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与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1:01

教育思想与理论篇1

【关键词】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在邓小平理论宝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的设计中,教育始终占据主要的位置,其中思想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任务与目标、原则与方法、组织领导与队伍建设等基本问题作了一系列论述。它们前后联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续和发展,对于改进和加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高等教育的第一位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的优秀传统和政治优势。教育好、引导好一代一代的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是我们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从培养接班人,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1978年他就明确地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这段话中,他强调了培养人才的几个标准,首先是思想政治标准,即“有社会主义觉悟”,另一是文化素质标准,即“有文化”。他还指出:“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在充分肯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还明确指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他指出:“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我们要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列主义、思想的优秀人才,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成为有很高政治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坚定的革命思想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严守纪律,专心致力为人民积极工作的劳动者。”

二、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理想是指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们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是支配人们社会行为活动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而现阶段各民族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指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我们的事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根本保证,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有共同的理想,也就有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在“四有”中,邓小平也最强调的,是有理想。他在一次接见外宾谈话中说:“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军事活动的经验,最重要的是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三、加强法纪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人的思想觉悟,纠正人的错误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巨大的,但也不是万能的,还必须制定严格的法律和纪律,才能有效地规范人的言行。在邓小平思想教育理论中也特别强调法制教育,他指出:“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也要坚持下去。就好象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律,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些观点都充分说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把法律和民主放到同等位置。他在强调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强调了法律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他指出:“法律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主义也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也非常重视纪律教育,他认为,纪律是实现理想的保证,是达到团结不可缺少的手段。他指出:“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

四、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理论灌输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形式,开展科技、文化、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他指出:“要恢复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增长学生的知识和志气,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他还指出:“不仅大中学校招生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而且各部门招工用人也要逐步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的办法,择优录取。”这段话指出学校除了要开展好课堂教育,学习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外,还必须开展好课外教育,注重理论指导实践,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实践知识和经验,这也是为实现我国的教育目标所必须的。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邓小平同志也非常强调劳动教育,他指出:“一般学校要给学生参加劳动的机会。劳动也是教学,是政治思想课。”“学生参加劳动一是必须,二要适当,三要可能。”“学校要把劳动定到课堂中,每周规定半天,主要训练娃娃们养成劳动习惯,加强集体观念。”这些充分说明了劳动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同时这一要求也是符合我国教育方针的。

五、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相联系,形成教育合力,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效果与整个社会大环境、大气候之间有着共同关系。环境好,风气正,思想政治工作就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在各项工作之中,仅仅一个方面、一个部门去管,是难以奏效的。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发展,大学生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知识更新也越来越快,这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更多便捷,但同时也带来许多冲击和挑战。邓小平也曾指出:“现在学生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有多种原因,有社会原因,有家庭原因。”这充分说明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更加复杂更加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心共同支持。面对这种情况,他强调:“我们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进步,把被‘’破坏的优良传统恢复和发扬起来。”(14)“教育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重视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

六、加强学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校政工干部队伍,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证

教育思想与理论篇2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二十世纪的杰出伟人。他不但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通古博今的理论家、把握乾坤的政治家,而且也是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在世界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当中,他所亲身从事过的教育实践最多,形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丰富。值此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重新回顾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对我们当前的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提出、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教育思想这个概念是中科院学部委员、当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钱俊瑞同志于1951年6月在《人民日报》上以《学习和贯彻毛主席的教育思想》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与此同时,当时担任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的董纯才同志(后来担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在《毛泽东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胜利》一文中也用了毛泽东教育思想这个概念。而在此之前,见诸于有关文件和报章中通常采用的提法是:毛泽东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毛泽东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述、毛泽东教育理论、毛泽东的教育学说等等。据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界考证,毛泽东教育思想是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开始形成的,产生于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和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文化教育总方针。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达到成熟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建国后又得到了不断补充完善和进一步发展。何东昌同志1983年12月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90周年大会上曾把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概括为10条:(1)关于人民教育的指导思想:(2)关于教育要与政治经济相适应,为党的总任务服务;(3)关于培养目标;(4)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6)关于“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7)关于正确对待人类文化;(8)关于知识分子政策;(9)关于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10)关于走自己的路。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联系中国教育的实际,并结合他自己多年以来的教育实践,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学说的产物,是对教育规律的客观反映。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教育思想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国人民特别是我们教育界的宝贵财富。

二、尊师重教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思想基础

如同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前曾经是一位医生一样,毛泽东在成为职业革命家之前,大部分时间所从事的是教育工作,也可以说是一位教师或教育工作者。1917年11月,当毛泽东同志还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三年级学生的时候,就利用他当时担任的一师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长的身份为长沙工人兴办过夜学(即夜校)。他讲:“我国现状,社会之中坚实为大多数失学之国民”。在夜学中,他亲自兼任甲班历史课,课程讲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很受工人学员的欢迎。1919年4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长沙,经友人介绍,正式担任了长沙修业小学的历史教员,每周讲授10节课。1920年7月起担任长沙一师附小的主事(即校长),并在1921年下学期兼任了一师师范部第22班的国文教员。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还创建了“湖南自修大学”,博采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两者之所长的办学方式,使“文化普及于平民,学术周流于社会”。由于毛泽东同志本人早年的教师生涯和作为小学校长等所亲身经历过的教育实践,使他对教师行业和教育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也奠定了他后来之所以一直倡导尊师重教的思想基础。

作为一名伟人,作为曾经担任过教师的领袖人物,毛泽东同志对自己的几位恩师非常敬重。毛泽东同志8岁那年进家乡一私塾上学,礼拜塾师毛禹珠为师,一直念到13岁。1965年6月当他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韶山后,曾请老人吃饭。席间,毛泽东同志给毛禹珠老师敬酒,老人感激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却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当毛泽东同志求学长沙时,对湖南第一师范的两位老师杨昌济(怀中)、徐特立非常敬重,他为有怀中先生这样一位人品高卓、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伦理学老师而欣慰。在长沙学习期间,他经常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到怀中先生住处求学聆教。后来杨老先生逝世后,他曾亲自护送老师的灵柩回故乡板仓安葬,以尽师生之情。当他的另一位老师徐特立于1937年60岁寿辰之际,毛泽东同志已经是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人了,他仍亲自提笔给徐老写信表示祝贺。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并号召全党同志向他学习,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老师的无限尊敬和感激之情。

