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4:33

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篇1

班级内涵建设是一个涉及面广、较为复杂的概念。班级内涵建设涉及到物质、制度和理念的成立。内涵深层剖析实质是文化,而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组成。所谓班级内涵,概括地讲就是发生在班级这个整体范围内的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但它又不是浅层面上的文化,较之它更有一定的深度和远度,当代我们要紧紧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进行客观严谨的看待。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全方位地抓好班级内涵的建设,以培养和造就合乎社会需要的人才。班级内涵建设具有多重重要的功能,它涵盖了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认识整合功能。班级内涵蕴含着较深层的价值体系,这一体系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实践中凝结而成的。它为学生建立了行为的参照系,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并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个人行为引导到集体目标上来,因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对一个学校的发展和创造更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班级的内涵建设必须摆在突出位置。

一班级内涵建设的内容

1精神文化的建设

知名学者说过,一个集体的精神可以创造奇迹。我校本着“厚德勤学,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创校至今,培养出莘莘学子,为国家的医学事业提供人才和后备军,这无疑离不开一个个优秀班集体的建立,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班集体精神的坚不可摧。老师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班级精神文化在本质上是用文化唤醒和高扬学生的生命意识,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真正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但价值观并不是精神文化的全部,班级如果片面强调精神文化的伦理道德规范作用,忽视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那么精神文化建设是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效的。学生是这个过程的主体,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层面则显得尤为重要,其内容是班级成员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及素养的提升。精神文化体现着班级内涵的方向、实质和水准,这要求学生要有比较高的思想品味,需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不断对班级的精神建设进行改进。班级精神是班级发展的灵魂,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对提升班级文化品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校的宏观发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2制度文化建设

干净、整洁、优雅的班级环境孕育的是团结、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风貌,学生展现的是积极、自信、勇敢。通过具体的班级制度建设,班级将展示的是一种积极健康、团结进取、和谐的良好形象。班级制度文化是规范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班级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应该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凸显班级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制度无情人有情,体现人文关怀,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班级可以制作有创意、有积极引导意义的班歌、班徽、班训,推出班级形象代言人等有正面意义的奇思妙想。

3行为内涵建设

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班级环境表现出一个优秀班集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行为文化建设,使人心旷神怡,大脑更聪慧,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但这些良好的环境必须靠日久天长的行为来支撑,所以班级行为内涵建设无小事,作为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就需要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建立。同时应该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引领其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忍耐、学会宽容、学会放弃,应该引导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目光、宽广的胸襟去欣赏学生。同时老师要和班委、学生进行密切沟通,由此方便及时有效地配合老师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这样才能创造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4物质文化内涵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是一种更为直观性、视觉化的文化,它是班级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方向竿,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师生具有重要的深远长久的教育功能。优美的物化环境包括教室风格、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设施等。由文化构筑的环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熏陶人的灵魂,感染人的心境。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心情是不一样的,受到的教育和感染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图书馆这样一个庄重、整洁、肃穆的环境里,谁也不会嬉笑、打闹、随便吐痰、乱扔纸屑,这就是环境的约束作用。在一个群情振奋的环境里,人们也会热血沸腾,兴奋不已,这是环境的激励作用。古语言“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的就是环境的感染作用。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创造力量。总之,在班级内涵创建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班级内涵建设的内容,合理培育班级文化,保证班级内涵建设的健康进行。班级辅导员是班级内涵建设的领袖,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对班级的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掌握教育理论、尊重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改革动态,对自己所在班级定位准确,运用现代的文化模式,来规划和设计班级内涵建设的长短期目标,以此确立起全体师生为之奋斗的共同文化愿景,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班级内涵。

二班级内涵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实践出真知”,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要更多的付诸实践,采取实质性的措施。例如,我校每年大学生都要进行军事演练―――军训,这不仅仅是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心,同时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加强了彼此的了解。新学期之初,举办新老生交流会等,切实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新生的心理问题及对所在专业的疑惑进行详细全面的解疑答惑,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序良好开展。多组织一些像参观博物馆等文化参观活动,开展一些能真正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的一些文体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这个轻松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学习。不同的节日开展适当的文娱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兴趣,展示个人魅力和才干,得到别人的认同感和自我的满足感,有利于增长才干和增加自信,更利于班级的和谐,让大家都充分融入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同时精神上的美好、体验上的丰富,还有赖于不同生命主体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师应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与学生对话、交流,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给学生更多的理解,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表达心声的机会。平时多多的关心广大同学的生活和学习,达到师生一体的效果,能紧密联系生活和学生的精神需求,学生在紧密联系生活的课程中,能够以精神主体的地位出现于教育过程,他们的生命体验和精神活动,他们对于生活的喜怒哀乐都将成为学校文化生活的中心,那么学生也同样可以实现生活世界的回归和寻回失落的精神家园。

此外,最重要的是要求老师、班委从细节出发积极关注班级的各项举措的发展及各种文化的发展状况,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整个班级的发展,平时要注重定期进行班务的公开,让全体学生都有主人翁的意识积极参与到班集体的建设之中。

总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楼始于毫末”。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密切沟通与合作。构建优秀班集体的内涵对一个学校的发展来说是关乎民生的大计,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但就现实的角度客观评述构建一个成功的班级内涵步步艰辛,需要长期的不断摸索和总结,以及借鉴前人的经验,不断学习,不断从错误中探得明朗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毛振中,孙步荣.浅谈和谐班级的创建[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于改之,贾配龙.高等院校特色班级建设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0).

[3]周桂林.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班级管理创新模式若干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3]李明娟,李勤霞.于细微处辟新径文化内涵促发展―――浅议班级文化建设[J].黑河教育,2010(5).

