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2:05

护理专业的特征篇1

【关键词】颅脑创伤;护理能力;胜任特征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206-1

1颅脑创伤护理能力的相关研究

1.1研究目的

对颅脑创伤护理能力的相关材料进行规范的扎根理论研究,分析和界定颅脑创伤护理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探讨颅脑创伤护理能力的理论模型,进一步验证前期理论思辨的结果,为颅脑创伤护理人员的能力培训和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了探索分析颅脑创伤护理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根据研究目的编制了“颅脑创伤护理能力概念及内容”开放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概念、内容与结构、特点、行为等4个层次的6个开放式问题;将调查问卷以信函的形式发放给从事相关工作15年以上的颅脑创伤医疗和护理专家20人,17位专家反馈问卷信息,问卷回收率85.0%;同时,调查普通颅脑创伤救护人员22人,反馈信息20人,问卷回收率90.9%。

反馈问卷的专家中,颅脑创伤护理专家8人,颅脑创伤医疗专家9人,主要分布于各大医院的神经外科和重症监护室;反馈问卷的普通颅脑创伤救护人员中,颅脑创伤护理人员12人,医疗人员8人。

1.3研究结果

颅脑创伤护理能力的概念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颅脑创伤护理能力即颅脑创伤临床护理能力,包括:护理经验、临床思维、护理处置能力、技能操作、健康教育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评估能力、并发症预知能力等。广义的颅脑创伤护理能力除了上述的临床能力之外,还包括以下内容:

①一般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认知能力、判断能力等。

②高级能力。如研究能力、决策能力、干预能力、沟通能力等。

③心理特征要求。如自信、镇定、主动、独立等。

④素质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灵活、耐心、细心等。

⑤良好的职业态度。如热情、冷静、严谨、责任心等。

2颅脑创伤护理人员胜任特征的相关研究

2.1研究目的

分析颅脑创伤护理人员胜任特征成分,为发展颅脑创伤护理人员胜任特征测量工具奠定理论基础。

2.2研究方法

①拟定开放式调查问卷,选择国内从事颅脑创伤护理工作的护理专家10名、神经外科护士71名,以及急诊科、iCU护士各22名,共计125名护理工作者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10名专家全部作答,79名护士反馈了问卷,问卷总回收率为71.20%。

②根据开放式问卷结果,结合文献分析,组成2人编码小组对文字资料进行编码;初步拟定颅脑创伤护理人员胜任特征的80个阐述,编制半开放式调查问卷,包括对80个胜任特征的重要性判断、优秀颅脑创伤护理人员的基本条件、填表人员的情况、判断依据等的调查。

③对150名从事颅脑创伤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进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22份,回收率81.33%。

2.3研究结果

122名护理人员反馈了问卷,受试者对于颅脑创伤护理人员胜任特征词的勾选频数显示,36个胜任特征被60%以上的护理人员勾选,其中,“细心、冷静、责任心、敏锐观察力、判断能力、良好临床思维和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赞成率≥90%,成为相对最为重要的7个颅脑创伤护理人员胜任特征。

综合统计结果,组织由1名护理心理学专家和2名颅脑创伤护理专家组成的小组进行讨论,根据调查结果修订特征词的解释,为访谈编码做准备。

3讨论

3.1颅脑创伤护理能力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从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专家对颅脑创伤护理人员培训内容的认识差异较大。在颅脑创伤护理人员培训内容选择方面,由于本项研究只进行了培训内容一级指标的筛选,每一项指标下面的二级指标或许更为实用,可操作性更强。而且不同情况下的培训重点需要进行加权处理,但是不同情况下(如平时、战时)的加权该如何计算,没有一个通用的指标,需要更多的人力投入到后续的研究工作。

3.2对护理教育和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随着胜任特征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对医学专业领域胜任特征的研究亦逐渐增加,如舒丽芯等对药学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能力结构的研究,研究发现,药学生的核心素质与胜任特征不同于医学生。

在护理教育培训方面,由于护士胜任特征与业绩表现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护理人员胜任特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帮助测量自身胜任特点、设置在职培训内容、安排学习计划、评价学习进程等,促进护士和医院的共同发展。

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研究与不同岗位、不同专科的护理人员相适应的工作胜任特征模型,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配置、选拔和任用的质量,降低管理成本。

由此可见,护理胜任特征的专项化和具体化将是今后研究的趋势,在护理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中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泉开.关注颅脑创伤[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8,19(4):193-197.

护理专业的特征篇2

关键词:核心胜任能力;素质模型

1973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mcCieiiand发表了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一文,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1冰山模型与护理素质要素

护理工作很复杂,总是有的护士游刃有余;有的护士手忙脚乱,在护理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工作如血滤、静脉注射,不同的人做起来总有区别,护理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人员素质的提高,只有高素质的护理队伍,才能造就高标准的护理质量。人个体差异多且复杂多变。从专业的角度讲就是不同的人对工作的认知可度量性差,难以进行比较。那么,有没有可靠、有效的方法来确定护士对工作的胜任力呢?是否能如Kpi(绩效)那样制定出可以衡量的指标呢?下面我们引进胜任力冰山模型进行分析。

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方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见图1。

2胜任力特征素质的界定及研究方法

2.1胜任力特征素质的界定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国内外学者仍未对胜任力特征的定义形成一致意见[2]。许多国外学者如Boy-atzis,woodruffe,Spencer,mertens,Sparrow等都曾针对胜任特征给出不同定义,综合起来可以大致分为三大派系[3]。最近有学者将胜任特征的内涵与组织文化、价值观、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相联系。如mariaVa-kola认为胜任特征是员工潜在的、与优秀工作绩效相关的一套行为模式,在个人和团队中都能发挥作用并切实有效地为组织提供可持续的竞争优势[4]。

2.2胜任特征素质的研究方法maRReLLiaF,tonDoRaJ&HoGema在2005年总结了胜任特征的研究方法,基本有文献研评、团队集中讨论、结构化面试、行为事件访谈、调查法、观察法、工作日志法和胜任力特征专家数据库[5]。每一种数据收集方法都有它自身的优、缺点,在胜任特征调研实际中往往都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本文根据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利用调查法将行为事件访谈、观察法和工作日志法结合起来做成调查问卷,这样可以互补和抵消劣势,避免遗漏某些重要的胜任特征的分析。

3护理核心胜任能力素质调查问卷与统计

从参考文献总结出来护理人员应该具备的主要素质[6-8],整理成调查问卷项目,通过问卷调查模式对80名护士进行护理素质模型调查,筛选出基层护理胜任工作应该具备的能力,排名结果集中在前7种素质,见表1。

4核心胜任能力素质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述表述及80名护士反馈意见,见表2:护士核心胜任,并对素质名称加以权重分值及标杆分值结果如下。

5核心胜任能力素质模型对标例证及改善计划

以1名护士DUtY为例,对各项素质指标对照标杆按他评、自评进行评分,见表3。

对于护士DUtY的素质进行坐标标定,见图2。

DUtY护士的总体评估:优势:美学素质、职业道德和义务宣传;劣势:心理、身体和沟通能力根据以上DUtY护士可以制定心理、身体和沟通能力的提升计划,见表4。

年度提升计划结束后再对DUtY护士进行胜任力测试,运用pDCa的方式,逐步提高DUtY护士的个人素质,达到逐步地提高的目的。

6结论

护士工作繁重,如果没有系统的计划去指导很难全面的提高个人素质,通过此方法既可以系统的提高护士素质,又识别优秀护理人员,从而在护士提升选拔中起到重要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SeRpeLLa,FeRRaDaX.acompetency-basedmodelforconstructionsupervisorsindevelopingcountries[J].personnelReview,2007,36(4):585-602.

[2]代郑重.综合医院临床护士胜任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4.

[3]齐艳.专业护士培训指导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9.

护理专业的特征篇3

关键词:冰山素质模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绩效;胜任力;社会特征

冰山素质模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已受到各行各业研究者及管理者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很多企业和事业单位试图应用冰山素质模型理论帮助企业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摆脱困境,进而实现成功。但冰山素质模型在护理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现对其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做一综述,以期为护理人力资源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

1冰山素质模型的研究现状

1.1冰山素质模型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期,素质模型理论起源于美国,被称为素质理论之父的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戴维麦克兰德在研究美国外交官选拔方法的相关项目基础上,在《测试素质而非智力》一文提出了素质的概念,即把直接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素质[1]。在戴维麦克兰德提出该理论概念之后,素质理论引起了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进行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其中,美国学者提出的“冰山素质模型”更加深化了对素质模型的研究。

1.2冰山素质模型的内涵

能力素质模型是指为胜任某项工作、达到某一绩效目标所需要的一系列不同能力素质要素的组合,是针对特定职位要求而组合起来的一系列能力素质特征,包括知识、技能水平、动机表现、个性特征、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等[12]。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能力素质模型是冰山模型。冰山能力素质模型将个体素质分为“冰山以上”基准性素质和“冰山以下”鉴别性素质。它把个体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属于裸露在水面上的表层部分,这部分是对任职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因此这一部分也称为基准性素质。基准性素质是容易被测量和观察的,因而也是容易被模仿的,可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习得。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属于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的素质,这部分称为鉴别性素质,是区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关键因素,职位越高,鉴别性素质的作用比例就越大。相对于知识和技能而言,鉴别性素质不容易被观察和测量,也难于改变和评价,因此这部分素质很难通过后天的培训得以形成。冰山素质模型从上到下的深度不同,表示被挖掘与感知的难易程度不同,向下越深,就越不容易被挖掘、感知和改变。

