在重庆将会成为绿色技术的亮点。室内环境这一项比较容易做到,即使星级评定不需要此项,也建议从节能的角度予以考虑。

2.2设计中关注的要点

从标准的条文看,大部分设计师会认为,采用了某种技术就可以达标了,其实不然,需要进一步关注空调系统的能效比,风机耗功率等参数,这些也是各地节能规范的要求,同时要求绿色建筑暖通设计的图纸中要对这些参数的具体数值明确体现。

关于空调系统能效比除按照标准对不同系统的要求进行设计外,对于拟申报二星级的项目要特别关注“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这条看似和暖通专业没关系,实际上对于公共建筑这一条是否能做到,有一部分取决于空调系统的系统能效比,如果能效比比常规系统的高,那么额外的节能量可以计入到节能效果中。对于住宅项目,则空调系统的贡献不能计入。对于多联机系统,暖通设计中要特别关注ipLV值,并要求图纸中注明。

3.住宅项目绿色建筑暖通设计

目前大部分的住宅采用分体空调,由业主自理或者房地产商卖房时赠送。如果是分体空调,对暖通设计没有要求,但建议设计新风系统,因为绿色建筑更多的关注是人的舒适性。住宅项目暖通专业的绿色设计主要指的是设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才进行相关的参评,类似公建项目。比较特别的是多联机使用在住宅中,应按照集中空调来考虑,需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中节能与能源利用对集中空调的要求。

另外,新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为节能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例如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太阳能制冷供热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并且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但是同任何新技术一样,这些新技术在造价上往往偏高,而且使用的地域条件有一定的限制,并且从技术上讲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因此,对于新的节能技术,我们应当因地制宜,总结经验,积极推广。

4.结语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设计绿色建筑提供了方向,并制定了目标。在现实的设计过程中,控制项和一般项相对容易满足,优选项技术本身也是成熟的,只是任何一种技术都受到地区的特点及项目的特点所局限。一个项目想做到绿色建筑三星,并不是难事,绿色建筑本身就是需要各专业综合考虑来实现的,其他专业的提升,将同样使得该项目更容易达到绿色建筑。顺应国家的发展形势,以及对节约能源的责任,我们应自觉地贯彻规范要求,努力让所做的项目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梦莹.浅谈绿色建筑设计[J].现代园艺,2012(2)。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篇6

关键词:绿色公共建筑;建筑科学;建筑设计;绿设计标准;节能材料

abstract:theenergyconservation,emissionsreduc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hasbecometheconsensusofthesocialfromallwalksoflife.activelyguideconstructionindustryresearchongreenpublicbuildingsthescientificresearchbeinlineinsightcommonunderstanding.thispaperintheareaofresearchpresentsituationandgreenbuildingevaluationsystemwiththecorrectgreenpublicbuildingscientificdevelopmentroadbetweentheinternallogicofperspective,probesintohowtoleadtherelatedresearchpaperanalyses,callingonthescientificresearchpersonneltoparticipatein,totrytorealizetheconstructionsciencegreat-leap-forwarddevelopment.

Keywords:greenpublicbuildings;Buildingscience;architecturedesign;thegreendesignstandards;energy-savingmaterials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科学的定义

建筑从最初的遮风雨、避严寒逐渐发展到现今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从最基本的使用需求上升到美学、生态学等多方面的需要。专家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问题。有鉴于此,业内学者提出了“绿色建筑”的理论。“绿色建筑”象征着健康、环保、高效、节能的环境,是以美学、生态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理论来指导实践,并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互动、良性发展的建筑环境,是一种能够满足人群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理想建筑。

目前比较流行的对绿色建筑的阐释是从建筑的生命周期的角度,即从建筑的设计规划,到后期的建设施工、运营和建筑的报废、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在建筑的建设施工、运营、报废拆除等阶段存在的资源和能源的输入输出,各种废气、废水和废弃物的排放处理问题,都要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充分考虑其行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绿色建筑是指在规划设计阶段考虑并运用周围的环境要素,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在运营阶段为使用者提供低耗、舒适、健康、无害的空间,在拆除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最小的建筑。在整个建筑的生命周期中,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手段减少对资源及能源的浪费,控制废气、废水等废弃物,从而建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公共建筑。

而对建筑整个生命周期中涉及的绿色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总结与研发、可再生材料和能源的研究、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制等方面的探索都可以归类于绿色建筑科学的范畴。

二、我国绿色公共建筑科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建筑等相关学科起步晚,起点低。同国际先进的学术水平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虽然很多的理工科院校都加强了建筑相关学科的专业体系建设,但是普遍存在着教师学术科研能力不高,学生学术素养水平低的情况。产学研脱节现象严重,在校学习的技术滞后于当今技术发展水平。研究内容过于理论化,研究成果没有有效的渠道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的绿色公共建筑科学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促进绿色公共建筑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对于促进绿色公共建筑科学的发展,我们要明确清晰的认识。即要明确绿色公共建筑的评价体系,只有确定了发展的目标,才能清楚如何做,以及围绕评价体系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绿色公共建筑科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国家、相关产业协会和科研高校的支持。只有在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促进绿色公共建筑科学的发展。

