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5:35

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案篇1

关键词:美国法律教育;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的法律教育是最发达的,并且其法律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一直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法律教育有着重要影响。然而,美国的法律教育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如此,而是长期以来不断演进的产物。通过对美国法律教育进行考察,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对于改革中国的法律教育将大有裨益。

一、美国法律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的法律教育大体上经历了从学徒制到学院制,法律教育方法从讲义式到案例分析式的发展过程。

(一)美国早期的法律教育

在殖民地时期和美国独立后的初期,一个人要在北美地区从事律师职业必须要获得某种形式的法律培训。从理论上讲,获取法律培训的途径有三种:去英国伦敦的律师学院学习、到律师事务所作学徒和自学,但是,从实践来看,到律师事务所作学徒是学习法律的最主要的方式。为了满足人们学习法律的需要,一些热爱并擅长从事法律培训的律师便逐渐专注于此,有些人还开办了专门从事法律培训的法律学院,这些法律学院是美国最早的一批私立法学院。其中,最有名的当属1784年开办的里奇菲尔德法学院。该所法学院曾先后培养了一千多名毕业生。

早在18世纪后期,曾有一些美国的大学尝试开设法律课程、设置法律教席,但并不十分成功。19世纪20年代初,美国的许多大学开始接纳私立法学院,他们为其提供保护伞,而且,私立法学院也对并人大学感兴趣。就教学而言,附属于大学的法学院采用的是教科书式的方式。许多大学教授将其撰写的教科书公开出版,从而取代了原私立法学院中使用的保密性质的讲义。就当时流行的教科书而言,从形式上看,多数都是模仿布莱克斯通的《英国法释义》的产物。至于具体的课程讲授方式,教科书式的方式与讲义式的方式基本上是一样的,主要是灌输和记忆。

(二)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和案例式教学法的出现

l9世纪早期的美国,律师业是唯一限制人们从事的行业,在杰弗逊式的民主思想的冲击下,律师被看作是特权阶层,律师界对从业人员的资格限制被看作是不合理的,因此,许多州都放宽了对律师资格的限制,废止或减少了对学徒制的要求:1800年,19个州中有14个州要求一定期限的学徒制;到1840年,30个州中只有不到11个州仍有这方面的要求;到了1860年,39个州中只有9个州对学徒制有要求,新罕布什尔州、缅因州等都将律师业开放给本州普通公民,如1851年印第安纳州宪法规定:“每一个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选举人都有权在该州的任何法院从事律师业务。”与此同时,法学院所提供的法律教育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1840年,全国仅有的9所大学附属的法学院有学生345名。因此,在这一阶段,法律教育是无序的、混乱的,在某些地方甚至是缺失的。从事律师业不以获得法律教育为前提,而是面向公众的无限制开放,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大量的未受过任.何法律教育的人涌入律师业,导致律师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下降和律师这一行业的声誉下降。

为了挽救职业声誉,1870年以后,在律师界的强烈呼吁下,美国各州又重新开始加强对律师行业准入门槛的要求,重视律师资格许可的条件。到了1890年,在39个州中有23个州要求有一段正规的法律学习或学徒期。同时,各州设立了律师资格考试委员会体制,并逐步建立起律师资格考试制度。有些州赋予了法学院以文凭特权,即经过法学院学习并顺利毕业可以无需参加律师资格考试而获得律师执业资格,这一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参加法学院学习的热情。然而,律师职业界对法学院所享有的文凭特权制度并不赞同,因为它们担心对律师职业资格的控制权会从律师职业界转向法学院。

与此同时,美国的法学院正在悄然进行一场教学方法的革命,案例式教学法首先出现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并被其他法学院所校仿,尽管对该教学法一直都存在许多争议。1869年艾略特被任命为哈佛大学校长,1870年兰代尔被任命为哈佛法学院院长并首倡案例式教学法。虽然很多人都将案例式教学法归功于兰代尔,但公平地说,如果没有艾略特的支持,兰代尔所进行的法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很难成功的。

在案例式教学法下,教师所使用的基本教学材料不再是传统的教科书,而是法院真实的判例,这些判例都是由教师精心选择、汇编成册后发给学生课前阅读。上课时,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法律规则是什么,而是使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自己去发现法律规则。

兰代尔之所以倡导案例式教学法,是因为它相信法律是一门科学,案例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对此,他在其编辑出版的《合同法判例集》序言中解释道:“法律作为一门科学,是由一定的原则和原理组成的。掌握这些原则和原理并能够一直熟练地、确定地将其运用到人类错综复杂的事务中,这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律师。掌握这种技能,应该是每一位热诚学习法律的学生的任务。每一个原理都是经过缓慢地演进才达到今天的状态的。换而言之,它是数世纪以来经过判例的不断延展而成长起来的,这种成长可以通过一系列判例来追寻。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简捷的和最好的途径,或许不是唯一的途径,就是研究体现这些原理的判例。”兰代尔所指的科学,并非是今天我们所讲的社会科学,而是自然科学。兰代尔的这种观点与哈佛校长艾略特的观念不谋而合,他曾成功地将实验的方法和临床的方法引入哈佛医学院的教学中,他认为:“对于医学和外科,必须从书本里学习一些知识,但更多的知识却是从病人和受伤的人的身体上学到的;而所有的法律知识几乎全部地都是从书本上学到的,这些书籍记录、摘要和分析了法律原则和先例。”与把法律看作是一门科学而非职业的思想相贯通的做法是,哈佛法学院聘任的教师不再要求有实践的经验、不必担任过执业律师,只要精通教学即可。例如,年仅27岁且无执业经验的埃姆斯被聘任为教师,虽在当时引发了许多争议,但得到了兰代尔的大力支持。在兰代尔看来,如果法学是一门科学,那么,教师应该是科学家,而不是执业律师。

(三)法律职业标准的提高与法学院地位的确立

据美国律师法学教育委员会1891的报告,每年获准执业的律师中只有五分之一的人进过法学院,而各州还没有进入法学院学习的要求。律师队伍的鱼龙混杂,引起了律师界精英人士的强烈不满。为了提高职业声誉,自l9世纪末以来,美国律师协会和各州的律师职业团体都一直呼吁提高律师执业许可的标准。许多州恢复了对学徒制的要求,但允许将在法学院学习的时间计算在内。1893年美国律师协会成立了“法律教育和律师资格许可部”。1900年美国法学院协会建立,致力于为合格的法学院制定标准。虽然美国律师协会和美国法学院协会制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但他们共同致力于一个共同目标,即不断提高律师执业资格许可的标准,两个协会互相合作、相互交织地提高标准。

1917年,尚无一个州要求从业者必须参加法学院的学习。等到了1932年,至少有17个州要求参加考试的人员有2年的学院法律预科培训的经历,而且,有33个州要求至少学习3年以上的法律,尽管这3年时间既可以在法学院也可以在律师事务所作为学徒。到了1937年,美国律师协会采纳的资格要求包括:必须接受2年的大学教育,在法学院全日制学习3年或业余学习4年;法学院图书馆藏书不少于7500册,最少有3名专职教授,学生和教师的比率不能超过100:1。1938年,美国共有101所法学院获美国律师协会的认可,其学生人数占全国学生人数的63.7%,只有8个州没有要求进入法学院以前必须经过2年的学院教育“”。到2o世纪7o年代,进入法学院学习已成为进入律师界的唯一通道。

(四)关于法律教育方法的争论

当法学院日渐成为步入法律职业界的唯一通道时,法学教育自然成为法律职业界关注的问题,而法律教学方法则成为争论的焦点。虽然案例教学法已成为当今美国各大法学院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然而,并非一开始就是如此,从其出现到被普遍接受而成为主流教学法是一个漫长的、充满争论的过程。

案例教学法,从其一出现就遭到抵制,这种抵制首先是来自案例教学法首倡者兰代尔自己的学生。许多学生感到难以适应案例教学法。其次,兰代尔的哈佛法学院同事也对案例教学法不认同,在他们看来,案例教学法过于学术化,它适合培养从事法学研究的人才而不适合培养执业律师或法官。另外,律师职业界也表达了他们对案例教学法的批评意见。美国律师协会1891年和1892年的年度会议报告称:案例教学法置系统的法律原理于不顾,径直向没有任何法律知识的学生讲解案例,只能使学生获得零散的而非系统的知识;而且,案例教学法只关注那些有争执的问题,而置大量的无争议的法律原理于不顾,这种方法只能使学生们变得偏好诉争。

