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5:37

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篇1

关键词:少儿;舞蹈教学;素质教育

一直以来,艺术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少儿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对于少儿的智力开发、道德培养、意志品质的养成、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意识的增强具有其他教育无法代替的良好作用。

一、少儿舞蹈有利于孩子智力开发

跳舞对于孩子大脑的开发有着强大的作用,在跳舞过程中,孩子们会尽力摆动身体使动作协调,而这就恰恰促进了大脑的高速运转,使少儿的创造力得到很大的开发,从而促进少儿智力发展。孩子天生好动,而舞蹈就是给予了孩子一种“可以动”的条件,他们在“动”的过程中,感受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的变化,提高他们对于自身及周围事物的感知。而舞蹈又是“无声的语言”,这就需要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去感悟舞蹈动作的丰富内涵,这就无形中培养了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及想象能力。因为舞蹈是门综合艺术,要掌握它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而一段即兴表演往往可以看出很多孩子的特点,例如我们用《快乐的小鸟》作为主题,让孩子们进行一段表演,就会看出很多有趣的动作,有的孩子会表演之前教给他的动作,还有的同学会进行自我创作,根据音乐节拍跳舞。这就很好地说明了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少儿舞蹈有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在少儿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否则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孩子们生性天真,少儿时期的德育培养孩子们道德品质的开始,也是关键时期,而将这种德育融入舞蹈中,也是基于舞蹈对于孩子们的极大的吸引力。少儿舞蹈有很多是有故事情节的,大多讲述一些让孩子们很容易理解的真善美的故事。孩子们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本能,使他们更加关心自己周围的亲人、朋友、同学甚至是陌生人。如少儿舞蹈《手拉手》,表现的是一个失去了父母的小朋友在其他小朋友的帮助下乐观起来的故事。在排演这个舞蹈时,要求孩子们不是简单地记住动作,而是深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人文关怀,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使孩子们明白关心人,帮助人,献爱心。

三、少儿舞蹈有利于孩子们意志品质的培养

舞蹈训练最讲求的就是坚持,这就要求孩子们要有顽强的敢于面对困难的意志品质。舞蹈训练对于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有很强的要求,例如,在跳民族舞时,孩子们肌肉的柔韧度一定要高,这样在表演时才能更加伸展自如,表演出的效果才更加有力。但是在柔韧度训练中,孩子们要承受很强烈的疼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有比别的孩子更大的耐力和决心。而对于当代的独生子女来说,娇生惯养使他们无法体会到什么是顽强意志力。因此,柔韧度训练就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可以帮助孩子们在劳逸结合中养成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力。一旦训练完成,在孩子们的心中自然会形成一种感觉: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更加认真做事,并且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四、少儿舞蹈训练有利于孩子们身体素质的提高

身体素质是否健康对于孩子们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儿进行舞蹈训练可以帮助孩子们身体四肢更加的灵活、协调,也能够促进孩子们骨骼的发育,避免出现“驼背”“端肩”等不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气质,这在以后的待人接物时,也能端庄得体,落落大方。同时在进行舞蹈训练时,还能改善孩子们心肺功能,听音乐跳舞也能放松孩子们的身心,帮助孩子们保持阳光乐观的心态。这就使他们在未来面对任何事,都能充满自信。

五、少儿舞蹈有利于孩子们审美意识的增强

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意识是舞蹈教学的内容之一。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气质得到了锻炼,优雅的气质和落落大方的性格是孩子们一生的财富。舞蹈教学不仅能培养孩子们的形态美,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心灵美,一些优秀的传播正能量的舞蹈作品所蕴含的内涵也是在孩子们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少儿舞蹈教学对于孩子们全面素质的培养有着深刻的意义,在未来的素质培养中,应着重进行舞蹈教学,这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人才有着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篇2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 构成 培养 培养策略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认为:“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养成人的行为习惯的环境通常是广义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生活环境、语言环境、劳动环境、思想环境等。孩子在各自的环境中生长,对身边人身边事耳濡目染,会不自觉地去学去仿,因此,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沃土。当然,除了环境外,行为习惯、性格的养成更离不开正确的引导。

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辈乃至祖辈的爱都集聚在一人身上,使之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养成了他们养尊处优的优越感,同时也养成了他们不爱劳动的惰性,任性、骄横、唯我独尊的倔脾气,以及磨磨蹭蹭、马马虎虎的习惯。这说明孩子行为习惯、性格的养成,主要靠家庭的影响、家长的引导,更说明了环境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沃土。

一、学习劳动

许许多多父母在孩子咿呀学语时就教他们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寓意是教育孩子懂得劳动的艰辛,只有会珍惜别人劳动的人才会自己去劳动。要从小教会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并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让孩子在劳动中寻找快乐,能主动地、愉快地劳动。热爱劳动是人最重要的品性之一,通过劳动,既可以增强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又可以学会生活技能,同时还可以培养其责任感,对孩子今后的生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学习知识