1.3冰山素质模型的研究进展

文献检索显示:国内外关于冰山素质模型的研究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冰山素质模型的研究最早是基于学者对素质模型研究而进行的。1973年,麦克利兰发表的《测量胜任能力而非智力》指出:“传统的性向测试和知识测验并不能预测候选人在未来工作中的表现”“人的工作绩效由一些更根本、更潜在的因素决定,这些因素能够更好地预测人在特定职位上的工作绩效”,指出“能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就是“素质”。Boyatzis[4]认为素质指的是个体具有的潜在的特征,这些潜在的特征使其工作产生有效或是出色的绩效。Barrick等[5]指出素质是为达到或超出预期的质量水平的工作输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动机、特质、自我形象、社会角色、技能、知识等,这些能力素质促使个体在工作岗位上有杰出的工作业绩表现。王重鸣等[6]提出素质是与工作情景相联系的各项素质的有机组合,是人们适应工作或管理环境,产生具体绩效和成就的个体特征(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而就冰山素质模型而言,Liu[7]基于能力的冰山模型,建立了人事部的冰山模型中的创新能力要求及其二级指标,并提出多种策略来提高企业人员的创新能力。Jiang[8]通过介绍能力和素质模型的概念,分析了图书馆工作人员胜任力冰山模型的应用程序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出了加强图书馆员的具体战术核心竞争力来自建立胜任力模型、采用360°检测方法及加强培训和发展3个方面。罗玉越[9]以企业基层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用因子分析法从个人与团队管理的视角探讨了基层管理人员通用管理能力所包含的素质要项,并构建了其相应的冰山模型。江胜名等[10]在阐述冰山理论内涵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的基础上,从职务分析、人员招聘、员工培训、人员配置、员工激励、员工职业规划等方面探讨了冰山素质理论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然而,就国内外冰山素质模型的发展阶段而言,2002年以来,随着冰山素质模型研究的发展,通用行业能力模型的应用性受到质疑,转向特定行业、特定岗位的应用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11]。综上所述,素质与特定工作岗位有关,能够在特定工作岗位中创造出高绩效。素质模型是通过观察绩优员工的行为及其结果,发掘出导致其绩优的明显特征,并通过提炼而形成的各种能力素质要项集合。员工素质模型可以准确地说明不同类型的岗位对员工素质的要求。通过素质模型可以判断并发现导致个体绩效差异的关键驱动因素,从而成为改进与提高绩效的基点。

2冰山素质模型在护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研究显示:冰山素质模型作为目前学术界应用较为广泛的素质模型,该模型中对潜在素质的挖掘及培养难度随其潜在程度的加大而逐渐增加[1213]。目前,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已有很多学者在多领域研究并构建了各类、各层级员工的能力素质模型。而在护理领域中,关于各层级护士及护理管理者的冰山素质模型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匮乏,且研究内容多较局限,缺乏深度。Supamanee等[14]基于冰山模型对泰国某医院的28名护理管理者和31名注册护士进行质性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护士领导能力包括潜在素质和表面素质,潜在素质包括动机、自我概念、领导特质;表面素质包括护理管理和信息的专业知识,协调、沟通、解决问题和临床决策的技能,从而形成了基于冰山模型的临床护士能力模型。macdonald等[15]提出:注册护士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及技能属于冰山以上的素质要求,而在本质上,学习培训、潜在认知、道德及技能的整合才是能力素质发展的要求。张宇斐等[11]查阅分析2009年以来有关国内外冰山能力素质模型的应用研究,了解国内外护理能力冰山素质模型的研究现状,结果显示:国内护理能力冰山素质模型研究起步较晚,缺乏研究的广度、深度和科学性,与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应深入剖析冰山能力素质模型,为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种更为有利的工具。王晓云等[16]初步探讨了能力素质冰山模型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运用能力素质冰山模型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人”方面的原因,改进护士培养方法,对护理安全管理有一定成效。马池芬[13]则依据麦克兰德提出的能力素质冰山模型,从知识技能、价值观、自我定位、驱动力、个性特质5个方面进行养老护理员能力素质模型的初步构建,建议在养老护理员的选拔和培养过程中,运用养老护理员能力素质模型,以提高养老护理员培养质量,促进养老护理事业的发展。此外,国内护理领域也积极开展了各个领域内各层级护理人员的相关胜任力研究。SastreFullana等[17]通过对关于高级实践护士胜任力的119篇期刊论文和从灰色文献中搜索到的关于高级实践护士胜任力模型的97篇文献进行鉴别分析,得出17项高级实践护士应具备的胜任力,分别是科学研究、临床和专业领导力、指导训练、跨专业合作、临床诊断、伦理和法律实践、健康教育、质量管理和安全、顾问咨询、保健管理、循证实践、专业自主、健康促进、沟通交流、文化素养、组织承诺和变革管理,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开发不同专科护士胜任力模型提供了参考。Calzone等[18]运用德尔菲法对37名专家进行了2轮函询,提出了高级实践肿瘤护士的核心胜任力模型,分别是基本护理能力、协调能力、咨询能力、宣教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价值观共49个条目,为高级实践肿瘤护士的教育培养提供了基础和指导。mccarthy等[19]提出了计划和组织能力、团队建设和领导、临床实践和服务质量改善、目标管理4个护士长胜任力特征群,为护士长职位申请、继续教育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Smith[20]以改良的弗吉尼亚医院协会卫生人力资源管理中心设计的新护士胜任力调查问卷为工具,通过因子分析确定了本科毕业生应具备健康促进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直接护理能力、计算机技术能力和病人管理能力这6项胜任力。张巧玲等[21]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核检表法,对12名绩效优秀的新护士和9名绩效一般的新护士进行访谈并录音、编码,编制新护士胜任力核检表对80名在岗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专业知识、影响他人等8项胜任力是绩效优秀新护士的特征,操作技能、心理承受能力等5项胜任力是新护士共有的特征,构建的新护士胜任力特征可以用来区分绩效优秀和绩效一般的新护士,为提高一般护士的绩效提供标准。综上所述,国内外护理领域冰山素质模型相关研究虽较匮乏、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护理学者已逐渐构建了较多基于不同岗位需求、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及能力素质模型。护理人员能力素质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护理人员明确自身能力与该岗位的胜任特征的差距以及培训需求,从而促进其持续的自我评估、学习和发展。

3基于冰山素质模型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研究显示:冰山素质模型已逐渐作为建立多行业员工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大多数学者通过研究冰山以上部分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将其作为企业的岗位设置、人才选拔及人员培训的依据;而将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潜藏于水下的深层素质,作为区分、鉴别不同员工的工作绩效的依据[12,11]。目前,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及护理事业的逐渐发展,医疗机构更加需要高效、稳定的护理人力资源,即医疗机构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行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而且要求其具有坚定的职业动机、内驱力及良好的专业态度[11,2223]。基于此,笔者建议基于冰山素质模型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管理。首先,医疗机构及护理管理者应基于冰山素质模型建立全面、具体、科学的护理人才选拔体系、人才评价体系、人才培训体系及绩效评价体系等,让护理人力资源的选拔、培训、评价及管理等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不仅要关注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也应充分挖掘不同护理人员的潜在素质,采取多种方法及激励措施激发其冰山下的潜在素质,从而促进其更好地为护理事业奉献个人能力,降低离职意向等[2425]。再次,管理者应结合不同科室的专业特点及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护理人员冰山以上的素质能力进行具体要求,不同科室、不同岗位类型,其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要求各有特征。此外,医疗机构及护理管理者也可借鉴不同领域冰山素质模型的实践应用结果,将其引入护理领域,找出区分不同绩效水平的护理人员的核心素质,确定护理领域的特定冰山素质模型,以期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11,26]。

4小结

我国临床护士能力素质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多局限于不同科室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研究。而冰山素质模型为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管理方法,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其在护理领域的研究、发展,以逐渐建立完整的、科学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及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DC.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J].americanpsychologist,1973,28(1):114.

[2]HofrichterDa,SpencerLm.Competencies:therightfoundationforeffectivehumanresourcesmanagement[J].CompensationBenefitsRviewe,1996,28(6):5456.

[3]SpencerLm,SpencerSm.Competenceatwork:modelsforsuperi-orperformance[m].newYork:wiley,1993:112.

[4]BoyatzisR.thecompetentmanager[m].SanFanciscor:JosseyBass,1982:5152.

[5]BarrickmR,mountmK.autonomyasamoderatoroftherela-tionshipsbetweenthebigfivepersonalitydimensionsandjobper-formance[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93,78(1):111118.

[6]王重鸣,陈民科.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J].心理科学,2002,25(5):513516.

[7]LiuY.Buildingandanalysisoficebergmodelforinnovationcapa-bilityofRDpersonnelinenterprises[C]//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nagementandSrviceSience.ieeeec,2011:13.

[8]JiangL.Librarianscorecompetencyresearchbasedoncompetencyicebergmodel[m].newCntureyLibrary,2011:1.

[9]罗玉越.企业基层管理人员通用管理能力模型构建研究—基于个人与团队管理的视角[J].人力资源管理,2017(1):5254.

[10]江胜名,潘植华,张翔.素质冰山模型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11):13171319.

[11]张宇斐,李继平,刘畅.国内外护理冰山能力素质模型研究的应用现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3):7678.

[12]洪亮.胜任素质模型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人才资源开发,2006(7):4243.

[13]马池芬.基于“冰山模型”的养老护理员能力素质模型构建[J].当代职业教育,2016(12):8183.

[14]Supamaneet,Krairikshm,SinghakhumfuL,etal.preliminaryclinicalnursingleadershipcompetencymodel:aqualitativestudyfromthailand[J].nursingHealthSiencesc,2011,13(4):433439.

[15]macdonaldK,weeksKw,moseleyL.Safetyinnumbers6:trackingpreregistrationnursingstudents’cognitiveandfunctionalcompe-tencedevelopmentinmedicationdosagecalculationproblemsolving:theroleofauthenticlearninganddiagnosticassessmentenvironments[J].nurseeucationinpacticedr,2013,13(2):6677.

[16]王晓云,张立力.能力素质冰山模型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1):30763079.

[17]SastreFullanap,DepdroGeómezJe,Bennasarvenym,etal.Competencyframeworksforadvancedpracticenursing:alitera-turereview[J].internationalnursingReview,2014,61(4):534542.

[18]CalzoneKa,JenkinsJ,masnya.Corecompetenciesincancerge-neticsforadvancedpracticeoncologynurses[J].oncologynurs-ingForum,2002,29(9):13271333.

[19]mccarthyG,FitzpatrickJJ.Developmentofacompetencyframe-workfornursemanagersinielandr[J].JournalofContinuingeducationinnursing,2009,40(8):346350.

[20]SmithQU.5competenciesneededbynewbaccalaureategradu-ates[J].nursingeducationprsepectives,2004,25(4):139145.

[21]张巧玲,王淑珍,林峰,等.新护士胜任力特征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22):6163.

