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1:19

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篇1

abstract:thethoughtpoliticspedagogueis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mainbody,butpedagogue'squalityisitsdisplayleadingrolefoundation.itsquality'sheight,isrestricting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effectdirectly,thus,isclearaboutthenewtimethoughtpoliticspedagoguequalityimportantquestion,regardingfurtherstrengthens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orktohavetheimportantguidingsense.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素质

keyword: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pedagoguequality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样,能不能做好,是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也是人,关键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的素质。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内涵

素质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即包含先天的遗传天赋,又包含在后天环境的教育和影响下所形成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在这里我们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主要是指后天养成的成分,具体说来是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知识,能力,品德,心理等各方面的基本条件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威力,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面貌,甚至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要求具备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外,还要求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素质,比如坚定地政治立场,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高尚的人格,优良的作风和出众的能力等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想更好的发挥其主导作用,其最终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高低。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决定了它必须保持与我们党相一致的方向性。党的历史证明,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不断的胜利,就是因为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了优良的传统作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沿着这一正确的方向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但是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及其素质高低。它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高举科学发展观这面旗帜,必须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拥有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道德品质,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和时代挑战面前,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水平,较强的分析能力,预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智力支持

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代表着,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沿着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离开了他们则会杂乱无章,迷失方向无所适从。那么要想使得这一过程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不难看出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的素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者素质越高,越能充分的发挥其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从而更好的把握和理解社会的要求,找出更有效的方法,承担起输送社会要求的神圣责任,使自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成功的组织者和调控者。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打动人、说服人,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所谓真理的力量,就是教育者讲的东西必须符合实际,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社会进步的趋势。所谓人格的力量,就是教育者必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带头实践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而不管是真理的力量还是人格的力量都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来体现。在进一步说主要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素质的高低。高素质的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事实上,只有你真正按照自己说的去做了,人家才会相信你说的是对的,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人家才会心服口服。信了服了,你讲的道理人家才能听得进去,才能照着去做。正如古代圣人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如我们现代教育也奉行着“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准则。可见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积极地树立自身的榜样模范作用,坚持言教和身教相结合。既要重视言教,用科学的真理说服人,又要注意身教,以模范的行为带动人。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学》修订版.王礼湛,于萧枫,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篇2

关键词:兴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人才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的教育离不开兴趣培养。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良好的兴趣对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有积极的作用。旨在分析兴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兴趣为手段来开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兴趣

(一)兴趣的起源

春秋时期孔仲尼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但兴趣作为学科来研究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对兴趣的研究发展做出了贡献。卢梭以自然主义教育哲学为基础,强调培养兴趣要顺应人的身心发展。曹孚评价说“赫尔巴特的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旨在把兴趣看作教学的最重要的条件和手段。”[1]赫尔巴特认为知识的获取要对广泛的事物产生多方面的兴趣。20世纪后,杜威认为“教育活动的实现必须依靠兴趣作为桥梁”[2]他主张兴趣代表的是学生的心理和能量,将教育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

(二)兴趣的含义及分类

郭沫若说兴趣要看两千年前的孔子,两千年后的陶行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陶行知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3]什么是兴趣?兴趣的基础是需求,有需求才会去主动学习。从心理学来讲“兴趣是个体对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具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4]一般说来,兴趣是在认识中的倾向,按指向目标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按持续时间分为稳定兴趣和短暂兴趣;按实际效果分为有效兴趣和无效兴趣。无效兴趣是不积极的行为、消极的兴趣。

二、兴趣的重要性

学习是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兴趣是敲门砖。合适的敲门砖可以使学生愿意学习。真正的兴趣是在刚刚了解一点、会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在越来越会做的时候得到加强巩固。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会让每个学生取得成功的喜悦感和认可感。

三、兴趣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兴趣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影响的。首先,兴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兴趣是打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的老师。其次,兴趣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大学生阶段是建立思想的关键时刻,在兴趣的驱动下能建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调控兴趣。大学是校园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思想的内驱力下建立起来的学习动机会迫使学生对不感兴趣的事物保持注意力,有意识的培养兴趣。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对兴趣具有能动性。思想政治的水平决定了兴趣的选择范围和优劣。因此,教育从娃娃抓起,兴趣从娃娃培养。兴趣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兴趣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中加强兴趣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加强我国人才培养。

四、兴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对学习有兴趣后往往会用心学习,取得成就感和喜悦感后会产生新的学习需要,然后采取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类深入浅出的心理性活动,尤其需要借助兴趣的力量。具体途径如下:

