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7:25

经济责任审计政策篇1

【关键词】党政领导;审计;经济责任;难点;对策

1985年起,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就开始探索并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试点。从最初国有企业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到目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任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常态,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框架已经基本确立,并形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然而,要建设一个比较健全、有效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目前的党政领导干部审计工作中也面临一些难点,亟需我们解决。

目前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难点主要有:

1.没有明确界定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第一,由于受审计理念和审计视野的限制,往往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财务收支审计区别不大,重财务收支的纠错,轻履职能力、决策事项等情况的关注,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经济情况;第二,相关干部管理部门,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考核目标过粗、评价指标对粗,使审计机关无法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政绩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

2.问题难以全部上报。地方基层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管理体制,既要对上级审计机关负责,更要对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工作。基层审计部门属于同级地方政府组成部门,人财物受同级党委、政府领导,很难在审计业务中做到完全思维独立。当地方有关部门、单位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审计机关不可能不考虑本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领导的意见。另外,由于市县地域较小,“人情”现象无处不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有时只能在被审计单位内部通报,有时存在将审计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利于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3.评价难以准确到位。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一般都是从财务收支、经济决策等大方向,笼统的评价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很少深入分析党政领导干部工作责任的差异,如乡镇党委书记主要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主要履行把握方向、领导决策的职责。镇长负责本地区经济事务和具体的社会管理事务,主要履行的是政策执行的职责。部门单位领导主要负责本部门或单位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履行本部门(系统)、单位有关职责,推动本部门(系统)、单位事业科学发展等情况。在审计评价中就应以各自的职责进行清晰、准确的评价,不能出现不相职责相互混搭的评价。另外,也不能畏惧领导干部的权力而使审计评价避重就轻。

4.整改难以及时全面。实践中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未得到有效运用的情况普遍存在。一方面,有的领导干部不重视审计结果。认为现场审计结束了,审计工作也就结束,问题改得如何审计组也不会来追查。有的问题涉及前期领导的事,本着“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不会认真的过问。另一方面,存在应付式整改的现象,有的单位或部门将容易整改的整改到位,不好整改的问题能拖就拖,因此,在整改材料中只能看到“正在认真组织整改”或“大部分问题已经整改到位”之类的说法,却看不到整改的具体举措与效果,更看不到问责处理的情况。

5.缺少复合型的高素质审计队伍。审计人员一般都是财务出身,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工作强度和深度的不断加深,审计人员将面临学历低、知识面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基层审计人员如未能紧跟着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就会跟不上审计前进发展的步伐,更谈不上对审计项目的审深审透。因此,复合型审计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审计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

针对以上的难点,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积极应对:

1.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前提。一是更加注重审计业务知识的更新与提高,加强对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不断提高审计执行能力。切不可“吃老本”,要时刻注重知识的更新与提高。二是更加注重工作作风的严谨细致。牢固树立强烈的程序意识,不能个人凭主观臆判断问题。既要充分利用各种审计线索,也要对发现的一切线索做到审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把问题查深查透。三是更加注重强化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通过进行专业培训,及时更新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使审计人员逐步适应审计职业化的发展要求。

2.规范审计行为和制度。一是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认真学习2014年出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按照细则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重点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责任追究机制。明确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运用审计结果的职责,明确对审计问题的责任追究措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应有效果,让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审计成果的运行情况。

3.完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审计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国家有关政策以及干部考核评价等规定,结合地区、部门(系统)、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进行审计评价。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可以进行纵向和横向的业绩比较,运用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指标量化分析,或者将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或事项置于相关经济社会环境中加以分析等。审计人员应本着谨慎性原则,对于没有经审计证实的事项不作评价,对不属于审计范畴或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作评价。对审计证据的来源要仔细鉴别,没经证实的领导干部履职报告上的数据或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不能采用。

4.强化审计结果运用。经济责任审计如果审而不用,就达不到审计工作的目的,应该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机制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利用好审计结果,建立健全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机制。首先,审计结果要与干部任免机制结合起来,作为组织部门对干部进行人事任免和调整的重要依据。其次,经济责任审计要与纪律处分制度结合起来,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应该作为处分或者澄清问题干部的重要依据,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要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成果。再次,审计机关要督促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力度,确保在规定期限将审计提出的问题及时、全面、有效整改。对未按规定期限和要求进行审计整改的,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不力、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最后,将审计结果公告接受社会监督是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最有效方式,提高审计工作的透明度,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并进一步强化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另外,要保证审计结果利用的规范性,严格保守审计结果,做好审计结果的保密工作。

・・・・・・・・参考文献・・・・・・・・・・・・・・・・・・・・・

[1]贝翔.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计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J].中国审计,2015,(7):34-35.

[2]李坤,梁晓阳.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中国审计,2015(7):36-37.

[3]霍嘉.县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对措施[J].江苏审计,2015,(2).

经济责任审计政策篇2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概述及特点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从理论上讲,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审计部门及人员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其它经济活动进行审计,以此来监督和评价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在国家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的受权之下,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进行审计,从而起到强化领导干部监管、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廉政建设以及保障国有资产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也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全国各行政事业单位也开始在单位内部逐步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活动,使单位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1、政策性比较强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对象就是单位内部的领导干部,审计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经济管理、政策执行以及政策监督等能力,另外,还需要对领导干部的经济收入、资金流动等情况进行审计,这对审计人员的政策觉悟、责任心以及理论水平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审计时间跨度较长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跨度较长,而且不固定,这种审计活动通常需要贯穿于领导干部的整个任期,大约3~5年,甚至更长。这种长时间的审计活动,不仅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性。

3、风险性较高

由以上几种特点可知,较长的时间跨度会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而且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需要面对的是单位的领导干部,这关系到了每位领导干部的政策生涯和名誉诚信,所以必须要有真实的凭证作为依据,不可假设、估计也不能凭空判断,否则相关的审计人员就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

二、行政事业内部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范围不合理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存在明显的审计范围不合理问题。审计范围是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性问题,不仅关系审计工作的深度及质量,也关系到审计抽样调查的范围及重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主要限制在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的时间跨度也较大。部分人认为只要谁有经济活动,谁就有经济责任,就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这就导致一些单位将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盲目扩大,这就模糊了审计的主体,也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另外,还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将是否进行独立核算作为,是否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唯一标准,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只关心财务责任,从而忽视了经济责任。从而将虽然没有进行独立核算,但却存在重大经济活动与经济责任的单位领导排除在审计范围之外。这种现象人为的缩小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范围,使审计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二)审计执行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时,虽然规范和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但是,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开展的时间较短,经验尚未十分成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执行的就不到位。很多离任审计人员,都是在组织部门对相关领导人员进行工作变动后,才开始审计,形成了先离职后审计的普遍现象。也就造成了一部分人片面的认为先离职后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正常程序,审计结果也无法得到高度重视。这种审计结果执行不到位的现象,使经济责任审计的预警功能根本无法发挥。而且组织人事部门在对领导干部进行考核时,也不能充分结合审计结果中的整改意见,不但留下了经济责任风险隐患,也导致审计效率及效果无法体现出来。

(三)审计模式落后

目前,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机构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通过查账来对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很显然,一些领导的违法、违纪问题,并不会在会计信息中体现出来,需要通过特殊的手段才能查清。比如受贿索贿问题,就很难通过现有的审计手段查证出来。而且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只注重领导干部的财务责任,从而忽视了其经济责任,无法将决策质量、社会责任的发挥、财务收支效益、管理的效率与效果等因素考虑其中,导致很多领导在任职期间都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工作,进而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社会职能的发挥。