[22]Siegeleo,LeomC,YoungHm,etal.nursinghomeadministra-torselfassessedpreparedness[J].HealthCaremanagementReview,2014,39(3):210222.

[23]SwiderBw,ZimmermanRD,BarrickmR.Searchingfortherightfit:developmentofapplicantpersonorganizationfitperceptionsduringtherecruitmentprocess[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15,100(3):880893.

[24]HaywardD,BungayV,wolffaC,etal.aqualitativestudyofexperiencednurses’voluntaryturnover:learningfromtheirper-spectives[J].JournalofCinicalnlursing,2016,25(9/10):13361345.

[25]陈绮美,曾华志,梁丽敏,等.激励模式用于护理管理中的效应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6):9495.

护理专业的特征篇4

现行《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1992年10月国务院第106号令的,主要是针对当时中药品种管理混乱状况而制定的。《条例》实施后,截至2004年底,已有2224个品种获得了国家中药品种保护,涉及品种1215个(其中独家品种817个),涉及企业1030个;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了29批中止生产批准文号的通告,共中止1645个中药同品种生产批准文号的效力[1]。《条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药品种的低水平重复问题,改善了企业间的无序竞争,保护了品种开发主体的知识产权利益,促进了中药生产企业的科技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药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

随着2001年《药品管理法》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等内外环境的较大变化,《条例》逐步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矛盾,包括中药生产企业、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专家在内的业内人士呼吁早日修订《条例》。2006年废除中医中药的讨论,又使中药产业和中药知识产权保护面临新的危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启动《条例》的修订工作,并于2006年7月10日公布了《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一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2],征求各界意见。笔者拟从《条例》的修订入手,探讨中成药品种保护的权利属性和有效保护模式,为中药品种保护问题提供一些初步的解决思路。

1《征求意见稿》述评

《征求意见稿》共5章26条。与现行《条例》相比,《征求意见稿》最大的变化是提出了鼓励研究和创制中药新药的宗旨,取消了中药保护品种等级的划分,明确了行政许可程序和行为规范。但《征求意见稿》最大的不足,是对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的基础和核心——保护问题,规定过于简略。通观整个《征求意见稿》,有关保护问题的实质性条款只有6条,分别是第2、4、8、9、16、17条。

1.1保护对象

根据《征求意见稿》第2、4条,中药品种是指由一个处方制成的某一剂型的中成药品种。申请中药品种保护应当同时具备的条件为:①中国境内生产的品种;②独家生产的品种;③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的品种;④与同类品种相比临床疗效显著的品种;⑤在生产、销售该品种过程中未违反《药品管理法》等有关规定被行政处罚;⑥未曾因质量抽查检验不合格而列入药品质量公告。

《征求意见稿》与原《条例》相比有3点明显变化:①突出了中成药品种保护,缩小了受保护的中药品种范围,将保护对象仅仅限制在“中国境内”、“独家生产”的“中成药品种”上,排除了原《条例》的“天然药物的提取物及其制剂”和“中药人工制成品”;②取消了原《条例》中药保护品种等级的划分;③明确了保护条件,从独家生产、安全性、有效性、生产流通的合法性、质量可控性等角度作出了要求。

《征求意见稿》取消等级划分,将中药品种保护对象限定在中成药品种上是比较适当的。根据《征求意见稿》的定义,中成药品种的区别似乎在于不同处方的不同剂型,但保护对象是否意味着限定于中成药品种中的处方组成和制剂剂型,同一处方的不同剂型是否可以分别申请保护?同一中药品种的新的加工工艺和制备技术、新的给药途径、新的功能主治,《征求意见稿》是否给予保护?

而保护条件的设置也有诸多可推敲之处:①“中国境内生产”意味着企业必须首先取得药品批准文号,是否意味着中成药在药品注册审批同时不能申请品种保护?②“独家生产”是否等同于中药的创新品种?③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在新药注册审评中已经进行系统评价,要求“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与同类品种相比临床疗效显著”,是否意味着申请保护的中成药新药品种都必须重复进行药品注册审评?④公告质量抽查检验不合格不一定是药品质量可控性问题,企业生产该品种的违法行为与中成药品种应受保护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而将经营环节的违法行为与保护挂钩对生产者似乎不大公平。

《征求意见稿》似乎承担了双重功能:一方面想通过保护中成药新品种来鼓励企业研究和创新;另一方面想通过严格限定保护条件来监督药品生产经营行为,从而提高现有中成药整体质量水平。但这样理想化设计,却将药品注册制度、药品质量检验制度、药品行政处罚制度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这4个不同功能的药品制度相混淆,弱化了品种保护的本来意义。

1.2保护期限

《征求意见稿》第8、9条规定,中药品种的保护期限为7年,自公告之日起计算。首次保护期满后可以申请延长保护期限7年。不得申请延长中药品种保护期的情形有:①在生产、销售该品种过程中因违反《药品管理法》等有关规定被行政处罚的;②该品种因质量抽查检验不合格而列入药品质量公告的;③在保护期内累计生产未达到5年的;④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⑤未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关要求进行质量标准提高或完善的;⑥未按照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关要求完成四期临床试验的;⑦其它不符合申请延长保护期条件的。

与原《条例》相比,《征求意见稿》因取消分级保护从而将保护期限统一为原《条例》二级保护的7年,经审批延长后可达到14年,并规定自公告之日起计算。《征求意见稿》在保护期限上最大的变化是明确了不得延长保护期的情形和提前终止保护的情形。不得申请延长中药品种保护期的情形中,①、②项进一步强化了药品监督管理的色彩;④、⑤、⑥项实质涉及的是药品注册管理的内容,严重不良反应属于药品再评价与淘汰的对象,未完成四期临床试验属于药品批准文号5年有效期满后不予再注册的内容,而药品质量标准提高或完善则赋予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有关要求”的自由裁量权;③项则为企业施加了生产中成药受保护品种的义务。

1.3保护措施

《征求意见稿》第16条第1款规定:“在中药保护品种的保护期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受理和审批其它企业的同品种已有国家标准的注册申请。但中药保护品种受理公告前已受理的同品种已有国家标准的注册申请除外。”

这同2005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第74、75条有关新药监测期的规定相类似。问题在于,中成药保护品种是否为新药?如果属于新药,则可能存在新药监测期与中药品种保护期的部分重叠。当某中成药新药监测期满而还处于中药品种保护期内,按照《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34条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第75条规定,其他企业可以提出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注册申请;而根据《征求意见稿》的上述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得受理和审批此类注册申请。此时存在法律规范的冲突问题。

上述规定只是涉及企业的药品注册申请问题,并未规定同品种申请保护问题。理论上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某受保护中药品种不属于新药,先后有甲乙两家企业通过药品注册审批程序获得药品批准文号,在先获得注册的甲企业申请了中药品种保护。在甲企业保护公告之前,在后获得注册的乙企业是否可以申请品种保护?或者按照现行《条例》,乙企业可以自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申请?这些问题《征求意见稿》均未规定。

对于受保护中药品种,企业拥有哪些权利?是否为独家生产?是否可以转让和允许他人生产?如何保护?采用行政处罚手段还是民事诉讼手段?其他企业未经受保护企业同意擅自仿制保护品种时,如何救济?受保护企业是否可以要求民事赔偿?仿制企业具有合法的药品批准文号时又该如何处理?可能是由于《征求意见稿》还处于起草初期,这些问题的相关规定还都是空白。

2制度定位探讨

《征求意见稿》的宗旨取消了原《条例》第1条中的“提高中药品种的质量”、“保护中药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提出了“鼓励研究和创制中药新药”。这说明《条例》修订的方向是淡化制度质量监督功能,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色彩,但《征求意见稿》有关保护对象、保护期限的条文,依然把质量提高作为制度的主要内容。问题是:中药品种保护应当发挥何种功能?实际上可以发挥何种功能?

《条例》出台于1986年中成药品种整顿后,我国当时对药品还未实施专利保护,对药品生产企业未实施强制性Gmp认证,中成药品种质量标准混乱、整体水平偏低、无序仿制、低水平重复生产以及恶性价格竞争等问题严重。中药品种保护工作坚持“先提高,后申请”的原则,通过规范处方组成和功能主治、统一质量标准、增进质量标准技术含量,提高了一大批中药品种的药品质量。中药品种保护将品种质量标准提升与保护审评相结合,将质量考核与Gmp改造相结合,控制中药生产低水平重复生产,促进中药品种产业化和企业规模化的发展。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药品种保护同时还发挥了药品标准制定与修订、药品注册审评、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等多重职能,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的工作与现在国家药典委员会、药品审评中心和药品评价中心、国家和地方药品监督机构的职责多有重叠之处。而中药品种保护出现的保护条件不明确、同品种保护过多、保护费过高、保护力度不够、缺乏侵权的民事责任依据等缺陷,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中药品种保护的知识产权色彩。因此有人认为,“从中药品种保护制度产生的背景可知,当时国家只是为了控制中药生产低水平重复这一问题创设的行政保护措施……实际是中药生产的市场准入制度,并非创设新类型知识产权制度。”[3]

市场准入问题涉及的是政府管制理论。政府管制按其目标可分为“经济性管制”和“社会性管制”两种。前者侧重于企业间、企业与消费者间纯粹的经济关系;后者则偏重于企业经济行为可能给消费者和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有理论将政府管制划分为有可能存在市场失灵的三大领域:企业间垄断和竞争关系相关的“进入壁垒”;企业对特定社会群体造成的外部不经济的“外部性”;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内部不经济的“内部性”。后两类领域的政府管制与社会性管制基本一致。药品标准制度、药品注册制度、药品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属于社会性管制,目的在于消除药品质量的信息不对称,保证消费者用药安全。而政府确认药品知识产权的行为,是对于私权的确认,并不是对于市场失灵的干预和市场缺陷的矫正;如果具有政府管制色彩的话,应属于干预过度竞争的经济型管制,通过限制竞争、授予相关主体垄断权以保护科技创新。

