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的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9:39

精神文明的建设篇1

【关键词】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居民

城市小区精神文明建设,在社区“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占越来越大比例的老年人口,对社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公房出售给住户后,住房的私有化程度提高了,居民对所居住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日益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实行“双休日”之后,居民对所生活的社区也要求有一种“家园般的归属感”。所有这些新情况,都对社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四项举措。

一、以先进的思想引导居民,构建小区精神文明的总体框架

小区精神文明建设,在社区管理中十分重要,关系到如何以正确的方向引导居民,培养什么样的精神情操等等,必须加以重视和引导。

首先,要从规章制度抓起,制定长远规划,为精神文明建设指明方向。建章立制,是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前提和战略举措。要从长计议,把握全局,在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中,紧紧抓住突出居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这两个重点,进一步具体地对广大居民进行规范和要求。如社区成立十年以来,我们利用宣传栏、广播站、联欢会等多种形式,在小区居民中广泛深入地宣传各项物业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了《居民文明用语》、《居民日常行为规范》等。物业公司还同居民签订了《道德自律“十要十不要”责任书》,实行双向承诺,变“他律”为“自律”,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所在这些,都受到了居民的欢迎和支持,被赞誉为“咱们的小区宪法”。

第二,要强化居民的文明举止,重视“三德”教育。崇尚礼仪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法治国”是构建合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国策。首先从强化居民思想道德观念和文明居住意识入手,从一点一滴抓起,杜绝随手乱扔、落脚乱踏等现象,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园林绿地;要加大对居民进行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增强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心,并选树精神文明方面的各类典型,大力进行弘扬表彰,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而使小区形成健康向上、温磬和谐的社会风气。

二、以健康的活动激励居民,构建小区活泼向上的文化阵地

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活动内容,可以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在活动内容上,应突出以下重点:

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活动,增强居民的文明居住意识。通过家家户户参与,扎扎实实整改,各个方面支持配合等形式,使创建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要通过创建“文明小区”活动,使居民进一步明白哪些行为文明是该做的,哪些行为不文明是不该做的,从而增强居民的文明居住意识,自觉维护、关爱大家共有的家园。创建活动可以三年一次或五年一次等,对那些一时不达标的“文明小区”要加强督促检查,以此促进“文明小区”的创建进程。

开展争创“和谐家庭”活动,培养居民的现代家庭美德。在小区居民中要以恪守“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为基本内容,开展“和谐家庭”评选活动。通过评选,真正把家庭和睦美满、尊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团结邻里、互相帮助、见义勇为的好家庭、好儿女、好居民评选出来,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使小区不断涌现出更多的“和谐家庭”,逐步树立时代特色的家庭新风尚。

开展“民企共建”活动,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在小区中,要大力开展居民与企业共建共管活动。共建共管活动,不仅涉及到物质文明方面,而且涉及到精神文明方面。要积极争取居民大力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形成“人民社区人民建,人民社区人民管”的格局。要借助开展活动的优势,多方争取企业单位共同参与。可利用小区文化广场,定期组织晚会、联欢等活动,把社区的各种规章制度通过文艺小品、诗歌朗诵等形式进行宣传,增强共建精神文明的号召力和针对性,使居民的的认同感进一步得到深化。

三、以优质的服务回报居民,构建赢得理解与信任的社区氛围

社区工作很重要的一项职能就是各项生活服务。优质周到的服务,能够让居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换来居民对社区工作的理解,从而沟通居民与社区各方面的关系,关心和支持社区工作,使社区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大力开展社会服务承诺活动。要在物业、城建、文教、卫行等系统大力开展社会服务参诺活动,把承诺的标准、时限和违诺责任等,公布于众,发挥居民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双重作用,从而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拓宽为民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使居民得到“足不出户、服务到家”的享受。

二是在规范“窗口行业”上下功夫。“窗口行业”的服务事关全局,影响面广。要把物业、城建、文教、卫生等与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窗口行业”的服务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从文明用语、待人接物、工作时限、工作标准等方面制定严格的服务标准,确保“窗口行业”文明规范。要进一步规范“440”“110”“120”“119”队伍,加强各队伍之间的工作协调和工作联动,真正体现各自的专业特点和为民服务的时效性,切实解决居民生活中的难题。

三是做好服务与监督的结合文章。服务工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监督。一方面是居民和企业的监督,另一方面是社会的监督。可通过聘请社区的监督员、对外公布监督电话等形式,定期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设。同时,要加大服务人员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和教育,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方式,促进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以安定的秩序稳定居民,构建小区居民珍爱的平安乐园

一是加强集中整治的力度。在小区中要集中时间和力量,整治交通车辆乱停乱放、小商小贩乱叫乱卖、乱摆设摊点、乱贴乱画、乱扔乱弃等不文明现象,从而为居民提供清新的生活环境和安静的生活秩序。

二是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安居乐业”以安居为本,只有让社区居民稳定,才能增强凝聚力。要借助专职治安队伍和业余治安队伍的力量,营造出治安环境“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发挥保安人员、楼栋长、单元长、义务巡逻员、治保员等各类人员的作用,在小区形成“群防群治”的联动网络;要通过开展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活动,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使居民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三是要创造良好的文明环境。在小区管理中,要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要弘场正气,倡导见义勇为的好行为;要弘场遵守社会公德、遵章守纪的好行为等等。对文明行为进行大力弘场,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使文明新风不断得到树立、传播。

精神文明的建设篇2

[关键词]法治文明;人文精神;法治;人治

[中图分类号]D9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102-03

法治是源于人类对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命运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法律理念,一种依法治国的理念,而人文精神则是深藏在它背后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命运的最高精神力量。如果我们将法治比喻为一棵大树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就是支撑这棵大树的根。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法治就失去了维持其生命供给的养分,势必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充溢人文精神的法治,方能活在人们心中。马克斯・韦伯说: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都存在某种决定该项事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精神力量,可以说,人文精神就是法治文明的文化思想基础。法治在当代中国已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中国政府和民众正以极大的热情探索着中国的法治之路。

一、中国现代法治文明建设中的人文精神危机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法制历史,也曾经形成影响广泛的中华法系,但是,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则是在近代国门打开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创建的法制在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中被严重破坏,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主要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取得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民众所期待的法治工程才刚刚启动。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吸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的积极成果和国外法治的有益经验。

