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统计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7:13

数字经济统计体系篇1

刘洪国家统计局局长

现年60岁,山东青岛人,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先后在青岛市统计局、马列主义研究院、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从1974年开始在国家计委从事经济政策研究和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先后任政策研究室主任、长期规划司司长。1993年出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1997年4月,担任国家统计局局长。

邵宗明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高级统计师。1956年至1960年先后毕业于上海工业管理学院、上海财经学院。196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研究生班。同年在国家统计局参加工作。1973年至1979年在河北省邢台地区机电设备公司和河北省统计局工作。后调回国家统计局,历任副处长、处长。现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卢春恒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1963年毕业于河北财经学院。长期从事工业统计,历任国家统计局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1993年7月起担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翟立功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1970年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先后在山西省储备物资局、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太原市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工作。1985年调至国家统计局,先后在政策研究室、中国信息报、中国统计出版社工作。1993年起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贺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1965年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1965年至1971年任武汉城建学院教师。1991年至1995在任西安统计学院教授、院长。1995年出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数字化生存

刘洪看起来不像已经到了耳顺之年,但今年确是他的第5个本命年。他的秘书说刘洪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白天干不完,晚上带回家干。

1997年4月就任国家统计局局长以前,刘洪曾经有过在国家计委从事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和长期规划工作20年的经历。他认为,这段经历对他现在的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因为宏观经济研究就是在寻找各种各样的比例关系,从而找出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并在这个基础上预测今后5年、10年的发展趋势。而统计也是通过数据之间的联系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刘洪说。

这个世界时时在变化,而真正的变化总是从数字开始。有人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只有数字是惟一的新闻”。我们或许真得静下心来,听听数字的声音。事实上,人们也正在一天比一天感受到“用数字说话的力量”。更多的企业、更多的研究机构甚至更多的股民都在关注数字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数字为伍已不再是统计人员的专利。

“国家统计局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国民经济核算中心’和‘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而且力争要成为重要的经济监测和咨询机构。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都可能是统计服务的需求者。需求的多元化要求统计信息更加快捷、更加准确。”刘洪告诉记者。

刘洪还说,刚刚上任的时候,每天都在和数字与报表打交道,有时也感枯燥,后来钻进去,就是另外一个世界了。因为“你能从数字的背后看到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转”。

7.8%的背后

1998年,国民经济的运行在国内国际的严峻环境下变得更为复杂。统计局的监测工作就更重了。为此,统计局将以前每季度一次的分析改为月月会诊,监测频率大幅度提高。

刘洪告诉记者,国务院领导从来没有把“保8%”与国家统计局的工作挂钩。国务院对统计局的要求很明确:坚持实事求是,反对虚报浮夸。“他们说就以你们统计局的数字为准。我从来没有感到过‘保8’的压力。”刘洪说。1998年7.8%的GDp增长率是国家统计局在各地统计的基础上,根据平衡方法汇总、核算而得的。人们普遍认为这表明1998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基本实现。

刘洪告诉记者,7.8%这个数据是准确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地方的数字有“水分”,但针对这种情况,国家统计局在汇总及核算全国的数据时,运用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所获得的系数以及平衡验证方法挤掉了“水分”。

数字经济统计体系篇2

论文摘要: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统计信息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在技术,设备,人才,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历史阶段之后,正在进人一个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由信息推动,以创新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有别的某些特点。首先,新经济是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新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其次,新经济是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基于数字化信息革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获得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三,新经济是网络经济,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杜会的经济活动方式,特别是商业交换活动方式。建立在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生产交换及消费等各自网络化及相互渗透交织而形成的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结合,构成了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经济。第四,新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是新经济的基础。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新经济需要新思维、新观念。其次是模式创新,包括制度、行为、组织结构等,只有运行模式不断创新,经济和杜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再次是技术创新,只有技术的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要,诱导出新的生产与竞争,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谁先拥有信息,谁就占据主动,谁就能处于不败之地。快速掌握各种必要的、准确的信息,是科学管理现代杜会的关键。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杜会所必需的最垂本的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既给统计信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统计信息创新是新经济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迫切需要。

(一)统计伯息技术的创新

高新技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术领域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各种电子技术的总和,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感测技术、统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如通信技、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信息应用技术,如控制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统计信息在新经济时代条件下,要想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二)统计倍息设备的创新

信息技术在统计中的广泛应用.必须有相应的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持,这是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物资条件。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对高科技信息设备的需要不仅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数量上。更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技术性能上。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的引进和普及是我国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虽然计算机及网络在我国各级统计部门已经得到基本普及,但高档次的大、中型计算机还很少.不能满足对某些复杂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的需要。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必须将高科技的信息设备广泛应用于统计作业系统。

(三)统计倍息生产开发的创新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所谓数字化是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即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变成数字信号,在同一种综合业务网中进行传输。数字化是统计信.息现代化中的核心技术,通过数字化,各类统计信息得以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有利于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等。信息内容数字化要求统计部门将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实现统计表格标准化、统计指标休系和编码标准化,使统计指标、统计分类及其编码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另外,通过建立以数字方式存储的统计数据库,有利于统计信息查询、管理及统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从而使各级统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统计倍息人才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重新认识人的作用的时代,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统计信息能否适应新经济的要求.关键是统计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由于现代统计在理论休系上、调查方式上、信息处理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使统计信息具有来源广、扩散性强、需求量大、用途广等特征,对统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统计部门建成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重要的是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但我国目前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群休中大多数是只熟悉统计知识业务的统计专业人员。人员的知识面抉窄,专业过细问题尤为突出,既满足不了用户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横向和纵深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各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原有的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技能(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开发、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和各种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政治素质)的培训及培养。培训可采取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井经常化制度化。

(五)统计倍息服务的创新

我国的统计信息服务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统汁信息服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不发达。现代经济社会,信息是产品,信息的开发、交流需要有信息市场才能实现,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经营和信息有偿服务活动的场所,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类统计咨询服务部门、统计师事务所、信息有限公司、情报中心、数据库等还只是一个部门或信息机构,信息交易还处在咨询及中介服务上,服务方式也常以信息会.临时专题交易会等形式出现,在新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统计信息产业和统计信息市场,实现统计信息商品化,把统计数字变成商品。进人市场流通.实现服务方式有偿和无偿并举。其次,服务架道多样化(公开、临时交易、个别提供等),服务手段多元化(广播电视、书报杂志、信息互联网等),满足各个层次、各种群体对统计信息的需要。另外,统计信息的服务态度、服务观念、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提高。

数字经济统计体系篇3

关键词:数字化电厂;概念;数字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tm62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化电厂的概念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逐渐覆盖到了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等多个层面上。数字经济指的是在经济发展和参与的每个环节和每个要素中都广泛地采用软硬件技术及应用和通信技术。数字化工厂的出现就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数字化电厂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国电力行业将数字化电厂的概念定义为电厂的各级控制和管理系统均进入数字化后称之为数字化电厂。可见,数字化电厂的建立要求电厂的数字化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或者说数字化的全面覆盖。

二、数字化电厂建设的方案

(一)数字化工程

1数字化设计。这是指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都利用数字化方式来进行产品的设计。目前与建设数字化电厂有关的数字化设计包括了三维数字化的设计模型,电厂数字化的设计模型以及系统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其中三维数字化的设计模型是用来管理电厂建设时期的工程项目,在电厂的运行期,该模型会构成三维数字化的管理系统,将各个系统的信息加以整合,实现电厂运行和维护的统一管控。而电厂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包括了数字化管理的设计方案,将确定数字化电厂在建立时的系统结构,建立起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项基本技术的要求,保证系统和软件平台的技术。系统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包括了电厂整体的系统图、安装的仪表和管道图、现场的总线图,还包括了被控对象、控制设备、控制信号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字化的信息将直接用在数字化管理当中。