中药品种保护究竟应当发挥经济性管制功能还是体现社会性管制的作用?从目前的现实出发,一方面,中成药品种质量控制标准的确需要改进和提高,现有品种亟待二次研究和开发;另一方面,中药的特殊性和中药专利保护的不利局面表明,中药更需要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因此,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只能定位于:肩负中药标准化、现代化职能,既保护发明创新,又保护传统医药知识,适合中华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应当是推动中国创立独具特色的中药专利制度的有效措施,是向专利制度接轨的过渡性安排,是现有专利制度的有效补充和完善。强化中药品种保护的知识产权特色,逐步淡化社会性管制功能,应当是《条例》的修订方向。不可回避的是,一定时期范围内,中药品种保护恐怕还需要继续承担提高药品质量标准的重任。

3权利保护的强化

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的核心和精髓在于对中成药品种的保护,而最能体现保护效力和制度价值的法律措施,是中药保护品种权的民事权利特性和民事侵权救济。

在民事权利特性上,应当更多体现中药保护品种权的知识产权性质,突出其财产价值。借鉴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植物新品种保护权模式,应赋予中药品种保护独占性和排他性,丰富权利内容,根据情况可以包括独占实施权、转让权、实施许可权和标记权。①通过独占权排除同品种保护。不受理同中药品种保护申请,对于品种保护公告前已经获得同品种药品生产批准文号的其他企业,参考专利权限制中的“先用权”制度,赋予其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生产的权利;如果超出原有范围,可以行政处罚或者要求侵权赔偿。②明确权利的可转让性。中药品种保护是对于中药品种各类技术方案的保护,不是对于企业的保护,不应具有身份色彩。为保证受保护品种的质量,可参考新药的技术转让模式,通过严格限定受让方资格,规范转让行为,采取类似于药品补充注册申请审批的方式,允许在一定期限后转让中药保护品种,对补充保护申请进行全面审评,符合规定的发给受让方《中药保护品种证书》。可转让性一方面体现了中药品种保护的财产价值,另一方面也适应了药品生产企业财产变动的客观现实。③规定权利的法定限制情形。参考专利权制度,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强制许可、现有保护品种上开发的新品种的交叉强制许可等。④引进竞争机制。在明确品种保护独占性的同时,对于其他企业在现有保护品种上进一步研发创新,并符合条件的更新品种,赋予受保护权,通过公平的市场机制优胜劣汰,限制垄断。

在民事侵权救济上,应当明确在相关条款中规定民事责任,强化中药品种保护的对世效力,避免目前因对侵权行为监督不力、处罚不明、尺度不一而造成的“光收钱不保护”的责难。对于企业来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真正关心的就是中药品种的保护问题。结合现有中药品种保护模式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采用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共同维护品种保护的法律效力。①行政责任。除赋予行政机关责令停止侵权的行政处理权外,对于其他未获保护的生产企业,可以设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撤销该企业药品批准文号的处罚权;而非法企业则按照《药品管理法》生产销售假药处罚。②民事责任。当事人可以要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侵权行为进行调解,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方式要求侵权损害赔偿,赔偿数额计算可以参考专利侵权处理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现实情况,虽然在相关制度设计上需体现提高药品质量标准职能,但中药品种保护毕竟应当是一项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药品种保护制度、药品标准制度、药品注册审评、药品检验制度、药品监督处罚制度功能的混淆,会影响《条例》和相关药事规范的实效;而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国家药典委员会、药品审评中心、药品评价中心、国家和地方药品监督机构的职责的交叉,恐怕可能造成行政管理中常见的权力不清、责任不明。因此,《条例》修订时需要尽可能弱化药品监督的色彩,《征求意见稿》将中药品种保护与企业违法行为挂钩的必要性需要重新考虑。即使在专利制度中,专利权的授予也并不意味着专利产品的质量必然合格。

【参考文献】

[1]郝明虹,曹宝成.中药品种保护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11.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关于《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征求意见的通知[eB/oL].sda.gov.cn/cm

护理专业的特征篇5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有关精神,进一步规范个体工商户和专业市场经营行为,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良好的税收征管秩序,推动个体工商户和专业市场提档升级,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客观形势,明确工作思路

个体工商户和专业市场在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变,城市建设的显著提升,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传统的个体工商户和专业市场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对此,要认清客观形势,着力解决好现阶段个体工商户和专业市场发展中的问题。

从税源调查分析情况来看,个体工商户和专业市场税源管理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税务登记中存在空壳户、无证经营、漏征漏管、跨区交叉户管等户籍管理不清的现象;高额的租金及管理费挤占税收、业户不按规定使用发票等行为导致税基侵蚀严重;部分个体工商户片面理解起征点提高政策,达到起征点不申报、长期连续零低申报以致税收流失和风险积聚;个体工商户及专业市场管理水平总体不高、经营业态层次较低、投入产出与占用资源不匹配等资源配置不优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区个体工商户和专业市场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

为此,各有关部门、市场管理方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握个体民营经济和专业市场发展新的阶段特征,尤其个体工商户起征点政策调整后,规模较小的零散个体工商户已不再是税源管理的重点,要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围绕辖区汽车经销(含修理修配)、医药、钢材、建材家居、品牌店、饮食服务、建筑安装、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逐步将规模较大、行业特征明显的个体工商户,纳入专业市场进行集约化、社会化管理,引导扶持一批具有成长性、符合经济发展业态的个体工商户和专业市场发展壮大,形成稳定税源,为促进经济税收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贡献。

二、严格户籍管理,夯实税源基础

(一)认真清理税源。街道协税护税组织要按月对本辖区纳税人进行巡查,对无照、无证经营、外埠经营未登记者责令其在限期内办理税务登记。对于纳税人拒不办理税务登记的,由税务部门根据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予以处置。税务部门要不定期开展税源户籍专项检查,每半年对选择的重点区域开展一次漏征漏管户清理,切实加强税源基础管理。工商、税务部门要加强信息交换,及时通报登记、变更、注销等重要信息,尽可能做到登记信息一致。

(二)严格登记管理。工商部门要严格把好入口关,在办理注册登记时,严格将符合企业条件的个体工商户登记为企业。专业市场在招商时,要与城市整体规划相适应,特定行业必须严格招商准入门槛,并督促纳税人及时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对于未在办理相关登记的不允许入场。对于医药、钢材、建材家居、汽车经销(含修理修配)等特定行业的纳税人要尽可能地纳入专业市场进行统一管理,对不符合管理要求的纳税人要引入市场淘汰机制。

(三)强化跟踪监控。要强化空壳户、无生产经营户、跨区交叉户的管理,对不按照规定办理年检、经税务部门核实并出具相应文书的无生产经营户,工商部门应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尽量减少空壳户数量,进一步节约征管成本。在日常管理中,税务部门如果发现符合工商企业注册登记条件,特别是用工人数超过7人的个体工商户,应提请工商部门督促其变更登记为企业。对于已在落户,但未在区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并申报缴税的,市场管理方、工商、税务部门要实施联合执法,将其纳入管理,拒不接受管理的,依法依规劝离。

三、落实税收政策,促进纳税遵从

(一)落实优惠政策。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个体工商户的起征点政策,做好政策宣传辅导,帮助个体工商户正确理解政策,以实际生产经营收入为依据确定征税或免税,客观公正地对纳税人申报情况进行核实,确保符合条件的纳税人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本着从优从简的原则,及时落实国家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妥善处理有关争议,协调相关利益关系,发挥优惠政策的积极效应。对于符合区支持小微企业快速成长优惠政策的纳税人,要积极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二)合理确定对象。对按照国家税务总局《个体工商户建账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应实行查账征收或已实行查账征收方式的个体工商户,要继续推行查账征收方式,引导个体工商户建账建制,据实申报生产经营收入,主管税务部门根据其申报情况确定征免税收。对暂不能实行查账征收方式的个体工商户,采取定期定额征收方式,按照省国税局《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规定的程序核定税款,凡核定为不达起征点的,据实免税。

(三)严格执行政策。税务部门要深入市场、街道实地了解经营情况,分区域、分地段、分行业做好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个体税源实际状况,力求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准确。要严格按照规定和程序执行政策,杜绝人为调整、变通执行和有税不征等情况,做到公平公正、阳光定税。要防止因申报核实不准而造成执行政策不当或税负不公,防止纳税人为了享受优惠政策将企业变更为个体工商户,继而转为不达起征点纳税人。同时,要建立对未达起征点纳税人动态跟踪管理制度,动态监控个体工商户定额变化情况,尤其是要强化“临达起征点”纳税人的跟踪管理,有效防止税收漏征漏管现象。

四、规范市场秩序,巩固税源税基

(一)规范市场收费。要全面清理取消各种不合规的收费项目,防止工业园区、专业市场、招商进店的商场等经济实体在招商工作中以费挤税、以租挤税、税费不分等问题,降低业户的生产经营性支出和成本。税务部门、协税组织要积极加强与市场投资主体的协调,确保业户的房屋租金、管理费在考虑纳税人税收成本的前提下保持在合理水平,切实减轻纳税人的负担,避免纳税人因承担高额租金或费用对税收造成挤占和侵蚀。

(二)引导企业建账。对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大户,要及时调整征收方式为查账征收,并督促其按要求建帐。对不符合自建账条件的纳税人,引导其委托具备资质的记账中介机构记账,并继续实行支持个体工商户建账的优惠政策。要进一步加强代账机构及其委托纳税人的管理,强化监管和内控,持续改进提高,提高建账质量。财税部门要对纳税人建账情况进行监控,引导纳税人设立真实账簿,减少场外交易、账外经营行为,据实申报纳税,逐步实现规范经营。

(三)推广使用发票。加强普通发票使用服务管理,在专业市场大力推行通用机打发票,适时推行网络发票,充分发挥以票控税的作用。加强不达起征点个体工商户发票管理,对于长期零低申报的个体查账征收户,税务部门要重新核定其发票使用数量和版本。督促纳税人按照规定使用发票,依法打击纳税人不开发票、用假发票、借用发票等行为,防止部分纳税人为吸引客源,实行开发票和不开发票两个价格造成的税收流失。

