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濒危动物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5:00

保护濒危动物的建议篇1

关键词:河北省;珍稀植物;保护对策

河北省地处北纬36°05′~42°37′,东经113°11′~119°45′,属温带季风气候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地形复杂,有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位于华北平原太行山、燕山山脉的山区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据资料统计,1985年河北省境内分布有高等植物2653种(含种下分类等级,隶属于197科、855属)。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所受到的压力和破坏与日俱增,省内10%~15%的植物物种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甚至濒临灭绝。针对河北省内珍稀植物的生存现状和濒临灭绝原因,探讨了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对策。

1生存现状和濒临灭绝的原因

1.1生存环境的巨大改变

河北省的珍稀植物大多生长在山区的温带阔叶林和针叶林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采伐森林、土地沙漠化、垦殖农作和草地过度放牧,致使温带阔叶林、针叶林、矮灌木、草地等原生植被大面积减少,河北省原森林覆盖率达57%,到1992年仅存9%,人均森林占有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这就导致很多物种的原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灭绝的危险。

1.2野生资源的过度采收

河北省野生药用和食用植物资源种类有500余种,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燕山山区和坝上地区,但由于人们过度采收的频率远远超过植物本身生长和繁衍的速度,致使植物资源本身的自然恢复和再生能力受到严峻考验,直至难以恢复而濒临灭绝。

1.3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近30年来,河北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突飞猛进,大片森林和植被被工厂、城镇、道路替代,不仅导致直接占用的空间中植物资源消失,同时排出的“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也严重影响了周围环境中物种的生存状态。

1.4植物自身的进化原因

按照植物界进化论来讲,珍稀植物也要遵循起源、演化、发展至衰亡的自然规律,公平地接受大自然的考验和筛选。很多植物的萌芽、开花或受精等环节存在缺陷特质,而且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伴生和协同进化的关系,某种生物的种群变化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灭绝。

2保护对策

珍稀植物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国家财富,做好保护、利用和开发工作,必将对全省的农林、医药、园艺、环保等领域的科研和创收带来巨大收获。目前,河北省珍稀资源保护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现提出以下4条建议:

2.1深入调查、科学规划

首先开展河北省珍稀濒危植物的本底调查,重点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分布、种群数量、资源储量、生境变化等进行全面调查,绘制出河北省珍稀濒危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图。同时,对植物区系特点、生态环境变化规律以及社会经济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逐步建立植物资源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以及每种珍稀濒危植物的技术档案。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

2.2加强科普和法律宣传力度

首先,建议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全省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发展与利用工作进行统一管理、组织与协调。同时应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车等向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野生植物资源保护重要性的宣传,普及植物资源保护科学知识,让群众了解河北省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遭受威胁的现状和可利用的潜力。在宣传的基础上,还应制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法规或条例,加强法制宣传,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重视与加强资源保护工作,

2.3保护生态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

在珍稀濒危植物集中分布的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这是保护植物资源,开展对珍稀濒危植物科学研究的有效途径。河北的珍稀濒危植物大多零散分布于自然山林,应针对珍稀濒危植物现状及保护级别采取不同保护措施,如围栏、挂牌、设立路卡、固定或半固定保护点、扩大保护区域、设立各级资源利用管理机构等,并妥善地、有区别地处理区内外群众进山挖药问题,还要严格控制标木采集数量,对特别稀少的植物只许拍照,不许采标木。

保护濒危动物的建议篇2

关键词:伏牛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树种综合保护

1、珍稀濒危树种在林业生态保护中的地位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有多种珍稀濒危树种生存,专家学者发现的一些新物种和新记录,引起了国际关注。1992年2月从林业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召开的“中国自然保护优先区域会议”,把伏牛山自然保护区确定为具有国家和全球重要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优先领域。同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第二次研讨会上,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又被确定为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的优先领域。在这个优先领域里,珍稀濒危树种的保护,显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内容和区域规模,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象征,是观光旅游活动的亮点,是人类现代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

2、珍稀濒危树种保护现状

2.1就地保护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各管理处,普遍采取就地保护的方法,保护珍稀濒危树种赖依生存的自然环境。有管理人员和森警利用法律、法令、通告、规定等,加强法制宣传,大大减少人为活动的破坏、盗伐、滥采、滥挖。对珍稀濒危树种,进行了挂牌、立桩,提出明显地警示标示进行保护。尽管采取一系列的就地保护措施,但有些珍稀濒危树种还是难免遭受人为或自然灾害的袭击,大果青杆仅有10余侏,秦岭冷杉、麦吊云杉、铁杉在海拔1500m以上还残存小片群落,但总数不超过100株。

2.2迁地保护

在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对珍稀濒危树种的迁地保护,似乎还未真正开展,在内乡宝天曼,初步营建了树木园,实际上就是对珍稀濒危树种进行迁地保护的一个基地,这里栽植有水曲柳、七叶树、华榛、紫茎、鹅掌楸、银掌楸、银鹊树、山白树、水青树、香果树等,但仅仅是初步栽植,挂上名称标牌而已,对所迁地保护的各个树种和生态习性、生物特性、繁育驯化等方面的观测记载和研究还是空白。

3、珍稀濒危树种濒危的原因

3.1珍贵导致稀有濒危

现在保护区的各个管理处,都有过由森林经营所到伐木林场的过渡经历。在伐木林场时期(1960-1990年),林场主要任务是修路砍树,特别是对人类生活经济价值高的珍贵树种,秦岭冷杉、铁杉、香果树、领春木、山毛桃、河楸、枫杨、红心柳等首先被择伐。1970年国营林场采伐软杂木占采伐量的30%多。1976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时,从万沟到黑烟镇,合抱粗的珍贵树种到处可见。经20多年的择优砍伐,现在存留的珍贵树种,屈指可数。杜仲皮是名贵中药材,价格高昴时达每公斤240元,一些利欲熏心的人竟相砍倒植株剥皮。这都说明,树种经济价值的珍贵,诱使人们杀鸡取蛋,竭泽而渔式的索取,只能使其稀有濒危,甚至灭绝。

3.2适生环境恶化导致稀有濒危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在经历伐木林场这段恶惨的历史时期,大量林木(包括珍稀濒危树种)被砍伐,仅国营林场计划内年采伐量达10万m3,加上社区采伐、盗伐,全区年采伐木材量最低在50万m3,以上。采伐50m3木材,近几年来,保护区内大量种植蘑菇、木耳、种植1亩菌类最低要破坏5万亩森林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森林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气候随之恶化,珍稀濒危树种受环境恶化威胁,濒临灭绝。

3.3繁衍能力低弱导致稀有濒危

珍稀濒危树种身为高大乔木,可是其种籽却小得可怜。如水青树种籽千粒重仅0.2g,香果树种籽千粒重仅0.6g,连香树种籽千粒重仅0.8g。这些极小的种籽,从发芽到长成参天大树,确不容易。尤其在种籽发芽出苗阶段,非常幼嫩,极易天折。香果树不但种籽细小,而且30年以上壮龄树才能开花结实,一般2-4年结实一次。连香树结实率极低,且幼苗易受暴雨、病虫危害。对珍稀濒危树种进行扦插繁殖,生根困难或不能生根。看起来珍稀濒危树种繁衍后代的能力低弱,是其濒危的主要原因。

4、珍稀濒危树种综合保护措施

4.1建立珍稀濒危树种保护档案

在就地保护中,对每个珍稀濒危树种和群落,都应及时建立保护档案,填写登记表。内容是:基本情况:名称(科属种),树龄、地址、数量;生境情况:海拔、坡位、坡向、土壤、植被;植株情况:树高、胸径、冠幅、结实、营养、林下更新;保护情况:保护措施、责任人(签字)。保护档案建立后,由各管理处统一保存。具体保护,实行专人责任制。责任人承担保护任务后,在档案登记表上签字生效,实施保护。责任人应定期向管理处汇报保护管理情况。若责任人变更,应有签字交接手续。

4.2研究珍稀濒危树种的生态习性和生物特性

青檀林是我国亚热带石灰岩地区的特有群落,在本保护区仅残存于宝天曼海拔650m处的许窑沟,群落高达20m,胸径最大达120cm,是我国罕见的青檀林,香果树群落仅见于老界岭海拔1100m处的沟谷,青檀群落和香果树群落等都残存于特殊的生态环境中,表现了它们生态习性和生物特性的独特性。研究其生态习性和生物特性,是我们进行繁育、驯化、开展迁地保护的理论依据。

4.3研究珍稀濒危树种的繁育技术

珍稀濒危树种濒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繁衍能力低弱。所以研究其育苗栽培高新技术是提高其繁衍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珍稀濒危树种结籽少、种籽细小、萌芽率低、幼苗脆弱、怕热、怕晒、怕旱、怕涝等特点,采取精细整地,特殊播种,搭设荫棚和防雨棚,进行特殊管理等手段,突破育苗难关。也可使用插扦、嫁接、组培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试验。只有突破了育苗难关,才能有助于人工驯化,实现迁地保护成功。

4.4人工驯化

人工驯化包含引种和驯化两个相扣的不同环节。引种是取材于种籽、枝芽和幼苗。种籽幼苗可塑性大,对其加以调教,人为地改变其生物本性,在适应新的生长环境条件下,使野生变栽培,这个阶段叫驯化。我们只要了解引种树种的生态需求,配备必要的养护条件,因势利导,搞好珍稀濒危树种的迁地保护,是切实可行的。