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篇2

(一)班级形式的同一性与成员多元性相结合班级成员的行为在相关的制度下变得更加规范,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能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是高校班级建设的目的。目前独立学院班级成员的构成,因年龄相同、社会阅历相似、基本都接受过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具有同一性。生源地的不同、家庭背景的差异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使班级成员在价值取向、行为特点和人生目标规划等方面呈现出多元的特点,影响了班级建设的整体风貌。

(二)班级建设过程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高校班级建设与高中不尽相同,除去人事变动等原因,班级从学生入学起建立,导师、班委、班级成员的变化不大,学生上课、开展活动,基本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呈现出稳定性。由班级成员和导师选拔成立班委,班级正式成立,并随着学生毕业而解散,呈现动态性。

(三)班风、学风建设有待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条件优越的城市家庭,从小娇生惯养,所以,自律性差,自立能力不强,从中选出的学生干部,独立工作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较弱。普通学生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团队精神和服从意识较弱,导致班级管理难度加大。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倡导先进的班级理念1.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高校学生会及团委都会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面提升其素质,满足大多数学生展现自我的欲望,因此,有的学生处理不好参加活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甚至将百分之百的精力放到活动上。导师应用正确的理念引导学生,学生活动的确能锻炼能力,丰富大学生活,但大学的学习任务也是必须完成的,在这个阶段需要做的是知识水平的积累、知识结构的完善,以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2.树立平等协作的观念。在高校班级中,平等协作代表着班级人际关系的和谐,班级成员要充满活力、诚信友爱、平等互助。导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平等协作的观念,让所有学生意识到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享有均等的机会;熟悉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评定发放等政策,尽可能扶助经济困难的学生,使其不掉队,圆满完成学业。

(二)建立完善的班级制度,使之与班级理念相适应1.班干部的竞选及改选制度。班级应该制订完善的班干部竞选条件,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同学推荐和自我演讲的形式,平等参与竞选。如果班干部不能以“为同学服务”为准则,不能成为班级同学的表率(如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考试不及格、违纪处分的情况),则应免去其职位,并进行改选。经过竞选合格并任用的班委形成后,应进行定期考察和不同形式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班干部的政治觉悟,提高其处理班级日常事务的能力。2.各项活动制度和班级传统。班会和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中配合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开展形式非常多,如简单告知有关会议精神和通知、拓展、主题演讲等,其作用为提供师生、同学交流的平台,增进班级成员之间的友谊和感情。活动的出发点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内容应将学生能力的展示与班级文化内涵相结合。每次活动的开展要遵循活动前有宣传、有组织,活动中有质量,活动后有总结的规律,这样才能达到宣传班级形象的效果。

(三)塑造班级形象及良好班风班级形象分为两个层次:班级整体形象和学生个体形象。班级制度的规范形成了班级整体形象,个体形象是学生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优秀的班级文化、完善的班级制度对从各个角度塑造学生的个体形象有非常大的帮助,可以促使学生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其逐渐认同所在班级的整体形象,并自觉地使自己的个体形象趋向于班级整体形象。同时,良好的班级形象可以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示范,带动其他班级建立相应的班级文化。

(四)将班级文化导入班级建设中班级文化的设计实属不易,而如何将此文化平稳导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则更非易事。一个班级必须有灵魂人物,这个“灵魂”将主导学生的思想,带领学生形成统一的文化理念和行为模式,而导师和班干部就是这个灵魂人物。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导师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内涵,工作内容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学生管理,要抓住“以学生为中心”这条主线,把文化内涵注入到日常工作当中,并能将这种素质及能力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真诚地接受文化传播。

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篇3

现在有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班级文化作为管理班级工作的心理平台和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很多事实说明,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对社会体系进行适当的考察与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班级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基础单位,使学生的教育具有社会预期性。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微型的模拟社会,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之间互相交流,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集体。在此程度上,班级成为社会文化传播的媒体,对社会文化具有选择、传递和聚合的功能。高职院校班级文化与其他校园文化相比,有着更为明显的职业性特征,更多地吸收了现代社会的职业特点与现代社会要求求职者具有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隐约体现出企业文化内涵的痕迹。相对于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则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经企业相关人员的经营与管理,创造出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精神与物质财富,诸如企业文化观念、劳动者价值观念、自身企业精神、人员的道德规范、企业的运行机制、企业的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等。在这么多复杂深奥的构成要素中,一个企业的文化中心无疑就是价值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企业型人才,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被认可成是培养一线一流、拥有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很多学生在高职院校中期待着完成自己人生角色的重要转换,将学校作为角色转换的前沿阵地,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是绝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人生角色的转换工作的。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文化的内容、特点与表现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从功能上来看,它们之间仍旧具有很大的联系,在对人的感染与教化、规范与培养和对人的塑造等方面都有类似的地方。

2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使学生具有服务生产一线的高技术职业水平的能力,正是由于这种教育目标与自身的定位,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融合,使培养的学生在毕业时可以最大程度地缩小与企业要求的距离。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标和定位和现实情况也是如此,两者总是具有一定的差距,目前的情况是高职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还具有很大的差别。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在工作初期还是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要求,结果还是离开了自己曾渴望进入的企业。最可怕的现象是有的毕业生在一个月之内不断就业、失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为什么培养企业专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仍然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就业理想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脱离于企业文化,更多的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建设,特别是缺少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所要求的班级文化建设。这便造成了培养的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文化素质,缺少企业现实文化的熏陶。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在理念和方法上的偏颇,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差别的重要原因。到目前为止,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创新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三方面,缺乏对高境界的班级文化精神的凝练和提升。另外,学生活动的品类很多但缺少一定的目的性,活动仅仅是一种活动,更多的人只是把其作为一种经历,而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学生的课余时间被电脑、手机等虚拟的网络平台所占用,参与集体性活动的主观愿望被大大减弱。很多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存在“跟风”现象,一个班级开展了一个主题班会,另一个班级可能随之也展开了类似的班级活动,缺乏针对性。在认清这些现状的基础之上,很多人已经认识到,要注重提升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层次、丰富内涵,强调精神层面的培育,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入,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3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的意义