五、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征管质效

(一)实行分类管理。要对辖区纳税人进行合理分类,建立以规模或行业为主,兼顾税种、风险和存续期等分类管理模式。要以专业市场为载体,集聚行业特征明显的纳税人,将零散的税源逐步纳入专业市场进行统一管理。要强化同行业纳税人的税源监控,建立特定行业和专业市场内纳税人联动管理机制,公平税收负担。在钢材经销行业管理中,国税、地税、建设、房产、规划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过规范下游建安企业的管理,促进钢材行业规范经营;在医药经销行业管理中,要建立税务部门与医保、药监等部门信息交换机制,督促纳税人据实纳税;在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中,要取得运输管理部门、车辆管理部门支持配合,通过信息交换共享及时掌握车辆流动和收入情况;在建筑安装行业管理中,要借助协税护税组织力量,加强税源基础管理,及时掌握新建、在建项目实际情况,防止税收流失。在家居建材、品牌店、超市等行业的管理中,要推行“规范管理、购销入账、集中收银、统一纳税”的管理方式。

(二)突出风险管理。要建立纳税人税收风险预警机制,根据风险管理对象和风险等级,分别采取宣传辅导、风险提示、日常检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手段,及时纠正纳税人问题。对税收风险等级高的纳税人,要强化税源监控和评估检查,并实行增值税与所得税、国税税种与地税税种同评同查,防止多头检查,堵塞征管漏洞。针对评估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相应的控管措施,督促纳税人建立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在大型商业企业中要推广集中收银,防止商户销售收入不如实记账;餐饮行业中要大力推行税控装置,规范自制凭证的使用,对账务不健全纳税人实行核定征收;要健全汽车经销行业链条,实行“一条龙”管理,防止隐瞒销售收入、账外经营等行为。

(三)提升管理层级。认真开展应建账未建账纳税人和中介代账整治工作,对已建账但账务不规范纳税人实行重点整改,督促纳税人按期如实申报。进一步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查账征收的管理力度,将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大户纳入查账征收对象,积极鼓励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促进工业企业“小进规”,商业企业“小进限”。加强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促进小规模纳税人转为一般纳税人,提高一般纳税人比重。专业市场实行准入门槛,划定在生产经营规模、税收收入等方面的准入标准,提高辖区有限优质市场资源的使用效益,引导个体工商户和专业市场规范经营、提档升级。

六、强化监控管理,防范税收流失

(一)加强申报监控。税务部门要加强对申报不实、延期纳税纳税人的控管,尤其要强化对查账征收个体工商大户连续零、低申报等异常申报行为的监控,按月进行分析,及时开展监控和检查,对纳税申报不规范行为进行纠正,提高按期申报率和按期入库率。协税护税组织要对辖区内生产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纳税人进行动态监控,对零低申报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查,并及时向税务部门反馈。

(二)强化代账监管。税务部门要加强对纳税人账务真实性、规范性的管理,强化中介代账监管,促进纳税人真实申报。对中介代账机构反馈的不配合提供合法凭证、提供大量虚假凭证等纳税人行为进行查处,对只收取代账费用不对纳税人账务进行规范的中介代账机构提请财政部门取缔代账资格。通过规范中介代账行为,提高纳税人申报质量,减少税收流失。

(三)加大查处力度。督促长期零低申报的个体工商户、申报纳税与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不符的纳税人如实进行自查自纠,追缴未入库的税款。对转为查账征收后不实申报纳税的个体大户,按不低于查账征收前的标准自查补报。拒不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人,要加大检查处罚力度,对扰乱税收秩序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对不履行纳税义务且经税务部门检查处理仍不配合或不改正的纳税人实施多部门联合执法。

七、推进协税护税,形成征管合力

(一)明确协税护税事项。要根据个体工商户起征点提高政策的情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协税护税工作,积极拓展协税护税组织工作职能,充分利用协税护税组织人员熟悉情况的优势,将涉及个体工商户和专业市场管理的相关工作事项委托给协税护税组织。在保留各街道协税护税组织原有工作职责的同时,协税组织负责对零申报的查账征收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协助税务部门进行预警,并督促其限期改正;对辖区内无生产经营纳税人进行确认;对生产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纳税人(如不达点纳税人达到起征点、无生产经营户开始生产经营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对税务部门无法联系的失控纳税人协助进行寻查。

护理专业的特征篇6

1护理与人文交互发展

人文即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核心是强调对人自身的关注。人文特征集中体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我们回顾护理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人文始终与护理交互发展、如影随形。

1.1古代护理与人文同源而生

古代医护是一体的,医学、护理与人文同源而生。护理经历了自我护理、家庭护理、宗教护理,以一种劳务的方式存在发展。自我护理是人们谋求生存的本能和需要,是一种对自我生命的保护;家庭护理是抚育生命成长的摇篮,护理闪耀着母性关爱的光芒;在东方佛教、西方基督教支配下,救护病残者成为宗教的慈善事业,僧人、修女治疗、护理病人,主要以怜悯、施恩的人道主义精神照顾病人。

1.2近代护理与人文的分离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医学模式转变成机械论医学模式和生物医学模式两种形式。1748年法国医生拉•美特利出版的《人是机器》这本书极为典型地反映了人文与医学的脱节。作为社会分工细化的产物,护理逐渐从医学中分离出来。但是受医学模式的影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护理表现得过于理性和冷静,只见病不见人。正如康德哲学对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总结:科学及其理性放弃了古代思维对整体性对象的把握,而只从特定角度研究对象[1]。

1.3现代护理与人文的回归

专业化的护理开始于1860年,护理学领域中称为现代护理学,其经历的发展阶段大体划分为:1860年—1940年,从简单的清洁卫生护理到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1940年—1970年,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此后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这一发展过程真实地反映出护理人文的逐步回归。1977年美国医学教授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理论上开始走出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反思医学的本质。护理专业内在的人文关怀本质也不断清晰地显现出来。

2护理专业的人文特征分析

在医疗卫生体系中,护理服务于人生老病死全过程,在病人疾病的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及临终期照顾与关怀的各个阶段,在各个医疗协作领域间构建无缝隙的、连续关怀的作用[2]。护理是医疗领域中最具有人情味的专业:始终陪伴照顾,竭尽全力关怀。专业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从南丁格尔的环境理论到目前在护理界应用广泛的奥瑞姆的自理理论、罗伊的适应理论、纽曼的系统保健模式等,所有的护理理论,无一例外都体现出护理深沉的“爱与尊重”的人文特征。人、健康、环境和护理是现代护理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被公认为影响和决定护理实践的4个最基本的概念。

2.1护理的对象———人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自古就有人为万物之灵的观点,对人的地位与价值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高扬。古希腊智者普罗塔哥拉曾大胆声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我国《尚书•周书•泰誓上》曾指出:“惟人万物之灵”。正因人在宇宙万物中具有如此特殊的地位和价值,而护理的对象正是人,由此就凸显出护理专业的独特之处。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是护理的最终价值目标。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生物、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成长与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胚胎到死亡,不同发展阶段人的需求各有不同;在疾病与健康动态平衡的过程中,人不仅存在病痛的可能,而且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人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存在于家庭、社区的整个人群中,存在于人类的多元文化模式中。因此,每个人的健康观念、求医方法、生活习惯及传统的治疗疾病方法等各有差异。南丁格尔就曾说过:“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病情轻重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康复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总而言之,护理对象的复杂性,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懂得人、理解人和尊重人,更要心甘情愿地为人服务,满足人的需要[3]。人的发展促成了护理专业的发展,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的发展,护理均陪伴其中,始于对人的关爱,终于对人的尊重。

2.2健康的人文性

当现代医学把完整意义上的人作为自己的客体和出发点的时候,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因为对人的生命属性的全面把握,从身体的良好状态、人体机能的正常功能活动扩展到了人的心理(精神)和社会存在状态[4]。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从古代朴素的整体健康观,到近代单一的生理健康、生理心理健康、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良好状态一直到最新的健康定义,可以看出,人们的健康观念受人们的认知立场和方式的影响,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4]。临床医学实践中,护理承担了健康教育的大部分任务。因为病人和护理人员接触的机会最多,而且还对病人的家属及其陪同人员进行健康宣教,提供相关的治疗知识和自我护理方法。要做好健康教育,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学会合理应用交流技巧,选择合适的时机对不同人群进行适宜的健康指导。可以说,护理不仅是在技术应用中实现对人群的人文关怀,更是在健康教育中体现出专业内在人文关怀的一面。

2.3环境的人文性

所谓环境,即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5]。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护理的对象自身是一个系统,由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生物体的内环境,同时人生活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人的健康就是内环境的稳定以及内外环境之间的适应与平衡。保持病人处于最佳的状态之中,创建和维护好的护理环境,这是临床护理人员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为服务对象提供能满足其需要,有利于其治疗、修养和康复的环境[6]。护理环境包括护理自然环境和护理社会心理环境,护理自然环境表现为病区内的物理环境和布置;护理社会心理环境表现为医护人员之间协调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及与护理对象之间友好和信任的关系。护理社会心理环境作为一种人际关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注。而护理自然环境要维护好,同样需要护理人员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表面的整洁可以做出来应付检查,但是能做到多少年如一日创建对病人最有利的环境,就要护理人员能够永远心存对他人的关爱。

2.4护理的人文性

如果说由于社会分工细致的原因,护理从医学中分离出来,那么参照美国医生特鲁多墓志铭上的行医格言:“有时是治病,常常是帮助,却总是安慰。”护理是否可以理解为:帮助和安慰?1973年国际护士会对护理的定义“帮助健康的人或患病的人保持或恢复健康、或者平静地死去”正是对该理解的佐证。当然,无论是帮助还是安慰,护理作为照顾的本义是不会改变的。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工作内容,临床护理面对的主要是身心受困扰、脆弱而无助的病人,并且无论病人是有生的希望还是已被宣判“死缓”,护理人员都会不离不弃,细致观察,为保持病人最佳的生存状态而竭尽全力地采取各种方法。可以说,护理专业体现了医疗领域里最人性化的一面:从生到死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永不放弃的帮助和安慰。而之所以护理人员会这么执著,是因为护理专业内在最核心的人文特征:爱与尊重。因爱而关注人的健康状况,因尊重而更好地爱护人的生命。

