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6:21

初一生物教学反思篇1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教学反思,除了修订教学目标,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反思在教学中的不足,尤其是自身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实践中的不足,从而针对这些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这些不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在进行《种子的结构和成分》教学时,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就应反思学生是否掌握了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探究方法,而这就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并反思采取何种方式进行验证,才能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加强教学反思的运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初中生物教学反思的内涵和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教学的运用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确定教学反思的时间

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只有对初中生物教学反思的时间进行科学的确定,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反思的成效。就初中生物教学而言,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反思。一是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在备课阶段进行,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预测,并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从而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奠定基础。二是教学中的反思,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此时主要是教师对自我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变化的揣摩和分析,主动、及时反思教学行为,在促进教学调控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在加快教学方法改进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从而对教学思路进行有效调整,总结教学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三是教学后的反思,就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批判性地反思教学过程,结合多种信息的反馈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总结教学经验,促进研究能力的提升和理论素养的养成。

(二)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初一生物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一、课程理念学习之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经常开展教学反思,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初中生物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因此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也要建立在一定生物知识教学理论以及专业学识基础之上。

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理论支点,而课堂教学活动是建立在“教”与“学”基础上的平等互动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因此,教学理念对于课堂教学活动有着直接的作用和影响。传统的教学理念显然已不适应现代教学需求。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求生物教师经常学习新课程理念,不断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和完善生物教学理念,从而有效指导教学实践。随着现代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应当增加一些生物技术方面的讲授。这样做,既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又可以实现学科内的知识整合。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生物科学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物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够丰富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例如,在学习新课标七年级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二节“人的生殖”时,可以给学生介绍试管婴儿、双胞胎和多胞胎的由来,节育、避孕的常识等,这样既满足学生渴求新知的愿望,同时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在学习八年级第七单元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通过制作精美的课件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特点,此外还补充介绍了农业上生物防治的方法和优势,让学生体会到StS教育,体验并享受将科学、技术和社会融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实践教学学习之反思

初中生物课程对于生物教师的要求较高,由于生物学科知识面宽,掌握难度大,涉及范围广,其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政治等各方面知识内容都有涉及,因此普通专科教师很难达到理想要求,而学校安排兼教生物的教师又变化频繁,这给生物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时可以从其他教师的得失成败中得到一些反思,学习其他教师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以免再走弯路。听课不失为提高自己教学技能的良好途径之一。例如实施生物新课程改革以来,教研活动就由稚嫩逐渐发展到成熟,现在每学期教师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和意愿随时听取不同学科的教师上课,通过教师间的这种学习与互动,可以在短时间相互交流教学理念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特别是教研小组集体备课和录像课是促使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有时,为上好一节录像课会累计耗时几十个小时,但收到的学习效果显而易见,因为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为平时的课堂教学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教学基本策略之反思

初中生物教材的新体系正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已经成为学习的主体。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学作为一门不参加中考的“副科”,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但学生喜爱生物的天性和生物学科本身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又使很多初中学生对生物有着独特的兴趣。这就需要生物教师从生物学教材的实践性和直观性出发,尽量挖掘教材的内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合作,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成为生物学科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下生物教师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应当注意以下基本教学策略的反思:

1.教学设计之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对新课标要有深入的理解,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认真分析并加以整合,形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目标意识、课程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情感意识、人文意识和评价意识。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具准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2.教学方法之反思

初中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想方设法让生物学科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学生,维持学生的兴趣。既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注意维护学生整体的兴趣,同时反思能否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思考、操作的时间和空间,从而锻炼学习思维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做好自身角色定位,以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为主,教师引导和启发为辅,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方式之反思

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为现代教育提供更多教学平台,为传统教学模式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提问和分组讨论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来直接形象地表现复杂生命现象等,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打破传统教学手段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表现的现象和过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随时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虽然备课强度增大了,但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4.课程资源之反思

新课程要求形成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观,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时刻有着新的课程资源观念。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而且还要利于学生顺利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相关知识。例如:在学习新课标七年级生物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第三节“开花和结果”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和解剖花的结构。但要注意所解剖花的种类和数量,此外在秋末时节提前上这一课就不会错过校园或小区等即将凋谢的花资源。总之,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生物学科资源,并且要合理开发利用校外的生物学资源让学生走进自然,进入社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生物问题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课后之反思