尽管存在许多争论和反对意见,但案例教学法一直在实践中前进。首先,人们发现经过案例教学法训练的学生,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优于接受传统教学法的学生,从而改变了人们对案例教学法的看法。其次,案例教学法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教师和法学院的认可,其中,兰代尔的门徒们发挥了很大作用。那些精通案例教学法的教师在离开哈佛法学院到其他大学法学院任职或任教时,他们也将案例教学法带到了那里,例如,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学校的法学院先后都在出身哈佛的教授或院长的倡导下引入了案例教学法。进入20世纪后,随着一批著名的法学院对案例教学法的采纳,其他法学院也开始纷纷效仿,主动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能够在各种教学法的竞争中胜出并被各大法学院所采纳,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案例教学法的经济效应。案例教学法辅之以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法,使得大班教学成为可能,对于法学院而言,它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经济效率的使用。

即使在案例教学法得到多数法学院的支持后,有关质疑和争论仍未停歇。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奥地利学者雷德里克(Redlich)在1914年发表的一份有关案例教学法的研究报告和美国卡内基基金会的一名非律师专家里德(Reed)在1921年发表的有关美国法律教育的研究报告,他们都对案例教学法进行了检讨和评价。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法律现实主义运动,再次对案例教学法表达了怀疑和批评。其代表人物弗兰克认为:“法学院的学生在学校应该学到法律实践的艺术。为此,法学院应该大胆地,而不是悄悄地、躲躲闪闪地对兰代尔错误教条进行批判。他们不该像兰代尔那样排斥——而是应该包括——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和参与法庭诉讼程序中学习法律的方法……他们必须抛弃法学院的核心是图书馆的荒谬观念。”

时至今日,有关案例教学法的争论仍在继续,不过人们对案例教学法的优劣已看得越来越清晰,我们已经可以对案例教学法做出恰当的评价。

有批评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向学生传输法律知识方面是低效的,简直是在浪费时间,学生从课堂中所感受到的困惑多于知识所得。而支持者认为,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本来就不是案例教学法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批评是不合理的;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并不是向学生传授死的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像律师一样思考”。对此,批评者认为,脱离开具体的法律知识来谈法律思维,只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的。在笔者看来,使学生掌握前提性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将有助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知识每天都在增长,试图使学生能够掌握未来执业所需的全部法律知识将是不可能的,法律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自学,从而不断更新法律知识。也有批评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因为,案例教学中所选案例多数为上诉审的案例,而极少是一审案例,案例中的事实都是被塑造和加工过的,因此,学生们无法从中学习到律师们是如何安排事实陈述和证据运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这一点的确是案例教学法的短处。正因如此,目前,美国许多法学院都开设有模拟法庭、法律文书写作、辩护技巧等课程,以弥补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另有批评者认为,采用案例教学法,容易忽略对成文法规的学习,因为,许多成文法规所涉内容并无判例。如何看待此类批评,是值得研究的。因为,法规不可自我适用,它必须由法院阐明其含义后方可适用于具体个案。因此,透过案例来学习法规的含义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有些法规内容并无争执,内容亦比较简单,因为并无案例,对此,学生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有关资料进行自学,而无须占据宝贵的上课时间。

二、美国法律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一)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尽管兰代尔在哈佛大学法学院进行法律教育改革时声称,法律是一门科学,而且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而案例教学法则被认为是一种“科学”方法。然而,法律教育在后来的发展却清晰地表明它是一种职业教育。虽然人们对法律教育性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但是,案例教学法却奇迹般地保留下来并逐步成为主流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它是“科学”的方法,因为,案例分析的方法无法做到像物理实验那样的可控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换而言之,它至多只能是一种社会科学的方法,而决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成功在于恰好满足了法律职业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能像律师一样思考,通过法律教育使学生具备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

(二)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关联。法律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这意味着法律教育是为法律职业界服务的,反过来,法律职业界有权力、有动力对法律教育进行控制,尤其是法律规定接受法律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必要前提的时候。当法学院垄断了人们进入法律职业界的门槛时,法律职业界有正当理由来对法学院提出标准要求,对法律教育进行干预。在美国,一方面,一个人欲从事律师业务,必须要通过律师资格考试,而且,只有在法学院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律师资格考试;另一方面,美国律师职业团体对法学院的课程设置和师资配比等事项提出强制性要求,只有满足律师职业团体提出的标准并得到其正式认可的法学院的毕业生才有权参加律师资格考试,而那些未达标的法学院的学生则被排除在法律职业界之外,其结果是那些未达标的法学院将会因此而失去生源并从法律教育领域退出。

(三)教育目标与教学方法的相宜性。作为职业教育的法律教育,其目标很明确,即培养法律职业人士,这要求法学院的学生学会如何像律师一样思考,要掌握从事律师工作的基本职业技能。从教学方法来看,案例教学法恰好配合了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在美国,人们对案例教学法提出的许多批评,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也都是从如何实现职业教育这一教育目标出发的。例如,当人们认识到案例教学法选用的案例都是上诉审案例而并不能使学生学到一审事实认定方面的技巧时,许多法学院都开设了法庭技巧、法律诊所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法的选定都是为了服务于同一目标,即培养合格的法律职业人士。

(四)对中国法律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国的法律教育所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脱节。依照现行法律,虽然人们欲从事法律职业,必须要通过司法考试资格,但参加此种考试并不要求参加者必须是法学院的毕业生,一个从未上过法学院、未接受过正规法律教育的人也同样有资格参加司法资格考试和从事法律职业。如果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是相互分离的,从事法律职业不以接受法律教育为前提,那么,法律教育的意义何在,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确定法律教育的目标,是值得深思的。

在中国目前这种制度背景下,职业教育并不能当然地成为法律教育的目标。但无论目标是什么,都必须要明确。法律教育的目标若不能确定,法律教学的目标也将无从确定。如果教学目标都无法确定,那么,我们将无法评估某一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因为,方法并不能自我选择,而是由人基于特定目的有意识地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于方法本身而言,并无优劣之分。对于方法的评价和选择,只能基于特定目的而进行。因此,欲对各种法律教育方法的优劣进行比较和选择,必须先明了法律教育的目标和定位。然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长期以来在我国都是模糊的。

即使将我国的法律教育定位于职业教育,即以培养法律职业人士为己任,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将法律教育与司法考试培训等同起来,或围绕着司法考试来设置课程或选定教学方式。这一点,美国的法律教育可以给我们以启示。美国法学院的法律教育是一种典型的职业教育,然而,它并不是围绕着律师资格考试展开的,因为律师资格考试是由各州的律师协会来负责的,美国各州的法律不同,其律师资格考试亦不同,而且,律师资格考试更多的是考察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因此,美国各大法学院的法律教育都不是针对某一州的法律来进行讲述的,而是注意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这才是法律职业教育的精髓之所在。

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案篇2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问题;法制教育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大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暴露出一系列法律问题,考验高校学生管理者的同时,也表明加强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学生诉高校案件

(一)学生诉高校案件的特点。随着当前我国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增长,近年来学生诉学校事件日益增多。开启学生诉高校案件先河的是1999年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在此案中,因校方的规定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相抵触,校方未履行合法程序败诉。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同类案件,均因程序违法而被法院判定校方败诉。

综合分析,就会发现学生诉高校案件有以下几个特点:案件密集高发,高校被明确为被告且败诉居多,案件主要集中在学籍管理、学位授予、毕业证颁发、学生处分等方面,对高校的声誉和发展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二)学生诉高校案件原因分析及应对。学生诉高校案件案件高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一是大学生权利意识的普遍增强,二是高校法治意识的相对滞后,而后者主要表现为高校有关学生管理的规定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多有抵触,学校做出涉及学生受教育权的处分时,程序上不够规范,往往使学生的知情权和申辩权受到侵犯。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诉高校案件的发生,避免高校败诉的风险,高校应当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坚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及时梳理和清理内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涉法事件登记备案制度,对涉及此类问题的管理事项要努力做到程序合法,切实尊重和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和申辩权。

二、高校侵权行为

(一)高校常见侵权行为。高校宿舍管理人员在未事先告知并征得同意的情况下进入宿舍检查,并没收所谓的“违禁电器”,是否合法?是不是对学生财产权、隐私权和人格尊严的侵犯?同时,校园暴力事件或者学生伤害事故的频繁发生,是不是也是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侵犯?

