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十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十篇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2:14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篇1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7.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6-0085-03

2011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修订版”)颁布实施,教师在贯彻落实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依然存在过于自主的现象;有的教师在现代学习方式的引入上,依然存在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错误理解现象;有的教师在评价方式上,依然存在为评价而评价的片面化现象;有的教师在目标设置上,依然存在具体化程度和准确性不高现象;有的教师在落实课程基本理念上,依然存在理解不深不透现象等[1]。出现以上问题主要与课堂定位不准,教学要求、教学方向、教学内容不明,实施方法不当等有关,原因是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缺少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解,未能充分认识新课标的理念、内容、形式、特性及要求。这些问题若长期存在,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为此,本研究提出几点有效解决以上存在问题,促进新课标落实的策略。

1从“课程性质”明定位

体育课程性质是什么?新课标修订版明确提出了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2]的课程。可以看出,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手段是“身体练习”。在新课标实验版中也同样明确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3]的课程定位。由此,不具有身体练习特征的课就可以被认为是违背“课程性质”的课程。另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还将体育课程的特性概括为“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等4个方面。明确了这些,一线教师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首先符合课程性质,即“身体练习”。否则,就很容易上出不像体育课的课,如有的教师在体育课上组织学生下象棋。显然,这是不具有“身体练习”特征的课,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其次,体育课程的4大特性,在教学中还要得到体现,如要体现“基础性”,就要强调“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的教育;体现“实践性”,就要充分考虑并突显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体现“健身性”,就要考虑“适宜负荷的练习”,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综合性”,就不可忽视“渗透德育教育”,以及注意“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重价值”。以上特性在体育课程中的体现,反映了教师对“课程性质”的认识、重视和把握程度。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能够认真把握“课程性质”,明确其定位,方能有效组织课堂教学[4]。

2从“课程理念”明要求

新课标修订版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集中在4个方面:一是首先明确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该理念重点要求一线教师在贯彻落实新课标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健康第一”,因为,有了这种正确思想的引导,才能在安排课堂各项活动中考虑对学生健康的促进。二是提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兴趣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就成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以及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等的前提和保障。三是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这是一条有别于新课标实验版的新的理念,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5]。四是进一步强调“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体育课堂存在个体差异是绝对的,不关注差异是不正确的,但是,以往很多课堂上不关注个体差异的现象较为普遍,如目标缺少分层,课堂教学忽略特殊学生的学习等[4]。体育课堂上需要一线教师时刻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并及时调整,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受益。

3从“课程目标”明方向

学习目标在新课标中包括课程目标、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等。课程目标指出了课程教学应朝向何方,其中分为5个方面,首要目标是“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这一目标,无论是体育教学大纲、新课标实验版,还是新课标修订版,都被作为最为关键的课程目标。二是“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三是“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四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五是“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6]后4个方面的目标内容尽管与首要目标相比未表现出那么突出,显得那么重要,但是,也都不容忽视。

另外,由于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学习方面,因此,总目标又根据其重要程度被拆分到各方面之中,如课程首要目标出现在“运动技能的目标”之中。这些目标,实际上是让一线教师明确课程教学不能偏离方向,至于具体到各水平段、各学年、各学期,甚至单元和课时目标的把握,需要依据实施建议中对目标提出的设置建议。

4从“课程内容”明范围

新课标修订版在课程内容上表述较为明确,分别针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学习方面列举了一些建议内容,而且,各水平段大致在难易梯度上有一定的区分。例如就“运动技能”而言,“水平一”为达成“学习基本的身体活动方法和体育游戏”目标要求,建议“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完成多种形式的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动和支撑等动作”。“水平二”建议“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完成快速的曲线跑、合作跑、持物跑,单、双脚连续向高和向远跳跃,单、双手的投掷和抛物,有一定速度要求的攀、爬、钻等动作”[2]。一线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中明确教学内容范围,而且按照不同水平段的内容建议,基本上可以实现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一些从易到难的活动方式和基本运动的能力。因此,在选择和确定教什么的时候,充分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内容范围和难度十分必要。

5从“实施建议”明方法

新课标修订版中的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其中教学建议涉及到教学内容如何定,教学方法如何选,教学目标如何设。体育教师应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建议呢?

首先,就“教学建议”而言,从目标设置到内容选择,再到方法选用分别给出了具体的、明确的操作方法。比如,在“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中,不但提出了要“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而且,还要求“细化本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还要重视“目标难度适宜”。这些具体的建议,可以让一线教师对目标更有把握,尤其是在如何细化上,可以按照建议中提出的“条件”、“行为”、“标准”3要素来衡量。只要这3个要素在一项目标中同时存在,就可以基本断定该目标较具体、便操作、可评价。这样,就可以避免过去的目标过于笼统的现象。又如,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中提出了5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即“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适合教学实际条件”和“重视健康教育”。这就相当于给一线教师提供了明确的内容选择依据,不至于再出现“想教啥教啥”的错误观念。

其次,就“评价建议”而言,新课标倡导的是“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构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为此,在实施评价的时候,需要首先明确评价目标,然后,再合理选择评价内容,还要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并要求能够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对评价的结果也要合理的运用。这些具体的建议,使得一线教师能够逐渐规范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课程标准在评价方面还列举了小组评价和学生个体评价记录表,可以适当的参考,并灵活把握所担任教学班级学生的评价方式。

总之,认真把握“实施建议”,就能够明确掌握各方面的操作方法,便于一线教师达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完成《课标》中提出的具体任务。

参考文献:

[1]蔡志强.体育新课程改革中的难题及其突破策略[J].体育学刊,2013,20(5):76-7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毛振明.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篇2

关键词:课标;调整;变化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已颁布实施,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变化对体育教师理解新理念和新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一、更加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1.进一步明晰了课程的性质,强调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并强调该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性质,要求体育教师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2.从课程理念上,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1)强调要“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2)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3)强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4)强调“各地区和学校要根据课程目标及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3.将“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使之落脚于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健康发展方面,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都是为了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进度,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达成更高水平的目标。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设置为易观察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准确观察、指导和评价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建立评价内容多元、方法多样、主体多元,有利于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我评价能力。以上可看出《标准》更注意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与机会,注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学生更好地形成终身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二、进一步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

《标准》中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完整统一,不可分割教学,并突出了小学与中学阶段重点学习和发展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的过程来实现;突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教学方法要有助于促进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根据减负要求,删去了难度过大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通过目标达成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与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删去了实验稿中“课程总目标”和“学习领域总目标”,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验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等目标的描述,在各层面都非常强调“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内容和方法促进目标达成”思想,促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形成“目标教学”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来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三、为学校和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1.落实三级课程管理精神,明确地方学校实施课程的权利和义务,帮助教师理解和贯彻课程标准精神。

2.为体育教师提供清晰指导,加大体育教学的可选择性。将“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列举了所需学习的课程内容,可供选择。在“教学建议”部分进行了阐述,帮助教师理解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方式。

3.挖掘学习评价多元功能,指导教师有效开展体育学习评价。在“课程内容”每一条加了“评价要点”,能清晰评价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删去对教师教学评价和课程建设评价,突出对学生学习评价关注,“附录”增加了可直接参考的案例,启发思路,解决评价的可操作性问题。强调教师要正确处理评价与测试和“体育中考”关系,避免“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