(一)积极构建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推动建筑科学的发展

1、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的组成

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很多的因素构成。所以,要界定公共建筑是否符合绿色公共建筑的标准,科学研究是否符合绿色公共建筑的需求,首先就需要明确构成评价体系的主要因素。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的主要评价因素如下几个方面:

(1)清洁能源。由于公共建筑的能耗较大,所以优良的清洁能源系统能够有效的避免环境污染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所谓清洁能源系统是指充分利用环境友好能源,如光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公共建筑的动力源。减少火电、地下水开采等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能源。在内部结构设计方面,要尽可能的采用辐射供暖措施,从而减少对能源的需要;优化设计外墙体和窗口,充分利用光照和自然风,实现低能耗的需求。

(2)建筑材料。公共建筑自身的定位决定了其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有着不同于住宅建筑的需求,所以建筑材料的选取决定着公共建筑是否符合绿色公共建筑的标准。在选择建筑装饰材料时,要选取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少,安装使用后对人体无负面影响的健康材料。提倡优先选用再生材料和可循环材料,提倡绿色办公理念。

(3)室内声学系统。由于公共建筑的职能决定了此类建筑对声学有着独特的需求。首先,由于公共建筑多选址在人流车流密集的地段,所以对于屏蔽室外噪音的能力要明显高于住宅建筑。其次,公共建筑经常用来举行大型活动,这就要求在室内设计过程中和室内装饰材料的选择上要保证观众对声音清晰、愉悦、不失真等方面的需要,同时还要不能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4)环卫方面。公共建筑的人流量大,产生的废弃物也较多。所以,满足废弃物排放需求,并且不对环境造成过分影响的环卫系统就显得极为重要。绿色的公共建筑应当配有完善的环卫系统。能够实现垃圾的有效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并能够实现废物的回收再利用。

2、绿色公共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绿色公共建筑评价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构建原则进行组合。基于绿色环保理念和公共建筑的特点,绿色公共建筑评价体系应当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性原则,在科学规划施工的基础上,有可操作性及层次性的设计建设。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独特个性,因地制宜的灵活处理绿色公共建筑的共性与当地自然、人文等环境的个性关系。

3、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

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估体系主要有以下四个评价流程:规划设计阶段、建设施工阶段、验收运行阶段和报废拆除阶段。在每个评价阶段,都要从能源、材料、声学系统、环卫系统等角度制定对应的评价依据和评估体系,对评估对象的各个阶段做全方位的考察,只有评估各阶段都满足绿色公共建筑的要求,才能开展实际的施工操作。只有通过对各环节的准确控制,才能有效保证绿色公共建筑标准的实施。

(二)国家政策支持,健全法律法规和激励性政策

我国现有体制的特殊性,决定发展促进绿色公共建筑科学发展必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政策。前几年,中国政府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并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文本,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同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扶持绿色建筑产业的研发建设。这一系列的促进政策有利于实现产学研的统一,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将科学研究从图书馆搬到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2005年正式公布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也为绿色公共建筑科学的发展明确了研究的方向。

(三)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参与

绿色公共建筑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人民群众才是公共建筑的使用者和评价者。只有科学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公众的参与程度,将建筑科学的发展同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从而保证科学发展目标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四、结论

绿色公共建筑科学的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符合建筑发展的潮流。作为建筑研究者和从业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发展趋势,在工作中围绕这一中心,切实的开展工作,促进中国绿色公共建筑科学的飞速发展。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科学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踏实肯干,促进我国建筑科学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

五、参考文献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47-49

[2]顾国维.绿色技术及其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篇7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绿色建筑规划;城市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07.024

[中图分类号]F293;tU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07-0046-03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个50378-2006)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绿色建筑反映了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海南省自1999年创建生态省以来,实施建设“绿色之岛”战略。然而,由于受到技术、管理体制、公众意识和岛屿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海南省的绿色建筑发展一直比较缓慢。2010年11月,海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力争在2017年,实现所有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立起适合海南气候特点的,以遮阳、通风为主要技术措施,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并开始着手编制海南省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符合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提高海南省建筑行业技术水平,对全面实现海南省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关于城市创新理论的文献回顾

绿色建筑的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可借鉴城市创新理论。创新型城市指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态。创新型城市以其不断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2]。城市创新系统可以表示为城市创新的扩散效应和科技产业聚集效应的矢量集合,以及一个独特科技、经济、社会结构的自组织创新体系和相互依赖的创新生态系统[3]。隋映辉等认为,城市创新系统从结构上分,包括知识基础设施、政策体系、制度框架、需求结构、生产结构等;从层次分,包括环境创新、制度创新、企业创新、研究创新等[4]。赵黎明等认为,城市创新系统需要以政府调控体系、研究开发体系、企业创新体系、创新服务体系作为系统运行的四大有效支撑。张小林等强调了城市创新系统具有开放性、本土化、动态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城市创新理论可从系统的角度分析解决海南省在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编制海南省绿色建筑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在提出绿色建筑规划的原则时,可根据城市创新系统的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和本土性特点展开,在制订保障措施时,则可以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创新、结构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加以考虑。