毛泽东同志对教育非常重视,尤其是对工农群众的大众化教育和对中小学生的启蒙教育方面,他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做出了榜样。他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批评过一位在延安城墙上写大字标语的同志无的放矢,不看宣传’教育的对象,字写得老百姓看不懂,从而也就失去了教育意义。在这方面有一事例,表现出毛泽东同志考虑得非常周到细致。曾有一次,他不厌其烦而“三题校牌”,就是为了能让小学生们都能读得懂。事情发生在1951年春,当时教育部和湖南省决定在韶山办一个五年制的小学试点班。校址选在韶山小学,校长熊泽民同志搬出当过毛泽东同志私塾老师的毛宇居老先生进京求字。毛泽东同志满口应承,当即写下了“韶山小学’’四个字。看后摇头觉得不行,说:“以后办初中办高中还得要写,而韶山学校那就能大能小了,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可以接着用”。随即挥毫泼墨写下了“韶山学校”四个字,这四个行草书字一气呵成,写得刚劲潇洒,周围观看的人都夸好。而毛泽东却又摇头不满意了。他说用行草体字题写校牌不妥,因为现在还是小学,学生们刚一进校门,就会看见这龙飞凤舞的四个字,如果小孩子写字时都照着甩起来不大好。最后他又第三次以正楷字,端端正正的书写了“韶山学校”四个大字校牌。后来韶山学校办了初中、高中仍一直悬挂此校牌。毛泽东为了照顾到小学生这个教育对象而“三题校牌”的故事,也一直在当地教育界传为佳话。

毛泽东同志尊师重教还体现在他对教育工作的酷爱和留恋上。1921年底以后,毛泽东同志离开了教育岗位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但是当年底,由他本人填写的《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终身志向调查表》上仍这样写道:“终身欲研究之学术——教育学”,“终身欲从事之事业——教育事业”,“将来终身维持生活之方法—一教育事业之月薪酬报及文字稿费”。由此可见毛泽东同志对教育事业的依依不舍和无限眷恋之情。可以说,尊师重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贯美德,也是毛泽东教育思想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三、学无止境、全面发展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

毛泽东同志一生勤奋好学。他早年从师于私塾,后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其余大部分时间为自学,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习期间尤为刻苦,对于其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很大。毛泽东同志从小就有宏大的报负,学习非常专心认真。他早年在长沙学习时,故意在人们来往嘈杂的城门口看书,以提高自己注意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养成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受干扰,专心读书的好习惯,陶冶自我,闹中取静。毛泽东同志除了向老师认真学习和刻苦自学外,还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在当学生时,他曾多次自己或和同学们结伴远足,但他不是山水之游,而是考察社会风土人情之旅。偏僻的乡村,热闹的城镇,有钱人家的白眼,贫苦人家的怜悯,都成了他暑期远足中每日必修的“自习”课。使他得到了许多在学校无法得到的知识和经验,并形成了自己一整套调查研究方法。后来在湖南农村各县搞调查时,他把自己所接触到的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统统看成是自己“可敬爱的先生”。为了让这些先生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毛泽东给他们当学生时总是“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他深有体会地说:“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要学到一点东西,搞好调查研究是一定做不好的。他的求知精神,求学态度,以及独特的调查研究方法值得我们每一个搞教育、做学问的人好好学习,他后来的许多煌煌大作也无不得益于此。

他一直认为学无止境,坚持活到老、学到老。60高龄后,他还坚持学外语,并在路灯下大声朗读。他广交文、史、哲等各界朋友,与冯友兰、范文澜等老先生们同桌用饭,谈古论今,互相切磋提高。对于身边的卫士和周围的同志,他经常鼓励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建设事业服务。积极为他们创造学习条件,帮助他们办了文化补习学校,有时还亲自为他们批改作业。

他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也非常严格,从不让他们搞特殊,也不让他们产生丝毫的“优越感”。长子毛岸英从苏联的大学毕业回国后,他叫其带上行李去拜陕北人民为师。对孩子讲,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而中国的大学还没有毕业,要深入工农群众,向劳动人民学习,补上接受工农教育这一课。这种叫孩子们从小多吃点苦,多接触一下工农大众,多接触一些实际生活,多经受一点考验和锻炼的教育方式,对青年人的成长和进步是大有益处的。可以说,假如毛岸英不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壮烈牺牲,英年早逝的话,那么用这种方式培养教育出来的青年人,将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肯定能够天降大任于斯也,在重要的岗位上从事着重要的工作,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对李敏、李讷两个女孩子,他也从不骄惯,一直让她们吃住在学校,时刻与其他同学们打成一片。从素质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也的确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联想到当前一些城市中,寻常百姓孩子,家长百般呵护,权贵大款子女,更是过分溺爱的教育方式,颇有天壤之别,值得我们借鉴反思。温室花朵,弱不禁风,不经受一些挫折教育,不受点摔打磨练,确实不利于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

除了强调在学习上学无止境,接触实践教育之外,毛泽东同志还历来提倡要德、智、体全面发展。1917年,他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体育在德、智、体三育中占有第一之位置。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意思是身不存,智与德皆废。他上学数年,对自我体能的培育,坚持每天不断,凌晨东方泛白,他就脱去上衣,用吊桶打水,遍身淋下,淋一阵擦一阵,直到发红发热为止。遇下雨下雪或寒风凛冽的清晨,他就不再进行水浴,而是光着上身,直接冲入大自然的怀抱。笔者2001年夏到长沙第一师范旧址参观时,仍见到当年的水井旁立牌为证。他一生酷爱游泳,建国后,虽已年过半百,但老人家体育锻炼的兴趣不减,“仅有文字记载的,他就曾十次畅游长江。最后一次游长江时已是73岁高龄,历时65分钟,游程近30里。”1950年6月,毛泽东就学生的健康问题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同志,提出“健康第一”的问题。1953年6月,毛泽东接见青年代表时,提出“三好”的第一条就是身体好,其余两条才是学习好、工作好。而当今,我们一些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只顾让学生死抠书本,有的学生体质明显下降。“小眼镜”越来越多,“小书包”越来越重,“小课表”越排越满。各种各样的课外特长班也林林总总、遍地开花,弄得小学生平时连玩的时间都没有,盼到双休日可能还比平时更忙。家长和社会过早地让小学生参与未来的生存竞争,把以前高考时才涉及到的竞争年龄段一下子前移到了中、小学教育阶段,有的家长还一直抓到了学龄前。这样做不利于小学生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不符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谓非常明智之举。