通过课后全面反思,能够有效弥补课堂教学中反思时间不足问题,可以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感想,从中总结得失,为今后教学提供宝贵经验。从而达到自我提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课后反思还包括对本节课的引言,知识点的过渡等看哪方面处理得较好,哪方面处理得不好,尽量使课堂教学环节紧凑,学生思维流畅,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收,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初中生物教师要紧紧抓住教育教学改革的契机,反思自身教育理念,在生物教学和实践中不断创新,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拓展学生综合素质落实到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研究型、发展型、复合型的教师。

初一生物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新课改生物课堂教学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侧重点主要放在备课和上课上,往往忽视甚至不管课堂教学反思这个环节,这个问题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尤其显得突出。在对待初中生物这门课上,由于许多学校、老师和家长对生物课的偏见,认为生物课是所谓的“副课”,导致许多人都不重视,因此教师在上这门课的时候也就不怎么重视,对于教学反思这个环节就更不重视了,甚至干脆就丢掉了“教学反思”的环节。尤其是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生物课,重视生物课的教学反思,因为教学反思不仅对于教师生物专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于搞好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初中生物教学反思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反思教学目标。生物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生物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预先确定的、在具体的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它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教学行为的具体描述或对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知识、态度等发生变化的说明。生物课堂教学目标是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缘起与归宿,它制约着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是教师处理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选择教学媒体的重要依据。此外,生物课堂教学目标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尺度,因此对这一环节的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对“人的性别决定”一节教学目标的制定,我们要让学生理解性别的来历,并正确认识,从而健康地生活,但不应当让学生产生性别歧视的观念。因此只有做好这一环节的反思,教师才能很好地把握这节课的侧重点,找准入手点,同时可以为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也可以为教师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

二、反思教学方法。初中生物课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一门科学。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特别是理化知识的匮乏,一些教学的难点学生更是不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在初中进行生物教学时采用较好的适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生物课教学方法多样,有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等。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选择适合每个班级、每节课和每个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例如:八年级《人的性状和遗传》一节,这节课的难点内容理论性较强,因此教学的突破就必须借助于教师的讲解,讲解时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内容的先后顺序,多采用画图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无性生殖的优点”这个知识点的发散性比较强,我们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表达出自己的意见,然后再小结,利用讨论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一课,课程内容非常简单,老师可以通过几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来让学生完成,学生在课本中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掌握课程的内容,这样老师教学工作得以减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以培养。“生男生女的比例”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法讲解,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抽取棋子的实验,理解和卵细胞随机结合的性质,最后小结得出:男女比例接近1∶1。

三、反思生物课堂教学过程。生物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它包括导入、新课讲解、课堂小结、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环节。引人入胜的导入能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新课学习中。生物教学的导入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适当变换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比如“遗传病和优生优育”一节,我们可以用达尔文的故事导入,也可以用遗传病的图片导入,这些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创造一种益于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氛围。但是如果我们不用导入或用复习导入,都会大大降低导入的效果。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比如学生的精彩回答、独到见解,教师对某个知识点的精彩处理、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等,这些都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当充分珍惜,记录下来,它们可以帮助教师拓宽教学思路和提高教学水平。

除了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反思以外,在生物教学活动中,生物教师还要加强对自身各种素养的提高,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时时刻刻记得反思自己的教学,因为在教学中会不断地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地做到“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才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华教学反思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2,(06)。

[2]孙天山赵勇对“教学反思”的反思[J].化学教与学,2011,(08)。

[3]周玲实施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新课程(下),2011,(12)。

初一生物教学反思篇4

一、教学思维的反思――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思维指的是教师在设计系列教学活动时的思想倾向,它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执行、开展与落地,因此,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首先就应当从教学思维这一点切入,看看自己是否有以学生为主体。以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为例,在设计这一章节时,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入手,以学生为主体,在讲解时多以引导的方式,比如可以通过举例用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来引发学生思考,在循循善诱的过程中去传递章节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紧扣教材