2海南省绿色建筑规划原则

2.1系统性原则

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通过政策、法规、计划、采购、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等多种形式,影响、引导与干预海南省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协调运作,共同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2.2本土性原则

大力推广符合海南本地特点的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建筑用能结构,节约一次性能源,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力求实现跨越式发展,实行节约建筑用能与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举。

2.3动态性原则

把发展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相结合。规划方式要有利于激励海南省绿色建筑实施主体的各项创新活动,按照目标化、项目化、资金化原则,确保可操作性。

2.4开放性原则

把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结合起来。从整体上规划部署、统筹协调、引导扶持、配套联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各要素,优化配置绿色建筑发展的科技和经济资源,以节约能源、节省耕地、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改善建筑功能、提高建筑质量为目的。

3海南省绿色建筑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1改进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绿色建筑激励机制

首先,建立建设局、规划局、法制局、财政局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加的绿色建筑领导小组,并在建设局设立绿色建筑管理办公室,承担绿色建筑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作为对政府履职的重要考核指标[5]。其次,出台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再次,编制与实施绿色建筑鼓励与支持目录,鼓励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全面、有效开展,例如,对列入支持目录的企业与项目,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最后,积极研究出台奖励措施,激励地产商积极建设高等级的绿色建筑,例如,对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采用补贴工程费用或按建筑面积予以奖励的办法。

3.2强化本土特点,创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时,在参照美国LeeD、英国BReeam、新加坡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等国外标准及《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同时,研究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绿色生态建筑建设系列标准,指导海南绿色生态建设。制定《海南省文明生态村标准》、《海南省文明生态镇标准》、《海南省绿色生态城市标准》、《海南省绿色生态建筑标准》、《海南省绿色生态建筑实施细则》和《海南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标准》等,从整体上提高海南的生态文明水平。鼓励骨干企业加强技术积累与总结,积极制定企业标准。积极研究开发、引进适合海南的生态低碳城市规划和管理技术手段,促进从绿色建筑单体设计向绿色城区的生态运营发展。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从规划源头促进绿色建筑大力发展。

3.3应用绿色能源,创新绿色建筑用能结构

首先应积极发展太阳能,太阳能是海南省丰富的绿色能源,要加强规划设计引导,大力推广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利用,将海南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岛”。编制实施《海南省太阳能建筑应用规划》,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编制完善具有海南特色的相关标准设计图集、实施细则等,按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的要求,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在全省从规划报建、施工图审查、施工报建、工程验收备案等各环节严格监督实施建筑太阳能热水一体化的应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大力扶持太阳能产品、技术研发,鼓励引导本省企业和省外太阳能设备生产企业在我省设立生产基地,近期要重点抓好“海南省太阳能产业示范园”建设,开发适合海南省实际的太阳能设备;以三亚市为太阳能应用示范城市,组织开展“阳光城市”建设试点,以点带面推动海南“阳光岛”建设。其次要推广一些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因为其造价较低,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容易被老百姓接受;要支持采用地方材料、传统技术,接近自然,具有乡土性的建筑,尽可能利用本地自然能源,与环境本身形成良好的能量循环系统。通过应用绿色能源,创新海南省绿色建筑用能结构,不断提高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水平。

3.4从全寿命周期视角,创新绿色建筑节能闭合管理体系

按全寿命周期的理念,在绿色建筑中需要研究6个环节:一是绿色建筑的规划,二是绿色建筑设计,三是绿色建筑施工,四是运行和管理,五是维修和养护,六是拆除后的再利用[6]。6个环节涵盖建筑业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规划编制企业、勘察设计企业、建材生产企业、工程施工企业、工程安装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这些企业都将参与到建设绿色建筑的各个环节,都负有推进绿色建筑实践的责任。政府应从以上的视角,将对绿色建筑的管理范围,从现在仅对建设过程的控制往前延伸至规划报建,向后延伸至销售公示,形成从规划报建至房产销售公示的完全闭合的管理系统。建立严格的房地产商准入制度,在土地出让中明确承诺所有建筑达到绿色建筑基本级;实行绿色建筑审图制度,所有新建项目的审图项目,设计方案在施工图完成后要通过详细的模拟计算对建筑本身、能源转换及设备系统、可再生能源这3项与建筑节能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评估,通过节能评估后开发商才能获取开工许可证,准予施工建设,确保每个项目从设计阶段就达到绿色建筑基本级标准;加大对工程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执行监察力度;最后采用先进的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寿命对建筑进行评价。建立关于环境影响数据库开展建筑材料和建筑设计的环境影响评价必须有相关基础数据库;加强对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数据的采集与研究,包括生产过程的能耗、排放、资源的消耗、材料性能及其耐久性、重复使用性、资源化循环再生性等,为绿色节能建筑评价采用全寿命周期方法评价提供支撑。