(二)高校侵权行为分析与应对。高校侵权行为主要体现在因学校建筑物、教学设施等危险物件或校园安保措施不当而引起学生的伤害,以及因教师或雇员的过失造成学生权利的损害两个方面。但高校的侵权行为往往会造成学生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甚至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例如,擅自没收学生的财物或者罚款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利,而由于学生管理者的疏忽或者过失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失踪、死亡或自杀,则会使学校在自身过失的范围内承担一定的侵权责任。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高校侵权行为的发生,高校学生管理者必须切实增强法制意识,明确自身承担的责任,严格管理、认真履责,积极应对校园突发、学生伤害事件,使对学生的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大学生犯罪现象

(一)大学生犯罪的现状。近年来,大学生打架斗殴、杀人伤害、之类的人身伤害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犯罪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故意杀人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虐熊案和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故意杀人案。

(二)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当前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不同、形态各异,但却具有相同的特点:犯罪嫌疑人年龄偏小、学历较高,但阅历浅、家庭背景各异;犯罪手段日益智能化,运用高科技手段和网络技术犯罪的日益增多;多数犯罪为冲动型犯罪,普遍缺乏事前预谋;以侵财和伤害型犯罪为主,主要涉及盗窃、抢劫、诈骗和故意伤害、等罪名。

(三)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主要有:高校法制教育相对滞后,大学生法律观念淡薄,社会不良风气使大学生价值观扭曲,人格发展的不健全、心理不成熟,家庭教育缺失,学业和就业压力过大等。

要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加强情感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四、高校法制教育任重道远

(一)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诉高校案件日益增多、高校侵权行为频发、大学生犯罪率攀升均源于高校法治意识淡薄和法制教育的缺失。要改变上述局面,应当大力加强高校法制教育。

而当前高校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教育渠道单一的问题,学校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力度不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获取仅靠“两课”教师为数不多的讲授,且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此,必须加大校园法制宣传的力度,不断改进法制教育的方式,积极营造遵纪守法的校园环境,切实提高学生管理者及学生的法制素养。

(二)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就要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文化建设载体,以学校开展法制宣传月为契机,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对学校全体师生员工进行法律基本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通过举办法制讲座、模拟法庭、参观学习、观看影视资料等形式,使法治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五、结语

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是建设文明和谐稳定校园环境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高校法制教育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傅江浩.大学生犯罪问题与高校法制教育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4(2).

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案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方法论

近年来,“案例式”教学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受到我国法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而,这一教学方法在我国能否较好地实现倡导者的初衷,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仍众说纷纭,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法学“案例教学法”的由来与发展

目前,学界公认的“案例教学法”鼻祖为美国哈佛大学有着律师背景的前校长朗代尔,他在19世纪20年代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并一直沿用至今,当然,这一模式发生发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应用之初,这一教学方法便受到了各方质疑。20世纪60年代,耶鲁大学发展出一种新兴的、经实践证明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法律诊所”教学模式。这两者均从具体的案件事实出发,通过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案情中掌握“先例”中的法律原则和判决意见。后者更进一步将学习的场所由课堂搬到了解决具体纠纷的现场,让学生如同医科学生一般面对真实的“病况”。

20世纪80年代后期“案例教学法”引入我国的法学教育,并逐渐受到重视①,各大院校进行了不同方向的探索。目前较成规模的有如浙江大学法律诊所、北京大学法律诊所、中国政法大学法律诊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诊所、人民大学法律诊所、西北政法大学法律诊所、武汉大学法学院社区法律赋能诊所等。另外,可见学者田士永关于“个案全过程教学法”的实践探索②。

二、我国高校法学教育尝试“案例教学法”的若干问题

(一)传统的“讲授法”在教学中主体地位与弊端同时呈现。

传统习惯及经验做法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法学教育,其基本的素材是一系列成文的法律规定与成部的学术理论著作,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掌握其中的知识,然后通过各种考试。面对这样系统性的知识体系,“集中讲授法”可以说是最便捷的教学方式。教师将教材上的知识进一步体系化、口语化,然后通过口授的方式向学生讲述,优点是观点确定,系统性、条理性强,知识点全面,容易控制进度;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知识抽象,理解难度大,平铺直叙,注重知识的灌输而缺少方法的传授,教师的一套讲稿可以多年讲解,授课过程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对于学生来说,“讲授法”有利于形成对学科的系统印象,迅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同时可能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及探索精神,丧失法学方法的传承。

(二)知识特点及方法论决定了“案例教学法”的边缘地位。

我国承内地法系之传统,“成文法”的基本特征及与之相匹配的“三段论”的逻辑工具,注定了对于法律及其运用的学习须首先从“大前提”,即法律的明文规定出发。“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是从研究法律的明文规定开始,在大学讲堂上也就自然形成了以阐释法律为主要内容的实证主义的教学方法,亦即“讲授法”。我国30余年的法学教育发展中,其一的目标便是构建法律人共同的话语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基本方法便是学的内容及方法。而案例教学法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及个性,难以迎合这一趋势。

反观“案例教学法”,首先自美国的法学院展开,一大历史背景是美国律师教育最初的“学徒制”的形式,其以能力的养成为基本目标,构建“法学”学科并不是其终极目的。通过“学徒制”的教育过程,“学徒”们未必能够称得上是“法学家”,但是在自己的领域内至少可以成为一名称职的“法律人”。在方法上,美国的“判例法”传统,导致其法律规范是杂乱的,依附于众多的先例,法官及律师办案的基本思路及方法是从“先例”中寻找依据,这与“成文法”可以系统地寻找“请求权基础”的方法有着天壤之别。两者相较,前者须优先寻找的是在先的具体事实,而后者须优先寻找的则是生效的明文规定。前者更关注法律“原则”,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较大,后者更关心“规则”,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很小。前者讨论、妥协、平衡的可能性更大,后者讨论、妥协的余地较小,更多的是关心结果的确定性,所谓“依法裁判”。这两种法律思维及对应基本方法的差别,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案例式教学”在美国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在我国的发展目前仅处于“辅”地位。

(三)“案例教学法”受制于现行法学教育目标及体制。

目前,我国各高校法学教育自本科、专科即开设,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多停留在“通识”教育的层面。这种教育层次和目标,注定了此阶段的教学更多关注知识涵摄的广度,同时限制着知识内容的深度。“案例式”教学的基本规律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探索达至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思考,两者在出发点就存在冲突。另外,根据众多法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法学专业本科学分基数大多为140―180学分③不等,除用于准备升学及就业的时间,学生用于集中学习的时间多为7学期。按本校每门课程平均2.5学分,每取得1学分须16学时,每学期授课16周的标准计算,学生每学期须上8-10门课程,每周课时数平均20-25学时,每天4-5学时。按中国政法大学田士永副教授的调查,采取“个案全过程教学法”后,为完成一节课的内容,48%的学生用于课下准备的时间需2-4小时,26%要超过4个小时④。设每学期有5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则近半数学生仅仅用于准备的时间每周即须10-20小时,若以1学时45分钟标准计算,得13-27学时,每天平均2.3-5学时,加上培养方案安排的学时数,平均每天6.3-10学时,总学时较长。同时,法科学生基本上以高中基础进入大学,知识与经验的储备能否满足案例教学法的需要尚存疑问。

三、“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本科法学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实现

据尝试过“案例教学法”的法学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其效果在学习当时未必全面体现,而在之后的发展中,经过“案例式”教学法训练的学生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表现⑤。基于这些成功经验,针对目前法学教育中该方法运用的不足,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应根据学科性质,有选择开设。

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本科法学课程开设的顺序相应的也应有逻辑连贯性的考虑,一般遵循基础理论到部门法学、实体法到程序法、国内法到国际法的开设顺序。“案例教学法”是基于一定知识储备的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教育,在学生不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强行开展难以实现预定教学目标。同时“案例教学法”与课程知识及方法论有关,强调在“模拟”的实践中习得法律知识,因此,“案例教学法”应更多地运用于“应用法学”的领域,做到有选择开设。

(二)在“案例教学法”实施前,先行开展法律查明、法律分析方法教学。

“案例教学法”的重心不在于传授具体知识,而在于方法之习得。其一方面近于实战,另一方面依属学习过程。根据“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学生应当自行阅读案件材料,自行发现事实,自行查找法律依据,自行进行分析,自行形成可靠性判断,自行报告案件分析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否在教师的设计与引导下,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知识,与学生是否掌握行之有效的基础方法密切相关,如果学生不具备开展“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素质,即使教师的准备非常充分和优质,也无法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应当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法律科学中基本思维及实践方法的基础上。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基本上偏重于理论知识基础的培养,而方法的训练与传授多停留在理念层面,在法学本科具体的课程设计上较少体现。这一点,可以通过专门开设法学方法类课程,或者部门法授课教师在课程中辟专门章节予以弥补,配合“案例教学法”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三)“案例教学法”的运用,须提升教师与学生素质。