教学内容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和教会给学生的所有内容,这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质量。因此,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第二项内容就应当从教学内容这一点切入,而其反思的标准就在于教师是否在讲课的过程中始终紧扣教材。以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例,这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是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与规律及其应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其中,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个实验探究中,教师要重点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教师可以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个实验来教会学生整个逻辑思维过程。

三、教学手段的反思――丰富多样

教学手段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以何种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是影响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应当以是否丰富多样作为对教学手段的反思标准。以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为例,这个章节将弹力、重力、摩擦力这三种常见的力分列为三个小节来讲解,不难发现其目的在于便于教师精讲、细讲,由于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看不见但真实存在,其对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教师能够采用包括实验、多媒体展示、微课视频等多种教学工具在内的方式去开展教学,就容易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比如实验,除了教材中演示的实验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手动操作来验证,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实验,并通过放大、暂停、反复播放等功能来全面解析实验,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能力。反之,如果教师干瘪瘪地只是照本宣科,单纯依赖于教材,那么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体现知识亮点。由此可见,物理教师以教学手段是否丰富多样来作为反思的标准将有利于教师从多个角度去全方位地解析知识要点。

四、教学评价的反思――有效激励

教学评价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何种评价方式去判断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学习行为,笔者认为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师评价的反思时应当以这样的评价是否对学生产生激励为标准。以苏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电路初探》为例,这是学生第一次开始接触电学,有一些学生可能之前在声学、光学、力学等领域都表现颇佳,但一进入到电学却表现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当仅仅以卷面分数为评价标准,还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如是否积极提问,是否认真听讲,课后表现,如是否按时完成作业,是否主动与同学们讨论,课中表现,如学生阶段性的进步等等,不难发现,尽可能从多个方面去评价学生是为了教师能够更好地挖掘到学生的学习亮点,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被肯定与赞许的,由此自然地迸发出来自内心的满足感与驱动感,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更好地去面对学习困难并最终实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实际上,这就是有效激励的表现――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能够实现自我提升。以有效激励为导向的教学评价反思会帮助教师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并鼓励学生不断努力。

初一生物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班级讨论教学;情境教学

一、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困境

1.学习兴趣缺失化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体系中分析,对于初中生而言,物理是一门新的科目,其教学内容乏善可陈,学生学习半知半解。虽然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设计等多方面都有着一定程度的革新与优化,然而其教学目标中的基础知识、理解分析以及解题运用等方面不曾改变,反而变得更加由浅入深。笔者曾做过一份简略“初中物理学习兴趣调查”,呈现两极化的现象:其中60%的参调学生表示有学习兴趣(仅有25%的学生由心喜欢初中物理);剩余40%的参调学生表示不感兴趣(有10%的学生选择放弃物理学习)。笔者认为,其成因有以下几点:(1)师生、生生之间情感交流不够,造成无法营造物理学习的氛围;(2)教师对于部分新课改理念理解与实践有所偏失,导致教学重形而失质。

2.教学语言不够生活化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开展,其中一点便是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生活化与实际化,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转变思维模式,从而更方便于学习与理解。然而,根据实践表明,大部分的教师为了彰显其教学水平、知识以及技能等方面,大量地使用一些精简的教学语言。笔者认为,精简的教学语言是对于一些已学科目的效率化教学,并不适应在初学物理的教学阶段。因此,要提升现阶段的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应当在授课过程中,把教学知识转变为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初中生更容易地学习与理解。

二、初中物理“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几种教学方式

笔者认为,初中物理“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于教师的教学引导,以求初中生能融入并参与其课堂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发挥个性、学识以及兴趣等方面,在整个“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开展过程中,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辅助教学,从而提升其教学效率。

1.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其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趋于多元化,其教学方式也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科学化的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联电路电流连接等物理实验教学,教师应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观看物理实验视频以及现场实验操作。首先,在观看物理实验视频后,教师应让小组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以及讨论,指出实验中的一些关键操作、安全事项等;其次,在现场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的情境想象力,使初中生进行独立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运用,从而进行教学关联。教师指导每组学生把实验操作、数据、技术参数等进行记录,之后进行组间的汇报,并把每组学生之间实验记录的不同点进行探讨,以激发其探究性学习的欲望,使其教学更具扩展性。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物理实验的相关教学,不仅仅设计了每个学生的独立“留白”思考,更是让小组学生之间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开展,把实验转变为教学知识以及生活实际,从而提升初中生的物理综合素养。