由于当前的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经过实践,很多学校发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成为了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最大受益者。”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服务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文化内涵。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文化合作实现了双赢,两者的文化定位是共荣,也就是说互相吸取有利因素,学校教育考虑到企业发展,企业发展考虑到就业者的教育等社会责任。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提升也借助了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力量。校企合作不仅搭建了校企间知识技能的桥梁,也搭建了校企间文化融合的桥梁,这种互相融合的机制,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促进企业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4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途径

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篇4

【关键词】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途径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内涵

班级文化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因素。班级是学生在校期间最根本的归属地,是推进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组织。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中传递的力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班级文化内涵的表达有多种。有学者认为:“班级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可以反射出班级的价值与形象。它主要是以班级的实践为主体,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中心进行的群体文化。”有的学者则认为:“班级文化就是班级组织活动等行为,通过班级表达出的价值取向、意志品质和实践能力等。”总的来说,班级文化应该包含班风、学风、班集体学生品德等。笔者认为,班级文化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班级的一种形象,是班级教师在教育纲领下的成果。在班级建设中,良好的班级文化对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起到了约束与规范作用。“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建设思想,关系着每个学生的自身利益,真真切切地以学生利益为中心,把每个学生都纳入班级建设中,促使每个学生都能为班级建设尽一分力量,成为建设班级的贡献者。加强对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利于班级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进步,将更好地推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二、“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建设途径

班级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基层组织,学生是班级建设的中心。班级建设的重要思想是“以人为本”,主要是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来开展的。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真真切切地促进学生工作,为创建和谐班级而努力。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代表着班级形象,而且关系到学校的形象。推动班级文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推进班级先进理念建设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把理念放在首要地位,巧妙运用先进理念可以使班级文化建设工作锦上添花。班主任可以从培养学生自立的观念、主动学习的观念、集体观念、真诚守约的观念等方面入手推进班级先进理念建设。

(二)发展良好的班级风气

良好的班风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班风建设。1.利用奖学金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激发学生兴趣。3.通过创新实践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5.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可以在科技活动中广泛交友,提高自身表达能力。

(三)建立完善的班级制度

班级文化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以人为本”的班级制度。在班级管理中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这样的班级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维护班级学生的利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三、“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全班所有同学的配合和参与。班级文化不仅仅是一个班级对外展示的标志,也是塑造良好班级形象的前提。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首先,“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建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体现。

其次,“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促进班级所有学生的整体教育,而且能够创造良好的班级形象,有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进行。文化建设的本质在于培养优良的品德。班级文化的进步与班级活动有着重要作用,班级活动代表着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从而推动班级整体的和谐发展。

再次,“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塑造良好的班级形象,为创造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奠定基础。在这种文化建设环境下,促进班级的和谐与团结,引导学生安分守己,积极维护校园的公平公正,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形成爱国守法、团结互助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是带动班级积极向上的重要力量。班级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中心思想来进行。班级活动要从全体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实践中发掘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形成独特的文化,这是班级发展的主要目的。要在方方面面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让优秀的班级文化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在组织建设班级文化过程中,班主任要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与品德修养,扮演班级文化建设“领头羊”的角色,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以人为本”为视角,从班级文化内涵、建设途径、意义三个方面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海兆,左杨.“以人为本”视阈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02):26-29.

[2]钟淑洁.“以人为本”视阈下的文化强国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14(01):73-76.

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篇5

一、探究银杏品质,发掘“银杏文化”

银杏树(ginkgogingko)别名白果树,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银杏生长较慢,寿命极长,可达到千余岁。现存三千五百余年的大树仍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是树中的老寿星,人称“活化石”。历代文人书写银杏的篇章不少,尤其是郭沫若,他把银杏称作“东方的圣者”,是“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只有中国才有,可见银杏树不是一般的树。而这种珍贵的银杏树(白果树),得天时地利的这方土地却拥有它,并因它而得名,生于斯长于斯的子民怎能不为之动情?

因此,我们根据银杏的特点,提炼出了银杏的品质:古雅、环保、强劲……又从独特品质“古雅”中锤炼出“敬、静”;从“环保”中锤炼出“净、”;从“强劲”中锤炼出“劲、竞”。这就是我们学校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银杏文化的内涵。

二、搭建“六jin-g”载体,打造“银杏文化”

我们根据银杏品质,锤炼出了“银杏文化”,创造出了“敬”“静”“净”“”“劲”“竞”的“六jin-g”教育管理模式,并给六个字做了内涵诠释。

“敬”,即敬畏自然、敬重他人;

“静”,即宁静致远、恭默守静;

“净”,即净化环境、净化心灵;

“”,即进德修业、进善黜恶;

“劲”,即高风劲节、陵劲淬沥;

“竞”,即标新竞异,群芳竞艳。

再把内涵拓宽,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安全、健康教育等内容有机融入六个字中,构建成“六jin-g”的外延,内涵加外延即为“六jin-g”教育的评价标准。为此我校专门成立了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领导小组,校长亲任组长。以“六jin-g”为评价标准,建立了班级“六jin-g之生”、校级“六jin-g之生”、“银杏之生”“银杏班级”“银杏之师”“银杏校园”的晋级制评价机制。

