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企业合作协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0:00

矿山企业合作协议篇1

铁矿石谈判尚未切入正题,武钢就在圣诞节之前与委内瑞拉矿业集团就铁矿石达成“五方协议”,并明确表示“该协议为首个明确以‘中国价’执行的合同。”

“价格不超过50美元/吨。”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有武钢高层在“每吨40多美元”和“不超过50美元/吨”之间斟酌了许久,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个价格远低于日韩钢企与“两拓”今年达成的约为55美元/吨的铁矿石首发价。这个价格将从今年四季度开始结算,直到2015年。

“相关领导已到委内瑞拉考察,正式协议刚刚签署。”上述武钢高层向《财经国家周刊》证实,武钢等以投资委内瑞拉矿业集团获取“中国价”的操作模式因此浮出水面。

解密“五方协议”

除了武钢和委内瑞拉矿业集团,“五方协议”中的另三位主角是谁?

12月下旬,一位接近谈判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参与“中国价”的五家企业分别是武钢集团、中冶集团、五矿集团、国家开发银行和委内瑞拉矿业集团。具体的操作模式是由武钢与中冶、五矿组成合资公司,国家开发银行负责向合资公司提供银行贷款以对委内瑞拉矿业集团下属的CVG矿业公司进行投资。

“五方协议”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矿山投资模式。

“这是一个全产业链条的组合,”联合金属网铁矿石频道主管杜薇表示,国开行提供资金,CVG矿业公司进行矿石生产,中冶在矿山和运输线建设方面优势明显,五矿主管铁矿石贸易,而武钢进行最终的钢铁生产。“此前还没有类似的合资企业参与矿山投资。”

武钢集团内部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武钢“中国价”源于此前武钢国贸与委内瑞拉矿业集团签署的一份临时铁矿石贸易协议。早在1997年和1998年,武钢国贸公司就采购过委内瑞拉的铁矿石,但由于受其码头的装运能力限制,武钢对其铁矿石的采购量一直很小。

在武钢与委内瑞拉矿业集团的谈判过程中,中冶集团和五矿集团均表达了同样的购买意向,为避免“内耗”,经国开行协调,三家中国公司达成一致,最终与委内瑞拉矿业集团签署了“五方协议”。

在“五方协议”中,中国三家公司组成合资公司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向委内瑞拉矿业集团投资,四方共同开发委内瑞拉铁矿石资源。CVG矿业公司承诺将其铁矿石以武钢获得的“中国价格”出售给武钢,并用于偿还中国开发银行的贷款。

武钢成为这一协议的最大受益者。在达成的协议中,协议价格从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结算,2010年至2015年依然按照这一协议价格进行结算。

武钢同时还争取到委内瑞拉矿业集团公司矿山产能扩张后增量部分的优先采购权和拒绝权。

据商务部有关专家介绍,委内瑞拉矿业集团与武钢签订协议,一方面是希望借中国的投资扩大产能,另一面是希望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供货市场来避免其他铁矿石巨头的冲击。

挑战“定价模式”

作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中国希望增强铁矿石谈判的话语权由来已久。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早在今年6月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明确表示,“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价格谈判机制。”

但三大矿山对此并不买账,力拓公司铁矿石部门首席执行官萨姆・沃尔什在回应中钢协的“中国价格”时明确表态;“如果有任何不公平的成分掺进正在构建之中的价格体系,那么铁矿石基准价格谈判将会非常艰难。”

武钢此次与委内瑞拉矿业集团签订的价格,一方面低于日韩钢企与三大铁矿石巨头签订的价格,另一方面也打破了铁矿石长期协议一年一签的惯例。

武钢签署此项协议,并非局限于试水“中国价格”,更重要的是谋求长远合作。委内瑞拉铁石矿总储量达146亿余吨,其中已探明储量超过41亿吨,而委内瑞拉矿业集团是其国内唯一的铁矿生产企业。

矿山企业合作协议篇2

此时的平静是下一场更大规模的交锋酝酿还是谢幕的尾声,尚还未知。而这一交锋中最耐人寻味的浙江籍“煤老板”退出利益的补偿问题俨然成为贯穿整个争锋始末的核心所在。但相对这次煤改的整体利益点,此次关于“山西煤改”的那些争锋也已实质性转变为“煤改”过程阵痛的兼顾呼声与博弈。整个“山西煤改”或者全国范围更大规模的“煤改”已成不可逆的转型。

事件回顾

此次煤改风暴始发于今年4月16日,山西省政府下发的“10号文件”,即《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该文件发展目标部分的第二条就明确要求:到2010年,全省矿井数量减少到1000处,矿井单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年以上。这一文件的出台也吹响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强硬整合行动的号角。

根据山西的煤矿改革计划,到明年年底之前,全省的矿井数量将会减少一大半,由目前的2600多口,减少到1000口左右,而煤矿企业的数量,则会从目前的2200多家,压缩到100家左右。在产能上也进行大幅提高,把煤炭企业的年产能规定为300万吨以上,每一口矿井产能规定在90万吨以上。涉及企业数量如此众多,全国最大规模的企业重组就此开启。

按照山西省政府整合行动实际进展情况,截至今年9月底,山西全省11个市的资源整合方案均已完成报批工作,96%的被兼并煤矿企业已按照批准的方案签订了重组整合协议,进入了实施阶段。与此同时,山西省政府为资源整合敲定了时间表,要求在9月底之前全部完成正式收购协议的签订工作,10月底基本完成主体企业到位和证照过户换发工作,到11月份全部完成验收工作。

随着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强硬整合行动的不断推进,作为山西煤矿投资主体之一的浙商老板也煎熬的经历着期待、观望、忧虑乃至抗议诉求。11月是山西省政府框定的煤炭兼并重组最后验收大限,由于疏导机制不畅,浙江籍煤老板诉求无门,一些浙江籍煤老板陆续返回浙江,开始了声势浩大的集会抗议活动。

10月31日,拉开序幕。由泽大律师事务所吴族春主持,30多名原本不愿意公开出面的温州籍煤老板聚集杭州,谈山西煤改的执行缺失。

4天后,国内媒体陆续了煤老板抗议山西煤改的消息。

随后,有消息称贵州、山西、内蒙等地投资的数百名煤老板将于11月5日前回到温州,由于大部分温州煤老板的资金来源以家乡人集资入股为主,每个矿背后还有几十个甚至上百小股东。他们准备在平阳县水头组织万人签字活动。在11月5日,在多方协调下,此次万人活动宣布取消。

11月9日下午,浙江省经信委下属浙商资本投资促进会称已起草一份建议书,主要内容是抗议山西煤改一些举措违反宪法,并已通过特快专递从杭州同时发向全国人大、国务院、山西省人大和山西省政府。该会还通知多家媒体,预备于11月18日组织大型律师团在杭州研讨煤改不足,并邀请山西省有关方面出席。

11月18日上午,“地方产业政策延续性与企业投资信心”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但山西方面并未拍代表参加,会议也随之演变为“专家交锋会”。

而在浙江省政府方面,今年6月,由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浙江省经济协作办牵头组织的调研组赶赴山西,走访晋中、临汾、大同等地浙籍企业。7月,一份全名为《浙商在晋投资的煤矿企业在山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背景下可能遭受重大损失》的调研报告被递交到浙江省国土厅、浙江省经济协作办,引起官方的高度重视。

该调查报告中称,初步估计浙商在山西投资煤矿企业约450多家、煤矿500多座,投资总额在500亿-1000亿之间,控制的煤炭资源年产量在5000万吨以上,占投资山西煤矿民间投资的近1/6。更为关键是,在2008年浙江省消耗的1.8亿吨煤炭中,山西浙商直接、间接返销煤炭占30%。

在10月下旬,浙江省政府主要领导对该调研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引起了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的高度关注。

11月11日,平阳县政府也派出了一个由分管副县长带队、多个部门人员组成的13人调研团,赶赴大同、太原、忻州等地市进一步了解情况。

与此同时,煤老板比较集中的乐清市、苍南县、永嘉县政府,也将相继派出调查组前往山西调研。其中,苍南县政府派出政协调查组前往山西调研。

另有消息称,浙江省将于近日派出工作组,赴山西沟通和磋商。

观点争锋

如此大规模的“煤改行动”必然引起各方利益群体及舆论的强烈关注。强硬、支持、建议、斥责、反思、抗议等种种观点与舆论彼此交织,最终蜕化汇聚为改革进行时的理论争锋。也为此次的“山西煤改”甚至这首开始全国“煤改”行动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参考与更为广阔的利益面考虑。

作为此次“山西煤改”的具体策划者,山西省政府方面的态度是坚决的,产能不达标的全部淘汰。对于被淘汰的中小煤矿剩余资源经济补偿问题,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李建功曾表示,根据规定,兼并企业向小煤矿退还剩余资源量的采矿权价款,还区别情况按原价款标准给予一定经济补偿。