(一)提出疑问引发兴趣来启发思想政治教育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疑惑。比如,在讲授红军三过草地,可抛出问题:在地图上嘉陵江到会宁直线距离不到1000华里,可红四方面军为何用了一年半时间行程超过1万华里?通过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容易产生兴趣。在兴趣的作用下引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党在长征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二)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必修课。教学氛围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意愿和效率。教育者本身对思想政治感兴趣,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树立榜样,大学生在无意识的模仿中建立起积极的思想。反之,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兴趣,表里不一,大学生往往产生逆反心理,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

(三)创设情境利用兴趣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授课难以长久的抓住大学生的注意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采用情境体验能够在兴趣的基础上增强求知效果。例如,组织大学生深入爱国教育基地学习革命历史,利用情境教学增加大学生的求知欲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再运用兴趣以点带面,巩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四)因材施教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教育者若想让学生各尽其才,必须了解学生,既要对良好兴趣予以肯定,也要考虑他们的能力水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大群体和小群体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点做到因材施教。

(五)兴趣的形象教育法

形象教育法是采用文学艺术、思想启发、情景教育等手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活动中的教育方法。[5]形象教学中的网络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学生普遍对网络有不可抗拒的兴趣,网络避免了面对面谈话的尴尬,保护了大学生敏感的心理,使得被教育者更易接受思想疏导。并且网络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被教育者的主动选择会减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

五、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育者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思想政治学习,在兴趣的基础上提高思想政治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正确价值观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存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陈蓓单位: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曹孚.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79.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翻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9.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28.

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篇3

【关键词】小康社会;中学生;道德;德育教育;实践

目前我国中学生德育问题的现状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各种意识彼此渗透,诸多思潮相互激荡,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中学生德育方面出现诸多问题。

1.1中学生中存在违法犯罪的社会问题

由于不懂法律和法律观念的淡漠,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学生打仗斗殴和暴力案件,令我们教育工作者心痛更感到责任的重大。

1.2日常行为不符合中学生行为准则

在我们中学校园内,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脏话脱口而出,网络语言层出不穷,尤其是男同学中更是严重。学生已经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识。也有一部分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无用论,荒废了学业,缺乏责任意识。

1.3道德传统美德观念淡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又由于家庭长辈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一些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顾他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只乐意享受,不愿意付出,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不懂得感恩的思想意识。这些学生自私自利,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1.4缺乏拼搏进取的精神

有的中学生胸无大志,贪求安逸与享乐,不能自我激励,价值观呈现功利性、世俗性、庸俗化的倾向。攀比玩乐感时髦,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追求目标。道德素质缺失,无所追求的人,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社会也不会有什么贡献。

1.5缺乏集体观念

我国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缺乏一定的谦让品质,集体观念淡薄,个性化倾向严重,生活中独来独往,自由主义严重,缺乏全局意识,团队精神,集体观念差。不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在生活中缺乏必要的互助,自我意识很强,爱以己为中心,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怀。

1.6缺乏正确意识的调节能力。主要表现有①自信心不足,有自卑胆怯心理。②常有焦虑抑郁心理,有的学生总觉得自己没办好,自己笨,效率低,考试时爱紧张,担心考不好,具有这种幼稚与成熟,幻想与现实、依赖与独立等种种心理矛盾,不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不能发挥正确意识的调节作用。

2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中学生自身生长发育的内因是决定性原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对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等的反应较之成人要敏感得多。并且,已经萌发了相当强的个性独立意识,他们急于介入社会体现自我。同时,中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以及分辨能力比较差,缺乏自控力,并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世界观的时期,他们对物质的需求逐渐增大,加之少保守、好冲动,精力旺盛,说干就干的特点,所有这些都影响着中学生不良的健康成长。

第二、社会因素的外因是重要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上不少不良思想也随之接踵而来。社会不良的环境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加之网络等多种传媒对学生心灵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受到了熏陶。

(1)社会机制的外界因素。目前我们的社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低效的,原因是客观的。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变革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社会对这类的新事物还不能有效地去规范。

(2)社会生活的外因影响。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是大相径庭的,学生出于对社会的好奇而又没有自控及思辨能力,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从而污染了学生。

(3)社会文化的外因刺激。首先是某些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是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至使学生迷恋网吧,成天上网聊天、游戏,特别是一些不法网吧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不仅让未成年人上网,还传播一些色情、暴力的图片和文字。比如虚拟网络――网络游戏、网上聊天、交友、同居、结婚。使有的学生形成扭曲的思维坐标,从虚拟走向现实。导致道德问题。

第三、学校德育教育的无力

(1)教育制度执行的不利。有些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呈现单一化和公式化的趋势,思想教育上报告多,大道理讲得多,具体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少。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教师素质的因素。有的教师教学是能手,但是面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却无所适从,束手无策。甚至极少数教师的师德还有待加强。