三、“银杏文化”的板块设计

1.图标、校徽、胸卡设计

办公室文化、教育文化、楼道文化、班牌、花台、校徽、文化墙、银杏娃等设计都融入了银杏树及它的叶、花、果等元素。

校徽:三片银杏叶分别嵌有“古雅”――“敬、静”,“环保”――“净、”,“强劲”――“劲、竞”,组成一个“品”字图形,寓意师生品质。

胸卡:用品字图标、银杏叶等制作了班级“六jin-g之生”胸卡、校级“六jin-g之生”胸卡、“银杏之生”胸卡、“银杏之师”胸卡。

2.展示台设计

展示台有班级展示台、校级展示台。展示台中有不同颜色的六片银杏叶和一个太阳笑脸图,构成一个“银杏(六jin-g)之生,笑脸你我他”的“风轮太阳图”,供班级、校级张贴学生相片。“风轮太阳图”,喻义六“jin-g”依偎着阳光,借助太阳的能量,演绎人生真谛。

3.文化墙的设计

文化墙有银杏的简介、主题图片、校徽、风轮太阳图、银杏诗词、银杏师生图等。

4.宣传栏的设计

宣传栏有每期银杏成果展(校级“六jin-g之生”、“银杏之生”、“银杏之师”、“银杏校园”),师生的手工、绘画作品展,教师简介,银杏文化纪实,“六jin-g”的内涵与“六jin-g”外延等。

四、六“jin-g”教育管理实施

1.班主任按学校的统一要求,有序地设置银杏文化和“六jin-g”教育渗透的目标并实施。

2.按“敬”“静”“净”“”“劲”“竞”的评价标准,评选出班级的“六jin-g之生”、校级“六jin-g之生”、“银杏之生”、“银杏班级”。

(1)班级“六jin-g之生”(初级)

根据渗透的目标及“六jin-g”的评价标准,评出的班级“六jin-g之生”,由班上颁发一枚对应的班级“六jin-g”胸卡。并将该生的相片、姓名载入班内“六jin-g之生,笑脸你我他”的展示台中。

(2)校级“六jin-g之生”(中级)

获班级“六jin-g之生”奖励两次以上,可由班级推荐为校级“六jin-g之生”,由学校颁发一枚对应的校级“六jin-g”胸卡,并将学生的照片贴入校级展示台“风轮太阳图”的对应叶片中。如:佩戴“敬”的校级胸卡的学生就是“敬”的优秀生。

(3)校级“银杏之生”(高级)

凡有三次被推荐为校级“六jin-g之生”的学生,就可晋升为校级“银杏之生”。凡是被评为校级“银杏之生”的学生,学校要隆重地为他颁发一枚“银杏之生”胸卡,相片贴入校级展示台“银杏之生,笑脸你我他”的太阳笑脸内。本期获“银杏之生”、校级“六jin-g之生”的学生,在学校宣传中巨幅展示。他们将获得外出学习、实地考察等机会。

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篇6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徽;育德;班级凝聚力

班级文化是指由班级全体成员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所创建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班徽”是体现班级文化的最佳载体,其设计活动的开展既新鲜又有意义,使得班级成员积极踊跃地投入,为每位成员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展示个性与才华的舞台和潜能开发的空间,是一种值得大力提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里选用一则机电班的班徽,其设计含义为:“班徽外形由一双手、一个齿轮以及机电班的汉语拼音缩写三部分组成,整体造型为长方形。寓意:由父母双亲的双手,各位老师的双手,59位同学的每一双手共同托起的机电班――这是一双勤劳的手,是可以创造美好未来的双手;中间的字母JD代表我们所学的机电专业;齿轮表示我们机电班的同学勇于克服各种阻力,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愿望,同时蕴含着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道理;长方形是团结的象征,表明我们的班级是健康向上的集体,充满了活力和朝气……”

由此可见,开展“班徽”的设计活动在构建班级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育德作用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我国历来相当重视“德”,提倡“以德治国”。古代中国特别看重道德的教化作用,如《论语》强调“以德为政”;《三字经》里有“教之道,德为先”的说法。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较高的内涵,“班徽”最能体现健康的主流思想。

因为学生集体就是社会的缩影,而我们正处在中西文化相互激荡、市场经济带来某些负面影响的特殊时期,再加上当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交往频繁,使得每个人的思想品德不可避免地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以及如何做人和做事,已经成为人们事业成败最为重要的因素。而班徽置于班级最醒目的位置,它时刻提醒学生:“立业先做人”。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着受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班集体、群体行为会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正确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美好理想完全可能以此为契机,充分体现“班徽”的育德功能。

二、育美作用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与智育者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学生在设计“班徽”的活动中能真正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如在实施设计的过程中学生思考了这样一系列问题:我要倡导的主题是什么?如何体现我们的班铭:“与时俱进感恩惜福”(感念父母养育之恩,感念老师教育之恩,对今日学习机会当思来之不易)的内涵?如何从中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体现机电专业的特色?等等,学生会主动查资料、提问题,在追求人生的真、善、美的同时,享受创造的乐趣,使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得以提升。

三、对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作用

“学生集体并不是通过简单的道德说教就能培养和建立起来的,应当吸引全体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内容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应当有助于教育学生,有助于建立团结友爱的和富有工作活力的集体。”(1)班徽的设计活动挖掘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牵动着集体成员的心,在人人参与设计的过程中,其理念无不蕴含了集体主义的成分,班徽的定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2)它所体现的巨大激励作用还能使班级中的每个人都精神振奋,愉快合作,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相互之间高度信任,人际关系十分融洽。(3)它增强了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属感,这种集体向心力体现在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亲和力上,即班级的凝聚力,它表现在班级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氛围上,班集体由此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和生机。