4.去掉原教材编写阐述语气,改为建议性注意事项。强调一纲多本和教材多样化原则,去掉“健康性”“兴趣性”原则阐述,增加“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和“差异性”内容。

5.完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强调遵循学生体育基本特征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定要与身体练习有关,无助于身体练习的内容不应作为课程教学内容。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篇3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宏观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12-0010-03

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应该是一门与其他人文、科学教育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教育。一个心理不健康、甚至心理变态的人,掌握科学技术比无知更可怕。从现实来讲,在中小学校中鼓励、支持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是一种明智、务实的举措,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开展工作,是真正对国家、对民族、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党和国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现在十分重视,而是从很早就开始重视。不仅在有关文件中提出开展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指导纲要和目标计划。一些先进省市,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在这方面工作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并尽快给予合理解决。

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若干宏观问题的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地区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一些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被视为学校教育工作中可有可无的内容。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经济条件以及师资条件的限制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教育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尽管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对中小学校的评价标准仍然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事实证明,这种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制约和阻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这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好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如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继续被学科教育、应试教育以及对升学的片面追求所掩埋,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将是非常悲哀和危险的。

(二)国家新课程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值得商榷

在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有三门课程的标准或指导纲要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范围之中。如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中明确将“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和“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作为能力和知识目标;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价值的论述中第2条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第3条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将“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内容之中。

显然,上述三个学科课程标准存在着相互重叠现象,不知道这种重叠是否有意为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试图仅仅通过在《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或其他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式教育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科学和不可取的。

首先,课程改革实践几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出现不断。甚至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复杂原因,因心理健康缺陷而造成的自杀、犯罪等极端行为大幅增加。这说明仅仅通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其他课程之中来解决需要专业技术和知识来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达不到目的的。

其次,这种课程设置及其标准的建立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重要性、紧迫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其实,很多极端的行为在发生之前都是可以通过干预来进行阻止和缓解的。当然,这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来完成,如果能够成功干预一次,就能挽救一个甚至几个生命。当代心理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心理科学已经和教育学并列为一级学科。在高校有心理学系,甚至心理学院,在民间有心理学会、心理卫生学会等。这些都说明了心理科学正在迅速发展,而且人们普遍都更加重视心理问题。我们已经有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还需要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

(三)现有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专业师资在职称评定上存在困难

应该说近几年我国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配备和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认可。但总体而言,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师资队伍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重要性不用赘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自然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但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定系列认定还是空白。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列为思想品德学科职称系列,有的则将其列为体育与健康系列。笔者认为这些处理办法欠妥,因为这种处理方式仿佛是无奈之举,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而且使这些教师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专业师资队伍没有相应的职称评定系列,师资队伍的流动性较大等原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我国大陆地区浙江、天津等省市在这方面工作做得较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并要通过相应考核“持证上岗”的制度,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供了保证。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有些地方的教师经常会有“孤独感”和“找不到组织”等感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不能形成规模和实现正规化。而成立由专家和领导组成的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应该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和正规化的有效途径。

二、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贯彻新课改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评估体系中去

在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新课程中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还要关注学

生作为人的全面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同这些教育理念和目标不谋而合,也是实现上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在2002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新重新制定或完善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把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状况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纳入到新的学校评价体系中去。

(二)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专业队伍,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鉴于我国当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以及教师编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工作。建议各地在加强教师全员培训的同时,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师资队伍。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区,应该安排兼职老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经过培训后的兼职老师才能上岗。对于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在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同时,加强对解决专业师资职称评定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力争有所突破,为全国其他省市作示范,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作出贡献。

各地学校可以逐步建立起以专家和校长为领导,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对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知识、指导思想和方法等方面,同时可与师德教育结合起来。重要的是,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具有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创设和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三)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各地、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多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实效。

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同时强调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应有所侧重。当然,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除此之外,还要与学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学校开展的家长学校课堂中,要把对孩子的心理和发展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来抓。学校要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改进教育方法,并促进家长自身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另外,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的多少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又可分为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个别学生两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档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即利用学科知识点、涉及点、接触点、联系点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等形式;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网络指导、行为矫正等方式。

(四)统筹管理,科学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只要我们在工作中统筹规划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一定能够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剂”,成为连接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纽带”,为基础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统筹管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一个基础”和“三个面向”。

“一个基础”即以行政管理和专业指导为基础,通过政策支持和教研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评价水平,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运作和发展环境。

“三个面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功能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面向学生。主要是指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咨询、辅导和治疗等,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是面向学校教师。教师也是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有关调查报告,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们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关爱教师队伍,也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会直接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可以为学校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有关学生的教育及心理问题提供咨询和建议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开展针对学校教师团体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并定期开展专题性的拓展训练等。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思考

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和关键任务,在普通高校开展正规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院作为甘肃首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职院校,于2004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受到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

一、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与定性不准确

笔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定位问题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我国学者王国维的主张,认为心理健康是智育、德育、美育的上位概念,它包括了智育、德育、美育;第二种观点是心理健康教育是实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分项,是现行德、智、体、美、劳之外的又一重要教育方面;第三种是心理健康是广义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将视为学校德育的一条途径、一种补充。目前还没有一种比较明确的、能够达到共识的观点。

目前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教育目标,即补救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我国最早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从心理咨询入手,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困惑。但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教育改革,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其基本目标是知道全体学生积极适应,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不止是针对少数学生的补救性教育,而主要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和人格健全完善服务。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无序化倾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被认为是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课,具体表现在“四无”现象,即无教材、无课时保证、无后续作业、无效果评估,心理辅导课如同虚设,效果难有保证。无教材是指学生手中无教材,一些授课教师认为“心理健康”课若受课本的制约,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将受到各种限制,学生的负担将又增加,认为学生不需要教材,尽管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已编著了很优秀的教材,但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无课时保证,是指一些学校和教师由于对这门课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常常因有事就不上课,让学生自习看课本,或者让位给班主任或其他学科的教师。因此,学生也就更不重视这门课,认为可有可无。无后续作业,是指教师只重视课堂朽分钟的教学安排,而对学生课后心理知识的运用,课后心理品质的行为训练不作要求。无评估,是指许多学校由于不懂得怎样评估,或没有什么部门要求进行评估,因此是“只做不估”。

3.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存在不良倾向

实践中主要存在五种不良倾向: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即片面强调心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运用的指导。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即将学生看作是病人,过于重视心理治疗技术,过于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立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学生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倾向,如过多依赖于心理测验;教育对象上多选择中学生而忽视小学生和大学生;教育内容上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职业心理;偏重心理咨询,轻视心理辅导,偏重学生个体,忽视学生群体等。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这在中小学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与思考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应体现独特性

在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不同于那些专业性的自然科学课程,由教师给学生传达理论知识来达到课程目的,而是帮助学生解决在人生中遇到的困惑与烦恼,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挖掘个人潜能,提高个人品全面协调发展,为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课程。通过课程发展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而这种特质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昂面所追求的目标。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学生本位活动性课堂模式