没有哪一位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要想成才就得学习,从书本上学,生活中学,学习——成才的唯一途径。作为父母,不能只把眼光盯在“高分”上,“高分低能”的事例比比皆是,而应该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肯学、乐学、善学。作为家长,应起到带头作用,营造积极学习氛围。

三、学习做人做事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德才兼备”,也就是说,只有先有德再有才才叫人才;有才无德者是次品,只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向孩子讲解做人的道理,如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尊老爱幼、懂得感恩等。在生活中懂得与别人相处,绝不孤芳自赏,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能立足社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努力,齐头并进。

四、树立自信心,鼓励孩子自立自强

自信心,是推动孩子前进的动力,是孩子不断取得进步的力量。孩子的逆反心理比较重,承受能力较弱,家长应多说服少指责,宜疏不宜堵,更不能使用语言的刀子对其进行打击侮辱。切忌唠唠叨叨,语言要简略深刻、点到为止。这样不易挫伤他的自尊心,他们才会有自信心。只有有了自信,才会自立、自强,才会对学习、对生活充满热情,才会去追求、去奋斗。在这个过程中,要教会他们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成功不骄不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五、勤于观察、积累

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学生应当学会观察日常环境中的现象,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意识,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养成观察习惯,提醒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事物、观察变化、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创造条件,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身临其境,详细观察,尽情感受,充分体会,细致描绘,以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有顺序地观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观察,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学会用对比法来观察,学会用多种感官来观察,不仅用眼睛,还要用上触觉、听觉、嗅觉去观察,更要用心去观察。最后要创设观察的氛围。创造来源于生活,要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教师就要处处创设条件,通过情境的创设和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真正把观察变成一种习惯。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理念,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语文学习行为起动力支配作用。要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大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注意对环境的利用,把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学习习惯的内在机制和培养规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现在的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在爱的沐浴之下,家长要注意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从小形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行,促使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自己,张扬个性,展现自我,成为腾飞的“龙”!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篇3

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要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就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因为教师对幼儿的人文素养培养起关键作用。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反映在教师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思维模式、性格情感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尊重和对幼儿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学生就像是教师的一面镜子,赵寄石教授说:“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说明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的素养。“名师出高徒”,这句历史名言也再次证明了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对幼儿素养起关键作用。

1.读《纲要》,懂《纲要》,用《纲要》。熟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主要目标,并正确认识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什么。不要以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幼儿学“知识”,现在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学目标是幼儿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教学就是教师教幼儿学“做人”。虽然孩子学知识很重要,但学做人更重要。作为幼儿教师应拥有人文的情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把《纲要》的指导思想贯彻到幼儿一日生活中,不断实践、反思,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

2.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想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就必须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学习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在这弱肉强食的当今社会中,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教师平时充分利用时间阅读有关幼教的书刊、报纸、杂志等,或上网吸取最新的教育信息,多阅读一些教育家的书籍,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也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取其精华,学以致用。当然教师还可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教育经验和方法;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开展教学活动,积极实践,积累经验,不断反思、总结,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

二、提高家长的人文素养

家庭教育的环境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家庭和睦等关系都直接影响孩子人文素养的形成。为了提高家长自身的素养,加强幼儿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家长更好地懂得孩子的心理,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我们在幼儿园创设了多种人文素养的环境,如园内贴了许多有关人文素养的标语,给家长的言行举止起到提醒及规范的作用;每班《家园栏》、《家园手册》为家长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以互动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新教育的理念与育儿方法;在亲子游戏活动中向家长展示和介绍各种亲子游戏的方法,促进了家长与孩子的亲情;以家长开放日向家长展示了孩子的学习生活,让家长懂得了对孩子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与独立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多彩的活动使家长不但丰富了许多对自己孩子的育儿知识与经验,还提高了他们自身的品行情操,更营造了和睦、健康、快乐的家庭人文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孩子的人文素养培养,为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

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篇4

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早在1995年就有多种说法,到今天就更多了。这些说法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但可以概括为: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的、完善的、无缺陷的教育的代名词,它既包纳了传统教育之精华,又吸收了现代教育之长处,而把一切缺陷都留给了非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素质教育是一个过程,它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完善的教育,而不是已经十分完善的教育。笔者认为,21世纪的教育重在培养孩子四个学会,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着手点。

一、教育孩子学会求知,它的核心是学会创新

目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创新教学,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宗旨,并把创新作推进教学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学会生存的需要;重在培养孩子终身教育的能力。在农业时代我们的孩子如果有中学文凭生活个100年没有问题;在工业时代,我们的孩子有大学、大专文凭生活个100年也没有问题,但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只有终身学习才能生存。2000年的知识总量只相当于2050年知识总量的1%,如果不学习那就是文盲。21世纪对文盲的定义跟过去有所不同,过去认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就是文盲,现在认为,不学习的就是文盲,不学跟不识字没有什么两样,迟早会被社会淘汰。为了培养孩子终身教育的能力请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培养起孩子自学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实质就是自学时代。只要活着,就永远没有毕业的那一天,停止了自学就是主动退出竞争的舞台。学习成长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只要活着,就要自学不息,自学不止。自学能力是一个人人生中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也是生命成长的根本之道。二是培养起孩子自学的习惯。只要孩子具备了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他就具备了终身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篇5