2数字化采购。数字化采购是建立在数字化设计的基础之上的。在采购之前,要将工作进行步骤分解和编码,对工程物资也要进行编码,然后在采购的过程中按照工程的需要制定采购单,实施整体采购、分批交货的管理模式。数字化的工程采购实现了工程的规模化采购,是数字化工程的实施重点。

3数字化移交。这是数字化电厂建立的基础,是指在数字化的移交平台上将电厂建设中各个环节和阶段的相关数据、资料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类,最后通过审批后移交给业主。通过数字化移交,对电厂建设时期数据的移交过程进行全面的管控,从而提高数据移交时的质量以及电厂的管理能力。

(二)数字化控制

传统的电厂工人能够有效监控的只有工艺的过程和设备的状态。而在数字化电厂中,锅炉、电气系统、汽轮机、现场仪表以及控制设备都将实现智能化,使设备的整定和维护信息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控制系统,从而让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更加的轻松。电厂的数字化控制将包含了单元机组的分散控制系统、电气的控制系统和全电厂辅助车间的控制系统。

(三)数字化管理

在传统的火电厂中,管理系统一般是由管理信息系统miS,即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和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即supervisoryinformationsystem共同组成,两个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但是系统中的功能却存在着重叠。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具备了准确性和唯一性,运用了先进的设备来实现生产运营管理和控制的优化,使电厂的资产管理和决策支持等方面都能在数字化的管控下更加的科学。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了以下四个部分:(1)生产运营管理系统;(2)财物资产管理系统;(3)优化控制管理系统;(4)决策支持管理系统。其中生产运营管理系统不但包含了对生成操作票和技术监督等方面的管理,而且还能够对电厂的重要设备进行早期的故障诊断、故障分析和故障预警,通过这类预测性的维护来帮助电厂降低生产成本,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效益。而决策支持管理系统也具备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为电力企业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为电力企业的发展经营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和指标,使企业的决策能够更加的科学和可靠,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盈利水平。

三、数字化电厂的优势

(一)数字化

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将电厂建设和发展各个阶段所反映的现象、本质、规律等的相关文字、符号、数字、声音、图像等模拟信息都转换成数字信息。

(二)信息化

信息化指的是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并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我国政府一直努力将工业化和信息化进行深度的融合,而数字化电厂不管是在电厂的设计、施工,还是在电厂的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都采用了信息技术,所以具备了信息化的优势,成为了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三)智能化

数字化电厂广泛地采用了现代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智能测量技术、智能决策的支持技术,使电厂的运行实现了智能化、高效化。保证了电厂生产的经济、安全、环保,符合了社会和时展的要求,保障了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可视化

数字化电厂可以通过对现实进行虚拟,把电厂中的各类实体包括实体的特性用以三维立体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在用户面前,其表现形式还会随着时间和空间进行变化,建立用户的交互通道,使用户能够对电厂数字模型进行浏览、模拟、观察和计算,提高电厂设计和规划的效率,使电厂的设计和规划更加的方便快捷。此外,对电厂的设备运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进行仿真模拟,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数字化电厂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中包含了多个方面,其构成非常复杂。建立数字化的电厂能够使电力企业具备先进的设计技术、管理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实现发电的数字化、智能化和透明化,将推动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统计体系篇4

关键词国家空间基础设施(nSDi)、"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1.前言

1.1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1998年1月,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引发了继"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以后的第三次信息浪潮。1998年6月,总书记在两院院士会上提出了关于中国发展"数字地球"的思路,指明了发展信息技术,加快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早日实现中国的"数字地球",是我国争先抢占世界科技、产业和经济制高点,走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战略。十五期间,许多地区和部门相继制定了数字省区和覆盖本领域的数字工程项目发展规划,如北京市已拟?quot;数字北京"总体框架和发展规划,"数字海南"、"数字山西"、"数字福建"、"数字浙江"、"数字陕西"等规划也在制定之中;国土资源部计划用12年时间实施"数字国土工程",交通部提出实施"智能交通",国家海洋局提出"数字海洋",国家测绘局提出建立"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2001年10月,继53号文后,国家计委、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召开了"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讨会",指出"必须将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应加快发展,以带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引发全国十几个省、直辖市拉开建设"数字省区"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序幕。

字串5

1.2目的和意义: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表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80%以上的信息与地理信息有关,地理信息技术大大改变人类观测和认识地球的方式,已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灾害、环境检测、规划、电力、商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之一,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安全。"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将为广西政府部门和各市县的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和决策支持的基础地理框架信息,为电子政务的实施提供统一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支撑平台和环境。

1.3主要内容: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就是通称国家空间基础设施(nSDi)在广西的具体表述。也是以3S(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为基础,基础测绘数据的生产和成果存档、管理、分发服务系统在信息时代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发展。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大地测量基准建设、广西省级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基础地理信息采集体系的建设、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建设、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体系建设、组织机构的建设等,实现覆盖整个广西的多尺度、多分辨率、现势性好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字串5

1.4"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在各行业中的应用:

2.广西实施该项工程已具备的条件

2.1区内环境: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的战略目标,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广西,其信息化建设起步并不晚,20世纪90年代,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城市的土地、规划、环保等部门相继完成了本行业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21世纪的今天,南宁、柳州、桂林列入部级信息化试点城市,在这三个试点城市的带动下,全区社会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围绕政府网的建设,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懈骶咛厣男畔⒒ㄉ琛H绫焙J械?quot;数字北海"项目,百色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示范项目"、防城港市的"港口信息化项目"、玉林市的"有线电视宽带网工程"等,以及全国第一套应急联动系统――南宁市社嵊绷低常?11)的初步建成,都为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预计到2005年,全广西将铺设光纤约4.8万公里,每千人拥有计算机50台,互联网普及率达8%以上,信息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50亿元,占广西国民生产总值的8%以上.

2.2广西测绘局内环境:

国家测绘部门投资2.56亿启动"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建设,简称"大专项"建设。

广西测绘局在国家测绘局和区政府的支持下,于2000年8月正式立项(总投资2700万元),目前已完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传输网络体系的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体系、空间定位综合服务体系、广西数字化基地大楼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广西测绘局已建成主干千兆,百兆交换到桌面的局域网,装备了若干台企业级服务器、海量的磁盘阵列、磁

带库、图形工作站、高档微机、大型彩色扫描仪、大幅面绘图仪等硬件设备,以及数据库软件oRaCLe,GiS软件aRCGiS、Geostar、mapinfo、eRDaS、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扫描矢量化系统等软件。通过大专项的建设,还锻炼出一批精通3S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测绘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字串8

1.基础地理信息生产技术体系已初步建成:

目前,广西测绘局已具备的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年生产规模如下表所示:数据类型年生产能力(幅)数据库存储(GB)1:1万Dom(数字正射影像图)16001600幅×45mB/幅=721:1万Dem(数字高程模型)16001600幅×5mB/幅=81:1万DLG(数字线划地图)880880幅×4.5mB/幅=41:1万DRG(数字栅格地图)10001000幅×5mB/幅=5遥感影像数据按1米分辨率计算,500幅×100mB/幅=50GB注:按广西"十五"计划,需8~10年才能更新测绘完成全广西1:1万地图。