学生本位的模式是源于人本主义思想,其主要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学习和活动的中心位置,学生始终以主题活动者的身份出现,通过体验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这要求课程中必须提供丰富的自我实现的机会,通过给与学习者机会来实现愿望。

3.高职院校应建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理论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是一个动态性多维度评估体系。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前提,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淡化同学之间的评比,协助学生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在比较中客观地评价自己、了解自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对学生心灵的一门课程,其考核方式与其他课程一定要有所区别,它不应只是知识考查,更应注重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灵感悟。

4.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三年的阶段

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一般介于18岁至22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正处于少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我们要抓住转型时期这个关键时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扫清障碍。我们认为高职三年不同的年级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大一课程重点在于心理调适、自我管理、学习方法适应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大二着重于心理素质拓展,重点在于学习成才、情绪调节、交友恋爱方面。大三重点在于职业心理学教育,求职择业方面做好生涯规划。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和必要途径,我们只有不断努力不断改进,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人格要求,也才能完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使命。

参考文献: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研培结合;培训提高素;教研提高水平

根据省市主管部门的要求,我校在2006年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的岗位,主抓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和培训工作,主要作用是通过组织开展心育培训和心育教研来提高我县专兼职心育教师的育人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几年来,在心育研培结合上,进行了一番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我县心育教师队伍现状及开课情况

我县有中小学教师5000多人,1289个教学班,然而,专职心育教师只有3人,少的可怜,根本适应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根据省市要求,没有专职教师,要配备兼职教师。为此,我县建立了由班主任、校医组成的240人的兼职教师队伍,来承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3名专职教师,有2名是本科教育心理专业毕业的,1名是学俄语后改心育的,其他兼职教师都没有系统学过教育心理学或心理学,专职教师只分布在两所高中,小学、初中的心育全靠兼职教师。高中有专职教师,开课只限于高一年级,每周一节课。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纳入课时计划,只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一些活动,如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随意性强,满足不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二、积极开展培训,加强队伍建设

鉴于上述状况,我们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来提高专兼职心育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注重探索了以下四个培训渠道:

1、指导校本培训。

为了给专兼职心育教师提供学习素材,我们征订了由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编写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一书,供基层学校校本培训之用。同时我们还深入基层学校对《读本》的使用及重点、难点进行指导。指导部分学校编写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教材》,并在会议上展示,供同类学校学习、借鉴。

2、组织县级培训。

“十一五”末到“十二五”初,我们举办了三期专兼职心育教师培训班,对243名专兼职教师进行培训。由我们心育教研员和骨干专兼职心育教师作专题讲座,培训的内容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等。在培训中,我们还采取了主讲者和学员互动的方式,研究探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以期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通过培训使专兼职心育教师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奠定基础。

3、参加市级培训。

从2008年12月至2011年11月,我县共组织1211名班主任参加了齐齐哈尔市教研院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一次是面对面培训,三次是网络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教师职业道德与心理素养、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等。我县的专兼职心育教师都参加了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负责组织、指导、布置作业,以此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通过培训提高了专兼职心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

4、推荐省级培训。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综合教育研培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研室定期举办骨干专兼职心育教师培训班,我县推荐24名骨干专兼职心育教师参加了3次省级培训。这些骨干得到了省一级专家的培训,他们受益匪浅,回来以后还要承担二级培训的任务。他们在我县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教研活动发挥着带头作用,有力地推动我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搭建教研平台,交流心育经验

1、发挥专职教师的示范作用,开展心育观摩活动。

龙江一中、龙江二中是高中,配备了3名专职心育教师,他们参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和其它资料编写出教案,每周在高一年级上一节心育课,课型有三类:心育知识课、心育活动课、心育辅导课。龙江二中丁艳春老师的心理辅导课在“龙江县‘十一五’中小学德育心育总结表彰会议上观摩,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龙江一中朱静、周思聪两位老师的心理活动课接受省级检查,受到省教育学院领导的赞扬。3名专职心育教师均在省市“龙心杯”心理健康教育课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2、开展主题班队会竞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主题教育。

我县已经开展六届中小学“育人杯”主题班队会竞赛,每次竞赛都有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兼职心育教师中的班主任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从容面对挫折》、《走出心理阴影》等主题班会教育效果很理想,教育学生如何从心理上战胜挫折、如何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理等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结束后对优胜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并在县教育信息网上简训,提出活动的优点、不足及建议,为今后开展此项活动提供方向。

3、搭建技能展示平台,调动兼职教师积极性。

由于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固定的课时,我县的兼职心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专题讲座和主题班队会,素材自己找。为了发挥兼职心育教师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我们开展了兼职心育教师专业技能展示活动,形式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心育案例进行演讲,全县有34人参加了展示,达到了很好的交流效果。展示结束后心育教研员进行总结,在内容设计、表达形式和演讲技巧上进行指导。我县推荐参加上级比赛的选手,有5人分别获省市级特等奖,受到上级的好评。

4、举办心育论坛,提升教师心育水平。

为了提升专兼职心育教师的育人水平,我们举办了“心育论坛”,组织、策划论坛的主题、形式和内容。龙江一中、实验小学各出一个代表队在全县会议上展示,每个代表队由6人组成,一个主持人和五个成员,五个成员各以一个心育专题进行演讲或叙事,或者是根据一个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分五部分进行演讲或叙事。演讲结合案例、运用课件,有理有据、有声有色,深深打动在场观众。龙江一中的心育论坛还在省心育课题结题会议上展示,受到省领导的好评。

5、指导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篇6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

(一)与德育关系密不可分

与德育关系密不可分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极为明显的特点之一。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我国大陆的心理健康教育始于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困境的反思[1],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中国大陆,开展探索性工作的大多数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二是在起步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是出现在德育的相关文件中,如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后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文件也是由教育部负责大学生心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部门制定的,如2001年制定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就是由教育部社政司颁发的。不仅如此,在这些相关文件中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作了明确表述,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3]、要在学生工作系统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门机构[4]。因此,我国大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观念、还是操作,乃至管理,都和德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以从自发呼吁到官方主导为发展脉络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从少数工作人员的自发开展起步的,当时上至国家及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至高校的领导层对此项工作都没有明确要求,纯粹是少数教师用自己的热情和责任心完全自发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以心理咨询为主)。随着自发工作的推进,发起教师在校内奔走呼吁,希望校领导更加重视此项工作,慢慢地这项工作先是引起一部分高校领导的重视,后来演变成少部分高校的自发行为,直至最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始意识到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以2001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文件的下发为标志,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式进入自觉规范的发展阶段,因此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从自发呼吁到官方主导为发展脉络的。

(三)柔性政策特点较为明显

截止到目前,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制定出台了不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但这些文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柔性建议多,刚性要求少,这在文件的名称上也有所表现,比如多以《***意见》为文件名称范式。此外没有出台与文件相关的配套政策,因此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缺乏明确、具体而有效的落实措施。而且由于没有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考评体系和考评制度,对没有执行文件规定的高校也没有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这也进一步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程度。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走向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强

