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1:05

高等教育的好处篇1

论文摘要:河南省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应处理好包括转变思想观念、优化发展目标、适应社会需求、兼顾效益质量、改革学校机构、调整收入分配、协调教学科研等在内的一些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河南省高等教育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文化传播、科技创新等重任。河南优先发展高等教育是实现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跨越,确立人才和科技优势,支撑中原崛起的客观要求。只有对河南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指导实践,河南省高等教育才能取得长足发展,才能为中原崛起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本文对河南省高等教育改革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转变思想观念的问题

思想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英格尔斯曾指出,如果没有观念的现代化,再完善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1]。河南高等教育改革需要彻底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这是其他一切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河南省高等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截至2009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99所,其中本科院校43所、高职院校56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达45.74万人。但由于长期错误的思想观念,河南省高等教育出现大合并、大转型的趋势,几乎所有的高校发展都出现了盲目的综合化,大量的专业重复设置,学校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与差异逐渐弱化和消失[2]。因此,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科学、可持续的发展,以提高办学质量为重点,提升高等院校的竞争力、增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促使高等教育走上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规模适度、活力充足、竞争力强、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二、优化发展目标的问题

目前,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但还不是经济强省。因此,河南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不可能向经济强省那样有厚实的先天条件,必定会面临极大的艰辛和困难。在这种情况之下,河南省高等教育必须立足省情、实事求是,优化发展目标,找到符合实际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河南省需要集中一定的财力和物力,加大投资,力争在二三十年内把河南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省。根据河南省情,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1)建设两所国内一流大学。河南省应加大力度支持郑州大学冲击“985”工程大学、河南大学冲击“211”工程大学,扩大这两所大学在国内的影响。(2)建设一批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大学。河南省应重点发展一些老牌大学,如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使其进入国内大学排名前200位,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大学。(3)建设一批特色院校。河南省应实行“重点突击”的策略,重点建设一些高校的强势学科、专业、实验室等,使这些院校成为特色突出的高等院校。(4)重点扶持一些民办高校。河南省有国内著名的黄河科技学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等民办高校,河南省应加大对其的扶持,提供利好措施,继续扩大其在国内民办高校的领先地位。(5)加强职业教育。河南省应建立具有河南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形成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制度,实施河南省高职教育由量的发展到质的提高的转变。

三、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

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即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积极主动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之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主要体现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培养高质量人力资源。目前河南省正处于促进中部崛起、河南振兴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伟大进程之中,河南高等教育应积极适应中部崛起、河南振兴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需求,加快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部崛起、河南振兴和建设中原经济区贡献力量。河南高等教育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必须做到以下四点:一是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升办学层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合理规划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科学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二是与建设中原经济区产业规划相适应,重视发展农业、资源、新能源、环境、交通、物流等专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专业,加快发展与河南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和服务型学科专业;三是要积极推进培养适应应用型、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专业建设,推进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交融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建设。四是加强产学研的一体化,加强企业、科研单位和高校的合作,共同进行研究开发与人才培养,实现互利共赢。

四、兼顾效益质量的问题

兼顾效益和质量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高校要通过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重视规模的扩张,又要重视质量的提高,规模是前提,质量是保证。”办学效益的提升有赖于办学规模的扩大。近十余年来,河南省高等教育在规模上有了较大的发展,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显而易见的是教育质量有所下滑,教育质量下滑成为社会极其关注的问题。因此,河南省高等教育必须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办学质量。河南省高等教育提升办学质量需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树立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合格人才的观念,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人才保证。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师德素质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奉献精神突出的师资队伍,这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因此,河南省要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能力建设,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优良的环境和条件。三是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四是要搞好教学和科研。教学与科研是大学两大职能。河南省高校只有做到“教学立校”,“科研兴校”,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才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真正为社会做贡献。

五、改革管理体制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河南省高校都进行了一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但是一些体制仍然存在,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如在管理观念、方法上,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弊端仍没有彻底改变,突出表现在高校在人事分配和机构编制设置上缺乏自利;高校官场化趋势明显,党政职能部门机构重叠、人员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制约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限制了高校自身的发展。因此,河南省高等教育应该加大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一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校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河南省要积极落实河南高校的办学自,督导河南高校尽快制定大学章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从宏观上指导并推进河南高校的快速发展和质的飞跃。二是政府下放权力。政府应将人事和机构编制等权力下放给高校,由高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实事求是的完善其自身人事和机构编制以及其他具有个性化的管理问题。三是精简机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将一些机构合并、裁撤,如组织部和人事处可以合并,党政合署办公;学生处、团委可以合并,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四是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对于规模较小的学校,学校的总体规划、计划财务、人事管理等由校部负责。系部主要负责教学科研的组织实施;而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学院应该成为教学、科研和行政组织的基本运作单位,包括人事、财务以及其他日常行政管理事务都可以由学院负责,校部则主要负责统筹规划、经费预算与分配、重大人事任免以及其他涉及全局性的对内对外重大事务[3]。

六、调整收入分配的问题

河南高校要发展,还必须处理好收入分配的问题。虽然河南省高校在收入分配改革上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并没有彻底改变内部分配上平均主义现象突出的问题,致使一些优秀人才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进而造成人才流失。因此,河南省高等教育要发展,必须改革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收入分配体系,以此来充分调动起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河南省高校调整收入分配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两点:一是彻底实施“聘任制”。河南省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对全体教职员工实行聘任制,切实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优者胜,劣者汰”,增强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二是严格推行“绩效”分配制度。河南省高校应进一步完善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资和岗位津贴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管理分配制度,工资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直接挂钩,适当拉开档次,真正体现公正平等,强化分配的激励功能。对优秀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师骨干与管理骨干实行特殊津贴,使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留得住,引得来[3]。

总之,河南省高等教育要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传统错误观念,解决突出问题,不断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从教育大省到教育强省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高等教育的好处篇2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中、省一系列职业教育重大政策措施、职业院校办学的经验、典型和成果,通过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为职业教育招生与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活动时间

本次宣传活动时间为8、9、10三个月。

三、宣传重点

1、宣传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

2、宣传中职资助以及免费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

3、宣传中职招生重要举措和经验做法以及基础能力建设进展情况;

4、宣传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和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

四、主要形式

采取集中宣传与特色宣传相结合的形式。

1、抓好新闻媒体宣传。利用各级电视、电台、报刊、杂志等各种新闻媒体,结合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和改革发展实际,挖掘深度宣传报道,加强专题、专栏的组织策划宣传。