3.建设原则和关键技术

3.1建设原则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要贯彻"需求牵引、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阶段发展、面向应用、共建共享"的方针,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重点开发和普及应用相结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以应用促进发展。

3.2关键技术

海量数据库存储技术:目前,单是按覆盖广西的4D(DLG、Dem、Dom、DRG)测绘产品的数据量计算,就达到了tB级,如何采用关系数据库(如oRaCLe)管理海量空间数据,将是今后几年内的研究热点。字串9

菘焖倩袢∈侄危喝绾纬浞掷?S技术及其集成,快速获取信息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宽带网络:利用高速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和三维模型是数字城市表现的主要形式。

知识产权问题:模拟测绘产品版权问题较好解决。受法律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数字化测绘产品的版权问题亟待解决,因为数字化产品一经提供,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行复制。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法律、制度外,还需在技术上研究加密手段。

空间数据库更新与版本管理: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定期更新数据,保持基础数据的现势性。数据更新后,历史数据仍须保存。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数据版本管理机制,确保有效数据能长期保存,又避免不必要的数据冗余。

4.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4.1数据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数据标准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很多标准国家尚未出台,必须加快基础地理信息各类标准的制定,完善各种数据库的建设标准、质量控制标准和安全保密标准,加快制定基础地理信息的产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和应用标准等。

4.2广西省级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建设

按基础测绘分级管理的原则,国家负责1:100万、1:25万和1:5万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生产、管理、服务和更新。省级政府部门负责1:1万、1:5000比例尺甚至更大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生产、管理、服务和更新工作。其中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将是"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核心和基础。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组成如图所示:字串8

4.3实施一批地理空间信息重点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

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最为关注的领域,为共享"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资源,应当把应用开发的重点放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资源(国土、海洋、地矿等)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中。同时作为广西测绘局与区政府部门的合作项目――广西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9202工程)建设的延伸扩展,更要充分利用"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资源,结合西部大开发政府急于掌握的信息,急政府之所急,想政府之所想,积极与政府部门联系、沟通,进一步完善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注重反映广西自然资源、经济两方面的信息。

)。这样的结果是大大节约了经费,却实现了各取所需,同时由于数据标准的统一,各行业能共享、交换成果。字串6

要实现共建共享,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地理空间信息政府协调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测绘部门的作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交换数据;二要研究制定共建共享的法规政策,明确规定知识产权的保护、用户的权利和义务、有偿使用等问题;三是测绘部门要在信息共建共享中发挥带头作用,进一步强化"四个主动服务"意识:主动为领导宏观决策服务,主动为国家重大战略、方针提供服务,主动为广西重大基础设施提供服务,主动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服务。为推进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作出应有的贡献。

4.5建设基于weBGiS的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体系。

"数字广西"网站()作为广西测绘局的宣传阵地及元数据窗口,应加强地理空间信息网站建设和网上地图的开发,探索地理信息网络服务模式,以适应网络快速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网上地图的迫切需求。

5.极待解决的问题:

5.1政策方面的问题

去年广西制定的《广西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中并没有完整地将"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列入其中。广西的信息产业在2000年全年的总产值为28.6亿元,仅占全区GDp的千分之二,在全国排22位,在西部地区排第5位。可以看出,广西的信息化总量还较低。基于"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重要性和其能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建议由区计委统一协调,广西测绘局负责具体实施,各部门共同组成广西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加快制定"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规划工作。

字串7

5.2人才缺乏、财力支撑不足的问题:

测绘滞后于国民经济建设的步伐,这是目前的尴尬现状。主要的原因是财力投入的不足。

"数据是血液",没有了数据的"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就是个空架子,其他行业的信息化也就没有了与地理空间相对应的承载体。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是多种高新技术的集成,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目前,人才缺乏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6.结束语

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作为广西测绘局向社会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分发服务、应用开发的窗口和国家空间信息交换网络的省级主节点,基本具备?quot;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应发挥"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主力军作用,为我区信息化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满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讨会情况报告》

2、广西区测绘局《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广西单位工程方案设计》

3、刘金长《建设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4、广西区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数字经济统计体系篇5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数字化评价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2.015

[中图分类号]F239.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02

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完善,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经济的发展、经济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活动的复杂化,无不为经济责任的审计增加了难度,这要求审计人员既要熟练财政财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知悉法律、基建、计算机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知识。然而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差异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加大了公正评价的难度。由于对经济责任的界定和评判缺乏具体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标准,不同的审计人员面临同一问题时,往往会作出不同的评价。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数字化的意义

从当前的审计评价模式看,部分审计人员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应负有的经济责任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审计评价只是简单套用,不能很好地反映不同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和岗位的个体职责。在经济责任评价时没有结合具体情况,没有做到区别对待、分清主次,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和特点不突出。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相对比较宏观、涉及面较宽泛,加之当前相关法规制度和行为规范不够完善,现阶段审计内容和重点的选择还未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思维中挣脱出来,无法很好地体现出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既“对事”又“对人”。

财务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心,然而很多情况下人们往往过分重视财务审计,而忽略了对领导干部在政策执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经济决策、廉洁从政等方面的关注。以往的经济责任审计之所以在这些方面缺乏关注,主要原因是衡量领导干部的因素较多,难以权衡,经济责任评价点多、面广,需要确定更加科学的指标,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且在追求审计全面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审计人员的负担。为此,通过引入经济责任评价体系,使经济责任评价更加科学、全面,同时,尝试创新审计技术结合计算机辅助审计,利用数字化平台的自动化,减少审计人员工作量,数字化平台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可以为审计人员提供指引,减轻工作量,极大地提升审计效率,同时审计人员的日常审计经验又可以“反哺”数字化审计平台,可通过审计中掌握的一些经验,优化经济责任评价指标,完善审计模型。

2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按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的规定,从政策执行、遵守法律法规情况、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重大经济决策、财政管理以及债务管理等几方面分别进行分析评价,以确保全面覆盖,在保证全覆盖的同时突出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以经济为核心的原则。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内经济责任履职情况的审计,因此,评价指标必须紧紧围绕“经济”这个核心,包括经济发展、经济决策等。二是切实可行的原则。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主要依靠审计人员实施的审计手段,因此,评价指标必须是审计手段可以实现的,否则,既会带来审计风险,也会由于无法审深、审透造成评价失误,进而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三是权责对等的原则。即评价指标必须是被审计领导干部职权范围内的责任。四是系统全面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既然是一个体系就应该注重全面性,全方位展现经济责任审计各方面的内容。但在具体的指标设置上,又必须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

3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评价指标数字化

评价数字化就是将纷繁复杂的评价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数字化解决方案是通过科学整理、理论提升而形成的系统、复杂的数据挖掘筛选方案。相关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通过搭建平台和建立模型,再利用平台中的审计模型进行筛选调用数据,化繁为简,适应了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

审计评价必须依据事实进行,仅依靠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很难进行全面评价,相关人员可以将一些评价指标所依托的数据添加设计到调查表中。调查表在经济责任审计数字化过程中存在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弥补了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很难评价依据的片面性。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人员预先设好了审计调查表与评价指标,在评价过程中通过执行审计模型碜远调用调查表、财务数据以及业务数据中与该指标相关的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打分。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降低审计工作中人为因素对经济责任评价结果的影响,使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获得进一步提高。有效、全面的评价,有利于完善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等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审查,全方位评价领导干部的管理绩效。