四、教育方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毛泽东同志结合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我国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提出了几个著名的教育方针。这些教育方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高度浓缩与概括,也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是我党于1935年亲手创建的一所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干部。当时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委员会主任的毛泽东同志亲手为抗大制定了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勉励抗大学员学好革命理论,学好科学知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服务。

建国后,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制订了又_个教育方针,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毛泽东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阐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方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据此,1961年中央书记处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参照苏联教育的成功做法,探索走我们自己发展教育道路的新措施。讨论通过了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党组起草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条例(草案)》,即高教60条。毛泽东同志亲自审阅了这个条例,高兴地说:“总算有了自己的东西”。1963年教育部又陆续制订下发了中学条例50条,小学条例40条。这总共150条的三个条例制订与实施,贯彻了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使全国大、中、小等不同层次的各级全日制学校都有了一套基本法规,使我国的教育体系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五、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优先发展教育重要战略地位的逐步落实,党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对教育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继中央公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13日又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经过从起草到颁布长达8年的反复修改和论证,在党的十四大精神和《纲要》发表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3年lo月31日又颁布了共9章43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整个教育战线出现了蓬勃生机。在新的形势下,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有关教育方针、办学指导思想,培养接班人的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加强基础教育等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作为在教育战线上工作的同志来讲,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是对毛泽东同志诞辰llo周年的最好纪念形式。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全国各地区的党政负责同志,都要向毛泽东同志倡导的那样,尊师重教,关心教育,重视教育工作,下决心、下气力为当地的教育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教育战线上的职工,要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自尊自爱,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自身修养,在全社会逐渐形成尊师重教良好氛围之际,更要严格要求我们自己、洁身自爱,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做到为人师表。作为一所学校来讲,要真正发挥好教育职能,按教育规律办事。既要树立教育为经济政治服务的思想,又要体现传递文化、培养人才,广泛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既要保持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色,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模式;既要创收、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又要兼顾长远,面向未来,不忘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事业发展,做到人人关心教育、人人重视教育,实现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并为之奋斗的“文化普及于平民,学术周流于社会”美好的教育氛围。

教育思想与理论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实践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既是一个理论研究课题,也是一个突出的教育实践问题。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其他社会成员,都有对共同育人发展前景和协同育人的社会期待,期望广大青少年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教育氛围。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时代性要求

 

   有目的地研究、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既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性诉求。马克思主义在论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时,阐述了许多关于合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命题,既为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人的发展确立了目标,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人进步的根本价值尺度。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实现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1](p36)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同时提出,要在实践基础上把握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要根据人的多种需要,“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p123)要通过实施全面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p530)

   恩格斯则在深刻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交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时,提出了历史合力论。他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5](p697)“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4](p697)恩格斯的理论,既为我们协调社会各种力量,形成良好社会环境提供了指导,也为我们综合各种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提供了思路。

   列宁从知识的丰富性与教育的全面性层面强调,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具备现代有学识的人们所必备的一切实际知识,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以及教育理论,在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那里,结合新的实践又进行了发展。毛泽东说过:“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6](p226)认为“力量一分散,事情就难办了”。[7](p64)邓小平认为工作上出现问题往往“不是哪一个人不合格,或者犯了错误,而是因为合作不好,形成‘几套马车’”。[8](p332)江泽民认为“思想工作是全党的工作,不仅宣传部门要做,各级党委和企业、农村、学校、街道等基层党组织要做,各级行政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也都有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责任。”[9](p655)胡锦涛2005年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重大任务,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以及教育的全面性、协调性理论告诉我们:第一,一切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各种原因或各种力量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促进事物的发生、发展。同时,这种互相作用的结果,总是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互相作用的合力里面。第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才能和志趣以及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一切才能和个性品质的充分发展。而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从各个方面满足人的需要,实施全面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与过去相比较,其内容、条件与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外开放环境的扩大,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虚拟网络与信息社会的拓展,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打破了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社会条件下的分离、封闭的状态,使社会更加开放,各个领域相互渗透,各种文化相互汇合,各类人员交往频繁。社会呈现出复杂、多样、多变,以及机遇与风险并存、发展与阻抗同在、积极与消极交织的状态。处于这样社会环境下的青少年,其思想认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决不是单一因素影响与作用的结果,而是持不同价值观的主体,在社会综合化、高度社会化进程中进行比较与选择的产物。于是,当代社会便提出了一个现实而又突出的问题,就是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合力的理论,引导“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也就是具有多样化个性、多样化价值取向的人们,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形成协调、和谐的发展格局,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如何运用教育合力理论,针对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多种价值取向开展不同内容与方式的教育,组织和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形成有效的教育氛围。因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合力与教育合力理论,是我们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建设良好社会环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重要指导理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科学建构

 

   在社会环境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建构的实践中,必须立足当代社会实际,遵循科学规律,推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现代指导理论。党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从我国当代社会的实际出发,既符合我国社会发展价值取向,又揭示了我国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指导理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与强调发展,是我国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即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依靠人民推进发展,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有利于促进人民全面发展。这种人本观与发展观,既提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标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动力源泉。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揭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不管是社会发展还是人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地进行,任何发展主体都需要发展条件,当发展条件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满足发展主体的要求,发展主体才能得到发展。没有条件,或条件缺失,发展主体要么不能发展,要么片面、畸形、短暂发展。因而,社会环境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得到发展,发挥作用。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过去目标、内容与方式单一与孤立进行的状况,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与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相适应,获得最佳教育效果。

   其次,教育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提供了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外在科学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的客观要求,是社会高度综合化和社会化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的主要表现:一是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推进了社会的开放与统一,加速了市场的配套与整合,促进了文化的交汇与激荡;二是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的新发展,使社会组织多样化,人们的言行更加自由,社会交往、流动更为频繁;三是科技的快速发展,推进了社会信息化,促进了知识、价值观念传播、渗透的网络化;四是教育的国际化、文化大众化,冲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推动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广大青少年生活、成长在这样一个高度综合化和社会化的领域,不同程度面临着适应、辨别、选择上的困难,难免出现思想认识、价值取向上的迷茫困惑,因而特别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与需要,把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从不同层面、视角,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状况进行清晰、合理的分析,从价值主导与发展趋势上进行引导。苏联学者a.h.多尔戈娃长期对青少年个性进行犯罪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少年丧失家庭的积极影响,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不佳,接近不良的伙伴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但几乎在所有这些场合下都能见到这几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家庭、学校和同伴是所有儿童和少年共有的自然环境,对他们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10](p10)因此,高度综合化和社会化的社会环境,需要高度综合化和社会化的教育。