第四、家庭教育的缺失

有的家长过分依赖学校,家庭推脱责任。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脱给了学校,只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孩子的需要,而不顾孩子的智育和德育及体育。另外,父母自身素质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自身品行修养对孩子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此外,一些家长对子女放纵护短,娇生惯养,使之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个性品质。

3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3.1激发中学生自我建设的意识是重点

解决德育问题的关键是从主体的能动性入手。我们政治教师担负着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及时引导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想方设法使他们成为人格建设的主人,使其意识到自我的需要,自我存在的价值。要激发其进行人格建设的意向,确立人格建设的目标,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2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国情、民族团结等教育,通过教材内容和时政热点,进行教育,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3.3积极开展各类德育教育活动,寓教于乐

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积极开展有益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政治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影视作品,参观爱国主义、法制教育基地。深入开展“保护环境”、“学雷锋为人民服务周活动”和“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教育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展和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各种有益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引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做一个有责任的人。

3.4充分挖掘和利用政治教材的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篇4

一、“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三生”教育是一种全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体现了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生命教育与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构成了“三生”教育的内容。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一)生命教育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个人的存在。”[1]生命教育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伦理教育和生命发展教育。生命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2]。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完全有必要,也是非常急需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当面对西方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网络世界的色情、暴力文化等种种诱惑时,一些青年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容易摇摆不定,迷失方向,也容易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一幕幕的悲剧背后,留给我们的是太多太多的思考:为什么生命对于那么多的年轻人来说如此不珍贵?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机制到底缺少了什么?痛定思痛,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些悲剧,暴露出了现行教育制度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缺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人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智力水平,而忽视了对学生本身生命的关注。中国大陆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生命教育”,但主要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视为一种生命教育。而世界上最早关于生命教育的论述是在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中国的生命教育比国外晚了将近30年,可见生命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严重缺失。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对生命教育的引入。

(二)生存教育

现代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存,关注如何使人生存得更好。生存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识,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通过生存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2]。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怎样的人”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学校通过教育传输给学生丰富的知识,但要想达到教育学生的理想目标,关键是要让学生把已有的内在知识转化为外在的生存技能。生存教育可分为自然的生存教育和社会的生存教育。自然的生存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处于与自然界相处的情形下(比如在地震、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中)怎样生存的问题。如在大地震后,人类该怎样拯救自己就成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其实,自然的生存教育说到底就是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以牺牲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换来的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是不健康也不长久的,学校应该在平时的教育中让学生学会怎样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社会的生存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按照“适者生存”的原则,大学生要想真正地融入社会,必须掌握一定的本领。这种社会的生存教育包括教会学生的各种能力,主要指各种生存知识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还包括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生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当今社会中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啃老族”现象。在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学校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存教育,让他们学会如何与社会和谐相处,如何自食其力。高校只有把生存教育的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才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切实提高大学生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

(三)生活教育

在生命存在和生存发展基础之上的生活就构成了人生的主要目标和奋斗方向。幸福而美好的生活是人们追求的人生目标,也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生活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获得日常的生活常识,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通过个人努力奋斗来实现幸福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其自身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让学生立足于社会现实,认识生活的真正意义;教育学生只有正确地对待生活,热爱生活,追求生活,为生活奋斗,才能获得幸福生活。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的思想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

“生活即教育”,就是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之场所”[3]。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同时,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更好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一切以学生为本,经常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始终把工作视点对准火热的生活,关注生活细节,聚集生活场景,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入情入理,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时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灌输道理,而且要从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实际的生活帮助。

二、实施“三生”教育的现实需要

“三生”教育是一种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技能、培育学生品格、构建和谐身心、提升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在教育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为目标,是新时期合乎教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以人为本”的本真事业。

(一)实施“三生”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本质

教育事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前进,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相应地,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也必然带来教育的改革。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要以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提升人的生活为目标。所以,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把教育和人的幸福、发展、终极价值联系起来,把人自身的发展和需要作为最终目的,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而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取得文凭为目的,社会更多地也是关注个体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种以功利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忽视了个体的德性修养和自身的发展。为了满足某种被社会承认的标准,学生盲目地死读书本,以取得一张张毕业证书和一级级资格证书。这种只给学生应付考试的教育是极其缺乏人文精神的。对学生失去了人文关怀,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根本意义。“三生”教育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以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提升人的生活为根本目的,是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践过程,是教育本质的完全回归。