将经济责任指标评价体系整合到数字化审计平台中,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嵌套审计模型,通过执行审计模型调用筛选数字化平台中被审计单位数据以及调查表数据,使整个评价过程更加简明、便捷,充分利用审计调查表、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等为经济责任分析评价提供依据。

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数字化评价的主要步骤:一是数据准备阶段,主要分三方面,即财务数据、业务数据、调查表,通过相关接口或者技术处理将数据导入到数字化平台数据库中;二是审计人员利用数字化平台中根据经济责任评价指标预设好的审计模型,对被审计对象进行逐项分析并评价打分;三是生成评价结果,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数字化解决方案架构图,如图1所示。

4利用数字化结果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且定量指标也难以从数据上得出先进与落后、好与差的结论,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必须根据评价指标,结合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提出明确的审计评价。

(1)审计评价应具有层次性。审计评价要力戒非好即坏、非优即差的弊端,设置较为详细的评价等次,从而比较准确地反映出责任人的履职情况。因此,可以用“优、良、中、差”四个等次或者更多等次,对每一个指标进行定性评价,再汇总所有指标的定性情况,得出综合评价,给报告的使用人以完整、清晰的感觉。

(2)审计评价要求审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审计人员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每一个指标的定性。因此,审计人员不但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还要具有较强的审计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对被审计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随着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项目的持续深化,审计任务更加繁重,由于审计人员有限,仅仅依靠传统的手工审计手段,难以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而通过创建评价指标体系,再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指标数字化,把部分审计分析工作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可大大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另外,通过数字化评价指标体系做到内容统一,评价分值自动生成,减少了人为因素,也保证了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使审计结果定量、可比,具有极强的鉴别、鉴定功能,同时也使评价结果更加直观。

主要参考文献

[1]谢赞春,郑乐平.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3(1).

[2]同广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探析[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3(6).

数字经济统计体系篇6

关键词:平面广告互动性设计体验经济数字媒体

检索:.cn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relationshipsamongtheadvertising,mediaandaudience,combinedwithchartanddatatoanalyzethedevelopmentprospectsofthemodernplaneadvertisement,fromtheeconomy,scienceandtechnologyandmediamoreaspectsofthemodernplaneadvertisementandinteractivedesignofthefusionofreason,andthenanalyzestheexperienceeconomyanddigitalagetomodernplaneadvertisementinfluenceandchangetrend,putsforwardtheinteractivedesignandplaneadvertisingthefeasibilityoftheintegration,soastodeveloptraditionalmediaplatform,anddiscovermoreinteractiondesignthathavescienceandtechnologylevelintheplaneadvertisementmedium.

Keywords:theplaneadvertisement,interactiveDesign,experienceeconomy,Digitalmedia

internet:.cn

信息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到数字传播,互联网络的商业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这种以互动型为特点的传播方式使受众能够主动参与并具有信息选择权,更符合人性化、个性化的双向交流。信息的大量化、媒体传播的多元化以及受众选择的多样化,使平面广告、广告媒体和受众三者之间的传统关系从线性传播变成非线性传播,信息选择权转向受众,并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信息质变。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也要求设计师从设计的创意预想起,就把媒体、受众和市场纳入到一个整体系统之中来考虑。

城市互动型数字媒体广告是一种创新体系下的广告形式,互动型数字媒体在体验方式和创新服务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他的发展让广告的传播模式逐渐从艺术化走向了技术化和艺术化相互融合与衬托的方式。平面广告与互动性之间的融合是由经济、科技以及媒体三大因素促成的。

一、经济的演变――体验经济的到来

互动性设计作为一种真实可行的设计表现形式,在与平面广告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因素。

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经济的演变过程中必然结果。1970年阿尔文・托夫勒所著《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首次提到“服务业最终还是会超过制造业的,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生产。”这是体验经济最初的理论,而后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中正视了体验经济的到来。《哈佛商业评论》对“体验经济”的概念评述为: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互动和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

广告是为经济服务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着。在体验经济的时代,受众有着主导性的选择权,受众会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广告。在广告多样性的今天,作为传统广告形式中历史最悠久的平面广告,该如何面对受众,我们顺应“体验经济”的概念来解释当代平面广告:使受众参与到平面广告中,产生“互动活动”,给受众留下深刻的记忆。如何使受众参与到平面广告之中?“互动”作为彼此之间关系的桥梁再一次被重视。

平面广告与“互动”有着与生俱来的融洽,传统表现形式为心理的“互动”。我国现存最早的平面广告就已经具备“互动”的本质,广告信息诉求,引导受众购买。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和市场条件不完善的年代,心理上的“互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传统平面广告注重在画面、纸张、印刷及工艺的表现形式上,目的就是让受众从心理上感受到信息的真实。传统的表现形式虽然注重心理的“互动”,但并没有将“互动”作为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出现,因而,长期单向度信息传递形成的线性传播模式,在体验经济的时代逐渐失去广告效应。现代平面广告的转型需要用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作为突破。

二、科技的进步――数字时代的影响

除了体验经济,科技的进步是互动性设计融合的催化剂。科技的进步扩大了数字化的影响,数字时代的产物以互联网络和数字媒体为代表,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互联网络带来了广告传媒产业的转型。具媒体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1999年)以用户5000万为标准,报纸媒体用了一个世纪才达到这样的规模,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都经过38年的发展才有同样规模,而互联网只用了短短的四年。在我国1994年才正式启用互联网络,而根据《2005年中国5大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网民总数为10300万人,总数仅次于美国。截止到2009年,我国的网民人数攀升至40900万。互联网作为传媒之一,在如此巨大的受众群支持下,网络广告迅速成为传统广告市场上的新势力。2007年美国互动广告局(iaB)调查数据显示,广告客户在网络广告上的费用支出首次超过有线电视广告,排在全美报纸广告支出之后(图1)。2008年美国的网络广告市场增长10.6%,达到34亿美元。

数字显示技术的成熟引起传统平面广告格局的巨变,新兴的数字广告中以数字标牌广告(DigitalSignage)首当其冲。凭借成熟的网络技术和数字显示技术的结合,数字标牌广告与受众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关系,顺应当今时展的要求。受众可以主动选择信息,还可以及时的回馈发表意见和观点,当双方的信息形成共鸣时,就像形成共振一样造成最大振幅,对受众产生更强烈的影响(图2)。这种信息双向、乃至多维的传递、反馈、融合正好符合体验经济中所说的“互动活动”,这就是“互动”非线性传播带来的威力。这种显著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金融、电信、医院、卖场、超市、宾馆等公共场所。2009年数字标牌的触控性能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通过这些触控交互平台,受众与这些数字广告的互动式交流更加融洽。新兴的数字广告借助科技媒体的力量得以快速发展,大份额的抢占传统户外广告市场,在某种意义上对传统平面广告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数字化生存》一书被《纽约时报》誉为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该作者是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他在书中指出数字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种种冲击和值得深思的问题。

与传统平面广告的线性传播模式相比,数字广告和受众之间产生的非线性传播模式,更适合在“体验经济”的环境下生存。那么,在数字时代的影响下,现代平面广告如何抵御冲击,另辟蹊径,找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光明大道,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媒体的特点――传统媒体的优势