如前所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柔性政策特点明显,更多的是指导性的,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受制于分管领导对该专业的理解、学校的行政经费、人员编制及办公空间的限制。鉴于此,教育部办公厅于今年2月份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机制、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活动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工作条件等七个方面的建设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在5月份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从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教材要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组织实施与教学评估等六个方面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这些标准和要求的制定,标志着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规范建设阶段,从此,此项工作就具有了全国性的操作指南和依据。

(二)培训规范化程度加强,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加强

在第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政府文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提出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但并没有提及培训机构、培训内容以及培训课时等具体内容。关于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方面,该文件提出要逐步建立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而在200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则明确提出建立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开展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此外对培训内容等等也做了明确要求,即对于通过培训达到上岗要求者,文件规定由教育部认定的有关承训机构颁发资格证书,逐步做到持证上岗。于2005年1月颁发的《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文件中首次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进行培训,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并且第一次明确强调了专职人员的专业化,提出要“配备专职专业人员”。而对培训学时的要求则见诸于今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要求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参加至少2次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及二级以上心理专业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此外该文件也对教师的专业背景和任职资格也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特别是直接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教师,应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照此发展趋势,未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将更加规范化,队伍也更加专业化。

(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化程度加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举措部分“构建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思想道德基础”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已经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举措之一,这表明我国政府已经站在一个社会大背景下来看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站在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未来公民健全人格的培养。这必将会使政府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成为政府、社会(包括社区)、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各界包括医学界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结果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将会更加整合化,比如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转介到医院后,医院是否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学生转介到医院后,医院怎样跟学校建立连接。再比如,媒体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该如何为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是只顾抢“眼球”新闻,不顾学生“心灵”成长。这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机构、社会心理服务的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和制度进行协调,共同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篇7

关键词:心理辅导教育模式心理教育课程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十分迅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但在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大学生心理问题而造成的惨剧时有发生。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梳理工作,也需要有所进展,实际应用中应当理论联系实际,采取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主的形式,高度重视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可以扩展课程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向,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在就业与成才之路中的心理困境提出新的解决对策和方案。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特性、实施方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值得探究。在具体研究中,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资料的方式,对中美两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横向比较,从问题的发现出发,通过“分析―解决”的途径,对二者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由此可为中国国情下的以课程为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改良意见。

二、心理教育的理论基础

1.心理学基础内容

在心理学的指导层面,以精神分析心理学为代表的学派,以其对人性矛盾和冲突的调和与分析,奠定学校范围内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中,意义显著。形式主义心理学中以人为主体的行为控制与调节理论,可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源性提供转移方向,即从学生个体问题分析转移到环境问题分析。健康心理学方面,其部分理论可为个人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与健康生活方式的确立提供建议,十分有利于心理课程教育的发展。

2.教育学基础内容

首先,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代表的和谐教育理论,对心理教育的课外教育推广效果显著,其理论强调学生精神内容的教育与心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通过教育目的、课程内容、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等内容,注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内容方法的选择,以及评价方式的构建中,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与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三、对当前心理健康课程的分析与建议

总体来说,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在近几年的课程实践中,暴露出的一定的问题也急需解决。例如课程密度分布不合理,内容枯燥、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教学方法单一、综合性较差,等等,对此问题可有如下的解决策略。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贯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始终,对于以往的课程内容的弊端,应当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分类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考试焦虑问题,以及考研就业问题,作出相应的心理辅导,让学生得以正确塑造自我,增强自信心,促进自我健康发展。对于男生和女生,也应区别对待,应当加强女生的成功教育,克服女生隐含的自信心不强的现象。对于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受专业性质的影响与不同的心理预期的要求,应当在课程设置上从调查研究与结果分析入手,合理地针对各专业的特征,依据理论指导,加强实践内容指导,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加强师资力量与全方位互助体系的建设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高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与任务。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应当从专业教师的选择着手,尽可能地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心理学与教育学功底。在教学实践中,应以开放的思维,多与外界心理辅导专家交流,以期提升自身的素质。心理辅导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与教育素养,灵活地对待教学工作,才能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地实现价值,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尽一份力。

在互助体系建设方面,应当落实全方位建设的要求。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全力支持的同时,也需要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多方面的支持。家庭是每个学生心灵上的温暖港湾,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畸形。在学生步入大学阶段后,家长应当主动多与儿女交流,并努力增加自我的心理教育知识,尽早地了解并解开儿女的心结。在社会教育方面,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国家应当出台一定的政策措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支持,并着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避免学生由于择业与升学等社会问题而产生心理压力。

五、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客观上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与目的。根据新时期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特点,应当对症下药,着力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优化课程设计,丰富课程内容,并在政策支持与师资力量提升方面推行相应措施,为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志娜.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13-03-26.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篇8

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的样本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在为“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摸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状况,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基础性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样本地区负责单位之一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刘彦泽所长。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课题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5-0004-04

记者:刘所长您好。内蒙古自治区(下简称“自治区”)近年来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很大进展,请您介绍一下自治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稳步开展的机制是什么。

刘彦泽:自治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稳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抓好队伍建设。第一是抓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1.2006年,教育厅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把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列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2.在假期开展师资培训,长期坚持对专兼职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进行业务培训以及自身心理健康的培训;3.心理教育骨干教师由自治区教科所进行培训,全员培训由地区承担;4.培训以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为主;5.每年在东西部各召开一次教师培训大会。第二是建立视导队伍,加强对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督导。2009年,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将组织一支内蒙古心理健康教育视导工作队伍,对学校进行督导。这支队伍由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专家学者、一线有经验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热爱并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行政领导组成。“视导”起两个作用:1.检查督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检查、巡视、观看,此为“视”。2.对开展工作状况的督导,对具体人员的指导,此为“导”。

其次,制定工作标准。1.2005年,自治区出台了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督导评估的相关标准。四年来,一些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成绩,积累了经验。目前,我们正在准备修订评估标准并依此对学校进行评估,根据新的评估标准选拔先进学校,推出示范典型。2.我们准备出台一个规范体系,对自治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水平、工作模式、咨询辅导活动、心理咨询室建设等进行规范指导。

第三,做好三预工作,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力军作用。主要包括:1.以预防为主,夯实基础。比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地方课程要求;2.做好预警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提升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做好学校预警工作;3.干预问题。制定危机干预措施。

记者:您在多种场合提到内蒙古自治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通过课题引领开始的。请您谈谈自治区怎样通过课题研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

刘彦泽:2003年,自治区召开了《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启动会,会议期间报告厅被挤得水泄不通。那时,我们第一次感觉到大家不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而是对它如饥似渴。以课题启动会为标志,自治区开始了以学校为主体、个人积极参与的区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目前自治区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总数已达到1700项,参与学校近千所。

我们倡导用课题研究引领工作,其理念是:教师一定要将阅读思考变成一种习惯,要以研究促工作。我们曾经策划出版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指导学校如何设计课题方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如何撰写课题报告等,引导学校以研究的态度、科研的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将阅读和思考变为一种习惯的过程。大阅读大进步,不思考不发展;教师做科研不寄予他们有多大的成果出版,他们能够做到把阅读思考当作习惯,把科研方式当作工作方式,我认为就达到了目的。

另外,我认为课题探究的意义还体现在,能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对学生要像医生对患者一样对症下药,要边治病、边研究,边工作、边服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不能用同一个“药方”治理一群人。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在做好教学服务的同时,深入进行课题研究,那么我们的教学艺术就会逐渐提升,教师的专业声誉和地位也会随之提高,教师将具备教师和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到那时,教师队伍会越来越专业化,学生因此会得到专业的对待,教师专业的待遇也会因此获得,“教书匠”的称呼因此会消失,教师生涯也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发展。

这几年,我们将课题引领、课题指导、课题探究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方式,在不断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础的同时,培养、发展着一支数量结构合理,专业层次合理,地域分布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记者:请您谈谈内蒙古自治区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您怎样看待这项工作?