良好的班级文化像一块“磁铁”,学生通过班级和谐的心理氛围,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得到鞭策和鼓舞。

四、培养对所学专业感情的良好途径

对职业中专学生而言,刚刚走出初中的校门,既没有社会经验,又没有专业知识技能,对专业的认识是很有限的,他们初来乍到,对于目前所学的专业几乎不是自己选择的,而是由其父母、亲朋代劳的,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才会造成为什么开学初要求调换专业的学生较多的原因之一,甚至个别学生因此退学……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适时地开展设计班徽的活动就显得非常必要了。通过设计“班徽”时所要体现的专业内涵,比如:选用“齿轮”代表机电专业,不但外形美观,而且很能体现出那种克服阻力才能前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及时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探索专业知识的奥秘,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感情,确定专业理想……这不失为一条良好的途径。

五、融洽师生关系

参与班徽的设计活动能帮助班主任树立能力威信和情感威信,增加教师的亲和力,能最大限度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情感是育人的基础,是师生之间心理相融的纽带。教师的职业素质水平、道德修养、人格风范,将直接影响和感化自己的学生。教育活动最讲言传身教,教师给学生的及时指导和关心,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参与意识得到了加强,使学生感到学习生活愉快,从而亲其师,乐其友,达到信其道的目的。

综上说明了“班徽”在构建班级文化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著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学校成功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而教育者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舞台,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虽然班级文化还可以通过其他多种多样的活动进行建设,遗憾的是现实的学校中设计“班徽”这项活动并没有被每个班级所重视,我只是想借此尽心尽力地做一次“唤醒”,愿这项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劳凯生.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李尚卫.普通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篇7

[关键词]农业院校;校企合作班;文化建设

1农业院校校企合作班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为提升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毕业生对即将走上的工作岗位具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和定位,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从而使其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成为企业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员工,农业院校校企合作班应运而生。校企合作班接受学校和企业双方面的关注和管理,其班级文化建设也具有自身的突出特点。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校企合作班的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校企合作班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从2011年开始,先后与禾丰集团、大北农集团、生泰尔集团等六家企业合作办学,开办校企合作班,近年来培养了一大批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学院与合作企业注重将企业文化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过程当中,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合作班班级文化。

2.1班级命名体现合作企业特色

校企合作班打破了以往按照专业进行班级命名的体制,根据合作企业的的需要,设置以企业命名的班级,如禾丰班、大北农创业特训班、大北农农牧职业经理人特训班、生泰尔班等。每个班都有自己的企业班名,有利于让学生产生对自己班级和企业的认同、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学院在教学区及学生公寓设立企业文化展板,宣传企业文化,营造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及时通过网站、微信等平台宣传和报道校企合作班的主题活动,让全院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校企合作班的文化气息。

2.2将企业文化课程纳入学员培训体系

为真正体现“文化融入”,合作班开设相应企业的文化素质课。通过介绍《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帮助大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标准化营销流程及实践应用》等内容,让广大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企业管理与运行机制;通过介绍《营销知识入门》、《就业实践指导》等课程,结合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介绍《成为企业人》、《现代商务礼仪》等课程,让学员了解中国农业现状与前景,以良好心态应对毕业后的角色转换。

2.3走进冠名企业,深入感受企业文化和真实生产环境

在学院领导和教师的带领下,校企合作班学员共同深入大北农集团、禾丰集团等开展参观、走访,了解企业的企业文化、生产规模、发展愿景等,对企业建立最直观的印象。每年寒暑假期间,企业与学院共同制定学生实习计划,组织学员在企业进行教学计划外的实习,并由企业派出专门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实习内容包括军训、岗前培训、企业参观、素质拓展、团队辅导、市场实习等内容。实习结束后,由企业和学院联合对学员的实习过程进行评估,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表彰。

2.4校企共建,实现管理机构的有益补充

校企合作班筹备过程中,企业和学院共同负责对班主任的选拔。校企合作班成立之日,举办开学典礼,校企双方各选聘一名沟通能力强的班主任,实现学校管理制度与企业的有机融合,并对班主任以书面形式进行任命。竞选出班级干部,负责日常的班级管理与活动,制定班级管理规范,保障班级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3校企合作班班级文化的建设成效

3.1增强了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素质教育是学校常抓不懈的首要工作,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比知识技的学习能显得更重要。对于合作班级的素质教育育工作,学校和企业采取共同对其教育发挥积极作用的方针,坚持对学生日常生活的严格要求,强化文明礼仪,使学生的文明素养在文明礼仪行为的训练中不断提升。通过开展《学农爱农》、《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主题报告,让学生懂得了要规范自身言行、提高传统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真正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在企业做事。

3.2转变学生就业思想,提高毕业生对企业忠诚度

校企合作班通过举办企业高层领报告会,使学生真正了解当前的行业形势,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了理性定位,充分认识到成功是靠个人努力工作、不断学习、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出来的;要敢于挑战自己,正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收入、高福利。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综合素质、职场竞争力、适应能力有效提高,对于自己的特点、兴趣和求职取向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许多学员主动选择在毕业后进入相应的工作。通过校企合作班培养的优秀毕业生由于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在其他企业就职时也能很快适应岗位并脱颖而出,使企业对学院学生十分认可,增强了企业对学院学生的需求。同时,这些学生也成为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促进了在校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为其将来的就业指明了方向,从而产生了良好的循环效应。

3.3加强了农业院校学风建设

校企合作班的设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全院学生中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学习风气。由冠名企业资助的奖助学金,用于奖励学院在外语、文体、演讲、写作、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家庭困难的学生也因受到合作企业的资助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校企合作班对大学生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文明教育、礼仪教育等,既增加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在校企合作班的带动下,学生学习风气不断好转,考研率、外语过级率明显提高,违纪率、补考率明显降低。

4丰富了农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学校作为青年人聚集的地方,充满朝气与活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青年学生的特长。在校企合作班班级建设过程,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文体活动,如禾丰集团师生联谊元旦联欢晚会、禾丰集团就业能力大赛、大北农集团篮球赛、生泰尔集团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加强了学生与企业员工的互动,加深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感情,丰富了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内涵,促进了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

[2]郑晓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1(6).