2、抓好网络媒体宣传。充分利用陕西教育网、陕西职成教育网等网络平台,开设“陕西职业教育宣传报道”专栏,加大网络宣传力度。

3、抓好印刷资料宣传。组织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印发招生简章、宣传手册、张贴画和编排板报等形式,扩大印刷宣传资料的发放范围,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努力提高宣传活动的影响力。

4、抓好信息报送工作。各地、各学校要加强职业教育工作中各类重要信息的沟通与交流,逐步建立职业教育工作信息沟通机制,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确保重大决策及时传达、重点工作及时部署、重要意见及时沟通、重要信息及时交流、重大问题及时处理。

五、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省教育厅决定成立2009年陕西省职业教育宣传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卢力群 省教育厅副厅长

副组长:李明富 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

李博飞 省委教育工委宣传教育处处长

袁宁 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

成员:张玉明 省委教育工委宣传教育处副处长

郭强 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副处长

范永斌 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副处长

联络员:贺林飞 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干部

席永刚 省教育厅新闻中心干部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李明富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市(区)教育局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开展辖区内职业学校的宣传报道工作。

六、职责分工

省教育厅负责全省职业教育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建立以省教育厅牵头、各市(区)教育局配合、各职业院校广泛参与的宣传工作机制。

1、省教育厅将在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华商报等省内主流媒体和《陕西教育》、《西北职教》等阵地刊物上,通过领导访谈、专题报道等形式,解读中、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中职招生的政策措施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包括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以及免费职业教育政策)等,宣传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的总体状况以及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重点专业、招生计划、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就业形势和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典型事迹等。

高等教育的好处篇3

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教研”为载体,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常规的教研重在抓好教学的备、教、改、辅工作,我校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围绕“学科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的具体目标,开展特色教育创建工作,力争三年形成学校特色,五年内把我校建成“合肥市特色学校”。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建特色背景

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育人环境、规范的学校管理、优秀的教师队伍、优质的教育资源、初见端倪的学科特色。

二、创建特色目标

在未来三年的时间里,努力实现“三特”:“学生人人有特长、班级个个有特点、学校科科有特色;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乐、学有所获”。通过五年时间,完成建成“特色学校”目标。

三、创建特色体制

依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本着“精兵简政、职责明晰、务实高效”的原则,学校内设机构也将进行调整,校长室下设“一办四处五部”:1.“一办四处”: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教研处、德育处。办公室:负责日常公文处理、会议安排、来人来访接待、新闻报道、功能室与办公室管理、档案管理、特色办学的宣传报道等工作;教务处:负责教学教研的常规管理、校本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特长生的培养、教研部工作的指导等;总务处:负责学校师生的安全、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教育教学与特色发展的后勤保障等;教研处:负责学校常规的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等工作;德育处:负责学生的常规管理、德育、心理咨询、班级管理、文明创建、环境卫生、特色发展等工作。2.“五部”:文科部、理科部、外语部、艺体部、信息部,每个部设1~2名主任,享受中层副职待遇,具体负责所在部的教学与教研、校本研修、特色发展、日常管理等工作。文科部:负责中小学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文综等学科的教学与教研、校本研修、特色教育、日常管理等工作。理科部:负责中小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理综等学科的教学与教研、校本研修、特色教育、日常管理等工作。外语部:负责中小学外语学科的教学与教研、校本研修、特色教育、日常管理等工作。艺体部:负责中小学的音乐、体育、美术、健康、心理等学科的教学教研、校本研修、特色教育、日常管理等工作。信息部:负责中小学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学教研、学籍管理、校园网管理、特色教育、校本研修、办公数字化等工作。新机构成立后,原有的教研组自动解散。

四、创建特色方案

特色项目:“少年足球队”“少年篮球队”“少年乒乓球队”“少年合唱团”“少年鼓乐团”“少年书画班”“少年啦啦操队”“少年轮滑队”“少年理科实验班”“少年信息技术班”“青少年文学社”“日有所诵”等。

操作平台:通过常规教学、组队训练、参加比赛、课外兴趣小组、举办各类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素质、创建特色教育品牌。对所办的特色班进行归类,由相关部门负责组织管理。所需师资原则上要就地取材,若有必要可外请教师。要建立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特色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具体要求:第一,家长、教师、学生都要转变观念,把“文化课成绩”与“特长培养”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第二,在组队活动过程中,既要看学生的天赋、兴趣和特长,又要看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第三,学校要多提供场馆、器械和人力资源,家庭要加大教育投入;第四,教学和训练要制度化、常规化、正规化;第五,学校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高等教育的好处篇4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发挥德育处的核心作用,形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的纵向连接的德育工作体系。

1、德育处增强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并能以身作则,努力工作。组织德育处干部通过学习资料、分享咨询、开展讨论等形式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2、注意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学期坚持开好“四种会”即每周一次主题班会共计20次;每周一次班主任例会共计23次;每学期1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第周一次德育工作会共19次。通过以会代训的方式对班主任加强培训与指导,提高了班主任的德育水平,促进了我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为促进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德育处坚持每月对班主任常规资料定期检查,从班级管理到班主任自身工作情况,做到有检查有记录有评比有总结。包括班主任手册、家校联系情况等,通过检查促进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4、重视班主任自身学习,促进班主任成长。为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德育处订了大量的《班主任工作规范与技能》及其它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的书籍,通过组织班主任集中学校与班主任自学相结合,要求班主任认真学习并认真作好记录,德育处通过检查班主任学习笔记来促进班主任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精心布置宣传阵地。加强对橱窗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在把好舆论导向的同时,力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

2、规范教室布置。各班教室的布置体现了各班的特点,营造了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

3、思想汇报专题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以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们健全了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等。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有特色的升旗仪式活动,

坚持每周一歌,坚持学习《弟子规》等。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

1、丰富德育活动促进养成教育。认真学习贯彻《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手册》,同时深入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等。通过法制讲座、专题演讲、消防演练等多形式的活动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提高学生法制意识,通过感恩演讲教育学生学会感。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我们要求班主任积极思考,加强班级制度建设、班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开展三评活动,争创“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之星”。各班要做到学生操行上墙,各类布置合理,好人好事有记录,学生出勤有考核。并以此考核来促进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做班级的主任翁。

3、加强后进生的教育与转化。一直坚持以通过“心灵驿站班”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专门的管理与教育,通过让这些学生学习制度,参与劳动与锻炼,逐步转变学生的习惯。德育处还要求各班对这些学生的转化工作做到及时地了解掌握有关情况,做好个别学生的帮教工作。

4、加强学校控烟管理工作。结合区教委关于控烟工作管理规定与学校实际情况,德育处切实开展了控烟管理,从各部门抓起,从老师到学生通过宣传、教育、警示、处理相结合,做到控烟有制度、有方法、有成效。

