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表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0:57

慢性病的表现篇1

meziane等[1]对尸检中获得的新鲜肺组织进行RC扫描,并同大体标本和组织学切片进行对照,其研究结果如下:①直径小到0.5mm的肺血管表现为小点状或分支状。②在肺内中部3/4处见到支气管表现为光滑圆形影或轨道样索条影,靠近肺动脉分支。③特别是在肺周围可看到正常的次级肺小叶。肺小叶是RC图像的基本影像单位,正常肺小叶是边缘不规则的多边形结构,正常小叶间隔在RC上可见。边缘部的小叶间隔与胸膜相连,多见于上、中叶前外侧及肺底部,厚0.1~0.16mm,长0.7~2.2cm,直达胸膜面,密度低于血管。一般看不到完整的小叶多边形影。

异常表现

纤维索条网状影:①特发性肺纤维化(ipF):C特征主要是位于胸膜下和肺底部细网状阴影,网状阴影可以是细小的或粗糙的,常伴有直径2~20mm的囊泡。在90%C扫描中可见到这些囊泡(蜂窝状肺),相比之下,平片中只见到30%。在RC上,病变主要位于两下肺部,早期部可见直径1.5~3mm的小斑点状高密度影。晚期除弥漫性网状影、蜂窝影、肺大泡外,常有胸膜下间质短线、胸膜增厚,并可见到胸膜下线。C和RC不仅对诊断本病有帮助,而且对估计本病的活动性,指导治疗及进行疗效观察均有重要意义。②肺淋巴管癌病(pLC)[2]:RC表现支气管血管束不规则增厚而呈增大的圆点或由肺门向外放射的粗线影或串珠状改变;支气管血管束周围直径大于3mm的结节;小叶间隔增厚表现为肺拱形影,与胸膜相连的线影及肺内不规则多边形影;胸膜渗出、增厚。③石棉肺[3]:aberle等[3]比较29例有石棉接触史的RC和常规C,他们发现在显示胸膜斑块和肺实质纤维化方面RC比常规C更敏感,即使在胸像正常的患者中,RC也能显示胸膜和肺实质异常。石棉肺的RC特点有以下几种:胸膜下线、实质带状影、叶间隔增厚以及次级肺小叶内结构增厚、蜂窝肺。胸膜斑是石棉肺中最常见的表现,若为双侧性或多发性,其特异性更高,约10%胸膜斑可发生钙化。④慢性间质性肺炎(Cip):现介绍前2种常见类型的肺炎。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C表现:不规则线状阴影和蜂窝状阴影,主要分布于两下肺和胸膜下,蜂窝状阴影直径

囊泡状阴影:病理上为肺内平滑肌进行性增生,累及淋巴管、气道和血管,产生乳糜胸水,小叶内含气结构梗阻后扩张和出血。C和RC上的特征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的薄壁囊腔,数毫米至5cm大小,周围为相对正常的肺组织结构。无明显的间质纤维化和结节影。受累肺实质可呈扭曲状。

结节样阴影:①矽肺和煤工尘肺:胸片和C表现十分相似。本病的特征性C表现是出现位于小叶中心的微结节,直径2~5mm,弥漫分布于双肺,以上肺及后肺部为多,可为边缘清楚、融合型较大结节,也可为边缘不清、有细小分支,类似于周围肺血管的细小结节。矽肺结节常合并存在小叶中心型肺气肿,而煤工尘肺的周围肺气肿不明显。②结节病:特征性C表现主要为沿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的小结节,小结节边缘不光滑,中上肺野分布为主,可有网状影及气腔实变形成的小斑片状高密度影。病变后期可见肺内不规则多边形影及肺实质扭曲变形等纤维化改变。③组织细胞病X(X):C和RC特点是两肺广泛小囊状(直径小于10mm)和结节阴影(通常小于5mm),以中、上肺分布为主,大多数患者肋膈角区基本正常。结节影越多提示病变活动性越高。④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C和RC特征是,以中肺野为主或广泛均匀分布的斑片状磨玻璃阴影和模糊的小结节影伴或不伴间质纤维化。

磨玻璃样改变:①肺泡蛋白沉着症:C和RC表现呈多样化,从模糊结节状阴影至大片肺实变影,典型的呈磨玻璃状,有此患者肺实变阴影与周围正常肺组织有明显分界,如地图状改变。RC显示胸片上不明显的光滑的小叶间隔增厚。C发现灶性阴影伴空洞形成,提示有感染存在。②慢性嗜酸细胞性肺炎:胸片和C的典型表现是两肺斑片状实变影,密度均匀,以中上肺野为主,但只有不到50%病例胸片呈这种典型表现,不给予类固醇治疗,这种表现可持续数天至数周。其他表现有磨玻璃样阴影等。

胶原血管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胸片发现间质性改变的仅占10%,然而肺功能异常提示有纤维化肺泡炎改变的达30%~40%,其C表现与ipe相似。本病另一种肺内改变是结节阴影,直径5~7mm,通常是多发但数量不多,以上、中肺性分布为主,10%可出现空洞。SLe的C表现比较复杂,胸腔积液是本病最常见表现,多是双侧少量积液,肺内多呈广泛或叶性分布的肺实质阴影,两肺小片状模糊影,以两侧肺底外带多见。pSS无论是胸片还是C、RC,均与特发性纤维肺泡炎和其他原因的Uip表现无法鉴别,但胸腔积液极为罕见。

参考文献

1mezianema,rubanR,Zerhouniea,etal.ighresolutionCofthelungparenchymawithpatbologiccor-relation,Radiographics,1988,8:27.