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又处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新世纪,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小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素质要求,对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因而,“班级文化重建”是小学教育改革中最深层次的变革之一。

目前,苏北农村多数小学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各班主任仅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也许最基本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现把我的思考综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

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变革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或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克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具有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

2.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班级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忘却了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人们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从而使班级文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一直以来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班级文化是师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稳定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总和。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作为思想意识的班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着教师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体现为班级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是内隐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班级内部制度以及班级环境等因素中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班级作为一种有活力的组织内在的“人文系统”。从其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用来看,具体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从其他方面来看,班级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但班级文化不就是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只有当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环境真正进入师生的生活过程之中时,才真正具有支化意义。从此意义上说,班级文化不仅仅包括外显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内隐的层面,它内隐于班级人的生活之中,因此,班级文化具有导向意义,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班级文化的构成可用下图表示:

三、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妻,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和成长。转贴于

四、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要突显学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突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班级文化应在“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等方面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倾向性。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生命的火种,全面理解学生。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小学班级文化的根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具体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有待发展的“完人”。因而,面向小学生的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生活的世界,处理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对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健全价值观,良好的情感,逐步形成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篇9

一、互助型部落的背景

现实管理中,松散的班级内部层级结构是班级管理层次难以突破的重要原因。不少班主任习惯于依靠少数班委来对绝大多数普通同学实施管理,没能将管理发展成为一种依靠合力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力量,只能继续扮演事必躬亲的“苦行僧”角色。班级学生各自为政,缺乏参与事务的合作体验,自主管理和创新的能力没能得到充分地锻炼和挖掘。

班级内部团体间及个体自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内耗现象”,小团体间的对立与个体自身的不良心理倾向会导致班级内部的不信任与不合作,最终致使班级整体不和谐。经过多年的班级管理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班级作为一个师生共同体,其建设和发展应通过成员间的“互助”而非“内耗”来推进。

鉴于此,我们探索并实践基于“互助型部落”的班级管理模式,是对现实班级管理困境所作出的一种实践性回应。

二、互助型部落的内涵

“互助型部落”是班级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与实施日常同伴互助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题”、“成事”与“成人”的一个“互助场”。它借助“学习互助”、“活动互助”、“成长互助”等操作平台将班级管理发展成一种教育力量,让学生在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全员、全程、全域式班级共同参与和治理模式中收获主动发现与理解而非被动管理的成长体验,提升其自我教育、自主管理与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基于“互助型部落”的班级管理,是指班级全体学生基于师生共同愿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制度规范(即《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暨个人财富值累积制度》),在班主任的引领与督促下,以个体或部落的形式通过一定的运作思路参与班级日常事务管理与班级建设的一种管理模式。

三、互助型部落的实施

1.部落组建

部落组建与班级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它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为避免部落间因差距拉得过大而导致胜负定势的产生,我们要适时对部落进行重组,以实现各部落基于同一新起点的二轮运作,进而不断推进班级整体的螺旋式发展。

(1)了解学生,引导挖掘班级文化内涵

部落的创建需要与班级文化的形成同步交叉进行。我们在接手新班级后,将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快速形成班集体与班级文化的建设上。组建初期,我们首先通过“始业教育”将治班理念与管理思想传达给学生,同时公示班级拟设岗位及相关要求,让学生对新班级班主任有初步的认识与理解。随后让学生填写《个人信息表》与《班级建设与发展的建议(含岗位自荐)》,辅以档案查阅、学生谈心等形式,在总体上了解全班学生的大体情况。班级文化的形成需要经历酝酿、讨论、初定、修改等过程。为此,我们专门组织全班学生一起就班级名称、班训、班级奋斗目标、班级口号、班徽等进行集中与分散讨论,最后形成《班级文化内涵阐述暨备选方案》供全班投票选定,开通班级博客与QQ群,并利用班会课隆重举行班训与班徽的悬挂仪式。最后,我们基于对班级文化内涵的共同发掘与充分解读共同确立班级奋斗目标。

(2)形成部落,协商完成班级座位编排

班集体建立初期,部落的分组工作主要是由班主任完成的。我们在初步形成班级文化的同时,将班级56名学生(以全班56人为例)分成了8个部落,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确定各部落长。待学生间彼此熟知后,再打破“行政式”组建模式,遵循部落成员双方的“互愿性”、层次的“同一性”与背景的“多样性”原则进行阶段动态组建。为避免部落成员分散,便于部落成员相互督促与提高,我们打破了传统“每行两人成组”的排列方式,实行“多列少行、部落成列”,在扩大教室活动空间的同时也赋予部落管理的新内涵。座位的编排采用纵横式,每一列就是一个部落单位,各部落的部落长将按照一定的规律分散到每列的不同行中形成网络。座位编排过程中,我们尽量将自治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分散编排在自治能力较强的同学周围,以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帮助与提醒。