体验经济的到来和数字时代的影响,使“互动”这种非线性传播模式成为现实,引起广告传媒产业巨大的变革。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共生与博弈之中逐渐形成新的格局,现代平面广告媒体如何在这场“生死博弈”的竞争中继续生存,良性发展,成为近几年传媒业和学术界谈论的热门话题。

新兴的数字广告媒体在交互技术的支持下具备独特的互动性特点,填补了传统的平面媒体在传播形式上不足,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在当下“体验”和“数字”并行的时代已逐渐式微,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平面广告媒体从此无所作为,进而被代替。答案肯定是:“no!”,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当前环境下传统的平面广告媒体例如户外广告、纸质杂志广告、海报招贴、直邮广告、便携广告等,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新兴媒体无法替代的优势。

在静态可视方面,新兴媒体多数靠数字显示屏呈现广告画面,而传统平面广告媒体拥有精美的印刷和各种工艺,除了传递广告信息外还有一定的保留价值;在受众感官方面,杂志、海报等纸质媒体反映出来的真实触摸感受是当下数字显示屏幕无法到达的情感境地;在媒体使用环境方面,传统平面广告媒体是不受环境地点多方面因素局限的一种媒介载体,任何一面墙一根楼柱都可以进行海报的宣传……所以,只有不断发掘传统平面广告媒体的独具优势,才能更好的支持当代平面广告发展下去。

在经济、科技和媒体三个方面条件成熟的基础上,互动性设计作为新的设计表现形式被应用到现代平面广告中。

结语

数字经济统计体系篇7

关键词电力;调度;自动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tm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2-0138-01

目前,电力企业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化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电力企业的实际工作当中,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其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还能够使电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应用;由此可见,自动化系统在电力调度中使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生产效率、合理分配资源的关键性手段。

1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在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中,自动化调度被广泛的应用在其中,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与计算机网路系统以及通讯系统是一致的,它们都符合相关的国际和工业发展的标准中使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功能较为齐全,控制比较具体,主要的调度功能包括:采集数据信息的处理、电力调配、统计计算、电力预警、控制以及电力数据库管理等。调度总站作为整个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核心部分,其能够实现整体的自动化监控以及检测,通过电网的运行状态,确保电力网路至始至终处于最佳的工作作业状态,进而实现对电网的自动化控制以及自动化检测,提高电力企业电力自动化控制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1)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监控。在电力调度自动化作业的过程中,电力系统的控制是其的基础工作,是实现电力调度系统科学合理的调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监测环节主要是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采集、预警以及显示,当电力调度系统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或者发生故障时,调度系统能够及时的识别以及预警,并且能够及时的进行相应的自保模式,这就大大的降低了企业事故的发生,减少企业的财产损失。于此同时,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通过事故的收集显示并加以报警,向相关的工作人员发出电力预警以及其运行的状态的信息,给相应的管理人员提供决策判断的依据。而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控制的功能主要通过人与机械的共同作业,实现自动化的控制,完成各个作业环节的作业提供保护措施的操作以及控制,为电力调度系统提供有力的保障。

2)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科学的调度。保证安全、提高带能质量以及满足备用电能容量是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前提条件,而有功功率的平衡以及网路损失是影响电力系统的两大制约性因素,低耗能、高效率是其发展的主要目标,实现电力资源的合理分配、经济分配,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用电。在实际的操作调度工作中,要充分的利用自动化系统的优势,遵循其运行的原则,避开其约束条件,在给定的系统作业模式中以及保证自动化系统模式的作业频率的基础上,降低企业的耗能成本,将系统的有功负荷合理的分配到各个可控制的作业环节中,实现电力自动化调度的准确度以及可靠度,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的社会经济利益。

3)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发电运行控制。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工作过程中,同时计算机网路对自动发电作业进行控制,是一项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环节。其通过自动化调度监视计算机、远程终端、发电分配装置、发电机自动化装置以及通信渠道等组成内部封闭的控制系统,同各国采集系统监测数据的信息以及用电情况,对发电作业进行全面的系统监控测、分析以及控制,保证发电量与用电的需求相一致,最大限度的减少电力资源的浪费,提高发电的生产效率。

2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主要是由多家有专业认证的研发机构以及相关电力企业共同研究,并且得到人们的肯定,被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的调度作业中。其相关的研发项目主要包括有:CC-2000系统、SD-6000系统、open-2000系统、节能发电调度技术、海量信息处理技术、可视化电力调度技术等,在研发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开放式的系统结构设计理念,应用合理的研究技术,利用事件的相互作用以及密切联合的思想,设计出具有高效益控制调度自动化系统[1]。而通讯机、服务器、显示屏、系统控制时钟、浏览服务器等是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各个环节的工作都是不可忽略的,在整个系统的运转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确保电力调度系统的基础上,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以及经济效益。

3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的趋势

1)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数字化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普及,人们把发展的目标全都转向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其主要的数字化信息包括有:信息数字化、通信数字化、决策数字化以及管理数字化等,具体内容如以下:①信息数字化: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电网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其在工作过程中将信息信号转化为数字信息,给人们直观的数字统计,直观明了;②通信数字化:指在变电站和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相关集控中实现数字化的通信,实现快速、流畅、安全以及可靠的信息传递;③决策数字化:其具有强大的分析以及决策能力,能够实现经济调度、稳定控制以及紧急事故控制方的数字化控制;为电力企业提供可靠安全的运行状态;④管控力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的系统中主要包括生产设备以及生产运行的基础性的数据的建设,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控制的数字化监测和控制。

2)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智能化发展趋势。在电力调度自动化智能化的操作过程中,其将数据信息图形将电网作业中数字采用灵活的、生动的、动画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其有效的整合调整数据集图形,并且利用电力系统的稳态、动态以及暂态三种运行状态信息,通过计算对采集信息的技术进行显示,调动人脑的识别意识,为实现电力自动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其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技术进行显示,充分发挥人脑的模糊识别功能,为调度自动化系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2]。

3)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集成化发展趋势。在电力调度自动化操作过程中,集成化对于保障电网安全、可靠、经济的运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及作用,经济化以及集成化是当代电子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的特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发展方向逐渐的向信息化、数字化、规范化、智能化以及集成化的方向发展。电力调度集成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调度数据的整合以及实现自动化逐渐的向智能化、规范化的调度运行,实现市场经济高效益的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背景下,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愈来愈被人们所关注。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唯有采取科学方法,才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统计体系篇8

领导的肾、秘书的稿、小姐的感情、统计局的表”,这段曾经流传的顺口溜“四大虚”,其意虽偏激,从中却不难窥见民众之于中国统计数据公信力缺失的诟病。尤其自金融危机以来,对于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质疑之声纷至沓来。

6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统计法》,其将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新《统计法》加大了对数据造假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并要求国家各个层次上的数据应当以各级政府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

看不懂的统计数据

就在新《统计法》获颁前不到一个月,国内外对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数据背道而驰的质疑,几乎成为今年以来最令国家统计局负责人头疼的问题。

5月14日,国际能源署(iea)表示,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1%,这一数据与当季石油需求下降3.5%的情况不符,中国的GDp数据可能并不准确。而电力数据也为这一质疑提供了合理性依据。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1-4月中国用电量同比下降4%,其中4月同比下降3.63%,而该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一降一升,增幅背离达11个百分点。