与西方国家法治建设的最大差异,就是中国遇到了西方国家不曾遇到的基础性难题――缺乏足以支撑法治建设的人文精神资源。从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底蕴来分析,中国既不存在类似西方法治构建时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根基,也未形成足以支撑法治建设的新的人文精神基础。从法治建设初期所实施的一系列的措施而产生的低劣、表面和不稳定的成效来看,就足以证明我国法治建设并没有找到它足以生成的根基,这意味着我们的法治仍然未能摆脱一种“无根”栽培的困境。这一现实,不仅仅预示着我们建构法治的艰难程度,而且还预示着法治根基薄弱的现实难题,这将直接影响我国法治建设的进度和成效。

经过了30年的法治文明建设,这一精神上的危机却未能引起大多数人足够重视,不少人认为依法治国方略一旦制订,法治目标一旦确立,只要通过国家或政府大力推动,法治大厦在中国的屹立必将是指日可待。当然不能否认和过多责备这种法治乐观主义所暗含的法治激情的意义,因为饱满的法治激情无疑能坚定人们的法治信念,并成为人们为之奋斗的力量源泉。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法治理想的局限性是明显的,至少不能否认其中所包含的非理性的成分会影响我们对待纷繁复杂的法治问题的谨慎态度,妨碍我们对于法治背景和条件的冷静思索,特别是忽视当代法治建设因缺乏必备精神准备而具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我们通过分析中西方法制建设中所透射和包含的人文精神,提取其有益于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精神财富,以期待其对我国现代法治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二、我国现代法治文明建设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借鉴

西方历史上的法治思想源于古希腊梭伦立法,但明确提出法治主张,并系统阐述法治理论的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既是古希腊法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又是后世法治理论的奠基人。他在否定柏拉图人治思想和总结希腊150个城邦国家法律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的法治学说――法治表现为制度,而内在于精神。西方法治的历史表明,西方步入法治化状态,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个社会文化背景就是西方古代社会以人为中心的人文思想和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自由、平等、人权等内容的人文主义。

西方自古就有尊重人和关怀人的传统,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愈加突显。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深入人心,深刻改变了西方人的法治观念和思维方式。为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人权等权利的实现,他们又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制度设计。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后,资产阶级把人文主义的精神注入法治建设,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也正是建立在人文精神基础上的法治精神,孕育出以自由、平等、人权等为核心价值的法治思想,成为西方法治制度的基石。

纵观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程,如果说法治作为社会文明中的成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方式的一种理性选择,那么除经济因素外,人文关怀是其重要的精神动力。从西方来说,一般认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法治的出现得益于自由贸易和科技的进步,但若稍作深层分析,就会发现它的根须却深扎于近代西方的人文沃土之中。如果没有文艺复兴对人的本质、尊严、个性、自由的发现和肯定,没有人道、理性、科学的人文精神,人类文明的脚步就难以跨越中世纪人性枯萎的荒野,就不会出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革命,也就不会产生现代法治文明。就当代中国的现实而言,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没有民主、自由、权利等理性精神的张扬,也就不会有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建构法治国家这一社会工程的启动。因此,人文精神是法治的精神底蕴,是法治生成和推进的动力之源。人文精神孕育出了法治的心理、观念和思想,而法治的心理、观念和思想又铸成法治制度。法治作为一种制度实体,它不是强加于社会的,而是社会内部的自然生长,但它的根须必须牢固扎在人文精神的土壤里。

三、我国现代法治文明建设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借鉴

中国法治思想中的人文传统由来已久,“宽猛相济,德主刑辅,重德轻刑,重义轻利,轻刑慎罚”等立法指导思想是与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推崇重视人的“仁”学思想分不开的。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以及立法要立“善法”,“天下之法”,体现“天下为公”;立法执法要顺应民意,“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令顺民心,则威令行”;法律适用要平等,“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这些思想都体现了法制对人的关怀。但是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尽管法治思想已经出现,可是为什么这种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法治思想始终没有在法治实践中被重视呢?是什么造就了中国社会的人治,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四、重构我国现代法治文明之路:中西人文精神的合璧

中国的法治历经了很多的磨难,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以来,“法治”概念才在中国重新提起。尤其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确立后,在法治的人文精神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如取消刑事类推制度,实行罪刑法定原则,刑事诉讼中吸取无罪推定原则,行政立法开始注重以人为本,改革行政许可制度,特别是人权立法的强化等等。尽管如此,作为法治精神根基的人文精神的培植与研究的不足仍是不可回避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这预示着中国法治建设中不可避免地要借鉴西方法治国家的一些优良的法治传统,进而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鲜经验融入并丰富人类的法治文明。

从现实意义上讲,重构当代中国法治的精神根基,不仅要中国从传统人文精神中去挖掘可供转化的精神“颗粒”,还应当注重从西方传统和现代人文精神中去寻求大量可资借鉴的内容,使西方人文精神为我所用。当然,吸收西方人文精神的过程,就是整合中西人文精神和重构当代法治的人文精神基础的过程。

(一)全面提升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度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我们知道,法律信仰是西方社会的特征和根基。而这种法律信仰不是天生的,是在人文精神的深刻影响之下渐渐形成的。当前,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在全社会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律信仰的培育。我们国家的公民没有经过类似欧洲“文艺复兴”的洗礼,更没有接受过西方那种法治精神的熏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法治文明的发展。我们可以从现在做起,从我国的实情出发,适当借鉴西方人文精神的精髓,把人权、民主、平等、正义和自由等人文精神贯彻到实处,让公民真正享受到法治文明带来的好处,这样,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度就会提高。

(二)形成完善的权力制约机制

权力的制约是西方人文精神的题中之义。我国要从人治走向法治,也必须倡导权力制约。用权力制约机制限制权力的滥用。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充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政府的权力不能随意地侵害公民的权利;二是当政府权力侵犯公民权利,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形成完善的权利制约机制。

(三)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是当前我国提倡的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众所周知,法治精神的底蕴应该是人文精神。法治精神是一种理念,是行动的指导,是公民普遍认同的一种价值取向。若这种理念发生偏差,我们的行为也将发生严重偏差。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要有正确的法治理念,也就是法治精神来指导。要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必须将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纳入法治的轨道。如此,公民的法治精神才能得以弘扬。

(四)推进法治进程不应忽视人们的自主性

目前中国主要是在推进形式意义上的法治,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我国公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是这个进程中的“主角”。所以,我们要大力培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并努力推进其自主性。发扬民主,把公民的自主性和政府的推进相结合,过渡到以社会演进为主、政府推进为辅,在最大限度内把国家与人民利益相结合,在法律中充分体现公民的意志。只有经过持久和深入的法治信仰和人文精神的洗礼,使公民成为法治进程这场大戏中的主角,才能保证我国法治文明建设走上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崔永东.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李瑜青.人文精神与法治文明关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4]汪太贤,艾明.法治的理念与方略[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5]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熊斌,黄小平.让西方人文精神之果结在中国法治建设之树上[J].法制与社会,2007,(4).

