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风险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3:01

森林防火风险评估篇1

为进一步加强**县森林火灾防范工作,根据《湖南省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关于开展野外火源专项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现将**县森林火灾风险评估报告如下:

一、区域概况

1、自然概况

**县,是湖南省郴州市下辖县,地处于郴州市西南部,南临粤港,西通永桂,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2.143-112.3526,北纬25.2612-25.4729,地形似枫叶,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多丘陵山地,黄牛岭山脉和南岭山、钟水和黄狮江构成县境“两山两水两盆地”的地貌特点

2、社会条件

**县区域内地形复杂,周边分布着10个乡镇、181个行政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资源充足,雨量丰沛,**县是全省的重点林区之一,丘陵面积广阔,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6.83%,共32154公顷,木材积蓄量13万立方米,主要林区分布在**国家森林公园,广发陶岭山、云里村、儒峰村、马峰村,普满刘河、向阳等地。**国家森林公园有天然的次生林约1200公顷,森林覆盖率83.62%;广发镇陶岭山为**境内最高山,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近1600公顷;普满刘河、向阳等育林区,森林覆盖率为86.3%,森林面积近3000公顷。

3、林火特点

据统计,起火地点多集中在林缘、田间、地头等;每年的3-4月份、11月-12月为多发期,发生时间多集中在每天15-18时,起火地多为杂草丛生的荒山、荒地,起火原因多为烧田埂、烧秸秆、烧火土灰、烧杂草等农事用火、祭祀用火及林区作业人员乱丢烟头所致。

二、诱发森林火灾的主要因素

据调查,当前诱发森林火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县人口密度大,点多面广,林区、村庄相互交错,人畜活动频繁,村民烧荒、烧田埂、烧火土等极易蔓延到山林中;二是由于气候条件、林木地条件等原因,使得林木生长速度缓慢、林内杂草多,对不良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较弱;三是清明祭祀活动频繁,部分人员还没有转变观念,还有在林中烧香、烧钱纸、放烟花礼炮等违规野外用火行为;四是近年来,重点工程建设进入林区作业人员活动频繁,火源管理难度大,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用火难以控制,森林火灾隐多。

三、森林火险区划及等级评估分析与结果

森林火灾风险(以下简称“森林火险”)等级分为四级,即i级森林火险、Ⅱ级森林火险、Ⅲ级森火险、Ⅳ级森林火险。其中一级为最高风险等级、二级为较高风险等级、三级为一般风险等级、四级为较低风险等级。其中:**国家森林公园,晋屏帅家村、井塘村、盘江村、宅侯村、长田尾村、南林村、刘家村、星溪村,广发陶岭村、新元坊村、云里、儒峰、马峰,普满刘河、向阳为一级森林火险区,龙潭山口村、莲塘村、扶塘村、大方园村,袁家渣林村、大窝岭村、茶窝村,行廊镇乐塘村、定里村,坦坪镇灯盏窝村、下洞村,石桥镇醒狮村为二级森林火险区,其他乡镇、村为三级、四级森林火险区。

四、森林火险区划及等级评估的结果运用

将森林火险等级评估结果广泛应用到全县的森林防火工作中。

一级森林火险区:政府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开辟森林防火通道、建设防火隔离带;安排护林防火人员,在主要进出路口24小时值守,护林防火人员到岗履职情况实行卫星定位监测;发生火灾,应急响应调高一个等级处置,县级领导到场调度指挥,调集全县主要力量扑救。

森林防火风险评估篇2

关键词:森林防火GiS地理信息系统林火蔓延

中图分类号:S76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0-0082-02

森林火灾是影响范围大,造成损失巨大,预防难度大的自然灾害。影响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因素众多,除了风速,湿度,降雨,温度等等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对于森林的影响也是发生森林火灾重要原因,今年来很多大型森林火灾的发生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人类活动用火不善造成的,这为森林火灾预防,管理增加了难度。早期的森林防火管理主要依靠政策性宣传,防火期内安排人员巡山,增设瞭望台,相关单位增设人员值班等等措施来预防火灾的发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原有火灾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遥感卫星可以从高空大范围监测大面积林区情况,在发生森林火灾后利用卫星定位系统确定火灾发生的具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得出最合理高效的扑救方案,是现代化森林防火管理的发展趋势。现代化的森林防火管理系统应包括:森林动态监测,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森林火灾发生后蔓延模拟,森林火灾发生后损失评估,对火灾扑救的辅助决策等内容。

1、森林防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火点定位

火点定位目前已经实现依靠卫星图像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定位,但有时间间隔,目前民用尚未达到实时动态监控。

1.2林火蔓延

对于火灾蔓延的趋势更多依靠经验,当时风速,气象情况以及火场地形来判断,对于小范围小规模林火来说具有实用性,但大规模大面积以及突发性森林火灾还是需要科学的林火蔓延模型模拟,得出科学扑救决策。

2、GiS技术在森林防火管理中的应用

2.1火点定位

森林火灾的监测除了依靠传统的瞭望台,护林员巡山等,目前已经实现利用卫星影像从太空大范围监控林区。在得到疑似火情火点报告信息后,指挥管理中心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迅速定位出准确地点,调取所属行政区划,离火情点最近的水源道路信息和周边人员情况等,指示火情点所属相关部门立即前往现场确定火情。

2.2火灾决策分析

当确认森林火灾发生后,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快速掌握火灾周围的情况,对扑火决策提供科学可靠地指导性数据。当火灾发生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各类专题图层的空间信息,计算出离火点最近的水源、道路道路信息、救援队伍最短行进路径,离灾现场最近村庄、重点保护对象、可能遭受破坏的电线塔等信息。决策者就能根据系统预警信息对灭火工作进行部署与指挥-----安排救援队伍行进路线,附近居民撤离及安置,防火隔离带的开挖准备等等,为火灾扑救决策的合理性,高效性提供数据支持。

2.3林火蔓延分析

林火因风向、风速、地形、植被类型和分布情况的不同,出现不同的蔓延形状。林火的蔓延有一定的规律,影响林火蔓延的各项因子进过数学建模能模拟火灾发生和发展,预测火灾发生蔓延的趋势,因此研究、了解、掌握其基本规律对扑救森林火灾极为重要。火势蔓延主要受火灾地区每天的最高温度、中午风力、可燃物类型、风力、坡度、风向六大要素影响。运用林火蔓延预测模型,我们可以做到对火势蔓延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同时计算出火头、火翼、火尾速度以及蔓延面积等数据。根据模拟计算结果,系统自动生成火场发展形势图,并通过GiS技术直观而科学地表现出来,为防火部门提供一个辅助决策工具。

几种常见的林火蔓延模型:

(1)美国的Rothermel模型,(2)澳大利亚的mcarthur模型,(3)加拿大的国家林火蔓延模型,(4)中国的王正非林火蔓延模型。

每个数学模型的应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具备完全的准确性和通用性。特别是用于模型所基于的假定之外的场合时,将会带来很大的误差。在利用基本模型预测森林火灾发生的情况时,更多的是结合当地地形,气候,植被等因子制定符合各地区的林火蔓延修正模型,这也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林火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在没有发生森林火灾时各地区结合之前发生森林火灾的已有数据验证相关林火蔓延模型,找出适合本地区适用的修正模型,在森林火灾发生后林火蔓延模拟更具可靠性。

2.4火情态势标绘

态势标绘即在屏幕地图的基础上,标绘行动和过程的一种手段,其基本依托为防火符号库和屏幕地图。火情态势标绘信息按统一格式存档形成林火势态图层,达到火场与指挥中心的信息同步。指挥中心能够通过火情态势图及时了解当前火势以及救援情况,为下一步的灭火工作提供依据。

2.5火灾损失评估

火场损失评估的研究内容是根据现实火场数据以及森林分布数据,对森林火灾造成的森林损失进行统计和分析。损失评估的指标很多,包括损失面积,蓄积等等,今后还将融入碳汇损失分析。通过损失评估可以及时快速的森林火灾灾后损失评价,指导灾后森泰系统重建修复、火烧迹地清理等工作提供指导。

3、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

随着航空航天遥感技术、3S集成应用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再结合现代化科学的管理,为森林防火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技术条件。美国和加拿大在林火行为研究、森林火灾预防、监测和扑救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也正在逐渐向我国森林防火管理中渗透。我国森林防火系统的研究已卓有成效,防火工作己逐步由经验型向科学管理型转变,如建立了卫星防火监测网;开发了地理信息和资源信息系统;开展森林防火的内业建设:重点进行火险预测预报系统、监测系统、林火跟踪定位系统、地理与资源信息系统、辅助决策系统、通讯信息系统等6个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并制定全国森林火灾评估办法,完成全国森林火险等级区划,试验和应用飞机化学灭火、生物防火等。其中比较成功的有中国林业科学院资源信息所和国家林业总局信息中心联合开发的森林火灾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开发的西南重点林区火灾背景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中国科技大学研制的武夷山保护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地理信息系统。

4、结语

科学的管理森林,及时有效的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以及火灾发生后高效合理制定扑救火灾方案,减少火灾带来的损失,提高火灾发生时的应急能力是森林防火管理的核心内容。森林防火预警系统涉及森林防火理论与模型、GiS和计算机等多领域知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GiS应用系统。其中火点定位、火势蔓延分析、火灾周边分析、损失评估、三维模型等功能也是今后研究发展的重点,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针对特定重点林区的构建,各地区,各林区管理上较为分散,研究成果没有统一共享。目前我国也没有大规模的全国性的森林防火管理系统,随着GiS技术的提高和遥感影像的精度提高,将会大大促进GiS技术在森林防火管理中的应用,如何实现高效的,准确的,大规模,大范围,实时的动态监测将成为今后GiS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李红,舒立福,田晓瑞等.林火研究综述(w)一Gls在林火管理中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世界林业研究,2004,17(1):20.25.