2.班级讨论教学

笔者认为,摒弃物理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复杂难题的解析,物理其实是一门趣味的科学学科。笔者认为,作为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师,转变教学职能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乐趣,打造知识化与生动化的教学课堂。现阶段,信息化多媒体教学已然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辅助工具,使得其课堂教学更具效率化。例如,在《光现象——光的反射》教学,当涉及一些现象以及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用精简的语言短句来形容下‘光的反射’,大家评判下谁的更具生动与形象?”基于现代青少年的思想行为特征,其智力往往不能全部发展于学习过程中,比如,花大量时间上网、发帖、留言等,然而,教师便发展学生的这种个性,使其转变为物理学习的驱动力。根据实践教学所得,问题的提出以及回答过程中,例如,生:法线通过入射点;生:入角增大反角增……学生往往会争论彼此精心想出的短句,互相进行辩论,谁的更生动与形象。作为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应该充当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教学的评价人,用知识化以及幽默化的教学语言来阐述学生的辩论,不难发现,班级内学生的学习与讨论十分热烈。除此,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个人魅力,教师应直接把学生的回答加上自身的学识把短句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诀,来浓缩学生的学习记忆:“法线通过入射点,虚线垂直反射面。反射入射居两边,反角入角总相等。入法夹角为入角,入角增大反角增。所有物体都反射,镜面反射漫反面。”其作用不仅仅是简化记忆难度与增强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更能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地主导教学过程,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

3.物理情境教学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从一定的程度上对于传统教学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冲击力与改变力。教师逐渐转变其教学职能,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式,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把教材内的知识与生活化(物理应用)情境联系在一起。例如,在串并联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室内的灯作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们进行关开(开关数量),让其简单地分辨其串并联,为了更加延展其知识运用,让学生们进行分组合作,推选一位小组代表进行回答,简述:生活中哪些是串联、哪些是并联?哪些是串并联?显而易见,这种生活情境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了解与掌握串并联的基础知识与运用,教师可用通俗的例子来叙述:“一个开关四盏灯全部亮起,其中1盏灯坏了,当全部熄灭为串联,当3盏灯亮为并联,当1或2盏灯亮为串并联共同作用。”当然,笔者认为,生活情境教学,其引入的一些生活(物理应用)情境,应与一些其他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联系在一起,例如,设计、环境保护等,如此,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目标的多元化,从而全面地提升个人综合知识。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教师应加快其教学职能转变,以形成专业化、职业化教师队伍为己任,而学生应展开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力求“学而思、思而学”的学习理念,把新课改的人性化渗入其中,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鹏,张云亭.人本主义在初中物理课程教与学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9(04).

[2]代卫建.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探究技能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0(09).

初一生物教学反思篇6

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去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时刻把握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多措并举的深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适合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体系,提高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实践

1.引言

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不断地发展的实验性学科,且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生物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是去培养生物学家或者生物科学的人才,而是旨在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科学的感情。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初中生物课程的地位总是不及传统的语文、数学,再加之一些学校硬件条件的制约,导致生物课程在很多初中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兴趣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本文旨在通过多措并举的深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与丰富教学实践,构建适合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体系,提高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

2.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的主要做法

2.1推进开放式教学,创新教学思路

开放式教学就是废止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指导,代之以差异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指导。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动态的、开放的。这相对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注入式的方法,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进步。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由课程本身决定的,因为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更新速度快、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需要以开放的理念对待。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作业的开放、评价的开放等五个方面。比如学习绿色植物相关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进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绿色植物的异同,比如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异同;草本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异同;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之间各器官的区别等等,通过亲自观察,加强印象;在环境的污染与保护的教学中,把学生带到校外,让学生自己调查研究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给人类的影响,在学生能真正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后制定环保措施等等,加深理解;考核方式也可以采取开放式,把考场挪到大自然之中,通过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科研的素养、科研的态度等方面的考核来衡量学生成绩。