(二)实施“三生”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生”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即以人的本身发展为根本目标。同样,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由此看来,素质教育关注人的素质的提升和内在的发展,是一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素质教育在本质上和“三生”教育是一致的,所以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三生”教育,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实施“三生教育”来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同时,“三生”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益补充,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深入人心,从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学校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和谐校园风气,从而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实施“三生”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本质与核心内容,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对高校的基本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所强调的是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的实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三生”教育就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以关注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为基本内容,切实解决人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三生教育”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和力量,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本着让学生善待生命、关注生存、热爱生活的理念,为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实施“三生”教育有利于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三生”教育对于个人和谐、健康的成长、成才,对于家庭的幸福和社会和谐都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本真事业。家庭的幸福源于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而孩子的成长、成才对于家庭幸福更是起着主要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孩子是家庭幸福的源泉所在。“三生”教育就是从学生和家长的本质要求出发,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生存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奉献之心以及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家庭幸福观。只有每个家庭幸福和谐,才能构成整个社会的和谐。“三生”教育以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出发点,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要求。

三、实施“三生”教育的路径选择

“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所以,在如何具体地落实“三生”教育的问题上,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不同的作用,使三者形成一种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主体性的教育。学校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学校教育是“三生”教育的第一课堂,也是最主要的课堂。抓好学校教育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抓好课堂教学。把“三生”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尤其是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变“说教式”为直接“体验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同时,学校应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社会实践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第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团组织要围绕“三生”教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海报以及打造“三生”教育网络平台等形式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切实营造“三生”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三,对任课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老师进行“三生”教育的培训。要鼓励任课教师充分挖掘课堂中有关“三生”教育显性和隐性的内容,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三生”教育。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是传统文化中的典故还是现代教育理论都证明,成才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大学生虽然已不再需要像小学生那样的家庭教育,但良好的家庭教育还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熟的关键时期,其身心发展需要家长耐心的呵护和正确的开导,这样学生才能健康地成长。同时,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给予支持,要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学校也要密切和家庭的联系,要通过家长电话、信箱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的情况。另外,家长在学生的品格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履行自己职责的程度,都直接影响、决定学生的素质。因此,家长应注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篇5

关键词:民主集中制;思想政治教育

      民主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政治文明的关键要素。民主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然而民主的实施是一个具体的问题。民主集中制把民主作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式,充分体现了人本思想,充分发挥了民主制的优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是党高度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和智慧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可见,应用和把握好民主集中制原则,对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适应新时代,通过民主制途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独特的时代主旋律。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带来文化上的日益交融的趋势,随着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时代更加要求民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工作曾经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采取适合时局、对象的方法和模式,往往显得不尽人意。

二、确立大局意思,通过集中制的方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

毛泽东指出:“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就告诉我们,集中是民主的指导,我们实行的是以民主为基础上的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化和多样化并不意味着不识大体,不顾大局,按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见解任意地自由作为。忽视集中统一,走向极端民主化,不能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那只能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其“灵魂”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也可以称为政治性原则,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所在。思想政治的这种特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集中统一。在当今时代,大学生面临着新的环境与挑战。今天的大学校园更加开放,各种思潮冲击着大学生头脑,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排斥错误的和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备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有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民主集中制把真理性认识教给当代大学生,就是要通过集中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团结人心,凝聚人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全面性。“除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主导之外,还要继承、借鉴古代和国外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保证和促进人们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发展;除了坚持先进性教育目标之外,还要针对不同实际的人群,按照不同层次要求进行教育与引导。”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百余年的艰难探索等等,都要教育大学生分清是非曲直,美丑善恶,把优秀的文明传统和革命传统传承下去。

只有确立大局意识,实施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以集中的方式不断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与时俱进,并且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自觉的认识,才能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大学生发自内心的信念,并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去努力学习,自觉贡献青春和智慧。

三、把握客观规律,以民主集中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要求,认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形势,以改革的姿态和创新意识,建立起“弘扬主流,多元一体”的适合新时代的思想政法教育新机制。一是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所得到的宝贵财富,作为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是统一对时代特征和教育对象变化的认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是思想活跃的社会团体,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有着探索未知世界和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这就要求我们为他们提供多样性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开阔他们的思路和眼界,完善他们的人格和知识结构,进而达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时代的特征和教育对象的变化,使得“弘扬主流,多元一体”成为我们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我们要运用民主集中制中辩证统一原理,构建适合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篇6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所以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从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五个方面来阐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途径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保证我国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中坚力量。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①。”所以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为了确保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够顺利进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确保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当今社会存在两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党和国家的一切方针和政策都是围绕如何进行社会主现代化建设而提出并贯彻实施的,并且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一些资本主义社会腐朽的文化,腐朽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涌入进来,毒害着新一代年青人的思想。在这样紧要的关头,及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虽然现在的资本主义并没像马克思恩格斯在那个时代说的那样很快走向衰落,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是不可调和得,也会随着它的发展变得更加尖锐,最终走向灭亡。马克思、恩格斯也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著名论断,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成为科学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之一。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很多方面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不能放弃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要实现这个理想就需要对年青一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可以教育人、引导人还可以关心人、帮助人。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每个人都会受到来自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压力,如果心理压力过大或心理压力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引起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功能来缓解人的压力。当今大学生同样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现在大学生面临的很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就业问题,由于就业比较难,所以压力比较大,对自己的未来比较担心,久而久之造成了神经衰弱等身体上的疾病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找回自信,保证大学生能够心情舒畅的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使其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人。但是一个真正的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不仅要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我国的人才竞争比较激烈,选拔人才的制度还主要以考试为主,所以导致大多数学生走向这样一个误区,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自己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修养。