慢性病的表现篇2

[中图分类号]R733.7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大多无特异表现,容易误诊,我们近几年诊治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以肾脏结石为首发表现的有5例,临床有其特异性,这里做一回顾分析[1~4]。

1临床资料

自2007年01月01日~2009年05月31日,我们诊治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以肾脏结石为首发表现的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62~79岁。患者以腰痛、乏力等不典型临床表现就诊,查B超发现单侧或双侧肾脏结石,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数增多,一般>10×109/L,外周血发现幼稚粒细胞,做骨髓常规检查以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细胞

2结果

以肾脏结石为首发表现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5例,应用羟基脲1.5~3.0/d,口服,同时大量饮水,碱化尿液,给予别嘌醇100mg,每6小时1次,防止高尿酸血症,给予排石冲剂,微波碎石等治疗。其中4例白细胞降至

3讨论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一般为乏力、低热、多汗、盗汗、体重减轻等,一部分患者因为脾脏肿大腹胀为首发表现,而以肾脏结石为首发表现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不常见,发生机制不清楚,可能与白细胞数高,“白细胞瘀滞”有关,临床诊治肾脏结石患者时,常规查血常规。常规查血常规发现异常,及时做骨髓常规检查,发现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细胞

结石处理恰当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仍然可以使用化学治疗、干扰素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我们治疗患者中一例无效死亡,但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并肾脏结石患者总体预后较好,生存期3以上,关键在早期发现,早期给予治疗。

参考文献

[1]姚一芸,程毅敏,朱琦,等.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的回顾及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05,10(5):273-275.

[2]王大伟,鲁军,夏术阶,等.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脏鹿角状结石128例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27(11):1361-1363.

慢性病的表现篇3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临床分析

本文为了阐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先分析这两种疾病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表现特点,研究两者合并的治疗和诊断问题。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当地呼吸疾病研究所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2月初步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哮喘的老年患者100例,符合无危及生命、肿瘤、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门诊或院外的资质诊所初步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哮喘等,年龄在60岁以上,病史超过两年,每年受疾病的影响超过3个月,长期气促、咳痰和咳嗽。将患者分为50例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0例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例单纯哮喘患者组。

1.2方法

对所有经过初筛对象进行包括支气管舒张试验在内的肺功能检查,胸部Ct检查,完成圣乔治呼吸疾病问卷,留取诱导痰细胞痰行分类和计数,最后根据诊断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数据的差别;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用x2检验进行比较。p

2结果

2.1三组老年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等)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其它的比较情况详见表1。

表1比较3组老年患者的一般资料[比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首发表现是咳嗽,其它两种疾病在首发疾病上的表现也各有差异。详见表2。

表2比较3组病患临床有特点

注:三组数据显示的数据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简称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并且可以治疗的常见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伴有气道和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所致慢性炎症反应的增加[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特征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疾病可预防,通过一系列的临床治疗可改善症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是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进行性病程中发生的,咳嗽、咳痰、气喘、气促等呼吸道症状明显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甚至可导致呼吸衰竭的急性发作事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程可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治疗目的主要是减轻症状以及阻止病情发展。人们的通常认识中,普遍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肺血管、肺实质和气道等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在肺部的不同位置产生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聚集的现象,即破坏肺实质,又引起小气道病变。哮喘在医学上就是由多种细胞类似气道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等与组分细胞进行参与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疾病的逆性气流受限往往会出现多变广泛的特点。

临床中常见的两种阻塞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两者在气流受限的可逆性上有不同,阻塞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为不完全可逆,哮喘患者就会在气流受限上表现为可逆性。不过随着疾病对于环境以及药物的耐受性的变化,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也出现部分可逆性气流受限的情况并且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的情况,一些哮喘患者发生病症的改变,不可逆性气流受限的现象随之出现。临床上值得关注且容易混淆的问题,也在老年患者中表现得更为常见。尽管同是阻塞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但不同原因引起的通气功能损害在可逆程度肺部听诊特点、损害程度、气道受损部位、乃至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均有差异。临床表现中,单纯哮喘的患者多以喘息为首发症状,肺部听诊的特点为大量易变的呼气相哮鸣音。慢支患者首发症状则以咳嗽为主,肺部听诊多数为中小水泡音和肺底细小水泡音;合并哮喘的慢支患者往往以两种情况并存,在听诊时双肺均有较多可变化的干、湿音或哮鸣音同时存在。

相关数据显示,对于三组患者的肺功能损害来说,程度是不一样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以极重度和重度为主,单纯哮喘以轻度为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程度介于两者之间。目前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哮喘的产生原因尚不清楚,各国的争论也是各执一词,主张各个疾病的相互演变。不管最终结果是怎样,随着老年人的肾上腺皮质素被清除的速度越来越慢和肝肾功能的减弱,老年人的用药随时会加重高血压的病发。使得真菌感染、陈旧性结核复发,导致骨质疏松的进程加快,糖尿病的情况恶化。所以,最近新产生的用药主张是用糖皮质表层的激素吸入。相关的医护人员应深入了解疾病的病例和所带来的严重程度,对症下药,给予针对性地选择用药方案和时量,制定相应级别的治疗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秦茵茵,吴国锋,谢燕清.老年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临床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1(2):111-114.