刘彦泽:一是加强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微观工作应该加以重视并落实。过去,自治区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校本课程一周有一课时,2009年秋季被列入地方课程后一周有两课时,我们要求学校必须执行。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把地方课程落实好、执行好,发挥它的主渠道作用。我认为,课程建设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80%就能基本做好。

二是上好课。指导教师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非常重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体验上,以小故事、小活动、小案例等方式进入和展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工作最大的瓶颈问题是如何考核。自治区制定了一些标准,主要用于考核教师和学校的行为,而不考核学生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法对学生考试。这些标准包括是不是真的开课,以什么方式开课,教师教学行为如何,学校怎样看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等等。我们还在不断思考和完善这些标准,比如如何规定心理教师的工作量,如何规定课时,如何调整课程内容,以何种方式开课等这些刚性的内容。

记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曾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无人做,不愿做,不会做,不真做”的现象,您怎样看待和理解这些现象?

刘彦泽:要切实了解这些现象所产生的深层次问题。比如不愿做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不算工作量、没有待遇,就等于没有前途。如果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术职称,有了待遇,教师就有了前途。不会做,是因为目前教师的技术水平难以服务于实际。心理健康教育是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非常强的专业,需要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如果达不到就会出现不会做的现象。

自治区已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已经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第一,我们于2006年5月已向相关部门提交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申请报告;

第二,将要展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证制度。这个工作存在一定困难,困难在于由谁来认证,有没有资格去认证,即所谓权威的问题。但是如果把这些事情弄清楚再去做,就耽误了工作的进行。因此,我认为教师已经做并且坚持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应该对他们进行认证。我们在解决发展中的很多问题时提倡在发展中解决,而不是不发展停下来解决。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发展中解决?

第三,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待遇问题,我们想以教育厅的名义向各市区提建议。内容包括如何对待专兼职心理教师以及班主任额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以便让这些人能静下心来好好工作。提倡奉献精神需要有个限度,否则到一定的时候自身发展就会枯竭;

第四,开展评选活动。2006年,自治区开展了首届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共评出100名优秀教师,这些教师在后来的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这次活动反响特别好。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正在配合教育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这次调查的样本地区有: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和重庆市。您认为这项调查有何意义。

刘彦泽:通过调查可以达到三个“了解”:第一,可以了解各级各类的主管部门、执行层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及采取了哪些措施;对于没有开展工作的学校和地区能起到唤醒的作用。

第二,可以了解各层面在推进这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便决策者做出科学决策。我们经常谈到没有师资的问题,如果有师资是否就可以开展?音体美课有师资,有些学校、地区也没有开展。比如,学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它是否达到科学意义上的咨询室标准?上级来检查时是咨询室,检查后就是校医室,检查完校医室就是活动室。这些是否简单地由应试问题造成,还是有真正深层次的问题?是否需要额外措施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问题希望能从调查中有所反映。

第三,可以听听一线教师的心声,他们希望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服务机构、科研机构等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提供什么支持。

很多工作之所以推进不下去,根本问题在于不了解这件事情是什么,为什么出台政策,怎样将政策与实际结合。我们很感谢杂志社让我们承担这样一个课题,有机会加入到这个调查研究中,我们会尽所有的力量完成,有可能还会在所选样本上再扩大一些用于研究。我们争取为基教一司的这项课题研究提供真实的数据、真实的情况,以便为下一步工作做好计划。这不仅仅是为这项工作,更是为上亿少年儿童的健康。这件事情大有可为,大有潜力。另外我们也想通过调研了解自治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特别是了解自治区与其他兄弟省份相比的成绩和不足,起到激励鞭策的作用,推动自治区工作的开展。

记者:如果请专家指导地区工作,您希望请到什么样的专家?为什么?

刘彦泽:请专家指导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方面,需要请大学专家教授;二是实践方面,需要请科研部门的,甚至是一线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我希望请到能够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的专家。比如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她直扑在学校里面进行指导,在实践中进行指导,而不是在大会上空洞地侃侃而谈。我建议全国规模范围请专家指导的培训最好不要开展,因为它太难于把握,南方和北方的情况存在差异,以省市为单位各自开展培训比较理想。我经常收到各方面的培训函,培训费用一般都非常昂贵,而且这些培训大多以赢利为目的,以游山玩水为目的。在专家队伍里面,有的人用一个讲稿从这个会场到那个会场,可以讲五六年,令人反感。

教育部在2007年组建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①,这是件好事。我们希望委员会能实实在在做一些试点工作,通过积累经验,提升理论,带动地区发展。在组成上,我认为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不仅应该包括大学教授,而且还应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因为很多措施能否转为现实需要行政领导决定,更应该吸纳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专家组成指导组,分管厅长、主管处长组成领导组,干事组成工作组,这样一种机制可以保证工作顺利开展。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此次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的课题组队伍就比较科学。我了解到,基教一司委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陈虹同志作为课题负责人,课题组不仅仅是由杂志社的成员组成,而是组建了一支在司里领导直接领导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题研究队伍,即由司里分管司长和杂志社主编组成“领导小组”,聘请三位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的委员组成“咨询专家组”,由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分管厅长或副主任组成“调研领导组”、由各省直辖市长期坚持一线研究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调研专家组”、由各省直辖市行政处室组成“调研协调组”、由基教一司确定的各样本省(直辖市、自治区)调研单位领导组成“调研单位领导小组”,还有调研单位具体负责人组成的“调研单位联络员组”。这样的组织结构,我认为是这项课题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记者: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近十年,您是怎样认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这项事业的?