由于山西此次煤改更多的带有行政整合的痕迹,自山西煤改开始,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论至今不断。陕西政府方面也多次通过媒体等平台多次表达此次山西煤改应该称为“大进小退”、“优进劣退”,并指出在整合后保留的1053处矿井中,国有办矿占19%,民营办矿占28%,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办矿占53%。在整合过程中也有很多民资煤矿作为整合主体重组其他企业,在退出的煤矿企业也不仅仅是民企,其中也包括了山西省属国有重点煤气下属的22座不符合条件的小煤矿。部分不以煤炭为主业的大型国有企业,也全部退出了所办煤矿的控股权,转由大型煤炭企业生产经营。

因为山西煤改过程带有很强的行政干预,有的中小煤矿老板甚至坦言是被迫签署《进驻被兼并煤矿协议》,并向媒体、专家求援,而这种非市场化的双方不自愿行为也成为了舆论探讨“国进民退”的症结所在。而近阶段对于“国进民退”的一般理解对市场化机制的一种破坏,而对于产生“国进民退”这种调控之手的作用似乎心有余悸,就害怕是改革的一种倒退。能不用就不用,最好不用。

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彭刚教授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针对山西煤炭行业重组问题,必须要在具体的背景、环境、阶段和条件下来讨论,不能泛泛地去讲“国进民退”。就山西煤炭行业的现状而言,国有企业与众多低效率民营企业之间差距之悬殊,无论是“行政整合”还是“市场竞争”,只要是要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其结果就必然是“国进民退”。在这里,“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其实都是“同一只手”。

在“国进民退”或是“大进小退”、“优进劣退”的争论中,我们看到的是,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留下的更多的是深层次关于“看不见的两只手”合适运用的思考。

“国进民退”争论在无果中日渐趋同后,一场产权及法理争锋又高调登场。

11月9日,浙商资本投资促进会向全国人大、国务院、山西省人大、山西省政府发出一份名为《关于要求对山西省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内容的合法性、合理性问题进行审查处理的公民建议书》特快专递,要求对《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08]23号,下称“23号文”),以及今年4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晋政发[2009]10号,下称“10号文”)的合法性、合理性问题进行审查处理。

叶檀也通过个人博客发表《非法剥夺煤老板产权中国法治将大幅倒退》一文,部分媒体也频频发文支持山西被整合中小煤矿通过法律途经维护其产权利益。一些律师事务所直至组建律师团开始关注并着手对此事进行调查。

山西相关部门也做出过回应。根据宪法,资源是国家的,不能买卖;煤炭资源领域的违法违规经营、非法交易、地下协议和不正当利益,法律和政策不应予以保护,当然也得不到相应补偿;采矿权人把投资形成的资产和尚未开采的国家资源混为一体,据为己有,不合理、更不合法。

针对中小煤矿产权的争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时红秀表示,由于我国矿产资源立法中的各种权益界定不明,“取得了矿业权便同时取得了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现行法律依据,为各方争夺自然资源类国有资产收益提供了“制度性机会”,导致大家开始对矿产资源国有产权收益的争夺。

相信此轮争论不仅仅是“山西煤改”问题上的一种探讨,此次多方观点的争锋必将为整个制度的建设提供一种更加理性的思考。

利益之争

一方面是规模空前的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强硬整合行动,一方面是被整合中小煤老板的诉求,博弈也好,诉求也罢,其背后便是复杂的利益纠葛。

煤矿事故频出,煤矿资源开采的巨大浪费,无疑是山西下定全省煤炭产业调整决心的根本出发点。绝大多数在山西经营中小煤矿的煤老板对山西煤改的初衷都是支持的,也很乐意参与其中。但发展到被兼并、退出补偿这个涉及到中小煤老板切身实际利益的问题时,中小煤老板们便开始担忧起来,担忧自己的命运与处境。

通过采访及资料收集,我们知道很多中小煤老板大多以山西、浙江、福建等地为主。此次煤改风暴中,浙江籍煤老板诉求声最高。这也许跟浙江籍煤老板的资本筹集有关,浙江民资一直有着“家族式”出资(抱团)的习惯,一个煤老板背后也许有几十甚至上百名中小股东。有的甚至部分借用高利贷维持资本运转。

“煤矿关停已经给我们造成很大的损失了,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我们只是希望能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补偿款,按山西目前的补偿的标准,现在能拿到投资款的1/3就不错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浙江籍煤老板如此对记者表示。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有关官员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此次煤炭资源整合中,按照这些煤矿主原来实际缴纳价款的1.5倍或者2倍给予赔偿,已经考虑了市场因素。

同样的煤矿,“煤老板”认为值几个亿元,评估才几千万元,巨大的“落差”导致双方的争执:一方说“兼并方评估不合理”;另一方说“被兼并方漫天要价”。对如此“落差”的产生,有关专家这样分析:“煤老板”获得一座煤矿的采矿权后,一种情况是,“煤老板”自己挖煤;另一种情况是,“煤老板”之间层层“倒卖”,“最后一棒”接手者所付采矿权价格远高于“第一棒”价款。“落差”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资本运作上,资本总是期待资本利益的最大化,而这种利润的资本分析却存在着同等风险的不确定性,当然其中也包括了其他政策等风险。而此时再看此次煤改所涉及的民资,确实需要分类进行补偿,山西方面也对外宣布,视不同情况对矿主原来实际缴纳价款的1.5或者2倍进行了补偿,在没有更好的补偿机制形成的情况下,赔偿具体措施及赔偿款的到位落实也就成为当下之急。

不可逆的转型

其实山西也经历过多次大规模的煤改,只是此次更多的涉及到了此前获得开采权的民资系中小煤矿。在民资一路高歌的今天,这种利益的冲撞必定引起社会舆论波澜的浪花。各方的行动、各种观点的争锋,让我们对各方利益有了更多的认识,任何一方再也不可以忽视另一方的利益存在及呼声。据悉,浙江方面已经派团前往山西交涉此事。

再一次反观此次山西煤改,此次山西煤改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煤炭矿井总数减少到约1000座,单井年产90万吨;形成三个亿吨级和四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大集团煤炭企业产量占全省的75%。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到2015年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1人以下。实现煤炭产业的升级,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拉长产业链。

山西煤改的初衷和调整目标上我们看重的更是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到2015年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1人以下,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基于这种目标的煤改,虽然过程比较强硬,各项环节控制还待进一步完善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但山西煤炭产业整体升级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可逆的转型。

山西省煤改大事记

■2003年第一次煤改,以技术改革为主。

■2004年煤炭产权改革,当年,全省关闭了4000多座非法煤矿,并将年产3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关停,此举意在通过整合遏制频发的矿难。

■2006年,出台《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办法》,要求年产9万吨以下的煤矿出局。

■2007年,出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鼓励国有煤炭集团重组、合并;对私人小煤矿,则鼓励采取国有煤企托管、兼并等方式。当年,同煤集团就成功兼并重组大同、朔州、忻州3市23座煤矿。

■2008年,山西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10年全省矿井个数控制在1500座以内,使大集团控股经营的煤炭产量达到全省总产量的75%以上。

■2009年4月16日,山西省政府下发“10号文件”,即《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并成立了以省长王君为组长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组。

矿山企业合作协议篇3

近年来,在市局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把非煤矿山应急管理工作做为加强非煤矿山安全基础管理,预防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按照“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要求,强化了非煤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装备建设、救援演练和宣传教育等工作,提高了非煤矿山应急救援保障能力,保持了非煤矿山行业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根据会议要求,现将我局非煤矿山应急管理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有采石企业24家,其中22家取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2家正在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自去年9月份以来,由于全运会、国庆60周年、元旦、春节等大型活动或节日相继到来,多数采石场一直处于停产状态。在应急管理工作上,全市24家采石场每家均不少于1名专职应急救护员,并且都与市4支区域性的非煤矿山专业救护队伍签订了应急救护协议。

二、应急救援工作开展情况

(一)整合力量,成立区域性应急救援队伍。

为提高非煤矿山突发事件的救援能力,我们按照“布局合理、反应灵敏、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原则,在采石场数量相对集中的4个镇街,对应急救援力量与装备进行区域整合,先后成立了木石镇、柴胡店镇、南沙河镇、东沙河镇等4支非煤矿山专业救护队伍。救援队长由镇副安监中队长担任,具体负责日常的应急救援工作,并将自辖区内采石场的大型工程机械、救援装备予以登记造册,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救护队伍少、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各应急救护队坚持每季度召开1次由救援队员及采石场负责人参加的会议,通报相关事故案例,学习安全规程,开展巡回检查,协调救援演练,为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签订协议,明确队企之间的救援关系。

为了激发救护队伍的积极性,我们按照“就近结对、有偿服务”的原则,积极敦促所有采石场与4支救援队伍签订救援协议。目前所有22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全部于与4支救援队伍签订了应急救援协议;正在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的2家采石场也于今年与木石镇非煤矿山救护队签订了协议。各救护队根据每个采石场的规模,定期收取一定的费用,应急救援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由所在采石场据实支付。