三、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完善对策

(一)完善内部环境,明确审计范围

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环境进行完善的最直接途径,就是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使内部控制成为行政事业单位一切活动的有力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使其内部的财务信息透明度不断增加,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自身的财务信息质量,以便为审计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也应该及时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使经济责任审计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重点以及方法进行科学而系统的认定,保证单位内部每个成员都能够明确自身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明确自身行为将对单位造成的各种影响。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深化执行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审计结果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通常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政治觉悟、业务能力、职业操守,以及道德品质等。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可通过定期开展审计人员培训、教育,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诚信档案,对审计人员进行绩效考评等方法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也可经常性的举办一些交流活动和研讨活动,来丰富审计人员的经验,使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更加规范,责任心更强,进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力度。

(三)健全审计结果应用机制,提高审计效率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回馈机制主要包括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示制度,以及审计结果报送制度及反馈制度。审计结果反馈机制应该成为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间应该在相互配合的前提下,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反馈交流,使经济责任结果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强化对经济责任的后续审计,对审计意见及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加大审计行为的执行力度。另外,相关部门还应该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改进不足,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效率的不断提高。

经济责任审计政策篇3

关键词:国家理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政府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以下简称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展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新领域。由于当前国家政治授权产生的问题与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当前对权力监督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两个“暂行规定”和2006年修订通过的新审计法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由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制尚未建立起来,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审计范围广泛,不同层面的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范围、工作对象差距很大,因此,探索和规范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针对“个人”的责任审计,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直接涉及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的是非功过,关系到党政领导干部的升黜,因此,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诸环节的核心与关键问题。本文拟在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的国家理论基础上,构建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整体框架,并扼要探讨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具体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为进一步出台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细则或经济责任审计准则的制订、规范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一、相关研究评述

界定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是构建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基础。2006年修订的新审计法第25条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监督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这仅仅给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总体内容,对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提供了指导意义。现实中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十分复杂,想用一把尺子来界定其审计内容是很难做到的。吉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1]在总结一些典型地方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归纳了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他们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范围分为四个层面、三个范畴和二个系统。四个层面主要由省部级、地厅级、县(区)局级、乡、科级四个层面的干部。三个范畴主要包括块块领导干部、条条领导干部、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二个系统包括党委系统和行政系统。并提出采用一般分类与特别分类两种办法来探讨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认为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一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1)审计党政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2)审计党政领导干部在执政期间重大公共投资项目的效益。(3)审计、评价党政领导干部在执政期间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最后根据行政区党委,行政区政府领导、政府部门领导界定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别内容。在审计署2007—2008年立项课题研究报告(2009)中,以蔡春教授领衔的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2]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将党政领导和企事业负责人的目标经济责任的内容分为治理责任、管理舞弊控制责任、经济权力控制责任、效益或绩效责任和环境保护责任,并根据各类目标经济责任,构建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将党政领导经济责任评价指标分为民主政治建设和绩效两个方面的评价。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主要包括权力范围、组织结构和问责体系、信息透明度、廉洁自律、申诉和执行机制、党风廉政内部监督制度落实、政务公开程度等指标;绩效方面包括真实性、客观性、合法性、投入产出的“3e”、内部控制、资源利用等指标。青岛市审计局课题组[3]的《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将政府部门分为经济运行管理部门和社会事务管理部门,在确定部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基础上,将部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分为经济决策权指标、经济管理监督权指标、经济执行权指标和履行廉政职责情况指标四大类。刘世林和牛玉韬[4]认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应与评价对象、评价责任、任职目标、评价范围挂钩,并构建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给出的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一级与二级指标为:(1)财政财务收支评价(主要包括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资金收入与支出、企业财务收支情况等)。(2)资产管理与购建评价(主要包括资产综合情况、长期资产管理情况、流动资产管理情况、固定资产购建情况等)。(3)经营业务管理绩效评价(主要包括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环境情况、领导干部决策能力和水平等)。(4)个人及行政执法情况评价(主要包括组织性违法违纪情况、个体性违法违纪情况)。

以上研究对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局限性:(1)审计内容界定和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多采用归纳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没有运用演绎法,将审计评价指标框架构建在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上。(2)各研究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构建审计评价指标框架,但由于主要采用的是归纳法,没能显示各类指标之间逻辑关系,同时各类指标也难免存在一定的重复交叉内容。本文拟以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中的国家理论为基础,着眼于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整体框架的构建及具体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但本文并不涉及具体的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

二、以国家理论为基础的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

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中的国家理论包括规范的国家理论和实证的国家理论。所谓规范的国家理论,主要是对国家行为的矛盾性质进行思考,它有三个基本内容:一是从国家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任何其它组织和个人所无法替代的角度论证国家行为的合效性;二是从信息的缺失和国家行为的个人性来论证国家行为所包含的违背经济效率原则的性质;三是界定国家经济行为的边界;而实证国家理论主要是探索国家行为根据的理论,主要是关于国家的本质和对国家“悖论”的解释。由于规范国家理论可以为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这里是以规范的国家理论来构建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根据规范国家理论,国家在产权界定、保障私人权利、提供公共物品等方面具有任何其它组织和个人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具有合效的性质;但由于国家行为的强制性(即非市场自由交易)和关于国家行为成本和收益的可靠信息的缺乏以及国家行为的个人性可能导致国家行为对帕累托效率的偏离,具有违反效率的性质。国家经济行为的边界是国家组织比其它任何组织和个人具有优势的经济领域。图1是从规范国家理论的角度,给出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整体框架。

在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六个审计评价模块可进行相应简化:(1)国家界定产权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具有很强的程序性,一般不能归结为党政领导的“个人责任”,因此,有关法律法规的制订一般不作为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与评价的内容。(2)权利范围模块并入日常行政与执法和重大经济决策两个模块中,但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现代国家大多偏离了古典经济学中的充当“守夜人”的国家模型,现代国家基本奉行凯恩斯的经济干预政策,不仅是公共物品的供应者,而且充当了私人物品的供应者和需求者,因此,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不仅包括了提供公共物品经济决策,也包括了其它如大额非常规经济拨款、大额非日常采购等重大决策。总之,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可分为四个模块:(1)日常行政与执法,简称“日常行政”评价模块。(2)重大经济决策,简称“重大决策”评价模块。(3)遵纪守法与廉政建设,简称“遵纪廉政”评价模块。(4)工作业绩、经济目标完成情况与社会满意度等,简称“工作业绩”评价模块。

由于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具体指标在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党政部门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且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具体指标也是动态变化的,所以本文将着重于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的构建(如表1所示)。

在以上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几个模块中,重点和难点是重大决策中的重大经济决策和工作业绩的评价。重大经济决策的特点是:(1)重大经济决策责任一般可以直接问责到负责人。(2)重大经济决策的效果复杂,往往涉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很多效果无法进行定量分析。(3)重大经济决策的效果往往具有时滞性,甚至有的项目的短期和长期效果是矛盾的,党政领导重大经济决策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按照决策—执行—结果的顺序,主要是对三个方面的评价:重大决策的合规性评价、执行过程评价和结果的效益性评价,效益性评价是对重大经济决策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评价,即通常说的“5e”评价。显然具体评价指标对于不同的重大经济决策也是不同的。由于公共投资项目是重大经济决策中最为复杂,审计评价最难的,所以这里给出公共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表2党政领导重大公共投资项目