3.5以点带面,创新绿色建筑使用范围

应以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为重点,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绿色建筑典范,例如,积极推动海南大学、海口经济学院等高校新校区的绿色校园创建,建成一批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措施于一体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使用省市级财政性资金新建的公共建筑,应尽可能在设计时按照绿色建筑标准,竣工时通过国家绿色建筑测评,结合气候变化、入住率、设备状况等实际使用条件下的能耗分项计量数据,判断该建筑运行管理是否节能高效,从而罚劣奖优,比如对超出合理用能配额的能源消耗征收高额税费。鼓励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对围护结构、空调制冷、办公设备、照明等系统及网络机房等重点部位进行节能改造,例如,每年至少应选择1~2个重点项目如政府机关办公大楼、医院、商场,启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重点推动宾馆、饭店、医院、学校、城区老旧平房、小区住宅等既有建筑进行包括墙体、供热系统、耗电设备等在内的系统节能改造。在城市发展绿色建筑的同时,还应将农村绿色建筑作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选取重点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污水处理等)、试点区域进行推广。

3.6以文化为先导,创新绿色建筑宣传教育方式

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推广措施,需要政府去大力推动和实施,需要全社会广大群众的关注、参与和监督。营造绿色文化,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一种“软力量”、“软基础”,是城市创新的文化体系的一个方面。广泛开展绿色建筑的宣传教育培训,使绿色建筑观念深入人心,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至关重要。要让绿色建筑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让老百姓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绿色节能建筑,让绿色节能建筑的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人心,让绿色节能建筑进入普通百姓家中,融入日常生活。当社会共识形成之后,绿色建筑的市场就有了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就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4结束语

2010年10月,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美国能源基金会共同签署了关于建设绿色建筑示范省合作备忘录,联手将海南打造成为首个绿色建筑示范省。虽然海南省政府将把推进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作为加快建筑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对绿色建筑大力宣传与推广,但绿色建筑的推广普及仍任重道远,只有以规划为主导,从科技、政策及产业化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努力在建筑节能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绿色建筑示范省的建设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2006.

[2]王志芳,邓博,马志强.创新型城市创新文化建设刍议[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2):6-7.

[3]李飞,张晓立,覃巍.城市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7(10):29-33.

[4]隋映辉.城市创新系统与“城市创新圈”[J].学术界,2004(3):105-112.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篇8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学科中心(所)副所长。在建筑遮阳理论、计算机仿真技术、绿色建筑工程实践等方面有研究。近年主要参与的科研和工程项目包括绿色技术在申都大厦旧楼改造工程中的集成应用研究、上海市建筑节能示范项目评估研究、上海世博会展馆建筑中节能技术及可再生能源应用研究、京沪高速铁路上海虹桥站、世博轴、申都大厦等。

摘要:回顾绿色建筑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建筑行业的变化,阐述绿色建筑的概念及其理念给建筑设计行业带来的新要求,提出设计行业应变绿色建筑要求的革新思路,包括设计准则、设计流程、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四个方面。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革新

1、背景

自2006年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来,我国的绿色建筑在2012年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通道。这个阶段,绿色建筑的理念也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包括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以及最早接受此理念的建筑设计院、科研机构。随着国家住建部和财政部的财建[2012]167号文的,绿色建筑将进入第四阶段,即快速发展阶段,其理念将真正渗透进入建筑行业的各个领域,不仅包括开发、设计、施工,还包括规划、物业运维、检测、招投标、概预算、建筑产品、部品、材料以及建筑管理等各个方面,绿色理念将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建筑市场即将进入绿色品质的竞争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房企不断改革,更加注重建筑建造后的运行管理和商业开发,从单独的建筑开发销售模型转变为全寿命周期的经营模型;设计施工企业纷纷走向联合模式,或者是施工企业兼并设计企业,或者是设计企业发展施工业务,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逐步形成;建筑材料、产品企业也在发展部品化、一体化的产品,如装配式构件(含保温)、一体化集热设备(光伏、光热)、一体化门窗(含活动遮阳)等。设计企业作为技术实施流程的龙头,必将最先改变。

2、绿色建筑对于设计行业提出的新要求

2.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诠释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核心思想是“四节一环保”。这是结合了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后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定义,为我们指明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发展方向。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可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有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6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其中,控制项为评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对于住宅,共有控制项27项,一般项40项,优选项9项,共计76项;对公共建筑,以单体建筑为对象进行评价,共有控制项26项,一般项43项,优选项14项,共计83项。在控制项指标满足的前提下,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将绿色建筑划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

2.2相对于现行设计标准的变化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体上是基于我国现行的设计标准,也部分借鉴了国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内容,同时结合我国的特征进行了修改补充,如节地部分,要求“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等于40%”;如节能部分,要求“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有利于自然通风”、“新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如节水部分,要求“办公楼、商场类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2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15%”;如节材部分,要求“建筑结构要素要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如室内环境部分,要求“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办公、宾馆类建筑75%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要求”等。标准一方面补充了现有标准在绿色方面的欠缺,另一方面强化了相关设计要求的量化标准。

此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还强调了设计阶段应关注施工、运营方面的内容,如节材部分,要求“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如运营管理部分,要求“办公、商场类建筑耗电、冷热量等实行计量收费”等。

2.3绿色建筑体系的完善

伴随着绿色建筑的推进,绿色建筑评价管理单位也不断发展,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地方适用性、建筑类型适用性、评价的标准细则上还有不足,需要不断发展。如在建筑类型方面,编制和颁发了“绿色医院”、“绿色办公”、“绿色商店”、“绿色超高层”、“绿色校园”、“绿色生态城”等;在地方适用性方面,上海、北京、天津、深圳、江苏等大部分省市都提出和颁发了适用于地方特点的地方标准。