精神文明的建设篇3

关键词: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乎到我们每一个国民的利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对社会各个领域建设的要求愈来愈高,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直接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反作用的建设领域,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必须着力不断推进。找准精神文明发展的基本动力,将对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并对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精神文明建设自身的目标动力

精神文明建设在新的社会时期有了更新的建设任务,不仅要加快精神文明自身建设水平的提升,且应将精神文明的发展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与生态等各种文明形态密切融合,在其他各领域拥有相对独立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同时,精神文明建设还应具体到每一个行业,以及每一个工作岗位,使精神文明建设切实落到实处。在这种更加具体化、更重实效性的建设目标下,精神文明建设只有不断深入,才能切实起到应有的作用,体现出其全方位的价值。另外,精神文明建设在新的时期更注重创新性,从形式到内容,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不断加强建设力度,这种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标准,对精神文明的加快建设提供了基本动力。

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层次的不断提升,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逐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经济深化发展的直接有效的推动力,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加快发展速度,方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并真正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鉴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部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精神思想领域建设的单位或者个人,导致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构建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对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起到了阻滞作用,当前形势下,只有加快精神文明的建设力度和步伐,使其与经济建设保持同步,方能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精神文明建设速度必须以经济发展速度为目标,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不断努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动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要求我国各项工作的发展必须以马列主义等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弘扬以改革创新为原则的时代精神,以保证我国整个社会的正确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我国全体人民必须努力构建个人文明健康的思想价值体系,以为社会主义建设起到应有作用,而思想价值观念的正确构建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只有使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快发展,提升从宏观上对人们思想价值观念构建的引导作用,并在日常人们的工作生活中,以具体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实现不断渗透,方可切实保证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正确性和纯洁性,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性保证。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从本质上而言是一脉相承,相互统一的,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将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直接产生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

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都从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社会的整体建设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对文化建设力度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文化建设不仅包括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良好传承,也包括对当下各个领域泛义上的文化建设,以及通过吸收别国的文化精髓促进我国文化内容不断丰富,文化层次不断深化,文化高度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互融合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泛义上而言也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当前随着我国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对文化建设要求的不断提升,必然要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同步提高,只有如此,方可与文化同步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应有的积极作用。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生态文明作为直接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密切联系的一种文明形态,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切实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构建,将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涵括面很广的建设范围。在当前应清楚地意识到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只有精神文明工作做好了,人们的精神文明观念构建起来了,方可保证人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文明态度;才能保证人们自觉遵守大自然发展规律,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与以及能源的意识和行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并保证人们改变旧有的不健康的发展理念,树立绿色健康发展的文明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起到直接作用。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强大的呼吁力量,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

六、我国整体形象提升的动力

为继续保持良好的国际形象,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国际交流层次的不断加大使得我国的外国友人数量急剧上升,我国出外旅游以及学习等人数也不断增多,这使得代表国家形象的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直接展现在世人面前,国人的行为举止是否得体文明,是否礼貌富有涵养,直接对我国整体形象产生影响。加快国人素质和整体形象的提升,成为当下很重要的课题,而这必然需要作为直接对国人的素质及形象产生影响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提升国人的整体精神文明层次,才利于我国对外保持文明热情的姿态,利于我国整体良好形象的构建。

七、结语

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应借助我国各领域的推动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的不断推进,通过源自精神文明建设自身的目标动力、市场经深入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构建的动力、文化发展的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以及我国整体形象提升的动力等,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层次,推动我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董晓平.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

精神文明的建设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刻反映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反映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反映了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80%。可以说,没有农村的精神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广大农民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有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绝不能只顾物质的丰富而不顾精神的建设,从而延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一些农民还存在着封建落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此,我们务必正视现实,在农村广泛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策卓有成效,农村改革深得人心,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了解农民、关心农民,把农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从深层面解决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精神文明的建设缺乏硬件。

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大部分农民缺少休闲场所,休闲娱乐几近空白,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2.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精神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

某镇一名干部形容村里留守的常住人口为“3、6、9”人员,即三八妇女、六一儿童和九九老人等妇少老弱病残。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或打工或经商,形成劳务经济,其劳务效益是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影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且使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3.村容村貌长期脏乱差,精神文明建设缺少必要条件。

随着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不少村庄旧貌换新颜。但大多数村庄还是农民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家畜家禽粪便和污水坑,村里无公厕,只有简陋的“旱厕”。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是精神文明建设中一个长期存在且较难解决的基本问题。

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1.增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费,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按省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要求,把文明村镇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各项精神文明建设的经费投入,使科教文卫体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

2.建立一支精神文明建设队伍,立足建设文明乡村。

我们应该尽可能恢复农村瘫痪的一些文化组织,发挥其作用。如:文化站、电影队、体育协会、村文化室等,并对相关文化人实行归口管理,防止名存实无。有关部门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应由“活动”向长年化过渡,利用基层站所,就近指导、就近服务农村、农民。注重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动员和鼓励一部分在外打工先富起来的农民回乡办厂,让这部分人也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促进精神文明发展。

3.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乡村洗出一张文明“脸”。

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组织开展整治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生活环境公益活动,发动群众义务投工、修路,清除污水沟,清理垃圾堆,有效整治农村长期以来的脏乱差问题。有条件的村建议组建村级环卫队,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村卫生公约,实行“七所八站”和集镇村分段包干镇区卫生的管理责任制,推行居民区门前卫生、绿化和秩序“三包”制度,或组建农村志愿者队伍,通过学校、妇联、老人协会等组织学生、妇女开展义务劳动,配合乡镇村开展“脏、乱、差”问题综合整治,或建立农户轮流保洁制度,适当补贴,逐步实现镇容村貌长效保洁。

4.建立健全精神文明长效机制,真正实现文明风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与“二十字”目标的其余几项相比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为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农村精神文明的推进。只有农村文明了,才可以说我们国家是文明的。只要各级政府重视,真抓实干,就能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程度,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农村生活环境,让农民文明、礼貌、意气风发,以富足的精神列入劳动致富奔小康的行列。

参考文献:

[1]王光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2]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m].北京出版社,2006.