决策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层次与具体指标

合规性立项程序合规性;可行性研究科学性;概预算合理性

决策执行过程项目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项目责任制、建设程序控制、现场控制);概预算执行情况;项目进度;项目质量指标;项目安全指标

效益性经济效益(常规的财务指标如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财务净现值,财税贡献等);环境效益(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等指标);社会效益(增加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公平等)

党政领导的工作业绩、经济目标完成情况和社会满意度的评价在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政府部门间的差异最大,变化最大,这方面的评价往往存在着指标设计争议大,数字不易获取,缺乏客观评价标准等困难,工作业绩评价指标如表3所示。

表3中社会和谐度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恩格尔系数、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就业率、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等;社会满意度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基尼系数和发生率等;干部管理水平评价指标包括:中层以上干部群众评议合格率、中层以上干部群众投诉升降率和高级技术人才流失率。

三、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

下文笔者将在扼要分析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特点及各评价模块间的逻辑关系基础上,总结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但完整具体的评价指标不是本文研究内容。

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是对党政领导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包括对“经济履行过程”和“经济履行结果”的评价。“日常行政”模块是对党政领导日程行政执法的经济履行过程的评价,包括对财政财务收支、行政执法、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权力范围等内容的评价;“重大决策”模块是对重大经济决策程序合规性、决策执行管理与重大经济决策结果的效益性等三方面的评价;“遵纪廉政”是反映党政领导在日常行政和重大经济决策过程中的遵纪守法和廉政建设情况;“工作业绩”模块从履职结果上集中反映了以上三个模块的履职情况。由于不同类型、不同级别政府部门的工作业绩表现不同,所以该模块宜分不同类别、不同级别设置评价指标。各模块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相比,具有的特点主要有:(1)由于党政领导从事的社会宏观经济、社会事务和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其工作结果大多不能进行定量分析,所以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置应涵盖党政领导履职过程与履职结果,而对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偏重于负责人对企业最终经济业绩的影响。(2)动态性。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政治体制的改革,党政领导的职责与目标经济责任在不断发展,因此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应是动态发展的,这点在“遵纪廉政”和“工作业绩”两个评价模块中表现更为突出。(3)差异性。区域党委、区域政府、政府部门之间;经济管理政府部门与社会事务管理政府部门之间;不同级别政府之间,其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点在“工作业绩”评价模块表现最为突出。

(1)逻辑统一原则。各评价模块的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保持逻辑一致,应避免指标间的重复、脱节和冲突的现象。(2)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要涵盖党政领导履行经济过程和履职结果。(3)动态发展原则。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在评价指标的框架内,做到动态调整和不断发展。(4)一般指标和特殊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正如上文所述,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工作业绩”评价模块上,为了设置简化科学的评价指标,对“日常行政”、“重大决策”与“遵纪廉政”三个评价模块,可设置通用的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至少可设置通用的二级评价指标,而对“工作业绩”模块,可分不同类别、不同级别设置特别的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谈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界定[J].审计月刊,2007,(4).

[2]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R].审计署立项课题研究报告(2007—2008),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3]青岛市审计局课题组.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R].审计署立项课题研究报告(2007—2008),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4]刘世林,牛玉韬.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J].中国内部审计,2006,(12).

经济责任审计政策篇4

   1.从年度工作计划安排上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结合起来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有两类,一类是由上级审计机关布置的,比如同级财政审计,行业审计,重点建设项目审计,重点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另一类是本级审计机关自行安排的项目。由上级审计机关布置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具有确定性,一般考虑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在年初安排,着重于重点行业和重点资金,一般有充足的时间,为打造精品提供了时间保证。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则是本级党委、政府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由组织人事部门会同审计机关安排,时间比较难确定。因此,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主动、及时与组织人事部门联系,结合上级审计机关安排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年度工作计划,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年度计划。这些项目只要能同时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组织人事部门则下达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同时安排经济责任审计。这样能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完成上级审计机关下达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任务,又对重点领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作出阶段性结论,有利于减少审计机关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工作量,同时由于查得深,查得透,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降到较低的水平。至于自行安排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在内容上涵盖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因此审计机关自行安排项目可根据需要减少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留出审计力量安排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那么,为什么不把所有的财务收支审计项目都同时安排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笔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治性强、风险大的工作,要本着对被审计领导干部负责的态度,不能为了单纯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单纯追求数量,不可避免的要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2.通过审计资源共享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合起来

   (1)单纯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若其主要领导属于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点对象,审计实施方案要在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方法等方面考虑界定经济责任的需要。对与领导干部密切相关的经济事项,要给予足够的关注。(2)任何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若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主要领导人员有关,就要注意做好责任性质和责任归属的取证工作,注意点面结合、重点查证,并将情况列入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档案。(3)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围绕真实性审计开展,它所查证的被审计对象的资产、负债、结余,即“家底”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加以利用,避免重复。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对已实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任职时段一般不宜重复审计,应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果,进一步落实发现的情况和问题的责任归属,并与后面的任职时段审计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某些情况下其审计结果反映并不全面,比如因考虑本地区利益不反映某些问题等,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果要注意是否有未全面反映而又与被审计责任人经济责任有关的情况存在。

   3.人员的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要有效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结果,必须考虑项目组成人员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一般而言,应尽量使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原班人马,若难以做到,组成人员至少应该有原审计组长或主审。

   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人格化,但并不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评人”的简单叠加,它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在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审计内容、结果利用等方面的深化。

   1.审计重点要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重点是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密切相关的经济事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针对整个被审计单位,注重整个“面”的工作,其着力点一般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评来确定,审计评价一般只涉及事,不涉及人,即使有所涉及,也只是从属内容。而经济责任审计自有其规律性。它的审计重点必须在“摸清家底”这个财政财务收支的“面”和深入测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特点、职能,始终抓住资金走向这条线,在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相关的“点”上做足文章:一是单位内部职工、社会反映较突出的问题以及纪检监察机关反馈的问题,这是发现领导干部个人廉洁问题的主要突破口,在审计手段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结合财政财务收支查深查透;二是主要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在这些关键环节上,领导人员必须尽到其职责,因此它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息息相关。比如,掌握财政资金分配权的行政单位,资金的投向就是该单位主要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资金的投向是否合理,效益如何,与主要领导的经济责任密切相关;三是领导干部直接管理的单位和部门,直接体现其经济责任,也是必须查到的;四是领导干部直接决策的重大事项,包括对外大额借款、违规对外提供担保(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大宗资产的采购、基建投资等大额资金的输出,资产的整合等,反映其决策能力,有否决策不当造成损失浪费,体现直接经济责任和个人廉洁,重点检查是否经过可行性论证和决策会议讨论,是否按市场规则操作,是否存在个人决定造成重大损失。经济责任审计特别要结合当前反腐工作的要求,通过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揭露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的个人经济问题。