刘彦泽:首先,多年来老百姓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好事,不只是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这么认为。每年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可怕的事情时有发生,应该引起社会关注。这些警钟以流血,以牺牲来唤醒中国人,这就应了谭嗣同那句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②我不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做好而发生的悲剧出现。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认识落后的问题。部分教育工作者还是受限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上,对教育功能理解有偏差,认为教育就是选拔,不从人的发展来思考。如果问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发展,我想起的一句话“一拉二推三打”③。你不走“拉”着你走,你走得慢“推”着你走,你还不走“打”着你走。这里的“打”是指刚性制度的约束。从2003年开始推进工作到现在,我们这个落后地区的各个角落谈论心理健康教育的事情,大家都觉得很有必要。

第三,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即使有经费及各项保证,也需要时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上不能急功近利。比如现在盲目扩招,用牧羊的方式搞教育;比如现在有人说“今天保证两名学生考上清华,明天他们跳楼不是我的事,至少我的任务完成了。”这些现象很让人心寒。

第四,我矢志不渝地坚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公益事业。自治区将要出台的规范中要求,学校建心理咨询室必须是公益的,不能收取任何费用。要确实关注孩子,关心孩子。

记者:您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能为孩子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起到什么作用。

刘彦泽: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素质,心理素质就像我们打的地基一样,上面可以不放石头,即使放石头也是稳的。地基不牢,挖多深都不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提升的教育,是使学生认识自我,珍爱生活,欣赏生命的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

记者:请您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寄语。

刘彦泽:让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智慧之火在这里点燃。

注释:

①见本刊2008年2月上半月刊《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②梁启超.谭嗣同传.三联书店,1954.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篇9

网络测试操作方法

凡可配备30台以上电脑同时可联网的学校,均可通过网络测试参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

具体步骤:

第一步:根据各省上报的网络测试抽样班级、学生数量和教师数量,总课题组将《网络测试操作方法》发往省级联络员,省级联络员向区县调查员讲解网络调研任务。区县调查员负责向辖区内的样本学校讲解网络测试任务。

第二步:样本学校负责人通知下表中的样本班级班主任,按照下表中“网络测试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统一测试,超过规定时间,网络会自动关闭。所以,敬请省级联络员务必提醒各区县调查员和学校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各省网络测试预计学校、班级及学生统计

第三步:请各样本班级班主任统一带领学生,到指定机房,登录省略/mind/,根据测试页面的指导语,向学生进行讲解和示范,指导学生进入“学生入口”,按照提示步骤完成测试。争取一次性完成,约40分钟。也可以分两次进行,但需在一周内完成,每次30分钟。请学生注意掌握测试进度。

第四步:样本班级班主任需与学生同时进行测试,登录网址登录省略/mind/进入“教师入口”,按照提示完成测试。如果学校全体班主任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心理教师人数超过20人,须到指定机房统一参加网络测试。如人数在20人以下,可根据学校安排,或由老师们自行安排时间测试。正式填答开始前,请认真阅读电脑上的指导语,按照提示填答。

附件2

各省纸版问卷数量

凡不具备网络测试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选择通过纸版问卷进行测试。纸版问卷包括第一部分(粉色)、第二部分(绿色)、第三部分(黄色)和第四部分(蓝色)四个部分问卷,分别对应相同颜色的答题卡。班主任根据《班主任施测说明》,指导学生填涂答题卡。班主任在学生填答问卷时可同时完成教师问卷。

各省纸版问卷抽样学校、班级及学生统计

附件3

样本区县访谈人员及时间安排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课题除问卷调查和网络测试外,还将对部分区县开展访谈工作,以期收集生动、翔实的一手文献文件等资料,丰富调查的研究结果。2011年4月~6月,课题组将派出工作组对访谈区县的教育局分管副局长和区县教研员进行访谈,并随机抽取部分学校实地走访调查,与班主任和学生进行访谈,注重了解各地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特色做法,挖掘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经验,同时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为政策研究提供参考。

一、抽取访谈区县

课题组根据访谈工作的特点和调查需要,拟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安徽、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和石家庄的90个样本区县中,按随机原则抽取访谈区县。见表1。

第一类访谈区县:由总课题组进行访谈。

抽取访谈区县时,先随机抽取8个样本省,即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福建省、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再在8个样本省的样本区县中随机抽取8个访谈区县。

第二类访谈区县:由调研负责单位负责人进行访谈。

总课题组在重庆市、石家庄市随机抽取2个访谈区县,由该地区负责人进行访谈研究。

第三类访谈区县:内蒙地区访谈区县待定。

表1各省市抽取的访谈区县

二、区县访谈工作安排

预计每省采访区县教育局副局长1人,合计10人;采访区县教研员1人,合计10人。见表2。

表2访谈区县教育局主管副局长、教研员访谈计划

三、选取访谈学校

本课题计划走访10个访谈区县,除石家庄外,每个访谈区县均由区县教研员各推荐1所访谈学校,每所学校选取班主任1名,选取3名学生,石家庄选取3所学校,3名班主任,9名学生。共计采访学校12所,12名班主任,36名学生。见表3。这些学校须是参与课题调查的样本学校,目的是希望通过访谈班主任及学生,搜集基层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挖掘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经验,倾听、了解基层师生的真实感受,以便能切实反应基层的需要。

根据课题需要,结合工作实际,访谈学校不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而采用由课题组提出要求,省联络员推荐的方法。选择访谈学校时,主要考虑因素是:学校性质、区域特点等因素;访谈心理教师时,若学校有专职心理教师,则优先访谈专职心理教师,没有专职心理教师的,则访谈承担主要工作的兼职心理教师;访谈班主任时将综合考虑性别、年龄等因素;访谈学生对象时,将综合考虑性别(男女)、学习成绩(好中差)、性格特点(内向、外向、普通)、居住环境(与爷爷妈妈姥姥姥爷同住、与姑嫂叔舅监护人等同住、与父母单方住、三代人同住)、家庭关系情况(家庭和睦、亲子关系状况、夫妻关系等)、网络熟悉程度(常上网、一般、基本不上网或没网络)、家庭收入状况(在本地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家庭、属于一般收入水平、属于较低或低收入水平)、父母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较高,一般、较低或低)等;访谈班主任时,主要考虑性别、年龄。

表3访谈学校、班主任、学生安排表

访谈全程摄像。被访谈学校需提交学校1980~2010年期间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规章制度、研究报告、总结报告、学校领导或教师发表的论文或获奖文章等。

附件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1980~2010年)征集说明

目前,认真梳理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十年历程(1980~2010年),发现典型、甄别典型、培育典型,推广典型是非常重要的。调研期间,将征集各省、区县1980~2010年期间,本地区、本部门、所辖学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大事、要事、相关政策规章及实施办法、有影响力的人物及成果著述。

一、征集原则

1.特点突出

重点突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不同阶段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紧扣时代脉搏,展现不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举措、新特色,反映出本地区、本部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变化的亮点。

2.资料准确

注重客观真实。提交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要保证客观真实、准确实用。

二、征集内容

1.大事、要事

收录本地区、本部门、所辖学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影响力及有实效的重要工作活动或自己辖区发生的重大事件。

重大事件主要指市区县集体和中小学校所发生的事件。

(1)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a.包括上级到本地区、本部门参加重大活动,或检查、指导工作,做出重要书面指示或电话指示,或做出重大决策或重要部署,或上级发来的重要文件以及文件的主要精神是什么等;本地区、本部门的重要工作或重大事件等。

B.本级重要领导工作活动,如对上级重要指示、指导、部署、精神的贯彻情况;本级机关发出的重要文件、重要决策和决议事项;本级领导人对机关部门或下属单位所作的重要批示、指示;本地区重要会议;本级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重大活动,重要的外事活动和出访等。

C.本地区日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及主要成就,区县、学校所开展有影响力及有实效的重要工作活动或发生的重大事件。

D.就某一专项内容进行研究而进行的活动或发生的事件。

e.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指导、配合教育事业的其他部门,如地方政府、地方人事部门、文明办及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组织变动、重要人事调动等机构设置和组织变动情况。

