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1:51

宏观政策研究篇1

一、前言

从整个宏观经济学分析基本出发点来看,可以将目前主要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划分为基于劳动力的宏观经济学和基于货币的宏观经济学[1]。所谓基于劳动力的宏观经济学,其基本思路是,在整个的社会经济运行中,劳动的雇佣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逻辑上都处于比资本更重要的地位。资本品从本质上说是劳动和自然资源相结合的产物,相对于资本,劳动更基本。尽管现代经济将劳动雇佣简化为通过支付货币工资来实现,但是货币的使用并不是雇佣劳动进行生产的先决条件,因为劳动雇佣可以存在于以货易货的经济环境中,甚至在理想化的克鲁索经济体中,克鲁索•鲁滨逊还可以自己雇佣自己。与此同时,甚至在资本密集程度很高的经济体中,工资支付在整个国家收入中也占相当高的比重。大量的失业和收入水平的下降说明宏观经济出现了重大问题。而且,劳动力的收入和支出也对整体宏观经济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以上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就业问题始终是宏观经济学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宏观经济理论的构建中超出了货币和资本而受到了最先关注。而从凯恩斯开始的宏观经济学以及后续的新古典综合、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无非是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了不同的假设,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2]。但是,整体来说它们都没有超出以对劳动力雇佣作为重心的理论构建模式。所谓基于货币的宏观经济学,其基本思路来源于对货币在经济体中的重要性的思考。现代经济,货币作为一个普通的交换媒介渗透到整个经济体系,很多的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自然也会由货币的动态表现出来,因此,货币供应成了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问题[3]。货币作为一种传递机制和冲击因素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正因为此,所以在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构建中,货币也是理论构建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货币主义就是这种思路的突出代表[3-4]。

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且严格的,因为现代的宏观经济理论为了更好的解释经济现象,都试图结合其他学派的合理假设以获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这两种理论基本的出发点在一个宏观经济理论中会同时出现,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为了简化,本文拟不对以上两类宏观经济理论进行详细的评判。简单来说,上述两类宏观经济理论的视角,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考虑资本结构,或者说没有将资本理论融合到宏观经济分析中。都表现为更注重总量的分析,隐含假设社会的资本结构不变(基于劳动的),或者认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内部机制由于太复杂无法分析,只能作为一个黑箱来处理。虽然理性预期学派的出现在理论方法上试图建立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但其基本方法无非是从微观主体的一些假设出发,然后通过加总推广到宏观层面,从形式看似乎有了微观的基础,而由于忽略了微观主体的多样性,只是通过设定几个代表性的微观主体的特性,然后进行加总,这从本质上还是一种总量方法。总量方法最大的缺陷就是一些总量之间的关系缺乏确定的逻辑关系,因此只能通过历史数据运用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技术进行实证,但是这种实证一方面缺乏理论的普遍性,因为历史数据都是特殊具体的,无法获得一般的理论关系。另一方面,即使从实证的角度,很多宏观量的关系也是不确定的。比如菲利普斯曲线的朝向问题,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问题。从短期看消费和投资的正向关系和长期看消费和投资的负向关系等等。同时,以上的理论分析框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成功的引入内生的时间和货币的因素,这两个都是作为外生的变量而任意引入到分析框架以进行动态分析。这样就无法有效解释宏观经济的商业周期现象[1,5-6],从而把短期的宏观经济波动和长期的经济变化分开处理[7],把长期的经济变化专门用相应的增长理论来考察,导致在实际的经济政策上存在不少问题。而要完善以上的不足,就应当考虑社会经济活动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资本,应该将资本理论引入宏观经济分析中。这方面,奥地利经济学派发展出了相当完整的资本理论。而跨期资本结构可以自然的将时间和货币作为内生因素引入整个宏观经济分析框架来架构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商业周期理论,从而成功地解释了经济的周期波动现象[8-10]。本文按照奥地利经济学派所建立的以资本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首先对分析框架进行介绍,然后运用该分析框架对通货膨胀和利率的关系从新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

二、基于资本结构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介绍

该分析框架包括三个基本部分:可贷资金市场、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和跨期的生产结构。这三个部分相结合就形成了完整的以资本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1.可贷资金市场。可贷资金作为最一般的基本概念,当市场达到大家共识的利率的时候,其供求达到均衡。可贷资金的供给表示不同利率水平下的借贷意愿;需求表示不同利率水平下对资金需要的迫切程度。对此,可以用图1简单表示如下。由于引入了新的分析内容,相应的要对这里的分析框架进行不同于传统宏观经济学的解释[1]:

第一,消费者的信贷不计入可贷资金的供给一方,因为一方的储蓄相应由另一方的负储蓄所抵消。在本分析框架中,净信贷是整个储蓄中用于金融投资、货币形式的资本积累,以及维持和改变整个经济体资本结构的那部分储蓄。

第二,虽然没有将消费信贷计入该分析框架,但是将存留的收益和购买各种金融资产的部分计入分析框架,因为自我存留的收益可以看作是经济主体对自己的借贷。通过这样的处理,可贷资金就单纯可以看作是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即强调了可贷资金需求方的行为目的。

第三,至于凯恩斯划分的流动性偏好,因为这部分储蓄可以通过各种间接的方式进入可贷资金市场,如金融市场投机,或各种短期投资产品等,因此可以不做重点考虑。为了和上述的可贷资金的供给相一致,对于可贷资金的需求方也限定为购买各种资本品和人力资本参与生产过程,而排除用于购买各种金融工具,因为各种金融工具的购买其实是可贷资金的供给方,金融工具是通过一种间接的技术安排来提供用于实际生产的资金。为了简化,本文不拟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商业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在各个生产阶段支付投入品的价格并以未来预期的产出价格出售产品,他们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反映了这种生产投资的意愿。而消费者通过把部分收入用于购买最终产品并把剩下的用于储蓄即形成了可贷资金的供给方。当市场利率和生产投资的投入产出价差出现较大偏离的时候,这时候就出现了获利的机会,而通过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作用的市场过程,又使得这种偏离逐渐消失。从理论上讲,当达到均衡的时候,市场的利率和实际生产中的价差比趋于一致,或者说呈现比较稳定的正相关关系。这样,通过可贷资金市场更易于协调生产计划和消费者偏好之间的动态关系。可贷资金的需求方在市场上获得资金,目的是为了购买资本品和劳动力进行生产,也就是用现在的消费(资金)来交换未来的消费(未来产出)。理解这种可贷资金市场和资本品市场的相互作用,需要我们重新简单考察关于利率的概念。在最广义的情况下,均衡利率反映了均衡的跨期交换率,或者说均衡利率反映的是人们在市场上达到普遍共识的时间偏好的表现。进行这样的界定,在以后的政策分析中就可以更明显的看出相应的政策从逻辑上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这个分析框架虽然在形式上类似于凯恩斯主义的可贷资金的分析框架,但是在含义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方都代表了各自的行为目的,可贷资金的供给方因为放弃了一部分现在的消费进行储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消费,也就是供给方具有时间偏好;需求方通过具体的生产投资,借贷资金被看作预期产品的未来价格和现在的投入品价格的差,可以获得不低于可贷资金利率的收益率。这样的分析和传统宏观经济学不同的是,可贷资金的双方并不是互相孤立的,其背后通过市场过程,将跨期资本结构的变化和各自的行为目的联系在了一起。为了将市场过程的考察也纳入这个框架,就需要引入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分析。#p#分页标题#e#