   高度综合化和社会化的教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要以引导学生认同、接受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政治与道德规范,促进学生社会化为目标,即教育一定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与趋势;二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式,都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相互配合,协同开展。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科学性建构,应当致力于目标、内容、途径的合力性建构。“目标合力”是指国家层面目标、社会层面目标以及个人层面目标的协调,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前提;“内容合力”是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关键;“途径合力”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配合,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保证。

   再次,心理学提供了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内在科学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还包括“心理合力”,即人内在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内在科学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问题,主要指对周围人和事物的看法是否实事求是,具有客观性,因而要靠摆事实和讲道理的方法进行教育。二是思想意识问题,主要指人的思想品质、动机、理想、道德和其他意识观念等,解决人们的思想意识问题,就要帮助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各种错误的思想意识。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思想认识的提高、正确思想意识的确立,不是单一要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受教育者知、情、意、行四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谓“知”,是指对知识、理论及其相互关系的认知与理解,包括概念、判断、观点等,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所谓“情”,是指对知识、理论的情感与情绪体验,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强化、催化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所谓“意”,是指追求知识、理论的毅力与意志,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调节、监督、控制作用。所谓“行”,是指在知识、理论支配与调节下的实际行动,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知识、理论起巩固、稳定、检验作用。

   知是情、意的基础和行的先导,情是知、意的催化剂和行的动力,意是知、情的保证和行的保持,行是知、情、意的外在表现和强化的基础。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要综合运用心理学的四个要素,形成“心理合力”,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富有成效。任何对知、情、意、行要素的偏废,或在运用过程中不协调,都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性、持久性和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协同方式

 

   所谓协同性,是指以配合、协调为内在要求的一种目标和作用状态。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协调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衔接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具有渗透性,以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的协同运行方式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合”是教育合力形成的资源配置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根据学科和课程的内容、特点,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文件既强调了高校各类人员要发挥各自特点与教育资源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强调了要从整体上组织、协调、实施各项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第二,“结合”是教育合力形成的运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与心理健康等既丰富又综合的内容,又要采取说理、实践、修养等多种相关的途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综合性的“结合”方式运行。所以,中共中央关于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要求:“国情教育要同省情、市情、县情的教育结合进行”、“可以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参观、瞻仰、祭扫活动;结合特定的教育主题,组织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教育基地开展党、团组织生活和少先队活动;开展美化基地环境和维护设施的义务劳动;结合参观、瞻仰、考察,组织开展征文、主题演讲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意见》更是全面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运行的方式,要求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还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思想政治教育以“结合”的方式运行,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性的本质体现,也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本质要求。单一、孤立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不可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第三,“配合”是教育合力形成的强化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涉及家庭、学校、社会、虚拟等领域的活动,这些领域既广泛又相关,既多样又多变。为了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社会各个方面、各类人员,只有相互配合开展教育,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强化教育效果。为此,《意见》强调:“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机制,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街道、社区、村镇等要主动配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各有关部门要主动配合,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有严重问题的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五条,也提出了相互配合进行教育的规定:“对有本法规定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

   第四,“融合”是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着重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但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青少年运用科学理论、正确思想指导自己的实践,把科学理论、正确思想融合到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去,渗透到业务工作的实践中去,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未来的生活中去,为社会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为此,《意见》要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教育思想与理论篇4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在高校传播和贯彻的主渠道。在新媒体时代下,当代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本文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新媒体素养”进行探析,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 新媒体素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初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在我国大学阶段,普遍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是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和贯彻,也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在2015年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49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为最大群体,占比达31.5%。在这个年龄段网民中,大学生成为其中的主力军。不仅因为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1995年之后出生的新人,对新生的事物和观点接受能力很强,更重要是因为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例如:书刊、报纸等,相比,信息海量传播、传播速度无极限,广大用户可以迅速地表达自身的观点。因此,中央网信办主任鲁炜对此评论道:“网络成就了中国的青年,青年成就了中国的互联网。”在新媒体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情况下,大学生每天都可以获取错综复杂的海量信息,这些信息存在虚拟性特征,难辨真假。思维活跃、好奇心重但又缺乏分辨能力的当代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其中的不良信息的影响,迷失自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要为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言献策。本文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新媒体素养”进行探析,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新媒体素养的重要性

新媒体素养简而言之是一种正确认识和使用新媒体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大学生认识、运用、分辨新媒体信息的能力。新媒体技术产生之后,就融入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多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生活必备品。大学生每天通过新媒体接触了海量信息,他们对这些信息的筛选能力、领会能力、怀疑能力、评价能力、思辨能力等都属于新媒体素养的能力范畴。新媒体素养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信息可以从独立和批判的角度来解读媒体资讯。对于新媒体素养教育,英国、加拿大、澳洲等,已把媒体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我国台湾地区已在2002年公布了《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1年在中小学与高中设立“综合教育”科目,也纳入了媒体素养。新西兰的学生在五年级时就已加入媒体素养的培训。在我国虽然新媒体的发展日益兴盛,但是媒体素养教育工作却没有真正地展开,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更是很少涉及。在缺失新媒体素养教育的背景下,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全球丰富的文化信息及互动交流的方式,同时也对大学生意识形态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媒体娱乐化倾向明显,动摇了主流价值观

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是以追逐经济效益为前提的,所以大多数信息都要以满足大众需要为主,所以娱乐大众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当今世界中轻松幽默、标新立异的节目和观点越来越容易受到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新媒体很多人首先是为了获取娱乐功能,其次才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新闻。这种使用新媒体的目的,使得大学生过多地去关注娱乐信息和社会中的黑暗面,改变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新媒体平台中充斥着各种偏离主流价值观的观点,这些看法和观点也冲击和考验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因为大部分大学生思维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所以对新媒体所提供的各类观点缺乏鉴别能力。

2.多种价值观层出不穷,思想观念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大学生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使得很多大学生都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独立成熟的人,可以不依赖教师的管理和教育,因此大学生逃课率越来越高。同时,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网络监管还不成熟,因此很多不良思想泛滥,严重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对很多思想观念没有过滤,甚至全盘接受,这就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思想观念管理难度加大。