此外,现存的设计标准也进行了相应修订和完善,如《上海市民用建筑太阳能应用技术规程(光伏发电系统分册)》(DG-tJ08-204B-2008)、《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2009年版)、《上海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tJ08-2078-2010)、《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o)、《建筑遮阳工程技术规范》(JGJ237-2011)、《上海市公共建筑用能监测系统工程技术规范》(DGl08-2068-2012)、《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l08-107-2012)、《半导体照明应用节能评价技术要求》(2012年版)、《工商用制冷设备的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2012年版)、《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fr50785-2012)等。

3、设计革新的思路

建筑行业在应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方面,除了需要不断完善设计标准体系之外,还需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革新和改变。

3.1设计准则的变革

虽然我们的现存设计标准不断完善了绿色建筑的相关要点,但是建筑设计的宗旨仍然是在保证功能、美观、安全、舒适的前提下,实现初投资的经济性和投资的高回报率,这也与开发商的投资利益最大化的思路相符。但不同的是,“绿色建筑”强调的不是初投资经济性下的建筑性能最佳,而是建筑全寿命周期下的投资回报率最佳。简而言之,更加关注的是“动态回报率”,而非“静态回报率”,即绿色建筑时代,建筑设计的优劣准则应以消耗最经济的资源来满足功能、美观、安全、舒适等固有属性的需求。

3.2设计流程的变革

因为绿色建筑强调全寿命周期,强调性能化设计,所以绿色建筑设计一方面要求设计师需要了解设计的相关知识,了解建筑的建造过程和运行使用的运维要求,另一方面需要使用计算机模拟的方式来计算和分析设计方法的优劣。其实对于社会分析逐步细化的今天,设计师难以全部掌握这些技术,为了适应这两方面的需求,最重要的是改变本身固化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式。

建筑物理专业必然成为绿色建筑设计新流程中的一员,他们主要承担多种设计方案的性能比较分析,以帮助设计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设计出最佳的建筑,当然有些大型企业还会诞生如建筑材料/产品咨询师、建筑需求分析咨询师等分工,他们可以为设计师释放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设计方案本身在功能、美观、舒适等基本功能方面的优化组合和实现。

建筑设计的过程也必须成为全过程化,在施工图完成之后的技术招标、图纸深化和施工、调试、运营阶段,设计师都必须时时跟踪,并担当重要的角色,如图1,在电气系统技术深化阶段,施工图的设计单位仍然需要承担技术审核的角色。

3.3设计方法的改变

与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不同,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更加注重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引导设计、定性设计方法的定量化、定量设计方法的可视化,同时更加注重集成技术的最优化设计。

(1)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引导设计

传统建筑的建造在适应气候、环境等方面有很多的实践并形成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这些方法都或多或少地消失了。当代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多数把利用或者抵御气候的问题转移给了设备工程师,气候等因素所能体现的内容只是一些技术标准和技术措施。绿色建筑则要求建筑师在设计建筑之前就应该了解当地的气象地理特征,从而指导如何进行体型、窗口设计等。如图2,就是在建筑设计之前,充分了解当地可以利用自然通风满足室内舒适性的月份,从而指导以何时的气候条文作为边界条件指导自然通风设计。

(2)定性设计方法的定量化

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对于某些技术的效果表达很难用定量方法量化,如自然通风效果等。如图3,通过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的自然通风性能设计,可以定量表达房间开窗设计在自然通风情况下小于0.3m/s区域的面积比,通过定量化的评价可以为开窗开门大小、位置提出改进建议。

(3)定量设计方法的可视化

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对于某些技术的设计通常使用经验公式或某些简化的图表进行计算,如自然采光、空调风口的设计、噪声、空调处理过程等。但这种定量设计方法缺乏可视性和形象化,对于计算结果的验证也只能通过经验或者计算书的检查来实现,对于某些非专业的业主或者使用者就很难表达清楚。建筑性能设计方法就可以通过一些计算机仿真技术将传统的定量设计方法进行可视化。如图4为某大空间建筑的气流组织分析图,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初步确定了风口布置方式(10个送风口和5个排风口,送风口风速3m/s,排风口风速为2m/s),可视化的结果表明送风可达到池厅区域,排风口的设计不会形成短路现象,且空气流动均匀性较好,大部分区域满足小于0.2m/s、大于o.05m/s的要求。

(4)集成技术的最优化设计

自从2005年《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建筑节能的工作,可以说绿色建筑的核心也是建筑节能,在能源方面就体现了与绿色建筑相适应的特点,可以分析不同节能技术集成的综合效果,可以展示建筑的能耗特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措施的优化。如图5,该项目预测出建筑未来逐月以及主要用能设备的能源消耗情况,通过进一步调整围护结构保温、遮阳、照明节能以及高效制冷机等空调设备节能措施,从而将节能率从50%提高至60%。