2.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简称ppF)。和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和贸易理论所阐述的不同,传统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在不同最终产品之间的资源分配。而这里我们把资源的分配划分为消费品(或者现在的产品)和投资品(未来的产品)。图2中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不同的点说明了在一定资源限制的条件下不同的消费和投资组合,亦即消费和投资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这里的投资包括原有资本的折旧和新增的投资。而整个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右上方向移动说明整体经济的增长;反之,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整体经济的萎缩。运用ppF于混合经济中要考虑政府支出(G)和税收(t)。这里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先将ppF局限于私人部门,假设政府征收人头税,并且政府在预算内的支出和私人活动没有关系,并且坚持平衡的预算,即G=t。这样的简化不会影响我们对关键问题的分析,而且也很容易扩展到将政府行为也纳入整个分析框架。同时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也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可以分析在赤字预算条件下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因为在赤字预算下,政府的借贷也是可贷资金需求的一部分。ppF将现在的投资和未来的消费联系起来,它们的关系可以通过资本回报率表现出来。但是,这只涉及到对投资总量的分析,并且是非常粗略的两期的分析框架。没有涉及到在生产中的资本品的异质性,也没有包含资本结构和资本结构的变动。在奥地利经济学派所提出的资本理论中,用高阶产品和低阶产品两个概念来刻画整个社会生产的资本结构。所谓高阶产品就是在整个生产环节中距离最终商品远的中间资本品,包括最初的原材料。低阶产品就是在生产环节中距离最终产品最近的那些中间资本品。或者说,高阶产品需要经过更多的生产阶段才能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进行消费。这样就补充了ppF过于简单的两期的总量分析的缺点。这就是本分析框架的第三个部分即跨期的生产结构。

3.跨期的生产结构。注重跨期的生产结构是奥地利经济学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对这方面陈述最具特点的就是哈耶克最著名的生产结构三角形[10]。哈耶克最早在他的《价格与生产》中第一次用图示的方法来阐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资本理论。本分析框架在“哈耶克三角”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变动[1,11],以形成整个分析框架的第三部分。具体如图3所示。图3中,三角形的底边是时间轴,代表生产的不同阶段,从距离消费者最远的高阶产品到距离消费者很近的低阶产品。所有的竖线为价值轴,代表不同生产阶段的产品售出后所获得的价值。

最长的竖线代表最终的消费品的价值,其他的代表中间产品的价值。这些价值表示的是实际值,而非名义值。斜边代表了不同生产阶段价值的增加比率,这包括每个阶段新增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的投入,以及时间的贴现。这种生产阶段的划分是一种概念意义上的划分,而并非技术性的。也就是说只是为了说明生产结构的时间因素的内生性。虽然实际中存在着巨大的复杂性,诸如生产过程中有耐用资本的消耗,有资本品的替代和互补,存在各种反馈环节和多重的产出等,但是这些都是具体的技术问题,而理论分析的目的是要揭示出整个经济行为中的逻辑关系,因此三角形的理论概括并没有丢失最基本的行为逻辑关系[12,13]。同时,这个三角代表的是社会整体的生产结构,需要从社会经济体系总体来理解这个跨期生产结构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时间轴和价值轴是紧密联系的,时间轴本身没有意义,只有和生产过程的价值变化相结合才具有经济分析上的意义。既然理论分析是要揭示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逻辑关系,而不是精确的数量关系,那么,将该三角形纳入整个分析框架的目的就是为了从逻辑和概念上分析社会生产结构,以及随着时间变化的资源分配模式和跨期的资本结构的变化。4.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将上述三个部分相结合,就得出整体的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图4表示了整个混合经济中,公有部门预算平衡情况下私有部门经济的一个均衡状态。ppF和可贷资金市场由共同的衡量投资的横轴而相联系。ppF和跨期生产结构通过共同的衡量总消费的纵轴相联系。这样就完成了整个分析框架的构建[3]。从图4可以看出,生产结构和可贷资金市场之间的关系没有其他的关系那么明显。“哈耶克三角”的斜边反映了可贷资金市场的市场出清的利率。这里所说的反映并不是指相等,因为生产过程是连续投入和离散产出,三角的斜边(即每一生产阶段的价差)所包含的内容要多于利率。

某一生产阶段的价差决定于投入价格和产出价格的价差。换句话说,是由投入品市场和产出品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只有当预期的收益率高于可贷资金市场利率的时候,才会产生对可贷资金的有效需求。不过,相对于私有部门和在一定制度的条件下,斜边的斜率和可贷资金的市场利率应当是正相关的。换句话说,利率越低三角的斜边斜率越小,反之亦然。在均衡条件下整个的斜边应当趋近一条直线,因为如果某一个生产阶段的收益率或投入产出价差高于其他阶段,反映到图形上应当是这一阶段的斜边更为陡峭。此时,收益率最低的阶段就会将资源转移到这个阶段,从而增加了这一生产阶段投入的需求和产出的供给,竞争的结果使收益率趋于一致,使得在均衡条件下整个“哈耶克三角”的斜边是一条直线。在可能性边界上的点意味着充分就业或者称为“自然”失业率。三个部分的共同均衡意味着可贷资金市场的利率是“自然”利率。(注意:可贷资金市场本身的利率并不完全是“自然”利率)。当可能性边界不改变,那么图4所达到的均衡状态就是平稳运行的处于动态均衡的经济,其中没有新增投资,投资ife只是用来补充资本品的消耗。可贷资金市场利率反映了整个市场所有参与者达到共识的时间偏好。

三、宏观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可贷资金市场的资金供给可由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第一就是消费者的时间偏好,消费者时间偏好降低,更倾向于储蓄,那么可贷资金的供给将增加;反之亦然。第二就是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货币的注入也同样会增加可贷资金的供给。这两种因素对宏观经济所带来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下面根据以上所建立的分析框架,对货币政策效应进行简单的分析。这里主要分析货币扩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体见图5。当货币当局执行扩张型的货币政策的时候,可贷资金市场的供给增加,利率下降。从图5中看由r1下降到r3,货币量的增加会带来两个效应:第一,增加的货币一部分会用于增加消费;第二,由于利率的降低,按照原有的市场预期和价格结构,投资周期更长的生产计划则具有更大的预期收益率。这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导致消费品价格的上升,使得离消费者近的生产环节暂时具有更大相对价格差,因此暂时具有更高的收益率。#p#分页标题#e#

但是,这样就会导致更多的生产资料向低阶生产环节(更接近消费者)转移。在图5中,“哈耶克三角”中的eF就是过度消费导致的消费品部分价格上涨。在图5中,货币的增加导致的消费投资组合在ppF上由b点趋向a点。另外,低的市场利率以及消费品价格的率先上涨使得企业家觉得时间更长的或者说更高阶的生产环节的投资会有更好的收益率。这样以来,同样会导致社会资源向更高阶的生产环节流动,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环节趋于更长。图5中在ppF上会导致消费投资组合由b点趋向d点。CD就是由于货币扩张所导致的错误投资。图5中Ba虚线部分表示,利率的降低单纯是由于储蓄的增加,也就是说消费者减少消费增加了储蓄。而随着生产环节的加长,整个社会资本结构也相应发生重构。社会分工增加,生产环节增加,整个社会具有更大的劳动生产率,会在下一期获得更大的产出。但是,从图5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生产结构的两端都要求加大投入,这样就会形成整个社会资源在生产结构的两端争夺,而一定时期内社会总的可利用的生产资料是有限的。在三角的左侧,更高阶的生产计划必然会导致劳动力、原材料和一些高阶投入品价格上涨;在三角的右侧,同样会使得消费品和低阶的投入品以及该生产环节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更进一步,左侧的生产投入价格的上涨会逐级传递,继而推动右侧价格的整体上涨;而右侧的价格上涨又会进一步形成对未来价格上涨的预期,进而刺激左侧投资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就会导致价格轮番上涨的循环,也就是所谓的成本推动性的通货膨胀和需求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而从本质上说它们是由一个机制得到的两个结果。进一步,当新增的更高阶的投资随着生产环节逐渐传递到消费者的时候,由于这些投资并不是消费者的时间偏好变化而导致,而是由于有外在的货币注入所导致,也就是说生产结构的变化和消费者的偏好之间没有形成协调,此时就会导致这部分投资在消费品市场无法实现预期的收益率。由于高阶的投资周期比较长,等到发现不符合消费者偏好的时候,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品,而这些资本品又会形成投资路径要求更多的资金注入和增加其他投入。但是这些投入又无法最终在消费市场实现价值,而由于已经积累的资本品具有不可逆的特性,这种情况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将导致整体经济的危机或者萧条,并对这些投资进行强行清算。