四、拓宽德育渠道,发挥“三结合”教育优势。

1、认真组织家访工作,增进家校联系。我们坚持第期末对部份进行家访,做到学生毕业前班主任要走到每一人学生家里。通过家访听取家长意见、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更能具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管理与培养。除了每学期家访,德育处还督导班主任坚持通过电话、QQ、校讯通等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推进家校联系,提高了家教水平,促进了学校的管理。

2、德育处一直注重寓教育于乐,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开展了感恩励志演讲活动,组织学生定期观看教育片,指导组织了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开展圣诞节活动等,努力营造学生积极乐观,丰富快乐的校园生活氛围,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不断成长。

3、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进社区宣传文明礼仪,到拘戒所参观等,加强了对学生法制、文明、安全、禁毒等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教育目的。

五、注重内涵发展,打造示范教育

1、德育处本期重抓德育内涵,抛开形式主义,真正从让学生受到教育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特别是根据涪陵区教委关于开展“无烟学校”评审要求,认真开展控烟管理并接受了“无烟学校”验收检查,成功创建为涪陵区“无烟学校”。

高等教育的好处篇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改革需要理论指导,理论研究与高教改革相互促进。于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之风迅速兴起,一大批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在大学校园如雨后春笋涌现,一门在教育科学中分支出来的新兴学科——高等教育学诞生了,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打开了,一支庞大的高等教育研究队伍在中国形成了。1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在探索高等教育规律,协助政府制定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政策以及推动高等学校改革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研究工作的组织、研究方法上,都存在着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我们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对过去的工作应进行认真地回顾和思考,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回顾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道路,现在,中国已成为一个高等教育研究大国,正如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是一个新兴的、规模宏大的研究领域。

——每年发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文章15000篇以上。

——高等教育研究刊物(不包括一般教育研究刊物和大学学报)400多种。

——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仅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所设的,不完全统计约700所,加上成人高等学校和各省、各行业所设的共800余所。

——高等教育专职研究人员约3000名,兼职研究人员数以万计。

——全国有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学位授予点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9个(还未计入学科教学论硕士点中的高等教育的学科教学论和一般管理学科硕士或博士点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专业方向)。

——1996年申报“九五”教育科学规划的课题,高等教育组及各分组的高等教育课题达40%以上。

——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高等教育科学的学科群。

湖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是这个新兴的、规模宏大的研究领域中的一员。她成立于1983年,15年来,虽然机构小、人员少(2—5人间变动)、经费紧张而且缺乏必须的设备,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敬业乐业,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投身本职工作,在开展教育理论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和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应用研究及为领导、教师开展咨询服务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仅1994年以来,先后主持或参与研究课题15项,其中参加部级的3项,参加省级的4项,主持校级的8项,出版著作6部(主编4部,参编2部),发表高教研究论文50余篇。

研究成果获省级二等奖2项,省教委二等奖1项。除此,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如参加“八五”期间毕业生就业使用情况的调查、实验农场工作调查等,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同时积极开展咨询服务,高教室每月坚持编辑1期《高教信息》,送给领导和发给各院、系、教研室及部处单位,为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干部提供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信息,帮助了解高等教育的动态和情况,促进了我校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二、思考

1.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现状和问题

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很快,成绩显著。基本形成了一支有一定数量和水平的、专兼结合的、相对稳定的高教研究队伍,在研究内容方面,大致包括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体制和方针政策、教学计划与课程建设、教育教学实践与改革、高等教育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估、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外国教育等。具体可归纳为:(1)宏观战略及政策的研究;(2)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3)中观问题的研究,即对省、市和部委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4)实用技术类研究等等。这些研究,从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不同侧面,采取多种形式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虽然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高等教育研究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应有的重视,有的同志认为高教研究室(所)是可有可无可轻可重的东西,高等教育研究的成果难以得到应用,提出的一些新思路、新设想,也难以兑现;高等教育研究的经费投入不足,研究工作难以展开。二是高等教育理论不成熟,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在研究过程中,深入基础教学第一线不够,了解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不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三是研究的重复性较大,缺乏新的突破,一些对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一般多局限在对工作经验和体会的总结上,没有新的突破,一些论文,大多在原有概念、材料中兜圈子,真知灼见少,讨论问题的方式、方法模式缺乏生动活泼和新颖感。四是研究方法过于陈旧,很少进行认真细致的实证研究和实验。五是各高等院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不规范,有的机构不健全。

2.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

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轨迹和现状,概括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有四大主要特点:一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是在中国本土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从别国引进的,具有中国特色。二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队伍中教育专业科班出身者少,由其他专业或岗位转行搞高教研究者多,专职研究人员少,兼职或短期参加研究工作者多。三是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具有无序性,中国高等学校的组织机构(如部、处、院(系))都有上级红头文件为依据,只有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无统一系统、统一规定。四是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领域中,高等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相辅相承,两者互有交叉,相映成辉,使中国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国”。

三、对策

1.提高对高等教育研究的认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和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要积极开展教育决策咨询研究,密切教育科研同教育决策、教育实践的联系,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鼓励和支持学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教育改革试验。”这段话为高等教育研究指出了方向、目的、方法,同时也指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因此,学校领导要做好广泛宣传、引导,使广大教师、干部,特别是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人员从思想上明确高教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开展高教研究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研究工作,努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探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关系,总结教改经验,交流教改信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高等教育中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的思想必须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努力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实践服务。一方面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目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有许多问题亟需理论指导,以免重复过去“教育大革命”中许多盲目的甚至错误的所谓“改革”。另一方面,要克服理论研究中的“大、空、洋”的倾向。“大”就是题目大、口气大,往往“前不见古人”,或别人的研究都一无是处,只有自己的观点、理论才是最新的,最正确的;“空”即空对空,依据和结果往往纯粹由理论推导出来,空话连篇;“洋”就是喜欢搬洋人的话,以壮大自己的声势,有的研究连篇累牍地引用外国二、三流作品的内容,而对中国自己的理论建树不屑一顾。高教研究室(所)是学校的教育咨询机构,要随时接受学校领导要求研究的课题,认真为广大教师、干部做好信息与咨询服务。

3.加强高教研究队伍建设

高等教育的好处篇6

一、做好德育工作计划,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发挥德育处的核心作用。加强了德育工作领导,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由德育主任负总责,班主任和学生会具体抓,实行德育处————班主任二级常规管理的制度,形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的纵向连接的德育工作体系。德育领导小组成员增强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并能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带领全员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注意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学期坚持开好“四种会”即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每月一次班主任会议;每学期2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每学期1次家长会。多年来坚持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让班主任在实践中互学互进,共同提高。定期举行班主任例会,通过学习和经验介绍等方式,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精心布置宣传阵地。加强对班级文化布置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在把好舆论导向的同时,力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