[2]方水池.GiS在厦门市森林防火管理中的应用.森林防火,2010,3.

[3]张超.webGiS技术在林火蔓延及辅助决策中的应用.东北林业大学学位论文,2008,6

森林防火风险评估篇3

关键词:森林可燃物;动态特征;类型;含水率;载量;分布特征;森林火灾;林火管理

中图分类号:S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168(2012)05-0040-04

引言

森林火灾是一种世界性的自然灾害,具有随机性、突发性、灾难性。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燃烧的基础,是火灾传播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林火行为的重要因子[1],具有地域性、区域性,其动态特征是林火早期预警的基础。可燃物积累速率、结构随着时间而变化,会导致火频度、火灾类型和火强度发生改变。当前大部分可燃物动力学研究仅限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细小死可燃物的变化研究。而森林可燃物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其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具有动态的特征。因此,对森林可燃物异质性的描述十分困难,常将复杂的森林可燃物处理成同质的,这往往会导致林火预测预报的误差[2]。

研究森林可燃物的动态特征,能够归纳出森林火灾特别是重大森林火灾的形成、蔓延的物质能量基础特征,从而提出科学的预警与监控措施,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综合调控,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的频率。研究森林可燃物的动态特征有助于确定任一时期可燃物的现存量和稳定状态时可燃物的最大积累量,有助于研究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物质转化和能量循环的干扰,有助于研究火灾中可燃物的消耗,更好地评估火灾损失和火灾影响。2研究内容、方法

可燃物的动态特征包括可燃物的种类或类型、含水率、载量以及分布特征(水平连续性、垂直分布)等,是估计林火行为的主要参数。及时掌握森林可燃物的动态变化特征,能更好地预防、监测和扑救森林火灾,对林火管理、火干扰与生态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2.1可燃物的种类或类型

可燃物种类或类型不同,着火的难易程度不一样,蔓延、熄灭等火行为不同,发生火灾后的林火种类和损失也不一样。可燃物的种类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应结合季节的变化特别是防火期(防火紧要期)和非防火期的更替来对可燃物种类进行划分,并采取长期定位跟踪调查,从而得到可燃物的种类属性特征。现在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技术,对aSteR影像进行分类,从而探测可燃物类型的内部变化和外部变化[3],图像特征法的分类技术,如提取水曲柳、胡桃楸、蒙古栎和落叶松人工林下可燃物的特征,将林下的可燃物进行区分[4]。也有用高空间分辨率Quickbird图像、监督分类法中的最大似然法以及遥感图像对可燃物类型进行划分,如塔河林业局森林可燃物类型的划分[5,6]。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省级区域,如将辽宁全省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大区的典型可燃物种类[7],黑龙江省森林可燃物的分类[8],湖北省6大生态区不同类型森林可燃物的划分[9],北京市可燃物的分类[10]。更大尺度的研究相对较少。但这些研究能够为更深入地研究相应类型可燃物的潜在火行为提供基础。

林火管理中可燃物的处理对可燃物的种类或类型也有一定的影响。如进行可燃物的移除管理,主要是处理粗大可燃物,但留下的细小可燃物会增加可燃物的连续性,形成梯状可燃物,从而引发树冠火[11]。可燃物种类的改变会相应地改变火险状况甚至火行为,如入侵的灌木会增加可燃物的高度和密度,增强火强度,加剧火烈度,入侵的草本可燃物在干燥的天气里会增加火险[12]。在林火管理的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可燃物的处理,降低森林火险,提高森林抵御火灾的能力。

2.2可燃物的含水率林业调查规划第37卷第5期王秋华,等:森林可燃物的动态特征研究综述

可燃物含水率是森林火险预报中的主要指标之一,是评价林火发生危险程度的最直接指标。不同可燃物的含水率不同,变化也不一样。含水率是影响地中海式森林燃烧性的最主要因素[13]。含水率的研究集中于细小可燃物的含水率,它决定了森林燃烧的难易程度,主要用模型进行研究[14];地表可燃物的研究,它与林火行为密切相关,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如大兴安岭呼中林区的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的环境梯度研究表明,坡位与海拔二者综合作用表达了该地区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的空间生态梯度[15];福建省南平市杉木人工幼林地表可燃物含水率对主要火环境因子有着明显的响应机制[16],并且杉木人工林内地表易燃物的含水率与林内气象因子及地表可燃负荷量存在一定的关系[17]。

研究方法主要有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影响分析,如对内蒙古乌素图林区可燃物含水率的估算[18],气候变化相关模型法研究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可燃物干燥状况的变化及对林火的影响[19],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可燃物含水率模型能够预测1961~2100年气候变化对澳大利亚城市桉树林可燃物含水率的动态变化影响[20]。

当然,也有含水率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如长白山区常见树种鲜枝叶含水率的变化规律[9],祁连山林区寺大隆林场的可燃物含水率变化规律[21],吉林省23种主要森林可燃物点燃含水率和失水特性规律[22]以及16个北美针叶林的叶含水率的变化[23]。这些结果有利于管理者利用火行为和可燃物管理软件,如neXUS等,对可燃物进行规划、管理。

2.3可燃物的载量

可燃物的载量决定了森林火灾的大小,它的动态分布对预防森林火灾有重要意义。相对成熟的林型载量在一定时间后会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由于气候、生物等因素也会发生变化。火烧强度与有效可燃物载量关系密切,如果最近火烧超出了历史火烧间隔期,就会引起过多的可燃物积累,容易发生高强度火烧。森林可燃物本身是林分生态过程(生长、凋落等)的产物,因此载量的研究方法有中间特征驱动林分动态模型[24],遥感图像估测法[25],也有直接估测,或者用标准地机械布点法、样线截面法、模型推测法、照片推测法以及圆盘地面调查法等[26],以及利用DCCa排序法等。

可燃物的载量与林分因子之间关系密切,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杉木林[27],马尾松林[28],落叶松林和白桦林[29],红松林[30],以及南方林区的杉、檫混交林[31]。

载量的估测对林火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决定火行为的一个重要因子。现有不少载量估测模型,如南方杉木人工林可燃物负荷量预测模型[32]。载量估测模型的研究方法主要有Bp神经网络方法和多元回归方法[33],以像元为单位进行估测法[34]。相关的数学模型,如利用林分因子来推算不同种类可燃物的载量[35],岭估计的方法[36]等。

载量的研究特别要重视地表死可燃物,因为它是引起森林火灾的重要原因,对预防火灾和可燃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地表死可燃物载量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时滞分类法[37],模型估测法[38],定量法[39]等,这些都能够很好地评估地表死可燃物状况,量化火灾风险性。

随着可燃物载量研究的不断深入,可燃物载量的测定、估测方法会不断创新,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人工凋查向遥感估测的方向深入发展。

2.4可燃物的分布特征

可燃物是森林火灾的载体,其数量、类型、疏密度、分布和配置,对火灾的发展、控制和扑救以及安全用火,均有明显影响。特别是针叶林下的可燃物,更易引起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后难以扑救。可燃物的分布特征包括水平连续性、垂直分布等。现有研究主要是中小尺度通过地面调查的研究,如林芝地区的可燃物分布规律[13],北京十三陵林场可燃物的结构特征、载量特征和可燃物的分布特征[40],陕西人工针叶林可燃物类型及其分布状况[41],杉木人工林的可燃物负荷量空间分布规律[42]等。这些研究结果能够得出该林区火灾发生的主要特点,可以更好地评估火灾危险性,从而对当地的林火管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结论及展望

由于森林火灾受环境因素、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甚至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有必要将可燃物管理纳入林火管理计划和决策中。目前国内森林可燃物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北方林区,南方林区特别是西南林区的研究相对较少,原因可能是南方林区复杂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森林类型和多样的林权制度。随着林业产业开发、社会经济发展和林业管理政策的不断变化,主要林区林火动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现有对林火动态及可燃物动态变化的研究还不能满足林火管理的需要[2],亟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从而更准确地掌握林火发生规律,不断合理地调整林火管理政策,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需要对多种可燃物载量研究方法比较分析,通过地面调查与遥感估测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估测的准确度。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结合火灾历史资料、气象数据和地理数据对可燃物的动态特征进行研究是森林火灾特别是重、特大森林火灾研究的基础,也是以后研究的热点。结合国家森林火险等级区划,国家森林火险等级系统的可燃物动态监测,运用多种方法对区域、流域或省级区域开展大、中尺度的多因素森林可燃物模型研究,建立固定样地,进行长期动态跟踪、监测和研究,获取长期的可燃物动态数据,把握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森林可燃物动态特征,从而及时掌握森林可燃物能量的变化,更好地实现森林火灾的科学预防与扑救。

参考文献:

[1]林其钊,舒立福.林火概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142-148.