[2]王彦,王斌,陈华萍,等.中性粒细胞性哮喘临床特征分析.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1,10:317-320.

[3]李丽,朱蕾,陈琪,等.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下降支夹角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评估中的价值.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1,10:181-185.

[4]熊曙光,王慧,吴亮,等.CopD及支气管哮喘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气道阻力变化的对比研究.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0,9:369-373.

[5]吕波,黄瑾,曾红科,等.CopD与哮喘患者支气管舒张反应曲线的比较.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27:1670-1673.

[6]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中华内科杂志,2012,42:817-822.

[7]王秋月.CopD急性加重的诊治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27:1243-1246.

[8]陈文彬,主编.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7-122.

慢性病的表现篇4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肺癌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26-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老年人呼吸系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往往因反复肺部感染进而导致呼吸系统慢性炎症以及肺功能持续性性下降,最终引起气流不完全可逆受限。肺癌是多发于老年男性的肿瘤,临床上CopD合并肺癌越来越常见,肺癌早期也可仅仅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等无特异的呼吸道症状,这两种疾病发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并且都与吸烟密切相关,因此CopD原发病症状常掩盖肺癌表现,以致早期诊断率低。本文将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肺癌96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本组患者共96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18例,41-50岁10例,51-60岁34例,61-70岁40例,71岁以上12例。其中51-70岁占71.3%。吸烟者共82例(63.9%)。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1]。

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肺癌的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2例,病程5年以上,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42例,支气管哮喘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例,病程10年以上,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1例。其他肺部疾病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病程8年以上。

1.3患者症状以及胸部影像学改变患者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或刺激性干咳为主,并且咳嗽难以控制58例,合并感染时咳嗽加重伴黄浓痰;反复出现痰中带血并胸痛42例,持续痰中带血者11例,持续固定胸痛23例;出现杵状指24例,双侧胫骨前皮肤呈现紫蓝色变化伴间歇性肿痛者9例。胸部影像学改变除原发疾病表现外,出现肺不张改变者31例,出现肺门肿块改变者34例,肺内片影改变者43例,出现双侧或单侧胸腔积液者52例。

1.4入院初步诊断及确诊诊断入院除初步诊断为CopD急性加重期外,入院时诊断为肺癌32例;胸腔积液52例,其中39例为血性胸水,31例肺不张者疑为肺癌,15例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痰查到癌细胞21例,胸水内有癌细胞35例,经皮肺穿刺检查证实为肺癌的29例。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及刷检查病理证实30例,12例经动态观察以及多次痰病理细胞学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测以及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确诊已有胸膜转移40例,纵膈转移54例,绝大多数病人为晚期肺癌,行手术治疗者仅6例。

2讨论

CopD和支气管肺癌都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两者发病率均随患者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wHo2003年的报道[2],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均居癌症的第一位。目前肺癌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不甚清楚,但存在肺部慢性基础疾病或肺部瘢痕组织的患者发生肺癌的几率明显增高。有研究证明[3],CopD和支气管肺癌与长期吸烟关系密切,CopD是支气管肺癌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并且与肺癌患者的预后相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肺癌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吸烟:是CopD并发肺癌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大于80%的肺癌患者的发病原因与吸烟直接相关。香烟中的多种致癌化学成分如尼古丁等可兴奋副交感神经,导致支气管上皮细胞纤毛脱落、运动受限,粘膜上皮如柱状上皮和鳞状上皮细胞发生变形、化生、增生等。同时可导致呼吸道自体净化能力下降,进而诱发感染。②慢性炎症:慢性炎症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道粘膜慢性损伤,导致致癌物质在肺部等体内组织中时间延长。反复的慢性气道感染易诱导支气管黏膜上皮出现增殖转化,鳞状上皮化生,最终使支气管上皮细胞失去正常结构和功能而导致肺癌的发生。另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组织慢性损伤、形成慢性纤维瘢痕、上皮组织慢性增生、化生,使上皮细胞对致癌原敏感而促进癌变的发生。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反复使用甲强龙、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然而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大的抗炎以及较强的抑制免疫作用,能在较大程度上拮抗巨噬细胞以及体内免疫细胞的杀灭癌细胞的作用。④遗传因素[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体内α1-抗胰蛋白酶减少或比例失衡,因此削弱了机体特别是肺组织对弹性蛋白酶的防护能力,导致肺组织的弹性蛋白被水解而增加肺癌的发病机会。

CopD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闷、气促等,常与肺癌早期的临床表现有所相同,患者一旦出现此类症状加重首先考虑CopD合并感染或出现合并症引起,因此往往忽视可能存在别的疾病。当患者出现下列表现时,警惕合并肺癌的可能。①咳嗽、咳痰或持续性、刺激性干咳或痰中带血反复发生或持续痰中带血等症状反复发作,经常规治疗患者症状无缓解。②反复发作的胸痛并逐渐增加的单侧或双侧胸水,经抗炎等常规治疗患者病情无缓解,或患者出现血性胸水。③出现如关节肿痛、杵状指等不能用常规疾病解释的肺外表现。④同一部位反复出现的肺炎、肺不张经抗炎治疗后有所好转但反复发作。⑤单侧肺门增大或单侧或双侧肺内出现单个结节影或病灶周围见分叶、毛刺等影像学变化。⑥两侧上肺出现的单发结节性病灶或突然出现明显增大的结节性病灶,周围不清晰,要警惕肺癌的发生。本组病例以老年人和男性吸烟者为多,患者由于年老体弱反复发病同时伴全身免疫力下降,肺功能进行性减退,反复感染可能导致呼吸道局部防御和免疫功能减退,因此在做出明确诊断时多数为晚期患者,难以实施相关的包括手术、放化疗等积极治疗措施,导致治疗的耽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肺癌的联合发病率较高,如患者出现以上临床症状或肺部出现可疑影像学变化,临床应高度重视,并可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痰或胸水脱落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淋巴结穿刺、经皮肺穿刺活检甚至内科或外科胸腔镜等积极手段尽早明确诊断,以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指南[J].(2007修订版),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261.