3.新媒体中虚拟精神冲淡了大学思政课教育的效果

大学阶段一般被认为是孩子走向成人的关键的心理转折时期。大学生在学校里会面对一系列难题,比如:大学如何学习、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就业与择业等重大问题的抉择。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新媒体所创造的虚拟世界可以充当他们的避难所,这对大学生而言具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很多大学生的自制力非常有限,并没有把新媒体只当成自己的减压器,而是当成自己逃避现实的天堂,沉溺其中,使得自身更加缺乏人际交往、放纵自身。很多对虚拟交往感兴趣的大学生,很容易造成不良心理影响。而这些大学生过度沉溺虚拟世界,反而认为现实世界并不真实,这给思想政治课教师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提升高校新媒体素养的方法

1.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提升手段

虽然大学生广泛接触新媒体,但是很多学生由于缺少相应的媒体素养培训,严重制约了他们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分辨能力,所以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新媒体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1)信息传播时应确立大学生主人公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面对着信息的海量传播,很多信息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甄别真伪。这时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充分认识到传播信息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自觉传播积极、正面的信息,抵制消极的不良信息。因此,在平时教学课堂中,思想政治课应该向学生介绍相应的道德和法律知识,确立大学生的上网自我约束意识。

(2)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

大学生要有信息分辨能力,须让他们了解新媒体信息是如何产生、运作和传播的,从而使得大学生培养出认识、评价、质疑和运用新媒体的态度和能力,其中对于新媒体各种信息的思辨能力是其核心能力。因此围绕核心能力须构建相应的教育模式,比如通过课程教学、培训讲座、知识竞赛等理论教学方式,向大学生普及新媒体素养知识。同时,也可以组织相应的实践教学,比如邀请相关媒体传播公司,请相关专业人员讲解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了解新媒体信息包罗万象,教会大学生如何辨别信息,以及如何选择信息等实践技巧。

(3)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培养能力训练。

新媒体素养培养,与一般的公共课、专业课知识传授不同,需要通过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在阅读新媒体信息时有三方面能力进行训练:①第一方面是,大学生对于新媒体信息的理解训练,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信息的主要内容和意思表示。②第二方面是,对大学生新媒体信息的吸收后的传播能力训练,如何合法合理的传播信息的训练。③第三方面是,大学生对于新媒体信息批判能力的培训,对于新媒体海量信息进行有效甄别,什么是正确的信息,什么是错误的信息。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新媒体素养提升手段

(1)提升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敏感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信息的旧方法,主动去关注大学生的相关最新信息,例如微信朋友圈、QQ、微博等互动平台,通过及时了解学生生活学习近况,引导学生走积极向上的人生道路。

(2)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运用新媒体的综合素质。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新媒体时代除了要掌握运用相关计算机和互联网相关学科知识,还要熟练运用朋友圈、微信、QQ等新媒体互动平台与大学生交流思想,同时也要熟悉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让思想政治课教师多接触新媒体高水平人士和文章,提高对新媒体信息的质疑能力和理解能力,设置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新媒体相关培训课程、讲座和实践机会,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运用新媒体的综合素质。

(3)新媒体道德素养培养。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为大学生起示范作用,须具有良好的新媒体道德素养。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须学习和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和媒体相关法律,另一方面还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忠于职守,做到对学院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

三、小结

随着新媒体信息的海量传播,新媒体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从中国互联网发展前景来看,新媒体素养教育不仅应该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也应该是所有社会主义公民的必备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重视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学习相关新媒体知识,重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研究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参考文献:

[1]唐世刚.创新高校思政课新媒体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7).

[2]高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

[3]宋慧捷.媒体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备课题[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7).

教育思想与理论篇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1.1理论基础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基础,其出发点是社会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等心理学流派及其整合为理论基础,其出发点是人本需要,它关注的是个体的成长和潜能开发,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1.2教育内容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等等,其重点是解决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问题,主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展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自我、适应问题、学习指导、人际关系、情感问题、情绪调控、职业生涯规划等,其重点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和社会适应问题,引导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积极主动应对自身的心理困惑,开发潜能,健全人格。

1.3教育方式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教育和宣传为主,主要采用说服教育、批评表扬、树立榜样等方法,强调从主观思想上进行改造,有明确的政治倾向,鼓励学生公开承认错误,价值导向具有公开性和群众性等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规律出发,侧重由内而外的感受,主要采用体验感悟、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和行为训练等多种心理辅导方法,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在平等的关系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除上述不同之处外,在学生观、教育工作原则、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不同。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各自的工作领域和运行机制,两者是不可等同和相互替代的。

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2.1教育目标基本一致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有侧重点,在具体的目标上有所不同,但是在教育的总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都是为了“育人”,都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2.2教育内容互补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教会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国家,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等,更多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思想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与人格的培养,如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展个性心理、社会适应性、挫折的应对等。心理健康教育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专门对学生进行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应对挫折、职业选择、不良习惯的消除等方面的训练,从人的心理角度入手进行入心入脑的教育,促使学生完善人格。

2.3两者互为前提和条件

心理是思想的基础,一个人心理发展的方向要受到其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支配,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前提;反过来,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健康的心理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基础,要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需要妥善处理好他们的心理问题[1]。因此,可以说,健康的心理必须有良好的思想观念作为前提,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两者配合得当,就能大大增强德育工作的感染力,提高工作的效度。

3.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途径

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不足,同时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统一体,因此使两者相结合是培养高综合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在开展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既要承认两者的差别,不能以此代彼,更要重视两者联系的一面,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使两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紧紧围绕育人的总体目标,在育人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

3.1教育观念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两者各自的特点和相互的关系,进而主动地在观念上将两者结合。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学习,较深刻地了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不足、现状等,有意识、有选择性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开展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还要突破传统的德育观,改变以思想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要等错误的思想,让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工作中共同发挥作用。

3.2教育内容的结合

大学阶段学生遇到的问题不仅有思想政治、学习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问题,而且伴随有人际交往、情感、职业生涯等方面的心理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常常混杂在一起。帮助大学生解决好这些矛盾和困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只有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收到教育效果[2]。在具体实施教育时,可以将内容大致分为学习教育、生活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几个主要部分。将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个人成长、人际交往、道德与行为规范、价值观教育、爱国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等具体内容融入到几个大的模块中去,形成完整的教育内容,更好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3]。

