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文化交流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0:01

对外文化交流专业篇1

(一)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突出特征

对外汉语专业1983年确立,1985年正式招生,当初国家设立这一专业,旨在适应世界范围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因此,对外汉语专业从设立之初就把培养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定为第一位的培养目标,即使是后期增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也不例外。这一时期,学者们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合格且具有较强优势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讨论,以凸显出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一阶段学者们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的原则,一是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课程模块。课程设置原则方面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和《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是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如李铁范、杨同用、赵金广、秦海燕等。关心地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学者们还提出,地方高校在依据国家专业整体规划或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的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自身定位、特色、区域位置、教学实际、学生个性以及就业等因素,如熊素娟、石诗、黄剑涛、李丹、张静等。课程设置目的和课程模块方面,2003年,“第一届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与会的35所院校代表经过讨论后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及教学技能,并确立了本专业的十二门主干课程,这为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目的和课程模块奠定了基调。此后的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基于这一培养目标,学者们提出语言、文学、文化、教育教学四大课程模块不可或缺,如李铁范、白朝霞、杨同用、赵金广、李红、李建宏、范晓玲、剧朝阳、郑茹娟、黄继列、蒋协众等。其中李铁范、蒋协众提出以语言学和教育学为主体,以文化和外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设置模式,杨同用、赵金广、秦海燕等尤其强调跨文化交际、中华才艺、二语习得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期凸显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此外,学者们对其他相关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何建、李建宏、范晓玲、剧朝阳、郑茹娟、黄继列等学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应当依据汉语国际教师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等要求,依据整体性、渐进性和连续性原则开展课程优化和设计,考虑开设基础理论课、主干课,实践课,以增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詹向红、张发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不能狭义的定位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而应转变培养模式,把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和中外文化交流人才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外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宣炳善认为,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教师必须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和传播意识,为此必须增加能够促进中国文化对外有效传播的课程。罗小东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性质进行了界定,提出对外汉语教师应“围绕汉外对比、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综观这一阶段学者们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相关问题的讨论,我们认为大家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对外汉语专业定位在师范性,旨在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教育部规定的《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2012)以及《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课程设置应集中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育教学、文化类、外语类等方面,地方高校还应开设凸显地方特色、增进学生就业的特长课,这或许可以视为对外汉语专业从设立之初到目前为止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所具有的突出特征。

(二)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不足

当初国家设立对外汉语专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发展世界汉语教学,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专门人才,无论是1998版,还是2012版《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都明确规定,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二:一是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一是培养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专门人才。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都把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作为主要的奋斗目标,课程开设也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展开,对于培养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人才则着力不够。课程设置虽涉及文化类课程,但其主要目不是基于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是基于对外汉语的教学需要。这一阶段虽有部分学者如李铁范、詹向红、张发清、宣炳善等也注意到文化传播类课程设置的不足,提议设置此类课程,但是这一阶段对外汉语专业的主流专业课程设置仍在如何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框架内进行。因此,过去三十年中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明显不足是仅仅完成了教育部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中二分之一的要求,即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而忽视了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才的培养,忽视了交流传播类课程的开设,使得课程设置中缺少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技能的课程。

二、新形式下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依据

新世纪以来,对外汉语专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更标志着对外汉语专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提出了针对传统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六大转变。我们认为,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面临着自身职能的转变:由过去相对单一的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为主、转型为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语言文化交流及传播人才培养并重的轨道上,这一发展变化本身要求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转变。教育部1998版和2012版《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明确表明: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具备两种职能:一是能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一是能够从事与文化传播交流相关的工作。据此,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目标课程设置,增加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文化交流和传播知识与技能的课程。世界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多元性特征。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理应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把中国的语言、文化、历史、政治、经济介绍给世人,必须拥有懂得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人才。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责无旁贷,理应担负起培养从事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才的重任,使得本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够从事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尽管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催生了对外汉语专业,但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真正到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仅是13.53%,在国内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仅是4.51%”,因此,从学生的就业角度着想,改变专业课程设置,增加文化交流传播类课程,使得学生毕业后既可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又可以从事汉语国际交流与传播类工作。

三、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课程设置的思考

对外文化交流专业篇2

[关键词]交流需求分析;跨文化;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2-012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2-062

[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商务活动的广泛展开,社会对能够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或其他涉外商务活动的,既精通英语又具有相关商务知识和基本跨文化沟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变化,我国已有多所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或商务英语方向。200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随后又批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设商务英语研究硕士点。截至2012年5月,全国共有62所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并于2012年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从目前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情况来看,由于各校的教育资源、办学经历等不同,其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情况,教学模式等差异甚大。商务英语专业不是简单的“商务+英语”,而是要以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开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的,能满足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为目标,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随着商务英语专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优化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使英语、商务、沟通和文化等不同类课程有效结合,实现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适当调整,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的理论基础,分析交流需求分析和跨文化两种理论对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优化的指导作用。

二、专业用途英语视角下的商务英语

商务英语的概念源于国外,主要被认为是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认为,eSp并非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形式,而是一种现代英语的功能变体,是专门供特定的社会文化群体所使用的一种语言范围。它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Kennedy和Bolitho根据学习者的最终语言所用目的和语言环境的不同,把eSp分为学术用途英语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和职业用途英语eop(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eap的教学对象往往是教育机构中需要使用英语进行学习的学生;eop所针对的则是在工作领域需要使用相关英语的学习者。在某种意义上,eop涵盖了所有与工作相关的英语。他们还指出eop的课程设置应该满足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需求。商务英语归为eop。

与国外学者不同的是,我国的商务英语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培养从事国际商务所需的商务英语人才而引入的,王兴孙认为“商务英语实际上就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也就是已在从事或将要从事商务行业的专业人才所学习或应用的专门用途英语。”孙湘生,龚艳霞认为国际商务英语是“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涉及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性综合体,是英语的一种重要功能变体,亦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内容除语言文学外,还涉及文化、经济、贸易和法律等诸多学科的一门应用性的边缘交叉学科”。

由此可见,在中西方不同的研究背景下,虽然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商务英语的界定众说纷纭,但把商务英语看做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是学界的普遍共识。因此,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优化的研究可以在eSp的理论框架下完成。