为此,5月25日国家统计局辩称,其因一是今年一季度产业结构变化较大,用电量相对较少的第三产业增长较快;二是主要高耗能行业生产及用电量增长放缓,而用电相对较少的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统计局还列出详细数据,指出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工业中高耗能产业的增幅在大幅回落。并进一步指出,尽管经济是正增长,用(发)电量是负增长,但两者的变化趋势是吻合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持续回落,相应的发电量降幅加大;而工业增速出现回升,同期发电量降幅则缩小。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也出面替国家统计局挡了一回“炮弹”。除了统计局提出的上述两点外,6月1日他在国新办新闻会上还指出,节能成果的显现和高耗能产品去库存化也是重要原因。

风波并未完结。6月3日,对于发电量下滑和经济增长同时并存的局面,电监会前副主席邵秉仁表示,某些地方上报的经济数据真实性确实值得怀疑。6月14日,在清华大学CCwe经济形势讨论会上,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对5月份8.9%的工业增速提出重大怀疑,认为实际增速可能只有5%。

尽管6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又在官方网站上刊文作出相应回应,但仍有业内人士不太信服。毕竟一正一负差别如此之大,而经济结构调整不太可能短时间内转变如此之大,节能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出现这么大的成效的。

中国统计数据的另一尴尬是数据“打架”。国家统计局年初报告称,2008年中国税收收入为57862亿元,该数字与财政部公布的税收收入预算执行数54219亿元相差约3600亿元。财政部对此解释说,两者差异是因统计口径不同,差额主要是耕地占用税、契税、关税以及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退税等。

饱受质疑的失业率同样如此。中国社科院年初报告称,2008年的调查失业率高达9.4%,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却仅为4.2%。专家指出,这主要是因后者未将农民工群体和正在求职的高校毕业生纳入。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为2.2亿,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大概在611万,去年毕业尚未就业的还有近100万。事实上,国家统计局从2005年底就已开始对城镇调查失业率进行试点,到目前为止共进行了7次失业调查,但至今没有对外数据。

而官方数据与民间数据之间的分歧也时有显现,比如作为经济先行指标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2009年3月,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pmi为52.4%,比上月上升3.4个百分点;而里昂证券公布的当月pmi为44.8%,较上月还略有下降。据业内人士介绍,差别在于抽样样本,前者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后者则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

两次质疑的微妙时机

类似对于中国统计数据的怀疑,其实早在近10年前就曾掀起过更大的波澜。

2000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经济学家托马斯•罗斯基发表《中国的GDp统计发生了什么?》和《中国的GDp统计:该被警告?》两篇学术文章,全方位质疑中国的经济增长。其结论可谓惊世骇俗:1997-1998年中国GDp增长的上限应当是2.2%。而当时中国官方公布的数字是7.8%。他的论断与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此前的疑虑遥相呼应。克氏曾经说,中国经济数据是一堆不可置信的符号体系,“看中国的经济增长数据,就像看一部科幻小说”。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和美国《时代》周刊等国际主流媒体随后的推波助澜下,“中国统计数据造假论”一时成为国际舆论的重要话题。

如今王建等人使用的分析方法几乎与当年的罗斯基如出一辙――主要从能源消耗量的增长入手来探究经济增长的真实情况。

更加意味深长的是,两次对中国统计数据的大规模质疑都发生在危机时期――罗斯基那次适逢亚洲金融风暴,而此次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因此有论者认为,中国统计数据问题的根源在于全社会对经济的“复苏急躁症”。政府希望通过好看的数字激励民心,官员期待以令上级满意的数字谋取令自己满意的前程,而民众则总是愿意看到他们希望看到的东西。

王建表示,当萧条来临时,地方政府就用统计作贡献,相关数据并未体现真实增长。还有专家更指,这是长期统计造假的集中爆发:过去因希望看到宏观调控的效果,不合规项目隐而不报或不准上报,即使是合规项目也尽量少报;现在则因希望看到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合规项目即使不多报也决不会少报,不合规项目也要千方百计变成合规项目。于是过去的实际投资摇身一变成了现在的报表投资。

分析指出,地方多报最典型的是投资,而投资规模与投资增长率历来是估计经济是否过热的最主要指标。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如果地方投资等统计数据失真,那么中央对宏观经济的判断和决策就可能因此陷入险境。

“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症结

据报道,仅2008年全国立案查处的统计违法案件就达1.73万起。从近年来全国统计执法检查的情况看,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违法行为约占全部统计违法行为的60%。而这些统计造假行为多由地方政府炮制。

众所周知,地方统计造假背后其实有着强大的动力,即主要与GDp挂钩的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在中国,GDp等指标除了为政府制定和评估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为学者从事学术研究提供数据之外,还承担着另一项重要使命,就是作为上级对下级官员进行考核的依据。

不少媒体将统计造假的内在行为逻辑精辟总结为“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内在动因和动力,而前者同时又是后者的外在条件和前提。“官出数字”为统计造假提供了体制上的可能性――统计部门高度依附于行政部门,“数字”原本出自官员手中,想造假自然极为方便;而“数字出官”则为统计造假提供了体制上的必然性――对于官员的评价考核过于依赖数字,数字的变化往往能给官员带来巨大的现实利益(提拔升迁),统计造假显然就成了官员难以遏制的冲动。

在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国务院设立国家统计局,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的统计工作。统计数据由地方统计部门搜集和上报汇总,但地方统计部门的干部主要由地方政府管理,经费也主要依赖地方。地方统计系统独立性的缺失,被指为统计数据失真的体制根源。

现实情况往往是,在下达计划指标时,“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上报统计数字时,“下级骗上级,级级掺水,水到渠成”。某些地方领导精心设计“两本账”,对内一本账,对外又是一本,向上级汇报成绩是一个数字,讲困难、搞扶贫时却又出现另一数字。不少地方不切实际地出台高指标后,迫使基层进行造假。还有的瞒报现象比较普遍,超过预计的部分不报,只报预计完成的部分,因为一下子报多了,第二年如果完不成,上级会认为他们的工作没做好。

曾有篇文章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地一位乡长如实上报数字,结果报了三次都被县里退了回来,并受到主管副县长的严厉批评。副县长说,他们没有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没有从安定团结的大局着想,要他们回去“解放思想”,修改报表。否则,就将面临取消年终奖金甚至撤消职务的后果。

在2005年全国“两会”上,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曾痛斥GDp层层注水,他披露,2004年各省区市上报的全年GDp汇总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速相比,高出3.9个百分点,总量差距高达26582亿元。

而在当前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今年提出GDp增长8%的目标,与之对应,许多地方都提出了高于8%的经济增长目标,形成了巨大的政绩压力,也埋下了巨大的造假冲动。

关键在由谁考核

由监察部、人保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定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于今年3月25日公布,同年5月1日起施行。统计造假情节严重的将被开除,这成为应对干预统计数据行为的利器。而此前,《统计法》对于官员干预行为的制约是软弱无力的。新《统计法》则在法律层面上明确加重了对包括官员在内的人为干预统计工作的法律责任,并完善了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的法律机制。

不过,有专家表示,尽管在处罚力度上进步不小,但统计系统独立性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根除体制痼疾依然任重道远。

除此之外,提高统计科学性等配套机制也亟待完善。统计方法的改进与统计数据的真实同样重要,目前一些统计指标已不能反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比如城镇登记失业率,其强调“非农业户口”和“在当地就业机构登记”,并不能反映失业的真实状况。再比如消费物价指数(Cpi),中国不将商品房价格直接计入Cpi,在Cpi篮子里反映居住消费的包括建房及装修材料、房租、自有住房以及水、电、燃气等项目,且权重仅有13.2%,而美国则达到38%,国际一般情况是30%。