4.5多处建立迁地保护园地

有条件的林业科研单位、城市浏览区、公园、胜地等,可以多处建立珍稀濒危树种迁地保护园地。迁地保护园地的建立,要有规划、列入项目,由科技人员专题研究。达到珍稀濒危树种迁地保护的目标。

参考文献:1、宋朝枢.伏牛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陈有民.园林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保护濒危动物的建议篇3

(一)深化满通古斯语言文化基础理论研究

拓展应用研究,从人类学的视角对满通古斯语言文化进行多方位综合研究。加强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理论深层次研究,深化满通古斯语言文化与相关学科结合研究,加强满文文献的整理和科学分类研究,加大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的抢救调查及有关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工作。继续深化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研究工作,加强语言学与史学等其他学科的交流和互动,推动多学科、跨学科合作。

(二)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

如访问讲学、双边研讨、合作课题、交换成果、查阅资料以及国外田野调查等。在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的研究及发展中,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应进一步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密切合作,对重大课题、难点课题进行联合攻关,从而取得突破性成果。

(三)加强满通古斯语料库建设

满语已经处于濒危状态,满语口语是研究满族语言文化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也是满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活化石,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然而,受各种历史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满语口语日趋消亡。满学专家赵阿平女士认为,语料库建设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深化语言应用与研究的新方向,对于保存濒危的满语与浩瀚的满文档案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应用意义。建立满语语料库,能够永久保存满语语料等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满语本体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在满语语料库基础上,建设满汉双语平行语料库,以解决满文档案的初步翻译问题,将有助于快速改善目前我国现存的大量满文档案缺乏人才翻译整理的状况,提高满文文献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工作效率。

(四)设立满通古斯重大工程项目

并投入相应专项经费,使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开展濒危语言保护工作,集中人力物力,多方协作。开展濒危语言资料的保存和抢救工作,陆续调查研究和刊布濒危语言资料,出版濒危语言学专著和词典,建立计算机词汇语音数据库,用多媒体技术、录音和录像等现代化手段,大量保存民族语言中各类民间文学作品等声像资料。

(五)加大满通古斯语言文化专业后备高层人才的培养力度

如硕士生、博士生等,加强研究队伍建设,保障研究持续发展,在民族聚居区开展切合实际的双语教育。赵阿平女士认为,在对领军人才给予各方面关心和支持的同时,也要关注领军人才带领的队伍,加强对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团队的投资。建立濒危语言保护网站、论坛,让传媒机构更多地关注濒危语言的状况,定期召开学术会议,通过这些措施交流经验、交流成果,扩大社会影响。

(六)建立满通古斯濒危语言文化生态保护区

保护濒危语言生存和发展区域、保护少数民族聚居区、濒危语言保护示范区等,使民族语言的文化生态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和保持。重点推进抢救保护濒危语言满语、赫哲语、鄂伦春语,切实保护和扶持濒危语言传承人。如以黑龙江省为例,齐齐哈尔三家子村满语遗存地;佳木斯、同江赫哲语遗存地;黑河爱辉区新生乡、呼玛白银纳乡、塔河十八站乡鄂伦春语遗存地等。

(七)建立中国满通古斯学博物馆

在中国东北三省,各类博物馆比比皆是。但部级的民族学博物馆、满通古斯学博物馆尚未建立,与东北亚其他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以日本为例,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是日本引以为豪的博物馆,这里不仅以地球上的所有地区和民族为对象进行收集和展出,而且进行深入的研究。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是日本国内唯一的民族学研究机构,收藏有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物、标本约11万件,展出约7000件。陈列室分成大洋洲、美洲、欧洲、非洲、西亚、东南亚、中北亚、东亚8个地区,介绍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此外,还设“世界语言文字”和“世界民族音乐”两个专题陈列室。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建立满通古斯学博物馆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

(八)建立东北亚满通古斯语言文化历史研究中心

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作为国内外学术界特殊关注的学术领域,极具民族文化特色与国际学术交流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迅猛发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遭遇了空前的生存危机。在满通古斯语族语言中,女真语作为一种消失语言已经不被使用,满语、赫哲语、鄂伦春语都已成为严重濒危语言,锡伯语、鄂温克语也即将进入严重濒危状态。在这样的紧迫形势面前,对这些濒危及严重濒危语言的词源、研究历史、基本词汇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对于我国民族语言和文化资源的抢救与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以国家研究机构和高校为依托,抢救满通古斯诸民族语言、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系统的综合研究显得十分紧迫。

二、中国在东北亚诸国建立满通古斯文化研究基地,占领学术制高点

保护濒危动物的建议篇4

小标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早上吃的是麦片,喝的是茶,它们都是植物,可你一转身就把它们给忘了。”16日,英国爱丁堡植物园主任史蒂芬・布莱克莫尔对记者说,植物是人类生活的背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

{3}史蒂芬说,没有植物就没有动物,我们要像爱护动物一样爱护植物。动物会运动,更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植物无声无息,我们不能让它们无声无息地消失。

{4}科学家们早在2002年就发出警告,如果把热带植物包括在内,全球濒临灭种的植物的比例达47%,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王勇博士说:“自然界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物种的消失,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5}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彼得・雷文在世界植物园大会的主旨报告中提出,保护植物的生存及多样性,是保障人类福祉的基本资源,也将在维持生态系统基本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小标题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由于人为因素、气候环境演变和植物自身的遗传特性等原因,致使植物不能在原生长地区保存。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世界各国将这些植物移到保护区加以保护,这些植物被称为“迁地活体植物”,迁地保护也是世界植物保护的主要方法。

{7}今天世界上已建立约有1600个植物园和树木园,收集栽培了约75000个植物种,即世界植物区系的25%;我国现有140多个植物园,栽培着中国产植物约17000种,占中国区系成分的60%多。

{8}物种保护的目的在于维持其原有的进化途径和速度,而不要人为改变。站在这个角度,可以说重返自然是濒危植物保护的最终目标。

{9}野生环境下,同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基因,物种数量的减少势必影响这一物种基因的多样性。我们可以克隆濒危植物甚至使它们在植物园生长得非常好,但由于这些植物的基因源不具有多样性,导致它们的生存能力格外脆弱。

小标题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多数植物学家认为,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11}如银杏、水杉等得到广泛的栽培利用,使这些物种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与发展。园艺技术的应用,可以大量繁殖稀有濒危植物,以排除稀有植物的稀有性,减轻野生物种的采集压力;虽然这些植物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人类驯化改造了,但从物种保护来讲,把稀有濒危植物作为观赏植物、绿化植物、家庭装饰植物,既有助于美化环境,普及教育,又可减少植物园在单纯维护上的花费,这是一种最省钱而较有效的辅助方法。

{12}保护植物并不单是科学家的事,在窗台上多种一盆花,是你现在就可以做的事。

(选自《湖北日报》2007.4.19)

阅读训练:

1.如果将文章开头段改成:“不是每朵花儿明年都能绽放,现实中,那些花儿连同美丽的小鸟一起永远离开了地球,只给人类留下记忆中的身影。”表达效果与原文会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说明文要理清思路,整体把握,请你给本文拟三个小标题。要求语言生动,紧扣内容。

答:小标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标题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标题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7}段中加着重号的“约”字不能去掉,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请给“迁地活体植物”下一个定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届世界植物大会在武汉召开,这是世界植物园大会第一次走进亚洲,第一次亲临中国。请用简明的语言概述“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会徽”画面的创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992年联合国地球高级首脑会议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人们开始构想建立一个千年种子库工程,请你也来为全球植物保护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旺平设计)

(说明文阅读参考答案详见下页)

保护濒危动物的建议篇5

一年前,宗馥莉不会想到,“传统文化保护推动者”,会在某天成为自己的新标签。这位前中国内地首富宗庆后的千金,现正集结一群浙江省的新生代企业家,共同保护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7月19日,杭州市西溪湿地蒋公祠内,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行动启动,宗馥莉代表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与浙江省文化厅签订了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未来三年,联谊会将出资360万,对浙江省濒危剧种进行抢救性保护与传承。

这是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成立半年以来,以保护传统文化为目标开展的首次集体社会责任行动。

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由百余位活跃在浙江省经济一线的青年企业家组成,其中很多人都传承了父辈的企业。但是,商业绝非他们传承的唯一内容,“传承文明”,被放在了联谊会使命的最开头,成为联谊会所有成员新的共同价值观。而身为联谊会会长,宗馥莉开辟这个新疆域的初衷,更多是缘于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忧虑。

失落的地方戏剧

与父亲宗庆后相比,宗馥莉具备更广阔的社会视野。商业之外,她对传统文化关注颇多。国外求学期间,在研习西方先进商业管理的同时,她也感受到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的强势冲击。

有一年的端午节,宗馥莉吃着母亲包的粽子时,猛然发现了一个事实―自己竟然不会包粽子。“我这一代都不会包,下一代肯定也不会了。”这首先让她感到惊讶,继而让她意识到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她还发现,小时候过端午节画“王”的习俗,也已不复存在,连画“王”用的材料也已难觅踪迹。“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接受《中国慈善家》专访时,宗馥莉颇为失落地说。