四、结语

宏观政策研究篇2

摘要:党的十八大之后,新一届的政府在对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取向上如何把握,成为了时下热议的话题。在当前热切的关注之下,“克强指数”和“克强经济学”等作为新词也逐渐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并且受到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本文就从当前我国经济在运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入手,解读现届政府在当前经济宏观调控中所持的态度,并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未来去向进行分析,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宏观经济;问题;政策取向;研究新一届中央政府在十八大之后的上任,也给我国宏观经济走向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各方对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高度关注之下,“克强指数和中国经济升级版”这些新词逐渐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其中包含的丰富的涵义也被社会各界积极讨论着。通过对这些新词以及我国经济运作过程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去理解新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上所采取的态度,以及经济调控思路和政策取向,使市场更积极地去响应中央建构的宏观经济框架,促使经济转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目前我国经济运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宏观经济的调控,势必是基于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来进行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也只会让整体经济走势向好。因此要想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首先需要了解当前经济运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必然给宏观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根据当前中央政府在经济调控中所采取的态度,也可以了解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以及在改革带来的经济高增长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障碍。总的来说,当前我国经济在运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投资和融资的效率有所降低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经济总量不断加大,但是在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之下,需要的是更多的投资的支持。在边际效应影响之下,投资效率越来越低,已经很难拉动经济像过去那样快速增长。而从2002年到2012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的货币投放增长量要明显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这就说明货币投放的效率已经降低,同时作为反映投资效率的增量资本产出率在2002年到2008年之间经过不断的波动之后,在2009年到2012年之间达到高峰,这就说明资本投入已经不足,我国投资和融资效率相比以前有所下降。

2.传统经济优势削弱,经济增长面临新的挑战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依赖的主要还是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的生产要素,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这些传统经济要素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渐丧失,水、电力、天然气等资源逐渐进入到了市场体系当中,给宏观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经济要素优势丢失的同时,新的经济增长方向还很模糊,经济结构的转型还任重道远,因此新的竞争空间还不足,所以经济增长遇到了新的挑战,这是经济转型时期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3.房地产泡沫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仍在增长

这些年由于我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巨大的流动性使得资产价格产生暴涨,大量资金抛弃低迷的股市和债市,转而涌进房地产行业中,使得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逐渐成为当前社会一大热议话题,也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负担。虽然近几年各地都在积极采取政策降低房地产价格,转移泡沫风险,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同时很多地方政府也选择过度融资而债台高筑,过高的地方债务也成为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4.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更紧

生态环境一直都是制约传统型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而传统型经济又是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依靠。如今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以及社会各界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的加大,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态型经济是我国倡导的经济发展重要政策,对于如今处在结构转型中的经济来说,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已经越来越紧。而当前正热的“克强经济学”所体现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方向正是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这无疑将有利于生态经济的发展,也为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指明了方向。

二、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判断

1.对现阶段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解读

现阶段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就是热议的“克强经济学”所呈现的最大特征,就是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弹性,这也使其同传统的经济政策相区别开来。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管理更加灵活。过去在经济增长速度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上,一向采用的“定值”管理得到改变,不再一味去完成指标,而采用“区间”方式来进行管理,各项指标只要在区间内就算正常,这样也显示了政府对放缓的经济体现的更高的容忍度,这无疑将更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健康转型;

(2)更注重细节的调控。我国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在过去采取的方式较为粗放,近几年逐渐变得更加的精细,更注重根据经济结构和细节来进行调控。例如2013年6月部分银行出现了“钱荒”,宏观调控选择了“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让金融机构来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不再盲目采用强制救市的措施;

(3)目标明确,手段有力。相比于改革初期的经济调控,新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上具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路线,采取的手段更加主动且有力,注重发挥市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对政府行为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断探求创造“升级版中国经济”的路径和举措,推进经济的转型,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

2.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判断通过对当前经济运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对现阶段经济政策的解读,可以判断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未来取向离不开以下几个方向:

(1)继续深化经济改革。不论现阶段和将来我国在宏观经济调控上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有一点十分明确的就是,经济改革的方向不会改变,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止,继续深化经济改革是我国经济政策的总纲。改革的方向不会因经济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而改变。“三个一律”的落实,使政府权力向下级释放,更好地发挥了基层和市场的调控作用,也是经济上的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2)经济的宏观调控稳中求进。2013年我国经济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在第一季度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环比增长低点,但是政府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马上出台相关扶持经济的政策和计划,而强调坚持统筹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后又提出了区间管理的模式,对经济管理中区间管理的明确,表明政府依然会坚持保就业和稳步增长,在此基础上再去追求突破和前进,使经济发展质量跟上速度,实现更加全面的增长;

(3)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更大。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新一届政府也对经济转型体现出了足够的重视,在经济结构上投入了更大的调整力度,采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这次的政策和传统的积极财政政策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新的政策重点转移到了结构性的调整上面。通过建立完整规范的管理体制和更全面的税收制度,鼓励节约资源,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使我国经济结构向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减少对传统产业的依赖,顺利转型的经济将获得更加广阔的进步空间;

(4)利用民间力量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宏观经济政策不变的战略重点。但是根据现阶段经济政策的分析,未来在拉动内需举措中将更多地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通过提高就业率,增加居民收入从而促使居民消费;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使国民收入分配更加均衡,改善消费结构和秩序;通过推进医疗改革、养老保障等,创造更加放心的消费环境。只有使内需扩大,经济才有更大的发展和调控空间,尤其在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多年之后,我国经济迫切需要新的突破点,那么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通过利用民间力量来扩大内需,作为经济调控政策有力的着力点,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经济的宏观调控一直都是我国政府的重要工作,相关国家政策也显示了领导人对经济发展的洞察和对未来的思考,通过采取“统筹施策、先易后难、逐个解决”的措施,以“区间管理”来代替硬性指标,积极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经济,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社会各界也要加大努力,积极相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少维.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判断[J].金融与经济,2014(02).

[2]郭芳,王红茹“.李克强经济学”三大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以及结构改革[J].统计与管理,2013(04).

[3]刘迎秋.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的逻辑与方法探讨[J].经济研究,2009(09).

[4]耿庆峰,黄志刚.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对策研究[J].现代金融,2008(05).