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及教师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师层面,首先,对基本理论应当了然于胸,具有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与经验,同时要有从众多同类案例中选取代表性案例的能力,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教师须摆脱传统的“满堂灌”,而是在课前严格的提出各项要求与指标,明确问题,做教学进程的“导演”与设计者;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适时制造不同情境中的新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思考及解决问题。对于学生而言,首先,需具备基本的法律思维方法,其次,应花费必要的时间研读案例并撰写各类法律文书,再次,“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将是一个严格的考验,须兼顾不同学生的特殊状况。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实施过程更加复杂、更加困难的教学方法,教师看似轻松,实则在课下须进行更加大量的准备工作,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效果的考核,应与传统教学法不同,对于学生课下进行的准备工作,也应有相应的考核标准予以确认,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应偏重能力方面。

(四)成功的“案例教学法”,最终应形成代表性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媒介,是教育者之间交流的平台,法学教育者之间应建立便于交流的话语体系。“案例教学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具体性与个别性,我国非“判例法”国家,较少有权威案例,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案例选取的得当与否可能会影响到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解决、知识体系的精确性。目前,关于法学“案例教学法”,国内权威性教材较少,经验交流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教学方法的广泛实施。尝试“案例教学法”并取得一定效果的教师,应当适时总结并推广经验,形成行业间具参考价值的代表性教材。

四、结语

目前,“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本科法学教育中尚未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法学教育本身应紧跟时代需要,自学生真实需求出发,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变革。传统“讲授法”为主体的教学,远不能满足“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案例教学法”虽经多年发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仍属新生事物,并未广泛开展。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对法学教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故法学教育者应尽力克服困难,发扬其优势,使“案例教学法”能在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中发挥最大效用。

注释:

①刘燕.法学教学方法的问题与完善途径.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第7期。

②田士永.民法学案例研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③如根据吉林大学法学院现行《法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第七条“毕业合格标准”的要求,“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达到本专业各环节所要求的总学分188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62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6学分”。其他如中国人民大学为157学分,北京大学为140学分,清华大学为162学分。笔者所在学校为180.5学分。

④田士永.民法学案例研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⑤杨桢.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四版,第11页。

参考文献:

[1]田士永.民法学案例研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案篇4

论文摘要:本文回顾了美国职业教育法规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美国职业教育法规在政府资金投入、立法程序方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发展的启示。

美国的教育法规体系庞大,种类繁多,到2008年已超过154个,内容涉及:葡渤甫经费等各面。

一、美国职业教育法规的发展历程

以下几个阶段可清晰了解美国职业教育法制化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一)萌芽阶段(殖民时期和整个18世纪)

美国最早的职业教育为殖民地时期的学徒制,沿用英国的《工匠·徒弟法》及《济贫法》,可视为职业教育法制化的萌芽。

(二)确立阶段(内战后——1960年代)

1.1862年的《莫雷尔法案》——奠定了职业教育立法基础

该法案规定,按各州在国会中参议院和众议院人数的多少分配给各州不同数量的国有土地,各卅l在5年内至少建立一所“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业有关的知识”的赠地学院莫雷尔法案》可以看作是第一个高等职业教育法。它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联邦政府通过资金资助职业教育的原则,奠定了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基础,刺激了各州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加速了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

2.1917年的《史密斯法案》——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形成

该法案把职业教育划分成农、工、商、家政等专业,把传统中学改为兼具就业和升学目的的综合中学,确立了美国的双元教育体系,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分流。它奠定了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立法的基础,加大了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干预的力度。这段时期较有影响的职教法规还有1940~(国防职业教育法》,规定拨出1亿美元用于举办军事工业方面的职业技术培讥1945年《退伍军人就业法》,规定由政府贷款使退伍军人安家立业并得到在职训练,在政府资助教育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1946年的《乔治·巴顿法》、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都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范围,增加了拨款额度。拓宽了美国职业教育的领域,强调职业教育的全民化,使大量资金不断流入综合中学、社区学院和其它职业教育机构。

(三)迅速发展阶段(1960年代——1980年代)

1960年代大体形成了由中等职业教育、高中后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构成的职业教育体系。

1.1963年的《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社会化

《职业教育法》将补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毕业生、在职训练人士、残障人士等,取消科目的限制。使其变成面向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教育。它冲破了传统职业教育观念的束缚,强调职业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1974年的《生计教育法》——生计教育与生计发展

生计教育是一种主张以职业和劳动为中心的教育。其倡导者马兰提倡以职业教育为中心,将这种教育贯彻到中小学、甚至高等教育中去。

(四)改革完善阶段(1980年代以来)

1.1984年的柏金斯法案——开启美国的全民职业教育之门此法案扩大了政府拨款补助的对象,将职业教育扩大到具有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之功能,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平等性。

2.职业教育动向

1990年代以后,美国职业教育“分散、低效、落后”的状况招致激烈抨击,为改变这一现状,国会通过《柏金斯职业应用技术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全体人群,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整合。1993年颁布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规定成立“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推动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建立评估和证书制度。1994年通过了《学校——工作机会法》,这是为美国高中以上学生提供的就业训练法案,宗旨是学生能顺利向“工作世界”过渡。2005年对《柏金斯职业教育法修正案(1998)》进行了修改与补充,颁布《柏金斯生计和职业技术促进法》,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整合,工商企业与教育机构密切合作。

二、美国职业教育法规对我国的启示

从对美国职业教育立法历程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曲折性和超前性。现在我国正在加大力的贯彻《职业教育法》,总结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经验教训可以仅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少走弯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政府对立法资金投入的差别

美国职业教育的每次立法必有政府的资金投入。财政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反过来职业教育的极大发展又促进了整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财政与职教形成了良性互动。依法保障职业教育的资金支持是美同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美国联邦政府每次职业教育立法都有相应的教育项目资助资金。如1994年《学校工作机会法案》颁布之后,美国联邦政府在1995年、1996年、1997年投入到“技术准备计划”的资金分别是1.08亿美元、1亿美元、1亿美元。在《学校工作计划》中的投入分别是2.45亿美元、3.50亿美元、4亿美元。而我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来源缺乏政府针对性的资金投入,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职业教育法》也规定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办职业教育、规定了职业教育应产教结合。尽管中央财政2006~已向职业教育投入23亿元专项资金,到2010年,中央财政将总共投入140亿元到职业教育的各项重点中去。但是在立法中缺乏政府相应的针对性的资金投入,效力并不显著。因此,加强职业教育立法中政府对资金投入的规定与相应的保障措施是我们需要借鉴的。

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案篇5

关键词: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3)02-0076-02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部分指出: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要培养中学生的法制观念。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课程,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思想品德课堂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了我国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的高低,关系到学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公民,关系到未来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能否顺利实现。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法律常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以致造成当前社会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仍然经常发生;在学校内,也经常发生学生违法乱纪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并未收到十分好的效果。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我在近几年的法律常识部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运用案例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的内涵

1.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融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并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促使学生充分理解问题之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部分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指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进行法律常识教学时,有意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精心设计学生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激情,通过教师质疑,学生思考,师生互动,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提升法律意识,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2.案例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紧扣教学目的和主旨,紧密联系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组织案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对典型案例的讨论和问题解决,调动学生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人生体验,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剖析和透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某一理论的原理或基本概念,领会某些伦理观念及道德两难问题,掌握某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达成思维的某些技能和习惯,扩大学生的想象力和视野。案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体合作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从而真正增强当代青少年的法制观念。

二法制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和举例法的区别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认为:运用案例教学不就是针对法律条文举个例子么。说白了不就是举例教学么。其实,这是没有真正分辨清楚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的区别。下面我就它们二者之间的区别分析一下。

1.案例在二者中运用的地位不同。

在案例教学法中,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案例进行。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所展示的案例。在举例教学中,案例处于一种次要地位,是对某个问题的一种论证的辅助方法。

2.二者的作用不同。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动学习的一种方法。举例教学法是老师讲课的一中手段,是突破难点的一种方法。

3.教学的方法不同。

案例教学是创新型教学。是通过互动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形成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亲验性教学。举例教学主要是一种知识教学,是一种经验性教学。

三思想品德课中法律常识教育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课前准备

(1)确定教学目标和过程目标。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要能对某一情境作出具体的决定,并能将其运用到有关的实际情境之中去;让学生作出有说服力的分析;学生要能体现出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愿望和能力。要确立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时机与程度;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学生能够必须能够口头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2)撰写教学案例。

案例选择要能够尽量包含教材的概念和原理,要真实能全面地模拟现实情况。选取法律案例要尽可能的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接受程度。对于比较凶残的视频资料或画面尽量不用或者模糊处理。

2.呈现案例。

课堂上案例的呈现要及时,呈现的形式有材料性的,也可以选择图片、图表和视频,也可以是一首歌曲。

3.组织案例讨论。

案例呈现以后,教师要展开对案例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如:这个案例的问题在哪儿?这个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多少有关的信息和数据;有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其他选择?决策的准则是什么?适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对于案例分析要做全面的总结。