[2]白学春,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3-124.

慢性病的表现篇5

【关键词】慢性病流行现况知信行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370-03

epidemiologicalanalysisontheStatusofChronicDiseasesandtheKapofChronicDiseasespatientsinGuangzhouLiurongCommunity

LiJiehanCHenweijun

(YuexiudistrictLiurong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inGuangzhou,Guangzhou51018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pidemiccurrentsituationofchronicdiseasesinLiurongCommunityandthe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ofchronicdiseasespatients,toprovideascientificbasesforestablishingmeasurementforchronicdiseasesincommunity.methodsmulti-phaseandsystematicsamplingsurveywasappliedtorandomlyselectatotalof2252peoplein800householdsfromaugusttooctober,2009.peoplewereinterviewedwithquestionnaireaboutchronicdiseasesandtheKapofchronicdiseasespatients.Resultsthechronicdiseasesprevalenceofcommunityresidentswas22.83%,ofwhichchronicdiseasesprevalencehadreached52.01%.withtheageincreasing,theprevalenceofchronicdiseaseswasontherise.theprevalenceofchronicdiseasesinthetopfivewere:hypertension、diabetes、coronaryheartdisease、highcholesterol、stroke.patientswithchronicdiseasesweremoreconcernedabouttheirhealththanhealthypeople.theywerehighawarenessofhealthknowledge,andwereaccessedtohealthcareknowledgeinitiatively,andadheredtoahealthylifestylemorethannon-chronicdiseasespeople.Conclusiontheepidemicsituationofchronicdiseaseturnedoutbad.inadditiontoage,amajorriskfactorcausingchronicdiseasewasbadlifestyle.wecancarryouthealtheducationactivitiesthroughvariouswaysfortheresidents,inordertoimprovetheegohealthcareneedsandpreventionskills,andtochangebadlifestyle,sothattoreducechronicdiseaseincidence.

【Keywords】ChronicdiseasesCurrentsituation;Kap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迅速增长与老龄化,疾病谱与死因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逐渐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的发生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为了解本社区慢性病的流行现况以及慢性病患者的知信行情况,探索适合本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为制定社区慢性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于2009年8月至10月对六榕街社区开展社区卫生诊断调查工作,现将慢性病流行现况及相关情况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本次居民卫生调查以家庭为调查基本单位,按照《2009年广州市社区卫生诊断指导手册》要求,采用分阶段系统抽样的方法,在随机抽取的8个居委会中,每个居委会随机抽取100户,最后共抽取800个居民户,总抽样比例为5.17%(800/15474);对抽中的样本家庭中实际居住的全部成员进行调查。

1.2调查方法统一使用2009年广州市社区卫生诊断的《社区居民卫生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公卫医师和社区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与家庭一般状况,疾病与行为危险因素状况,相关疾病情况等。

1.3数据整理及统计学方法调查资料由两组数据录入人员分别按调查表顺序进行录入,录入完成后对数据进行逻辑核查和异常数值的核查,确保进入统计分析的数据准确无误。数据录入软件应用epidata3.0。数据核对无误后,由epidata数据库输出为SpSS数据库,使用SpSS11.0for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根据资料的性质选择适合的统计指标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800户,调查居民2252人,其中男性1090人(48.4%),女性1162人(51.6%)。15岁以下少年儿童225人(10.0%),15~60岁(不含60岁)劳动人口1326人(58.9%),60岁及以上老年人701人(31.1%)。

2.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况

2.2.1慢性病患病情况结果显示,本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30.91%,标化患病率为22.83%。其中60岁及以上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已达69.19%(485/701),标化患病率为52.01%。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见表1),45岁以后上升幅度明显增加,各年龄组慢性病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x2=838.068,p<0.01)。

表1六榕街社区不同年龄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

注:a.x2=838.068,p<0.01

2.2.2慢性病病种分布情况调查显示,高血压患病率(19.6%),标化患病率为13.68%;糖尿病(6.1%),标化患病率为4.1%,其他居于前五位的慢性病病种依次为:冠心病(2.4%)、高血脂(1.8%)、脑卒中(1.6%)。

2.2.3不同年龄组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率比较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脑卒中这五种主要慢性病的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p<0.01)。55岁以后上升幅度明显增加,其中以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为甚。见表2。

2.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知信行情况

2.3.1基本健康知识与信念结果显示,慢性病患者与非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听过卫生知识讲座的率均较低,分别为16.67%、8.84%,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374,p<0.01)。慢性病患者的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非慢性病患者,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的基本健康知识与健康信念项目慢性病患者与非慢性病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2自我保健情况结果显示,慢性病患者的血压知晓率、最近6个月测量过血压和血糖与经常主动地获取一些保健知识的率均高于非慢性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2.3.3健康影响因素情况结果显示,非慢性病患者的现在吸烟率与平时不参加运动的率均高于慢性病患者,而慢性病患者的戒烟率明显高于非慢性病患者的戒烟率,两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3讨论