宏观政策研究篇3

 

我们把所有的结构参数分为9个组。表1列出了它们的估计值和标准差。图1则给出了估计所得的行为方程与样本数据的拟和。所有数据都是年度数据。由于样本数据有限,我们的参数估计并不能完全尽如人意。接下来我们将解释表1中的估计值是如何得到的。

3-9组的参数估计

 

我们的讨论首先从第9组开始。我们发现9组中的参数大多可解释为样本平均值或定义在只有一个结构参数的方程中。这就允许我们使用一阶距的方法(methodoffirstmoments)对它们进行估计。

 

尽管一阶矩方法能同样用于估计消费函数(10)和进口函数(12)中的参数c和m,然而我们发现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为此我们允许c和m能随时间而变化。我们假设

其中,ctct/(yt-1-tt-1);mtmt/yt;vt和εt都假设为独立同分布(i.i.d.)的正态随机变量。这表示边际消费和进口倾向都服从于一阶自回归ar(1)过程。将公式(20)和(22)分别代入(19)和(21),我们得到

其中,c0=c(1−ρ),c1=ρ,m0=m(1−λ),m1=λ。现在我们可以用最小二乘法(ols)对上述方程进行估计。而有关的结构参数c、m、ρ和λ则由下列公式获得:

需要说明的是,此种方法无法使我们直接得到参数c等的估计方差。为此我们必须把该估计看成是非线性估计。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judgeet.al(1988,p508-510)所讨论的方法来求解参数估计值c等的标准差。在这一计算过程中,我们利用gauss语言中的grardp程序来计算有关的一阶导数矩阵。该矩阵被用于推导参数估计值的协方差矩阵。

 

对于投资函数(5)中的参数估计,我们采用如下估计方程:

(25)

(26)

其中,it=it/kt-1;vt同样为独立同分布的正态随机变量。这里我们所采用的估计方法为cochrane-orcutt方法

此外,在对工资、价格和利率方程(15)-(17)进行估计时,我们假定方程中所有的干扰项都为服从独立同分布的正态随机变量。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利用普通的最小二乘法对它们进行估计。

 

需要说明的是,在我们对工资公式(15)进行估计时,我们用劳动生产率(实

际gdp与就业之比)来代表供给冲击,即解释变量st。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参数βn的估计值极不显著,因此,我们令它为0。这也同时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态对工资没有任何影响,或者说,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一直是处於供过于求的状态。劳动力市场的这种供过于求反映了由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总供给的参数估计

 

对于产出方程(1)-(4)中的结构参数βv和βg的估计则更为困难。首先,我们无法得到期望值get和yet;其次,尽管我们可以从方程(1)中推算出δvt,但是,我们并没有存货vt的数据(这需要有一个存货的初始值)。为了避免使用数据vt,我们的估计需要建立在对方程(2)进行一阶差分的基础上。与此同时,利用(3)对vdt进行置换,我们得到

(27)

按照预期增长率get的定义,我们有δyet=getydt-1。将其代入公式(27),我们可以得到参数βv的估计方程:

(28)

其中

以上,误差项νt同样被假定为服从独立同分布的正态随机变量。

显然,对于βv的估计需要获得时间序列get,该数值我们无法得到。然而给出参数βg和get的初始值ge0,我们能从(4)中推算出get。假定ge0=g0,也即预期

增长率get的初始值等于其实际的观察值。设立目标函数:

(29)

这里,e(βg)是在给定的βg情况下,对方程(28)进行线性回归所得的误差向量。这样f(βg)就可以看成是该误差的平方和。由此,对于参数βv和

βg的估计可以看成是寻找一个βg使得目标函数f(βg)最小。这里,我们使用网络搜索法来实

行这一最优化过程。

技术函数中的参数估计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估计过程中所使用的数据大多可以从国家统计年鉴中获得,资本存量kt则来源于张军(2003)。然而,对於技术函数中的参数da、φ和θ的估计,我们首先需要解决无法观测的变量at和ypt的数据来源问题。如果我们假定生产用电力消耗与资本设备的实际使用成线性相关,则通过利用生产用电力消耗数据,我们就能测算出at和ypt。假定一定时期内生产用电力消耗和资本服务使用量成固定比例,也即

st=het  (30)

其中,st为资本服务的使用量,即st=utkt;et为生产用电量;h为一个正实数。给定st及公式(5)和(6),相应的实际产出则可由下式导出:

yt=atst (31)

进一步将(30)代入(31),我们得到

st=athet  (32)

对(32)式两边分别求自然对数并进行差分,我们可得到

(33)

以上分别表示为产出、技术和用电量的对数差分(近似于它们的增长率)

由于yt和et都是已知的,由公式(33)我们可以算出at,再进一步由(32)解得h。给定h,我们可以按公式(30)求得资本服务量st,并进而按定义st=utkt导出ut。给定ut和at,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公式(6)测算出ypt。

 

需要说明的是,在按公式(32)求解h时,我们需要的是at,而我们从(33)式中得到的则是其增长率at。因此我们必须有个基年(这里采用1980年)的资本生产率a0。现假定基年的资本设备利用率为100%,则a0可由公式a0=y0/k0求得。图2给出了我们所测算出的ut、ypt和at的时间序列。

图2

 

需要说明的是,由此而测算出的技术存量at具有较大的波动,甚至会出现技术退步。显然此种情况与我们所想象的实际有所不同。我们可以想象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技术的存量也在不断增加,而且这种增加应是一个平缓的过程,不应出现大起大落。显然,这种过分的波动来源于各种误差干扰(如我们所假定的用电量与资本服务量之间线性关系中所出现的误差)。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图2中c格的at进行滤波(或光滑)处理,经过滤波以后的at由图2中的d格所示。

给定数据at,我们就可估计技术函数(8)中的结构参数da、φ和θ。然而,在此之前,我们仍然要对公式(8)的h作一番解释。按照romer(1990)的原意,h为用于科研的人力资本。然而,除了现有的技术存量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外,技术的提高也有赖于科研所需的物质投入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研究需要设备和经费,而有效的激励机制(如专利制度和对科学贡献的奖励制度等)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如果我们使用国内现有的数据,h可以看成是国家用于教育和科研的投入。

 

估计所采用的方法仍然是最小二乘法,即使误差平方之和为最小。然而由于方程所体现的非线型性,我们必须采用一种全局数值优化(globaloptimizationalgorithm)的方法对参数进行估计。在这一研究中,我们所采用的是模拟淬火(simulatedannealing)法。

4、积极财政政策宏观经济效益分析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我们所估计的模型分析和测算过去5年(1998-2002)积极财政政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测算所依据的原则是“有无原则”(withandwithoutprinciple)。这一原则在项目评估时经常被使用。按照这一原则,我们分别计算在“有”和“无”积极财政政策条件下我们所关心的各项经济指标,如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就业率等。比较这些指标的不同就能使我们测算积极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益。

 

无论是“有”还是“无”,我们都必须通过对模型的模拟,计算出有关的宏

观经济指标。关于这一模拟,我们要求:

 

所有外生变量都用实际样本值来表示;

 

所有随机变量的实现值都用模型估计时所留下的残差来表示;

 

所有内生变量都由模型的模拟计算得到。

假设过去5年里没有积极(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应等于税收。因此,所谓没有(或无)积极财政政策的条件是:令过去5年里每年的政府支出等于其当年的税收。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在没有积极财政政策条件下,政府的支出结构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为此,我们使用国债投资中的支出结构来推算在没有积极财政政策情况下的支出结构。表2给出了这一推算。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对于“无”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我们有理由使用对模型的模拟计算出有关的宏观经济指标,然而,为什么对于“有”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我们不能直接使用实际的样本观察值来代表相关的经济指标?由于模型的参数估计和设定本身也有可能产生误差,因此,即使我们引入了误差项的实现值和实际的外生变量,当我们对模型进行模拟时,仍然有可能使模型的模拟值与样本值有偏离。为了使由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模型的设定等原因所引起的误差对评估的影响减少到最少,我们对于在“有”积极财政政策条件下的经济指标的测量与“无”积极财政政策条件相似,即都通过对模型的模拟算出,两者的不同仅仅体现在政府支出的总量和结构上。