关键词:培养;学习习惯;阅读习惯

我们常说: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语文的学习更离不开习惯的培养。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否好,直接决定语文学业水平的高低。好习惯是成就语文学业水平的根本保证,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先决条件。要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业水平,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培养。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一切学科学业水平的先决条件。而培养的最佳时期是在小学1-3年级,因为小学低年级是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心最强,又是他们许多行为习惯还没有完全定性的时期。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最能取得成效。一旦错过,要再培养好习惯,就会困难重重。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注重课堂四十分钟,可事半功倍。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才能及时捕捉要点,并与老师和同学积极配合、互动。其次,主动自觉的预习、复习,并阶段性的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分析得失。第三、自觉主动地学习。如果做到了前面两点,学习的自觉性也就有了。学习是件很辛苦的事,一个孩子在最初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下来,父母的引导和监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通过以下途径培养:1、明确学习的责任心,孩子一旦视学习为自己的责任,就会勇敢的担负起这份责任。2、培养并保持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从正面引导他去学习,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3、适度的压力。学习自觉性的培养,还需要适度的外来压力。由于年龄的关系,小学生和中学生还不知道学习的利害关系,这时还需要老师和家长适当施加压力。正面激励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表现不佳时给予批评。此外,在培养孩子自觉性方面,榜样的作用十分显著,“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如果爱读书,孩子就会受到熏陶和影响。一个只知道玩游戏或者打麻将玩手机的家庭,孩子很难对书籍产生亲近感,更别说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了。由此可见,学习习惯的培养更多是由家庭教育来完成,而不是学校教育。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有效指导阅读,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我们经常奇怪,有的学生为什么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了?回答问题,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翻开作文本,内容单调空洞,语言苍白无力,特别令人触目惊心的是部分学生写作文纯属凑字数、完任务,书写更不及前些年的一半!我们都在问:我们的语文教育这是怎么了?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失职,是语文教育的失败!

我们的孩子不会用语言,更遑论语文涵养?细究原因,不阅读才是语文学习差的根源。我们缺的太多了,特别缺的就是阅读。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不阅读的孩子是学习上潜在的差生。”很多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差是因为理解能力差,理解能力差是因为没有将题目读懂,大部分情况是读熟了也就理解了,答案自然就浮现出来。因此各级语文教师和父母都应把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放在首位。那么,该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首先,自由与计划相结合。计划是制定较长远的阅读计划,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就应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最初父母可以给孩子读,或讲故事,等到孩子识字以后,就可以独立阅读了。自由是阅读的时间可以随机,特别要会有效的利用空闲时间。此外,要科学选购图书,一方面遵从孩子的意愿和兴趣,另一方面家长与老师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合理的引导他去读一些优秀的被称作经典的作品。

其次,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孩子的阅读更多的带有盲目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指导:(1)指导孩子观察周围的生活,丰富其直接的感性经验,引导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把生活和读书有机结合起来。有一段时间我的孩子对动植物很感兴趣。我和他搜集了有关的书籍,并对本地的动植物进行观察。这样做,既丰富了他的想象,又教会了他如何利用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眼界。(2)养成思考的好习惯。读一段时间后不妨和孩子进行讨论,对书中内容进行思考。在学校或者实际生活中,教师和父母可以多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孩子多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但可以深化他对书本知识的认识,还能激发他读书的兴趣。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也可能走向更深层。(3)教授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比较阅读、圈点批注等方法。

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篇6

关键词:兴趣爱好,强化兴趣,改善环境,扩展兴趣

一、引言

古今中外各种伟人的人生历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兴趣爱好的培养会影响人的多方面发展。适度健康的兴趣爱好,能帮助孩子更好的认知世界,丰富生活,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家庭作为孩子第一个启蒙环境,父母则充当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幼儿兴趣的发展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选择作用。笔者根据相关经验,总结了以下几方面:

二、培养升华兴趣爱好

0~3岁是一个跨度不大但孩子身心差异很大的阶段。对于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兴趣爱好的选择方式也不尽相同。许多大人觉得枯燥乏味的兴趣却在孩子身上散发出无穷的乐趣。例如:孩子年幼,喜欢观察蚁群搬家。此时,细心的家长应陪同孩子一同观察,并抓住时机向孩子提几个易引起孩子兴趣的问题,让孩子作答。诸如:“蚂蚁的身体有几个部分组成”“蚂蚁的食量有多大”等等。当孩子对问题不解时,家长应适度给出细心细致的解答,并系统权威的给孩子讲述蚂蚁搬家的全过程和蚂蚁生活的知识,使孩子在参与与倾听过程中,将观察蚂蚁搬家的小事升华为孩子提升科学兴趣和知识广度的手段。