三、交流需求分析的理论基础

需求分析源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课程开发理念,是用来设计工业培训的一种分析工具,指通过就内省、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需求分析做出了详尽的论证,有的需求分析模型侧重于目标情境分析,有的侧重现状情景分析,有的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需求分析。其中,munby和Boswood等学者提出的需求分析模型则强调了交流在需求分析中的重要性。

munby认为对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进行分析意义不大,他提出了交际能力需求模式(Communicativeneedprocessor,Cnp),强调了语言用语交际的功能。他将目标情景中的交际活动进行细分,分析学习者的“交际需求”,确定“具体的交际目标”,将学习者的职业交流需要作为出发点,对学习者的交流目的、交流环境、交流手段、语言技巧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证。Boswood认为早期的eSp研究范式过分依赖文本分析,没有全面融入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他强调应将特定话语社群成员之间的交际事件作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的中心,并建议不妨将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改称为CommunicationforSpecificpurposes。他推出了旨在提高学习者交流能力(而非仅是语言能力)的交流需求分析模型,认为可以开展模拟、个案以及基于课题项目或任务的eSp教学活动。这种包括学习者的主观、客观信息,职业交流实践分析,书面交流分析和口头交流分析四部分的交流需求分析模型,不仅关注了国际商务交流过程中的“语言”,并且强调了“交流”在此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英语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的交际。跨文化交际学发源于美国,人们普遍把Hall的《无声的语言》的出版看作跨文化交际学的开端。跨文化商务沟通在跨文化交际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Hall的高低语境文化和时间概念理论以及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都对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研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静态的,以国家为单位区分文化并用国家文化概念去解析人们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交际行为,已经不能解释复杂多变的跨文化商务沟通问题了。随着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流与合作的增加,和企业向国际市场的拓展,文化冲突现象日益显著。于是,管理学者试图从管理角度分析跨文化管理失败的原因;跨文化沟通学者也试图以跨文化视角探索产生文化冲突的根源。但无论从国际商务的视角分析跨文化商务问题,或从跨文化交际学视角研究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已经不能够深入的剖析导致国际商务实践差异的深层文化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了。

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irisVamer于2000年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interculturalBusinessCommunication(跨文化商务沟通)理论体系,建立了跨文化商务沟通概念模型。她指出跨文化商务交际“不仅仅是发生在商务环境下,而且是在交际过程中融人商务策略、目标和实际情况,而且通过文化、交际和商务三个要素相互作用所创造出的新环境。”她认为跨文化商务交际不是文化、沟通和商务的简单叠加,而是三者相互作用组成的一个新整体。她试图在这个全新的架构上来分析与解决在跨文化工作环境中的跨文化问题。

五、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优化观

随着商务英语专业的蓬勃发展,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变得日益紧迫,基于交流需求分析和跨文化两维视角来进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有更全面的认识。

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实施的桥梁。它指若干相互关联的课程组织或结构,它不是各门科目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统一整体,表现为知识的连续性和层次性。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它是eSp的一种,具有eSp研究领域共同的要素,如需求分析、大纲制定、课程设计和教材建设等。因此它依赖于需求分析。而交流需求分析可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大纲制定、课程设计、材料选择和开发及教和学的起点。课程设置要能够体现专业培养目标。所有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调查分析商务英语学习者在目标情境下要使用到的语言和典型情景,明确其交际需求,同时应了解学生在学习上所面临的困难和缺陷。这样才能够根据学习者在目标情境中的需求与当前学习水平的差距,来确定应该在哪些方面对学生提供帮助和进行训练,进而设置相应的课程。交流需求分析是确保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因此,交流需求分析理论对于作为eSp重要分支的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学者在此基础上也做过一些探讨。付红霞和郝玫从实证的角度对社会和学生的交流需求做过分析,指出了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趋势,并指出学生和老师对学生需求认知方面的差异。而莫再树和张鹂则对涉外企业的真实英语交流用语进行了分析,包括口语交流和书面交流两个方面,指出了英语误用情况给企业造成的影响。曹德春指出了当前我国对外的商务交流需求不止停留在人际交流层面,还体现了跨文化组织沟通和跨文化公共关系等层面的高层次交流需求,并建议将跨文化商务交际确定为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核心模块。

然而,交流需求分析仅关注了国际商务交流过程中的“语言”和“交流”两个因素,而忽视了跨文化因素的影响。Varner的跨文化商务沟通模型正好弥补了交流需求分析的这个缺陷。该理论认为国际商务人士必须同时掌握交流策略、跨文化策略和商业策略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997年,英国商务英语专家nickBrieger在其“商务英语范畴”理论中指出,商务英语的核心内容,除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外,还包含了交际技能和文化背景。随着当前各项国际商务活动的迅猛发展,商务英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为顺应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趋势,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注重作为eSp重要分支的商务英语的社会功能变体特征,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组织沟通能力和外部交流能力作为专业教学培养目标,构建跨文化交际体系,建立中国对外经济往来的沟通桥梁,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商务英语教学就要围绕着商务能力、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来合理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只有大力提升学生的商务沟通(尤其是跨文化商务沟通)技能,才能实现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们成为具有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2009年《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确定了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素养为构成商务英语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四个模块,明确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我国很多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研究。严明通过分析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预期主体角色,即认知主体、情感主体和行为主体,对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概念进行了多层面的解析。曹德春认为我国的商务英语专业正处于理论体系构建和专业内涵充实与调整阶段,可将跨文化商务交际作为核心来进行商务英语专业的内涵建设。史兴松等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有必要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立体化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群,来培养合格的跨文化商务交际人才。同时他还认为,跨文化商务交际是商务英语研究的重要分支,是商务英语理论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在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上,我们要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强调英语语言技能在商务环境中运用的能力,加大力度建设提高学生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的相关课程,努力构建跨文化交际体系,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根据交流需求分析和跨文化理论优化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能使英语、商务、沟通和文化等不同类课程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接受全面英语技能训练的同时,拓宽并加深商务专业知识,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和策略,并最终具有较强的商务沟通能力及适应不同社会职业需要的从业能力。这对于实现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进行专业教材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参考文献:

[1]王兴孙.对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1997(1):24-28.

[2]曹德春.学科交融与商务英语专业内涵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05-107.

[3]付红霞,郝玫.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8(6).