2、规范教室布置。各班教室的布置体现了各班的特点,营造了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

3、积极做好了迎接“文明修身”、“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创卫”等迎检工作,使校园文化具备与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吸引力和情感号召力,逐步形成了以“人文精神”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凝聚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精神。

4、大力推进“书香校园”进程,以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

三、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

1、丰富德育活动促进养成教育。认真学习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同时深入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等。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要求班主任积极思考,加强班级制度建设、班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争创“文明班级”。各班的班级文化布置精美、范实用、富有教育性。

3、加强后进生的教育与转化。德育处要求各班对后进生转化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措施,并比较及时地了解掌握有关情况,协助班主任做好个别学生的帮教工作。

四、做好德育教学工作计划,拓宽德育渠道,发挥“三结合”教育优势。

1、办好家长学校,增进家校联系。我们坚持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听讲座、随堂听课等形式,丰富家长学校活动,家长参与率达80%以上。同时,坚持通过电话联系、家访、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推进家校联系,提高了家教水平。

2、我校一直注重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及时了解了国际、国内及校园大事;开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努力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氛围。

3、我校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工作,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定期开展活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步调一致。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学生基本情况、学校发展规划及对学生的要求和对家长的希望。希望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好孩子。提高家庭教育效果,转变家长中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存在的问题

1、全员育人方面,部分教师教育方法待提高。

2、家长对学生教育理念有待更新,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工作仍需加强。

3、需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今后工作设想

1、进一步加强“教师修身学堂”和“家长修身学堂”建设,突出全员育人观念,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和家长的育人作用,真正做到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全方位育

人观。

2、加强德育科研,探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加强德育课题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把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去。

3、继续抓好班主任德育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树立全体教师皆为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思想,使全体教师能共同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以严要求、高标准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

高等教育的好处篇7

【关键词】入学教育;新生;问题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第一环节,高校入学教育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体现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但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和重视的。

一、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环境适应性教育

大学环境是指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客观经济条件,按功能具体分为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娱乐环境。大学新生面临从高中向大学过渡的特殊转变,对当地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气候环境等要逐一适应,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对气候变化和饮食习惯的突然改变也是大学新生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习环境主要指大学新生有新的任课教师、新的同学、新的教学设施等的差异对大学新生在学习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生活环境变化是指大学生所处的高校环境的变化,具体包括远离父母、独立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变化。娱乐环境是指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涵盖各种学生社团、体育设施、共同爱好的朋友或同学等。

(二)心理适应性教育

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教育主要是做好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大学新生遇到的心理不适应问题主要是由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变化间接引起的心理不适应变化。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和优势弱化的落差会加剧大学新生心理的不适应感。在心理适应性教育中,学校举办的大型心理健康课程、团体辅导等偏重理论知识,教育时间集中在一小段时间内,大学新生难以消化和学习,不免加重心里负担。因为国内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学生认为最需要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缺乏专门的辅导,因此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性教育则没有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三)学习适应性教育

学习作为学生的第一要务,历来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比较关注的话题。高中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形式单一,书山题海、责无旁贷,高考作为唯一的目标,大家不敢有丝毫懈怠。而大学的学习则更多的体现在学习的自觉性、知识的广博性和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因此对于新生来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进入大学之初,大部分学生处于同一水平线。然而由于目标定位的不同和学习能力的改变,便出现明显的差异化现象。少部分同学追求的“60分万岁”,导致平时逃课、沉迷网络游戏现象明显,最终导致学业吃紧,毕业一再延期。学霸一直奉行的“我有绩点4.0”,在专业化发展上目标明确,学习成绩优异,但各方面依然均衡发展,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上述现象无不与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学习适应性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人际关系适应性教育

大学新生从远离长期生活的地方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不适应感油然而生,但是期交际范围较之前变得更加广泛,主要包含宿舍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朋关系、以及异性关系等几个方面。如何处理好各种人家关系是大学生校园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和全面发展的条件。因此,对大学新生加强人际关系适应教育不可忽视。大学是以集体生活为特征的,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兴趣各异的同学走到同一个集体中,开始共同的学习和生活,难免产生矛盾。如何恰当地解决这些矛盾,不仅是学校管理者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大学生良好生活的重要方面。

二、当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多数院校入学教育时间短,强度大

根据调查表明,国内高校安排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多为一个星期左右,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集中而短暂,缺乏连续性,而在短暂的入学教育环节中,要安排学校开学典礼、学院开学典礼、新生体检、新生适应性教育讲座、安全教育、专业教育、心里健康教育等多种教育讲座,教育形式缺少创新,教育内容枯板干燥。90后的大学生多喜欢接受新事物,对教育形式的要求较高,单一的讲座教育容易使其产生厌烦、回避的心理,教育效果欠佳。

(二)入学教育组织部门间缺少沟通,缺乏系统性

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缺少统筹规划和思考,缺少短期教育和长期教育计划和谋划,以辅导员为主的新生入学教育思想严重,入学教育讲一讲,校园看一看等走过场局面依然持续。入学教育应涵盖学生处、教务处、后勤管理处、科技处、组织部、保卫处以及学院等多个部门,但相关部门以任务的方式下到各个学院,以辅导员统筹安排新生入学教育的情况严重,在一周的时间里,安排涉及近十个单位的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多以集体教育为主,较为深入、细致的个别沟通比较少,缺乏双向沟通,缺少个性化指导,新生与教育者互动的机会极少,影响入学教育的效果。

(三)入学教育内容模式化,创新性不足

目前,国内新生入学教育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新生开学典礼、适应性教育、校规校纪教育、专业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校荣校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在方式上采用传统集体讲座的形式,以至于台上天花乱缀,台下昏昏欲睡,重在教育的形式,走过程,教育内容仅仅停留在表面内容,缺少创新。90后新生是一个喜欢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在他们大规模进入高校后,传统的入学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期望与要求,但国内入学教育内容却还停留在原来状态,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因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四)入学教育考试走形式,缺少实际意义

国内多数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周结束后,都会安排相应的入学教育考试或总结,内容多以校规校纪、安全教育为主,但是很多学校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以降低难度,学生的通过率近乎100%。据调查,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违反学校校规、校纪的情况,甚至有学生对考试作弊的处理结果尚不清楚。多数学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以一周为时长,要先后参加近乎10场的讲座,同时预习200多页的学生手册,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新生入学教育的对策