[3]马晓河.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J].决策,2006,(1).

精神文明的建设篇5

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是社会公益性与福利性的统一,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市场竞争越激烈,就越要抓好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

1.1搞好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以医德医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激发全院医务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齐心协力建设医院、发展医院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开拓前进,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形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2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新时期医疗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办院方向,评价医院改革和服务工作的好坏、优劣。当前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工作存在着不满意、不方便、不放心的问题,影响和阻碍着医院的发展,这些正是我们深化医院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深化医院改革中促进医院发展,把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

1.3加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才能不断推进医院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1.4只有搞好精神文明,才能使人们逐步确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并变成自己的信念,良心、业务和荣誉感,形成高度的觉悟,才能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2、正确认识加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2.1要看到当前进一步搞好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有利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党中央对搞好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态度坚决,措施得力。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确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为医院今后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2.2医院精神文明建设需正视的问题。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对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医德医风建设的冲击。“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仍然在医院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医疗单位只追求经济利益或经济效益,长期忽视、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思想教育跟不上,健康向上的职工文化生活不以占领医院文化阵地等。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医疗工作出现了许多很不好的现象,严重损坏了医护人员的形象。给医院和社会形象带来了消极影响,制约了医院的发展,因此加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3、中坚持加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改革越深化、医院越发展,越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1明确指导思想,制定切实的计划与目标。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应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医疗需求相适应的,与医院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四有”人才相符合的,具有良好院风院貌的精神文明基本格局;在医院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显著提高;把医院建设成为精神风貌向上、医德医风高尚优良,干部队伍勤政廉洁,广大职工爱岗敬业、学术思想严谨活跃,人际关系团结和谐,文化氛围浓厚高雅,院容院貌整洁优美的社会主义医学阵地,只有实现这一目标,才能保证医院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只有实现这一目标。医院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出具有本单位特点的长远规划阶段性计划和相应的奋斗目标,并进行分解量化,采取措施抓好实施,才能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3.2加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领导。医院领导要从全局的高度,讲政治的高度,提高对加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发展思路,内部结构,运行机制服务模式等各个方面,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并认真加以实施,使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真正估到计划具体,,措施得力,领导有方。医务人员是文明建设的受益者,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不仅要吸收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参与,而且要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贯穿于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3.3医院精神文明建设中应该特别做到:用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医务人员认清形势。用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医务人员认真形势。用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医务人员解决思想问题。用思想政治工作在深化改革、做好医务工作过程中调解予盾,理解情绪,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用思想政治工作为医院深化改革和做好医务工作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医院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认真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一是不断提高医院领导的文化意识,把医院文化建设作为医院现代化文明建设的大背景,进行总体构想。二是逐步构建系统的医院文化建设机制。文化建设有个积累过程,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三是要处理好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医院管理、医院业务建设的关系,既要从共性要求研究各自的规律,又要互相促进,四是要努力培育。医院作为社会主义的医疗实体,需要医院精神。有了医院精神,才能把医务人员的精神力量结合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合力,使医院文化发扬光大,为医疗事业多做贡献。

精神文明的建设篇6

经市委研究同意,今天召开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暨先进命名表彰大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第八次党代会、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回顾总结我市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表彰先进,部署新一轮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

刚才,会议隆重表彰了我市20*—20*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一下,还将颁发20*-20*年度各县(市、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责任书,最后,徐谦书记还将做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年以来,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实现了新的提升和发展,形成了新的特色和亮点,获得了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全国公益明星城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

一是思想道德建设呈现新气象。重视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全市先后命名了四批51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表彰了两批百名“*市公民道德标兵”和“*市文明小公民标兵”、近百个“十佳”学习型单位和“十佳”学习型家庭,举办了三届全民读书月活动。加大市民教育力度。成立文明市民学校,制订《市民文明公约》,编印《市民道德建设》、《*市文明村民》等读本,对广大群众进行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教育。组织开展以扶贫济困为重点的道德实践活动。全市先后成立爱心捐助站91个,接受社会捐款捐物120多万元,市红十字会共接收救灾款物460多万元;捐建爱心屋30个,“希望工程”共获得捐赠430多万元,新建5所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学生3200多名,“春蕾助学”活动得到社会资助194万元,帮助2520名春蕾女童圆了求学梦;全市参加无偿献血4.8万人次,被省卫生厅授予“无偿献血进步奖”;新确定市级以上青年文明号167个,创建市级以上巾帼文明岗256个,注册青年志愿者达5000多人、巾帼志愿者3300多人。市里先后12次表彰了见义勇为先进群体27个83人,先进分子(勇士)182人。重点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举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专题片评选展播,开展建设“绿色网吧”等活动,积极探索构建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道德教育网络,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服务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把改变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服务创业竞赛作为机关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通过机关效能建设,开展创业竞赛活动,推动机关文明创建迈上新台阶。把“打造诚信行业,服务闽北发展”作为“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竞赛活动的主要内容,按照“窗口就是环境,服务重在落实”的要求,加强行业的规范化建设,深化文明行业创建工作。围绕“突出工业、突破工业”的发展战略,广泛征求驻延企业对*投资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引导36个行业在文明行业创建中积极有效地服务企业,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软环境,各行业制定服务企业的具体措施达90多条,进一步凝聚了各方力量,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努力为闽北经济发展服务。