调查显示,六榕街社区居民的慢性病患病情况形势严峻,尤其是老年人,五成的老年人受慢性病困扰。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伴随着我国老年化进程的加速,慢性病的患病将不容乐观。

居于前五位的慢性病病种依次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脑卒中。高血压患病率最高,为13.68%,低于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18.8%[1]。糖尿病患病率为4.1%,高于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2.6%[1]。高血压、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的意义重大,原发性高血压是目前人类健康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第二次卫生革命奋斗的目标,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最主要的卫生工作[2]。本调查还显示,45岁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升高,而冠心病、高血脂、脑卒中的患病率显著升高的年龄在55岁及以上。因此,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也有利于控制其他慢性病的发病。而针对慢性病的干预措施应至少提前至45岁以前开始。

虽然年龄是慢性病的一个无法逆转的高危因素,但超过50%的慢性病的发生与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有关[3]。结果显示,六榕街居民参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健康讲座的参与率较低,只有11.5%。慢性病患者的参与率高于非慢性病患者。结果提示,居民均不注重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健教活动,原因可能是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认识不深或者居民不太喜欢健康讲座这种健教方式。

慢性病的预防需要人们的主动参与,行为的改变必须依赖人们的自身约束。但是目前人们对健康责任的认识有误区,没有意识到通过自身行为去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即使对某些危险因素有一定的知晓率,尚未做到主动去控制或消除这些危险因素以增进健康[4]。本调查显示,慢性病患者在健康讲座的参与率、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方面比非慢性病患者高,且更关注自己的健康,知晓自己的血压情况,定期监测血压血糖,主动去获取保健知识。在行为生活方式方面,慢性病患者显然比非慢性病患者更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吸烟、戒烟、参加运动等。这可能由于非慢性病患者因未患病而不重视控制危险因素的缘故。

慢性病病程长,疾病负担重,目前流行现状不容乐观,此时正是慢性病控制的关键时刻,慢性病社区综合干预,不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行为,更是政府行为,让各个部门,如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大众媒体等共同合作[5],才能动员起广大居民,才能达到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的目的。目前,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是患病人群,目的是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带病延年。我们的思路是,把健教对象从以患者为主,转变为以患者和家庭为疾病管理核心,广大社区居民的各种群体均作为健教对象。我们需扩大宣传,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采用生动活泼的健教方式,吸引居民参与,大力提倡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平衡膳食,将防治慢性病的健教活动融入居民生活中,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技能,自觉改变行为危险因素。目的是影响未患病人群,减少慢性病的患病率,减轻患者及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1]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2]王亚东,孔灵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技术和策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40-42.

[3]解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0):1712-1714.

慢性病的表现篇6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五项检查;作用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超过半年,病毒并未予以彻底性清除,机体内潜伏有乙肝病毒或引发肝炎疾病。慢性乙型肝炎会由确定性急性乙肝演化而来;半年前出现急性黄疸型或是无黄疸型肝炎病史,经治疗或是自愈时未达到彻底性,使得祸根潜伏,经半年或更长时间后,病情再次发作[1]。有的患者在婴幼儿时即已经感染乙肝病毒,因为此阶段免疫功能并不完善,使得病毒无法及时清除,导致病毒潜伏在肝脏内,经历了长期免疫耐受阶段,一般会在青壮年时期开始发病。首次发病时往往和急性肝炎具有较高相似性,而有的患者在首次发病时已形成肝硬化。在临床中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检验具有主要作用,在进行检测时,五项检验指标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有乙肝表面抗体、表面抗原、e抗体、e抗原、核心抗体。此五项指标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30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检验乙肝病毒学临床五项,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30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男166例,女134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2.6±3.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并未出现其他较严重并发症。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早晨空腹状态下采集血液并将分离血清,根据检测标准,采集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发光免疫方法对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进行检测。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t检验,p

2结果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252例(84%),表面抗体阳性226例(75%),e抗原阳性144例(48%),e抗体阳性168例(57%),核心抗体阳性32(11%)。

3讨论

根据统计发现,我国患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男性要多于女性,而且大部分患者并未出现较为明显急性肝炎史。患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者主要临床表现有全身性不适感、乏力、失眠、腹胀、低热、肝部不适或胀痛感,经专门检查会发现肝部增大,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脾增大,巩膜常黄染等情况,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还会有黄疸增深、下肢水肿、肝性脑疾病、腹腔积水等症状。应用合理方法对乙肝病毒进行检验可以准确判定乙肝患者临床症状,还能够预防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发生。

经本文研究发现,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乙肝五项予以检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252例(84%),表面抗体阳性226例(75%),e抗原阳性144例(48%),e抗体阳性168例(57%),核心抗体阳性32(11%),而此指标在临床中意义较大。