还有观点指,新《统计法》要求的加强对统计的监督和对统计数据口径的集权,并不能改善中国的统计质量,反而可能导致其他更多、更严重的问题。因为上述这些措施都是在进一步强化统计数据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上的重要性。

而即便统计数据如何包罗万象,再怎么科学严密,再怎么严格监督,都不可能真正代表每个民众的真实需要和满意度。在西方国家,很少看到在中国司空见惯的在统计数据上的虚报、瞒报等弄虚作假,其考核各级政府首脑的指标只有一个――选民的选票。没有什么指标比这更能够真实地表达民意了。

分析认为,胡温“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实现这个目标,对各级政府官员进行考核的终极标准也理应是当地民众的认可程度。因此,对当前的中国社会来说,根本性的问题不在于以什么指标体系去考核政府,也并非单纯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而在于由谁来考核。

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对政府官员的考核主体,只是赋予包括统计、环保等部门更大的权力,那么到头来很可能GDp的真实可信或绿色环保并没有见到多少,社会上却又多出了另一些新的寻租空间。过去一向是清水衙门的统计局和环保部门近年来日益变得炙手可热,以至屡现,就是一个明证。

美国统计体制

美国的统计体制是分散型的,政府各部门独立开展统计工作,彼此没有隶属关系,各部门的统计机构隶属于部门领导,但独立行使统计职能。各州、县、市的政府统计机构与联邦统计机构没有隶属关系,但有关出生、死亡和新建筑物的统计由州政府向联邦政府提供,同时州政府是联邦统计数据的最大使用者,联邦政府要为地方政府提供所有的数据信息服务。

美国联邦政府统计工作涉及的部门众多,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劳工部统计局(1884年成立,负责就业、物价、工资、生产率等方面的统计)、商务部普查局(1902年成立,负责人口普查、经济普查、政府机构普查等方面的工作)、商务部经济分析局(19世纪60年代成立,负责GDp核算)是三个最主要的部门。此外,另有70多个部门都负有相关的统计职责,其统计机构都是联邦统计体系的组成部分。为了保证这个分散而庞大体系的协调,在总统办公室下设的管理和预算办公室设有由总统任命的首席统计师职位,负责联邦政府各部门统计政策的协调和统计数据的审核。

数字经济统计体系篇9

关键词:统计信息创新策略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经历劳力经济阶段、资本经济阶段之后,我们逐渐进入一个以数码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阶段。新经济是知识的经济,建立在知识产生、传播和运用的基础上;新经济是信息的经济,是提高信息采集、信息传播、信息规模的重要前提;新经济也是网络的经济,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杜会经济活动的交易方式,形成了与时俱进、蓬勃发展的网络经济;新经济还是创新的经济,创新是新经济的基础,它包括技术创新、观念创新和模式创新。在知识、信息的新经济时代,我们要以信息促发展,以创新增经济,在全面了解各种所需信息的同时,加快社会主义的发展步伐。那么,如何创新统计信息,加快社会主义的发展呢?

一、要创新思路,提高统计质量

统计工作人员要完成大量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报表的汇总上报等工作,只是完成了统计工作“量”的部分,而非完成所有的统计工作。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我们可以从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等方面进行创新:一是统计数据质量在公布时间上要具有一定的及时性。统计人员要养成爱岗敬业、不断创新的工作态度,减少调查与数据的间隔时间,以最快速度明确的统计数据,建立和完善统计信息的制度,进而提高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二是在统计信息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这就要求领导者对基层得出的各类报表进行严格审查。三是统计信息的内容含量、采集范围上具有完整性。因此,统计人员不仅要进行全面收集内容、调查数据,还要确保被调查的对象所填写报表内容的完整性。

二、要创新思维,优化统计设备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已逐步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在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持下,统计信息逐渐趋向现代化、科技化的发展方向,建设具有现代化的信息统计,所需要的高端科技设备不仅仅只体现在设备数量上,还体现在设备性能上。虽然我国各级统计部门已普遍应用计算机技术,但是由于技术并不完善,还不能满足对复杂数据做出明确分析和监测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创新思维,引用和借鉴一些发达地区的信息设备,学习他们的统计思维,完成统计信息现代化的建设计划,促使更多高科技设备广泛应用于统计工作中来。

三、要创新理念,完善统计系统

二十一世纪,人类已逐步进入数字化社会。所谓数字化是在同一种综合业务网中,把电话、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演变成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传输信息的综合性技术。运用数字化统计各类信息,使统计体系更标准、更规范,有利于统计数据的收集、传播和处理。数字化是统计信息现代化的核心技术,这就要求信息数字统计部门把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我们要创新统计理念,加快实现统计表格和编码的标准化,促使统计指标和分类,以及编码朝着唯一性和集中性的发展步伐,建立有利于统计信息查询、管理及统计信息传输和处理的统计数据库,来发挥各级统计信息系统的功能。

四、要创新制度,优化统计人才

统计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统计信息能否适应新经济的要求。我国多数统计工作人员知识面比较狭隘,大多数统计工作人员专业结构也比较单一,只对统计知识业务熟悉,这些根本满足不了用户对统计信息资源的需求,不利于统计工作的发展。现代统计理论体系的调查方式有很大的进步、信息处理技术上的突破,使统计信息具有传播性强、需求量大、用途广泛的特征,这就对统计工作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目标任务的考核制度,将统计信息、数据分析落实到每个部门或个人身上,规定部门或个人每年数据分析和统计报告的数量,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定期公布统计人员的完成进度,给予适当地奖励以示鼓励。以创新的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培训机构,培训更多专业性人才。

五、要创新服务,满足信息需求

我国现代化的统计信息服务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统计信息服务相比,信息产业、信息市场有着明显的差距。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我们首先要加快信息产业和市场的发展,逐渐把统计数字变成商品,来完成统计信息的商品化。在创新服务方面,我们可以适当地扩大服务范围,以多元化服务满足百姓所关注的信息;适当地提升服务水平,在满足政府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注重对服务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发展与需求。

六、要创新交流,拓宽信息渠道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可以让人们在最少时间内了解到最多的信息,它也将成为传输信息的主要载体。数字通信、互联网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在与国外信息机构进行联网的过程中,让更多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人通过网络世界,进行沟通与共享,从而获取更多的统计信息。

总之,统计部门担负着向全社会提供统计信息服务的重任,为符合新经济发展的需要,统计信息部门要不断进行统计信息设备的创新,促使更多高科技的信息设备广泛应用于统计工作当中;进行统计信息人才的创新,建立完善科学的统计机构;进行统计信息服务的创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进行统计信息交流的创新,使人类获取更多的信息,促使统计信息工作跟上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岳希明.我国现行劳动统计的问题[J].经济研究.2005年

数字经济统计体系篇10

1、国外“数字城市”基础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

1) 空间数据生产、使用的协调和管理

1994年4月13日,美国颁布了12906号总统行政令,实施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ational Spatial Data infrustructure ,nSDi)计划,正式在美国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中开展直接协调地理空间数据收集和管理的活动。

英国政府在认识和分析美国nSDi成功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地理空间数据框架(nGDF)发展计划。

澳大利亚联邦空间数据委员会制定了空间数据管理机构与领导机构的权利与责任、联邦公益空间数据转让等政策。

2) 空间数据框架建设

美国FGDC于1995年4月提出了nDGDF实施计划,开始建立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交通、水文、行政单元以及公用地块地籍数据在内的数据框架。