有句话这样说的有才无德的人是危险品。这种人会违背社会所要求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凭借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做出一些有损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的事,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比如利用网络搞一些破坏,造成网络系统的瘫痪,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校庆会上讲话时也指出;“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会起到长远而巨大的作用”。所以在大学期间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课程,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它要求课堂内容要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形势主义的化身,才能课堂的内容更加生动和丰富多彩,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1.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要进行必要的“感情投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以情动人,真诚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付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想得到别人的尊敬,爱戴自己,必须要首先尊重别人,关心别人,信任别人,与他人平等相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与受教育者双方充满信任,感情交融的心理氛围下才能完成工作目标。这种“润物细无声”似的情感渗透会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架起一座感情的桥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人际吸引力,加强自身的修养。

修养是一个人品行、能力、人格的综合体现,只有良好的修养才能吸引别人、感染别人、令人信服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培养自己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素质,要努力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出色的记忆力,较强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决策能力,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以便能及时的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以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工作,教育好学生。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会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的一部分。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到此并没有完成,它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把个体的思想品德转化到外在的行为表现上来。这就需要高等学校把社会实践纳入到思想教育体系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所学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真正的利用到现实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让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切切实实的了解社会、感受社会,锻炼自己,增长才干真正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四)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也逐渐多样化,如借助多媒体、网络和远程教育等等,这些高科技手段大大的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比如可以借助网络来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但是网络教育有利也有弊,必须加强网络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主动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这些渠道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了更多的信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借助这些工具还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生动、活泼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五)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当今社会竞争比较激烈,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加上金融危机及其它一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家庭、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的工作。要塑造一支高效有素的大学生队伍必须及时有效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准确的方法化解大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注释:

①.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05.01.19(1).

②杨芷英,王希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心理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篇7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管理作用。在就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继续和延伸。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就业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方面入手,这将有助于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参与就业竞争的积极性。

1加强就业观教育

就业观是指人们对与就业有关的重要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者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为前提,在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指导求职者职业发展,并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念。

目前尽管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仍然比较高。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不少单位聘用不到毕业生。而就毕业生个人而言当前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择业期望值过高,在选择用人单位时追求稳定职业:在对某高校2015届近千名涉及10个系,分别是文学系、法学系、经济系、管理系、新闻与传播系、外语系、理学系、艺术设计系、表演系、教育系;24个专业及方向的非师范类毕业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首选普教系统,但当前,普教系统每年补充教师的总体数量呈下降趋势,对师资要求又不断的提高,真正能进入普教系统的学生数量不足毕业生总数的8%。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就更少。从调查问卷中看出择业时毕业生看重经济利益在当代大学生中也具有普遍性。而就企业而言在招聘人才时,又多看重有工作经验的实用型人才,这也恰恰是毕业生的弱项。在调查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时,19%的学生选择了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从教育自身原因挖掘就业困难的因素;23%的毕业生认为是高校扩招,应届高校毕业生过多造成的;还有的毕业生从主观找原因,认为是应届毕业生还不具备完成工作的能力、应届毕业生心态不现实造成的就业困难,这个比例分别占19%和16%;8%的毕业生认为是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有偏见;11%的学生认为是由于就业渠道不通畅造成的。这些情况反映了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社会需要有较大差距,毕业生不能正确地全面地客观地评价自己,给自己定位过高的同时又对就业环境缺乏冷静、认真的了解和分析。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客观地看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相应变化。

因此,加强毕业生的就业观教育就成为当务之急。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积极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树立基层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帮助学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2加强道德观教育

道德观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属于社会伦理的范畴。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观主要是指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道德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

面对21世纪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新变化,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道德行业举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一些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现状为大部分青年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但还有一部分学生道德追求不强烈,在道德行为和道德认识上存在明显反差,虽有真、善、美的道德认知,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待社会所提倡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表现冷淡,对于学习先进认为无用,这些表现表明,道德水平越低,个人也就越难以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和思考问题,对于这些结果概括起来就是一部分大学生对“常德”的无知。