[2]田晓瑞,刘斌.林火动态研究与林火管理[J].世界林业研究,2011,24(1):46-50.

[3]陈芸芝,陈崇成.漳平市森林可燃物类型变化遥感动态监测[J].地球信息科学,2008,10(6):792-797.

[4]金森,王亮.4种人工林下可燃物的计算机图像分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5):1-3.

[5]刘一,金森.用Quickbird图像划分可燃物类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1):58-59.

[6]胡海清,张拮.基于遥感的塔河林业局森林可燃物类型划分[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35(7):20-21,26.

[7]马春林.辽宁省主要林型及地被可燃物种类组成的研究[J].森林防火,2005(2):31-32.

[8]覃先林,易浩若.基于moDiS数据的森林可燃物分类方法—以黑龙江省为实验区[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4,19(4):236-239.

[9]张家来,曾祥福.湖北主要森林可燃物类型及潜在火行为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21(6):550-554.

[10]田晓瑞,戴兴安.北京市森林可燃物分类研究[J].林业科学,2006,42(11):76-80.

[11]CLarrymason,BruceRLippke,etal,investmentsinFuelRemovalstoavoidForestFiresResultinSubstantialBenefit[J].JournalofForestry,2006,104(1):27-31.

[12]alisonCDibble,CatherineaRees.DoestheLackofReferenceecosystemsLimitourScience?aCaseStudyinnonnnativeinvasiveplantsasforestfuels[J].JournalofForestry,2005,103(7):329-338.

[13]apDimitrakopoulos,KyriakosKpapaioannou.FlammabilityassessmentofmediterraneanForestFuels[J].Firetechnology,2001,37(2):143-152.

[14]matthewsS,mcCaw,wL,etal,testingaprocess-basedfinefuelmoisturemodelintwoforesttypes[J].CanadianJournalofForestResearch,2007,37(1):23-35.

[15]王文娟,常禹.大兴安岭呼中林区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及其环境梯度分析[J].生态系杂志,2009,28(2):209-215.

[16]张思玉,蔡金榜.杉木幼林地表可燃物含水率对主要火环境因子的响应模型[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4):439-444.

[17]张国防,林.杉木人工林地表易燃物含水率变化规律[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0,20(1):76-78.

[18]赵俊卉,郭广猛.用moDiS数据预估森林可燃物湿度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28(6):148-150.

[19]赵凤君,舒立福.气候变暖背景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可燃物干燥状况的变化[J].生态学报,2009,29(4):1914-1920.

[20]S.matthewsK,nguyen,J.L.mcGregor.modellingfuelmoistureunderclimatechange[J].internationalJournalofClimateChangeStrategiesandmanagement,2011,3(1):6-15.

[21]罗永忠,车克钧.祁连山林区森林可燃物含水率变化规律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40(2):239-244.

[22]沈垭琢.杨雨春.吉林省主要森林可燃物点燃含水率及其失水特性[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6):559-562.

[23]ChristopherRKeyes.RoleofFoliarmoistureContentintheSilviculturalmanagementofForestFuels[J].westernJournalofappliedForestry,2006,21(4):228-231.

[24]DeemingJe,LancasterJw,Fosbergma,etal,thenationalfiredangerratingsystem[R].DepartmentofagricultureForestService,1972:184.

[25]金森.遥感估测森林可燃物载量的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06,42(12):63-67.

[26]杨光,黄乔.森林可燃物负荷量测定方法研究[J].森林防火,2011(2):19-23.

[27]张国防,欧文琳.杉木人工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动态模型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0,20(2):97-100.

[28]周宇峰,周国模.木荷林分可燃物载量空间分布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6):99-106.

[29]胡海清,王强.利用林分因子估测森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6):17-18.

[30]吴志伟,贺红士,刘晓梅,等.丰林保护区地表森林死可燃物载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3):52-55.

[31]张国防,陈志平.杉檫混交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动态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6(2):178-180.

[32]邓湘雯,聂绍元.南方杉木人工林可燃物负荷量预测模型的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02,29(1):24-27.

[33]何长虹,黄全义.基于Bp神经网络的森林可燃物负荷量估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1(2):230-233.

[34]王强,金森.利用RS和林分因子估测帽儿山林场森林可燃物负荷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36(9):35-37.

[35]胡海清.利用林分特征因子预测森林地被可燃物载量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5,41(5):96-100.

[36]胡海清,魏云敏.利用tm遥感影像和林分因子估测森林可燃物载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35(6):18-20.

[37]陈宏伟,常禹.大兴安岭呼中林区森林死可燃物载量及其影响因子[J].生态学杂志,2008,27(1):50-55.

[38]郭利峰,牛树奎.北京八达岭人工油松林地表枯死可燃物负荷量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7(5):53-58.

[39]thomasJBrandeis,Christopherwwoodall.assessmentofForestFuelLoadingsinpuertoRicoandtheUSVirginislands[J].ambio,2008,37(7/8):557-562.

[40]郭富伟,王立明.十三陵林场森林可燃物分布特征与防灭火对策研究[J].森林防火,2008(4):9-12.

森林防火风险评估篇4

【关键词】林权;抵押贷款;风险;规避;措施

林权抵押贷款必竟是一项全新的贷款业务,尚处于探索试点阶段,业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在所难免,作为商业银行应该清醒地认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风险特征,规范信贷行为,提高贷款的风险防范意识,健全登记制度,规范登记行为,采取有力措施应对林权抵押贷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1、建立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尽管国家林业局制定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办法》,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也了《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从事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但这些都是指导性的文件,由于地域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贷款部门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适合当地的具体实施细则,在以上文件的框架内对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范围、条件、期限、抵押登记的具体程序、部门职责及登记的变更、续期、注销等相关规定做进一步详细规定。要明确抵押贷款合同中各方的权责。此外,贷款机构还应建立健全林权抵押贷款风险控制制度,不断完善风险识别,评估体系和完整的信息反馈制度,建立完整的信息平台,达到评估、保险、信贷三结合,实现林农、保险、银行、政府“四赢”局面。使各项决策和业务经营活动建立在信息充分的基础上,消除信息传导失真,有效防范和控制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风险。

2、对森林资源资产自身产生风险的应对

2.1合理界定可用于抵押和不可用于抵押的森林资产,并严格控制贷款准入条件。建议将国家重点公益林纳入抵押贷款范畴,利用国家的资金扶持政策和森林保险政策来降低贷款风险。

2.2把林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作为贷款主体。

2.3在抵押物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成熟且经济价值较高的速生丰产林,其它如药用植物、景观旅游等林木开发利用受限的品种或林钟,尽量不选。

2.4积极探索林权贷款担保模式。可以考虑复合贷款,一是实行林户贷款联保制度,在贷款行开立贷款互保金专户,林农之间相互担保,把贷款风险降到最低点;二是积极拓宽林业信贷品种,尝试开展林农信用共同体贷款;三是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组建林业担保公司,推动设立林业投资担保基金,解决仅凭林权担保而保障不足的问题。

2.5在评估机构的选择上,可以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确定具有良好信誉和实力的具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资格的公司入围。同时,对抵押物的评估采用动态评估,以保证价值随时变动。建议国家规范评估机构认定,尽快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纳入国家资产评估工作体系,设立国家注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考试制度,以解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师的资质问题。要高度重视和推进森林资源资产价格评估法制建设。继续重申《国务院对却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2004]第412号)的法律地位。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尽快出台《森林资源资产价格评估机构管理办法》和《森林资源资产价格评估师执业资格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森林资源资产价格评估行为,确认从事森林资源资产价格评估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6因为林业易受自然灾害及人为因素的破坏而遭受严重毁损,因此,金融机构应与保险公司紧密合作,建立林权保险机制,把违约风险由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共同承担,减轻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建议积极开发森林资产保险险种。根据不同树种、不同树龄、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区域确定林木资产保险的合理保费标准和赔偿标准,对抵押贷款的林木资产进行森林火灾、霜冻灾和病虫害等险种的保险,完善多层次的林业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推进森林保险业务,以减轻农信社的贷款风险。