2.2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要做到对每个学生公正评价,应该从如下两方面入手。1.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评价价值的取向。要清醒地认识到,评价除有鉴定、筛选人才的作用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特长不同、能力不同,所以评价必须是多元化的。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体,我们的评价也要能反映学生通过学习后在各个方面上所发生的变化和进步。2.在具体措施上要特别注重构建对学生个体评价模式。传统的评价总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试卷打分数或打等第。学生要想获得进步的信息,常常是看这些分数。这种评价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在学习方面上是否取得进步。作为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有所创新,要构建新的评价模式。除了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外,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技能、沟通技能、思考推理技能、合作技能等方面的评价。比如,在评价“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活动时,可以使用下列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①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②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③能否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出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④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⑤能否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相关的推理?⑥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别的同学进行合作和交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终结性和形式性评价相结合,注意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努力运用评价这一杠杆,引导和督促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2.3精心设计探究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环节、方法及讲授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力争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参与教学活动。近年来,在教学中,每节课的伊始,我和学生都要设计一些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或讨论题,来激发学生们对知识获取的好奇心。例如,在进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节中,“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的进一步探究活动,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我们吃的蒜苗是绿色的,而蒜黄是黄色的,它们是怎样培育出来的,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请你亲自种植来探究吧。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兴趣,有了这样的兴趣作为前提,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对照实验,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从而逐步形成了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的习惯。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那种强烈的主动探究的兴趣得到了培养,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进行。

2.4积极尝试反思性教学,做好教学的实践工作

反思起源于问题情境。反思性教学以具体问题为起点,针对该问题展开探究与反思,最后解决问题并将改进的计划付诸行动。教师首先要有经常反思的意识,并需逐渐养成反思的习惯,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反思,也即要找到反思的最佳视角――要发现值得反思的问题。实践中反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意料之外的情况进行反思。实践中反思指反思发生在实践过程中,在生物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可预料的情况不断发生,需要教师经常反思,并根据学生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及时的调整。生物学科在学生、家长和其他学科教师眼里是比较简单的学科,给大多数人造成了生物只要在考试前背背就行了的假象,所以学生对上课教师的分析并不会很重视,为此生物教师要根据生物课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经典实验后的下一节课,提问让学生简单回顾介绍一下这二个经典实验的实验思想、过程、方法和结论,但结果往往是学生答非所问,可见学生对这块内容的学习并不重视,认为和考试无多大关系,但事实上这一块内容对学好生物,特别是培养科学实验的思想、方法等有很大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临时调整教学计划,改为重新梳理经典实验的有关内容,这样的及时调整,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并不易,为下一阶段学习遗传、变异的有关内容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也更加强调了生物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2.5逐步实现分层教学,注重学生差异

以往我们的教学都是讲究公平,不论学生知识背景、智商高低、情感因素等差别,一律实行统一的教学模式,其实这种方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班里几十名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学校,受过的教育差别以及自身的智力发育、潜力倾向各不相同,这种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所以,只要学生已经尽力,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教学效果就是最好的,因为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分层教学,这种根据学生知识体系、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的方式,是对学生差异的最大化尊重,而且能让学生树立自信,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比如把班里学生根据生物成绩分成a、B、C、D四级,或者把整个年级的若干个班按学生具体成绩重新分小班组合上课。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教学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即: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课后作业分层、考核评价分层等几方面。

初一生物教学反思篇7

一、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应把握的原则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堂程序设计过程中一般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

1.面向全体、活泼开放原则。即:教学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有缺。要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让每一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促使教师与全体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对问题最本质、最核心的认识,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规律性的思维方法。同时,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的教授过程中,要面向全体,掌握方法、注重兴趣、突出重点,因人制宜,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主动性原则。即:教师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

1.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教师应根据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编排特点,在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中安排课前进行相关知识复习这个环节。例如,在上初中数学绝对值一课时,我先带领同学们回顾前面章节中学到的关于正数、负数、数轴以及相反数的相关知识点,为接下来同学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绝对值的定义做好知识准备。

2.循序渐进讲解。根据人们认知规律和初中生学习心理特点,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应更多地体现循序渐进原则,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相应的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习惯、学习方法。