(三)跟踪指导,强化应急救援预案管理。

结合采石场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换证和新办证工作,我们对全市非煤矿山应急救援预案逐一进行了修订完善,对救援人员进行了充实和调整,进一步增强了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同时,我们组织专业人员对《市非煤矿山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了修订,并报市政府备案,8月,被收录到《市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汇编》。

(四)未雨绸缪,搞好救援队伍预防性检查。

4支非煤矿山专业救护队结合服务对象的特点,认真组织,精心制定预防性安全检查方案,采用到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熟悉救援环境与发现消除事故隐患相结合的形式,每年至少2次派专业人员深入各采石场进行预防性检查,重点检查各类安全隐患、企业职工安全培训和“三违”情况、应急预案制定和应急演练开展情况。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通报采石场和镇安监中队,及时监督整改。对一些重大的安全隐患,则由安监中队、采石场及专业救护队联合商定的安全保障措施和处置方案,报市安监局批准后,由采石场抓好落实。

(五)加强演练,提升非煤矿山应急救援能力。

为督促采石场强化安全应急救援工作,提高救援能力,去年,我们先后在木石镇、柴胡店镇、东沙河镇分别举办了3次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活动,演练做到了组织指挥到位、资金物资到位、演练程序到位,全面检验了应急救援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检验了应急联动指挥工作机制和处置突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能力,锻炼和提高应急救护队的抢险救灾能力。

矿山企业合作协议篇4

一、资产处置的内容

将集团公司的矿山采矿许可权、机械设备、房屋建筑物和270余亩土地中的91.41亩生产用地出让,其中40亩土地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投标者中标后按规定必须受让南方公司租赁期间投入资产中经评估的界定内资产,另51.41亩工业生产用地从南方公司按规定受让。

二、资产处置的方式

1.矿山采矿权:矿山采矿权出让采取协议转让方式出让。由区政府向市政府行文要求对硅灰石集团公司矿山采矿权按协议转让方式出让,市政府批复同意后委托江西信达矿业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对硅灰石(集团)有限公司采矿权进行价值评估,采矿权价款由中标受让方承担。

2.机械设备、房屋建筑物及40亩土地:机械设备、房屋建筑物及40亩土地采取公开招拍挂方式出让。

其中:⑴机械设备:委托金山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评估。⑵生产区厂房及生活区职工住宅、设施:委托金山有限责任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评估。⑶40亩土地:按照2007年《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为204元/平方米(约合13.6万元/亩),该宗地总价为544万元,需委托市金地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进行评估。

3.南方硅灰石实业公司资产:中标者中标后必须按规定受让南方公司租赁期间投入资产中经硅灰石(集团)有限公司认定的资产(需委托金山有限责任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评估)。

4.中标受让方必须按规定受让南方硅灰石实业公司2001年因招商引资原因已过户的51.41亩土地(34274.94平方米)地价181.66万元(按照2001年人和乡地价标准53元/平方米计算)。

三、资产处置的原则

做大做强的原则。资产处置的目的是要加大硅灰石项目的投入,上附加值高的硅灰石系列产品生产线,提高对硅灰石原矿的利用率,达到既延长硅灰石原矿的开采年限,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四、资产处置的步骤

(一)成立硅灰石(集团)有限公司矿山资产处置领导小组。

(二)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清产核资,根据清产核资结果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资产移交清册。

(三)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四)进入资产处置程序。

1.协议出让矿山采矿权

(1)矿山采矿权出让采取协议转让方式出让。

(2)区政府向市政府提交硅灰石(集团)有限公司矿山采矿权协议转让请示,市政府批复同意后,依法按规进入矿山采矿权协议转让程序。

2.招拍挂出让机械设备、房屋建筑、土地等资产

(1)拟定招拍挂公告[公告内容应注明招拍挂资产的范围、标的起价(不含手续费)、时间、地点、联系人、报名费及报名条件],委托资产拍卖机构通过媒体在全市进行公告。

(2)进行公开招拍挂,委托一家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或公司)对矿山资产进行公开招拍挂。

3.签订资产转让合同,资产转让合同包括:

(1)转让与受让双方和名称与拄所;

(2)转让标的企业国有产权的基本情况;

(3)转让价格、价款支付时间和方式及付款条件;

(4)产权交割事项;

(5)转让涉及的有关税费负担;

(6)转让的预设条件;

(7)转让标的企业涉及的职工安置方案;

(8)合同各方违约责任;

(9)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

(五)资产移交。

1.矿山采矿权协议转让后,由资产处置领导小组按照协议转让程序依法办理有关手续,采矿权价款依据《矿业权出让管理暂行规定》(国土资发号)的规定进行处置的意见,由中标受让方到有权审批的国土资源部门缴交规定的采矿权价款后办理采矿权过户手续。

2.公开拍卖的40亩土地到国土资源部门缴交土地价款后办理土地使用权过户手续及款项支付手续。

3.设备、房屋、建筑物、设施等资产,交清中标价款后由资产处置领导小组按资产评估明细表与受让方办理交接手续。

4.中标受让资产者,还应按规定支付受让的南方公司评估界定的资产和受让51.41亩土地181.66万元的费用后办理资产移交手续。

五、遗留问题的处理

1.在矿山资产未交接前,继续延顺硅灰石(集团)有限公司与南方硅灰石实业公司年签订的租赁合同,租赁费按实际承租时间计交。

矿山企业合作协议篇5

矿山企业并购是矿山企业通过法律形式改变、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等方式将矿山企业进行兼并、整合,实现矿山企业自身优化生产的一种法律行为;也是现今国家为实现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矿产产业结构,提高矿产生产集约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促进矿产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推行的一项重大产业政策。

对于以矿产资源为主的矿山企业而言,矿产资源的储量、规模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大量的矿山企业为了实现以较少的投入实现规模迅速扩张从而达到产业效益的最大化,都会不可以避免的采用并购与重组等策略来提高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程度,从而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矿业市场取得优势。但是,并购作为企业的一项重大决策,必须经过充分的论证考察后由公司集体决策,才能确保并购成功实现企业并购的目的。笔者认为,矿山企业的并购,必须充分考虑以下风险问题:

一、矿山行业的市场风险:矿山行业的市场风险包括矿产品市场销路和产品价格的起伏变动。在经济市场中,矿产品市场是非常敏感的。矿业企业的决定收购目标企业之前,必须对目标企业的产品市场有一个充分的调研判断,一旦出现对市场未来前景的误判,作出的并购决策将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重大不利影响,有些甚至会是致命性的打击。

二、并购中的法律风险:

1、并购方式决策不当可能引起的法律风险

矿权并购有出售、作价出资、合作勘查或开采、重组改制等多种方式。不同的并购方式在交易标的、债务风险承担、法律程序等方面的侧重点亦各不相同,如不能选择现实、有效,能够获得最大效益的交易方式,会给并购方带来损失并引发不可预料的法律风险。

2、产权不清可能引起的法律风险

由于我国矿权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很多矿的产权没有进行界定或界定不合理,未向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法定手续,导致产权不明,如有的矿名为集体企业,实为个人所有;有的矿名为民营企业,实为承包村集体的企业;有的矿股权结构比较混乱。要理顺产权关系,需要矿山企业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从企业成本角度考虑,很少有企业主动去理顺产权关系。并购方如果不深入了解被并购方的产权状况,一旦实施并购,容易造成并购方与产权相关人的产权确认纠纷,造成原股东之间、新股东与老股东之间对资产价值和应承担的义务发生争议,从而引发并购方巨大的经济损失。

3、或有负债可能引起的法律风险

或有负债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有些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有可能造成损失,由于最终的损失结果尚难以确定,不能在年度会计报告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正式报表中明确反映出来的一种潜在债务。由于或有负债的发生或者处理结果处于或然状态而无法预料,并且轻易不为常规审查所能知悉,如果一旦发生,会影响被并购方的资产价值,甚至会给并购方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4、土地使用不规范可能引起的法律风险

矿山企业一般建在山区,厂房的建设、矿山的开采、尾矿库的建设以及矿石运输道路的开发等都需要占用村集体土地。矿山企业根据用地情况一般会取得部分建设用地,但实践中该部分建设用地的面积都小于企业的实际占地面积,差额部分土地,矿产企业多采用与村民签订占地补偿协议等方式占用村民集体土地,这种占用实际是一种租赁行为。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并购方如果对被并购方的土地使用情况不清楚,收购后不仅会受到行政处罚,而且有可能与村集体发生冲突,使并购方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5、矿区基础建设违规可能引起的法律风险

由于矿山企业多设在山区等偏远地段,处于政府部门监管空白区,所以矿区厂房、尾矿库等基础建设往往存在无证建设、违法发包等违法、违规行为,该部分基础设施不具有合法性,且易引发安全生产事故。并购方并购后,不但有可能面临政府部门的处罚,还有可能承担相应的安全事故责任。