(一)入学教育时间长期化

国内大多数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时间一般只有一周左右,教育内容多、活动集中,时间紧,如此短的时间安排10多场讲座,学生参加每个讲座都是在赶场,会出现20分钟前在一个地点上心理健康讲座,20分钟后赶往另一地点参加安全教育讲座,造成学生身体疲惫,心里排斥的现象,因此入学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会出现学生缺勤的现象。建议将入学教育周改为入学教育月,以适应性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主,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应作为辅助手段伴随学生的大学生活,不应局限于任何一段时间。适应性教育应结合学校历史、学校环境、校规校纪进行宣传教育,使其真正适应大学生活,顺利渡过高中到大学的转折期。专业教育应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名师、名家、优秀校友大讲坛,提升新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专业愿景。

(二)入学教育组织专业化

新生入学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是大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阶段。因此,新生入学教育要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方案中,明确入学教育的目标、教育时间和教育责任人,而不能将入学教育作为一项基础的事务性工作,单纯辅导员、班主任等单独完成,组织若干场几百人的讲座就匆匆结束新生入学教育。因此,建议成立相关入学教育组织,专门负责高校新生的入学教育。由学生处、教务处为主、后勤管理处、科技处、组织部、保卫处以及各学院组成专门团队,负责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加强管理人员的工作培训,提高入学教育的层次,增加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三)入学教育内容和形式创新化

目前,国内高校招生全部为90后学生,90后新生喜欢接触新事物,勇于创新,因此新生入学教育不能拘泥于形式,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熟悉学校、了解专业、适应环境、找准位置,重点是环境适应问题。所以我们的入学教育就不该局限于枯燥的讲座,而应该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如:越野寻标远比浩浩荡荡的队伍逛校园记忆更加深刻,又能加深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友谊。举行迎新文艺晚会,召开新老同学座谈会、优秀校友座谈会,远比辅导员对着几百号学生灌输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有效。注重加强网络教育,如:微博、微信等平台的使用。当今大学生上网已经十分普遍,因此网络教育和网络沟通对于高校入学教育工作者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形式。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开端,是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不仅要该讲究方法更要讲究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希望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注重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同样能注重新生入学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祝伟.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探索[J].北京: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高等教育的好处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作为社会的人才库和智力源,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体现掌握知识是基础、培养能力是关键、塑造人格是灵魂的主导思想。新时期,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意识,树立坚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成为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1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地位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总书记还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为当代青年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也为职业院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十七大提出的目标要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学校德育,实现与否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存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十七大报告在“实施素质教育”之前加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其意义是强调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优先地位,有很强的针对性;搞好德育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要站在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认识其重要性。

从总体上说,高职院校学生在年龄上已是成年人,但在生理、心理和思想认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重知识,轻品德,重技能,轻做人,重实惠,轻理想的观点,在当今青年学生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面对这些问题,教育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把德育工作始终放在教育教学的首要地位,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科学制定德育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注重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做好德育工作的整体部署。

2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校园德育文化,实现环境育人

2.1明确培养目标,强化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进一步完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德育是教育之本,立德树人是德育的根本目的。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培养人、塑造人,使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德育教学的全过程并不断得到升华,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2.2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校园德育文化。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各种愉悦的活动、舆论宣传都是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在德育工作中,除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外,还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传媒作用,使其承载德育,服务德育。可凭借黑板报、校报为德育阵地,讲座、演讲会、辩论会、校园艺术节等为德育形式;可凭借校园网、QQ、红色博客,加强网上主旋律宣传,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知识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抓住网络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曾提出一项心理学公式:B=f(p,e)。其含义是表示人的行为的B是个体综合因素p与环境因素e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加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提供良好的空间;进一步加强良好校风和学风建设,在全体学生中形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自主创业的良好风气,构筑起独具特色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校园德育文化。

3坚持与时俱进,突出特色育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广大的青年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更需要予以正确的教育和科学的引导。

3.1坚持与时俱进,以创新理论武装学生。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成果。德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德育教学要与时俱进,使党的创新理论及时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创新理论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激发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热情。通过对广大青年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更好地引导他们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思想,培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是当代人才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

3.2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高等职业教育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培养创新精神,可通过实验实训课,“奇思妙想”,对学生实施“创新与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积极性。

3.3进行就业指导,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根据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特征,在教学、实训、德育过程中,时时强化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增强对职业教育和职业规范的理解和体验,形成正确的择业意识、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同时,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帮助学生分析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因地制宜地设计就业方案,介绍应聘策略及技法,提升就业能力。

4加大德育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4.1高等职业院校应研究制定德育工作意见和方案。学院出台的意见和方案是宏观性的,要求各系各部门研究制定具体的德育方案和实施细则,使德育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健全职业道德指导小组,由分管德育的校长、职业道德教研室主任、学生会主席、就业处和学工处负责人组成,负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教育大纲统领教育活动和研究工作。

4.2正确处理好德育工作管理的层级关系。首先,要处理好学生处和各系的工作关系。就德育工作来说,无论是学生处、各系,还是其他部门,其工作目标都是一致的,只是分工和侧重点不同而已。学生处主要是从宏观上制定一些政策、制度,并代表学院对各系的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和评价,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各系则按学院的要求,全面负责本系的德育工作,处于主体地位。其次,要处理好德育工作中的他律和自律的关系。在学生德育工作中,不仅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管理人员的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院学生会和各系学生会,选拔和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发挥各自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优势,将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新局面。

4.3狠抓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高职院校应把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新生一入校,就开设“养成教育系列讲座”,使新生树立规则意识、是非意识、学习意识、诚信意识、大局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从勤奋学习、文明礼仪、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等多方面进行行为养成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按照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高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使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4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建立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进行跟踪服务,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解决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条件。

5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德育队伍建设,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德育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德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以专为主,专兼结合。专职德育教师是学校德育教学的主力军,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要合理。德育教师不仅要了解教育对象,更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高尚的品德修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建立符合要求的兼职教师队伍。如,聘请从事青年学生教育和研究的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聘请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政工干部、法官、军人、英雄模范人物等作为兼职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德育内容的全面性,还要讲究德育方式和方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道德·素质教育[J].中国德育,2008(3)

2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36)

3许嘉璐.办学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J].中国教育月刊,2008(1)

4郑荷芬等.核心竞争力与高职院校发展[J].职教论坛,2006.11

5李爱红.论高职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机构建设[J].职业教育

研究,2007(12)

高等教育的好处篇9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精神、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和市委市政府数字化改革工作部署要求,全面落实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任务,高水平推进我市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结合我市教育工作实际,制订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历次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和市委相关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主题主线,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对教育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工具手段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高效协同构建教育数字化新平台、新机制、新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区域教育治理水平,优化教育服务,力争与全省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改革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立足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顶层设计、整体智治、综合集成、注重应用、唯实唯先。