4.总结案例。

学生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及时总结,在总结时要重申重点,加强记忆。重新讲解并强调讨论不深入不深刻的问题,细致地分析分析中遗漏的问题。

总之,法律常识案例教学的运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无论是教学案例的选择,还是案例问题的设计,除了要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同时还要适应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在难易程度上,案例所涉及的内容和问题应当恰当。过难,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就会流于形式,远离案例所要揭示的问题实质;过易,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和讨论的兴趣。在案例呈现形式上要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案例的描述过于理论化会失去案例本身的吸引力,而描述过于具体通俗、缺乏理论背景,则会使案例变成单纯的“故事”,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体验案例教学给自己带来的进步,尝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曹长德.《教育学案例教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唐林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案例教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案篇6

论文摘要:美国法律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是密切相关的,法律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美国法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使其学会如何像律师一样思考,而非灌输知识,案例教学法是与这一目标相契合的。

一、美国法律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的法律教育大体上经历了从学徒制到学院制,法律教育方法从讲义式到案例分析式的发展过程。

(一)美国早期的法律教育

在殖民地时期和美国独立后的初期,一个人要在北美地区从事律师职业必须要获得某种形式的法律培训。从理论上讲,获取法律培训的途径有三种:去英国伦敦的律师学院学习、到律师事务所作学徒和自学,但是,从实践来看,到律师事务所作学徒是学习法律的最主要的方式。为了满足人们学习法律的需要,一些热爱并擅长从事法律培训的律师便逐渐专注于此,有些人还开办了专门从事法律培训的法律学院,这些法律学院是美国最早的一批私立法学院。其中,最有名的当属1784年开办的里奇菲尔德法学院。该所法学院曾先后培养了一千多名毕业生。

早在18世纪后期,曾有一些美国的大学尝试开设法律课程、设置法律教席,但并不十分成功。19世纪20年代初,美国的许多大学开始接纳私立法学院,他们为其提供保护伞,而且,私立法学院也对并人大学感兴趣。就教学而言,附属于大学的法学院采用的是教科书式的方式。许多大学教授将其撰写的教科书公开出版,从而取代了原私立法学院中使用的保密性质的讲义。就当时流行的教科书而言,从形式上看,多数都是模仿布莱克斯通的《英国法释义》的产物。至于具体的课程讲授方式,教科书式的方式与讲义式的方式基本上是一样的,主要是灌输和记忆。

(二)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和案例式教学法的出现

l9世纪早期的美国,律师业是唯一限制人们从事的行业,在杰弗逊式的民主思想的冲击下,律师被看作是特权阶层,律师界对从业人员的资格限制被看作是不合理的,因此,许多州都放宽了对律师资格的限制,废止或减少了对学徒制的要求:1800年,19个州中有14个州要求一定期限的学徒制;到1840年,30个州中只有不到11个州仍有这方面的要求;到了1860年,39个州中只有9个州对学徒制有要求,新罕布什尔州、缅因州等都将律师业开放给本州普通公民,如1851年印第安纳州宪法规定:“每一个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选举人都有权在该州的任何法院从事律师业务。”与此同时,法学院所提供的法律教育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1840年,全国仅有的9所大学附属的法学院有学生345名。因此,在这一阶段,法律教育是无序的、混乱的,在某些地方甚至是缺失的。从事律师业不以获得法律教育为前提,而是面向公众的无限制开放,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大量的未受过任.何法律教育的人涌入律师业,导致律师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下降和律师这一行业的声誉下降。

为了挽救职业声誉,1870年以后,在律师界的强烈呼吁下,美国各州又重新开始加强对律师行业准入门槛的要求,重视律师资格许可的条件。到了1890年,在39个州中有23个州要求有一段正规的法律学习或学徒期。同时,各州设立了律师资格考试委员会体制,并逐步建立起律师资格考试制度。有些州赋予了法学院以文凭特权,即经过法学院学习并顺利毕业可以无需参加律师资格考试而获得律师执业资格,这一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参加法学院学习的热情。然而,律师职业界对法学院所享有的文凭特权制度并不赞同,因为它们担心对律师职业资格的控制权会从律师职业界转向法学院。

与此同时,美国的法学院正在悄然进行一场教学方法的革命,案例式教学法首先出现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并被其他法学院所校仿,尽管对该教学法一直都存在许多争议。1869年艾略特被任命为哈佛大学校长,1870年兰代尔被任命为哈佛法学院院长并首倡案例式教学法。虽然很多人都将案例式教学法归功于兰代尔,但公平地说,如果没有艾略特的支持,兰代尔所进行的法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很难成功的。

在案例式教学法下,教师所使用的基本教学材料不再是传统的教科书,而是法院真实的判例,这些判例都是由教师精心选择、汇编成册后发给学生课前阅读。上课时,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法律规则是什么,而是使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自己去发现法律规则。

兰代尔之所以倡导案例式教学法,是因为它相信法律是一门科学,案例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对此,他在其编辑出版的《合同法判例集》序言中解释道:“法律作为一门科学,是由一定的原则和原理组成的。掌握这些原则和原理并能够一直熟练地、确定地将其运用到人类错综复杂的事务中,这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律师。掌握这种技能,应该是每一位热诚学习法律的学生的任务。每一个原理都是经过缓慢地演进才达到今天的状态的。换而言之,它是数世纪以来经过判例的不断延展而成长起来的,这种成长可以通过一系列判例来追寻。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简捷的和最好的途径,或许不是唯一的途径,就是研究体现这些原理的判例。”兰代尔所指的科学,并非是今天我们所讲的社会科学,而是自然科学。兰代尔的这种观点与哈佛校长艾略特的观念不谋而合,他曾成功地将实验的方法和临床的方法引入哈佛医学院的教学中,他认为:“对于医学和外科,必须从书本里学习一些知识,但更多的知识却是从病人和受伤的人的身体上学到的;而所有的法律知识几乎全部地都是从书本上学到的,这些书籍记录、摘要和分析了法律原则和先例。”与把法律看作是一门科学而非职业的思想相贯通的做法是,哈佛法学院聘任的教师不再要求有实践的经验、不必担任过执业律师,只要精通教学即可。例如,年仅27岁且无执业经验的埃姆斯被聘任为教师,虽在当时引发了许多争议,但得到了兰代尔的大力支持。在兰代尔看来,如果法学是一门科学,那么,教师应该是科学家,而不是执业律师。

(三)法律职业标准的提高与法学院地位的确立

据美国律师法学教育委员会1891的报告,每年获准执业的律师中只有五分之一的人进过法学院,而各州还没有进入法学院学习的要求。律师队伍的鱼龙混杂,引起了律师界精英人士的强烈不满。为了提高职业声誉,自l9世纪末以来,美国律师协会和各州的律师职业团体都一直呼吁提高律师执业许可的标准。许多州恢复了对学徒制的要求,但允许将在法学院学习的时间计算在内。1893年美国律师协会成立了“法律教育和律师资格许可部”。1900年美国法学院协会建立,致力于为合格的法学院制定标准。虽然美国律师协会和美国法学院协会制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但他们共同致力于一个共同目标,即不断提高律师执业资格许可的标准,两个协会互相合作、相互交织地提高标准。

1917年,尚无一个州要求从业者必须参加法学院的学习。等到了1932年,至少有17个州要求参加考试的人员有2年的学院法律预科培训的经历,而且,有33个州要求至少学习3年以上的法律,尽管这3年时间既可以在法学院也可以在律师事务所作为学徒。到了1937年,美国律师协会采纳的资格要求包括:必须接受2年的大学教育,在法学院全日制学习3年或业余学习4年;法学院图书馆藏书不少于7500册,最少有3名专职教授,学生和教师的比率不能超过100:1。1938年,美国共有101所法学院获美国律师协会的认可,其学生人数占全国学生人数的63.7%,只有8个州没有要求进入法学院以前必须经过2年的学院教育“”。到2o世纪7o年代,进入法学院学习已成为进入律师界的唯一通道。

(四)关于法律教育方法的争论

当法学院日渐成为步入法律职业界的唯一通道时,法学教育自然成为法律职业界关注的问题,而法律教学方法则成为争论的焦点。虽然案例教学法已成为当今美国各大法学院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然而,并非一开始就是如此,从其出现到被普遍接受而成为主流教学法是一个漫长的、充满争论的过程。