6、环评问题可能引起的法律风险

随着国家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国家对矿权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审查亦越来越严格,既有对矿权项目排污治理的要求,也有对特殊区域禁采、限采的规定。从矿权项目的设立之初到项目的实际开采,每一道手续几乎都存在对项目环评方面的审查。并购方在并购中如果未能重视环评问题,使并购违反相关环保法律规定,将要承担巨额罚款等处罚,被并购方甚至有可能因环评不达标而被勒令停产或限期整顿。

三、并购后的整合风险

企业实施并购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协同效应,具体包括:管理协同、经营协同和财务协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并购后的企业必须要实现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协同,然而在企业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未必一定达到这一初衷,导致并购未必取得真正的成功,存在巨大的风险:

1、管理风险。并购之后管理人员、管理队伍能否的得到合适配备,能否找到并采用得当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能否具有一致性、协调性,管理水平能否因企业发展而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存在不确定性,都会造成管理风险。

2、规模经济风险。并购方在完成并购后,不能采取有效的办法使人力、物力、财力达到互补,不能使各项资源真正有机结合,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经验的共享补充,而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种风险因素的存在必将导致并购的失败。

3、企业文化风险。企业文化是在空间相对独立、时间相对漫长的环境下形成的特定群体一切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并购双方能否达成企业文化的融合,形成共同的经营理念、团队精神、工作作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会带来风险。企业文化是否相近,能否融合,对并购成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特别是在跨国、跨地区的并购案中。

4、经营风险。为了实现经济上的互补性,达到规模经营,谋求经营协同效应,并购后的企业还必须改善经营方式,甚至生产结构,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严格控制产品质量,调整资源配置,否则就会出现经营风险。

四、矿山企业并购风险的防范措施:

1、充分调查了解被整合矿业企业的环境背景,对该行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准确判断该矿山行业的发展前景,把行业的市场发展风险降到最低。

2、做好并购前的尽职调查,通常情况下,尽职调查应囊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公司的主体资格:主要调查其成立情况、注册登记情况、股东情况、注册资本缴纳情况、年审情况、公司的变更情况、有无被吊销或注销等情况。

(2)目标公司的成立合同、章程:关注该合同与章程中是否有防御收购的条款、内容或规定;是否存在有关兼并、收购或者其他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转移的重大交易都需要经过公司股东绝对多数票的同意方才可以实施;是否存在禁止更换董事或轮任董事的限制,确定可否在并购后获得对董事会的控制权;是否存在高薪补偿被辞退的高级管理人员及股权权利计划,以正确分析目标公司被并购的难易程度,以及并购费用是否会增大或增大到什么程度。

(3)目标公司的董事会决议、股东大会决议、纪要等:在兼并的情况下,依照公司法的规定,是一定要有相应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决议的,这个程序必不可少。律师就要注意审查有关的董事会与股东大会决议是否依法作出,有无达到法定的或章程中规定的同意票数,投票权是否有效等,以确保程序上无瑕疵。

(4)目标公司的资产:本项所述资产是指目标公司的土地及房产、设备等有形资产。

(5)知识产权:在一些目标公司中,以知识产权形式存在的无形资产较其有形资产可能更有价值。对于所有知识产权的审查是保证并购方在收购之后能继续从中受益,同时还应当注意是否存在有关侵权诉讼,以准确评析可能存在影响权利的风险。

(6)环保情况:对环保的调查,包括目标公司的经营产品、经营场地与环保的关系,当初公司设立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是否通过环保审查、环保设施竣工后是否通过环保验收、现在目标公司有无违反环保规定;对废气和废水的排放、废物的存储的处置是否合法、有毒危险物质对场地和地下水的污染状况有无受到整改制裁通知。此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是否获得批准、关于环保的投资是否到位等。

(7)重大诉讼或仲裁:律师当然需要了解,是否有诉讼或仲裁程序影响到目标公司,包括实际进行的、即将开始的或者有可能产生的程序。在涉及巨额索赔要求,诸如环境污染、产品责任或雇主责任等方面的索赔的情况下,并购是否还应继续进行,就需要认真斟酌。

(8)必要的批准文件:凡涉及到国有股权、集体股权转让的并购,都需要事先审查一下目标公司有无批准转让的批文,该批文的真实合法有效性。

此外,尽职调查的范围还应包括目标公司的设立、存续、股权、治理结构、经营、财务状况等情况。

矿山企业合作协议篇6

在王大锁的举报下,2009年河南省公安厅组成专案组进行侦查。2010年,在办理该煤矿采矿转让许可和工商注册登记时未正确履行职责的鲁山县国土资源局和工商局的五名工作人员,均被法院判刑。

2010年2月,鲁山县人民法院一审确认鲁山县工商局的行政行为违法。同年11月10日,平顶山市中院终审判决驳回鲁山县工商局的上诉,维持原判。2011年4月28日,王大锁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判令被告鲁山县工商局赔偿其经济损失2.5亿元,此案索赔数额全国罕见。2013年3月14日,南阳市中院对此案作出终审判决。

个人煤矿“被”转让

地处鲁山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梁洼镇,因其辖区内煤矿众多,是鲁山县的经济重镇。当地部分人靠开煤矿富甲一方,家住梁洼镇北郎店村的王大锁也按捺不住发财的欲望,于1995年12月1日取得了位于该镇北店村四矿的煤炭生产许可证,并开始投资生产。

与其他精明能干、见多识广的煤老板不同,王大锁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也不擅长搞经营。2002年5月18日,王大锁将北店四矿委托给当地的杨某经营管理,后双方因合同纠纷,王大锁将杨某告上法庭。2003年5月20日,平顶山市中院判决解除了他与杨某之间的委托合同,王大锁收回了煤矿经营权。

吃过一次亏的王大锁并没有引以为戒,2003年7月13日,他又和当地的一个生意人王某签订了北店四矿承包协议书。合同内容是,矿上经营事务他不得干预,王某给他15%的提成。谁知,合同签订后没几个月,再生变故。

2004年1月15日,王某在王大锁不知情的情况下,以王大锁的名义与第三人马某签订了北店四矿的资产转让书,将北店四矿转让给马某。后经认定,转让协议上所谓“王大锁”的签字并非王大锁本人所签。

2004年3月30日,马某持北店四矿资产转让协议等材料向鲁山工商局申请个人独资企业变更登记。2004年4月1日,鲁山县工商局就把北店四矿的投资人变更为马某。2004年4月19日,鲁山县工商局为北店四矿颁发了投资人为马某的《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

2005年12月16日,鲁山县人民政府下文要求,决定对包括北店四矿在内的31个已经注销采矿证的煤矿实行关闭。2005年6月11日,北店四矿与北店村福达煤矿签订了资源整合协议,协议约定双方两个煤矿整合为一个煤矿,拟定企业名称为“鲁山县伟业煤业有限公司”,实际上仍是北店四矿,马某作为北店四矿的代表人在协议上签名。

王大锁认为,此次整合不但违反法律规定,也使自己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王大锁向有关机关进行举报,在举报材料中王大锁写到:为将煤矿彻底占有,王某打通了鲁山县工商局注册股股长安某、鲁山县梁洼镇工商所所长王某的关系,在鲁山县工商局副局长董某的指使下,由二人出面伪造了一份“王大锁”签字的转让协议,以10万元的价格,将自己合法拥有可开采的三个煤矿井口及资源廉价转让给了马某。

2006年6月份,王大锁向鲁山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确认鲁山县工商局给马某颁发《营业执照》的行为违法。因为种种原因,鲁山县人民法院行政庭不受理此案,后在河南省政法委纪检督察驻平顶山市工作小组的督促下,鲁山县人民法院才受理此案。2006年8月31日,鲁山县人民法院又裁定中止审理。

终获刑

为了讨回煤矿,几年来,王大锁家无宁日,险象环生。先是王大锁被鲁山县人民法院拘留15天,放出拘留所的当天,他又被别人强行带到广西长达一年多,不让其回家,后他乘看守人员放松警惕时才逃出,沿途要饭从广西回到鲁山县。他的妻子也被鲁山县公安局治安大队以殴打他人为由送进了看守所。他在家的女儿,被不明身份的人打伤,后来不得不寄居在亲戚家中。王大锁的儿子晚上住在家中害怕,就唤其伙伴晚上陪他同住在家中,夜间被人翻墙入室将他和伙伴殴打,头部被菜刀砍伤多处,案子至今未破。

在王大锁四处举报下,2009年河南省公安厅组成专案组进行调查。鲁山县国土资源局纪检组长张某、工作人员李某,鲁山工商局副局长董某、其他中层负责人安某、王某,因在办理北店四矿的采矿转让许可和工商注册登记时未正确履行职责,被平顶山市新华区人民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