   2.审计方法要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法在形式上要扩展,在专门技术方法的运用上要提升深度。(1)具体审计方法多样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主要通过对会计资料的审计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内容复杂,涉及面较广,既有经济活动,又涉及财务领域,应在重点审计会计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从会计资料发现的线索,重视结合其他方法,如:要求被审计单位自查,审查合同,查阅会议记录,召开领导干部经济工作相关实施人员座谈会和谈话笔录,到外单位调查,到上级主管部门了解责任人经济职责(任期内上级的方针政策,责任考核指标,经济责任的范围,上级指定落实事项),抽样,系统分析,逻辑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了解相关情况,进而围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重点审计。有两点应当注意,一是审计会计资料应该以分析审查财务报表入手,在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内控测评结果确定真实性审计重点。二是审计抽样应尽量有代表性,审计覆盖面要达到一定的量,要能说明问题。(2)全面实行制度基础审计,以新的视角把握专门技术方法的着力点和着力度,将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从“单纯的手段”向“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转化。要注意发现和查处由于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为此,审计人员应树立评审有关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的新思路。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不仅是揭露领导干部的不廉洁行为,同时还要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考核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为组织人事部门提供具有价值的用人参考信息。内控制度包含财产物资控制、会计信息控制、决策控制,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体现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管理能力及决策、驾驭能力,是领导干部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廉洁自律的制度保证,决定着一个部门、单位资金使用效益的高低和影响着工作目标的实现,是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前提。内控制度健全有效了,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准确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离不开对内控制度的深入评审。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实务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根据发现的问题“按图索骥”,延伸审计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合理性、有效性,其优点是易于操作,缺点是重“点”轻“面”,评审欠缺科学性、全面性。这种方法下,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果”;另一种是采用制度基础审计,首先对内控制度进行初步了解,再进行符合性测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及有效性进行评审,进而确定实施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并实施测试,验证收入、支出(成本)以及结余(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这种方法基于科学的抽样,能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易于发现薄弱环节。这种方法下,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切入点。从前述两种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方法的优缺点我们知道,经济责任审计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评应采用制度基础审计的方法,并且应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切入点”定位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实施上,要降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扩展符合性测试的范围,把重点放在涉及重大经济决策以及堵塞经济犯罪漏洞的内控制度上,以达到内控制度评审的充分、完整和重点突出,从而发现管理上、决策上、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3.审计内容始终围绕着财政财务收支。财政财务收支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本质体现,经济责任审计只要围绕本质开展工作,就抓住了矛盾的核心,既实现审计目标,又节约了审计成本。经济责任审计在内容上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显着区别,在于经济责任审计强调摸清家底和对财政财务收支效益性进行审计。按“两个暂行规定”的要求,严格限定在与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有关的经济活动范围内,围绕财政财务收支,辐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执行财经纪律情况,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等方面,通过审计收入、支出(成本)、结余(损益),资产、负债的真实性、效益性,明确领导干部的决策在这里面所起的作用(是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金高效运作,还是导致损失浪费、资金运作效率低下)。通过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揭示领导干部个人廉洁方面的情况。

经济责任审计政策篇5

abstract:economicresponsibilityauditingplaysacrucialroleinacountry'seconomicsocietyandthispaperanalyzestheauditingweaknessinthecurrentstageandreviewedtheapproachofdeepeningeconomicresponsibilityauditingfunction.

关键词:免疫系统;审计

Keywords:immunesystem;audit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054-01

0引言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国家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体系,但是尚未能满足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监督的需要,如何更好的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笔者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免疫系统论”下经济责任审计的薄弱环节

一是审计内容重点不突出,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预防功能”。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已经跟不上现在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对经济决策、经济发展以及宏观政策执行等方面的经济责任履行缺乏监督力度,对环境资源、节能减排、改善民生以及绩效评估等与科学发展紧密联系的内容还有较大差距,不能及时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保险丝”的作用,不利于监督领导干部正确履行经济职责。二是审计评价标准不统一,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揭露功能”。由于尚未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导致审计评价无章可循,评价方式和内容也是各式各样。主要表现在“四多四少”:即对单位问题评价的多、个人问题揭露的少,对个体事项评价的多、机制体制问题揭露的少,对成绩肯定的多、问题揭露的少,对财政财务收支评价的多、重大经济活动的绩效和经济管理水平、决策能力等揭露的少;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预警器”的作用,不利用考核和任用领导干部。三是成果转化效果不明显,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抵御功能”。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核心环节。然而,由于制度不健全、审计质量不高、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原因,造成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得不到有效保障,势必造成经济责任审计“过滤网”的作用大打折扣,不利于正本清源、以儆效尤。

2“免疫系统论”下深化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的途径

2.1深化审计内容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过十年的发展,在财政财务收支、内部管理方面的审计已具备良好的基础,要深化审计内容,适应“免疫系统论”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还必须深化对经济决策、政策执行、生态环境、项目绩效等内容审计的力度,才能既当好“经济卫士”,又当好“保健医生”。①关注经济决策和政策执行审计。主要审查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是否具备科学决策的能力。重点审查工程项目、重大投资等决策管理、决策程序、决策效果,关注重大事项的决策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的规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关注经济决策失误、失职等原因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的问题;突出对利用土地资源、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审查。②注重与绩效审计的有机结合。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中引入绩效审计,主要审查领导干部在内部管理、经济决策、政策执行等方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不断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层次。在审计内容中要围绕四个重点:一是围绕内部管理状况,突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分析其绩效水平;二是围绕经济决策过程,关注决策的可行性、恰当性、民主性以及决策的最终效果;三是围绕政策执行措施,关注实施措施的合法性、规范性、效益性;四是围绕单位经营发展状况,关注整个经济活动的总体绩效。

2.2完善评价体系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核心。在没有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情况下,要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更好的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需要从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上进一步完善,才能有效揭露“病因”,提出预警“报告”。①改变评价方法。要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由原来的重单位轻个人向重个人转变,明确披露领导干部个人应承担的具体责任;要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由原来的个体事项向整体分析转变,从总体上披露领导干部在经济职责履行过程中的成绩与问题;不仅要以“写实”的方式进行审计评价,而且要发表审计意见,依据审计掌握的资料对领导干部提出具体的审计评价意见,作为党委、政府考核、任用干部的一种参考意见。②丰富评价内容。审计评价要按照“有用性、能用性、好用性”的原则,为党委、政府衡量领导干部提供优质服务。加大对党委、政府关心的重点事项的评价;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财政收入增长率、人均GDp及增长率、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增长率、城乡绿化覆盖率、CoD1和So22排放量削减率、饮水安全、污水集中处理率、文化体育设施的拥有率、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率等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全面反映领导干部的政绩与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政策篇6