3.4设计工具的变革

从绿色建筑工程的实践可以发现设计方法的推进还存在以下问题:1)二维制图设计与三维仿真分析的交替建模的重复矛盾;2)多种性能化分析软件之间的协调配合;3)专业化分析人员与专业化设计人员的协调发展。

从发展来看,以Bim建筑信息化模型平台集成众多性能化分析技术的设计程式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如autodesk的Revit就尝试集成了ecotect、ieS等软件,Sketchup就尝试集成了energyplus软件;同时加强设计人员的性能化分析技术的培训和专业化分析队伍的设计工程实践也是促进新设计方法发挥更大作用的措施(图6)。

4、案例分析一以建筑遮阳设计为例

以上海某交通建筑屋顶遮阳设计为例,阐述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的特点。

4.1项目背景

屋顶天窗的设计基于提高室内采光、降低能耗、提高室内视野通透性的原则进行设计,基于以上原则之后,设计的天窗面积为屋顶面积的0.27,基于pKpm节能分析难以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的要求。

基于以上情况,遮阳设计必须介入。经过多方讨论,形成以下遮阳设计的原则:1)采用固定外遮阳形式,而不采用内遮阳形式;2)以解决夏天阻挡太阳辐射为主,冬季太阳得热为辅;3)可在玻璃上多加处理,解决部分遮阳问题。

4.2遮阳设计的开始

由以上情况可知,此次遮阳设计并不是一开始就介入,而是在项目调整阶段中介入的,所以困难和限制更多。项目组专门成立了屋顶遮阳专项组,专项组的成员包括项目经理、建筑师、建筑物理工程师、建筑材料工程师以及遮阳厂家。接下来的设计过程如下:

(1)首先确定遮阳设计优化措施:适当减少天窗面积;提高玻璃遮阳性能(建筑材料工程师(或玻璃厂家)提供);考虑大梁对天窗的遮阳(考虑自身遮阳);设置固定百叶外遮阳。

(2)在以上基础上,建筑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两种固定百叶外遮阳方案:

方案1:固定百叶,南北方向布置,三个百叶为一组,组间距为950mm,组内百叶间距为425mm,百叶宽度450mm,百叶中心线距天窗距离为200mm(图7,8)。

方案2:固定百叶,东西方向布置,五个百叶为一组,组间距为950mm,组内百叶间距为512mm,百叶宽度450mm,百叶中心线距天窗距离为200mm(图9,10)。

(3)由于该项目超出了查询手册的适用范围,软件模拟计算方法(energyplus)进行分析,此时建筑物理工程师介入,进行分析。

4.3遮阳模拟分析

4.3.1分析思路

针对固定遮阳,计算夏季外遮阳系数和冬季外遮阳系数,继而得到夏季外遮阳系数和冬季外遮阳系数的比值(以下简称夏冬比),从全年节能角度来讲这个值越小越好,即夏季尽量遮挡阳光,冬季尽量引入阳光。

4.3.2方案1与方案2的比较

两种方案的比较结果见表1(其中材料的反射率等参数由建筑材料工程师或厂家提供)。

由计算结果可知,方案1相对方案2优势明显,方案2夏冬比的差别不大,方案1的夏冬比最低可以做到0.8以下。此外在方案1中还可以看出,百叶向南开比向北开更有优势,故选择方案1,并且把角度向南开作为后续分析的基础。

4.3.3方案1中参数变化的影响分析

在确定方案1后,需要就百叶宽度、百叶角度以及百叶中心线与天窗距离对遮阳效果的影响进行进一步分析,然后确定它们的尺寸。

(1)角度的确定

由图11可以看出,在百叶宽度和离窗距一定的情况下,百叶向南开,角度与水平面成30°时为最佳。

(2)百叶宽度和百叶中心线与天窗距离的确定

图12是基于30°情况下,对于离窗距和百叶宽度的分析。由图可知,百叶宽度为450mm时为最佳,离窗距对结果影响不大,距离200mm稍好于400mm。

4.3.4建筑师提出两种布置方式并比较

建筑物理工程师结合遮阳、采光、视野、经济性综合评价图13中两种方式优缺点,最终推荐后者。

确定了固定外遮阳百叶的开启方向、尺寸、离窗距离以及布置形式之后,还需结构工程师结合风荷载及重量荷载对于遮阳结构提出要求或复核,并且电气工程师还需提出控制、防雷以及变配电等方面的要求。

4.3.5建筑师要与厂家确定遮阳产品的安装预留空间、材料颜色等内容

该工程对于屋顶遮阳系统进行了性能化设计的尝试,通过性能化的优化设计,使得屋顶遮阳系统的百叶形式、开启方向、角度和尺寸等参数从定性化设计向定量化设计进行了转变。设计流程中建筑物理专业的介入也为建筑遮阳的方案对比和参数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分析依据。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篇9

(广东启源建筑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佛山528200)

摘要:我国正处于绿色建筑加速发展时期,节能设计与建筑能耗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通过某办公楼绿色建筑结构设计实例,对绿色建筑结构的体系选型、优化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建筑;结构设计;结构选型;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132-03