2.7在处置抵押物的过程中,银行要与地方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密切配合,争取每年按还款计划设定一定比例的砍伐指标,确保抵押林木优先砍伐。在贷款合同签订的过程中,与林业部门签订“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监管合作协议”,以保证银行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本息时,能够优先取得采伐许可证及林木运输许可证。采伐后,林业主管部门能够及时安排采伐迹地的更新造林任务。为了保证贷款本息及时足额收回,银行还应与借款人签订“关于个人林权抵押贷款相关事项的声明与承诺书”。

2.8建立信贷人员终身责任追究责任制。贷款业务发生后,应逐户建立贷款档案,加强贷款检查,定期检查抵押物价值是否损失,抵押权是否受到侵害。市行至少按季监督、检查已抵押森林资源资产的情况,各基层行应派人每隔一个月或三个月到抵押的林地实地督促借款人加强林木管理和经营,科学、合理采伐利用,防止滥砍盗伐现象的发生,确保抵押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或直接聘请林业工作站有关人员作为联络人,协助管理。建议林业部门批准已用作抵押林木的砍伐须征得银行同意;不办理林权的过户转让手续;在贷款出现风险、需要处置抵押林木时,林业部门应优先安排砍伐指标。

3、不断完善借款人征信体系

对调查过的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加强银行间的信息共享,完善借款人信用评估体系,通过信息共享,降低对借款人以往信用善的调查成本以及防范严意违约风险的发生。对于失信行为,进行相应的记录,并给予相应的信用惩罚,从而加大借款人的违约成本,保障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安全开展。严格兑现贷款贴息政策。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板报等多种渠道,使林权抵押贷款贴息政策家喻户晓,让更多农户从中受益。二是要认真落实贷款贴息政策,制定相应的林权抵押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对挤占、截留、挪用贴息资金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确保林权抵押贷款贴息政策落到实处。

4、经营管理风险的防范

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利益主体关系,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关制度,明确林权抵押贷款的准入条件,可抵押森林资源的种类,借款对象、金额、利率、期限等,并对贷款风险评估、操作流程,林木资产抵押登记管理等做出详细规定。金融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森林资源抵押贷款的业务指导及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与规范;林业部门要负责办理《林权证》抵押登记和管理;农信社要负责对林权抵押贷款申请人的资格审查和信贷资金的筹措、发放、管理与回收。为了防止借款人取得借款后不将资金用于发展林业及相关产业上,可考虑聘请当地林业站长督促林农加强经营,一方面林业站长对当地林业资源状况比较熟悉,另一方面,这些林业站长一般也都具有林业经营及林木生长周期、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有利于第一时间掌握抵押物的变动情况,还可以督促借款人对林木进行科学管理和管护,而银行信贷人员则需加强对这些站长的督促和引导。

5、对市场带来的风险的防范

为了规避应对市场带来的风险,积极与林业主管部门紧密协作,充分发挥他们在处置林业资产和防范不良信贷风险等方面的调控能力和力度,协同建立健全森林资产流转平台,稳定林产品价格,确保抵押物的价值保全。

森林防火风险评估篇5

关键词:林权抵押贷款;问题;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076-02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以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调、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条件”。同年,国家林业局印发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办法(试行)的通知》(林记发[2004]89号)明确规定了森林资源资产的抵押登记工作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负责,明确了具体抵押登记办法。2005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辽宁、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省率先进行了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即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每个农户,承包期为70年。改革后农民拥有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拥有了可用于贷款抵押担保的有效资产,破解了农民贷款抵押“身无长物”的难题。2009年5月,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林业局、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下发《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125号),为金融机构开展以林权为抵押的贷款业务创新带来机遇。

近年来,林果业正在成为新疆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在全区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将有助于新疆林农、林果加工企业摆脱长期面临的贷款难的发展困境。

一、新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

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是基于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权属的明晰,林农将《林权证》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新疆集体林主要以农田防护林和经济林为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于2010年10月启动,2011年底基本完成。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组织准备、宣传发动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1月),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并组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队伍,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宣传发动工作;二是调查摸底、制定方案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4月),组织开展集体林地、林木资源及权属状况的调查摸底,以村为单位制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并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三是实地勘界、确权发证阶段(2011年5月-2011年10月),按照“县(市)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具体操作、有关部门搞好服务”的要求,组织落实实施方案,并完成确权发证工作;四是检查验收、总结完善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以县为单位,逐级检查验收。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经济林主要采取家庭承包方式明晰产权,农田防护林按照“林随地走”、“谁造谁有”的原则将林权落实到户,同时,也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民和其它商品林经营者可依法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而且集体林权还可以流转。通过规范集体林业收入的管理和分配使用,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二、现行的林权抵押贷款主要模式

林权抵押,是指林权权利人依法以其对森林、林地、林木所享有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为本人或第三人债务偿还或旅行合同担保,以便获得其他利益的一种法律行为。2000年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林地指郁闭度[郁闭度是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用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来表示,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0.2以上的乔木林地和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基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现阶段实施林权抵押业务可以参照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担保法》《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办法》《物权法》等。在实践中,主要有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林权反担保贷款、联保贷款、小额贴息贷款等几种模式。

(一)林权直接抵押贷款

是指林农直接以《林权证》记载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物,持《林权证》直接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模式。主要做法是:拥有《林权证》的林农凭森林资产评估书与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合同,并将有关资料送交林权登记管理中心,经审核后发《林木他项权证》,金融机构收到《林木他项权证》等有关资料后,依照合同发放贷款。该模式操作简单,减少了中间交易费用。但这种模式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成本。

(二)林权反担保贷款模式

是指林农以其《林权证》向信用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再由担保公司为林农提供贷款保证,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担保费用,最后由银行向林农发放贷款。如果贷款到期林农未能偿还贷款,金融机构则要求担保公司偿还贷款本息。同时担保公司有权根据反担保协议处置借款人《林权证》项下的林木。此种模式可以解决银行信贷风险问题,但对借款者来说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三)联保贷款模式

林农或林业企业按照“平等自愿、严格准入、互惠互利”的原则,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信用共同体,金融机构向联保成员发放贷款。该模式主要做法:3-5户林农在自愿基础上组成贷款联保小组,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并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其基本原则是“资源联合、多户联保、定期还款、风险共担”。

(四)小额贴息贷款模式

金融机构通过实行优惠利率对林农发放的小额贷款,由林业部门给予部分贴息的贷款模式,即“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贷款模式。该模式适合中低层收入林农的贷款模式,是当前主要模式。

三、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需注意的问题

(一)配套服务体系需完善

实施林权抵押权证制度,明确相关操作程序,依法有效评估是开展抵押贷款的前提。作为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林权登记中心、交易中心和森林资产评估中心的成立,将为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资产评估、抵押登记和抵押物的拍卖转让提供必要条件。

(二)避免林权抵押贷款抵押范围偏窄

《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森林资源抵押登记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在明确规定设置抵押权的森林资源资产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相关林地使用权;相关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林地使用权;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及林地使用权等,并且在抵押林木所有权时要同时抵押其林地使用权,且林地的属性与用途不发生改变。未办理林权登记取得的林权、特种用途林、生态公益林、以家庭承包形式取得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不能抵押。加之,新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起步晚,2013年6月自治区政协举办林权资产评估座谈会,才拟推动新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由于处于初期阶段,金融机构为避免出现贷款风险,难免在抵押物的选择上偏于保守,出现抵押品种单一、贷款抵押条件过于严苛等问题。因此,要主动与金融机构协调、沟通,在切合新疆实际的基础上,尽量扩大可抵押物范围。

(三)防止贷款期限与林业生产周期错配

林权抵押贷款主要用于林业的扩大再生产、发展林地经济和科学管理,林木的生产周期因品种不同而不同,而金融机构的放贷期限多以一年期为主,最长不得超过3年,贷款期限与林业生产周期的存在不匹配现象,既不适应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又给林农偿还贷款带来了困难。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结合林木品种、年限、优劣比例等指标,合理制定贷款期限,防止期限错配。

(四)注重保险机制的配套

自然灾害、病虫害是影响林业生产的不利因素,当林农用其所属林权向金融机构抵押,并获得林权抵押贷款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不仅林农遭受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影响贷款的偿还。因此,林业保险和相应的补偿机制要配套,对减少林业信贷风险,帮助林农灾后恢复生产作用极大。

四、措施建议

(一)建立并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服务平台,规范运作程序

林权抵押贷款属于金融机构的一项新的信贷业务,基于金融部门商业化经营性质,林权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是金融机构发放林业抵押贷款需考虑的首要因素。这项业务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取决于资产评估的准确性、贷款管理的有效性、风险的可控性。整个环节中,资产评估的准确性是最根本的,林权的规范化管理和可靠的评估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降低林权抵押贷款的风险。因此,首先要成立林权登记中心,做好林权证的登记和管理工作,确认林权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其次,成立由林业部门和金融机构都认可的第三方林权资产评估机构,组建专业的评估人才队伍,促进林权价值的确定,提高林权市场交易计量的可靠性。同时配套成立林权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林权交易中心和林权资产评估专家库,在地方政府、林业部门、金融机构以及林农之间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防范贷款风险。