案例教学法,从其一出现就遭到抵制,这种抵制首先是来自案例教学法首倡者兰代尔自己的学生。许多学生感到难以适应案例教学法。其次,兰代尔的哈佛法学院同事也对案例教学法不认同,在他们看来,案例教学法过于学术化,它适合培养从事法学研究的人才而不适合培养执业律师或法官。另外,律师职业界也表达了他们对案例教学法的批评意见。美国律师协会1891年和1892年的年度会议报告称:案例教学法置系统的法律原理于不顾,径直向没有任何法律知识的学生讲解案例,只能使学生获得零散的而非系统的知识;而且,案例教学法只关注那些有争执的问题,而置大量的无争议的法律原理于不顾,这种方法只能使学生们变得偏好诉争。

尽管存在许多争论和反对意见,但案例教学法一直在实践中前进。首先,人们发现经过案例教学法训练的学生,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优于接受传统教学法的学生,从而改变了人们对案例教学法的看法。其次,案例教学法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教师和法学院的认可,其中,兰代尔的门徒们发挥了很大作用。那些精通案例教学法的教师在离开哈佛法学院到其他大学法学院任职或任教时,他们也将案例教学法带到了那里,例如,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学校的法学院先后都在出身哈佛的教授或院长的倡导下引入了案例教学法。进入20世纪后,随着一批著名的法学院对案例教学法的采纳,其他法学院也开始纷纷效仿,主动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能够在各种教学法的竞争中胜出并被各大法学院所采纳,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案例教学法的经济效应。案例教学法辅之以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法,使得大班教学成为可能,对于法学院而言,它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经济效率的使用。

即使在案例教学法得到多数法学院的支持后,有关质疑和争论仍未停歇。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奥地利学者雷德里克(redlich)在1914年发表的一份有关案例教学法的研究报告和美国卡内基基金会的一名非律师专家里德(reed)在1921年发表的有关美国法律教育的研究报告,他们都对案例教学法进行了检讨和评价。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法律现实主义运动,再次对案例教学法表达了怀疑和批评。其代表人物弗兰克认为:“法学院的学生在学校应该学到法律实践的艺术。为此,法学院应该大胆地,而不是悄悄地、躲躲闪闪地对兰代尔错误教条进行批判。他们不该像兰代尔那样排斥——而是应该包括——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和参与法庭诉讼程序中学习法律的方法……他们必须抛弃法学院的核心是图书馆的荒谬观念。”

时至今日,有关案例教学法的争论仍在继续,不过人们对案例教学法的优劣已看得越来越清晰,我们已经可以对案例教学法做出恰当的评价。

有批评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向学生传输法律知识方面是低效的,简直是在浪费时间,学生从课堂中所感受到的困惑多于知识所得。而支持者认为,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本来就不是案例教学法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批评是不合理的;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并不是向学生传授死的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像律师一样思考”。对此,批评者认为,脱离开具体的法律知识来谈法律思维,只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的。在笔者看来,使学生掌握前提性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将有助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知识每天都在增长,试图使学生能够掌握未来执业所需的全部法律知识将是不可能的,法律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自学,从而不断更新法律知识。

也有批评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因为,案例教学中所选案例多数为上诉审的案例,而极少是一审案例,案例中的事实都是被塑造和加工过的,因此,学生们无法从中学习到律师们是如何安排事实陈述和证据运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这一点的确是案例教学法的短处。正因如此,目前,美国许多法学院都开设有模拟法庭、法律文书写作、辩护技巧等课程,以弥补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另有批评者认为,采用案例教学法,容易忽略对成文法规的学习,因为,许多成文法规所涉内容并无判例。如何看待此类批评,是值得研究的。因为,法规不可自我适用,它必须由法院阐明其含义后方可适用于具体个案。因此,透过案例来学习法规的含义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有些法规内容并无争执,内容亦比较简单,因为并无案例,对此,学生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有关资料进行自学,而无须占据宝贵的上课时间。

三、美国法律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一)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尽管兰代尔在哈佛大学法学院进行法律教育改革时声称,法律是一门科学,而且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而案例教学法则被认为是一种“科学”方法。然而,法律教育在后来的发展却清晰地表明它是一种职业教育。虽然人们对法律教育性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但是,案例教学法却奇迹般地保留下来并逐步成为主流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它是“科学”的方法,因为,案例分析的方法无法做到像物理实验那样的可控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换而言之,它至多只能是一种社会科学的方法,而决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成功在于恰好满足了法律职业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能像律师一样思考,通过法律教育使学生具备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

(二)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关联。法律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这意味着法律教育是为法律职业界服务的,反过来,法律职业界有权力、有动力对法律教育进行控制,尤其是法律规定接受法律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必要前提的时候。当法学院垄断了人们进入法律职业界的门槛时,法律职业界有正当理由来对法学院提出标准要求,对法律教育进行干预。在美国,一方面,一个人欲从事律师业务,必须要通过律师资格考试,而且,只有在法学院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律师资格考试;另一方面,美国律师职业团体对法学院的课程设置和师资配比等事项提出强制性要求,只有满足律师职业团体提出的标准并得到其正式认可的法学院的毕业生才有权参加律师资格考试,而那些未达标的法学院的学生则被排除在法律职业界之外,其结果是那些未达标的法学院将会因此而失去生源并从法律教育领域退出。

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案篇7

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帕金斯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07.004

thetransitionof"perkinsact"anditsimpactto

americanVocationaleducation

SHiQingfeng[1],YanGXiaojin[2]

([1]ChinaJiliang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

[2]tourismCollegeofZhejiangChina,Hangzhou,Zhejiang311231)

abstractasoneofthemilestonesinthehistoryofamericanvocationaleducation,perkinsact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developmentofamericanvocationaleducation.withtheprogressofthesocietyandthechangingofthemarket’slaborrequirement,ithasbeenreauthorizedconstantly.nowadaysperkinsactisstilltheguidancelawofamericanvocationaleducation.thisessayintroducedthechanginghistoryofperkinsact,anddiscussedabout.

Keywordsamericanvocationaleducation;perkinsact;vocationaleducationreform

美国政府于1984年首次颁布的《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取代了197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修订案》,是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民职业教育的序幕由此拉开。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变化,美国政府又分别于1990年颁布了帕金斯法第二修正案――《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1998年了第三修正案――《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2006年了第四修正案――《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

1《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的变迁历史――第一法至第三法

1.11984年《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帕金斯第一法

1984年颁布《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是继1917《史密斯-休斯法》和1973年的《职业教育法》后,联邦政府正式颁布的关于授权政府拨款用于支持职业教育的法案。

该法案的社会目标是要提高劳动力技能,为工作机会准备劳动力。该法案的教育目标是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入学率,使得职业教育全民化。因此,该法案改变了联邦职业教育的拨款特点,逐步从接受职业教育人数的扩大变为改善教育计划和教育经济困难人群;放宽了接受补助学生的年龄限制,接受政府补贴的职业教育对象得到扩大,针对残疾人、亟需技术的成年人、单亲家庭成员、学习困难人员及接受刑罚的人群更大程度加大补助。同时为贫困残疾失业等困难群体提供职业培训。1984年的《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总的来说是对1973年《职业教育法》的发展,扩展了职业教育的内容和范围,加大了拨款力度,以使职业教育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

1.21990年的《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帕金斯第二法

1990年,美国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对1984年帕金斯法案进行了修订,9月25日布什总统签署《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

1990年出台的帕金斯法案仍然要求继续增加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拨款,且需不断扩大拨款力度和覆盖范围。但在1990年的法案中有一个美国职业教育方向上的重大转变――首次提出了职业教育面向全体人群,这表明先前的自《史密斯-休士法》以来的把职业教育体系的从学校原有的整体教育体系中剥离出教师课程和学生课程的趋势逐步转变为着力强调将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术教育有机整合。另外,资金的分配和成绩责任制的问题,同样显示出新法案与原法案的不同。由于原法案中职业教育的资金分配出现各类问题,新法案中提出国会不再将政府拨款直接给地方政府,而是直接拨款至地方各类教育机构。该法案中还明确各州政府须废除原有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转变为由学校制定出各阶段的职业教育测评、评价体系。

1.31998年的《帕金斯生涯和技术教育法案》――帕金斯第三法

20世纪90年代,随着职业教育终身化的潮流,为了更直观的反映出该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性质及其变化,美国职业协会要求从1998年开始用“生涯和技术教育”代替原来的“职业技术教育”。因此,1998年帕金斯第三法便命名为:《帕金斯生涯和技术教育法案》。

与之前相比,该法案取消了帕金斯第二法中对特殊人口资助的费用,但还继续为:(1)行业与教育间的合作;(2)中等及以上教育互相结合服务的项目;(3)Cte(生涯和技术教育);(4)能帮助受教育者获得行业的经验和融入行业的过程等方面提供资助。