(一)上下联动。积极对接省、市工作专班,发挥承上启下的枢纽桥梁作用,实时跟进落实全省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革的总体安排和任务要求;研究各层级数字化改革的场景需求,加强对县(市、区)和学校的工作督促与指导,将数字化改革推进到教育系统的每个角落,实现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场景化建设应用有机结合。

(二)左右协同。密切对接市级数字化改革相关工作部门,结合市数字化改革的任务要求,推进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实现市级层面的应用与数据共享统一规范、互融互通、综合集成。

(三)融合创新。从教育实际和教育规律出发,以数字化改革推动教育理念、制度、技术、方法、应用、模式等方面创新,满足教育发展需求,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系统推进。聚焦核心业务和重大任务,坚持全省教育系统“一盘棋”,运用系统性思维、系统方法在教育领域的网络平台、场景统筹和数据标准等建设中发挥作用,同步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的数字化改革。

三、改革目标

突出丽水教育整体智治,与全省同步推进“教育魔方”工程建设,统筹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治理、教育教学、民生服务广泛深度整合。教育行业数字基础设施稳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应用日益成熟,贯通各教育阶段、覆盖各治理场景的教育大数据逐步丰富,适应数字时代的全民学习体系持续完善,数字化、空间化、一体化的教育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一年出成果”:2021年底前深入梳理核心业务,跨部门业务一件事集成。完善“浙里办”服务事项,搭建“浙政钉”工作平台,优化“丽教钉”内部应用集成,丰富教育数据仓,建成教育驾驶仓,已有信息系统和服务事项接入数字社会系统等数字化改革窗口,实现核心业务数字化。

“两年大变样”:2022年底前基本建成教育领域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数字交换与共享服务体系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应用建设指导,推广全民数字学xxx台应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全社会体验教育数字化改革带来的初步成果。

“五年新飞跃”:2025年底前,教育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基本覆盖,形成上下贯通、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局面,教育治理水平显著提升,以数字化改革撬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取得突出成果。

四、改革任务

根据“一年出成果、两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的目标要求,按照“以用促建、共建共享、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建设原则,贯彻全省数字化改革“152”工作体系和教育魔方“136X”架构体系要求,完善“两掌”和“四横四纵”建设,推进我市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实现教育行业“掌上办事”“掌上办公”“掌上治理”。

(一)发展数字教育新基建

1.教育行业云网端一体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信息网络技术,做好教育系统行业云与政务云、视联网,教育专网与政务网、教育无线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配合省厅行业云网一体化建设,实现“多云融合、多网互通、多端智联、应用支撑、统一管控”的教育现代化网络及应用框架体系。

2.丽水教育数据仓建设。建立数据标准规范和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建成面向市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各级各类学校服务的教育数据仓,加强共享开放的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提升教育大数据的支撑和服务能力,实现教育数据动态汇聚,授权使用,以教育数据共建共享促进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

3.“丽水数字教育”综合平台建设。加强一体化应用支撑体系建设,统一教育系统用户身份认证体系,整合教育应用系统,建成“丽水数字教育”综合平台,实现教育现代化评价与监测。

4.深入实施智慧校园建设。优化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提升校园环境智能化水平,建成一批基于新基建的智慧校园示范校。积极推进新型教学空间(含创新实验室和学科教室)的建设和应用,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在各级各类学校推行首席信息官制度,进一步完善精准教学的支撑和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强化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构建家、校、社沟通新途径,形成协同开放的现代化校园生态。

5.打造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体系。建立健全教育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安全事件报告制度。优化应急处置工作指南和处置流程图。强化网络管理员、信息化系统管理员、全体教育师生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开展常态化网络安全态势分析和预警工作,提升网络与信息的防护能力。形成严密可靠的应急处置、网络安全协调防控、指挥调度为一体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确保基础设施、教育数据、业务系统、信息内容安全。

(二)构建教育整体智治新格局

1.提升“掌上智治”应用能力。按照“数据融合、流程再造、业务协同、系统重塑”的要求,进行核心业务梳理、跨部门一件事梳理,进行场景化应用梳理,推动教育领域业务数字化。优化“丽教钉”教育内部支撑服务体系,加强“浙政钉”、“丽教钉”两个掌上(前端)平台建设,提升“浙政钉”机关内部协同办事应用水平,促进教育行政智慧管理。打造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键智达”、执行“一贯到底”、服务“一网通办”、监督“一览无余”的工作协同场景,充分利用“浙里办”、“浙政钉”、“丽教钉”,推动“掌上办事”、“掌上办公”、“掌上治理”综合应用集成。

2.实现数字教育智治一张图。根据教育数据仓和花园云(城市大脑)建设成果,围绕教育治理现代化应用需求,建立以关键指标驱动的市、县、校、班、生(师)五级的可视化应用视图,形成集教育决策、数据分析、动态展示、研判预警、综合应用等功能的教育驾驶仓,实现教育评价与监测现代化,呈现教育智治数据大屏,形成教育智治和民生保障一张图。

3.构建数字教育现代化监测体系。通过多部门协同,开展招生预警、校园安全、疾病联防联控、研学实践、民办培训机构监管、教育督导、健康监测、智慧食堂(同菜同质同价)、学业水平监测、安心上(放)学等教育全领域应用和业务数字化,有效集成监测数据,打造教育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

4.创新数字教育应用项目。优化丽水教育人事管理系统,探索数字化教师学院建设,推进教师积分制管理和教师诚信体系建设。打造市、县、校、组四级教研体系,构建教师培训、教学研修、教育科研、教师评价、成长规划、资源管理等业务模块,实现教师教研一体化、区域协同研训、教师成长智能规划,打造市、县、校、组四级教研体系,形成师、校、县、市四级分析决策数据,获取学校、教师的教研训发展画像,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成长、学校教育教学发展。

(三)提升教育民生服务新体验

1.推广“学在浙江”应用。根据省教育厅和市发改委的统一部署,省市县协同完成“学在浙江”、数字社会系统等平台建设与应用部署。推广“学在浙江”应用,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行动,帮助老年人积极融入数字社会,打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体系。

2.提升掌上办事服务水平。在“最多跑一次”和数字化转型工作成果基础上,优化“浙里办”面向社会教育服务事项,围绕入学入园、教育缴费、教育资助、放学后托管、中高考优待、学区预警、民办教育信息服务等民生服务体验。推动证明办理等服务事项智能“秒办”。

3.培育“X”个场景化应用。以花园云为基础探索教育领域场景化应用建设,以数字社会平台为基础,协同推进未来社区与数字乡村教育服务。借助数字化改革建设应用新动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四)打造教育教学服务新模式 