加拿大Geomatics Canada负责全加拿大国家地形数据库(ntDB),已经完成1:25万地形数据库和南部人口稠密地区的1:5万地形数据库。

欧洲大多数国家版图较小,数字地理空间数据生产基础较好。英国陆军测量局从1970年开始从事数字化制图,已正式向社会提供数字化地图。

法国地理院从1985年起建立1:5万全国地形数据库(BDtopo),x、y精度为2.5m,z精度为1.0m。

德国内务部原大地测量研究所(iFaG)负责完成全国1:20万DLm和1:100万DKm,各州测量局负责完成1:2.5万DLm和1:2.5万DKm,其地物精度要求为3m。

荷兰于1990年建立了地籍信息(非图形)的联网查询,有2500注册用户,1997年完成全国地籍图数字化。

日本是亚洲地区最早开展地理信息化工作的国家。目前已能向社会提供Dem 数字地图等系列产品。

3) 空间数据标准建设

发达国家的地理信息管理采用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体系,在“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平台的建设中,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即由中央政府组织相关机构共同推动全国范围统一数据平台的建设。政府在其中主要起到协调政策性事务、组织研究发展、统一数据标准和行业规范等作用。

2、国内“数字城市”基础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十五”计划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推进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对“数字地球”给予了高度重视。

1999年11月在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上,北京市市长刘淇正式提出了启动“数字北京工程”。2000年初,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制定了“‘数字北京’工程总体框架及发展规划”,这份规划对数字北京的概念、内容、目标、重点项目等作了详细的阐述。

山西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为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抓住“数字地球”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基础和优势,确立建设“数字山西”战略目标,建设空间数据基础设施。2000年12月在太原市召开“可持续发展研讨暨空间数据基础设施项目论证会”,通过了《“数字山西”空间数据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及其总体设计方案。

2001年2月陕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基本建成“数字陕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把建设“数字福建”作为“十五”的重点建设项目,并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

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于2000年11月,在长沙召开了“数字湖南”框架工程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和代表提出将“数字湖南”基础框架工程纳入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以利尽快实施。

吉林省计委于2001年4月邀请国内30位专家、学者在长春就“数字吉林”建设问题召开了研讨论证会,专家一致建议政府尽快立项实施。

海南省、湖北省、浙江省、河南省、重庆市、厦门市等地区也通过了数字区域的论证,开展了“数字区域”、“数字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3、上海在国内外“数字城市”建设中所处的水平综述

1)上海在“数字城市”领域中相关工作的现状

形成了全国领先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规模和能力;完成了所有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数字化;进行了城市遥感影像系统应用;探索了数据共享机制和应用标准;开发了多领域的地理信息应用系统。

2)上海在 “数字地球”、“数字城市”领域中的优势和差距

主要优势:一是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规模和能力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二是信息技术普及程度比较高。三是具备比较优厚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实力。四是具有丰富的人才和技术资源。

主要差距:一是作为“数字城市”核心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面过窄。二是信息共享困难、行业基础数据库之间互访性差。三是具有“上海特点”的自主技术研发实力尚不突出。

二、“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界定

1、关于“数字城市”概念的定义

广义“数字城市”概念:“数字城市”即城市信息化,涉及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各种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将涉及信息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和文化伦理观念的变化与调整。

狭义“数字城市”概念:“数字城市”工程是指利用“数字城市”概念,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其本质就是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整合、应用、交流和共享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

2、关于“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研究范围的界定

1) “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定义

“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是指在上海开展信息化进程中,用以满足各个行业进行与地理空间相关信息的采集、应用、交互、共享,并能提供标准参照数据及运行环境的集合。

2)“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主要内容

“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所涉及的基础设施,主要将借助于上海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因此,未列为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根据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应用实践。

三、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在

“数字上海”中的关系和地位

“数字上海”所涉及的内容、覆盖的领域及对信息交互、共享的要求,比起现有任何信息应用系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作为“数字上海”的核心数据内容,同其它部分的关系可用下图来描述:

 图中:信息化基础设施就是构架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的硬件环境。上海信息网络硬件环境是上海地区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是各类信息应用所依赖的基础运行环境,也是支撑“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基础设施。支撑软件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开发工具、专业软件等,这里的开发工具和专业软件都与所运行的信息系统有关,相对于其他现有的应用系统,“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有其特殊的要求,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等。空间信息基础数据是构筑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软件环境之上的空间框架性基础数据,它主要包括多种比例尺的数字化地形图、数字化遥感影像图、城市基本地理统计单元、行政区划图以及反映人口状况等数据,是“数字上海”的核心内容之一。政府、企业、公众等应用系统是建立在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运行环境上的信息系统,就应用对象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建立在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之上,为满足各类应用需求的专业信息应用系统,如房地产信息系统、规划管理系统等,以及要求与地理位置相关的其他信息系统;二是建立在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和各类专业数据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应用系统,如指标统计、资料整合、预测分析等,是比前一类层次更高的、可为政府管理部门、咨询服务机构等提供科学依据和辅助决策的信息系统。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在“数字上海”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 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是数字城市的空间参照体系,作为定位参考基准,可供各类用户添加其他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专题信息。更由于平台是一个统一的、独立的、开放的运行系统,能为各类城市应用系统提供所需的公共基础信息,因此,它是实现全市空间信息共享的地理空间框架公共平台。

(2)以平台中空间基础数据为背景建立的各类专业信息应用系统,在地理位置上不会存在人为的差异,因此,它是行业、专业间应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具有高效率、高精度特点的公共的交换平台,可成为全市基于空间框架的信息交换枢纽。

(3)由于空间基础数据平台既具有“数字上海”的空间地理参照体系,又包含了与城市空间地理相关的基础数据,因此,建立在这同一基础数据源之上的各类专业应用系统,在进行相关的专业统计分析时,其结果将比较公正,可比性也较强,信息的应用价值也会由此得到提高。

如今,上海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面向公众的社会信息服务的“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连接上海市各级政府机关的公务网络工程也在建设中,应该说,在硬件设施、网络环境上的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另一方面,经过“八五”和“九五”,管理部门、企事业机构也相继建成了一批具有GiS和RS特点的应用系统,推进了全市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上海已到了需要建立一个全市统一的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来解决公共数据重复建设、行业间数据不能交互、共享这一当前突出问题的关键时刻,我们认为,加紧建立地理空间框架性基础数据平台,是“数字上海”的重要核心内容,是全面启动“数字上海”的突破口。有了这个数据平台,信息化应用能力必然会获得大幅度的提升,“数字上海”才会真正深入到政府、企业、公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为其服务。

四、“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

建设的目标和指导原则

从进一步提高上海城市信息化水平来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大目标出发,提出实施“数字上海” 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1、“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建设的基本目标

作为上海城市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要建成一个“信息内容丰富、更新维护及时、共享交换便捷”的公共基础平台,这个平台将是支撑上海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公共服务平台。

“信息内容丰富” 是指该平台数据丰富,具有较强的信息承载能力。

“更新维护及时” 是指平台的信息资源具有明确的时效范围、切实的更新、维护周期,以保证其现势意义。

“共享交换便捷” 是指数据的共享和交换简单易行。平台具有丰富的应用功能、友好的人机界面和有效的提交、分发服务。

2、“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建设的指导原则

遵循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统筹规划,促进综合利用,避免盲目发展”的指导思想,“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建设的指导原则是“统一、通用、科学、标准、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