[4]莫再树,张鹂.我国企业英语使用调查[a].王光林,彭青龙.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对外文化交流专业篇3

【关键词】广西高校艺术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7(b)-0151-02

1引言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简单来说指的是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可理解为运用外语和理解外国文化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广西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使之已经成为了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也给广西高校艺术类专业的青年学生(以下简称“艺术类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国际民歌艺术节在南宁举行,这样就给艺术类学生提供了大量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艺术类学生在会展、演出、论坛以及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运用和锻炼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艺术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其他非艺术类学生相比总体较弱,在实践活动中面临着更大的考验,这就意味着艺术类学生必须更加努力提高自身的外语运用能力,才能在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中应付自如。广西除了广西艺术学院以外,在众多的高校中基本上都开设有艺术专业。可见,艺术类学生在广西高校学生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如何提高该部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他们的就业以及对整个广西的对外文化艺术交流至关重要。本文以广西艺术学院各专业部分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取调查问卷、课堂实践以及访谈等方式收集了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数据和情况,并对所得数据和访谈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最终提出了对提高广西高校艺术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教学的启示,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

2艺术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

2.1调查对象

对象一:笔者对所在的广西艺术学院各个二级学院大部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实现调查结果的广泛性和科学性,分别对设计类(装潢设计、环艺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美术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画、中国画、书法等专业),音乐类(演唱、演奏、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等专业),舞蹈类(国标舞、现代舞、舞蹈编导等专业)四大类专业2010级学生共约2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上每个专业分别发放了10份问卷,共发放了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8份。

对象二:除了按专业发放同等数量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之外,笔者还对自身所授课班级的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或者国际民歌艺术节中担任过涉外志愿者或工作人员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并收集整理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表现情况和感想,得出了第一手研究材料。

2.2调查内容及结果

在名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的调查问卷中设计了15个选择题和1个主观题。第一部分调查了各个不同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数据结果显示有27.4%的学生选择“不喜欢”,有31.2%的学生选择了“喜欢”,而剩下的41.4%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而选择“不喜欢”的学生当中书法、版画、雕塑、演奏、现代舞等专业的学生占大多数;选择“喜欢”的学生当中广告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等专业占绝大多数;其余专业学生大多选择了“一般”。

第二部分是通过设计多项选择题调查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接触英语的途径、平时练习口语的方式、了解外国文化的途径几个方面。结果显示:关于学习英语目的,选择“应付考试”的高达61.5%,而选择“为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占18.6%。关于接触英语的途径,选择“通过课堂学习、做题接触英语”的高达84%。关于练口语的方式,选择“平时自己朗读”的占78.5%,而选择其他方式的只占少部分,尤其是选择“与外国朋友或外教交流”的几乎为零。在了解外国文化的途径中选择“通过英美电影”的高达93%,剩下的学生几乎都选了“通过网络”的方式,选“与外国人交流”选项的为零。第三部分是通过设计具体的词语翻译题来调查学生实际的跨文化基础知识。结果情况不容乐观,对于“红糖”的英语表达方式有72%的学生选了“redsugar”,仅有13%的学生选了正确答案“brownsugar”。对于“无名指”的英语表达方式则有94.5%的学生选了“thefourthfinger”。对于“真遗憾”的英语表达方式,仅有43.6%的学生选了“it’sapity”。对于“车门”的英语表达方式分别有59%学生选了“thecardoor”和41%学生选了“thedoorofthecar”。第四部分调查了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理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重要,却表示“基本不了解”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所使用的英语教材对提高自己的英语运用能力“帮助不大”或者“基本没帮助”。在问卷最后一项的“你对我院英语教学有何建议或意见?”问题中,“多提供机会练口语”、“希望老师在课堂上结合艺术专业来上课”、“希望多放英文电影”、“开设更多的英语选修课”、“请外教上课”等建议是学生们提到的最集中的几个方面。

对部分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或国际民歌艺术节中担任涉外志愿者或工作人员的学生进行的访谈过程中,笔者也收集到了宝贵的第一手信息。这部分学生几乎都提到了以下3个方面内容或情况:①自认为英语基础不错,在实践当中可以能有更大发挥和优势,但真正面对外宾的时候变得“又聋又哑”了,交流起来极其吃力,只能通过大量打手势来协助完成沟通工作。②在平时的学习中听说能力方面没有足够的锻炼机会,尤其是缺乏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导致在工作实践中不熟悉、不习惯外宾的发音或口音,造成交流困难。③由于不了解本国的和外国的相关文化,在和外宾交流中不能展开话题,只能来回就几个很简单的问题交流,比如“Hi.whereareyoufrom?”;”“whatdoyoulike?”;“Doyoulikenanning?”等等作为寒暄的问题。并且普遍反映的情况是对方作出回答之后,无法进行更多的交谈。

3调查结果的分析及其对提高广西高校艺术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启示

启示一:前提条件—努力培养和提高艺术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从以上调查中可以看出,被调查者中表示“喜欢”外语只占了31.2%,其余被调查者对学习外语兴趣不大或者根本没有兴趣。所以要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是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们学习外语的兴趣,以提高学生外语水平。鉴于艺术类学生专业的特殊性,为了培养和提高该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措施是加大艺术院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力度,必须紧密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征对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方面科学地进行改革。在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方面,过去针对大学公共外语强调纯语言教学的教材以及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英美文学作品的授课内容必须逐渐改革,进而选用与艺术类学生本专业息息相关的艺术外语教材。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也必须逐渐增加与所授课班级学生专业有关联的内容,纠正对不同的授课对象都使用同样教案的教学态度,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在教学方法方面,要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主满堂灌解释单词和语法的授课方式。而是结合学生的专业设计相应的内容,并为学生提供更多使用英语的的机会,鼓励学生把英语作为工具投入到本专业的学习当中。针对有相当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希望“开设更多的英语选修课”的愿望,在教学改革中应该重视开设选修课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拓宽学生知识面所起的作用,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外语教师结合自身优势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笔者所在的广西艺术学院的学生对开外语选修课的愿望尤其强烈,反映出了开设外语选修课是提高学生学习外语兴趣的动力和有效途径。

启示二:关键措施—努力加大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输入

以上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访谈获得的信息同时也明显体现出了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极其匮乏,这是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造成艺术类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了解匮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其一,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把绝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都放在自身专业课上,而对公共课相对不重视,导致了对其他文化知识不感兴趣,更鲜有研究中外文化对比的想法和行动。由于缺乏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导致了诸如高达72%的被调查者认为“红糖”的英语表达方式为“redsugar”的情况的出现。其二,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大多数还停留在以讲授课文(包括词汇解释、语法分析、课文翻译在内)的传统外语教学方式层面上。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大多数在中学阶段就不重视英语课,通过对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访谈得知,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根本没上过英语课,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正常开设英语课。这样导致很大比例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英语知识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英语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上只能把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上,而无法输入太多的跨文化知识也就成为了必然。