3.3教育方法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各有所长,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取长补短,有机整合不同的方法,增强教育效果。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采用说服教育、批评表扬、理论灌输等,教育者是权威,这对于具有一定独立思想、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大学生来说,不易接受,容易出现抵触情绪。这需要多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真诚、接纳、尊重等理念,采用共情、倾听、质疑等心理咨询技术。共情,意味着教育工作者能充分体会学生的感受,学生也因此能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倾听,意味着教师积极关注学生,能“听”出学生客观真实的心理状态,并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平台;建立在良好师生关系上的质疑,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思想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4]。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应积极主动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个别的心理咨询,还应通过课堂、讲座、团体辅导、心理健康网站、宣传册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心理基础。

3.4教育队伍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需要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掌握一定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教师队伍。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人员构成上有很大比例的重合与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专职政工干部等来完成,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虽尚不稳定,但其人员构成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占很大比例[5]。因此,队伍的结合首先要求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技巧等,灵活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处理。其次,加强对大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心理健康知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及时发现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学生并立即上报,降低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最后,专业教师在授课中还可以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5教育主体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教育主体互相配合、有机结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做好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要求。家庭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非常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和学业状况,较少关注子女政治、思想和心理等方面,这使得很多子女上了大学后不知道怎样独立学习和打理生活,大学生活适应差、政治上无所追求、思想上不求上进。因此,家庭教育非常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配合学校的教育,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大学生心理上的动荡也进一步加剧,产生了很多思想和心理困惑。因此,要积极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育人环境,积极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研究,使得大学生在校内校外、家里家外得到充分的帮助,从而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家长和社会的力量,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体系,共同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新局面,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运生.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河南大学学报,2006,(11):130-133.

[2]单春晓.心理健康教育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n].中国教育报,2003-10-20.

[3]叶一舵.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互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108-111.

[4]隋璐璐.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现代教育管理,2010,(4):120-122.

教育思想与理论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途径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般而言,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素质发展又具有导向作用。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反过来,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学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一、整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起来,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客观上起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倍增器”的积极作用,对于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能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两者缺少思想交流,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者与来咨询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咨询者不是说教而是开导来咨询者,这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出真情实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为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第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在社会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错综复杂,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客观上要求教育者必须根据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选择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过程与操作方法,正所谓“因人而异”、“潜移默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只有这样,教育者才有可能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打开受教育者的“心灵之窗”,解决困扰受教育者思想的实际问题。教育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必须首先深人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趋向,找到产生思想问题的“症结”所在,教育者才有可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受教育者的心坎上、触及受教育者的灵魂,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更加有效,更富有艺术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第三、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考虑的头等大事。如果这种教育行为谈不上科学,最终必然会危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整合起来,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探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毛、理活动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并有效地运用其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教育者真正掌握了心理学原理、方法,并将其有效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就能够更好地揭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自身的工作实践更易于引起受教育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从而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二、整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

要想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起来,发挥二者的综合优势,就必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让其真正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显著成效。在实施过程中,一般需要运用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教育观念的整合。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首先需要的就是教育工作者对此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就必然要求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与依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树立现代教育目标观,真正构建起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

第二、手段方法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必须在具体教育手段和方法上优势互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互相汲取对方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变被动应对矫治型教育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中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调适和平衡,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教育功能,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较高的层次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矫正不良人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第三、师资力量的整合。首先,要从体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之浑然一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调适、矫正、发展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新时期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要加大既擅长思想政治教育又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得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专门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对在岗的教师实行业务培训和指导,让其能更好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条件下的教育职责。

参考文献:

教育思想与理论篇7

在目前高校教育中,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高校素质教育的范围,教育对象都是在校大学生,两者的教育任务都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个体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才会有根可依。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辩证结合,将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塑造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两者具体教育目标的融合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着重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着重从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观念、政治信念等方面对其进行教育,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我国现阶段素质教育总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它包括思想素质目标、政治素质目标、道德素质目标和心理素质目标[1]。从以上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才。目标决定行为的方向,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首先应该在两者的教育目标层面加强相互融合。

二、两者相关教育内容的交叉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属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容,并且两者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进行的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中注意从思想政治的高度去引导,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探析原因,通过这样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产生单靠一种教育难以达到的效果。

在具体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只重视本学科内部知识的讲授,容易忽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个体人格的发展、完善及个体潜能的发挥,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入手继而培养其整体的身心素质。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侧重于教育方向与宏观方面的指导,主要从学生的思想发展的方向进行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比更加宏观,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则显得更加具体化。所以,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融合,才能从宏观和微观上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进行整体把握和细节分析,继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共同发展。

据此,建议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专家和学者应该在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状况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来编写教材,在遵循大学生心理、思想的特点,满足学习需求的同时,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政治素质的塑造结合起来,并尽可能的结合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编写融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有特色的教材,这对高校同时整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三、两者教育方法手段的交叉点

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各自独特的一些教育方法,为了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教育目标,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的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开展工作,在把握好自己本学科特点基础上,辩证有效地吸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精华部分加以借鉴和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恰当地参考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工作方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和手段上可以相互借鉴各自的优势,互补不足,有机结合,共同发挥整体功能效应,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从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是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网络为平台,实现两者教育方法的融合。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直观性、互动性、隐蔽性和自由性等特点,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消除一部分学生的排斥感,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达到教育目的。

四、两者评价体系的融合点

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2]。因此,建立并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十分必要,评价体系的建立既能对过去的教育效果做出检验,又能为未来的教育方向提供指导。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分别所要解决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的问题,教育效果不像具体产品一样具有明显、具体、可量化的特征,目前也没有建立统一的考核标准,因此,教育效果很难准确测评。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多只看学生最终的卷面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动态和思想动态,然而后者才是对教育效果最好的检验。因此,教育效果的考核办法,除了每个学期末的卷面考察成绩外,平常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成绩、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社会实践调查成绩等多个方面也应纳入到考核的内容里面去。除此之外,还应该大胆尝试诸如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假期实践报告,大学生素质档案、问卷调查、小组讨论、个别访谈、网上满意度调查等等各种手段,把考核过程看作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和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也进一步使学生在交流和相互合作中得到教育和发展。

五、两者教师知识结构的融合点

国家教委政教司[1994]7号文件指出:“为了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逐步培养一批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学生成长规律,又掌握一定心理咨询方面专业知识的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骨干……”[3]这是高校素质教育教师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并熟悉学生发展的规律;二是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技巧,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态势,遵循学生发展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来教书育人[4]。因此,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一个重要点。

教育思想与理论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 

 