3对高校护理人才培养的启示

由上可以看出,护理专业具有浓厚的人文特征,护士也一直被称为“白衣天使”,然而在当代中国,护理领域却成为医患冲突最多的发生区。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护理工作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分离的结果。现代护理中人文的回归尚未到位,而护理人才培养中,强化科学性、弱化人文性的工具主义教育观和重理轻文的教育格局,更是为今后护理专业发展的前景增添了几分忧虑。护理人才培养的最终方向究竟是什么?护理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也许尚不能给出最完美的答案,但是从护理的人文特征分析中,我们依稀可以找到一些启示:护理有自身的特点,把握人文特征就是把握自身的灵魂所在,也就能更好地把握住自身的专业度。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以此作为教育宗旨,指导我们设定培养目标、选择培养内容、改善培养方法。

3.1对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启示

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认为: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仍然留在你心中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是什么?就是一种专业素养。在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那就是人文素养。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塑造知识人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教育信条。这一信条的人性设定是把知识、求知看做是人的唯一规定性,它颠倒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7]。然而,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我们重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更要重视人文素养的熏陶。在培养护理人才的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人文素养是护理专业内在的灵魂,护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具有护理专业内在特有的人文素养。

3.2对于护理人才培养内容的启示

现有的护理人才培养应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①人文教化,所谓“修德、讲学、闻义能徙、知善能改”,是我们祖先对“人文教化”很好的总结,即受教育,学知识,“做人”是根本。而如何做人,“爱人”就是其核心。护理专业教育的核心就是“爱人”。②能力培养,护理人才培养不能只关注知识,更要关注能力的培养。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对一切人文的或社会性的职业来说,大学教育奠定了两个基础,一是种下了未来一生中思考、求知的科学幼苗,二是在求知时会关注一切可知的对象[8]”。这就要求培养护理人才独立工作的同时加强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更发展思考决策的能力。

护理专业的特征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医学界共同关心的课题,关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研究很多,但结论不一。本研究对临床医学、护理及口腔3个专业308名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分层抽样法,以大学一年级临床医学、护理学及口腔专业的32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剔除不完整答卷,得到有效问卷308份。临床医学专业106人,护理专业124人,口腔专业78人,男生122人,女生186人,年龄15~21岁,平均17±2岁。

1.2 评定方法采用Derogatis,L.R.1975年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此表属于综合性心理卫生自评量表,包括较广泛的精神障碍症状的内容,共包括90个项目,并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和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主要用于评定近1周以来时间内的心理状况。评分方法采用5级评分。“o”表示无,“1”表示轻度,“2”表示中度,“3”表示相当重,“4”表示严重。

1.3 统计处理 以SSpS8.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症状特征的比较比较不同性别大学生SCL-90的各项因子均分发现,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心理症状的表现不同,男大学生偏执、人际关系因子分高于女大学生(p

2.2 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分别比较临床医学、护理学和口腔专业间大学生SCL-90各因子均分结果发现,躯体化因子分各专业间存在差异(p0.05)。

2.3 308名大学生中心理症状出现的频率 将SCL-90因子≥2视为存在该项心理症状,308名大学生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心理症状是躯体化28人(9.1%)、人际关系21人(6.8%)、抑郁19人(6.1%)、焦虑17人(5.5%)、强迫12人(3.8%)等症状。其中躯体化和抑郁症状女性多见,男女之比分别是1:4和2:3,其他症状男女相当。

3 讨论

本研究对308名大学生心理症状出现频度的筛查结果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较常出现的心理症状是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强迫等症状。鉴于此,我们认为针对这类问题,有目的地开展集体心理咨询十分必要。

护理专业的特征篇8

一、构建和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税制势在必行

(一)政策导向已明确

我国对于运用环境保护税收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直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政策导向明确。早在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就指出“对环境污染处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废物综合利用和自然保护等社会公益性项目,在税收、信贷和价格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200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首次明确要求,应制定和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和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实行鼓励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等。

(二)理论研究有共识

对于构建环境保护税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研究,我国有关专家学者和社会有识之士已有了比较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在环境保护税 制的理论依据、内涵界定及是否开征等问题上已经有了共识。同时,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推行环境保护税制已有较长时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税制设计、税收征管以及税收激励等方面,都可供我国借鉴。

(二)环保期待需顺应

近年来,我国通过运用一系列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扎实推进了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了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如,近五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5.7%和17.5%。①但是,我国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并未改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居世界前列,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特别是近年来水、大气、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还不少,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②并且,席卷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以及从2013年1月1日开始,我国多个大中城市陆续按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开展空气质量监测并pm2.5(细颗粒物)等6项基本项目的实时监测数据和空气质量指数(airQualityindex,简称aQi)等信息,使得人民群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空气等环境问题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越来越期待。

(四)税制改革是契机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以结构性减税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税制改革,完善增值税制度,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健全消费税制度,促进节能减排和引导合理消费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扩大从价计征范围,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等。这些改革使得我国在总体税负增减基本平衡的同时税收不断“绿化”,为构建我国环境保护税制提供了良好的税制环境。

此外,构建我国环境保护税制,首要突破的就是对现行排污收费制度实行费改税,而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征管体系,这为开征独立型环境保护税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我国环境保护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尚未构建环境保护税制体系

1.独立型环境保护税缺失。基于环境保护角度,对直接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主体或产品课征的专门税种,应是环境保护税制体系的主要税种。而我国当前实行的是以费为主的环境保护税费政策,与污染物排放直接相关的污染物排放税、碳税、污水税等并没有开征,在税制设计上还没有“环境保护税”这一独立税种。

2.环境保护税费规模较小。据有关资料显示,即使将排污收费计算在内,2000?2008年期间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税费收入占税收总收入和GDp的平均比重仅分别为4.62%和0.72%,而较经合组织(oeCD)国家环境保护税收入平均占总税收6%?7%的平均比重及占GDp2%?2.5%的水平来看,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税费规模明显偏小,这将直接减弱我国环境保护税费的调控能力。

3.税种之间缺乏关联配合。由于未能对环境保护税制体系进行系统设计,目前我国分散在不同税种之中的相关环境保护税收政策,难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必然的结果便是难以形成合力,制约着环保调控作用的发挥,对环境治理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是收效甚微。

(二)相关主要税种环境保护?敦励不够

由于以资源税、消费税和车船税为代表的与我国环境保护相关主要税种的设立初衷一般不是出于专门保护环境的目的,而是为了实现调控等目标,这一先天缺陷必然导致其环境保护激励不够,制约了对环境保护进行有效调控作用的发挥。

1.消费税。我国现行的消费税是选择性征税,属于特别消费税,税目中并没有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消费品(如煤炭)纳入征税范围,在确定税率时也没有完全考虑到这些产品消费所产生的环境外部成本,导致其环境保护的效果并不明显。

资源税。我国开征资源税的主要目的是调节因资源贮存状况、开采条件、资源优劣等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只是个附带目的。同样,资源税只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等7个税目,并未将森林资源、水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海洋资源等必须加以保护的资源纳入征税范围。同时资源税主要是按量计征,单位税额也往往过低,并且不轻易调整,反映不了资源市场价格变化和企业盈利状况,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中极易造成对资源的盲目开采和过度开发,加剧了对环境资源掠夺和破坏现象。

1.车船税。现行车船税按排气量阶梯式征税,这对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车船税属于财产税,其本质决定了其科学引导消费方面的潜力并不是很大。相比按排气量阶梯式征税,也许按排放水平进行阶梯式征税的效果更好。因为并非排气量小就更加环保。

(三)环境保护收费政策不合理

1.排污费征收标准偏低,不能体现环境治理的真实成本。据环保部门测算,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治理成本是其排污费标准的两倍,工业企业氨氮污水的治理成本是其排污费标准的5倍,化学需氧量的治理成本也是其排污费标准的5倍。①污染环境的是企业,治理买单的却是政府,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污染治理成本并没有纳入其生产成本。采用排污费的方式,对于企业加大环保投入积极性并无较大刺激,甚至有一些企业认为,交了排污费,就可以大胆地排放了。

2.排污收费开征面不广,部分污染物未纳入收费范围。我国排污收费目前只针对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放射性等5大类100余项污染源收费,很多排污行为并没有纳入。如对机动车、飞机、船舶等流动污染源,农药、化肥等与环境密切相关、污染程度高的产品以及生活垃圾等都没有建立相应污染收费制度。同时,缴费对象仅限于企业,致使大量的非企业排污主体被排除在外。

3.征管及执法缺乏刚性约束,实际费用征收效率偏低。收费是通过行政手段,而不像税收具有法律强制性,并且排污量的计算存在不确定性往往导致计量的不准确,实际征收中容易出现议价现象,这必然导致收费低效。同时,大多数环境收费项目的具体征收办法和标准都由地方自行确定,容易出现地方政府为扩大招商引资或盲目追求GDp等经济考核指标而忽视环境保护、降低征收标准甚至随意减免的现象,这就会进一步降低环境收费征收率和效果,难以起到促进环境保护的目的。

4.费用收支缺乏有效监管,排污收费使用效益差。尽管已有规定排污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将收入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但这些资金的使用权实际仍掌握在环保部门。环保部门同时作为排污费收取方和排污费使用方,使得收费使用上的收支监管变得困难,自然就容易造成排污费使用低效,甚至被部门截留收入违规用于机构自身经费等问题。

三、构建和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税制体系的建议

(一)加快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构建环境保护税制体系

1.积极稳妥推进排污费改税,开征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种。坚持先清理、整顿、区分,而后逐步改税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将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逐步改为排污税,选择重点领域和地区,将具有税收性质的排污收费制度逐步纳入排污收税的税收体系当中,以排污等为课征对象开征环境保护税,以增强排污治理的法律效力、权威性和强制力,为进一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提供强大的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

2.将资源税费统一为资源税,并纳入环境保护税制体系。一是促进资源费改税。我国在促进资源节约的税费体系中,除针对矿产品等自然资源按照资源开采企业的实际销售量或自产自用数量征收一定比例的资源税之外,还征收了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具有一定税收性质的费用。当前,这种资源税费并行的制度安排已暴露出税费征收科目重叠交叉、税费征管部门各自为政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应把矿产资源补偿费等资源性收费方式,统一归纳到资源税当中,实现将具有税收性质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统一纳入国家现行税制轨道中的税费改革目标,确保当前我国的资源收费政策具有更强的法律效力和透明度。二是在促进资源费改税的基础上,将资源税纳入环境保护税制体系。资源税是以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促进企业平等竞争和保护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而设置的税种,理应纳入环境保护税制体系,以期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税制的整体效应。同时,应针对资源税课税范围过窄、税率不合理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拓宽其课税范围,逐步将水、森林、海洋、草原等关系广大民众切身利益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也纳入资源税课征范围完善资源税计征方式,坚持从量计征与从价计征相结合的征税方式,将应纳资源税税额的确定与资源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并参照资源市场供需关系所决定的市场价格来确定资源税税额合理确定税率,可参照个人所得税征收时所采用的累进税率征收方式,以确保资源使用量越多的征税对象适用税率越高。