高校育人目标是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受教育者“德”的修养和发展。而道德的实质,也是强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和思考问题。因此,在当前我们要特别注重培养、塑造和弘扬市场社会所期望的“诚信”、“信誉”、维护公共利益等道德观念,同时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掌握和内化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因此,我们应该以基础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以提高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作用。

3加强心里健康教育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毕业生认为,在择业过程中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交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各占22%、23%、22%;还有16%的学生认为广博的知识面是很重要的就业素质;15%的学生认为应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目前,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供给持续增长、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的脱节等多种因素使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现今,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共i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的重要文件。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进行了科学的阐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文件的出台,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标志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行为,而且关系到国家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同时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思想、树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择业观。

参考文献

[1]王改芹.大学生的就业观与思想政治教育[J].职大学报,2010年第3期.

[2]王景尧.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张燕花.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年01期.

[4]许岱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03期.

[5]李金芝,孙微,姬茜.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研究[J].大家,2011年03期.

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篇8

在历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是重点和关键,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是思想政治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前,就是要加强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老师自身要有较高的认识,以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为基础,这些在新的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都要体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和地位从根本上讲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与职能决定的。法国的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未来接触社会后的发展方向,所以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思想政理论课教师师德的培养机制,在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上是尤为重要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的培养机制上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下说明。

第一,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爱岗敬业精神。高校的大学生一般都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刚刚建立的阶段,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步入社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良好的言行正确的表率都直接影响都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发展方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学内外的品德和言行时时影响着受教育者,教师良好的品德在教学中往往起到了催化的作用,爱岗敬业,对待学生和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爱岗敬业的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承担着重要任务,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这一项重要思想,在高校新生的理论课上要得以体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要培养关与无产阶级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高校需要有着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去抵制,各种各样的非和谐的、非文明的社会文化,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高尚思想政治修养培养出在思想、文化、素质、品行都非常的新世纪大学生。《论语》中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的思想品行从古至今都在影响着学生,他改变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中的一些偏见和错误的观点,教师自身道德情操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个人魅力从两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方面是健康的人格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在人际交往中突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这些都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保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曾是列宁同志说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模范带头作用履行师德规范。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的去要求和提高自己,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这方面是要有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而且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都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不断的鼓舞和激励这现代的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为人处事。最后,在这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上,高校应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德培养机制,在教学活动之余进行相互讨论,并对优秀的教师楷模开展学习。教室内部加强是一方面,外部的学习也很关键,要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机制来不断的完善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品行。

第二,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想信念。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光是,也充当着大学生们思想政治的指导者,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把实现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作为自己人生中最高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对生活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外,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从个人行为和个性上,要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切可以正确的帮助大学生做出思想、政治、品行、道德上的指导。高尚的思想政治理论和信念是建立在社会意识基础上的,他引导着人民为社会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因此在实现共产主义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精神境界。随着历史的推移时代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来领,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想杂揉在这个信息社会当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要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新诱惑。在改革开放的的浪潮中,在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能否坚持共产主义的立场,能否可以唱响爱国主义的主题,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起到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指导者,所以在这一系类问题的解决上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定的理想,崇高的信念和政治素质密不可分的。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要有这坚定的信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经得历史的考验,是因为它有与时俱进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值得思想政治理论老师学习的,结合时代的背景,理论与实际想结合,加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定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政治觉悟。爱国主义精神是国家公民的基本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方向感,以便能过用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的观点和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方法,知道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以引导青年学生对世界观的正确观察。如果没有对当和和祖国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忠诚度,没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革命激情,就不能以马克思主义所揭示世界观和对历史的现实进行观察,和更深刻的思考。

洞察社会趋势,直面生活,真正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和坚定信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只有具有了这种政治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挖掘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身的科学力量,从而,使学生从这种科学力量中学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上优秀健康的思想品格,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以及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篇9

关键词:群众路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

一、群众路线教育的内涵

群众路线产生的历史背景:1929年9月,在《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的含义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根基在群众、血脉在群众、力量在群众。

二、群众路线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群众路线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分为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第一,思想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一切为了群众”。

要切实践行我党的根本宗旨,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并坚定不移的执行。要坚守群众立场,坚持执政为民,永远从群众的立场出发,尊重群众,真正的重视群众,贴近群众,真正的了解体会群众的疾苦,从行动上融入群众,满足群众的意愿。除此之外,党员干部还要真正的做到关心群众的利益,把群众的利益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代表,从建党之日起就是本着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的思想出发的。新中国建立之初,发展到现在政治经济水平翻倍增长,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讲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要将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将实际和思想结合起来。