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中有20% 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能主动到心理咨询门诊咨询的学生却只有l%~2%,与有20% 左右的学生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相比较,相差甚远,因此说,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为实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政治目标,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其思想,进而指导其社会行为。两者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相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和情绪、意志、性格等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两者都是为了塑造大学生完整、高尚的人格,使他们成为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合格人才。事实上,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往往与其心理素质特点有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从我国高校的现状来看,并不是所有高校都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大多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的老师以及各级学生工作干部与全校学生进沟通的。在工作中,培育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培育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也没有截然分开。实践也证明,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变“等学生上门咨询 为“主动登门诊疗,既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培育的效果,又可以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的效果。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可行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关键是找准结合点,把握结合度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一般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如心理负担、心理障碍、心理疾患等。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但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层面上,不能在更高层次上给大学生以引导,指明方向,其效果也只能是暂时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关键是要把握好结合度。对心理、精神问题的研究,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的、思想认识方面的研究和指导。对因这两方面因素交织而产生的问题,可以从心理方面切入。把心理问题的解决与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同时。也必须看到,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非思想性、非政治性、非道德性的纯心理的问题。对此,应从心理的特有规律出发去观察、分析症状。对症下药。不宜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造成心态的进一步扭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要给予热情、细致的关心,了解他们致病的原因,主动与心理咨询机构联系,反映情况,配合心理治疗,在灌输正确思想的同时,有的放矢,帮助他们排除致病因素,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的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结合。对此,存在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把火学生心理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发展中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对这一类问题。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把两者真正结合进行,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态势,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奠定基础。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应变能力不强,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经济上攀比引起心理失衡,性心理适应不良等。① 环境应变问题主要在新生中表现突出。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部分学生失去了在家独住一间房和看电视、上厕所、洗澡等不用出家门的优越条件,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导致出现了适应困难,感到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种种神经衰弱症状。这类问题,在学生走上实习岗位时也会有所表现。②自我认识失调,主要是指一些大学生在中学时是学习尖子,老师表扬,家长、邻居、亲友夸奖,同学羡慕,常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大学,这种优越感消失了,面对众多比自己强的同学,加上自身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上一有波动就出现自信心下降,甚至产生自卑感、失落感。③人际关系障碍主要是指由于沟通不良、性格缺陷、缺乏社交基本态度与技能等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引发人际冲突的状态,而陷入孤独、逃避、自我防御的境地。④经济上攀比引起的心理失衡主要在贫困生中表现突出。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在吃、穿、用等方面差异很大,需要用钱和家庭无支付能力的矛盾冲突导致一些贫困生心理失衡。⑤性心理适应不良主要指由于缺乏科学的性知识,性冲动与性压抑的矛盾冲突导致性心理失常以及恋爱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据此,应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

采取相应措施。(3)分面、线、点施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落到实处。面上教育,就是针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结合实际适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所有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维护和增进健康的一些基本方法和途径;认清心理咨询的性质、任务和服务范围等。宣传普及活动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广播、校报、墙报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举办心理卫生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进行心理卫生方面的集体公开咨询活动等。通过活动,使学生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当产生心理问题时有接受咨询的要求,能自觉调节、保持心理健康,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线上教育,就是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办热线电话、组织心理测试等活动,在积累学生个性资料的基础上分类处理,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跟踪把握学生心理波动变化轨迹。建立动态的。思想心理模型 ,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科学、扎实。点上教育,就是个别的心理咨询活动。它要求心理咨询员认真听取前来咨询学生的讲述,准确地认同其内心体验,积极响应其讲述内容,推动其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与挫折,并通过适时的自我披露相关经历增进与前来咨询学生的情感联系,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别谈心活动溶为一体。 

4、实施家校沟通 ,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绝大多数家长虽然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但往往偏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其政治、思想、道德、心理诸方面的健康。从而使得一些政治上无所追求、思想上不求进取、道德上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心理上有轻度障碍的大学生发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更得不到及时教育与治疗,给社会、学校、家庭都会留下一定的隐患。实施。家校沟通 ,就能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佳。 

5、建设一支训练有素、务实敬业的教师队伍,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直接同学生接触,对学生中各种问题最了解。给他们补充心理学、心理医学及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然后以他们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有机结合. 同时,应适量从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转调一些人员充实这支教师队伍,对他们补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逐步培养、建设一支既掌握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又掌握心理咨询基本知识技能。务实敬业的教师队伍,进而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6、摆正位置,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在医治大学生心理精神疾病的同时,有责任向学生指出更高的目标,培养他们确立更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责任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具有导向作用,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削弱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助。两者的位置不能颠倒。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卢法规.当代大学生的危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杜文东.陈力.医学心理学(修订本)[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 

[3]周晓虹.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教育思想与理论篇9

【关键词】以人为本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

音乐是人为着自己的需要而被创造出来,也是因为人为着自己的需要而存续、守成、发展和变化的。每一种音乐风格、观念、语言、技法以及蕴含于其中的人文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演变的任何一件事实,都可以从人的自身需要及其时代变异中获得合情合理的解释。由于政治经济诸条件的变化,促成了人对音乐的需求变化;正是由于人对音乐产生了新的需要,才促成了音乐诸领域和音乐传统的发展变化。

一、“以人为本”音乐教育思想的功能

(一)“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即是人的协调发展,既能满足当时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而不受损害的发展。“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可以将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人人有才,人尽其才,人人成才”的理念,让学生自主地给自己定位,让学生在自己现有的起点上前进,在已有的优势上发展,使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能适应学习者身心发展水平,能有效地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思想可以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可以引导人热爱生命,引导人寻找自我,理解生活;引导人努力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为充盈个人生活的意义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引导人与环境积极对话,建构与世界的新型关系,拓宽生活空间,践行充实而富有意义的人生;引导人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人生态度;引导人积极进取,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富有个性,富有自己独特见解和思想的思维特点;引导人树立自信自强,永不放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充满旺盛斗志和乐观精神的品质。

(三)“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思想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掌握某个领域最高能力的人,同样可以在其他领域达到相同的高度”。各种能力之间是有关联的,一种能力的形成,会对其他能力产生积极的迁移正效应。珍视生命这一大自然所赋予的美好的力量,注意培养直觉或灵感的能力,以生命为中心去观察事物、领悟艺术。可见,“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思想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一)充分挖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建立一个让学生有良好心境、春风化雨的艺术课堂,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尽快提高艺术功底与教学能力,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控制适当的语言速度、力度与音量,尽量做到讲解准确、生动、清晰、悦耳,使语言与欣赏的音乐相匹配,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变“苦学”为“乐学”,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在教学中,要强调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感觉、思考、意念、体验、情感的多向交流。在发声方法上,要引导学生歌唱时追求意识与肌肉活动的统一,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精讲,强调实践。让乐理与听、唱相结合,多用比喻,力求形象生动。还可以定期举行才艺展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巩固学习的技巧,展现个人学习成效,培养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全面发展学生音乐素质。要课内课外相结合,热情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各项文艺表演、比赛。