新华区人民法院查明,2004年1月至2007年年底,董某担任鲁山县工商局副局长,主管注册工作。2004年4月1日,在其审核梁洼镇北店四矿投资人由王大锁变更为马某的注册登记过程中,违反《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管理办法》第14条“个人独资企业申请变更登记,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投资人签署的变更登记申请书;委托人申请变更登记的,应当提交投资人的委托书和人的身份证明或者资格证明”的规定及有关规定,在申请人未提交投资人王大锁签署的《个人独资企业变更申请书》和委托书及原营业执照的情况下,批准投资人变更为马某,并颁发了马某为投资人的营业执照,致使北店四矿产权变更,造成王大锁个人财产损失224.13万元。

法院认为,董某在办理鲁山县梁洼镇北店四矿变更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时,未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他人经济损失,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已构成罪。鉴于被告人董某认罪悔罪,可以酌情从轻处罚。2009年11月19日,法院一审判处董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法院认定,时任鲁山县国土资源局开发股长的张某,在整合煤矿负责审查材料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按工商部门错误的营业执照,以北店四矿马某作为该矿法人代表,参与煤矿整合,剥夺了王大锁的采矿权,情节特别严重,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犯罪的罪名成立,予以支持。被告人张某系投案自首,且认罪,可从轻或减轻处罚。2010年2月3日,法院一审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三年。李某、安某和王某等人也分别获刑。

2010年2月16日,鲁山县人民法院对王大锁诉鲁山县工商局一案作出行政判决,判定鲁山县工商局的行政行为违法,鲁山县工商局提出上诉。2010年11月10日,平顶山市中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王大锁认为,两级法院均判定被告行为违法,因为鲁山县工商局的违法行为,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自己理应得到赔偿。于是,2010年12月8日,王大锁向鲁山县工商局提出行政赔偿申请,要求赔偿因其失职给他造成的经济损失共计2.5亿元人民币。2011年3月8日,鲁山县工商局作出不予赔偿决定。

工商局摊上大官司

2011年4月28日,王大锁将鲁山县工商局告到了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诉讼标的为2.5亿元人民币,此案索赔数额全国罕见。2011年7月10日,河南省高院指定该案由南阳市卧龙区人民法院异地审理。

同年7月15日,卧龙区人民法院开始立案,王大锁向法庭递交了鲁山县伟业煤业有限公司购买炸药信息的资料,用以证明采煤数量。另外,王大锁还提交了鲁山县伟业煤业有限公司在河南省国土厅的备案资料一份,以证明其煤矿资源的价值。在庭审中,鲁山县工商局辩称,我局没有给原告造成任何直接经济损失,原告即使有损失,也是承包人没有按约履行给付义务,与我们工商局没有任何因果关系,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被告的理由是,2003年,原告王大锁因无力经营,将北店四矿的生产经营权交由王某,并承担该矿的安全责任及债权债务。2006年3月3日因王某未按协议支付款项,王大锁向平顶山市中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王某支付承包提成款,并终止承包协议。从以上事实可以证明自2003年至2006年6月18日平顶山市中院开庭审理时止,该矿一直在王某手中正常经营,为此,王大锁不具备原告主体资格。

另外,《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37条规定,登记主管机关核发的营业执照是经营单位取得合法经营的凭证。从2004年4月至2006年6月18日平顶山市中院开庭审理,到2005年12月北店四矿被鲁山县政府关闭,王某仍在承包经营的有效期内,原告无权利要求行政赔偿。再者,工商登记只是对经营者合法经营资格的确认,是一种经营身份的确认,不是所有权的确认,所以不会使企业的所有权改变,企业资产的转移应由双方依法转让。因此,工商登记不会造成所有权人财产的转移。

因案情复杂,2012年8月18日,经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延期三个月。

2012年11月18日,卧龙区人民法院查明,按照《赔偿法》和《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造成公民法人财产损失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给予赔偿。被告鲁山县工商局在办理北店四矿工商变更登记时,在原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投资人王大锁没有签署变更登记申请及委托书的情况下,违法将北店四矿登记在马某名下。该变更登记行政行为因违法已被鲁山县人民法院和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裁决撤销。变更登记行政行为具有行政许可、行政确认性质,因此给原告造成的财产损失依法应当赔偿。

关于赔偿数额问题,卧龙区人民法院认为,新华区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刑事判决书中认定张某、李某二人因造成王大锁600万元的重大损失,对董某、安某、王某的刑事判决书中认定三人因造成王大锁个人财产损失224.13万元。可见600万元考虑了矿产资源价值的因素。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许可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对变更或者撤回行政许可的补偿标准未作规定的,一般在实际损失范围内确定补偿数额;行政许可属于行政许可法第12条第(二)项规定情形的,一般按照实际投入的损失确定补偿数额。”而行政许可法第12条第(二)项规定的就是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行政许可事项,因此不能把600万元作为赔偿依据。

工商败诉

卧龙区人民法院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许可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第13条的规定,被告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与他人恶意串通共同违法侵犯原告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被告与他人违法侵犯原告合法权益的,应当根据其违法行为在损害发生过程中和结果中所起作用等因素,确定被告的行政赔偿责任。

王某以王大锁名义签订的转让协议也是导致被告鲁山县工商局错误登记的原因之一。原告王大锁已就北店四矿的承包合同纠纷将王某诉至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该案至今尚未审结。故本案应适用“被告与他人违法侵犯原告合法权益的,应当根据其违法行为在损害发生过程和结果中所起作用等因素,确定被告的行政赔偿责任”的规定,适当确定赔偿数额。以承担224.13万元的40%赔偿责任为宜,赔偿原告89.652万元,其他损失应在另案中确定。原告诉讼请求为2.5亿元,明显超出实际损失,因此其请求不予支持。

法院最后认定,原告所举鲁山县伟业煤业有限公司购买炸药信息资料及该公司在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备案资料,不能证明北店四矿在被告变更登记在马某名下资产时的价值。同时,鲁山县伟业煤业有限公司系重组企业,拥有多个矿井,不能将该公司的资产与北店四矿等同。故原告所举的计算财产损失的证据法院不予采纳。原告申请委托专门机构对北店四矿开采现场进行勘验,并对煤炭实际生产量作出鉴定。该申请忽视了北店四矿先后由王某、马某、鲁山县伟业煤业有限公司投资经营的事实,即使现在作出勘验、给出鉴定结论,也不能作为计算原告财产损失的依据。对此申请法院不予支持。

2012年11月30日,卧龙区人民法院判决鲁山县工商局在判决生效后10日内赔偿王大锁财产损失89.652万元,驳回原告王大锁的其他诉讼请求。一审判决下发后,王大锁以应当全赔为由,提起上诉。被告鲁山县工商局认为,王大锁不具备一审原告主体资格,造成错误变更登记的原因是申请人提供虚假登记所致,工商机关不应承担赔偿责任,也提出上诉。

南阳市中院经审理后认为,作为原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确定的投资人,王大锁认为争议的变更登记行为侵犯合法权益而提起行政诉讼主体资格是适格的,上诉人鲁山县工商局在办理北店四矿工商变更登记时,显属违法。且该变更登记行为已由平顶山市中院生效行政判决予以撤销,争议的变更登记行为给上诉人王大锁造成的财产损失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矿山企业合作协议篇7

自2006年12月4日启动矿权整顿整合工作以来,各工作小组和相关企业,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批准的整顿整合方案稳步推进矿权整顿整合,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基本达到了减少矿权数量、规范开采行为、治理地质灾害、完善内部管理,基本解决因矿界重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等目标。

(一)铅锌矿权整顿整合情况。

河东片区:采取由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昭通市铅锌矿统一收购其余7户私营铅锌矿的方式进行整合,已实现成功收购的目标,签订完善了各类收购协议文本,支付协议收购总资金6620万元。新矿权的《开采利用方案》、《安全状况评价报告》、《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等方案报告已经县领导组审批同意,上报市直相关部门评审通过,办理了相关证照。新矿权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已经专家组审查,领导组批准。目前,企业已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勘测设计,向加工基地交纳足额保证金,进入边治理、边开采阶段,部分地灾的治理已基本结束。

河西片区:片区内的原矿权人采取自行协商、以股份制形式组建新公司的方式进行整合。其中,一平台由原8家企业整合为一个矿权,组建了××县八合光大矿产开发有限公司;二平台由原7家企业整合为一个矿权,组建了××县红尖山铅锌矿有限公司;三平台由原7家企业整合为一个矿权,组建了××县莲花洞铅锌矿业有限公司;黄木块片区由原2家企业整合为一个矿权,组建了××县钻宝山铅锌矿业有限公司。新组建的4个公司已签订了整合协议,完成了预登记,新矿权的《开采利用方案》、《安全现状评价报告》、《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等已经县领导组审查同意并上报市直部门评审通过,办理了相关证照。新矿权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已经专家组审查,领导组批准。目前,各企业正按照领导组的要求,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勘测设计,在交纳地质灾害治理保证金后,进入边治理、边生产阶段。

整顿的18户铅锌企业,已有7户企业主动申请退出,其余11户企业已按领导组和工作组的要求,制定了整改方案,其中8户企业经领导组批准,相继开展了各类整改工作,目前已基本整改结束,进入恢复生产阶段。