作者简介:孔德欣(1973-),女,广东南海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结构设计。

0引言

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对于结构专业来说,所涉及到的内容是规范当中的“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章节。笔者几年前曾经做过一个公共建筑类绿色建筑的结构设计,该建筑获得国家公共建筑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

1工程概况

某办公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长为156m,宽为29m,地上五层,局部六层,总建筑面积21511m2。建筑外观如图1所示。建筑内部空间主要为大空间的办公区域,因为需要营造绿色生态的办公环境,整栋建筑物内有大量的绿化面积,并且分布在不同楼层。首层入口处有8根“7字形”装饰柱,柱子高度为五层楼高,支承在五层的一根30m跨的横梁上;另外有一个高出屋面约25m,平面呈正方形的拔风塔,塔中央有一根?准800直径的圆柱。二层和六层建筑平面以及南北立面如图2、图3、图4所示。

2结构选型

国家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均给出在保证安全、耐久的前提下,采用资源消耗低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的要求,规范指出符合要求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轻钢结构体系、砌体结构体系和木结构体系。因此该工程在方案阶段确定结构体系时,根据建筑使用功能要求,进行了多方案的比较:

方案1:木结构体系。工程所在地区不是木材出产地,需要从外地运进木材,这样规模的商务办公楼,如果采用了木结构,一方面会消耗大量的森林资源,另一方面,单纯的木结构也不能完全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这个方案不可取。

方案2:砌体结构体系。工程所在地区属于抗震设防烈度7度区,该结构体系对于纵横墙间的距离是有要求的不能太大,同时墙体的开窗面积是有限定的。这样就很难满足现在建筑的功能要求,而且这种体系的抗震性能较差,因此不采用该方案。

方案3:钢框架与钢筋混凝土组合楼盖结构体系。根据过往的设计经验,在多层建筑中采用框架结构既能很好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又对抗震设防方面有利,同时又是合理、适用的体系。采用钢结构可以减少对周边的环境影响,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但是这个方案又存在一个问题:因为存在大量的绿化面积,给钢结构防水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的材料消耗相应增多;也会增加使用阶段的维护成本,不符合规范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的要点,该方案不是绿色建筑最佳的结构方案,因此也未被采用。

方案4:钢筋混凝土框架与部分钢结构组合体系。该方案是在方案3的基础上把钢框架改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保留部分结构采用钢结构。

对照规范的内容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进行多方案比较,确定符合规范要求的结构体系,达到经济、合理、适用、节约资源的目标,并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尽可能采用可再利用的建筑材料。通过方案比选,本工程选用方案4:钢筋混凝土框架与部分钢结构组合体系。

3结构设计要点

①入口处的8根“7字形”装饰柱以及其连接的横梁,8根柱子建筑要求外观尺寸为700×1300,有16m高,横梁跨度为30m,建筑外观尺寸要求为800×1500,结构设计上构件采用钢结构,一方面构件自重轻,可以减小地震作用,另一方面在处理横梁与框架柱的连接节点上也变得容易。在工程成本上,采用钢结构较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能够节省人工、外脚手架、模板及支撑系统费用,另外工期效益显著。入口钢构架平面图和钢构架柱立面图如图5、图6所示。

②中庭屋盖部分,建筑设计为不上人的采光屋面,该屋面跨度为30m,三边支承。一方面因为跨度比较大,如果采用钢筋混凝土,其自重必然较大,其次从建筑空间效果来看,在二层平台花园以及其他各层均可以看到该屋盖,如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够轻盈。所以设计结构设计上决定采用钢网架结构。网架结构平面布置图如图7所示。

③对于两处从二层平台花园上三、四楼的楼梯,因为建筑要求做成悬臂形式,中间不加柱子,从节省材料以及造型美观考虑,把它做成钢木组合楼梯(钢骨架木踏步楼梯),从而达到既美观轻巧又相对省材的目的。

4优化设计

结构专业在绿色建筑设计中最突出的内容是节材,因此该工程在设计图纸出来以后,根据绿色建筑的要求,为了达到进一步节材的目标,对主体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的设计图纸作了进一步的优化,其中优化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调整次梁的布置,相对原设计一个房间三道次梁改为两道次梁,从而增大板的跨度,使其在尽量不增加截面厚度以及钢筋量的基础上,达到最大优化值。优化前与优化后的18~28轴三层结构平面布置图如图8、图9所示。

根据结构计算得出,前后两个设计成果在混凝土用量上基本持平,而在钢筋用量上,前一个含钢量为35.63kg/m2,而后一个为33.40kg/m2,这一优化节省了6%钢筋用量;同时因为减少了一道次梁,在建筑模板方面也会相应减少材料损耗。另外,拔风塔中央的?准800直径的圆柱也作了优化,由原来C25,配18根25钢筋的混凝土柱改为?准800×10的钢管柱,这样既节省混凝土8.8m3,钢材量用量也从原来的1.35吨,减少为0.434吨,并且节省人工、模板及支撑系统费用,工期效益显著。

综上,优化后的本工程符合国家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建筑工程提出的资源消耗低和环境影响小的要求,节省了钢筋用量,减少材料损耗。