(二)积极创新林权抵押贷款模式,丰富贷款品种

在贷款对象上,支持单个林农的同时,不断加强对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林业项目林权抵押贷款的支持。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贷款周期等方面给予放宽。一是实施差别化的贷款利率。根据风险和收益对称原则,合理进行贷款定价,科学调整贷款利率水平,做到既有利于银行拓展信贷业务,又能降低林农负担。可以根据不同树种、不同风险,设置不同的贷款抵押率;二是创新贷款模式,尝试林户联保联贷模式,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承贷等多种形式的组合担保贷款方式,以满足不同贷款群体的合理资金需求;三是积极推进农户信用评价与林权抵押相结合的免评估、可循环小额信用贷款。

(三)做好贷款期限管理,切实摆脱发展困境

由于林木的生产周期因品种不同而不同,且林农收益有时不是一次性获得,因此,应重视林权抵押贷款期限的管理。一是地方政府、林业、税务等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延长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贷款期限和宽限期。同时,配合林权制度改革,建立面向林农的小额贷款扶持机制,适当延长林业专业化生产企业的贷款期限,使之与林木生产周期相匹配。二是还贷方式可以创新,比如推行分期还款,或者实行贷款分批、按比例偿还,确保贷款期限尽量与林业生产周期匹配,从而部分缓解林农还款压力。

森林防火风险评估篇6

关键词:林改;资源保护;对策

加强森林资源经营、保护和管理工作,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发展林业产业,增加林农收入,加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1江川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概况

江川县是一个“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半山区县,林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据2006年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江川县国土面积8.38万ho,林业用地4.06万ho,森林覆盖率40.66%。白2007年紧紧围绕“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林权改革总体目标,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通过开展林改,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初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真正让林权单位和个人得到了实惠,让从事于林业产业发展的投资者吃下了“定心丸”。通过改革,增强了林业发展的活力,加快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充分调动了群众造林、护林和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推动了林地的流转配置,活跃了林区经济,促进了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

2江川县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川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后,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农民经营主体地位得到确立,森林资源得到盘活,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对其要求更多,也更严格。

2.1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机制不活,监督管理不到位由于江川县林政资源管理有机构无编制,基层林业服务机构、林业行政执法等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全县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人员偏少、年龄偏大、力量薄弱,开展集体、个体林木、林地及森林资源管护工作,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

2.2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江川县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等林业服务组织没有形成,管理制度也尚未完善,存在着组织机构建设不足、信息服务队伍建设过小、评估标准不够完善、信息平台建设落后、信息服务体系管理力度不够、林权流转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2.3林政执法缺乏高效统一的行政执法队伍目前江川县林政执法基本上仅靠森林公安,人员较少,执法不到位、执法人员素质难以提高等问题,存在交错执法、推委扯皮等现象。

2.4森林资源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森林防火工作难度加大。二是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渠道增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较为严峻。

2.5公益林经营不灵活林业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林农的营林水平偏低,监督机制不健全。

2.6林业行政执法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办案经费,办案设备技术手段落后,同时受社会外界的干扰,致使林政案件查处难,处理不到位,影响林业法律的严肃性。

3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对策

江川县处于滇中高原湖盆区,就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容量小、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林权改革尚有扫尾任务,林政资源管理需要加强,林业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全社会关注林业、关注生态建设,为建设生态江川而努力。

3.1加强林业部门自身建设,提高森林资源管理水平

一要认清形势、明确责任,从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强化林业部门保护管理森林资源的职责,同时建立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二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增加投入,把林业建设投资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将造林绿化、森林防火、资源保护、科技推广、林政执法等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林区交通、供电、供水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实现项目倾斜,改善林业职工和林农生产生活条件,适应新形势下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需要。三要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加强岗位培训,全面提高林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发挥资源保护管理的监督、指导作用,努力培养一批勤政廉洁、责任心强、业务精湛、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森林资源管理队伍,为实现林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四是加强林业管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管理部门的作用,加大森林资源源头管理。

3.2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建设,提高森林资源保护能力一要加大林业政策法规宣传,增强林农森林资源保护意识,指导农村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村规民约,提高村民的白律意识和白我管理水平。二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三防”机制,引导林农成立护林联防组织和参加防火、防病虫害和乱砍乱伐的协会,合理调配资源,在森林防火、科技推广、病虫害监控与防治等方面实行联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护效率,逐步形成在政府主导下的林农自治和群防群治的“三防”机制。三要积极开展森林保险业务试点,降低林农经营风险,提高其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四要加快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步伐,不断健全执法体系,规范执法程序,落实执法责任,增加执法投入,加大执法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执法不规范、执法效率不高等问题,切实提高林业依法行政水平。

3.3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林业部门服务水平要以提高集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效率、服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信息化为目标,以资源的整合性和共享性、服务性和动态性、需求性和应用性、循序渐进和逐步实施为原则,从信息服务的主体、信息服务的客体、信息服务的内容、信息服务的方式及信息服务体系的运行等5个方面对集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信息服务体系进行构建,加快培养一支专业的评估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创新人才队伍,以提高服务水平。

3.4加强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强力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全县4.06万ho森林资源进行分类管理,特别是加强对2.30万ho重点公益林(部级1.24万ho、省级1.06万ho)的管理。并实行相应的经营管理措施,以及与森林分类经营相对应的林木采伐管理规范,以实现森林经营的目的。

森林防火风险评估篇7

关键词:森林防火;信息技术;应急处置系统

中图分类号:X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19202

1引言

在现代森林生产中,建立森林防火应急处置系统并将其应用于森林防火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森林火灾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因此,管理人员在森林火灾的预防和处理方面,应该积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障森林火灾应急处理的高效性。

2森林防火工作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邵武市地处武夷山南麓、富屯溪畔,辖区林业用地面积23.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1%,林地面积有21.4万hm2左右,其中,经济林面积约为4000hm2,竹林面积约为4万hm2,立竹量7980万株。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5.89万hm2,森林覆盖率为76.2%,境内有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林业县(市)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森林火险Ⅰ级单位。由于邵武市森林资源丰富,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势必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深入研究森林防火应急处理系统,对于保障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3当前邵武市森林防火工作新形式

3.1森林防火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3.1.1野外用火的特点发生变化

野外用火点多、面广,而且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管理难度较大。新形势下,野外用火的特点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用火主体的改变。现如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林业个私经营越来越多,用火主体也逐渐转向分散用火。第二,野外用火时间的改变。目前森林种植结构正在不断发生改变,野外用火事件也逐渐转变为常年性用火。第三,用火方式的改变。随着农民耕作习惯逐渐发生变化,随意点火的现象越来越多。

3.1.2气候条件异常多变

受到厄尔尼诺影响,全球性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和持续升温现象频繁发生,引发森林火灾的概率在增大。

3.1.3林分质量结构不合理

全市用材林中,杉木5.58万hm2,占43.7%;马尾松5.50万hm2,占43.1%;阔叶树1.68万hm2,占13.2%。树种结构中,针叶树多,阔叶树少,林分结构比较单一,因此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就会迅速蔓延。

3.1.4森林火源管理难度大

根据调查研究,邵武市森林火灾源头已经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型和非生产型,烧田畔草、烧荒杂、炼山跑火、林区吸烟起火已成为近年来引发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火源管理形势日趋复杂,防控难度加大。

3.1.5火灾扑救困难

森林火灾短时间内难以扑灭,燃时长,过火面积大。由于林内可燃物负荷过大,形成柴高草密的火患载体,加之农村外出人员多,在家的大多是老弱妇孺,他们的防火意识不强,防火力量不够,一旦遇森林火灾,往往出现“干部打火,群众观火”的局面。由于扑救、报告、增援不及时,导致小火变为大火,小灾酿成大灾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2森林火灾的形成原因日益复杂

第一,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导致漫山遍野杂草丛生,火灾隐患重重,一些村民森林防火意识差,干农事活的又大多是老人、妇女等,用火随意,控制能力又低,导致森林火灾频频发生。第二,天干物燥是诱发森林火灾的外部原因,林农在生产性用火中防范措施不到位,人为失火引发森林火灾发生。第三,山林利益分配机制失衡造成森林火灾损失扩大。由于山林经营主体不同,导致民众不愿意参与到灭火活动中来。四是求助措施乏力。大部分火灾发生地的村组道路不通,救援力量不能有效发挥功能,扑救设施缺乏科技含量,高技术的扑救工具匮乏,加之大部分火灾肇事者为老人、妇女,法律意识淡薄,反应迟钝,肇事后要么隐情不报,要么私自灭火,致使战机贻误,损失扩大。