三、感染强化兴趣

个体的兴趣源头往往来自家庭的认知和智力方式,所以恰当利用感染的力量,可极大的强化孩子的兴趣爱好。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实例,诸如:坡之所以能名垂千古的原因之一便是其父亲从小对东坡良好的文学素养熏陶,并重视从小对兴趣爱好的培养,其曾亲自辅导孩子补习古文,东坡的母亲也在文化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亦较为重视培养幼儿的文学素养技能。沐浴在如此家庭环境下,良好的环境熏陶自然有助于孩子文学综合素质兴趣能力的提升。

四、改善教育环境

模仿是获得知识的方式之一,特别对于0~3岁儿童,模仿能力十分强大。幼儿常常接触的事物,旺旺容易勾起模仿的本能并创造对某种事物的兴趣态度。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战国时期的孟子,其母亲为了给孩子寻求一个适宜孩子生长的环境,三迁其居住地,最终对孟子的幼儿兴趣启蒙影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导航和推动作用。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清除的人知道改善环境对于孩子兴趣培养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发展兴趣的另一个必要因素就是需要为孩子营造一个环境,使兴趣氛围得到净化。

五、扩展转移爱好

儿童年龄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强,故在0~3岁阶段是孩子兴趣稳定习惯最差的时候。其兴趣爱好很容易改变,毫无定性。家长首先应该正视这种情况是正常情况,再在不强制干预的情况下允许孩子改变兴趣爱好。家长应认识到此类行为其实是幼儿兴趣爱好广泛的表现,因为兴趣爱好转移的重要就在于可通过不断扩展孩子看待生活的视角,扩大孩子的眼界,拓展孩子的知识面。

六、学会鼓励

任何兴趣的强化都与一定的效果有关,兴趣爱好帮助效果的产生,而效果又能帮助兴趣爱好的养成。针对此点,家长应适当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例如:若孩子对音乐感兴趣,家长对孩子的鼓励会使孩子对孩子音乐素养有更加浓厚的兴趣。反之,过度的批评会阻断孩子的兴趣发展。道理很简单,人付出了努力总是希望较为良好的结果,幼儿也一样。孩子的进步应转化为家长十足的鼓励声,如此让孩子感到为此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他的兴趣爱好也会得到较好的优化和稳定。

七、根据优势培养主要兴趣

孩子如树苗,是苗都可成材。父母的任务,并非在于强迫孩子学习特定,而是要适度发展孩子的主要兴趣爱好,分析孩子的优势,从而着重地培养孩子的主要。主要技能的培养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优势,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八、防止消极兴趣

积极兴趣是对个人成长有利的兴趣爱好;反之,称作消极兴趣。家长应善于鼓励积极兴趣,坚决抵制消极兴趣。例如:孩子的无知和好奇性会促使孩子模仿抽烟喝酒等消极技能。面对此情况,家长应明确表态带头抵制。另一方面,家长应充分担当责任,充当孩子的启蒙老师,多陪孩子,为孩子安排每天的生活,用巧妙的手势和动作向儿童表达对于兴趣好坏的认知看法。

九、结语

总而言之,能正确看待和培育幼儿的兴趣特长,父母有着重要的责任。幼儿兴趣的养成,也是日益积累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作为父母既能懂章,又要得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八条第四小点.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7).

[2]霍华德·加德纳.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m].

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篇7

少儿美术教育想象力心得思考

少儿美术教育是少儿美术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内容,也是少儿在以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孩子长到两岁至三岁之后就开始喜欢涂鸦,这是天生的,先天性的,也就是所谓人的本性。不管他会画或者是不会画,总喜欢涂,总喜欢构线,一根长长的线构画了他很多在里面的故事人物。这时孩子还不会使用文字来表达,但是他会用涂鸦的方式表达他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只要作为家长愿意去倾听,就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孩子在其绘画的涂鸦阶段似乎没有天才与非天才之分,孩子在涂鸦中不规则的线条和不成形的色彩,往往使他们兴奋与冲动。这些混沌、重复的、毫无驾驭能力的绘画在孩子眼中就是创造,从而使孩子感到创造的成就感。

然而,通过笔者在多年少儿美术的教学中的一些观察发现:当今少儿美术教育中存在许多因素对少儿美术教育影响较大,比如教师因素、家长因素等。本文将对这些因素进行简要探讨。

一、教师因素

在影响少儿美术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因素尤为重要,因为教师在整个少儿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承担着“教”这个重要的角色,教师水平和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教学质量,乃至影响少儿今后的成长发展。一名合格的少儿美术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绘画功底,还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懂得和关心少儿的心理的发展。否则,如果教师采用片面的教学方法,将对少儿今后的成长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英国当代艺术教育家赫伯特・里德曾说:“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进而增进其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少儿美术的教学活动中应重在挖掘孩子们无限的潜能和想象力。老师在讲解时应以鼓励孩子们绘画兴趣为主导,不要过多的讲究美术专业知识,如技巧和用色等,应强调一个“像”字。如果能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将使孩子的潜能或想象力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美术兴趣。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下应该启发孩子所有潜力,让所有喜欢画画的孩子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因为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用各种形式去发现,去激发,用实践来启发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画画中感受到童年时期的乐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学校及以后的生活中充满信心,充满对画画的浓厚兴趣,喜欢上丰富的生活,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