(二)煤炭矿权整顿整合情况。

在洛泽河矿冶加工基地规划区内共有煤炭企业9户,其中:属于关闭的煤矿的4对,属于整顿的2对,属于整合的3对。目前,属关闭对象的,已严格按照省政府规定的时间要求进行了彻底的关闭,并落实了严厉的监管措施。整顿的2对矿井正按照行业政策要求,监督其进行整改。整合的3户企业,工作组正按整合方案要求进行整合,目前许家院煤矿已达成协议,签订了协议书。同时,对发路联营煤矿等5户企业矿权范围因采矿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处置,已协调资金3.06万元对房屋受损严重的30户农户采取临时避让措施,对受灾的16户86人已支付地质灾害补偿金57万元。同时,由企业垫资地灾鉴定费22.2万元聘请了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地灾鉴定,待7月份根据鉴定报告协调企业和受灾农户进行补偿安置。

二、资源深度开发工作进展情况

(一)铅锌项目开发建设情况。

总投资2.3亿元,年产值达15亿元的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日产2000吨铅锌选厂已于4月9日开工。加工基地抽调了3位同志作为协调服务工作人员,协助角奎镇协调和处理工程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预计明年8月份左右建成。

(二)煤化工项目开发建设情况。

1、总投资1.5亿元,年产值达2.88亿元的云南天力煤化有限公司60万吨电石厂,第一期12万吨电石厂项目土地征用工作正在进行之中,预计7月份启动建设。

2、云南旺立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的年产60万吨精煤洗选厂和年产10万吨铸造型焦厂建设项目已向市有关部门上报项目建议书,待审批立项后,加工基地将抓紧督促旺立达公司尽快启动两个项目的工程建设。

三、加工基地建设进展情况

(一)调整和完善加工基地管理体制。

为进一步理顺基地管理体制,完善机构,明确职责,强化管理和服务,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加工基地制定了基地管理体制调整方案,市委、市政府已批复同意,具体调整的内容是:

1、设立两个内设机构。一是党政办公室,主要履行机关文电、日常行政事务、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职责。二是综合科,主要履行联合执法、监督执法、协调执法,为企业协调各方关系,提供各种服务等职责。

2、设立三个派出机构。一是国土资源分局,主要履行贯彻执行各级国土资源管理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编制国土资源规划,承办项目用地立项报批,组织调处国土资源重要权属纠纷,组织实施基地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出让、租赁、转让、交易等职责。二是安监分局,主要履行基地范围内涉及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执行,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督查,组织协调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依法监督检查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监控,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重大事故的调查处理等职责。三是环保分局,主要履行基地规划区内各级环境保护工作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矿山企业污染防治规划,污染防治及对治理设施实施监督,组织调查处理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组织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审批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和组织竣工验收等职责。

3、设立洛泽河矿冶加工基地派出所,主要履行基地规划内的社会治安、安全保卫工作、治安管理、企业内部治安管理制度和行为的规范、民爆物品的审批和管理、矛盾纠纷的调解和处理,协助有关单位对规划区内企业的其他违法行为的检查和处理等职责。

4、成立洛泽河矿冶加工基地科技咨询中心,主要履行企业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的协调和组织,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做好规划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工作,完成基地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等职责。

(二)强化管理与服务。

为推进矿山管理规范化,推动矿山企业科学办矿、安全办矿、规模办矿,矿冶加工基地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制订了矿山企业民爆物品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定期召开矿山业主会议,强化安全意识,加强矿山管理,并与企业签订诚信建设协议,促进企业规范开采、合法经营。同时,切实搞好协调服务,在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情况下,承诺为企业提供以下协调服务,一是办理土地使用、环保、安全、建设、规划等属县及审批权限的相关行政审批手续;二是办理公安机关民爆物品审批手续;三是办理企业工商、税务登记、变更手续;四是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创造和提供培训的条件;五是帮助协调需要市级及以上行政部门审批办理的相关事项。同时公开办事程序,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积极做好工业统计工作。

为贯彻落实好(彝政办通[2007]17号)《关于加强工业统计工作的通知》要求,今年4至5月,加工基地委派了一名工作人员到市里进行能源统计节能管理培训,到县统计局进行统计业务培训。同时,将聘请县统计局人员对各矿山业主、统计人员进行统计业务培训,规范基地内工业企业统计工作,实时、准确把握工业经济运行动态,为基地未来发展方向和县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详实的依据。

(四)继续抓好小发路煤矿企业改制工作。

小发路煤矿企业改制职工安置兑现工作已完成,现正抓紧解决小发路煤矿企业改制工作遗留问题,已清理企业改制中遗留问题76件,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加工基地逐一加以解决。

(五)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做好工作。

进一步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长效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加工基地的发生。坚持每月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紧紧围绕基地规划区内企业改制、重点项目建设、矿界纠纷、矿权整顿整合、地质灾害处置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和调处。到6月20日为止,共接待调处了55件次上访事件,重点对县委督查立项的13件件作进一步调处,明确了责任人和办理时限。

(六)加强机关内部管理。

一是机关党支部工作。进一步完善《党支部主要职责》、《党员“”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定期召开支部及党员例会,不定期召集党员集体学习党的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党员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此外,凡涉及重大问题,召开党工委成员会议研究决定;开展了一次给贫困老党员献爱心活动。二是挂钩扶贫工作。经常到挂钩扶贫村龙潭村了解经济发展状况,帮助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主题,单位每一位干部职工结队帮扶1户困难户。三是机关后勤管理工作。加强了机关财务、食堂、车辆和物资设备的管理。以节约开支为目的,财务管理实行主管领导一支笔审签,食堂管理由专人负责,车辆驾驶实行定员、定岗、定点维修加油,物资管理实行统一采购、一一清理登记入帐。四是机关办文办会工作。严格按照机关文件拟办、送审和归档程序,处理机关公文、来文来电。坚持每月上报一次加工基地建设进展情况和县委政府督查立项的重点工作贯彻落实情况报告。

(七)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制定了2007年基地管委反腐败工作任务和措施下发到机关各部门严格执行;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廉政教育,凡涉及重要工作、重大经费开支、人事管理等都坚持集体研究决定;严格机关纪律,杜绝干部吃、拿、卡、要,严禁本机关随便吃请、请吃;严格审查机关干部入股采矿行为,对干部是否参与入股采矿进行了公示。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上半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基地建设是全县乃至全市的新课题,对管理工作者要求高,目前基地管委会缺乏相应的对口专业人才,且工作难度大,虽然大家都尽了全力,但开展的许多工作还不尽人意,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小发路煤矿虽然改制工作过半,但遗留问题较多,改制缺口资金大,必须投入很大精力逐步予以解决。

(三)辖区内地质灾害严重,涉及面广,受灾群众多,解决问题的难度大。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半年,我们的工作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县工业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机制创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开创加工基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新局面,确保完成加工基地最终的任务目标,即: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亿元以上,增加值20亿元以上,税收5亿元以上;形成煤锌电为主体的产业链,辐射全县,拉动县域经济多元化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实现××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突破。为此,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推动资源开发工作。

一是继续巩固矿权整顿整合成果;二是督促企业加快资源勘探步伐;三是推进深加工项目建设,做好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搞好日处理2000吨选厂和云南天力煤化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电石厂第一期工程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做好云南旺立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精煤洗选厂和年产10万吨铸造型焦厂建设项目审批立项的协调服务工作。同时,结合基地实际,加快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的创新,探索成立一个专门帮助项目办理前期手续的“项目服务中心”,并实行市场化运作,为入区项目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

(二)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继续协调各职能部门开展经常性检查培训,进行安全整治,加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处理力度,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积极争取资金,继续解决好小发路煤矿企业改制遗留问题。

矿山企业合作协议篇8

“中国目前与三大矿山进行了初步的交流,新年度的铁矿石谈判已经进入预谈判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告诉《财经国家周刊》。

2008年,中国进口铁矿石4.44亿吨,包括价格在内的一切有关进口的事宜,对中国的钢铁企业来说,意义无疑是巨大的。

2009年铁矿石价格谈判一直未能达成协议,如今,新一年度的铁矿石谈判重上拳台,正式谈判将在近日展开。

预谈判启动

历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开始于11月。最初参与铁矿石谈判的买方主要是欧洲钢厂、亚洲钢厂。随着中国钢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03年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钢铁企业加入买方的谈判队伍。

铁矿石谈判的卖方,主要是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和必和必拓三家。买方代表与三大供方展开“交叉式”谈判,确定来年长期协议铁矿石价格,称为铁矿石基准价格。

从双方预谈判的情形来看,2010年铁矿石价格上涨已无多大悬念,要谈的只是涨幅大小。早在10月中旬,三大矿山企业就暗示明年将会把价格上调30%―35%。

“(中国)市场需求非常强劲,前景乐观。”在给《财经国家周刊》的邮件中,力拓公司铁矿石部门首席执行官萨姆・沃尔什表示。“本土生产的高成本以及不断增长的碳钢产量,决定了中国的铁矿石进口额将有显著增长。”淡水河谷公司首席财务官FabioBarbosa也作出了类似的表示。