例如,绝对值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同学们学习并理解其两种意义: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代数意义:(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3)零的绝对值是零。

经过前面对相关知识的复习,同学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期盼着在老师带领下去揭开和认识将要学习的新内容的真面目。于是接下来,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数轴,借助于具体的几个数,如1、5/3、2.8、4等和-1、-5/3、-2.8、-4等在数轴上的图示,讲解教材中绝对值的定义,这样就把抽象的绝对值概念转化成数轴上的一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自然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入绝对值符号,记法,并辅以板书“,……,……”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和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同学们通过形象思维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原来绝对值和线段的长度有关联,以线段长度来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

我通过观察同学们的表情判断大家对新知识是否接受,根据同学们口头回答和表情反应,进行适时的反复讲解。讲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后,我引领同学们观察前面的板书,并做以相应的提示,同学们会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结果“,……”,那么可以得到“……”这样教师就引导同学们的思路顺势进入绝对值代数意义的学习了。于是结合板书和教材,讲解绝对值的代数意义“(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3)零的绝对值是零。”

前面的讲解中主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在形象思维层次上使同学们接受、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接下来,为了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前面同学们看到的都是一个个数字,包括正数、负数、零和它们的绝对值,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一个数的绝对值是什么呢,怎样表示呢?”之后,同学们会有一个短暂的思考过程,可能有一部分同学感到疑惑,此时,教师根据课堂场景再次引领同学们观察板书,“同学们把a看作一个故事中的蒙面人,当a在数轴上原点右边时”,结合数轴和前面列举的各个数讲解,“蒙面人的绝对值还是蒙着面,a的绝对值还是a,”,“当a在数轴上原点左边时”,结合数轴和不同的数,“蒙面人变了,,怎么变的呢”,再结合相反数的相关知识,“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1的相反数是1,,……大家有没有发现蒙面人的绝对值和他自己只相差一个负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a是负数时,,结合数轴和教材中绝对值代数意义的(3),“时”

3.师生互动。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语言、情感交流。只有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学生才会热爱老师,从而热爱上老师所教的这门课,教师也才能更了解学生,从而在教学时更有针对性,也只有通过师生互动,获得学生对自己所教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等有更大改进。总之,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程序设计要遵循新课标中所要求的一般原则,通过课前复习先关知识、课堂上循序渐进的知识编排、举一反三的讲解和良好的师生互动以及课后个性化的作业设计和评价等程序设计,科学地进行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桑志美.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数学教学,2007,12.

初一生物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衔接;化学语言重构;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41-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2013年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的结束,反思多月走过艰辛,离子反应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好像两座大山横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面前。学生普遍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繁、乱、杂、难”,教师罗列化学反应事实,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忘的所剩无几;基本的独立、自主探究的意识没有形成,更不用说通过学习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仅是一些典型的化学事实,(如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用途及物质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层次相对较低,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如此困惑?

二、原因分析

1.教材无论在内容选择上,还是在结构编排上,都存在着种种先天不足

(1)初中教材规律的隐性呈现

左图[1]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仅隐含了酸与碱的电离,隐含了复分解反应“交换”的内涵,还隐藏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没有深入的思考和对中学教材的全面把握,教师很难挖掘得全面。

(2)初中教材某种缺陷

教材中只涉及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1]等碱,却没有介绍高中教学中需要的“氢氧化钡”,而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却是离子反应概念建立的最佳实例。

(3)高中教材的某些内容因为初中教材的删减而突然出现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在初中课本已经不出现了,人教版《化学1》p59页突然出现“Feo、Fe2o3是碱性氧化物[2]”;p58页也出现“氧化铝难溶于水,却能溶于酸与强碱。它溶于强碱时,生成物是偏铝酸盐和水。因此,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2]。由于氯化钠固体是否导电实验的缺失,氯化钠晶体中阴阳离子紧密结合便失去了必要的基础,也就无法运用微观离子图解释电离(见下图[2])。

显然,教材在结构编排上存在先天不足,个别内容脱离学生认知基础;从而导致思维不畅,可从宏观到微观恰是学生的认知“死穴”,教材以氯化钠的紧密堆积做电离起点,教学时总觉得学生了解的少了点什么。知识是环环相扣,缺少必要的铺垫,离子反应就少必要的理解环境,衔接是“必需”的。