基于以上两点,各方必须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加大跨文化交际知识量的输入。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教务部门必须对传统外语课分班方式进行有效改革。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分级教学、分类教学或者分级分类相结合教学的教学模式,使得外语教师能够针对不同水平的教学对象输入不同量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须鼓励和支持外语教师开设外语选修课,尤其是多开设与跨文化交际相关内容的选修课,作为日常外语课的有益补充。对于外语教师而言,一方面必须紧跟教学改革潮流和需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跨文化交际水平,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当中。与此同时,必须逐渐掌握一定的艺术专业基础知识,这样不但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而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外语课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在保证提高学生外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输入一定比例的跨文化知识,并且在授课过程中设计更多的跨文化交际情景,鼓励学生进行模拟练习,逐渐增强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学生自身而言,须改变学习态度,从多个方面努力提高自身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改变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艺术理论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其次要善于总结和分析跨文化交际现象,如:与外宾交流过后,善于总结对方的口音、表达方式和习惯等与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的异同;看了外国电影之后,善于总结其中出现过的跨文化现象,并尝试作出评论,而不应停留在“好看”或“不好看”的层面上。

4结束语

广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东盟十国经济、文化活动来往密切,如果不了解对方文化知识和习惯就难以实现有效的交流活动。作为广西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后备人才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类学生而言,由于缺乏直接到东盟国家或者西方国家生活的机会,在有限的条件下,只能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提高自身对相关国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在努力提高外语运用能力的同时注重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才能在众多的对外交流活动中游刃自如。当然,要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对学校和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自身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金杰.中西文化差异实例分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

对外文化交流专业篇4

关键词:企业商务英语文化意识培养探究

中图分类号:G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27-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得到了发展,许多外国企业发现了中国的商机,纷纷来到中国内地进行发展,同时我国许多外贸企业也应运而生,在此情形下,外贸市场上对懂外贸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英语成为企业与外商交流所必要的语言,然而由于企业员工文化意识的缺失,造成许多员工虽然具有扎实的商务英语知识和外贸专业知识,但是在与外商进行交流过程中虽然能够与外国客户进行流利的交流但是由于不了解对方所在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等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误解,甚至会导致生意的失败。

1我国英语培训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英语培训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正规的学校系统教育,第二类是通过参加培训学校进行学习。

在正规的学校系统教育中学校主要注重书本上的知识,缺乏对学生商业知识的培养,公立学校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参加和通过考试,其实用性较低,知识性强。在学校学习中主要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以外贸等专业课为主,以英语课程为辅,在学校课程安排中,低年级学习基础的英语知识,高年级主要以经贸类的专业课为主,只开设少量的英语课程。而且课程安排较少,重视程度也较低,只注重书本上知识不注重口语表达能力,造成学生的能力较低。第二种是以英语课程为主,以专业课程为辅助,以英语为主要课程的专业为英语专业或者是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有关于商务英语的课程很多,关于外贸类的课程安排较少有的甚至没有,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单一,只在英语方面有一定的能力,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第三种是专业知识和英语课程兼顾,在一些大学里经贸类专业所学习的课程中专业课程和英语课程所占的比重相当,这一类的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还具备一定的外贸专业知识,但是对这两者都不太精通。从这三种情况中可以看出学校教育基本上是注重语言知识和外贸业务知识的培养,缺乏对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较好的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到工作岗位中后在与客户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套用自己的文化和语言规则、风俗习惯等进行表达和交流,于是产生了更多的冲突和矛盾,很多时候甚至会直接影响到贸易交往。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发展的不断加快,人们对语言类的需求越来越多,从而催生了培训学校的迅速发展,培训学校主要是私人开设以盈利为目的的,过度注重市场化,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方面缺乏重视,只注重语言方面的培训,使得学院在上岗后缺乏一定的文化意识,从而导致在对外交流中出现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造成企业对外贸易的失败。

2文化的定义

广义上来说文化文化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及个人行为能力能够为集体接受的共同标准。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一直以来人们都在试图从各个层面对文化进行定义,但直至今日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每个国家都是一个独立的特殊的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行为准则,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标准和风俗习惯以及政治制度,就我国来说,我国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有着不同于他国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同样外国也有着外国所特有的价值观、文化标准、风俗习惯、政治制度和行为准则,这种文化的差异在商务交往中尤为显著,在商务交流中,如果只具备英语交谈能力不具备相应的文化意识就会使得企业员工在与外商交流中产生障碍。所以在商务交流中文化意识非常重要,要想更好的与外商进行交流除了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充分的了解相应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文化意识对企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企业文化意识的好坏直接体现在企业形象上,同样企业形象好坏也直接决定着对外贸易的成败,所谓的企业形象是以对方的标准来判定的,所以想要在外商心中树立好的企业形象就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商务英语水平,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根深蒂固的信念,如果能够在了解外贸专业知识和商务英语知识的条件下,充分的了解对方的文化标准以及风俗习惯,就能够使外商对员工甚至企业产生良好的印象,以便更好地进行贸易合作。同时还要对企业自身的的文化内涵进行推广,不断地加强企业员工自身的文化意识培养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文化意识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企业中员工的素质以及个人能力还能在不同方面提高企业形象。一是个人形象,企业是一个集体,需要每一个员工努力才能得到发展,因此个人形象与企业的形象好坏息息相关。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专业水平、业务素质、职业素养、行为准则、交际能力等等都是企业形象最直接的代言,最能表现出企业的潜力以及能力,因此不断加强企业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企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企业形象。企业的内在素质和对外表象是企业形象中的两个主要部分,企业的内在素质指的是企业精神、经营方式、经营策略、价值观等,对外表象主要指商品环境、产品质量、营销手段、管理方式等等。三是产品形象。在对外贸易中,产品形象不仅需要满足质量以及技术指标还应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只有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才能使产品得到更多客户的认可从而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加产品的销量,有利于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树立产品良好的国际形象是企业国际公共关系中非常关键的任务,只有处理好国际公共关系,才能更好的进行企业的对外贸易和宣传。四是国家形象。国际间的贸易不仅是企业之间的交易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因此对外贸易受国家形象的影响非常大,企业形象与国家的形象是互相影响的,国家形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对企业贸易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会对企业的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企业形象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国家的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国家形象的树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各个方面都与国际有着不同程度的交流和合作。伴随着经济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具备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仅对商务英语专业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还对商务交际能力和文化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但在我国现有的专业人才中,具备文化意识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这与中国现有的教育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我国现有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学主要注重商务英语中的英语语音和词汇等,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文化意识方面的培养,使得许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方面较为扎实学习成绩也比较优秀,也通过了一定的英语考试,获得了相关的专业证书,但是在工作交流中屡次遭受挫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所必须的商务文化意识较为薄弱,或者是盲目地将本民族习惯的语言标准直接进行套用,从而导致出现不必要的矛盾和误解,最终会导致外贸交流活动的失败。

4企业商务英语的文化意识培养

4.1选择正确的文化培养模式

对企业员工的文化意识培养需要选择正确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模式的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企业文化: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源是企业文化,这也是对企业竞争力影响最大的因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部分主要是由企业员工、企业信誉、企业形象、营销网络等各中资源所构成的。企业文化的培养并不仅仅需要企业自身文化的培养还需要结合相关企业、地区及国家的文化、制度、管理等各方面,因此在进行对外贸易中,企业文化意识的宣传应占先锋。