“帕金斯第三法”的政策目的主要是:为在中学阶段和中学后教育阶段选择生涯和技术教育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以使其学术、职业和技术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法案提出:(1)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协作建立具有挑战性的生涯和技术教育的学术标准;(2)对于能够促进学术、职业和技术能力融合的活动必须给予支持和加强,同时要增加中学阶段和中学后教育阶段参加生涯和技术教育学生的交流与合作;(3)增加国家和地方的灵活度;(4)重视传播国家研究,并提供专业发展和技术援助,这将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服务和活动水平。同时“帕金斯第三法”提高了对成绩责任制的要求,Cte对学生的学术成绩,如阅读、科学和数学承担越来越大的职责。

22006年《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帕金斯第四法

美国总统于2006年8月12日签署的《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继续秉承帕金斯第三法的理念和精神,支持中学和中学后的生涯和技术教育学生在学术,职业和技术方面的能力的培养。目光不仅锁定在了青少年身上,也关注于成年人的发展,帮助他们在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中取得成功。

2.1目标与方略

帕金斯第四法的主要目标与帕金斯第三法基本一致,在具体实施的方略上有所改进,强调要通过:(1)建立有挑战性的学术标准,为了学生能达到这些要求给予协助,帮助他们为以后走入社会获得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2)为了保障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学术能力和职业技能,适当鼓励相关机构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3)在为实施和完善生涯和技术教育设计和制定活动与项目的过程中增加国家和地方的灵活性。(4)注意开展和传播国家的研究成果。(5)提供技术援助,包括:不论是在联邦政府层面还是各州政府层面,进一步提升领导力,加快升学和就业的提前教育;提升该领域中的教师、管理人员的素质。(6)支持中等学校、学位管理机构、地方性职业教育学校、劳动力协会、工业界、商会和各类中介机构建立相互合作关系。

2.2以学术和职业技术的共同发展为目的,该法案强调了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严密的学习计划。生涯和职业教育从高中到大学阶段的的学术和职业技能培养均需要有严密的严密进程和计划。为了更好地整合两者,提倡采用综合的方式,致力于改进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第二,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响应第一方面的内容,生涯规划与职业教育的参与者的成绩都有严格的测试要求。第三,提高教师质量。教师质量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为了提高生涯和职业教育的教师质量,国家利用发展专业活动、认证和许可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这些活动必须是高质量、连续的,来保障对学生生涯教育和职业教育产生连续性的影响。第四,满足特殊人群的要求。倡议里要求各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公平入学的机会,消除种族、地区和性别歧视,提高特殊人群中学生成绩的实现程度,努力帮助学生获得接受深层次教育的机会,获得在技能、薪资福利、要求等方面都能得到满足的工作。

2.3拨款与援助

帕金斯第四法提到了联邦拨款资助,联邦和州政府需按要求负责对地方的职业教育进行拨款和资助。联邦政府每年为生涯和技术教育贡献约13亿美元,以支持创新和优质教育项目的实施。州和地方也付出资金以支持的生涯和技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支付教师工资及其他经营开支。在基金的分拨和应用方面也有一定的规定,并非任何地区都可以获得资助。法案颁布后,各州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申请上报以获得相应的资助基金,联邦政府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及该州往年的办学绩效进行审核,以确定其是否有资格获得政府资助以及其获得资助的金额。

3从2006年帕金斯法案看美国职业教育改革

每一次的帕金斯职业教育法的修正,都是以社会的变革为背景,应时代的需求而生。作为现阶段美国的生涯和职业教育的纲领性法案,它赋予当代美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以下特点:

3.1加强生涯咨询与指导

从美国职业教育的更名便可看出,在迈入21世纪之际,终身教育的理念也在职业教育的领域得到广泛认可,生涯教育在美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中是重要议题。从国家到地方至机构,广泛开展生涯指导和咨询,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合理的选择升学教育和职业生涯。生涯规划咨询与指导能为学生提供多方面信息,包括中学阶段的课程内容、职业生涯机会、学术和职业培训的种类、个人感兴趣的领域所相关的后期教育等。

3.2体现全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

根据法案的精神,要求所有人都能得到终身学习的机会,发展他们在学习中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进而保障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因此,各州政府和相应的职业教育机构需要对学生的学术成绩和职业技能承担更多的责任。所有相关政策的执行和开展,最终目的便是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职业能力,这都是法案四中一直强调的内容。把职业教育逐步扩展到所有学生的精神还在当代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继续贯彻,并非局限于上不了大学的学生,体现了全民职业教育的思想。

3.3实现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整合

法案中提到“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必须通过综合的渠道整合起来,包括改进职业教育学术课程内容”,其目的在于通过职业教育生在学术课程上的进一步学习,帮助学生在学术活动或者就业准备中获得更好的途径。根据帕金斯第四法对生涯技术教育进行的再定义,当今美国职业教育,要能为接受中等或中等后生涯技术教育的学生提供连续性较强、严谨的,与学术联系密切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为得到高层次教育或者新兴职业做好准备;提供相关的技能证书培训,以便受教育者进入劳动力市场获得成功;提供包括应用能力的学习,这样会有助于培养学术能力、推理和问(下转第26页)(上接第8页)题解决能力以及一般的就业技能。

3.4促进中等与中等后生涯和职业教育的合理过渡

若要得到要求高,待遇好,技能强的工作,必须完成高中阶段之后的相应培训教育,为了在中等教育及以后的阶段建立相互融通的通道,生涯咨询技术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根据帕金斯法案四中强调要加强中等和中等后教育之间的联系的要求,增加两者交流合作的项目数量可观。目前美国在建立中等教育及以后教育过渡的体系上,已经充分体现了灵活性与开放性,通过学分制、技术准备等途径来实现过渡。

参考文献

[1]张建党.美国职业教育立法与职业教育.学位论文,2004.

[2]简林.教育立法――职业技术教育兴旺之源――从教育立法对美国职教的作用谈起.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

[3]李双雁,张桂春.从“帕金斯法案四”看美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4]pUBLiCLaw105C332―oCt.31,1998,CaRLD.peRKinSVoCationaLanDappLieDteCHnoLoGYeDUCationamenDemtnSoF1998,pdf.

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案篇8

关键词:法律教学;案例;措施

一、法律与案例的联系

法学,作为人们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科学所不同的就在于法学的有关概念都是与社会实践相关联的,而自然科学只是从理论上阐述原理和方法,有很多缺乏实践意义。应该看到,我们的社会主义法律体制在不断地健全,正在走科学化的道路。

案例教学法是19世纪末期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提出并进行应用的,它被誉为美国法学教育的创举,对世界法学教育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法学教育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研究好案例教学对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的法学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适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型法律人才,而且必须是一种应用型人才,不能纸上谈兵。案例教学基于法律基本概念原理,通过分析经典案例,包括民事、经济、行政、刑事等,对事件的原委从法律的角度作出科学的判断,从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案例教学有着全面性、科学性、指导性等优势,比起枯燥的概念和理论,更能让学生接受。此外,案例教学会用真人真事来给受教育者以启示,能使受教育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既能增强他们的职业使命感,又能树立他们的荣辱观,因此,案例教学有着广泛的社会意义。尤其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在法律教学中突出案例教学的主体地位,意义重大。

二、合理运用案例教学的措施分析

1.在案例教学中强化思想道德素质

法学从根本上说是研究人的科学,培养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在法律教学中至关重要。目前在很多高校都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门课,通过大量的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19世纪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在他的《普通教育学》中明确指出:道德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的。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法学界涌现出了一大批道德高尚的从业人,他们不畏权势、不畏艰难,为民请命,敢于揭露社会现实,显然,这些人都具备了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能做到用道德统率法律,凭良心说话。在课堂上,通过大量的案例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一定会对他们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2.用快乐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法律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但由于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都存在单一的特点,所以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实际教学中,法律课堂的教学气氛就显得严肃、显得死板,没有生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改变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值得每一位法学教师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法,比如多媒体教学、电影电视剧教学、法律讲堂、故事会及社会实践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这样他们既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又提高了认识,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最近两年,中央电视台(CCtV-12)新推出的《法律讲堂》节目,就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普及公民的法律知识,生活版和文史版两种主题,收视率很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生硬死板地光讲内容,已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大胆地更新教育理念,开拓性、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手法,才能使今天的案例教学别具风格,引人入胜。

3.提高讲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并对他们进行再培训

目前我国高校的法学教师大多没有实践经验,多是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因此,他们在讲课的时候缺乏现实背景支撑,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往往缺乏说服力。如果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接触一线的案例、一线的民事或者刑事案件,深入其中,那么,他们在讲课的时候就更容易理论结合实际,案例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此外,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进活跃在法制内外的积极分子,比如律师、法官、社会活动家等,将他们带入课堂,把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告诉学生,这样案例教学会取得更明显的效果。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制需要继承者、开拓者。只有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缔造伟大的社会主义美好明天。案例教学已经走入法制课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适合我们国情实际需要的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庆.论法律概念的实践逻辑:兼论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2).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7.