此外,教师除了在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绘画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和想象力外,还应注重孩子们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比如在上手工课的时候,由于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几乎不承担任何小的劳务,所以,上完手工课之后都不知道清理好桌面等,因此,在上手工课的课程中,可以利用孩子们对教师的敬畏来要求孩子们在上完课之后要做好桌面的清洁整理,然后才能给予表扬。这样能培养孩子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养成爱卫生的习惯。

二、家长因素

家长是孩子们生活成长中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们最为亲近的人。家长对于孩子们美术兴趣的培养也起到尤为关键的作用。不管学什么,兴趣最重要,它是推动最有效力的内部动力之一,可以引领少儿进入任何一种学科领域并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们绘画兴趣的培养,而不应该盲目的“追崇”,也不应该一味地把培养孩子的画画作为一项必备的特长,作为今后升学加分的工具。

家长切忌不可把培养孩子的美术兴趣和能力作为一种“时尚”,看见周围街坊邻居同学都在学,或者看见有些孩子画的画很漂亮,又或者是家长自己哪方面特长比较薄弱,让自己的孩子去学,总是拿着别人的孩子和自己孩子做比较。例如,“你看看那位同学画的真漂亮,画的真像,用颜色用的多漂亮”等一些伤害孩子幼小心灵的话。有些孩子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已经厌倦了,有些不太喜欢画了。家长着急来与笔者沟通,笔者会开始问问少儿自己内心的想法,然后给他们开导、鼓励、信心。有的孩子是学习科目太多,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来消化。而有的孩子根本不喜欢画画,是家长逼着来学的,这样笔者会劝导家长让孩子暂停一段时间学画画,让家长和自己的孩子多考虑一下是否真的对这个爱好感兴趣。

家长应该要协调教师与孩子以及课堂之间的关系,使教师、家长都要重视起兴趣在少儿美术教学中的作用,采取更多更好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兴趣,促进少儿的健康成长。绘画是孩子心灵的表现,也是他们在成长中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想象和创造力表达着人之初最美好、天真的情感。艺术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使人吸收前人很多优秀文化,激发其创新意识。家长应该在少儿美术教育的活动中与教师一同让孩子们展现其天真、活泼的童真,同时,让孩子们充分发挥其聪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少儿美术教育过程中,如何激发起孩子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正确的辅导方式至关重要。笔者在给学生讲解时会抓住儿童心理,关注他们的一些内心活动、生活动态、兴趣爱好,以及每个孩子不同性格特点。在黑板上示范时,会举很多例子,用边讲解边讨论的形式和学生一起完成,要求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思考。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以及喜欢的东西、爱好不一样,给他们进行不同的讲解、不同的肯定与鼓励,发现他们的长处优点,激发和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而在用色时,也会发现很多不同,有些儿童喜欢深色,有的喜欢用漂亮浅色欢快的颜色,而有的喜欢一直使用一个单一的颜色等情况。这样在用色的课堂里,笔者开始让少儿大胆地用色,不要问老师用哪个色,自己喜欢用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这样一节彩色课之后,就会发现不同学生对颜色有不同的爱好和敏感度,以便在今后的上课过程中,根据不同孩子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讲解。

四、结论

少儿美术教育是少儿综合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内容,通过对少儿进行美术或其它艺术门类的教育,能有效提高少儿眼、手、脑的协调性。少年儿童从小接受美术教育,这对其健康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从事美术的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本着重在启发的原则,综合平衡少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对孩子们的影响,对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进行正确的培养,把心思多放在如何激发少儿的创作潜能上,如何提高辅导水平上,使辅导方式多样化、趣味化、有效化,而绝非盈利化,以求的一时名利。只有这样,才能使少儿美术教育在真正提高少儿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鹤.论当代少儿美术教育[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8(S):225-226.

[2]岳海波.少儿美术教育之我见[J].其他学科教学,2002,(19、20):111-112.

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幼儿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说:“幼年的生活是最主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在大力提高全民素质的今天,幼儿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把每一位孩子都培养成热爱祖国、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发展,最终将孩子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幼儿素质教育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对孩子们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细致观察和分析,不断探索适应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教育方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材。要搞好幼儿的素质教育,除知识能力的培养外,尤其必须注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会孩子学会做人

一个人具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健壮的体魄、高强的本领,这对于成就一番事业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他不懂得怎样做人,就不会正确地做事,就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那所有这一切都等于零,这首先要归结于我们教育的失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里面涵盖了许许多多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修养身心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发育的起步阶段,在这个时期,幼儿的智力开发在孩子的成长中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其人格、情感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更为重要,因为孩子们的思维、观念特征一旦养成,就会影响到其一生的行为,所以,幼儿教育除要教会孩子们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审美外,尤其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培养正确的观念,教孩子们学会怎样做人。所以,培养孩子们具有美好的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明辨是非、学会做人,是做好幼儿教育的前提。