4完善森林防火应急处置信息系统

4.1监测预警系统

对火灾问题以及火灾隐患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且建立健全火灾风险隐患数据库,同时还需要建立森林监测预警系统,从而完善森林防火监测系统,当发生火灾时,通过火灾预警系统,能够有效提高森林火灾预警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对于重点林区,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编制综合风险图,并完善空间数据库信息,从而为森林防火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另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森林防火视频监测网络,通过该网络系统,能够及时掌握森林火灾发生的最新动态,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有利于完善森林防火监测系统。在森林防火中,还可以应用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促进森林防火卫星监测能力的提高,这样有利于在第一时间发现火灾灾害,及早处理火灾问题。另外,在森林防火预警系统建设方面,还可以应用政府应急平台,对所有的火灾预警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信息传输通道,建立完善的火灾预警信息机制。

4.2信息与指挥系统

对国家森林应急平台、地方应急平台以及森林部门应急平台进行统筹规划建设,从而建设起完整的森林火灾应急管理协调体系,对森林火灾相关数据信息进行集成处理,这样有利于提高森林防火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系统,通过部级以及省级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对所有的森林防火信息数据实现有效的传输以及数据共享,与此同时,还能够提高应急指挥决策能力,提高火灾处理指令的传递效率。另外,政府应急平台能够有效联通各级政府,有利于完善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系统。除此以外,还需要建立健全森林火灾应急平台,通过先进的应急平台技术对相关软件系统进行开发建设,这样才能够为森林防火平台提供高效、可靠的服务,最终实现火灾跟踪调查等功能。

4.3通信系统

在森林防火应急处置系统中,还可以通过综合运用公共和公用通信系统,建立通信网络系统,使得森林防火应急管理和指挥机构能够建立起连接。当发生森林火灾时,通过通信系统能够为火灾应急处理队伍提供重要的通信设备,确保火灾处理现场能够与应急指挥中心保持通信联系。另外,还需要完善森林部门专用应急通信系统。通过使用国家公用通信网络,能够有效完善森林防火部门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应急机构能够火灾现场保持通信畅通。在此过程中,还应该结合自身实际需要,提高火灾应急信息的沟通能力,完善森林火灾信息系统,从而将灾情信息进行数字化传输。

4.4加强评估能力建设

完善火灾评估机制;规范火灾评估程序;建立健全火灾标准评估体系;对森林火灾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对森林防火进行实时监控。

4.5强森林防火和应急处置能力

“3S”技术指的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通过应用“3S”技术,可以及时掌握森林地形地貌特征、森林防火队伍分布情况、气候气象特征等,从而实现对于森林火灾的实时监控。另外,通过“3S”技术,建立森林防火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还能够合理调度火灾应急处理工作人员、火灾处理设备等,以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灭火任务。

5结语

目前,我国森林发展十分迅速,因此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应急处理系统至关重要。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就能够及时进行处理,有效控制火势的蔓延。另外,在森林防火工作中,还应该加强宣传研究,提高林业生产者的森林防火意识,丰富其火灾应急处理知识,这样才能促进森林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改弟,刘育分.网络信息技术在森林防火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1):290~290.

森林防火风险评估篇8

贵州省森林防火条例最新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灾后处置,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科学扑救、积极消灭的方针,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逐级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将森林防火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防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森林防火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宣传培训、预防巡查、队伍建设、扑救等工作。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森林防火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防火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办公室设在同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挥机构日常工作,并配备专职人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森林防火工作。

第七条 县、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林场等单位,应当根据需要建立森林火灾专业或者群众综合应急救援扑救队伍;村(居)民委员会可以建立森林火灾群众综合应急救援扑救队伍。

森林火灾专业、群众综合应急救援扑救队伍建设标准,由省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制定。

森林火灾专业综合应急救援扑救队伍的建立或者撤并,应当报省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办公室备案。

第八条 森林防火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确定联防区域,建立森林防火联防机制,实行信息共享,共同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森林防火科学研究,推广运用先进监测手段、防火扑火技术和防火设施设备,提高森林防火能力。

第十条 对在森林防火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和连续3年未发生森林火灾的乡镇、辖区内有森林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森林火灾的预防

第十一条 每年2月为全省森林防火宣传月。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森林防火宣传,普及森林防火法律、法规、规章和森林防火安全常识,增强全民的森林防火意识。

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学校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和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划定森林防火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划定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林场等区域的特定范围为常年禁火区。

划定的森林防火区和常年禁火区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十三条 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为全省森林防火期,2月至4月为全省森林高火险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森林防火需要命令,调整森林防火期和森林高火险期。市州、县级人民政府调整森林防火期、森林高火险期,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以及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火灾高发时段森林禁火令,规定禁火期和禁火区。

第十四条 森林防火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林场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可以依法组织对进入森林防火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森林防火检查,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碍。

第十五条 禁止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森林防火区。禁止在森林内吸烟、使用明火、野炊、燃放烟花爆竹、祭祀上坟烧纸、放孔明灯等行为。

森林防火期内,从事烧灰积肥等农业生产性用火,用火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用火之前告知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督促用火单位或者个人采取相关防火措施。

第十六条 森林防火期内,因防治病虫鼠害、冻害、抢修设备等特殊情况确需野外用火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向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火申请:

(一)火险等级三级以下;

(二)开设必要的防火隔离带;

(三)有用火责任人监管用火现场;

(四)预备有应急扑火力量,有扑火及清灭余火工具;

(五)落实其他相关的安全措施。

对符合条件的用火申请,审批机关应当在10日内作出同意用火许可决定,并及时将用火许可情况通报当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对不具备许可条件的,作出不予许可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有森林防火任务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村(居)民委员会和森林林木林地经营单位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护林员。护林员履行以下森林防火工作职责:

(一)宣传森林防火法律、法规、规章和森林防火安全知识;

(二)巡护森林,排查并报告火灾隐患;

(三)劝阻并协助查处违反规定的野外用火;

(四)报告森林火情;

(五)协助有关部门调查森林火灾案件。

第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森林火险区划等级标准,以县为单位划定本行政区域的森林火险区划等级;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森林火险区划等级标准,以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为单位确定本行政区域的森林火险区划等级。

第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国森林防火规划、全省森林火险区划等级和实际工作需要,编制全省森林防火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市州、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森林防火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森林防火规划,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储备必要的森林防火物资,根据实际需要整合、完善森林防火指挥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编制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林场等单位应当按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制定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办法。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森林资源情况和火险区划等级标准等,确定森林防火重点单位,并进行重点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省、市州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建立航空护林防火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关单位参与的航空护林防火协作机制。

第二十三条 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林场内景区景点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森林防火责任制,配备必要的森林防火设施和器材,设置森林防火宣传标语,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隐患排查。

第二十四条 铁路、电力线路、通信线路、石油天然气管道的森林防火责任单位,应当在森林火灾危险地段设置固定的森林防火安全警示标志,清除周边可燃物,并组织人员进行巡护,采取防火措施,定期进行防火安全检查。

第二十五条 在森林防火区依法开办工矿企业、设立旅游区或者新建开发区的,应当开设防火隔离带或者营造生物防火林带、设置森林防火宣传标识等森林防火设施,并将森林防火设施的建设纳入规划方案,与该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查项目时,应当通知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并在项目竣工时通知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参与验收。

森林周边的住宅、厂房、易燃易爆场所周围,应当开辟宽度在10米以上的防火隔离带或者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第二十六条 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配备森林防火专用车辆和通讯设备。森林防火专用车辆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喷涂标志图案,安装警报器和标志灯具。

经省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认定的森林防火专用车辆,通过收费公路时,免收车辆通行费;执行森林火灾扑救任务时,可以使用警报器和标志灯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及行人应当让行,不得穿插超越。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森林火险预警监测及信息系统,加强森林火险气象自动监测站建设,提高森林火险天气预报、警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应当加强森林火险气象监测、森林火险气象预警、林区防雷、人工增雨的技术研究和业务应用,及时、无偿提供森林防火天气预报和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降低森林火险等级。

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移动、电信、联通等通信单位,应当根据森林防火工作的需要,配合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无偿向社会播发或者刊登森林火险天气预报和森林防火公益信息。

第二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和侵占森林防火通道、标志、宣传碑(牌)、瞭望台(塔)、隔离带等设施设备,不得干扰依法设置的森林防火专用电台频率的正常使用。

第二十九条 鼓励和支持森林林木林地经营单位和个人参加森林保险,提高抵御森林火灾风险的能力。对协助办理森林保险业务的基层林业部门,保险机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一定的工作费用。

第三章 森林火灾扑救及灾后处置

第三十条 扑救森林火灾,应当及时疏散、撤离受火灾威胁的群众,并做好火灾扑救人员的安全防护。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防火报警电话。

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森林火灾应当立即报警。接到报警的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核实情况,迅速处置。

第三十二条 发生森林火灾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启动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当地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按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统一组织和指挥森林火灾的扑救。在森林火灾现场可以根据需要设立扑火前线指挥部。

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或者应急处置办法启动后,当地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在核实火灾准确位置、范围以及风力、风向、火势的基础上,根据火灾现场天气、地理条件,合理确定扑救方案,划分扑救地段,确定扑救责任人,并立即赶赴森林火灾现场组织指挥扑救。