第二,思想教育工作的力量是“一切依靠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我国取得社会主义伟大建设成就的推动者,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新中国的胜利,也没有我国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是我国社会建设的主体,是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就是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在思想教育中也要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培养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建立两个正确的思想教育理念,首先是把人民群众当做真正的英雄,其次,建立人民群众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观念,授人以渔,达到以教到不教的进步,培养人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行为,自主寻求思想进步。人民群众拥有莫大的力量和智慧,人民群众具有很强的觉悟,具有很高的创造创新能力。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战争年代,人民群众就在革命战斗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依靠群众,问政于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及智慧,不断进行符合民计民生的改革,而改革的成功经验都来自人民群众的积累和创造。

第三,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同志曾说,在中国共产党的实际工作里,正确的领导干部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的意见比较多,观点比较分散,没有系统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将群众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来,然后再到群众中去,将系统性的意见集中起来,进行宣传解释。让群众坚持行动,在实际中检验意见是不是正确的,不断的验证,经过众多群众的反复验证,就可以保留下真理,去掉糟粕,以后再将经过检验的真理运用到指导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论的时候,要做到两点,首先,要深入人民群众,作风务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可以从一个角度理解为从实践来,到实践去。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努力把握事情发展的规律,用实际行动来提高工作的效率效果。其次,要给人民群众传输科学的理论,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如何进行群众路线教育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群众路线教育,首先要把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衡量标准。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这也是党和国家的宗旨。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下,面临众多新的问题和矛盾,产生了很多新的思想和理念,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思想政治建设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我们要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进度,把从让人们当家作主的思想转变为,要做让人民高兴、赞成的事情,只要是人民不拥护、不答应的事情都不要做,把人民的思想和利益作为检验思想政治工作做的是否好的标尺。

第二,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全面贯彻群众路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矛盾,我们要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去解决。在复杂的新环境下,要不断完善群众路线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对各种国内外带来的困惑和思想,要及时帮之解决,指明方向、端正思想态度,号召广大群众坚持党的路线和方针,分清正义和邪恶,明辨是非。

第三,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走群众路线,必须要在实践过程中始终做到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脱离了群众,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即使再出色、再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都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四,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走群众路线,必须要树立群众观点,增强服务意识。在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走群众路线要增强服务群众意识,按照群众观点去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这就需要明确“公仆”与“主人翁”之间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智慧,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群众的“贴心人”。

第五,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走群众路线,必须要将着力点和重点放在基层。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和不均衡性,特别表现在诸多薄弱环节依然多数发生于基层,这是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予以重视的着眼点。

结语

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首先对群众路线的概念进行了解析。然后对群众路线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具体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一切为了群众”;思想教育工作的力量是“一切依靠群众”;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然后本文对开展群众路线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包括:要把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衡量标准;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全面贯彻群众路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必须要在实践过程中始终做到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必须要将着力点和重点放在基层;必须要树立群众观点,增强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杨业华,关敏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论群众工作经验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08).

[2]吴琼.建党90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J].学术论坛,2011(11).

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篇10

[论文摘要]在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传播管理的实践活动,本来就具有国际化的趋势。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由于网络媒体具有全球性,就更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坚持全球性原则的必要性。民族精神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灵魂,是一种激发人心向上的动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越成功,网民个体民族精神也越强烈,也越能激发网民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决不是简单地对具有民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传统的肯定,而是要植根于民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传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民族性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统一的。中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要使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本文所说的网络是指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讯和资源共享为目的,发展人的本质的虚拟世界。它主要是指互联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认清网络本质和影响为前提,利用网络促使网民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虚拟实践活动。川原则是指人们在既定目标和特定条件下,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遵循的准则和标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原则,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客观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要坚持世界性的原则当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交通通讯高度发达和大工业及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广泛。各民族国家的文化多必须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的主体和特征的同时,积极学习、吸纳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成果,来完善、丰富并更新发展。