由此可见,在教会孩子知识、技能、健身、美育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对孩子的做人教育。要教会孩子们热爱自己的祖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要教孩子们说真话,教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做一个具有责任感的人,教孩子做有益的事,不做伤害社会、他人、自己的事,教会孩子们懂礼义,教会孩子们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等,总之,要教会孩子们掌握做人的基本准则。

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和人际关系等。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社会上很多不良现象甚至犯罪的出现无不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关,人一旦发生心理障碍,就会出现孤僻、自私、忌妒,还有暴躁、易冲动、易走极端、自控能力差等现象。科学家通过研究大量的成功者得出结论:许多杰出成就者,都和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关。科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智商,更取决于情商的高低,这已为许多实践所证实。由此可见,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往往会影响到他一生的成败。

一个人具有健康的心理,就会表现出求知欲强,对新事物有出浓厚的兴趣,意志力强,不怕困难和挫折,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情绪稳定,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很少焦虑不安和忧郁,人际关系和谐,能积极与人交往,能与人和睦相处。幼儿园是孩儿们第一次步入陌生的集体生活环境,幼儿园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起着决定性作用。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十分关键。因此,幼儿教育必须注重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就必须了解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细致地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性格、情绪和行为,像妈妈一样呵护每一个幼儿,让孩子们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因为只有快乐的孩子才是积极的、健康的,因此,幼儿园应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此外,尤其要注重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使儿童明白挫折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情,教育儿童要正确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提高挫折承受力。在这方面,可以综合地从观念、情感、能力等方面加强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在认识方面,教育儿童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在情感方面,要让儿童体验挫折,消除其恐惧心理,帮助孩子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能力方面,教给孩子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体验战胜困难的乐趣。教育孩子们,挫折打造成熟,困难成就人生。

三.培养幼儿具有创新素质

创新就是与众不同、不落窠臼,敢于独劈奇经、推陈出新。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会勇于尝试,敢于实践,会不怕失败,创造出新的天地。在当今这样一个时代,社会竞争加剧,知识呈爆炸式增长,一个人、一个民族要跟上时代的发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具有创新力,创新能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在我们所实施的素质教育中,关键一条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在幼儿素质教育中,必须突出创新力的培养。

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篇9

幼儿教师要转变观念,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营造适宜孩子们生活、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以幼儿教学实践中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教育实践探索各种有利于学前教育发展的教学理念。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中,利用训练孩子说话的机会营造和谐的气氛,构建温馨环境。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并且把握每一个细节。比如:每天放学前,可以让孩子给你讲一讲他这一天所做的事情,每天入园后,让孩子们简述一下在幼儿园里见闻,对那些比较有特色的新鲜事和趣闻让几个小朋友一起讲,看谁用的时间最短,表述的最清楚,看谁讲的最生动。教师可以一边听,一边给孩子们修正一下表述不清的地方,对那些讲的生动形象的孩子给以进一步鼓励。同时可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演示技术,让孩子们集中观看电视里播放的动画片以后,教师引导幼儿复述一下动画片的内容,并且鼓励孩子们围绕某一兴趣点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说说自己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另外幼儿教师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智力水平的差异,为每一位孩子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家庭作业”,比如让有的孩子学说绕口令,有的孩子背诵优美的精短诗文,有的孩子学唱歌,有的学讲故事等等,另外教师尽可能与孩子一起讲故事,一起编故事,一起玩文字趣味游戏活动。这样一方面能给孩子提供更多说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则能使孩子在学习说话时,随时获得启发和辅导。通过多渠道反复锻炼,孩子说话也逐渐做到了言之有序,在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及各种各样的兴趣活动中积累更多的词汇,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在辅导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幼儿的兴趣化语言教学活动就是一项打基础的工作,幼儿教师一定要在强化自身素质的同时,要在学前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并且培养每一位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丰富幼儿教学内容,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二、综合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

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演示功能,以其灵活、生动、形象的图形和动画表现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发挥对生活强大的模拟功能,增强幼儿对生活、学习过程中无法感知的事物的形象化了解,从而使幼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化难为易,更加有利于幼儿进一步掌握教学中的各种知识,激发孩子们的求知兴趣,有效巩固幼儿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主动去和孩子们聊天的同时,应用教学课件,播放科技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幼儿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有利于对幼儿学习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幼儿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可以针对相关课程内容以及教学重点,创设相对应的多媒体课件,辅助幼儿教学,使之能够顺利而且有效完成,而且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和求知精神。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幼儿园教师可以随时选取不同动、植物的视频进行演示,这样既可使孩子们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幼儿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现代多媒体教学与幼儿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应该以提高素质教育为前提,以优化教学环境为基本要求,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以提高幼儿教育教学质量为目得,逐步将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与学前教学的综合素质培养有效结合起来,实施成功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辅助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教育教学发展,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拓宽幼儿的视野,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利用动态化演示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强化识记功能,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三、发挥多媒体优势,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数字化现代信息技术满足了现代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多种需要,不仅从教学方式上,而且从教育教学理念方面,不断促进幼儿教育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方法的深层次变革,教师要充分激发幼儿学习各种新知识的兴趣,幼儿教育教学的时代要求需要幼儿园教师以民族文化精神为核心,强化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提高幼儿的学习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在幼儿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素养。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动态演示功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践的能力,提高幼儿综合素质,通过教育教学资源的互相配合,加强信息共享,拓展孩子们的视野,能很好地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幼儿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的语言能力要得到发展必须有一个相对宽松、和谐自由的文化氛围,语言能力培养方面的教育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着力于基础的教育教学活动,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幼儿语言能力培养与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园教师决不能把孩子们的语言教学活动搞成向应试教育的方向发展的枯燥型课堂教学模式,尽可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通过有效的语言交流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减轻幼儿的识记压力,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发展能力。