中钢协方面连续强调“中国价格”,并于10月中旬形成了统一时间、统一价格、量大价优的三点意见。

“总体来看,明年的铁矿石供需关系仍旧是供大于求。”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中钢协副会长罗冰生再次重申他的观点,矿山方面的涨价要求固然强烈,“不过铁矿石提价空间已经很小。”

而根据三大矿山已经开始的对2010年铁矿石价格的预测,它们似乎并不认为提价空间很小。在涨幅之外,三大矿山还提出了改变“定价机制”的诉求。

定价模式之争

“中国要求统一价格,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必和必拓一直提倡的指数定价。”必和必拓中国区一位高层向财经国家周刊》指出。

从2007年以来,必和必拓就一直在推行其指数定价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钢厂与供应商的长期协议仅规定采购的量,而价格则采用钢铁咨询商提供的指数,作为成交当日的铁矿石成交价。由于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和海运费的不确定性,指数定价对钢厂意味着更不稳定的原料供应价格。因此,对于指数定价,中钢协和中国钢铁企业一直敬而远之。

12月中旬,一位接近谈判的钢铁企业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澳方开始向中方钢厂传达出信息,价格机制上要求中方企业或者接受按普氏到岸价减去一定数额得出的离岸价,或者接受在2009年度基础上上涨30%的新年度协议。”

这一要求如果成为现实,将对谈判规则产生重大影响。一位钢铁业资深分析师透露,澳方出人意料地首先抛出所谓的“最后通牒”,其醉翁之意或许不在于30%的涨幅,而在于让业界接受其指数定价的方式。

巴西的淡水河谷也在试图推出新的定价方案。12月下旬,一位接近铁矿石谈判的人士透露,淡水河谷也向中方企业提出签订航运长协(Coa)的方案,将巴西到中国航线运费固定在某个水平,由矿山方负责找船运送。这样淡水河谷就由单一的矿石生产商转变为矿石生产商与承运商的双重角色。

FmG变数

铁矿石谈判启动之际,FmG(FortescuemetalsGroup,澳洲第三大、全球第四大矿石生产商)突然宣布不再执行“中国价格”。而在此前,FmG一直被视为中国铁矿石谈判的最佳突破口。

8月17日,FmG与中钢协、宝钢集团签署协议,在今年7月1日到12月31日向中国钢铁企业销售约2000万吨铁矿石。根据FmG与中钢协达成的协议,粉矿价格较其他澳大利亚厂商与日韩钢铁企业达成的价格低3%。

9月30日,FmG公告,称未能如期获得来自中方的融资,取消“中国价格”。

虽然在给记者的邮件中,FmG坚决否认“中国价格”已经失败,但至少它现在已经开始打折执行其原本与中方达成的“中国价格”。

“FmG相当于废止执行‘中国价格’,目前执行的仅仅是一个相对日韩长协价较为优惠的折扣而已。”华菱钢铁负责铁矿石贸易的人士对记者表示。

取消“中国价格”让FmG此前获得的2010年铁矿石价格谈判优先权也因此失效,而这原本是中钢协为长协谈判预留的一手棋。

“不管FmG的优惠价格是否仍在继续,由于FmG向中国的供货数量无法与‘两拓’以及巴西淡水河谷相比,FmG目前还很难担当中国铁矿石谈判突破口的角色。”北京钢联资讯总监徐向春告诉记者。

创立于2003年、2008年才投产的FmG,目前铁矿石产量不过每年三四千万吨。FmG总裁弗里斯特预计,到2010年初产量将达到4500万吨。相比中国每年高达4亿吨的进口需求,这不过是杯水车薪。

曲线“突围”

“目前‘两拓’仍然是中国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唯一可以与‘两拓’抗衡的只有巴西淡水河谷。”联合金属网资深分析师杜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FmG很难担当突破口的情况下,中方如选择与淡水河谷先谈,很可能会有意外的斩获。

不过,相比于“两拓”,巴西矿在海运费方面的劣势非常明显,由此导致了铁矿石价格也处于劣势。此外,鉴于2009年,淡水河谷让出“驾驶员”位置后,获得了比“两拓”较小的降幅,淡水河谷是否会愿意率先达成协议仍有变数。

矿山企业合作协议篇9

一审法院认为,某某粘土矿与张某某于2010年12月1日签订的《转让协议》,是双方在等价有偿、平等自愿协商基础上达成,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且在《转让协议》签订后,张某某按约支付了价款,某某粘土矿也与张某某一同在工商行政部门办理了变更登记,该转让协议已履行完毕。本案中,《转让协议》是对粘土矿进行转让,是对采矿企业的转让而非采矿权的转让,故该转让协议不违反《矿产资源法》的强制性规定。某某粘土矿以转让标的属矿产资源,应以相关行政部门的审批为合同生效要件的诉请属于法律理解错误,故判决驳回某某粘土矿的诉讼请求。

某某粘土矿(原投资人黄某某)不服该判决,上诉至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认为,探矿权、采矿权不得转让为一般规定,转让为例外规定,且转让不得牟利。本案中,某某粘土矿原投资人黄某某和《转让协议》约定的受让人张某某均确认,《转让协议》约定的是对某某粘土矿的资产和采矿权许可进行转让,而转让前,双方并未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请转让并获得准许。由此,本院认定该转让行为违反了《矿产资源法》的强制性规定,依法应确认无效,某某粘土矿要求确认合同无效的上诉理由成立。故二审法院判决撤销原判,确认某某粘土矿与张某某于2010年12月1日签订的《转让协议》无效。

本案中两审法院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判决,其原因在于两审法院做出了完全不同的事实认定:一审法院认为某某粘土矿与张某某签订的《转让协议》是对采矿企业的转让而非采矿权的转让,不需要受到《矿产资源法》对矿产权转让的限制性规定的规制,因此认定《转让协议》合法有效;二审法院则认为《转让协议》约定的是对某某粘土矿的资产和采矿权许可一并进行转让,属于采矿权的转让合同,由于双方并未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请转让并获得准许,因此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应依法确认无效。因此,本案的焦点问题在于某某粘土矿与张某某签订的《转让协议》的合同性质以及效力的问题。

一、关于矿业权转让的界定

何谓矿业权的转让,我国现行《矿产资源法》和《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未对其作出明确的法律定义,只是笼统地规定:“已取得采矿权的矿山企业,因企业合并、分立,与他人合资、合作经营,或者因企业资产出售以及有其他变更企业资产产权的情形而需要变更采矿权主体的,经依法批准可以将采矿权转让他人采矿。除上述情形外,采矿权不得转让。”而国土资源部的《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对矿业权的转让作出了如下定义:“矿业权转让是指矿业权人将矿业权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作价出资、合作、重组改制等。”此暂行规定中所列的作价出资、合作、重组改制等转让方式,基本上是对现行《矿产资源法》规定的合资合作经营、企业资产出售及企业资产产权变更等转让方式的重申。但与现行《矿产资源法》不同的是,该暂行规定扩大了矿业权转让的内涵和外延,将矿业权的“出售”明确列为矿业权转让的一种方式。此外,该暂行规定第六十七条规定,矿业权可以通过赠与、继承、交换等方式转让。可见,我国现行矿业法律、法规及规章将矿业企业的合并、分立、合资合作经营、企业资产出售、企业资产产权变更以及矿业权的“出售”视为矿业权的转让行为。

本案中某某粘土矿与张某某签订的《转让协议》,虽然在表面上表现为对粘土矿的转让,实质上是矿业权转让的一种形式。从内容上分析也可以得知双方协议的实质含义是对某某粘土矿的资产和采矿权许可的一并转让。因此,本案中某某粘土矿与张某某签订的《转让协议》实质上是一份采矿权转让协议。

二、采矿权转让合同和采矿权实体权利的转让之间的关系

关于采矿权的转让问题,《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仅对探矿权、采矿权的转让条件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依据该办法,转让采矿权需要具备的条件为:(1)矿山企业投入采矿生产满1年;(2)采矿权属无争议;(3)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经缴纳采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4)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对如何转让的问题作出了补充规定:“矿业权转让的当事人须依法签订矿业权转让合同。依转让方式的不同,转让合同可以是出售转让合同、合资转让合同或合作转让合同。”我们可以看出签订矿业权转让合同是转让采矿权实体权利的前提。换言之,采矿权这一物权的转让必须通过签订矿业权转让合同的方式进行。

即使是在合同本身没有瑕疵的前提下,受让人能否获得采矿权,也还要取决于其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采矿权人资格。由于矿产资源的稀缺性而且关系到国家利益,故矿业权的转让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4条规定:“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是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的审批管理机关,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由其审批发证的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的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本条第二款规定以外的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的审批。”《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第37条规定:“各种形式的矿业权转让,转让双方必须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后办理变更登记。”可见,审批是取得矿业权的必要步骤,也就是说矿业权转让合同必须经过审批才可以生效。