三是农村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以“互动联动、共建带创”活动为载体,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发动各级文明单位与国道沿线重点村以及市委确定的下派村支书挂点村,开展共建带创活动。20*年以来,全市共有1244个文明单位与568个行政村结对共建,投入资金543万元,帮助农村建立各类宣传文化阵地1024个。以破解农村文化“四难”为主题,在全市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提升乡风文明程度。注重总结推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先后推广邵武市的“文化中心户”、延平区的“三堂改书堂”、顺昌县的“立四榜、树样板”和在互动联动中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制的做法,以及武夷山市的“一分钱读书社”,松溪县的“道德堂”建设等经验,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三堂改书堂”的经验做法在20*年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

四是城市建设管理跃上新台阶。坚持依法管理、规范管理、长效管理,制定了《*市城市市容卫生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城市管理规章,初步实现从突击型管理向常态化管理转变。实施“畅通工程”,新建、扩建各类停车场所47个,升级改造交通监控指挥中心,市区显见性违章明显减少,主干道达到一级管理水平。实施食品准入制,实行净菜、半净菜上市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实现市场管理方式由政府行政监管为主向市场业主日常管理为主转变。加强建筑工地管理,推动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开展“扫黄打非”和“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活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通过各项整治活动,市容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改观,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五是创建工作迈出新步伐。从规范管理入手,落实服务项目,加强指导督促,推动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以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为重点,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宗旨,凝聚各方力量,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园;文明村镇创建以整治村镇卫生、建设文化活动阵地为重点,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满足农民求知求富求乐的需求;文明行业创建以“共铸诚信”为重点,规范行业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诚信一条街等活动,推动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坚持项目带动,开展精神文明办实事活动。三年来,共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72项,举办了四届公益文化项目推介活动,推出公益文化项目1422项,签约项目720项,合作资金达4800多万元。扎实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建立文明单位动态记分管理制度,改变了以往文明单位创建重命名表彰、轻日常创建管理的现象。三年来,我市有6个单位,4个乡镇受到中央文明委的表彰,三市一区(*市、邵武市、武夷山市、延平区),133个单位,25个村镇,26所学校,9个社区,7个军民共建对子受到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表彰。

回顾和总结我市三年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精神文明建设要取得成效,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个中心和服务建设和谐*这个大局;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必须坚持“三贴近”,立足实际,示范带动,培育典型,不断增强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各方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这些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贯彻始终。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开展得还不平衡;创建活动在主动服务发展大局方面还不够到位,在贴近实际、不断增强实效方面有待于深入探索;城市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长效管理措施有待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有待增强,文明素质的养成差距还比较大。这些薄弱环节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和任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舞台,也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必然要求;是为实现我市“*”奋斗目标、构建和谐*提供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的现实需要;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扎实实地做好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营造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绿色腹地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和主要内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市“*”发展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讲文明、促和谐为主题,以迎接、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为主线,抓重点、攻难点、求突破,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闽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文化条件和社会氛围。

根据这一总体要求,我们要突出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我们一定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将其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作为各级党校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不断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紧密结合实际,寓于各项具体工作,虚实结合,在有针对性解决问题上着力,在凝心聚力,促进和谐上着力,在推动发展,为民惠民上着力。

2、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重在践行,贵在坚持。要引导人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各级党政机关要组织开展“创文明机关、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为全社会做出表率;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各级各类学校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渗透在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开展爱国爱乡爱校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各窗口行业要以“创文明行业、建和谐海西”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共铸诚信”、“百城万店无假贷”、“重合同、守信用”、“诚信一条街”活动,在广大员工中开展诚实守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诚信为本、以德兴业的现代职业操守,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城市社区要开展创建文明社区、节约型社区、学习型社区、无毒社区、“六进社区”、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拓展慈善爱心超市的覆盖面,引导居民在日常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互谅互让、真诚相待、热情相助,促进社区融洽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城区要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如丧葬送行车队、鼓乐等应有效管理,提升市民公共道德意识。农村要开展移风易俗、告别愚昧、走向文明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勤劳致富、和谐生活。各级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根据自身的工作对象和特点,围绕“知荣辱树新风”主题,开展特色鲜明、形式活泼的道德实践活动,共同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3、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积极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和法制意识。要把服务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互动联动、共建带创。坚持以工促农,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将城市资源导入农村,切实为农民做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实事好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掌握政策,了解信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主创业的本领和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工作、法制信息、法制文艺、法律服务“四进农家”活动,提高农村干部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严格执法的能力,有效引导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解决矛盾纠纷。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各地农村要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重点,深化“整治村镇卫生,优化人居环境”活动,扎实推进创建文明户、信用户、文明村镇等活动,倡导文明风尚,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合力。

4、服务突破工业发展战略,推动闽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强化工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支撑作用,是闽北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努力为“一点一线一重心”的发展、为做强做大工业经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服务。各级机关要通过效能建设、创业竞赛活动,增强服务发展、服务大局的意识,努力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在精神文明的提升中推动经济发展。特别是市本级,这几年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县(市),在新一轮创建过程中,市直各单位要自加压力,勇于争先,积极投身创业竞赛活动,吸引更多的项目落地闽北经济开发区、江南工业园区和大横绿色园区,用发展的实绩来检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窗口行业要以持续竞赛活动为抓手,进一步规范优质服务,提高队伍素质,引导广大员工践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行业道德风尚,为*发展助力。社区单位要通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构建温馨家园,优化人居环境,吸引更多的客商到*投资兴业。

5、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现阶段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大力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把和谐理念寓于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创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突出思想教育内容,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的形成。要积极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渴望和需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加快文化强市步伐,促进文化振兴,引导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要、倡导社会和谐的优秀文化产品。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繁荣社会文化事业,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这次评选表彰活动,是对过去几年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检查,也是继续前进的新起点。我们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领导,按照省委“四个重在”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注重工作有效性,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要持续完善机制,保障工作落实。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坚持一以贯之,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纳入到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目标管理考核之中,推进思路的持续、举措的持续、氛围的持续,克服时冷时热、时紧时松、时断时续的现象。要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责任、监督、约束、激励等机制,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要不断增加投入,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文化经济的政策,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保证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增加,同时,要积极探索多渠道投资、多元化投入的有效机制和途径,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保障体系。对先进的表彰有利于激励进取,有利于推动工作。但先进总是动态的,也是相对而言的。表彰本身不应成为工作的目的。表彰的目的是为了今后的工作提升。因此希望受表彰单位要戒骄戒躁,继续奋发进取。同时我们也要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激发部门单位、社会成员更自觉、更主动、更有效地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持续推进的良好态势。