2.“初中”与“高中”衔接的“省略”或“错位”

教学衔接的“省略”或“错位”的原因有:第一,教高一的教师一开学就要准备分组实验,工作很忙,即使衔接,衔接的主要方向也是实验;第二,很多教师用“课时少”做借口,无暇顾及衔接问题;第三,缺乏课程的整体把握和对核心内容的本质理解,生怕“自找麻烦”。离子反应及元素化合物教学便缺少必要的理论与规律支撑。

三、问题解决

进入高中,学生心态轻松了,高中的化学学习才能比较轻松,因而第一次课是新的起点,起点必须低。在分析初高中化学的异同、学习方法区别后,重点针对初中化学缺失进行衔接。笔者以元素符号为引子,进行面对面的衔接,实现化学语言的重构。

1.挖掘初高中衔接点,实现由元素到化合物到反应的衔接

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知道什么,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本知识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冲刷,已残缺不全,帮助学生重构化学语言体系不仅影响成绩,而且关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由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做是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发展,所以开学第一节课除了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外,笔者首先由元素符号开始复习。教学宜采用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的策略。具体过程可大致设计为:

(1)化学有自己的表示方法,即元素符号,你能写出1-20号元素的符号吗?还有常见的锰、铁、铜、锌、银、钡呢?水的化学式是什么,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知识,很快回答出H2o。

(2)分析为什么水分子式写成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引导认识其分子中氧的化合价为-2价,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即化合价可以帮助正确书写化学式。回顾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引导学生写出某化合物中若只有碳和氯两种元素,其中碳为+4价、氯为-1价,写出化学式,并说出命名。展示四氯化碳,演示溶于水的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出四氯化碳是无色密度比水大与水互不相溶的液体(为分液做准备)

(3)请你写出下列两组物质的化学式:Ⅰ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氢氧化铝,Ⅱ在下列化合物中Si的化合价为+4,请写出氧化物、硅酸、硅酸钠的化学式。

(4)边提问便写出:naoH+HCl[=]naCl+H2o,引导学生分析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演示naCl固体导电实验,引出naCl固体离子间作用力强紧密堆积;演示naCl溶液导电实验,引出naCl在H2o的作用下解离成na+和Cl-即电离;naoH类似电离出na+和oH-,HCl在H2o的作用下电离出H+和Cl-;反应的结果即一种化合物的oH-与另一种化合物的H+结合,即两种同性离子(如钠离子与氢离子)交换位置。这样教学时不仅遵循结论的形成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形成复分解反发生条件

(5)在此基础引导学生形成基本反应规律即:

①酸+碱盐+水;②酸+盐新酸+新盐;③碱+盐新碱+新盐;④盐+盐新盐+新盐;⑤酸性氧化物+碱盐+水;⑥碱性氧化物+酸盐+水;⑦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盐;⑧酸性氧化物+水酸(个别不反应);⑨碱性氧化物+水碱(难溶不反应)。

2.以复分解反应为起点,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化学语言(反应)体系

(1)在细节处理上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化学反应体系

如以naoH+HCl[=]naCl+H2o为例,引导学生形成复分解反应规律即:oH-与另一种化合物的H+结合,即两种同性离子(如钠离子与氢离子)交换位置。然后通过练习化学方程式书写,对比Cao+HCl和Ca(oH)2+HCl得到Cao碱性氧化物,进而形成碱性氧化物定义;分析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引导学生形成酸的通性,纵向分析得金属转化线。思维导图如下:

(2)在教学设计时利用思维导图,理清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形成高中化学反应的基础(除氧化还原反应),构建化学语言体系

学生对离子反应、元素化合物知识感到内容多,重难点多,虽然有很多方面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理念的落后,教学策略的不当。从化学语言重构的角度进行衔接教学,收到较好效果,但教学细节的处理仍需要继续提炼。抓住反应的本质(复分解反应的交换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价升降等),让化学课堂教学回归简约,引导学生有序建立完善的、科学的思维认知结构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初一生物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衔接 知识的衔接 能力培养的衔接 插入 疏通思路 知识的迁移