1?郾做好审前调查,开好审计进点会。我们选配了由主管副局长任组长的三名审计经验较为丰富同志组成试点审计组。在审前调查中,注重了与组织部门的沟通,弄清了书记、乡镇长职责任务的重叠点与侧重点,与县考评办沟通,弄清了乡镇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纪检部门沟通,初步掌握乡镇书记、乡镇长在廉洁自律方面有无举报反映和组织调查处理情况,同时深入乡镇调查了解书记、乡镇长开展经济工作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草拟审计实施方案,经局审计业务会集体讨论后完善实施。审计进点会作为搞好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采取组织、纪检、审计三部门联合召开,乡镇党政班子成员、站所负责人、人大代表、村支书、主任代表参加的审计进点会。会上,审计组宣读审计实施方案,被审计书记、乡镇长报告个人经济责任履职情况,同时对被审计书记、镇长完成工作目标任务情况、经济决策情况、落实惠民政策情况、决策效果、廉洁自律和履职报告真实性等进行民主测评,为审计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郾突出经济责任,深化化审计内容。我局确立了对乡镇党委书记任期经济责任以“经济事项决策、执行监督、结果与绩效”为侧重点进行审计的思路。在对乡镇内部控制制度测评,财政财务收支、债权债务、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的基础上,突出了以下五个方面审计内容。一是经济政策执行审计。我们把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查阅了任期内乡镇党委出台、转发的经济政策文件和相关会议记录,结合所涉及相关资金审计,重点对土地承包、农民减负、退耕还林、种粮直补、扶贫开发、救灾救济、农村低保等事关千家万户农民切身利益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看农民应该享受的各项惠农政策是否落实到位。二是重大经济决策审计。我们在三个乡镇审计中,通过查看制度建设、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检查乡镇是否建立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是否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咨询制度;是否建立决策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抽查部分建设项目,查阅前期可行性调研论证、投资成本与效益分析、以及项目立项报批和招投标等相关资料,查证领导干部在决策中是否做到程序合法、过程民主、结果科学。从审计情况看,不同程度地存在决策制度不够健全,程序不够规范,资料不够完整的问题。三是决策效益审计。主要审大经济事项决策实施的效率性、经济性、效益性和群众的满意度。选取部分项目,通过调查走访、实地查勘、计算分析,对项目取得的实际效益与预期效益的进行比较分析,结合群众满意度,查证领导干部在重点项目决策、工程管理、经济社会效益情况。审计后我们认为基本达到预期效益,修路、引水、移民搬迁、产业开发等项目群众满意度较高。四是行政执行力审计。查阅了乡镇党委出台的制度办法,查证乡镇党委对政府工作是否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监管、考评机制,是否建立针对政府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制度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走访干部职工、班子成员、人大代表、支书、主任,查证乡镇政府在落实经济决策中的措施和办法的效率性和经济性。普遍认为书记、乡镇长执行力较强,效果也很好。五是廉政建设审计。对照乡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审查乡镇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廉政规定情况以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

3?郾创新审计方法,提升监督效果。一是审前调查与自查相结合。审计组在做好审前调查同时,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提供述职报告,被审计单位进行自查并提供自查报告,作为审计组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参考。三个乡镇的6名被审计领导干部都按时向审计组提交了述职报告,3个乡镇也提交了自查报告,为审计组制定完善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提供了参考。二是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我们在做好三个乡镇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到县考核办、农业局、统计局、扶贫办、果业局等单位查阅三个乡镇的考核结果文件,核实乡镇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查阅被审计乡镇党委、政府的会议记录、计划总结、经济工作文件,对领导干部经济事项决策过程和程序进行审查。深入建设工作、资金受益农户等方式,对乡镇完成经济工作任务情况、隐蔽在账外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调查。我们对12个行政村,240多个农户进行了走访调查,对建设项目效益、惠农政策落实等情况进行了解。查出乡镇个别项目自筹资金未实行会计集中统一核算和部分工程未预留质保金等问题。三是个别谈话和民主测评相结合。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设立意见箱、公布举报电话、开展民主测评等形式,拓展调查对象,深化调查内容,接受群众举报。共发出测评票152张,收回152张,测评反映群众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比较满意。共谈话36人次,了解到被审计领导干部工作任务完成、经济决策、廉政建设等情况。四是查找问题与宏观服务相结合。针对查出的问题,我们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从体制、机制、制度上探寻原因,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五是决策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在做好经济事项决策过程、程序、合规、合法、民主、科学审计的同时,重点对资金量较大的项目进行绩效审计,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和经济活动的管理能力进行评判。对9个项目进行了效益分析。发现个别项目与预期效益有一定差距及改变项目建设内容等问题。

4?郾坚持客观公正,评价任期责任。在对审计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性为主的方法评价干部。对乡镇书记、乡镇长共性重叠评价主要是经济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经济政策执行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的效益情况、完成经济工作的执行力情况、债权债务、廉洁自律情况等。对乡镇书记的评价我们侧重执行政策、经济决策,宏观管理,对乡镇长的评价测重经济管理,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重点建设项目建设管理等。

经济责任审计政策篇7

一、向“行政问责”拓展

行政问责制是指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质疑,对不履行法定行政义务或未承担相应行政责任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责任追究的一种制度。行政问责制其本质是对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和对不履行或不恰当履行责任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经济责任审计是行政问责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和工作定位。经济责任审计在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作出评价的同时,主要对党政领导干部的个人履职行为进行评价,界定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直接导致或间接影响经济后果等行为应负有的责任。这一规定与行政问责的本质要求相吻合,为经济责任审计向行政问责拓展提供了依据。那么,在对市县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如何实施“行政问责”?笔者认为,第一明确问责主体。《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明确提出:“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履行本规定的有关职责”。从以上规定中可知,行政问责主要是由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负责。那么作为审计机关,既要问责又不能完全担当问责角色,怎样摆正自己的位置呢?一要严格审计执法,依法依规处理审计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二要加强审计工作中的透明度,对违纪违规问题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公开审计结果和整改结果;三要不越权处理,应按规定及时移送处理至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问责的相关部门。第二明确问责内容。除正确运用《审计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中有关问责规定外,还要关注《暂行规定》,《暂行规定》第五条规定了六种应当对领导干部问责的情形。六种情形中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关的有三种,一是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二是因工作失职,致使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或者本单位发生特别重大案件,造成重大损失的。三是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监督不力,在其职责范围内发生特别重大案件,造成重大损失的。第三完善问责机制。完善问责机制必须实现三大转型。一是从行政问责向法律问责转型。相对于法律问责,行政问责具有弹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法律追究坚持的是谁违了法谁就承担责任的原则,具有直接性的目标性,其惩罚力度是明显要强于行政问责的。二是从组织问责向个人问责转型。有些违规行为虽然在形式上看并不是个人性质的,看似有组织性、系统性,但实施者却是具体的人。实施全面问责的必要条件就是“法无例外”,坚持权力与责任相对应的原则,确保所有责任人都受到惩处,避免责任追究“追下不追上”现象。三是从行为问责向后果问责转型。有些违规行为从行为上看并不很严重,但是后果已经危害到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政府运作的有效性。行为问责是追究责任的一种快速反应方式,而后果问责则为纪律追究和法律追究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二、向“同步审计”拓展

市县党委是一个区域社会发展的最高决策层和核心,理应对其所在的市县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负有首要责任。“只审市县长不审书记”的审计做法,不利于责任的完全落实。通过开展市县长(书记)同步审计,将避免“只审市县长不审书记”所带来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全面、不客观,甚至有失公平的弊端。笔者认为,实行市县长(书记)同步审计;应从以下三方面人手:一是完善规章制度。市县党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应和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同步进行,出台市县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性规定,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并根据市县党委书记的职责特点,制定用于指导审计实践的工作规范和操作指南,进一步明确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和审计方法。二是确定重点内容。由于职务分工不同,在对市县党委书记和市县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的具体重点和内容肯定不同。对市县党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以党委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为主线,以经济决策权为重点,侧重于检查出台的政策措施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及国家方针政策;本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情况;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效果;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等。对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以经济政策执行权为重点,侧重于检查贯彻执行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党和国家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和地方党委制定的政策措施情况;重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政府债务管理情况;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等。三是明晰权责分工。在对市县长(书记)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必须采取“谁决策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来明确责任界定问题,要充分认识到权力在哪里,责任就在哪里,确定以责任为导向,在“问效”的基础上“问责”。市县长(书记)共同决策的,则由市县长(书记)共同负直接责任;党委书记应履行职责而未认真履行的,应负直接责任;党委书记监督管理不力的,应负管理责任,市县长应履行职责而未认真履行的,应负直接责任;市县长在执行中管理不力的,则应负管理责任。