二要持续创新发展,提升工作水平。精神文明建设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破解难题、增强活力、提升水平。长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我们积累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并形成了具有闽北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对实践证明可行、社会广泛认同、群众普遍接受的措施和办法,应继续坚持并不断充实内容、丰富内涵、加以推广。要坚持“三贴近”,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敏锐把握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工作对象的新特点、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使我们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更符合客观规律,不断体现时代要求。要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掌握和运用人民群众欢迎的新手段和喜闻乐见的新形式,不断开辟新领域,进一步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从看似些小的事情做起,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生活、生产的问题入手。化虚为实,重在累积。每个城市,每个乡村,每个单位,每个企业,都有自己要解决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怎样有效地加以破解,这是对我们工作部门和领导的实实在在的要求。也正是工作切入点。

三要持续形成合力,巩固发展态势。精神文明建设涵盖广、任务重、战线长,需要全社会共同作为、合力推进。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突出全民参与和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协作配合,形成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部门和单位,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工作更加主动,协调更加有力,服务更加到位。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队伍的建设,做好教育、管理和培养,努力在解决突出问题、树立良好形象、推动工作进展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要持续为民惠民,增进工作实效。精神文明建设是做人的工作,主体是人民群众,目的也是为了人民群众。所有的工作都要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都要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都要通过人民群众的评判来检验成效。只有为民惠民,才是有效,才能持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教育群众与帮助群众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使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成为服务群众的过程。要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让人民群众从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精神文明的建设篇7

关键词: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主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电力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垄断地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以生产为导向,以安全为核心的行业文化特征。近年来,电力企业在面向现代市场的形式下,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优化企业形象,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要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坚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党政部门的主体地位。

1加强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的管理最根本的是职工人员的管理,把社会主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的优势和现代化管理经验结合起来,贯彻“设备是基础,技术是动力,管理是关键,人员是根本”的方针,将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企业发展的根本位置上。

(1)加强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导作用。现在电力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党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政工人员为骨干,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企业明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从全员、全方程着眼,保障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民利,把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切入点。

(2)加强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充分发挥文化在具体管理实践中的作用。优秀文化的体现,必然是体现在企业的行为上和经营管理中的策略、制度和价值取向上。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具体经营管理实践相结合,不能把企业文化等同于关心职工业余生活、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的形象。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文化建设要转变工作方法,真正从企业的具体经营实践,特别是围绕企业的各项机制与制度入手,建立与企业文化配套的制度体系。

(3)加强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要求其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入市场、服务、效率、效益等因素,树立职工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率意识,从而加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盈利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就需要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用人机制、绩效机制、流程和组织结构以支撑企业的巨帆,使其在世界经济浪潮中不断发展壮大。

2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和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片面地把思想政治工作等同为精神文明建设,使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在文化建设和宣传方面,部分电力企业和职工普遍存在模糊认识,一些不确切和不系统的认识必然导致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和传播过程中失去目标和方向,降低职工的参与程度,造成企业无意义的活动浪费。

2.2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协调配合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仅仅是停留在口号、宣传和活动上;还有的在弘扬企业精神、管理理念,共同的价值观时更多的时候存在着时冷时热、时紧时松的状态,尤其是有的领导干部观念的差异、素质的差异、能力的差异,造成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不平衡。甚至发生相互抵消的效应,致使这些电力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期在低层次上徘徊。

2.3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激发党员内部活力不够。一是关爱党员的工作要力度不够,党组织关爱党员是义不容辞的职责的理念树立得还不牢,还没有真正作为党组织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其次是在关爱党员过程中,物质支持还不够。由于许多工作需要经济来源,否则关爱党员会流于形式,成为纸上谈兵,只有以制度支撑作为保证,党组织才能理直气壮地关心党员。对党员岗位技能培训,作为基层企业党组织有局限性。各级电力企业党组织应恳请上级党组织协调,充分运用好社会资源,形成一定的机制,真正使党员技能培训成为常态工作,充分激发企业党员活力。

2.4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力度不够。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要靠长期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存在于企业长期的发展之中,有了企业就有了相应的文化,有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关键看如何在总结中提高。企业有个性,文化也就有了个性。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来自于员工和企业的实践之中,又高于实践,体现在生产管理中培育企业的精神文明,在企业精神文明成果的普及和教育中提高生产管理的水平与质量。

3推进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3.1要提高对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

要牢固确立“是企业领导就要抓好两个文明建设”的政治领导意识;率先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为工作到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一项伟大事业来抓,作为关系企业生存、稳定、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企业职工要重点克服“无关、无需、无用”的错误思想,正确理解两个文明的相互关系,真切体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己息息相关,确立“企业职工要关心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观念,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不断受益、提高。

3.2要明确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企业的管理层应当从历史背景和时代要求上,来考虑和制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样,也基于这一点来制定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战略,用新时代的企业管理理念,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育和造就职工队伍,把充满创新精神,不断追求更高尚、更文明,职工与企业的满意度、亲和度、忠诚度更融洽地电力企业推向更高的水准。企业精神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企业的灵魂。有意识地培树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规范引导职工思想行为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激励职工奋发向上、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3.3要牢牢把握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

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重,内容多,这就需要统筹兼顾,但更要抓重点、找准突破口。

(一)从企业所处的环境上看,它在社会、企业、家庭三者之间处于中间环节,从日常生活的时空上看,员工在企业的活动相对最长,从接触的人和事物上看,员工在企业的机会更多更频。

(二)从电力企业面临的任务和问题来看,经济工作是它的中心,生产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多而且比较经常。因此,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应结合电力企业的中心任务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来选定。

(三)从企业的社会分工来看,电力企业必然有其特殊的职业责任、职业规范和职业要求,违反了就会损害电力企业危及到社会,有的甚至发生严重后果,因此建设重点应根据职业特点来选定。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务必要把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作为建设重点围绕这个重点开展建设。要进行职业性质、任务、责任、特点方面的宣传教育,增强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要反复进行宗旨教育,牢固树立为社会、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献身的思想观念。要建立职业道德标准,强化员工的职业道德意识。建立、执行职业规范,用规范指导员工的从业行为。

3.4要积极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

努力实现目标管理体系化、日常工作制度化、项目作业工程化、宣传手段现代化,使思想政治工作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改革,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游离于经济工作之外的局面。电力企业通过岗位规范、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形象、职业道德宣传活动,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融为一体,有利于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企业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机制,促进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允.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J].辽宁经济,2005(7).