第三十三条 发生在相邻两个以上行政区的森林火灾,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启动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组织火灾扑救工作,同时,将火灾信息告知相邻的县级人民政府,并及时向上级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报告。上级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接到森林火灾报告后,应当启动联防机制,协调组织火灾扑救工作。

第三十四条 接到扑火命令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迅速赶赴指定地点,投入扑救。

参加火灾扑救的公安消防、武装部队、森林火灾扑救队伍等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按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和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做好扑救森林火灾的有关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以及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做好自防自救工作。

第三十五条 组织扑救森林火灾,不得动员残疾人、孕妇和未成年人以及其他不适宜参加森林火灾扑救的人员参加。

第三十六条 森林火灾扑灭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对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扑救情况、事故责任、损失情况等进行调查和评估,形成调查报告,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发生跨行政区域的森林火灾由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评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调查报告,确定森林火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依法处理。火灾损失纳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灾害统计和救灾范围。

第三十七条 森林火灾信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或者其授权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散布虚假的森林火灾信息。

第三十八条 对因参加扑救森林火灾受伤、致残或者死亡的人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医疗保障、抚恤;符合烈士评定条件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九条 森林火灾扑灭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在当年或者次年采取更新造林措施,恢复火烧迹地森林植被。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的;

(二)发生森林火灾后,负责人未按照应急预案到森林火灾现场组织指挥扑救的;

(三)发现森林火灾隐患,未及时下达森林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的;

(四)瞒报、谎报、故意拖延报告森林火灾信息的;

(五)发生森林火灾,未及时采取森林火灾扑救措施的;

(六)对森林火灾案件不及时调查处理,对事故责任者迁就姑息的;

(七)不依法履行森林防火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未引起森林火灾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提请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对个人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引起森林火灾尚不构成犯罪的,责令限期更新造林,对个人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一)架设输电线路、电信线路和铺设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等,产权单位未采取防火措施的;

(二)森林防火期内用火之前未告知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进行烧灰积肥等农业生产性用火的;

(三)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森林防火区的;

(四)其他野外违规用火的。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破坏和侵占森林消防通道、标志、宣传碑(牌)、瞭望台(塔)、隔离带等设施设备的,依法赔偿损失,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个人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森林防火:起火主要原因森林火灾的起因主要有两大类:人为火和自然火:

(一)人为火包括以下几种:

1.生产性火源:农、林、牧业生产用火,林副业生产用火,工矿运输生产用火等;

2.非生产性火源:如野外炊烟,做饭,烧纸,取暖等;

3.故意纵火:燃烧干草,燃放爆竹礼花等;

森林防火风险评估篇9

论文关键词: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社会需求

2004年8月,江西省开始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基本结束,配套改革正在跟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塑造了林农的市场主体地位。林农自主经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林业生产与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为此,笔者与课题组成员于2006年8月至2007年9月先后深入江西省林业基层单位、乡村和农户中开展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调研,以期通过实地调研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1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和内容

林业社会化服务。指的是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林业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林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服务组织和活动的组合。

林业社会化服务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林业生产全过程,一是产前服务。包括林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服务、科技推广和咨询服务、林业政策法律咨询服务、林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林地林木流转服务、筹资融资(信用担保、抵押贷款)服务、提供优质种苗等必要生产资料二是产中服务,包括林地规划设计,造林抚育设计。采伐更新作业设计,育种育苗、整地造林、抚育间伐、林地更新的技术指导,森林有害生物和火灾预防,林地林木资产评估,木竹检量,林木采伐等服务。三是产后服务,包括林产品收购、储运、加工、销售提供的服务。

2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调研基本情况

2006年8月到2007年9月,笔者和课题组成员按山区、丘陵、滨湖平原选择了江西省14个县开展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另外6个县开展农户问卷调查。调研中,共召开由政府和部门领导、林业技术管理干部、乡村干部、林农、林业大户组成的现场座谈会42场,实地考察调研乡村、基层林业工作站、产权流转中心、“三防”协会、造林公司、国营林场、林业生产基地等与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关的单位和部门45个。调查问卷分干部调查问卷和林农调查问卷两类,发放干部调查问卷230份,收回180份;发放林农调查问卷305份,收回229份,合计收回调研问卷409份。通过调研,取得了第一手数据资料。

3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调研结果分析

3.1林农从事林业生产要素稀缺性调查分析

调查问卷设计了“您经营林业最缺的是什么?”,如林农缺少某项要素则按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劳务、其它5项填写。在全省调查了23个村229户林农,结果有225户农户缺少一项或几项生产要素,占调查农户的98.3%。其中,缺少资金的124户,缺少技术91户、缺少市场信息51户、缺少劳力32户,缺少其它如林地、管理等6户,它们分别占缺少生产要素户数的55%、40%、23%、14%和3%。林农主要缺的是资金,其次是技术和市场信息,劳动力和其它要素不是主要问题。5项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比例结构如图1。

然而,在山区、丘陵或平原地区林农生产要素稀缺性表现不同:在山区乡村,63%的农户缺乏资金,33%的农户缺少技术,26%的农户缺乏市场信息,10%的农户缺少劳力;而在丘陵或平原乡村,45%的农户缺乏资金,51%的农户缺少技术,20%的农户缺乏市场信息,21%的农户缺少劳力。按农户生产要素稀缺性从大到小排序,山区顺序是:资金一技术一信息一劳力,丘陵或平原顺序是:技术一资金一劳力一信息。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不同地区林业经营的传统和习惯不同。农户在经济上对林业依赖程度不同,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和需求程度也不同。山区林农对林业的依赖程度大。同时林地面积大,资金成为经营林业最大障碍;丘陵或平原地区农户基本上以农耕为主,务林不是传统产业,缺乏林业经营经验和技术,技术则成为第一需求。因而,不同区域宜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以满足农民的林业生产需求。

同时,在对林业干部、技术人员、乡村干部的调查中。也能印证上述结果。调查问卷设计了“您认为当前林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依迫切程度按顺序填写:a为政策、B为资金、C为技术、D为信息、e为中介服务、F为市场、G为产业发展)”。排列在前3位的问题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了14个县(市)林业局、乡镇、行政村干部和科技工作者180人,填写的有效票140张,按前3位的问题统计得票数:填写政策问题117票。资金问题105票、技术问题59票、信息问题34票。即林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前3位问题中。84%的人认为是政策问题、75%的人认为是资金问题、42%的人认为是技术问题、24%的人认为是信息问题,资金、技术、信息3类问题是仅次于政策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用票数结构比例表示。则政策、资金、技术、信息、中介服务、市场发育、产业发展票数分别占总票的33%、29%、16%、9%、2%、7%和4%(图2)。

由此可见,无论从林农的需求,还是从林业管理干部、乡村基层干部、林业科技工作者的角度看,除政策问题外,资金、技术、信息问题是当前林业发展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林业社会化服务的核心是尽力帮助林农和林业经营者解决上述问题。

3.2林农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意愿调查分析

如前所述,资金缺乏成为林农投资林业的第一制约因素。农村小额贷款是一个可行的途径,但点多面广,贷款风险大。银行不愿意进行小额贷款,那么森林资源抵押货款是否可行?在问到林农“您是否希望能实行森林抵押货款?”时,69%的农户希望能抵押货款,24%的农户无所谓,只有7%的农户不希望抵押货款。而林业和乡村干部的判断是: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旺盛的占30%,一般的占55%,很少的占15%;在问到是否需要开展森林资源抵押货款时,干部认为需要的占80%。不需要的占10%,无所谓的占10%。两者认识基本一致,同样足以说明森林资源抵押货款是林农和林业发展所必需。就不同地域而言,山区县76%的林农希望能抵押货款。16%的农户无所谓,只有8%的农户不希望抵押货款;丘陵、平原县中,58%的农户希望能抵押货款,37%的农户无所谓。只有5%的农户不希望抵押货款。山区与丘陵平原县比较,农户希望森林抵押货款人数比率相差18%,说明山区更希望能开展林业抵押贷款。这与干部调查判断基本一致:在山区县调查,林业和乡村干部认为当地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旺盛的占37%,一般的占46%,很少的占15%;而在丘陵平原县调查,当地林业干部认为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旺盛的占11%。一般的占67%,很少的占22%。以上结论说明,森林资源抵押贷款的重点应放在山区林区。

3.3林农从事林业经营风险调查分析

从事林业会面临着各种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政策风险。但林农真正最担心的风险是什么呢?最害怕的事一般是风险最大的事。调查组设计了“您经营林业最怕的是什么?”让林农问答。在229户调查农户中,227户回答了该问题,其中:怕政策不稳(a)的132票,怕不赚钱(B)的45票,怕发火灾、病虫害(C)的93票,怕林木被偷盗(D)的37票,其它(e)的4票;分别占有效票的58%、20%、41%、16%和2%。分区域统计表明:山区村农户63%的人怕政策不稳、17%的人怕不赚钱、40%的人怕发生火灾和病虫害、23%的人怕林木被偷盗;而在丘陵平原地区51%的人怕政策不稳、24%的人怕不赚钱、42%的人怕发生火灾和病虫害、7%的人怕林木被偷盗。两者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山区农户依靠山林生存,更担心林业政策的稳定性;而丘陵平原地区由于农业生产用火多,防火意识不强。更担心发生山林火灾(图3)。