联谊会副会长、浙江大东吴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吴淑英有着与宗馥莉类似的感受。大约在她10岁的时候,越剧在她的家乡曾盛行一时。“现在,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戏剧都消失了,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节奏太慢,说十个字,可能得花上十分钟。”浙江三星热电有限公司董事长、联谊会副会长黄鹤飞说。小时候,黄鹤飞曾多次陪奶奶看戏。结束学生时代时,黄鹤飞送给奶奶的礼物就是一盘戏剧磁带。“但我至今仍未培养起对戏剧的热情。参与保护地方戏剧,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奶奶高兴。”黄鹤飞坦言。

与联谊会成员对浙江省地方戏剧衰微的切身感受相比,地方戏剧的演员们感受到的是切肤之痛。

宁海平调剧团青年演员薛巧萍告诉《中国慈善家》,地方剧种的衰微让自己感觉很受挫。薛巧萍16岁进入剧团学艺,至今已过去了16年,与她同时进剧团的8个女孩中,只有她一人坚持至今。她曾一度对戏曲信心满满,但近几年来,由于剧团生存艰难,又得不到相关领导支持,“以前,即便本来没安排我的戏,我都会向领导积极争取。现在,我有点累了,我一个人起不了多大作用。”薛巧萍说。虽然所在剧团已陷入传承无人的窘境,但她却斩钉截铁地表示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传承自己的衣钵,“太辛苦了,我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再去承受这份苦痛。”

作为南戏故乡和“中国戏曲的摇篮”,浙江省戏剧种类繁多,目前已有56个剧种被列入浙江省政府公布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各地有不少专业剧团和民间剧团,但包括浙江京剧、昆曲、绍剧在内的传统戏剧,都只有一两个剧团在支撑。众多地方戏剧中,可以登台表演的仅剩14个剧种,3/4以上的剧种濒临消亡。

在中国其他地区,地方戏剧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地还有360多种传统剧种,到2012年,全国的剧种已经减少了近1/4。

地方剧种缘何如此失落?“一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方言功能弱化,新的娱乐方式兴起,传统戏曲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二是社会对戏曲艺术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认识不到位,扶持力度不够;三是戏曲艺术创新不足,难以与时俱进,人才低端化,观众老龄化,传承后继乏人。”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保护处处长王淼对《中国慈善家》分析道。

新一代的文化抢救行动

体会到传统文化保护的紧迫性之后,宗馥莉开始寻找合适的契机。与此同时,面对地方剧种衰微的情势,浙江省文化厅也早有保护濒危剧种的想法和安排。

今年年初,浙江省文化厅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推进年方案》中提出,对包括传统戏曲在内的濒危非遗项目进行调研,并组织举办浙江省小剧种展演。

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忧虑,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成立后不久,宗馥莉即到浙江省文化厅走访,并主动提出参与和介入非遗保护。双方一拍即合,于是首先从濒危剧种保护抢救方面展开了合作。

很快,浙江省文化厅与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签订了濒危剧种抢救保护的合作框架协议。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出资360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用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在第一阶段(2013年7月-2016年6月)近三年的时间里,根据双方签订的《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行动方案》,第一年将资助10个剧种,每个剧种10万元,复排一批经典剧目,推出一批艺术精品;第二年实施百场大戏送乡亲;第三年争取企业界结对扶持濒危剧种发展,在全省形成100个“戏剧广场”、公布100所戏剧传承学校、培育100个濒危剧种民间剧团、重点支持恢复与排演100部传统剧目,并培养千名濒危剧种青年传承人。同时,三年内将完成濒危戏剧的多媒体抢救记录。

“现在,社会上的基金会种类繁多,但真正关注文化的很少。如果我们这代人再不去保护,那我们的下一代就看不到这些戏剧文化了。”宗馥莉说,“我们希望从浙江省开始,逐渐影响全国青年企业家发起类似的行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保护。希望各地青年企业家都能够发现本地区值得保护的地方文化,把它们留给我们的下一代。”

在与浙江省文化厅合作之前,宗馥莉也做过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尝试,她曾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过联系,但终因所涉及手续过于繁琐,一时难以展开具体行动而放弃。

先做起来才有希望

“新生代企业家对濒危剧种保护给予资助,扶持和促进了地方戏曲剧种的发展,满足了群众对于传统戏剧的需求。此外,他们还带动了全社会,特别是青年一代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王淼说。

联谊会成员之所以热心保护传统文化,与他们的财富观不无关系。“我对财富看得比较淡。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更快乐,这才是更重要的。”久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联谊会会员章宇旭说。这也代表了联谊会大多数成员的共同观点。

然而,非遗保护基金自建立以来,叫好声虽不少,质疑声也从未间断。“联谊会成员个个都身价不菲,面对非物质文化保护,遑论上升至复兴中华传统文化,360万太少。”有人如此评价。

“我们演出成本很高,加上日常的运营费用、演员的工资发放,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10万块实在做不了多少事。”一名濒危剧种演员无奈地表示。

而在薛巧萍看来,这笔资金虽然不是特别大,且自己的剧团也未在受资助之列,但得知这个消息时,她还是觉得“这对于我们地方剧种来说是一股暖流”。

事实上,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相应配套投入,360万的确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文物、古建筑、文化遗址等项目看得到,做好了就是政绩工程,非遗却是个‘无底洞’,一些地方的财政不愿投钱进去。”一位不愿具名的地方文化部门官员透露说。

面对濒危剧种保护的艰巨任务,如果仅仅只靠一群青年企业家的呼吁和捐赠,而缺乏更大范围内的响应配合,以及政府相应支持与投入,这个宏大工程势必难以完成。

但在宗馥莉和她的伙伴们看来,对于他们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而言,360万的捐赠只是一个开端。

保护濒危动物的建议篇6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现状;问题;对策

我国疆域幅员辽阔,横跨维度也比较多,这为我国境内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目前生活在我国境内的野生动物种类和类型丰富多样,珍稀品种和特有品种较多,并且品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当然这也使得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承担着更重要的责任、面临着更多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常见性问题

(一)野生动物栖息地正逐渐破碎或丧失

全球有相当一部分野生动物正处在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变得支离破碎或者已经丧失。野生动物被隔离在不同的生境版块内,严重阻碍了它们的迁移与扩散,既增加了野生动物近亲繁殖的几率,也使得传染疾病的危害性被进一步提高,多种因素下,物种濒临灭绝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土地开垦与森林砍伐的问题也愈发严重,土地沙化、草地退化现象加剧,大大减少了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同时也减少了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种类。

(二)过度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近年来,我国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正在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并且有很大一部分野生动物正在濒临灭绝,虽说保护工作已经得到有序开展,但由于相关法律的滞后以及社会保护意识缺乏等原因的存在,保护效果并不理想。以野生梅花鹿为例,古时野生梅花鹿在我国分布广泛,东北地区、华北华南、山西、甘肃等地均有亚种分布,但如今华北、山西亚种已经灭绝,东北野生梅花鹿几近灭绝,近几年通过人工繁殖,数量上才有所提升,如今野生梅花鹿在我国已是高度濒危动物,保护工作责任重大。

(三)遗传多样性逐渐丧失

野生动物遗传多样性的逐渐丧失对其保护与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遗传多样性能够反映出生物的进化潜力,并且存在遗传多样性越丰富,生物适应环境变化能力越强的自然规律,野生梅花鹿在我国存在多个亚种分布,足以说明其存在优越的环境适应能力,但由于人类的发展在不断压缩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使得野生动物逐渐丧失了大范围迁徙和扩散的机会。比如我国的朱q种群近交的问题就比较严重,经常会发生幼鸟残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种群的健康发展。

(四)环境污染严重,动物疾病日趋复杂化

环境污染物通常会产生较多的毒性,比如神经毒性物质、内分泌毒性物质等等,这些有毒物质通过空气、水等媒介转移到动物体内,进而阻碍动物的健康生长,影响动物的繁育等,并且还有部分有害物质经过食物链的作用会被放大,然后会对整个生物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例如长江水体的污染使得中华鲟体内积累了过多的三苯基锡,使得其所产幼体出现畸形,大大降低了中华鲟种群的数量,同时也给长江水系的生物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环境恶劣还使得疾病爆发的几率大大提升,而野生动物活动范围受限,又提升了疾病的危害性,每发生一次恶性传染病,都会有大量野生动物丧生,比如发生在青海湖的鸟类禽流感,一次就夺走了6000多只鸟类的生命。

二、加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与评估工作

想要科学、有效的去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就要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基本状况、动态变化、原因等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再进行科学的评估,当然想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需要国家及相关部门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

(二)建设野生动物基因库及野外研究基地、网络

目前,我国的中科院动物所及其他一些单位已经建立了野生动物基因资源库,但相对我国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来说,这一资源库的规模太小了,所以说还要加大投入力度。与此同时,建立野外研究基地和配套的网络体系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只有建立起野外研究基地,才能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准确、科学的数据支持,而野外研究基地的存在也将有利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实现规范化、系统化、现代化的发展,这对野生动物保护是极为有利的。

(三)完善野生动物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2006年)等相关法律、法规,但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已经严重滞后、且不得到很好的执行与落实,并不能为野生动物营造良好栖息地与栖息环境,所以说国家和相关部门还应针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具体需求来制定更加严谨、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比如说在野生动物疾病监测方面应制定《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以防止动物疫情的大规模扩散和出现较高的死亡率;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补偿主体、监管单位的责任与任务以及动物保护的具体程序等,以落实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为根本前提。