(3)悦纳彼此,共同完善部落内部建设

我们在“分组”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各部落进行个性化的文化内涵建设,形成部落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活动文化。首先,发动部落长在部落成立的第一时间与其部落成员进行沟通,组织部落成员共同着手部落内部建设。为此,我们专门组织班会课让各部落讨论定夺班级文化最终方案的同时,腾出时间供他们构想各自的部落名称。经过讨论,八个个性迥异的第一轮各部落名称相继出炉。紧接着,各部落长纷纷完成各自部落的书面简介与建设规范。部落有了名字、简介与建设规划,基本上也就具有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是部落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涵部落的个性特点和被全体成员认同的文化价值观,是部落个性与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具体体现在学风与人际关系等方面。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要有载体来进行呈现与深化,为此我们通过让各部落轮流承担主题班会的方式来引导其构建活动文化。

2.成员互助

“互助型部落”作为全班学生共同“成题”、“成事”与“成人”的“互助场”,其管理体制、活动机制与班级文化蕴含着巨大的育人价值,拟从“学习互助”、“活动互助”、“成长互助”等三方面对其进行尝试。

(1)学习互助:成题

部落倡导以“学”、“让学”与“助学”为核心的学习文化,培引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面对自己各学科的学习,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尊重与关切他人学习风格、学习环境与学习空间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各部落长密切关注本部落成员的学习公德并适时进行动态的宏观调控。例如,部落各学科带头人对所在部落各成员该学科的总体学习状况(如平时作业的完成、收交、订正等)负责。过程中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可随时向科任老师寻求帮助与支持。这样做并不是完全地为任科教师减负,更为重要的是创设部落成员间加强联系的机会。实质上,敦促与帮助他人学习的过程也是帮助者自我发现、自我提升的学习过程,确切地说,这是一个互助学习、共同提升的过程。各部落间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成果阶段评比”、“知识点命题比赛”、“合作承包专题复习”等平台收获互助的快乐与成功的体验。

(2)活动互助:成事

参与班级事务的过程就是学生亲身体验与收获成长的过程。班内每位成员都担负着固定的常规承包任务。如有的是专项班委,有的是学科课代表,有的是小组长,还有的则是专项承包(如搬水桶、排座位、检查个人卫生包干区等)。除了相对固定的常规任务外,每个部落的七名成员在所在部落轮到值周的那一周内依次以值日班长的身份参与到班级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除了主动参与的班级管理机制,传统的班会课也逐步向学生提供开放空间。我们将常规班会分成“班主任专题班会”与“部落主题班会”两大类,希望通过各部落承办主题班会的形式来让部落成员之间开展广泛的“活动互助”,以发现成员特长、培养成员个体办事能力为基础,全面培养部落成员组织、主持和参与活动的能力。我们会在每个学期初制定班级工作计划时,将拟承办的主题班会分派给各个部落,依次轮流由部落长统筹安排,将部落内各个方面的优势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掘与整合。

(3)成长互助:成人

我们实施以“关注自我成长”为核心的“成长互助”,旨在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成长”的意识与能力。每位学生通过将自己的成长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个人课题来看待,基于自己的发展现状选择当前需要着重克服或改进的方面来“研究”自己的成长,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欣喜、困惑与反思记录下来,让自己实实在在地体验到自己的成长心路。这些个性化的成长课题是部落长与其部落成员之间开展日常沟通与成长互助的一个重要载体,部落长可以借助课题推进过程对其成员成长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指导,甚至可以与其商量对外寻求更为广泛的支持。比如,可以定期寻求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建议。根据全班“自我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我们阶段性地组织“敞亮—交流—提升”式的班会与必要的阶段汇报,帮助部落成员总结得失,明确下一步发展方向。此外,我们积极开展“同伴心理咨询与互助”来拓展与丰富“成长互助”的内涵。

3.财富评价

(1)“培训”——明确评价运作规范

部落形成初期,我们在对全班进行班级日常运作与评价规范的基础上,对各部落长进行专题培训,以切实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为及时帮助部落长明晰工作职责与岗位责任,我们还推行“部落长例会制度”,对各部落长所在部落在参与班级管理前、中、后的各个环节都能给予必要的指导与聆听,同时也能对新上任的部落长进行助推式培训。同时,我们指导、帮助各部落建立其内部自我管理的系列互助、提醒与督促机制,并形成书面约定,以确保部落内成员的日常规范与承包任务的落实。在实现内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部落长负责带领部落内成员认真学习《班级常规管理与运作思路》与《班级责任承包落实方案》的基础上,以部落为单位依次轮流参与到为期一周的班级日常管理,并指导成员规范完成相应的“班级日志”。

(2)“上岗”——参与全班日常管理

部落参与班级日常管理及财富值的测评与实施先由我们向各部落长进行“手把手”地示范,向其展现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与可能碰到的问题,然后再由我们指导各部落长进行“上岗”操作,最后逐渐交由各部落长独立负责实施。在参与班级日常管理前,部落长须代表本部落向全班演说其施政要求以及对全班同学的承诺。演说中需要将本部落内成员个人分工与责任归属进行公开,同时将本周内即将采取的管理举措作必要的解说。上岗执法期间,值周部落须严格按照班级核心规范《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暨财富值累积周报制度》及相关财富累积方案对每位同学的日常表现按周进行财富值评定。

(3)“汇报”——形成一周书面反馈

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篇1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班集体建设;德育