 

表3给出了过去5年积极财政政策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估。

 

首先,我们需要说的是,这里的财政赤子与国债支出并非完全相同。当政府的支出大于其税收时,它仍然可以动用除发行国债之外的其它资源,如过去的财政积余等,来弥补其支出。 

 

其次,按照我们所构造的模型,政府的支出无论从供给或需求角度看,它对经济的影响都有一定的滞后。因此,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对98的国民经济并没有什么影响。当然这里并不意味着现实中这种影响就不存在。如果我们的模型是以季度(或月度)为一期进行估计,此种影响显然就可以得到反映。

 

第三,表中所反映的拉动效应是一种累积效果。以2002年的gdp增长率拉动0.056630177为例,该数据表明,假如没有1998-2001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则2002年的实际gdp将减少5.6630177个百分点。按照这一思路,2001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给2002年gdp的拉动效应为5.6630177-5.1568633≈0.5个百分点。尽管与前期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效应相比,这一效应似乎在递减。然而,我们也应同时看到,它在创造2002年的就业机会上的贡献并没有过分减弱。

5、结束语

本文利用了一个简单的宏观计量模型对1998-2002年期间积极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益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为我国在2003年底彻底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到了2002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效应也已递减,这也此后逐渐淡出的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由于目前积极财政政策已经淡出,因此本文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其理论和技术应用的研究,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对未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特别是定量分析)有所启发和借鉴。

 

其次,按照我们所构造的模型,政府的支出无论从供给或需求角度看,它对经济的影响都有一定的滞后。因此,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对98的国民经济并没有什么影响。当然这里并不意味着现实中这种影响就不存在。如果我们的模型是以季度(或月度)为一期进行估计,此种影响显然就可以得到反映。

 

第三,表中所反映的拉动效应是一种累积效果。以2002年的gdp增长率拉动0.056630177为例,该数据表明,假如没有1998-2001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则2002年的实际gdp将减少5.6630177个百分点。按照这一思路,2001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给2002年gdp的拉动效应为5.6630177-5.1568633≈0.5个百分点。尽管与前期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效应相比,这一效应似乎在递减。然而,我们也应同时看到,它在创造2002年的就业机会上的贡献并没有过分减弱。

宏观政策研究篇4

【关键词】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房地产政策发展;研究

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是以房地产市场为调控对象,通过经济、行政、法律和政策等手段,对土地价格、土地供应计划、房地产税收和金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以及房改政策等方面进行调控的一种手段。从而确保经济发展过程中,房地产市场能够遵循国家意志,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良性、可持续性发展。

一、我国房地产政策发展现状

1.房地产政策的影响因素

由于城市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人们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导致房地产价格受到市场的供需关系的影响。同时,房地产作为支柱性产业,具有拉动内需的功能。许多产业薄弱的城市,只能依靠房地产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故而,对中央调控政策的配合度不高。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已经将房地产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一旦遵行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则会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粮油价格的上涨,标志着通货膨胀现象有所增加,而用作房地产原料的水泥、钢筋等价格也逐渐提升,房地产价格也随之增高。

2.房地产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关系

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以房地产市场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所以造成房地产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据报道,如果本年度房价下跌5%,则会导致明年我国国民GDp下降1.3个百分点。所以房地产在我国,是连通消费和投资两方面的行业。国家在制定调控政策时,必然要考虑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平衡。

二、宏观环境下房地产政策的发展

十四大期间,我国正处在亚洲金融危机的余震中,急需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所以采取增加供给,改善民生,控制需求,调节市场的方针政策,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达成了房屋商品化的目标。

十五大期间,宏观政策以促进房屋交易市场化为主,对房屋分配情况进行抑制。从而加速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十七大期间,房地产开始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通过硬性消费需求,刺激市场活力,从而起到引入投资,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可持续的快速增长的目的。然而这段时间,宏观经济处在剧烈的波动状态下,政策调控也从供需调控向严厉调控转变。

十强调政府保障与市场配置相结合,要求做好保障性住房的投资,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做出决定,使农村的集体经营用地,与国有土地价格统一,从而促进市场竞争的有序化和合理化,并推动房产税相关法律的设立。

三、宏观调控下的房地产政策

1.不动产登记

为了合理规划房地产开发和建设用地的审批。确保原住户能够得到合妥善的安置,故而需要对当地包括土地与房屋在内的所有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同时,房地产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需要明确房屋的自然状况,以及产权所属等问题。不动产登记这一政策的提出和实行,能够为房地产管理,奠定牢固的基础。

房产属于高价值商品,具有一定的交易风险。采取不动产登记后,能够对产权纠纷、买卖欺诈等问题,有效杜绝。

然而这一政策自从实施以来,并未对房地产行业的整体供求关系产生影响。其作为房屋户口的功用,也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业主主动抛房现象。

2.双向调控

今年受到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导致楼市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为了刺激房地产行业能够持续良性发展,故而国家开展了双向调控政策。

房地产的升值效能,造成了市场上大规模的投机现象,一些一线热点城市,许多人以商品房作为一种另类的储蓄形式,从而造成楼价虚高现象。为了应对此类情况,故而采取差别化调控的方式。即对热点城市的楼市加以抑制,而对普通城市,则放宽调控政策。而随着市场逐渐成熟,房地产调控的行政化手段,将逐渐弱化。

3.房企融资解冻

对于一些优质的房地产企业,采取融资解冻的方法,有助于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使这些企业快速复苏,恢复活力,从而拉动房地产市场的整体增长。然而,这一政策,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其价值与意义是否如同预期一样,似乎还有待商榷。

能够实现产业负债结构优化的前提,是房地产公司的产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故而,这一政策对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如果按照当前趋势来看,结构性开闸的融资形式,会导致房地产行业内部两极分化逐渐加剧。

4.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主要针对城镇建设的布局进行优化,促使城镇的发展符合科学性与合理性原则。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将会出现分化现象。在过去,房地产价格呈现整体增长态势。而随着城市建设布局的合理化程度逐渐加深,会导致某部分地产价格增长,某部分持平,甚至某部分房地产市场价格将会有所下降。

四、总结

为了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合理的控制,使国民经济在不受震荡的情况下,实现房地产价格的平稳回落,所以,国家在未来还会出台许多关于房地产方面的新政策。相信通过国家和政府的不断努力,由消费所主导的良性市场经济结构终究会实现。

参考文献:

[1]毛建功.国家经济宏观调控下的房地产政策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5,22(7):5-6.