1.数字教育资源扩容提质。建立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奖励机制,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继续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应用。深化教育“山海协作”,开展城乡结对优质教育服务行动,创建融合型、共建型教育共同体,融合型教育共同体校区间、共建型教育共同体核心校与成员校间开展基于“互联网+义务教育”的城乡同步课堂、空中课堂,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深化精准教学。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深化精准教学,推进小初高补短提升、培优创建工程,深入开展学科教学、实证教研、个性化学习、智慧评价等实践方式,提供数据智能分析与推送,形成一生一师一方案。健全教学过程与结果数据的采集和汇聚机制,通过深度挖掘和多元分析,实施学生发展过程性评价与监测,帮助教师更精准的“教”,学生更精益的“学”。

4.教师教研训一体化建设。依托数字化教师学院平台,发起网络协同备课服务,实现跨越空间、多教师同备一节课,记录修改痕迹、记录参与教师名单、选择备课模块内容、分享备课内容。组织教师参与在线教研,跨越时空限制,可随时随地加入教研活动,支持跨校跨区域开展,系统记录教研全过程、参与教师、参与成效、案例与实证,转成教研成果,归集到教育资源中心。

5.加强教育评价监测。完善教育评价与监测机制,建立教师、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等个性化、过程性评价与监测服务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部署,统筹推进。成立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专班,负责协调推进和组织实施各项数字化改革任务,专班下设办公室,做好具体任务工作的对接落实。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任务体系与工作体系,确定牵头部门、配合部门与支撑部门,明确工作任务清单,层层细化任务颗粒。

(二)实施清单管理。实施任务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制订数字化改革跨部门跨层级、可综合集成、可跟踪监督、可量化评价的结构化任务清单,对重点改革任务实施挂图作战,逐条逐项分解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责任人,建立动态的台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干一件成一件,形成滚雪球效应。

(三)督查督办机制。加强对各县(市、区)教育数字化改革工作的指导及督查,强化对职能科室的交办督办机制,系统谋划,业务协同,整体推进。建立健全考评督查制度,积极争先创优,结合各地报送数字化改革工作报告和实际工作落实情况,每月进行评价通报,每两个月进行工作督查,考评结果计入年度综合考核。

(四)强化资金保障。按照丽水数字教育顶层设计架构,以综合集成的理念,明确各层级建设职责,积极争取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共同建设、共建共享,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资金效益。

 

 

 

 

丽水市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革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王  平  党委书记、局长

副组长:叶伟勇  党委副书记

严金华  党委委员、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

马佩华  党委委员、专职副总督学

王伟平  党委委员、副局长

桑文勇  党委委员、副局长

戴一仁  党委委员、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

叶旭华  党委委员、人事处处长

成  员:局机关各处室负责人,各直属单位负责人,市直各学校党政负责人,各县(市、区)教育局长。

丽水市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数改办”),数改办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数改办由王伟平任主任,蓝永明、孙晓敏任副主任,周伟华为联络员。

2021年丽水市教育数字化改革工作要点

 

序号

工作任务要点

工作层级

任务描述/目标

牵头部门/科室

协同部门

1

教育魔方工程建设

省-市-县

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下,省、市、县协同,共同推进教育魔方工程建设,深化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建设与应用。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2

学在浙江平台建设(市级任务)

省-市-县

1.参与“学在浙江”平台建设,建立教育资源供给机制,丰富教育资源,建成全民学习空间,建立可信数字学习档案,打造全民数字学xxx台。

2.做好数字社会系统教育领域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学区一张图、入学入园、中考成绩查询、中高考优待、教育信息查询……等应用部署)。

教育技术中心

教育局机关相关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3

推广学在浙江平台应用

省-市-县

充分利用“学在浙江”平台建设成果,鼓励各类教育机构提供面向行业的优质继续教育服务,融合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赋能线上线下学习渠道,面向老年人开展智能技术应用教育常态化的培训服务,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氛围。

职成高教处

 

教育技术中心、办公室、基础教育处、在丽高校、老年大学、社区及相关政府部门

4

数字政府建设教育领域相关工作

省-市-县

结合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分解,做好教育领域数字政府建设事项内容(如智慧食堂、教育提质、教育学位供给……),推进教育领域政府数字化工作。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5

数字社会系统建设教育领域相关工作

省-市-县

对接市发改委,做好教育领域数字社会系统建设好场景化部署工作的协调与联系,做好相关应用推广。

办公室

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教育教学研究院、基础教育处、职成高教处、人事处、计财处。

6

参与丽水花园云(城市大脑)建设与应用

市-县

做好教育智治驾驶舱建设,协同市数转办做好花园云(城市大脑)教育领域可视化相关应用;做好花园码及场景应用建设与推广。

教育技术中心

计财处、人事处、安全处、基教处、职成高教处、教育教学研究院、教育招生考试中心

7

教育数据仓、驾驶仓建设

市-县

教育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数据共享开放标准规范建设,教育智治驾驶舱建设,建成一体化的数据资源和应用体系,提升教育大数据的支撑和服务能力。

教育技术中心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8

丽水数字教育建设

市-县-校

1.建设一个部门综合应用管理平台,部门所有的自建系统都纳入到该平台统一登录和管理;

2.建成教育大数据仓和教育数据驾驶仓;

3.校园安全风险管控“三化”模块;

4.教育数据管理与运维模块;

5.教育大数据监测服务模块;

6.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模块。

教育技术中心

计财处、人事处、安全处、基教处、职成高教处、教育教学研究院、教育招生考试中心

9

一件事改革

市-县/校

深入梳理教育一件事服务,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办事材料,集成教育事项一件事服务,做好最多跑一次建设与应用推广。教育服务事项全过程监控、好差评等管理。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0

深化机关内部协同办事服务

市级

合并入口一键网办,用好丽水市机关内部协同办事平台,申请人和审批人对教育系统上线的事项做到心中有数,实现0次跑和高效率网办。做好“好差评”闭环管控。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1

教育政务服务

市级

优化教育服务事项,注重用户体验,统一教育政务服务事项网上、掌上办事标准,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过程监控、“好差评”闭环,强化教育“一件事”集成服务,提升浙里办、浙江教育政务服务网服务响应能力,推动高频教育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智能“秒办”。强化各类业务服务属性,推动行政部门、公共事业单位及学校的教育公共服务集成优化、主动服务。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2

掌上钉(浙政钉、丽教钉)工作平台建设与应用;

省-市-县-校

1.做好浙政钉、丽教钉用户体系建设;

2.做好浙政钉、丽教钉工作平台搭建;