精神文明的建设篇8

论文摘要:环境保护是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科学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将越来越重要。为了使精神文明的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工作机制,让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本文就此进行了论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加强环境保护科学的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就是以环境保护科学为前提,不断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动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应该积极探索在环境保护科学的大的框架下如何搞好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

在这样的要求和环境中,就需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价值和作用,从而高度自觉地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以现有的想法为基础点,为适应新形势下环保事业发展做出行的思路和规范。

二、如何进行精神文明的建设

(一)加强管理机制的完善

国家在宏观上进行调控,以此来进行指导和服务,精神文明创建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工作部署,都在局领导的相关会议上研究落实。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总局在宏观决策管理方面的职能,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单位的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与经济发展部门的关系,初步建立起科学的管理规范。

(二)要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工作进行制定和审核

由于现在经济的逐步发展,环境的保护工作的压力也就随之加大,而社会普遍认为环境保护是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一项大的治理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目标和任务的制定和审核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要对考核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规定,同时还要明确的对实施的具体方案,手段以及奖惩制度来进行审核。

(三)加强人员的思想建设

在未来的5-10年里,环境污染问题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政府部门职能工作的人员不但不能精简,反而要不断加强。从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要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环境保护。那么就要不断地进行人员的培养,首要就是加强人员的思想建设。

重视干部职工的理论学习,坚持中心组织学习的制度,狠抓政治学习。扎扎实实学习好政治理论,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强对“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理解,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责,努力提高了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四)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可以从分调动积极性,例如对于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做得对的地方要进行奖励,对有关工作或者有关对环境治理和改善的问题,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加以引导、指导的都可以进行表彰、鼓励与奖励,不仅仅是精神的奖励,还要有物质的奖励,才能极大的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更好的为工作尽职尽责。

总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的实现环境保护,推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召集各领导干部对反****意识的加强,不断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的提高,树立正确的榜样。

坚持学习和领会党风廉政建设反****斗争的文件精神,及时掌握工作动态,不断提高对反****斗争形势的认识,坚定了深入反****的信心和决心。

(六)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将普法教育纳入到日常工作中,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学习法律知识,加强法制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干部职工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民主与法制理论,以国家的党政思想为重要的核心,加强科学的发展观,实行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执法程序规范进行,依照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对于违规现象的处罚以及程序要严格的进行和执行,克服执法检查的随意性、保证环境行政执法人员做到依法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

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于环境政策的学习。不断地进行培养,提高自己对于环境保护的行政水平。通过队伍能力建设和素质培养,打造一支训练有素、精通业务、善于管理、为政清廉、吃苦耐劳的环境执法队伍。

(七)塑造城市的形象

加强城市的规划与管理,例如基础设施的改造,卫生环境的管理,小区物业的管理,街道社区的整理规范,大力的对城市进行文化品位的提高,例如文化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布局和文化建筑,城市雕塑与园林小品的艺术结合,对能看得到的广告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设计,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保证电子大屏幕、灯箱广告、店牌店招等的布局和内容与城市文明形象相一致,营造浓厚的城市现代文化气息,将整个城市的文化内涵与文明风貌形成亮丽的风景。

三、如何开展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

(一)开展丰富多彩文体活动

不断丰富职工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增强体质,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要求,例如可以进行阅览室的建设,举行乒乓球、羽毛球以及篮球的比赛活动,定期举办演讲活动,或者提供一些可以进行健身的活动场所,加强员工的体育健身锻炼。

(二)深入开展宣传活动

开展各项有利于环境保护教育的活动,在社区或者街道的宣传栏里面进行环保知识的讲座,或者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调动和加强群众关注环保、参与环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开展以青年为主体的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

根据青年分布的情况以及自身的特点,可以对青年开展争创文明青年的活动,将这项评比争优的活动的目标,措施以及参加评比的项目和考核进行规划和实施。能够促使每个青年自觉行动起来。

不断的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带动作用。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用我们身边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引导群众,掀起了一个学习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活动的热潮,以此来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磊;论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的运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2.柯坚;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问题探析[J];环境导报;2001年02期

3.凌相权;;浅谈环境保护立法与客观规律的关系[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2期

4.聂强;;要正确理解我国环保法中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J];中国环境管理;2009年04期

5.夏光;环境保护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促进[n];中国环境报;2008年

精神文明的建设篇9

一、基本情况

此次学习考察是按照区委的工作安排和书记办公会的要求,派出的第一批考察团。考察地点是根据中央、省文明办的推荐,赴首批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目地是学习他们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考察团一行在准备时间短、任务安排满的情况下,不辞辛苦,风雨兼程,虚心学习,期间,分别考察了五个城市下属的黄浦、江北、下城、鼓楼、槐荫等5个城区、5个街道、9个社区,先后召开了14次座谈会,与考察地的区委办、区委宣传部、文明办、政府办、教育局、民政局、卫生局等部门以及部分街道党工委进行了对流,全面学习了他们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学习型城区以及社区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强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计划生育等方面工作的先进做法和宝贵经验,并就我区的实际做法,与他们进行了交流和探讨。考察地规范、热情、周到、细致的接待和服务也给考察团全体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五城区的分管书记,常委、宣传部部长陪同座谈、参观,各对接部门也给我们的考察工作提供了方便,使这次考察十分顺利,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五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要特点和经验

(一)强化领导,形成了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五城区对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高度重视,行动较快,思路明确,围绕发展区域经济的工作中心,有力地推动了城区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1、领导重视。成立了由一把手挂帅的领导机构。特别是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高度重视,宁波江北区成立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办公室,设立3个编制,专职负责创建工作。上海黄浦区成立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指挥部,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总指挥,人大、政协一把手和所有的副区长为副总指挥,下设创建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全区的创建工作,区委连续召开10次专题会议,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阶段性整改措施,为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2、目标科学。在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区工作中,上海黄浦区聘请70名专家学者、中科院的院士共同研究、制定创建标准,立足城市基础条件和群众生活实际,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指导原则、体系结构、项目设置和标准值,按城区经济、科教文化、环境服务、文明风尚等客观指标和政府形象、市民素质、市容环境、社会风气等主观内容设定了140项考核指标,科学、全面地反映三个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果,对全国开展创建文明城区工作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