三、向“绩效审计”拓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审计工作的重心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逐步转移到绩效审计上来了。当前,在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中拓展绩效审计,很有必要。因为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对干部任职期间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进而评价和鉴定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这里的效益性与绩效审计的三要素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一致。笔者认为,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向绩效审计拓展,应该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建立评价体系。要衡量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就必须依据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所以,能准确反映市场经济活动效果、领导干部经济业绩,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二要完善法律制度。从目前的情况看,绩效审计在我国尚在起步阶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绩效审计的不多。《审计法》提到了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审计,但没有明确地提到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绩效审计,也没有提到绩效审计的内容,这给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进行绩效审计带来了一定难度。笔者建议在今后出台《经济责任审计条例》中将绩效审计明确写入,使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绩效审计有法可依。三要衡量工作业绩。衡量市县长工作业绩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经济指标变化对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变

化的影响和经济活动结果对社会事业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进行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绩效审计时应以促进市县长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为重要目标,并确定以关注重要财政性资金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益、查处问题和促进改革发展、完善制度结合起来的审计重点来衡量工作业绩。

四、向“职务消费”拓展

职务消费,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公职人员履行公共职务而引起的各种公务消费开支的总称,主要表现在公务用车、接待、出差、会务、办公等费用支出。职务消费本身是跟公务有关且不可缺少的消费;虽然职务消费有其合理合法性,但是职务消费具有隐蔽性、难于界定和发现的特点,所以容易形成监督“死角”。由于有效监督不到位,致使职务消费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查处和解决,职务消费的腐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市县长经济费任审计中拓展职务消费内容,已经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在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强职务消费审计,应从以下四方面人手:一是加强制度审查。比如:在公务接待方面:应在饭店接待地点、接待金额标准、接待陪客人数有明确的规定。在公务用车方面,实行车辆编制管理、定点保险、定点维修定点燃油。二是加强执行监督。要加强对经费、票据以及财务制度执行等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报批制度,堵住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及时纠正各种不规范行为。三是建立公示制度。要定期对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进行公示,听取有关部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公示市县长消费情况,尤其是老百姓比较关注的政府部门公车使用、办公设施、公务接待、出国考察培训等支出情况,使职务消费透明化、公开化。四是严格责任追究。对领导干部借职务消费之名,行之实或大吃大喝、铺张浪费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除追究责任外,还要按法纪、党纪、政纪条规予以严肃处理。

五、向“成果利用”拓展

经济责任审计政策篇8

[内容提要]对领导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和热点,本文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出发,对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原则、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进行了初步探索。[主题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制度,它是对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客观公正的审计鉴证,是审计结果的人格化。它不仅将审计监督引入了干部管理制度,关系到党和政府对干部使用的导向,而且在维护财经法纪、促使领导干部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推动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不同角度及不同层次,对其任期内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所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而公正的审计评价,这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内容,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现状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依据不充分,评价内容笼统,过于格式化。无论是《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各部委办和各省审计厅所发的文件等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都是从几个大的方面做了规定,具体评价的内容没有细化,没有评价的量化指标,也没有评价的综合标准,审计评价缺少充足的依据。如:对“经济发展项目”、“企业发展状况”具体应该评价那些方面,什么标准界定其为“好”、“较好”、“一般”、“差”,又以什么为依据综合评价“很好履行”、“较好履行”、“基本履行”、“没有履行”经济责任。另外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没有评价的具体框架,审计评价难度增加,多数情况只能由审计人员根据自身素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这样作出的审计评价常出现如下情况:一是评价超出审计范围。对一些与审计事项无关的业绩加以确认,与经济责任无关的责任也加以界定。二是评价主观性太强,语言绝对化,违背谨慎性原则,轻易下结论。评价变成了鉴定式,又无具体事实证明材料支撑,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对单位不直接对责任人,而且评价内容过多,造成评价目的不明确。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削弱了审计的作用,增大了审计风险。二、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适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审计评价标准不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进行。在当前形势下避免和消除这些现象,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无疑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进行全方位监督的需要,是促进和激励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的需要,是补充完善领导干部量化考核体系的需要,是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的需要。对此,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总的原则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具体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法制性原则。审计评价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为审计评价依据,在法定职权范围、授权和委托范围内作出符合事实的判断,不得使用与法律、法规不一致的用语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二是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带任何主观成分,要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过程中还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依靠审计调查取证所获得的可靠数据,进行计算、比较和分析,力求真实可信。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审计评价不能违背客观事实,笼统地进行评价。必须限定在领导干部任期范围内履行的经济活动,不属于审计职责范围的不评价,与审计无关或未涉及事项不评价,以防止带来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同时,评价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划清前后任的责任、前后任的政绩,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切忌把所有成绩归功于一任领导的政绩来评价,或把单位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归责于一任领导。对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和重大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评价中必须鲜明地分清责任,既要划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又要弄清是主观责任还是客观责任,真正客观地界定领导应负的责任。四是坚持谨慎性原则。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该评价的评价,不该评价的不评价。对审计未涉及、证据不充分、依据不明确、责任不清楚、职责超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对应该评价的事项,还要充分听取被审计领导的陈述和申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不可言过其实作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对一时搞不清楚的和发生的重要经济事项难以下定性结论的问题,要以写实为主,对事项发生的原因、过程、后果给以客观的说明,以保证审计评价的准确性。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是:1、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的责任。一是事实性评价。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账表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数据与审计机关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规定进行审计认定后的数据相符合程度的比较,作出会计资料真实、基本真实、不能真实反映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评价。二是合法性评价。根据审计查证的事实,作出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符合、基本符合、违反财经法规的规定的评价。三是效益性评价。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实绩与相关的目标、指标、标准的比较,对经济效益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四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通过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设置情况的审查,作出内部控制制度健全、部分健全、不健全的评价;通过对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测,作出内部控制制度有效、部分有效、无效的评价。在对被审计单位作出上述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审计查实的事实,作出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相应责任的评价。2、执行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被审计者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不仅有自觉遵守财经法规的义务,而且有认真贯彻执行财经政策的责任。因此,通过审计,应对被审计者作出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好、较好、差的评价。同时,还应对被审计者廉政建设情况及在改革中的经济举措作出评价。3、经济管理实施情况。一个单位管理的好坏,经营水平的高低,除了客观因素以外,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干部管理能力的强弱、努力程度的高低。要针对资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情况,对被审计者的管理能力、努力程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4、经济目标完成情况。经济目标分为量的目标和质的目标,量的目标包括各项经济指标所要完成或达到的数值,质的目标包括单位经济管理能力、经营水平等内容。通过对被审计者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和经营实绩的计算、比较,对各项质的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测,凭借审计查证的数据和掌握的资料,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肯定业绩与成效,指出差距与问题。同时,对被审计者所起作用程度作出评价。五、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既要注重综合评价指标,也要注重量化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指标,企业综合绩效,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福利费和招待费的控制率,落实审计决定和整改情况,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等。在综合指标下设置考评分值,系数在0.75至1之间,用分值乘以系数得出单项得分,一般分三个等次,“好”的系数为1,“较好”的系数为大于等于0.75小于0.90,“一般”的系数为小于0.75。量化评价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税收增长率/GDp增长率,出口总值增长额,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收入增长率,科技、教育、计生、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状况等。在量化指标下设置考评标准,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大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好”,等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较好”,小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一般”。六、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根据国家、省关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提出以下标准:一是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评价标准。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真实性评价运用调整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办法。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3%;基本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3%、≤6%;不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审计调整幅度>6%。二是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合法性的评价标准。分为合规、基本合规、不合规。合规性评价运用违规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办法。合规的标准为没有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或者违规行为轻微不需要处理的;基本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值≤5%;不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值>5%,或者违法违规金额虽然不大,但性质严重的。性质严重是指:私设“小金库”、“账外账”,以及挪用关系社会公共利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资金、救济资金、社会捐赠资金、救灾、扶贫、移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等。三是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评价标准。分为规范、基本规范、不规范。规范的标准为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健全,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论证意见;决策时履行了民主程序,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基本规范的标准为建立了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但个别程序执行不充分;不规范的标准为缺少重大经济决策制度,没有履行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听取集体意见等决策程序,或决策的内容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四是重大经济决策执行有效性评价标准。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无效。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全面实现决策目标;基本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基本实现决策目标;无效的标准为决策没有被全面执行,没有实现决策目标。五是领导干部个人廉政情况的评价标准。如果发现领导干部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则不予评价,可以在审计结果报告、移送处理书中反映。对未发现问题的,一般应表述为:经过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未发现某同志任职期间个人在费用报销、资金使用、领取报酬等方面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对领导干部住房、汽车配备情况,采取写实的办法,不作评价。六是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综合评价标准。综合评价设立四个等次:很好履行了经济责任,较好履行了经济责任,基本履行了经济责任,没有有效履行经济责任。等次实行评分法、条件限制法和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在前三个等次中,如果有一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下降一个等次。很好履行了经济责任条件:综合得分≧90分;未发现违反财政法律问题;未发现个人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执行审计决定、落实审计意见率达100%。较好履行了经济责任条件:综合得分≧75分、﹤90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合法性评价为合规;未发现个人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执行审计决定、落实审计意见率≥90%。基本履行了经济责任条件:综合得分≧60分、﹤75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合法性评价为基本合规;未发现个人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所在地区、部门、单位审计决定执行率和审计意见落实率≥80%、<90%。没有有效履行经济责任条件:综合得分60分以下;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合法性评价为不合规;个人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执行审计决定、落实审计意见率80%以下;本单位存在数额较大的“账外账”、“小金库”等违规问题。七是经济责任界定标准。直接责任是致使国家、集体财产遭受损失而应当负有的责任。主管责任是对其主管的部门、单位或地区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业务活动由于管理、领导不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因制度不严、监督不力造成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应当承担的责任。领导责任是对其非直接主管的职责范围内的部门、单位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及其他问题负有的责任。界定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要注意区分下列责任界限:工作失职与工作失误的界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界限;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的界限;直接责任与其他责任的界限。