3.做好丽教钉与浙教钉的对接。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

13

智慧校园建设

县/校

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75%学校建成智慧校园创建。

教育技术中心

各直属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4

探索数字教师学院建设

市-县-校

谋划全市数字教师学院的建设,开展各模块的建设与试点应用。

人事处

教育教学研究院、教育技术中心、基础教育处、职成高教处、计财处、教育督导室

15

教师积分制建设与推广

市-县-校

深化教师积分制管理,并形成我市独具代表性的应用。

人事处

各直属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6

互联网+义务教育

市-县-校

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应用。

基础教育处

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教学研究院

17

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省-市-县-校

省、市、县、校、班、师生五级联动,共同推进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确保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安全、教育数据安全、业务系统安全、信息内容安全。

教育技术中心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8

数字化改革其他体系涉及教育的相关工作

省-市-县-校

数字化改革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系统、数字经济、数字法治等系统建设涉及教育领域的相关工作。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9

数字化改革场景创新应用建设

省-市-县

揭榜挂帅,积极开展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试点建设与应用。教育魔方X场景创新应用。

办公室

教育技术中心

高等教育的好处篇10

[关键词]依法治校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伴随着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理念深入人心,公民个人权利意识不断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适应新的要求。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促进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要求,树立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将依法治校落实于学生管理工作之中,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章立制,规范教育教学秩序和管理行为,建立法治校园氛围,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切实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

一、建立健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规章制度,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发展特色,制定和完善学生教育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学生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社团管理、奖励与处分、校园秩序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各个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学生教育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的权利进行明确,如学生选修课程、参加社团活动、开展科研实验、申请奖学金、请假、休学、入伍保留学籍等,为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明确行为准则,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增强学校法治意识,明确高校作为办学主体的权益、职责和义务,促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法治化建设。

二、科学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充分保障学生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

科学制定学生教育教学计划及课程表、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并严格执行。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如教学管理规程、教师调(停、代)课管理规定、考场管理规定、实验守则、实习管理规定等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等各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充分保障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向学生提供优良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态度、学业成绩等给予客观公正评价,对完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规定的内容、经考核合格达到培养目标的学生,颁发相应学历证书,本科学生授予学位。同时应合理采纳学生对学校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提出的良好建议。

三、建立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应急处理程序和报告制度,依法妥善处置学生意外伤害

为保障学生人身安全,要建立健全学生安全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在教学设施、教学活动、治安环境、生活条件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安全服务和保障。学校校舍、场地、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并设专人进行管理。按照“安全保护、防范事故”的要求制定劳动、实习、考察、社会实践、集体活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对容易引发伤害事故的实验教学及大型文体活动,采取严密防范措施。保证学生的饮食安全,向学生提供的食品和饮用水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监控膳食质量,防止发生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经常性治理,维护学校良好的周边环境和治安秩序。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安全、自救及自护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提高学校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制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明确处理程序,若出现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做到迅速、有效、依法妥善处置。

四、认真处理学生违纪,规范建立学生申诉制度

制定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详细规定对学生的处分种类等内容。在对学生的处理中,要做到程序正当、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处分决定作出前,要给学生申辩的机会。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要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学生本人,处分决定书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为保证对学生处理行为的合法、客观、公正,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职权,要认真受理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而提出的申诉。学生本人有权在接到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申诉处理委员会申诉。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在受理学生申诉时,遵循合法、公平、公开、及时、便于学生的原则,坚持有错必纠,保障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的正确实施。认真听取申诉人的申诉理由和申诉学生所在院(系)教师、辅导员、学生代表意见,并作详细、客观、真实的记录。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做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学生若对学校复查决定有异议,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诉。

五、按照规定确定对学生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依法规范收费行为

严格按照国家和当地省级物价管理部门、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对学生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方式,并通过校园橱窗、校园网、招生简章等多种平台,将教育收费事项及时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实现教育收费的透明化。自觉依法规范对学生的教育收费行为,禁止违规私设收费项目和乱收费的行为发生。认真受理学生关于教育收费的咨询,及时答复和处理,不推诿,不拖拉,不掩饰。将规范教育收费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长抓不懈,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要从制度层面和源头加强对教育收费的管理。

六、建立和完善学生评优奖励制度,营建良好学风和校风

为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创建校园优良的学风校风,应制定较为科学完善的学生奖励条例,对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设立校级奖学金、优秀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科研创新奖、精神文明奖、文明寝室等个人和集体奖项,对获得奖励的学生颁发奖励金或获奖证书,记入学生个人档案。学校对学生的奖励应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突出精神奖励的原则。在学生评优工作中,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的原则,坚持公示制度。成立校、院系、年级三级学生奖励考评工作小组,对学生学业成绩、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得到相应的肯定和表彰,使学生评优奖励起到“表彰优秀,树立榜样,带动全面”的积极作用。

七、严格落实国家政策,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校要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要求,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为全面开展资助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按照政策要求,认真做好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各类地方助学金、校级助学金等资助项目的评定工作。评定工作中坚持评定政策公开,评定程序清楚,评定结果透明,使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清楚各项资助的评定政策、条件、程序和结果。加强资助金的专项管理,确保按照规定的时间、方式和金额标准,及时、足额将资助金发放到学生手中。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学习和生活压力。建立困难新生“绿色通道”制度,让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都能顺利迈入大学的校门。

八、贯彻“阳光招生”的要求,切实维护广大考生权益

贯彻国家教育部“阳光招生”、“办人民满意高考”的要求,坚持“依法治招”,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招生录取原则,严格落实教育部规定的招生工作“六公开”和“六不准”要求。制定学校招生简章和录取章程,并及时向社会,在招生简章和章程中必须详细阐明学校的办学性质、办学地点、招生专业、招生人数、录取原则、报考注意事项、学历证书颁发及学位授予等内容。开通学校招生咨询电话专线,建立招生咨询校内接待室,及时接待和解答考生及家长关于招生问题的咨询。录取工作中,通过校园招生专网和专门媒体,及时向社会、传递招生录取信息,使学校招生录取信息更加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建立考生录取状态查询网络平台,使考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录取状态。通过建立一系列具体制度,切实落实“阳光招生”的要求,维护考生权益,并树立高校招生和办学的良好形象。

高校是法治化建设的前沿阵地,也应该是法治化建设的先行者。在我国正在逐步走向法治社会的今天,评价高校管理工作的标准,看其是否实现对学生正当权益的维护和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高校必须弘扬教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合法权益的尊重和保护,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显明.大学理念与依法治校[J].中国大学教育,2005,(8):12.

[2]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读[m].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3]邵国平.论大学生权益与法律保障[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