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三心”;“三感”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28(2008)01-0054-04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可见,对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缩影,家庭教育的先在性、亲和性决定了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起着奠基作用。然而,目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养育中轻教育的误区,这既不利于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因而,为了进一步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家庭应注意培养孩子的“三心”、“三感”。

一、“三心”

1.自尊心

自尊心又称自尊或自尊感,是指个体由肯定的自我评价引起的自爱、自重、自信以及期望获得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正当的、积极的情感。自尊心作为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影响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健全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自尊心是青少年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是前进的动力,是向上的能源,它是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常言道,树怕伤根,人怕伤心。如果孩子的自尊心受损,就会导致其破罐子破摔,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就难以对其进行教育了。

保护和扶植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运用惩罚

家庭教育中的“惩罚”是对儿童的某种思想行为施加负面的情绪体验,使其受到警示,从而控制其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对惩罚作了精辟的论述。一方面,他反对给儿童过重的惩罚;另一方面,他认为不能放弃惩罚,而且在特殊的情况下,还要借助棍棒惩罚。父母对孩子进行惩罚时,应把握好惩罚的艺术、时机和“度”,既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的目的。

(2)善侍孩子的缺点和错误

人无完人,每个孩子都有缺点,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都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父母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不可一味地讽刺挖苦,也不要当众斥责,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批评时态度要真诚,言语要委婉。

(3)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使一个人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最持久的发挥,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使孩子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西晋时,左思的父亲左熹一心想让儿子学书法,不惜重金聘请名家指导,可左思不感兴趣,学无所成。左熹又让儿子学琴,结果学了很长时间竟弹不出一支像样的曲子。这时左熹从失败中懂得了尊重孩子特点的重要性,根据儿子性格内向,记忆力好,对文学有特殊偏好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儿子学赋诗。左思如鱼得水,进步神速,不出几年,写得一手漂亮文章,最终成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其所著《三都赋》等文章脍炙人口,传颂千古。

(4)科学对待孩子的成绩

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是学生家长的共性。如果孩子成绩好,家长就高兴;如果成绩差,家长就失望、生气,有的家长甚至大发雷霆,将孩子训斥或打骂一顿。父母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对待孩子成绩的做法是否可行呢?1987年轰动全国的“夏斐事件”不能不引起各位家长的反思。作为家长应有一个正确的分数观。学生的分数只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效果的一个反映,是促进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不能决定孩子的全部。父母要客观、科学、冷静地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孩子考得好,既要鼓励表扬,又要告诫其不要沾沾自喜;考得不理想,便设身处地帮助孩子分析总结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和孩子一起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

(5)保护孩子的隐私

孩子的隐私是孩子不愿让他人知道的秘密。法律规定,公民的隐私权不受侵犯,父母应尊重孩子的隐私。当然,如果孩子做了越轨违法的事,就不再是什么隐私,就应对其进行批抨教育,甚至做出处理。

2.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爱因斯坦),“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海伦・凯勒),“决心即力量,信心即成功”(列夫・托尔斯泰),“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乔治・萧伯纳)……可见,自信是学习进步、事业成功、生活美好的重要保证。

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后天坚持不懈地锻炼和培养。南京聋哑学校副校长周弘首倡的赏识教育在自信心的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靠赏识教育,他曾成功地把3岁半还不会说话的聋哑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全世界最著名的聋人大学加劳德特大学的大学生,后来又培养了上百个周婷婷式的早慧聋童。最近他又使接受他“赏识教育”的上百个“差生”转为“优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做父母的要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孩子,肯定孩子的长处和点滴进步,要善于对孩子说“你真棒”、“你能行”,家长一句赞扬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朵小红花都有可能成为孩子奋发进取、克服困难的动力。

成功的心理体验是一个人获得自信心的基础。父母要善于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为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适宜,“果子”应是跳一跳能够摘得到的。同时,家长还要培养孩子的耐挫精神,鼓励孩子勇敢地向困难挑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不消极,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把事情做成,从而获得自信。