经济责任审计政策篇9

一、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的必要性

1、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是公共受托责任的内在要求。

公共受托责任关系是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就是公共资源的受托责任人。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只要存在公共财产的受托经济管理,受托人就必须对受托财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及效益性承担公共受托责任。随着公共受托责任观念的不断增强,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不只停留在当前只确定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层面上,他们更关心的是财政支出的效果性。缺乏效益性评价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不完整的。效益审计恰恰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受托人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情况的信息。由此可见,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就可以实现对领导干部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情况进行较全面的评价,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2、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是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审计机关要发挥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对资金的监督作用,对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正是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制约的一项重要措施。关注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经济责任中的效益问题,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效益情况进行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的必然要求。经济责任的效益审计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更高阶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效益审计,搞好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对领导干部业绩进行深层次审计,不仅有助于鉴证、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监督领导干部权力的行使情况,为组织人事部门评价、任用干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健全对领导干部业绩责任的考核机制,完善干部管理机制,而且有利于促进各单位、部门、地区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投资决策水平,推进管理的现代化。

3、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应从单纯关注领导干部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向经济责任的效益审计转变。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还主要停留在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各项管理、决策活动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的层面上,缺乏对领导干部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其他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深入查证和分析。效益审计则可以在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管理、决策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审计。如果说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领导干部管理、决策的执行过程的行为审计,那么效益审计则可实现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决策的能力评价。搞好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4、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是审计机关合理安排审计资源的需求。

从审计业务量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多,审计内容涉及面广、审计期限长、任务要求时间紧,特别是在党委政府换届时,审计任务更是集中。同时,按照审计署制定的《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可见,效益审计业务量也会逐渐增加。除此以外,审计机关还要完成同级财政审计、审计署规定项目和自定的其他项目等,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机关只有充分利用审计资源,搞好审计结合,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的工作要求。

二、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强效益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

1、在审计力量方面,注重审计人员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首先,切实树立审计人员的效益审计观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是客观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审计使命所决定的。尽管当前对经济责任进行效益审计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不能让这些困难裹住审计人员的思想,羁绊审计人员前进的步伐。要通过会议强调、专题讨论、审计宣传等形式使审计人员树立开展效益审计迫在眉睫的观念,使审计人员克服旧习惯和定式的制约,从思想上先接受并认可,然后再逐步开展起来。其次,大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审计机关要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注重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通过开展各种培训、实践锻炼等形式,提高整体审计人员的宏观全局意识和专业水准,使审计人员基本上能掌握经济活动分析、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现代经济管理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第三,有效借助外部专家的技术。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是开展效益审计的重要条件。在当前审计机关工程技术、法律、经济管理等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下,聘请外部专家,借梯上楼。可以向社会咨询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聘请有关专家,要求技术专家出具技术专家审计报告作为总审计报告的组成部分,有效地解决一些技术性难题。同时也可以因专家对专业问题作出的职业判断而保证审计意见的权威性,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2、在审计内容方面,逐步切入党政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轨迹涉及的重点领域。经济责任效益审计应主要针对党政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和监督权的过程中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因此,其效益审计从内容上看应涉及政府性资金及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益性、地方政府组织实施上级及本级有关政策的效率效果。从审计的具体范围来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查财政资金管理的经济效益。按照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分析财政支出管理的经济性、财政政策执行的效率性、财政部门履行监管理职责的有效性。二是审查政府部门预算执行的经济效益。通过审查部门对预算的遵循情况及经费支出的合法性、效率性及其结构,分析部门预算收支的质量,衡量行政成本的高低和支出效率。三是投资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实际投资成本与预计投资、投资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或占用的投资额、预期效益与实际效益、投资项目的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等进行比较分析,揭示项目决策、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工程质量、造成损失浪费等情况。四是各类专项资金使用中的经济效益。对照专项资金管理相关规定、项目计划、质量控制标准、考核方案等基本指标,考核专项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果,分析评价专项资金项目完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在审计技术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手段。第一,重视风险分析和目标评价的方法。风险分析指审计人员通过审阅文件资料、实地查验、询问调查等方式找出管理和执行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点作为审计重点,对项目或者行为的管理控制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目标评价指审查和评价有关目标是否达到。效益审计中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在具体事项中是很难区分的,有关指标往往已经被包括在项目目标中,而且项目文件、合同文件一般都会对目标计量和测评方法等有具体的规定,对这些内容的审计主要是对照项目文件或者合同,审查和评价有关目标是否达到。第二,探索期中效益审计。事后效益审计,偏重于对行为结果的效益评价,期中效益审计侧重于对正在进行行为的管理控制情况进行效益评价。对于上级党委政府来说,希望通过审计促进整改、规范和提高,同时更希望通过审计来发现和预防风险。当然,期中效益审计的难度更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掌握更多的审计技术方法。第三,创新审计技术手段。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趋势,审计工作要加强对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手段的变革和突破,由重经验型审计逐步转向重技术型审计,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大审计技术攻关的投入和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运用现代计算机辅助手段规范审计活动,使审计方式更加科学化。