(二)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音乐学科的特点是周时数少,学生面广。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音乐鉴赏的内容做一些音乐练习,达到培养学生听、记、做的习惯,拓展学生音乐思维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在实施音乐鉴赏多元化途径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音乐课程资源。在校内,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站在课间播放一些内容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在校园宣传栏上开辟艺术专栏;举行学生艺术表演活动,如毕业生音乐会、元旦文艺汇演、校园歌手赛及其他节日演出等。在校外,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音乐演出;组织学生为社区演出、为工厂企业演出,参加市、区组织的文艺演出。邀请其他音乐学院教授到校举行音乐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市、区文艺晚会的演出。这些对学生音乐兴趣、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等诸多方面都起到较大的影响。

(三)侧重关注学生对音乐的体验

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达到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提高音乐文化素养的目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体现“以人为本”尤其重要。教师要把引导学生体验、表现、评价音乐的情感,作为音乐教学向多元发展的重要活动内容。如以“音乐与我”为题,可以让学生用书面的形式,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锻炼学生对音乐的理性认识。还可以设计各种题材、体裁、结构、风格、形式来吸引学生,从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等方面,在课程内容上做适当的调整。例如,结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让学生欣赏经典名曲《长征组歌》,这样既达到对音乐的鉴赏,又使其从中接受了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四)积极进行课程学习与创新教学

在音乐课程中,音乐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提倡多元文化理解和课程内容的综合,这需要结合其他学科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思维,增加教学信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更突出彼此的交互性、相融性。所以作为新时期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面对新课程提出的高标准、新要求,教师应尽快适应新课程下的教学与新课题的实施,深入学习新课标,观看专家报告录像,征订和搜集有关音乐资料、杂志,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学习心得交流、座谈,促进教师对课程改革和课题实施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其背景,指导思想,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从思想上认识新课程、重视新课题的实施,同心协力地对课题进行大胆的实践。另外,加强学生文化课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质。

(五)激发学生对乡土音乐的认同,从而激发音乐创造力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乡土音乐的赏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例如在介绍民族音乐时,可以重点介绍本省的地方剧种和本地区剧种的历史和发展,分析其音乐特点,欣赏经典剧种的录音和录像,使学生了解其唱腔与表演手法,还可以学唱一些经典唱段。在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中,建议学生多选择对本地区音乐、曲艺、剧种等课题的研究,增强学生对乡土音乐的信心和认同感,理解乡土音乐的价值,强化他们对乡土音乐的那种难以割裂的文化和心理联系,使乡土音乐成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人格的主要内容。

(六)积极开展课外音乐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音乐是一门强调体验的艺术,如果用“标准答案”去套显然是不适宜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各自在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上发展,让音乐课堂呈现丰富多彩的格局。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全体学生都能走上不同层次的成长之路,乃是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使命。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有组织地进行学校的音乐教育活动。突破课堂音乐教学活动的局限,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生课余音乐文化活动。如组建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等学生文艺团体,音乐教师负责组织,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训练。这既活跃了学校的音乐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学生音乐特长的充分发挥,完善了学生的人格,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

音乐教育本质上是创造性活动,它对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可以说,没有创造性就缺乏生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为个性的丰富创造了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倾注人文关怀,以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目标,做到“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生命,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开军.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张淑珍.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5]朱名燕,彭志修.音乐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王安国,等.走进新课堂音乐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教育思想与理论篇10

关键词:高职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40-01

加强高职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从思想层面对学生开展渗透性教育,对于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教育过程中,若一味依靠课堂教育,难以达到教育目标,必须在专业教育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方可将有限的资源充分融入无限的教育模式中。

1高职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必要性

1.1顺应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在于培养职业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以就业需求为导向,逐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促使他们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担当着育人的重要使命,必须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逐步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及方式,必须同高职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融合职业道德、发展及社会交往等思政理论课教育,方可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全面提高其适应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等能力。

1.2增强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教育理论课教材为统一指定的,同高职院校教育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紧密的联系,和学生所关注热点及切身利益的联系较少,同学生思想实际不贴合,因而在高职学生中不太受欢迎,再加上不少思政理论课教师不了解自身所授课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对自身授课对象未来职业类型也不甚清楚,这势必会造成学生思想和理论课教学相脱节,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产生不良的抵触情绪[1]。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同专业教育巧妙融合,将会有效提高教师备课的针对性,教学过程也更加形象、深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有效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枯燥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体、更生动,确保了教学效果。

2高职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融合途径

2.1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使命,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应将人才培养作为赖以生存的基础,缺乏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就将同教育范畴发生偏离。因此,必须加快理清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科研等的关系,明确人才培养在高职院校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地位[2]。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形成人才竞争优势,尽快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高职院校在这一转变的推进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这一使命,处理好科研与教学间的关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使命,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从奖惩激励、制度设计、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出发,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服务。

2.2加快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应明确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激发其实现教学价值及目标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由于不同教师对教学、科研的偏好及擅长程度也不尽相同,不少教师认为应被要求搞好教学或科研工作,而非二者都做。研究显示,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并非就一定可以提高其教学水平[3]。当前,教师利用科研工作代替教学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激励效果不佳。针对高校职能体系情况,应对教师教学、科研、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考核,将教、研评价相统一,实现教研一体化,评价体系不仅要体现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又应体现专业教师在思政教育理论课中所发挥的作用,确保教师能够为推动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3提高专业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

新形势下,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化阶段,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学生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为了搞好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完善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及能力。高职院校应加强教育,使教师意识到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由于专业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性质不同,因此,在开展思政理论课教育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应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职院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培训,让其充分了解思政教育的意义,以便专业教育中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确保教学效果。

2.4充分发挥辅导员专业教育优势

辅导员不仅是思政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践者,而且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能够服务社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应鼓励辅导员参与到高职专业知识教育中来,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高职院校应尽快完善教、学融合机制,营造良好的条件使辅导员能够参与到专业教学活动中,要求其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实现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专业教育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时,应当注重方法和手段的结合。根据学生认知需求的不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特殊性,发挥教育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达到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彩芳.高职思想理论课融入专业教育的对策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