(四)加强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发展工作

1、对具有药用价值的濒危野生动物进行研究与驯养,将驯养繁殖作为保护药用濒危野生动物最有效的途径来发展,也可通过研发替代品,比如用鼢鼠代替虎骨,利用生物合成技术来生产野生动物的药用成分等等方式,从利用价值这个源头上,保护野生动物免遭杀害。

2、不断完善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体系,比如建立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目前我国在野生梅花鹿保护方面就建立了江西桃红岭、四川铁布以及东北拜泉县仙洞山等多个自然保护区,并且还在东北建立起了梅花鹿驯养基地;此外,还可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比如说我国在东北虎的保护工作上就加强了与俄罗斯的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结语:野生动物不仅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系统中很重要的一环,所以说我们在开发与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同时,更要注重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发展,确保区域范围内的生物种类多样性,将动植物当做我们人类的伙伴与朋友,力争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苏闽.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9)

保护濒危动物的建议篇7

论文摘要:野生稻资源是中国稻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具有当前推广品种所缺少或没有的优质种质,是研究和改良水稻物种不可缺少的物种基础。而现今由于各种原因——其中主要是人为原因,野生水稻正面临严重的衰退、丢失、甚至灭绝。本文以云南省野生稻遗传资源濒危情况为例介绍了野生稻濒临灭绝的情况,介绍了野生稻物种的两种保护方法以及我国野生物种保护现状,进而对其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进行探讨。论文关键词:野生稻;资源多样性;多样性保护abstract:thewildriceresourcesofchinaisthemainpartofthechinariceresources.Becauseithasabundantgeneticdiversityandhasthehigh-qualityseedwhichthecurrentwidely-usedseedhasnot.itbecomestheindispensableresourcestostudyandimprovethericespecies.however,thewildriceissufferingseriousrecession、lostevenextinctionformanyreseasonsinwhichhumankind’sbreakageisthemainone.thisarticleintroducesthesituationofwildrice’sdyingusingthesituationofHunanprovinceasanexample.meaningwhile,itpresentstwokindsofmethodstoprotectthewildrecoursesandsetthesituationofchinaforexample.atlast,itmakesadiscussioninprotectingthevariousandsustainableuseofthewildrice.Keywords:wildrice,resourcesdiversity,conservancyofdiversity.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一半的人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全世界有122个国家种植水稻,栽培面积常年在1.40-1.57亿h㎡,90%左右集中在亚洲。中国是世界上十大水稻生产国之一,也是包括泰国、美国、越南、巴基斯坦在内的大米主要出口国之一。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2005年并入西南大学)利用在海南岛发现的一株“野败型”野生稻取样研究,培育出水稻三系杂交良种。他主持研究的超级杂交稻(D优527属籼型“三系”水稻杂交品种)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年种植面积约有2.3亿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量的57%。每年全国因此增产的粮食超过200亿公斤,相当于一个中等省全年的粮食总产。由于杂交水稻获得巨大成功,他先后获得迄今惟一的国家特等发明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八项国际奖。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和水稻性状的改良离不开稻种资源,中国野生稻资源是中国稻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寒性、抗病虫性、高蛋白含量、雄性不育种质、恢复种质等方面都具有栽培稻中所没有或缺少的基因。在水稻常规育种、杂交稻育种、生物技术育种和稻种起源、演化及其分类等基础理论研究中起到重要的物质基础作用,保护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但是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巨大贡献也将为全人类可持续利用现有稻种资源和解决世界贫困人口做出巨大贡献。20世纪初,我国现存的三种野生稻陆续被发现。分别是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一、我国野生稻资源濒危现状——以云南省野生稻濒危现状为例。现今,我国分布的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的栖息地和种群数量,约分别减少了70%、50%、30%.野生稻原生境被破坏,自然居群急剧减少。广西贵港市马柳堂28.33h㎡的普通野生稻因原生境破坏,1996年已全部消失。此外,来宾县、柳城县、贵港市、田东县等几处的普通野生稻也都消失,野生稻原生境毁坏十分严重。广西梧州市扶典乡背冲的药用野生稻原来延山冲分布200m长,现仅存10m左右。广东肇庆、高要、郁南、英德和海南崖县、陵水、白沙、乐东等县的药用野生稻大部分已经消失,保存下来的不足原有的5%。佛岗县浮梁水塘原有野生稻500h㎡的居群,现只剩30几丛。江西东乡的普通野生稻原有9个居群,现只剩下人工保护下的2个居群。台湾省桃园、新竹两地的野生稻已于1978年消失。在1978-198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组织在全国特别是南方各省考察与搜集野生稻,各种野生稻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损,云南省是我国的水稻大省,三种野生稻在云南都有分布。为使问题具体突出,下面仅以云南省为例分别说明各种野生稻的濒危情况。(一)普通野生稻濒危现状中国三种野生稻以普通野生稻濒危情况最为严重。1964-196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原水稻生态研究室曾在景洪县(今改为市)发现有26个普通野生稻分布点,而在1979-198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组织全国考察时,分布点仅存3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庞汉华等于1998年11月考察时发现,景洪市原分布点已被开垦用作稻田、菜地,或用作修公路、建房等,普通野生稻已经消失。在198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考察组发现云南省元江县曼来乡嘉禾村附近的山顶(海拔650m)积水塘,原来的四个水塘都分布有野生水稻,但是由于牲畜践踏、人为采集、杂草竞争,养鱼等原因,现在只有一个水塘(约330㎡)保存的几十丛的普通野生稻。(二)药用野生稻资源濒危现状1965年中国农科院原生态室考察时发现云南耿马县、景洪县5个分布点,1978-198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考察时发现耿马、永德、景洪和普洱等地7个分布点,共十二个分布点,但由于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药用野生稻已寥寥无几。如孟定的罕农办事处遮甸村对面山坡1987年发现800多米长的山沟分布有药用野生稻,现已开垦成梯田,药用野生稻已消失,其它地方也未发现新的分布点。景洪县车里沟的药用野生稻也因建房、被开垦耕种其它作物而消失。(三)疣粒野生稻资源濒危现状云南疣粒野生稻分布最广,在7个地、州18个县都有分布。现今,大部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非彻底性的破坏。如景洪市北山上的橡胶林中原分布6.7h㎡大量密集的疣粒野生稻,而现在只零星分布不足0.13h㎡,其它地方也是多数分布面积缩小,但是不同程度的保存了部分疣粒野生稻。在耿马县孟定镇新寨嘎楼村被四布爱山竹林、小灌木丛中约有1.33h㎡疣粒野生稻;新寨办事处柏练村后面山坡的竹林约有0.33h㎡茂密的、连片生长的疣粒野生稻;在嘎楼山上的杂木林的山沟附近分布约0.67h㎡的疣粒野生稻;由此可见河南省疣粒野生稻的储备相对丰富,在短时间内不会灭绝。(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庞汉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品资站,戴陆园)广东、海南、广西、江西、福建、湖南与台湾等几个野生水稻分布大省都有与云南近似的野生水稻大量丢失或灭绝情况。二、野生稻的保存中国野生稻资源分布的迅速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野生稻的生物多样性遭受巨大损失。伴随的将是水稻有益基因和稻种起源、演变分类的基础物质的丢失。为防止野生稻宝贵种质资源的丢失目前我国野生稻保存有原生境保护和异地保存两种。(一)原生境保护原生境保存是指对野生种在原生境的自然条件下进行保存,使其能继续生存在其原来的生态环境之中,由于与原来的环境发生作用,能保护物种的近化和适应的潜在能力,最大程度的保持遗传多样性和完整性。它属于一种动态的保护,也是首选的一种保护方法。1976—1982年对江西省野生稻普查时,在东乡县东源公社先后发现9个普通野生稻群落,是迄今分布最北的野生稻。1986年,中国水稻研究所与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共同建立江西东乡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并在庵家山建立了集中连片的面积约1000㎡的a、B两个保护区,每年拨专款进行保护点的维护和管理,在我国栽培稻种起源、分类演化研究以及耐寒等有利性状开发研究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年国家农业部启动了中国野生稻原生境保护计划。根据野生稻的分布、濒危情况等,目前相继在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疣粒野生稻)、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广西玉林(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疣粒野生稻)、海南保亭(药用野生稻)、福建漳浦(普通野生稻)、湖南茶陵(普通野生稻)和海南琼海(普通野生稻)等地建立了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示范点,以保护我国濒危的三种野生稻物种。(二)异地保存异地保存是将需保护的种质资源(种子、花粉、组织和个体)从原产地或自然生境中迁移到一定的保护设施或场所中进行保护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完整的保存种质资源在原产地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组成。与原生境保护相反,它是一种静态的保护,因此要求野外采集尽可能多的群居数量和每一个群居中尽可能多的个体。异地保存以种子保存的种质库和以种茎保存的种质圃两种形式。1、种质库保存是通过对采集到的稻种种子材料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检疫、灭菌等)以及创造一定的贮藏条件,让种质样本长期和最大限度的保持活力,来达到保证样本基因频率不发生变化而最终保存遗传多样性。这种方法安全、经济、有效。截至到200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作物种质长期保藏库(北京)已保存国内外13个野生稻种资源共5179份种子样本,其中国内野生稻资源4807份,国外野生稻资源372份。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种质资源中期库(杭州)保存国内外19个野生种质资源共1168份种子样本,其中国外野生稻资源647份。2、野生稻种茎保存也是重要的保存方法,特别是那些低育或感光性强、无法收获种子的材料,种茎保存显得尤为重要。“七五”期间国家分别在广东省农科院和广西投资建立了国家野生稻圃,把收集到的野生稻资源种茎迁移到野生稻圃种植,并把种子移入北京国家种质库异地长期保存。目前我国主要有广州和南宁两个国家野生稻种茎圃,1997年已入圃保存共8933份,其中广州圃4300份,广西圃4633份。此外,一些省级农业科学院为了研究利用,建立了野生稻种茎圃,保存了一定数量的野生稻资源。如云南省农业科学作物品种资源站与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景洪建立了云南省野生稻种质圃,保存省内搜集的三种野生稻资源数百份。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设立江西东乡野生稻异地保存圃,较完整的保存了东乡野生稻9个群居的遗传多样性。三野生稻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对策(一)建立建全野生植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1、与农作物遗传资源保护有关的现有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简称《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由国务院颁布,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它对我国野生植物保护的重要性、保护原则、保护范围、内容、管理职能分工、法律责任等做了规定,是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方面重要的依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是《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的附录,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科、种中文名和学名,以及保护的级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70种和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363种。《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办法》是《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的实施办法,于2002年8月12日由农业部审议通过,2002年10月1日实施。此法对野生植物的保护和管理作了具体规定。此外,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该法于2000年7月8日由全国人大通过2000年12月1日起施行。该法第二章专章规定“种质资源的保护”。《全国农作物品种资源工作暂行管理规定》(草案)于1979年在合肥全国作物品种资源科研工作会议上拟定,同年转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局和农(林)科学院(所)试行。此文件对我国农作物品种资源工作体系,各机构具体职责,品种资源工作内容,包括资源收集、保存、鉴定、供种都做了规定。《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2003年7月8日由农业部,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对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保存、繁殖、国际交流、信息管理等各项工作加以规范。2、健全现有法规笔者建议将三种野生稻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办法》第四条规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制定和调整由农业部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提出初步意见,经农业部野生植物保护专家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后,由农业部按照《条例》第十条第二款的规定报国务院批准公布。”目前三种野生稻虽都收入《名录》但被列为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鉴于野生稻对于水稻遗传育种的重要作用和对国计民生以及对人类可持续利用现有遗传基因的重要作用,笔者建议农业部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提出初步意见将野生稻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较全面系统的规定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登记和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繁殖和利用、农作物种质资源国际交流、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管理以及罚则。建议各省、自治区根据本地情况制定《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根据本省具体情况主要对本地的农作物遗传资源的管理、研究以及破坏农作物遗传资源的处罚等做出具体的实施办法。特别是对野生稻的保护进行强化,对野生稻保护区的以及种质库、种质圃的建设和管理加以具体规定。同时对当地科研人员以及各种质库、种质圃工作人员的奖励机制加以明确,鼓励野生稻种质资源的研究,推动我国水稻优质品种的研发。(二)建立国家和地方两级自然保护区,加强现有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野生稻生长区进行就地保护。尤其是对那些分布集中、面积较大、生境特殊、尤其是遗传多样性较多的野生稻生存地更应进行重点保护,设立野生稻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在其他区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点或者设立保护志。”保护区所占土地应由国家征用,并有国家财政支持,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应根据各地的情况不同由地方政府酌情进行保护与管理。可以借鉴各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的成功模式。加强现有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目前我国相继在江西东乡、云南元江、广东高州、广西玉林、云南元江、海南保亭、福建漳浦、湖南茶陵和海南琼海等地建立了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示范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监督各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对破坏保护区的情形依法进行处罚。(三)监督现有相关野生植物保护的法规的执行情况,并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其实在法律界并不赞同不断的制定新法律,这样不利于法律的稳定和大众的认知。更注重的是用现有的法律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在上述现有法律法规的执行中,普遍存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力的问题。基于此,在起草新法规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原有法规的执行。笔者建议开展一次全国野生农作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大检查。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主要检查项目有,野生农作物近缘种生境受威胁状况,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管理、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农作物遗传资源边境走私、非法采集和非法运输。野生农作物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等。各相关部门根据现有法律法规要求,对本部门及下属单位进行检查,查找管理上的漏洞,及时解决和处理问题。对于那些濒危的野生农作物该设立保护区的要设立保护区,已经设立保护区的应对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及时弥补。对种质资源库的建设、管理要加大力度,从技术人员待遇、技术设备条件等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在部门自查的同时进行跨部门检查,组织跨部门联合检查组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工作进行实地检查。最后,总结经验,各地方部门向环保总局汇报调查并将野生稻遗传资源的检查作为重点。结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的制定出解决方案并由各地方政府配合完成。各相关部门,如环保、科技、农业、林业、卫生、食品与药物、教育、建设、海洋、商务、知识产权、检疫、海关工商和科学研究等部门与机构要密切合作联合起来,做好这次执法大检查。(四)加强现有种质库的建设与管理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考察搜集野生稻资源,在“七五”期间建有一个国家种质库和两个野生稻资源种质圃,对已收集的野生稻资源进行长期保存。为了更好的对野生稻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利用,国家应拨足经费,保证现有种质库和种质圃各方面工作的正常运行。只有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固定拨款予以支持,才能高质量的保护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基因,进而为研究更高产、优质的水稻奠定物质基础。全国政协委员王祥林建议,国家把“野生稻开发利用”作为重要课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究,并设立专项研发基金,对有杰出贡献的专家和企业予以重奖。同时,制订相应政策,鼓励民企参与到野生稻资源开发和利用事业的领域中,并给予专项扶持贷款。(五)开展野生稻核心种质与遗传多样性研究为了使野生稻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工作适应育种和生产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开展搜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利用研究。同时应深入基因水平研究,发掘新的有利的基因,供育种和生物研究开发利用,加强野生稻的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同时由于对大多数种质内所含的基因搞不清楚,资源鉴定往往与创新利用脱节,使我国水稻新品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窄,品种改良徘徊不前。因此,必须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传统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野生稻携带的抗性或优质基因深入研究和鉴定,用现代育种技术将其导入栽培品种中,培育少投入、多产出的优良种质,为水稻品种改良提供丰富的创新材料。(七)地方政府应加强野生稻生长区的管理,并加大野生农作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根据云南省野生稻濒危状况分析,中国野生稻濒危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的干扰和破环。建房、过度放牧、开垦种粮等严重破坏了野生稻的栖息地和生态环境。因此,地方政府应大力宣传物种资源保护利用的相关知识,增强人们的野生遗传资源保护意识。必要时应对破坏野生遗传资源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罚款和警告。在修筑公路、铁路、兴修水库、水坝、城镇规划和扩建等对生态坏境和生态多样性有不良影响时,应在立项前组织专家委员会对此进行评估。为此国家应制定有关法规,专家委员会根据法规提出评估意见,对于那些必须占地的,应考虑采取异地保存的办法对珍贵的种质资源进行保存。主要薛达元.中国生物遗传资源现状与保护[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程式华、李建.现代中国水稻[m].金盾出版社,2006.庞汉华、陈成斌.中国野生稻资源[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黄超斌.水稻品种种性研究[m].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王述民.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m].中国种业,2002.云南省稻种资源考察组.云南省稻种资源考察总结报告[J].云南农业科技,1928.曾亚文、陈勇等.云南三种野生稻的濒危现状与研究利用[J].云南农业科技,1999.赵薇.最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J].京华时报,2004.广东农林学院农学系.我国野生稻种类及其地理分布,[J].遗传学报,1975.李子先、刘国平、余文金.中国东乡野生稻遗传异质性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11]扎西.专家呼吁.中国野生稻大面积消失急需加以保护[J].新华网.2007-11-20.[12]傅立国主编.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J].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