3、落实到位。五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

得实效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把创建工作做实、做细。一是抓创建氛围。考察团所到之地,城区主干道、社区、公交车站、商业街等醒目之处都矗立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文明城区、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文明经商、文明执法等公益广告,营造了浓郁的创建氛围;二是抓目标考核,把责任与政绩结合起来。如,江北区实行区委、区政府与各责任单位签定责任书、任务书和检查反馈书的“三书”制度,由组织部牵头,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级干部过程考核和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使责任与业绩挂钩;三是抓薄弱环节。定期召开推进会,找差距,找问题,组织人力,有针对性地就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彻底的整改,形成八方支援、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创新载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五城区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都注重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地域特色,打造不同的创建品牌,形成一街一品一特色、一居一楼一特色,调动了驻街单位和辖区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1、立足区域共建,城区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济南槐荫区与驻区、驻街单位签定《社区单位开放服务资源协议书》,通过资源转换或表彰、命名、各类荣誉激励等形式,使辖区各类文化资源、服务设施无偿或低偿向居民开放,并采取政府搭台、企业支助、群众唱戏的新形式,积极探索产业化的运行机制,组织开展区域性的文化活动,激发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活力。

2、立足群众需求,文明社区建设贴近实际,特色纷呈。五城区在文明社区建设中,注重从实际出发,不拘一格,如,江北区针对社区老龄化的特点,提出“温馨社区”的文明社区创建品牌,开展“十个一”活动;南京市鼓楼区开辟社区“议事园”,组织居民评议,形成“身边的事大家议,身边的事大家管”的良好风气;杭州市下城区,结合未成年人成长实际,组织开展“携手1+6,文明进万家”系列活动,吸引了群众广泛参与。

3、立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筑了社会化的学习型城区建设平台。五城区注重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推进教育进社区,搭建社会化教育平台。教育局、区委党校分别拿出部分教室,面向居民开放,积极创办社区大学、市民学校,举办市民职业技能、文化学习培训,在青少年中开展各种兴趣爱好培训和科普、法制教育。加强对社区办学的管理,加大办学投入,坚持创办一所、巩固一所,从一所学校向一片发展,真正将市民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

(三)注重实效,群众在创建工作中得到实惠在考察中,我们普遍感到,五城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突出了一个“实”字。即:工作抓得实、创建效果实、群众利益体现得实。对精神文明建设投入力度较大,不搞“花架子”,不搞“理想化”、“概念化”,而是实事求是,一切从群众生活实际出发。如,南京市鼓楼区树立公共财政意识,采取政府购买福利的办法,每年投入上千万元,为社区配备专职保安、专职计生专干、劳动协领员、低保协领员、残联协领员等社区服务专业队伍,全方位地为居民群众服务。宁波市槐荫区采取社区党员教育、市民教育、社区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等一站式建设格局,居民不出社区可以解决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需求,并积极倡导居家养老,建立养老公寓,把精神文明建设的落脚点体现在群众利益上。

三、几点体会与启示

(一)要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正确认识新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从对华东五市的考察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城区的精神文明程度已成为一种可以转化的生产力要素,成为促进城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资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造福于民的德政工程,而且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城区文化品位,有效改善软环境的有效途径。我们区近年来开展的“两从、两型、两化”工作、“三重机制”、“五型社区”的社区工作思路和“十进社区”等活动,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对推动城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我们不仅要坚持下去,而且要抓紧、抓好,还要抓出成效。要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载体考察中,济南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打造新型“安全社区”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该街道树立健康、生活、人身安全等“大安全”意识,与国际接轨,成为我国第一个由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安全社区推进单位”。两年来,他们将创建安全社区的工作动态和做法通过互联网发往世界各地,并定期收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最新信息,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不断提高创建水平。他们的成功经验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当前,做好精神文明工作,就是要打破旧的思维模式,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从更深层次上分析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思路,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超前性。要充分发挥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和顾问团的作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分析我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举措,特别是要很好地总结我区近年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积累的好的经验,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突出地域特色,不搞一刀切,形成一批叫得响、群众参与广泛、效果明显的精品项目,积极与先进城区接轨,全面提高我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

精神文明的建设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 精神文明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生活方面的重要表现,乡风文明,是思想建设,是一种心灵追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农村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而农村文化又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的、微观的,是物质文明的范畴,它同时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和具体表现手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则是精神的、宏观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是思想,是保证,是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它其实就是是农村四个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对我们共产党员、执政机关的要求,是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效载体,我们为之奋斗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和生化剂和助推器,只要这样,才能促进和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需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代表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是通过提供各种技能培训来实现的。我们通常是通过开展创建文明村寨、五好家庭等活动来进行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速和推动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新时期农村文化的主要途径

           (一)狠抓宣传教育,促进“文明新风”创建活动

        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要求,还要紧紧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农村全面、深入、持久在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整脏治乱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坚决制止和遏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蔓延。

       (二)大力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切入点和载体。要抓住载体,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在示范带动上下功夫,在整体提高上下功夫,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渗透力。

        (三)注重创新我们的工作形式

        要大胆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形式,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中应着重突出四“变”。一是变“书面语言”为“地方语言”,把党的路线方针编成地方说唱词,使之变得通俗易懂,方便群众,起到听得懂,容易记的效果。二是变“念文件”为“演节目”。三是变“群众听”为“群众问,干部答”。四是变“念经式”为“干群互动式”。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的法宝

以培育“四有”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农村党员活动室、家庭播放点、示范基地等宣传文化阵地为依托,充分发挥宣传、文化、教育、共青团以及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开展科技文化知识学习活动,帮助农民掌握党的富民政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他们破除因循守旧、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打开山门奔市场、勤劳致富求发展。教育和引导农民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做致富不忘国家、不忘邻里、乐于扶贫帮困、团结奋斗、共同富裕的好公民;教育和引导农民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反对好吃懒做行为。要继续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法规政策,逐步实现村级管理规范化、民主化,加快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