5结语

结构专业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除了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外,在确定结构体系进行多方案比较时,应对照绿色建筑的标准和要求,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采用经济、合理、适用与节约资源的最佳方案。并应重视对设计进行优化,使结构设计达到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目标。本工程对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与结构专业有关的内容,做到符合规范的要求,为项目获得国家公共建筑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结构专业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电气设计定义原则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6文献标识码:a

绿色建筑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包含了绿色建筑的几个重要要素。即:健康、节能、安全、舒适。每个方面都和建筑电气设计密切相关。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综合应用了电工、电子、控制与信息技术,建筑电气的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及实施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绿色建筑的实施过程,也是电气设计绿色化的过程。

一、绿色建筑的特征

1、保证舒适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特征。比如合理的温度与湿度。同时,在心理方面,既要确保家庭成员生活所必须的安全与隐私,又要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与自然交流等两方面的需要。

2、绿色建筑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确保健康。也就是说,建筑本身必须对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有益。例如,建筑采光良好,阳光充分,就有利于消灭细菌;建筑通风状况优秀就可以使室内空气质量更好;还有,要确保建筑装饰材料的辐射、污染不能超标等。同时,健康也有其他一个层面的意义,它代指的是建筑物能自然和谐融洽,契合为一体。绿色建筑要做到把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尽量减少粉尘、二氧化碳、固体污染物等的制造与排放,以降低对环境、大气、生物等的影响。

3、追求高效是绿色建筑的第三个特征。高效的含义,就是说在它的整个使用寿命中,尽量的提高其的资源利用效率,尤其是要降低不可再生的原材料与资源的耗费,同时要积极的选用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资源,争取以低成本、少污染来赢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

二、电气设计的节能与能源利用

电气设计的节能与能源利用主要包括照明节能、能耗管理和节能电力设备的选用和低压配电电源质量等几个方面。

1.1照明节能

“省标”中控制项“5.2.5”要求“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现行值”,“省标”中优选项“5.2.23”要求“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照明功率密度值按照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进行设计比较容易实现,比如选择节能光源,选择高效的整流器和高效灯具等往往就可以满足要求。由于在项目评价中,对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均由一定数量的达标要求,如果我们在设计阶段按照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设计的话,就同时满足了控制项、优选项。因此,对于绿色公共建筑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建议大家按照“目标值”进行设计。

同时“省标”中优选项“5.2.23”还要求“合理采用自动控制照明方式”,在项目设计中,我是选用以下控制方案供大家参考:对各层公共走道照明、大型会议室照明采用总线式智能控制方式;楼梯间照明采用感应延时开关(与消防有关的带消防接点);室外道路照明根据自然光的照度情况自动开启和关闭等。

1.2能耗管理

“省标”中的控制项“5.2.6”要求“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不同功能用能系统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分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分类能耗数据采集指标为6项,包括:电量、水耗量、燃气量(天然气量或煤气量)、集中供热耗热量、集中供冷耗冷量、其它能源应用量,如集中热水供应量、煤、油、可再生能源等。

分类能耗中的电量分为4项分项,包括照明插座用电、空调用电、动力用电和特殊用电。电量的4项分项是必分项,至于各分项下面是否还分子项,“导则”没有强制要求,“……可根据建筑用能系统的实际情况灵活细分为一级子项和二级子项”。设计阶段时,我们需要把照明插座用电、空调用电、电梯水泵用电、厨房餐厅用电和信息机房用电分开计量,有采用集中光伏发电的,电能可以集中计量后使用或并网。

1.3节能电力设备的选用和低压配电电源质量

“省标”中的一般项“5.2.19”要求“采用的配电变压器,其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符合《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中表3或表4的节能评价值。变电所位置接近负荷中心,线路路径合理。功率因数数值符合供电部门现行要求。”在电气设计阶段,应该把变电所及竖井安排在合理的位置,计量避免迂回供电;变压器选用时参照GB20052标准,选用优质节能的产品。现在市场上变压器的产品很多,有些变压器的铁心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据说比起采用传统铁心的变压器,其空载损耗可以降低50%~80%,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省标”中优选项“5.2.24”要求“低压配电电源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公共电网谐波电压限值、谐波电流允许值、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允许值)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第12.2.3条要求”。比如在设计时,我们可以对大电机采用减压启动,以减少电压波动;在低压补偿柜采电抗-电容组合,达到抵抗部分谐波提高功率因数的目的。优化配电系统,降低线路损耗;合理安排三相上的负荷容量,基本做到三相平衡供电。

2电气设计的室内环境质量

“省标”中的控制项“5.5.6”要求“建筑室内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有关要求”。在尽量减小照明功率密度(LpD)时应该首先满足室内各场所或房间照度要求,合理布置灯具,选用合适灯具形式,使得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满足要求。由于绿色建筑是个较新的事物,本人根据我省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结合项目的设计,提出一些浅显体会,希望能抛砖引玉,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三、结束语

总之,我国是能源短缺的国家之一,但能源浪费却很严重。为实现“节电能、降电耗”的绿色环保目的,在建筑电气设计中要坚持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考虑实际经济效益,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的原则,通过科学的管理,实现供配电系统及用电设备的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DBJ/t13-118-2010,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建科[2008]114号.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分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

[3]JGJ/t229—2010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