一般文化: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以及风俗习惯,在进行对外贸易中要了解外国的一般文化,主要有外国的文化、风俗习惯、行为准则等等。在学习这些文化方面可以通过与中国的的文化习俗的进行对比,只有充分的了解掌握外国的文化和习俗才能在对外交流中游刃有余。

商业文化:经济和文化长期发展结合形成了商业文化,由于地域差异,各个地方之间所产生的商业文化也不尽相同,商业文化是由商业文化、商品营销文化、商业环境文化、诚信道德、新商人文化、商业精神等六部分组成。商品是文化的体现,因此商品文化的发展是最基本的。商品营销文化指的是企业商品和顾客之间的需求关系以及各种营销手段和商业手段。商业环境文化主要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指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员工素质、企业发展潜力等等,外部环境主要指市场变动对企业的影响,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者是阻碍的作用。诚信道德也是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讲究诚信为主,只有诚信道德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作为新世纪的成功商人,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一个遵纪守法、有道德、诚实守信的商人,同时作为商人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商业精神,商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是商业发展的灵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只有把每个员工团结起来,把公司的发展目标与员工的能力结合才能更好的完成商业的发展。

4.2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

企业商务英语的文化意识培养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商务英语学习培训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培训课程设置以及教材的选取。课堂上的培训主要包括基础英语、商务英语、文化知识这三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我国目前高校主要针对专业英语和经贸类相关专业进行商务英语的教学,虽然经过教学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以及语言功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最终走向就业岗位之后,出现了许多的交流障碍,这就是由于缺乏对世界各国文化了解。因此企业在对员工进行文化意识培养中,要注重文化知识层面的深入,通过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对比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外国的文化。例如各国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等文化知识

4.3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在对企业员工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采取较为新颖的培训方式来加强员工之间的互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员工对外国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可以活跃气氛,带动其他员工的学习激情,增进员工之间的熟识度,从而有利于加强其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对员工进行评估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多元的评估方式,这样可更好的激励员工学习外国文化知识。

4.4注重各地语言文化差异

在企业商务英语的文化意识培养中应该重视不同文化下的语言文化差异,因为企业员工通过与客户进行交流得到客户的认可从而有利于生意的谈成,在双方交谈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对方的语言习惯或者是语言禁忌,就很容易造成误解和误会,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发展。

4.5采取多种培养方式

伴随着信息渠道的增多,为学习各国文化产生了有利的影响,在对企业员工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的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从传统的报纸读物,磁带光盘等到现代社会的网络视频等等,这些方式都为员工了解和学习外国的文化意识提供了更有利和更广阔的平台。因此员工在进行学习时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资料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更直观的并且印象深刻的了各国的文化和习俗。

4.6加强商务英语与文化意识的联系

在对企业员工进行商务英语的文化意识培训中,要在进行商务英语词汇、句子教学的同时加强文化知识的教学。因为各个国家有着自己所习惯的语言方式,同样的一个词汇在不同的国家就会有着不同的解释,因此在商务英语交流中如果按照我国所习惯的交流方式和语言习惯进行商务交流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所以商务英语与文化意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只有把两者更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在商务外贸中取得更好的业绩。

5结语

企业商务英语的文化意识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在进行商务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从而可以更大程度的避免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解和冲突最终影响双方贸易甚至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学习英语时要结合各国文化习俗培养相应的文化意识,以便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颜贻特.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J].家教世界,2013,(4):191.

[2]郭君越.浅谈经济全球化下商务英语发展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剑南文学,2013,(6):150-151.

[3]李慧.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4,(17):134.

[4]李丹.浅论英汉文化差异及翻译技巧[J].科技资讯,2013,(30):165.

对外文化交流专业篇5

[关键词]旅游英语 中外文化交流 校企文化交流人才培养

有着“朝阳产业”美誉的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这就需要我们的旅游服务行业中有足够的旅游外语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应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全方位培养新型的外语人才,为我国的文化经济腾飞奠定人才基础。

从2004年开始,经过几年的摸索和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及学院的“文化先行,内涵强校”办学指导思想,本着立足于国内,着眼于国际的方针,我们旅游英语专业构建了文化交流即中外文化交流和校企文化交流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中外文化交流模式

(1)模式的概述及依据对教育的定义是“教育不仅要传授特定技能,还要传授知识、判断力和智慧等内容。教育的目标是社会文化传承”。对于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要知道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中外交流模式是把语言看作文化的载体。思维的表达,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文化的、人文思想的内容。借鉴国外课程标准,我们将旅游英语学习目标归纳为一下5个方面,即:Communication(语言交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与人进行语言交际、表达自己的情感、交流思想等),Cultures(文化交流:要求学生能获得和了解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知识),Connections(相关知识:英语学习应与旅游相关学科联系并获得信息和知识),Comparisons(比较能力:通过两国语言比较,能理解语言的本质,通过比较两国文化的差异理解文化的概念与内涵)和Communities(各项活动:切实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每周末举办的英语角活动,并定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

(2)根据中外文化交流模式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根据上述5个教育目标的阐述,旅游英语理论课程体系依据中外交流模式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线,构建道德养成、基础教育平台建设。道德养成平台课程群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包括入学教育、军训、思想道德与法律、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基础教育课程群是以语言知识和旅游知识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打下过硬的理论基础。这类课程包括英语精读、英语会话、英语翻译、英语听力等基本语言科目及导游基础知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酒店管理等,教材和授课形式可采用中、英文、或双语形式。

(3)取得的成果我系现已经与美国和韩国及日本几所大学进行合作,今年暑期有4名同学到美国eachFuture工作一年,1名学生到韩国又松大学SoLBRiDGe国际商学院攻读管理专业。我想将来会有更多的学生到国外去,进行文化交流。

2 校企文化交流模式

(1)模式的概述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一是以旅游英语专业建设为目的,我们学院成立了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对旅游英语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定位。二是以学校和企业共同设立课程改革指导小组,共同设计开发课程。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建立适应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从优秀企业引进和聘请技术专家或技师到学校授课,要求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定岗实践,增强教师“双师型”素质。四是以实训基地为保障,建立了多家融教学、研发、培训、鉴定于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五是以教材改革为抓手,借助企业之力,开发编写具有职业和企业岗位特点的教材,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合学科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近几年,我们与企业共同编写了旅游英语、酒店英语等教材,教学效果很好。六是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全面推行“项目导向教学法”和单元模块实训。每学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感知体验、教学训练、岗位实践、顶岗实习,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七是改革评价体系,从学校和教师的单一评价模式,到以市场、企业、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检验教学水平。