保护濒危动物的建议篇8

关键字:动物福利、动物保护、动物虐待

提及"动物福利",少数国人表示听说过。有的人发出中国要不要搞动物福利的疑问,有的人则认为在人的福利没有解决之前所谓动物的福利不可理喻。当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建议稿)内容被披露时,项目牵头人更是被大众舆论推至风口浪尖。

截至2011年12月19日,利用谷歌搜索引擎,共检索到有关"动物福利"的简体中文网页132万页,而有关"动物虐待"的网页2660万页。同样是以上两项检索项目,前者英文网页4010万页,后者2310万页。从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粗略窥见:国内外人群对虐杀动物等社会现象普遍关注,但是应对意识悬殊,特别是将动物保护上升到动物福利层面的意识。在中国内地,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不断攀升,环保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出于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的需要而关注动物的健康。此外,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动物制品出口影响日增也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给予并加强动物福利的必要性。可是有关反虐待动物、保护动物福利的法制建设进展迟缓,甚至一度停滞。笔者将在下文中对我国动物福利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

一、必要性分析

(一)动物生存现状令人堪忧。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这样的口号喊了很久,但是新闻媒体不断曝光的动物虐待丑闻以及各种能力有限、收效甚微的受虐动物解救行动都说明了当前中国不容乐观的动物生存状态。从偶然的硫酸泼熊事件、虐猫事件,到较为常见的残忍屠宰流浪狗、残忍训练表演动物、残忍解剖活鸽子做教学实验等现象可以看出,残害、虐待动物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淡薄的动物保护意识和流于形式的教育宣传是这种局面背后的主因。