机构设置及组织变动指:省、直辖市、自治区级被批准机构的成立、撤销或合并;地级名称的更改、职权范围的调整、内部组织机构的变更、办公地址的迁移、人员编制增减等事。

人事调动包括:主要领导人的任免、调动。

(2)数量:各省推举市区县集体2~3个,中小学校6~8个。见表1。

表1集体、个人典型经验收集参考表

2.政策规章及实施办法

省市、区县教育行政及科研机构的各种政策文件(需要有扫描件,以扫描件为凭,或提供网址)。该文件规定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同时,也征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发展规划。

3.人物

(1)对象: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有建树、有影响的人物(心育带头人);省、市、区县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省、市、区县组织者。

一线突出贡献者:学者型教师及骨干教师(名师)。

(2)内容:人物生平经历(含照片)、心育思想、学术观点、主要学科成就、重要学术论著(含主编教材、发表的论文等)。

(3)人数:各省大学4~5人,省市行政、科研领导3~4人,中学校长、书记8~10人,小学校长、书记8~10人,大学、中学、小学班主任共8~10名,大学、中学、小学心理教师共8~10人,市区县教研员3人。见表1。

三、时间安排

2011年6~12月为征集阶段,2012年5~7月为编辑出版阶段。请各有关单位将资料发送至:chen.rainbow.省略,并抄送至:。联系人:陈虹、吴月平,联系电话:13311396959。投诉电话:13911131061。

附件5

积极心理取向的政策建议专题组

子课题研究内容、负责人及课题编号

附件6

关于机构调整及人员变动的说明

1.江苏省负责调查研究单位由原来的江苏省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调整为江苏省心理学会,委托傅宏作为江苏省负责调查研究单位负责人,专业指导江苏省心理学会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潘月俊负责具体组织和实施。江苏省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不再作为江苏省负责调查研究单位。

2.继续委托陶恒作为学校咨询专题组组长,傅宏为副组长。

3.战略目标专题组与督导评估专题组合并,原战略目标专题组白玉萍《中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对比研究》并入督导评估专题组,由督导评估专题组组长庞红卫负责指导和分配研究任务。原战略目标专题组陈宇作为督导评估专题组组员,与赵立芬共同承担子课题的研究。

4.学校咨询专题组陈娟由于工作原因,不再承担子课题的研究。学校咨询专题组梁志菊调入课程教学专题组。

5.课程教学专题组委托王凯作为组长助理,负责组内协调工作,执笔研究实施方案及政策建议报告,与组长、副组长共同完成最终研究报告。

6.师资培训专题组委托田虹作为组长助理,负责组内协调工作,参与设计研究实施方案及政策建议报告,与组长、副组长共同完成最终研究报告。

附件7

调研单位及专题组长经费申请表

2011年4月,课题研究进入正式调查阶段。敬请调研单位负责人、专题组组长及副组长填写下表,于2011年4月30日之前,发送到:chen.rainbow.省略,同时抄送到:,联系电话:13311396959,联系人:陈虹、吴月平。

附件8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重大调研项目

“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专题组长研讨会议

通知

2011年4月16日(周六)

一、上午:各组长报到

地点:江苏省吴江市松陵饭店(吴江市中山北路51号,电话:0512-63472888)

二、下午(14:30~18:00):课题组长会议(吴江市高级中学行政楼三楼大报告厅)

会议内容:

1.总课题组汇报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试调查结果及课题总体进展情况。

2.各专题组围绕五项原则汇报政策研究内容。

(1)是否坚持全局性原则。

全局性指政策建议不仅符合某一地区,而且应覆盖全国,是否能够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是否能够指导全国各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是否坚持先进性原则。

先进性指不但立足当前,根据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水平提出务实的指导意见,又放眼2020年,在这十年中应该着重哪些工作,是否按这个或这些建议做了,能够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3)是否坚持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指政策建议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及教育规律。是否精练、准确、概括、指导性强。

(4)是否坚持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指政策建议提出来被应用,确实能够推进工作,能产生实效,能对本地区或其他地区产生影响。

(5)是否坚持积极性原则。

积极性指要突出积极心理取向,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技术、好的经验和做法借鉴进来,鼓励发达地区、促进中等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密切政策建议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的关系,说明积极心理取向的政策建议有哪些特色,与一般提出的政策建议有哪些显著区别,优势是什么。

3.发言顺序。

4.提出问题,大家研讨。

三、总课题组组长会议:20:00~21:30

与会者:一司领导、陈虹、吴增强、谢春风

会议秘书并记录:吴月平

四、与会人员填写:《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建议审读意见表》,22:00以前,交给会务组。

五、2011年4月17日(周日上午):

(8:00~12:00)

会议内容:

1.通报头一天会议纪要,梳理主要问

题及达成的共识。

2.继续研讨。

3.总结并布置下一阶段任务。

地点:吴江市高级中学二楼大会议室。

六、会议研讨要求:

1.组长自评及专家互评。组长自评和专家审读时,均重点围绕政策建议的五个原则展开,即:是否坚持全局性原则、是否坚持先进性原则、是否坚持科学性原则、是否坚持实效性原则、是否坚持积极性原则。

2.组长自评需填写《自评意见表》。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建议自评意见表》

3.专家(组长)审读时需填写《审读意见表》。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建议审读意见表》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课题组

2011年3月9日

附件9

关于编撰出版

《中国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报告(调查篇・政策篇・经验篇)》

(名称以出版时为准)的说明

“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是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2010年委托调研项目(教基一司函[2010]第26号),于2010年10月正式开题,预计结题时间为2011年12月,预计成果出版时间为2012年5~7月。关于该课题研究成果的有关说明如下:

1.主要内容

成果将以《中国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报告》形式出版(名称以出版时为准),共包括三个部分――调查篇、政策篇、实践篇。

(1)“调查篇”为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报告,包括十一省市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综合报告,及各省市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分报告。

(2)“政策篇”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四个专题内容:督导评估、师资培训、学校咨询和课程教学。

(3)“实践篇”主要为区县1980~2010年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突出反映区县及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不同阶段取得的成就,展现不同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及亮点。也可包括一两个省市的经验。

2.出版原则

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

(1)恪守学术道德。“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过程要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

(2)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调查篇”要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

(3)紧扣时代脉搏。“政策篇”不但要针对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提出务实的指导意见,又能面向2020年,要能够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4)注重客观真实。提交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要保证客观真实、准确实用。

本调查研究是为教育部教育决策提供参考的课题研究,因此课题数据的使用和研究成果的公开发表须得到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和陈虹编审(课题负责人)的书面许可。

(1)标明课题研究的参与者。凡有课题编号并完成课题任务的研究者,均需在成果显著位置加以标明。

(2)标明课题研究的支持者。要以明确方式标明为课题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非课题组个人和集体。

(3)明确课题研究的资助和立项部门。课题研究成果发表时应在醒目位置标明“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2010年重大委托调研课题(课题编号:2010a02)成果”。