对外文化交流专业篇6

关键词:多元文化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1.引言

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日益完善,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与文化交流频繁。空间的缩小就要求不同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相互包容、相互学习。跨文化交际学便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跨文化交际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多学科性质。它的理论与材料来之于众多学科,包括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文化等。[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2011年1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p19)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尽管跨文化交际和文化教育近年来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然而大多数外语教学的理念都集中在本土文化如何适应目标语文化,存在很大的单一性。以英语教育为例,就容易将跨文化教学简单地等同于英美文化的导入(张伊娜,2000:28)。因此,外语教学必须在多元社会中不断完善,与时俱进。

本文将结合对桂林市的五所高校300名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提出如何更好地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应多元文化的挑战。

2.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自古就有,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各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会交汇融合已不属罕见,例如唐朝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商旅往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达到的繁荣盛世。在当代,西方文化也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中国社会,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因此,社会对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尤其是学习外语专业的学生,拥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综合素质。

文化不仅具有一贯性和持久性,而且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对跨文化交际影响较大的文化因素有哪些呢?主要包括,民族历史和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等。以我国人民为例,在我们与其他民族或国家的人交际时,不论我们的职业、性别、年龄、籍贯或教育水平,我们的行为模式在不同程度都受到历史积淀的影响,受到儒家文化、佛教思想、家族观念和群体主义的影响(胡文仲,2011,p44)。目前关于外语专业的跨文化教学还是存在一定问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常常被忽略。多元文化环境更要求文化交际的多元性和互动性。英语专业学生应当对英语文化清楚了解,会灵活运用,能够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而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逐渐普及,计算机网络开辟了人类交际活动的新途径,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零距离交流,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贾玉新认为“事实上,人们对是否在多元文化中生存已经没有了选择余地,把不同文化的人们连在一起的力量是动态的,不可抗拒的,而且无处不在”(贾玉新,1997:509)。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经常会误以为对方与自己的价值观一样,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身预期相差很大,就会产生困惑,甚是失望,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优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清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及观念等,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身文化对比,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通过对广西省桂林市五所高校300名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问卷调查,对20名被试进行跨文化交际情景模拟测试以及访谈5名英语专业任课教师,结果发现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为中等强度,意识水平尚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良好,但优秀率低;在情景模拟中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言失误不明显,语用失误相对突出。

桂林市是一个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是外国游客来往比较多的城市,英语专业学生碰到外国游客的机会较多,有不少英语专业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做兼职或者志愿的形式,为外国游客提供导游和解说的服务。除了课堂书本、报纸杂志和网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外,面对面的英语交流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被调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失误较多表现在语用失误,也就说明了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之后实际操练仍需加强,如何将所学灵活转化,活学活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与教师的访谈过程中,我们的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对文化话题和跨文化交际问题比较感兴趣,但是感兴趣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一定存在较高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点在我们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中不难看出。参与访谈的教师则认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弱表现在日常学习生活和交流的多方面,例如思考问题的角度、课堂上回应老师的积极程度、生活中与人交流的方面等。而对于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弱程度也并非仅仅体现在某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多方衡量判断才比较准确科学,因此我们在评判学生在参与情景模拟展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从几个不同方面比较综合进行。同时,访谈教师也谈到了对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阻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如课时有限、课程安排不合理、缺乏真实语境、锻炼机会少等。

因此,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思维模式单一,跨文化意识不强;对文化知识了解不多,没有积极兴趣;学校课程设置不重视,相应测评系统不完善。

对外文化交流专业篇7

1.1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能力书本化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最突出的作用就是用于交流,而交流不仅是书本上的,更是实践中的。应该说英语专业课堂上是非常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鼓励和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和其他专业的学生比,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更能接受全英的授课方式。但是,我国的大学生还较少有机会更多的接触英语国家真实的的生活场景,所接触到的外教和英语国家文化很大程度上都是来源于书本中,而课堂上,这两种接触语言的渠道都是正式的场合,语言过于程序化、书本化。学习语言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中体会语言魅力与含义是学习语言最生动的方式。尽管现在网络资源丰富,但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英语的能力、主动性、时长和个人自身能力的不同,从这些资源中吸收语言的能力和效果就不同。

1.2英语专业学生专业特点不突出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外语学院来说,理工科大学中的文科相对较薄弱,所以,学生的学术研究和个人发展的空间就更有限。而因为本不是支柱专业,英语专业的生源水平也相对较差,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专业素质的提高就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和其他专业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相比,如已过六级的学生,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日后的就业中因为就业范围窄就处于劣势。英语专业的听说读写译几项技能的综合训练虽能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但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区别不明显,在竞争中没有明显的优势。生源少、就业窄,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长此以往,英语专业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还有倒退的危险。

1.3语言环境不理想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就是环境,在说汉语的国家学习英语本不是理想的环境。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能实现在国外学习语言的局面。因此,学生在课堂中、校园中英语使用的频率较低,所接触的词汇有限,常出现中式英语的错误也是必然。而且,英语专业教师本身对于英语国家和英语的了解也都大多来源于以前的学习,书本的知识,再教授给学生,形成了一个怪圈,使得学生和教师很难突破学习语言的瓶颈期,语言的学习较生硬、枯燥。

1.4学生文化功底较弱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沉淀。英语专业学生对于外国文学和文化的了解不够,文化底蕴不足,在英语专业学习中较注重语言的交流和使用,忽视文化的积累和积淀。我们和他人交谈时是否能交流是一个浅层的标准,而交流什么、留下什么印象、达成什么目的才是高标准的要求。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广泛地阅读,大量地接触中英文著作,为自己的文化积累和素质提高构建平台。

2解决办法

2.1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初入大学校门,学生在适应新的环境中常常感到迷茫、困惑。失去了自己原来的坐标,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这时,就需要老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度过不适,更好更快的适应环境。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工作一般不是很理想,虽然社会上英语实用广泛,但较高层次的英语人才比较稀缺。在学生入学伊始,早早的向学生提供考研的信息和就业信息及两者的比较,帮助学生早了解、早准备,为日后的学习理清道路。此外,多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语言学习,如在英文电影中学习地道的语言表达。

2.2突出专业课学习英语首先是一门语言,要以其文化归属为依托。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突出文化文学的学习,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语言素养。而且,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影响都是相通的。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强化中文的学习,首先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才有可能更好的理解吸收外国文化。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课堂上能够引经据典,把课堂所需知识和中英文化紧密的结合起来,启迪学生去探索文化中的语言现象,语言里的文化奥秘。