(二)现有立法局限。

我国国内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包括《刑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但是这些法律文件的相关法条设计多是从"珍稀主义"角度出发,即以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为中心,例如《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和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迫在眉睫,但是这不能涵盖动物保护的全部内容。有学者撰文道:"作为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一个特定的环节,一种动物即使本身不是珍稀濒危动物,但通过食物链的传递,总会影响到那些珍稀濒危动物和整个生物圈。如果数量众多的非珍稀动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终有一天也会成为珍贵、濒危物种,并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1]因此,我国现阶段对动物保护抱持的"珍稀主义"理念较为狭隘,无助于整个生态系统维持正常运行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行性分析

(一)动物保护立法自古有之。

据《逸周书・大聚篇》记载:早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当时的首领大禹就曾经禁令:"在夏三月,川泽不入网,以成鱼鳖之长。"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保护动物的法令。应该也是现代意义上的"禁渔期"最早的文字记载。[2]夏朝以降,各朝各代动物保护法治思想内容丰富、论述深刻。事实上,古代人合理规划狩猎、捕猎行动表现出的是一种对动物永续利用的思想。

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对包括动物在内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是较少考虑后果和代价的粗暴式掠夺。恩格斯说过,人类不要过度陶醉于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进行了报复。

动物保护立法古已有之,在广泛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将动物保护思想、动物福利理念根植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地方立法开始关注动物福利。

相对于强调"珍稀主义"的国家层面动物保护立法,我国部分地区立法已开始关注动物福利。实验动物福利是动物福利保障研究的一部分。1996年10月,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实验动物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八年之后,亦即2004年10月,《关于<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中指出:在国外动物福利立法已经多年的背景下,原《条例》中"爱护动物"的规定已远远不够,需要对动物实验应当遵循的原则等关于动物福利问题作出更为明确的规定。修订后该条例在总则第七条明确规定: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维护动物福利,保障生物安全,防止环境污染。[3]另外,在2009年初实施的《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中对动物福利有更多提及,特别强调"动物实验设计和实验活动应当遵循替代、减少和优化的原则"、"应当善待实验动物,维护实验动物福利,减轻实验动物痛苦。对不使用的实验动物活体,应当采取尽量减轻痛苦的方式进行妥善处理"。[4]

从各地立法情况来看,为动物之福利立法并不断完善是动物保护的大趋势,未来国家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出台和人们动物保护意识的形成势必受其影响。

(三)国外经验可供借鉴。

毋庸置疑,动物保护法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直到20世纪中后期显露雏形。有关动物保护法的研究、教学在西方国家较为普遍。与之相反,国内研究人员少,相关著述亦不多见。

动物福利的提出与广泛传播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5]目前,全世界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半数制定了动物福利法,甚至包括一些非洲发展中国家。就立法先进程度来说,西方社会通过一百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已形成完整、统一的动物福利法体系,例如英国,作为首部动物福利法的诞生地,除了拥有基本法《动物福利法》以外,还为农场动物、实验动物、娱乐动物、野生动物等分别制定了专门法。我国至今没有一部自己的动物福利法,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现在,大量的国外经验必定能为我国《动物福利法》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我国作为一个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新兴经济体,与国际社会往来频繁,同国际社会的融合速度不断加快。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论是从本国利益出发还是顺应国际趋势都应作出表率,因此,汲取古人大智慧,吸取西方国家在动物保护方面的前车之鉴,再结合现如今国内动物生存现状和动物保护心得,制订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物福利法》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为了人类和动物的福祉。

参考文献:

[1]于文轩、周冲:《从"珍稀主义"看我国动物保护立法的完善》,载孙江、何力、梁知博著:《让法律温暖动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2]孙江:《动物福利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3]参见省略/ot_Data/legislation_Display.asp?RiD=6755,最后访问时间:2011年12月19日。

[4]参见省略/flwk/show.php?file_id=131727,最后访问时间:2011年12月20日。

保护濒危动物的建议篇9

关键词斑鳖;资源现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96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11-0224-03

ResearchadvanceonResourceofRafetusSwinhoei

CHenJing1CHenDa-qing2*YanXia-hui3Dimin2tanGen-si2YanGJun-long3

(1SuzhouUniversity,SuzhouJiangsu215001;2SuzhouZoo;3ChangshaZoo)

abstractCombinedwithRafetusSwinhoeiturtlebreedingprogramofSuzhouzooandChangshazooinrecentyears,thisarticlemainlyreviewedthespeciesresources,endangeredresearchprogressandprotectionstatus,inordertoprovidecertaintheoreticalguidanceforspeciesconservationprogramofRafetusSwinhoei.

KeywordsRafetusSwinhoei;resourcestatus;researchadvance

斑鳖[1](RafetusSwinhoei)又称斯氏鳖[2]、癞头鼋,曾有学者建议改名为“黄斑巨鳖”[3],属龟鳖目(testudines)、鳖科(trionychidae)、斑鳖属,是一种独特且特别濒危的物种,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属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极危(Ce)物种。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17年版查:斑鳖属(Rafetus)有2个种,分别为斑鳖(R.swinhoei)和大食斑鳖(R.euphraticus)。大食斑鳖分布于伊朗、叙利亚、伊拉克等幼发拉底河流域,属于次一级的e级濒危物种。

斑鳖从被发现的那一天起,就在争议中走向濒危。由于斑鳖个体数量稀少,每个个体又存在特异性,斑鳖物种的保护没有历史可以借鉴,确实存在很大困难,因而也备受国内外专家的关注。目前,斑鳖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大型鳖科动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现已证明全世界仅在中国和越南有3只存活个体,其中1只雌性、2只雄性。关于斑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物种,又为何特有、如何濒危,查阅资料发现关于该物种的研究记录和文献都比较少。

1发现及命名

斑鳖的正名花费了很长时间,甚至曾长期被错误鉴定为鼋(pelochelyscantori)[4]。

1.1典故中发现斑鳖

长寿、吉祥之意的龟鳖类动物曾流传于很多文章。比如《西游记》里驮着师徒渡过通天河的巨鳖;太湖景区的鼋头渚;太湖中有座山叫鼋山;杭州一典故“藩司前看癞头鼋”;《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一段话“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等。一般的鼋不会超过100kg,而斑鳖体重可达100kg以上,背甲长80~110cm及以上,斑鳖有斑纹,有“猪鼻子”,腹部有2个胼胝体[5],赵肯堂认为“古籍和资料中所指的鼋,今天看来应该都是斑鳖”[6]。

1.2命名史

直至近代,JohnGray根据驻上海一个英国领事RobertSwinhoe所获得一个标本,1873年首次将其描述并命名为斯氏鳖(osariaswinhoei)[7]。但此后100多年来,除了获得一些博物馆标本之外,这种鳖的最早描述却被淡忘。1987年,学者meylan等重新研究了斑鳖的模式标本,恢复了其有效种的地位,并将之改到Refetus属中。斯氏鳖(osariaswinhoei)更改为Rafetusswinhoei[8]。20世纪90年代,经过赵肯堂教授的仔细研究,斑鳖终于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出现在人类视野里[9]。2002年,斑鳖被确认为有效物种。2006年9月在斑鳖保护合作及交流研讨会上才得以正名,命名“斑鳖(Refetusswinboeni)”,俗称“癞头鼋”[10]。

2地理分布及濒危现状

斑鳖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长江下游流域的太湖地区、云南南部以及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9]。目前,斑鳖的濒危等级是极危而非野外灭绝。据iUCn标准,一个动物在野外50年没有被发现才能宣布为野外灭绝,而越南2008年在野外发现了1只雄性斑鳖。北京大学的闻丞博士曾组织队伍到云南南部的元江流域调查,他们发现当地人1995年捕获并随后放生的1只大鳖完全符合斑鳖特征。海南师范大学史海涛教授的课题组经过1年多的野外调查,也在元江流域发现了野生斑鳖存在的证据。因此,可以说不论在人工条件下还是野外,拯救斑鳖都是有可能的[11]。

目前,全世界确切记录的斑鳖个体有19个,14个为标本(除模式标本外,上海自然博物馆6只,上海复旦大学1只,苏州科技学院2只,苏州动物园1只,北京动物园1只,上海动物园1只,苏州西园寺2只);据新闻报道,苏州西园寺雄性斑鳖于2007年8月19日死亡[5],越南1只雄性斑鳖于2016年1月19日死亡;还有3只活体,苏州动物园1只雄性斑鳖,长沙动物园1只雌性斑鳖,越南北部同莫湖发现1只野生斑鳖。