3.感恩心

2000年“徐力杀母事件”、2004年“马家爵杀人案”震惊了全社会。无独有偶,2004年11月初,南京大学校园内出现了一封署名为“一位辛酸的父亲”的来信,这位父亲在信中控诉儿子只知向父母索取,甚至为了多要钱物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2004年7月一浙江男研究生因欲壑难填,声言要踩死其年迈心酸的老父亲,竟欲解除父子关系。2007年3月27日,郑州市一中年女子只因未给女儿买头饰,便招致女儿的破口大骂和女儿当街狠狠的两记耳光。诸如此类的事件层出不穷,触目惊心,发人深省,这充分反映了新时期我国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匮乏。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结草衔环与义犬救主,动物尚且知道感恩多情,为什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竟如此冷漠与无情?对青少年和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已刻不容缓。一时“感恩”成了教育的热门话题,关于感恩教育的文章和论文如雨后春笋般见诸报端和各类刊物,感恩教育活动也开展地如火如荼,“学会感恩”还被列为上海市《中学生守则》的一项重要内容,感恩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

家长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除了不要过度溺爱孩子以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的及早性

面对人们感恩之情、感恩之德、感恩之心、感恩之行的缺乏,人们呼吁要把感恩教育列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补感恩教育这一课。我们不禁反思:感恩教育靠补是否可行。对于孩子来说,儿童期是培养价值观念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研究表明,97%的孩子就是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的品性的。因此,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应从幼儿开始,越早越好。

(2)教育的长期性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优秀的品德。一种良好品德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育者对受教育者长期进行教育,常抓不懈。切不可把感恩教育只是作为一种“顺应潮流”或“追赶时髦”的教育形式,让感恩教育成了“一日曝,十日寒”的“做秀表演”。

(3)教育的层次性

培养孩子的感恩心,应先从培养孩子对父母的感恩心开始。试想一个对含辛茹苦把自己养育大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恩的人,又怎能对他人感恩、对社会感恩、对国家感恩、对自然感恩呢?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教育的示范性

目前有些孩子感恩心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父母感恩心的缺失。一个不尊重老人,甚至经常虐待老人,动辄就粗言秽语,牢骚满腹的家长,怎能奢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良好的感恩情怀?电视上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感悟于妈妈给奶奶洗脚,于是也颤颤巍巍倒了一盆热水给妈妈洗脚。“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家长,要想培养孩子具有一颗感恩的心,就应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从而让孩子的感恩心在父母榜样的示范作用下慢慢充盈起来。

(5)教育的自然性

感恩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培养孩子的感恩心并不是靠写一封感恩信、听一首感恩歌、讲一个感恩故事、看一段“剖腹产”录像、听一次苦口婆心的说教就能奏效的,教育者应善于利用和捕捉生活中的“小”事,把感恩教育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对孩子进行原汁原味的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孩子真正学会感恩。

二、“三感”

1.责任感

伟大的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责任心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种子,它若早早地播种在孩子的心田里,将会收获一生一世的幸福。”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有许多家长只是看到自己孩子的弱小而不能充分看到其发展性,片面注意他们的依赖性而不能充分看到其独立性,片面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只要孩子成绩好,什么都可以包办代替,结果丧失了许多培养和锻炼孩子责任感的机会。其次,家长要积极创设民主型的家庭生活氛围,尊重孩子在家庭中的权利,让孩子积极参与家庭事务管理并参与家庭决策,从而提高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再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从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做起。让孩子主动地分担一定的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碗、倒垃圾、打扫房间等。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整理书包,做作业认真,并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最后,家长要鼓励并支持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在活动和与同伴的交往中可培养孩子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优秀品质。

2.荣誉感

荣誉感是个体通过社会和他人对自己良好道德行为的褒奖和鼓励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自豪感的心理意识。荣誉感是鼓舞人们进步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是一种催人奋发、催人创造的催化剂与加速器,它能够提高人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增强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励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努力学习、勤奋工作。

在新时期培养孩子的荣誉感,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家长要从小就对孩子渗透“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孩子明是非、辨美丑,逐步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念,养成良好的德行习惯。第二,对孩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其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要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第三,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家长还要珍惜孩子所获得的一切荣誉。对待孩子的荣誉既不张扬也不贬低,这样才不会使孩子在荣誉面前滋长骄傲的情绪,又能使荣誉成为激发孩子上进的动力。另外,家长还要注意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多和学校沟通和联系,以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

3.幸福感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well-being,SwB)却有下降的趋势。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学专门术语,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影响主观幸福感下降的因素包括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前者主要指个体的人格特征、价值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后者主要指个体实际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自身健康情况、个人和家庭经济收入、人际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与个体的主观生活满意度有着一定的相关性。郑立新和陶广放在对小学儿童主观生活满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幸福感的影响。王极盛、胡洁分别对初中生和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无论是大学生、初中生还是小学生,幸福感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基本一致,即父母的理解关怀对子女的幸福感受有正面的影响作用,而拒绝、放任、严惩型等不良教养方式则起着负面的影响作用”。此外,孩子的人格特征、学业压力和学习成绩以及同伴关系也影响着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因此,父母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亲子关系融洽,同时,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幸福感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

[2]智银利,刘丽.儿童攻击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7).

[3]Dienere.Subjectivewell-being.psychologicalBulletin,1984,95(3):542-575.

[4]郑立新,陶广放.儿童主观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

[5][7]王极盛,丁新华.北京市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