宏观政策研究篇5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房地产市场营销;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掀起了房地产投资热潮,许多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也飞速上涨,海外热钱也不断涌入,纷纷抢滩大陆房地产市场,在加剧市场竞争的同时,对房价飙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控制房地产业发展过快、挤压房地产泡沫,我国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通过“限价”、“限购”、“限贷”、“加大保障房供应”等举措调控和抑制房地产业,至2012年,宏观调控已现明显成效。然而,银根收紧、利率提高,增加了房地产贷款的难度,房地产开发商面临项目停工、资金链断裂的威胁。消费者购买意识日益理性、持币观望,楼市成交量严重下跌,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楼市进入“寒冬”。

一、现阶段房地产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观念落后。目前,中国省级城市34个(含省会、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地级城市333个,县级城市2862个,除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省级城市的部分房地产企业注重科学合理的房地产市场营销研究,其余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对市场营销观念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

有些房地产企业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没有进行系统的房地产市场营销策划,缺乏系统的决策体系和科学的理论依据,随意性较大。有些房地产企业对房地产市场营销的认识肤浅,认为市场营销就是卖房子,片面强调“卖房”,忽视了市场营销策略的其它部分,没有真正把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落实到实处。还有些房地产企业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以产品为主的阶段,缺乏以客户需求和感受为导向的房地产营销观念。

其次,对市场调研的认识不足,或做得不够。源于市场营销观念的落后,很多房地产企业对房地产市场调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往往忽略项目前期的市场调研,或是做了市场调研,但浮于表面,调研得不够深入细致、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的科学制定,常常在销售时才发现自己的楼盘有这样那样的劣势、缺点,最后导致产品销售速度过慢,直接影响到了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对房地产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得不够。在营销实践中,不少房地产企业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工作做得不够,把本来很好、内涵丰富的小区未经深度加工,只是作为“房子”简简单单推向市场,从而影响了楼盘的销售;或对居家文化的内涵理解不够,牵强附会,捕风捉影;或将在大城市做的很好的卖点搬来照用,安在自己开发的小区上,显得不伦不类,让人哭笑不得、无所适从;或夸大功能,对某些单一功能演化出来的概念不遗余力大肆炒作,低估了潜在购房者的品味、内涵,让人心生反感,影响销售。

第四,对网络营销重视不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潜在购房者群体中除了部分不会上网或不习惯上网的老年人,大部分都是年龄相当的青年人、中年人,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网络作为广告宣传的一种重要媒体也被广泛利用,被称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外的第五大媒体。然而很多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企业,对网络营销的重视不够,他们除了在当地的政府网站或新闻网站上泛泛地发些楼盘广告,便不再做更多的工作,潜在购房者很难查到具体的项目信息,甚至查不到开发商的企业门户网站,极大地影响了潜在购房者对项目的前期了解。网络营销的缺失,无形中流失了大量的潜在客户,降低了项目的营销效率。

第五,品牌意识缺乏。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改善,购房者对住房功能的需求正在向纵深发展。现代人买房,大多追求住宅的多功能性,关注住宅环境的营造,重视文化品位等。住宅需求的多样性与高品味,实质是对住宅品牌的追求。据有关调查显示,一个知名品牌能将产品本身的价格提高20%-40%,甚至更高。而在房地产企业中,全国注册的房地产企业有6万多家,目前有楼盘在开发或者销售的,也有2万多家,但众所周知的也仅有“SoHo中国”、“万科地产”、“华润置地”、“中粮地产”以及“绿城中国”等注重企业品牌建设的若干知名房地产企业,其它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使产品本身的价格难以通过品牌获得提升。

第六,对各种调研分析工具、模型、统计方法使用的不够。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各种分析工具、模型、统计方法来实现。好的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是靠市场来检验的,同时也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得到的。而现阶段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在做市场营销策划时,要么根据以往经验,把之前用过的市场营销方案稍作修改就再次投入使用,要么拿其它企业做的市场营销方案照搬照用,凡此种种,不一而论。这种忽视楼盘个性、不实事求是的做法,既是对企业的不负责任,又严重影响了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的科学性、合理性,降低了房地产市场营销工作的效率,严重制约着房地产产品的市场营销实践,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

宏观政策研究篇6

摘要实行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回升向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面对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固的外部环境以及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内部环境,必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分析研究

在新的形势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根本方向,是要服务于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注重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注重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的重要判断和部署,对于做好2010年经济工作,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金融危机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得重要成效

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世界经济遭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为严重的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扩散,世界经济严重衰退,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急剧恶化。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对外贸易骤然下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失业人员大量增加,社会信心受到严重影响。针对如此严峻复杂的局势,党中央、国务院见事早、行动快,决策果断、应对从容,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及时制定和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基本立足点,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统筹做好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各方面工作。经过努力,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态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正逐步回到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上来。

我国之所以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场重大考验中取得显著成果,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即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一是,在财政政策方面:2008年第四季度提出4万亿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2009年在财政预算中适度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扩大政府投资,适当减轻税负,优化支出结构,政府投资重点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发展、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生态建设,直接增加了即期需求,带动了民间投资,缓解了部分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较好地发挥了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经济形势的基石作用。二是,在货币政策方面,较好地发挥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先是适度降低利率,继而采取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增加货币供给等货币政策措施,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保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揽子计划的及时落实,帮助困难企业缓解和摆脱困境,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有效拉动了内需,保持了社会稳定。总之,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及时有力的政策措施,在促使我国迅速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止住经济下滑态势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就是要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不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是应对国际经济环境中较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需要。总体来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严重经济衰退,世界各大经济体纷纷采取规模和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措施。在这些措施作用下,国际金融市场信心有所恢复,世界经济开始出现逐步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迹象。在金融市场方面,全球股市自2009年3月以来出现较为持续的反弹,信贷市场各项风险指标也相继回落到或接近于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在实体经济方面,房地产市场开始企稳,工业生产出现积极迹象,国际贸易和全球工业生产指数出现回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季度指标从衰退逐步转变为增长。国际资本开始向一些发展中国家回流,据预测,随着各国稳定金融和刺激经济增长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如果国际金融领域不发生大的意外事件,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会好于2009年,国际贸易和投资将呈现恢复性增长,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可能结束衰退,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新兴经济体的表现可能好于发达国家。我国必然借此机会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当前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第一,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很不稳固。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地区)政府的强力刺激政策,以及人们从危机中的恐惧状态向理性的逐渐回归。目前,来自政策激励支持和实体经济中库存回调的动力相继减弱。2010年,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仍面临许多困难,包括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多数经济体信贷规模呈下降趋势或增加微弱,多数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难下,私人消费仍旧疲软,企业投资意愿较弱,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难以形成强势回升。第二,国际金融体系受损对实体经济的制约依然很大。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资产损失严重,去杠杆化和清理坏账过程尚未结束,大多数金融机构需要继续处理不良资产和增加资本,信贷紧缩将继续严重制约消费和投资等实体经济活动。在深层次上,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新的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还在积聚,不能完全排除再度出现局部性金融动荡以及再度冲击实体经济的可能。第三,发达国家由于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大幅度上升,财政支出、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等方面的风险增大,由此带来的政治和经济包袱日益沉重,刺激政策退出面临艰难抉择。各国(地区)政府刺激政策退出的时机和策略选择不同,协调难度很大。如果发达国家政策退出时机和力度把握不当,就可能影响世界经济复苏。最后,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和美元汇率震荡可能加剧,多种全球性挑战压力增大,我们必须有所防范,争取主动。还需注意,金融危机后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基本上一如既往,人们议论的必要的金融改革极少见诸行动,世界性金融危机的隐患依然存在。可见,2010年世界经济运行存在诸多变数,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变化的过程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复苏必将是一个缓慢、复杂、曲折的过程。只有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才能抵御国际经济环境中存在的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筑牢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这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增强我国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世界贸易出现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为严重的总量下降。由于主要发达国家进口需求大幅下降以及贸易融资的限制,2008年年底到2009年初世界贸易以30%-50%的幅度下跌。虽然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世界贸易有所反弹,但预计全年仍将下跌10%以上。据联合国预测,2010年世界贸易有可能增长5%左右,明显低于金融危机前的年均增长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纷纷出笼。特别是有的发达国家在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日益明显地挥舞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对我国正常的外贸出口增加很多阻力。我们除了要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积极争取合法权益,也需要采取必要措施主动应对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面对国际市场需求依然疲软、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对外贸易摩擦明显增多、外需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的形势,只有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才能为我国出口企业创造良好的国内生产经营环境,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出口稳定增长。