3濒危原因及体态的鉴定

斑鳖个体如此少,追述其原因离不开以下几点。一是斑鳖未被正确认识和鉴定。在历史记载上,斑鳖常常与鳖科鼋属的一物种鼋相混淆,斑鳖正式命名的时间短,长期得不到保护;另外,在体态上幼体斑鳖和中华鳖、山瑞鳖等非常相似,很难区分,次成体时和鼋相似,被误认后得不到保护。二是餐饮文化。鳖类在硬壳外覆盖柔软的革质皮肤和裙边,富含胶原蛋白,是人类营养滋补和防治疾病的高级补品。如果斑鳖能长到成体,因个体巨大,被人类认为有灵性,或许不敢吃,但由于幼体斑鳖和中华鳖很像,无法得到保护。待长到次成体时,又和鼋差不多,还是不能摆脱被食用的命运。三是栖息地的破坏。斑鳖是大型肉食动物,生活于江河湖沼中,底栖,位于食物链的顶端。需要太湖、元江(红河)这样巨大的淡水水体作为狩猎场、繁殖场和躲避天敌场所[10]。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太湖被污染,富营养化严重,已经不适合斑鳖生存。因此,近50年来太湖未发现斑鳖。现在中国唯一可能存在野生斑鳖的河流是红河,虽然红河还保持原生态状态,但由于马堵山水坝的修建,阻断了斑鳖的洄游路线,妨碍斑鳖去红河上游河漫滩产卵,现存环境困难重重,野外探寻也很困难[10-12]。四是非法捕捉和买卖。现实中龟鳖类动物常常被过度利用,比如用于观赏、餐饮和医药,造成不法分子无休止的偷猎事件。另外,一些商家受利益驱使,一味渲染龟鳖的食用、强身和医疗价值,导致非法买卖[13]。

综上所述,有效鉴定斑鳖,才能有效保护该物种。斑鳖是亚洲最大型的鳖类,体型呈椭圆形,背甲前缘平滑,具大而沉的软壳,头部结实而短粗,吻突短而厚,类似猪鼻,眼睛大,位于头部侧上方,亚成体背部呈深橄榄色到棕黑色,成年头部、颈部和背甲都有许多深黄色的圆点和条纹,四肢和裙边上也有些不起眼的小斑点。这种花纹随着成长而消退。到了成体,头和颈部只有很细的一些黄绿色斑点与花纹,甚至有时聚集成小块的印记。腹部具有2个胼胝体,体长可达110cm,体重可达180kg。斑鳖幼体尚无标本,对其情况不甚了解。背和四肢则几乎是一致的橄榄灰色。喉咙和腹甲四肢的腹面主要呈现一致的深灰色,但腹甲上可能会出现不规则的、大致对称的黄色区域。其四肢末端近内侧3趾有爪[5]。

4栖息环境及食性

斑鳖曾广泛栖息于黄河、长江、太湖、钱塘江、红河、马江流域和台湾澎湖水道。台湾澎湖水道仅记录于1万年前,黄河种群在20世纪中叶绝灭,太湖流域目前已野生灭绝[10],其余地区是否有分布尚且不知。

由于野外未发现斑鳖种群,本文主要以国内2只斑鳖栖息环境为例:2只斑鳖现居住在苏州动物园。自然生活在2个连通的大小池塘,池塘总面积约1400m2,深2.0~2.5m,池塘底部有淤泥,淤泥最深处约1m。大池塘中央有人工小岛,种有芦苇,可供斑鳖晒背。大、小2个池塘均仿照自然环境,小池建造了人工沙滩,大池建造了人工泥土和沙滩各1/2,都呈斜坡型,高度为60~90cm,供雌性斑鳖自由选择产卵地。在大、小池塘的岸上种有植物,可起到净化池塘水质作用[14]。斑鳖主要以新鲜鱼肉、各种虾类、鸽子、鹌鹑、鸡肉、牛肉等为食,添加钙片和多维元素片[14]。据各媒体报道,国内外专家曾聚集苏州,就2只斑鳖栖息环境提出改善意见和具体整改措施。

5行为学表现

据苏州动物园观察记录和文献报道,成年斑鳖的行为学表F主要有苏醒、呼吸、晒背、吃食、排泄、、爬沙、产卵。

苏醒:每年3月中旬,农历惊蛰前后,气温达到18~19℃时,冬眠的斑鳖会从埋身的池底淤泥里苏醒,在水面呼吸,太阳充足时会爬栖在池塘岸边斜坡处晒背[14]。

呼吸:可用肺呼吸也可通过皮肤甚至咽喉吸收氧气。肺呼吸时,若气温高,斑鳖会经常在水中抬头把鼻尖露出水面呼吸,气温越高,呼吸次数越多,每隔数分钟至几十分钟抬头呼吸1次,呼气时喷射出含在口中小股水柱,然后张嘴掀鼻进行吸气,10~15s后头部又沉入水中;气温低时,可数小时不露出水面[14-15]。

晒背:有时会在岸边晒背,有时会在水中浮游晒背,晒背时斑鳖可以长时间保持静止不动,有时四肢外翻竖直。

吃食:每年5月初开始喂食,当年的10月中下旬停止饲喂。饲喂时间主要根据季节和气温而定,温度在20~28℃时13:00饲喂;温度在28℃以上一般9:00喂食。喂食采用划动水面形成条件反射,斑鳖自行游到岸边采食。每年的6月是斑鳖采食的高峰期。同时,每年夏季气温达到31~36℃时,斑鳖会钻进池塘底部的淤泥进入“夏眠”。雄性斑鳖1年平均采食25~30kg[14]。

爬沙:雌性斑鳖在产卵前有明显的爬沙行为,可能是为了寻找合适的产卵地址,试探性地挖掘沙土并填埋。

:斑鳖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的动物[15]。每年春季苏醒后,雌性斑鳖和雄性斑鳖一般就会在水中发生行为,苏州动物园也曾发现2只斑鳖在岸边斜坡处似有1次行为。

产卵:斑鳖是卵生。雌性斑鳖一般在每年5月底至7月中旬产卵,雌斑鳖产卵期间在水面活动量增大,并在产卵前18d左右翘起尾部,泄殖腔分泌一种稀薄白色或淡黄色液体。产卵多在雷阵雨后的黄昏或拂晓,水温25~28℃,气温26~30℃。1年一般2~4窝不定,每窝产卵45~70枚,每次产卵间隔12~36d。卵为白色钙质壳、圆形。重量平均为(20.1±0.7)g,直径平均为(32.6±0.7)mm。雌性斑鳖在产卵时非常警惕,也有护卵行为,主要表现为在产卵地低点附近的水域守护。在苏州动物园联合繁育项目区域曾发现过斑鳖受精卵的出现,但存活天数不长[15-16]。

6斑鳖保护的进展

1992年,苏州铁道师范学院赵肯堂教授,即为斑鳖正名的第一人,为拯救斑鳖到处奔走呼吁,殚精竭虑[17]。

2004年,国际动物学大会上,国内外专家采纳了赵肯堂教授的建议,决定付诸行动,拯救斑鳖[17]。

2006年9月,由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中国动物园协会(CaZG)、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共同主办,苏州动物园、金鸟基金协办的斑鳖保护合作交流研讨会在苏州举行。国内外专家40多人分析、讨论并起草了“保护斑鳖行动计划”[17]。

2007年1月,CaZG、wCS、苏州动物园和西园寺4家组织在苏州召开斑鳖池塘改造研讨会,国内外专家通过实地考察最终确定了斑鳖池塘改造设计方案,苏州动物园被确定为主要的斑鳖饲养基地。并于同年9月,中国动物园协会协调苏州动物园、长沙动物园及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三方斑鳖联合繁育项目;同时开展野外调查工作,主要由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委托海南师大的史海涛教授。

2008年5月6日,长沙动物园的雌性斑鳖运至苏州动物园,开始联合繁殖项目。并在当月,2只斑鳖首次。

2008―2014年期间,中国的2只斑鳖一直生活在苏州动物园斑鳖池基地,采用自然、自然产卵,自然和人工2种方式孵化。每年wCS都会来苏州动物园参与技术指导工作,同苏州动物园、长沙动物园一起就斑鳖的生存环境、饮食调整、人工孵化等做细致讨论,协助斑鳖繁育项目的顺利实施。

2015年、2016年,中国动物园协会、苏州动物园、长沙动物园及wCS经讨论协商分别进行了春、秋季的人工采精和授精试验,并采集了斑鳖血液、皮肤和口腔黏液样品,用于基因测定和遗传学分析。专家希望在日后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一步收集目前已知的所有存活斑鳖的活体样品,按照国际规范标准将斑鳖的遗传基因和生殖资源永久保存起来,为斑鳖的野外调查和保护提供科学支持。

7结语

仅存的活体斑鳖,不再仅仅象征着健康和长寿,更多的是面临着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岌岌可危的困境,多年来保护工作者虽然对于现存2只斑鳖的日常生理行为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但繁殖保护的道路还是困难重重。

到目前为止,参与繁殖研究工作的斑鳖仅仅只有苏州动物园的雄性斑鳖和长沙动物园的雌性斑鳖。虽然现在对于斑鳖物种宏观的生物生态学领域有一定了解和积累,但相对于单一个体的研究结果很难排除动物个体特性的表现,很多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还没有彻底探清;另一方面,由于长时间对斑鳖物种的误解,存留的个体已经少之又少,现在看来,这2只斑鳖的繁育保护工作是斑鳖物种得以存活的重要希望。相信随着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以及各方对斑鳖物种保护措施的不断加强,斑鳖资源的保护还是有很大希望。

8参考文献

[1]赵尔宓.我国两栖爬行动物部分属种中文名的建议[J].动物学研究,1994,15(增刊):193-195.

[2]张孟闻,宗愉,马积藩.中国动物志(爬行纲.第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1-72.

[3]王剑,史海涛,韩联宪.Rafetusswinhoei名称的历史考证与中文名更改为“黄斑巨鳖”的建议[J].生物学通报,2010,45(7):11-12.

[4]CHanGmLY.preliminaryreportonsomereptilesfromChekiang[J].theChinaJournal,1934,21(5):251-253.