全球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化、网络化、依存化。全球化作为同一个社会整体而存在,所有国家和民族在信息、交往方面实现网络化,相互关联,各个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已经成为任何一个地区和民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就在《共产党宣言》里预言了全球化过程的来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m[2](p276)此后,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一种超国家、超国界的全球化力量的蔓延。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家和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首创了“地球村”(GlobalVillage)的概念。他指出:此概念不是指发达的传播媒介使地球变小,而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社会和文化形态的重大变化。生活“远在天边”的人和事物全部“近在眼前”,成为一个极度开放的世界。信息技术手段为交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选择性,“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而网络使人的感情沟通由一维向多维发展。在今天,当我们重新阅读马克思的那段预言式的文字,感受会更加深切。因为世界的全球化的趋势发展迅猛,各个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互影响,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明显而有力。世界的各个局部正在连成一个整体,全球化现象已经出现在人类的眼前,并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参与全球化的主体是各个主权国家,各国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融人经济全球化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的民族工业、民族经济。[3](pl,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个全球化潮流,任何国家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加人到这一文明主潮流,离开这一主潮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便难以发展。诚然,各个国家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他们的共同点。研究任何国家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管如何强调其特殊性,这一点是无法回避的,不能以强调其特殊性而否定其普遍性。在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传播管理实践活动,本来就具有国际化的趋势。在网络条件下,因为网络媒体具有全球性,所以就更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坚持世界性原则的必要性。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民族性的原则

文化的多样性在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和意识形态、伦理和道德习俗,有自己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建构及人种特征,等等。每一个民族都生活在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圈中,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民族文化圈是在民族生成过程中长期文化发展所形成的,是该社会共同铸成的进步过程。

网络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媒体革命,它突破了任何组织、民族及国家的限制,成为一种多元性世界广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的文化参与的机会,有利于人们的生活观念的更新和创造性的发挥。但是,网络的虚拟性使使用者“个人主义”倾向突出,造成网络在文化层面上的离散性,难以担负起文化“整合“的使命。目前,全球互联网有60%以上的内容来自西方。西方文化产品也随处可见,它们在满足大众化需求的同时,也引导着大众需求的方向。因此对西方文化产品的消费可能导致部分人思想意识上的西化,而这部分受众数量的增加便对整体的社会文化潮流造成影响,并对我们的价值取向带来冲击。当一些腐朽文化也搀杂其中进人我国社会时,无疑增加了我国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难度。既然网络在文化层面上的特征是“离散”,难以担负起文化“整合”的使命,那么,各个民族、国家必然在网络大行其道的同时更加重视那些能够充分发挥“整合”作用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利益的文化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代代相传,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是一种网络文化传播管理。一个国家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的确确是一个有别于他国的特殊发展过程,它不仅是自觉适应网络化潮流的世界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能动创造、开拓进取的民族化过程。走自己的路,发展自己的特色,这是一个国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如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丧失了本民族的特点,一个国家就不可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别人的老路,受制于人,永远难以自立自强起来。所以,只有民族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才是正常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现代化。但是,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在实践中也并非那么很好处理;过分强调民族化,可能会离开世界文明主潮流;过分强调民族化,又会脱离本国实际,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难以成功推行下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定的民族文化、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教育管理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因为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和统治阶级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存在和发展,也在参与民族文化实践中实现,因而就具有民族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个性在于弘扬各自的民族精神。培养民族精神是各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既往具有民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传统的发展与创新。所谓具有民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传统,是过去发生和创造的,是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并一以贯之的。因此,具有民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传统并非仅仅是“实践”概念上的过去,而是指民族性的能动体现,是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的东西。它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具体事实或内容,而是深藏于各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本内核或精神,这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灵魂,是一种激发人心向上的动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越成功,网民个体民族精神也越强烈,也越能激发网民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决不是简单地认为是以往具有民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传统,而是植根于民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传统,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民族性原则。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异质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冲突和融合,都是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这在当代更是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因此可以说,在当代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既能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能充分地吸收其他民族那些适应时展要求的文化的积极成分和合理因素。所以当代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只能是也应当是“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的有机结合,是民族化和世界化的统一。21世纪中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以现代化建设实践为依据,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原则,继承中华民族道德教育管理的优良传统,借鉴当代世界道德教育管理的文明成果,努力开拓自身发展创新的道路。要发扬优良道德传统,并将其融人新构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植根传统文化,富有中国特色。同时,中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又将面向世界,进一步加强同世界各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的交流与合作,博采适合国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先进理论、材料和经验,并将其融入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使中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汇人世界大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首先是根植于民族社会生活土壤的文化,是蕴涵在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的,这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性与客体性、必然性与应然性相统一的具体体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民族性,一方面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民族主体性,即它首先体现和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理念以及具体的活动方式、规律和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具体的,任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都是各民族在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同其所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融合与创造的结果,它一经形成和确立,就能构成这个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行为规范和活动方式,从而维系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民族独特性。任何民族由于其生存与发展的具体条件不同,因而各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因素,并构成了这个民族的特质和内涵,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以其民族主体特殊性的存在与发展构成了人类管理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民族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生存与发展的标志,每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跻身于世界教育管理文化之林,必须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渊源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和根植于当代伟大实践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首先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文化。这种民族性包括:内容上的民族特征;表现形式上的中国气派;文化交流中的民族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