3.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税制体系。在总结和借鉴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可视改革推进情况,适时开征专门性环境保护税,将大气污染、噪音、水污染、碳排放、垃圾污染等纳入征税范围,并按照简明税制、协调配合、科学合理的税收原则,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环境保护税制体系,以进一步规范排污收费资金的管理和分配,为将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强大的专项资金支持。

(二“绿化”环境保护相关税制,完善融入型环境保护税制体系

1.继续加大增值税转型改革力度。在按照既定政策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基础上,逐步通过改变税率和征税对象来实现环境税的征收目的。一是要鼓励企业投资环保事业。对企业购置治污设备、为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的设备,除正常进项税额抵扣外,可以考虑加计扣除进项税额。二是改革增值税减免税制度。对高污染、高耗的企业不能给予减免优惠同时,对有碍生态平衡或易造成环境污染的农药、农膜等应免除低税率。三是鼓励和扶持资源再利用和再生能源产业,降低相关企业的增值税税率。

2.优化和增强消费税的环境保护激励。一是调整消费税税目和税率。将电池、农药、塑料包装袋、含磷洗涤剂等消费品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同时合理调高成品油税率,提升消费税收环境保护激励功能。对排气量不同、尾气排放标准不同的汽车、摩托车分别实行差别比例税率,通过引导人们尽量购买小排量汽车并加强汽车尾气治理等措施减少尾气排放污染。二是完善消费税的优惠政策,只要是国家鼓励生产的、符合减排标准的产品,应该采取减征或免征消费税等优惠政策予以激励。

3.完善所得税税收环境保护措施。一是适当拓宽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优惠政策的涵盖项目范围。对生产者为治理污染而改进工艺、新购设备、调整产品结构等发生的投资,给予税收抵免的优惠政策,并加大加速折旧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实行力度。二是适当延长企业所得税优惠期p艮。可综合考虑那些从事“三废”综合治理、环境保护技术和工艺的研究开发、环保机器设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实际承担的市场风险、研发成本和在环境保护方面所起的作用,适当延长其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期限,促使这些环保企业更快地收回前期投入成本,以给后续环保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三是充分利用个人所得税的环保激励措施。对从事环境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技术性服务收入减征或免征个人所得税,对转让、出售用于治污、节能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允许其在缴纳个人所得税之前进行一定比例的税款扣除。

4.增强车船税的环境保护功能。调整和完善现有车船税制设计,将税率设计与汽车废气、噪音污染以及交通拥挤问题等环境因素结合起来,合理确定税率,按排放水平进行阶梯式征税,发挥税收特殊杠杆作用,缓解当前车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环境问题。

5.进一步发挥关税的环境保护作用。在遵守世贸协议规则的前提下,对企业进口先进的环保设备、产品以及技术,免征关税对进口容易产生污染以及高耗能等的设备、产品,征收高关税。同时,对出口资源性、高耗能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易产生污染的产品,征收高关税。

(三)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税制实行的保障措施,不断优化环境保护税制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护理专业的特征篇9

一、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环境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是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的增长而变得日益严重。世界公认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由于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近几年我国遭受的大暴雨、大雪灾、台风、“5-12”大地震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二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与干扰两类,后者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也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大

“瓶颈”。由于我国很长一段时间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企业得以迅速发展,把掠夺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工业有害物质的排放量骤增,加剧了对大气、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加上过度采伐、过度放牧,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埋下隐患。

根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目前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污染物排放情况出现逐年递增的情况,我国生态环境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据统计,严重的大气污染使我国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我国每年在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上的花费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水体的严重污染也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影响,近5亿人没法喝到真正安全的饮用水,严重威胁到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不仅使我国失去了大片宝贵的土地,还使河床升高,湖泊、水库淤积,因此洪涝灾害频繁,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峻的威胁,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1/4以上的国土荒漠化,草原出现严重的退化、沙漠化、盐渍化趋势,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每年我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000亿元,在污染加重的同时,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费用也日趋高昂。国外的先进经验已经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世界性的环保问题与有关政策的协调,我国也必须承担适当的环保责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必要性

1.我国现行税制对环境保护的局限性。目前我国税收政策在环保方面的内容较少,规定也较粗,现有的政策远远不足以控制对能源的消费和环境的污染,现行税制对环境保护起一定作用的税种仅局限在增殖税、所得税、资源税等少数几个税种上,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仅体现在税收留成、补贴、优惠等减免税手段上,而且减免税的强度不够大,因此不能有效地剌激各经济主体合理利用开发资源、积极治理环境污染的行为。

现行税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没有形成一个以环境保护为目标,各税种和税制各要素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和制约的相对独立的环保税收体系。总体上我国现行税制不能满足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需要,仅靠这几个税种显然是不可能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的环境问题进行调节的,这也和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不相适应。

2.我国现行排污收费制度存在很多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政策手段是征收排污费和规定排污标准。从1982年开始我国对工业企业超标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征收排污费,对造成环境污染企业收取排污费是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主要办法,但排污费的收取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主要污染物征收标准偏低,征收范围狭窄。收取的排污费小于治理费,某些项目排污费甚至不及治理成本的10%,直接导致企业继续超标排污,而且现行排污费的征收范围受征收主体的约束,没有包括所有污染环境的行为,如恶臭物质、部分工业废弃物、汽车废气、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电磁波辐射等,直接造成治理经费严重不足,许多污染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二是征收难度大。排污费由环保部门征收,立法基础薄弱,因为不具有完全的强制性,缺乏刚性,故在征收过程中阻力大,拖欠、拒缴现象严重。三是排污费资金使用监管难度大。收费不同于收税,费用的收取和使用具有弹性的特点,按现行的排污费征收规定:收入纳入各级财政地方预算管理,资金由征收单位全部缴入地方金库;支出本着量入为出、专款专用的原则,由环保部门统筹安排。但在目前实际执行中难以实施有效监管,各级环保部门都设立了收入过渡账户,造成收入不能及时缴库,截留移用现象比较普遍,使正常的项目资金得不到及时的拨付。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排污费的作用非常有限,难以满足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对资金的需要。然而税收以其固有的特征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来源和财力保证,将大大扩大税收收入的规模。

3.开征环境保护税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对一国来说,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全取决于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世界各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纷纷利用税收的方式来解决所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征收环境保护税已成为一股不可扭转的世界潮流。比如美国为了保护环境,不仅开征了二氧化硫税、噪音税等环保税,还及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现行税制进行“绿色”调整;挪威、瑞典、荷兰等国家也相继采取了税收的“绿色行动”,开征了燃料税、水污染税、二氧化碳税、固体废物税等。这些税种的开征,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这些国家的成功案例为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提供了宝贵经验。

当“绿色’、“低碳”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热词,当西方国家进入全面“绿化”税制的新阶段,当我国面临的“节能减排”目标日益艰巨,当单靠法律和行政干预已不能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时候,税制“绿化”在我国也成为大势所趋。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2010年,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中亦明确表示,要加快理顺环境税费制度,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可以看出,开征环境保护税的相关工作在我国已经开始积极推进。2009年12月7号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以抑制全球气候温室效应为主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在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表示我们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对此我国开征环保税很有必要。环境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征环境保护税是解决我国当前环境问题的必要措施。环境保护税的实施可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人们自觉珍惜每一种资源,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通过征收环境保护税筹集的税收资金可以以专款专用的方式投入于环保建设,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此外,加入wto以来,我国面临的是越来越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开征环境保护税一方面可以促使企业节约资源、控制污染、开发和采用环保产品和环保技术,进行绿色生产;另_方面,有利于提高有害生态环境的产品和技术以及洋垃圾的输入成本,使其无利可图,有力地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之势,最终实现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基本构想

科学发展要求以尽量少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实现尽可能大的产出,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和谐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治理保护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税收的形式针对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为国家治理环境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税制改革的方向,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环境保护税的构建原则

0.公平原则。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法则,但是如果不建立环境保护税收制度,个别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需要用全体纳税人交纳的税款进行治理,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在环境保护税制设计中,应体现“谁使用、谁付费”的基本原理,纳税人所承受的税负应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减轻那些合乎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的税收负担,以税收形式迫使污染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保证各类企业之间进行平等竞争。这样一方面可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来源,另一方面可以纠正市场失效,维护税收公平。

1.发展性原则。建立环保税收体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要求高、征管难度大,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循序渐进,选择实施条件成熟、易于推行的税目先行开征,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修订相关政策法规,逐步推进。

2.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税款专用是环境保护税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应当把税收用于政府承办的环保设施和重点环保工程上,为环保科研部门提供科研经费,用科技手段来加大环保的力度,调动各省进行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财政专项用款还要由审计部门审计,并向人大财务委员会报告等,以监督和确保款项的使用。

3.奖罚分明原则。即对开发环保产品、环保设施、有效使用环境资源的纳税人给予减免环保税支持;对污染环境、破坏资源行为的纳税人,以及间接污染环境即导致环境污染的消费品和其他污染产品、设施的纳税人征收重税。

(二)环境保护税的税种设置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可逐步开征以下环境保护税税种:

1.大气污染税。在众多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污染严重的燃煤,正是我国空气污染问题如此严重的一个关键原因。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在70%左右,是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的主要来源,煤烟型污染仍将是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特征,灰霾和臭氧污染已成为东部城市空气污染的突出问题。该税的纳税对象为排放污染气体的企事业单位,其征税范围主要包括纳入空气污染指数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等。从兼顾公平效率的原则考虑,可对该税采用混合征收方式,即对大的污染排放源进行污染物排放量的技术监控,采用对污染物排放量征税的方式,根据监测的排放量及浓度数据计征税额;对小污染排放源则采用对污染的投入物征税的方式,根据其所耗燃料的含硫量的高低计征税额。