(4)正确表达科研成果。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4.时间步骤

2010年10月~2011年5月为筹备阶段,2011年6~12月为征集阶段,2012年5~7月为编辑出版阶段。请将有关资料发送至:chen.rainbow.省略,并抄送至:。联系人:陈虹、吴月平、吴文庆,联系电话:13311396959。投诉电话:13911131061。

附件10

调查分析、总结表彰阶段计划

“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课题于2010年10月正式开题,2011年1~4月为试调查及筹备阶段,2011年5~12月为调查分析阶段,2012年1~5月为总结表彰阶段。

一、调查分析阶段

(1)2011年4~6月,课题组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关闭网络测试登录系统。

(2)2011年7~9月,整理分析数据、撰写报告征求意见稿。

各省如希望撰写本省内研究报告,并参编进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主持的《中国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报告(调查篇・政策篇・经验篇)》的调查篇(书名以出版时为准),需于2011年5月30日之前通知总课题组,总课题组6月底之前将数据反馈给省调研负责单位负责人。5月底之前未通知总课题组,视为省调研负责单位自动放弃参编《中国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报告(调查篇・政策篇・经验篇)》成果,后果自负。

(3)2011年10月28~30日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召开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研讨论证会。

(4)2011年12月完善报告篇、政策篇审定稿,上报教育部领导。

二、总结表彰阶段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篇10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但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职大学生不健康性心理的案例日益增多。高职大学生由于性冲动、遗精、、单恋、失恋和感情迷茫、焦虑等性生理和性心理现象诱发的精神失常乃至自杀、他杀等现象屡见不鲜,婚前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健全的性心理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其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索和研究高职院校有效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职大学生性理健康发展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5~7月,对四川省5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按班级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旨在通过对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为加强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调研共发放《高职大学生性心理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8份,其中有效问卷405份,有效率88.4%。在调查的对象中,男生占56.8%,女生占43.2%;大一学生占70.9%,大二学生占28.4%,大三学生占0.7%;城镇生源学生源占26.9%,农村生源学生占73.1%;管理类学生占3.7%,理工类学生占60.5%,艺术学生占1.5%,农林类学生占8.4%,医药卫生类学生占14.6%,其他类专业学生占11.4%。问卷分析发现,高职大学生整体对性认知、性态度、等方面问题的认识已经走出“谈性色变”的误区,能够较为坦然地面对“性问题”,他们从学校正式渠道及网络、电影、文学作品等其他渠道中获得了一定的性心理卫生知识。但是,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需要还不完全适应,高职大学生在形成性认知以及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凸显出学生整体了解性心理健康知识的强烈渴望与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等突出问题。

1.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需要不完全相适应。对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满意程度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大学生对学校目前所开展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并不高,表示满意和较满意的仅占11.3%;不满意的高达39.8%。虽然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但高职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薄弱、滞后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性心理健康知识的渴求把握不充分、不全面、开展不到位,没有让学生从学校教育中更好地了解到性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未能有效地解决其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降低了学生对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认可度。

2.高职大学生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出现非正规化倾向。高职大学生正处于性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各种渠道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调查统计表明,高职大学生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出现非正规化倾向,获取性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可多选)依次是网络,占63.2%;同学、朋友,占61.2%;电影、电视占56%;报纸杂志、文学作品占53.6%。互联网络的普遍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方式。以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电影为主的传统性知识传播媒体与以互联网络为主的现代性知识传播媒体正相互交叉不断向青年学生输送着相关信息,影响了大学生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的正规化途径的选择。现代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现代传媒参差不齐,不乏色情低俗的性信息浸染高职大学生的心灵,危害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正规方式开展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性知识,防止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健康的性心理,但目前课堂和家庭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主渠道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在获得性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方面,从课堂、教师中获得的人数仅占18.3%,从家人(父母)获得的人数仅占10.1%,可见,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力量十分薄弱,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高职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需求出现系统化倾向。调查中,关于应开展包括哪些方面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多选)一题中,性心理占73.8%;性生理占72.1%;恋爱心理占72.8%;异往占70.4%;性价值观教育占69.1%。可见,当前高职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认知的满足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性生理知识,而是希望在了解性生理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性心理、婚恋心理、男女交往心理以及性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向。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性心理、恋爱心理等主要内容有所涉及并积极开展了相关的教学活动,但由于受课时和师资等条件的制约,在性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上缺乏系统性,在时间安排上缺乏连续性,在教材上缺乏统一性,且缺乏灵活生动的图片、音像等配套资料,在具体实施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重视低年级、淡化高年级;以针对性强的专题讲座为主,忽略系统长期的性教育途径;以性教育任务性的完成为主,忽略了学生个体性教育的主观需求等现象,出现了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真空。部分教师缺乏性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教育经验,难以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性道德、性美学等全面的教育。这种现状难以满足高职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知识系统性的需要,影响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4.高职大学生接受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求出现多样化倾向。调查发现,高职大学生希望学校开展哪些形式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选择中(可多选),以讲座及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最受学生欢迎,占55.1%,其次为希望学校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程,分别占37.0%和27.9%。性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得不是很顺利,效果不理想,这与性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侧重于传授性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参与性,学生感到针对性不强,枯燥无味,长期下去必然影响教育效果,导致教育对象的流失。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性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形式的需求,他们渴望在掌握基础性性知识并能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学习、探讨和交流有关性的问题或困惑。然而,以对话、交流活动为呈现形式的讲座、团体辅导会受人数、时间的限制,导致受众性低、涉猎内容不系统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三、思考与对策

1.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为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高职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把性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体系,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学院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应定期听取专门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解决存在的问题。要不断完善和健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门机构中,配备专职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性心理咨询工作。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大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保证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必需的工作经费和条件,确保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把握高职大学生身心特点,丰富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高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就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而言,高职大学生已经进入了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趋于成熟的阶段,其性的情感、思维和意识变得异常强烈,渴望与异性多接触交往,迫切希望与异性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在这一时期,高职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性生理、心理知识,但由于获取性知识来源途径的狭隘、非正规化倾向选择以及性知识的不系统性,使得他们的性认知水平存在偏差和盲目性,科学性观念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性生理发育与性心理发展的冲突、性生理需求与性社会意识和规范之间的冲突十分明显,由此而引发诸多的性心理问题和过错。根据高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其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至少应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性美学、性社会学的教育。高职院校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应充分把握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掌握他们对性知识需求的趋势和层次,以正面讲授科学性知识为起点,以塑造健康的性心理为主线,以强化性道德、性法制教育为核心,不断丰富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适应高职大学生不同阶段出现的生理心理需要。

3.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加强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系统地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应该尽快把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覆盖全体学生,建议在大一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大二、大三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形成系列课程体系;要加强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符合高职大学生特点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将常规教育形式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性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定期举办针对不同年级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并注意各个年级讲座主题内容的系统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资源,开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教育平台,建立网络咨询室,开办专题教育网站(网页)。三是把性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教育目标结合起来,贯穿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要主动把性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职大学生的文化与技能知识的传播系统中,把性心理教育与专业学科教学融为一体,使高职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性心理教育;要主动地把性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内化在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中,适时对高职大学生的性认知、、性态度给予正确的引导,促进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海燕,马奇柯.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晋.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