测定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表面抗原指标,作用明显。:乙肝表面抗原一般在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剂Dane颗粒外层糖蛋白内含有。对患者静脉血液进行检测,且选取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发光免疫方法予以测定。乙肝表面抗原是判定机体是否感染乙型肝炎的一种重要标志,一般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乙型肝炎、无症状乙肝携带者中存在。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由患者针对乙肝表面抗原而产生的一种抗体,能够有效中和表面抗原,通常,乙肝表面抗体会于患者病情发生的3-6个月时间段产生,却会持续多年。临床中,需应用患者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发光免疫方法予以测定。乙肝表面抗体是在机体受到乙肝病毒感染后出现的具有保护作用的一种主要抗体,能够防止乙肝病毒经细胞膜进至干细胞内,此现象表明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一定免疫效果。乙肝表面抗体在临床中标志着乙肝达到痊愈,其被检测到则避免患者体内病毒以基本被清除掉。患者若注射了表面抗体免疫球蛋白或是应用乙肝疫苗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往往表现为阳性[2]。

e抗原是乙肝病毒核心颗粒内的一种可溶性蛋白,来自于前C基因编码。通常e抗原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保持较为一致的消长性。将患者静脉血取用,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发光免疫方法对其测定。若e抗原具有阳性特性则表示乙肝病毒正在活动期,而且传染性较强。对e抗原进行测定可以有效断定乙型肝炎病毒是否存在传染性,预测乙型肝炎预后和母婴传播危险程度等。正常情况下,孕妇检测乙肝病毒e抗原时发现其为阳性,则表示其能够进行直接性的垂直传播。患者e抗原如持续表现为阳性,则表示患者肝细胞受到较为严重的损害,若不予以治疗持续发展则有可能形成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因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对机体造成一定刺激性,从而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异性的抗体。同样对静脉血予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发光免疫法测定。e抗体表现为阳性时显示机体具有一定免疫力,大部分乙型肝炎病毒被清除掉、传染性大幅度下降、复制几率降低,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传染性。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因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对机体产生刺激而形成,是一种特异性抗体,核心抗体lgG并不会对机体产生保护作用,有的会持续性的保持阳性特征,有可能会存在持续终身可能性。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发光免疫方法对静脉血进行测定[3]。

总之,乙型病毒肝炎五项检查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中属于较为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检测指标,可参照检测结果更好的开展临床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明,赵莉.乙肝患者病毒学检验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45-46.

慢性病的表现篇7

摘要目的:探讨肝功能正常的乙肝患者肝病变临床状况与病理诊断情况。方法:收治乙肝患者80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80例患者中,慢性迁延性肝炎(CpH)1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55例,肝硬化(LC)13例。通过分析,肝功能正常的乙肝患者肝病变80例患者中符合病理诊断63例,总符合率78.80%。其中慢性活动性肝炎符合率最高90.9%。造成误诊的原因可能与肝组织极强的代偿功能有关。结论:肝功能正常的乙肝患者肝病变多为慢性活动性肝炎,但是容易在临床上误诊,为此要积极配合病理诊断进行确诊。

关键词肝功能慢性乙型肝炎肝病变诊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47

最新研究报告,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3.2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中[1]。其中肝功能正常的乙肝患者多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是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导致肝细胞慢性炎症损伤,最终可形成肝硬化甚至转变为肝癌[2]。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肝功能正常的乙肝患者肝病变情况,希望为防治乙肝的进一步恶化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2月~2011年6月收治乙肝患者80例,男50例,女30例;年龄16~65岁,平均34.2±1.2岁。经过肝功能指标检查,没有发现转氨酶异常升高现象。临床诊断为慢性迁延性肝炎(CpH)8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60例,肝硬化(LC)12例。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发病隐渐,常呈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以不规则发热伴多汗、乏力、咳嗽、咽痛、头痛、腹痛或不适、食欲不振等多见,多数患者有鼻衄或结合膜下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有肝脾轻度肿大和皮肤改变。38例有发热或反复发热。中度以上发热12例,一般为弛张热或稽留热,典型双峰热少见。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肝病变病理结果:经过病理结果分析,80例患者中慢性迁延性肝炎(CpH)1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55例,肝硬化(LC)13例,符合1990年全国第6届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标准。

判断对比:通过分析,肝功能正常的乙肝患者肝病变80例患者中符合病理诊断63例,总符合率78.80%。其中慢性活动性肝炎符合率最高90.9%。具体情况,见表1。

讨论

人感染HBV后,病毒持续6个月仍未被清除者称为慢性HBV感染,但是多表现为肝功能正常。目前认为慢乙肝慢性化的机制主要包括机体抗HBV免疫反应的异常及病毒逃避机体免疫攻击策略两个方面[3]。其中一重要机制是tH1/tH2细胞的失衡,Ⅰ型t辅助细胞,Ⅱ型t辅助细胞(th1/th2)比例下降,致使患者免疫功能紊乱,HBV感染、复制得以持续,而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病变细胞免疫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引起肝细胞病变的主要机制,也是机体进行HBV清除的重要手段[4]。受染肝细胞表面表达的Hbeag加上细胞表达的mHCi类分子通过免疫细胞的双识别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应答,主要是tC细胞(CtL),巨噬细胞和nK细胞等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对表达病毒抗原的肝细胞发生杀伤效应以清除病毒,同时造成肝细胞的损伤[5]。

乙肝患者肝病变发生变化中,首先受损的是分泌功能,其次才是合成与生物转化功能。同时在考虑乙型肝炎引起的肝脏病变时,要把肝脏灌流不足引起的肝病变当成一个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来认识。如果肝病变的原因被过分强调为肝瘀血,进行过度有力的减轻治疗,可能进一步加重肝灌流不足,加速肝病变的发展。而病理诊断以形态学为依据,直观地反映肝脏的病理变化。提示肝穿活检对明确肝炎分型,判断预后,制定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6]。本文结果显示,80例患者中慢性迁延性肝炎(CpH)1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55例,肝硬化(LC)13例。通过分析,肝功能正常的乙肝患者肝病变80例患者中符合病理诊断63例,总符合率78.80%。其中慢性活动型肝炎符合率最高90.9%。造成误诊的原因可能与肝组织极强的代偿功能有关。

总之,肝功能正常的乙肝患者肝病变多为慢性活动型肝炎,但是容易在临床上误诊,为此要积极配合病理诊断进行确诊。

参考文献

1周最明,郭亚兵,骆抗先.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对其特异性CtL反应的影响[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0(1):74.