调查结果表明。从事林业最大的风险是政策风险,其次是火灾、病虫害风险,再次是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调查结果揭示一个事实,因林业生产周期长,政策稳定性是关键,“三防”建设是重点。经济效益是动因。因此,制定有利于林业发展政策,特别是产权政策长期稳定,同时组建有效率的“三防”体系,是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3.4森林资源保险意愿调查分析

林业经营风险大,林农是否有林业保险需求呢?在问到林农“您是否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时,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占调查户数的71%,无所谓的占21%,不希望实行保险的占8%,可见林农有森林资源保险的潜在需求。在山区,农户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的71%,无所谓的占17%,不希望实行保险的占11%;在丘陵平原乡村,农户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的71%,无所谓的占26%,不希望实行保险的占3%。从调查结果看,农户实行森林资源保险的意愿在不同地区变幅很小。

在林业部门干部、技术人员、乡村干部调查的180人中有171人进行了问卷回答,认为有森林保险必要的有127人,不必要的16人,无所谓的28人,分别占总人数的75%、9%、16%。同样可以说明森林保险的必要性。

3.5法律咨询服务调查分析

林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或者农业,除林木生长周期长等本身特征外。它的外部经济性很强,涉及到国土安全、国际生态环境、人类生存、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与参与的热点领域。同时,务林不同于务农,林业上的造林整地、抚育间伐、防火防虫、采伐运输都要受到林业法律的诸多刚性约束。林农只有了解林业法律法规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既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且不至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而林农不可能全面熟悉有关林业政策法律知识。因此,需要在普法的基础上开展林业政策法律咨询服务。那么服务需求到底如何?对林业部门、乡村干部和林农的调查表明,林农迫切需要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的占30%,需要的占69%,二者合计人数比例达99%。其中,山区林农迫切需要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的占33%,需要的占66%;而丘陵平原农民迫切需要的占21%。需要的占77%。山区林农需要政策法律咨询服务显得更为迫切。

当问到林农“您觉得法律对林农来说有没有帮助?”时。回答很有帮助的占53%,有一定帮助40%,没有帮助的占7%。在山区乡村,法律对林农很有帮助的占55%,有一定帮助34%,没有帮助的占11%。在丘陵平原乡村,法律对林农很有帮助的占49%,有一定帮助49%,没有帮助的占2%。两者在法律的运用方面没有表现明显的差别。

因此,开展林业政策法律咨询服务是林农经营林业的需要。也是促进林业发展、维护林区稳定、达到森林资源增长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内容。

3.6林业科技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调研中。在问到“您是否希望有人对您进行林业科技指导?”时。87%的农户需要林业科技指导,13%的农户无所谓。而没有农户回答不需要林业科技指导。林业和乡村干部也认为: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迫切需要的占36%,需要的占6o%,共占人数的96%。不需要和不知道的仅占4%。

调研统计中还发现,林农最缺的林业实用技术是毛竹培育技术、果树培育技术、用材林丰产培育技术和茶叶栽培技术。而现有的林业技术从何而来?问卷统计表明:22%的人是祖辈传下来的(a),16%的人从当地能人处学来的(B),14%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获得的(C),13%的人是技术人员推广得到的(C),20%的人是林业技术培训获得的(e),15%的人是从学校(F)和其它途径(G)获得的(见图4)。

以上调研说明,林业科技服务体系还没有真正有效运行起来,林业科技推广部门、林业院校、林业科研院所等还未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以满足基层和林农对林业科技日益增长的需求。

3.7社会中介服务调查结果分析

林业社会中介服务包括森林资产评估、木竹检量服务、调查设计等可市场化的领域,是林业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对于森林资产评估需求而言,在调研中,林业部门、乡村干部认为林农迫切需要的占25%。需要的占68%,共占总人数的93%。分区统计结果显示:在山区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29%,需要的占67%。合计占总人数的96%;在丘陵平原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15%,需要的占68%,合计占总人数的83%。而对木竹检量服务需求而言。认为迫切需要20%。需要的占71%。合计占总人数的91%。分区统计结果是:在山区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24%,需要的占69%。合计占总人数的93%;在丘陵平原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11%,需要的占76%,合计占总人数的87%。

以上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总体上林业社会中介服务的需求是旺盛的,但区域不同森林资产评估需求不完全一致,山区的需求比丘陵平原更旺盛。因此,在山林分户经营后,由于股份合作经营、家庭联合经营等经营形式日益多样化,森林资源产权流转速度加快。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在逐步推行,专业技术性强的中介服务需求必然日益旺盛。

3.8林业产权交易机构需求意向调查分析

森林防火风险评估篇10

1.1人为的因素

人为引起的火灾比较普遍,主要是生产用火及生活用火引起。在生产中烧荒种地、炼山造林、焚烧牧场等方式都可能引发火灾。其次人们在生活中的吸烟、烧烤、祭祀等活动往往也会引发火灾。这两类火灾基本都是无意中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人为纵火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

1.2自然的因素

自然原因是诱发森林火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往往与自然气候、天气变化、环境因素有关。和天气有关的原因,是在雷雨天气的情况下,打雷会产生巨大的电火花,有可能会触到易燃的树木,从而引发火灾。其次是林区的岩石大面积崩塌,岩石之间的摩擦碰撞出的火花散落到地上,从而成为发生火灾的导火索。除此之外,就是陨石坠落的摩擦起火。但这些自燃引起发生火灾的概率非常小。

2林业资源保护中护林防火技术的运用

2.1护林防火通讯技术

护林防火通信技术主要是结合当代科技与通信技术,将卫星通讯、有线通讯等应用在林业资源防火工作当中。通过相关通讯技术的运用,组建护林防火通讯网络,借助相关设备以及信息通讯技术,实现信息的监管以及互通。对应的各级气象部门应针对当地最近一段时间温度、湿度等相关的自然因素采取森林火灾防火措施。一般来说,火灾等级分为4个等级,其中1、2级的危险性不是很大,但是3、4级火灾的危险性就相对较大,为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应该及时做好灭火的准备。

2.2护林防火预测技术

面对森林火灾的突发性与破坏性,为确保林业资源得到良好的保障,在进行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中,应该充分利用护林防火预测技术。通过基于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规范文件,结合当地林区实际的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积极地与气象部门相协调,对林区及林区周边的降雨状况、温度、湿度、风力大小等做好评估预测,根据相关信息建立林火预测网,完善林业离去火灾预警系统的建设。

2.3护林防火阻隔技术

火烧法是现代常用的一种防火阻隔技术,但是其受到实施时当地的风速大小、温度、湿度等相关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对操作手法要求较高。建立防火线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防火,但是也同样面临着常年维护、投资等问题,甚至还会造成当地的水土流失。生土带是在林地内经过翻耕,土壤的带状空地,其宽度1~2m用于防止地面火蔓延。防火沟是防止地下火的蔓延。宽lm,深低于腐殖层或泥炭层0.35~0.5m为宜。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建造阔叶树进行防火带的建设。建立的防火林应该以复合混交林形式为主,内部树种应该采用抗火性强的,森林的密度应该达到最大郁闭度,从而增强防火效果。该技术的选用需要采用严谨的分析态度,不可盲目使用。

2.4林火扑救技术

首先我们应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如果火灾真的突然发生,相关部门应组织人员进行灭火,尽量减少火灾损失。灭火过程中应做好相应的组织,安排专人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合理运用灭火技术。一般来说灭火方法分为直接灭火与隔离灭火2种。在当代灭火工作的开展中化学灭火是直接灭火的主流方法,其效果相当显著,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值得信赖。现代森林火灾扑救技术主要以计划灭火、航空灭火、人工降雨灭火等方式。一般来说采用人工降雨的方式进行灭火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此种方法受到当地气象条件的限制,如果没有合适的气象条件就无法实施。其中航空灭火在近几年得到了初次的运用,其主要是通过机群洒水灭火等方式提高灭火效率,其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不错的灭火效果,不过由于起步较晚,依旧有需要进行改善的地方。计划灭火也是常年来使用的方式,其可以有效降低林区内部的可燃物质总量,降低火灾的破坏程度。首先,当相关工作接近尾声时,做好余火熄灭及火场调查处理工作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当火灾被控制住并得到有效扑灭后,应尽快扑灭残余燃烧点,并安排专人监视,直到彻底熄灭位置。其次应该调差火场组织人员,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经过等,评估造成的损失,积极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意见。最后应清理火场,清除受损严重的林木、翻新、更新火灾造成的迹地。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