2.3营造英语语言环境如今,课堂和校园还是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场所,学习语言的环境不很理想。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外活动,寓教于乐,营造愉快的英语学习环境。虽然学习语言的条件有限,但教师可以组织如精彩电影赏析、点评,并扮演剧中的人物角色,挖掘角色内在魅力,再现经典剧目,在这一过程中了解语言,熟悉语言,使用语言。

2.4加强师生的交流合作教师是知识的引领者,教师应多和学生交流,增强师生的感情。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应走下讲台,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困难,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感受到温暖,使之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5和其他专业合作现在英语在各行各业广泛使用,谈判、合同、产品说明等都会有英语的出现。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交流能力较强,能够应对一般的语言要求。在英语专业发展的现阶段,也可以利用理工科院校的优势,和其他一些学科专业合作,即专业1+1型。在英语本专业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再学习其他一门专业,其他专业学生也可以在高年级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形成资源共享。英语专业学生可以凭借自己较好的语言能力再加上其他专业的辅助,在日后的就业市场上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

2.6国际的交流与合作英语专业也要注重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学生到英语国家学习的机会。在地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者就会不自觉的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融入到英语国家日常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生活中去,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学习语言。另外,在国外的学习经历也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把汉语的知识和祖国的文化传播出去,实现文化双赢。

对外文化交流专业篇8

一、文学院对外汉语学科现状及发展对外汉语学科的重要性

(一)教授外国人汉语需要专业人才,湖南大学国际交流提供实践平台

外国学生特别是成年学生想学习汉语,但又不能像小孩子学习母语那样学习汉语,所以他们需要深知汉语语法规律以及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专业人士教学,使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地掌握这门语言。这无疑只有中文系才能胜任。但做国际外教更需要专业人才。

目前和我校合作成立孔子学院的国外学校只有韩国湖南大学一所。但在国家孔子学院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的大势所趋下,本校接下来还会陆陆续续成立加拿大、埃及孔子学院,都需要更多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

只有我们提供给外方的人才更专业化,我校的国际交流项目才会发展更加顺利,只有我们更专业化,才能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出国教学、交流的机会。这其实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对我们中文系学生的发展和对整个学校的国际交流项目都有很大的益处。

(二)国际汉语教学事业如火如荼,我院对外汉语教师人才紧缺

目前国内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等院校已经达到30多所,1996年在校就读的外国学生达37000多人,专职教师在2000人以上。此项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内外学汉语、使用汉语的人数也在激增。我们湖南大学作为一个拥有千年文脉传承的学校,理应跻身其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对外汉语学科尚未成熟的时候抓住机遇,发展这门学科。

但是与之不对应的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人才的紧缺。因为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体系尚未成熟,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在湖南大学文学院更是如此,无论在学科理论研究和高层次学科人才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学院努力扩从师资力量,丰富老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经验,初步形成了对外汉语学科的框架,但学科理论、人才、教学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三)国际交流能促进比较语言学发展,但我系留学生群体较为单一

本专业还可以逐步招收更多国家的学生,这不仅可以带来比较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本系学生带来了专业提升的机遇。从汉语的角度反思外语,从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往往会使人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师生们在教学相长中,对外语的理解逐步加深了。借助母语和母语文化的正迁移,无疑可使外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我系的留学生仅仅停留在越南留学生上,是因为国家的政策倾斜以及越南汉语翻译教学人才需求量很大。在本院学生与越南留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更为学生提供了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可能性。如果本系发展对外汉语专业,接受各国留学生,不仅可以促使本系学生和留学生结成“语伴”,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有助于比较语言学的研究,而且,他们的到来,为大家开拓了小语种学习的奇妙天地。

(四)跨文化交际,帮助留学生,活跃了校园氛围

现在我校留学生接受为期一年的语言学习后,主要进入计算机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学习,很多留学生反应在语言学习班里接触不到中国学生。如果发展对外汉语专业,本专业学生就会主动接近留学生群体,不仅可以为汉语语言学习班留学生提供学习语言的机会,更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在湖南大学的留学生活。本系师生更能就此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的乐趣。来源多元化的留学生们,就是本民族绚烂文化的代言人,在跨文化交际的沟通和碰撞中,师生们的眼界得以开阔,素养得以提高校园多元化氛围得以提升。而且,很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生,都发觉自己由此变得更加外向、包容和乐观。

(五)对外汉语学科为我院学生就业增添道路

对外汉语学科的建设能够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多机会。目前我院语言学科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发展,有一部分进入了高校、汉语培训机构或者国外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有的则间接提高了外语能力,为求职道路增加了砝码。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院的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更加专业化,学校领导给于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的话,定能为我院语言学科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和就业出路,也能为我校留学生汉语教育提供后备力量和教学良好氛围。

为此,根据我院具体情况特提出以下建议。

二、建议

学校及本学院应密切关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最新动态和政策,让文学院参与其中,配合其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国家志愿者老师选拔培训”等,努力为国家汉办输送更多专业化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以及国际交流管理人才。

学校应协助加强本院与湖南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联系,努力做好孔子学院志愿者老师的选派工作。

学校应协助加强本院与湖南大学留学生服务中心及留学生汉语教学处的合作,利用留学生资源,为本院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平台,多组织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渠道。

学校及本学院应重视加强对外汉语专业教师的人才引进工作,不仅要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更要引进拥有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的老师,不断完善和构建学科建设的理论平台。

对外文化交流专业篇9

本科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信息交流能力和翻译能力,所以专业英语教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专业英语课程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一直是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难点,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课题[1]。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每届有近百名本科学生,绝大部分同学经过本科的基础英语学习都具有一定的基础,大部分同学都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而也有部分同学因入学时的英语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足等原因导致英语水平低,因此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问题更加突出,如何处理好上述问题并取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迫切。对此,我们进行了多方探讨,结合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经验、英语水平和专业英语实际需求,对安全工程专业英语进行了教学改革探讨和实践。

2.专业英语学习的作用和目的

在一个知识经济、信息等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信息已经成为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信息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知识信息的掌握和竞争信息的获取能力[2]。在目前国际一体化的国际化大环境下,用英语进行国际化交流也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所需要的重要技能。目前我校进行了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已经开始教学国际化。本科专业英语学习是为了巩固基础英语阶段获得的知识和掌握学生专业英语能力,这里的英语能力包括语言交流能力和文字交流能力。