此外,《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7条还规定:“探矿权或者采矿权转让的受让人,应当符合《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或者《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的有关探矿权申请人或者采矿权申请人的条件。”可见,受让人的资质是需要着重审查的,因为原矿业权人士经过严格审批、具有一定条件才取得矿业权的,只有受让人亦满足一定条件、适于开发矿产才能继受权利,否则可能会造成很多没有资质的企业规避法律取得矿业权的情况发生。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转让合同获批后,也不必然意味着受让人获得了矿业权,成为了矿业权人。矿业权转让合同经依法批准后,还应进行变更登记。《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10条规定:“申请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的,审批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转让申请之日起40日内,作出准予转让或者不准转让的决定,并通知转让人和受让人。准予转让的,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自收到批准转让通知之日起60日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受让人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有关费用后,领取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成为探矿权人或者采矿权人。”也就是说,在矿业权转让合同生效后,在转让双方依法办理矿业权的变更登记之前,矿业权并未发生权属的变更,只有在受让人领取了矿业权证后,才最终取得了受让的矿业权的物权。

三、关于本案中《转让协议》的效力

根据我国现行《矿产资源法》及相关配套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矿业权的转让需满足法定的条件,并报国土资源部门审查批准。

矿山企业合作协议篇10

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

国土资规〔2017〕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财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各银监局,各证监局,各行业协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国土资源部其他直属单位,国土资源部机关各司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7〕12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策部署,切实推进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加强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矿业转型与绿色发展,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工作定位,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标准领跑、政策扶持,创新机制、强化监管,落实责任、激发活力,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规划、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全过程,引领和带动传统矿业转型升级,提升矿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总体目标

构建部门协同、四级联创的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加快绿色矿山建设进程,力争到2020年,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矿业发展新模式。

基本形成绿色矿山建设新格局。新建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生产矿山加快改造升级,逐步达到要求。树立千家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型绿色矿山典范,实施百个绿色勘查项目示范,建设50个以上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形成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新模式、新机制、新制度。

构建矿业发展方式转变新途径。坚持转方式与稳增长相协调,创新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和矿业经济增长的新途径,加快绿色环保技术工艺装备升级换代,加大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大力推进矿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引导形成有效的矿业投资,激发矿山企业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我国矿业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绿色矿业发展工作新机制。坚持绿色转型与管理改革相互促进,研究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创、企业主建、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的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体系,健全绿色勘查和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体系,完善配套激励政策体系,构建绿色矿业发展长效机制。

二、制定领跑标准,打造绿色矿山

(三)因地制宜,完善标准。各地要结合实际,按照绿色矿山建设要求(见附件),细化形成符合地区实际的绿色矿山地方标准,明确矿山环境面貌、开发利用方式、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现代化矿山建设、矿地和谐和企业文化形象等绿色矿山建设考核指标要求。建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相互配合,主要行业全覆盖、有特色的绿色矿山标准体系。

(四)分类指导,逐步达标。新立采矿权出让过程中,应对照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和相关标准,在出让合同中明确开发方式、资源利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土地复垦等相关要求及违约责任,推动新建矿山按照绿色矿山标准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对生产矿山,各地要结合实际,区别情况,作出全面部署和要求,积极推动矿山升级改造,逐步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

(五)示范引领,整体推进。选择绿色矿山建设进展成效显著的市或县,建设一批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着力推进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产业模式、管理方式和政策机制创新,探索解决布局优化、结构调整、资源保护、节约综合利用、地上地下统筹等重点问题,健全矿产资源规划、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制度体系,完善绿色矿业发展激励政策体系,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全域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打造形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环境优良、矿地和谐、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绿色矿业发展样板区。

(六)生态优先,绿色勘查。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整优化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工作布局。树立绿色环保勘查理念,严格落实勘查施工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切实做到依法勘查、绿色勘查。大力发展和推广航空物探、遥感等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快修订地质勘查技术标准、规范,健全绿色勘查技术标准体系,适度调整或替代对地表环境影响大的槽探等勘查手段,减少地质勘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加大政策支持,加快建设进程

(七)实行矿产资源支持政策。对实行总量调控矿种的开采指标、矿业权投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先向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安排。

符合协议出让情形的矿业权,允许优先以协议方式有偿出让给绿色矿山企业。

(八)保障绿色矿山建设用地。各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中,要将绿色矿山建设所需项目用地纳入规划统筹安排,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优先保障新建、改扩建绿色矿山合理的新增建设用地需求。

对于采矿用地,依法办理建设用地手续后,可以采取协议方式出让、租赁或先租后让;采取出让方式供地的,用地者可依据矿山生产周期、开采年限等因素,在不高于法定最高出让年限的前提下,灵活选择土地使用权出让年期,实行弹性出让,并可在土地出让合同中约定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

支持绿色矿山企业及时复垦盘活存量工矿用地,并与新增建设用地相挂钩。将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与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矿区土壤污染治理、土地整治等工作统筹推进,适用相关试点和支持政策;在符合规划和生态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将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增加的耕地用于耕地占补平衡。

对矿山依法开采造成的农用地或其他土地损毁且不可恢复的,按照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要求和程序开展实地调查,经专报审查通过后纳入年度变更调查,其中涉及耕地的,据实核减耕地保有量,但不得突破各地控制数上限,涉及基本农田的要补划。

(九)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在安排地质矿产调查评价资金时,在完善现行资金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研究对开展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的地区符合条件的项目适当倾斜。

地方在用好中央资金的同时,可统筹安排地质矿产、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土地复垦等资金,优先支持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内符合条件的项目,发挥资金聚集作用,推动矿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矿区环境改善,促进矿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协调地方财政资金,建立奖励制度,对优秀绿色矿山企业进行奖励。

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范围内,持续进行绿色矿山建设技术研究开发及成果转化的企业,符合条件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依法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十)创新绿色金融扶持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强化对矿业领域投资项目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风险评估及管理的前提下,研发符合地区实际的绿色矿山特色信贷产品,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加大对绿色矿山企业在环境恢复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

对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健全,信息披露及时,与利益相关方互动良好,购买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绿色矿山企业,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做好金融服务和融资支持。

鼓励省级政府建立绿色矿山项目库,加强对绿色信贷的支持。将绿色矿山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作为银行办理信贷业务和其他金融机构服务的重要参考。

支持政府性担保机构探索设立结构化绿色矿业担保基金,为绿色矿山企业和项目提供增信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成立各类绿色矿业产业基金,为绿色矿山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推动符合条件的绿色矿山企业在境内中小板、创业板和主板上市以及到新三板和区域股权市场挂牌融资。

四、创新评价机制,强化监督管理

(十一)企业建设,达标入库。完成绿色矿山建设任务或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和相关标准的矿山企业应进行自评估,并向市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交评估报告。市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第三方开展现场核查,符合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的,逐级上报省级有关主管部门,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通过绿色矿业发展服务平台,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纳入名录的绿色矿山企业自动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十二)社会监督,失信惩戒。绿色矿山企业应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建立重大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风险事件申诉回应机制,及时受理并回应所在地民众、社会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省级国土资源、财政、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不定期对纳入绿色矿山名录的矿山进行抽查,市县级有关部门做好日常监督管理。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定期对各省(区、市)绿色矿山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对不符合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和相关标准的,从名录中除名,公开曝光,不得享受矿产资源、土地、财政等各类支持政策;对未履行采矿权出让合同中绿色矿山建设任务的,相关采矿权审批部门按规定及时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五、落实责任分工,统筹协调推进

(十三)分工协作,共同推进。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质检总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绿色矿业发展工作的统筹部署,明确发展方向、政策导向和建设目标要求,加强对各省(区、市)的工作指导、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各级国土资源、财政、环境保护、质监、银监、证监等相关部门和机构要在同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会同财政、环境保护、质监等有关部门负责本省(区、市)绿色矿业发展工作的组织推进,专门制定工作方案,确定绿色勘查示范项目,制定绿色矿山建设地方标准,健全主要行业绿色矿山技术标准体系,明确配套政策措施,组织市县两级加快推进绿色勘查、绿色矿山建设;根据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的工作布局要求,优选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指导相应的市县编制建设工作方案,做好组织推进和监督管理工作;每年12月底前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报告相关进展情况和成效,以及监督检查情况。

市县国土资源、财政、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具体落实,严格依据工作方案,提出具体工作措施,督促矿山企业实施绿色勘查,建设绿色矿山,做好日常监督管理。

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指导,鼓励中国矿业联合会等行业协会、企业参与绿色矿山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逐步总结形成绿色矿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十四)奖补激励,示范引领。各级国土资源、财政主管部门应建立激励制度,对取得显著成效的绿色矿山择优进行奖励。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每年从全国绿色矿山名录中遴选一定数量的优秀绿色矿山给予表扬奖励,发挥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