经济责任审计政策篇10

关键词: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国家审计;思考

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审计监督、做出审计评价的活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1999年5月颁发了《县级以下党政经济责任审计target=_blankclass=title>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把经济责任审计正式纳入国家审计的范围,经过十年来的努力,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它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加强干部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长期重要工作,对加强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管,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奉公、尽职尽责,以及为有关部门考核使用领导干部提供依据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关于如何做好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做好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

为了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开展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要取得审计部门有关领导的重视和有关人员的支持,重点解决现任班子以及具体工作人员配合审计工作问题,这是做好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

1、取得审计部门有关领导的重视。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比较特殊,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的身份也比较特殊,有的部门党政领导干部是离任,有的部门党政领导干部是提升,提升后的职位与审计部门工作关系比较密切。因此,审计部门的有关领导重视与否,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审计组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除了处理好审计的定位、讲究审计方法、正确处理和协调双方的关系、正确定义审计发现的问题与掌握适度的处理原则之外,还要取得审计部门有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2、取得被审部门及有关人员的支持。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主要是为新老班子交替服务的,老领导希望审计部门给予公正的评价,新领导希望审计部门为其摸清家底,分清责任。根据这一特点,在审计进点会议上,重点要解决现任班子以及具体工作人员配合审计工作问题。因此,除了按照常规做好审前调查工作之外,开好审计进点会议,利用进点会议,宣传审计工作,取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很重要,它是能否顺利进行审计的现场实施阶段工作的前提。配合审计部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被审计单位的法定义务,它既是协助审计部门对老领导做出正确的评价,也是继续支持老领导的工作的体现,同时,通过协助审计工作,以摸清家底,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便于新班子了解情况,也是为新班子决策提供服务。

二、做好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

为了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确保审计质量,在开展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制定有效的审计方案、讲究审计方法和技巧、并恰当地做出审计评价是极其关键的。

1、制定有效的审计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审计工作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对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审计部门及其人员要根据的审前调查情况以及历年对部门的审计情况,广泛收集有关信息资料,注重分析,确定审点,明确人员分工,并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要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计实施方案,主要做到以下方面:一是避免审计方案流于形式,要有针对性地在审计方案中提出审计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二是对各个具体的审计内容,要根据重要性原则提出具体目标以及达到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措施;三是要结合审计组人员的组成特点,确定具体的分工原则;四是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对已经确定的审计方案应该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

2、讲究审计方法和技巧。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要确保审计质量,除了做好审前调查,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有效实施审计工作之外,讲究审计方法和技巧也是十分关键的,要做到:一是审计工作要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单位的每一项业务离不开经济活动,当财务账面看不到其经济活动的时候,其业务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因此,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对各个业务部门的工作性质及其主要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解,同时结合其开展工作的经济活动情况做深入的调查分析,从而揭露其乱收费、违规支出等违纪违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审计工作审活,把被审计单位的账务审活。二是重视延伸审计工作,发现问题深查到底。随着审计监督的经常化、制度化,表面上的违纪违规问题已经有所收敛,但违纪违规的手段更加隐蔽,这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难度,因此,要从账户入手,以资金运作的轨迹为主线,采用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并做好延伸审计工作,以搞清审计发现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取得有效的审计证据。三是审计干部既要理直气壮,又要廉洁自律。审计是一种公务活动,是依法进行的监督活动,审计干部要理直气壮地开展审计工作,并在审计过程中做到坚持原则,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清醒的头脑。

3、恰当地做出审计评价。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要遵循客观公正原则,因此,紧紧围绕部门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恰当地做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一是尽管目前尚未完善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体系,但要坚持评价要有根有据,对问题要结合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要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决不能单从表象论功过、断是非;二是审计报告不用感彩浓的词语,而是实事求是,评价要遵循谨慎性原则,审什么就评什么,要有针对性;三是审计证据不足或不太清楚的事项不做评价,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评价的措辞要恰当,要有分寸,对被审计责任人应负的责任,依法分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三、做好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

为了全面鉴证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必须明确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思路:

1、在审计的对象上要突出“一个主体”。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主要表现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之中。在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工作中,要突出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这一主体,要紧紧围绕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来重点审查部门的财政预算、预算外资金管理和政府采购等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的执行情况,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理情况,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等,并沿着预算资金的流向,对与此相联系的有关单位和项目进行延伸审计。

2、在审计的内容上要围绕“四条主线”。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上,要围绕以下四条主线来全面审查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情况:一是围绕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有关重大建设项目、重要投资事项以及其他重大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决策、监管和执行的主线;二是围绕发挥被审计部门的公共管理职能,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宏观经济政策,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线;三是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债权债务增减变化的主线;四是围绕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主线,对社会关注的问题和群众举报反映的领导干部违反廉政自律规定等问题或线索进行调查核实。

3、在审计的目的上要鉴证“四种能力”。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鉴证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决策、管理和廉洁自律等四种能力,以提高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价值:一是依据财经法纪和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结合专项资金拨付使用情况、财政支出的结构分析和审计查出的违法乱纪事实及其责任归属,来评价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此鉴证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二是依据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实施情况的审计结果,结合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重大投资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和偿债能力分析,来评价经济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效益性,以此鉴证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三是依据部门的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结合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债务增减变化情况、经费收支平衡情况,来评价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以此鉴证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四是依据财经法纪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结合领导干部的个人自查情况、群众评议情况和账面审查情况,来评价部门党政领导干部遵纪守法的积极性、自觉性,以此鉴证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能力。

四、做好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服务领导干部选拔、监管、考核和促进领导干部全面履行职责、依法行政、勤政廉政方面的作用,在开展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避免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上的误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权威难以体现。因此,要切实做好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要避免和澄清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要避免重经济活动审计而轻经济决策审计。在审计工作中不要仅仅纠缠着一些不合理费用开支问题,拘泥于枝节,偏重于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情况,而忽视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依据、程序的合法和真实性的审查,没有顾及经济决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的审计。二是不能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查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时一定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应当对其任职期间在经济管理、经济决策等方面进行客观地评价,业绩方面该肯定的应当肯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一定要体现客观公正,既要揭示问题、也要肯定业绩。三是要正确看待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情况。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只是干部选拔任用与管理监督的一个参考依据,而不是唯一的依据。因为干部的选拔任用,受到学历、业绩、思想政治素质、行政管理能力、组织协调水平以及关系、机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情况,要充分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不断探索、不断规范的过程。新晨

2、要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讲求实效。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要加强审计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切实做好审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工作,不断创新审计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以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实效。为此,必须做到:第一,在审计开始前,要明确审计的重点,要抓住审计的重点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上要紧扣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这个主题。第二,在审计工作中,要采用动态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法,以解决审计时间集中的矛盾,并充分听取被审计对象的意见,如果只审查离任点的静态审计是毫无意义的,应从被审人上任开始就对任期内制定的政策、召开的会议、印发的文件、出现得问题等进行关注,将与其有关的财政财务收支结果收集起来,将审计过程前推,充分利用前期审计成果。第三,在审计结束后,要对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从客观和主观方面、当前和历史方面、单位现状和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审计评价与审计建议,并出具审计报告,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丽.经济责任审计target=_blankclass=title>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和对策[J].当代贵州,2007(6).

2、佚名.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做法[J].审计月刊,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