3.我院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专业英语作为大学学习阶段的重要课之一[3],我校对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的教学予以高度的重视,但从目前来看,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经分析,专业英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重点不突出。大部分同学认为,教学内容及其安排不能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重在专业词汇及翻译的讲授,而忽视了一些普遍常识的引导。②教学方法陈旧,主要采取阅读与翻译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中心,课堂教学以翻译、阅读为主,听说为辅。这种教学方法互动性不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③专业基础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前对安全工程专业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了解甚少。④学习积极性差,对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学生认为:将来在国内工作,也不考研,即使在工作中需要用到科技论文和文献只要看国内的就足够了;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但大部分同学意识到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目的性很强,他们认为专业外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文献检索与阅读原文以了解把握国际上的相关研究动态,能够进行专业写作,为将来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4.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特点

安全工程专业英语作为一门比较独特的课程,既不同于安全工程专业课,也不同于大学基础英语,它有自己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①有大量的专业词汇,且组合词和缩略词较多。一部分是通用英语中常见的普通词汇。一部分是具有专业含义的词,这些词汇仅出现于专业文章中,但其所占比例较小。②句子结构复杂,长句较多。由于专业英语用来传递客观事实,拒绝主观性和臆断性,消除歧义;在表达上要求准确、客观、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因此大量使用含有很多限定和修饰成分的复杂长句及非谓语动词。③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把英语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具有用词准确、语气正式、专业术语性强的文体风格。这就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习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背景。

5.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英语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

(1)教学目标和教学宗旨。通过对调查结果及访谈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并能进行专业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此,提出了“以本专业为基础,以英语为工具,使学生能够准确获取本专业乃至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知识,并进行专业交流”的教学宗旨。

(2)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宗旨,在教学内容上,注意与科技文献检索技术的交叉[4],培养学生的专业交流能力与信息素质;因为安全工程的专业方向较宽,所以教学内容应分为矿业方向和工业方向进行,把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外文文献的检索及翻译工具的运用、英语论文的阅读、专业知识的交流能力培养三个方面。

(3)教学资料。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同学根本没有接触过本专业的专业词汇,词汇量不够,据此选用《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英语》和《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工业方向)作为教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常用的专业词汇。此外,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本课程所使用的材料主要选自于国外的外文期刊、科技报告、使用手册、相关的网站、网页等。同时,一些国际会议的现场视频及英语科普讲座也融入了教学过程中。

(4)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的阅读理解和翻译材料的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在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中,尽量使用国际英语的通用说法和用法,避兔出现误解。

(5)教学组织。为了减轻教学压力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促进团队意识,采用集中教学、分组讨论的模式,并注重授课内容与学生专业方向相结合。根据培养方案,专业外语有32个课时;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可行性原则,整个课程分8次完成,每次4个课时,每次上课分为专题讲座和交流活动两个部分,其中交流环节至少占用1个课时,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设计若干个讨论话题。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组,课前布置交流话题,以组为单位进行准备,课堂上进行充分探讨,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英语提问和回答问题,并根据讨论结果形成书面材料。

(6)课程考核。本课程以考查为主,考查环节采用模拟国际会议形式进行,主要检验学生应用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要求每位学生按照期刊论文的具体要求翻译论文,然后制作成幻灯片,最后以国际会议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视翻译质量、幻灯片制作情况、表达情况等现场评定成绩。

6.结论

对外文化交流专业篇10

关键词:法语教学课程设置与设计中外校际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38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扩大化,各国高等教育也逐渐向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国际市场对拥有专业技能以及双语甚至是多语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也逐步突显。国内外高校无不抓住时机,通过各种方式特别是校际交流的形式来挖掘和培养这一市场。

由于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的问题,传统外语教学一般来说容易造成单一的知识结构的问题:既包括片面强调语言知识的应试笔头能力,又包括与其他学科诸如人文或者自然类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从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就能发现,我们现在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远远落后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及应用性外语人才。因此,校际交流合作办学应运而生。

2校际交流合作办学项目现存问题

中外校际交流合作办学模式中的法语语言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法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了解法国基本情况:包括衣食住行、社交礼节、文娱体育、医疗卫生、风俗习惯、经济贸易、政治、历史和社会问题等,真正做到在国内就能为出国学习先进的专业技术做好准备。中外校际交流合作办学对高等教育中的法语语言教育提出不同要求,然而从目前的实际生源和师资看,要达到上述要求难度较大。

2.1学生自身的问题

一方面是零基础入学,学习法语的动力不足。据调查,由于参加项目学生的外语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不佳。在两年的学习中,既要学习综合法语,又要达到各类法语考试要求,还要在二年级阶段听懂全法文的各专业课程,看懂全法文的教材,谈何容易!另一方面,项目学生的家庭条件普遍优越,个性较强,克服学习困难的能力不足。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自己做事的机会较少,这也导致了他们在学习上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有些学生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这给进一步的教学带来了困难,从而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质量。

2.2教师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外方教师流动量大,对教材、教学要求熟悉度不高,并且在初级阶段外教的上课效果不明显,有时甚至出现负迁移的情况。另一方面,外方教师对我方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基础不甚了解;有时是了解后,由于学生语言沟通能力欠缺,使外方的授课效果欠佳,往往是一腔热情得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中方法语教师是人数较少,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大障碍。

2.3学校方面的问题

师资不足。内陆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由于受财力和物力的限制,很难聘请到教学经验丰富的外专外教来我方授课,所以很难建立起一支真正长期稳定的教师队伍,师资储备不足,从而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因此,如何运用行之有效的课程设置来提高我校中外合作办学综合法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3语言加专业的办学模式,中外校际交流合作办学中法项目特点

伴随全球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推进,中外校际交流合作办学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而活跃的组成部分。通过中外校际交流合作办学的方式,加强国际间教育交流,引进国外智力,借鉴国际成熟的教育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及能紧跟世界潮流的专业知识的学生,已经成为教育多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校际交流中法项目凭借其自身特点吸引了广大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家庭。

中外校际交流合作办学的这一特殊性将给相关的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法语语言教学带来诸多的问题,如,如何处理好正常教学与法国合作院校的DeF和DaeF语言考试、法国驻华使馆的teF或tCF、大学法语四级等法语水平考试的应试问题,在进行法语语言教学时如何考虑与将来的相关专业进行衔接等等。

从零开始的外语教学,不可避免的需要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教学为主体。由于学生对于法语的要求是能够听得懂上课内容,能够运用法语自我口头或者笔头表达,在前两年的基础法语教学过程中,侧重听说读写的实战技能,翻译和语法则不是校际交流合作办学项目中的重点。因此开设的课程多为综合、视听、口语、写作、阅读等等。法语课程占前两年专业教育总课程的73%。

在法语基础阶段,除了传统法语常规教学之外,为减少学生在未来的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还增设了相关专业学科包括高等数学在内的部分基础课程,如经济学专业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和会计学原理等;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学和旅游经济学等。

4外语培养+双语专业教学,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立体化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