这是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回升内在动力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经济回升向好并不等于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形势根本好转,经济回升的基础仍较为脆弱,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多新老矛盾和问题。一是,今后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长的政策效应可能减弱,民间投资意愿仍有待增强,居民消费继续大幅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不足。二是,目前宏观经济中还存在许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矛盾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更加凸显,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农业基础仍不牢固,城乡统筹发展任务十分紧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兴产业发展总体上缺乏核心技术和领军人才;发展方式转变仍然滞后,资源环境约束问题还很突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困难很大;等等。在新的一年中,我们面临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面临进一步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任务,面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任务。此外,2008年年底我们提出的4万亿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原本就是需要执行两年多的计划,诸多按计划开始实施的项目特别是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仍在建设过程中,还需要财政和金融支持。可见,只有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才能解决好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完成好明年经济工作的各项任务,增强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与2009年相比,2010年国内外各方面的环境和条件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就是要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地作出微调。在新的形势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根本方向,是要服务于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注重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注重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第一,2010年继续保持一定数量的财政赤字和一定规模的国债发行。这是继续落实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的需要,是继续完成好已开工的在建项目的需要,是进一步发挥财政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引导作用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事业、保障民生、推进改革、维护稳定的需要。第二,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各方面的支持保障力度。第三,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重视防范财政风险,加强对地方的政府性债务的管理。

宏观政策研究篇7

【关键词】宏观调控;货币政策;调控工具

一、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窘境

1.经济结构中需求结构失衡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三者间的结构比例合理与否关乎国民经济能否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目前,我国仍停留在以政府和国有资产投资为主要视角,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重点的经济低龄化阶段,需求结构中投资需求在总体份额中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相对而言,消费需求的弹性较弱,其对GDp的拉动幅度远不及投资需求所产生的经济带动效应。但需求结构严重失衡是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长期作用的结果,短期内难以加以平衡与改变,使得需求结构的调整成为一大难题。

2.巨大的国际收支双顺差

(1)外汇储备脱离最优规模。2012年是我国自1999年持续保持双顺差以来首次实现贸易结构的“一顺一逆”。但好景不长,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再次陷入严重的双顺差泥淖,终使2012年的“一顺一逆”成为昙花一现。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远远超过市场所需要的最优储备量,有限的资源难以得到高效的配置,进而造成大额的外汇浪费;相应地,外汇储备失控的波及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外汇资源的闲置,其对央行以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的发挥同样形成了不可低估的阻力,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都形成巨大的负担。

(2)货币升值预期持续走高。我国国民经济总量的迅猛增长以及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升值压力一度形成了人民币升值不足的预期,由此引发各路国外资本纷纷涌入中国资本市场,企图分刮人民币升值所造就的大蛋糕。而反观消费者的投机行为也是导致大量货币流入资本市场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混杂便形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引起国内经济增长速率过高,偏离稳步发展的轨迹,一旦资本撤离中国市场,便会极大可能地造成我国资本市场的瘫痪,加速经济泡沫的破裂,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3)货币流动性过剩。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作为通货膨胀的一大诱因,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国内物价的涨势;市场上资金过多、储蓄利率过高、外贸顺差增长迅速都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因素。

二、应对经济危机的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来调整货币供应量的行为,其主要涵盖回购、现券交易、发行银行票据及吞吐基础货币等形式。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央行通过公开业务操作回笼币值高达2000亿元,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资金流动的有效控制。可见,央行通过合理运用公开业务这一手段,对降低货币供应量,为国家经济政策目标的完成具有重大的参考借鉴意义。

2.存款储蓄准备金率

存款储蓄准备金率制度是中央银行为协调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促进国内货币币值的稳定的一项措施,其主要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资金供应能力来间接调控货币的供应量,实现银行、企业、股市等机构之间稳定和谐的发展。存款准备金制度从成立至今,累计调整了三十次有余,从2007年到现在就调整了将近二十次,而其中调整幅度最高的一次是由2011年4月的20.5%上调到6月份的21.5%。

3.利率政策

利率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经济调控上将逐渐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央行主要通过利率政策来对市场利率的水平和结构加以调整,使得利率逐渐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为进一步推动并深化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央行自2013年起全面开放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使得利率的市场化实现成为可能。

三、针对我国货币政策现状的建议

1.以消费需求来稀释投资浓度,实现投资消费的合理配置

在投资过剩的背景下,通过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来扩大需求的方式往往是协调投资消费关系的有效途径。而在消费需求结构的盲区,中低收入阶层具有较强的潜在购买力。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促进内部需求的可行方式有二:一为采取较为消极的储蓄利率政策,适当缓解居民的储蓄动机,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二为实行信贷消费政策,为居民的消费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

2.平衡国际收支状况,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结构性调整

要改变我国国际贸易双顺差的局面,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加强进出口贸易额间的协整关系,实现进出口总额之间的长期均衡。同时严格限制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结构和投资规模,从源头上将我国外汇储备稳固在有效范围之内,防止人民币的增值幅度脱离预期掌控,避免资源利用的非效率。同时适当降低贷款基准利率,有利于刺激项目建设贷款,实现外资的再投资与再利用,间接影响国际国内的货币供需,使货币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分散外汇的持有风险。

3.促进经济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应该改变过度依赖出口这一经济增长模式,实现进出口贸易的双向平衡,同时继续采取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改善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非效率资源配置,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要素及路径的良性转变。合理应用货币政策(利率工具、存款准备金工具)来调控就业结构、产出结构,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同时积极迎接新经济的严峻挑战,逐步向国际经济一体化过渡。

参考文献:

宏观政策研究篇8

一、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业影响

(一)征收房产税增加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

征收房产税意味着消费者在购房时又多出一部分支出,提高消费成本。导致许多消费者对楼市产生观望的态度。另一面会使投资客户受到抑制。投资客户需要支出额外的税负和物业持有成本,因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客户的心理。长期会导致企业流转资金严重不足,经营困难,因而增加小型房企倒闭的风险,这将是对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致命的打击。

(二)土地流转和宅基地改善制度会增加土地供给

公报提出赋予更多的财产权,而农民手中最大的财产就是土地和宅基地。因此农村土地进入市场,土地供应会更加开放多元化,房地产市场将面临制度上的改革。土地改革的突破会打破国有土地由地方政府统一垄断的局面,因为集体用地有可能会流转到商品房的市场里面,建设成本会降低,供给面积会增加。

二、房地产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观念滞后

如何处理企业、顾客、社会三者的利益是市场营销观念的核心。房地产营销是市场营销的分支,因此房地产营销观念也是从产品观念到满足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全面营销观念转变过程。而目前,除了北上广等特大城市外房地产营销处于合理的营销阶段,充分重视消费者需求多样性,其余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处于营销认知阶段,导致很多开发企业片面强调产品的重要性,没有真正把差别化战略、品牌战略、顾客满意战略等全面贯穿在市场营销中去。

(二)体验营销注重不足

房地产需求在中国是一种刚性需求,是具有一种特殊性的商品。而在高房价的今天,购买房产是一个理性购买的过程。消费者购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过程,而不是冲动性购买。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业竞争逐渐加剧,宏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房地产不再是一房难求的局面,体验营销势必得到房地产企业的充分重视,并且是未来营销发展趋势。

(三)品牌意识缺乏

美国营销协会将品牌定义为“一个名称、术语、标志、符号或设计,或者是他们的结合体,以识别某个销售商或者某一群销售商的产品或服务,使其与他们的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品牌不仅是识别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标识,更是企业无形的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的经济利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品牌策略应得到营销人员的充分重视,使品牌策略无时无刻贯穿在市场营销过程中。