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案篇9

一、中职学校法律教学的现状

《2012年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提出中职毕业生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产业大军中的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在肯定了中职毕业生高就业率的同时,也指出中职学校学生的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强,易受外界干扰,教育难度大。另有学者统计,当前我国中职生有违法倾向(如强行索要、任意殴打他人等)的约占28%,有厌学倾向的约占42%,其他不良行为的约占15%,问题学生中女生占19%,此外还有部分学生与社会无业人员往来密切。由此统计可以看出,年龄相对较小的中职生由于社会阅历浅和经历少的原因,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太清楚,因此,笔者认为相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更有必要加强对中职生的法律教育。中职学校学生的法律课程是必修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的法治意识。笔者在中职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连续多年担任《职业道德和法律》的授课工作,在工作中深刻地体会到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法律意识比较单薄,法律知识比较匮乏,法律修养需要提高等一系列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释:一是因为法律课程多为考察课,相对于专业课来说,不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基于此,中职学校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二是中职学校法律课程的课时有限,如笔者担任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仅仅在第二学期开设此门课程,并且最多仅有30多节的课时,而据笔者了解的情况,其他中职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程也大多如此。鉴于此,中职学校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三是中职学校的重要培养目标即为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于专业实践课的重视,忽视了必修的法律基础课,学校的忽视、片面追求专业技能指标,客观上也会导致中职学校学生法律知识的薄弱。在我国中职学校教学要求和教学实践中,法律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在很多中职学校中,法律教育仅仅是德育教育的一个补充,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中,德育教育占了相当一部分。当然,德育教育和法律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将法律教育认定为德育教育的补充,这样的定位是不恰当的。中职学校将法律教育认定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足轻重的部分,从根本上导致了中职学校学生的法律认识淡薄,从而造成更多的违法违纪行为。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应当将法律教育与德育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从思想和行为等方面共同培养塑造合格的中职学校学生。

二、中职学校法律教学的经验及问题分析

2008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其中明确指出:“要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鉴于此,笔者在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律》的授课过程中尽量采用案例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讲授过程中,笔者发现在职业道德这部分,可以生动地运用课堂互动,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法律教学这一部分,既要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枯燥的知识,又能够丰富课堂的形式,深入问题分析,笔者认为一直是一个难题。在最近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案例讨论这种形式,比如在讲到法律犯罪这一部分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展示了前几年影响较大的《许霆案》的视频,接着提出了问题:

(1)分析许霆是犯罪行为吗?还是一般违法行为?

(2)你认为法律怎样制裁许霆的行为?

(3)你从许霆案当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使得学生在直观地感受的同时,接着采取分组课堂讨论的形式,讨论此案件触犯的相关法律,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的几点问题:首先是针对与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仅仅采用单一的讲授方式,课堂效果不好,并且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其次是法律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学生本来对枯燥的教条的法律知识就容易产生抗拒,而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法律教学内容仅仅是课本上的内容,起不到应用的效果。再次是对于中职学校来说,认为德育教育和法律教育这种基础公共课的重要性远远不及专业课。

三、对中职学校法律教学的思考

针对上文所分析的中职学校学生学习法律的必要性、中职学校法律教学薄弱的现状、笔者在中职学校法律教学的经验及中职学校法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对中职学校学生法律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法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实践性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语言的论辩及教条式的灌输,应该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深入浅出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接受并且运用法律。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等形式,大量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改变枯燥无味的法律课堂,尽可能让中职学校的学生在直观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遵守法律。并且,基础法律的教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鉴于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模拟案例、课堂互动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找到答案。多样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于法律的认知与遵守态度。笔者认为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是精选案例,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选择热点的时政问题,而不拘泥于教材,这样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使得学生在讨论结束后能够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掌握相关的法律要点。二是呈现案例,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如多媒体形式、学生表演、教师描述等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三是讨论案例,讨论案例时教师要采取适当的引导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景,将案例的内容与法律观点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地进行探讨实践。四是总结评述,案例教学的核心在于案例的总结评述,此部分将整个案例进行综合和升华,促使学生调整视角,开阔视野。

(二)法律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上文的分析,目前中职学校法律教学的困境之一就是法律教育依附于德育教育,决定了中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教育具有充满政治色彩的思想教育。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必备的法律素质,成为学生立足社会的必备素质。所以,在法律教学内容中可以选择热点的社会案例与基本的法律条文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最近频发的谎称飞机上有炸弹,迫使飞机降落事件,在这些事件中,航空公司和乘客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在此类案件中,谎报人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已经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1条之一的规定,应以编造恐怖信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法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法律素质。另外,在制定中职学校的法律教学内容中,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一是中职学校法律教学的开展并不是将学生培养成精通法律的人才,而是让学生把握生活中的相关法律知识,自觉形成高水平的法律意识,达到社会对于中职学校学生法律素质的要求;二是因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因此中职学校应根据本校的需要制定适合的法律教育课程,尤其是制定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的法律教学内容,深入浅出、不枯燥、不乏味,最后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三)创造法律意识培养的环境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学生法律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校的法治氛围对他们有着更直接和更深刻的影响,这就需要校园这一平台为中职学生创造法律意识培养的环境。比如说:

(1)可以开展普法宣传月活动;

(2)可以利用学校部分教师和校外司法专业人员的法律智力资源,开展“周末法制教育系列讲座”,每学期制定出计划并严格执行;

(3)帮助学生建立法律协会,进行有关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

(4)组织学生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

(5)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实践提高素质;等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可以丰富校园生活,减少违纪违法行为。通过学校范围内创造法律意识培养的环境,促进学生懂法、学法、遵守法。耶鲁大学杨德尔教授说过:“法律教育的第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第二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社会正义感。第三是从广义的角度维护法制。”这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目标,同时中国学校法律教育肩负着法治建设的重任。

四、结语

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案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五”普法规划和决议要求,通过在全县组织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广大青少年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

二、活动主题

学法守法用法,建设美好祖国。

三、活动内容

全县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以《宪法》为重点,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逐步养成青少年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民意识和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使青少年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活动紧紧围绕“议案例、学法律、明事理、守法纪”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展开,使广大青少年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和观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普法教育电视片,激发青少年学生学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中学习法律知识,吸取教训,明白事理,遵纪守法,养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是以《遵义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典型案例汇编》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普法教育电视片为教材,开展典型案例“议案例、学法律、明事理、守法纪”活动。县属中学、各乡镇(区)中学以征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普法教育电视片和《遵义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典型案例汇编》为重点学习内容,并在其中选择案例,组织学生针对案例,采取学校黑板报、法制宣传廊、校刊校报、校园广播等载体,开办法制宣传教育专栏、专版、专题;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开展讲座、征文、故事会、以案说法、模拟法庭、法制小报编写、法制主题班会、“小手拉大手”等方式从案情经过、案件性质、法理剖析等方面,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进行“议案例、学法律、明事理、守法纪”活动。凡已征订未领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普法教育电视片的学校,请在11月1日前到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办理,并领取《遵义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典型案例汇编》。每个学校的每个班级在12月1日之前,至少要选择2个案例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并观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普法教育电视片1次以上。

二是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征文竞赛活动。县属中学、各乡镇(区)中学要组织学生开展法制征文竞赛活动,评出本校的优秀作品。并于11月10日前从评出的优秀作品中,向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荐3篇,由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教育局、团县委、县关工委组织评选,确定全县青少年法制征文竞赛等次。征文选材要紧扣《遵义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典型案例汇编》中典型案例,题目自拟、体裁不限、以小见大,内容紧凑实在,篇幅在800-1500字左右。

三是开展法制演讲比赛。县属中学、各乡镇(区)中学要组织本校学生开展法制演讲比赛,在评出本校优秀选手的基础上,推荐三名优秀选手,组队参加全县青少年法制演讲比赛(具体时间届时通知)。法制演讲的内容要体现《遵义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典型案例汇编》中的典型案例,演讲时要求脱稿,使用普通话,演讲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四是积极参加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县属中学、各乡镇(区)中学要积极组织参加第六届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并于活动结束后,将组织参赛情况书面报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

参赛时间2010年9-11月,答题网址:;关网站答题,即时提交答案,竞赛活动组委会根据答题成绩确定获奖人员。

四、工作要求

(一)县属中学、各乡镇(区)中学和相关部门要把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作为推进“五五”普法规划全面落实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要根据本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认真做好动员发动工作,精心组织好本地的推荐、选拔工作,推动工作落到实处。工作方案要措施明确、责任到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于10月28日前报县依法治县依法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