2.水污染税。该税的纳税对象包括排放污染物废水的企业单位及排放污水的城市居民,其征税范围是带有污染物的废水。对于企业排放的废水,由于实际排放量难以确定,可以按设置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等指标确定排放量,并根据废水所含污染物的成分、浓度及排放量制定有差别的税率;对于生活废水,可以家庭为单位,根据用水量计征。

3.碳税。该税主要针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经济主体征收,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来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改善全球变暖现象。在经济社会发展曰益受到能源和环境制约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途径和战略选择,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并不仅仅包括发展新兴的节能环保产业,更重要的要让低碳发展的理念在全社会深入人心,要让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向低碳化方向发展。因此调动财税杠杆,用经济手段结合市场机制改革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剌激实现经济转型,是敲开低碳经济大门一块必需的制度建设敲门砖。

4.农业资源污染税。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农业污染主要表现在过度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壤及水源污染;新兴的温室农业产生的塑料薄膜等废弃物污染;焚烧秸轩污染以及大量畜禽粪便对水体的污染等。由于其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并疏于治理,已给农业生态环境乃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亮起了红灯。此税主要针对生产对环境有重大危害的农药和化肥的企业征收,根据化肥及农药污染物的含量、释放速率来决定征收税额。可用所得税款设立专项基金,对从事有机农药和化肥研究的企业实施无息贷款或直接进行财政补贴,压低有机农药和化肥的价格,从而推广有机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范围,保护生态环境。

5.白色污染税。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这类污染物因其不可降解性,将给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的潜伏危害。白色污染现象在我国极为严重,为了抑制这类污染行为,我国一些城市虽然颁布了有关法规,但是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例如“限塑令”出台近两年,白色污染仍然出现在各中小企业、集贸市场、城市边缘地区等,执行过程存在盲点。为此,应该采用以法律为后盾的经济手段开征白色污染税。该税以生产、制造这类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企业或个人为纳税人,课以较高的税负,使其生产成本高于生产可降解的同类产品的成本,迫使生产者转产生产可降解的产品,达到从源头控制、减少和消除白色污染的目的。

6.声音污染税。主要针对在居民生活环境附近的制造声音污染的源头征收,如机场、施工工地、工厂设备噪音等。根据超过规定分贝的程度来决定征收税额。

(三)环境保护税的征收和管理

在环境保护税立法方面,为了保证环境保护税能够在全国统一执行,环境保护税的立法权一般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掌握。同时,鉴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各地环境污染的程度不一,所以国家在制定环境保护税时,可以详细列出一些应税项目,由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但要报中央备案。中央获得的税收收入,主要用于全国性跨区域、跨流域大江大河的水土保持、环境治理及其它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的环保工程的投入。地方获得的税收收入,主要用于本地区的公共环境、城市公用环保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环保开支,做到专款专用;另一方面税款也可用于环保科技部门的科研经费,加速环保科技进步,研究运用高科技手段对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财政部门要编制专门的预算,由审计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

环境保护税的调控手段中还应包括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活动给予减免税优惠政策。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税式(即税收方式和种类)来实施对环境的治理。环境保护税应利用减免税收和抵免政策等税收杠杆,通过科学、合理设计环境保护税的减税、退税、免税和补贴制度,鼓励人们进行环境保护生产和环境保护消费,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二是对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主体和加强治理污染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科技开发与应用给予减免税优惠。达到节约资源,变废为宝,降低资源损耗率,提高综合效益的目的。如鼓励企业进行有关的环境保护的研究和开发,对研究控制污染的新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污染替代品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实行废物再利用,企业治理污染而积极购置机器设备防治污染,可以作为成本税前列支;通过改进技术、工艺流程、设备、生产高产出低消耗产品减少环境污染等的各经济主体给予减免税优惠。

(四)环境保护税开征的配套措施

在开征环境保护税以抑制污染环境的同时,还应采取适当的配套措施,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1.建立合理科学的环境规范机制。从严规划和审批污染项目,从源头上保护环境。对非竞争性行业率先实施环境规制与保护,对污染者众多及征税比较困难的项目应科学规划、从严审批或不予审批。

2.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开征环境保护税,有相当部分是费改税,而且征管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因此税务部门要加强与环保、海关、财政等有关部门相互协作,同时还应发动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力量,多管齐下,以保征环境保护税的顺利开征。

3.做好“费改税”的相关工作。这一方面要对明显有税收特征的收费(如排污费等),加快其‘‘费改税”的步伐,将其列入环境保护税之中一并征收;另一方面还应保留合理的、收效好的收费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要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分配,改变既得利益的分配格局。

护理专业的特征篇10

 

关键词:绿色税收 税收制度 完善

    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一些具有环保特点的经济概念,诸如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绿色会计、绿色营销、绿色税收等相继出现。这些“绿色”概念,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将环境资源的消耗与补偿纳入经济范畴,从而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其中绿色税收的概念最早主要是基于世纪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政府利用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环境税收思想,即对导致环境污染的经济主体征收特别税种,使外部成本内在化,以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拓展和深化后,绿色税收概念被赋予更新、更广阔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绿色税收是税收体系中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从狭义上看它包括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损害程度来决定税率以计算排放税;对生产出来能危害环境的商品或使用这种商品的消费者征税(如xej-~油征收的消费税);在其他税收上提取与环境相关的备抵;对于能够节约能源或减少污染的设备和生产方法给予可以采用加速折旧备抵法或降低税率的优惠。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多年来,国内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世界银行与环境经济专家在《关于中国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个城市有个在中国。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质量,而且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是一个高度综合、高度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污染的防治和生态的恢复,并且和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管理体制、政策法律息息相关。如何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遏止人类发展的“瓶颈”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欧美一些国家通过改革调整现行税制,开征环境税(包括废气税、水污染税、固液体废物税、噪音税),实行xej-环境改善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使税收对改善环境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我国建立“绿色税收”制度,更好地运用税收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现状

早在世纪年代,我国的原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中就曾规定对工业企业以废渣、废液、废气等“三废”和其他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生产产品所取得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给予定期免税照顾。此后,我国的税收制度虽然历经多次改革、调整,但也始终将保护环境作为税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对“三废”企业的税收减免;对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和环保投资的税收优惠;限制污染产品和污染项目的税收措施;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优惠等。此外,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也对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应当肯定,上述税收措施采取“奖限结合”的办法,形成了鼓励保护环境、限制污染的鲜明政策导向,与政府的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在减轻或消除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相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上述税收措施所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

.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这样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的用于环保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现有涉及环保的税种中,有关环保的规定不健全,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不够。比如就资源税而言,税率过低,税档之间的差距过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明显的调节作用,征税范围狭窄,基本上只属于矿藏资源占用税。这与我国资源短缺,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的情况极不相称。

.现行税制中为了环保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过于单一,仅限于减税和免税,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而且显得力度不足,国际上通用的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式均可应用于环保税收政策中,以增加税收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而我国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现行税制未形成绿色税收制度,没有就环境污染行为和导致环境污染的产品征收特定的污染税。目前国家治理环境污染,主要是采取对水污染征费,对超过国家标准排放污染物的生产单位征收标准排污费和生态环境恢复费,这种方式缺乏税收的强制性和稳定性,环保成果难以巩固和扩大。另外,在征收方式上不规范,排污费的收费方式由环保部门征收,不仅征收阻力很大,而且排污资金的使用效果也不理想。

二、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

根据我国资源现状和特点,应促进企业按物耗少、占地少、能耗小、运输少和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原则发展,加强对能耗大、用水多、占地多、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的管理。在进一步完善现行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税收措施的基础上,尽快开征环境保护税,使其成为“绿色税收”制度的主体税种。从而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绿色税收”制度。.采取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扩大并建立完善的环境税种体系,明确征收范围。开征新的环境税,建立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将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开发生产行为及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列为环境污染税的征收范围。借鉴国际经验,分期分批开征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污染源税、噪音税、生态补偿税等一系列专项新税种。将目前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扩大到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可增加水资源税,以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以避免和防止生态破坏行为,待条件成熟后,再对其他资源课征资源税,并逐步提高税率,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鉴于土地课征的税种属于资源性质,为了使资源税制更加完善,可考虑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并入资源税中,共同调控我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同时应扩大对土地征税的范围,并适当提高税率,严格减免措施,加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耕地意识。

.完善税制要素。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环境保护税的课征对象应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从税收的公平性考虑,环境保护税的征收范围应具有普遍性,即凡属此类行为和产品均应纳入课征范围。但考虑到我国目前缺乏这一税种的制度设计和征收管理经验,在开征此税的初期,课征范围不宜太宽。应采取循序

  

渐进的办法,先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人手,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扩大征收范围。为促进经济主体珍惜和节约资源,宜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对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的企业和个人按其生产产品的实际数量从量课征。在税基选择上,以污染物的排放量课税,一方面刺激企业改进治污技术,另一方面也不会妨碍企业自由选择防治污染方法。采用弹性税率,根据环境整治的边际成本变化,合理调整税率,同时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污染程度的企业实行差别税率,在征收管理方面宜作地方税,地方政府应将征收上来的税款进行专门保管,专门用于环保建设事业。

.完善税收优惠措施。除继续保留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首先,制订环保技术标准,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予以税收鼓励。可供选择的措施包括:技术转让收入的税收减免、技术转让费的税收扣除、对引进环保技术的税收优惠等。其次,制定环保产业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优先发展。如环保企业可享受一定的所得税的减免;在增值税优惠政策中,对企业购置的环保设备应允许进行进项抵扣,从而鼓励企业对先进环保设备的购置与使用;对环保设备实行加速折旧;鼓励环保投资包括吸引外资,实行环保投资退税;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有关政策中,对于企业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革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所发生的投资应给予税收抵免;对于环保产品在出口政策上给予税收支持等等。这样,可以增强税收优惠手段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便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税收优惠形式激励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提高税收优惠措施的实施效果。

.改革消费税制度。为了增强消费税的环境保护效应,应对课征制度进行改进。()适

当提高含铅汽油的税率,以抑制含汽油的消费使用,推动汽车燃油无铅化的程。()在继续实行对不同排气量的小汽车用差别税率的基础上,应对排气量相同的、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实行区别对待,并应明确规定对使用户“绿色”燃料的、汽车免征消费税,以促使消费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