(四)网络营销重视不够

网络营销策略是利用现代电子商务的手段,实现房产的销售。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互联网工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网络营销可以大大降低房地产企业营销成本。因此,房地产企业应该把网络营销作为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一部分。

三、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营销策略选择

(一)更新营销观念,与时俱进

首先,房地产企业必须从单一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观念过渡到全面营销观念。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步入以需求为导向的发展阶段。只注重产品的价格和质量,而忽视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与差异化,不能满足消费者纵向需求,终将会被市场所淘汰。其次,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充分认识到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和差异化,准确定位市场、市场细分和加强营销策划。

(二)重视体验营销

由于体验式营销在市场营销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再加上体验营销的可感知性,体验营销将在市场营销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将会为房地产销售带来良好的机遇。为了提高顾客体验满意度,房地产企业必须做到一下几点:(1)充分调研消费者心理要求、欲望和预期。(2)体验是全过程的。从消费者开始体验之旅到最后产生体验结果,公司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都应该符合消费者偏好需要。

(三)建立强势品牌

品牌是企业长期积累用心经营的结果,它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手段,是企业无形的巨大财富。品牌能强化企业在市场和行业中的地位。建立完善品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有持续一致的品牌策略。持续一致的品牌策略是完善品牌的前提条件。品牌策略不能朝令夕改,聚焦所要传达的核心点,着重强化受众形象刺激加深印象,突出想要表达的特色。(2)品牌推广与促销活动。开展推广活动、参加大型社会公共活动是提高品牌知名度的重要举措。品牌竞争取代产品竞争是市场经济规则下的长期趋势。

(四)重视网络营销

宏观政策研究篇9

一、我国地产企业融资现状

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高收入,高风险,高产出。随着我国房地产投融资体制的变化和央行关于住宅开发贷款和住宅按揭贷款限制性规定等政策出台的出台,金融业门槛逐步加高,再加上土地招头标政策的实施,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已不再局限于产品本身,资本实力成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房地产企业能否尽快建立健全多渠道的房地产融资体系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房地产融资是房地产企业发展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然而,在房地产融资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潜在的问题。首先,我国房地产融资结构比较单一,间接融资比重过大。房地产开发的三个阶段(取得土地的前期阶段,施工阶段和销售阶段)每一阶段都离不开银行资金的支持,房地产开发所需资金仍约有60%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间接融资的比重依然过大。其次,房地产融资的限制因素太多,对房地产经营而言,资金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之一。由于央行加强房地产企业信贷业务管理,房企的银行融资渠道受限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控制房地产信贷,对高档房和个人商业用房贷款进行了严格限制,使房地产最脆弱的神经――资金链受到打击。同时房地产其特殊的产业特点决定了房地产企业首发上市(ipo)的可能性很小,在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房地产企业也很难通过ipo申请达致上市目标。最后,房地产银行贷款方式及金融创新太少,房地产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其特点是:开发周期长,投资规模大,这必然要求房地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更好的运转下去。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所需资金只要来源于银行贷款,而银行现有的几种贷款方式的期限都比较短,这就与房地产开发周期长这一特点相矛盾,再加上我国金融创新少,融资方式有限,所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将十分困难。

三、解决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灵活运用金融工具

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趋势下,越来越金融化运作,其分工也日益专业化。如何有效地建立房地产金融平台,在平台上合理使用、充分利用房地产基金、房地产债券、房地产信托和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因而、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在已有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日益扩展,例如发行房地产信托计划、参股金融机构、收购上市公司等,为实现融资的目的,房地产企业需要充分使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工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

(二)开拓民间资本融资

对于资金较为短缺的房地产企业来说,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开发,也可以获得稳健的资金渠道,通过合作开发,可以获得需要的资金,也可以分散风险和资金负担。合作开发的形式较多:从合作企业伙伴的角度来说,可以与一家企业合作合作,或者多家企业共同合作;从合作的期限来说,可以形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可以进行短期项目合作;从合作的形式来说,可以采取紧密型的组织形式,也可以采用松散型的组织合作形式。通过向民间资本寻求融资,合作开发的方式对于缓解房地产企业自身资金压力、转移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有很大的好处。

(三)充分利用外资的融资渠道

宏观政策研究篇10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迥异,宏观经济政策政策也大相径庭,对企业经营和外部融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融资。

(一)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研究王风云(2005)等认为经济波动频繁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调整。付一平(2005)等通过对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波动之间关系的判断,描述结构VaR模型中财政政策的作用和反馈过程,结果发现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操作过程中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相机选择性和对经济周期阶段的依赖性。而杨召举(2007)从经济周期角度考察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不是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经济周期也不是货币政策变动产生的原因;但货币政策变动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剧烈的货币政策波动将使得经济也产生同向的波动。刘士宇(2007)围绕总需求角度,运用多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改革以来引起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以及这些冲击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其分析结果表明:在总需求的三大构成要素中,投资波动是引起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虽然学者的结论并非完全一致,但本文认为经济周期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企业投融资产生了影响。

(二)经济周期与企业投融资行为的研究基于宏观经济环境,从经济周期角度解析企业投融资问题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altman(1983)发现,在经济衰退时期,公司更容易陷人困境,经济增长、股价指数和货币供给量对公司陷人困境的可能性有显著影响。Bae(2002)以亚洲金融危机为背景,证实宏观经济状况通过银企关系影响公司财务困境的可能性。myers&majluf(1984)分析了不完美资本市场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基于逆向选择提出了融资偏好理论。沿着此思路,Levy&Hennessy(2007)从管理者利益角度研究了经济周期中管理者的投融资决策。为避免冲突,管理者多数持有较多权益,但在经济收缩时期,管理者倾向于用债务代替权益来维持管理者权益,在经济扩张时期则正好相反。围绕经济周期的变化,许多学者也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宏观经济政策对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和公司价值的意义(Deangelo&masulis,1980;nejad

malayerz,2002;Korajczyk&Levy,2003;Drobetzetal,2006)。

(三)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投融资行为影响的研究我国目前专门针对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对企业投融资行为影响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见。一些学者对宏观经济因素与企业投融资的关系进行了描述(王强,2002;原毅军、孙晓华,2006)。蔡楠、李海菠(2003)认为企业投融资行为不仅要考虑微观经济因素形成的技术约束影响,还要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形成的市场约束的影响,并验证了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有着显著影响。Chen等(1986)认为,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公司的股票收益率,即不同公司的股票收益率对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而Beaver(1966)认为,公司的股票收益率越高,其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就越小。鉴于我国企业的特征不同,可能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敏感程度不同,企业投融资行为也不同。王克敏、姬美光、赵沫(2006)的研究表明,宏观经济环境对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公司对于工业增加值和实际利率水平等变化越敏感,就越容易受到弱化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而陷入财务困境。应惟伟(2008)研究认为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迥异,政府实施的财政货币政策大相径庭,这些对企业的经营和外部融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对企业投资产生显著影响。这些研究都认为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是影响企业投融资政策的重要因素,这对于理解我国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四)企业投融资行为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学者围绕融资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行研究,如刘星、杨益民(2006)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整体样本融资结构与投资支出显著负相关,融资结构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在不同成长机会的企业中存在显著差异。郝颖、刘星(2009)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股权融资的依赖程度越大,企业投资水平对股票市价的敏感性越高;股权融资的依赖程度小,则内部人控制下的企业投资行为倾向于大规模扩张。围绕融资结构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债务比率与企业价值负相关(李洪波、赵宇、杨秀苔,2002;皮毅,2004),股权集中度与企业价值的关系(Boyle&eckhold,1997;Frank&Goyal,2003;Hirota,1999;Booth,2001;HaroldDemsetz&BelenVilialonga,2001),研究结论并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