2郝志.健脾养肝、解毒活血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理论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7(1):58.

3肖会泉,邓铁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J].实用中医杂志,2011,16(12):35.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6,2(10):162-170.

慢性病的表现篇8

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

【关键词】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Doi:10.14163/ki.11-5547/r.2015.32.019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临床上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方式多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先用内镜检查作为初诊,第二步是根据病理组织检查对其进行确诊,而内镜检查的结果关系到确诊的准确率和漏诊率[1]。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资料,从而探讨内镜检查在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价值,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2例,女18例,最低年龄26岁,最高年龄72岁,平均年龄(47.48±5.11)岁。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镜下表现11例为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胃黏膜粗糙13例,胃黏膜粗糙16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包括消

化道肿瘤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在内的消化道疾病。

1.2方法

1.2.1内镜检查对患者胃部采取电子内窥镜直视,检查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有以下三种:①白相较为明显,血管暴露清晰可见,黏膜表面红白相间,但白相明显比红相多。②黏膜和黏膜壁都较为粗糙,呈颗粒状或结节状,黏膜表面坑洼不平。③胃黏膜变薄,主要表现为黏膜皱襞变薄变平[2]。

1.2.2病理组织检查在患者胃黏膜病变部位取4~5块组织标本送去进行病理检查,首先用10%的福尔马林溶液对标本进行固定,然后再采取石蜡包埋固定,最后对标本进行He常规染色交由镜下病理医师阅片诊断,医师诊断依据可参照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公识意见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学诊断标准[3]。

1.3观察指标患者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比较,计算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此外对内镜检查的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2结果

对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2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8例;其中病灶位于胃体部患者5例,胃窦部患者24例,胃底部患者11例。对40例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8例,病灶部位均在胃窦部,剩余的15例患者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10例伴有肠上皮化生,7例伴有异型性增生。所以,患者胃镜诊断所取得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2.5%。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慢性炎症,其主要临床特征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发病原因也比较多:患者的年龄、生活习惯、饮食、是否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家族遗传和胆汁反流等多种因素,其中较为主要的病因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4]。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会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症,若患者长期遭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则会引起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异型性增生等,甚至会导致癌变。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把慢性萎缩性胃炎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由此可见,胃癌的演变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而其他重要的癌前病变主要是以其为基础的中、重度异型性增生和肠上皮化生。因此,早期预防、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早期发现胃癌的关键,更可以对其进行积极的治疗,防止理诊断符合率并不高,临床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确诊的根本依据还是病理组织诊断,但内镜可以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初步诊断中,其与病理检查相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CalabreseC,DiFeboG,BrandiG,etal.Correlationbetweenendoscopicfeaturesofgastricantrum,histologyand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inadults.italJGastroenterolHepatol,1999,31(5):359-365.

[2]石磊,李文,赵卫川,等.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83-85.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00(3):199-201.

[4]黄永辉,周丽雅,林三仁,等.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放大内镜表现及其诊断价值.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4):231-235.

慢性病的表现篇9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发性气胸;临床分析

作者单位:215300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自发性气胸是临床呼吸系统的常见病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气胸指的是在常规检查中没有发现明显的气胸症状,而继发性气胸则继发于各种肺脏疾病,例如慢性肺结核、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该病通常不难诊断[1,2]。但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疾病在诊断上常会产生困难,而且该病发病急,病情发展速度快,十分容易引发严重的呼吸衰竭。而且老年患者的肺功能相对较差,加之纵膈摆动和回心血量的减少,易导致心、肺功能的衰竭,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是内科重症病之一。本文选择了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现将结果呈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选择了2008~2011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52~76岁。所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3]。本文中所选择的这些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该患者中行胸腔闭式引流23例,行胸膜穿刺抽气减压19例,在绝对卧床休息后实行肺复张的闭合型气胸患者8例。观察患者的发病诱因与临床表现。

13统计学方法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50进行统计学方面的分析,采用excel进行表格统计,以p

2结果

发病诱因:屏气用力(如举重物、用力排便等)10例(20%),呼吸道感染且伴有严重咳嗽患者22例(44%),情绪出现异常波动患者4例(8%),未发现明显诱因14例(28%)。临床表现:41例患者呼吸困难情况加重,烦躁不安患者3例,具有刺激性咳嗽患者6例,有胸痛现象患者2例。