化学学科启蒙于初中三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思维特点,安排的化学知识简单易懂,且化学实验声色多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初三会考时大多数学生化学成绩偏高。升入高中后,由于化学知识难度加深,学生通过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后,化学成绩大幅下降,破坏了化学学科在他们心目中的良好印象和喜爱之情,产生了惧怕学化学的心理障碍。笔者认为高中化学知识难度的飞跃是一个客观规律,在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如果没有掌握这一规律,使教与学产生脱节,部分学生就不能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觉得做好初高中化学的教学衔接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学生顺利度过高中化学学习的转折难关。

对于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首先应处理好知识的衔接,其次做好能力培养的衔接。

1、教学大纲课时计划要求在高一年级用九课时的时间复习初中阶段的知识,笔者认为不宜集中时间复习,而应在讲授新课时插入初中有关知识的复习,这样将收到学而致用的效果。例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先复习四种基本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合物中化合价的确定;学习离子反应时复习和扩充初中学习的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及规律;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时复习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溶质质量的计算、溶液的稀释和溶液的混合。总之要求教师用整体观念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自然,针对性强,使学生接受知识顺理成章。

初一生物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分析;应用价值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在传统教师说教模式转变为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探索、分析和想象。采用实验教学,利用教学模拟道具实现书本知识立体化。回顾本次新课改中探究性教学模式,主要为转变课堂活跃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初中物理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阶段,对于如何学习、从哪里学习、学习什么以及学习中的疑问均无法得到解决,所以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较为重要。本次研究就初中物理应用探究式教学的应用价值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

一、应用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所谓探究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常见事物发生反应,展开想象和思索,由教师进行相应知识的指导,并引导学生对其发生反应、原理、结果展开想象和探讨,并就其结果进行总结,同时对其总结进行多方面的讨论,使学习知识多方面运用,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

二、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新课改之后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对于初中物理教学和学习起着主导性作用,传统教学主要由教师在课堂上说教,学生并未对知识点立体想象、逻辑思维以及连锁反应,以及初学者从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物理的主动性,甚至厌烦学习物理而放弃学习。而探究式教学模式由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远期目标,并根据其目标制订相应学习计划和方法。

三、初中物理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主要步骤

1.树立学习目标

教师为教学的主要引导者,在整个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进行总结的同时应提出较为深层的问题,使学生更为深层次地学习物理,同时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准备相应的视频、音频和学习教材,吸引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并明确本次课程的学习目标,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初中物理。

2.自学探究式学习

对于自学探究式学习模式主要作用为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实现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充分运用到生活中。所谓自学探究式主要为自学前预习指导以及自主学习探究。自学前预习指导教师应指引学生学习时间、内容、要求以及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内容为学生可了解的知识点,并明确知识点的运用,主要构成部分为学、疑、思、问等,使学生学习连贯和自主。经过阶段性学习学生可养成自主学习,进而实现学习与其目标和效果,教师和家长可放心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3.联合解疑和思维拓展探究

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疑问,有部分疑问学生可自我解决,另一部分需教师进行点拨和指导解决,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学习进步以及详情进行归纳和总结,并针对其目前学习进度进行重新制定或更改学习计划和目标,教师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画龙点睛和指点迷津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突破和进步。

4.课堂实验和课后实践探究

教师应在课堂上采用实物实验和模拟实验方式演变物理原理,使物理知识点简便易懂,将书本上的单调、乏味的知识点通过立体模式呈现出来。提升学生逻辑和立体思维,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将一个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解答和延伸,更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吸收和内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加深讲解和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5.灵活运用与知识反馈

通过课堂的实验教学模式,融书本知识于物理现象中,使学生轻松掌握学习知识。每节课程开课前10分钟应进行学习目标总结以及重新制订学习计划。重点为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完成能力,并且教师应及时查看和巡视学生学习作业以及课堂听讲情况,尽量不要存疑问,影响今后学习进程。

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可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拓展思考、逻辑思维的形成以及自我制订学习计划等。此教学模式适用于当代教学,有助于培养新时代人才,充分发挥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萍.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6(1):55.

[2]孙海华.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生活教育,2016(7):85,103-104.

[3]李贵红.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2016(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