[5]陈大庆.斑鳖的饲养与保护[C].华东地区动物园论文集,2007(28):188-191.

[6]赵肯堂.濒临灭绝的斑鳖[J].大自然,2005(2):22-23.

[7]GRaYJe.notesonChinesemud-tortoises(trionychidae),withthedes-criptionofanewsepeciessenttotheBritishmuseumbymr,Swinhoeandobservationsonthemaleorganofthisfamily[J].annmagnaHist,1873(12):156-161.

[8]meYLanpa,weBBRG.Refetusswinhoei(Gray)1873,avalidspeciesoflivingsoft-shelledturtle(familytrionychidae)fromChina[J].JournalofHerpetology,1988,22:118-119.

[9]王Γ史海涛.黄斑巨鳖分布的历史变迁[J].动物分类学报,2011,36(4):919-924.

[10]赵文阁.对世界龟鳖类保护大有裨益的著作:《中国贸易龟类检索图鉴》英文版简介[J].野生动物学报,2014,35(1):119-120.

[11]吕顺青.斑鳖[J].森林与人类,2009(8):78-85.

[12]顾辉清,马小梅.鼋在我国的历史地理分布和现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3):45-48.

[13]《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2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00-302.

[14]陈大庆,狄敏,顾文华,等.人工饲养环境下斑鳖采食量与温度关系的初步研究[J].野生动物,2011,32(4):214-216.

[15]马再玉,田见良,石科,等.雌斑鳖的饲养探讨[J].野生动物杂志,2007,28(5):30-32.

保护濒危动物的建议篇10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地形、地貌数据地形、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底。公路建设对不同地形、地貌类型地区产生的影响有较大区别:在中低山区,公路选线主要沿河谷延伸,并通过修建高架桥和隧道来减少对山体的切割,虽然不会产生大量的公路边坡,但却容易带来高大边坡的稳定性受迫和景观破碎化问题;在低山丘陵区,修建公路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公路边坡,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平原(含盆地)台地区,修建公路所产生的边坡数量较少,且恢复相对容易。因此,其对于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也不同。本研究中的地貌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4000000地貌图,地形数据则主要基于1﹕250000地形图生成的研究区Dem数据,进而得到坡向、坡度、相对高差等数据。公路与景观数据景观结构与功能稳定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条件,而公路修筑会破坏景观结构,造成动植物生境破碎化,阻碍物种和基因的交流;另外,公路建设与长期运营也会导致动植物生境的损失;同时,公路产生的廊道效应又为外来物种的生态入侵提供了便利。本研究主要收集了基于2009年底以前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级公路和乡级公路数据,还包括在建及规划建设的高速公路数据,构成广西主要公路的公路网数据库。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可运用公路网信息计算景观的破碎度、多样性、联接程度等反映景观结构变化的指标,从而探讨景观结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植被数据植被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亦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表观反映。区域植被类型组成(即植被的多样性或稳定程度)不仅影响着土壤、动物种群的稳定与发展,而且对于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稳定而言也至关重要。针对植被在生态环境维持方面的特殊意义,还需要特别注意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和种质资源在植物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广西地形地貌复杂,植物种类多,珍稀濒危植物物种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2位[12]。同时研究表明,我国国家保护植物的分布与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特有种的分布特征是一致的,生物多样性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的山地,物种多样性越丰富的地区包含越多的濒危物种[13]。因此,可以依据保护植物多度分布与海拔的相关关系确定广西稀有濒危保护植物的垂直分布特征。植被数据包括1﹕1000000的广西植被类型数据(依据群落类型划分)[14]-15]和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多度分布数据[16]。自然保护区数据在公路对区域切割程度、公路等级相同或相近条件下,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越多,受到公路影响的动植物数量越多,这意味着公路对动植物(特别是动物)的阻隔效应也越强烈。据我国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保护区名录资料,截至2009年底,广西建立自然保护区78个,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16个。根据自然保护区名录生成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和广西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图。指标选择及计算公路对于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类影响是直接影响所经地段植被中的物种组成多样性(α-多样性);第二类影响主要是由于生境复杂度变化导致对β-多样性的影响;第三类影响表现在对所经地段珍稀濒危物种的影响[18]。植被类型多样性由于植被类型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物种组成多样性(α-多样性),又是生境类型的重要指示体。因此,本研究选择植被类型多样性D为表示α-多样性的指标,它同时也指示了网格内生境的差异程度,即β-多样性。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计算每个基本单元格内的植被类型多样性:1lnniiiDpp==-∑(1)式中,n为某基本单元中的总的植被类型数;pi为植被类型i在该单元内的相对面积。保护植物多度等级依据广西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分布特征[16],以及我国国家保护植物沿着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17],本研究采用反映保护植物水平分布状况的广西各个县区保护植物多度数量指标(图1),以及依据1﹕250000地形图生成的Dem数据计算反映保护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多度分布数据(图2),体现广西珍稀濒危植物物种的分布特征。公路对动物的隔离效应强度公路网对于景观切割程度愈强,表明公路建设对于区域野生动物的迁徙、繁殖等活动阻隔效果愈深刻明显。此处用公路网网眼的大小定量表现广西公路网对景观已造成的切割状况。同时考虑到各类型保护区(特别是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保护区)都为动物物种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生境,因此本研究中并未将动物保护区单独区分出来,而是基于所有的保护区分布数据计算公路对动物的阻隔效应指数。采用以下公式计算公路对动物保护区阻隔效应指数(无量纲指数)[18]:()15151∑∑===+jijjiiaLbSmi(2)式中,i为任一公路网眼的阻隔效应指数;m为公路网网眼面积;Li为网眼内未闭合路段i等级公路总长度;Sj为网眼内j类保护区的总面积;ai为i等级公路权重(参考道路宽度确定);bj为j类保护区权重。公路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评价判断公路建设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程度的原则是:植被类型愈丰富、珍稀濒危植物愈多、公路对区域切割程度和对动植物阻隔效应愈强的区域,是今后修建公路时对生物资源和景观潜在影响越强烈的区域,或者说是在今后公路设计和建设中应该尽量避免穿行和干扰的区域。据此,公路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程度指标定义如下[19]:B=D+S+i(3)式中,B是公路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度指数;D是植被类型多样性;S是保护植物多度等级;i是公路对动物的隔离效应强度指标,其详细计算过程见公式(2)。由于参数i中同时包含着动植物保护区数目和公路对区域的切割程度,因此它同时也反映着对景观的影响程度。在GiS平台中,生成覆盖广西整个区域的5km×5km网格单元,作为基本单元进行数据处理。并根据所选择的指标及分析目的,设定各指标具体的转化权重(表1)。依据上述公式,计算每个基本单元的植被类型多样性、保护植物多度等级和公路对动植物的隔离效应强度,最后经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得出广西公路建设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指数。

结果与分析

植被多样性敏感区域识别从植被类型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来看,广西整体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只有西北部岩溶分布区域略低,而东北部中山山区、西南部热带岩溶区域及南部沿海的植被多样性指数都较高。而从广西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多度的分析结果看,桂北及桂西边缘的山区,其生物多样性既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又都是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集中分布的地方,其中又以桂东北和桂西最为集中。由于广西区位特殊,既是华南通向西南的枢纽,又是西南地区的出海通道,区域发展迫切要求广西加强区内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并与云南、贵州、湖南的高速公路体系连通。但在公路铺设时,往往穿越人口相对较少和动植物分布丰富的地区,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特殊的、敏感的生态系统,或穿越生物多样性相对较高而生态环境又比较脆弱的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势必对这些生态保护重要性高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构成较大影响,不仅可能会引起这些地区生物多样性降低,更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退化。因此,需要尽量减少公路建设对其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特别是降低对所经地区的珍稀动植物资源的不利影响。公路阻隔效应的区域特征从广西公路网对动植物的阻隔效应指数分布图看(图4),总体而言,广西西部的公路网络相对密集,公路网眼的面积较小。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分布来看,公路网密集的平原丘陵区域只有少数几个自然保护区受到影响,而在桂东北和西北地势较高的山地丘陵区,已建省级以下公路和规划要建的高速公路线却延伸并穿越或临近多个自然保护区,甚至包括了几个重要的部级自然保护区。依据计算的公路阻隔效应指数,可以看到广西东北部山区和桂南滨海平原区公路网的切割和阻隔效应较为强烈,其次为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区,以及桂东山区。公路阻隔效应指数相对较高的区域,一般都分布着各类自然保护区。随着公路修建而产生的环境破坏问题,以及营运可能诱导的城镇化,都会给自然保护区带来不利影响。如道路的开通加剧了对保护区内外自然资源的开发,从而破坏保护区的自然性,降低其自然保护功能等,这些潜在风险将伴随着道路的营运长期存在。广西公路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的评估广西公路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的分析结果(图5、表2)表明,广西的北部山区、桂西南的热带溶岩山地丘陵区,以及广西边缘的山地丘陵区是公路建设中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最大的区域,特别是桂西南热带岩溶山地丘陵区,不仅植被多样性和保护植物多度指数高,公路的阻隔效应也非常明显,是公路建设过程中最需要重视的区域;其次是广西北部山区。与此相对应的广西中部农田植被广泛分布的平原、盆地和台地地区,因植被多样性较低,保护植物较少,公路阻隔效应亦不强,所以,公路建设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则相对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