表1该患者发病诱因统计表

表2该患者临床表现统计表胸痛24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肺泡内压力增高持续时间长,肺泡毛细血管供应的血量减少,肺组织的营养障碍使得肺气泡的弹性与耐受压力功能减弱,易引发自发性气胸[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①该疾病多发生于男性群体。②发病诱因多是呼吸道感染伴有严重咳嗽。③呼吸困难是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胸痛现象发生较少,这是由于老年患者的病程较长,肺功能较差,基础病变严重,长期病痛使得患者对疼痛耐受性好或者反映迟钝,即使是轻微的肺压缩也能够使代偿肺功能失去代偿,致使肺功能衰退进一步加重,这也极易导致该疾病反复发作;④合并症和原发病症经常将该疾病掩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喘息、呼吸困难,当这些病症严重时,总会被误认为存在酸碱失衡、心功能不全、哮喘等[5]。⑤病情严重且发展速度快,当患者的肺压缩>30%时,除接受一般的治疗外,还需尽早接受胸腔闭式引流术或者胸腔穿刺抽气减压治疗,以缓解或阻止病情发展。⑥自发性气胸的发生受不同分型的影响:气肿型并发气胸是三种类型中最为常见的,其症状严重,病程发展快,需要立即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排气,才能缓解症状。支气管型并发气胸发病率较低,并且症状轻微,常采用胸腔穿刺或保守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加重。如在就诊时发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并且在相关治疗后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则应怀疑存在自发性气胸,并且要注意有无气管移位和单侧呼吸音减弱,及早检查胸部X线片,及时明确气胸诊断。老年患者年龄大,身体素质较差,病情变化速度快,治疗时要以综合措施为主要措施,及早排气,缓解患者病情,以减少死亡人数。

参考文献

[1]李友林,郭亚红,倪健,等阻塞性肺气肿的首诊症状与诊断.中国全科医学,2008,7(6):367.

[2]郝伟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国全科医学,2008,7(6):365.

[3]萧柏蔷呼吸内科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333336.

慢性病的表现篇10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黄苔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sisthereasonsofchronicbronchitisespatientsyellowfur.methodsweobservedchronicbronchitisespatientsfur,andanalyzedthefactorsthatmightinfluencetheiryellowfur,bythewayoflogisticanalysis.Resultsthefactorsthatmightinduceyellowfurincludefever,whitecell,lymphocyte,andantibiotic(p

【Keywords】

Chronicbronchitises;Yellowfur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支患病率与年龄增加有关,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极大。由于舌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支气管炎病证的性质、程度和疾病的发展及其演变过程,是中医舌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而在慢支患者中,黄苔较为常见,所以,深入探讨影响慢性支气管炎黄苔变化的机制,不仅有发病学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我们对影响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黄苔的因素做了Logistic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观察对象

选择自2003年5月8日至2003年6月27日之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1.2患者选择

选择不同病期的123例患者,共计214人次舌苔进行拍照分析。平均(58.08±9.40)岁。其中,男54例,平均(56.67±8.63)岁;女69例,平均(59.19±9.26)岁。

1.3诊断标准

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参照《1979年11月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修订标准》):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以上。排除肺结核、尘肺、肺脓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慢性鼻疾病等具有咳嗽、咯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而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亦可诊断。

黄苔诊断参照《中医诊断学》(第五版)。

1.4检测方法

舌苔由2名副高以上医师共同诊断,并使用数码相机拍照备份。t细胞亚群测定采用BD公司的FaCSCalibur进行荧光抗体标记检测。

1.5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舌苔颜色:包括白苔和黄苔。

观察患者性别、年龄、体温、基础病情况、重症情况、激素使用情况;

观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

1.6统计学处理

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影响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舌苔颜色的因素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出现黄苔有明显影响的因素(p

3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呼吸系统的一个常见病、多发病,常随着病程的发展,可导致肺心病等呼吸重症而危及生命。慢性支气管炎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急性期以祛邪为主。此证多系邪热外犯,侵入肺脏之外感咳嗽病。痰热壅肺,肺失宣降,气机不利,热伤津液,而出现咳嗽、咯痰、气喘、发热、口渴等症状。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训中就有“温病查舌”之说。舌苔是由胃气熏蒸而成,它标志着邪气的胜衰,舌苔厚腻标志病邪入里,为痰浊湿毒聚于体内。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舌苔颜色的变化,则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从我们此次的临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黄苔有影响的因素(p

本组资料显示,发热的患者多出现黄苔。一般来说,患者出现黄苔,多意味病邪入里化热。如《舌鉴辨证》云:“黄苔者,表里实热证有之,表里虚寒证则无”。黄厚苔的病位多在里,在肺与脾胃,黄厚苔的病性,多属实热证。现代有研究认为,黄苔的形成,以能量和合成的病理亢进,细胞生长分化加速为主要特征[1]。黄苔多见于实热证者,其基础代谢增强,能量代谢亢进,以补充发热所致能量消耗。因此,慢性支气管炎伴有发热的患者多出现黄苔,与上述中医关于黄苔出现的病机的论述是相符的。

本组资料显示,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升高的患者多表现有黄苔。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受损的靶器官为呼吸系统。随着病程的发展,有相当多的患者有细菌感染,而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升高。此时,舌本身也多有炎性反应感染存在。我们推测,此类患者可能由于舌上皮内的局灶感染,有脓性炎性反应渗出,附着于增生的丝状,并有黄色细菌菌落存在,而使舌苔呈黄色[2]。

另外,我们注意到未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多出现黄苔。这可能是因为治疗剂量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因此,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不易再因内热炽盛而表现出黄苔。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舌苔的变化受到舌上皮细胞增生、分化、凋亡,细胞化学,血液流变学,神经系统和口腔理化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随着以后研究的深入,我们将会采用更多的方法,以获得更加精确的结果。

因此,综上所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出现黄苔和多种因素有关。这为将中医舌诊更广泛地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也显示了中医舌诊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与潜力。

参考文献

1Shierwt,etal.enzymehistochemistryanditsapplicationinthestudiesofcancer.JtexpcellRes,1987,12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