G625.1

班集体建设是小学教育中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德育教育的永恒话题,通过有效的班集体建设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班级管理工作以及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为了提高班集体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积极心理学理论,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塑造上,从而促进个人和学生群体的发展与完善,切实有效地进行班级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1.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将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科学,将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作为研究的重点,倡导心理学必须将人的潜在力量、美德以及善端作为根本出发点,在处理多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时要运用积极的心态,正面积极地进行问题解读,从而最大化地唤起人内心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力量,并使其成为挖掘个人潜能的推动力。积极心理学将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状态作为主要的关注点,能够有效促进个人、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一点上,将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指导,将积极心理学内涵与小学班集体建设融合起来能够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班级氛围,使得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和乐观状态,从而能够全面推进班集体建设,切实践行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在积极和成功当中感受团体的力量和班集体的温暖,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2.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小学班集体建设对于学生以及小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重视发挥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价值,将其理论内涵渗透到班集体建设工作当中来。第一,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少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缺乏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有效沟通的方式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得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班集体建设中来,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二,确保班级正常运转。班级的科学化管理也是进行班集体建设的重要保障,而教师通过定期对学生展开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则能够有效消除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恶性事件,有效维护班级秩序,为班集体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三,增强学生自我认知。教师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学生展开心理教育和德育素质培养。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自我了解,帮助学生弥补自己的不足,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得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干,有效提高班集体的整体建设水平。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班集体建设策略

1.制定恰当的班集体建设目标

在推进小学班集体建设前,首先必须具备明确的建设目标,这是确保班集体建设保持正确方向的基础,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为班集体建设目标的实现贡献积极力量。在制定班集体建设目标时,要有效落实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涵,注重发挥积极心理状态和情绪的作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保建设目标的完整与科学:第一,针对性。班集体建设针对的是一个班级,而每一个班级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那么建设目标的制定就必须具备极强的针对性,除了要抓好普遍性的班级管理之外,还需要保障目标符合班集体建设的实际需求。第二,时效性。班集体建设目标必须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阶段性的短期目标必须突出重点,而长远目标的制定则需要采用分阶段实施的方法,当好班集体建设的基础,并逐步提高要求,从而增强班集体建设的时效。第三,激励性。建设目标必须恰当准确,并根据积极心理学要求适当增加目标的积极性和超越性,使得目标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激励价值,并成为学生共同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指向。第四,r代性。目标必须突出和渗透现代意识,将符合于当代精神的内容放到班集体建设目标当中,例如体现出现代社会公平竞争、效率、法治等观念。第五,积极心理教育性。目标的制定要注重挖掘和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力量,在班集体建设中突出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保障班集体建设的正确和积极方向。

2.保障班干部确定的民主参与

班干部的选择如何确定是小学班集体建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师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涵的重要环节,同时为了营造和谐的班级关系,更是要确保班干部选择和确定的民主性和群体参与性,这样才能够调动起学生整体的积极心理,促使学生为班集体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同时也能最大化的发挥班干部在班集体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班主任要对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并将其运用到班干部的确定工作中,运用积极的心理学因素强化班级管理,营造民主自由和积极的班集体环境。班集体在形成之初,班主任可以根据个别接触和材料等确定临时的班干部成员,使得他们能够先行负责相应的班级工作,也使得临时班干部能够在班集体建设中发挥优势特长,为全体同学提供良好服务。一段时间后,班主任以及学生都会对临时班干部的表现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有了心目中的班干部候选人。此时,可以有效运用民主投票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民主参与来挑选出学生信任的班干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落选的临时班干部,班主任要给予耐心积极的心理引导,避免其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并鼓励其能够再接再厉,为班集体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班级在高度整合后,教师可以制定班干部轮值制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平等地获得班级管理的机会,最大化的发挥出学生的积极力量和潜能,发挥积极心理学对班集体建设的推动作用。

3.重视班集体的制度规范建设

任何一个班集体都需要有完善的制度规范作为班级建设的调节器,一方面重视班集体的制度规范建设能够确保班集体建设目标的顺利达成,使得集体的利益和秩序得到有效保障,而另一方面班集体的制度规范建设能够体现出班集体对于每一位学生成员的社会期待,也会对学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方式进行约束和规范。这样的制度规范并不是完全意义的限制学生的个性自由,更多的是保护学生和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它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不能因为是班级制度的规范就过于呆板和强制。因此,在班集体制度规范建设中,必须坚持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不仅要确保集体目标的实现以及保障集体利益的获得,还需要重视和强化良好班级秩序对于学生个性和发展的保护作用,运用班级规范以及积极的心理学作用有效调节集体与个体的矛盾,使得班集体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得到发展。班集体的制度规范内容要实现多样化,除了要包括社会规范以外,还需要将舆论建设和班风建设纳入其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方式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和同化力,这样会使得班集体的制度规范更加完善健全,而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意义和内涵也能得到强化。

4.积极组织和参与班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中介和重要载体,也是强化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增强小学德育教育的实践价值,有效突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固有形式,也让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内涵在实践中得以有效发挥。每一个集体都离不开集体活动,缺乏集体活动的班集体建设活动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班集体建设,而且离开了集体活动,会使得学生这一个体无法充分感受到集体力量,不能正确地理解集体和个体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不会积极主动地为了集体的发展去努力奋斗,那么班集体的整体凝聚力是不可能形成和发展的。因此,班集体在组织完成后,最为迫切和关键的是组织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并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为班级集体活动赋予积极的意义和高尚情趣,形成一种积极融洽和乐观向上的班集体心理氛围,增强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自觉地在集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班集体建设和发展付出更多的努力。在班集体活动当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启发和引导,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意识,使得每一位学生的价值都能得到发挥,同时也能够在实践当中验证积极学理论的意义,以便在班集体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为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结语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小学班集体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先进的心理教育理论,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保障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心理状态,将其作为班集体建设的指导理论能够提高班集体整体凝聚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因此,班主任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对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认真学习与分析,在班集体建设中注重学生积极心理的塑造,使学生能够运用积极思维和行为促进班集体建设。

参考文献:

[1]朱磊.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集体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11):50-52.

[2]任亮宝.积极心理学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渗透[J].黑河学刊,2015,(9):33-35.

[3]李青.有效运用心理学做好班级管理工作[J].读与写,2015,(10):69-70.

[4]陈红.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